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在作物生产模拟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农业气象在作物生产模拟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一、农业气象学在作物生产模拟及其应用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田晓宇[1](2021)在《未来全球粮食供需平衡预测与水分生产潜力研究》文中提出人口增长、动物性食品消费比例提高、水土资源日趋紧缺和气候变化冲击使得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未来全球的粮食安全形势及粮食安全如何保障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针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测研究在定量评价全球粮食作物增产空间及供需差距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在分析粮食供需现状及粮食供需驱动因素影响后对未来粮食供需状况进行了预测。首先以3类粮食作物(谷类、豆类、薯类)的近60年热量需求变化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各国人口、GDP的预测衡量了未来全球粮食需求,同时用4种多项式统计模型对全球19个分区3类粮食作物单产做时间序列趋势预测,用WOFOST作物模型预测全球单产潜力,然后在现有耕地面积不变情况下预测未来全球粮食产量。根据预测的全球粮食需求及未来全球粮食产量进行粮食供需平衡分析,得到未来全球粮食供需差距。最后依据各国作物水足迹及灌溉现状进行水分生产潜力研究,得到满足未来全球粮食供需差距所需的灌溉量,并提出相关节水措施。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揭示了全球粮食供需现状并进行了粮食供需驱动因素分析。全球粮食现状为:全球人均粮食数量稳步上升,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变化不同;全球仍有7亿多人口处在营养不良的状况;全球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全球人均可再生水资源量不断降低;肥料增产效应降低,不合理施肥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物能源与人口争夺食物资源。粮食需求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收入差距扩大,饮食结构变化和生物能源扩张等。水分是作物生产力的重要制约因素,气候变化、作物品种以及新技术也是限制作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2)明确了未来全球粮食作物单产趋势。按现有粮食作物单产趋势预测,从2020年到2050年,全球除西欧、北欧、北美、东亚外的大多数国家及地区的谷类作物单产将快速增长;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豆类作物单产都在增加,但大多数地区仅略有增加;薯类作物单产基本保持平衡或略有增加,说明大多数地区的薯类作物已接近于单产潜力。预计到2050年,全球大多数地区的谷类和薯类将达到最大可实现的单产潜力,导致单产停滞。但大多数地区豆类仍具有很大的潜力,仅在在亚洲和欧洲的部分地区,豆类出现单产停滞现象。(3)实现了未来全球粮食供需平衡预测。未来30年内粮食需求保持稳定的增速上升,预测2050年的全球粮食作物产量需求为54.99亿吨,相比2020年37.47亿吨增加了46.8%;在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预计未来30年内全球粮食产量增速将逐渐减缓,随着欧洲、美洲、亚洲的部分国家的粮食作物出现单产停滞现象,全球产量增速将从2035年后显着减缓,但粮食需求仍在增加,故粮食供需差距在逐年增大,从2020年的3.91亿吨到2050年的12.62亿吨。(4)剖析了灌溉对未来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若通过灌溉来满足未来全球粮食供需差距,则全球所需的灌溉用水量从2020年751.13 km3到2050年3511.98 km3逐年增长。若各国充分发挥其灌溉潜力,在所有可发展灌溉的土地上发展灌溉,最终全球可增加的灌溉用水量为2371.64 km3,而到2040年为满足粮食供需差距所需灌溉用水量为2685.01 km3,这一增加的水量无法满足全球2040年以后的灌溉用水需求,故即使充分发挥灌溉潜力,仅通过灌溉措施无法满足未来全球粮食需求。

李博灵[2](2020)在《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文中研究指明提高粮食产量,是解决黄土高原农村贫困和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物质基础,重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研究,能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山仑自1954年以来,扎根黄土高原,六十余年致力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研究,成功实现用科学技术改变农民广种薄收的困境,同时达成水土保持的双重目标。山仑既是我国最早倡导现代旱地农业研究和促进节水农业研究的专家之一,同时也是作物生理学家和作物栽培学家。他将植物生理与农业研究相结合,开拓了旱地农业研究中的生理生态新领域,为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增产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对干旱逆境成苗的生理机制进行探究论证,研制出新型抗旱剂;证明有限水分亏缺对作物的补偿效应,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由于以上在农学研究领域的诸多重要科学贡献,山仑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本文基于翔实的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概述山仑的农学研究生涯,着重论述山仑在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中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从一位杰出科学家一生兴农的视角展现新中国黄土高原农业发展、水土保持取得卓着成就的壮阔图景,以期为新时代我国旱地农业研究和节水农业研究提供些许历史借鉴。

