生活习惯与社会心理因素与脑再梗死的关系研究

生活习惯与社会心理因素与脑再梗死的关系研究

一、生活习惯和社会心理因素与脑再梗塞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鄢文静[1](2021)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失眠症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年患者的慢性病特征以及失眠症的发病特点,以明确老年常见慢性病类型与失眠症的关系;研究失眠症的独立相关因素,为防治老年患者失眠症提供临床依据;研究老年失眠症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以及PSQI中睡眠主症的差异,从而为准确辨证失眠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部的患者844例。由经过培训的临床医师、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及常规医学评估。采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PSQI分数分为失眠组(483例)和睡眠正常组(361例),并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失眠分型诊断标准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及证候评分量表对483例失眠症受试者进行中医证型的判定,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情况及PSQI主症差异。结果:1.失眠组与睡眠正常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体位性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ADL评分、IADL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吸烟史、饮酒史、1年内家庭重大变故史、HAMA评分、HAMD评分、MMSE总分以及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分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失眠组与睡眠正常组在COPD、帕金森病、痛风、慢性肾病、前列腺增生、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等慢性病种的患者中失眠的发病率均高于睡眠正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老年慢性病中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是失眠症患病的危险因素。3.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女性(P<0.001,95%CI:1.418,2.967)、HAMA焦虑评分(P=0.029)及抑郁评分(P=0.037)可能与睡眠质量下降有关。4.在本研究中,失眠组中有肝郁化火证172例(35.54%),痰热内扰证103例(21.28%),心脾两虚证91例(18.80%),心肾不交证69例(14.26%),心虚胆怯证49例(10.12%)。5.不同中医证型失眠在入睡时间(P<0.001)、睡眠时间(P<0.001)、睡眠习惯效应(P=0.006)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发现失眠症在老年患者中高发,且慢性病种类及共病情况与失眠症发病情况具有相关性。2.女性、焦虑症、抑郁症可能是失眠症的独立相关因素。3.在老年人高发的慢性病中,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是睡眠质量下降的独立相关因素。4.失眠症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肝郁化火证型,不同中医证型的失眠症患者在PSQI的入睡时间(因子2)、睡眠时间(因子3)、睡眠习惯效应(因子4)上具有显着差异。

吴秀芬[2](2020)在《基于文献分析的缺血性脑卒中状态辨识与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中医状态辨识理论,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献,统计、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状态信息特征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准确、全面、动态把握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本质提供理论参考,以及为后续制定中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进行检索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文献,检索表达式为:(缺血性脑卒中OR脑梗死OR脑梗塞OR缺血性中风)AND(中医OR中西医)AND临床,提取、规范化处理相关状态表征信息,编写数据库,统计分析数据,讨论研究结果所反映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状态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根据缺血性脑卒中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急性期常见的症状有半身不遂、头晕、语言不利、眼花、肢体肌肤麻木、舌体歪斜等,常见的舌象有舌苔腻、舌淡、舌苔白、舌红、舌苔薄白、舌黯红等,常见的脉象有脉弦、脉滑、脉细、脉沉等;恢复期常见的症状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肢体肌肤麻木、舌体歪斜、气短、倦怠乏力等,常见的舌象有舌苔腻、舌苔白、舌黯、舌边齿印等,常见脉象有脉沉、脉细、脉弦、脉滑、脉数等;后遗症期常见的症状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肢体肌肤麻木、头晕、倦怠乏力、口眼斜等,常见的舌象有舌黯、舌苔白、舌红、舌苔腻、舌苔薄白等,常见脉象有脉细、脉弦、脉沉、脉涩、脉数等。2.根据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出现的频率,急性期常见的病位证素有经络、肝、心神[脑]、肾等,常见病性证素有血瘀、痰、动风、火热、气虚等;恢复期常见的病位证素有经络、肾、肝、心神[脑]等,常见病性证素有血瘀、气虚、痰、动风、阴虚等;后遗症期常见的病位证素有肾、肝、经络、心神[脑],常见病性证素有血瘀、气虚、阴虚、动风、痰等。3.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相关的宏观因素有13类。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易并发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5.不良社会因素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升高,包含10类社会因素。6.缺血性脑卒中的微观参数与中医证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主要包括梗死灶部位、梗死灶面积、梗死灶数量、血管损害、脑部血流情况以及部分化学检查指标。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有致残率高的特点,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肢体肌肤麻木、舌体歪斜等肢体、语言障碍症状在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中均常见,进入恢复期后气短、倦怠乏力等虚性症状逐渐凸显;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病性证素表现为实证突出兼有虚症;恢复期、后遗症期病性证素表现为实证渐降,虚证渐显;提示治疗上应随着病性证素的变化进行调整,由强调标本兼顾、补虚泻实转变为补虚为主、兼顾祛邪;3.缺血脑卒中的主要病位证素为经络、肝、肾、心神[脑],病变部位主要在经络、心神[脑],与肝、肾功能关系密切。

卢慈香[3](2020)在《台湾人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之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中医师对高血脂患者采用单方或复方治疗的用药判断;其次是分析高血脂患者在治疗周期自我健康促进与饮食调整的具体作为。以及从治疗周期结束后的血液检验报告分析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TG)的降低程度。方法:使用较适合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中医师正在治疗中的个案病患作为研究对象,经向中医诊所进行参与研究意愿调查,并取得四家中医诊所及32位高血脂患者参与研究。并且采用文件分析法及内容分析法针对中医师之问诊纪录、病患在治疗期间之饮食纪录,以及在治疗周期结束后再以血液检验报告数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取得四所中医诊所及32位高血脂患者共同参与为期八周的治疗,经中医师诊断也多属于脾胃气虚、肝郁脾虚、肝肾亏虚、脾胃湿热、气血不足、血热、肝胆湿热等症状,不同中医师针对调理病患的高血脂症,其用药方略也不尽相同,除了有复方的天麻钩藤饮、柴胡疏肝汤、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之外,也有中医师开立生技中药「寿美降脂一号」的特殊用药;其次,在单方用药上则是有山楂、陈皮、决明子、鸡血藤、大黄、黄耆等。最后,中医师也根据病患的身体素质,开立竹叶石膏汤、骨碎补、干姜、保和丸、白芍、砂仁、冇骨消(Sambucus formosana Nakai)、补阳还五、续断、三黄泻心汤、川栋子、远志、茯神、茵陈篙汤、麦冬、枳实等单方及复方合并调理病患的其他病症。结论:高血脂患者的自我健康促进行为,加上为期八周的中医治疗成效上显示,仅有按时服用药物的患者,在胆固醇(TC)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数、三酸甘油脂(TG)指数都有下降,然而仅有按时服药的各项指数下降的趋势却不如患者具有积极运动者的指数变化。

