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球形氢氧化镍产业化现状

我国球形氢氧化镍产业化现状

一、我国球形氢氧化镍产业化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唐俊杰[1](2017)在《球形氢氧化镍生长规律及反应器模拟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球形氢氧化镍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电镀、航天和军工等重要领域。我国的球形氢氧化镍产量低,产品批次差异较大,作为一个球形氢氧化镍的消费大国仍依赖进口。究其原因是对球形氢氧化镍生长规律研究不够透彻和工业上反应器设计放大困难所致。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第一,本文以工业上常用的化学沉淀法为研究基础,从晶体学角度解释了球形氢氧化镍形成过程中的晶核形成、晶体生长和晶体陈化等过程,通过界面稳定性理论、边界层理论和团聚作用理论阐述球形氢氧化镍的生长机理。通过对球形氢氧化镍晶体生长规律的研究得出(100)晶面与(101)晶面的生长对晶体球形度及表面结构生长的完整性的影响,总结出晶化时间与非晶化度、粒度分布d50、松装密度的数学关系式,并通过CV测试得出球形氢氧化镍的电化学活性与晶化时间的关系。第二,研究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球形氢氧化镍晶体形貌的影响。研究得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显酸性,会减弱溶液的过饱和度和体系的稳定性,不利于球形氢氧化镍的形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显碱性,对氢氧化镍颗粒形成了一定的包裹作用并与配合剂氨水起到协同效应形成络合物,有利于氢氧化根离子在晶体表面吸附,形成了球形度较好的氢氧化镍晶体。比较几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球形氢氧化镍堆积密度的影响,并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结晶的影响。第三,PIV物理模拟与湿法实验相结合,以湿法实验的反应器为基础,在相似理论指导下建立200L的水模型,研究了挡板尺寸对反应器内流场的影响。通过对工业上六斜叶圆盘涡轮桨、推进式螺旋桨和Intemig桨的流场对比分析结合湿法实验结果得出六斜叶圆盘涡轮桨相对适宜用于球形氢氧化镍的生产,改变搅拌强度,研究不同搅拌强度下流场的特点结合湿法实验结果进一步得出搅拌强度与晶体的形貌、非晶化度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CV测试分析样品电化学活性与搅拌强度的联系。第四,以湿法实验的反应器为基础,在相似理论指导下建立50L、100L和200L的水模型,研究搅拌转速与搅拌功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转速—体积的功率放大准则,并预测出10m3反应器在不同搅拌转速下的搅拌功率。第五,通过对国内某球形氢氧化镍工厂的6m3反应器考察,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 1m3、6m3和10m3反应器内流场及湍动能分布的变化规律,并模拟了导流筒对反应器内流场的影响,模拟出不同搅拌强度下10m3反应器的流场分布及湍动能的变化情况。根据湿法实验,物理模拟实验和工业反应器数值模拟的结果总结出球形氢氧化镍反应器的设计原则要点,为工业上球形氢氧化镍反应器的设计及放大提供理论经验。

张亚丽[2](2014)在《铝钴掺杂Ni(OH)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Ni(OH)2作为正极材料被广泛用于镍镉、镍锌和镍氢等二次电池中。为了提高Ni(OH)2电极的放电比容量,近年来研究热点转向α-Ni(OH)2的研制,然而α-Ni(OH)2不稳定,在碱性溶液中长时间放置容易转化成p型Ni(OH)2。为了改善α-Ni(OH)2的稳定性,国内外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引入正三价或正二价金属阳离子到Ni(OH)2晶格中,来得到结构稳定的α-Ni(OH)2o在众多的金属离子中,A1因成本低、摩尔质量小、不变价,除了能稳定α相外,还能提高放电比容量和放电平台,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和较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因而具有很大优势,但是这种材料活化较困难,大电流放电性能也较差。由于Co具有提高充电效率和电极反应的可逆性,增强电极导电性,改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等作用;另外研究表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阳离子进行复合掺杂,会产生电荷不平衡使得材料的稳定性增强,它们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更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因此可以考虑通过Al和Co同时掺杂来提高氢氧化镍材料的电性能。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硫酸镍、硫酸铝、硫酸钴为原料,采用氨络合化学沉淀法分别制备球形β-Ni(OH)2, Al、Co单独掺杂以及复合掺杂的Ni(OH)2样品。实验的工艺条件如下:NiSO4溶液浓度(或NiSO4与掺杂离子溶液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浓度为2mol/L,镍氨比(摩尔比)为1:3,体系pH值控制在11左右,反应温度为60℃。2.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等物理测试手段,对不同条件制备得到的Ni(OH)2产品进行分析,研究掺杂离子的种类、掺杂量以及掺杂方式对Ni(OH)2粉体的晶型结构、微观形貌、粒度其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l掺杂对Ni(OH)2晶型结构的影响较大,当Al摩尔分数大于10%时,样品为单相α-Ni(OH)2; Al掺杂样品为纳米球状颗粒,团聚明显。Co掺杂不改变Ni(OH)2的晶型结构,样品仍为β-Ni(OH)2; Co摩尔分数为15%的样品具有花瓣状结构。铝钴复合掺杂样品呈不规则层叠状,堆积密度大,晶型结构为α-Ni(OH)2o3.采用恒流充放电技术对不同掺杂离子的Ni(OH)2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1的掺入对Ni(OH)2电性能的影响很大,放电容量和放电平台均有很大提高,但大电流放电性能变差。Co的加入对材料的放电容量和放电平台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大电流放电性能较好。Al/Co复合掺入可以明显提高材料的放电容量和放电平台;与单独掺A1的样品相比,铝钴复合掺杂样品的放电容量增加,放电平台有所下降,而大电流充放电性能提高;与单独掺Co的样品相比,铝钴复合掺杂样品的放电容量显着增加,放电平台升高,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变化不大。

张继泉[3](2011)在《球形纳米结构氢氧化镍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可控络合沉淀法分别制备了具有球形纳米结构的β-Ni(OH)2和α-Ni(OH)2,并对样品进行了XRD、FSEM、IR等表征,同时研究了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另外,我们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合成α-Ni(OH)2的工艺路线。具体内容如下:(1)我们采用络合沉淀发制备了球形纳米结构的β-Ni(OH)2,并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子实验确定了氢氧化镍制备过程中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各因素对球形β-Ni(OH)2电化学性能影响的顺序,即最佳条件:CNH3=3.0 mol/l、pH=11.45、cNi2+=1.2mol/l、cOH-=2.4mol/l、T=50℃;影响顺序:CNH3:>pH>cNi2+>T。XRD和FSEM的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为粒径在8-20μm之间的p型氢氧化镍。在电化学性能方面,我们通过比较不同电流密度下样品的放电比容量,决定将2000 mA/g作为研究高倍率充放电性能的电流密度。恒流充放电测试表明,样品在2000 mA/g高电流密度下具有良好的快速充放电性能,其放电比容量在高压段高达277mAh/g。循环伏安实验测试表明样品在扫描过程中呈现出较好的可逆性。(2)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双络合沉淀法制备了Al含量为17mol%的Al取代α-Ni(OH)2。该样品不仅具有较好的球形结构,还具有发达的纳米二次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样品优良的电化学性能,通过恒流充放电实验发现,我们所制备α-Ni(OH)2样品的放电比容量在250 mAh/g的电流密度下高达411mAh/g,这远远高于β-Ni(OH)2样品的理论放电比容量。该样品经过200个周期后,高压段放电比容量依然可以达到363mAh/g,表现出了较高的循环寿命。另外,通过研究不同反应液滴加速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发现,滴加速度过高时会显着影响所合成样品的放电比容量,因此,合成过程中应该采用合适的反应液滴加速度。(3)本文探索了采用具有化学活性的新制球形结构的Al(OH)3粉体和(3-Ni(OH)2之间在装有能够络合溶解β-Ni(OH)2和Al(OH)3反应液的反应器中进行搅拌,通过(3-Ni(OH)2和Al(OH)3这两种物质的可逆溶解-共沉淀过程以实现Al3+的掺杂,XRD测试表明,在合适温度、pH值、摩尔量比等条件下可以直接制备出α-Ni(OH)2和(3-Ni(OH)2的混合物。

