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一、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吴佳静[1](2021)在《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美育能够陶养人的感情和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因此在蔡元培所处的民国时代通过美育来改变国家孱弱现状、为国民内心点亮道德与希望是必要的,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基点上产生的。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思想作为本根,在特殊历史阶段中通过中西方思想碰撞交融而形成的优秀文化成果。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融合了古今、中西思想之长、去芜存菁的思想精华,他的美育思想的意义超越了时代,影响后世。因此对蔡元培美育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当今美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思考,对当今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选题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要因。一个思想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前者促使蔡元培走上教育救国之路,后者使蔡元培开始接触并传播新文化。除了这两大因素之外,古今中外优秀思想的影响是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又一要因。第二章对蔡元培美育思想体系中三个主要理论进行分析,分别阐述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本质。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与同时代教育家的美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各自特点,从而总结分析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特征。第三章探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中,对当今的美术教育进行反思,探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美术教育理论,完善美育理论体系,为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于转变我国美术课程教学的观念、完善我国美术课程教学的策略,健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杨丽丽[2](2020)在《城市新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以洛阳市洛龙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美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教师专业素质是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专业素质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教育学界、业界及政界的重视,而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也应该是长期受到关注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区域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变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均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改革对基础音乐教育教师的综合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已成为适应和应对挑战的主要策略。本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洛阳市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用艺术学和音乐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城市新区这一研究视角,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学科地位、教师的工作现状、继续教育、专业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缺失和不足,以及值得借鉴的做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相关研究情况,对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室主任、音乐教研员、学生及部分学校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城市新区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调研获得的洛阳市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资料信息进行了分析、归纳,针对存在的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与工作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提出提升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合理建议,以期为促进城市新区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刘佳佳[3](2020)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满意度及优化调研报告》文中认为在教育强国战略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备受关注,国家及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满意度问题也成为学者探究的重要内容。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基本保障,课程作为教育的素材,其内容优劣直接决定着培训效果,所以开展课程满意度调查可以更好了解中等职业学生学习状况以及对学科认可度,从而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来激发学生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因此,对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而言,必须要科学合理设计旅游专业课程,以更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需求。本文以素质教育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调研方法,在了解旅游专业学生课程学习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将课程与素质教育理念结合,对长沙市两所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在素质教育理念视角下的课程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学生在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资源、教师教学和学习环境等五个方面的满意度及意见,发现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将课程目标、素质教育目标、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旅游行业需求等四大方面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从课程的五大层面提出提升课程满意度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满意度和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通过调研,本文得出结论:第一,中职学生课程总体满意度不高,均值为3.385。中职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性别、年级、选择专业的原因来自学生个人因素。第二,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可在以下几个途径提升学生的课程满意度:(1)调整课程结构,课程标准突出素质教育理念。(2)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3)改革选课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将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考核要点加入到学生评价中。(4)帮助教师全面提升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5)将素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王琼[4](2020)在《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儿童具有益于终身发展的美术素养成为基础美术教育目标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园、小学阶段分段教育以及幼小教师各具独立的培养体系两方面的现状,使上述两学段课程的良好衔接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不同学段课程的高质量衔接成为促进儿童美术素养连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对当前幼小美术课程实施现状对比分析提出幼小美术衔接的必要性并对幼小学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展开调查研究。以自编问卷《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以N市一定数量的幼儿园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提升途径与提升需求现状。以此为依据,为进一步加强幼小美术衔接,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促进儿童美术经验连续性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与策略。本次研究中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调查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显性衔接素养,直接指向幼小美术课程衔接。