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智能个性化服务应用研究

WEB智能个性化服务应用研究

一、智能化个性服务在WEB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焦丽叶[1](2021)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快速革新发展,对信息的传播和利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作为文献信息和知识资源的重要集中地,图书馆也积极引进各类先进技术,优化服务模式,向智能与智慧化转型。智慧图书馆是在各类新技术,特别是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配合下,构建起来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贴近读者需求提供多种服务的图书馆新形态。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即智慧图书馆在进行各类智慧服务时所提供的主要内容和运用的主要方式。本文在阐述智慧图书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上,以现有的各类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为参考,通过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程做出阐释;对其泛在性、互联性和共享性特征,以及其便捷高效、个性互动、节能环保优势做出阐述;并在介绍新技术内涵的基础上,依据目前图书馆应用的新技术,分智能型、知识型、需求型、人文型四个类型详细阐述不同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框架结构,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在各类服务模式的对比研究中,探索未来智慧图书馆及智慧服务的发展方向。得出目前智慧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为新技术的单一应用,缺少融合应用机制;服务的智慧化程度较低,服务模式不够完善;行业标准制定不够清晰,缺乏隐私保护政策的问题。提出未来应朝着构建图书馆智慧云服务平台,提高新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各项智慧服务功能,形成综合性的智慧服务模式;制定行业数据获取使用规范,提高读者个人隐私保护能力的发展趋势。提高融合应用和协调配合能力,创新服务方式,迎合趋势,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图书馆智慧化发展进程。

陈茫[2](2021)在《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科研创新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科研创新过程变得更具复杂性和时效性,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所需的知识需求也日益强烈,而从图书馆获取所需的科研知识资源和专业的科研服务支持,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有效手段与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智能服务的需求和情境正成形成,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目前国内外一些着名的高校图书馆正开展智能服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然而,在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着服务联系松散、服务推进缓慢、服务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那么,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具体是什么,是什么推动着图书馆智能服务的有序推进?有哪些关键影响因素,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能否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仿真?这些研究问题亟待深入的展开研究。本文围绕图书馆智能服务展开相关理论研究,对于完善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提升图书馆智能服务效果,促进高校科研创新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首先,运用多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模型,从人的智力支持、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知识交互等方面,揭示了图书馆智能服务各要素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该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过程中有其核心的服务需求与服务内容,并构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模型;其中,人的智力支持、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知识交互等方面各要素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和规律性,且彼此关联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该服务的有序进行。其次,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构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模型,识别并揭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关键因素构成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通过深度访谈分析共获得27个概念范畴,并汇总形成了知识服务资源、科研服务参与、智能服务感知、科研服务需求、服务应用动机、智能技术体验、服务科研效果等主范畴;其中,智能服务感知和智能技术体验等是新变量。该模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为后续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接下来,运用结构方程的定量分析方法,基于上文识别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相关的研究假设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并揭示了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服务科研效果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知识服务资源、科研服务参与、智能服务感知、科研服务需求、服务应用动机、智能技术体验等,对服务科研效果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而服务应用动机和智能技术体验等是重要的中介变量。该模型的实证分析为揭示关键影响因素的复杂作用关系提供了证据支持。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方法,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刻画和揭示了该服务系统内部的动态结构、运行趋势与反馈回路等。研究发现:该服务系统有其特有的系统构成、系统特性、建模目的、模型边界和因果反馈回路等;在服务开展初期,服务主体位于较高的知识位势,利用智能服务技术支持提升服务科研效果;而服务主体的知识存量、科研人员的知识存量、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等是系统运行的关键变量。本论文探究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这一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新课题。揭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关键影响因素模型,识别、揭示并验证了各关键影响因素对服务科研效果的作用影响;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中知识交互,为图书馆智能服务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借鉴。

