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我国财政科技支出范围和结构的对策与思考

调整我国财政科技支出范围和结构的对策与思考

一、关于调整我国财政科技支出范围与结构的对策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霍圣录[1](2021)在《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发行体育彩票是我国基于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1994至今,中国体育彩票已历经了27年。据统计,我国体育彩票销售量总计达到了2.15万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超过5600亿元,为公益事业、养老事业、民政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效地促进了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随着体育彩票公益金募集大幅增长、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提升、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乱象等新形势,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迫在眉睫。因此,进行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开展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更好地规范管理,促进体育事业更好地健康发展。相关研究有利于丰富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建立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理论意义,有利于强化绩效的理念,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率等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体系、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等五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自1994年体育彩票发行以来,主要贡献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育事业发展、助推公益事业发展等三个方面。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范围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全民健身全面化、公共服务体系化、赛事活动多元化、体育扶贫常态化。(2)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围绕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构建的指导原则、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方法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及其结果应用分析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目标的含义、重要性、目标管理的意义进行目标的设置,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分为四个层级,界定了主客体、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序,通过建立标准体系,选择了德尔菲法、文本分析法、系统综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机器学习法进行本文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3)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政策、报告和文献的分析,归纳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预评价指标表。在此框架基础上,根据指标相关绩效评价理论、评估目的与原则,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评议,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层次模型并计算了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构建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影响指标);17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4)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研究发现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四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较为均衡,其中,产出指标的权重系数最高(0.2611),过程指标和投入指标次之,分别为0.2512和0.2497,影响指标最低,为0.2380。为此,在针对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的实际评估中,需更加重视产出方面的几个因素及相应的评估结果。(5)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用全国和江浙沪皖的体育事业年鉴的公开统计数据,对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进行的实证评价研究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可行的,指标数据采集方式是合理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推广性。首先,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年四年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绩效评价。其次,对数据较为全面的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四个省市2018年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进行了全指标体系的绩效评价,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6)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运用机器学习中的经典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探索分析。首先,使用了非监督学习情形下的k均值聚类算法模型,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四年使用情况数据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分类结果。其次,监督学习下的经典回归分析模型运用了线性岭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决策树回归模型,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各模型的20018年预测结果。其中,随机森林算法回归模型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该模型预测的结果与2018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全指标评价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完全一致,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研究提出了五个对策与建议:一是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在国家层面立法:健全宏观层面顶层法律法规。在部级层面立规:订立中观层面部局管理规定。在省级层面立制:建立微观层面省级实操制度。二是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在社会层面:建立社会公益的意识。在管理层面:树立绩效管理的意识。三是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工作机制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预算管理上:实施预算管理制度。过程管理上: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审计管理上:开展事后经费审计。四是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在领域分配要统筹兼顾、合理分配。项目分配要优化分配、引入竞争。平衡分配要注重绩效、奖罚分明。五是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系统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公益金绩效评价报告、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寻求智力支持数据支撑。

卢利[2](2021)在《绿色金融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2020中共中央发布“十四五”规划中,再次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绿色是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变趋势,倡导绿色发展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的关键。然而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的攻关期,传统粗放式难以持续,绿色技术创新成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现实问题。而绿色金融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血液,在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绿色金融服务绿色技术创新的水平和质量,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构建以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本文首先在对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以2007-2016年我国30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对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创新进行理论建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然后以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为解释变量,对外开放水平、环境规制等指标为控制变量,以经济权重矩阵为主要空间权重矩阵,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并通过LM、LR、Wald和Hausman检验,采用空间固定SDM模型进行回归,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文利用熵值法测算了我国30省份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指数,发现全国30省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绿色金融均值排名前五名均大多是东部地区,后五名大多属于西部地区,且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金融在不同省份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距。第二,使用经济矩阵和地理矩阵,测算出来的Moran’s I均为正值,绿色技术创新存在着显着的正向相关性,也呈现出显着的空间集聚。