包含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衔接知识(即教师对彼此学段美术课程的了解、对儿童美术经验的了解)、衔接实践能力。基于美术独特的学科特性,教师自身美术专业素养是影响不同学段儿童美术经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第二部分为隐性衔接素养,指向不同学段教师美术专业素养。包含教师美术学科素养及美术教育素养。第三部分为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及提升需求现状。包含教师参与幼小美术衔接活动、提升美术专业素养途径及提升需求现状。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幼小两学段美术课程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差异与不足,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也存在不同差异。在显性衔接素养方面: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良好,衔接知识与衔接实践能力均有待加强;隐性衔接素养方面:小学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整体高于幼儿教师。在一系列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中得出教师美术学科素养与衔接观念是影响幼小教师进行美术课程衔接实践的重要因素。在素养提升途径现状中,与幼儿教师相比多数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师有过参加课程衔接活动的经历。在素养提升需求中,幼小教师显性素养提升需求一致,均表示需进一步提高衔接观念与课程衔接实践能力;在隐性衔接素养的提升需求中幼儿教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趋向。同时,介于幼小分段教育现状,幼小教师均表示希望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加深对彼此学段美术课程现状的了解以更好的进行幼小美术课程衔接。最后,结合此次问卷调查现状,研究者从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两方面提出若干建议以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从而为实现幼小美术衔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的连续性发展提供支持。

胡晓珊[5](2020)在《中国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学理上讲,师范教育的价值取向,乃至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当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达成于某种合理的分寸。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却偏重于以社会发展为标尺,导致师范教育中“人”的边缘化,限制了师范生生命的完整性,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人才的质量。本研究旨在对国家所秉持的师范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梳理和分析,尝试探讨国家作为决策者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所作的权衡与抉择,并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及其根源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理解,阐明师范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地位与价值,以此来重构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依据以上思路,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路径及分析框架。基于对价值取向主客体关系认识路径的明晰,以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主体相关的价值观念层、需要层和行动方向层为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构成要素,以该主体认知之下的师范教育定位、目的和实践路径为分析维度,从而整体、完整地构建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建国后我国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回顾。以建国后至今的社会改革及教育调整为依据,将师范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急速发展期(1949-1957年),从建国初至“大跃进”前夕;调整停滞期(1958-1977年),从“大跃进”到改革开放前夕;恢复重建期(1978-1999年),改革开放至师范教育混合开放体系的初步形成;转型提升期(2000-现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至现今。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从各个时期社会改革、教育及师范教育调整、政策文本、具体的培养模式和措施入手,对国家的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之价值观念层、需要层及行动方向层进行了分析,以呈现各阶段师范教育的不同取向。第三部分是我国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及其根源分析。基于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既往取向过于重视社会及其需要的价值导向,出现了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中价值观念层单一化、需要层片面化及行动方向层工具化等偏差,弱化了师范生的主体立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传统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以及传统社会教师定位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来分析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根源。第四部分是师范教育价值取向重构的人学视角。基于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历史进程中“人”的边缘化问题,反思人的地位与价值,对人的内涵、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属性、存在方式及需要进行了解析,从而为师范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立场来重构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部分是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结合师范教育领域,回归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以师范生为核心价值,重新确立“以师范生为本”的价值观念,围绕个体性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以师范生的生命完善为需要,并选择相应的激发师范生生命活力的行动方向,来全方位地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进行重构。

鱼泓[6](2020)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是面向普通学校学生进行的普及型舞蹈教育课程,符合现代化教育观念等特征,对学校美育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甘肃省素质教育舞蹈课程以试点的形式进入了L市十二所中小学的课堂,至今课程实施已有四年。通过以甘肃省L市十二所中小学为例,对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办法,以期对甘肃省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进一步提升提出建议和策略。研究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L市十二所中小学试点学校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L市十二所试点学校目前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呈现出开设不均衡,课时被占用;舞蹈教师均为在校舞蹈教育专业大四实习学生;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僵化、样板化、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试点学校整体存在班级人数多,舞蹈教室狭小,学生活动空间有限,教室配备设施不齐全;校方重视与支持程度降低,课程进入瓶颈期。结合问题,从课程实施、师资现状、教学模式、硬件设施、制度保障五个方面,对影响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探讨。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和试点访谈结果的分析整理,笔者建议要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合理发展;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摆渡人”作用;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寻求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多元化;改善教学设施,优化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环境;三方合力,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常态化持续推进发展。