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物利用工业氮气隔离保护的可行性假设

图书馆文物利用工业氮气隔离保护的可行性假设

一、关于库藏文物使用工业氮气隔离保护的可行性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唐朝生,泮晓华,吕超,董志浩,刘博,王殿龙,李昊,程瑶佳,施斌[1](2021)在《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是将微生物参与的生化过程加以控制和利用,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一类新型岩土体水—力学特性改性技术。研究表明该技术具有低成本、环境友好、低能耗和过程可控的优点,是工程地质界近些年的一个热门研究内容,也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基于当前该技术取得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能被加以控制和高效利用的三种代表性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微生物成矿作用、微生物膜作用及微生物产气作用)的原理及其应用领域。着重对研究最多、应用前景最广的微生物成矿作用改性岩土体力学特性、渗透特性、抗侵蚀性等工程性质及机理进行了阐述,并深入探讨了影响微生物成矿作用改性效果的关键因素(细菌种类、菌液浓度、环境温度、pH值、胶结液、土体性质及灌浆工艺)。此外,文章还详细论述了微生物成矿作用在地基处理、岛礁建设、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抗裂防渗、文物保护、地灾防治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该技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吴越[2](2020)在《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遗产辨识和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在城市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既有工业区作为存量空间的组成部分在21世纪初开始得到重视并逐渐被纳入城市文化遗产的范畴,现阶段其保护与更新无论从学科研究还是再利用实践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学科研究方面,现多以单个案例或单一学科为主,整性有待提升,建设年代相对较短的近现代工业项目与古代工业遗存相比,其特殊文化价值还未形成社会共识。实践方面,对工业遗存的疏于记录、单一化更新方式以及大量未经评估的拆除行为都反映了社会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和相关法规体系的缺失,这也是现今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面临的普遍问题。综上,对现有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策略的探索应加紧进行,尤其是对其价值的识别和建成环境的认知深度,直接影响相关实践工作的进行。建国初期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工程”作为我国现代工业的奠基,其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工业行业。最终建成的150个项目分布在17个省、市、自治区,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是今天辉煌历史成就的伟大起点。“156项工程”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建筑美学角度,都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系列工程项目,其各方面价值都有待进一步发掘。西安作为我国“一五”时期重要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共有16个“156项工程”重点项目落户于此,是建设项目最多的城市。本研究以这16个工业项目为对象,对其价值的研判和其建成环境特征的分析均有助于完善西安工业遗产的相关学科研究,在实践方面也推动遗产档案的建立,同时促进本地工业遗产价值体系的构建。本文首先以遗产的定义为起点,梳理国内外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研究进展和建成环境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再利用实践。结合已有的价值理论和相关政策,初步探究西安工业遗产价值,据此确定西安16个“156项工程”项目的遗产属性并提出其五个普遍遗产价值。其次,在宏观方面梳理我国“156项工程”工业项目的建设背景,着重理清西安建国初的城市规划及16个“156项工程”工业项目的基本建设情况。在建成环境特征研究方面,按照物质与非物质、不同建筑类型的逻辑梳理探讨对象的遗产构成。在区域层面上研究“156项工程”集中的三个区域的现状、上位规划、区域定位;在建筑单体层面上研究了生产车间、办公建筑以及住宅楼的建筑形式及结构特征;此外对科研文教、医疗卫生及体育文娱类配套机构进行了相应的梳理。最后结合对象基础调研资料和第四章中的价值框架,对研究对象进行价值判断,形成相应的西安“156项工程”工业遗产名录。

王海静[3](2020)在《《首尔六千年》(1-15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文为翻译实践报告书,以历史纪行类单行本《首尔六千年》的翻译实践为基础总结撰写而成。《首尔六千年》出版于2018年8月23日,作者是韩国作家郑淳台,目前暂无中文译本。该书视角独特,以游记的形式介绍了首尔留存的文化遗址、文物和古代建筑,自然地引出对相关历史事件的介绍,将首尔的历史现场融为一体。从史前时代,到三国时代、统一新罗时代、高丽时代、朝鲜时代再到近现代,该书娓娓讲述了首尔六千年这一历史大叙事诗,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历史底蕴厚重的首尔,令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首尔土地上跳动着的历史脉搏。该书全文总共二十六章,笔者负责书中的第一至十五章,韩文原文共69343字,中文译文为54279字。本翻译报告共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项目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二章为项目介绍,对作品、作者情况、翻译重难点、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选定作了详尽的说明;第三章是翻译过程,主要分为译前准备、翻译流程两个方面;第四章是翻译案例分析,是本翻译报告的核心章节。在本章节中,笔者以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翻译指导理论,详细具体地分析了如何运用加注法、增译法、减译法、合译法和分译法等翻译技巧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第五章是结论,对本次翻译实践中的难点、启示、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切实地感受到,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能力,更需要深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学会运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进行;另外,笔者也深刻地领悟到,译者在翻译历史类书籍时必须忠实于原文,保证立场客观,做一个中立的信息传达者。

