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地寿阳

希望之地寿阳

一、充满希望的土地 寿阳(论文文献综述)

张硕[1](2021)在《图腾崇拜、族群记忆与身体呈现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田野调查报告》文中认为山西省有一种融合武术与舞蹈的表演活动,它主要是表演者通过扮演鬼神来祭祀祖先的仪式形式,它就是山西傩舞“寿阳爱社”,也被当地人称为“耍鬼”,表现了当地人对图腾的崇拜和祭神娱人的特征。山西傩舞“寿阳爱社”演示了轩辕与蚩尤大战的情形,轩辕命令族人假扮成冤头鬼去扰乱蚩尤大军,最后用智谋战胜对手,后人把族人这种英勇爱国的行为称为“爱社”。山西傩舞“寿阳爱社”是一种具有独特装扮的群体性表演活动,它通常在轩辕生辰、驱逐瘟疫的时候进行表演,表演全程由二十四人参与表演,表演者皆为韩沟村村民,在表演中主要剧情就是轩辕命令族人假扮成冤头鬼去扰乱蚩尤大军,最后胜利的故事。六个表演者戴鬼脸面具装扮成大鬼在场中央表演,表演者在表演动作中加入了武术小洪拳,而在经过武术与傩舞的融合后,表演动作呈现出动作刚柔相济、朴实小巧、简单易懂、用力短促,身体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特点,演出时间一般是一个小时。根据《寿阳县志》中(1)记载,每当到了一年的的阴历七月,“寿阳爱社”和其他社火都会同一时间聚集到寿阳县的北神山轩辕庙门前的广场一起表演。而只有山西傩舞“寿阳爱社”能够进入轩辕庙之中进行演出,其他社火则不可以进入。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的是一种集仪式与身体动作为一身的民俗体育活动,它的图腾文化、表演仪式等元素体现了深厚的民俗体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主要是以山西傩舞“寿阳爱社”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其所表现的图腾崇拜、祭神娱人、祈福消灾的历史沿革、活态传承、器具文化、表演仪式等元素,考察其传承嬗变、组织形式、场域器物、展演程序,探讨其仪式形式与身体动作的互动关系,记录和展示这一幕集仪式性、身体性、动作性、群体性、游戏性、体育性和艺术性的民俗活动。可以丰富山西傩舞文化的理论内涵,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

胡燕琪[2](2021)在《山西省寿阳县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空间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积淀,通京大道和榆盂道贯穿全县,东至阳泉市,西接榆次区,北入盂县,作为我国古代连接第二、三阶梯的重要交通线路,是晋冀、晋京通衢要道,具有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传递、商贸往来等功能。沿线村落的形成、发展兴衰、经济、自然及社会环境、空间形态都深受古驿道的影响。对古驿道及沿线村落进行梳理以及人文脉络的整合,更为全面地了解道路交通对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论文以寿阳县通京大道和榆盂道13个沿线晋商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研读和实地走访调研,梳理古驿道历史沿革、沿线村落概况,深入剖析沿线晋商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并对其进行现状分析和保护探讨,提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县域发展略尽绵力。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论述了本文的题目来源,引出研究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通过查阅文献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类综述后提出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第二部分,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梳理寿阳地区古驿道的历史沿革,分析生成古驿道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第三部分以寿阳地区沿线13个晋商村落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村落功能的差异性进行分类,分析道路交通与沿线村落生成兴衰的密切关系,梳理论述13个村落的概况,总结发展现状,并对其完整性与环境协调性进行综合评定,以全面的视角阐释驿道沿线村落。第四部分,通过实地调研,基于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的现状形态格局,从总体布局、街巷空间、节点空间、院落空间、重要建筑五个方面分析论述其空间特征,深入剖析古驿道对沿线村落空间特征产生的影响,并通过两个村落案例进行全面详实的分析,为相关的基础分析提供实证依据。第五部分,以整体性、原真性、分层保护、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四项保护原则,从自然环境、古驿道、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方面入手,将古驿道线性遗产进行整体系统保护。在充分挖掘村落文化遗产及其价值的基础上,探索持续发展思路,为实现区域范围内线性空间的整体联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曹雪芹[3](2021)在《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古至今色彩对建筑形象的彰显至关重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建筑所拥有的建筑色彩体系也是截然不同的,目前学术界在古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对于传统民居色彩的探讨却很少,尤其是针对北方的传统民居。山西作为北方的传统民居大省,其历史之悠久,传统民居资源之丰富,众多的传统村落如繁星般密布于三晋大地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建筑于传统村落的涌进,这些传统村落的整体色彩体系正逐渐被破坏,因此针对山西传统村落整体色彩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选取山西省晋中的五个传统村落的民居院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色彩学等相关理论,将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展开研究,具体论述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色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晋中传统村落民居依托的环境以及晋中传统村落民居概况。基于晋中民居自身的特点,结合其地质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工程技术和地域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剖析晋中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的成因。第二部分,传统村落民居色彩实地调研,采集色彩样本,绘制色彩图谱。对晋中传统村落中的民居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与归纳,分别从传统民居的建筑本体色、建筑装饰色、周围环境色和室内色彩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建筑本体色是本篇文章的重点,主要通过传统民居院落外墙、正房和厢房三部分主体色彩构成的特点及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第三部分,对典型传统村落民居色彩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总结相同点,分析其差异性。在确立采用定性与定量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进一步系统地分析晋中传统村落中民居原貌(原状)色彩的数据,总结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特征。第四部分,提出民居色彩优化建议与晋中传统村落民居色彩推荐图谱。于此还剖析了晋中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的现状及针对该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并以太谷上安村的更新与改善为具体案例,分析其传统民居色彩的应用与保护范式。论文的研究,不仅试图为山西传统村落建筑色彩方面填补一角空缺,加强民众对山西传统村落中民居色彩的文化审美认知,从而建立起对自身所独有的传统村落民居的身份与地域保护意识。更是力图通过构建的晋中传统村落民居色彩谱系,对现实中山西传统村落民居整体发展的构建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李宝文[4](2021)在《古驿道商队沿途停靠村落空间形态与保护利用研究 ——以寿阳胡家堙村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生活方式不断向周边村落辐射,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居民对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随着当地居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村落历史建筑有可能被拆除、改扩建,其传承的历史文化如何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在深入分析村落空间与建筑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制定保护策略、合理利用村落资源提出规划理念是村落有效发展的重要因素。胡家堙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与太原市交界处,此村落在历史上处于太原——寿阳设传要径途中,是一处商队沿途停靠休整的区域中心村落。