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模式的思考与“导团”小组学习活动探讨

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模式的思考与“导团”小组学习活动探讨

一、对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模式的思考 兼谈“导学群”中的小组学习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金弋琳[1](2020)在《基于微信平台下的PBL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在未来的教育中会更注重培养具有创造力、合作沟通能力、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人才应该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而非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2017版生物学新课标中指出高中生物学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应该利用现有的生物学知识和条件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在不断发现和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枯燥无趣的状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设置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或真实有趣的实际情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学习,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负责引导和把控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了生物教学课堂的实际需要和生物高考试题的趋势,以及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模式都非常顺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所以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如今,信息化教育日益发展,移动学习的普及将被教育界广为接受,这也展示了无限的教育应用前景。微信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和广泛的用户基础,拥有实时资源共享、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在线投票管理等功能,将其与PBL教学实际结合,可以确保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多方面的评价体系有效实施、增强小组讨论的灵活性等优势。故此,笔者针对基于微信平台下PBL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本研究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在微信平台的功能支持下进行教学实践。一方面为帮助生物教师丰富的教学模式,提供新的途径去应用PBL教学模式,增加结合微信平台进行教学的实践经验,有效增加PBL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可行性。另一方面符合课程标准中对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通过参与自主性学生模式,在获取生物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改善学习方法、提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正确表达观点的能力。将基于微信平台的PBL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准备、课上教学、课后评价三个阶段,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并结合微信功能,在每一个阶段提出了对应的教学原则。本实践是对学习成绩以及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基本一致的两个班级,采用生物学必修二《遗传与变异》部分内容进行微信平台支持下的PBL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教师按照课前创造学习环境,组织小组、创设问题、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中整合资源、师生探讨、展示成果、知识总结;课后多主体评价,反思总结的流程实施教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展示的成果和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实施PBL实验教学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学习动机、兴趣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统计,利用SPSS 26.0软件分析基于微信平台PBL教学对各个维度的影响;最后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微信平台下的PBL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学生成绩未出现显着性差异,但对学生学习动机及兴趣、学习模式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正确表达观点的能力方面有显着的提高;本研究显示提升成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进行PBL教学实践才能提升;同时表明基于微信平台下的PBL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是能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改善学生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正确表达观点的能力。

向佐军[2](2019)在《整体任务问题式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是探索综合运用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进行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研究。本研究试图回答如下问题:一是探讨综合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型来进行课程开发的理论可行性,从理论上论证综合运用四元教学设计(4C/ID)与问题式学习(PBL)这两种当代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教学设计理论及其模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四元教学设计与问题式学习的课程设计开发模型;二是应用基于四元教学设计与问题式学习的课程设计开发模型,结合具体的学习资源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研究,论证综合运用4C/ID与PBL进行课程开发的现实可行性及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论文的导论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的缘起、明确了研究的基本问题,并界定了研究的核心概念、术语。导论部分还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了本研究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和预期的研究结果。在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先后阐释了 4C/ID模式与PBL模式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特点,对这两种当代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这两种模式的互补性进行了探讨。在对这两种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要素,设计出了基于这两种模式的课程开发框架。在课程开发框架分析中对基于4C/ID-PBL课程开发框架的课程目标、课程任务、课程问题以及课程评价等4C/ID-PBL课程设计的核心步骤进行了分析说明。在完成了论文的理论框架分析之后,就进入到了课程设计部分。在课程设计部分主要是结合前期研究提出的课程开发框架并与“历史思维概念”的具体课程目标相结合,对课程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教案框架进行设计。课程资源开发是根据在课程设计阶段的设计蓝图来创建出可以用来具体实施的课程内容、资源。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选择或者开发支持学习内容的具体媒体,完成教师教学指南和学生学习指南,并对评估的具体方式、评估的工具等进行开发。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将做好课程实施之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形成实施课程的具体、详尽的方案,完成整个课程实施的资源包。课程实施过程将对以4C/ID-PBL课程设计开发模式为理论和实践基础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将分析具体的学科知识内容与课程开发模型之间的融合情况,并结合教师、学习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反应,进一步深入分析该课程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课程实施中结合行动研究中课程实施过程,来具体分析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组建学习小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角色、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怎样的条件等。在课程评价的实施中,综合运用了评估量表、问卷调查、学生访谈、文件回顾、总结性评价、自我反思、同行评议等方法,来对课程进行评价。论文最后部分是结论与展望。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整体任务问题式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在理论上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等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模型,可以作为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重要参考路径,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章还提出了课程开发与课程学习的有关建议,并对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运用教学设计理论进行课程开发提出了几点展望与思考。总之,通过本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基于教学设计理论的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参考路径,值得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广度与深度方面进一步推进。