夏洋[4](2011)在《氢氧化镍电极的活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电动汽车的发展,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则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的电动汽车。作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最重要的配套动力化学电源,MH/Ni动力电池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随着MH/Ni动力电池产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我们仍要不断提高MH/Ni动力电池的比容量、比功率、使用寿命等性能并降低电池的生产成本,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强烈的依赖于MH/Ni动力电池应用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对MH/Ni动力电池正极活化过程的研究就属于这一范畴,针对氢氧化镍电极的活化机制,本论文在氢氧化镍材料活化过程本质的研究、活化速度较快的含Ni(Ⅲ)的氢氧化镍材料的研究、添加剂Co和CoO的氧化过程及其对氢氧化镍电极性能的影响、活化后的MH/Ni动力电池长时间搁置后的特性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1.利用改进的单颗粒微电极实验装置研究了氢氧化镍的活化过程,现场观察到单颗粒氢氧化镍在充放电过程中自身颜色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电化学还原反应进行完后,仍有一部分Ni(Ⅲ)存在于颗粒中。活化过程的研究表明循环伏安法可以有效的活化氢氧化镍颗粒,颗粒在活化过程中充电效率的变化表明在初始阶段,氢氧化镍主反应的活化速度大于副反应氧析出反应的活化速度,随后,主反应的活化速度和副反应的活化速度基本一致,主反应和副反应的竞争关系是活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性质。通过对氢氧化镍归一化输出能力的分析,表明活化过程并没有改善颗粒的电化学反应速率。综合实验数据的分析后,我们提出了单颗粒氢氧化镍的活化模型,氢氧化镍材料活化过程的本质就是一层特殊的导电性更好的活性物质的形成过程。2.采用在碱液中用强氧化剂氧化氢氧化镍的方法合成了部分氧化的氢氧化镍。通过增加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可以增加氢氧化镍的氧化程度,高温条件可以加剧氧化反应的进行。强氧化剂改变了氢氧化镍颗粒的表面成分和形貌,含5%Ni(Ⅲ)的氢氧化镍的表面Co、Zn元素的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含10%Ni(Ⅲ)的氢氧化镍的表面颗粒之间的接触不再紧密,含20%Ni(Ⅲ)的氢氧化镍表面已被强氧化剂严重破坏。部分氧化的氢氧化镍,由于其表面Ni(Ⅲ)的存在改善了材料的导电性,使得这些材料的活化速度在活化过程的初期都要比母体氢氧化镍的活化速度快,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提出的氢氧化镍材料的活化本质。由于强氧化剂对含10%Ni(Ⅲ)和含20%Ni(Ⅲ)的氢氧化镍表面的过度作用,使得这两种材料的循环性能很差。含5%Ni(Ⅲ)的氢氧化镍材料的电化学综合性能最好。3.研究了CoO和Co在50℃的浓碱中首次电化学氧化的过程,并详细分析了CoO和Co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结构和形貌的变化,提出了钻的电化学氧化机理,探讨了CoO和Co作为正极的添加剂对MH/Ni电池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初始反应物为CoO时,氧化产物是Co304的单相,而当初始反应物为Co时,氧化产物则是CoOOH和C0304的两相混合物。CoO和Co的电化学氧化机理揭示了钴在电解液中的溶解性和消耗CoOOH的反应的动力学这两个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反应产物C0304和CoOOH的量。Co的氧化产物CoOOH可以很好地连接泡沫镍集流体与氢氧化镍颗粒,进而增强MH/Ni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CoO的氧化产物C0304可以很好地在氢氧化镍颗粒与颗粒之间建立导电连接,提高正极对β-Ni(OH)2的利用率,进而增强MH/Ni电池的容量性能。因此,CoO和Co需要同时作为添加剂添加到MH/Ni电池的正极中。4.以搁置两年后的分别添加了CoO和添加了Co的电池作为研究对象,从正极板、电解液及隔膜的性质分析了经过长时间搁置后的电池的性能。搁置两年后两种电池的正极板仍保持其本来的电化学性能,表明通过第四章中的方法在电池高温化成过程中形成的钻导电网络能够长时间的稳定存在,并能够保持良好的导电性。搁置两年后的电池显示,添加CoO的正极板中活性物质堆积得很致密,而添加Co的正极板中活性物质堆积得很松散。添加CoO的正极板表面和正极活性物质表面钴元素的含量都要大于添加Co的电极的情况。由于负极合金的腐蚀而溶解进入电解液中的Al、Ce、La、Mn元素的浓度很低,不会对电池的性能产生影响。由于析氧副反应对添加Co的电池正极的影响强烈,导致其隔膜内填充入大量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而添加CoO电池的隔膜内正极活性物质的数量较少。

周茵[5](2011)在《湖南众隆科技集团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湖南众隆科技集团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查阅和调查访谈的基础上,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湖南众隆科技集团内外部环境,提出了湖南众隆科技集团发展的发展战略定位,即本着“发挥核心优势,打造世界品牌”的战略愿景,实行“有限相关多元化,单元业务归核化,分享产业增长机会,提高产品盈利水平”。战略目标是:“依托自身的资源、科研和生产优势,成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企业价值,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高科技上市公司”。论文同时对公司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并在组织管控模式、人才资源、资金保障、风险控制措施以及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

