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普利克水防治马铃薯扦插黑腿病田间药效试验

72.2%普利克水防治马铃薯扦插黑腿病田间药效试验

一、用72.2%普力克水剂防治马铃薯扦插苗黑胫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何新民,谭冠宁,唐洲萍,何虎翼,李丽淑[1](2014)在《冬作区马铃薯黑胫病防控药剂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黑胫病严重影响了冬作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为了及时有效防治马铃薯黑胫病,我们采用了几种化学药剂对马铃薯黑胫病进行了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喷施40%可杀得600700倍或72%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极显着降低了马铃薯黑胫病发病率,提高了亩产量和商品薯率,综合防效显着。

吴永官[2](2012)在《华南瓜类疫霉种群多样性及其化学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疫霉菌引起的瓜类疫病是世界性病害,据报道,该病由多种疫霉菌引起,目前该病已成为瓜类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因病原菌的多样化和抗药性使得对该病的防治极为困难。为了解近年华南地区冬瓜及黄瓜疫病病原菌的构成和病原种群的动态变化,本文对近4年来从广西和广东两省(区)不同瓜类产区分离到的193株疫霉菌进行系统研究,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鉴定,测定了部分代表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开展了病原菌的抗药性检测与监测、交配型及其分布调查、致病性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研究,并对冬瓜疫病的化学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7~2010年从广西、广东两省(区)9个冬瓜、黄瓜产区采集疫病病株,经分离纯化共获得193株疫霉菌,对其中10株代表菌株的形态、培养性状、寄主范围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89株的rDNA-ITS区域的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OA培养基上,10株代表菌株(CZ-1, GL-9, GZ-4, LZ-5, NN-20, NN-27, NN-29, YD-6, YL-2和YL-9)气生菌丝较均匀一致,基质菌丝膨大体常见。孢子囊呈卵形、椭圆形到长椭圆形,无乳突,孢囊梗不脱落。孢囊梗一般不分支,孢子囊有内层出现象。绝大多数菌株表现异宗配合特性,藏卵器球形,壁光滑,基部多呈棍棒形,雄器穿雄生。卵孢子球形,满器,偶有不满器。最适生长温度25-31℃,最高生长温度高于37℃。最适生长pH值范围5-7.5,但多数菌株在偏酸性(pH5-6)条件下生长较好。病原菌能利用多种碳氮源,对孔雀石绿有一定的耐性,人工接种能严重侵染冬瓜、黄瓜、节瓜、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对茄科、十字花科、伞形科的部分植物(如马铃薯、大白菜、上海青、胡萝卜)也具较强致病力。将89株供试菌的rDNA-ITS序列与在GenBank中已有的相关菌株的rDNA-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与瓜类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和中国疫霉P. sinensis的同源性最高。对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的48株疫霉菌的分子系统发育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自举值为99%的水平上供试10株代表菌株与瓜类疫霉P. melonis和中国疫霉P. sinensis聚成一群,明显不同于34株其他疫霉菌,表明供试瓜类疫病菌株应归入瓜类疫霉P. melonis和中国疫霉P. sinensis种内。结合病原菌的形态学、生物学及rDNA-ITS序列分析,将引起华南广东、广西两省(区)冬瓜及黄瓜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瓜类疫霉P.melonis(异名:P.sinensis)。2、采用菌丝块无伤接种法,测定193株瓜类疫霉对供试寄主植物冬瓜和黄瓜的致病力差异及其寄主嗜好性。结果表明,病原群体对寄主植物冬瓜和黄瓜的致病力均存在明显分化现象,可分为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及弱致病力3大类群:来自不同地区的瓜类疫霉对寄主植物冬瓜和黄瓜的致病力明显不同,多数样区以强致病力菌株占优势。瓜类疫霉种群中至少存在3种寄主嗜好型(A,B和C型)菌株,A型菌株对冬瓜和黄瓜均表现强致病力,与原始分离寄主无关;B型菌株仅对原始分离寄主冬瓜表现强致病力,而对黄瓜则表现为弱或中等致病力;C型菌株仅对原始分离寄主黄瓜表现强致病力,而对冬瓜则表现为弱或中等致病力。本研究明示了华南瓜类疫霉致病力分化的存在。