同时,在局部莫兰散点图中,过半的省份位于第三象限,这说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仍然较低。第三,通过构建空间固定效应SDM模型,对绿色技术创新指数影响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对本地区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也对周边地区存在着正向的溢出效应;二是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本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是却对周边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有负向的溢出效应;三是政府支持力度的提高对本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指数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对周边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指数也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四是存贷款余额比重的提高对本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没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周边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五是个体私营从业人员比重的提高对比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周边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没有影响;六是环境规制提高本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指数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周边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指数没有影响;七是财政科技支出力度和财政教育支出力度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指数没有显着性影响。根据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改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提出五点建议: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的区域协同机制,构建以绿色金融为核心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区域间绿色金融协作能力,长期坚持对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创新的扶持。

郑家兴[3](2021)在《财税政策支持我国制造业创新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实体经济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2020年,我国政府推行了“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等战略目标。为了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我国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制造业创新的财税政策,以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创新收益,进而提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局,如何优化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化解制造业创新发展道路中的挑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财税政策支持我国制造业创新效应为研究对象,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创新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随机前沿模型、面板空间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利用制造业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财税支持政策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的总效应、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看。第一,基于国内外关于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相关理论及文献,分别剖析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与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基本关系,进而阐明财税支持政策分别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可发现:首先,财税支持政策可从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与纠正创新正外部性等方面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加速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其次,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对不同地区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果需兼顾企业的空间因素进行考察。最后,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都有利于激发企业进行创新成果转化活动的积极性,并对企业实现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具有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存在一定的门槛区间。第二,梳理近十年我国制造业创新的财税支持政策,并基于DEA方法分析财税支持下制造业创新的效率现状,可发现:一方面,当前制造业创新的财政资金支持规模逐年扩大,且于2014年开始增长变慢;制造业创新的税收减免额度持续加大,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增长明显;制造业的总体宏观税负和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变动较小,增值税税负的下降幅度较大,并且各类税负水平在2012年以后趋于平缓。另一方面,现有财税支持政策对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效果不佳;增值税税负的大幅下降为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提高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对相应的创新收益效率无明显作用;制造业的总体税负和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对其进一步实现创新收益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财税支持政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和地域差异。第三,实证检验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总效应,可发现:财政资金、税收优惠额度及实际宏观税负与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之间呈不同的“U”(或倒“U”)型关系。基于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可知:首先,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呈挤入效应,且前者大于后者。其次,税收优惠额度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呈挤入效应;与财政资金的挤入效应相比,税收优惠额度对创新产出效率的挤入效应更小,而对创新收益效率的挤入效应更大。最后,实际宏观税负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呈挤出效应,而对其创新收益效率呈挤入效应。第四,实证检验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空间效应,可发现:总体上,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下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具有显着的空间负外部性,实际宏观税负下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具有显着的空间正外部性;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下制造业的创新收益效率具有不显着的空间正外部性,实际宏观税负下制造业的创新收益效率具有不显着的空间负外部性。比较财政资金、税收优惠和实际宏观税负分别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的空间效应可知,首先,财政资金对当地和邻近地区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分别具有U型和倒U型效应;其对当地和邻近地区企业的创新收益效率均具有倒U型效应。其次,税收优惠对当地和邻近地区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分别具有U型和倒U型效应,但在西部地区则分别表现为正向和负向激励效应;其对当地企业的创新收益效率呈显着激励效应,但对邻近地区企业创新收益效率的积极作用微乎其微。最后,实际宏观税负对当地和邻近地区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均为倒U型影响,前者在东部地区表现为U型效应,后者在西部地区表现为正效应;其对当地和邻近地区企业的创新收益效率分别具有负效应和正效应。第五,实证检验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门槛效应,可发现:实际宏观税负对全样本制造业和一般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不存在门槛效应,财政资金强度和税收优惠强度对高端制造业的创新收益效率不存在门槛效应,其余财税支持政策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均以单一门槛效应为主。在财政资金方面,财政资金强度在一定门槛区间内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呈抑制作用,而对制造业(高端制造业除外)的创新收益效率呈促进作用;财政资金强度在超过一定门槛值后不仅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弱,也对制造业(高端制造业除外)创新收益效率的促进作用减弱。在税收优惠方面,税收优惠强度在门槛值左右均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呈促进作用,而在一定门槛值内对制造业(高端制造业除外)的创新收益效率呈抑制作用;除高端制造业外,税收优惠强度在超过一定门槛值后不仅使其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还会使其对制造业创新收益效率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在实际税负方面,实际宏观税负对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呈显着的抑制作用,且仅对高端制造业存在门槛效应,其在超过一定门槛值时会对制造业(一般制造业除外)的创新收益效率存在显着抑制作用;实际宏观税负控制在一定门槛值以下时,其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抑制作用可显着减弱,且对制造业创新收益效率的抑制作用也有所缓解。第六,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当前支持制造业创新的财税政策提出优化建议。