黄魁[6](2011)在《废旧镍镉、镍氢电池中有价值金属的回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废旧电池含有毒有害物质及有价值金属元素,有效安全处置与回收废旧电池中有价值金属,不但可以解决目前因废旧电池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缺少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废旧电池处理与资源化技术,致使废旧电池难以得到安全的处置与高效资源化。本论文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废旧镍镉和镍氢电池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废旧镍镉、镍氢电池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分析,确定镉和铁、镍、钴等磁性金属为回收目标金属,并根据废旧镍镉、镍氢电池的物质组成及镉的易挥发性及铁、镍、钴与其它金属间的磁性强弱的差异,提出破碎、真空蒸馏和磁选工艺结合处理废旧镍镉、镍氢电池的新方法。本论文从废旧镍镉、镍氢电池中各金属组元的真空蒸馏分离热力学、动力学角度出发,研究了真空蒸馏分离镉的原理与机制及主要金属元素的真空蒸馏分离规律,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优化真空蒸馏工艺参数,使有害金属镉得到回收。基于金属间的磁性强弱的差异,本论文采用磁选工艺进一步分离与提纯真空蒸馏后的残余物,对废旧镍镉、镍氢电池中铁、镍、钴的磁选分离机理与规律进行研究,以达到对铁、镍和钴这些有价值金属进行回收的目的。基于废镍镉、镍氢电池各组分在同一温度下具有不同的蒸气压,通过真空蒸馏分离工艺,将镉等低熔点高蒸气压金属从混合金属中分离,本文以2/3AA型号废旧镍镉电池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真空蒸馏分离镉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机理及蒸发-冷凝规律。结果表明:镉在真空蒸馏过程中经历了从氢氧化物到氧化物到单质到蒸气形态的转化。拆解和破碎过程中,有些塑料及纤维没有被分离,而是粘附着电极材料,在真空蒸馏过程中这些塑料及纤维会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发生热解,产生一氧化碳,还原系统中的氧化物。L16(44)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真空蒸馏分离可以将镉从不同品牌和形状的镍镉电池中有效回收。在0.1~3.1 Pa的动态压强,1073 K加热温度,2.5小时加热时间,2 wt%活性炭加入量条件下,五种不同品牌、型号和形状的废旧镍镉电池中镉的回收率超过99.5%,回收的镉的纯度超过99%。基于废旧镍镉、镍氢电池中各金属元素的磁性差异,本文通过磁力分选工艺,在不均匀的磁场中,将铁、镍、钴等磁性金属从真空蒸馏后残余物中分离。磁选实验表明,滚径为0.16米的磁选机,在线速度为0.25-0.5 m/s,颗粒粒径在0.5-2毫米范围内时,磁选的分选效果及回收产物的品质均较好,回收率超过97%以上。磁选工艺使真空冶金后镍镉、镍氢电池的残余物得到进一步分离与提纯,该工艺使真空蒸馏工艺变得更简单、更高效,并且有助于金属的进一步分选和回收。环境效益评估结果表明,采用真空蒸馏分离工艺和机械-物理工艺处理废旧镍镉、镍氢电池,电池中的主要金属成分,尤其是毒性较强、含量较多的镉和镍,被转化为可重复利用的产品,该工艺减轻了镉和镍对环境的危害。经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真空蒸馏分离法和机械-物理法回收镍镉、镍氢电池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因此,破碎、真空蒸馏和磁选工艺结合处理废旧镍镉、镍氢电池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的方法。

王颖[7](2012)在《泡沫镍载Ni1-xCox(OH)2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文中研究指明镍氢电池作为一种高比能量的二次电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正极的镍电极是镍氢电池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的改进是提高镍氢电池整体性能的有效途径。本论文采用无模板直接生长法制备纳米片结构的Ni(OH)2电极,为了提高其电化学性能,制备了Ni1-xCox(OH)2电极并通过阴离子的掺杂制备了不同形貌Ni(OH)2电极。然后利用热重-差热(TG-DTA)、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IR)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通过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方法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制备泡沫镍载Ni(OH)2电极,结果表明XRD分析得出制备的活性物质是纯净的β-Ni(OH)2,属六方晶系,达到纳米级尺寸,平均晶粒尺寸为23nm。通过SEM和TEM得β-Ni(OH)2小球的直径在5μm左右,是由片层构成,每纳米片长约2μm,宽约230nm,厚约60nm,每个纳米片是由若干20nm左右纳米颗粒构成。循环伏安测试表明电极能够在析氧之前得到充分充电,Ni2+有望全部氧化成Ni3+,活性物质利用率高。交流阻抗曲线高频区半圆弧体现了电极的电荷传递电阻较小,仅为0.24。以实验制备的泡沫镍载β-Ni(OH)2为正极组成镍氢电池,室温下1C首次充放电放电比容量达280mAh·g-1;循环100次循环效率是92.2%98.5%,比容量270mAh·g-1284mAh·g-1。制备泡沫镍载Ni1-xCox(OH)2电极,XRD分析确定为纯相,SEM和EDS证明了纳米Ni1-xCox(OH)2电极其形貌均一稳定,含量分布均匀。循环伏安分析降低Ni(OH)2的氧化电位同时提高析氧过电位,进而提高充电效率,增加电极的比容量。交流阻抗测试的最小可达0.06。电极进行循环性测试100次后,掺钴量3%10%电极的放电容量均保持在250mAh·g-1以上。10%时样品的质子扩散系数最大,1C放电比容量达到279.9mAh·g-1,比未掺杂提高12%。说明Co的掺杂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有较大影响,一定量的钴掺杂能够增加材料的导电性,促进Ni(OH)2充放电反应的进行,提高高倍率充放电性能,提高Ni(OH)2的活性和利用率。制备泡沫镍载不同形貌Ni(OH)2电极,层间阴离子的不同可对镍电极的作用达到降低镍电极反应的电荷转移电阻,改善氢氧化镍的质子传导性,减小电子电阻的作用。得到制备的β-Ni(OH)2的最小晶粒尺寸为16.57nm。当插入层间的阴离子为SO42-时其放电比容量最大为243mAh·g-1,循环效率是88.9%经100循环后容量保持在229mAh·g-1,衰减到83.6%,循环寿命稳定。

王艳明[8](2010)在《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纳米氢氧化镍的合成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水热反萃液相合成新方法,并通过反萃取负载镍的有机相成功地制备了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纳米β-Ni(OH)2。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仪(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子显微镜(SEM)等检测手段对样品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水热反萃法制备的样品其物相单纯、形貌规范、粒度小且分布均匀;电化学测试表明:样品的电化学性能优良,放电比容量和放电平台高,循环性能较好,适宜高倍率下放电。本文重点探索了从负载镍的环烷酸-异辛醇体系和P204-煤油体系中反萃取金属镍制备β-Ni(OH)2的方法和相关的因素影响。对环烷酸-异辛醇体系,主要探讨了水相pH值、反萃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产品结构、形貌和粒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相的pH值和反萃温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最为显着;在140240℃的温度范围,用纯的水相反萃负载镍的环烷酸-异辛醇体系2小时,可以合成高品质的球形纳米β-Ni(OH)2。对P204-煤油萃取体系考察了水相氢氧化钠浓度、反萃温度和时间、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比等条件对产品结构、形貌和粒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产品影响最大的是水相氢氧化钠的浓度,然后依次是反应温度、表面活性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在80℃的温度下,用1.0 mol·L-1 NaOH的水相反萃负载镍的P204-煤油体系3小时,可以获得粒度更小的球形纳米β-Ni(OH)2。作为对照,本研究还采用了沉淀转换和络合沉淀的传统液相方法制备了β-Ni(OH)2。对比制备工艺发现,水热反萃法具有合成时间短、耗能低、药品消耗少、环境友好(有机相和水相可以循环使用)和方法简单等优点,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对比样品的性能发现,水热反萃法制备样品的形貌规范、粒度较小且分布均匀,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更为优良。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采用水热反萃法合成样品的充放电性能优于其它方法;从负载镍的P204-煤油体系合成样品的性能优于环烷酸-异辛醇体系合成样品的性能。本文通过合成纳米β-Ni(OH)2显着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不仅可以减小极化、增大充放电电流密度,而且还可提高电池的充放电容量和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罗科军[9](2007)在《天元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通过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与控制等战略管理过程,对天元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在明确天元公司主要战略问题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天元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为公司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就内部情况而言,天元公司主营业务明确,产品质量好,研发能力强,但可持续竞争能力较弱。在SWOT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天元公司战略愿景是成为国内行业中有重要影响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公司发展思路是着眼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公司的竞争态势是增长型战略。在职能战略层面,本文主要针对公司营销管理、生产和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划。这样,通过总体战略、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三个层次的设计,形成了天元公司的整个发展战略。在规划天元公司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本文还对公司战略实施与控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公司在战略实施中要建立思想、组织、资源和环境保障体系,并对战略进行良好的控制和风险防范。本文为天元公司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也为电池材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实用的战略思路和方法,同时在实践中也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我国电池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内容。