何欣毅[3](2020)在《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作为我国基础性产业,受气象影响最大,对气候条件具有天然的敏感性。根据当今农业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规模化、智能化是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气象服务在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气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科研水平和监测水平,逐步提高气象从业人员专业性,为切实降低农户农业经营损失,保证农业基础地位,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基层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户进行沟通走访,形成了基层农村气象服务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新沂市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对当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了基本的了解,为充分分析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状提供了依据。同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气象为农服务研究成果的学习,结合本地农业农村气象业务发展实际,提出了基层气象为农服务改进措施和对策。目前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气象信息预报预测能力不足;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研发缺少精细分工,在农户个性化需求方面供给乏力;气象信息传播效率较低、时效性较差;气象部门高层次储备不足,研发能力有限;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程度偏低等。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本文在第六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网格化气象服务机制体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部门合力、推动农业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等贴近农村实际的对策。本文在研究农户气象服务需求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推进精准化、智慧化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方面见解独到,这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汤策轶[4](2020)在《气候变化对辽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性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气候变化的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东北玉米种植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和模型模拟的方法,运用DSSAT-CERES-Maize模型预测未来气候条件对铁岭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适应性策略,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安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铁岭为例代表辽北地区,选取郑单958和先玉335作为本地区的代表品种,设置基础(JC)、农户(NH)、高产高效(GX)、超高产(GC)4种栽培模式,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对DSSAT-CERES-Maize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并将订正后的CMIP5未来气候数据与模型结合,分析未来铁岭地区玉米产量及资源利用率的变化,并在气象、土壤、农田管理三方面探究适应性策略,得到如下结论:1.GC和GX处理相比GC处理下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穗重较高,株高和叶数差异不大,叶片干重较低。除2018年外,GC处理的玉米产量高于GX处理。GX和NH处理相比,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穗重以及产量较高。NH和JC处理相比,NH处理下的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叶片干重、穗重、株高及产量较高。2018年与2017和2019年相比,郑单958和先玉335的农艺性状及玉米籽粒产量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2018年严重的高温干旱。GC、GX、NH栽培模式与JC栽培模式相比,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41%、31%、28%。说明通过调节密度、氮肥分期、耕作措施等技术合理集合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形成有促进作用。2.气候变化情景下,铁岭地区玉米生育期内降水量、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对应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2.3mm/10a、0.35℃/10a、0.49℃/10a。太阳辐射量年际间存在波动。3.受气候变化影响,未来郑单958和先玉335产量均呈下降趋势,且21世纪中期的下降幅度大于后期。郑单958产量的下降幅度小于先玉335,说明在铁岭地区958品种与335品种相比能更好的适应未来气候变化。4.未来热量资源的增加对铁岭地区玉米生产表现为负效应,不同处理下光能利用率均呈下降趋势。气候变化不利于铁岭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未来气候情景下郑单958和先玉335的氮肥利用率变化趋势不同,郑单958的氮肥利用率随年代变化呈下降趋势,而先玉335呈上升趋势,未来可以考虑适当减少958的施氮量,增加对335的氮肥施用量。5.铁岭地区玉米产量对降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施氮水平对的敏感性指数较高,为应对气候变化,可以通过调整灌溉、肥料供给、秸秆还田等方式提高玉米产量。

穆大伟[5](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余会康,阮翠冰,陈小英,林兆华[6](2016)在《气候变化对闽东粮食产量影响分析》文中指出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对应对气候变化、进行粮食生产结构合理调整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应用部分经验公式,推导出了一种计算粮食气候产量评价模式,用以估测气候因子(气温、降水)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利用该模式,根据1981—2010年闽东地区逐年气温降水推算粮食产量,运用聚类分析、概率函数拟合等统计学方法对粮食产量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东粮食产量与气温相关不显着,而与降水量显着相关。降水的增加有利于产量的增加。气温升高,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产量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后,气温升高,却可能造成产量的降低。聚类分析闽东粮食产量年型可分为歉收年、正常略少年、正常略多年和丰产年,闽东粮食产量主要年份为正常略少或略多,大多数年份粮食产量较为稳定,粮食产量评价结果与历史实况较为一致。本文推算的粮食产量评价模式能够反映出不同气候年景对产量的变化影响,是一种较为便捷和实用的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评估方式。