高阳[4](2020)在《“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纵向数据早期预警模型的多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中医特色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并进行模型间的多重比较,探索适宜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方法:1.研究设计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注册登记研究。2.研究对象本研究收集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太原市中医医院共7家临床分中心在2016年7月至2019年11月期间的1741例首发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3.伦理和知情同意本研究临床研究方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伦理委员会批准(2016NO.08)并且获得各参研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每位受试者入选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4.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缺血性中风病随访期内的复发事件,包括脑梗死、脑出血与TIA。次要终点指标为死亡事件。5.统计方法描述统计使用频数统计、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统计、四分位数统计的方法。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距(IQR)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变量筛选使用统计相关性检验、距离相关系数和互信息熵进行筛选。运用R软件的t.test、chisq.test和Cov()函数对自变量分别进行统计相关性检验和分析;采用R软件en ergy工具包的dcor函数进行距离相关系数的计算,采用infotheo工具包的multiinformat ion函数进行信息熵的计算。纵向数据的建模分析使用R软件的lme4工具包实现GLMM建模,geepack工具包实现GEE的建模。运用R软件的pROC工具包对所有模型计算AUC值,并绘制相应的ROC曲线。使用R软件survival工具包中的survfit函数得到不考虑竞争事件时的Kaplan-Meier累计复发率估计,使用R软件cmprsk工具包中的cuminc函数计算考虑竞争事件时,中风复发和复发前死亡的累积发生率估计。结果:1.随访和结局情况1741例患者完成随访(含死亡60例),随访时间1-3年,随访期内共175例患者出现复发事件,累积复发率为10.05%(95%CI:8.64%-11.47%),其中复发类型以脑梗死的患者最多,为118例,占67.43%。60例患者出现死亡终点事件,死亡原因中因脑血管病死亡11例(脑梗死6例,脑出血5例)。死亡病例中,中风复发前死亡43例,占71.66%,中风后复发后死亡17例,占28.34%(因中风复发导致的死亡9例,占15%)。2.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的构建2.1预测变量本研究变量筛选通过文献整理、统计方法(包括统计相关性检验、距离相关系数、互信息熵、多因素Cox回归)及临床专家意见3种相结合的方法选择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预测变量。最终纳入了年龄、既往脑出血史、冠心病家族史、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4分)、连续吸烟史、运动锻炼情况、中西医干预(中药干预和非肝素类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使用)、中医证候、中医体质、重度以上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梗塞灶数目(≧3个)、非均质不稳定性斑块作为中风复发的预测变量。2.2预警模型的构建基于“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复发早期预警模型,分别考虑了现代医学危险因素以及含中医证候和中医体质危险因素在中风复发中的预测价值。利用本研究数据综合对比评估纵向数据的模型(GLMM、GEE模型)和横截面数据的模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竞争风险模型)的4种模型在中医特色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的预警能力。2.3纵向数据模型与横截面数据模型的比较分析在纵向数据中,GLMM和GEE模型在现代医学模型、中医证候模型、中医体质模型和中医证候体质模型中的预测结果均表现较为一致,在现代医学的模型中GLMM模型和GEE模型AUC分别为0.69687和0.69695,中医证候模型中GLMM模型和GEE模型AUC分别为0.71807和0.71809,中医体质模型中GLMM模型和GEE模型AUC分别为0.72661和0.72668,中医证候体质模型中GLMM模型和GEE模型AUC分别为0.79099和0.79102。含中医证候和体质因素的模型AUC值高于现代医学的模型。在横截面数据中,现代医学模型、中医证候模型、中医体质模型和中医证候体质模型在100个训练集拟合结果表现相对稳定,表明Cox模型在不同的数据下的模型表现稳健。三种模型在接近平均水平的训练集下的AUC值分别为0.6929、0.58625、0.66583和0.58621。现代医学的模型优于中医证候和体质模型。竞争风险模型结果显示:死亡病例影响Cox模型的估计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增大,且对中医证候和中医体质模型的估计结果影响较大。3.中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经多因素Cox分析和纵向数据分析发现年龄、既往脑出血史、冠心病家族史、连续吸烟史、运动锻炼情况、中药干预、西药非肝素类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重度以上的颅内动脉狭窄、重度以上的颈部血管狭窄是中风的复发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内风证的动态变化和气虚体质与中风复发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纵向数据模型的建模方法优于横截面数据模型的建模方法,尤其是含中医证候和体质特征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2.纵向数据GLMM和GEE模型能体现中医证候“动态时空、多维界面”属性在缺血性中风复发早期预警模型中的预测价值。3.在纵向数据GLMM和GEE模型中,含中医证候和中医体质的缺血性中风早期预警模型表现稳定,相比与现代医学模型,能较早地对缺血性中风病复发进行预测,为缺血性中风病二级预防评估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4.年龄、既往脑出血史、冠心病家族史、连续吸烟史、运动锻炼情况、中药干预、西医非肝素类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重度以上的颅内血管狭窄、重度以上的颈部血管狭窄是缺血性中风的复发因素,中医证候内风证的动态变化和气虚体质对复发具有显着影响。5.死亡事件对复发风险估计存在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增大。但是本研究超过1年以上的病死人数偏少,需要更大样本和更长随访时间才能下结论。

尹苓[5](2020)在《山东农村老年人群中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对痴呆的筛查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痴呆是老年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变革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等多种因素,痴呆及阿尔兹海默病患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超过10%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国家在过去20-30年间,痴呆发病率基本保持稳定水平,据分析其重要原因在痴呆的早期筛查和相关危险因素的有效防控。尽早发现这种疾病可能会有助于减缓功能衰退和减少相关的护理费用,但在中低收入国家中,痴呆的诊断覆盖率却低至5%至10%。在我国,接近60%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痴呆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老年人。然而由于农村缺乏专业医生,更多痴呆患者未得到充分诊断和识别。为了早期可靠的诊断痴呆,需要有效的筛查策略。痴呆的精确诊断既复杂又困难,需要综合全面的临床、神经心理、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这在农村有限的经济和医疗卫生条件下很难实现。因此,在初级医疗保健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需要一种可以筛查出痴呆的简单程序。目前已经有许多经过验证的筛查测试和自评问卷用于评估认知功能,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记忆障碍自评表(Ascertain Dementia 8-item Informant Questionnaire,AD8)等。MMSE 由 Folstein 等于 1975 年研制发表,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筛查认知功能损害,在国内外均广泛应用,常在痴呆筛查的第一阶段应用,筛查内容包括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注意力、语言和视空间能力等方面。AD8测试是是一个8项内容的问卷,由华盛顿大学阿尔茨海默氏病研究中心于2005年开发的,旨在识别个体判断力、记忆、定向和功能方面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可能与早期认知能力下降有关,它可以是自评问卷,也可以由照料者来提供有无上述变化。AD8的结果与MMSE的结果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MMSE或者AD8作为筛查工具,它们之一测试阳性时,预示着可能存在认知损害,但痴呆的最终诊断还需要结合病史和神经心理学测试进行进一步评估。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高文盲率和有限的教育可能会使认知筛查工作进一步复杂化,而包括MMSE在内的复杂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对于农村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来说很难熟练掌握。因此,目前更需要一种更适合在农村使用的替代性的简单工具。日常生活能力减退是痴呆的核心症状之一。日常生活能力包括以下两方面: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研究表明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是痴呆早期阶段的特征。痴呆早期常常出现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原因是由于该能力所涉及的活动必须依赖较高的认知水平才能完成。