目的是不断修正课程实施的策略、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质量,为未来素质教育舞蹈广泛进入中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刘斌[7](2020)在《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自身前途与命运,更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重视高校本科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健康和谐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能够为本科生素质教育与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构建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此外,通过研究能够深入的了解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情况,探索出军人综合素质中优秀因素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相应的有效路径,为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促进本科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对天津市五所院校进行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保障机制,即:加强学校中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建设,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探索全面育人的视角;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高校文化资源;加强部队特色组织建设,不断优化高校氛围设置;提升教育者的素质,优化教师团队结构;强化校园网络阵地,宣扬部队优秀文化;发挥退伍复学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建立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军人综合素质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薛旻雪[8](2020)在《创意舞动课程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意舞动注重肢体与思维的契合表达,而非纯粹的技术技巧舞蹈。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创意舞动课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表现情形。研究采用行动研究为主,并以“学习者创造性思维发展评估”分数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分数为辅,研究工具包括学习者创造性思维发展评估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量表、教学观影记录、教师反思日记、观察员观察记录等等。量化资料将实验组学生的评估分数进行Excel分析,将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前测和后测分数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质性资料则加以分析归纳,深入探讨学生在创意舞动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提升表现。研究对象为南京市X小学三、四年级部分学生,共计36人,其中实验组20人、对照组16人,研究历程中开展10周教学内容,其中每周一节,一节40分钟。经过研究,从创意舞动课程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效果表现、成因探讨和教学建议得出如下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在效果表现上,创意舞动课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表现有所帮助,具体表现在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进性等四个方面。在“学习者创造性思维发展评估”中发现,虽然每位儿童开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时间点都不一样,但是在创造性思维各方面的表现上皆有所提升,特别是普遍到了最后几周,创意表达的身体活动越来越多。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中得出,实验组学生各项分数均达显着差异;实验组成绩与对照组成绩经过协方差分析后,实验组后测成绩在流畅性、独创性、精进性和创造性思维测验总分上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学生对创意舞动课程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在成因探析上,从影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知识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因素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在创意舞动课程中,通过与多学科相结合进行学科知识迁移的内容设计方式,增加了学生舞动领域相关知识的习得;通过运用游戏、意象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不断挑战自我,改变思维方式,形成有益于肢体舞动创造的认知风格;通过主题式舞剧的成果展现方式激发学生舞动表达的工作动机。在教学建议上,教学设计方面,选择儿童感兴趣且难度适宜的教学主题,遵循“身体协调准备-即兴-赋形”教学三阶段,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与课时量;教学指导方面,运用多元引导方式,包括游戏、意象、示范、教具、音乐等,建立班级常规,保证转化与分享的时间;教学评价方面,建立多元评量方式,回应学生创造的表现,不做“对或错”的价值判断,聆听学生的创造思考。

田思雨[9](2020)在《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的本土化困境及出路》文中提出自20世纪70-80年代我国从西方引进儿童哲学教育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学者开始投身于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的本土化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对儿童哲学教育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的针对性不强,科学性有待提高,课程实施方式亟待改善等问题。儿童哲学教育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儿童哲学教育课程必须结合我国实际,结合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要提高儿童哲学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的适切性,必须加强对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的本土化研究。本文围绕我国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的困境与出路,主要运用案例法与比较法开展研究。本文认为,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需要与能力出发,以培养儿童批判意识、创新精神、逻辑推理能力等为主要目标,以哲学故事为载体,对话教学为手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学习而实施的课程。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的本土化是指我国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中,无论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实施,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我国本土文化环境的有机融合,以增强儿童哲学教育的本土适应性,发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儿童哲学教育课程。在对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后,从儿童哲学教育的概念,杜威的教育理念、蒙台梭利的儿童哲学思想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入手为儿童哲学教育课程在我国本土化实践的可能性提供支撑。以六一小学、南站小学、瓦市小学为例,对三所学校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成效进行分析,以探索课程本土化发展路径。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第一部分,绪论。从国外儿童教育的兴起、我国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需要阐明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对儿童哲学教育、儿童哲学教育课程、课程的本土化核心概念做出界定,并对有关儿童哲学教育的内涵、价值、课程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第二部分,对理论基础做出阐述。第三部分,以六一小学、南站小学、瓦市小学为研究对象,对三所学校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的理念、计划、内容,评价等方面分析,阐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第四部分,根据研究结果,总结出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存在着课程定位不清、课程开发未能结合本土优秀文化传统、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哲学课程要求等现实困境。第五部分,从文化传统、学校主体、家长方面入手,对造成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的现实困境进行因素分析第六部分,针对本土化困境,从深化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的理论内涵、消除课程中的文化不适应、保障儿童哲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家校间合作四个方面尝试提出可以推动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进程的有效策略。

程明喜[10](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二、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形成
    (一)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政治背景
        2.文化背景
    (二)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要因
        1.传统儒家思想对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2.康德美学观对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3.自然科学对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4.革命思想对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5.席勒美育思想对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二、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内容及特征