管珏琪[3](2017)在《电子书包环境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教育时代,技术丰富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实践已成为促进教与学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解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学习者及其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从实践角度出发,学习者如何适应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学习以推进应用,如何分析技术应用对学习者发展影响以提供决策数据,成为技术应用的两大关键问题。电子书包作为技术丰富环境的典型代表,整合了移动终端、教育内容和服务平台,其应用实践成为近年来信息化教学实践热点,反映了当前正规教育情境下数字化环境应用的较高形式。以"电子书包环境"为研究情境,探索上述两个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学习力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并作用;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习者的学习力带来了变化、提出了时代要求。以"学习力"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切入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本研究在"电子书包环境"这一应用情境下,以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为研究主题,围绕"什么是数字化学习力"、"如何促进数字化学习力的生成与发展"、"评价/验证数字化学习力的提升"三方面内容,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探究设计与三角互证设计,综合文献分析、内容分析(以课堂教学视频、教师反馈文本为对象)、调查研究、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论证了电子书包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力提出的必要性,明确了数字化学习力的内涵、构成要素与结构,设计了促进数字化学习力发展的环境,并多维验证了电子书包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力的提升,即不断适应学习的过程。论文旨在通过电子书包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力的研究来探索正规教育情境下技术丰富环境中的学习及学习力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包括五章:第一章,就电子书包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力提出的必要性展开论证。在分析电子书包环境构成及教学功能基础上,从学习生态视角分析电子书包环境引起的教与学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对学生发出的挑战;从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学生适应电子书包环境下学习所需发展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从应对未来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出发分析当前学校教育体系需要为学生适应数字时代的能力结构提供的连接。第二章与第三章,就数字化学习力是什么开展了包括内涵探讨、构成要素分析与结构分析的体系化研究。在明确数字化学习力内涵与定位的基础上,基于文献分析与理论映射形成分析思路,通过电子书包环境下学习活动分析、教师调研分析、数字化学习力调查问卷的预试及数据统计分析,确定数字化学习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数字化学习内驱力、技术驾驭力、信息加工力、学习关系协调力、自我管理力、学习反思力与学习创新力,并构建了数字化学习力结构模型。第四章,就数字化学习力的生成与发展开展了理论解析、环境分析及设计的逐步微观化研究。首先,从实践生成论视角和电子书包项目应用深化过程分析数字化学习力的生成机制与发展空间。其次,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通过多维给养分析,结构化描述数字化学习力生成与发展环境。基于上述两方面,源于数字化学习力发展困顿的实践归因,将投入型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力"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并展开具体的设计。第五章,就数字化学习力的提升展开多维验证,旨在为电子书包应用推进提供决策数据、为电子书包环境下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的活动设计提供参考。以M电子书包项目为研究平台,通过探索性分析、FIAS分析呈现电子书包作用下的课堂为数字化学习力发展提供的空间;验证环境的同时,分析电子书包环境对学生数字化学习力的影响。主要运用调查问卷获取学生数字化学习力数据,分析发现:应用形成阶段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学习能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内驱力、技术驾驭力、信息加工力的提升,为电子书包与学习活动的深度整合提供基础;应用推进阶段电子书包环境下的投入型学习活动可促进学生学习关系协调力、自我管理力、学习反思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投入型学习设计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姜玉莲[4](2017)在《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模型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未来社会的需求将是个性化与创新性人才。这些变化都需要重构教育的新形态,促使学习者从知识与技能习得转向高级综合能力的培养。反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就是深层次学习、知识建构、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活动,以及思维的自我监控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些都需要利用丰富的技术样态以及所创设的课堂丰富环境来改善学习,进而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但目前国内对技术支持下的高阶思维课堂情境研究,大多停留在价值与意义描述上,缺乏技术、思维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分析、实证性研究和可操作性流程设计。因此,聚焦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规律和模型建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基于以上背景与问题,本研究从课堂情境和发展视角,围绕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对高阶思维发展变化及影响规律这一核心问题,对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的本质、过程、机制及规律进行系统化分析与归纳性推理,在真实课堂情境和具体教学过程中,逐步完成发展模型的意义建构、模型解释与应用建议。研究共包含三大部分:技术与思维发展关系辨析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技术丰富环境与高阶思维本质解析是本研究的基础;针对丰富课堂环境、课堂教与学活动、高阶思维发展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构建高阶思维一般性、操作性发展模型是本研究的核心任务。本研究以12所不同年级、不同发展水平和6个不同发展区域的中小学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初三年级阅读写作课堂为实验干预与观察案例,综合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横断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结构方程法、行动研究和微观发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引用了目前国外潜变量建模比较受推崇的Mplus作为分析工具。研究过程发现:第一,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思维,技术是通过不同的使用方式和情境去影响思维发生的。技术的使用与思维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的复杂任务解决,使“人机”思维方式更加融合化。技术与思维的临界点是教学组织活动与策略。控制这个临界点是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与高阶思维发展的关键环节。第二,技术丰富性除了具有“种类多”“数量大”“涉及面广”等外延概念之外,更具有“使丰富”“使广博”等内涵意义,是技术影响的内在程度与满意效果。而且由于技术呈现信息和内容能力的不同,技术存在“丰富度”差异。判断技术丰富度价值的标准是既不能“模糊过度”,也不能具有“不确定性”,需要与学习者体验需求相匹配,更要让其得到满足。第三,高阶思维结构是高阶思维发展的基础,高阶思维发展过程也是高阶思维结构的活动过程。