吴建波[10](2007)在《Ni(OH)2电极纳米添加剂对MH/Ni电池高倍率性能影响的作用机理》文中指出金属氢化物镍(MH/Ni)电池是现今应用最广泛的二次电池之一,提高MH/Ni电池的功率特性是MH/Ni电池在电动汽车等领域推广应用的重要任务。但正极活性材料β-Ni(OH)2导电性差的特点影响了MH/Ni电池高倍率性能的提高。本论文合成了纳米CoO、多壁碳纳米管、球形纳米α-Ni(OH)2和表面非晶态纳米碳,并将这些纳米材料作为MH/Ni电池Ni(OH)2电极的添加剂,通过XRD、SEM和TEM等方法对纳米添加剂进行了微观组织结构分析;利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恒电流充放电等方法,对含纳米添加剂的Ni(OH)2电极和密封MH/Ni电池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了各种纳米添加剂对MH/Ni电池综合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对高倍率性能的影响。采用液相沉淀法合成纳米棒状CoCO3前驱体,真空分解前驱体制备了直径约80 nm、均匀分散的短棒状纳米CoO粉末。研究发现:同添加普通亚微米级CoO的电极相比,添加纳米CoO有效地减小了Ni(OH)2电极电化学反应的欧姆阻抗和反应阻抗,减小电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峰值电位间距,提高电化学反应的反应电位。当纳米CoO含量为8 wt.%时,放电比容量达到283 mAh/g,与β-Ni(OH)2的理论比容量接近。正极添加纳米CoO的密封MH/Ni电池具有放电比容量高、放电电压高、内阻小、循环寿命长和高倍率放电性能优异等特性。正极添加8 wt.%CoO的MH/Ni电池在10 C放电倍率下放电容量仍保有设计容量的90%,电池寿命为165次,相比较添加普通亚微米CoO的MH/Ni电池的115次,提高了近43%。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催化分解乙炔制备了结晶性良好的多壁碳纳米管(CNTs),管径约10 nm。研究结果表明,将纯化、分散处理后的多壁CNTs添加到MH/Ni电池的正极,形成以CNTs为骨架的复合导电网络,同时又由于CNTs的高强度和高韧性而维护了网络的完整性。电化学交流阻抗和线性极化曲线测试证实了添加CNTs电极内部欧姆阻抗和电化学反应阻抗减小,电极交换电流密度提高。正极添加CNTs的密封碱性MH/Ni二次电池,具有放电比容量高、容量衰减慢、循环寿命长、内阻小及内阻增长速率慢,放电中值电压高等特性。在高倍率放电条件下正极添加CNTs的作用更为明显。0.5 wt.%是比较合适的添加比例,其在10 C放电条件下当循环次数达到120次时容量保持率仍有85%。添加过多的CNTs,对电池性能的提高无益。采用合适的反应温度和葡萄糖溶液浓度,通过水热反应实现了对球形β-Ni(OH)2表面非晶态纳米碳修饰。电化学测试表明,在0.2 C和1 C的低中倍率下,虽然表面碳修饰的β-Ni(OH)2电极电化学循环性能更稳定,但电极活性物质球形β-Ni(OH)2的利用率约为87%,比普通Ni(OH)2电极减少约10%。但在3 C倍率放电条件下,表面碳修饰的β-Ni(OH)2电极在循环30周期后放电容量基本没有变化,且放电电压高出普通Ni(OH)2电极约30 mV。此外,为了更好的实现碳修饰β-Ni(OH)2电极的高倍率性能,应适当添加约6 wt.%CoO。采用湿化学沉淀法在醇-水体系中制备了结晶良好、粒度约20-30 nm、振实密度为1.7 g/ml的球形α-Ni(OH)2,并研究讨论了络合剂与陈化时间对α-Ni(OH)2组织结构的影响。含10 wt.%α-Ni(OH)2的复相β/α-Ni(OH)2粉体,振实密度高达2.41g/ml。对β/α-Ni(OH)2复相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发现,纳米α-Ni(OH)2的电化学活性高于β-Ni(OH)2。纳米球形α-Ni(OH)2的添加提高了电极的放电比容量、放电电压和循环寿命。纳米α-Ni(OH)2的最佳含量为10 wt.%,添加过多的纳米α-Ni(OH)2会恶化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二、我国球形氢氧化镍产业化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球形氢氧化镍产业化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球形氢氧化镍生长规律及反应器模拟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镍的概述
        1.1.1 镍的性质
        1.1.2 镍矿分布及镍应用
        1.1.3 镍的冶炼
    1.2 球形氢氧化镍介绍
        1.2.1 氢氧化镍介绍
        1.2.2 球形氢氧化镍应用
        1.2.3 球形氢氧化镍生产工艺
        1.2.4 工业生产影响因素
        1.2.5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反应器的模拟
        1.3.1 反应器的物理模拟
        1.3.2 反应器的数值模拟
    1.4 研究内容及方向
        1.4.1 课题提出的问题
        1.4.2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实验药品及仪器使用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仪器使用
        2.2.1 X射线衍射仪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3 激光粒度分析仪
        2.2.4 PIV二维粒子速度仪
        2.2.5 数值模拟工作站
        2.2.6 电化学工作站
        2.2.7 电导率仪
第3章 晶体生长规律研究
    3.1 晶体生长机理
        3.1.1 晶核生长理论
        3.1.2 晶体生长理论
        3.1.3 界面稳定性
        3.1.4 边界层理论
        3.1.5 团聚作用
        3.1.6 晶体的陈化
    3.2 球形氢氧化镍的制备
    3.3 晶面生长习性
        3.3.1 实验方法
        3.3.2 样品的SEM分析
        3.3.3 样品的XRD分析
        3.3.4 样品的粒度分析
        3.3.5 样品的堆积密度分析
        3.3.6 样品的电化学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表面活性剂对结晶影响
    4.1 表面活性剂介绍
        4.1.1 表面活性剂发展与应用
        4.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4.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4.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反应器内流场对晶体形貌影响规律
    5.1 几种常用搅拌桨
        5.1.1 圆盘涡轮桨
        5.1.2 推进式螺旋桨
        5.1.3 Intermig悬浮桨
    5.2 搅拌桨对结晶影响
        5.2.1 实验原理
        5.2.2 体系的确定
        5.2.3 挡板的影响
        5.2.4 桨型对结晶的影响
        5.2.5 桨型样品的SEM分析
        5.2.6 桨型样品的粒度分布
    5.3 流场分布对结晶影响
        5.3.1 实验方法
        5.3.2 搅拌强度样品的SEM图
