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在病理病例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库系统在病理病例管理中的应用

一、数据库系统在病理病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林思阳,程力军,莫远明[2](2021)在《病理信息系统在医院垂直管理中的建设与实践》文中提出为了提高病理报告的准确性、及时性,降低各环节错误率,实现病理业务流程的全面闭环管理和病理科垂直管理运作。本文建设基于集成平台的病理信息系统,为术中冰冻、住院、门诊等病理申请设计业务流程,系统支持病例登记、取材、包埋、切片、报告、归档等功能。该系统优化了病理科内部流程,实现病理报告结构化,实现病理科垂直管理运作,有效整合病理科资源,实现了病理业务流程的全面信息化,是医院在多院区环境下实现垂直管理的重要实践。

李茵[3](2021)在《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以及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得大数据成为科技创新引领与决策支撑的重要战略资源,科学研究与实践正在完成“假设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巨大转变,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利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政府治理、国家安全等提供新的动能。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丰富和拓展大数据应用创新领域,推动管理升级,给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带来许多新的重要课题。其中面向健康服务供给侧的决策支持、决策引导和决策创新中的数据驱动、数据价值转换问题即是管理学、数据科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更是情报学应对大数据环境开展智慧型情报服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健康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医院管理和医院管理者的观念都随之变化。数据驱动对医院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提升医疗管理决策质量的角度出发,构建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分析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并展开实证研究,为数据驱动决策领域的研究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对策及建议。基于此,通过界定“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医院管理评价”与“数据驱动决策”等相关概念,以回顾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疗健康领域的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以及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半结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法、结构方程法、统计分析法、机器学习法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并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围绕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这一核心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在已有BASM模型研究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管理决策场景的特殊性,探索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运行机理,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以梳理驱动的路径,理清其中的内在逻辑。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旨在分别回答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中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数据本身如何转化并如何嵌入到医院管理决策过程中,二是医院中能够支持并且推动数据驱动决策的途径是什么。第四章采用扎根理论进行了面向医疗管理领域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识别研究,编码面向医院管理者的半结构化访谈资料,经过饱和度测试,最终识别出了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第五章在对影响因素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一步验证影响因素,探讨相关变量的权重和关系。阐述各个因素对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关系,验证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模型。第六章整合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支持医院管理决策全过程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探讨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的内在联系。第七章根据已构建的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进行基于DRGs分组的医疗服务能力评价和医生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实证研究,修正和完善已构建的模型。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基于现有的数据驱动决策机制模型,结合医院管理实践,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处理过程模型包括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处理过程。决策处理过程既是数据处理过程的最后阶段,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展示与应用,又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数据,前推已有数据的老化和错误,补充和修正数据处理过程。而数据处理过程以决策处理过程中的阶段性需求为导向,能嵌入到决策处理过程的所有阶段,为决策处理的全流程服务。支持过程模型主要涉及两用户一技术。两用户包括数据分析人员和管理者,使能技术是创建和改进能够嵌入到操作系统的分析工具,这三个主体不能割裂独立,而可以互相转化并可能同时存在,共同对数据和决策进行处理,支持处理过程模型运转。(2)系统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影响因素。对主观及客观上影响管理者数据驱动决策的因素进行整合和相关分析,确定四个核心影响因素范畴分别是医疗数据质量,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和管理者信息素养,构建了影响因素模型,发现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能受到管理者信息素养、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正向影响,其中管理者信息素养最强,其次是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管理者信息素养、决策目标均有影响,对医疗数据质量的影响要强于管理者信息素养;医疗数据质量能够对信息技术产生正向影响;信息技术对决策目标具有正向影响。(3)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打造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医院数据质量标准化管理贯穿于医院管理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医务人员的信息技术、高效化管理增效医院组织三个方面分析模型的实现,提出模型优化建议。(4)基于DRGs的肺癌医疗服务绩效分析实证研究。模拟医院管理中运用DRGs分组工具解决绩效问题的真实场景,应用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优化DRGs分组,优化绩效管理。研究最终确定性别、年龄、入院途径、离院方式、住院次数、医保付费方式、是否手术、合并症严重情况八个因素为影响肺癌医疗服务费用的因素,构建了8个DRGs分组,其中合并症严重程度、是否手术、住院次数是决策树分组的分类结点变量。选用医疗服务能力的指标(DRGs总权重、CMI)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完成绩效评价工作,实现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的绩效管理。

许梦白[4](2021)在《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引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PPD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归纳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以期为PPD临床个体化精准辨证提供理论支持。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药内服方剂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治疗PPD内服方药的药物组成规律及遣方用药思路,为临床治疗PPD的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PP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结合PP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文献方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建立PPD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给予逍遥散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激素水平、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等,探讨逍遥散治疗PPD的疗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PPD提供具有科学内涵的客观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揭示PP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机本质。方法: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产后抑郁症调查问卷》,收集PPD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及体征信息。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研究,归纳PP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探寻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2000年-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研究所需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Weka 3.8等软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药治疗PP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临床治疗PPD的用药思路。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妊娠后期慢性极轻度应激(Chronic ultramild stress,CUMS)方法建立PPD大鼠模型,综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产仔及活仔量、行为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含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中ERα、ERβ、GPER及PKA、CREB、BDNF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分子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基于HPG轴探索PPD的发病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的同时,“以方测证”,以逍遥散为反证,揭示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6例PPD患者平均年龄为30.28±5.07岁;轻度抑郁患者94例,占比45.63%;中度抑郁患者72例,占比34.95%;重度抑郁患者40例,占比19.42%。