薄宏涛[4](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孙瑜[5](2019)在《基于既有办公楼改造的长庆公司档案馆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欧美发达国家,对于旧建筑的处理早已不是简单的拆除,而是“建筑的更新”,并有不少成功作品。这种走在前沿的思想也影响着发展中的我国建筑师,现如今虽然在国内仍然有不少建筑被爆破拆除,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开始寻求改造更新建筑,但是如果所谓的更新只是“皇帝的新衣”,取消建筑本身的属性,进行简单的立面变化,面对量大面广的旧建筑也是不可能的;并且一味的追求立面而忽视的其内在功能属性,作者认为同样是不可取的,只有基于现行的相关规范下,功能的置换及立面的更新同时进行才能让一个建筑焕发新的生机。本文以对长庆油田建设公司办公楼的更新改造为例,在深入了解国内外对于办公建筑的更新方法及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后,通过深入的测绘调研,整理出建筑的实际功能分布情况、交通流线布置及防火设施情况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改造的可行性。基于现行国家相关规范,提出适合该建筑更新设计的原则策略,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与业主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设计任务书后,从建筑内部空间、建筑外部空间、建筑外形改造三方面入手,分别对该建筑进行改造更新设计。第一章:绪论。本章节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探讨,对项目的前期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从三方面去说明作者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的意义与原因。之后对课题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整理,列出老旧建筑是否除了爆破拆除还有其余解决方式,而这些方式具体还有哪些问题函待解决。然后再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来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从这些资料中吸取养分,不仅关注其设计的手法,更加关注项目的背景原因,希望能得到部分思路对项目的后续设计提供参考。最后列出主要内容的整体框架,为之后的设计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企业档案馆发展研究及国内外既有办公建筑更新研究。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前期内容。首先对企业档案馆的定义、功能组成进行了研究,通过了解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档案馆发展过程,研究企业档案馆的趋势。之后先从研究国内办公建筑近年的发展切入,对目前国内外较为知名的既有建筑更新案例的分析入手,进行了初步研究。最后对国内外既有办公建筑更新设计手法进行总结,归纳为3个主要设计切入点:1、立面更新;2、室内空间更新;3、外部环境改造更新,又对其3个切入点的设计方法进行举例分析,通过举例总结的方法为以后章节的设计改造打下基础。第三章:长庆油田建设公司办公楼现状及改造总体策略。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既有建筑进行了基础分析,如办公楼的区位、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了解目前档案的储存情况及业主的需求。之后针对改造的办公建筑,在更新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实际情况,在对内外部空间进行功能置换的过程中如何提高使用率,同时又满足企业对于档案空间的迫切需求。列举了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其作为改造设计的指导思想。制定总体策略为:从室内外空间入手,先解决其功能的置换、流线的更新,同时研究其是否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不满足处应该如何改善;再改进立面节能、材料选择等方面。最后基于现行规范的基础上,针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逐条研究建筑面对新旧规范、功能更新的问题下是否能解决及解决的大致方法,最后分析总结项目的可行性,为以后章节的设计研究打下基础。第四章:建筑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整个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先对现状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调研,确定了一个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作为后续工作的依据。其次根据实际情况,更加深入研究了国内外的改造方案,分析其设计手法。针对现状建筑进行了内部功能的适应性分析,探讨了设计方法,为建筑功能转换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以上分析研究,研究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功能转换设计。再次对现状建筑的各层内部空间交通流线分析,研究基于现有竖向交通不做大调整的情况下,如何使新的交通流线符合新功能同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最后对现状建筑的防火情况深入分析,逐层寻找存在的问题,并在基于现行防火规范的要求下提出改造的方式,从而进行改造设计。第五章:建筑立面改设计造研究。首先作者对现状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分析。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了改造建筑的外立面设计手法,对材料、色彩等进行解析,再次基础上进行立面改造设计。最后,基于现行的陕西省节能评价标准,对设计改造后的建筑与围护结构、建筑外窗、玻璃幕墙、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情况进行了自评,结果是改造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六章:建筑外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建筑外部空间概念、类型及分级详细解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建筑外部功能、流线、绿化研究。其次对既有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分析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及消防条件。基于上的分析整理,在之后对现状建筑的外部空间交通流线进行改造,同时考虑外部功能与内部功能的协调衔接问题。最后对现状建筑的室外消防情况深入分析,逐区寻找存在的问题,并在基于现行防火规范的要求下提出改造的方式,从而进行改造设计。第七章:结论。本章节首先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当前改造研究的必要性,之后对我国改造更新趋势做出了展望,最后反省论文的不足。

费利华,吴耿烽,林永锋[6](2019)在《泉州湾宋代海船低氧控湿保存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泉州湾宋代海船船体中含有大量的盐分与铁钉是船体难以长期稳定保存的关键内因,而开放式不稳定的保存环境是船体病害产生与发展主要外因,因此,针对泉州宋船特殊的保存状况,拟采用"低氧控湿保存"的方式进行预防性保护。通过开展低氧控湿环境中铁的腐蚀、硫化物氧化以及木材稳定性等一系列实验,发现低氧保存对于氧化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低氧保存环境中含有水分的情况下,对于不需要氧气参与的金属铁的电化学反应不但不能起到抑制作用,反而加快了腐蚀反应;低氧控湿环境保存在保持木材的化学稳定性方面没有优势。