朱学芳,王贵海,祁彬斌[3](2020)在《5G时代数字信息资源智能服务研究内容及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5G移动技术兴起所带来的数字信息资源及其处理、管理和服务方法对智能化技术的依赖会越来越多,文章旨在探究5G时代智能数字信息服务研究内容体系及其成果,提出今后对其深入研究的建议,期望其服务功能更加精准、快速、自动和人性化,从而更加高效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方法/过程]探讨了5G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的智能融合组织与管理、图书情报博物领域智能服务、数字信息资源智能化移动服务、流媒体资源智能服务、基于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应用的智能服务方式的研究内容和现状,剖析了可视化知识、显示与交互、精细信息处理和精确信息检索等智能化信息服务技术手段应用及研究进展。[结果/结论]进一步探讨了5G时代数字信息资源智能服务未来应用场景,在其融合组织管理、服务模式及服务手段可用性等研究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罗卫[4](2019)在《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正在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供给格局,信息技术也逐步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践,但“互联网+”和“智慧文化”建设思维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应用不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无法同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相匹配,所供非所需,供给滞后于需求并且需求发掘能力缺失;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低,资源闲置与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机制未能实现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来取得突破。智慧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将其抽象为由理念、技术、人、组织和治理五要素构成的整体,五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产生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须遵循“真、善、和、美”的发展理念;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智慧城市技术支持下能显着提高对公共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信息共享与跨领域整合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动性、精准性和科学性;人的微观需求及变化会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行调整;智慧城市的组织变革也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关组织单位需要进行诸如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的内部的革新与进步;智慧城市的治理之道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功能弱化和碎片化问题提供了新动能。基于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不足和智慧城市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提出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该模式依系统分析方法设计出由需求端和供给侧为主要构成的结构模型。需求侧主要从需求主体、需求表达渠道、需求分析、需求形成四部分展开研究,分析了需求侧的系统构成、运行逻辑和工作产出。供给侧主要从供给主体功能规划、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与整合、供给过程优化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应用新兴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作为一项理论方案要运用于实践,必须遵循一定的实施路径。首先是建设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其过程表现为由“风险管理→方案设计→平台建设→用户反馈”组成的螺旋模型。进而提出以整体性治理推进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策略包括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激励与约束并存机制、以信息技术推动数据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联合体建设。最后落脚到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施项目的分类建设上来,包括自上而下推动国家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立足特色推进区域性民族民俗文化建设、综合创新实现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建设策略。

常利娜[5](2019)在《基于互联网知识服务的教育出版转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知识付费的发展,互联网知识服务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知识服务不仅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支撑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服务理念,这种以用户为中心,数据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值得所有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各行各业关注和借鉴。我国的教育出版正处于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教育出版的用户逐渐从图书购买用户,转化为购买教育服务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虽已初见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类似投入大、产出小,数字化发展定位不清晰,内容资源匮乏,用户黏性不足等切实可见的问题。互联网知识服务与教育出版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出版如果能很好的运用互联网知识服务发展模式来积极探索自身的知识服务新路径,对整个教育出版领域未来的数字化发展意义非凡。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既有现实意义,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文章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辅以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本文首次对互联网知识服务的概念、研究现状、产品模式、传播模式、盈利模式等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是文章主要的创新点之一。将互联网知识服务与教育出版结合,并通过出版传播理论,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之二。