高阶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综合能力,具有复杂性、非线性和难以测量性,但可以通过学习者外显行为和情感倾向等进行识别。高阶思维系统属性决定了高阶思维行为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认知、情感、技能的共同整合。行为“统整”认知、情感、能力倾向所形成的八个静态因子、三个动态因子,以及五个思维品质因子的高阶思维结构模型,既是知识材料、思维类型、思维存在形态、思维能力倾向与品质表征组成的系统化层次结构,也是具有动态发展过程与机制的认知结构。这种基于课堂情境的高阶思维结构模型,可以对高阶思维发展过程与机制、路径与阶段进行很好的表征,提供可操作性的发展模型,其结果是培养具有高阶知识、智慧性情操和高阶思维能力胜任力的人。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对高阶思维发展整体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技术类型、样态、功能、丰富度以及呈现的内容特征和应用者个体特征的不同,技术的丰富性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表征。班级技术环境的应用对整个高阶思维行为都会产生显着性变化,社交媒体、资源类型与数字化平台对高阶思维的促进具有选择性,教师与学生个体应用技术环境对高阶思维发展不具有显着性。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技术与思维发展需要教与学活动组织,尤其是班级技术应用文化氛围和课堂技术丰富情境的创设在高阶思维发展中更具有重要性。第二,高阶思维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非线性、突变性与渐变性相结合、从低到高螺旋式发展等特征。因此,基于问题解决的高阶思维过程也是各种策略在不同阶段的优化组合,这种优化组合需要考虑个人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思维的倾向性以及学科、性别与区域文化等特征,也需要考虑个体在问题解决时策略的变化规律和优化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高阶思维可持续发展。第三,这种基于课堂情境和发展视角,以“行为”统整为核心,围绕技术丰富课堂环境、高阶思维课堂教与学、高阶思维发展整体协调三个维度,以及高阶思维教与学活动与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五要素之间的整合与交互机制,形成的行为统整下“三维五位一体”高阶思维协同发展模型以及创生的成熟度评价体系,从教学目标层面上有助于对高阶思维发展过程、行为表征及发展效果进行预设性和过程性评价,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阶思维课堂发展提供了一般性理论范式,也为高阶思维课堂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认知诊断及教学干预评价体系。本研究在理论上、方法上和实践上均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阶思维教学与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优化数字化资源与环境、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与技能诊断、认知策略优化以及精准教学干预都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性模式。模型的实践应用与完善也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邵雪原[5](2017)在《创客教育理念下《摄影技术基础》课教学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客教育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研究核心。本论文以文献研究法、量表法、访谈法、观察法及行动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提出创客教育教学策略,并将其应用到《摄影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中,探索其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总结创客教育理念下《摄影技术基础》课教学的实施策略,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实践与理论参考。论文共五个部分,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包含第一章、第二章,主要是相关理论研究。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以及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创客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国内外关于创客教育教学研究现状。阐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做中学”理论、项目学习理论及创新教育理论对本论文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为第三章,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现状调查。本研究采用量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进行测量,为之后更好地开展行动研究效果分析提供数据支撑。第三部分包含第四、五、六章,具体内容为创客教育理念下《摄影技术基础》课教学行动研究的设计、实施、效果分析。教学行动研究主要以广西师范大学本科2016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三轮行动教学。在教学行动研究开始前,初步提出《摄影技术基础》课创客教育教学策略,第一轮行动研究采用初步提出的创客教育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束之后,对初步提出的教学策略进行修改与完善,再进行第二轮与第三轮的教学行动研究,完善及总结创客教育理念下《摄影技术基础》课的有效教学策略。并采用量表及摄影作品分析的方式对行动研究的效果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第七章,是研究结论及展望。阐述研究结论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做展望。本论文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创客教育理念下的《摄影技术基础》课教学,共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阶段,环环相扣,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2.学生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3.教学流程设计策略:(1)课前阶段。第一步,要求学生学习教师提前发布的视频、文本等学习资源;第二步,分组讨论交流,在课前学习中遇到困惑之处,及时向导学团寻求帮助;第三步,完成课前练习作业。教师在此阶段通过QQ群,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实施远程监控。(2)课中阶段,分为“第一课堂”(教室)和“第二课堂”(教室外其它学习场所)。①在第一课堂中。第一步,师生共看微视频;第二步,作品汇报与评价;第三步,答疑解惑;第四步,设计课外实践项目。⑦在“第二课堂”中。第一步,教师或导学团现场教学;第二步,小组协作学习;第三步,设计课外实践项目。(3)课后阶段。第一步,创设实践场;第二步,个体独立探究;第三步,小组协作;第四步,导学团指导;第五步,完成作品。教师在此阶段通过QQ群,对学生课后实践情况实施远程监控。三个阶段综合作用,共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4.知识结构建立策略:创客教育教学过程除了注重作品汇报与评价、答疑解惑的环节外,还应通过师生共看微视频,导学团示范、学生动手实践,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知识体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知识,提升创新能力。5.教学活动组织策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前练习或课后实践项目,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优势,并设立导学团作为智力支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了保证学生活动有效展开,教师还需通过网络途径对学生活动进行远程监控。

张秀芹[6](2017)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研究 ——以《液压与气压传动》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倡导中职学校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专业课教学。然而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这一教学法在中职校往往没有真正得到实施。本文以中职学校《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例,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理论,通过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应用与实施实验,对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及应用实效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论文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论文第二章基于项目教学法相关理论研究的回顾,论述了项目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实施原则及应用步骤,形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论文第三至五章均以中职学校《液压与气压传动》为例。