        5.3.3 PIV流场分析
        5.3.4 搅拌强度样品的XRD分析
        5.3.5 样品的粒度分布
        5.3.6 样品的电化学测试
    5.4 小结
第6章 反应器的放大模拟研究
    6.1 功率模拟介绍
    6.2 功率模拟的研究方法
    6.3 实验与讨论
        6.3.1 模型的建立与体系确定
        6.3.2 功率模拟方法
        6.3.3 放大可行性讨论
        6.3.4 模型的功率放大
    6.4 小结
第7章 工业反应器的数值模拟
    7.1 现有反应器介绍
    7.2 模型建立
    7.3 边界条件及控制方程
    7.4 模型验证
    7.5 结果与讨论
        7.5.1 反应器的流场模拟
        7.5.2 反应器的湍动能模拟
        7.5.3 导流筒对流场的影响
        7.5.4 10m~3反应器流场湍动能的模拟
    7.6 反应器设计经验
    7.7 小结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铝钴掺杂Ni(OH)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镍氢电池的发展背景
        1.1.2 镍氢电池的前景
        1.1.3 镍氢电池领域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1.1.4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
    1.2 氢氧化镍研究概况
        1.2.1 氢氧化镍的结构及其性质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α-Ni(OH)_2的掺杂改性研究
        1.3.1 金属离子稳定α-Ni(OH)_2的作用机理
        1.3.2 取代金属离子对a-M(:OH)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3.3 稳定a-Ni(OH:)2的制备方法
    1.4 制备工艺条件对Ni(OH)_2性能的影响
        1.4.1 pH值的影响
        1.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1.4.3 氨水的影响
        1.4.4 烘干温度的影响
        1.4.5 搅拌条件的影响
        1.4.6 阴离子对Ni(OH)_2性能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2章 Ni(OH)_2粉体的制备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方案
        2.3.1 实验流程
        2.3.2 实验设计方案
        2.3.3 实验步骤
    2.4 表征方法
        2.4.1 X射线衍射仪(XRD)
        2.4.2 X射线能谱仪(EDS)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Ni(OH)_2制备工艺的分析和研究
    3.1 球形β-Ni(OH)_2
        3.1.1 球形β-Ni(OH)_2的晶型结构
        3.1.2 球形β-Ni(OH)_2的微观形貌
    3.2 掺杂Al的Ni(OH)_2
        3.2.1 掺杂Al的Ni(OH)_2的晶型结构
        3.2.2 掺杂Al的Ni(OH)_2的微观形貌
    3.3 掺杂Co的Ni(OH)_2
        3.3.1 掺杂Co的Ni(OH)_2的晶型结构
        3.3.2 掺杂Co的Ni(OH)_2的微观形貌
    3.4 Al/Co掺杂的Ni(OH)_2
        3.4.1 Al/Co掺杂的Ni(OH)_2的晶型结构
        3.4.2 Al/Co掺杂的Ni(OH)_2的微观形貌
    3.5 Ni(OH)2的EDS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Ni(OH)_2的电性能研究
    4.1 Ni(OH)_2电极的制备
        4.1.1 镍电极的制备技术
        4.1.2 泡沫镍电极的制备方法
    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4.2.1 方法介绍
        4.2.2 充放电制度
    4.3 Ni(OH)_2的电化学性能
        4.3.1 Al掺杂Ni(OH)_2的电化学性能
        4.3.2 Co掺杂Ni(OH)_2的电化学性能
        4.3.3 Al/Co掺杂Ni(OH)_2的电化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球形纳米结构氢氧化镍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镍氢电池概况
        1.1.1 镍氢电池的起源与发展
        1.1.2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
    1.2 氢氧化镍概况
        1.2.1 氢氧化镍的晶型及不同晶型氢氧化镍间的相互转化
        1.2.2 不同晶型氢氧化镍的结构特征
    1.3 氢氧化镍的制备方法
        1.3.1 络合沉淀法
        1.3.2 缓冲溶液法
        1.3.3 粉末金属法
        1.3.4 离子交换树脂法
        1.3.5 电解法
        1.3.6 均相沉淀法
        1.3.7 水热法
    1.4 制备过程中氢氧化镍性能影响因素
        1.4.1 氢氧化镍的结晶过程
        1.4.2 反应物料的影响
        1.4.3 加料方式的影响
        1.4.4 pH值的影响
        1.4.5 反应温度的影响
        1.4.6 氨水浓度的影响
        1.4.7 烘干温度的影响
        1.4.8 搅拌的影响
        1.4.9 添加剂对镍电极性能的影响
    1.5 α结构氢氧化镍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第二章 β-Ni(OH)_2体系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β-Ni(OH)_2的合成
        2.2.4 样品的物理性质测试
        2.2.5 β-Ni(OH)_2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原理
        2.3.2 合成氢氧化镍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2.3.3 样品的结构表征
        2.3.4 β-Ni(OH)_2样品的电化学容量测试
        2.3.5 β-Ni(OH)_2样品的循环伏安测试
        2.3.6 氢氧化镍的循环寿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α-Ni(OH)_2体系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及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β-Ni(OH)_2转换法制备α-Ni(OH)_2
        3.3.2 络合沉淀法合成α-Ni(OH)_2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录