汪笑楠[7](2019)在《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是楚人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器用,其不仅呈现出楚人的日用之道,展示出楚人的创造精神和早期工匠对于漆器设计无限可能性的探寻,亦全面的反映了楚地域在历史知识、民俗风尚、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上的独特性。作为中国漆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漆器设计的基本走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楚国日用漆器的设计学研究,不仅是楚漆器设计史研究内容拓展和深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的理论需要,其既有益于积极拨正模糊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现象的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也有益于恢复传统创造与当代生活的活泼关系。本文立足于楚国原初社会情境,以设计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以定性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的方式,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以设计的四重重要属性——“实用性”、“适用性”、“审美性”、“伦理性”为递进脉络,渐次深入的推进对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研究,力图从中探寻其与楚人以及楚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与楚先民所创造的文化事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建立起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综合形象,揭示出动态历史进程中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表现、存在及意义,进而为复兴楚漆器,发展当代日用漆器设计提供一种实践典范与理论参照。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是从历史的洪流中浮现出来的经典造物,它离不开特定时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楚国社会的自然地理、文化传统、经济形态、政治环境等都有与日用漆器设计相互作用的长期经历,各项外部条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诞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楚人日常生活用品,日用漆器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接纳度,其品系繁多,覆盖至楚人衣、食、居、行的方方面面,其以实用为本,充分满足了各阶层、各身份人士日常生活的物用需求。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形态塑造以楚人生活方式和楚风楚俗为基础,其材工相宜,荷载与受力方式合理;其人器适合,较好的处理了器具尺度与身体尺度的适应关系,渐进性地满足了因人而异的物用需求,呈现出以适用性原则为主导的发展倾向。实用与审美在楚国日用漆器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其丰富的审美表现中,我们可以窥见楚人精神的丰富性,一方面,日用漆器呈现出浪漫与自由的审美特征,表达出楚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日用漆器呈现出自然与亲切的特征,表达出楚人对社会生活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形成了独具楚式特色的集体性审美共识,其形态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暗合了黄金比例、等比数列等数理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量度上的美感,具有“数”之美的内涵。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寓善于器,其通过文字叙述、色彩规定、艺术图像象征、塑造伦理情境等手段和方法,在本体中融入了“崇孝”、“正义”、“生态”等以“德善”为核心的伦理意识,其以器养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参与到社会体系,影响着楚人的道德感、责任感以及对善恶的判断能力,又以器循礼,良好的规范和处理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和谐关系。伦理意识在日用漆器中的融入与展现体现出楚人对于器用之善的追求,凸显了楚民族高洁深远的精神世界。综上所述,楚国日用漆器是在本域环境下立足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器具设计,其以理性为主导,借用艺术形态与装饰表达出了楚人对天地、生命的超理性认识。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造物智慧集中体现为“用”——“美”——“善”,其不仅充分满足了楚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人伦需要和道德需要,同时传达出楚人造物制器“致用”的内在本质、“至美”的审美追求和“至善”的设计品格,它寓于日用常行之中,又超越于日用常行之上,不仅在楚人的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也成就了楚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

樊镇豪[8](2019)在《基于多级可拓法的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古建筑大多为木制或砖木结构,受多年自然侵蚀、含水率低、耐火等级差,加之近年来的大量开发利用,造成火灾隐患多,起火原因复杂,一旦发生火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降低古建筑火灾发生的频率,甚至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同时帮助古建筑管理单位预先控制火灾的发生,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古建筑火灾危险性、特点、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的古建筑火灾形势总结了消防安全现状,建立了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古建筑火灾风险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降低古建筑火灾风险的措施,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当前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并依据规范标准构建了包括古建筑特征、火灾危险源、消防设施设备、火灾救援能力、消防安全管理等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的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进行内涵分析,制定了评价指标量化标准。(2)在对各种综合评价法对比后,确定多级可拓评价法作为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的方法,并利用熵权法求取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的多级可拓模型。运用该评价模型对大雄宝殿进行火灾风险评价,在火灾风险评价前进行火灾危险性调查,调查结果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展示。经过四级可拓评价后,判定大雄宝殿火灾风险等级为3级,发生火灾风险性中等。通过具体分析5个一级指标,发现需要在火灾危险源和消防设施设备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从而降低火灾风险等级。(3)针对类似大雄宝殿的古建筑没有合适的自动灭火系统,以大雄宝殿为例,设计了一套应用于类似古建筑的自动报警灭火系统。实现从火灾探测、自动报警至人员疏散、防火灭火的一系列过程完全自动化,提高了扑灭初级火灾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因火灾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古建筑防火灭火提供了新技术、新手段。