既往研究中报道的其在人群中筛查痴呆时敏感性约在87.2%~95.1%之间,特异性约在74.7%~90.3%之间。因此,对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评估可作为筛查痴呆的有效手段,目前已经开发了许多经过验证的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来识别与痴呆相关的功能障碍。Pfeffer 功能活动问卷(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和Lawton 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of Lawton,IADL)是常用的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评估工具,通常用于量化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许多研究发现Pfeffer功能活动问卷(FAQ)和Lawton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能够区分健康个体和认知缺陷者,因此将它们用于筛查痴呆将很有价值。然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在我国农村居民中筛查痴呆的效用一直尚未被评估。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前后两部分的大规模人群研究先后评估汉语修订版的功能活动问卷(FAQ)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在山东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中区别有无痴呆的能力,以期找到一种简单的适合农村老年人群的痴呆筛查策略。二、研究目的:调查山东省聊城市闫楼镇老年人群中痴呆患病状况,分别探究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工具——功能活动问卷(FAQ)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对痴呆的筛查能力,识别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三、研究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山东农村高危老年人群中FAQ对痴呆的筛查能力研究方法:本研究依托于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于2014年8月到12月,对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闫楼镇二郎庙、北李等53个村中年龄在6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开展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共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一般资料、生活方式、疾病史的采集和认知障碍的初步筛查。认知评估筛查采用AD8、MMSE等,经MMSE和(或)AD8筛查测试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痴呆,建议受试者进行第二阶段的调查。第二阶段,针对第一阶段MMSE和(或)AD8筛查阳性的部分参与者进行进一步细致的痴呆调查研究,采集认知障碍病史(包括主诉和现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及日常生活能力、抑郁状态、血管因素、精神行为评估等,调查工具有病史采集表、日常认知量表(Everyday Cognition,ECog)、词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动物、水果、蔬菜)、波士顿命名测验(Boston naming test,BNT)、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AVLT)、Fuld 物体记忆测验(Fuld object memory evaluation,FOM)、WISC积木测验(block design,BD)、数字广度测验(digit span test,DST)、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画钟测验(clock drawing test,CDT)、功能活动问卷(FA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哈金斯基缺血量表(Hachinski ischemic scale,HIS),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神经精神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questionnaire,NPI)等。其中,FAQ用于评估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共包括10项日常活动项目。本研究最终纳入了 961名MMSE和(或)AD8筛查测试阳性的参与者。参与者中痴呆的诊断依据DSM-Ⅳ诊断标准。研究对痴呆组和非痴呆组一般人口学资料、认知筛查得分、FAQ得分进行了统计学比较,分析了 FAQ与MMSE、AD8的相关性、痴呆与FAQ的关联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确定功能活动问卷(FAQ)筛查痴呆的最佳分界值和辨别能力,并分别按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分层,进一步分析不同分层中FAQ筛查痴呆的能力。同时分析了痴呆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最终纳入的961名参与者,其中有84名(8.7%)被临床诊断为痴呆,归入痴呆组;余877人(91.3%)归入非痴呆组。2.两组认知筛查量表和FAQ得分比较:痴呆组MMSE平均得分明显低于非痴呆组,AD8平均得分和FAQ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非痴呆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吸烟、饮酒等因素的影响后,FAQ总分与MMSE得分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302,P<0.001);FAQ总分与AD8得分呈较弱正相关(r=0.221,P<0.001)。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AQ是痴呆的影响因素,OR(95%CI)=1.21(1.17~1.25),P<0.001;矫正了其他因素后,OR(95%CI)=1.13(1.08~1.18),P<0.001,即FAQ每增加1分,患有痴呆的可能性增加1.13(1.08~1.18)倍。5.ROC曲线分析:FAQ量表得分以5/6分为分界值判别痴呆(即FAQ≥6分判定为痴呆):曲线下面积(AUC)=0.899;敏感性=94.1%;特异性=75.1%。FAQ的判别痴呆的最佳分界值和判别能力随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而变化。受教育程度越高,敏感性越低,特异性越高。在文盲人群中判别能力稍差(AUC=0.891,敏感性=96.7%,特异性=68.8%),敏感性高,特异性较差,有较高的假阳性率。6.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痴呆的危险因素,发现增龄(P<0.001,OR=1.093)、脑梗塞病史(P<O.001,OR=3.078)、文盲(P<0.01,OR=7.646)是痴呆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山东农村老年人群中IADL对痴呆的筛查能力研究方法:本研究依托于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专项—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前阶段干预新方法的研究(中国延缓老年痴呆和失能的随机化对照多模干预研究,A Randomized Controlled Multimodal Intervention to Delay Dementia and Disability in China,MIND-CHINA)项目,于 2018 年 3 月到 9月,对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闫楼镇53个村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开展老年痴呆和失能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收集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生活方式、认知障碍病史、其他疾病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神经心理学测验。调查工具有一般信息调查表、生活行为习惯调查表、既往病史和现患病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认知评估采用主观记忆减退问卷、主观记忆减退自评量表、AD8、MMSE、词语流畅性测验(VFT)(动物、水果、蔬菜)、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画钟测验(CDT)、数字广度测验(DST)、连线测验(TMT);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采用张明园修订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抑郁状态采用老年人抑郁状态评定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使用哈金斯基缺血量表(HIS)评估血管性因素;步行速度测试评估体能。其中,张明园修订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的工具性日常活动量表(IADL)用于评估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包括12项日常活动项目。本研究最终纳入了 5173名参与者。参与者中痴呆的诊断依据DSM-IV诊断标准。研究对痴呆组和非痴呆组一般人口学资料、认知筛查得分、IADL得分进行了统计学比较,分析了 IADL与MMSE、AD8的相关性、痴呆与IADL的关联性,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IADL筛查痴呆的最佳分界值,并分别按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年限分层,进一步分析不同分层中IADL筛查痴呆的能力。并分析了痴呆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最终纳入的5173名参与者中,有147名(2.8%)被临床诊断为痴呆,归入痴呆组;余5026人(97.2%)归入非痴呆组。2.