余会康[7](2014)在《气候变化对闽东粮食产量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应用部分经验公式推导得出了一种计算粮食气候产量评价方法,根据1981-2010年闽东地区逐年气温降水推算粮食产量,运用聚类分析,概率函数拟合等统计学方法对粮食产量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东粮食产量与气温相关不显着,而与降水量显着相关。降水的增加有利于产量的增加。气温升高,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产量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后,气温升高,却可能造成产量的降低。聚类分析闽东粮食产量年型可分为歉收年、正常略少年、正常略多年和丰产年,闽东粮食产量主要年份为正常略少或略多,大多数年份粮食产量较为稳定。本文推算的粮食产量模式能够反映出不同气候年景对产量的变化影响,是一种较为便捷和实用的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评估方式。

王克[8](2014)在《中国农作物保险效果评估及相关政策改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效果评估是风险管理流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效果评估既可以对拟定的风险管理政策进行检验,又能为风险管理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农业保险的效果评估和模拟在美国农业保险方案的完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项工作在我国却十分滞后,虽然2007年以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实务中至今尚未开展全面、深入的效果评估工作。因此,在我国农业保险一方面蓬勃发展、一方面经营粗放、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保险效果到底如何?如何进行评估?应该如何完善成为社会各界关注、争论和研究的热点,但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基于此,为夯实学界在此方面的研究、为实务工作提供理论方法指导,本文在福利经济学理论、农业经济学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首先对农作物保险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从目标、实施主体、作用客体三个维度对农作物保险效果的内涵和作用机理进行了剖析;其次,对保险效果的外在表现、度量指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对效果评估已有方法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农户效用等值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农作物保险效果评估方法;然后,以河北、河南等10个省份1004个农户为例,借助数理统计软件MATLAB、统计软件STATA和专业风险分析软件SIMETAR对我国现行农作物保险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估;最后对保额、保费、保险产品、政府补贴比例等农作物保险效果各影响因素的变动效果进行了模拟仿真,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作物保险方案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模拟结果,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1)从农户视角评估农作物保险效果较为合适,作物保险效果可以利用农民效用确定性等值进行度量,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评估;2)我国现行农作物保险确实增加了农民福利水平,对粮食大省的贡献要高于其它省份,但改变保费补贴资金的使用方式(如本文中假定直接补贴给农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亟待完善;3)以县为单位精算费率能够显着提升农作物保险效果(10个省份中有7个会因精算费率而受益);4)保额提高在政府补贴超过一定比例后会增加农民农业保险福利,保持农民福利不变则可以适度降低政府补贴比例;5)50%及以上的平均保费补贴比例是我国农作物保险顺利开展的前提;6)在政府保费补贴一定的情况下保持高补贴比例更为重要;7)区域指数保险+个体保险补充的组合保险效果良好,该思路值得推广试点。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农作物保险效果评估的视角和方法方面具有一定创新性,较为系统的构建了农作物保险效果评估的理论分析框架,首次提出并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我国农作物保险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对我国农作物保险几种优化方案的效果进行了模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第二,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评估是农作物保险费率厘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以往评估方法存在低估风险或无法具体到作物的缺陷,本文根据我国数据资源特点,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评估方法,克服了传统评估方法的不足;第三,首次提出了我国农作物保险可能的产品创新形式:组合保险。

李玲芝[9](2012)在《易涝易渍农田水文过程及其对作物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农田水文过程与作物生产联系密切,对于多雨湿润、地势低洼的农业地区来说,降水过多不仅会引发农田土壤水饱和、地下水位抬升,还会导致农田涝渍危害,使作物遭受涝渍胁迫,从而引起作物减产,农业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是世界上涝渍灾害频繁发生且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涝渍灾害发生,其中江汉平原就是涝渍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依据长系列观测资料,研究易涝易渍农田的水文过程,探讨农田水分优化调控模式,一方面对于农田水管理和农业减灾防灾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生产实际价值,另一方面对于丰富和发展水文学,尤其是农业水文学的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科学意义。依据区域多雨湿润、涝渍灾害频繁的实际,以易涝易渍农田为研究对象,依托校内外试验基地,选择江汉平原广泛栽培的两种旱地作物(小麦、棉花)进行涝渍胁迫试验,结合不同的施肥方式研究涝渍胁迫下作物生长发育、产量表现,寻求最佳的水肥调控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为易涝易渍农田减灾防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农田水文动态是农业水文学和农田水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浅埋深地下水条件下,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大气水是一个连续的水分过程,它们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农田水分系统。