明清时期随着晋商的崛起,物资运输随之繁荣,太原至河北各市县的物资经井陉古驿道运送,往来商队在停靠过程中促进了村落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多元文化的发展。因商队停靠需要,村落中设立了商业建筑,并在一段时间繁荣昌盛,村落因此形成了以商业街区为核心区域的空间形态特征,建筑形制也在此影响下具有独特的风格。现今随着交通改道与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村落不再受益于商队停靠带来的经济红利,历史商业街区失去了原有功能,村落产业结构随之改变,发展速度缓慢,历史格局也面临被破坏的风险。胡家堙村保护利用模式的建立基于对村落空间形态的深入分析。文章从古驿道商队沿途停靠村落的视角出发,以胡家堙村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村落的演变发展历程、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建筑形制特征;其次,通过总结村落现今阶段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取村落中保护价值较高的历史元素:历史商业街区、景观节点空间、特色历史建筑,从物质文化层面与非物质文化层面出发制定了符合村落现今经济状况的保护策略;最后,在保护重点历史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村落风貌,合理利用村落资源并提出规划理念,进一步完善对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并合理利用村落资源使其得到有机生态的发展。希望借此研究使村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王洋[5](2020)在《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文中指出金元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也是山西区域社会发生激荡转折的时期。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时段是1127年至1368年,这段时间内,山西处于金、元二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研究以金元时期的山西社会为考察范围,以山西金元时期留存的850通碑刻资料为基础资料,将碑刻中所反映的释道宗教、祠神信仰、水利营建、宗族发展四个面向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是一项关于地域社会史的研究,除碑刻资料外,同时运用史志、文集、家谱等资料,并注重田野调查,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以及“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考察以上四个面向中所体现金元时期山西基层民众面对社会剧变时的复杂心态,以及在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中体现的能动性。文章旨在将基层民众从战乱和王朝更替下面目模糊的“黔首”,还原为充满主动性的行为主体,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对社会变革下的民众行为进行解读,并最终探讨山西社会在金元时期社会整合过程中发生的嬗变过程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文章分为九章,按照时间顺序,设置了“金”与“元”的时间分野,第一章以“金代山西宗教与社会”为研究对象,宋代以来,山西的佛教信仰氛围相当浓厚,而北宋徽宗在民间弘扬道教的举措也令道教具备了一定信众基础。金代之前已存在的大中型寺院通过经营庙产、收徒授业、弘扬教义等途径获得发展空间。在宗教管理制度方面,金代与前代不同的一点是开发了民间购买寺观名额的通道,在此政策影响下,基层民众具备了在村中开设合法寺观的条件,地方精英与僧道的交流、博弈也变得频繁起来,不少具有经济实力和道德威望的僧道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一些新创的寺观成为村民共享的公共空间。第二章探讨了金代灾害频发的社会条件与民间创开水利的热潮。金元时期处在历史上气候波动较大的寒冷期之间,受气候影响,旱灾成为山西地区生产发展的最大障碍。国家与地方精英的赈灾活动虽能纾解部分困难,但也会出现有时力有不逮的情况。为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效率,除对前代水利工程善加利用外,金代山西水利开发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民渠的大量开创和水泉的逐步利用。随着水利工程的开发,民间关于水权的纷争也随着出现,民众通过输财、论工、家族继承、道义因素等不同条件厘定用水权力。同时,通过对不同水案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发现,用水秩序中反映的国家话语与民间传统逐渐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官方通过地方精英对水利系统进行间接管理的制度逐渐形成。第三章论述了金代祠神信仰与山西社会的关系,由于灾害频发,被认为能够护佑地方风调雨顺的祠神成为民众寄予希望的另一途经。北宋熙宁年间曾进行过对民间祠神的大规模封赐,山西州县官员通过奏请封赐的方式为一部分地方祠神争取到了官方颁发的封号、庙额。由于金代未再度大规模封赐祠神,因此获得赐封的神灵群体基本维持北宋末的格局。在金代对祠神的管理中,地方官员、儒士与地方精英按照儒家经典,对一部分无额祠神进行了维护和再度诠释。通过对长子县上方村汤王庙的个案解读,可以形象地观察民间组织的内部结构、祈雨仪轨以及民众对异地设立“行祠”的看法。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僧道也逐步参与到祠神祭祀中来。第四章探讨金代宗族的发展情况,由于靖康之变后的社会动荡,原先地方大族拥有的纸质谱牒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以石质碑幢作为载体,记录家族世系等信息。北方以先茔为中心的宗族活动也有一定发展,国家鼓励累世聚居,并为七十以上老人赐官,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宗族意识的不断完善。此外,本文还注意到山西社会中宗族与宗教之间具有的密切联系。第五章详述蒙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世侯的崛起,蒙元时期各州县地方武装与原金代官员等通过投降、依附蒙古,获得了当地军政权力,由于权力能够在家族内部继承,因此称为称为“世侯”。对于蒙元时期经历战乱的山西地区,世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生产,招辑流亡,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其次是僧道政治、经济地位的抬升,由于邱处机、海云等着名僧道的社会活动,蒙古统治者允许僧道蠲免赋税。以兴建纯阳万寿宫与刊刻“玄都宝藏”两大活动为主,全真教在山西地区迅速扩张。佛教则通过三次僧道辩论,争取蒙古统治者的支持,对全真教进行全面抑制。再次是儒士地位的相对下降,由于蒙元长达八十多年未行科举,因此儒士不得不寻求为吏、为学官等新的入仕的渠道,并在社会事务中强调自身权威,科举停废客观上为儒士深入地方社会提供了条件。第六章主要研究元代山西宗族建设的情况,山西世侯通过“根脚”和自身才干延续了家族仕途,他们是宗族活动实践的主要力量。在这一时期,世侯、平民、儒士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家族积极采用“先茔碑”与“世系图”来记录家族发展情况,经幢与墓塔作为先茔碑的补充,在元代也一直被沿用。先茔碑的创作以平实为主,儒士在其中发挥了指导作用,谱牒中并不排斥女性与出家的族人,一些世侯与地方精英还创建了“家佛堂”作为祭祖场所,“守坟寺”这一形式在元代也得到了发展。综合来看,山西这一时期的宗族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第七章论述元代的水利与社会关系,元代是山西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时期,民间水利管理体系在前代基础上作用愈加突出,以渠长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在水利管理、人力组织、水规制定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亦不断加深。目前所见的一些地区,官方在推广“自下而上”用水经验与巩固渠长权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洪洞等水利规约较为完善的地区,共同的水神祭祀与使水户的身份认同关联起来,渠长的权力不仅包括在现实生活中监督渠务、分配水权,在水神祭祀体系中确立权威,进行资源竞争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看到,通过神权、传说等方式巩固水权的行为,被证实是卓有成效的。此外,僧道等新晋社会精英对水权的把握,也是本章研究的重点之一。第八章主要讨论元代祠神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与金代相比,元代对祠神信仰的管理较为松散,无封号的祠神在社会中获得了宽松的发展空间。元代的地方儒士重视地方的文化传统和民众的实际利益,他们成为地方祠神信仰正当性的辩护者。由于元代自然环境多自然灾害,地方官员、儒士、精英与民众集中在民间神祠之中,希望通过祷告达到消灾弭祸,风调雨顺的目的。地方神祠中出现的乱象与国家管理紊乱有关。但是,元末农民起义,战乱频发,严苛的社会氛围令官员与民众过分倚重民间神祠的灵验效应,是否符合“正祀”的要求则降至次要位置。另一方面,以姜善信、广胜寺僧人为代表的宗教人员广泛地参与地方祠庙的修缮活动,并参与祠神祭祀,以争取社会精英的合作。第九章研究元代山西宗教折衷求变,积极向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至元焚经”之后,全真教对道教的管理范围限于淮河以北,地方宫观的职能也由协调扩张转为以经营庙产为主。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则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政治、经济等多方支持。本文注意到,在世祖之后,山西不少寺观均将庙产立碑,这一活动反映了释道二教在基层社会的生存压力。通过以泽州道士苗道一为个案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元代宗教的发展环境与蒙元之初相比有着很大区别,作为全真掌教,苗道一的成就局限在宗教方面,而甚少涉足社会事务。