在财政资金方面,应优化财政资金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一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制造业的政府采购政策;二是继续增加西部地区企业创新的财政资金,尤其是强化其对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化的促进作用;三是重点加大高端制造业创新研发阶段的财政资金强度,减小对其创新成果市场化的直接干预程度。在税收优惠方面,应优化税收优惠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一是加大研发产出阶段的间接税优惠力度,创新收益实现阶段更加注重直接税优惠;二是适当增加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创新研发阶段的税收优惠,加强税收优惠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创新成果市场化的激励效果;三是重点加大高端制造业创新产出阶段的税收优惠强度,普遍提高制造业创新收益阶段税收优惠的有效性。在降低税负方面,降低税收负担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阻碍影响,一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企业的宏观税负税水平;二是因地制宜地实施减税降费,重点降低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实际宏观税负水平;三是依据不同行业制造业的创新需求调整减税降费措施,重点降低高端制造业的实际宏观税负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制造业创新分为研发产出阶段和收益实现阶段,测度了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并分析了财政资金、税收优惠和实际税负对不同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财税支持企业创新的研究视角。第二,结合区域经济学,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测度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在研发产出和收益实现两阶段的创新效率,并分析了财政资金、税收优惠和实际税负对不同区域制造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这从多维角度对政策效果进行了检验。第三,将制造行业区分为全样本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一般制造业,验证了财税支持力度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和创新收益效率的门槛效应,并分析了不同制造业企业对财税政策的响应程度,从而使得研究结论更为精准细化,这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梁思捷[4](2021)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基于长江经济带市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环境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也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长江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聚集了大量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更应该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力量是无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这就需要政府实施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在众多的手段中,财政政策最直接也最为有效,本文重点研究的是财政政策中财政支出政策的环境效应。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基本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文献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空间相关性、财政支出总规模对环境的影响、节能环保支出对环境的影响、科技支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他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如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贸易开放度等。发现财政支出对环境的影响方向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作为支撑。第二部分则是相关理论的概述,具体列举了财政支出影响环境质量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财政支出政策影响环境治理的作用机理,包括财政支出总规模、节能环保支出和科技支出影响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打下基础。财政支出规模影响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主要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节能环保支出影响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主要从污染治理投入、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绿色采购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科技支出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效率两个方面来促进环境改善。第三部分是现状分析,包括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环境污染现状和财政支出现状,环境污染主要研究的是废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对环境污染物重视程度较高,环境污染改善明显。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研究的是在空间溢出效应下的长江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2007-2018年财政支出对不同种类环境污染物的影响,研究发现相邻地区间的财政支出和环境污染存在空间效应,对于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财政支出作用效果不同:财政支出总规模的增加会加剧工业废水排放量、显着抑制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节能环保支出和科技支出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均不显着,但都能够显着降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第五部分总结研究结论并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崔海宁[5](2021)在《科技金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力引擎,能够为社会发展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产业逐步向高端化迈进,推动经济不断发展。金融资本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支持是科技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科技创新难以成功。科技金融将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在促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二者共同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其内在作用机制与影响力度如何?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这些问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研究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我国区域间科技金融、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平衡发展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文献,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然后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影响经济发展的路径。接着从多个方面对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2010-2018年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我国30个省市的相关年度数据,并将其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先用熵值法构建出科技金融、科技创新的度量指标,然后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得出以下结论:(1)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在科技金融、经济发展之间产生部分中介效应;而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则起到完全中介效应。中部地区的回归系数值高于东西部地区,可能是因为东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积累了较多资金,导致科技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2)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科技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受科技创新水平制约而存在门槛效应;而西部地区的科技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受科技创新的制约,即不存在门槛效应。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全国及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资源及政策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岳媛媛[6](2021)在《山东省科技金融运行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开始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科技与金融二者相互渗透,科技对金融、金融对科技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金融业可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国内外资源要素整合,两者共同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金融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只有加快科技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山东省作为我国的人口与经济大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拥有济南市、青岛市这两个科技改革试点,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本文首先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于科技金融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程度有了初步了解。