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霍林河地区气象灾害简析

内蒙古霍林河地区气象灾害简析

一、浅析内蒙古霍林河地区气象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吕晓敏,周广胜[1](2021)在《中国生态与农业气象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前中国生态与农业气象研究主要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脆弱性与风险预估研究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甚至无法进行预估研究。以生态/农业气象的脆弱性和风险为切入点,从生态/农业的地理/种植分布、物候/生育期和生产力/产量等方面,综述了中国生态/农业气象的研究进展,指出现有研究成果难以满足高质量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的需求,为此提出了未来拟重点开展的研究任务,即生态/农业气象承载力及其优化布局、生态/农业气象的灾变过程与调控机制、生态/农业变化的气象条件贡献率评估及其适应技术、高质量生态保护与粮食提质增效的气候资源高效利用和定向调控研究,以推进中国生态与农业气象脆弱性与风险研究,为中国生态/农业气象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梁莹莹[2](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研究 ——以2013-2020年全国Ⅱ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中地理新课标对教育改革的影响不断深化,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制度的调整,形成了以素养能力考查为目标的高考体系。在没有高考大纲的背景下明确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对试题考查趋势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2013—2020年全国Ⅱ卷高考地理试题,总结出高考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特征,最后提出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试题分析的教学启示,设计教学案例,可为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新课程标准提供一定的帮助。(1)本文根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分解标准,对2013—2020年全国Ⅱ卷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学科核心素养归类和分析,总结出高考对核心素养的考查特征。人地协调观试题特征为试题稳定,稳中增加、紧跟时代发展,体现“绿色”发展观念、淡化学术痕迹,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家国情怀;区域认知试题特征是以图文结合为主、立足学科本质,以区域特征为主的综合分析、试题依托真实情境,问题设置精妙,探究性强;综合思维试题特征是试题比重最大,分值高,出题灵活、注重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立体化考查、试题情境内容丰富,与其他素养、其他学科融合考查;地理实践力试题特征是试题考查不突出、密切联系生活,强调信息提取、情境创设条件高,注重知识应用。根据以上的分析研究得出的结果,最后得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试题表现出考查方式图文并重、以综合思维考查为主,注重区域综合分析方法、突出真实情境考查,彰显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特征。(2)本文在分析学科核心素养试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试题分析的教学启示和案例设计。针对人地协调观素养提出善用生活案例,注重价值培养和挖掘地理原理,加强观念引领的教学启示;针对区域认知素养提出利用自主探究,强化分析过程和深化案例教学,注重问题指引的教学启示;针对综合思维素养提出利用单元教学,构建知识体系和注重学科交叉,激发学生思辨的教学启示;针对地理实践力提出开展实践研学,增强信息获取和灵活使用实验,增加反思体验的教学启示。最后设计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试题考查特征的教学案例。

华悦[3](2021)在《嫩江下游水文、农业干旱对气象干旱响应关系》文中认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显着的变暖,导致干旱频发,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由于降水亏缺是干旱的主导因素,为减轻干旱的影响,有必要增进对各干类型间传播关系的理解,了解不同干旱类型响应和潜在传播机制,从而能够基于气象干旱对水文、农业干旱进行早期预警。嫩江下游两岸为松嫩平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且湿地广布,具有天然的涵养水源条件。在气候变化、水资源分配不均等多因素作用下,嫩江下游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定量分析干旱传播机制对嫩江下游灌溉、引水和区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采用去趋势预白化MK趋势检验方法(TFPW-MK)分析嫩江下游气象、水文、农业多年干旱趋势;随后,确定气象、水文标准化干旱指数(SPI、SRI)阈值,通过游程理论识别气象、水文干旱事件;基于标准化干旱指数(SPI)和自校正帕尔默干旱指数(sc-PDSI),利用时空重叠方法识别气象、农业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性干旱发展规律,提取对应特征变量对,分别建立气象对农业和水文干旱特征响应关系,得到干旱特征的响应阈值,全面分析水文、农业对气象干旱的响应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选取嫩江下游15个气象站的月尺度降水数据、3个水文站的径流数据和格点sc-PDSI干旱指数数据进行干旱特征分析,发现嫩江下游气象干旱分布较为离散,且发生频率高、历时短、烈度小,农业和水文干旱连续性强,规律性明显,且均存在2个干旱严重的时期(1970~1980年、2000~2010年),水文干旱情况由北至南加重,西南部地区均为农业干旱易成灾区。(2)本文使用游程理论识别干旱事件时,对阈值进行多方案对比,发现嫩江下游降雨更适合于对集中月份与非集中月份使用不同阈值;在识别农业干旱时,同样进行多方案对比,最终选择-0.6作为农业干旱阈值。根据干旱事件识别结果,长时间农业连旱多起源于西南部,沿东北方向逐渐向上部扩散迁移,最终结束于东北部或中部,或扩散再收缩最终结束于西南部。且嫩江下游中上部区域干旱的迁移速率相对较快,较长历时的干旱事件会经历多个增强-减弱-再增强-再减弱的过程。(3)定量研究干旱传播机制,发现水文-气象及农业-气象干旱响应函数分别对于中长历时、中高强度及中等历时和强度的模拟效果更好,平均误差更小。且非线性函数比线性函数更适合于描述其响应关系。根据阈值计算结果,嫩江下游江桥至大赉区段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时间更短,烈度更小,该区域气象干旱更容易发展成水文干旱。(4)嫩江下游水文-气象干旱历时和烈度响应阈值分别为0.93月和1.16,农业-气象干旱历时、烈度、面积的响应阈值分别为1.05月、1.31和3857.86km2,干旱的发生顺序为气象-水文-农业,农业干旱紧随着水文干旱而发生。基于农业-气象时空干旱事件对匹配结果,发现夏季气象连旱对农业连旱影响较大,而秋冬短暂的气象干旱很少引发新的农业干旱事件。