    (一)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内容
        1.美感之教育与世界观教育
        2.以美育代宗教说
        3.五育并举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蔡元培美育思想与其他教育家美育思想的比较
        1.蔡元培与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比较
        2.蔡元培与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比较
        3.蔡元培与鲁迅美育思想的比较
        4.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特征
三、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1.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1.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价值分析
        2.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当今美术教育的意义
        3.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对策及实施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城市新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以洛阳市洛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的界定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主要内容
    (六)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洛阳市洛龙区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一)洛龙区小学音乐教育的区域性地位
        1.洛阳市及洛龙区教育的地位
        2.音乐教育的区域性地位
        3.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小学音乐教育新问题
    (二)洛龙区小学音乐教育概况
        1.小学音乐教师工作状况
        2.代表性小学音乐教育简况
    (三)洛龙区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
        1.创新和传统并存且两极分化严重
        2.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
        3.社团活动促进音乐教育发展
    小结
二、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一)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
        1.专业素质涵盖的内容
        2.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3.城市化和现代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二)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小学音乐教师基本情况
        2.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
三、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2.组织社团活动与指导艺术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3.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
        4.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缺失与不足的原因探析
        1.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与素质教育要求冲突
        2.音乐教育学科地位致使教师内生动力不足
        3.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和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
        4.城市化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
    (三)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和意义
        1.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2.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意义
四、城市新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专业发展意识促进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1.加强交流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
        2.创建专业共同体驱动教师个人专业成长
    (二)适应时代需要保持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连贯性
        1.规划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性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2.多层次多形式拓展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路径
    (三)构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与培训途径相融的运行机制
        1.建立人才培养与教师培训及素质提升三面一体的教学反馈机制
        2.探寻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与提升小学音乐教师素质有效对接的实现路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音乐教师问卷调查
    (二)学生问卷调查
    (三)音乐教研员访谈提纲
    (四)音乐教师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

(3)素质教育理念下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满意度及优化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二、中职学生课程满意度
        三、中职学生课程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第二节 依托的相关理论
        一、素质教育理论
        二、顾客满意度理论
第三章 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一、课程设置
        二、培养目标
    第二节 调研的对象与筛选
    第三节 问卷设计与施测
        一、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施测
        三、信度和效度分析
    第四节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二、课程管理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三、课程资源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四、教师教学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五、学习环境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五节 中职旅游专业课程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课程设置方面
        二、课程管理方面
        三、课程资源方面
        四、教师教学方面
        五、学习环境方面
第四章 素质教育理念下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改革课程设置
        一、以素质教育理念为课程结构标准
        二、增加实训课时,改进理论课内容
    第二节 加强课程管理
        一、落实自主选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合理选用教材,发挥最大效益
        三、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三节 完善课程资源
        一、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实践机会
        二、推动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操作能力
    第四节 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素质教育结合,加强课后指导
    第五节 改善课程学习环境
        一、把素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提高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幼小美术课程衔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的连续性发展
        2.有利于促进幼小美术教育工作者美术专业素养贯通性发展
    三、相关概念界定
        1.幼小衔接
        2.课程衔接
        3.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
    四、文献综述
        (一)幼小课程衔接的相关研究
        (二)教师美术素养的相关研究
        (三)基础教育教师课程衔接素养相关研究
    五、研究设计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第一章 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的编制
    一、问卷编制的基础与框架结构
        (一)前期调研
        (二)理论基础
        (三)框架结构
    二、问卷的编制
        (一)问卷初稿的编制
        (二)问卷试测分析及修改
    三、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一)问卷的信度检验
        (二)问卷的效度检验