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分析互联网知识服务的发展模式,包括产品模式、传播模式、盈利模式。第三部分探讨教育出版在新时期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发现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各个传播阶段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在出版传播理论的指导下,找到互联网知识服务与教育出版之间的契合点,从理论上证明互联网知识服务的发展对教育出版转型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遵循着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思路,从小处着手,分别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大象出版社为研究个案,总给出三个出版社基于互联网知识服务的转型发展经验。第五部分笔者基于研究个案的经验总结,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探索出新时期教育出版知识服务转型发展的路径。第六部分笔者在审视我国教育出版转型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教育出版在未来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王敏洁[6](2018)在《净水器多终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智能家居”已经成为当今网络中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健康生活的方式也逐渐变成人们的追求之一,水健康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所以本论文选择净水器作为智能化的入口产品开展设计工作。本论文设计的净水器多终端控制系统由中控器操控净水器主机系统和手机操控净水器主机系统两部分组成。主要具备如下功能:净水器的远程控制,净水器故障推送提示,家电状态和信息的实时同步显示,用户和净水器基本信息的收集。中控器(RF射频遥控器)操控净水器主机系统基于MCU嵌入式单片机进行开发,单片机采用了CISC的指令架构进行开发,使用C语言和简单的汇编语言进行开发,结合433MHz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中控器对净水器主机的操控,本论文重点设计了该中控器控制系统的无线网络通讯协议,使得中控器可以操控净水器并能够实时获取净水器基本信息。手机操控净水器主机系统选择了基于微信的web方式,集成了微信的AirKiss协议配置净水器联网,采用了B/S架构,面向接口编程,基于JAVA和HTML5语言进行开发操控可视化界面,后台数据库为MySQL,用于存储净水器和用户的基本信息;结合Wi-Fi技术和MQTT通讯协议实现手机对净水器主机的操控和净水器状态的读取。最后对通过搭建测试环境,对上述中控器和手机操控系统进行功能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实时上传净水器状态,正常响应中控器和手机下发的控制指令,数据库可以正常收集净水器及手机端用户的基本信息,符合本系统的基本要求。

陈丽娜[7](2017)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物质,为国家科技与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材料,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隶属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通过整合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平台以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带动实物共享服务,提出了日常性服务、针对性服务、需求性服务、展示性服务、引导性服务和追踪性服务6种服务模式,取得了显着成效。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平台服务的深入,平台原有服务模式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服务模式不够多样化,服务效率有待提高,服务绩效评价不够完善。基于此,本文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原有服务模式进行了延伸、改进、整合和创新,提出了集成查询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数据分析服务模式、追踪性服务模式和合作创新服务模式,探讨了每种服务模式的理论依据,设计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模式架构,研究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服务模式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平台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完善了平台服务绩效考核机制。本研究是平台原有服务模式的延伸和深入,研究成果可有效提高平台服务效率,也可为改进其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效率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的研究和工作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原有服务模式基础上,通过对原有服务模式延伸、改进、整合和创新,提出了集成查询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数据分析服务模式、追踪性服务模式和合作创新服务模式5种服务模式,形成了较完整的平台服务体系。(2)研究了实现几种服务模式的关键技术。提出了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结合的半自动化本体构建方法,建立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本体模型,并使用语义元数据方案实现信息的集成查询,提高查全、查准率;提出了分组分层的动态用户模型构建方法,并基于该模型进行个性化推荐,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用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种质资源数据,综合使用多种数据分析手段分析种质资源不同阶段产生的数据,便于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将服务追踪与资源的分发相结合,对分发的资源进行编码标识,并利用二维码进行实物资源的追踪;理论上,提出了合作创新服务模式,构建了合作创新服务模型,进一步提升科技平台的创新能力。(3)根据评价指标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原则,在原有平台考核指标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平台服务评价指标,并赋予各指标权重,构建了多维多指标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分析了平台“十二五”期间的服务效果;针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特点,完善了平台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胡淑新[8](2016)在《开放式农业信息资源承载平台框架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农业相关数据本身的多样性、用户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应用领域多样化、系统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因此怎样设计一种框架结构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不同应用领域的农业信息资源承载平台,尽可能消除农业信息资源孤岛问题,这是本文研究的关键点。针对本文的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如下:1、开放式农业信息资源承载平台框架的研究设计。本文先结合农业信息资源特点提出了一种开放式农业信息资源承载平台框架,它是一种基于虚拟服务映射层的开放式框架模型。