王浩男[4](2021)在《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分析》文中指出松嫩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产地,又是世界上盐碱地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面积日趋增加的盐碱地对当地农业生产、社会发展具有较为恶劣的影响。因此,了解及掌握其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驱动力,对于抑制盐碱地扩张、开发治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过往研究存在的时间跨度、空间跨度等问题,选用1950s至2010s(2018年)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数字高程数据、水文数据、气象数据、水利设施数据等,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人类开发以来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化规律及驱动力,得到的主要结论有: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规律整体呈前期急速上升,中期缓慢上升,后期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松嫩平原内各个省份,市县等盐碱地的变化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1)由各省来看,在1950s黑龙江省盐碱地面积占比最高,约达到松嫩平原总盐碱地面积的65%,随后1970s迅速下降至33%左右,吉林省盐碱地面积占比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内蒙古盐碱地面积占比无明显变化;(2)从各县市来看,各时期松嫩平原盐碱地主要集中在腹地(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黑龙江省大庆市等),盐碱地面积占比由内向外呈弱化趋势。大规模人类活动以来,松嫩平原盐碱地与个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规律存在以流域为单位的分异现象。嫩江-松花江主河道、安肇新河与霍林河流域呈现盐碱地分布面积前期快速增长、中期缓慢上升与后期有所下降的变动趋势,乌裕尔河流域中期就开始下降,而洮儿河流域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具体表现如下:(1)前期,洮儿河流域的新增盐碱地按照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主要由湿地、旱田与草地转换而来,而其他流域主要由草地、湿地与旱田转换而来。(2)中期,洮儿河与霍林河流域新增盐碱地主要由草地转化而来,而其他流域则主要来自于水体与湿地。(3)后期,松嫩平原盐碱地面积减少主要转化为草地与水体,有两个流域与整体不同,乌裕尔河流域盐碱地主要转化为旱田,洮儿河流域盐碱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草地转化而来。松嫩平原盐碱地时空变化规律主要受人造水利工程及耕地等的影响,间接受气候作用的影响,具体如下:(1)1950s以来,松嫩平原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大规模的开发行为使得松嫩平原耕地面积激增;(2)出于农业生产与居民生命安全的考量,各流域上游修建了水库及灌溉设施,下游建筑河流堤坝,使下游低平原地区缺少河水补给,使盐碱地在这一时期大规模出露;(3)低平原地区的旱田、草地、湿地与水体下部潜伏着暗碱层,由于干旱缺水,暗碱层逐渐上移至地表,转化为盐碱地;(4)1990s以来,松嫩平原开始兴建引、灌、蓄、排等配套完善的水利工程设施,引入水量充沛的河流地表水,进行农田灌溉、湿地补水、草场灌溉等工作,区域盐碱地发生逆转;(5)区域气候长时间存在波动趋势,对流域内盐碱地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但相较于水利工程的修建,气候只是次要因素。

覃艺,张廷斌,易桂花,魏澎涛,杨达[5](2021)在《2000年以来内蒙古生长季旱情变化遥感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为探讨内蒙古旱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利用MODIS 16 d合成的植被指数产品数据MOD13A2和8 d合成的地表温度产品数据MOD11A2构建Ts-NDVI特征空间,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基于内蒙古2000—2017年生长季每16 d的TVDI分析了近18年来内蒙古生长季旱情时空分布特征,结合气温和降水资料初步探讨了旱情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7年内蒙古生长季TVDI平均值为0.6,重旱和中旱所占面积最大,其中2007年、2010年为旱情最为严重的年份。内蒙古干旱空间分异明显,西南部以轻旱为主,中部地区以中旱为主,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等地旱情严重。(2)近18年内蒙古生长季干旱程度呈现轻微加重趋势,年际变化值θslope介于-0.07~0.7之间,阿鲁科尔沁旗东北部至霍林河一带旱情加重趋势最为严重,阿荣旗和扎兰屯等农业生产地区旱情有轻微加重趋势。(3)2017年内蒙古生长季以区域性和局域性干旱为主,6月和9月干旱最为严重,呼伦贝尔草原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干旱发生频率高且程度重。(4)内蒙古干旱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TVDI值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和坡度呈负相关、与小于1300 m的高程呈正相关、与大于1300 m的高程呈负相关关系。内蒙古生长季TVDI与气温和降水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北部、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和呼伦贝尔草原等地旱情与气温正相关关系较为显着(P<0.01),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干旱情况与降水负相关关系较为显着(P<0.01),其中,气温对旱情的影响强于降水。

李增[6](2021)在《东北地区干旱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旱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旱灾的频繁发生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受干旱的影响尤为严重。研究干旱特征及建立干旱预测模型是减灾防灾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基于游程理论分别利用中国Z指数(CZ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干旱侦测指数(RDI)识别了东北地区的干旱频率、历时、强度及干旱事件类型,并对比分析了它们的适用性。然后利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Copula函数、小波分析法和扩展的傅里叶振幅敏感性分析法分别对东北地区的干旱频率、历时和强度的变化趋势、干旱重现期、干旱特征的周期变化规律以及干旱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建立并对比了多种基于惩罚线性回归和集成方法的干旱预测模型表现,遴选出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最优干旱预测模型。