然后搜集山东省科技金融投入和产出相关指标,通过统计并作图分析投入产出结构和水平,研究本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随后本文运用DEA-Tobit两步法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建立客观性、科学性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方法对本省历年来的科技金融效率进行测度。随后再对本省和我国其他省份的科技金融效率做横向对比,分析山东省科技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水平。接下来本文在此基础上,以测度的科技金融综合效率为被解释变量,采用Tobit模型分析山东省科技金融效率的影响因素。本文研究结论:第一,2000-2018年期间山东省科技金融运行效率基本较高,但是多个年份仍然存在科技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的情况,需要调整投入产出结构;第二,山东省存贷比、山东省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占GDP比重、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固定投资完成额占总投资额比重与科技金融效率呈显着正相关。政府纯财政科技投入会降低科技金融运行效率。基于上文所得到的实证结果,文章对提升本省科技金融结合水平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与建议。政府应当对本省发展水平作出正确定位,优化并完善科技金融的投入产出结构和科技金融保障机制;健全市场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全方位的融资机制;鼓励并引导科技型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李振[7](2021)在《J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的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治理的多样性与复杂化日趋明显,我国政府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改革随之加快。其中,绩效考核作为政府衡量治理成果与明晰自身工作路径的重要方式,成为了各级地方政府尝试进行优化改革的热门领域,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绩效考核模式。而我国各地高新区行政机构在目标和职能上与普通地方政府机构同异并存,并允许在改革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其改革创新成果的覆盖面较广,程度相对较深,具有较高研究价值。从分析改革成效与问题的角度出发,这些改革成果可对我国高新区政府机构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绩效考核研究进行一定的丰富完善。本文基于以上研究目的,运用理论分析、定性、实证等研究方法,以明晰相关概念及高新区政府绩效维度、要素为研究起点,对J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的改革成效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并尝试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共6章,分别为:绪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J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的改革主要内容与成效;J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改革问题及成因;完善J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改革的对策建议;结论及展望。研究表明,政府绩效考核对政府绩效表现会产生全方位的作用。高新区作为我国地方政府机构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即肩负着更高的发展使命,也获得了更多的政策红利,其组织目标与发展空间的双重特殊性,决定着高新区不仅应成为社会发展创新的高地,更应具有适应自身特殊性的创新性绩效考核模式。高新区在当前发展阶段下的绩效考核模式既需应对作为公共管理部门所带来的组织目标的复杂多面性,又面临着缺少对传统政府绩效考核模式的适用性的问题。基于以上现实基础,各地高新区独有的绩效考核模式在优化当地政府绩效表现方面产生的成效,便成为评价其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之一。在目前高质量发展背景及高新区的社会发展前沿地位下,其绩效考核模式应当对上级任务指标、组织架构、组织职能及目标定位、区域发展需求及现状等方面有较高的契合度。同时,应选取符合以上背景的政府绩效维度与要素,系统分析改革后在优化政府绩效表现方面产生的成效与问题,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对策,进行靶向完善。

郭宇波[8](2021)在《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基于双向关联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经济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的创新发展与地方政府支持密切相关,2018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在本地财政总支出中占比最高的五个省份依次是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和江苏省,也基本与上述省份的创新发展水平相当。在我国,支持区域创新的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存在纵向关联,以及和地方政府间辖区竞争存在横向关联。一方面,为平衡地方间发展差距扩大、弥补公共产品正外部性溢出成本,中央政府试图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干预并优化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另一方面,当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支出配置区域创新要素、参与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时,不可避免将引发区域间的竞争行为,出现了“为创新而竞争”的新动向。因此,本文从转移支付和辖区竞争的双向关联视角入手,构建了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影响区域创新的研究框架。首先界定本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并梳理国内外与本题有关的研究文献;其次再分析双向关联背景下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理论、作用路径和政策效力;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2009年——2018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来验证理论分析形成的相关假说,实证分为基准回归、进一步研究和稳健性检验三个部分。最后,根据本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是:第一,地方财政支出行为的本地支持效应显着为正,促进了本地区的创新发展;第二,从横向关联视角来看,财政科技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策略互动效应均显着为正,说明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投入增加有助于全国范围内的创新协同发展。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策略互动效应都不显着,而地方财政基础保障支出的策略互动效应显着为正但是空间溢出效应显着为负,这表明地方财政基础保障支出兼有一定的掠夺性,会对其他地区创新要素产生“虹吸效应”;第三,从纵向关联视角来看,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对区域创新影响较弱且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转移支付会抑制东部地区的创新产出,同时加剧中部地区的人才流出降低区域产出,但是西部地区作为转移支付的主要流入地,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创新环境,促进了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此外,拓展性研究还发现:东部地区促进区域创新主要依赖财政科技支出,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借助于财政教育和基础保障支出;南方省份财政支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更为显着。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持续优化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发挥财政支出在地方竞争中的积极作用以及进一步明确财政央地财政制度分工等方面的建议。

张振华[9](2021)在《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带来严峻的雾霾污染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关注雾霾污染现状并相继投入到治理过程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区域性、复合型雾霾污染典型地区,在全国雾霾污染的治理版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协同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雾霾污染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反复出现区域性重度雾霾污染。政府间如何有效协同起来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污染,已成为理论界与政府决策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更精准地推动雾霾治理工作,本研究着力于探究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在演进逻辑方面,本研究依据协同主体的不同类型将政府间协同治霾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解析,分别是: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因此,需要重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是怎样的?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归纳总结政府间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进一步探究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效果,将重点回答以下问题:政府间协同治霾具有什么样的直接影响和异质性影响?本研究系统阐述了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第一,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内容分析和专家打分法等政策文献量化方法,有效梳理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部际协同不断强化、政策制定机制持续完善、颁布政策的短期应急效应以及累积政策的长期叠加效应是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主要演进逻辑。