在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产前教育是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经前烦躁情况、孕期焦虑抑郁、孕产期负面事件、睡眠时间不足、患者受关心和支持度低是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206例PPD患者的高频症状及体征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烦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胀痛、悲伤欲哭、精神萎靡、健忘、腹胀,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黯及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苔薄、苔腻,脉细、脉弦、脉沉。将中医症状因子分析得出的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5个聚类结果:①肝郁脾虚证,其症状包括善太息、腹胀、胁肋胀满甚则疼痛、乳房胀痛、食少纳呆;②阴血亏虚证,其症状包括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肢体麻木、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③肝火炽盛证,其症状包括口苦、目赤、口干咽燥、便秘、烦躁易怒、头痛;④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其症状包括脘痞、恶心、胸闷、惊恐易醒、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清长或(和)夜尿增多;⑤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其症状包括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多梦、悲伤欲哭、面色晦暗、自汗、下腹刺痛、恶露色紫暗有块。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1)本研究共筛选处方112例,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为1216次。治疗PPD的高频药物有柴胡、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17味。所有药物中,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温性和甘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功效以补益、理气、安神、活血化瘀等为主。(2)17味高频药物共聚为4类:①聚类1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甘草;②聚类2包括白术、茯苓;③聚类3包括香附、陈皮、川芎、郁金;④聚类4包括茯神、黄芪、大枣、地黄、合欢皮、酸枣仁、远志。(3)17味高频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出50条关联药物组合,符合二阶关联规则的有6组,符合三阶关联规则的有18组,符合四阶关联规则的有17组。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1)实验一:4组大鼠产仔及活仔量无明显差异,大鼠造模后出现倦怠嗜卧、活动量减少、粪便质软、体重降低等宏观表现,行为学结果中糖水消耗率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穿格、站立及修饰次数出现降低趋势性变化;氟西汀组及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现及行为学结果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模型组大鼠产后出现抑郁样改变,PP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以方测证”,以逍遥散反证本研究建立的PPD大鼠模型是PPD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2)实验二:在HPG轴中,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及胞体萎缩、空泡样变性、周围脱髓鞘改变等严重病理学变化,而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出现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均明显降低;逍遥散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3)实验三: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Rα、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β、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GPER、PK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PKA、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α、ERβ、GPER、CREB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免疫组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ARC及VMH中广泛分布,其中,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RC中ERα、PKA、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VMH中的ERα、ERβ、GPER、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逍遥散则可逆转这一改变,明显升高PPD模型大鼠下丘脑ARC及VMH中已降低的相关指标。结论:1.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可作为应激源导致PPD的发生、发展。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肝火炽盛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及其症状表现是PPD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特点。2.女子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失调,神魂失养,存在于PPD发病的始终。基于肝脾与情志、气血的密切相关性,临床治疗PPD患者可从肝脾论治,调理气血,临床可灵活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等治法。逍遥散用药组合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是治疗PPD的常用方剂。3.以妊娠后期CUMS方法可建立病证结合的PP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逍遥散对PPD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通过HPG轴上调性改变下丘脑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调节抑郁样行为。4.基于“以方测证”及“微观辨证”等中医理论基础,肝郁脾虚证是PPD的重要证候特点,以逍遥散为反证的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与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PG轴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性改变抑制神经发生有关。

黄泽平[5](2021)在《基于淋巴结比率的胃癌预后模型构建及免疫检查点VTCN1在胃癌靶向治疗和癌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重要的卫生健康问题,尤其在中国大陆,发病率和死亡率远高于其他国家,占全球发病率的近一半。癌症转移一直被认为是GC患者术后复发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准确的GC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预后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提出了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临床分期和预后分层系统,也是当前临床中最常用的预后分层办法。由于目前AJCC的N分期仅仅是基于淋巴结数量进行分期,加之手术医生的技术、病理医生的读片经验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情况影响着所检查淋巴结的数量,从而导致10-25%的GC患者被错误分级。淋巴结比率(Lymph node ratio,LNR)是转移性区域淋巴结数与所检查的淋巴结计数之比。LNR近期被报导与包括GC在内的多种肿瘤预后相关。基于LNR的GC分期系统已被证实比第七版AJCC分期系统能更好地预测生存。但LNR是否能为第八版AJCC分期系统提供更多的预后预测信息,尚未有研究阐明。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疗法和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使肿瘤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是肿瘤持续免疫的监测指标,较高的TILs水平的患者通常有较好的预后。肿瘤的免疫治疗一直基于此认知来调整针对T细胞的策略,特别是所谓的免疫检查点封锁和过继性T细胞治疗。目前,利用单克隆抗体阻断免疫调节途径,以增强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肿瘤治疗。研究GC的发病机理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GC患者具有染色体不稳定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异常激活的特征。目前,在携带有HER-2扩增或HER-2蛋白过度表达的GC患者中,抗HER-2抗体曲妥珠单抗联合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治疗成为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尽管曲妥珠单抗的使用延长了HER-2阳性GC患者的生存期,但其五年生存率依然较低。因此,有必要持续致力于寻求更优的治疗方法,以期延长GC患者的生存期。新近发现,在HER-2阳性的晚期GC患者中,联合使用抗PD-1抗体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抗HER-2曲妥珠单抗及化学治疗的效果更为显着。但抗HER-2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机制尚未明确。本文拟探讨HER-2阳性GC的免疫微环境特点及免疫逃逸机制,进而为进一步开发及优化抗HER-2治疗及免疫治疗联合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肿瘤微环境中属于B7家族的T细胞共抑制分子,已被认为是多种实体肿瘤的主要免疫抑制机制。抑制PD-1/PD-L1通路的抗体在各种实体恶性肿瘤中产生持久的临床应答反应,但它似乎只对GC的一部分患者有益。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免疫检查点在HER-2阳性GC中的表达成下调趋势,可能与HER-2阳性GC中免疫浸润下调有关,而介导抑制型信号的免疫检查点VTCN1则上调,提示VTCN1可能参与介导了HER-2阳性GC的冷肿瘤表型。VTCN1属于B7家族的一员,也是一种T细胞共抑制分子,它在免疫细胞中的过表达,可能通过各种机制降低TILs活性或数量来阻断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迄今为止,研究证明VTCN1的表达与许多临床病理参数有关,例如肿瘤大小,原发性肿瘤分类,TNM恶性肿瘤评分和总体生存率。VTCN1还直接与肿瘤负担增加,新血管形成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VTCN1在恶性疾病患者中作为免疫反应的负调节剂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很少有报道揭示原发性肿瘤中VTCN1表达与GC患者肿瘤性质之间的关系。