最后,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干旱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其相对于结构相似的传统多层感知机(MLP)模型的性能优势以及改善其预测表现的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干旱指数在东北地区的适用性研究。东北地区基于SPI、SPEI和RDI的干旱频率、历时和强度在时空分布特征上相对一致,而SPEI与相应的NDVI表现出了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基于SPEI的干旱事件类型也符合东北地区历年干旱记录中春旱和秋旱较多的特征,所以SPEI是本研究中最适合评价东北地区干旱状况的指数。此外,时间尺度对基于SPI、SPEI和RDI的干旱频率、历时及强度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且它们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基本一致。(2)东北地区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基于游程理论的东北干旱频率和历时表现出下降趋势,而干旱强度表现出上升趋势,但它们基本上都不具有显着性。东北地区西部、黑龙江省和辽宁西北部的干旱风险较高,而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的干旱风险较低。干旱频率、历时和强度均表现出多周期叠加震荡的周期性特征,主要周期在1963~2015年的研究期内基本上呈现出“长-短-长”的变化规律,最显着的主周期是33~40a。干旱受降水量的影响最大,此外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也比较重要。(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干旱预测模型研究。建立了多种基于惩罚线性回归和集成方法的干旱预测模型,对3、6、12和24个月时间尺度上的SPEI进行预测。惩罚线性回归模型具有比传统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模型更好的预测表现,其中拉索回归(LR)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集成方法可以提升决策树(DT)模型的干旱预测精度,特别是随机森林(RF)模型的提升效果显着。基于惩罚线性回归的LR模型在干旱预测过程中的表现全面优于RF模型,它是本研究中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最佳干旱预测模型。(4)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干旱预测研究。基于LSTM的干旱预测模型在对各时间尺度SPEI的预测过程中都具有较好的预测表现,尤其适合预测较长时间尺度的SPEI。它的预测性能全面优于与其结构相似的MLP模型,而且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调整LSTM模型的训练参数和网络结构可以小幅度提升预测精度,但更加复杂的网络结构不一定会提升预测表现,反而会影响模型的运算速度。

张川[7](2020)在《兴安盟风电集中并网的接入及消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的风电、太阳能发电出现了诸如弃风弃光严重、调节困难等现象,兴安盟电网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针对兴安盟地区风电集中且电网薄弱的现状,本文致力于研究大规模风电并网运行引起的潮流变化、电压波动、系统调节困难、电网风险增大等问题及解决方法。把风电机组看做一个个随机变量,为这些离散样本建立数学模型,以概率统计的方法,描绘了风电机组等效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计算出单个风电场及兴安盟风电等效出力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它可以为运行分析及控制提供依据。在数学建模的基础上,计算出兴安盟风电出力波动的类型及相应的出力波动次数,明确了缓慢波动的次数及在电网中出现高频次潮流变化的数值,首次用数据证明了兴安盟电网吸纳现有安装风电机组的全部发电出力是不可能的,进而提出加强电网建设是风电并网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大量风电并入兴安盟电网对电网暂态稳定的影响、风电出力随机波动引起的系统电压波动、增强电网架构改善系统调节能力的水平等,同时研究了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的能源消纳优化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综合能效互动、调控云技术、微电网技术、虚拟电厂技术、LoRa通信技术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发现采用掌握区域实时电网负荷的数量、风电及太阳能发电出力数值整合及联合调控、削峰填谷、优化电压等方法,可较好改善电网安全运行的可靠性及电压的平稳性。运用上述方法能有效缓解兴安盟风电集中并网引发的部分问题,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系数,而且也有助于兴安盟境内风电实现就地消纳与打捆外送,为风电场运行分析与控制以及进一步开发东北风电提供参考依据。

覃艺[8](2020)在《基于SPEI和TVDI的内蒙古综合干旱监测》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成为全球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作为我国主要草原畜牧业区和农业区,受干旱影响严重,区域干旱频发,给人民生活和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该地区的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发展趋势及干旱影响因素,对地方政府抗旱救灾工作和区域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为气象干旱监测指标,探讨内蒙古地区1970-2018年长时间序列干旱变化趋势,以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为生态干旱监测指标,重建气象干旱监测结果中旱情加剧时期(2000-2017年)的干旱时空信息,定量监测内蒙古近18年来干旱的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监测内蒙古综合干旱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分别对干旱演变趋势和干旱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1970-2018年内蒙古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4.47℃,49年间年平均气温以0.4℃/10a的速率上升,1989-1996年是导致内蒙古气温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冬季增温持续时间最长。1970-2018年内蒙古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334.11mm,其中1998年是内蒙古地区降水量发生突变的时间点。从内蒙古降水量季节性变化量来看,内蒙古降水量短期变化明显,且内蒙古地区的降水量主要受夏季时期降水量控制。