然后介绍了该框架中虚拟服务映射层概念定义以及其形式化描述,还有虚拟服务映射层中相关概念的定义、关联关系概念定义、虚拟服务关系描述。具体描述了虚拟服务映射层的构建过程,设计了框架中的故障发现处理机制。2、基于QoS的用户服务选择机制的设计。本文首先针对虚拟服务映射层中可能会遇到的用户服务选择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用户提交服务请求时是否有服务QoS属性权重要求,从而选择来执行不同的算法操作。如果请求中有权重,则使用基于QoS综合权重的服务选择算法。如果无要求,则调用本文提出的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理想化服务选择算法,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法理论计算得出候选服务的最优关联度系数,再根据得出的关联度系数进行候选服务排序,最后返回给用户经过排序后的候选服务。针对一些功能相同服务的用户需求差异性以及环境动态性等特点,需要对其调用的相应服务的QoS进行调用前预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度的服务QoS质量预测算法来解决上述在虚拟服务映射层中服务选择时所遇到的困难。对于本文所研究并提出的方法加以实验,检验其可行性与有效性。3、平台框架在云龙社区云田镇信息平台建设中的实例应用。首先介绍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农村社区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中的株洲云龙社区云田镇的公共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建设,然后分析了项目的设计思路、系统设计以及技术实现,并最后给出了云田镇公共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对外的门户运行效果图,表明了本文提出的框架的有效性,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相关以及农民日常生活等实际问题。

赵苗苗[9](2016)在《智慧学术平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自“智慧地球”提出后,各行各业的发展以“智慧”为目标,智慧教育应运而生,相应地促进人学术智慧发展的智慧性学术平台研究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智慧性学术平台研究对于提升学术平台到与时代相匹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首先,智慧学术平台的理论研究。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智慧教育、智慧学习以及学术平台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得出智慧学术平台是为有学术研究需求的人员提供资源、交流互助、学术指导的网站或系统。从学习者视角、技术视角、人—技术环境视角出发,研究智慧学术平台的内涵,学科融通、平台聚合与智慧激发的特征。其次,学术平台使用现状与智慧学术平台需求调研。学术平台使用现状调研结果表明学术平台在资源、社交等多方面存在问题,需加强学科学术平台建设、优化学术平台功能、保持资源先进性、构建多感官并用的学习情境和增设交流与分享的互动场所。智慧学术平台需求调研主要围绕3个纬度的设计目标以及3个纬度的核心功能进行调查分析,调研结果表明用户对设计满意度较高。再次,智慧学术平台技术实现的设计研究。包括对数据层、智能处理层、核心业务层、应用服务层、应用表示层以及保障体系的系统框架和后台管理系统、门户主网站、学术微博、一级和二级学科子网站的网站结构的设计。然后,从设计原则、设计理论、技术手段、保障机制等方面出发,对资源服务中心、3D虚拟学习社区和学术社交中心3大核心模块设计。对资源的获取与进化、智能检索与推送、学术微博、学术词典、研讨圆桌、学术评选等核心功能细化设计。最后,征求意见迭代完善。请教师、学习者以及有关专家对设计进行评判指导,根据他们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研究初创了智慧学术平台的理论,构建出了中国知智网的智慧学术平台,有关智慧学术平台的设计研究具有时代意义。

吴楠[10](2016)在《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档案信息服务研究 ——以广西自治区为例》文中认为移动通信技术衍生了移动智能终端,其便携、高效性信息处理优势以及信息传播的互动性被充分应用于各信息领域,档案信息服务唯有把握信息时代赋予的机遇,迎接创新服务方式的挑战,扩展档案馆的信息服务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新环境中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实现移动智能终端和档案事业转型的双赢。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档案信息服务在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用户个性服务需求、完善数字档案馆建设以及拓宽档案信息服务范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了SMS、WAP、APP三种移动智能终端模式之后,以广西自治区为例分析其档案信息服务现状并对其优点、不足以及对策进行思考,并从原则、框架、功能角度出发提出构建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旨在更完善、更全面的提供移动档案信息服务。移动智能终端档案信息服务需要从新的技术视角出发,实现全文检索服务、个性定制服务、到馆导航服务、高效查档服务和信息传播服务的功能。

二、智能化个性服务在WEB上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化个性服务在WEB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1.1 数字图书馆
        2.1.2 复合图书馆
        2.1.3 智慧图书馆
        2.1.4 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2 理论基础
        2.2.1 图书馆服务
        2.2.2 图书馆服务模式
第三章 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及优势
    3.1 从智能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
    3.2 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3.2.1 泛在式的
        3.2.2 互联式的
        3.2.3 共享式的
    3.3 智慧图书馆的优势
        3.3.1 便捷高效
        3.3.2 个性互动
        3.3.3 节能环保
第四章 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类型及特点分析
    4.1 新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1.1 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1.2 人脸识别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1.3 区块链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2 新技术条件下的知识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2.1 知识挖掘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2.2 关联性学习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3 新技术条件下的需求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3.1 用户行为分析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3.2 用户交互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4 新技术条件下的人文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4.1 情境感知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4.2 移动阅读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第五章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5.1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现存问题