两组认知筛查量表和IADL得分比较:痴呆组MMSE平均得分明显低于非痴呆组,AD8平均得分和IADL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非痴呆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吸烟、饮酒等因素的影响后,IADL总分和MMSE得分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407,P<0.001);IADL得分和AD8得分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78,P<0.001)。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ADL是痴呆的影响因素,OR(95%CI)=1.9(1.8~2.1),P<0.001;矫正了其他相关因素后,痴呆仍与IADL有相关性,OR(95%CI)=1.4(1.2~1.5),P<0.001。IADL每增加1分,患有痴呆的可能性增加1.4(1.2~1.5)倍。5.ROC曲线分析:IADL量表得分以14/15分为分界值判别痴呆(IADL≥15分判定为痴呆):曲线下面积(AUC)=0.921;敏感性=81.0%;特异性=90.9%。IADL的判别痴呆的最佳分界值和判别力随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变化不大。6.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痴呆的危险因素,发现增龄(P<0.001,OR=1.10)、脑梗塞病史(P<0.05,OR=1.81)是痴呆的危险因素,受教育年限增加(P<0.05,OR=0.90)是痴呆的保护因素。四、研究结论和意义:1.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水平与认知水平有相关性,痴呆患者会出现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2.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用于区分山东农村老年人群中痴呆患者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总体效能,将可用于简化农村地区的痴呆筛查程序,提高痴呆检出率。3.FAQ量表和IADL量表对痴呆均具有较高的判别能力,将有希望作为替代工具用于山东农村老年人的痴呆筛查。4.增龄、受教育水平低、脑梗塞等是痴呆的危险因素,在农村地区应积极科普宣教,提高教育水平,预防脑血管病,将有望降低痴呆的发病率。

张钦钦[6](2020)在《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的认知水平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基于知信行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案,比较常规健康教育与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以期为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知识宣教和心脏康复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根据成组设计中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样本含量估算,确定每组所需研究对象为45例,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自2019年2月至5月在河南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抽取的信封中的数字,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干预组。最终纳入对照组41例、干预组43例患者。2.两组患者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本研究所需量表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生活质量水平、心理状态等,干预组采取以知信行模式为依据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进行指导,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疾病知信行水平、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健康行为的改善效果。4.观察指标:量表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广泛性焦虑量表-7项(GAD-7)和健康问卷-9项(PHQ-9)量表得分;实验室数据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值、LDL-C值、血压值、LVEF值;健康行为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吸烟情况;5.采取EXCEL数据表格录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所用统计方法有:统计描述,卡方检验(x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前年龄、民族、性别、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及工作情况、家庭收入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既往病史、冠脉病变情况、置入支架个数等疾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10.473,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SF-36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5.797,P<0.05)。干预组患者尤其在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心理健康这四个维度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4.干预前两组患者GAD-7、PHQ-9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血压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3.852,P<0.05)。结论1.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效果良好,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态度,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经过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患者的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血压情况控制良好,吸烟情况得到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SF-36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提高。3.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量表可以作为衡量患者术后健康教育、疾病认知、行为改善的评价指标。

张伟志[7](2020)在《秦皇岛市某二甲医院2013-2018年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进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使居民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总的死亡率也在逐年降低,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描述秦皇岛市某二甲医院2013年至2018年住院死亡患者的疾病构成及其分布规律,找出严重影响住院病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分析2013-2018年住院病例的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的变化趋势,了解住院病人死亡谱的变化情况。分析2013-2018年住院病人病死率的动态变化。为医院加强诊疗工作,科学管理,合理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以某二甲医院2013-2018年住院患者及住院死亡患者病例资料为样本,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从病案室病人信息查询系统和死亡病例登记上报系统及死亡统计报表收集近6年住院死亡患者病历资料,并与死亡病案逐一审查核实。死因分类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分类,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诊断以出院第一诊断作为死因统计。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利用此软件对该院死因构成,死因顺位及病死率统计描述分析。结果在1691例住院死亡患者中,死亡原因前五位分别是肿瘤(33.47%)、循环系统疾病(30.40%)、呼吸系统疾病(16.44%)、消化系统疾病(5.91%)、内分泌系统疾病(2.78%),共占全部死亡原因的89.00%。肺癌、肝癌、胃癌是肿瘤的主要死亡原因,脑梗塞、脑出血、冠心病是循环系统的主要死亡原因,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2013年至2018年该医院的死亡原因顺位发生了改变,2013年死亡原因顺序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2018年死亡原因顺序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肿瘤上升至第一位,内分泌系统疾病上升至第五位,泌尿系统疾病退出前五名。但是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一直是该医院的前三位的死亡原因。各年龄组死亡原因中,因该医院无新生儿科,仅有儿内科的特点,0-14岁死亡患者较少,无法进行统计分析。15岁~组、45岁~组、60~105岁以上组前三位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仅在第四、第五位上存在差别。从2013年至2018年的住院患者病死率为1.59%,2013年住院患者病死率为1.84%,2018年住院病死率为1.56%,总体来看是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住院患者病死率为2.01%,农村居民住院患者病死率为1.01%,城镇病死率高于农村。病死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0~4岁组病死率最低为0.06%,60岁以上组病死率最高为2.83%。总的病死率为1.60%。病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是肿瘤,高达8.84%,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为3.38%,次之是循环系统疾病,其病死率为1.73%。虽然传染病和寄生虫这类疾病在死因顺位上排在第十位,但是在病死率中已高居在第五位。结论1 2013年至2018年该医院的住院患者病死率呈下降趋势。2死亡原因顺位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死亡原因顺位发生变化,均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在前三位死亡原因中,肿瘤中肺癌为主要死亡原因,循环系统疾病中,脑梗塞为主要死亡原因,呼吸系统疾病中肺炎为主要死亡原因。4年龄、性别、季节、住院天数的变化引起住院死亡患者死亡原因顺位及构成也随之变化。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60岁以上死亡人数占全部人数的83.92%。在所有住院死亡患者中仅内分泌系统中男性少于女性,其余各系统疾病中男性均多于女性。住院天数分组中,大于20天的住院死亡患者人数较多,1天之内住院死亡患者人数次之。冬季患者的病死率比春、夏、秋均高。表20个;参52篇。