(2)不同时间尺度SPEI值的监测结果表明,1970-2018年内蒙古地区表现为干旱化。2000年后内蒙古地区干旱程度显着加强,与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对比研究发现,SPEI-3(三个月时间尺度)能够较好地监测内蒙古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从内蒙古SPEI-3季节性变化特征来看,进入21世纪后的春季、夏季和秋季旱情均有加剧。各项分析表明,2000年后发生的干旱持续时间更长,发生频率也更高。(3)从SPEI干旱频率来看,轻度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站点为四子王旗,中度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为开鲁,严重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站点是阿尔山,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偏高的为吉兰泰。1970-2018年内蒙古地区发生干旱的站点占比以9.3/10a(r=0.51)的趋势大幅度增加,共有11年达到全域性干旱,12年为区域性干旱,13年发生局域性干旱,有13年无明显干旱发生,其中,2000、2001、2007和2017年为49年以来干旱覆盖范围最大的4年。(4)2000-2017年内蒙古植被生长季TVDI平均值为0.6,重旱和中旱所占面积最大,其中2007、2010年旱情最为严重。内蒙古干旱空间分异明显,西南部以轻旱为主,中部地区以中旱为主,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等地旱情严重。近18年植被生长季干旱呈现轻微加重趋势,年际变化值θslope介于-0.07~0.7之间,阿鲁科尔沁旗东北部至霍林河一带旱情加重趋势最为明显,阿荣旗、扎兰屯等农业生产旗旱情有轻微加重趋势。2017年内蒙古地区6月和9月干旱状况最严重,呼伦贝尔草原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干旱发生频率高且程度重。(5)内蒙古干旱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TVDI值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内蒙古生长季TVDI与气温和降水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北部、阿尔善宝拉格-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和呼伦贝尔草原等地旱情与气温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干旱情况与降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气温对旱情的影响强于降水。

李相坤[9](2017)在《吉林西部盐碱区草地NPP估算和时空特征研究 ——以大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是指地球表面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积累的有机物干物质的总量。利用时相相互匹配的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地面实测数据以大安市为例建立适合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草地NPP估算CASA模型,研究成果可为吉林西部乃至同纬度草原草地生产力的估算提供参考,为研究多时相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估算提供借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结合野外实测数据,采用循环计算的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法则确定大安市三种主要草地类型的最大光能利用率最佳值分别为:正常草地0.415g C?MJ-1、轻盐强碱化草地0.105 g C?MJ-1、草本沼泽5.005 g C?mm-1。由实测样本数据得到的最大光能利用率更具有区域代表性、真实性,能更好的估算研究区的NPP。2.大安市NPP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量、温度的影响。旬平均温度0℃是草地生长与休眠的临界温度,当春季旬平均温度高于0℃时,草地开始生长;当秋季旬平均温度低于0℃,草地基开始进入休眠状态;生长季太阳辐射量的波动直接影响到植物体内有机质的累积过程,进而影响NPP的值。3.大安市2005、2009、2016年全年NPP总量依次为10824×108g C?m-2?α-1、18849×108g C?m-2?α-1、34238×108g C?m-2?α-1,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四棵树乡的NPP总量与单位面积NPP在最高,而联合乡的NPP总量与单位面积NPP处于全市各乡镇的末位。高NPP总量区主要集中在查干湖、牛心套保湿地、新荒泡、五间房水库和姜家甸草原这五处草本沼泽与正常草地集中区。4.每年的3月-10月是NPP发生变化的时间段,在这期间旬NPP呈抛物线形式变化,其中轻盐强碱化草地的NPP在1-35g C?m-2?旬-1间变化;正常草地1-130g C?m-2?旬-1间变化;草本沼泽变化范围最大,介于1-1779g C?m-2?旬-1之间,不同植被类型基本上在八月上旬达到峰值期。

王治良[10](2016)在《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空缺(GAP)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广泛搜集嫩江流域各类自然、人文、社会经济数据以及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文献资料等,结合野外实地考察,我们首先分析了流域湿地内鹤形目(7种)、鹳形目(15种)、雁形目(31种)、鸻形目(44种)、鸥形目(11种)等常见湿地水禽的热点分布区,通过MAXENT模型预测了丹顶鹤潜在生境分布,并以此修正水禽热点分布区,得到流域湿地水禽保护优先区;其次,运用In VEST模型对嫩江流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储量及生境质量四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划分出流域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最后,在空间上叠置流域内现有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图,通过GAP分析方法,找出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空缺,并提出了嫩江流域湿地保护对策:(1)嫩江流域湿地水禽保护优先区:主要位于乌裕尔河下游的富裕县、齐齐哈尔市,绰尔河下游的扎赉特旗,洮儿河、二龙涛河下游的镇赉县以及霍林河下游的通榆县等市、县的湿地区域。面积约3300km2,占全流域内湿地总面积的8.8%。(2)嫩江流域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主要分布于嫩江中上游右岸的南瓮河、多布库尔河、甘河、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绰尔河及各支流的上游和嫩江左岸的门鲁河、科洛河上游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嫩江中下游各支流如阿伦河、音河、雅鲁河、绰尔河、乌裕尔河等河流下游及嫩江齐齐哈尔沿江段湿地集中分布区,洮尔河下游莫莫格湿地,霍林河下游的向海湿地。统计总面积约14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48%。