        5.1.1 多为新技术的单一应用,缺少融合应用机制
        5.1.2 服务的智慧化程度较低,服务模式不够完善
        5.1.3 行业标准制定不够清晰,缺乏隐私保护政策
    5.2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5.2.1 构建图书馆智慧云服务平台,提高新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
        5.2.2 充分发挥各项智慧服务功能,形成综合性的智慧服务模式
        5.2.3 制定行业数据获取使用规范,提高读者个人隐私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分析
        1.3.2 高校科研创新的研究综述
        1.3.3 图书馆智能服务的研究综述
        1.3.4 面向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知识服务理论
        2.1.2 复杂系统理论
        2.1.3 系统动力学理论
    2.2 高校科研创新概念及内涵
    2.3 智能服务情境概念及内涵
    2.4 图书馆智能服务概念及内涵
    2.5 本文研究的整体逻辑与框架
        2.5.1 研究的整体框架
        2.5.2 研究的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及机理分析
    3.1 智能服务过程的分析框架
    3.2 智能服务的过程阶段分析
        3.2.1 智能服务创建阶段
        3.2.2 智能服务实施阶段
        3.2.3 智能服务收尾阶段
        3.2.4 智能服务归档阶段
    3.3 智能服务过程机理的多案例研究
        3.3.1 机理分析步骤
        3.3.2 案例研究设计
        3.3.3 案例简要介绍
        3.3.4 过程机理分析
        3.3.5 案例研究结论
    3.4 管理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关键因素识别
    4.1 扎根理论方法及流程
        4.1.1 扎根理论方法
        4.1.2 具体操作流程
    4.2 访谈设计与资料收集
        4.2.1 样本对象的选择
        4.2.2 研究问题的设计
        4.2.3 访谈资料的处理
    4.3 扎根编码与范畴提炼
        4.3.1 编码有效性
        4.3.2 开放式编码
        4.3.3 主轴编码
        4.3.4 选择性编码
        4.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模型阐释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影响因素实证
    5.1 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5.1.1 知识服务资源的影响
        5.1.2 科研服务参与的影响
        5.1.3 智能服务感知的影响
        5.1.4 科研服务需求的影响
        5.1.5 服务应用动机的影响
        5.1.6 智能技术体验的影响
        5.1.7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5.2 调查问卷与实证方法
        5.2.1 调研目的与调查对象
        5.2.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2.3 调查问卷的变量测量
        5.2.4 结构方程模型及流程
    5.3 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量表的信度
        5.3.3 量表的效度
    5.4 假设验证与模型拟合
        5.4.1 研究假设检验验证
        5.4.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5.4.3 研究结果实证分析
    5.5 管理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动力学仿真
    6.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6.1.1 模型应用原理
        6.1.2 模型构建步骤
        6.1.3 模型应用意义
    6.2 系统分析
        6.2.1 系统分析与构成
        6.2.2 系统建模的目的
        6.2.3 系统模型的边界
    6.3 系统建模
        6.3.1 系统边界的限定
        6.3.2 因果关系与反馈
        6.3.3 模型的系统流图
        6.3.4 系统动力学方程
        6.3.5 初始参数的设置
        6.3.6 模型有效性检验
    6.4 系统模型仿真与结果应用讨论
        6.4.1 运行趋势及应用
        6.4.2 关键变量及应用
        6.4.3 主导回路及应用
    6.5 管理启示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5G时代数字信息资源智能服务研究内容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信息资源智能化融合组织与管理
    1.1 信息融合组织
    1.2 信息资源智慧管理
    1.3 智能化安全及知识产权管理
2 数字信息资源智能化服务
    2.1 图书情报博物领域智能服务
    2.2 数字信息资源智能化移动服务
    2.3 流媒体资源智能服务
3 基于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智能服务方式
    3.1 基于新媒体的智能服务
    3.2 基于社交媒体的智能服务
4 5G时代信息智能化服务技术应用手段
    4.1 可视化知识展示及交互服务技术应用
    4.2 信息处理与检索智能服务技术应用
        4.2.1 信息精细化处理
        4.2.2 信息精准化检索
5 总结
    5.1 未来应用场景展望
    5.2 未来研究方向与建议

(4)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述评
        1.3.1 智慧城市基本内涵与应用的研究综述
        1.3.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综述
        1.3.3 智慧城市与公共文化服务交叉研究综述
        1.3.4 研究趋势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
        2.1.1 智慧城市的缘起
        2.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2.1.3 智慧城市建设原则
        2.1.4 智慧城市建设实践
    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涵
        2.2.1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2.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涵
    2.3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理论依据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3.3 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第3章 智慧城市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3.1 智慧城市的要素
        3.1.1 智慧城市要素的选取
        3.1.2 智慧城市要素的组成