而地方社会中的僧道们则积极适应以村社为中心的地域社会新格局,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致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许欣悦[6](2020)在《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文中提出《锦绣万花谷》为南宋时期的类书,主要是供给平民百姓阅读的实用书籍,具有鲜明的“市井文化”特色,时人多次参考,后世多次印刻。其在“闻必求,求必览”且“取之怀袖”的过程中,以“獭祭鱼”(即以“罗列故实”之意)的收录方式保存了宋之前的典章故事、轶闻杂谈与宋时人们的社会风物、生产、生活器用的基本面貌,其类似“百科全书式”的文献中,展现了宋代社会物用与生活方式审美下的赏物面貌。相对于北宋初年编纂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主要为宫廷皇室、士大夫使用的类书而言,《锦绣万花谷》更为普及并被大众广泛接受。故此,对此文献研究意义明确,即以实在的社会生活物用资料来呈现我国中古社会的大众设计史实。本文选择以《锦绣万花谷》中涉及风物相关词条、史经典籍为研究南宋世俗风物之样貌的文献基础,并将编纂者散落抄录至《锦绣万花谷》中各门类下的、与风物有关的类目词条进行分类,站在其类目布局的大框架下考析其涉及的物名词条原典来源,且作有条理的梳理与归纳。以《锦绣万花谷》中的风物典词条与宋人的笔记、绘画、书法、工艺等作品作为文献互证基础,以此梳理书中各门类下的风物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整理出一条《锦绣万花谷》中展现的物用,直至呈现风物史线索。线索一,风物的传承在于追述风物原典的初始样貌,南宋风物是由汉唐至北宋,经社会环境与自然条件承袭而成的,《锦绣万花谷》中大量辑录了前人风物典籍片段,为南宋风物经历代延续久积而成的生活风物形态探究提供了资料;线索二,再现了世俗风物与传统礼制风物的不同,商品经济对传统礼制的冲击、北宋至南宋时南北杂集碰撞与融合,在风物上表现为奢靡僭越风与世俗化,书中蒐集的宋时正史、时人诗词文句,保存了传统礼制传承下风物的坚守与改变以及各个阶层风物表现中的世俗迷恋;线索三,文人审美成为南宋风物赏用的主流,书中辑录的前人与南北宋人文章、诗词片段中,可以看到入宋以后,阶级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朝廷、士人、社会教化下致使南宋世俗风物更加偏向文气。由此串联起来,以设计学视阈解读《锦绣万花谷》文献背后呈现的宋代风物中的物与百姓生活方式,可为风物史研究中宋代“物”的复原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版本,进而为设计史研究开掘更多可以佐证历史生活真实面貌的写照文献。

李岚[7](2020)在《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深刻变革,而且对内陆城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方规划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太原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规划建设亦呈现出许多独特性。本文以近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新史学、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近代太原复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经,以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机构、规划、建设、思想、人物等)为纬,系统挖掘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梳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太原自主建设与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对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特点、实施动因的理论认识。本文分析了太原山水人文环境及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代太原城市发展的地理、人文及规划建设基础;通过对近代发展历程的基础研究,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并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事件、要素、人物方面阐述其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的近现代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多元化的规划思想。本文通过对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脉络,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揭示了太原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演变的历史特征;发掘了珍贵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内陆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城市规划建设中“革化因循、人心化育、文化传承与复兴、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李杨[8](2020)在《山西榆次祈雨祭祀及神亲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传统中国社会是小农经济,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在生产力低下的传统社会,天象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当出现气候灾害时,巫术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手段,由此衍生出众多民间雨神信仰。在山西榆次,民间多信仰雨神,并由此村落间衍生出一种特别的村落交往网路——神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不断挤压乡愁生存空间,对“神亲”关系的记录,可以保留一点乡村原生态的东西。本文以山西榆次区为调查对象,利用地方志及神庙、碑刻、民间传说等丰富资料,探讨区域内的村际关系、村庙文化,充分利用田野调查法、参与法、文献学方法等方法,最终论证文章结论,使论文内容更详实。山西地区因气候因素,频发干旱,在自然与人文生态场域下,祈雨历史悠久。榆次雨神众多,主要分为人神与自然神,正统性与灵验性是神灵区域内主体选择的内在动力。榆次地区跨村落祈雨仪式形式多样,郝村、西河堡村、榆城坪村、后沟村、要村、大常村祈雨各有特色,体现了民间信仰的不同方面。人神互动中体现出家族主义、人本思想、集体无意识、谢恩思维与互惠原则等鲜明的民族性格与特色。山西榆次民间雨神信仰网络主要以神亲关系来建构,信仰网络主要有拟血缘、拟姻亲、感应天神三种路径来建构,其中又以拟血缘、拟姻亲为主要路径。与太谷地区神亲构建相比,榆次地区神亲关系更符合《榆次县志》所述雨神结盟、两两结盟、仪式周期不固定等特点。在神亲关系网络下,村落之间达成跨村落祈雨信仰联盟。祭祀仪式中充满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峙,其本质是对于信仰资源的博弈。在信仰文化笼罩下,榆次地方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际交往规则。神亲搭建了地方社会的信仰氛围,处于同一信仰范围内的成员获得心理认同与身份认同,构建了一条坚固的交往通道。同时,信仰作为一种资源也造成了集团内部的冲突与斗争。民间仪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家导向不断变化的。1949年后,民间仪式与国家力量的关系从冲突到共谋,民间仪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自我调适,但是在现代化发展的冲击下,依旧面临传承困境,不断挣扎。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新时代,对民间信仰活动的忠实记录,有助于丰富村落文化的研究。探讨传统民俗转变与适应,在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的局面下求存,尽力维持传统民俗的核心内涵,这都是本文的思考点与意义所在。

庞达[9](2019)在《政党适应性视角下的群众路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如何在党的治国理政过程中正确有效地践行群众路线始终是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与思考。从实践角度讲,群众路线是一个由多种实践形式和策略所组成的丰富体系,凝聚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群众工作、建构党群关系的宝贵经验,这些实践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与形态,发挥了不同的政治功能。要正确的贯彻群众路线不仅应对各个时期群众路线主要实践形态及其特点进行总体性的把握,而且要弄清隐藏在庞杂实践形态中的群众路线变迁规律,并以之为指导探索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创新路径。当前学术界对群众路线的研究体现出多重视角,包括政策过程视角、民主建构视角、国家治理视角等等,这些视角从不同方向对群众路线进行了解读与界定,但多是基于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群众路线实践做出的论述,缺乏整体性分析与完整性把握。实际上,群众路线的实践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断变化的,根据某一阶段或某个层面的经验对它做出界定,无疑会削弱群众路线本身的丰富性与立体性,也不利于对其所具有的政治功能与潜在价值的准确把握。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政党适应性的视角来理解和分析群众路线,或许可使我们对群众路线有一种更全面、完整的理解,从而发现原来被我们所忽视的内容。政党适应性理论是研究政党变迁与适应性变革的重要理论范式,如何建构政党与环境的契合关系是这一理论的核心问题,民众的需求与结构是政党所要适应的关键环境变量,如何基于民众需求和结构特征的变化对政党组织(及其各类政治活动)做出调整,从而建构政党与民众的契合关系是政党适应性理论所关注的主要内容。