第二章 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幼小美术课程实施现状对比分析
    三、幼小教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分析
    四、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现状分析
    五、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需求现状分析
第三章 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讨论
    一、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讨论
        (一)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良好,衔接知识与能力有待提高
        (二)幼小教师美术专业素养存在差异,幼儿教师美术学科素养不足
    二、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讨论
        (一)教师参与课程衔接活动较少,幼儿教师美术学科素养提升途径单一
        (二)幼小教师希望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彼此学段美术教育活动现状
    三、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需求讨论
        (一)幼小教师显性素养提升需求一致,均需要进一步提高衔接观念与能力
        (二)幼儿教师在隐性素养的提升中呈现出多样化倾向
第四章 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发展的建议
    一、职前培养层面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美术类课程结构提升幼小教师美术专业素养
        (二)美术能力培养合理化多样化,确保幼小教师美术学科素养平衡发展
        (三)树立大美术观,丰富幼小教师美术文化素养
        (四)确立儿童立场,提升幼小教师课程衔接观念
    二、职后发展层面
        (一)监督儿童美术档案袋的建立与流通,确保儿童美术经验发展可视化
        (二)构建幼小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幼小教师美术教研共同体
        (三)设立教师美术素养发展工作坊,促进幼小教师美术素养个性化发展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幼儿园教师版)
附录2
致谢

(5)中国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社会转型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挑战
        (二)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三)师范教育理论研究的诉求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价值的研究
        (二)关于价值取向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
        (四)关于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
        (五)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启示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价值
        (二)价值取向
        (三)师范教育
        (四)师范教育价值取向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路径与分析框架
    一、主客体关系的价值取向认识路径
        (一)对价值取向主体的认识
        (二)价值取向主客体关系的内涵
        (三)价值取向的主体性原则
    二、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
        (一)师范教育价值取向构成要素划分的依据
        (二)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构成要素
        (三)师范教育价值取向构成要素的分析维度
第二章 建国后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回顾
    一、师范教育急速发展期——社会政治经济取向(1949-1957年)
        (一)以政治、经济因素为主导的价值观念
        (二)以培养服务于政治稳定、经济复苏的教师为需要
        (三)政治突出、知识本位的行动方向
    二、师范教育调整停滞期——社会政治取向(1958-1977年)
        (一)以政治因素为主导的价值观念
        (二)以培养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教师为需要
        (三)劳动为先、革命本位的行动方向
    三、师范教育恢复重建期——社会经济取向(1978-1999年)
        (一)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价值观念
        (二)以培养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教师为需要
        (三)知识中心、技能导向的行动方向
    四、师范教育转型提升期——教师专业发展取向(2000年-现今)
        (一)偏向于以“人”为主导的价值观念
        (二)以培养专业型教师为需要
        (三)师德为要、实践导向的行动方向
第三章 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及根源分析
    一、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透视
        (一)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中价值观念层的单一化
        (二)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中需要层的片面化
        (三)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中行动方向层的工具化
    二、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根源探究
        (一)传统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二)传统教育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三)传统社会教师定位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第四章 师范教育价值取向重构的人学视角
    一、人学依据
        (一)人的内涵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人与教育的关系
    二、人的解析
        (一)人的属性
        (二)人的存在方式
        (三)人的需要
第五章 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
    一、“以师范生为本”的师范教育价值观念
        (一)以师范生为核心价值
        (二)师范生的存在方式
    二、以师范生生命完善为需要
        (一)师范生个体性发展需要
        (二)师范生社会性发展需要
        (三)师范生生命完善需要
    三、激发师范生生命活力的行动方向
        (一)人文化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二)生成性的师范教育教学范式
        (三)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6)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诸项要素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素质教育与美育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舞蹈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素质教育舞蹈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来源
第四章 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现状调查
    一、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基本情况
    二、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三、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舞蹈实习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四、访谈结果归整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实施
    二、师资现状
    三、教学模式
    四、硬件设施
    五、制度保障
第六章 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推进与发展的思考
    一、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合理发展
    二、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摆渡人”作用
    三、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寻求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多元化
    四、改善教学设施,优化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环境
    五、三方合力,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常态化持续推进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舞蹈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三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舞蹈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校方领导、课程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五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高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六 图表情况说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军人综合素质的相关研究