    3.2 智慧城市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3.2.1 智慧城市理念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3.2.2 智慧城市技术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3.2.3 智慧城市人的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3.2.4 智慧城市组织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3.2.5 智慧城市治理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第4章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构建
    4.1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提出
        4.1.1 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基本情况
        4.1.2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优势
        4.1.3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总体架构
    4.2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需求侧分析
        4.2.1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主体
        4.2.2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渠道
        4.2.3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分析
        4.2.4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内容
    4.3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供给侧分析
        4.3.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功能规划
        4.3.2 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与整合
        4.3.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优化
第5章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实施路径
    5.1 加强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迭代发展
        5.1.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迭代的实质
        5.1.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迭代的螺旋模型
    5.2 推进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整体性治理
        5.2.1 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体性治理的实施意义
        5.2.2 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体性治理的基本内涵
        5.2.3 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体性治理的推进策略
    5.3 探索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分类建设道路
        5.3.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设的基本布局
        5.3.2 自上而下推动国家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
        5.3.3 立足特色推进区域性民族民俗文化建设
        5.3.4 综合创新实现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第6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5)基于互联网知识服务的教育出版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三节 相关概念和理论界定
        一 教育出版概念界定
        二 互联网知识服务概念界定
        三 出版传播理论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教育出版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二 互联网知识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 互联网知识服务发展模式
    第一节 互联网知识服务的主要产品模式
        一 互联网免费知识服务
        二 互联网付费知识服务
    第二节 互联网知识服务的传播模式分析
        一 互联网知识服务的传播者
        二 互联网知识服务的传播内容
        三 互联网知识服务的传播形式
        四 互联网知识服务的传播渠道
        五 互联网知识服务的传播受众与传播效果
    第三节 互联网知识服务盈利模式分析
第二章 教育出版转型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教育出版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 教育出版知识服务属性的再认识
        二 互联网技术环境的推动
        三 用户学习习惯的改变
    第二节 当前我国教育出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数字化融合型人才匮乏
        二 数字产品内容同质化严重
        三 数字化传播形式多样但未实现“联网”
        四 数字化传播渠道仍需进一步优化
        五 数字化转型发展定位不清晰
    第四节 互联网知识服务助推教育出版转型的可行性
        一 互联网知识服务与教育出版传播者
        二 互联网知识服务与教育出版传播内容
        三 互联网知识服务与教育出版传播形式
        四 互联网知识服务与教育出版传播渠道
        五 互联网知识服务与教育出版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
第三章 教育出版布局互联网知识服务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 华东师范大学转型发展现状
        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布局互联网知识服务路径分析
        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发展特征
    第二节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 人民卫生出版社转型发展现状
        二 人民卫生出版社布局互联网知识服务路径分析
        三 人民卫生出版社知识服务发展特征
    第三节 大象出版社
        一 大象出版社转型发展现状
        二 大象出版社布局互联网知识服务路径分析
        三 大象出版社知识服务发展特征
    第四节 教育出版布局互联网知识服务的关键
        一 整合传播媒介,建立用户数据库
        二 注重知识源更新,建立内容资源数据库
        三 注重数字化营销,打造新型知识服务
第四章 基于互联网知识服务的教育出版转型路径
    第一节 上游:深度整合内容资源
        一 开放内容平台,激励用户参与
        二 深度挖掘存量内容,跨界整合最新内容
    第二节 中游:坚决依托支撑力量
        一 人才支撑
        二 技术力量
    第三节 下游:提供互联网知识服务
        一 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二 提供精准化的知识服务
        三 提供智能化的知识服务
第五章 教育出版转型未来需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教育出版未来转型需注意的问题