(3)在嫩江流域湿地保护优先区内:黑龙江省已建有约13处湿地类自然保护区,面积约有10044km2,约占优先区总面积的7.17%,建议将北安市南北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龙江县哈拉海和龙江哈拉海省级自然保护区合并,酌情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自治区建有约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仅有2161km2,约占优先区总面积的1.54%,建议酌情将奎勒河、诺敏、柴河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应在阿荣旗境内的阿伦河上游、牙克石境内的雅鲁河上游、扎赉特旗绰尔河下游,新建三处自然保护区;吉林省建有莫莫格、向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为2495 km2,约占优先区总面积的1.78%,已基本实现了流域湿地保护优先区的全覆盖。(4)应建立以流域为单元、跨省区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协调机构(可设立在松辽委),统筹评估流域内自然保护区保护状况和生态补偿,对保护效果欠佳的自然保护区给予警告、降级或撤销处分。面对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人才匮乏现状,应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事自然保护工作。国家也可采取免费师范生的模式,在各林业学校培养贫困生攻读自然保护专业。

二、浅析内蒙古霍林河地区气象灾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内蒙古霍林河地区气象灾害(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生态与农业气象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生态气象的脆弱性与风险
    1.1 生态气象脆弱性观测研究
    1.2 生态气象风险预估
2 农业气象的脆弱性与风险
    2.1 农业气象脆弱性观测研究
    2.2 农业气象风险预估
3 研究展望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研究 ——以2013-2020年全国Ⅱ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我国高考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
        2.2.2 教育考试理论
        2.2.3 新课程改革理论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5 多元智能理论
3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国Ⅱ卷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3.1 人地协调观的试题分析
        3.1.1 人地协调观试题特征分析
        3.1.2 人地协调观例题分析
    3.2 区域认知的试题分析
        3.2.1 区域认知试题特征分析
        3.2.2 区域认知例题分析
    3.3 综合思维的试题分析
        3.3.1 综合思维试题特征分析
        3.3.2 综合思维例题分析
    3.4 地理实践力的试题分析
        3.4.1 地理实践力试题特征分析
        3.4.2 地理实践力例题分析
    3.5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总体考查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试题分析的教学启示
    4.1 人地协调观试题研究的教学启示
        4.1.1 善用生活案例,重视价值培养
        4.1.2 挖掘地理原理,加强观念引领
    4.2 区域认知试题研究的教学启示
        4.2.1 利用自主探究,强化分析过程
        4.2.2 深化案例教学,注重问题指引
    4.3 综合思维试题研究的教学启示
        4.3.1 运用单元教学,构建知识体系
        4.3.2 注重学科交叉,激发学生思辨
    4.4 地理实践力试题研究的教学启示
        4.4.1 开展实践研学,增强信息获取
        4.4.2 灵活使用实验,增加反思体验
    4.5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试题考查特征的教学设计
        4.5.1 案例设计一
        4.5.2 案例设计二
        4.5.3 设计思路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3)嫩江下游水文、农业干旱对气象干旱响应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类型定义
        1.2.2 各类型干旱指数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3 干旱传播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区域概况
        2.1.1 气候气象
        2.1.2 水文概况
    2.2 区域水利工程概况
        2.2.1 尼尔基水库至同盟站区段
        2.2.2 同盟站至江桥站区段
        2.2.3 江桥站至大赉站区段
    2.3 研究区域历史旱情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嫩江下游区域干旱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嫩江下游降雨径流变化分析
        3.2.1 降雨径流变化
        3.2.2 各区域降雨径流距平
    3.3 区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3.3.1 趋势分析方法
        3.3.2 嫩江下游降水变化趋势
        3.3.3 嫩江下游径流变化趋势
    3.4 嫩江下游气象、水文、农业干旱特征分析
        3.4.1 标准化干旱指数计算
        3.4.2 嫩江下游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分析
        3.4.3 基于sc-PDSI嫩江下游农业干旱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水文-气象干旱响应关系
    4.1 引言
    4.2 二维干旱事件识别
        4.2.1 游程理论方法
        4.2.2 游程理论阈值选择
        4.2.3 干旱事件识别结果
    4.3 水文-气象干旱响应关系建立
        4.3.1 水文-气象干旱事件匹配
        4.3.2 水文-气象干旱响应关系
        4.3.3 水文-气象干旱响应关系建立结果
        4.3.4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气象干旱响应关系
    5.1 引言
    5.2 干旱指数
        5.2.1 数据处理
        5.2.2 干旱事件识别阈值选择
    5.3 时空干旱事件识别
        5.3.1 识别单月干旱区域
        5.3.2 判断各月干旱时间连续性
        5.3.3 干旱事件识别结果
        5.3.4 干旱特征变量计算
    5.4 农业-气象干旱响应关系建立
        5.4.1 农业-气象干旱事件匹配