        1.3.3 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个案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
        3.1.1 天津市部分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军人综合素质的运用情况
        3.1.2 天津市部分本科生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态度
        3.1.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路径调查
        3.1.4 学校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3.1.5 学校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3.2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3.2.2 应用途径方面的问题
        3.2.3 学校方面的问题
    3.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3.3.1 针对学生方面问题的对策
        3.3.2 针对应用途径方面问题的对策
        3.3.3 针对学校方面问题的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8)创意舞动课程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教育的核心:创造力教育
        二、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起促进作用
        三、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四、研究者个人兴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创造性思维教学与培养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创意舞动与创造性舞蹈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关于舞蹈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相关研究
        五、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的意义
        二、行动研究的方法
        三、行动研究的历程
第一章 创意舞动课程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理论架构
    第一节 创意舞动课程的内涵界定
        一、创意舞动的历史发展背景
        二、对创意舞动课程的内涵界定
        三、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创意舞动课程的价值意义
        一、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
        二、唤醒儿童发展多元智能
        三、融合音乐和“即兴”发展儿童身心交互关系
    第三节 创意舞动课程的目标设定
        一、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元素的了解与运用
        二、培养学生“五项能力”的发展
    第四节 创意舞动课程的内容选择
        一、以舞蹈元素为基础
        二、以学科融合为必然
        三、以主题形式为特色
    第五节 创意舞动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游戏教学法
        二、意象教学法
    第六节 创意舞动课程的评价标准
第二章 创意舞动课程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成员
        一、研究者
        二、研究对象
        三、协同研究员
        四、专家学者
    第二节 研究流程与架构
        一、初步阶段
        二、研究计划阶段
        三、研究实施阶段
        四、研究形成阶段
    第三节 研究资料来源与分析
        一、质性资料来源与分析
        二、量化资料来源与分析
第三章 创意舞动课程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实施
    第一节 研究情境
        一、班级现状
        二、研究场域与限制
    第二节 课例设计
        一、第一阶段:感知肢体阶段
        二、第二阶段:元素探索阶段
        三、第三阶段:舞段呈现阶段
    第三节 教学历程、反思与调整
        一、感知肢体阶段(身体协调阶段)
        二、元素探索阶段(即兴阶段)
        三、舞段呈现阶段(赋形阶段)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创意舞动课程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效果表现
        一、学生在创意舞动课程创造性思维发展评估中的提升表现
        二、学生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中的提升表现
        三、学生对创意舞动课程回馈的感受与看法
    第二节 创意舞动课程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成因探析
        一、与多学科相结合的内容设计丰富学生舞动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运用游戏、意象等教学方法形成学生舞动创造的认知风格
        三、主题式舞剧的成果展现方式激发学生舞动表达的工作动机
    第三节 创意舞动课程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建议
        一、创意舞动课程的教学设计
        二、创意舞动课程的教学指导
        三、创意舞动课程的教学评价
    第四节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附录
    附录一 教学设计
    附录二 学习单
    附录三 学生问卷
    附录四 教师问卷
    附录五 访谈提纲
    附录六 校方同意书
    附录七 研究参与者与监护人同意书
致谢

(9)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的本土化困境及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杜威的教育理念
    2.2 蒙台梭利的儿童哲学理念
    2.3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第3章 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案例分析
    3.1 六一小学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实践
    3.2 南站小学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实践
    3.3 瓦市小学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实践
    3.4 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成效分析
第4章 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的现实困境
    4.1 儿童哲学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定位不清
    4.2 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的开发未能较好的结合优秀的文化传统
    4.3 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的要求
第5章 影响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因素分析
    5.1 文化传统对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的影响
    5.2 学校主体对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的影响
    5.3 家长对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的影响
第6章 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的建议
    6.1 深化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本土化的理论内涵
    6.2 消除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的“水土不服”
    6.3 保障儿童哲学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6.4 加强儿童哲学教育课程中家校间的合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今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D]. 吴佳静.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城市新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以洛阳市洛龙区为例[D]. 杨丽丽.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7)
  • [3]素质教育理念下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满意度及优化调研报告[D]. 刘佳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D]. 王琼.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中国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 胡晓珊.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2)
  • [6]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D]. 鱼泓.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D]. 刘斌.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创意舞动课程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D]. 薛旻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的本土化困境及出路[D]. 田思雨. 长江大学, 2020(02)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