        一 教育出版切勿一味“贪大求全”
        二 走出教育出版发展“同质化”怪圈
        三 警惕教育出版“数字化”迷信
    第二节 对教育出版数字化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 教育出版数字化发展应时刻“以人为本”
        二 重视教育出版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净水器多终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比较分析
    2.1 无线局域网通讯技术
    2.2 微信硬件开发平台
    2.3 物联网应用层通讯协议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中控器操控净水器主机的系统需求分析
    3.2 手机操控净水器主机的系统需求分析
    3.3 多终端操控净水器系统整体设计
第四章 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中控器控制净水器主机的系统设计实现
        4.1.1 中控器和净水器配对设计
        4.1.2 无线可靠传输网络详细设计
        4.1.3 部分核心代码实现
    4.2 手机控制净水器主机的系统设计实现
        4.2.1 手机操控方式确认
        4.2.2 净水器联网及局域网发现
        4.2.3 手机净水器绑定及业务服务器搭建
        4.2.4 数据库各数据表设计
        4.2.5 基于微信公众账号的web页面开发
        4.2.6 搭建通讯服务器,确定通讯协议
        4.2.7 部分核心代码实现
第五章 功能测试验证及分析
    5.1 中控器操控净水器主机系统功能验证
        5.1.1 中控器和净水器配对
        5.1.2 中控器下发冲洗指令
        5.1.3 中控器下发滤芯复位指令
        5.1.4 中控器故障显示及清除
        5.1.5 中控器显示净水器信息
    5.2 手机操控净水器主机系统功能验证
        5.2.1 配置净水器联网
        5.2.2 下发冲洗命令
        5.2.3 查看滤芯寿命及复位滤芯
        5.2.4 净水器故障查看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基本管理学理论
        2.1.1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2.1.2 信息增值理论
        2.1.3 规范化管理理论
        2.1.4 激励理论
        2.1.5 信息构建理论
    2.2 相关计算机技术
        2.2.1 语义网和本体
        2.2.2 元数据和XML
        2.2.3 个性化推荐
        2.2.4 编码技术
第三章 平台服务模式架构
    3.1 服务模式概述
    3.2 服务模式创新
        3.2.1 平台原有服务模式分析
        3.2.2 服务模式创新
    3.3 服务模式架构设计的原则
    3.4 平台服务模式架构设计
        3.4.1 平台服务模式架构设计
        3.4.2 服务模式的保障体系
        3.4.3 服务模式功能模块
第四章 集成查询服务模式
    4.1 集成查询服务的内涵
    4.2 基于本体的集成查询关键技术
        4.2.1 本体相关研究
        4.2.2 本体构建方法
        4.2.3 农作物种质资源本体模型构建
    4.3 基于语义元数据的集成查询框架
        4.3.1 语义元数据集成方案
        4.3.2 农作物种质资源集成查询设计
    4.4 集成查询服务实例
第五章 个性化服务模式
    5.1 个性化服务的内涵
    5.2 基于用户模型的个性化服务关键技术
        5.2.1 用户模型
        5.2.2 基于本体的用户模型构建方法
        5.2.3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用户模型构建
    5.3 个性化推荐
        5.3.1 基于内容和本体用户模型的个性化推荐
        5.3.2 个性化推荐系统框架
第六章 数据分析服务模式
    6.1 数据分析服务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6.2 数据分析服务相关技术
        6.2.1 基本的数据分析工具Excel
        6.2.2 空间数据分析工具DIVA-GIS
        6.2.3 专用数据分析软件R
        6.2.4 多维数据分析技术
    6.3 数据分析实例
        6.3.1 种质资源调查数据分析
        6.3.2 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数据分析
第七章 追踪性服务模式
    7.1 追踪性服务的内涵
    7.2 追踪性服务关键技术
        7.2.1 原有分发系统及优化
        7.2.2 分发编码设计
        7.2.3 反馈手段辅助服务追踪
    7.3 追踪性服务流程
    7.4 追踪性服务实例
第八章 合作创新服务模式
    8.1 合作创新服务的内涵
    8.2 平台专题服务分析
        8.2.1 平台开展的专题服务
        8.2.2 平台专题服务的不足
        8.2.3 影响平台专题服务效果的因素
    8.3 合作创新服务模式
        8.3.1 合作创新服务模型
        8.3.2 合作创新服务流程
        8.3.3 合作创新服务运行管理机制
第九章 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9.1 服务绩效评价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9.2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9.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9.2.2 评价体系的构建
        9.2.3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9.3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9.3.1 资源整合维度下各要素服务绩效评价
        9.3.2 服务成效维度下各要素服务绩效评价
        9.3.3 平台整体服务绩效评价和一维指标下服务绩效评价
    9.4 平台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第十章 总结和展望
    10.1 本文总结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开放式农业信息资源承载平台框架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1.2.2 Web服务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知识概述
    2.1 Web服务基础
    2.2 语义Web服务
        2.2.1 语义Web描述
        2.2.2 服务本体
    2.3 服务QoS模型
    2.4 WSRF规范
        2.4.1 WSRF规范
        2.4.2 WSRF规范内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VSML的开放式异构资源承载平台框架设计
    3.1 引言
    3.2 基于VSML的开放式平台框架设计
        3.2.1 基于VSML的开放式平台框架模型
        3.2.2 VSML的结构组成模型
    3.3 VSML的形式化描述
        3.3.1 形式化描述
        3.3.2 VSML相关概念定义
    3.4 VSML的虚拟服务关联
        3.4.1 关联关系概念定义
        3.4.2 虚拟服务关系描述
    3.5 VSML的构建
    3.6 故障发现处理机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QoS的用户服务选择机制
    4.1 基于QoS的服务选择模型
    4.2 基于QoS综合权重的服务选择算法
    4.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服务选择算法
        4.3.1 灰色系统理论
        4.3.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服务选择算法