刘雅萍[8](2020)在《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符合专科特点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检验了指标体系的信效度。为临床护士评价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跌倒风险提供测评工具,及早识别跌倒风险,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跌倒发生率。方法:1.通过Meta分析、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拟定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风险评价指标。2.经过两轮专家函询,进一步筛选和完善指标条目,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最终形成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3.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兰州市3所三甲医院心血管科197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指标信效度进行检验。结果:1.危险因素确定结果1.1 Meta分析结果: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的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高龄、服用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日常生活能力差、视力损害、害怕跌倒的心理、步态不稳、需要辅助工具和存在既往跌倒史这8项因素是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1.2质性访谈结果:通过与3名心血管科护士长及9名护士进行访谈得到了与心血管患者跌倒相关的5个主题:患者因素,疾病因素,医护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2.指标体系构建结果第一轮函询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6%;第二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说明专家配合度高;两轮咨询结果中专家权威系数均高于0.7,表明专家权威性较高;通过两轮函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确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52个。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其中疾病因素的权重最高,为0.4092,各级指标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0。3.指标体系信效度检验结果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采用发放问卷的方法进行,经过统计检验,该体系评价指标总Cronbach’sα为0.751,信度较好。本研究I-CVI为0.861,S-CVI为0.86,表明各条目的内容与所测量内容的吻合度高。结构效度采用探索因子分析法,共提取9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6.591%。结论: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质性访谈得到了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再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指标体系的信效度以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了检验。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条目的设置科学、可靠,指标的权重设置恰当、准确,且该体系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为护士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杜沙沙[9](2020)在《北京市朝阳区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北京市朝阳区社区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病现状,了解北京市朝阳区社区MCI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为下一步MCI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朝阳区10个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回收问卷1973人,纳入分析1954人。以面对面的调查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和身体疾病状况3个方面。认知功能采用中文版痴呆筛查量表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两个联合量表同时判定。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MCI患病情况与不同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和身体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MC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对北京市朝阳区1954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分析,其中男性647名,占33.11%,女性1307名,占66.89%,平均年龄为69.64±5.95岁。在研究对象中,患MCI的老年人是91名,MCI患病率是4.66%,标化患病率是4.92%,其中男性患病率是5.56%,女性患病率是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MCI的患病率逐渐增大(P<0.05)。2.χ2检验结果表明,人口学特征中,文化程度和职业性质与MCI的患病率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退休和居住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方式中,饮酒情况、使用微信、使用电脑、具有其他休闲活动与MCI的患病率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疾病状况中,帕金森病史老年人MCI的患病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心脏疾病、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脑外伤史、脑梗塞史、痴呆家族史和抑郁家族史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酒、饮茶史、使用微信、其他休闲活动是老年人MCI患病率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饮茶史、使用微信、其他休闲活动是负相关因素,高龄、饮酒是正相关因素。结论本研究表明,北京市朝阳区老年人MCI的患病率是4.66%,高龄、饮酒可能会增加MCI的患病风险,饮茶史、使用微信、其他休闲活动可能会降低MCI的患病风险。应重点关注高龄、饮酒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锻炼活动与休闲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张楠[10](2020)在《新乡市脑卒中患者健康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基于脑卒中高发的严峻背景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将关注并提高重点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本研究聚焦于脑卒中这一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疾病,以健康素养的核心要素--健康信息素养为着眼点,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健康信息素养、脑卒中相关知识水平、健康行为展开研究,为提升脑卒中患者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脑卒中相关知识水平,改善其不良的行为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目的首先了解新乡市脑卒中患者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提升患者的健康信息素养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探究患者的脑卒中相关知识水平、健康行为现况,分析其与健康信息素养的关系,为提升患者的脑卒中知识水平、改善其不良的行为方式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展开研究。