通过长系列降水、土壤水、地下水配套观测资料的分析,采用旱涝指数法划分了水平年,并揭示了不同水文年易涝易渍农田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动态特征,并结合作物生产的实际分析了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不同降雨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土壤水、地下水埋深对降水非常敏感,当雨量超过一定的标准,土壤水含量明显增加、地下水位明显抬升;由于降水存在着年际、季节差异性,土壤水、地下水位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季节差异性。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对小麦、棉花易遭受涝渍胁迫的生长季节,分析了由降水引发的土壤过湿致渍性问题和地下水埋深过致渍性问题,可以看到历时较长的一般连续降水或者单次降水强度的降水是造成土壤涝渍的动力性因素。对于不同水平年来说,小麦发生渍害的特征是偏涝季渍害必发生,正常季渍害会发生偏旱季渍害不发生;棉花偏旱季一般不会因土壤过湿而致渍;正常年会出现因为集中降水的早晚而发生在棉花蕾期或棉花花铃期受渍的现象,但受渍程度不大;偏涝季棉花三个关键的生育期内棉田土壤水分都处于土壤过湿的状态,导致棉花受到长期土壤水分渍胁迫,致渍程度达到极重。长期的渍害给作物产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农气站1989-2003年同品种的小麦(881)产量与每年小麦主要生育期3-5月份的地下水埋深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的产量与地下水埋深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地下水埋深越深,小麦的产量越高。通过测坑模拟两个品种的小麦灌浆期在不同地下水埋深的条件下,研究小麦表观形态指标以及生理生长状态指标的反映,以及研究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小麦产量构成因素都与地下水埋深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下水埋深越浅,对叶色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快;地下水埋深越浅,对叶色度的负面影响越重;地下水埋深过浅导致作物受渍时,叶绿素荧光参数表现出特定的变化规律,初始荧光F0、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都显着降低;地下水埋深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总的来说,地下水埋深0cm-30cm对小麦各指标的受害程度最严重的一个水位,地下水埋深30cm-60cm是次受害程度严重的水位。综合不同地下水埋深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可以认为地下水埋深75cm是小麦在灌浆期一个比较合理的水位;此外,综合各个指标看两个品种对小麦渍害的响应,鄂麦23较郑麦9023有更好地抗渍性。基于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通过盆栽、测坑模拟对棉花蕾期、花铃期以及蕾期花铃期间歇受涝渍胁迫,并设置多梯度的涝后追肥水平以及追肥方式,从试验的结果看:(1)叶色度对涝渍胁迫比较敏感,下降幅度与受涝渍的水平呈正相关;涝渍胁迫对叶色度的负面影响有很长的时效性,短期内不会恢复到对照水平;施肥对叶色度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一般水平涝害后只要及时追肥、适量,棉花叶片就能逐渐恢复其主要的生理机能,但是对胁迫比较严重的涝害来说,要加大施肥量;从追肥方式来看,涝后棉花采取综合营养调控的施肥方案总是优于只是穴施的施肥方案。(2)叶绿素荧光参数在涝渍胁迫后表现出特定的规律,叶绿素3大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o上升,PSⅡ潜在活性Fv/F0、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n下降,说明水分胁迫使PSⅡ受到了伤害,降低了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使棉花叶片PSⅡ潜在活性中心受损,光合作用原初反应过程受抑制。追肥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恢复有明显作用,且喷施穴施相结合更加有效。因此,棉花在受到涝渍胁迫后要及时排水、补肥,减轻涝渍对光化学效率的影响。(3)棉花主茎红绿比对涝这种逆境胁迫反映比较敏感,涝渍发生后主茎红绿比大大增加并超过原本生育期正常比例,试验证明这种敏感性与受涝时间、受淹深度呈正相关。此外,主茎红绿比对高温胁迫也表现出很强的敏感性,因此,对易涝易渍农田来说,当棉株红绿比异常时,很可能意味着农田地下水位较高、土壤过湿,作物处于受奢水胁迫或者高温胁迫、生长受到抑制的状态,此时就要考虑农田排水调控应对策略或者通过追补施肥进行营养调控来弥补对棉花造成的伤害。(4)涝渍胁迫后,棉花产量减少成为必然的趋势,这可以在棉花伏桃和秋桃的减少提前反应出来,追肥后对于伏桃和秋桃的增加有效果,但水分胁迫对棉花结铃数的影响要高于追肥后对结铃增加数的影响。追肥对产量的增加有一定的作用,对于轻度胁迫而言,施肥量之间没有太大差异,对于重度胁迫而言,施肥量增加40%对于棉花产量的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黄维,邓祥征,何书金,林英志[10](2010)在《中国气候变化对县域粮食产量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文中提出利用中国1988、1995、2000和2005年县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气候变化因素、投入要素、自然环境条件变量的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计量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中国县域气候变化(主要以1988-2005年间气温、降水变动)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一定幅度内的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对我国粮食产量变动有正向作用。将气温、降水变动的影响分解到不同省份上后,可以发现气温、降水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气温上升和降水量的增加对中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部省份的粮食产量提升有利,对其他省区则会产生小幅负面影响。对气温、降水变动分季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气温、降水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譬如春季气温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显着,但是夏、秋、冬3季的气温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有显着的影响,不过其影响的程度与效果各异。春、夏两季降水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存在显着影响。