(4)氢氧化镍电极的活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MH/Ni动力电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MH/Ni动力电池性能改善的措施
    §1.5 氢氧化镍电极的研究进展
        §1.5.1 氢氧化镍电极的发展概述
        §1.5.2 氢氧化镍材料的品型和结构
        §1.5.3 氢氧化镍电极的工作原理
        §1.5.4 氢氧化镍的微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关系
        §1.5.5 氢氧化镍电极的添加剂
    §1.6 微电极技术及其应用
        §1.6.1 粉末微电极方法及其应用
        §1.6.2 碳纤维-单颗粒微电极方法及其应用
        §1.6.3 金属微盘电极-单颗粒方法及其应用
        §1.6.4 固定式单颗粒微电极方法及其应用
        §1.6.5 光学显微镜现场观测单颗粒活性物质的电化学行为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单颗粒技术研究氢氧化镍材料的活化过程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分离商业化的氢氧化镍样品
        §2.2.2 氢氧化镍-碳纤维微电极的制作
        §2.2.3 实验装置
        §2.2.4 循环伏安测试
        §2.2.5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2.2.6 恒电压充电、恒电流放电测试
        §2.2.7 氢氧化镍及活化后材料的电导率的测试
        §2.2.8 光学显微镜观测
        §2.2.9 氢氧化镍样品的结构表征
        §2.2.10 氢氧化镍样品的形貌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商业化球形氢氧化镍的结构及成分
        §2.3.2 分离商业化球形氢氧化镍的结果
        §2.3.3 光学显微镜现场观测单颗粒活性物质的电化学行为
        §2.3.4 单颗粒氢氧化镍的循环伏安研究
        §2.3.5 单颗粒氢氧化镍的充电效率
        §2.3.6 单颗粒氢氧化镍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测试
        §2.3.7 材料的归一化输出能力分析
        §2.3.8 氢氧化镍活化前后的电子电导率
        §2.3.9 氢氧化镍的活化模型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含Ni(Ⅲ)的氢氧化镍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器材和试剂
        §3.2.2 含Ni(Ⅲ)的氢氧化镍的合成
        §3.2.3 氢氧化镍中Ni(Ⅲ)含量的测定
        §3.2.4 含Ni(Ⅲ)的氢氧化镍电子电导率的测量
        §3.2.5 含Ni(Ⅲ)的氢氧化镍微电极的制作
        §3.2.6 微电极的循环伏安测试
        §3.2.7 含Ni(Ⅲ)的氢氧化镍电池的制作和测试
        §3.2.8 含Ni(Ⅲ)的氢氧化镍样品的结构表征
        §3.2.9 含Ni(Ⅲ)的氢氧化镍样品的形貌表征
        §3.2.10 含Ni(Ⅲ)的氢氧化镍的表面成分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对含Ni(Ⅲ)的氢氧化镍产物的影响
        §3.3.2 氧化剂K_2S_2O_8部分氧化氢氧化镍对球形氢氧化镍结构的影响
        §3.3.3 氧化剂K_2S_2O_8部分氧化氢氧化镍对球形氢氧化镍表面成分的影响
        §3.3.4 氧化剂K_2S_2O_8部分氧化氢氧化镍对球形氢氧化镍表面形貌的影响
        §3.3.5 部分氧化的氢氧化镍的电子电导率
        §3.3.6 部分氧化的氢氧化镍的单颗粒循环伏安研究
        §3.3.7 含不同比例Ni(Ⅲ)的氢氧化镍的充放电性能比较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添加剂Co和CoO的氧化过程及其对氢氧化镍电极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金属Co与CoO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的循环伏安测试
        §4.2.2 MH/Ni动力电池的制作和测试
        §4.2.3 制作钴基正极-MH电池
        §4.2.4 CoO和Co及其氧化产物的结构表征
        §4.2.5 CoO和Co及其氧化产物的形貌测试
        §4.2.6 钴在浓碱中的结构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金属Co与CoO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的线性电势扫描(LSV)研究
        §4.3.2 添加CoO的电池和添加Co的电池的电化学性质
        §4.3.3 钴基正极-MH电池的电化学氧化过程
        §4.3.4 电化学氧化过程中Co和CoO的结构变化过程
        §4.3.5 电解液中钻的复合物
        §4.3.6 钻材料的形貌
        §4.3.7 钴的电化学氧化机理
        §4.3.8 氢氧化镍电极中的两种导电网络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活化后的MH/Ni动力电池长时间搁置后的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研究的实验电池
        §5.2.2 电池的拆解和处理
        §5.2.3 正极板、正极活性物质和隔膜的物理性质表征
        §5.2.3.1 SEM形貌分析
        §5.2.3.2 XRD结构表征
        §5.2.4 正极板、正极活性物质、隔膜和电解液的成分分析
        §5.2.5 两种电池正极板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搁置两年后的电池的正极板的电化学性能
        §5.3.2 搁置两年后正极板及活性物质的物理性质
        §5.3.3 搁置两年后隔膜的物理性质
    §5.4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湖南众隆科技集团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战略管理的主要理论
        2.1.1 竞争优势理论
        2.1.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1.3 综合战略理论
        2.1.4 业务组合战略理论
    2.2 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
        2.2.1 PEST分析法
        2.2.2 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2.2.3 SWOT分析法
        2.2.4 波士顿矩阵(BCG矩阵)
第三章 湖南众隆科技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经济环境
        3.1.2 产业政策环境
        3.1.3 技术环境
        3.1.4 自然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电子基础材料行业环境
        3.2.2 电源材料行业环境
    3.3 竞争环境分析
        3.3.1 主要业务及竞争对手
        3.3.2 各业务单元的优劣势
第四章 湖南众隆科技集团内部经营条件分析
    4.1 公司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4.1.1 人力资源总体情况
        4.1.2 中高层管理人员情况
        4.1.3 研发人员情况
        4.1.4 人力资源战略匹配性分析
    4.2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4.2.1 资产与权益状况分析
        4.2.2 财务能力
    4.3 公司技术创新状况分析
        4.3.1 技术创新的优势
        4.3.2 技术创新的不足
    4.4 公司管理基础分析
        4.4.1 直属部门、分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管理
        4.4.2 人力资源的管理
第五章 湖南众隆科技集团发展战略定位及业务发展战略
    5.1 公司总体战略定位及目标
        5.1.1 公司总体战略定位
        5.1.2 公司战略目标体系
    5.2 公司业务发展战略
        5.2.1 电子基础材料业务发展战略
        5.2.2 电源材料业务发展战略
第六章 湖南众隆科技集团战略实施与保障
    6.1 公司管控模式设计
    6.2 公司组织结构整合设计
        6.2.1 组织结构优化原则与思路
        6.2.2 组织结构优化建议
    6.3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6.3.1 技术创新思路与机制
        6.3.2 管理创新思路与执行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废旧镍镉、镍氢电池中有价值金属的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废旧电池的环境问题与资源化价值
    1.2.1 废旧电池的主要污染物及释放途径
    1.2.2 废旧电池对人类和环境的伤害效应
    1.2.3 废旧电池的资源化价值
1.3 废旧电池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1.3.1 我国废旧电池的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3.2 废旧镍镉、镍氢电池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2.1 湿法冶金
    