第二,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利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成本收益分析、政绩考核体系、区域空间影响和产业转移趋势四个方面,并通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案例分析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第三,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利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环保廉政建设、环保督察成本、环保问责力度和公众参与程度四个方面,并通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中央环保督察机制的案例分析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在归纳总结政府间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进一步评价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效果。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通过构建政府间协同治霾政策强度指标,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政府间协同治霾政策强度的直接影响,系统评价政策强度受到不同类型公众参与方式调节作用下的异质性影响。依据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本研究通过总结研究发现,给出了针对雾霾协同治理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府际协同分析框架出发,运用政策文献量化方法,系统探究了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中的部际协同关系,有效梳理了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本研究既没有采用政策文献解读的定性方式评价政策变迁问题,也没有沿用常用的基于代理变量或虚拟变量测度政策强度的研究思路,而是从政策内容本身出发,对政策文献语义内容和政策外部结构要素等非结构化政策文本进行结构化量化。基于政策文献量化所获得的结构化数据,进一步建构了政策全样本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可靠性和稳健性,有利于深度刻画并科学评估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其次,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基于博弈方有限理性和博弈策略可重复性,提出横向地方政府竞争博弈与纵向央地政府间博弈的分析结果,得出了地方政府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在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执行的合作与博弈过程中,不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并不是经过单次博弈便找到了最优的稳定策略,而是通过逐渐调整优化的多次博弈过程,才能探求到最具稳定性的策略。因此,本研究以博弈方有限理性以及博弈策略可重复性为前提,运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得出其演进逻辑。最后,在构建政府间协同治霾政策强度指标时,综合考虑了中央政府政策制定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两个方面的因素。已有关于政策强度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执行因素,较少关注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政策制定因素。结合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本研究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构建了政府间协同治霾政策强度指标。该指标充分考虑了中央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力度与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执行力度两个层面。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政府间为协同治理雾霾污染的努力程度,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政策强度研究视角。

刘明[10](2020)在《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深刻认识到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随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2016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从理论上来讲,创新不仅仅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政策影响、支持和引导的结果。从现实情况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不参与创新活动,不出台创新政策。创新政策是近年来各国为促进创新发展而普遍采用的政策工具。创新政策及其相关体制机制与战略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抓手和路径,也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创新激励和引导的重要手段。根据新时代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在吸收借鉴其他国家通过创新政策促进创新发展成功经验基础上,对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创新政策进行总结,并探讨创新政策乃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方案、中国特色与模式,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指导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以2006年中国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国家层面的创新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总结中国创新政策及其体系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及效果,进而参考借鉴典型创新型国家经验,提出完善中国创新政策的方向及提高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明晰创新政策的概念,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而明确创新政策的体系结构,有助于理解创新政策的目标、对象及不同创新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广义的创新政策是指为营造有益创新的环境,引导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激励其进行创新投入、提高创新水平与绩效,从而以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应对重大挑战的政策与措施的总和。其政策体系主要由六个政策集构成:创新要素政策、创新主体政策、产业创新政策、区域创新政策、创新网络政策及创新环境政策。创新政策是与创新理论及创新实践协同发展的。创新理论的迭代会驱动创新政策的演进,创新政策的演进会影响创新实践的发展,而创新实践的发展又会为理论和政策的完善提供反馈。因此,研究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发展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提炼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中国模式。中国创新政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4年为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过渡期,即以科技政策重构国家科研体系与科技体制的阶段;1995-2005年为中国创新政策的探索期,即以创新政策打通创新链、酝酿国家创新体系的阶段;2006-2015年为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期,即以创新政策建设与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阶段;2016年至今为中国创新政策的成熟期,即以创新政策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阶段。从国家层面来看,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以保障其有效推进。考察其是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哪类创新政策的效果更好,将为进一步提升创新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与针对性提供参考。本文对2006年以来中国创新政策对城市与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并对比了创新政策作用于不同类型城市与企业的效果差异,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在城市层面,创新政策的实施显着促进了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并且创新政策对中心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弱于非中心城市。在企业层面,创新政策的实施显着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并且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创新政策对国有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从产出水平来看,创新政策对国有企业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同时,本文使用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对不同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总体而言,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对企业作用效果最为突出。技术开发与转让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与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效果较弱。本文还对各类创新政策作用效果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并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其结论将为我国各类创新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有益参考。另外,本文对典型创新型国家的相关创新政策进行了分析借鉴。具体而言,本文分析了美国创新战略与德国高技术战略,并对其顶层设计下的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了比对和参考。其后,对以色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与科技金融政策进行了梳理,明确了高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作用以及政府在构建科技金融环境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本文还对日本创新政策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详述,并总结了创新政策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最后,基于对中国创新政策实践的总结与体系的梳理以及实证测度下中国创新政策有效性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中国创新政策的完善方向与对策。本文论证了创新政策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描绘了其演化与发展的轨迹,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其作用效果。本文的结论肯定了创新政策在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并为其后续的调整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向上的参考。