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建构和规范党群关系的基本方式,在群众路线实践展开的具体过程中,同样要基于客观环境和群众特点的变化变革群众组织方式与手段,基于群众需求的变化调整动员模式与沟通策略,这就使不同时期群众路线的实践变迁同样体现出政党适应性的基本逻辑。中国共产党是先锋使命型政党,具有适应性实现过程的特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展开及其功能实现过程的特殊性。因此,政党适应性理论可以为我们研究群众路线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视角与思维范式,从这一视角出发可对群众路线的历史演变做出更完整、清晰的把握,对其政治功能做出更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对新时代背景下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做出深入思考。从政党适应性的视角分析群众路线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民主革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之后三个时期进行考察。时代环境的变化和党的主要任务的变迁对党群契合关系的建构提出新的挑战,要求群众路线的具体开展形式据此做出适应性调整,这导致不同时期党对群众路线的落实形态呈现出明显的适应性变迁轨迹,而在每个时期内部的不同阶段也体现出一定适应性调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民主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都有明显的体现。本文依照中国共产党适应性演变模型对群众路线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实践形态及其适应性影响因素做了梳理和分析,选取具体案例对不同历史情境中的群众路线实践做了考察,并分别对三个时期群众路线的基本特征做了总结:民主革命时期的群众路线围绕“政治革命”任务而展开,具有实践策略的灵活性与实践方式的激进型,宣传、劝说等柔性动员和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是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要形式;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前的群众路线围绕“社会改造与国家建设”任务而展开,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形式全面融入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各个领域,并成为党的领袖建构领导权威、平衡官僚权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之后的群众路线围绕“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任务而展开,依托制度化渠道的群众民主参与成为群众路线落实的重要形式,如何克服官僚体制弊端成为这一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命题。从政党适应性的视角来理解群众路线的政治功能,可以分别从外适应与内适应两个大的方面予以考察:首先,就外适应方面来说,主要体现为对于“群众”的回应、引导与塑造。通过群众路线的信息收集与政治沟通功能,中国共产党保持了对群众需求变化的敏锐感知;通过群众路线的资源整合与汲取作用,中国共产党建构了组织生存的群众支持网络;通过群众路线对民意的有效汇集与实现,中国共产党巩固了执政合法性与政治代表性;通过群众路线对“人民群众”的塑造与引导,中国共产党增进了社会资本与政治团结,为自身政治事业与历史使命的完成打下了良好基础。其次,就内适应方面来说,群众路线具有促进党实现自我革新、自我凝聚、自我净化的重要作用。通过群众路线的人员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功能,中国共产党保持了党及其领导的政权体系的开放性,实现了自我革新;依托群众路线对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锻炼和实践经验的累积,中国共产党培养出了能被广大群众所认可与信服的“群众领袖”,实现了自我提升;通过群众路线对党员道德品格与革命意志的塑造,中国共产党保持了自身的群众底色,实现了自我净化;通过群众路线对政党组织文化与向心力的建构,党的内部统一了理念、协调了行动,实现了自我凝聚。从政党适应性的视角思考群众路线的时代创新,需要基于政党当前所面临的适应性挑战,从问题视域出发挖掘群众路线蕴含的潜在价值,探索创新方向。当代背景下,群众路线对于突破政党代表性困境、解决党群沟通隔阂、抑制政党官僚化倾向、消解权力异化风险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但群众路线的创新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障碍,体现为社会结构分化加大了群众政治整合的难度、政党科层化限制了群众政治参与的拓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完善影响了党群之间的互动沟通。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需要基于新的时代环境和群众需求变化,实现群众服务和沟通的机制渠道创新、群众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与平台创新、群众组织和动员的方法载体创新、党的教育实践常态化与巡视巡察机制创新、党的管理体制优化与基层党建创新。

陈冲[10](2019)在《郑清之《安晚堂诗集》研究及校注》文中研究指明郑清之(1176—1251),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庆元之鄞人(今浙江宁波),南宋理宗朝宰相。郑清之政治地位极高,于文学一道亦颇有造诣。故而有必要对其人其诗展开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文本研究和诗歌注释。文本研究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分家世、教育师承、仕宦经历等方面论述郑清之的生平。指出其为唐代书画三绝之郑虔的後人;嘉定四年(1211)登进士第,而非嘉定十年;仕宦经历部分则认为其是南宋不可多得的贤臣良相,而非一般认为的史弥远之流。同时梳理其与时人的交游情况。第二章对《安晚堂诗集》的版本流传情况做一个简要的爬梳,并介绍郑清之其他作品。第三章从文本出发,主要分析郑氏诗歌的主题内容与艺术特色,展现其风貌价值。注释部分,以汲古阁影宋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所收《安晚集》为底本,对集中诗歌涉及到的疑难字、典故、人名、官职名、佛教语等进行详细的注释。希望通过上述工作,促进时人对郑清之政治、文学成就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以便对南宋文学有更深入了解。同时,这对繁荣浙江宁波地区的地域文化亦有积极意义。

二、充满希望的土地 寿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满希望的土地 寿阳(论文提纲范文)

(1)图腾崇拜、族群记忆与身体呈现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田野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对傩的研究
        1.3.2 对傩舞的相关研究
        1.3.3 对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田野调查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的区位与沿革
    3.2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的流布考据
    3.3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的活态传承
        3.3.1 “寿阳爱社”的传承人现状
        3.3.2 “寿阳爱社”的演出现状
        3.3.3 “寿阳爱社”的族群传承
    3.4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的场域器物
        3.4.1 “寿阳爱社”的乐器(谱)
        3.4.2 “寿阳爱社”的面具
        3.4.3 “寿阳爱社”的服饰与道具
    3.5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的展演程式
    3.6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的文化功能
        3.6.1 纳福避祸的诉求
        3.6.2 图腾崇拜的信仰
        3.6.3 酬神娱人的精神
        3.6.4 族群符号的展现
    3.7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的民俗文化
    3.8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的文化启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的体育文化内涵
        4.1.2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的民俗文化价值
        4.1.3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的发展困境
    4.2 建议
        4.2.1 创新传承理念
        4.2.2 提高传承人的整体水平
        4.2.3 加强扶持力度
        4.2.4 加大资金投入
        4.2.5 创新传承方式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山西省寿阳县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题目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寿阳古驿道及其沿线晋商村落的历史沿革与成因
    2.1 山西省古驿道概况及历史沿革
        2.1.1 商周时期山西地区陆路交通网络