第三章通过对《液压与气压传动》传统课程的弊端以及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分析,论证了项目教学法对于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适用性,研究认为项目教学法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职业活动导向等教学原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论文第四章对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中如何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单元项目教学设计、单项任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等进行了逐层阐述,形成了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教学设计成果。在论文第五章中,笔者应用教学设计成果在某职业学校进行了教学实验,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成绩比较及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研究认为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在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论文最后一章基于整个研究过程和数据结果,认为项目教学法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主体,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习得;但在中职校运用时会容易遇到教学资源不足、知识学习系统性不强、考核容易主观等问题。论文进一步强调了项目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实用性、系统性、真实性、可行性的原则,在项目教学实施中也应注意对教师及学生要求的评估,从而使项目教学法真正有效。

陈庆[7](2009)在《合作学习在电大英语远程开放教学中的运用》文中指出合作学习是指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出发,设置民主教学的氛围,通过学生之间一系列的相互帮助和教师指导等相关活动的交互作用,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以达到每个学生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积极发展。合作学习小组是其基本的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欧美,相关专家学者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理论和策略。在电视大学英语远程开放的教学实践中,以教师指导的、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合作学习,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学习效果。它适应电视大学的教育特点、英语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品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合作精神。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合作学习小组划分不够科学合理,学习机制不够健全,学生参与度不够平衡,学习时效性不高,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因此,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合作学习的良性运行和深入发展。必须重视合作学习理论的学习研究,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开展合作学习的教改实践。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外的互帮互学和交流合作,教师要从学习内容、合作技能、学习策略等诸多方面,加强指导和调控,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同时要重视评价考核、表彰激励,从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完善合作学习的运行机制,保障合作学习的良性运行。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合作学习一定能在电视大学英语远程开放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陈素琴[8](2007)在《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 ——基于《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它是建立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教育体系,它和任何一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一样追求教学内容的理论灌输和实践指导。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体系中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随相关专业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同时开展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即课程作业、实验等;二是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即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各类实习(见习)以及毕业作业(论文或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由于与毕业论文、毕业工作紧密相关,受到了学校和师生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实践教学环节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实践环节由于缺乏系统的设计和组织,在实施过程中多流于形式。怎样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准分离的特点和个别化学习的要求,切实提高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增加开放教育成人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已经成为目前各级电大所关注的问题。本课题阐述了电大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分析了基层电大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混合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课程实践教学原则、过程、策略展开研究,构建了远程开放教育多元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并在《软件工程》课程中进行了运用,以检讨其合理性与有效性。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提高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提供了借鉴。

林丽霞[9](2007)在《基于任务的远程小组协作学习过程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远程教育的教与学处于准分离状态,由此而引发的远程学习者与远程教师交互不及时、远程学习者容易产生孤独感,以及远程学习者对远程学习机构缺乏归属感等问题便突显而出。笔者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从学习支持服务入手。但是,实践调研表明,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习支持服务中,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论坛中进行教学交互的次数和质量都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笔者开展了本论文研究。以提高学习支持服务质量和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提高教学交互的质量和频率为目标,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和协作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特点和学科课程的特点,提出基于任务的远程小组协作学习过程设计与实施的方法;从教学目标分类出发,提出远程小组协作学习过程设计的五个要素,并以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现代教学论》课程BBS作为试验平台实施设计理念和方法,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现代教学论》课程网络导学教师的角色进入课程平台,为基于远程网络的实地观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确保所收集的研究数据是真实的。文章首先通过对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特征分析以及对选修该课程的学习者的网络调研,论证了开展远程小组协作学习的可行性。网络调研结果显示:远程学习者对协作学习具有好奇感和新鲜感,大部分学习者表示愿意接受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但他们对于实施的方法和顺利程度抱怀疑态度。如何使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协作,如何使协作学习持续下去,这是本研究应该突破的重要问题。从对各类因素的分析,笔者以学习目标的分类和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确定了基于任务的远程小组协作学习过程设计的五个要素:学习任务情景设计、学习者行为设计、网络导学教师行为设计、学习过程控制和学习评价设计。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试验实施的总体思路作概括性的描述,提出了基于任务的远程小组协作学习过程设计的步骤和设计方法:提出了四个学习过程控制策略:情感激励、引导深入讨论、处理突发事件和学习方法指导;分析了远程小组协作学习交互网络。接着,呈现了在《现代教学论》课程中所开展的两轮试验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分析。在实施的过程中,笔者不断修正实施方案,特别是对“学习过程控制”这一模块的策略和方法的总结。从第一轮试验吸取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方案;第二轮试验主要从论坛回帖规则、导学策略和评价设计几个方面对第一轮试验方案进行了修正。论文在两轮试验实施过程与效果分析之后,对这两轮试验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做了一个总结和对比,归纳出试验实施的共同结论,并对实施改进方案的效果进行了论证。论文最后的结论部分,归纳总结出本研究的结论和创新点,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安春娥[10](2004)在《对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模式的思考 兼谈“导学群”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在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媒体交互使用的方式,利用网络技术,教师通过指导性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和学习小组活动,共同完成教与学任务。