最近,有研究报道用抗PD-L1抗体的癌症疗法可延长特定种类癌症的寿命,而并非所有的癌症患者都会对这些药物产生反应。PD-L1只在某些人类癌症中表达,而VTCN1在更广泛的肿瘤中表达。因此,考虑到VTCN1在人癌中比PD-L1更为广泛的表达以及VTCN1调节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我们怀疑VTCN1可能被用作潜在的癌症治疗靶标。在本课题中,我们拟通过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GC人群队列资料,来评价LNR对GC第八版AJCC分期的价值,以期建立基于LNR的新AJCC(LNR-based AJC,r AJCC)分期体系。然后,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GC队列数据的差异分析,探讨HER-2阳性GC的免疫微环境特点及免疫逃逸机制,进而为进一步开发及优化抗HER-2治疗及免疫治疗联合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最后,评估免疫检查点VTCN1在GC中的表达,并探讨VTCN1的表达与G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动物实验等多种实验探讨VTCN1在GC进程中的重要机制。以期为HER-2阳性GC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寻找新的潜在的癌症治疗靶标。材料与方法:1、收集SEER数据库2004年至2013年间诊断为非转移性GC且行手术切除的患者的数据,同时收集了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被诊断为非转移性GC并进行了D2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的数据。采用Kalpan-Meier法比较按第八版AJCC分期系统各个分期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用多元Cox回归分析分期系统之间的关联。调整基线协变量包括年龄、性别、人种、诊断年份、婚姻状态、SEER区域、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和肿瘤分级后,计算出风险比(Hazard ratios,HRs)。采用递归分割方法确定LNR的最佳临界点,并设计了基于LNR的rN分期,用相应的rN分期取代第八版AJCC N分期。之后根据改良后的分期系统将纳入研究的患者重新分组,采用一致性指数对两个分期系统进行比较,通过卡方检验评估预后的同质性,并采用分层生存分析评估rN分期与第八版AJCC的每个N分期对预后的影响。2、利用TCGA数据库中GC患者的转录组数据,首先对HER-2阳性vs.阴性组的差异表达分析,寻找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基于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按HER-2阳性vs.HER-2阴性组的表达量倍数差异以及经Benjamini-Hochberg法校正的差异表达分析的P值为条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其次,根据两组表达量倍数的差异,从低至高对基因进行排列,进一步进行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基于经Benjamini-Hochberg法校正的差异表达分析的P值为条件,筛选在HER-2阳性组显着上调/下调的通路。然后,基于Bindea等人鉴定的CD8+T细胞标签,使用单样本GSEA方法,对GC患者的转录组数据进行HER-2阳性vs.阴性组的CD8+T细胞丰度定量对比,并从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潜在的影响CD8T细胞浸润的免疫趋化因子。最后,利用Thorsson等人汇总的常见免疫检查点的基因列表,与前面筛查出的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分析,筛选在HER-2阳性GC中表达显着上调的、介导抑制型信号的、有潜力作为干预靶点的免疫检查点。3、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80名符合条件的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其对应的GC组织和癌旁对照组织的石蜡标本,评估VTCN1在GC组织和癌旁对照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G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实验检测GC细胞系(MKN-45,HGC-27,KATO-Ⅲ和MGC-803)和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中VTCN1 m RNA的表达。制备靶向人VTCN1基因的sh RNA(sh-VTCN1)和阴性对照sh RNA(sh-NC)并筛选有效靶点。用有效sh-VTCN1或sh-NC转染MGC-803和KATO-Ⅲ细胞。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Ed 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VTCN1抑制对MGC-803和KATO-Ⅲ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VTCN1抑制对MGC-803和KATO-Ⅲ细胞转移的影响。所有实验均重复三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来检测组织中VTCN1的表达情况。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检查相关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建立裸鼠皮下异种移植模型评估VTCN1表达对体内GC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能力。通过WB实验探讨VTCN1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以及其涉及的AKT/PI3K/m TOR信号通路。结果:1、SEER数据库中GC患者5年OS为42.2%(95%CI=41.2-43.2%),中位LNR值为0.1(四位分位数间距0-0.4)。采用递归分割方法识别的LNR截点为0.03、0.08、0.3和0.7。根据LNR截点定义rN分期,得到5个rN分期,其中rN0期、rN1期、rN2期、rN3a期和rN3b期分别对应的5年OS分别为64.4%、54.1%、37.9%、19.1%和5.9%(P<0.01)。每个rN分期的预后差异明显(所有两两比较的P<0.001)。rN分期及基于此重新分组的r AJCC分期系统的判别能力和预后同质性均优于第八版AJCC分期。其中纳入了12037例ⅢA期(第8版AJCC)患者,并根据所提出的r AJCC分期进一步分为r IIA期、r IIB期、r ⅢA期、r ⅢB期和r ⅢC期五个亚组。被归类为r IIA期的患者与被归类为r ⅢC期的患者的5年OS存在差异(66.7%vs 5.1%)。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GC患者5年OS为65.7%(95%CI=63.1-73.5%),中位LNR值为0.2(四位分位数间距0-0.5)。根据SEER数据库得到的LNR截点定义rN分期,rN0期、rN1期、rN2期、rN3a期和rN3b期对应的5年OS率分别为71.9%、56.6%、52.3%、34.3%和33.1%(log-rank检验P<0.01)。基于rN分期的r AJCC分期各分期患者的5年OS分别为84.6%(r IA期)、77.4%(r IB期)、43.8%(r IIA期)、71.1%(r IIB期)、37.4%(r ⅢA期)、56.3%(r ⅢB期)和27.4%(r ⅢC期)(log-rank检验P<0.001)。而rN分期和r AJCC分期的判别能力和预后同质性均优于第八版AJCC分期。2、通过TCGA共纳入417例具有转录组数据的GC患者,根据其HER-2状态进行分组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HER-2阳性vs.阴性组的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到996个在HER-2阳性组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1220个在HER-2阳性组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GSEA分析发现干扰素alpha通路、干扰素gamma通路、IL-2 STAT5通路、IL-6 JAK STAT3通路、TNF-alpha通路、炎症反应通路等免疫相关通路在HER-2阳性组显着下调。免疫浸润分析发现,CD8+T细胞丰度在HER-2阳性组显着下降。进一步整合趋化因子的差异表达信息与CD8+T细胞的浸润丰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CCL19、XCL2、CXCL13等多个免疫趋化因子的表达量与CD8+T细胞丰度呈显着的正相关,且其表达量在HER-2阳性组显着下调。此外,考虑到HER-2状态对GC患者的免疫微环境特征有显着相关性,我们进一步探索常见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水平与HER-2状态的关联性。分析发现绝大部分的免疫检查点在HER-2阳性GC中的表达成下调趋势,而免疫抑制功能的免疫检查点VTCN1的表达量在HER-2阳性组差异上调。3、VTCN1蛋白在GC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强于癌旁对照组织,其阳性率为77.5%(62/80)。VTCN1表达与GC患者T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TNM分期(P=0.001)和远处转移(P=0.011)显着相关。VTCN1高表达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着低于VTCN1低表达的患者(P=0.008)。Cox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HR=1.74,95%CI=1.07-2.82,P=0.025),TNM分期(HR=2.91,95%CI=1.19-7.10,P=0.019)和VTCN1表达(HR=2.54,95%CI=1.04-6.21,P=0.041)是G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GES-1细胞相比,GC细胞系MKN-45,HGC-27,KATO-Ⅲ和MGC-803中VTCN1的表达明显上调,选择高表达VTCN1的MGC-803和KATO-Ⅲ细胞用于进一步分析,用sh-VTCN1和非靶向sh-NC转染MGC-803和KATO-Ⅲ细胞。CCK-8增殖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Ed U细胞增殖实验均表明,VTCN1的下调可显着抑制GC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证明VTCN1的高表达促进了GC细胞的侵袭和迁移。体内实验结果表明,敲除VTCN1可以显着抑制体内MGC-823肿瘤细胞的生长,敲除VTCN1会显着降低MGC-803细胞形成的肿瘤中Ki67染色的阳性率。此外,WB实验表明VTCN1可以调节GC细胞中的AKT/PI3K/m TOR途径。为了研究PI3K信号通路对GC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用p-PI3K抑制剂3-MA处理MGC-803和KATO-Ⅲ细胞,并发现VTCN1调节GC细胞EMT部分依赖于AKT/PI3K/m TOR信号通路。结论:1、与第8版AJCC分期相比,新的r AJCC分期系统在GC患者中具有预后优势,可能成为临床实践中有效的工具。2、HER-2阳性GC呈抑制性免疫微环境,抗HER-2治疗可能通过上调CD8+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丰度的机制增强抗PD-1治疗的抗肿瘤效应,靶向免疫检查点VTCN1的治疗策略值得在HER-2阳性GC中进一步探索。3、VTCN1在GC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上调,其表达与T分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远处转移显着相关。VTCN1表达是G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VTCN1敲减会抑制GC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EMT的变化。在机制上,VTCN1调节GC细胞EMT部分依赖于AKT/PI3K/m TOR信号通路。VTCN1可能被用作GC潜在的治疗靶标。