        5.4.2 干旱事件时空演变
        5.4.3 农业-气象干旱响应关系
        5.4.4 农业-气象干旱响应关系建立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盐碱地景观格局遥感信息提取
        1.2.2 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1.2.3 松嫩平原盐碱地时空变化驱动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数据收集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域范围
        2.1.2 水文条件
        2.1.3 气候
        2.1.4 经济社会状况
    2.2 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2.2.1 盐碱地信息提取
        2.2.2 研究区相关数据
第3章 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
    3.1 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分析指标
    3.2 松嫩平原盐碱地整体演化规律
    3.3 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规律
        3.3.1 省级盐碱地演变空间分异规律
        3.3.2 地市级盐碱地演变空间分异规律
        3.3.3 市县级盐碱地演变空间分异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驱动力分析
    4.1 驱动力分析指标
    4.2 各流域盐碱地与其他地物类型间转化
        4.2.1 嫩江-松花江主河道流域
        4.2.2 乌裕尔河流域
        4.2.3 安肇新河流域
        4.2.4 洮儿河流域
        4.2.5 霍林河流域
    4.3 各流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驱动力分析
        4.3.1 嫩江-松花江主河道流域
        4.3.2 乌裕尔河流域
        4.3.3 安肇新河流域
        4.3.4 洮儿河流域
        4.3.5 霍林河流域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2000年以来内蒙古生长季旱情变化遥感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1.2.1 NDVI和LST数据
        1.2.2 DEM数据
        1.2.3 气象数据
    1.3 研究方法
        1.3.1 TVDI计算方法
        1.3.2 趋势分析法
        1.3.3 相关分析法
2 结果分析
    2.1 内蒙古植被生长季TVDI计算
        2.1.1 Ts-NDVI特征空间的构建
        2.1.2 Ts-NDVI特征空间干湿边的确定
    2.2 内蒙古植被生长季TVDI时空格局
        2.2.1 植被生长季TVDI年际变化特征
        2.2.2 植被生长季TVDI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
        2.2.3 内蒙古2017年旱情监测结果分析
    2.3 内蒙古植被生长季TVDI影响因子分析
        2.3.1 TVDI影响因子的分段统计特征
        2.3.2 TVDI与气候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6)东北地区干旱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水文气象
        1.1.3 地质地貌
        1.1.4 社会经济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干旱特征的研究进展
        1.3.2 干旱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不同干旱指数在东北地区适用性研究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中国Z指数(CZI)
        2.2.2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2.2.3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2.2.4 干旱侦测指数(RDI)
        2.2.5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2.2.6 干旱的识别
        2.2.7 相关系数
    2.3 干旱指数在干旱频率分析中的适用性
        2.3.1 基于CZI的干旱频率分析
        2.3.2 基于SPI的干旱频率分析
        2.3.3 基于SPEI的干旱频率分析
        2.3.4 基于RDI的干旱频率分析
        2.3.5 四种干旱指数在干旱频率分析中的对比
    2.4 干旱指数在干旱历时分析中的适用性
        2.4.1 基于CZI的干旱历时分析
        2.4.2 基于SPI的干旱历时分析
        2.4.3 基于SPEI的干旱历时分析
        2.4.4 基于RDI的干旱历时分析
        2.4.5 四种干旱指数在干旱历时分析中的对比
    2.5 干旱指数在干旱强度分析中的适用性
        2.5.1 基于CZI的干旱强度分析
        2.5.2 基于SPI的干旱强度分析
        2.5.3 基于SPEI的干旱强度分析
        2.5.4 基于RDI的干旱强度分析
        2.5.5 四种干旱指数在干旱强度分析中的对比
    2.6 干旱事件类型的分析
        2.6.1 基于CZI的干旱事件类型分析
        2.6.2 基于SPI的干旱事件类型分析
        2.6.3 基于SPEI的干旱事件类型分析
        2.6.4 基于RDI的干旱事件类型分析
        2.6.5 四种干旱指数在干旱事件类型分析中的对比
    2.7 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干旱特征变化
        2.7.1 不同时间尺度CZI的干旱特征变化
        2.7.2 不同时间尺度SPI的干旱特征变化
        2.7.3 不同时间尺度SPEI的干旱特征变化
        2.7.4 不同时间尺度RDI的干旱特征变化
    2.8 讨论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北地区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曼-肯德尔(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
        3.1.2 基于Copula函数的干旱重现期分析法
        3.1.3 小波分析法
        3.1.4 扩展的傅里叶振幅敏感性分析法
    3.2 干旱频率、历时和强度的变化趋势
        3.2.1 干旱频率的变化趋势
        3.2.2 干旱历时的变化趋势
        3.2.3 干旱强度的变化趋势
    3.3 干旱的重现期分析
        3.3.1 单变量干旱重现期分析
        3.3.2 基于Copula函数的双变量干旱重现期分析
    3.4 干旱的周期变化规律
        3.4.1 干旱频率的周期变化规律
        3.4.2 干旱历时的周期变化规律
        3.4.3 干旱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