3、对从华南地区分离到的193株瓜类疫霉进行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敏感菌株、中等抗性菌株和抗性菌株分别占测试菌株的29.0%、18.1%和52.8%;不同地区、不同寄主分离的菌株的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差异较大,来源于广东的菌株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一般高于来源广西的菌株,分离自黄瓜的菌株高于分离自冬瓜的菌株。大部分样点抗性菌株占据优势群体,个别菌株的抗性指数高达4226.9。叶盘漂浮法测定结果和菌落生长速率法相似。在含药平板上对敏感菌株进行甲霜灵抗性诱导结果表明,从60%的敏感菌株中成功诱导出对甲霜灵抗性稳定的突变体,突变体的抗性水平为敏感性亲本的189~407倍;9株来源于未施用过甲霜灵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样点的菌株均为敏感性菌株,其EC50值为0.0429~0.5461μg/mL,将它们EC50的平均值0.3200±0.11617μg/mL确定为华南地区瓜类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基线:对两个样点的监测结果表明,瓜类疫霉抗甲霜灵菌株的频率及抗性指数有逐年增高趋势。华南广西和广东两省(区)瓜类疫霉对甲霜灵抗性普遍发生,瓜类疫霉对甲霜灵抗药性产生与其和药剂的接触密切相关。4、采用直接配对法对193株瓜类疫霉进行交配型测定,共检测到5种交配型。各种交配型中,以A2交配型占据优势,占群体的51.8%;其次为A0交配型占24.9%;A1,A2交配型的比例最少,仅2株占1.0%。桂林的瓜类疫霉以A0交配型占优势,比例为40.9%,其它地区的瓜类疫霉则以A2交配型占据优势,比例为37.5~66.7%,来自两种寄主的瓜类疫霉都检测到4种交配型的存在,且均以A2交配型占优势,其中3种交配型(A2、A1A2和A0)为来自两种寄主的瓜类疫霉所共有,A1交配型为冬瓜疫病菌独有,而A1,A2则为黄瓜疫病菌独有,表明瓜类疫霉的部分交配型菌株对寄主有专化性。桂林的瓜类疫霉的A1和A2交配型菌株数比值接近1:1,初步确定桂林处于瓜类疫霉起源中心的范围内,可以推测亚洲是瓜类疫霉的起源中心。5、从180条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s)随机引物中所筛选出的多态扩增性强、重复性好的12条引物,对华南9个不同地区的96株瓜类疫霉进行全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选用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共产生135条DNA标记图带,其中124条为多态性图带,多态检测率为91.9%。利用NTSYSpc Version2.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状图,以遗传相似系数为0.81为阈值,将96株供试菌划分为12个RAPD群,多数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DNA水平上存在显着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群的划分与地理来源、分离寄主、致病力、交配型及甲霜灵抗性水平等表型特征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间菌株的遗传分化不同,分离自黄瓜的菌株其遗传分化明显高于分离自冬瓜的菌株。6、为了筛选出防治瓜类疫霉所致黑皮冬瓜疫病的高效药剂,对19种常见商品杀菌剂对瓜类疫霉的室内抑制力进行了测定,并对部分杀菌剂进行冬瓜疫病的盆栽和大田防效试验。室内抑制力测定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商品名:安克)和氟吗啉+代森锰锌(商品名:施得益)对病原菌的抑制力最强,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9.36%和87.43%;其余依次为霜脲氰+代森锰锌(商品名:克露)53.07%、甲霜灵+代森锰锌(商品名:金雷多米尔)51.43%、恶霜灵+代森锰锌(商品名:杀毒矾)46.57%、代森锰锌(商品名:大生M-45)46.00%、敌磺钠(商品名:敌克松)45.86%、乙磷铝+代森锌40.43%;其它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率均在40%以下;嘧菌酯(商品名:阿米西达)、异菌脲(商品名:扑海因)和恶霉灵的毒性最弱,抑制率均为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代森锰锌有很好的保护作用,防治效果达100%;其次为敌磺钠、百菌清、乙磷铝+代森锌和甲霜灵+霜霉威,其防治效果为60~74%;其余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下。在治疗作用方面,烯酰吗啉和氟吗啉+代森锰锌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别为72%和64%;其次为霜霉威(商品名:普力克)和甲霜灵+霜霉威,防治效果分别为58.00%和53.70%;其余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均低于50%。大田防效试验中,烯酰吗啉和氟吗啉+代森锰锌对冬瓜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高达84.5%和77.8%,而甲霜灵的防治效果较低,仅30.1%。