许凤锐[6](2020)在《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在乳腺癌治疗应用中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在乳腺癌临床应用中的探索性研究第一章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在乳腺癌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目的:探讨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在我国乳腺癌患者临床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适用率,初步对比人工智能推荐的治疗方案与临床实际的方案之间的一致性,为后续探索人工智能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模式和价值奠定基础。材料和方法:该研究共纳入2017年6月1日-30日我科经治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乳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及病理信息(分期、分型、治疗情况等信息),导入智能决策系统并产出智能决策,其中早期乳腺癌回顾性对辅助治疗进行决策,晚期乳腺癌回顾性对一线解救治疗进行决策,记录成功生成决策和无法生成决策的病例,并对比智能决策和实际决策的符合率,以率的形式报告结果。结果:共筛选436乳腺癌患者,47.1%(n=205)的病例可成功生成智能决策,其中筛选149早期患者,76人可生成辅助治疗智能决策,适用率51.3%。筛选287晚期患者,129人可生成解救治疗智能决策,适用率45%。分析不适用的原因主要为智能系统无法识别既往治疗方案(72.3%)、病理类型不符(13.4%)和智能系统评估病灶失败(12.6%)等。智能决策和实际决策之间的符合率为45.8%,早期乳腺癌符合率高于晚期乳腺癌(55.2%vs 40.3%,p=0.038)。结论:本研究提示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在我国乳腺癌临床实践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潜在的应用价值,为后续人工智能决策系统的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未来的研究需要针对本研究发现的合适人群,在更大的人群中并对人工智能决策的规范性和价值进一步评估。第二章人工智能决策系统与不同年资医生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对比性研究目的:评估在不同类别、不同阶段乳腺癌中,人工智能决策系统治疗推荐和不同年资肿瘤医生治疗推荐的符合率,并通过专业乳腺癌治疗指南评估两种决策之间的规范性。材料与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对比性研究,该研究通过了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通过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数据库,获取2012~2017年符合入排标准的1977例具有高复发风险早期乳腺癌或转移性乳腺癌病例,以分析智能决策系统方案与10位不同年资肿瘤专科医师方案(分为高、中、低年资)之间的差异。所有决策均为前瞻性提供,每位肿瘤专科医师以盲法提供平均198份病例的治疗建议,智能决策系统提供所有1977份病例的治疗建议。比较医生决策和人工智能决策之间的符合率,同时以NCCN和CSCO乳腺癌指南为标准,判断比较两种决策的指南符合率,以率和逻辑回归比值比报告结果,符合率以数值的形式报告,如50%报告为0.50。结果:在全部1977例乳腺癌病例中,有1192例早期乳腺癌进行辅助治疗决策,396例晚期乳腺癌进行一线解救治疗决策,389例晚期乳腺癌进行二线解救治疗决策。智能决策与肿瘤医生决策总体符合率为0.56,决策符合率受分期、分子分型和治疗阶段的影响,对于不同分期乳腺癌,II期、III期和IV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符合率高于I期乳腺癌中的符合率(0.66,0.56和0.53 vs 0.45,p值均<0.05)。对于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符合率高于其它亚型乳腺癌(0.69 vs 0.54,0.46和0.56,p值均<0.01)。对于不同的治疗阶段,辅助放疗和辅助靶向治疗有着最高的符合率(均大于0.95),辅助内分泌治疗和辅助化疗符合率中等(分别为0.81和0.78),一线解救和二线解救治疗中决策的符合率最低(分别为0.52和0.50)。其中相比中、高年资医生,智能决策系统与低年资医生符合率更高(0.54、0.49比0.68,p<0.001)。在与乳腺癌指南的符合率方面,人工智能决策的指南符合率可达0.81,但明显低于肿瘤医生(0.81 vs 0.96,p<0.01),高年资医生和中年资医生决策的指南符合率无明显差异(0.96 vs 0.98,p=0.06),低年资医生决策符合率明显低于高年资医生(0.93 vs 0.96,p=0.05)。智能决策系统的指南符合率受分期和分子分型的影响,在I期乳腺癌(0.9 vs 0.57和0.78,p<0.001)和三阴性乳腺癌(0.92vs 0.83,p<0.001)中指南符合率更高。结论:人工智能决策与医生决策符合率受乳腺癌分期及分型的影响,通过乳腺癌专业指南,首次验证了WFO智能决策与不同年资医生的差异及决策的规范性,提示WFO在乳腺癌治疗中展示出较好的可行性和规范性,但决策水平距离高水平乳腺癌专科医生尚有一定差距。有必要对该智能系统的可扩展性、其临床最佳应用模式及对医生治疗决策的影响进一步探索。第三章人工智能对医生决策影响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探索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对肿瘤医生治疗决策的影响,评估在人工智能系统的辅助应用下,医生决策的具体方案和规范性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针对来自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数据库的1977例具有高复发风险早期乳腺癌或转移性乳腺癌病例,10名肿瘤医生在盲态情况给出决策后,将智能决策提供给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更改最初的推荐方案,再次给出治疗决策,比较医生前后两次决策的差异及原因。同时以乳腺癌专业指南为标准,判断肿瘤医生前后两次决策的指南符合率。以率和逻辑回归比值比报告结果。结果:在1977份病例中,有105例(5%)的治疗决策发生了变化,主要集中在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和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决策中(分别为73%和5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R阳性乳腺癌的决策更有可能更改(OR:1.58,p<0.05),而IIA(OR:0.29,p<0.05)、IIIA期(OR:0.08,p<0.01)乳腺癌决策改变的可能性更小。智能决策证据等级更高(63%的病例)、智能决策方案更适合患者病情(23%)是医生更改决策的主要原因。患者的年龄等因素和肿瘤医生的经验与决策的改变无关。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后,医生决策的指南符合较前明显提高(0.5%,p=0.003),特别是在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中(0.77%,p<0.001)。结论: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对肿瘤医生制定方案具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HR阳性乳腺癌中。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医生治疗推荐方案的指南符合率会明显提高,提示人工智能辅助医生进行决策是目前有效的应用模式。需要对医患沟通、患者临床获益进行进一步研究,以确立人工智能决策技术的对医生帮助的最终价值。第二部分基于人工智能算法预测化疗骨髓毒性的探索性研究第四章不同升白保护模式预防乳腺癌化疗骨髓毒性的对比性研究目的:评价长效升白制剂HHPG-19K对比短效升白制剂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339例计划接受新辅助/辅助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HHPG-19K 100μg/kg组、HHPG-19K 6mg组和5μg/kg/day rh G-CSF组。主要观察指标为3度及以上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次要观察指标为3度及以上粒细胞减少发生率,FN发生率与安全性。结果:第1周期≥3度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HHPG-19K 100μg/kg剂量组、HHPG-19K 6mg固定剂量组和rh G-CSF组分别为1.06(95%CI:0.65,1.26)天、1.23(95%CI:0.84,1.88)天和2.06(95%CI:1.66,2.46)天。HHPG-19K 100μg/kg剂量组和rh G-CSF组差异值为-1.00(95%CI:-1.52,-0.48),HHPG-19K 6 mg/kg剂量组和rh G-CSF组差异值为-0.83(95%CI:-1.36,-0.30),均达到统计学差异(上限界值小于1天的预设值)。HHPG-19K 100μg/kg组、HHPG-19K 6mg组和rh G-CSF组3度及以上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0.45%、50.91%、66.36%,HHPG-19K两组与rh G-CSF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HPG-19K 100μg/kg组、HHPG-19K6mg组和rh G-CSF组FN发生率4.50%、0%、1.82%,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本研究证实了HHPG-19K在乳腺癌骨髓毒性初级预防及多周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固定剂量给药模式与按体重剂量给药效果类似且临床方便操作,简化了乳腺癌患者的化疗管理,为升白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与选择。第五章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预测乳腺癌化疗骨髓毒性的探索性研究目的:利用初次接受化疗的乳腺癌病例,初步建立化疗第1周期中性粒细胞下降的二分类预测模型,评估不同机器学习算法的可行性和预测效能。材料与方法:基于CSCO BC数据库,本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15年9月初次接受新辅助/辅助化疗,具有详细治疗及血常规信息的乳腺癌患者。研究预设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的Light GBM方法构建预测模型,并与XGBoost、Bernoulli N等方法对4度中性粒细胞下降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结果:研究共入组1083例乳腺癌患者,将数据按8:2的比例分配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纳入866份病例,测试集纳入217份病例,两组在年龄、身高、体重、基线血常规、肝功能、化疗方案、升白保护模式等临床因素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可用来进行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使用Light GBM、XGBoost、Bernoulli NB三种算法建立预测模型,三种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0.67、0.58、0.6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0.60和0.62,Light GBM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4度中性粒细胞下降预测模型,与其它机器学习算法相比,Light GBM机器学习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效能,未来可考虑将该模型方法应用于乳腺癌化疗骨髓毒性多分类预测的研究中。