二、对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模式的思考 兼谈“导学群”中的小组学习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模式的思考 兼谈“导学群”中的小组学习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信平台下的PBL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PBL教学发展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信息技术支持下PBL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路线
第3章 基于微信平台下PBL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3.1 基于微信平台下PBL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模式
    3.2 微信平台下PBL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3.3 微信平台下PBL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第4章 教学实践前测分析
    4.1 教育实践前的成绩调查
    4.2 调查问卷设计
第5章 教学实践后测分析
    5.1 教育实践后的成绩调查
    5.2 问卷后测分析
    5.3 访谈分析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现状调查表
附录二 PBL实验教学后测问卷
附录三 测试题
附录四 访谈纲要

(2)整体任务问题式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研究问题与核心概念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问题
        1.1.3 核心概念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
        1.2.2 整体任务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1.2.3 问题式学习的起源与研究现状
        1.2.4 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预期的研究结果
2 理论基础
    2.1 4C/ID模式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2.1.1 4C/ID模式的理论基础
        2.1.2 4C/ID模式的特点分析
    2.2 问题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2.2.1 问题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2.2.2 问题式学习的特点分析
    2.3 4C/ID与PBL整合建构的可行性分析
        2.3.1 4C/ID与PBL整合的理论一致性
        2.3.2 4C/ID与PBL整合的实践互补性
        2.3.3 4C/ID与PBL整合的现实必要性
3 4C/ID-PBL课程开发框架建构
    3.1 4C/ID-PBL课程开发框架
    3.2 4C/ID-PBL模式课程目标
    3.3 4C/ID-PBL模式课程任务
    3.4 4C/ID-PBL模式课程问题
    3.5 4C/ID-PBL模式课程评价
4 4C/ID-PBL模式课程设计
    4.1 课程目标设计
    4.2 教学策略设计
    4.3 教案框架设计
5 课程资源开发
    5.1 开发学习资源
    5.2 开发学习指南
    5.3 开发教学指南
    5.4 开发评价工具
6 课程实施过程
    6.1 课程实施准备
    6.2 组建学习小组
    6.3 教师指导学习
    6.4 小组合作学习
    6.5 学生自主学习
    6.6 课程评价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3)电子书包环境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 实践背景:课堂信息化教学实践蓬勃发展
        2. 实践现况:电子书包应用持续推进
        3. 现实需求:技术应用与学习力发展要求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1. 电子书包相关研究
        2. 学习力已有研究
        3.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与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和论文组织结构
第一章 电子书包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力的提出
    第一节 电子书包的发展背景及概念界定
        一、电子书包的发展背景
        二、何为电子书包?
        三、本研究界定
    第二节 电子书包环境构成及其教学功能
        一、电子书包环境的构成
        二、电子书包环境的教学功能
    第三节 数字化学习力的提出
        一、应对学习生态系统的变革
        二、适应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学习
        三、连接未来数字化生存与发展
第二章 电子书包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第一节 数字化学习力的内涵解析
        一、数字化学习力相关概念
        二、数字化学习力的内涵
        三、数字化学习力的定位
    第二节 数字化学习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一、文献分析与理论映射:分析思路
        二、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分析:要素映射
        三、教师调研分析:要素形成
第三章 电子书包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力的结构模型
    第一节 数字化学习力构成要素的解释
        一、生成性要素
        二、维持性要素
        三、学习基础
    第二节 数字化学习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构建思路
        二、数字化学习力结构模型
    第三节 数字化学习力构成要素与结构的验证
        一、数字化学习力调查问卷编制
        二、数字化学习力调查问卷预试
        三、调查问卷预试结果分析
第四章 电子书包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力的生成与发展
    第一节 生成与发展的理论解析
        一、学习活动中数字化学习力的生成
        二、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深化中数字化学习力的发展
    第二节 生成与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启示
        二、环境的多维给养与多层结构
    第三节 促进数字化学习力发展的环境设计
        一、设计指向
        二、设计要点
第五章 多维验证:电子书包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力的提升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环境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环境验证:实际教学实践的发生
        一、探索性分析:电子书包环境的教学作用
        二、FIAS分析:数字化学习力的发展空间
    第三节 应用效果:基于数字化学习力的分析
        一、学生数字化学习力差异分析
        二、讨论与反思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对电子书包理解的文本频次统计
    附录2 分析课例列表
    附录3 学生数字化学习力调查问卷
    附录4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附录5 学生学习体验调查问卷
后记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模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一) 社会背景
        (二) 理论背景
        (三) 现实审视
    三、问题提出
        (一) 课堂情境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二) 本研究的核心任务与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阶思维
        (二) 学习环境
        (三) 课堂环境
        (四) 技术丰富环境
        (五)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
    五、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教育实践意义
        (三) 社会意义
    六、论文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高阶思维发展理论基础的研究
        (一) 思维定义与特征的研究
        (二) 思维结构、功能及研究范式述评
        (三) 思维发展历史及本质综述
    二、高阶思维课堂教学相关理论支撑
        (一) 原始问题
        (二) 活动理论
        (三) 对话理论
        (四) 深层次学习