二、关于调整我国财政科技支出范围与结构的对策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调整我国财政科技支出范围与结构的对策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研究
        2.1.1 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
        2.1.2 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
    2.2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
        2.2.1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2.2.2 关于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2.3 关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3.1 关于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研究
        2.3.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研究
    2.4 关于彩票公益金的研究
        2.4.1 关于彩票公益金管理的研究
        2.4.2 关于彩票公益金制度的研究
        2.4.3 关于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研究
        2.4.4 关于彩票公益金审计的研究
        2.4.5 关于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3.1.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3.2.2 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理论
        3.2.3 “5E”理论
        3.2.4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3.2.5 程序理论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4.1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体系
        4.1.1 管理政策
        4.1.2 管理体制
    4.2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
        4.2.1 销售情况
        4.2.2 筹集情况
    4.3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
        4.3.1 分配政策
        4.3.2 中央分配
        4.3.3 地方分配
    4.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
        4.4.1 中央集中使用
        4.4.2 体育总局使用
        4.4.3 地方部门使用
    4.5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
        4.5.1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贡献
        4.5.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特点
        4.5.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5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5.1 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5.1.1 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分析
        5.1.2 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5.2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5.3 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
        5.3.1 目标的含义
        5.3.2 目标的重要性
        5.3.3 目标管理的意义
    5.4 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5.5 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
        5.5.1 绩效评价的法律规范
        5.5.2 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
    5.6 绩效评价体系的组织体系
        5.6.1 绩效评价的主客体界定
        5.6.2 绩效评价的工作范围
        5.6.3 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5.7 绩效评价体系的标准体系
        5.7.1 评价标准分类
        5.7.2 评价等级划分
    5.8 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体系
        5.8.1 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5.8.2 德尔菲法
        5.8.3 文本分析法
        5.8.4 系统综述法
        5.8.5 模糊综合评价法
        5.8.6 机器学习法
    5.9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5.10 本章小结
6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 预选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6.1.1 文本的纳入
        6.1.2 文本分析步骤
        6.1.3 结果分析
    6.2 第一轮专家调研
        6.2.1 调查问卷形成
        6.2.2 专家团队选择
        6.2.3 专家咨询结果
        6.2.4 专家意见汇总
    6.3 第二轮专家调研
        6.3.1 调查问卷修改
        6.3.2 专家咨询结果
        6.3.3 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
    6.4 指标权重确认
    6.5 本章小结
7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7.1 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7.2 长三角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7.3 本章小结
8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实证分析
    8.1 机器学习概述及使用意义
    8.2 实证数据概览
    8.3 非监督学习下的聚类算法及实证分析
    8.4 监督学习下相关回归模型与实证分析
        8.4.1 线性岭回归模型
        8.4.2 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8.4.3 决策树回归及树相关的模型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论文主要结论
        9.1.1 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9.1.2 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9.1.3 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9.1.4 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
        9.1.5 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
        9.1.6 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
    9.2 对策与建议
        9.2.1 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
        9.2.2 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
        9.2.3 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
        9.2.4 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
        9.2.5 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
10 创新、局限与展望
    10.1 创新之处
        10.1.1 研究选题与视角的创新
        10.1.2 框架系统和指标体系的创新
        10.1.3 发展预测的创新
    10.2 研究的局限性
        10.2.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性
        10.2.2 绩效评价数据获取的全面性
    10.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一轮)
附件2: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二轮)
附件3: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4:机器学习与建模相关代码
附件5:学习经历与科研经历

(2)绿色金融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可能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绿色增长理论
        2.1.3 创新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绿色金融研究综述
        2.2.2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2.2.3 绿色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作用机制和方法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绿色金融概念界定
        3.1.2 绿色技术创新概念界定
        3.1.3 绿色金融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3.2 计量方法基础
        3.2.1 熵值法
        3.2.2 空间权重矩阵
        3.2.3 空间相关性检验
        3.2.4 空间计量模型
第4章 绿色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指标体系选取与构建
        4.1.1 样本选择
        4.1.2 变量选取
    4.2 绿色技术创新的测度与分析
        4.2.1 绿色技术创新的测度
        4.2.2 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状况分析
    4.3 绿色金融的测度与分析
        4.3.1 绿色金融的测度
        4.3.2 绿色金融的发展状况分析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空间回归分析
        4.4.2 模型构建