胡嘉元[7](2020)在《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进入强调个体化的 4P(Personalized、Predictive、Preventive、Participatory)医学时代,个体化临床诊疗正在逐渐成为临床实践与研究的主流;中医学自古以来一直践行着“因人制宜”的个体化思想,其中“谨守病机”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纽带,病机集中体现了中医临床从接诊到辨析,再到确立成熟治疗方案的原创思维。目前仍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思维探讨等阶段的研究远不能够满足中医临床个体化实践应用与评价分析的需求,对中医病机本质内涵及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研究亦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基于对病机内涵的挖掘分析,探索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构建,结合应用系统的研发,以期建立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实践体系。研究目的:在挖掘分析中医病机知识本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中四诊-病机-论治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构建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探索中医规范化临床实践的方法学研究;构建、研发及验证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于基于病机的临床个体化诊疗实践。研究方法:1.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中医病机理论分析、临床病机探讨与应用研究文献。阅读、整理与分析中医病机论述并提取病机相关元素,通过文本标准化处理与专家征询,对病机相关元素进行修订与分类提炼,确定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及其知识框架。辨析、提取并标注每项病机内涵要素的详细信息,以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对病机内涵信息进行共现分析,应用Gephi0.9.2软件制作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采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回顾性临床数据进行病机内涵的诊疗实体映射分析。2.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探索建立基于已证实临床确有疗效的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探索建立病机主导下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案文献。分析纳入临床医案的基本信息;应用2016版中医医案报告规范(CARC)对临床医案进行报告质量评价。阅读、分析并提取医案的临床四诊信息、病机内涵和治则治法。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临床四诊信息-病机内涵-治则治法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以IBM SPSS Amos 24软件制作临床诊疗关联结构模型。3.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构建基于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和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应用Drupal内容管理系统研发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系统的分析流程为临床病例信息录入-中医病机内涵辨识报告-基于病机的治则治法与参考方剂报告。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中文分词工具、正向最大匹配算法、文本向量表示等方法实现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4.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实例应用临床跟诊学习的形式采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真实诊疗案例作为系统应用分析的范例。以系统基础数据层的字段规则及统一化文本集对临床病例信息进行预处理,便于病例信息的系统输入、分析、处理与报告。讨论临床真实案例系统应用分析的结果,与临床医师的诊疗思路、治法处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研究结果:1.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1)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检索获得2017-2019年发表的病机相关文献810篇,经去重与筛选后纳入分析文献共412篇。全文阅读412篇文献,提取中医病机相关元素共47项。经文本标准化处理与专家征询后,确定10项中医病机内涵要素,为病性、病程、基本病机、病因、病位、病势、病机演变、病情、病理因素和体质。共现分析各项病机内涵要素,构建了以基本病机为核心的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基本病机与各项内涵要素均有紧密的关联性,与病因、病位、病理因素的相关度最高。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为病机辨识提供了基础的思维构图,概括了辨识病机所需的全面、重要的信息和关键点。2)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辨析、提取并标注每项病机内涵要素的详细信息,制作了病机内涵要素知识图谱及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形成了以基本病机、病因和病机演变为中心的网状知识结构图,构建了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与辨析病机内涵的知识体系。3)中医病机内涵的临床数据映射分析:共采集334例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回顾性病例数据,男性病例130例,女性病例204例;病例的年龄均值为75.6± 10.2岁,主要集中在75-84岁年龄段;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例数最多(89.2%),其次为高血压(79.9%)和心力衰竭(66.8%),中医诊断以胸痹和心衰最多;对回顾性病例数据进行病机内涵分析并制作了回顾性临床数据的病机内涵知识图谱,直观地显示334例病例的病机内涵结构与趋势。2.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探索建立1)中医临床医案信息:检索获得2016-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4504篇,经去重与筛选后纳入分析文献159篇,共包含211则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案,对医案中211例病例纳入分析。其中男性病例120例,女性病例91例;病例平均年龄58±14.88岁,主要集中在55-64及65-74岁年龄段;病例的西医诊断包括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等21类疾病;中医诊断为心衰病、心悸、胸痹、真心痛和眩晕5类。2)医案报告质量评价:211则医案的病例临床资料、中医四诊信息报告基本完整(97.6%),中医治则治法(83.4%)、中药(177)治疗方案、复诊的临床信息(89.6%)及医案讨论(85.8%)报告较为完整;病例身高、体重、职业及随访信息报告完整度较差;211则医案的报告质量整体较高。3)医案诊疗信息:提取了 211例病例的性别、年龄、西医诊断、中医诊断、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病因和病史共10项临床信息。基于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分析、提取了 211例病例的病机内涵。各医案的治则治法秉承治病求本的宗旨,以补益脏腑虚损和祛除病理因素为核心要义。4)基于病机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挖掘、分析个体化四诊信息与病机内涵,病机内涵与治则治法的对应关联性,构建了四诊信息与每项病机内涵要素以及病机内涵与治则治法的临床关联结构模型,形成了中医四诊与病机本质的思维链接、临床诊疗关系分析框架、以症-机-治为特点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3.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构建1)系统构架:系统由后台技术和系统运行两大区域构成,系统运行区域,包括用户管理层、业务操作层;后台技术区域,包括基础数据层与数据处理层。用户管理层在系统管理员的监督下完成用户登录、账号管理、信息安全及数据维护;业务操作层是信息录入与结果报告的主界面,是用户完成系统操作的主窗口;基础数据层是系统的知识库,包括结构化病例信息采集规则及统一化文本集、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3个主要的资源库;数据处理层是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录入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处理、数据交互及结果反馈的技术支持。2)系统功能:通过四个层级的构架,相应技术、算法的接驳,能够实现中医临床病例信息的规范采集与录入,病机为主导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支持的基本功能,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与辅助决策。4.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1)临床真实案例信息:共采集临床病例48例,男性病例26例,女性22例,55-64岁年龄段的病例数最多,病例的中医诊断以胸痹和眩晕最多,均为19例。对48例患者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中医诊断为眩晕和胸痹的患者各4例,心衰和心悸的患者各1例共计10例病例进行系统应用分析。2)系统应用分析结果:系统分析整体与临床真实诊疗情况接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合理性与实用性;部分病例的基本病机较复杂,系统辨识结果不能够达到实际临床诊疗的要求。分析与患者的个体化临床特征、病机内涵复杂度以及系统构建技术、分析、处理等因素相关,需进一步拓展实践、完善与提高系统性能,提升临床实用价值。结论:本研究在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和基于病机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的基础上,研发并实践应用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本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建立了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和实践体系,将助力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策略优化与效率提升,为中医临床个体化创新性研究奠定方法学基础。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8](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宁鹏飞[9](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何小菁[10](2018)在《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病历档案是医务人员临床思维和经历智慧的结晶。病历档案管理发展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已经具有较长的历史,我国现代病历档案管理历经近百年历史。归纳此近百年病历档案管理的发展历史,总结病历档案管理发展规律,对于掌握病历档案管理发展历史脉络,把握病历档案管理发展趋势,同时对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病历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医疗机构管理者和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病历档案管理规定,医务人员重视病历产生与运行过程,以及具体到每个病历档案管理员开展病历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病历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病历档案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的组成部分。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立我国现代病历档案管理史上的第一家病案室,开启我国集中统一管理病历档案的新篇章。依据档案管理理论,将病历档案管理划分为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两个主要部分。病历档案管理的演进与发展一直是围绕着病历档案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开展相关工作。作者将病历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病历档案管理相关的特定事件相结合,首次将1921年至今的近百年病历档案管理历史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历经百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中,不变的是病历档案管理的客体,相对变化的病历档案管理的流程、内容和任务。管好病历档案、写好病历档案、建好病历档案和用好病历档案具有各自明确的病历档案管理内容,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阶段与管理模式。