赵炎鹏[9](2019)在《场所记忆—王莽九庙与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王莽九庙遗址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礼制建筑物遗址,它背后所隐含的宗庙文化及历史记忆是中国人整体情感的依托。伴随着西安城市规模的扩大,王莽九庙遗址已淹没在现代城市之中。建设在王莽九庙遗址之上的中钢厂是建国以来陕西省建设的第一个冶金机械生产厂,其充分见证了西安冶金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伴随着西安城市结构的更新,中钢厂已停产搬迁,由曾经的生产厂区转变为如今的工业遗存后,为城市核心区留下了大量的工业景观和空间资源。除此之外,中钢厂旧厂区中还尘封着遗址考古的记忆和无数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的工人们的记忆,这些记忆都不能轻易的被抹去。针对一个特定的城市地段,从历史到现在,存在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也存在着不同历史遗迹的叠加。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城市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针对一个特定的场所,按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观点来审视,场所中发生的所有“记忆”都是我们需要予以珍视的对象。本文以中钢厂旧厂区为研究主体,以中钢厂旧厂区场所中的王莽九庙遗址、工业遗存、工人及考古记忆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围绕场所探讨自王莽九庙一直到今天所发生的所有“记忆”的遗产保护问题。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法的基础上,对王莽九庙遗址的历史概况、考古信息、遗址现状及遗产价值进行回顾梳理;对中钢厂旧厂区工业遗存的现存状态、遗产价值进行调研分析;对工人及考古的记忆进行记录整理。再基于以上梳理、整理与记录的结果,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中已有的成熟手法,对性质不同的三个遗产保护对象分别进行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最后,通过地图叠加法对场所中不同遗产的相互关系进行分类,并探讨其共生保护的策略与方法,使三者的保护自成体系又能相互对话。

许文[10](2019)在《变曲率优化曲面球摆水平隔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已有多种针对不同目标的不同类型水平隔震方法,在多次破坏性大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譬如隔震装置自复位问题、地表大位移条件下的类共振问题,导致基于传统圆弧面运动轨迹且具有固定振动周期特性的滑移摩擦摆类隔震装置存在一定的失效风险。显然,如果采用变曲率曲面摆,可以方便地实现刚度随着位移增大而减小,即具备刚度软化机制,经过合理设计可以使摆类隔震装置具有非固定隔震周期,能够使装置避免与长周期低频地震动产生类共振问题;如果同时配合采用滚动类摩擦装置,还可以较好地解决自复位问题。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分别研究了基于变频球摆和锥形球摆两类变曲率水平隔震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文献综述及问题的引出。回顾了文物、设备等敏感非结构物体的震害情况以及常见的隔震装置类型。归纳了国内外对于设备文物类物体的隔震技术研究发展现状,发现了变曲率曲面的优点及其在滚动类隔震装置研究方面的应用空缺,研究了将变曲率曲面与滚动类支座良好的自回复能力结合使用的可行性。2.提出了变曲率球摆水平隔震方法。从滚动隔震的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球摆装置的简化计算模型并推导求解其运动方程,采用Matlab编程,实现了变曲率球摆隔震装置的参数优化数值模拟。分别选取短周期高频、中周期中短频及长周期低频三类地震动,对具有不同曲面参数的水平隔震模型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变频及锥形曲面的隔震效率较好。3.设计完成了两类变曲率球摆隔震装置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设计、加工制作了参数不同的变频球摆和锥形球摆装置各四套,并加装具有不同参数的粘滞阻尼器对比具备不同耗能能力装置的隔震效果差异。对两类球摆装置分别进行了三向激励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类球摆装置均具有良好的隔震性能,验证了装置隔震性能随参数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4.给出了两类变曲率球摆装置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反映变曲率球摆装置实际运动的准确性。给出了两类支座的曲面参数、滚动摩擦系数、初始隔震周期及附加阻尼等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及建议。

二、关于库藏文物使用工业氮气隔离保护的可行性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库藏文物使用工业氮气隔离保护的可行性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
    1.1 微生物成矿作用
        1.1.1 尿素水解作用
        1.1.2 反硝化反应
        1.1.3 铁还原反应
        1.1.4 硫酸盐还原反应
    1.2 微生物膜作用
    1.3 微生物产气作用
2 微生物成矿加固土体工程性质
    2.1 力学特性
    2.2 渗透特性
    2.3 抗侵蚀性
    2.4 加固效果的影响因素
        2.4.1 细菌种类
        2.4.2 菌液浓度
        2.4.3 环境温度
        2.4.4 p H值
        2.4.5 胶结液
        2.4.6 土体性质
        2.4.7 灌浆工艺
3 微生物成矿土体加固技术应用领域
    3.1 地基处理
    3.2 液化防治
    3.3 岛礁建设
    3.4 防风固沙
    3.5 水土保持
    3.6 抗裂防渗
        3.6.1 岩土裂隙修复
        3.6.2 混凝土修复加固
        3.6.3 堤坝阻流防渗
        3.6.4 地下流体封存
        3.6.5 钻井防渗加固
    3.7 文物保护
    3.8 地灾防治
4 挑战与展望
5 总结