        (五) 知识建构
        (六) 问题解决
    三、技术支持课堂环境的应用与演变的研究
        (一) 新兴技术教育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二) 技术丰富与数字化环境演变述评
        (三) 技术支持学习环境研究现状分析
    四、高阶思维本体及发展理论研究
        (一) 内涵、结构及表征述评
        (二) 高阶思维发展模式及评价研究
        (三) 高阶课堂培养及影响因素研究
    五、技术丰富环境与高阶思维发展研究
        (一) 技术与思维相关性研究
        (二) 技术与思维发展临界点研究
        (三)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培养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四) 技术丰富高阶思维课堂特征与教学设计研究
        (五)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效果评价的研究
        (六)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研究方法述评
第二章 整体设计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目标与基本假设
        (一) 研究目标确定
        (二) 基本假设设定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 研究内容阐释
        (二) 研究内容框架
    三、研究对象与具体方法
        (一) 研究对象确定
        (二) 研究方法选择
    四、技术路线与工具
        (一) 技术实现路线
        (二) 研究工具选择
第三章 高阶思维发展表征及因果结构效应研究
    一、高阶思维结构ESEM探索性结构分析
        (一) 研究方法与具体应用
        (二) 因子分析过程与发现
    二、高阶思维结构因果结构效应
        (一) 一阶因子因果结构效应模型分析
        (二) 二阶因子因果结构效应模型分析
    三、高阶思维品质因素分析
        (一) 探索性因素分析
        (二) 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 因果结构模型
    四、高阶思维结构与品质影响效应及因果结构
        (一) 一阶因子结构与品质影响效应及结构模型
        (二) 二阶因子结构与品质影响效应及结构模型研究
第四章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对高阶思维发展影响差异性及结构效应实证研究
    一、技术丰富课堂环境现状及应用潜能调查
        (一) 总体状况调查
        (二) 应用现状比较
        (三) 应用潜能分析
    二、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对高阶思维结构与品质差异性分析
        (一) 对高阶思维结构影响差异性分析
        (二) 对高阶思维品质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三、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对高阶思维结构与品质影响结构效应研究
        (一) 性别、年级、地区影响效应
        (二) 不同丰富技术种类与应用层次影响效应
        (三) 不同技术对品质影响效应及多维结构分析
第五章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与高阶思维发展框架理论
    一、技术丰富课堂环境本质
        (一) “丰富”语义的阐释
        (二) 基于媒介丰富与使用满足理论的理解
        (三)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本质的思考
    二、高阶思维结构发展理论
        (一) 高阶思维结构与功能
        (二) 高阶思维结构的发展原则
        (三) 高阶思维结构发展的特征
        (四) 高阶思维结构要素及表征
        (五) 高阶思维层级结构及体系
        (六) 高阶思维结构发展过程与机制框架
    三、技术丰富环境下高阶思维结构发展的价值取向
    四、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结构发展的认识论框架
        (一) 高阶思维发展主导下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创设
        (二)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教学的设计
        (三) 技术丰富环境下高阶思维课堂组织及师生关系重构
        (四)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结构发展效果评价
        (五)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对高阶思维发展影响分析
第六章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微观发生法实验研究
    一、阅读写作思维在高阶思维结构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 语文学科的思维素养
        (二) 阅读写作在高阶思维发展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阅读写作实践跟踪与现状调查
        (一)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阅读写作实践纵向跟踪
        (二)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阅读写作状况横断调查
    三、技术丰富环境下作文课堂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一) 作文课堂教学影响因素
        (二) 作文课堂教学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及发展水平
    四、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微观发生法阅读写作教学实验
        (一) 实验目的与对象
        (二) 阅读写作实验案例设计
        (三) 阅读写作实验案例实施
        (四) 实验案例效果评价
    五、实验总结
第七章 行为统整下“三维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条件
    一、发展理念
        (一) 整体动态发展
        (二) 行为统整与整合
        (三) 协同发展机制
        (四) 智慧发展目标引领
    二、模型构成要素与功能
        (一) 系统结构要素
        (二) 动态发展功能
        (三) 行为统整协同表征
    三、发展性特征分析
        (一) 行为统整下的发展过程模式
        (二) 技术融合下的螺旋式发展路径与特征
        (三) “三维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
        (四) 基于成熟度理念的评价体系
    四、模型应用与策略建议
        (一)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支持
        (二) 有意义学习情境创设
        (三) 教学策略优化与组织
        (四) 课堂组织文化建设
        (五) 高阶思维发展全面质量评价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发现及结论
        (一) 研究发现
        (二) 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与实践推进
        (一) 理论与内容创新
        (二) 研究方法创新
        (三) 实践推进价值
    三、研究的局限性
        (一) 跨学科研究的融合能力还亟待研提升
        (二) 对高阶思维发展过程的精细化难以智能计算
        (三) 对模型应用策略还没有形成体系化
    四、后续研究的规划与展望
        (一) 基于人工智能计算的高阶思维发展过程、水平诊断与精准干预研究
        (二) 技术丰富环境下高阶思维课堂教学模式开发和策略体系探索
        (三)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评价量规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创客教育理念下《摄影技术基础》课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 创客教育
        (二) 创新意识
        (三) 创新思维
        (四) 创新能力
        (五)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三者的关系
第二章 创客教育理念下《摄影技术基础》课教学的理论分析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三) 项目式学习理论
        (四) 创新教育理论
    二、创客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创客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运用研究对比分析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一) 量表法
        (二) 量表因素分析
    三、量表数据分析
        (一) 开展创客教育行动研究前学生的创新意识水平
        (二) 开展创客教育行动研究前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三) 开展创客教育行动研究前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
第四章 创客教育理念下《摄影技术基础》课教学行动研究概述
    一、创客教育教学模型要素分析
        (一) 指导理念
        (二) 教学目标
        (三) 教学过程
        (四) 教学评价
        (五) 实践条件
    二、创客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理论
    三、创客教育理念下《摄影技术基础》课教学策略的初步提出
        (一) 课前阶段设计
        (二) 课中阶段设计
        (三) 课后阶段设计
    四、创客教育理念下《摄影技术基础》课教学行动研究方案