作者以病历档案管理内容的演进与发展为主线,结合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程管理理论、数据管理理论和档案模式管理理论,结合信息技术在病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归纳出四个阶段对应的四类病历档案管理模式。论文主要对国内外病历档案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论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阐述涉及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等。作者在厘定病历档案、病历档案管理和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概念的基础之上,明确病历档案管理模式定义,分析四个病历档案管理阶段的内容与病历档案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程管理理论、数据管理理论和档案模式管理理论等理论在各个章节中的具体应用。作者将1921年至1981年期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时期确定为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此阶段通过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等环节实现管好病历档案。建立病案室,医院实现对病历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为医院的医务人员可以提供病历档案实体。此阶段,病历档案管理的所有业务流程都是在病案室内进行。这一阶段病历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病历档案实体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管好病历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前后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实现管好病历档案的实体管理模式,主要是为医疗机构内部医疗业务、科学研究等提供实体利用服务,体现为病历档案的备查、备考和凭证作用。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无法对病历档案的形成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导致病历归档之后,发现病历档案内涵质量不高或存在缺陷时无法弥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强劲发展,医疗业务增长提速,病历档案数量快速增加,利用病历档案的频率与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982年卫生部从国家层面第一次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和《全国省地市综合性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分别从医院管理和病历档案管理两个层次对病历档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全国省地市综合性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将全程管理的理念运用于病历档案管理。这便要求病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病历档案实体管理的基础之上,要走出病案室与临床业务部门进行交流、沟通,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医务人员写好病历。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将病历档案管理职能前移到诊断治疗、检验检查和护理服务等病历运行阶段。病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不再局限在病案室,工作流程需要在原有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的基础之上,超前到临床业务阶段,通过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等管理内容,控制病历的产生与运行,实现写好病历档案。写好病历档案纳入病历档案管理范畴,标志着病案档案管理正式进入全程管理模式阶段,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等成为病历档案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病历档案管理模式下,病历档案的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医院之外的利用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02年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同年卫生部印发《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病历档案管理进入信息管理时代。病历档案信息管理借助于电子病历系统,成为深化卫生改革、卫生事业发展,以及病历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不仅病历档案数量增长加快,而且医疗、教学、科研和社会利用等都对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关注病历档案内涵为主的管理内容,但是仅关注全程管理病历档案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的快速、及时响应病历档案信息需求;另外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以前所建的病历档案与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病历档案信息无法实时共享,形成了病历档案信息孤岛。病历档案管理的窘境,客观上需要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寻求新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改善病历档案信息孤岛现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建好病历档案,便成为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新任务。病历档案管理需要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建好病历档案,可以为临床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和社会各界快速、及时提供病历档案信息服务。同时,借助电子病历系统,采集、组织、存储、传递和利用病历档案信息,实现建好病历档案的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运行病历内涵质量,提高归档病历档案的管理效率,既可以满足病历档案实体管理要求又可以实现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需求。随着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如何“用好病历档案”便成为病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健康管理要求病历档案跨医疗机构共享,为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病历档案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一个医疗机构、一个病人,而是需要将病历档案信息纳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共建共享病历档案,产生的病历档案信息服务于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病历档案的形式也不断拓展,由文本向图形、影像、音频、视频、多媒体、传感信号,从单系统数据向大数据转换,并且出现从一个医疗机构向多个医疗机构转换,从医疗机构向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转换;病历档案数据为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病历档案数据生产和挖掘,服务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给病历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内容。病历档案数据不断丰富,病历档案管理精细至数据层面,病历档案数据管理的结果将会不断提升病历档案的知识价值。病历档案数据管理一方面会将管理的对象向组成病历档案信息的数据转移;另一方面会提升病历档案管理结果的价值,通过病历档案知识生产,充分挖掘病历档案的价值。作者对近百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提出,可以依据典型事件划分病历档案管理阶段,且各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每个病历档案管理发展阶段具有明确的管理内容。基于病历档案管理二元性特点,在理出管好、写好、建好、用好这一发展主线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病历档案管理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作用越来越大,流程更加复杂,由实体管理不断向信息管理演进与发展的规律。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的内在发展动力是不断满足病历档案信息需求。作者关于病历档案管理演进与发展研究的成果,对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和病历档案管理员掌握病历档案发展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二、数据库系统在病理病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据库系统在病理病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病理信息系统在医院垂直管理中的建设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病理信息系统设计
    1.1 病理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1.2 病理信息系统流程设计
        1.2.1 住院患者流程
        1.2.2 门诊患者流程
        1.2.3 外院病理会诊流程
        1.2.4 术中冰冻流程
    1.3 垂直管理运作方案
        1.3.1 明确分工,统一要求
        1.3.2 流程设计
        1.3.3 可扩展的垂直管理模式
2 病理信息系统功能
    2.1 登记工作站
    2.2 取材工作站
    2.3 包埋工作站
    2.4 切片工作站
    2.5 报告工作站
    2.6 特检工作站
    2.7 归档工作站
3 病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3.1 系统建设
        3.1.1 院本部病理信息化建设
        3.1.2 东院病理信息化建设
        3.1.3 跨院区垂直管理部署
    3.2 业务实践
    3.3 应用效果
    3.4 不足与展望
4 结语

(3)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数据驱动决策的研究现状
        1.3.2 数据驱动医疗健康领域决策的研究现状
        1.3.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研究现状
        1.3.4 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5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2.1 医院管理相关概念
        2.1.1 医院管理
        2.1.2 医院管理评价
        2.1.3 医院管理者
    2.2 决策支持相关理论
        2.2.1 西蒙决策理论
        2.2.2 数据驱动决策相关理论
    2.3 信息链理论
        2.3.1 信息链与信息技术
        2.3.2 “信息”上溯到“数据”带来的变化
        2.3.3 信息链视域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
    2.4 BASM模型
        2.4.1 BASM模型的产生
        2.4.2 BASM模型的研究现状
        2.4.3 基于BASM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研究
    2.5 相关研究方法
        2.5.1 扎根理论
        2.5.2 结构方程模型
        2.5.3 决策树算法--CHAID
    2.6 相关应用场景
        2.6.1 医疗服务绩效