二、农业气象学在作物生产模拟及其应用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气象学在作物生产模拟及其应用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未来全球粮食供需平衡预测与水分生产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粮食安全研究进展
        1.2.2 粮食需求预测研究进展
        1.2.3 粮食生产潜力研究进展
        1.2.4 水资源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进展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全球粮食需求
        2.4.2 全球粮食生产
        2.4.3 单产潜力计算
        2.4.4 WOFOST模型理论基础
    2.5 数据来源
第三章 全球粮食供需现状及驱动因素分析
    3.1 全球粮食供需现状
        3.1.1 全球人均粮食数量稳步上升,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变化不同
        3.1.2 全球仍有7 亿多人口处在营养不良的状况
        3.1.3 全球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
        3.1.4 全球人均可再生水资源量不断降低
        3.1.5 肥料增产效应降低,不合理施肥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3.1.6 生物能源与人口争夺食物资源
    3.2 粮食供需驱动因素分析
        3.2.1 粮食需求驱动因素
        3.2.2 粮食生产潜力驱动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来全球粮食供需预测
    4.1 粮食需求预测
        4.1.1 场景构造
        4.1.2 粮食需求预测
    4.2 粮食产量预测
        4.2.1 单产时间序列趋势分析
        4.2.2 单产潜力预测
        4.2.3 粮食作物单产趋势预测
    4.3 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分生产潜力研究
    5.1 水分对粮食生产影响分析
    5.2 水分生产潜力研究
    5.3 节水措施
        5.3.1 节水灌溉技术
        5.3.2 虚拟水贸易
        5.3.3 提高用水效率
        5.3.4 增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仑从事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研究六十年历程概况
    第一节 勤奋求学奠定农业研究学术基础
    第二节 踏上艰难曲折的旱地农业研究之路
    第三节 开辟出作物抗旱生理生态研究新领域
    第四节 大力倡导节水农业
第二章 山仑在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增产体系建构方面的建树
    第一节 实现旱地农业增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二节 关于深化旱地农业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第三章 山仑在旱地农作物生理生态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
    第一节 对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作物及牧草抗旱性的研究
    第二节 揭示出干旱条件下植物成苗的生理机制
第四章 山仑力促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从植物生理生态学角度倡导节水农业的先行者
    第二节 做身体力行倡导节水农业的实践者
结语
附录 山仑从事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气象为农服务发展概述
        1.2.2 国内气象为农服务发展历程
        1.2.3 相关理论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基本结构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1.4.1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1.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气象服务
        2.1.2 气象为农服务
        2.1.3 智慧气象
    2.2 关于农户气象服务需求方面的研究
    2.3 关于农户需求行为理论方面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沂市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概况
    3.1 新沂市城市及地理概况和气候特征
        3.1.1 城市及地理概况
        3.1.2 气候特征
    3.2 新沂市农业气候资源
        3.2.1 天气气候概况
        3.2.2 风力情况
    3.3 新沂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概况
        3.3.1 干旱灾害
        3.3.2 大风灾害
        3.3.3 寒潮灾害
        3.3.4 霜冻灾害
第四章 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
    4.1 系列化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
    4.2 专业化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
    4.3 决策咨询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4.4 人工增雨防雹服务发展现状
第五章 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的薄弱环节
    5.1 气象信息预报预测能力及全过程气象服务提供能力相对不足
    5.2 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专业化、精细化程度相对较弱
    5.3 气象信息发布覆盖面偏低,时效性有待提高
    5.4 气象为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5.5 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仍需推进,农业合作社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薄弱环节成因分析
    6.1 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6.2 科研资金投入不充分,科技人才长期短缺