        4.4.3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5.2.2 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的区域协同机制
        5.2.3 构建以绿色金融为核心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5.2.4 加强区域间绿色金融协作能力
        5.2.5 长期坚持对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创新的扶持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3)财税政策支持我国制造业创新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制造业及制造业企业
        2.1.2 财税支持政策
        2.1.3 制造业创新及创新效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创新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政策工具理论
    2.3 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2.3.1 财税支持政策与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基本关系
        2.3.2 财税支持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
        2.3.3 财税支持政策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
        2.3.4 财税支持政策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
    2.4 小结
第3章 财税支持我国制造业创新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制造业创新的财税政策现状
        3.1.1 财政资金支持形式多样
        3.1.2 税收优惠措施持续完善
        3.1.3 财税支持力度逐年扩大
    3.2 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效率现状
        3.2.1 各地区制造业企业创新的效率分析
        3.2.2 各类制造业企业创新的效率分析
    3.3 财税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的现存问题
        3.3.1 财税支持下制造业创新的总体效率不高
        3.3.2 财税支持下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明显
        3.3.3 财税支持下制造业创新效率的行业差异较大
第4章 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总效应:基于随机前沿模型
    4.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4.1.1 财政资金对制造业创新的激励效应
        4.1.2 税收优惠对制造业创新的激励效应
        4.1.3 税收负担对制造业创新的激励效应
    4.2 研究设计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及说明
        4.2.3 数据来源及说明
    4.3 实证分析
        4.3.1 模型的确立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4.3.2 财税支持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总效应分析
        4.3.3 财税支持对制造业创新收益效率的总效应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空间效应:基于面板空间模型
    5.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5.1.1 财政资金与企业创新的空间效应
        5.1.2 税收优惠与企业创新的空间效应
        5.1.3 税收负担与企业创新的空间效应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及说明
        5.2.3 数据来源及说明
    5.3 实证分析
        5.3.1 描述性分析
        5.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5.3.3 财税支持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空间效应分析
        5.3.4 财税支持对制造业创新收益效率的空间效应分析
        5.3.5 分地区的检验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财税支持制造业创新的门槛效应:基于面板门槛模型
    6.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6.1.1 财政资金与企业创新的门槛效应
        6.1.2 税收优惠与企业创新的门槛效应
        6.1.3 实际宏观税负与企业创新的门槛效应
    6.2 研究设计
        6.2.1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6.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6.2.3 数据说明
    6.3 实证分析
        6.3.1 描述性分析
        6.3.2 财税支持对制造业创新产出效率的门槛效应分析
        6.3.3 财税支持对制造业创新收益效率的门槛效应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理论分析方面
        7.1.2 现状分析方面
        7.1.3 总效应实证分析方面
        7.1.4 空间效应实证分析方面
        7.1.5 门槛效应实证分析方面
    7.2 政策建议
        7.2.1 优化财政资金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
        7.2.2 优化税收优惠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
        7.2.3 降低税收负担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阻碍影响
    7.3 研究展望
        7.3.1 增强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7.3.2 丰富研究内容的多样性
        7.3.3 提高政策建议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基于长江经济带市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环境污染的空间相关性
        二、财政支出与环境污染
        三、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或有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或有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环境效应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公共定价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财政支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
        一、财政支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二、节能环保支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科技支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与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总体情况
        二、长江经济带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财政支出现状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财政支出规模现状
        二、长江经济带节能环保支出现状
        三、长江经济带科学技术支出现状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财政支出的环境效应实证分析
    第一节 空间相关性检验
        一、全局自相关
        二、局部自相关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
        三、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财政支出对废水污染的影响
        二、财政支出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影响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加强地方政府环境污染协同治理
        二、发挥节能环保支出的环境效应
        三、发挥技术创新对废水污染治理的支持作用
        四、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科技金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
        二、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
        三、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四、科技金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五、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
第二章 科技金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二、金融深化理论
        三、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节 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二、科技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三、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四、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第三章 科技金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科技金融现状分析
        一、财政科技支出
        二、金融机构科技贷款
        三、创业风险投资额
        四、科技金融环境
    第二节 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一、专利授权数量
        二、新产品销售收入
        三、技术市场成交额
    第三节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总量
        二、产业结构
        三、经济质量
第四章 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科技金融、科技创新能力的衡量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三、指标测度
    第二节 中介效应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的设定
        四、实证分析
    第三节 门槛模型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门槛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全国层面
        二、区域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6)山东省科技金融运行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科技金融含义研究