    3.5 干旱的敏感性分析
        3.5.1 SPEI的敏感性分析
        3.5.2 SPEI的年内敏感性分析
        3.5.3 SPEI敏感性分析的空间分布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干旱预测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基于机器学习的干旱预测模型开发
        4.1.2 普通最小二乘回归
        4.1.3 惩罚线性回归
        4.1.4 决策树
        4.1.5 集成方法
        4.1.6 衡量指标
    4.2 惩罚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表现
    4.3 集成方法模型的预测表现
    4.4 惩罚线性回归与集成方法两类模型预测表现的对比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干旱预测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人工神经网络
        5.1.2 深度学习
        5.1.3 基于深度学习的干旱预测模型开发
    5.2 基于LSTM干旱模型的预测表现
    5.3 LSTM模型与MLP模型预测表现的对比
    5.4 LSTM模型结构对预测精度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兴安盟风电集中并网的接入及消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大规模风电并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规模风电并网技术问题
        1.2.2 风电并网对电网的影响
        1.2.3 风电场调度
        1.2.4 风电场及电网储能
        1.2.5 风电场发电计划
        1.2.6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1.2.7 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的并网技术与启示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兴安盟风电出力波动模型及接入方案设计
    2.1 仿真计算与分析
        2.1.1 风电场模型
        2.1.2 风机模型
        2.1.3 异步发电机模型
    2.2 各种因素对风电系统动态电压波动影响
        2.2.1 电网强度
        2.2.2 暂态电压偏移越限
        2.2.3 风电场无功电压控制策略
        2.2.4 联合无功调控策略
    2.3 兴安盟风电运行特性分析
        2.3.1 兴安盟风力发电潮流情况
        2.3.2 兴安盟风电出力波动模型设计
        2.3.3 兴安盟风电出力波动引发的问题
        2.3.4 兴安盟风电出力波动概率统计
        2.3.5 兴安盟风电出力跳变分析
    2.4 打造“源、网、荷、储”互动的市场化清洁能源消纳模式
    2.5 搭建新能源智慧共享集控平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兴安盟大规模风电的并网瓶颈及其对策
    3.1 大规模风电并网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 大规模开发风电与电网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3.1.2 电网调峰和跨区消纳问题
        3.1.3 电网运行难度增加,电网运行成本加大
        3.1.4 管理体制不明确、利益分配不均匀
        3.1.5 风电并网标准不够统一
    3.2 风电并网对电网企业的外部成本
        3.2.1 风电并网使电网企业蒙受价差损失
        3.2.2 风电并网影响电能质量
        3.2.3 对发电计划制定和调度的影响
        3.2.4 增加电网规划投资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3.3 大规模风电接入时采取的对策
        3.3.1 加强电网规划配合风电场开发
        3.3.2 加强风电与其他电源的协调发展
        3.3.3 根据风电发展阶段变化更新相关政策和标准
        3.3.4 兴安盟风电接入的相关建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兴安盟未来风电并网及消纳的技术实施方案
    4.1 AI在风电场预防性维护中的应用
    4.2 电力物联网对兴安盟未来新能源并网及消纳的积极作用
        4.2.1 微电网技术
        4.2.2 调控云技术
        4.2.3 虚拟电厂技术
        4.2.4 基于LoRa通信技术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物联网
    4.3 特高压技术打通内蒙古区内综合能源外送通道
        4.3.1 特高压配套工程保障有力
        4.3.2 特高压建设稳步推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工作总结
    5.2 论文中提出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基于SPEI和TVDI的内蒙古综合干旱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象干旱监测研究进展
        1.2.2 遥感干旱监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植被状况
        2.1.5 社会经济
    2.2 数据来源
        2.2.1 气象数据
        2.2.2 遥感数据
        2.2.3 DEM数据
    2.3 数据预处理
        2.3.1 NDVI数据处理
        2.3.2 LST数据处理
    2.4 研究方法
        2.4.1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2.4.2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
        2.4.3 趋势分析法
        2.4.4 薄板样条函数法
        2.4.5 普通克里金法
        2.4.6 相关分析法
第3章 内蒙古地区SPEI干旱多时间尺度特征
    3.1 内蒙古地区1970-2018年气温变化特征
        3.1.1 气温年际变化特征
        3.1.2 气温季节变化特征
    3.2 内蒙古地区1970-2018年降水量变化特征
        3.2.1 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
        3.2.2 降水量季节变化特征
    3.3 内蒙古SPEI时间序列特征
        3.3.1 内蒙古SPEI年际变化特征
        3.3.2 内蒙古SPEI季节变化特征
        3.3.3 内蒙古SPEI月变化特征
    3.4 内蒙古SPEI空间变化特征
        3.4.1 内蒙古干旱频率分析
        3.4.2 内蒙古干旱站点占比分析
        3.4.3 内蒙古干旱季节性空间差异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内蒙古地区TVDI干旱时空特征
    4.1 Ts-NDVI特征空间构建与干湿边拟合
        4.1.1 Ts-NDVI特征空间构建