    6.3 对农户需求研究不深入,导致农业合作社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6.3.1 农户对各类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分析
        6.3.2 农用天气预报服务需求分析
        6.3.3 灾害预警及防灾减灾服务需求分析
        6.3.4 地方特色气象为农服务需求分析
    6.4 农户气象为农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6.4.1 农户气象为农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1 农户个体特征影响农户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
        6.4.1.2 农户家庭生产特征影响农户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
        6.4.1.3 区域风险特征影响农户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
        6.4.2 农户气象为农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1 农户样本的个体特征分析
    6.5 主要结论
第七章 新沂市发展气象为农服务的对策研究
    7.1 扩大服务供给领域,提升气象服务供给效益
        7.1.1 寻求基层气象供给能力新突破
        7.1.2 扩大气象为农服务供给领域
        7.1.3 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供给制度改革
    7.2 结合农户实际,刺激农村气象服务潜在需求
        7.2.1 加强农村网格化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7.2.2 充分发挥农业种植合作社补充作用
        7.2.3 完善农户沟通机制建设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调査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4)气候变化对辽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2 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测定与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和试验设计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田间试验
        2.1.3 测定项目
        2.1.4 气象数据获取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春玉米生育期内气象要素分析
        2.2.2 不同处理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2.3 不同处理对玉米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2.2.4 不同处理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2.2.5 不同处理对玉米叶片干重的影响
        2.2.6 不同处理对玉米叶片数量的影响
        2.2.7 不同处理对玉米穗重的影响
        2.2.8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3 DSSAT-CERES-Maize模型的参数化及本地化
    3.1 模型介绍
    3.2 模型数据库的组建及模拟效果评价指标
        3.2.1 气象数据
        3.2.2 农田土壤数据
        3.2.3 作物田间管理数据
        3.2.4 作物遗传数据
        3.2.5 模型模拟效果评价指标
    3.3 模型参数本地化
    3.4 模型验证
    3.5 小结与讨论
4 未来气候情景下玉米产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变化
    4.1 未来气候情景选取及气候模式数据订正
        4.1.1 未来气候情景选取
        4.1.2 降尺度处理与数据订正
    4.2 未来玉米生育期内气象要素分析
        4.2.1 降水量变化
        4.2.2 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变化
        4.2.3 太阳辐射量变化
    4.3 未来产量变化规律
    4.4 未来气候情景下玉米资源利用率
        4.4.1 热量资源利用率
        4.4.2 光能利用率
        4.4.3 降水利用率
        4.4.4 氮肥利用率
    4.5 小结与讨论
5 多因子对玉米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性措施探究
    5.1 试验设计
    5.2 驱动因子敏感性分析
        5.2.1 气象因子
        5.2.2 土壤因子
        5.2.3 农田管理因子
    5.3 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气候变化对闽东粮食产量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变化趋势
    2.2 粮食产量年际变化
    2.3 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
    2.4 产量年型分类
3 结论与讨论

(8)中国农作物保险效果评估及相关政策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立论依据及问题的提出
        1.1.1 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正成为全球农业支持政策的重要走向
        1.1.2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但仍亟待完善
        1.1.3 效果评估是完善我国农业保险的重要依据,但在我国严重滞后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综述
        1.2.1 农业保险内涵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1.2.2 农业保险效果评估的研究进展
        1.2.3 改进农业保险方案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数据、方法和假设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假设
    1.6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农作物保险效果的理论分析
    2.1 农作物保险的概念及性质
        2.1.1 农业保险及农作物保险
        2.1.2 农作物保险的特点
        2.1.3 农作物保险的性质
    2.2 农作物保险的效果
        2.2.1 效果的概念和界定
        2.2.2 农作物保险的目标
        2.2.3 农作物保险的相关主体