第五章 创客教育理念下《摄影技术基础》课教学行动研究过程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 课前计划
        (二) 教学行动过程
        (三) 观察分析
        (四) 课后反思
        (五) 第一轮教学行动研究小结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 课前计划
        (二) 教学行动过程
        (三) 观察分析
        (四) 课后反思
        (五) 第二轮教学行动研究小结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一) 课前计划
        (二) 教学行动过程
        (三) 观察分析
        (四) 课后反思
        (五) 第三轮教学行动研究小结
    四、创客教育理念下《摄影技术基础》课教学行动研究总结
第六章 创客教育理念下《摄影技术基础》课教学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一、学生摄影作品分析
    二、量表数据分析
        (一) 发放量表的目的
        (二) 量表设计
        (三) 量表因素分析
        (四) 量表数据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三、前景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研究 ——以《液压与气压传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设计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2.1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和要素
    2.2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3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及优势
    2.4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2.5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步骤
第三章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3.1《液压与气压传动》传统教学弊端
    3.2《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目标分析
    3.3《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内容分析
    3.4《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条件分析
第四章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应用
    4.1《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整体项目设计
        4.1.1 设计思路说明
        4.1.2 项目模块划分
    4.2《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单元项目设计
        4.2.1 单元项目教学设计
        4.2.2 单项任务教学设计
        4.2.3 教学实施条件设计
第五章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实验
    5.1 实验目标
    5.2 实验对象
    5.3 实验过程
        5.3.1 实验工具和方法
        5.3.2 实验步骤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考试成绩分析
        5.4.2 调查问卷分析
    5.5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实验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对项目教学法的总体评价
        6.1.1 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6.1.2 项目教学法的局限性
    6.2 项目教学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6.3 项目教学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致谢

(7)合作学习在电大英语远程开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Abstract
摘要
目录
引言
1 合作学习概述
    1.1 合作学习的定义
    1.2 合作学习的思想渊源
    1.3 合作学习研究简述
    1.4 合作学习的内涵
        1.4.1 合作学习是以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1.4.2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1.4.3 合作学习是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
        1.4.4 合作学习是目标导向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活动
2 合作学习和远程开放教育可以优势互补、相互支持
    2.1 电视大学教育的特点
        2.1.1 远程教育与课堂面授教学相结合
        2.1.2 教师的导学、助学和学生的自学、合作学习相结合
        2.1.3 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宽松的学习环境相结合
        2.1.4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要求的速效性相结合
    2.2 合作学习可以适应和促进电视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
        2.2.1 合作学习和远程开放教育可以有机结合、相互支持
        2.2.2 合作学习和远程开放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可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2.3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电视大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2.4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以使远程开放教育的形成性考核更科学
3 英语教学的目标、本质和特点需要合作学习
    3.1 电视大学专科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
    3.2 英语教学的本质和特点
        3.2.1 英语教学的本质
        3.2.1.1 英语教学是师生双边交往的活动
        3.2.1.2 英语教学活动是生生互动的活动
        3.2.2 英语教学的特点
        3.2.3 电视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3.3 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本质和特点与合作学习的内在联系
        3.3.1 合作学习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
        3.3.2 合作学习是英语教学本质的题中之义
        3.3.3 合作学习反映了英语教学的特点
        3.3.4 合作学习是促进电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4 合作学习方式适合电视大学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
    4.1 电视大学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和特点
        4.1.1 怕遗忘率高而考试过不了关
        4.1.2 怕出错失面子而忽视口语交往
        4.1.3 学习要求高但学习时间受限制
        4.1.4 学习目标明确但动机多样
        4.1.5 学习个性强但方法不科学
    4.2 合作学习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品质
        4.2.1 合作学习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学习能力
        4.2.2 合作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焦虑、自卑心理,提高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4.2.3 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合作精神
        4.2.4 合作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质量
        4.2.5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5 在电视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
    5.1 围绕听、说、读、写、译,开展五个方面的合作学习
        5.1.1 开展合作听写——抓好合作学习的起点
        5.1.2 推进口语交往-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
        5.1.3 加强阅读指导-打好合作学习的基础
        5.1.4 强化译写训练-主攻合作学习的难点
        5.1.5 重视复习巩固-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5.2 加强合作学习的过程管理,把握合作学习的五个环节
        5.2.1 强调个体独立思考,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5.2.2 强调小组成员都要主动参与,这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
        5.2.3 强调合作基础上的交流,是检验合作学习任务完成效果的重要环节
        5.2.4 进行总结评价,这是合作学习良性运行的保障
        5.2.5 重视平日成绩评定,使形成性考核更加科学