        2.1.2 隋唐时期山西地区陆路交通网络
        2.1.3 明清时期山西地区陆路交通网络
    2.2 寿阳县古驿道概况及历史沿革
        2.2.1 寿阳古驿道历史及路径辨析
        2.2.2 寿阳商道历史沿革
    2.3 寿阳境内古驿道的生成环境
        2.3.1 自然环境特征
        2.3.2 人文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寿阳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概况
    3.1 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的生成背景
    3.2 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成因分析
        3.2.1 自然环境
        3.2.2 经济因素
        3.2.3 交通因素
    3.3 古驿道沿线村落类型及特征
        3.3.1 商贸驿站型村落
        3.3.2 交通节点型
        3.3.3 军贸混合型
    3.4 寿阳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概况
        3.4.1 东西向主驿道——通京大道
        3.4.2 东北向次驿道——榆盂道
    3.5 沿线传统村落发展现状
        3.5.1 利用现代交通之便继续发展
        3.5.2 走向自然衰落的村落
        3.5.3 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的现状总结与评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寿阳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4.1 村落总体布局
        4.1.1 空间组织模式
        4.1.2 平面形态特征
    4.2 街巷空间
        4.2.1 路网组织结构
        4.2.2 街巷功能
        4.2.3 街巷空间比例尺度
    4.3 节点空间
        4.3.0 广场
        4.3.1 宗祠——聚族而居
        4.3.2 集市——聚贾而居
    4.4 院落空间
        4.4.1 院落群体组合方式
        4.4.2 院落单体类型
        4.4.3 院落空间序列
    4.5 重要建筑
        4.5.1 古驿道遗迹与桥梁
        4.5.2 驿站与急递铺
        4.5.3 寺庙
        4.5.4 阁楼
        4.5.5 民居院落
        4.5.6 名木古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寿阳驿及张靖铺为例
    5.1 寿阳驿
        5.1.1 村落概述
        5.1.2 历史沿革
        5.1.3 村落选址及空间特征
        5.1.4 典型建筑
    5.2 张靖铺
        5.2.1 村落概述
        5.2.2 村落选址
        5.2.3 村落空间特征
        5.2.4 典型建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寿阳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保护与发展
    6.1 寿阳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6.1.1 整体性原则
        6.1.2 原真性原则
        6.1.3 分层保护原则
        6.1.4 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6.2 寿阳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保护的措施
        6.2.1 自然环境的保护
        6.2.2 古驿道的保护
        6.2.3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6.2.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6.3 寿阳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发展思路探索
        6.3.1 村落多元文化资源复合发展
        6.3.2 古驿道线性多层次发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色彩研究基础理论及方法
        1.3.1 色彩学
        1.3.2 色彩地理学
        1.3.3 色彩心理学
        1.3.4 孟塞尔色彩体系
        1.3.5 CBCC中国建筑色卡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论文的逻辑框架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概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晋中地区和晋中市
        2.1.2 传统村落
    2.2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依托环境
        2.2.1 地质地貌条件
        2.2.2 气候条件
        2.2.3 自然资源条件
        2.2.4 工程技术条件
        2.2.5 地域文化条件
    2.3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特征
        2.3.1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类型
        2.3.2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平面布局
        2.3.3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建构方式
        2.3.4 传统村落民居的基本构成要素
    2.4 研究样本的选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调研与分析
    3.1 民居色彩构成要素
        3.1.1 建筑本体色
        3.1.2 建筑装饰色
        3.1.3 周围环境色
        3.1.4 室内色彩
    3.2 民居色彩采集方法
        3.2.1 色彩采集方法
        3.2.2 绘制传统村落民居色彩图谱
    3.3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主要色彩要素——建筑本体色分析
        3.3.1 典型的农耕山地村落——榆次后沟古村
        3.3.2 藏于深山中的官宦之村——太谷上安村
        3.3.3 坡地上的晋商村落——祁县孙家河村
        3.3.4 平原上六堡相连的村落——平遥段村
        3.3.5 坡地上的“军事小城”——介休张壁古堡
    3.4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其他色彩要素分析
        3.4.1 辅助色——建筑装饰色
        3.4.2 外部——周围环境色
        3.4.3 内部——室内色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量化与分析
    4.1 色彩量化与方法
        4.1.1 色彩面积比例
        4.1.2 色相的选择
        4.1.3 明度、纯度的选择
    4.2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量化分析
        4.2.1 建筑本体色量化分析
        4.2.2 其他色彩要素量化分析
    4.3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差异性研究
        4.3.1 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特征分析
        4.3.2 传统村落区域民居色彩差异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优化策略
    5.1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优化策略
        5.1.1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现存的问题
        5.1.2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保护原则
        5.1.3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保护宏观建议
        5.1.4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保护微观建议
    5.2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推荐
        5.2.1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色彩推荐色谱
        5.2.2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装饰色彩推荐
    5.3 典型村落色彩设计方案——以上安村为例
        5.3.1 项目基本概况
        5.3.2 改善与更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成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民居建筑色彩样本采集图谱与数据
    表A1 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建筑色彩采集图谱
    表A2 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建筑色彩色谱数据
    表A3 太谷上安村民居建筑色彩采集图谱
    表A4 太谷上安村民居建筑色彩色谱数据
    表A5 祁县孙家河村民居建筑色彩采集图谱