        2.2.4 农作物保险效果的概念及作用机理
    2.3 农作物保险效果的影响因素
        2.3.1 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支持和干预
        2.3.2 农作物保险条款
        2.3.3 农民的风险态度和偏好
第三章 农作物保险效果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3.1 效果评估
        3.1.1 效果评估的概念
        3.1.2 效果评估的程序和路径
    3.2 农作物保险效果评估的思路和方法
        3.2.1 农作物保险具体效果评估的思路和方法
        3.2.2 农作物保险综合效果评估的思路和方法
        3.2.3 对两种评估思路的比较和评述
    3.3 基于农户福利农作物保险效果评估的方法
        3.3.1 农户效用等值评估模型
        3.3.2 标准化农户的构建
        3.3.3 随机模拟技术的应用和模拟数据的生成
第四章 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现状及问题
    4.1 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
        4.1.1 建国初期农业保险的兴起、探索和停办(1949 年-1958 年)
        4.1.2 改革开放初农业保险的恢复和快速发展(1982 年-1992 年)
        4.1.3 市场经济确立后农业保险的萎缩和徘徊(1993 年-2003 年)
        4.1.4 新世纪后农业保险的新一轮试点和蓬勃发展(2004 年-2012 年)
        4.1.5 《农业保险条例》出台之后的正规化和大发展时期(2013 年-至今)
    4.2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
        4.2.1 总体情况
        4.2.2 基本原则
        4.2.3 发展模式
        4.2.4 保险产品
        4.2.5 主要保险要素
    4.3 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4.3.2 组织管理体系需要健全
        4.3.3 大灾分散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4.3.4 风险评估、区划和费率精算工作亟待开展
        4.3.5 保障能力需要得到提升和加强
        4.3.6 政府财政补贴方式和比例需要改善
第五章 中国农作物保险的效果: 基于农户福利视角的评估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指标和样本分布
        5.1.3 数据清洗和质量审核
    5.2 标准化农户的构建及数值模拟
        5.2.1 样本农户特征
        5.2.2 标准化农户构建
        5.2.3 标准化农户的数值模拟
    5.3 样本省份农作物保险的现状和特征
    5.4 中国农作物保险的效果
        5.4.1 参保后标准化农户的福利变化
        5.4.2 农作物保险和替代政策的比较
        5.4.3 风险厌恶程度对农作物保险效果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作物保险方案改善的策略与方法
    6.1 改善中国农作物保险的思路
    6.2 改善农作物保险方案的具体策略
        6.2.1 精算费率和科学定价
        6.2.2 开展风险及保险分区
        6.2.3 提高保障水平和能力
        6.2.4 创新保险产品
    6.3 农作物保险费率精算的具体方法
        6.3.1 作物风险评估的已有研究和评述
        6.3.2 基于数据融合的风险评估新方法
        6.3.3 作物保险费率厘定的方法
    6.4 组合保险中个体农户风险的分解方法
第七章 中国农作物保险方案改善的模拟分析
    7.1 总体思路
    7.2 数据来源及处理
    7.3 模拟仿真结果
        7.3.1 精确定价对农作物保险效果的影响
        7.3.2 提高保障水平对农作物保险效果的影响
        7.3.3 政府补贴变化对农作物保险效果的影响
        7.3.4 高保额 or 高补贴:保险方案的选择
        7.3.5 组合保险对农作物保险效果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易涝易渍农田水文过程及其对作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技术路线与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易涝易渍农田的涵义
    2.2 易涝易渍农田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2.3 涝渍灾害对作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2.4 易涝易渍农田防灾减灾措施
第三章 易涝易渍农田水文过程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方法
    3.2 研究区降水量变化特性分析
    3.3 易涝易渍农田土壤水变化特征分析
    3.4 易涝易渍农田地下水变化特征分析
第四章 涝渍对作物的影响与涝后施肥调控
    4.1 试验地点及设施概况
    4.2 试验设计
    4.3 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研究特色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农业气象学在作物生产模拟及其应用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未来全球粮食供需平衡预测与水分生产潜力研究[D]. 田晓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D]. 李博灵.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何欣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4]气候变化对辽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性措施[D]. 汤策轶.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6]气候变化对闽东粮食产量影响分析[J]. 余会康,阮翠冰,陈小英,林兆华.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04)
  • [7]气候变化对闽东粮食产量影响分析[A]. 余会康. 2014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
  • [8]中国农作物保险效果评估及相关政策改善研究[D]. 王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9]易涝易渍农田水文过程及其对作物的影响研究[D]. 李玲芝. 长江大学, 2012(01)
  • [10]中国气候变化对县域粮食产量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J]. 黄维,邓祥征,何书金,林英志. 地理科学进展, 2010(06)

标签:;  ;  ;  ;  ;  

农业气象在作物生产模拟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