        2.6.2 DRG在医疗服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3.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驱动过程模型
        3.1.1 数据驱动决策模式运行机制
        3.1.2 BASM的过程模型
        3.1.3 基于BASM过程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3.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要素分析
        3.2.1 驱动要素
        3.2.2 需求要素
        3.2.3 支持要素
        3.2.4 要素间关系
    3.3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中数据处理过程
        3.3.1 医疗数据存在的问题
        3.3.2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原则
        3.3.3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
    3.4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运行机制
        3.4.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信息链转化过程
        3.4.2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制定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问题与研究程序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方法
        4.1.3 研究程序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对象选取
        4.2.2 资料收集
        4.2.3 信效度检验
    4.3 编码分析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主轴编码
        4.3.3 选择性编码
        4.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与阐释
        4.4.1 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4.4.2 影响因素分析
        4.4.3 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变量选择与界定
        5.1.1 医疗数据质量维度
        5.1.2 信息技术维度
        5.1.3 医院组织管理维度
        5.1.4 管理者信息素养维度
        5.1.5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维度
    5.2 相关研究假设
        5.2.1 医疗数据质量
        5.2.2 信息技术
        5.2.3 医院组织管理
        5.2.4 管理者信息素养
    5.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问卷修正
    5.4 数据获取与统计分析
        5.4.1 研究对象
        5.4.2 样本量的选择
        5.4.3 信度分析
        5.4.4 样本分布
        5.4.5 样本数据相关性
    5.5 效度分析
        5.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6 基于结构方程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检验修正
        5.6.1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6.2 模型基本适配评估
        5.6.3 假设检验的结果
    5.7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5.7.1 影响因素强度分析
        5.7.2 医疗数据质量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3 信息技术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4 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5 医院组织管理对管理者信息素养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6 医院组织管理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7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8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9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研究
    6.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构建
    6.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机制
        6.2.1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目标
        6.2.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特征
        6.2.3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过程
    6.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6.3.1 医疗数据质量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2 信息技术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3 医院组织管理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4 管理人员素养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对医院管理的提升策略
        6.4.1 提升医疗数据质量
        6.4.2 发挥信息技术使能作用
        6.4.3 发挥医院组织管理支持作用
        6.4.4 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实证研究
    7.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7.2 原发性肺癌患者的DRGS分组
        7.2.1 数据基础
        7.2.2 数据纳入
        7.2.3 术语映射
        7.2.4 DRGs分组结果对比
    7.3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
        7.3.1 基于决策树的原发性肺癌患者DRGs细分组模型
        7.3.2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指标
        7.3.3 医生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7.3.4 科室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7.4 讨论
        7.4.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
        7.4.2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创新
    8.1 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病案组DRGS分组情况
附录2 医生组DRGS分组情况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与致谢

(4)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产后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2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3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病机及治则分析探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雌激素受体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1 雌激素受体
        2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基于HPG轴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产后抑郁症大鼠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性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淋巴结比率的胃癌预后模型构建及免疫检查点VTCN1在胃癌靶向治疗和癌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基于淋巴结比率的胃癌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1 前言
    1.2 方法
        1.2.1 研究人群与数据收集
        1.2.2 统计分析
        1.2.3 数据分析
    1.3 结果
        1.3.1 SEER数据库的人群特征
        1.3.2 SEER数据库中不同淋巴结分期的预后预测效能
        1.3.3 SEER数据库中两个预后系统预测效能比较
        1.3.4 兰大二院GC队列的人群特征
        1.3.5 兰大二院数据库中不同淋巴结分期的预后预测效能
        1.3.6 兰大二院数据库中两个预后预测系统效能比较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探索HER-2阳性GC的免疫微环境特点及免疫逃逸机制
    2.1 前言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HER-2 阳性GC中免疫相关的通路
        2.3.2 HER-2 阳性GC中免疫浸润与趋化因子的关系
        2.3.3 免疫检查点VTCN1在HER-2 阳性GC中的表达
    2.4 讨论
        2.4.1 HER-2 阳性GC靶向及免疫治疗
        2.4.2 肿瘤免疫分型与HER-2 阳性GC
        2.4.3 趋化因子与HER-2 阳性GC
        2.4.4 免疫检查点VTCN1与HER-2 阳性GC
    2.5 结论
第三部分 免疫检查点VTCN1在GC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患者和组织标本
        3.2.2 细胞培养
        3.2.3 慢病毒制备与转染
        3.2.4 qRT-PCR实验
        3.2.5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3.2.6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3.2.7 EdU细胞增殖实验
        3.2.8 细胞划痕实验
        3.2.9 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
        3.2.10 IHC实验
        3.2.11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3.2.12 裸鼠成瘤实验
        3.2.13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VTCN1在GC组织中的表达
        3.3.2 VTCN1 表达与G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
        3.3.3 VTCN1 表达对GC患者预后的影响
        3.3.4 VTCN1在GC细胞系中的表达
        3.3.5 VTCN1对GC细胞系增殖的影响
        3.3.6 VTCN1对GC细胞系转移的影响
        3.3.7 VTCN1 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
        3.3.8 VTCN1 调节GC细胞中的AKT/PI3K/mTOR途径