(2)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遗产辨识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工业遗产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工业遗产相关研究现状
        1.3.3 国内“156项工程”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2 城市既有工业区遗产辨识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发展
        2.1.1 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2.1.2 文化遗产范畴的演变
        2.1.3 建成环境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再利用
    2.2 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2.2.1 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
        2.2.2 工业遗产认知演变
        2.2.3 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再利用实践
    2.3 工业遗产价值理论辨析
        2.3.1 遗产阐释与文化认同
        2.3.2 价值视角与学科联动
        2.3.3 价值评估与分级保护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156项工程”建设背景及概况
    3.1 建国初期中国社会背景及发展状况
        3.1.1 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方针
        3.1.2 我国“156项工程”的缘起
        3.1.3 西安“一五”时期的城市规划布局
        3.1.4 西安“156项工程”项目的确立
    3.2 西郊工业区(电力机械工业)的建设及现状
        3.2.1 西安高压电瓷厂
        3.2.2 西安电力整流器厂
        3.2.3 西安电力电容器厂
        3.2.4 西安绝缘材料厂
        3.2.5 国营庆安机器厂
        3.2.6 远东机械制造公司
    3.3 韩森寨工业区(军工企业)的建设及现状
        3.3.1 西北光学仪器厂
        3.3.2 秦川机械厂
        3.3.3 黄河机器制造厂
        3.3.4 华山机械厂
        3.3.5 东方机械厂
        3.3.6 西安机器制造厂
    3.4 灞桥工业区与鄠县工业区建设及现状
        3.4.1 灞桥热电厂
        3.4.2 庆华电器制造厂
        3.4.3 户县热电厂
        3.4.4 西安惠安化工厂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的遗产辨识
    4.1 西安工业遗产价值评估及保护体系初探
        4.1.1 西安现有相关政策法规
        4.1.2 西安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系研究
        4.1.3 西安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研究
    4.2 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的遗产属性分析
        4.2.1 工业遗产属性
        4.2.2 系列遗产属性
    4.3 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的遗产价值
        4.3.1 西安“156项工程”的历史价值
        4.3.2 西安“156项工程”的科技价值
        4.3.3 西安“156项工程”的社会文化价值
        4.3.4 西安“156项工程”的美学价值
        4.3.5 西安“156项工程”的经济价值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的遗产构成及特征研究
    5.1 西安“156项工程”遗产体系
        5.1.1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的遗产体系
        5.1.2 基于不同类型建构筑物的遗产体系
        5.1.3 西安“156项工程”工业遗产构成体系
    5.2 西安“156项工程”工业遗产所在区域特征
        5.2.1 大庆路工业区
        5.2.2 韩森寨工业区
        5.2.3 灞桥工业区
    5.3 西安“156项工程”生产区遗产构成及特征
        5.3.1 厂区整体规划特征研究
        5.3.2 厂区建筑特征研究
        5.3.3 厂区绿化及构筑物特征研究
    5.4 西安“156项工程”住宅区遗产构成与特征
        5.4.1 住宅区整体规划特征研究
        5.4.2 居住建筑特征研究
    5.5 西安“156项工程”配套机构构成及特征
        5.5.1 商业服务设施
        5.5.2 科研文教设施
        5.5.3 体育文娱设施
        5.5.4 医疗设施
    5.6 西安“156项工程”的外部特征
        5.6.1 直接特征
        5.6.2 间接特征
    5.7 西安“156项工程”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初建
        5.7.1 西安“156项工程”工业历史地段名录
        5.7.2 西安“156项工程”工业建筑遗产名录
    5.8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作者读研期间成果