1.3.2.2 生物冶金法
    
1.3.2.3 火法冶金法
    
1.3.2.4 机械-物理法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仪器
    2.3.1 分析检测仪器
    2.3.2 分选设备
    
2.3.2.1 真空设备
    
2.3.2.2 磁选设备
2.4 课题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4.1 拆解
    2.4.2 破碎
    2.4.3 物料分类
    2.4.4 真空蒸馏
    
2.4.4.1 单因素实验
    
2.4.4.2 正交实验设计
    2.4.5 磁选
    2.4.6 环境评估和经济分析 第三章 废旧镍镉、镍氢电池的组分分析
3.1 引言
3.2 废旧镍镉、镍氢电池电极材料的物理性质
3.3 废旧镍镉、镍氢电池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
3.4 废旧镍镉、镍氢电池电极材料的物相鉴定
3.5 废旧镍镉、镍氢电池的物质组成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真空蒸馏分离镉的原理与机制
4.1 引言
4.2 各金属组元的真空蒸馏分离热力学研究
    4.2.1 金属元素在真空高温下分离的可行性判据
    4.2.2 化合物在真空中热碳还原机理
4.3 各金属组元的真空蒸馏分离动力学研究
    4.3.1 压强对真空蒸馏分离镉蒸发速率的影响
4.4 真空蒸馏分离镉单因素实验设计
    4.4.1 各因素对真空蒸馏分离镉的影响
    4.4.2 真空蒸馏回收产品及残余物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旧镍镉电池中主要金属元素的真空蒸馏分离规律
5.1 引言
5.2 废旧镍镉电池主要金属元素的真空蒸馏分离规律及在高温条件下行为研究
    5.2.1 真空蒸馏分离镉的温度、压强变化规律
    5.2.2 真空蒸馏分离镉的正交实验设计
    5.2.3 废旧镍镉电池中镉的蒸发规律
    5.2.4 废旧镍镉电池中主要金属元素在不同加热时间条件下行为研究
    5.2.5 废旧镍镉电池中主要金属元素在不同料层厚度及活性炭粉末添加量条件下行为研究
    5.2.6 方差分析和假设检验模型与参数估计
    5.2.7 真空蒸馏分离镉最佳工艺参数及其验证
5.3 冷凝系统的设计
    5.3.1 镉的冷凝相的状态
    5.3.2 冷凝方式和冷凝器形式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废旧镍镉、镍氢电池中铁、镍、钴的磁选分离机理与规律
6.1 引言
6.2 磁选分离机理分析
    6.2.1 磁选分离原理
    6.2.2 磁力分选铁、镍、钴的可行性判据
6.3 废旧镍镉、镍氢电池中铁、镍、钴的磁选分离规律
    6.3.1 废旧镍镉、镍氢电池中铁、镍、钴的磁选分离规律
    6.3.2 废旧镍镉、镍氢电池机磁选工艺物料衡算
6.4 磁选工艺对真空蒸馏工艺的影响
    6.4.1 磁选工艺各金属的回收率
    6.4.2 磁选工艺对真空蒸馏工艺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环境效益评估及经济分析
7.1 引言
7.2 环境效益评估
7.3 经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7)泡沫镍载Ni1-xCox(OH)2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镍氢电池概述
        1.1.1 镍氢电池的发展历史
        1.1.2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
        1.1.3 镍氢动力电池的特点
    1.2 镍电极的研究进展
        1.2.1 氢氧化镍的结构和性能
        1.2.2 β-Ni(OH)_2的制备方法
        1.2.3 纳米氢氧化镍的研究进展
    1.3 添加剂对镍电极性能的影响
        1.3.1 添加剂的类型及作用机理
        1.3.2 钴类添加剂的影响
    1.4 晶体形貌对镍电极性能的影响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电极的制备
        2.2.1 基体的前处理
        2.2.2 β-Ni(OH)_2纳米片电极的制备
        2.2.3 纳米 Ni_(1-x)Co_x(OH)_2电极的制备
        2.2.4 不同形貌 Ni(OH)_2纳米片电极的制备
        2.2.5 负极的制备
    2.3 表征手段
        2.3.1 热分析(TG-DTA)
        2.3.2 X 射线衍射(XRD)
        2.3.3 红外光谱(FIR)
        2.3.4 扫描电镜(SEM)
        2.3.5 透射电镜(TEM)
    2.4 电化学测试
        2.4.1 循环伏安测试(CV)
        2.4.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EIS)
        2.4.3 恒电流法(CP)
第3章 泡沫镍载纳米 Ni(OH)_2电极制备及镍氢电池性能
    3.1 引言
    3.2 泡沫镍载纳米 Ni(OH)_2电极的制备
        3.2.1 泡沫镍载 Ni(OH)_2的热重-差热分析
        3.2.2 泡沫镍载 Ni(OH)_2的红外分析
    3.3 泡沫镍载纳米 Ni(OH)_2电极材料表征
        3.3.1 泡沫镍载纳米 Ni(OH)_2电极的 XRD 表征
        3.3.2 泡沫镍载纳米 Ni(OH)_2电极的 SEM 及 TEM 表征
    3.4 泡沫镍载纳米 Ni(OH)2电极的镍氢电池性能测试
        3.4.1 循环伏安测试
        3.4.2 交流阻抗测试
        3.4.3 恒流充放电测试
        3.4.4 镍氢电池恒流充放电测试
        3.4.5 镍氢电池循环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泡沫镍载纳米 Ni_(1-x)Co_x(OH)_2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4.1 引言
    4.2 纳米 Ni_(1-x)Co_x(OH)_2电极的表征
        4.2.1 纳米 Ni_(1-x)Co_x(OH)_2电极的 XRD 表征
        4.2.2 纳米 Ni_(1-x)Co_x(OH)_2电极的 SEM 表征
        4.2.3 纳米 Ni_(1-x)Co_x(OH)_2电极的 EDS 表征
    4.3 纳米 Ni_(1-x)Co_x(OH)_2电极的镍氢电池性能测试
        4.3.1 循环伏安测试
        4.3.2 交流阻抗测试
        4.3.3 恒流充放电测试
        4.3.4 循环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阴离子对泡沫镍载纳米 Ni(OH)_2电极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不同形貌纳米 Ni(OH)_2电极的表征
        5.2.1 不同形貌纳米 Ni(OH)_2的 XRD 表征
        5.2.2 不同形貌纳米 Ni(OH)_2的 IR 表征
        5.2.3 不同形貌纳米 Ni(OH)_2的 SEM 表征
    5.3 不同形貌纳米 Ni(OH)_2电极电化学性能测试
        5.3.1 循环伏安测试
        5.3.2 交流阻抗测试
        5.3.3 恒流充放电测试
        5.3.4 循环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纳米氢氧化镍的合成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
    1.2 纳米材料简介
        1.2.1 基本概念
        1.2.2 特殊性质
        1.2.2.1 量子尺寸效应
        1.2.2.2 表面效应
        1.2.2.3 体积效应
        1.2.2.4 小尺寸效应
        1.2.2.5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2.3 纳米材料的分类
        1.2.3.1 纳米微粒
        1.2.3.2 纳米固体
        1.2.4 纳米技术在镍氢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1.3 氢氧化镍的制备方法简介
        1.3.1 配位均匀沉淀法
        1.3.2 均相沉淀法
        1.3.3 沉淀转换法
        1.3.4 水热法
        1.3.5 无水乙醇法
        1.3.6 反相胶束法(微乳液法)
        1.3.7 溶胶-凝胶法
        1.3.8 物理法——高能球磨法
        1.3.9 离子交换树脂法
        1.3.10 低温固相反应法
        1.3.11 醇盐电解法
    1.4 选题意义
        1.4.1 本课题内容简介
        1.4.1.1 选题依据
        1.4.1.2 研究内容
        1.4.2 优势与前景
第二章 水热反萃合成方法与氢氧化镍材料表征
    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流程
        2.3.3 水热反萃合成方法
        2.3.3.1 负载镍的有机相的制备
        2.3.3.2 水热反萃合成氢氧化镍
    2.4 材料的表征方法
第三章 从环烷酸-异辛醇体系合成纳米氢氧化镍
    3.1 氢氧化镍的制备
        3.1.1 制备方法
        3.1.2 镍离子萃取率的测算方法
    3.2 材料表征与分析
        3.2.1 X射线衍射(XRD)测试分析
        3.2.1.1 压力对制备氢氧化镍的影响
        3.2.1.2 水相pH值对制备氢氧化镍的影响
        3.2.1.3 反应温度对制备氢氧化镍的影响
        3.2.1.4 反应时间对制备氢氧化镍的影响
        3.2.2 形貌表征(TEM和SEM)
        3.2.2.1 水相pH值对氢氧化镍形貌的影响
        3.2.2.2 反应温度对氢氧化镍形貌的影响
        3.2.2.3 反应时间对氢氧化镍形貌的影响
        3.2.2.4 片状样品的电子衍射图样
        3.2.2.5 SEM表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磷酸二异辛酯(P204)-煤油体系合成纳米氢氧化镍
    4.1 氢氧化镍的制备
        4.1.1 制备方法
        4.1.2 镍离子萃取率的测算方法
    4.2 材料表征与分析
        4.2.1 X射线衍射(XRD)测试分析
        4.2.1.1 水相组成对制备氢氧化镍的影响
        4.2.1.2 高压下反应温度对制备氢氧化镍的影响
        4.2.1.3 常压下反应温度对制备氢氧化镍的影响
        4.2.1.4 反应时间对制备氢氧化镍的影响
        4.2.2 红外(IR)表征
        4.2.2.1 球形样品的红外表征
        4.2.2.2 片状样品的红外表征
        4.2.3 形貌表征(TEM 和SEM)
        4.2.3.1 水相组成对氢氧化镍形貌的影响
        4.2.3.2 反应温度对氢氧化镍形貌的影响
        4.2.3.3 反应时间对氢氧化镍形貌的影响
        4.2.3.4 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对氢氧化镍形貌的影响
        4.2.3.5 水油相体积比对氢氧化镍形貌的影响
        4.2.3.6 高压釜内搅拌速率对氢氧化镍形貌的影响
        4.2.3.7 球形样品的电子衍射图样
        4.2.3.8 SEM表征
    4.3 氢氧化镍的改性
    4.4 改性产品表征与分析
        4.4.1 掺杂理论15wt% Mn~(2+)的XRD图
        4.4.2 不同反应温度下掺杂理论15wt% Zn~(2+)的TEM图
        4.4.3 不同水相反萃掺杂理论15wt% Zn~(2+)的TEM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氢氧化镍的电化学研究
    5.1 氢氧化镍的传统湿法制备
        5.1.1 沉淀转换法
        5.1.1.1 制备
        5.1.1.2 形貌表征(SEM)
        5.1.2 络合沉淀法
        5.1.2.1 制备
        5.1.2.2 形貌表征(SEM)
    5.2 电化学性能检测
        5.2.1 氢氧化镍充放电机理
        5.2.2 电化学测试方法
        5.2.2.1 实验电极的制备
        5.2.2.2 充放电制度
        5.2.3 结果与分析
        5.2.3.1 首次放电比容量对比和充放电曲线图
        5.2.3.2 不同倍率下放电比容量对比
        5.2.3.3 循环寿命对比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和创新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的说明
致谢