    表A6 祁县孙家河村民居建筑色彩色谱数据
    表A7 平遥段村民居建筑色彩采集图谱
    表A8 平遥段村民居建筑色彩色谱数据
    表A9 介休张壁古堡民居建筑色彩采集图谱
    表A10 介休张壁古堡民居建筑色彩色谱数据
附录B 装饰色彩与环境色彩样本采集图谱与数据
    表B1 建筑装饰色彩采集图谱
    表B2 建筑装饰色彩色谱数据
    表B3 自然环境色彩采集图谱
    表B4 自然环境色彩色谱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古驿道商队沿途停靠村落空间形态与保护利用研究 ——以寿阳胡家堙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起源与背景
        一、研究起源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胡家堙村的溯源
    第一节 古驿道商队沿途停靠村落概述
        一、山西的商业交通
        二、明清时期山西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
        三、贸易运输下商队停靠村落的衍生
    第二节 胡家堙村区位环境及历史沿革
        一、胡家堙村区位环境
        二、胡家堙村与古驿道关系
        三、胡家堙建制沿革
        四、胡家堙历史沿革
    第三节 自然环境对村落形成的影响
        一、地形地貌
        二、气候条件
        三、农林环境
    第四节 社会人文环境对村落形成的影响
        一、物资运输
        二、人口迁徙
        三、金融运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胡家堙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第一节 村落空间格局整体形态
        一、村落择址
        二、村落边界形态
    第二节 村落街巷空间
        一、街巷空间布局
        二、街巷等级
    第三节 村落公共空间
        一、商业街区
        二、景观节点空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胡家堙建筑形制特征
    第一节 功能和类型
        一、民居院落
        二、商业店铺
        三、仓储窑院
    第二节 空间和布局
        一、流线排布
        二、空间秩序
    第三节 建材与装饰
        一、建筑材料
        二、建筑装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胡家堙村村落保护策略
    第一节 村落保护对象综合评价指标框架构建
        一、村落现存问题
        二、评价因子提取
        三、评价体系框架
        四、胡家堙村保护对象现状评价
    第二节 村落商业街区保护
        一、商业街区物质文化层面保护
        二、商业街区非物质文化层面保护
    第三节 景观节点空间保护
        一、节点空间物质文化层面保护
        二、节点空间非物质文化层面保护
    第四节 特色建筑空间保护
        一、建筑空间物质文化层面保护
        二、建筑单体空间非物质文化层面保护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胡家堙村落资源利用与规划理念
    第一节 规划理念
        一、规划原则
        二、指导思想
        三、规划框架
        四、规划定位
    第二节 基础设施规划
        一、村落用地规划
        二、道路交通规划
        三、市政设施工程规划
        四、景观系统规划
    第三节 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二、产业结构规划
        三、产业布局规划
    第四节 特色旅游专项规划
        一、旅游发展策略
        二、客源市场分析
        三、非物质文化旅游体验
        四、旅游规划功能分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区域、材料和思路
第一章 其兴也勃:金代山西宗教发展的特征
    第一节 入金以来山西地区的宗教生态
    第二节 金代基层社会购买名额敕牒的热潮
    第三节 金代山西地区释道二教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影响
    小结
第二章 秩序初建:金代山西民间水利建设的背景与过程
    第一节 金代山西的自然环境与主要灾害
    第二节 国家与地方精英的赈灾活动
    第三节 金代山西的水利建设与水权分配
    第四节 金代水案分析
    小结
第三章 祠赛祈报:金代山西民间祠神信仰与社会活动
    第一节 金代山西民间祠神信仰格局
    第二节 “载在祀典”:金代政府对神祠的管理政策与民间应对方式
    第三节 官员的作为与态度
    第四节 金代民间神祠的组织与祈祷——以潞州长子县上方村“圣王庙”为中心的考察
    第五节 释道二教与祠神信仰的结合
    小结
第四章 碑幢存谱:金代山西社会中的宗族实践
    第一节 金代民间敬宗收族的路径
    第二节 以先茔为中心的收族活动
    第三节 孝亲聚族:金代民间宗族情况
    小结
第五章 蒙元征服:金元易代对山西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山西世侯的崛起
    第二节 释道二教地位的提升
    第三节 科举停废与儒士地位
    小结
第六章 先茔图碑:元代山西的宗族建设
    第一节 “迁转法”颁布后的世侯家族仕宦情况
    第二节 元代先茔碑创建的时间分野与家族类别
    第三节 今见山西元代谱系之特征
    第四节 以“尊祖敬宗”为中心的茔地建设
    第五节 义与利:元代宗族建设的双重属性
    第六节 祠堂与佛堂:宗族祭祀的宗教影响
    小结
第七章 承前启后:元代的水利与水规
    第一节 蒙元及元代官方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节 民间水利规约的继续完善
    第三节 僧道等精英的水权
    小结
第八章 以社为先:元代祠神祭祀中的多方角力
    第一节 元代对祠神信仰的管理
    第二节 蒙元前期多重社会精英对祠神信仰的重塑
    第三节 地方精英对传统信仰的维护
    第四节 村社——祠神祭祀的主体
    第五节 元代官员参与祠神祭祀的方式
    小结
第九章 折衷求变:元代山西社会中的宗教发展
    第一节 祖荫难庇:“至元焚经”后全真教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泽州道士苗道一与全真教的“中兴”尝试
    第三节 元代山西佛教的发展
    第四节 “难持胜果”:元代中后期僧道生存空间的逐步压缩
    第五节 僧道的应对方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
    二、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研究对象《锦绣万花谷》历史定位
第一章 《锦绣万花谷》的编纂及内容概述
    第一节 《锦绣万花谷》物名分类
    第二节 《锦绣万花谷》中列目布局
    第三节 《锦绣万花谷》中征引搜集文献典考
第二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的实证
    第一节 服饰织绣——风物典中的服饰
    第二节 珍馐嘉旨——风物典中的饮食器
    第三节 建筑房舍——风物典中的营造
    第四节 客路行舟——风物典中的出行
第三章 《锦绣万花谷》中映射出的南宋风物史貌
    第一节 四方辐辏——风物典中的商业
    第二节 常心乐事——风物典中的乐事
    第三节 百工竞巧——风物典中用品
第四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史流传至南宋展现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教育“畅和”——知识下移
    第二节 食俗尚“乐”——“此皆京师旧人”
    第三节 岁时讨“喜”——民间风土节令
第五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史貌折射出的宋时风物意蕴
    第一节 逾礼奢侈、好尚虚荣
    第二节 市井流通之世俗风物——世俗情
    第三节 匠人炼器之文人用器——文人意
结论
    一、《锦绣万花谷》记载的风物传承具有实证与佐证的依据,是考据宋代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
    二、《锦绣万花谷》宋人视角所投射出的“识物”与“赏物”,是宋代市井生活设计的写照。
    三、《锦绣万花谷》的文献挖掘与研究,是对当今设计领域非遗保护与古物今传的再认识。
附录一 史籍类书的比较
附录二 《永乐大典》引用《锦绣万花谷》
附录三 《锦绣万花谷》版本图录
附录四 文中举例《锦绣万花谷》中的类目词条对应原文索引
附录五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与图谱对比图例表
附录六 继《锦绣万花谷》之后风物史记述的延传文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断限
    1.4 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5.2 国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关的研究
        1.5.3 近代太原城市史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2 太原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和历史分期
    2.1 太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
        2.1.1 太原概况
        2.1.2 山川形势
        2.1.3 交通条件
        2.1.4 资源环境
    2.2 太原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2.2.1 行政建置沿革
        2.2.2 晋商都会
        2.2.3 地方历史名人
    2.3 近代以前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2.3.1 城市起源与城址变迁
        2.3.2 明代军事重镇及城市格局