        4.1.2 干湿边拟合调整
    4.2 内蒙古TVDI时间序列特征
        4.2.1 TVDI年际变化特征
        4.2.2 TVDI干旱覆盖度时序变化特征
    4.3 内蒙古TVDI空间变化特征
        4.3.1 TVDI年平均干旱空间分布
        4.3.2 TVDI变化趋势空间分布
        4.3.3 TVDI植被生长季16d空间分布
    4.4 小结
第5章 内蒙古地区TVDI对气候因子响应分析
    5.1 气候因子的分段统计特征
    5.2 TVD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5.2.1 年际TVDI与气象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5.2.2 年际TVDI与气象因子的复相关分析
    5.3 小结
结论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吉林西部盐碱区草地NPP估算和时空特征研究 ——以大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条件
    2.3 地形地貌
    2.4 气候条件
    2.5 水文条件
    2.6 土壤条件
    2.7 植被状况
第3章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3.2 气象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3.3 野外样本的获取与处理
第4章 CASA模型的构建
    4.1 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PAR)的确定
    4.2 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PAR
    4.3 光能利用率?的估算
第5章 NPP估算和时空特征研究
    5.1 NPP时序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5.2 大安市NPP空间分布特征
    5.3 大安市NPP时间分布特征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空缺(GA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依据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物种分布模型
        二、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总体技术路线
        三、论文创新点
        四、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三、社会经济状况
        四、嫩江流域湿地概况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MAXENT模型
        二、In VEST模型
        三、GAP分析
第三章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第一节 遥感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一、Landsat-TM影像介绍
        二、嫩江流域Landsat-TM影像
        三、Landsat-TM影像预处理
    第二节 其它数据源及其预处理
        一、土地利用/覆被数据
        二、NDVI数据
        三、土壤数据
        四、地形数据
        五、水系与道路数据
        六、气象数据
        七、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第四章 嫩江流域湿地水禽潜在生境分布
    第一节 嫩江流域丹顶鹤潜在生境分布
        一、丹顶鹤生境选择
        二、丹顶鹤适宜生境MAXENT模型预测
    第二节 嫩江流域湿地水禽保护优先区
        一、嫩江流域湿地水禽行政县域分布
        二、嫩江流域湿地水禽潜在生境分布
        三、嫩江流域湿地水禽丰富度空间分布
        四、嫩江流域湿地水禽保护优先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第一节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一、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二、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三、碳储量功能评估
        四、生境质量评估
    第二节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GAP分析
    第一节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优先区
    第二节 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GAP分析
    第三节 嫩江流域湿地保护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展望
附录I 嫩江流域湿地鸟类调查名录
附录II 嫩江流域湿地水禽县域调查表
附录III 嫩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名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浅析内蒙古霍林河地区气象灾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生态与农业气象研究进展[J]. 吕晓敏,周广胜. 气象科技进展, 2021(03)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研究 ——以2013-2020年全国Ⅱ卷为例[D]. 梁莹莹.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1
  • [3]嫩江下游水文、农业干旱对气象干旱响应关系[D]. 华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分析[D]. 王浩男. 吉林大学, 2021(01)
  • [5]2000年以来内蒙古生长季旱情变化遥感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覃艺,张廷斌,易桂花,魏澎涛,杨达. 自然资源学报, 2021(02)
  • [6]东北地区干旱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D]. 李增.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7]兴安盟风电集中并网的接入及消纳问题研究[D]. 张川.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8]基于SPEI和TVDI的内蒙古综合干旱监测[D]. 覃艺.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9]吉林西部盐碱区草地NPP估算和时空特征研究 ——以大安为例[D]. 李相坤. 吉林大学, 2017(01)
  • [10]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空缺(GAP)分析[D]. 王治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6(01)

标签:;  ;  ;  ;  ;  

内蒙古霍林河地区气象灾害简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