蔡军,刘世海[3](2011)在《榆中县南部二阴地区花椰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榆中县南部二阴地区海拔2000~2500m,年降雨量400~600mm,年均温度6.3℃,无霜期90d左右。该区域气候冷凉,病虫害较轻,而花椰菜生育习性喜冷凉,因此在该区推广种植花椰菜,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同时该区生产的花椰菜品质好、无公害,远销全国各大城市,甚至出口。为使该区域种植花椰菜品质更好,产量更高,技术人员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陆少峰,吴永官,黄思良,李立志[4](2007)在《冬瓜疫病防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冬瓜疫病是冬瓜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由疫霉菌引起,在雨水充足和温度适合条件下,该病菌的潜育期短,传播速度快,危害损失重。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仍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且用药单一,防治效果不理想,为探讨防治冬瓜疫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抗病品种、农业措施、嫁接、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对当前冬瓜疫病的防治进行了综述,并对一些措施对该病的防治前景进行了展望。

刘中波[5](2005)在《中原春秋二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应用农田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SPM)和可持续植保(SCP)原理和方法,对中原春秋二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 1.调查摸清了以山东省滕州市为代表的中原春秋二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及发生为害程度,并进行了重大病虫、常发病虫、偶发病虫、次要病虫的初步划分。 2.对马铃薯重要生产出口基地滕州市的农药使用种类、使用量进行系统摸底调查和研究分析,认为改变农药品种结构、降低农药使用量是目前实现马铃薯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的当务之急。 3.通过对应用于防治重大病虫(马铃薯晚疫病、地下害虫、甜菜夜蛾)的药剂筛选和残留检测研究,明确了当前条件下防治这些病虫的农药推广使用品种、使用量和安全间隔期,为制定科学用药方案以及生产符合出口标准的农产品提供了重要依据依据。 4.通过示范应用YW-3NB型纳米灯诱杀器,对大面积推广应用物理防治法控制甜菜夜蛾的危害以及完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5.在保产、保质、保环境的目标下,将马铃薯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与马铃薯栽培管理技术有机结合,借鉴国际先进作法,组配了“中原春秋二季作区马铃薯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并在推广应用中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柴慈桐,王玉玲[6](2001)在《用72.2%普力克水剂防治马铃薯扦插苗黑胫病田间药效试验》文中研究指明

二、用72.2%普力克水剂防治马铃薯扦插苗黑胫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72.2%普力克水剂防治马铃薯扦插苗黑胫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冬作区马铃薯黑胫病防控药剂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
    1.2试验设计
    1.3数据调查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马铃薯发病率及防治效果比较
    2.2不同药剂防治处理对马铃薯亩产量的影响
    2.3马铃薯商品薯率比较
3讨论