通过便利抽样法抽取诊断明确的稳定期脑卒中患者420例为研究对象;以基本信息调查表、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健康信息素养脑卒中专病问卷、脑卒中知识问卷及健康行为调查表为研究工具;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影响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1.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本研究共回收有效样本392例,有效回收率93.33%,其中男性248例(63.26%),女性144例(36.74%);患者平均年龄为(60.79±8.56)岁。信息获取能力情况中,38.26%的患者对传统媒体的应用程度较差;80.61%的患者对书籍杂志的应用程度较差;53.06%的患者对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度较差。疾病诊断中,脑梗塞患者最多(92.86%),其次为脑出血(6.6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0.51%)。2.脑卒中患者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患者的健康信息素养总体得分为(59.48±10.39),各维度得分分别为健康信息意识(12.57±3.00)、健康信息获取(8.48±2.49)、健康信息理解(11.51±3.11)、健康信息评判(17.13±3.47)、健康信息应用(9.79±3.30)。经单因素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健康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的婚姻状况(Beta:0.128,P:0.001)、居住地(Beta:0.171,P<0.001)、家庭人均月收入(Beta:0.077,P:0.044)、对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度(Beta:0.183,P<0.001)、对脑卒中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Beta:0.285,P<0.001)、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Beta:0.148,P:0.001)、获取意愿(Beta:0.164,P<0.001)、互联网方法的知晓情况(Beta:0.137,P:0.001)。3.患者的脑卒中知识水平、行为方式现状及其与健康信息素养的相关性:患者对脑卒中基础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为46.20%,康复知识总体得分为(34.01±15.29);健康行为总体得分为(42.13±6.36)。健康信息素养得分与脑卒中基础知识、康复知识得分呈显着性正相关(r-s介于0.1410.685,P<0.01);健康信息素养得分与行为方式得分呈显着性正相关(r-s介于0.2530.572,P<0.01)。结论1.由新乡市脑卒中患者的健康信息素养各维度与总体得分可知,各项得分均低于上海市脑卒中患者的测评结果,其健康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升。2.由健康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可知,离异或分居患者、农村居住地患者、家庭收入偏低者等为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偏低人群,应作为健康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3.由脑卒中知识水平、健康行为与健康信息素养水平相关可知,通过健康教育提升知识与健康信息素养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的行为方式。

二、生活习惯和社会心理因素与脑再梗塞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活习惯和社会心理因素与脑再梗塞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慢性病患者失眠症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各种筛查量表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2.3 慢性病老年患者的睡眠状况分组
    2.4 多病共存老年慢性病患者共病及睡眠情况
    2.5 老年慢性病与失眠症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6 其他因素与失眠症相关性分析
    2.7 老年慢性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及PSQI分项比较
3 讨论
    3.1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多病共存特征及失眠症患病情况
    3.2 慢性病与失眠症
    3.3 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总体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
    3.4 老年失眠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的探讨及中医治疗失眠临床应用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老年人失眠中西医研究进展
    综述一 西医对老年人失眠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关于老年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文献分析的缺血性脑卒中状态辨识与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中西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1.1 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
        1.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1.3 西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
        1.5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辨证分型
    2 状态辨识的内涵
        2.1 状态的含义
        2.2 状态表征参数
        2.3 状态要素
        2.4 状态辨识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文献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1.2 文献检索方式
        1.3 文献选择标准
        1.4 文献筛选方法
        1.5 文献整理
        1.6 文献资料规范处理方法
        1.7 统计方法
    2 文献研究结果
        2.1 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的临床症状、体征分布情况
        2.2 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的证素分布情况
        2.3 对缺血性脑卒中有影响的宏观因素分布情况
        2.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因素研究
        2.5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因素研究
        2.6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微观因素研究
第三部分 讨论
    1 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的症状、体征特征
    2 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的证素特点
    3 宏观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4 心理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5 社会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6 微观参数对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作用
    7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台湾人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饮食习惯
    第二节 高血脂
    第三节 高血脂之中医方剂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观念性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第三节 临床研究实施步骤
    第四节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成果
    第一节 研究个案背景分析
    第二节 临床问诊与投药方剂分析
    第三节 病患自我健康促进与饮食调整分析
    第四节 治疗成效差异分析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意涵
    第三节 研究限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医师参与研究意愿调查表暨同意书
    附录2:高血脂患者参与研究意愿调查表暨同意书
    附录3:中医诊所治疗高血脂症问诊及用药纪录
    附录4:高血脂患者日常饮食习惯纪录表
    附录5: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6:致谢
附件

(4)“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纵向数据早期预警模型的多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预警模型的研究进展
        1. 疾病预警模型的研究概况
        2. 现代医学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
        2.1.1 ESRS预警模型
        2.1.2 SPI-Ⅰ/SPI-Ⅱ预警模型
        2.1.3 RRE-90预警模型
        2.1.4 IPSYS预警模型
        2.1.5 FSRJ预警模型
        2.1.6 ALESSA预警模型