        2.3.3 清代城市功能的转变与发展
    2.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2.4.1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2.4.2 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
    3.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的萌芽和发展计划的制定
        3.1.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与地方自治
        3.1.2 广泛探索到地方自治
    3.2 实业初创与城市近代化发展
        3.2.1 交通体系的发展
        3.2.2 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变迁
        3.2.3 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加强
    3.3 本章小结
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
    4.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和制度建立
        4.1.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变化
        4.1.2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4.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十年建设计划
        4.2.1 西方“市政”思想的引入
        4.2.2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
        4.2.3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的思想评析
    4.3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4.3.1 督军府
        4.3.2 傅公祠
        4.3.3 同蒲铁路
        4.3.4 西北实业公司
        4.3.5 环城公路
        4.3.6 学校及新式文化建筑
        4.3.7 公园整修与开放
        4.3.8 植树造林
        4.3.9 古迹保护
        4.3.10 其它市政建设
    4.4 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活跃阶段的原因
        4.4.1 特殊的政治环境
        4.4.2 太原的基本经济状况
        4.4.3 太原的人口状况
        4.4.4 具有先进思想和地方营建经验的人才推动
    4.5 阎锡山地方自治理念探源
        4.5.1 阎锡山和“山西自治”“太原试验”
        4.5.2 阎锡山的地方自治理念
    4.6 本章小结
5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5.1 日本占领时期制定的《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5.1.1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5.1.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5.1.3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5.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与其它城市规划的比较
        5.2.1 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其它都市计划的比较
        5.2.2 与不同时期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比较
    5.3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建设
        5.3.1 交通运输
        5.3.2 工矿企业
        5.3.3 水道建设
        5.3.4 其它方面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
    6.1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建构
        6.1.1 太原的军事防御布局机制
        6.1.2 太原军事防御工事构筑设施
        6.1.3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
    6.2 新中国成立前太原的城市规划
        6.2.1 建城问题讨论以及对太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6.2.2 新版城市规划生成
        6.2.3 市政改善工程
    6.3 本章小结
7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影响
    7.1 西方文化输入与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近代化
    7.2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本土化特征
    7.3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嬗变
    7.4 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它城市的比较
    7.5 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7.6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山西榆次祈雨祭祀及神亲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与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山西区域社会祈雨的研究
        1.2.2 关于神亲的研究
        1.2.3 关于村际关系的研究
    1.3 论文研究方法
2 信仰联盟:跨村落祈雨祭祀
    2.1 生态场域:祈雨发生的时空条件
        2.1.1 晋地自然生态场域
        2.1.2 晋地人文生态场域
    2.2 祭祀对象:雨神考辨
        2.2.1 自然神崇拜
        2.2.2 人神崇拜
        2.2.3 正统与灵验:主体选择的动力
    2.3 仪式实践:村落间的合作联盟
        2.3.1 郝村偷小大王
        2.3.2 西河堡村抬麻衣仙姑
        2.3.3 榆城坪村三神共祈
        2.3.4 后沟四龙王游神巡境与走亲
        2.3.5 张胡村狐爷爷牺牲祭祀
        2.3.6 大常空王佛取水
    2.4 思维认知:仪式映射的意识形态
        2.4.1 家族主义与男权社会
        2.4.2 人本思想
        2.4.3 集体无意识
        2.4.4 谢恩思维与互惠原则
    2.5 过渡礼仪:仪式结构解读
        2.5.1 分离阶段
        2.5.2 阈限阶段
        2.5.3 交融阶段
    小结
3 神亲:榆次区域雨神信仰网络构建路径
    3.1 拟血缘缔结神亲
    3.2 拟姻亲缔结神亲
    3.3 感应神灵缔结神亲
    小结
4 权利博弈:祭祀活动中多方对峙
    4.1 祭祀圈内、外部冲突
        4.1.1 祭祀圈内部冲突
        4.1.2 祭祀圈外部冲突
    4.2 现代化语境旅游开发中的对峙
        4.2.1 各利益主体间对峙
        4.2.2 村落内部对峙
    小结
5 村际关系:信仰背景下区域交往与演变
    5.1 信仰背景下村际关系
        5.1.1 信仰与村际合作
        5.1.2 信仰与村际冲突
    5.2 信仰背景下民间与官方的交往
        5.2.1 从冲突到共谋
        5.2.2 调适与演进
        5.2.3 挣扎与困境
    5.3 信仰与村民日常生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政党适应性视角下的群众路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政党适应性的视角阐释
        (一)政党适应性的基本理论:内涵、核心问题与实现逻辑
        (二)政党适应性理论的分析视角及其对群众路线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五、可能的贡献与不足
        (一)可能的贡献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群众路线的内涵及与政党适应性的内在关联
    一、“群众”的内涵
        (一)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
        (二)“群众路线”中的“群众”
    二、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与核心问题
        (一)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及其多重面相
        (二)核心问题:建构政党与群众的契合关系
    三、群众路线与中国共产党政党适应性的内在关联
        (一)契合点:党群关系中的“适应性”问题
        (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适应性的基本方式
        (三)群众路线实践体现中国共产党适应性的特征与逻辑
第二章 政党适应性视角下群众路线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群众路线
        (一)时代环境与历史任务
        (二)主要实践形态与适应性要素分析
        (三)个案考察:晋中解放区土改运动中的群众路线实践及其适应性调适