(2)华南瓜类疫霉种群多样性及其化学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冬瓜的研究现状
        1.1.1 冬瓜的起源及功效
        1.1.2 冬瓜的种植分布及研究领域
        1.1.3 冬瓜的主要病害
    1.2 瓜类作物疫病的发生状况及病原种类
        1.2.1 主要瓜类作物疫病的发生状况
        1.2.2 瓜类疫病病原种类
        1.2.2.1 辣椒疫霉
        1.2.2.2 烟草疫霉
        1.2.2.3 掘氏疫霉
        1.2.2.4 瓜类疫霉
    1.3 疫霉菌的鉴定方法
        1.3.1 传统鉴定方法
        1.3.2 分子鉴定方法
    1.4 疫霉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4.1 疫霉菌种群表现型
        1.4.1.1 抗药性
        1.4.1.2 交配型
        1.4.1.3 生理小种及毒性组成
        1.4.2 疫霉菌种群基因型
        1.4.2.1 同工酶
        1.4.2.2 SSR(simple sequence sepeat)标记
        1.4.2.3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标记
        1.4.2.4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标记
        1.4.2.5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标记
    1.5 疫病的防治
        1.5.1 抗病品种的选育
        1.5.2 农业防治
        1.5.2.1 清洁田园
        1.5.2.2 轮作倒茬
        1.5.2.3 育壮苗合理施肥
        1.5.2.4 高垄地膜覆盖和搭架栽培
        1.5.2.5 科学管水
        1.5.3 嫁接
        1.5.4 生物防治
        1.5.5 化学防治
        1.5.5.1 苗床和土壤消毒
        1.5.5.2 种子消毒
        1.5.5.3 大田用药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华南冬瓜、黄瓜疫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培养基
        2.1.2 病害样本的采集
        2.1.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2.1.4 病原菌形态及培养性状观察
        2.1.5 不同温度对瓜类疫病菌生长的影响
        2.1.6 不同培养基对瓜类疫病菌生长的影响
        2.1.7 不同瓜类疫病菌对孔雀石绿的敏感性
        2.1.8 不同碳、氮源对瓜类疫病菌生长的影响
        2.1.9 不同pH值对瓜类疫病菌生长的影响
        2.1.10 寄主范围测定
        2.1.11 分子生物学测定
        2.1.11.1 菌丝体的培养及收集
        2.1.11.2 DNA提取与检测
        2.1.11.3 核糖体DNA-ITS的PCR扩增
        2.1.11.4 DNA-ITS序列的比对、分析及系统树构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害症状
        2.2.2 瓜类疫病菌的形态特征及产孢能力
        2.2.3 不同温度对瓜类疫病菌生长的影响
        2.2.4 不同培养基对瓜类疫病菌生长的影响
        2.2.5 不同瓜类疫病菌对孔雀石绿的耐性
        2.2.6 不同碳、氮源对瓜类疫病菌生长的影响
        2.2.7 不同pH值对瓜类疫病菌生长的影响
        2.2.8 病原菌的寄主范围
        2.2.9 瓜类疫病菌ITS序列测定、同源性比较及系统树构建
    2.3 结论与讨论
3 华南瓜类疫霉致病力分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致病力测定
        3.1.2.1 接种方法
        3.1.2.2 病情调查
        3.1.2.3 菌株致病力的分级标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瓜类疫霉的致病力类群
        3.2.2 不同地区瓜类疫霉的致病力比较
        3.2.3 不同寄主瓜类疫霉的致病力比较
    3.3 结论与讨论
4 华南瓜类疫霉对甲霜灵的抗药性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1.1 供试菌株
        4.1.1.2 主要药剂与培养基
        4.1.1.3 供试植物
        4.1.2 方法
        4.1.2.1 供试菌株对甲霜灵敏感性测定
        4.1.2.2 供试菌株对甲霜灵抗性水平的测定及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4.1.2.3 野生敏感菌株的甲霜灵抗性诱变及其突变体的抗性水平测定
    4.2 结果和分析
        4.2.1 供试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
        4.2.1.1 离体检测
        4.2.1.2 活体检测
        4.2.2 瓜类疫霉野生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基线
        4.2.3 瓜类疫霉对甲霜灵的EC_(50)值及抗性水平
        4.2.4 瓜类疫霉对甲霜灵的田间抗性监测
        4.2.5 瓜类疫霉突变体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
    4.3 结论和讨论
5 华南瓜类疫霉交配型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交配型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华南地区瓜类疫霉交配型的出现频率
        5.2.2 华南地区瓜类疫霉交配型的地理分布
        5.2.3 来自不同寄主瓜类疫霉的交配型组成及发生频率
    5.3 结论与讨论
6 华南瓜类疫霉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菌丝体的培养及收集
        6.1.3 DNA提取与检测
        6.1.4 引物筛选
        6.1.5 RAPD-PCR扩增
        6.1.6 扩增产物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引物的筛选
        6.2.2 DNA指纹图谱与不同类型菌株的相关性分析
        6.2.3 RAPD指纹聚类分析
        6.2.4 华南地区瓜类疫霉的遗传多样性
        6.2.5 瓜类疫霉RAPD群与菌株地理来源的相关性
        6.2.6 瓜类疫霉RAPD群和菌株寄主来源的相关性
        6.2.7 瓜类疫霉RAPD群与其他类型瓜类疫霉的相关性
    6.3 结论与讨论
7 瓜类疫霉的化学防治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1.2.1 杀菌剂对瓜类疫霉的抑制效果测定
        7.1.2.2 杀菌剂对冬瓜疫病的盆栽防治试验
        7.1.2.3 杀菌剂对冬瓜疫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离体条件下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7.2.2 活体条件下杀菌剂对冬瓜的保护作用
        7.2.3 活体条件下杀菌剂对冬瓜疫病的治疗作用
        7.2.4 杀菌剂对冬瓜疫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7.3 结论与讨论
8 全文总结与讨论
    8.1 冬瓜、黄瓜疫病的病害症状、生物学特性及病原鉴定
    8.2 瓜类疫霉种群的致病力分化
    8.3 瓜类疫霉对杀菌剂甲霜灵的敏感性
    8.4 瓜类疫霉的交配型
    8.5 瓜类疫霉的遗传多样性
    8.6 冬瓜疫病的化学防治
    8.7 本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8.8 后续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着作)及科研项目和成果
图版