(3)《首尔六千年》(1-15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韩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介绍
    2.1 作品简介
    2.3 翻译重难点介绍
    2.4 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的选定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2 翻译流程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加注法
    4.2 增译法
    4.3 减译法
    4.4 合译法
    4.5 分译法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首尔六千年》(1-15章)原文
附录2: 《首尔六千年》(1-15章)译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5)基于既有办公楼改造的长庆公司档案馆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旧办公建筑改造再利用
        1.1.2 项目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实践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1.5.1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5.3 实践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1.6 本章小结
2 企业档案馆发展研究及国内外既有建筑更新研究
    2.1 企业档案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1 企业档案馆的基础性研究
        2.1.2 企业档案馆的发展趋势
    2.2 国内外既有建筑更新研究
        2.2.1 国内办公建筑近年发展概述
        2.2.2 国内外既有办公建筑更新案例分析
    2.3 国内外既有办公建筑更新设计手法总结
        2.3.1 既有建筑的立面更新
        2.3.2 既有建筑的室内更新
        2.3.3 对既有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改善
    2.4 本章小结
3 长庆油田建设公司办公楼现状及改造总体策略
    3.1 长庆油田建设公司办公楼现状
        3.1.1 区域位置
        3.1.2 办公楼现状调研
        3.1.3 办公楼功能使用与分布情况分析研究
        3.1.4 长庆集团档案管理的发展困境
    3.2 改造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策略
        3.2.1 改造的指导思想
        3.2.2 总体策略
    3.3 项目可行性分析
        3.3.1 基于《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 的可行性分析
        3.3.2 基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 版)的可行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4.1 建筑功能面积合理化调整
        4.1.1 原建筑经济技术指标调研
        4.1.2 建筑功能及面积合理化调整
        4.1.3 调整后经济技术指标
    4.2 建筑室内功能适应性研究
        4.2.1 功能适应性改造的前提条件
        4.2.2 适应性再利用建筑的设计方法
        4.2.3 原室内功能分析研究
        4.2.4 室内功能适应性改造设计
    4.3 建筑室内交通流线分析及改造
        4.3.1 现状室内交通流线分析
        4.3.2 室内交通流线改造
    4.4 建筑防火设计改造
        4.4.1 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4.4.2 总平面布局
        4.4.3 防火分区和层数
    4.5 本章小结
5 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研究
    5.1 既有建筑外立面解析
    5.2 建筑外立面节能设计研究
        5.2.1 建筑节能与建筑外立面设计之间的关系
        5.2.2 建筑外立面影响节能的主要因素
        5.2.3 节能技术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5.3 建筑外立面改造
        5.3.1 建筑外立面材料
        5.3.2 建筑外立面色彩
        5.3.3 建筑外立面节点设计
        5.3.4 建筑外立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建筑外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6.1 建筑外部空间功能适应性研究
        6.1.1 公共建筑外部空间概念解析
        6.1.2 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类型
        6.1.3 建筑室外空间分级
        6.1.4 建筑外部空间交通流线
        6.1.5 建筑外部空间室外设施
        6.1.6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绿化
    6.2 现状建筑室外空间分析研究
    6.3 建筑室外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6.3.1 建筑室外功能改造
        6.3.2 建筑室外流线改造
    6.4 建筑室外消防改造设计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测绘及设计成果
    7.1 测绘成果
    7.2 设计成果
8 结论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作者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说明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概念的说明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2 研究路线与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方式与方法
        1.4.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的历史背景
    2.1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的设计积累
        2.1.1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工艺
        2.1.2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形态
    2.2 自然环境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
        2.2.1 地理环境
        2.2.2 自然资源
    2.3 社会环境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
        2.3.1 人才环境
        2.3.2 经济环境
        2.3.3 手工业管理环境
        2.3.4 政治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品系及实用性
    3.1 衣之漆器
        3.1.1 漆衣与楚人的衣着习俗
        3.1.2 漆饰与楚人的配饰习俗
    3.2 食之漆器
        3.2.1 盛食类漆器与楚人的饮食习俗
        3.2.2 取食类漆器与楚人的取食方式
        3.2.3 储藏类漆器与楚人的食物贮存和食具收纳
    3.3 居之漆器
        3.3.1 楚人的起居习俗
        3.3.2 以漆席为中心的起居漆器
        3.3.3 居用漆制杂器
    3.4 行之漆器
        3.4.1 楚人的出行与楚地发达的水陆交通
        3.4.2 以车为主体的陆行漆器
        3.4.3 以舟为主体的水行漆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适用性
    4.1 楚国日用漆器工艺的合理性与规范化
        4.1.1 适宜的选材
        4.1.2 合理有序的制胎、髹漆与彩绘工艺
        4.1.3 稳固、灵活的结构设计——以便携式漆器结构设计为例
    4.2 楚国日用漆器的适用性设计与人体工学分析
        4.2.1 器具尺度与身体尺度的适应
        4.2.2 设计细部与操作活动的适应
        4.2.3 纹饰布局与视觉体验分析
    4.3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适用性走向
        4.3.1 礼器的减少与生活用器的增多
        4.3.2 一器多用至一器一用
        4.3.3 日用漆器的成套化、系列化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审美性
    5.1 基于感官的楚国日用漆器美感
        5.1.1 楚国日用漆器的材质与触觉美
        5.1.2 楚国日用漆器的色彩与视觉美
    5.2 楚人的审美心理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审美表现
        5.2.1 炽热的生命情感:流动飞扬的线艺术
        5.2.2 执着的自由追求:形态上的浪漫化倾向
        5.2.3 淳朴的生活热爱:世俗百态的生动再现
        5.2.4 虔诚的巫术信仰:恢诡谲怪的巫风奇想
    5.3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形态塑造与美感构建
        5.3.1 用器与拟形的合二为一
        5.3.2 错落有致的布局形式——以漆酒具盒设计为例
        5.3.3 日用漆器形态构成的数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伦理性
    6.1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中伦理意识的构成
        6.1.1 尊长敬老的重孝意识
        6.1.2 惩恶扬善的正义意识
        6.1.3 趋利避害的尚吉意识
        6.1.4 欲不可纵的训诫意识
        6.1.5 天人和谐的生态意识
    6.2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中伦理意识的表达方式
        6.2.1 文字叙述
        6.2.2 色彩规定
        6.2.3 艺术图像象征
        6.2.4 伦理情境营造
    6.3 伦理化日用漆器设计的社会功能
        6.3.1 道德教化与价值认知
        6.3.2 文化认同与族群定位
        6.3.3 身份认同与器别尊卑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对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的启示
    7.3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征引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附录A 楚国日用漆器品类汇总
附录B 楚墓出土日用漆器一览表