(9)天元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框架
第2章 天元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2.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买方分析
        2.2.2 供方分析
        2.2.3 潜在进入者分析
        2.2.4 替代品分析
        2.2.5 行业内竞争情况分析
    2.3 竞争环境评价矩阵(EFE矩阵)
第3章 天元公司资源和实力分析
    3.1 天元公司资产运营状况
    3.2 天元公司营销管理状况
    3.3 天元公司生产、研发状况
        3.3.1 生产情况
        3.3.2 研发情况
    3.4 天元公司人力资源状况
    3.5 天元公司SWOT分析
第4章 天元公司战略定位和具体规划
    4.1 天元公司战略制定的原则
    4.2 天元公司战略的选择和定位
        4.2.1 天元公司战略愿景和发展思路
        4.2.2 天元公司战略态势
        4.2.3 天元公司战略目标体系
        4.2.4 天元公司业务组合战略设计
        4.2.5 天元公司竞争战略设计
    4.3 天元公司战略具体规划
        4.3.1 天元公司资产运营战略
        4.3.2 天元公司营销战略
        4.3.3 天元公司生产、研发战略
        4.3.4 天元公司人力资源战略
第5章 天元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
    5.1 制约天元公司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
    5.2 天元公司战略实施的阶段方案
    5.3 天元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
        5.3.1 思想保障体系
        5.3.2 组织保障体系
        5.3.3 资源配置体系
        5.3.4 环境保障体系
    5.4 天元公司战略控制和风险防范
        5.4.1 天元公司战略控制
        5.4.2 天元公司风险防范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10)Ni(OH)2电极纳米添加剂对MH/Ni电池高倍率性能影响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引言
    1.2.高倍率MH/Ni电池的发展需求
        1.2.1.新形势下高倍率二次电池的发展需求
        1.2.2.MH/Ni电池在高倍率性能方面的优势
        1.2.3.在我国发展高倍率MH/Ni电池的必要性
    1.3.MH/Ni电池简介
        1.3.1.MH/Ni电池的发展历史
        1.3.2.MH/Ni电池的结构
        1.3.3.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
    1.4.MH/Ni电池材料
        1.4.1.MH/Ni电池正极活性材料
        1.4.2.MH/Ni电池负极储氢合金材料简介
        1.4.3.MH/Ni电池正极常用添加剂
    1.5.当前MH/Ni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热点
        1.5.1.高容量MH/Ni电池正极材料研究
        1.5.2.高功率MH/Ni电池正极材料研究
        1.5.3.应用于极端温度条件的MH/Ni电池正极材料研究
    1.6.选题依据及拟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材料的合成
        2.1.1.材料合成原料
        2.1.2.纳米CoO的制备
        2.1.3.化学催化气相沉积法(CCVD)制备碳纳米管(CNTs)
        2.1.4.水热法制备碳包覆球形Ni(OH)_2
        2.1.5.湿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球形Al取代α-Ni(OH)_2
    2.2.材料的分析与表征
        2.2.1.物相分析
        2.2.2.表面形貌分析
        2.2.3.微观结构分析
        2.2.4.热重差热分析
    2.3.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测试
        2.3.1.电极的制备
        2.3.2.模拟电池的结构
        2.3.3.密封圆柱型MH/Ni电池制备工艺
        2.3.4.电化学测试
第三章 纳米CoO的制备及其对MH/Ni电池高倍率性能的影响
    3.1.引言
    3.2.纳米CoO的制备
        3.2.1.液相法制备纳米CoCO_3前驱体
        3.2.2.纳米CoCO_3的真空分解
    3.3.纳米氧化亚钴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3.1.交流阻抗谱(EIS)分析
        3.3.2.循环伏安分析
        3.3.3.纳米CoO对电极恒电流充放电循环性能的影响
    3.4.纳米CoO对密封碱性MH/Ni电池高倍率性能的影响
        3.4.1.纳米CoO对高倍率放电条件下正极放电比容量的影响
        3.4.2.纳米CoO对高倍率放电条件下电池内阻的影响
        3.4.3.纳米对高倍率放电条件下电池中值电压的影响
        3.4.4.纳米CoO对MH/Ni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指数的影响
    3.5.小结
第四章 多壁碳纳米管对MH/Ni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的影响
    4.1.引言
    4.2.多壁CNTs的制备
    4.3.多壁CNTs对Ni(OH)_2电极性能的影响
        4.3.1.多壁CNTs对电极线型扫描极化曲线的影响
        4.3.2.对交流阻抗谱的影响
        4.3.3.对电极放电电压平台的影响
        4.3.4.多壁CNTs对电极放电容量的影响
    4.4.高倍率放电条件下多壁CNTs对MH/Ni电池性能的影响
        4.4.1.对循环容量及其保持率的影响
        4.4.2.循环过程中内阻的变化
        4.4.3.对电池放电平台的影响
        4.4.4.对高倍率放电性能参数的影响
    4.5.小结
第五章 碳修饰球形Ni(OH)_2的制备及其高倍率放电性能
    5.1.引言
    5.2.碳修饰球形Ni(OH)_2的制备
        5.2.1.碳修饰球形Ni(OH)_2的微观结构与表征
        5.2.2.水热温度对修饰作用的影响
        5.2.3.葡萄糖溶液浓度对修饰作用的影响
    5.3.碳修饰球形Ni(OH)_2的恒电流放电性能
        5.3.1.Ni(OH)_2表面碳修饰对电极恒电流放电性能的影响
        5.3.2.碳修饰对Ni(OH)_2电极放电电压的影响
    5.4.小结
第六章 纳米α-Ni(OH)_2的制备及β/αNi(OH)_2复相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6.1.引言
    6.2.纳米α-Ni(OH)_2的制备
        6.2.1.不同溶剂条件对α-Ni(OH)_2的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6.2.2.不同陈化时间对α-Ni(OH)_2的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6.3.β/α-Ni(OH)_2复相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6.3.1.β/α-Ni(OH)_2复相电极的形貌
        6.3.2.循环伏安法对β/α-Ni(OH)_2复相电极的研究
        6.3.3.恒电流法对β/α-Ni(OH)_2复相电极的研究
    6.4.小结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博士生学习期间完成的论文与专利
附录Ⅱ.致谢

四、我国球形氢氧化镍产业化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球形氢氧化镍生长规律及反应器模拟的基础研究[D]. 唐俊杰. 东北大学, 2017(06)
  • [2]铝钴掺杂Ni(OH)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张亚丽. 兰州理工大学, 2014(10)
  • [3]球形纳米结构氢氧化镍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张继泉.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
  • [4]氢氧化镍电极的活化机制研究[D]. 夏洋. 武汉大学, 2011(05)
  • [5]湖南众隆科技集团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 周茵. 中南大学, 2011(01)
  • [6]废旧镍镉、镍氢电池中有价值金属的回收研究[D]. 黄魁. 上海交通大学, 2011(12)
  • [7]泡沫镍载Ni1-xCox(OH)2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 王颖.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8]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纳米氢氧化镍的合成新方法研究[D]. 王艳明. 天津大学, 2010(02)
  • [9]天元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罗科军. 中南大学, 2007(05)
  • [10]Ni(OH)2电极纳米添加剂对MH/Ni电池高倍率性能影响的作用机理[D]. 吴建波. 浙江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我国球形氢氧化镍产业化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