(3)榆中县南部二阴地区花椰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块选择
2 施肥与整地
3 品种选择
4 播种育苗
    4.1 苗土配制
    4.2 播种
    4.3 分苗 (假植)
    4.4 定植
5 起垄与土壤处理
    5.1 土壤处理
    5.2 半膜栽培
    5.3 除草剂的使用
6 直播栽培
    6.1 直播时间
    6.2 播种密度
7 田间管理
    7.1 苗期管理
        7.1.1 及时放苗
        7.1.2 间苗、定苗
        7.1.3 幼苗期管理
    7.2 莲座期管理
    7.3 结球期管理
    7.4 束叶遮光
8 病虫害防治
    8.1 病毒病防治
    8.2 黑腐病、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防治
    8.3 霜霉病、猝倒病、黑斑病、黑胫病等真菌性病害防治
    8.4 菜粉蝶 (幼虫称菜青虫) 防治
    8.5 菜蛾防治
    8.6 蚜虫防治
9 适时收获

(4)冬瓜疫病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治现状
    1.1 防治方式单一、化学防治占主导
    1.2 用药不科学、防治目标不明确、防治时间不及时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抗病品种的选育研究
    2.2 农业防治
        2.2.2 轮作倒茬由于冬瓜疫病是一种土传病害, 病原
        2.2.3 培育壮苗育苗移栽技术在农业上已经得到广泛
        2.2.4 高垄地膜覆盖, 搭架立体栽培
        2.2.5 合理施肥, 提高植株抗病性
    2.3 嫁接
    2.4 生物防治
    2.5 化学防治
        2.5.1 苗床和土壤消毒
        2.5.2 种子消毒
        2.5.3 其它杀菌剂
3 展望
    3.1 病害发生预测预报
    3.2 高效药剂的开发
    3.3 准确鉴定病原菌
    3.4 加快抗病育种的研究

(5)中原春秋二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入世后植保工作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2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和可持续植保
    2.1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SPM)
    2.2 可持续植保(SCP)
3 马铃薯病害和真菌性病害的防治研究现状
    3.1 马铃薯病害
    3.2 马铃薯真菌性病害防治的研究现状
        3.2.1 农业防治
        3.2.2 生物防治
        3.2.3 化学防治
4 马铃薯害虫及其生态调控研究现状
    4.1 马铃薯主要害虫
    4.2 马铃薯害虫的生态调控措施
        4.2.1 农业调控措施
        4.2.2 以菌治虫
        4.2.3 以虫治虫
        4.2.4 利用昆虫激素和生长调节剂
        4.2.5 其它调控方法
试验研究
    1 中原春秋二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发生与防治现状调查
        1.1 病虫发生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
        1.2 农药使用种类及使用量调查
    2 马铃薯病虫可持续治理配套技术研究
        2.1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药效及残留试验
        2.1.1 供试药剂
        2.1.2 室内药效试验
        2.1.3 田间药效试验
        2.1.4 最终残留田间试验
        2.2 马铃薯地下害虫药效残留试验
        2.2.1 田间药效试验
        2.2.2 最终残留田间试验
        2.3 防治甜菜夜蛾田间药效和灯光诱杀试验
        2.3.1 特异性杀虫剂防治甜菜夜蛾研究
        2.3.2 灯光诱杀控制甜菜夜蛾研究
    3 中原春秋二季作区“马铃薯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研究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用72.2%普力克水剂防治马铃薯扦插苗黑胫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冬作区马铃薯黑胫病防控药剂筛选研究[J]. 何新民,谭冠宁,唐洲萍,何虎翼,李丽淑. 农业科技通讯, 2014(02)
  • [2]华南瓜类疫霉种群多样性及其化学防治研究[D]. 吴永官. 广西大学, 2012(01)
  • [3]榆中县南部二阴地区花椰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蔡军,刘世海. 蔬菜, 2011(02)
  • [4]冬瓜疫病防治研究进展[J]. 陆少峰,吴永官,黄思良,李立志. 中国农学通报, 2007(11)
  • [5]中原春秋二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D]. 刘中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2)
  • [6]用72.2%普力克水剂防治马铃薯扦插苗黑胫病田间药效试验[J]. 柴慈桐,王玉玲.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S1)

标签:;  ;  ;  ;  

72.2%普利克水防治马铃薯扦插黑腿病田间药效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