(8)基于多级可拓法的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古建筑火灾与消防安全形势分析
    2.1 古建筑火灾
        2.1.1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
        2.1.2 古建筑火灾的特点
    2.2 古建筑火灾原因
        2.2.1 1950~1999年古建筑火灾统计分析
        2.2.2 2000~2017年古建筑火灾统计分析
        2.2.3 古建筑火灾原因总结
    2.3 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确定
    3.1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分析
        3.3.1 古建筑特征
        3.3.2 火灾危险源
        3.3.3 消防设施设备
        3.3.4 火灾救援能力
        3.3.5 消防安全管理
    3.4 评价方法的选择
        3.4.1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
        3.4.2 多级可拓评价模型建立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实例应用分析
    4.1 BIM技术与古建筑的结合
        4.1.1 大雄宝殿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
        4.1.2 大雄宝殿火灾危险性调查
    4.2 大雄宝殿火灾风险的多级可拓评价
        4.2.1 大雄宝殿火灾风险等级的划分和指标定量化分析
        4.2.2 确定大雄宝殿火灾风险评价的经典域、节域和待评价物元
        4.2.3 确定大雄宝殿火灾风险各级指标的权重
        4.2.4 一级可拓评价
        4.2.5 二级可拓评价
        4.2.6 三级可拓评价
        4.2.7 四级可拓评价
    4.3 大雄宝殿火灾风险评价结果分析与防火整治措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用于古建筑的自动报警灭火系统
    5.1 背景技术
    5.2 自动报警灭火系统的设计步骤
        5.2.1 划分和确定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
        5.2.2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5.2.3 自动灭火系统的选择
        5.2.4 确定系统的设置形式及设备布置形式
    5.3 自动报警灭火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0~2017年古建筑火灾情况统计
附录B 大雄宝殿主要建筑构件统计
附录C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量化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场所记忆—王莽九庙与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场所记忆相关研究
        1.4.2 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
        1.4.3 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研究
        1.4.4 共生理论相关研究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王莽九庙的历史研究及遗址考古
    2.1 历史概况
        2.1.1 王莽九庙的始建
        2.1.2 王莽九庙的格局及形制
        2.1.3 王莽九庙的毁弃
        2.1.4 新朝以后的王莽九庙
    2.2 历史文献研究
        2.2.1 有关王莽九庙的史料记载
        2.2.2 有关王莽九庙遗址的文献研究
    2.3 王莽九庙遗址考古
        2.3.1 遗址考古简况
        2.3.2 王莽九庙遗址考古
    2.4 本章小结
3.王莽九庙遗址价值评估及遗址现状评估
    3.1 文化遗产价值判定标准
    3.2 王莽九庙遗址价值评估
        3.2.1 遗址历史价值
        3.2.2 遗址利用价值
    3.3 王莽九庙遗址现状评估
        3.3.1 遗址环境现状评估
        3.3.2 遗址本体现状评估
        3.3.3 遗址保护现状评估
    3.4 本章小结
4.中钢厂旧厂区工业遗存现状调查分析
    4.1 中钢厂旧厂区总体概述
        4.1.1 中钢厂历史及旧厂区建设历史
        4.1.2 中钢厂旧厂区范围界定
        4.1.3 中钢厂旧厂区范围内现状构成
    4.2 中钢厂旧厂区工业遗存现状调查分析
        4.2.1 金工车间区
        4.2.2 铸钢车间区
        4.2.3 结构车间区
        4.2.4 电气车间区
        4.2.5 动力车间区
        4.2.6 锻压车间区
        4.2.7 热处理车间区
        4.2.8 木型车间区
        4.2.9 厂办区
        4.2.10 供应库房区
        4.2.11 其他区域
    4.3 本章小结
5.中钢厂旧厂区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5.1 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标准
    5.2 中钢厂旧厂区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5.2.1 历史价值
        5.2.2 社会文化价值
        5.2.3 科技价值
        5.2.4 艺术价值
        5.2.5 经济价值
        5.2.6 城市区位价值
        5.2.7 生态价值
    5.3 本章小结
6.中钢厂旧厂区场所中工人及考古记忆收集与工业遗存场所记忆度测评
    6.1 中钢厂旧厂区场所中工人及考古记忆收集
        6.1.1 记忆收集方法
        6.1.2 工人记忆收集
        6.1.3 考古记忆收集
    6.2 中钢厂旧厂区工业遗存场所记忆度测评
        6.2.1 记忆度测评目的
        6.2.2 记忆度测评方法
        6.2.3 记忆度测评对象
        6.2.4 记忆度测评结果
    6.3 本章小结
7.中钢厂旧厂区场所中王莽九庙遗址、工业遗存及记忆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7.1 王莽九庙遗址保护及展示策略研究
        7.1.1 保护及展示原则
        7.1.2 保护及展示目标
        7.1.3 土遗址保护措施
        7.1.4 土遗址展示方式
        7.1.5 王莽九庙遗址保护及展示策略探讨
    7.2 中钢厂旧厂区工业遗存保护及更新策略研究
        7.2.1 保护及更新原则
        7.2.2 保护及更新目标
        7.2.3 保护及更新方法
        7.2.4 中钢厂旧厂区工业遗存保护及更新策略探讨
    7.3 中钢厂旧厂区场所中工人及考古记忆的保护及唤醒策略研究
        7.3.1 保护及唤醒目标
        7.3.2 保护及唤醒方法
        7.3.3 中钢厂旧厂区场所中工人及考古记忆的保护及唤醒策略探讨
    7.4 本章小结
8.基于地图叠加法对场所中王莽九庙遗址、工业遗存及记忆的相互关系研究
    8.1 地图叠加法及其优势分析
        8.1.1 地图叠加法相关概念
        8.1.2 地图叠加法优势分析
    8.2 叠加后相互关系分类
        8.2.1 叠加方法步骤
        8.2.2 叠合关系分类
    8.3 本章小节
9.中钢厂旧厂区场所中王莽九庙遗址、工业遗存及记忆的共生保护研究
    9.1 共生保护的关键性问题
        9.1.1 对共生保护的认识不足
        9.1.2 对共生保护的定位不清
    9.2 共生保护的系统性原则
        9.2.1 国家遗产——以王莽九庙遗址保护为“本”
        9.2.2 城市遗产——以中钢厂旧厂区工业遗存保护为“辅”
        9.2.3 精神遗产——以场所中工人及考古记忆保护为“魂”
    9.3 共生保护的多重目标
        9.3.1 双遗产共生——王莽九庙遗址与旧厂区工业遗址互利共生
        9.3.2 多记忆共生——确保场所历史文脉连续
        9.3.3 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服务现代西安城市生活
    9.4 共生保护的整体策略研究
        9.4.1 “遗址公园”——遗址保护的平台
        9.4.2 “产业园区”——区域发展的引擎
        9.4.3 “记忆公园”——记忆激发的触媒
    9.5 共生保护的案例研究
        9.5.1 叠合关系一共生保护案例研究
        9.5.2 叠合关系二共生保护案例研究
        9.5.3 叠合关系三共生保护案例研究
        9.5.4 叠合关系四共生保护案例研究
        9.5.5 叠合关系五共生保护案例研究
    9.6 本章小结
10.结论
    10.1 论文研究的结论
    10.2 论文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 中钢厂旧厂区工业遗存场所记忆度调查问卷
附录二 口述历史
附录三 图像记忆
附录四 档案记忆