        2.1.7 IAC预警模型
        2.1.8 GRECOS预警模型
        2.2 国内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
        3. 常用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预警模型的建模方法
        3.1 Logistic回归模型
        3.1.1 一般原理
        3.1.2 Logistic回归模型特点
        3.1.3 Logistic回归模型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2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3.2.1 一般原理
        3.2.2 Cox模型特点
        3.2.3 Cox模型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3 随机森林
        3.3.1 一般原理
        3.3.2 随机森林模型特点
        3.3.3 随机森林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4 支持向量机
        3.4.1 一般原理
        3.4.2 支持向量机模型特点
        3.4.3 机器学习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5 竞争风险模型
        3.5.1 一般原理
        3.5.2 竞争风险模型特点
        3.5.3 竞争风险模型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6 其他模型
        4. 问题与展望
        附件:文献综述检索式
    综述二: 中医特色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的价值与研究现状
        1. 疾病预测的中医理论基础
        2. 古人的疾病预测方法
        3. 中医证候和体质特征可能是疾病早期的预警信号
        3.1 中医证候特征可反应疾病的早期变化
        3.2 中医体质是证候的基础
        3.3 中医证候和体质的中风复发生物学基础
        4.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的研究现状
        5. 前期研究基础
        6.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复发病纵向数据早期预警模型的多重评价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数据来源
        2.3 伦理和知情同意
        2.4. 研究对象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5 中西医诊断标准
        2.5.1 西医诊断标准
        2.5.2 中医诊断标准
        2.6 研究变量
        2.6.1 结局指标
        2.6.1.1 主要结局测量
        2.6.1.2 次要结局测量
        2.6.1.3 测量时点
        2.6.1.4 结局评价
        2.6.2 预测指标
        2.7 样本量计算
        2.8 质量控制
        2.9 数据管理
        2.10 统计方法
        2.11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临床特征分析
        3.1.1 随访情况
        3.1.2 结局情况
        3.1.2.1 复发事件
        3.1.2.2 死亡事件
        3.1.3 一般描述分析
        3.1.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1.3.1.1 性别
        3.1.3.1.2 年龄
        3.1.3.2 既往史特征
        3.1.3.3 家族史特征
        3.1.3.4 个人生活史特征
        3.1.3.4.1 连续吸烟史
        3.1.3.4.2 锻炼情况
        3.1.3.5 发病特征
        3.1.3.5.1 入组时收缩压
        3.1.3.5.2 TOAST分型
        3.1.3.5.3 发病节气
        3.1.3.5.4 神经功能特征
        3.1.3.6 中西医用药干预特征
        3.1.3.7 中医证候特征
        3.1.3.8 中医体质特征
        3.1.3.8.1 中医体质判定情况
        3.1.3.8.2 中医主要偏颇体质情况
        3.1.3.8.3 中医主要偏颇体质(前4位)的相兼情况
        3.1.3.9 实验室检查特征
        3.1.3.9.1 载脂蛋白A1
        3.1.3.9.2 载脂蛋白B
        3.1.3.9.3 纤维蛋白原含量
        3.1.3.9.4 同型半胱氨酸
        3.1.3.10 影像学特征
        3.1.3.10.1 梗塞灶数目
        3.1.3.10.2 颅内血管狭窄情况
        3.1.3.10.3 颈部血管狭窄情况
        3.1.3.10.4 颈动脉斑块性质
        3.2.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3.2.1 单因素分析
        3.2.2 多因素分析
        3.3.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的构建
        3.3.1 纳入模型的预测因素
        3.3.2 建模方法的选择
        3.3.3 建模的分类
        3.3.4 模型评价指标
        3.3.5 复发预警模型的构建
        3.3.5.1 基于纵向数据的复发预警模型构建
        3.3.5.1.1 建模数据集的选取
        3.3.5.1.2 纵向数据的模型估计结果
        3.3.5.1.3 纵向数据的模型拟合结果
        3.3.5.2 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复发预警模型构建
        3.3.5.2.1 建模数据集的选取
        3.3.5.2.2 横截面数据建模方法的筛选与确定
        3.3.5.2.3 横截面数据的模型估计结果
        3.3.5.2.4 横截面数据的模型拟合结果
        3.3.5.2.5 竞争风险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特色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
        4.1.1 中医证候对中风复发的意义
        4.1.2 中医体质对中风复发的意义
        4.1.2.1 气虚质对中风复发的影响
        4.1.2.2 痰湿质对中风复发的影响
        4.1.2.3 血瘀质对中风复发的影响
        4.1.2.4 阳虚质对中风复发的影响
        4.2 中医证候特征适合纵向数据的建模方法
        4.2.1 中医证候具有“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属性
        4.2.2 纵向数据模型的优势和特点
        4.2.3 纵向数据的模型与横截面数据的模型的比较
        4.3 中医证候体质的预警模型可早期识别中风的复发风险
        4.4 本研究与现有缺血性中风复发预测模型的比较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5)山东农村老年人群中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对痴呆的筛查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山东农村高危老年人群中FAQ对痴呆的筛查能力
    对象和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山东农村老年人群中IADL对痴呆的筛查能力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英文文章3

(6)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现状
        1.1.2 心脏康复的现状
        1.1.3 健康教育在冠心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1.3.1 操作性定义
        1.3.2 知信行理论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计算
        2.1.2 研究对象
        2.1.3 纳排标准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2.1 干预组
        2.2.2 对照组
    2.3 干预评价指标及资料收集方法
        2.3.1 量表评价指标
        2.3.2 实验室评价指标
        2.3.3 健康行为评价指标
        2.3.4 资料收集方法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设计阶段
        2.4.2 研究实施阶段
        2.4.3 调查结束
    2.5 伦理原则
        2.5.1 知情同意原则
        2.5.2 不伤害原则
        2.5.3 保密原则
    2.6 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比较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的得分比较
        3.2.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2.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2.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量表的得分比较
        3.3.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3.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3.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比较
        3.4.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4.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4.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3.5 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的比较