    5.3 英语合作学习的效果分析
        5.3.1 合作学习价值取向分析
        5.3.2 合作学习效果分析
        5.3.3 合作学习情意目标和合作目标达成分析
6 合作学习在电大英语远程开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6.1.1 分组不够科学合理
        6.1.2 合作学习机制不健全
        6.1.3 合作学习参与度不平衡
        6.1.4 合作学习时效性不高
        6.1.5 评价体系不完善
        6.1.6 合作学习的目的存在功利化倾向
    6.2 原因分析
        6.2.1 合作学习理论学习不够,重要性认识不足
        6.2.2 分组缺乏科学性,同质分组比较普遍
        6.2.3 合作学习前缺乏必要准备,学习时效性不高
        6.2.4 学习过程缺乏有效调控,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6.2.5 评价缺乏科学性,机制不健全
7 进一步推进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学中英语合作学习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合作学习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提高合作学习重要性认识
        7.1.1 重视合作学习的理论学习
        7.1.2 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7.2 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管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7.2.1 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技能
        7.2.2 发挥合作学习骨干的作用
    7.3 加强合作学习的过程控制,引领合作学习健康发展
        7.3.1 重视过程控制
        7.3.2 重视效率提高
        7.3.3 制定小组活动规则
    7.4 加强合作学习的评价考核,保障合作学习的良性发展
        7.4.1 评价内容
        7.4.2 评价方法
    7.5 加强合作学习的分析总结和交流激励,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发展
        7.5.1 总结交流合作学习的成功经验
        7.5.2 表彰激励合作学习的先进典型
8 推进合作学习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8.1 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8.2 处理好学习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8.3 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学生参加课外合作学习情况的调查
    附录2 关于学生英语合作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8)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 ——基于《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概述
    §1 电大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界定
    §2 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解读
    §3 电大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章 基层电大开放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1 基层电大开放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 提高基层电大开放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所采取的对策
第三章 构建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1 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 构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原则
    §3 构建多元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第四章 多元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1 《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
    §2 课程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
    §3 多元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思考和展望
    一、总结
    二、不足之处及后续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学生问卷调查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实践教学工作规范

(9)基于任务的远程小组协作学习过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四节 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五节 研究过程和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启示
    第一节 远程教育理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 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第三节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及其启示
    第四节 成人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第三章 开展远程小组协作学习可行性调研分析
    第一节 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教学环境分析
    第二节 《现代教学论》课程特征分析
    第三节 网络调查问卷分析
第四章 基于任务的远程小组协作学习过程设计
    第一节 远程小组协作学习过程要素概述
    第二节 学习任务情景设计
    第三节 学习者行为设计
    第四节 网络导学教师行为设计
    第五节 学习过程控制
    第六节 学习评价设计
第五章 基于任务的远程小组协作学习试验实施与效果评价
    第一节 试验设计总体思路
    第二节 第一轮试验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
    第三节 第二轮试验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
    第四节 总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I 前测问卷
附录 II 后测问卷
附录 III 学习主题设计
附录 IV 网络讨论礼仪文明公约
附录 V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对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模式的思考 兼谈“导学群”中的小组学习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开放教育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革命性发展
小组学习是开放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集体学习模式

四、对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模式的思考 兼谈“导学群”中的小组学习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信平台下的PBL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金弋琳. 西南大学, 2020(01)
  • [2]整体任务问题式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向佐军. 浙江大学, 2019(05)
  • [3]电子书包环境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研究[D]. 管珏琪.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4]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模型建构研究[D]. 姜玉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1)
  • [5]创客教育理念下《摄影技术基础》课教学行动研究[D]. 邵雪原.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1)
  • [6]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研究 ——以《液压与气压传动》为例[D]. 张秀芹.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7]合作学习在电大英语远程开放教学中的运用[D]. 陈庆. 上海师范大学, 2009(S1)
  • [8]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 ——基于《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案例分析[D]. 陈素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9]基于任务的远程小组协作学习过程设计与实施[D]. 林丽霞. 华南师范大学, 2007(01)
  • [10]对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模式的思考 兼谈“导学群”中的小组学习活动[J]. 安春娥.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06)

标签:;  ;  ;  ;  ;  

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模式的思考与“导团”小组学习活动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