(10)变曲率优化曲面球摆水平隔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敏感型设备物体的震害
    1.3 隔震技术原理及常见类型
        1.3.1 技术原理
        1.3.2 橡胶类支座
        1.3.3 滑动类支座
        1.3.4 滚动类支座
        1.3.5 摇摆类支座
    1.4 国外隔震技术的发展
    1.5 国内隔震技术的发展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球摆装置分析方法
    2.1 球摆装置理论分析
        2.1.1 计算模型的建立
        2.1.2 运动方程的推导
        2.1.3 曲面函数
        2.1.4 不同曲面支座的特性对比
    2.2 球摆装置数值模拟方法
        2.2.1 启动静止状态判断
        2.2.2 速度修正
        2.2.3 数值分析的程序流程
    2.3 数值模拟算例
        2.3.1 地震动的选取
        2.3.2 选取数值模拟参数
        2.3.3 初步数值计算结果
        2.3.4 数值分析结果综合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球摆装置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3.1 球摆装置设计
        3.1.1 球摆装置的参数
        3.1.2 支座板
        3.1.3 阻尼器
        3.1.4 滚球及滚动摩擦系数
        3.1.5 球摆装置的限位、倾覆及扭转问题
    3.2 球摆装置定型加工及装配
    3.3 振动台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案
        3.3.1 振动台及设备
        3.3.1 地震动输入与测点布置
    3.4 试验现象
    3.5 加速度数据记录
        3.5.1 变频球摆装置
        3.5.2 锥形球摆装置
    3.6 位移数据记录
        3.6.1 变频球摆装置
        3.6.2 锥形球摆装置
    3.7 球摆装置阻尼比
    3.8 小结
第四章 模拟与试验对比及参数研究
    4.1 模拟与试验对比
    4.2 参数化分析数值模型
    4.3 变频曲面球摆装置参数研究
        4.3.1 高频地震动
        4.3.2 中频地震动
        4.3.3 低频地震动
    4.4 锥形曲面球摆装置参数研究
        4.4.1 高频地震动
        4.4.2 中频地震动
        4.4.3 低频地震动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关于库藏文物使用工业氮气隔离保护的可行性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及其应用[J]. 唐朝生,泮晓华,吕超,董志浩,刘博,王殿龙,李昊,程瑶佳,施斌. 高校地质学报, 2021
  • [2]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遗产辨识和特征研究[D]. 吴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首尔六千年》(1-15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海静. 山东大学, 2020(10)
  • [4]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5]基于既有办公楼改造的长庆公司档案馆建筑设计研究[D]. 孙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泉州湾宋代海船低氧控湿保存实验研究[J]. 费利华,吴耿烽,林永锋.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9(03)
  • [7]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D]. 汪笑楠.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8]基于多级可拓法的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研究[D]. 樊镇豪.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9]场所记忆—王莽九庙与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初探[D]. 赵炎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变曲率优化曲面球摆水平隔震方法研究[D]. 许文.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01)

标签:;  ;  ;  ;  ;  

图书馆文物利用工业氮气隔离保护的可行性假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