        3.5.1 组间比较
        3.5.2 组内比较
    3.6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长度的比较
        3.6.1 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3.6.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7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患者血压情况改变的比较
    3.8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抽烟人数情况改变的比较
4 讨论
    4.1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
    4.2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4.3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焦虑、抑郁的情绪
    4.4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健康状况
    4.5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4.6 今后的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一般人口学资料
附录C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附录D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
附录E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附录F 患者健康问卷-9项量表(PHQ-9)
附录G 患者疾病资料(医护人员填写)
致谢
论文发表及课题基金申请情况

(7)秦皇岛市某二甲医院2013-2018年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来源及调查方法
        1.1.3 相关指标的操作性定义
        1.1.4 资料处理与分析
        1.1.5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医院概况
        1.2.2 住院死亡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1.2.3 住院死亡患者付费方式
        1.2.4 住院死亡患者时间分布特征
        1.2.5 住院死亡住院天数分布特征
        1.2.6 病死率变化情况
        1.2.7 住院死亡患者死因构成及顺位
        1.2.8 住院死亡患者死因前三位的病因构成及顺位
        1.2.9 各年度住院死亡患者死因构成及顺位
        1.2.10 不同年龄住院死亡患者死因构成及顺位
        1.2.11 不同性别住院死亡患者死因构成及顺位
        1.2.12 不同居住地住院死亡患者死因构成及顺位
        1.2.13 住院死亡患者前10位死因的病死率
        1.2.14 住院死亡患者前10位死亡原因住院时间病死率比较
        1.2.15 循环系统死亡患者病死率变化
    1.3 讨论
        1.3.1 住院死亡患者分布及病死率分析
        1.3.2 死亡原因构成及顺位分析
        1.3.3 死亡原因病死率分析
        1.3.4 建议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变迁
    2.1 概述
        2.1.1 分析死亡原因的意义
        2.1.2 国外死亡原因分析概况
        2.1.3 国内死亡原因研究现状
    2.2 死亡疾病谱的变化
        2.2.1 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
        2.2.2 第二次卫生保健革命
    2.3 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因素及顺位
        2.3.1 我国城镇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顺位
        2.3.2 我国农村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顺位
        2.3.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死亡因素
        2.3.4 意外伤害也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
    2.4 影响疾病死因变化的因素
        2.4.1 自身因素
        2.4.2 外部因素
        2.4.3 其他因素
    2.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危险因素的确定
    1 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2 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危险因素的质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小结
第三部分 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德尔菲法构建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护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各条目的权重系数
    3 统计学分析
    4 质量控制
    5 结果
    6 讨论
第四部分 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
    4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北京市朝阳区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2.1.1 抽样方法
        2.1.2 样本量确定
        2.1.3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内容
        2.2.3 认知功能判定
        2.2.4 相关指标定义
        2.2.5 质量控制
        2.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10个街/乡基线完成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3 MCI患病率
    3.4 不同年龄、性别研究对象MCI的情况
    3.5 人口学特征与MCI的关系
    3.6 生活习惯与MCI的关系
    3.7 慢性病及家族史与MCI的关系
    3.8 锻炼活动与MCI的关系
    3.9 休闲活动与MCI的关系
    3.10 MCI患病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4 讨论
    4.1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老年人MCI患病现状
    4.2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老年人MCI相关因素分析
        4.2.1 年龄
        4.2.2 饮酒
        4.2.3 饮茶史
        4.2.4 休闲活动
    4.3 创新点与局限性
        4.3.1 创新点
        4.3.2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轻度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附件

(10)新乡市脑卒中患者健康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1 概念界定
    2 文献回顾
第二部分 健康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生活习惯和社会心理因素与脑再梗塞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慢性病患者失眠症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D]. 鄢文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文献分析的缺血性脑卒中状态辨识与相关因素研究[D]. 吴秀芬.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台湾人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之影响研究[D]. 卢慈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纵向数据早期预警模型的多重评价[D]. 高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12)
  • [5]山东农村老年人群中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对痴呆的筛查能力研究[D]. 尹苓. 山东大学, 2020(09)
  • [6]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D]. 张钦钦. 河南大学, 2020(02)
  • [7]秦皇岛市某二甲医院2013-2018年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D]. 张伟志.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刘雅萍.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9]北京市朝阳区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杜沙沙.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新乡市脑卒中患者健康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楠. 新乡医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生活习惯与社会心理因素与脑再梗死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