        (四)基本特征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群众路线
        (一)时代环境与历史任务
        (二)主要实践形态与适应性要素分析
        (三)个案考察:湖南醴陵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群众路线实践及其适应性调适
        (四)基本特征
    三、改革开放之后的群众路线
        (一)时代环境与历史任务
        (二)主要实践形态与适应性要素分析
        (三)个案考察:浙江温岭群众路线实践的“民主恳谈”模式及其适应性调适
        (四)基本特征
第三章 政党适应性视角下群众路线的功能阐释
    一、外适应功能:回应、引导与塑造群众
        (一)信息收集与政治沟通:敏锐感知群众需求变化
        (二)资源整合与汲取:建构群众支持网络
        (三)民意汇集与实现:巩固执政合法性与代表性
        (四)群众塑造与引导:增进社会资本与政治团结
    二、内适应功能:党的自我革新、净化与凝聚
        (一)人员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实现自我革新
        (二)政治能力锻炼与经验累积:实现自我提升
        (三)道德品格与革命意志塑造:实现自我净化
        (四)政党文化与向心力建构:实现自我凝聚
第四章 政党适应性视角下群众路线的时代创新
    一、新时代创新群众路线的意义
        (一)克服政党外适应挑战
        (二)应对政党内适应难题
    二、当前群众路线创新的主要障碍
        (一)社会结构分化加大了政治整合难度
        (二)政党科层化限制了群众政治参与拓展
        (三)基层组织不完善影响了党群互动沟通
    三、新时代群众路线实践创新的可能路径
        (一)群众服务和沟通的机制渠道创新
        (二)群众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与平台创新
        (三)群众组织和动员的方法载体创新
        (四)党的教育实践常态化与巡视巡察机制创新
        (五)党的管理体制优化与基层党建创新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郑清之《安晚堂诗集》研究及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选题及其意义
    二、郑清之及其诗歌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内容、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郑清之家世及其生平
    第一节 郑清之的家世
    第二节 郑清之的教育师承及求学经历
    第三节 郑清之政治生涯及为宦作风
    第四节 郑清之交游考述
        一、与刘克庄
        二、与林希逸
        三、与应系
        四、与赵以夫
        五、与林治中
        六、与释广文
第二章 《安晚堂诗集》版本及郑清之其他作品
    第一节《安晚堂诗集》源流述略
    第二节《安晚堂诗集》现存版本
    第三节 郑清之现存其他作品
        一、《念奴娇·菊》
        二、《文房四友除授集》
        三、《太上感应篇赞》
第三章 《安晚堂诗集》主题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安晚堂诗集》主题内容
        一、写景状物吟咏生活
        二、交游酬唱抒写友情
        三、寄情山水参禅论道
    第二节《安晚堂诗集》艺术特色
        一、梵我合一诗多禅趣
        二、用语浅进以故为新
结语
凡例
卷一
    默坐偶成
    追记觉际偶成
    静极
    灯薪
    臂疼医令灼艾戏成
    食豆荚
    臂疼自砭
    有感
    秋色佳甚未能一到觉际像景漫赋二绝
    感风闷坐戏成六言一首示云岑
    秋成风雨
    雨後闲坐偶成
    兀坐
    香山老惠两猫
    香山猫食粥
    冬瓜
    茄子
    赠李相士
    七月初五日城中大风雨
    闻觉际被风寄頔老
    督觉际莳菜
    偶记赋王昭君谩录之[因览诗话中赋昭君者,命意多溺於情,遂出此作。]
    八月初五梦桃杏枝上皆小蕊,顷刻间一花先开,既而次第皆拆。色殊红鲜可爱,梦中为赋一诗,觉,但记其第二句,戏足成之
    赠谈命陈总属
    八月上弦夕
    觉际闲坐纪所见
    食蛤戏成
    督觉际植花
    催觉际殖芥
    观书[连日脾胃不快,因观书,遂喜食。]
    夜雨
    睡起戏笔
    谢天童老秋兰
    夜雨不睡
    育王老禅屡惠佳茗,比又携日铸为饷,因言久则味失,师授以焙藏之法,必有以专之笑谓非力所及,护成拙语,解嘲录以为谢
    竹下见兰
    小轩偶成
    旧冬得蒌蒿数十根,植之舍傍。今春遂可采撷,辄持饷黄堂拙语先之聊发一笑
    太史报彗星没
卷二
    谢虚斋和诗
    和虚斋劝农十诗
    宿翠山
    和葺芷应直院送秋兰韵
    南坡口号十八首
    辛丑仲春,同黄制属自延寿,雨过禅寂
    病後和黄玉泉韵
    再和前韵
    送姚提干行
    和德夫治中林宗谕雪诗简黄制卿
    古风一篇简徐德夫提刑
    檐前蜘蛛
    安晚轩竹
卷三
    冬节忤寒,约客默坐, 爇品字柴,作五禽戏体中,差小佳园丁以矮梅至,如见东郭顺子,使人之意也消欣然呵。皱手冻笔占数语,呈刘菊坡博一笑
    谢郑广文和韵
    广文出新意,得梅之全,花实根叶谱入秀句,辄效反骚一章
    再和
    和赵静乐梅韵
    菊坡叠遗梅什,忽惠兰芽,此变风也,敢借前韵,效楚词一章以谢来辱
    和赵大监知宗韵
    再韵简菊坡
    昨虽移韵于兰,然石鼎联章不可以不成也,再赋一则语以殿,衆作亦骚之乱词云
    再和静乐
    静乐用元韵为劝学之什再和
    再和梅韵
    再和劝学韵
    和葺芷雪韵
    再和雪韵
    适得卤蛤颇佳,遣饷菊坡,因记曾作蛤子诗,有“文身吴太伯,缄口鲁铜人”之句,戏缀前语代简
    闲中口占数绝
卷四
    林治中郑广文以诗来,遣鲁酒报聘拙语辅行
    谢玉泉君黄伯厚和韵
    诸君和篇摩垒致师不容闭壁再绎前韵
    再和戏黄玉泉
    谢葺芷和韵
    谢郑广文和韵
    雨中即事简二友
    客有诵袁蒙斋得雨酬倡之什,辄广原韵志喜也呈虚斋使君
    湖上口占
    戏续前韵简幕掾林治中
    煮白酒送林治中
    偶成呈林郑二友两绝
卷五
    绍定闽寇平,上功省府黄伯厚[载]与焉,余时在政事堂,赵用甫掾西曹力言此文墨士,请官以左选,既而赏戾法,迄授武阶,去岁戊戌,用甫帅鄞乃来为阃属,余浪迹湖山,岁余始一见稍稔,接觞咏亹亹迫人间及前事
    家园即事十三首
    家园即事
    诗别可斋陈制置移镇吴门
    怀可斋简林郑二从事
    乍晴观蜂房戏占
    糟蟹蚏送葺芷
    再和且答索饮语
    郑德言暂馆於别墅
    安晚偶成
    和郑制干迁居
    和鄞制干谢借居且惠朋樽醉螯诗
    题雪窦千丈岩
    林治中近有捕虎之役调以拙诗
    比以拙诗戏调张籍,不知作者已盈轴矣,辄和两韵
    圃中问讯梅友,老干疎花,有足喜者
卷六
    谢徐德夫右司和御制赐诗
    和林治中雪诗五首
    因会[自注:古外切]来诗再广元韵
    演诗之宠依韵以谢
    村边以汤婆样惠示与诗俱来依元韵
    再和村边解嘲
    和葺芷笋诗
    赠许石田为僧
    和敬禅师茶偈
    赠育王堪笑翁
    蔬圃
    和林悴赋郡守随车雨
    和白雪老禅二偈
    灵隐慧上人惠诗为古风以赠
    天育二老禅惠示经佛偈答以十诗
    郑德言亲覩洛伽观音相,遂依所见绘画,朝夕严奉,且求赞语敬题其旁
    拙偈调偃谿上人
    雪窗董寺丞将指平谳,安晚来访,因举似偃谿为下一则语
    简雪窗董寺丞
    山间大风,雨昼夜不止,闻松声撼床,戏成拙语谩录呈葺芷参溪
    和复岫庵赓醻之什
卷七
    和赵从道赋菜畦春富贵
    送林教授行[戊戌九月]
    安晚园戏占
    九日即事
    题偃溪闻长老尧民击坏圗
    谢林治中访别觉际庵
    正月晦夕,梦中作偈,觉但记其首两句,遂於枕上足之,录呈慧上人
    因笔记贼入空室颂
    乙巳三月出湖口占
    到龙井寺
    旌德观
    赐第登楼
    观王导传作
    闲中偶成
    孟童子中异科而还,来访余於行都,赐第辄赠以诗
    东湖送藕与葺芷
    送新姜与葺芷
    山间录拙作,求教葺芷俚语,将命笑掷幸甚
    书西湖雷峯云讲主草书[宝庆丁亥闰夏]
    送黄伯厚入广
    送继一郭处士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二 林希逸《安晚先生丞相郑公文集序》
    附录三 刘克庄《丞相忠定郑公行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充满希望的土地 寿阳(论文参考文献)

  • [1]图腾崇拜、族群记忆与身体呈现 ——山西傩舞“寿阳爱社”田野调查报告[D]. 张硕. 山西大学, 2021
  • [2]山西省寿阳县古驿道沿线晋商村落空间特征研究[D]. 胡燕琪.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研究[D]. 曹雪芹.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古驿道商队沿途停靠村落空间形态与保护利用研究 ——以寿阳胡家堙村为例[D]. 李宝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5]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D]. 王洋. 山西大学, 2020(03)
  • [6]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D]. 许欣悦.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7]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 李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山西榆次祈雨祭祀及神亲关系研究[D]. 李杨.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政党适应性视角下的群众路线研究[D]. 庞达. 吉林大学, 2019(02)
  • [10]郑清之《安晚堂诗集》研究及校注[D]. 陈冲.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希望之地寿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