        4.3.3 算法分析
        4.3.4 性能实验分析
    4.4 基于相似度的服务QoS质量预测
        4.4.1 基于相似度的服务QoS质量预测具体描述
        4.4.2 准确性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放式农业信息资源承载平台框架应用实例
    5.1 应用背景
    5.2 系统设计
    5.3 系统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智慧学术平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1.2 技术促进人类社会迈向智慧时代
        1.1.3 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智慧学术平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智慧学术平台的概念界定
        2.1.1 智慧学术平台的内涵
        2.1.2 智慧学术平台的特征
    2.2 智慧学术平台的理论基础
        2.2.1 大成智慧学
        2.2.2 群体智慧
        2.2.3 情境学习理论
        2.2.4 游戏化学习
        2.2.5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3 智慧学术平台的相关调研与分析
    3.1 问卷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的确定
        3.1.2 问卷的编制
        3.1.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1.4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2 问卷调研分析
        3.2.1 基本情况调研
        3.2.2 学术平台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3.2.3 智慧学术平台设计目标调查分析
        3.2.4 智慧学术平台核心功能调查分析
    3.3 调研总结
4 智慧学术平台的总体设计
    4.1 智慧学术平台设计目标
        4.1.1 培养开放的心态
        4.1.2 提升学习与科研力
        4.1.3 变革学习方式
    4.2 智慧学术平台分层架构
        4.2.1 数据层
        4.2.2 智能处理层
        4.2.3 核心业务层
        4.2.4 应用服务层
        4.2.5 应用表示层
        4.2.6 保障体系
    4.3 中国知智网结构设计
        4.3.1 后台管理系统
        4.3.2 门户主网站
        4.3.3 微博子网站
        4.3.4 一级学科子网站
        4.3.5 二级学科子网站
5 智慧学术平台核心模块设计——以中国知智网为例
    5.1 资源服务中心设计
        5.1.1 设计理念
        5.1.2 设计原则
        5.1.3 网页抓取
        5.1.4 智能检索
        5.1.5 资源进化
        5.1.6 智能推送
    5.2 3D虚拟学习社区设计
        5.2.1 设计理念
        5.2.2 设计原则
        5.2.3 关键技术手段
        5.2.4 功能设计
        5.2.5 激励与保障
    5.3 学术社交中心设计
        5.3.1 设计理念
        5.3.2 设计原则
        5.3.3 学术微博
        5.3.4 学术词典
        5.3.5 研讨圆桌
        5.3.6 学术评选
        5.3.7 激励与保障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局限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档案信息服务研究 ——以广西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移动智能终端及档案信息服务概述
    第一节 移动智能终端概述
        一、移动智能终端的属性及特点
        二、移动智能终端的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档案信息服务概述
        一、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档案信息服务特点
        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档案信息服务模式
第三章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广西档案信息服务分析
    第一节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广西档案信息服务现状
        一、广西档案WAP网站服务
        二、广西档案APP应用服务
        三、广西社交媒体档案服务
    第二节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广西档案信息服务问题
        一、全文查档有待开发
        二、短信模式服务缺失
        三、参考咨询服务滞后
        四、APP传播路径局限
        五、便民服务内容缺失
第四章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第一节 平台构建原则
        一、用户需求原则
        二、资源共享原则
        三、个性服务原则
    第二节 平台构建框架
        一、平台结构设计
        二、平台安全设计
    第三节 平台构建功能
        一、业务型平台服务功能
        二、知识型平台服务功能
        三、拓展型平台服务功能
第五章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路径
    第一节 全文检索服务的实现——基于云存储
    第二节 个性定制服务的实现——基于RSS推送
    第三节 到馆导航服务的实现——基于GIS定位
    第四节 高效查档服务的实现——基于二维码
    第五节 信息传播服务的实现——基于社交媒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智能化个性服务在WEB上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D]. 焦丽叶. 山西大学, 2021(12)
  • [2]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D]. 陈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5G时代数字信息资源智能服务研究内容及进展[J]. 朱学芳,王贵海,祁彬斌.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11)
  • [4]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D]. 罗卫. 湘潭大学, 2019(12)
  • [5]基于互联网知识服务的教育出版转型研究[D]. 常利娜. 郑州大学, 2019(08)
  • [6]净水器多终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敏洁. 东南大学, 2018(04)
  • [7]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模式研究[D]. 陈丽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8]开放式农业信息资源承载平台框架研究与设计[D]. 胡淑新. 湖南工业大学, 2016(05)
  • [9]智慧学术平台设计研究[D]. 赵苗苗.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1)
  • [10]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档案信息服务研究 ——以广西自治区为例[D]. 吴楠. 广西民族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WEB智能个性化服务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