        3.3.9 VTCN1 调节EMT部分通过AKT/PI3K/mTOR途径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在乳腺癌治疗应用中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在乳腺癌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1 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不同年资医生与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对比性研究
    2.1 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对肿瘤医生决策影响的探索性研究
    3.1 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升白保护模式预防化疗骨髓毒性的对比性研究
    4.1 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化疗骨髓毒性的探索性研究
    5.1 背景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代表性论着
主要简历
致谢

(7)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病机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自然语言处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
    1.1 基于文献的中医病机内涵要素构建
        1.1.1 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
        1.1.2 中医病机内容提取与内涵要素确定
        1.1.3 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
    1.2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1.2.1 中医病机内涵要素知识图谱
        1.2.2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1.3 心血管疾病回顾性临床数据的中医病机内涵映射分析
        1.3.1 心血管疾病回顾性临床数据的采集
        1.3.2 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的中医病机内涵
        1.3.3 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的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研究
    2.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基本信息
        2.1.1 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
        2.1.2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报告质量评价
    2.2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诊疗信息
        2.2.1 中医临床医案四诊信息
        2.2.2 中医临床医案病机内涵分析
        2.2.3 中医临床医案治则治法
    2.3 基于医案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
        2.3.1 医案四诊信息与病机内涵关联性
        2.3.2 病机内涵与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3.1 系统的搭建
        3.1.1 系统整体构架设计
        3.1.2 系统搭建工具及运行环境
        3.1.3 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系统分析
    3.2 系统操作界面及运行展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
    4.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真实案例信息
        4.1.1 临床案例信息采集
        4.1.2 临床案例抽样
        4.1.3 临床案例信息预处理
    4.2 临床真实案例的系统应用分析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9)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1.2.4 本文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2.2.4 人才培养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3.3.1 辅助医学研究
        3.3.2 辅助临床诊断
        3.3.3 医院管理
        3.3.4 医学情报检索
    3.4 综合评价分析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4.5 综合评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病历档案
        2.1.2 病历档案管理
        2.1.3 病历档案管理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档案管理理论
        2.2.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2.2.3 全程管理理论
        2.2.4 数据管理理论
        2.2.5 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
        2.2.6 档案管理模式理论
第三章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1921-1981)
    3.1 建立病案室标志进入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
    3.2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3.2.1 收集
        3.2.2 整理
        3.2.3 鉴定
        3.2.4 保管
        3.2.5 供应
    3.3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分析
        3.3.1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定义
        3.3.2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特点
        3.3.3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不足
    3.4 本章结语
第四章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1982-2001)
    4.1 两个文件标志进入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阶段
    4.2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4.2.1 规划
        4.2.2 指导
        4.2.3 监督
        4.2.4 协助
    4.3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分析
        4.3.1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定义
        4.3.2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特点
        4.3.3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不足
    4.4 本章结语
第五章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2002-2015)
    5.1 一个纲要标志进入病历档案信息管理阶段
        5.1.1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要求建好电子病历系统
        5.1.2 电子病历系统的四个发展阶段
        5.1.3 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的类型
        5.1.4 建设电子病历系统的目标与任务
        5.1.5 电子病历系统的三类功能
        5.1.6 电子病历系统应具备的条件
        5.1.7 病历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变革
    5.2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5.2.1 采集
        5.2.2 组织
        5.2.3 存储
        5.2.4 传递
        5.2.5 利用
    5.3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分析
        5.3.1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定义
        5.3.2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特点
        5.3.3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不足
    5.4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2016—)
    6.1 进入病历档案数据管理阶段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6.2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6.2.1 数据生产
        6.2.2 数据挖掘
    6.3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分析
        6.3.1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定义
        6.3.2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特点
    6.4 本章结语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病历档案信息需求与信息技术驱动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
        7.1.2 随着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病历档案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7.1.3 随着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病历档案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7.2 研究贡献
    7.3 研究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四、数据库系统在病理病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病理信息系统在医院垂直管理中的建设与实践[J]. 林思阳,程力军,莫远明. 现代计算机, 2021(29)
  • [3]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D]. 李茵. 吉林大学, 2021(01)
  • [4]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许梦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淋巴结比率的胃癌预后模型构建及免疫检查点VTCN1在胃癌靶向治疗和癌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黄泽平. 兰州大学, 2021(09)
  • [6]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在乳腺癌治疗应用中的探索性研究[D]. 许凤锐.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7]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D]. 胡嘉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9]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10]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D]. 何小菁. 南京大学, 2018(04)

标签:;  ;  ;  

数据库系统在病理病例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