        1.3.2 金融与科技创新关系研究
        1.3.3 科技金融融资方式研究
        1.3.4 科技金融效率评价研究
        1.3.5 国内外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科技金融相关概念界定
    2.1 科技金融的内涵
        2.1.1 科技金融概念
        2.1.2 科技金融特征
    2.2 相关理论
        2.2.1 投入产出效率理论
        2.2.2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3 金融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东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3.1 山东省科技金融的发展概况
    3.2 山东省科技金融投入现状分析
        3.2.1 政府财政科技支出情况
        3.2.2 R&D经费投入情况
        3.2.3 R&D人员活动情况
        3.2.4 高科技企业融资情况
    3.3 山东省科技金融产出现状分析
        3.3.1 专利授权量增长情况
        3.3.2 技术市场成交额情况
        3.3.3 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情况
        3.3.4 重要科技成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省科技金融效率实证分析
    4.1 DEA方法
    4.2 指标体系及数据处理
        4.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综合效率分析
        4.3.2 纯技术效率分析
        4.3.3 规模效率分析
    4.4 山东省科技金融运行效率松弛变量分析
    4.5 山东省与其他省份科技金融效率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省科技金融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科技金融效率的因素分析
    5.2 实证模型的构建
    5.3 实证分析过程
        5.3.1 单位根检验
        5.3.2 协整检验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高山东省科技金融效率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1.1 优化并完善科技金融相关法规政策
        6.1.2 引导科技金融资源合理配置
        6.1.3 推进科技金融供给侧改革,发展普惠金融
        6.1.4 促进资本市场多元化,提高规模效率
    6.2 金融市场层面
        6.2.1 强化金融服务
        6.2.2 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
        6.2.3 商业银行创新融资模式
    6.3 企业层面
        6.3.1 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创新能力
        6.3.2 优化筹融资结构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J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的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绩效考核
        2.1.2 政府绩效考核
        2.1.3 政府绩效管理
    2.2 基础理论阐释
        2.2.1 目标管理理论
        2.2.2 人本管理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J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的改革主要内容与成效
    3.1 J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的改革主要内容
        3.1.1 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
        3.1.2 强化外部评价考核
        3.1.3 完善协作考核机制
    3.2 J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的改革成效分析
        3.2.1 不同维度下 J 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的改革成效分析
        3.2.2 不同绩效要素下J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的改革成效分析
        3.2.3 绩效考核助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改革成效分析
        3.2.4 绩效考核对优化组织内部运行情况的改革成效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J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改革问题及成因
    4.1 各类绩效改善程度不均衡
        4.1.1 考核权重差异较大
        4.1.2 分类履职考核深度不足
        4.1.3 正面及心理激励效力不足
        4.1.4 潜能开发方面的考核机制不健全
    4.2 外部评价考核机制尚待完善
        4.2.1 外部评价考核权重不足
        4.2.2 现有监督评价渠道的应用深度不足
        4.2.3 第三方力量引入深度较低
    4.3 组织绩效的传递分解机制不健全
        4.3.1 职能重组深度不足
        4.3.2 协作考核系统性不足
    4.4 小结
第5章 完善J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改革的对策建议
    5.1 强化正面激励与心理激励
    5.2 健全潜能开发方面的考核机制
    5.3 加强全面分类履职考核
    5.4 优化考核结构
        5.4.1 增强外部评价考核效力
        5.4.2 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5.5 健全组织绩效的传递分解机制
        5.5.1 进一步重组职能架构
        5.5.2 完善协作考核结构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基于双向关联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结构安排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框架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或有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内涵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内涵
        一、地方财政支出行为
        二、双向关联
        三、区域创新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国内外关于转移支付、辖区竞争与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关系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地方财政支出行为与区域创新关系的研究
        三、小结与有待研究的方向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影响机制分析
    第一节 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影响区域创新的直接效应
        一、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影响区域创新直接效应的理论基础
        二、地方财政支出影响区域创新直接效应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影响区域创新的纵向关联机制
        一、纵向关联机制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地方财政支出影响区域创新的纵向关联作用路径
    第三节 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影响区域创新的横向关联机制
        一、横向关联机制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地方财政支出影响区域创新的横向关联作用路径
第四章 双向关联视角下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影响区域创新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研究目标与实证研究步骤
        二、模型设定
        三、数据和变量
    第二节 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性识别
        一、全局自相关
        二、局部自相关
    第三节 地方财政支出影响区域创新的实证结果
        一、财政科技支出影响区域创新的实证结果
        二、财政教育支出影响区域创新的实证结果
        三、财政基础保障支出影响区域创新的实证结果
        四、基准回归实证结果小结
    第四节 进一步研究
        一、东、中、西部分样本研究
        二、南北方分样本研究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一、更换被解释变量——剔除外观发明专利
        二、更换解释变量——纳入制度冲击
        三、纳入时间滞后
第五章 结论与优化财政支持区域创新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地方财政支出影响区域创新的直接效应
        二、纵向关联视角下地方财政支出影响区域创新的间接效应
        三、横向关联视角下地方财政支出影响区域创新的间接效应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持续优化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二、畅通财政支出在地方竞争中的作用
        三、更为明确央地区域创新财政制度分工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9)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部际协同的已有研究
        1.3.2 地方政府间关系与雾霾治理
        1.3.3 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与雾霾治理
        1.3.4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雾霾治理效果
        1.3.5 已有研究述评
    1.4 研究范围廓清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府际关系理论
        2.1.2 协同治理理论
        2.1.3 本研究的理论适用性
    2.2 分析框架
        2.2.1 已有跨域治理分析框架
        2.2.2 “治理过程—治理效果”府际协同分析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
    3.1 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
        3.1.1 理论背景分析
        3.1.2 研究问题描述
    3.2 数据基础与研究方法
        3.2.1 研究数据基础
        3.2.2 政策文献量化方法
    3.3 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研究结果
    3.4 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讨论
        3.4.1 部际协同不断强化
        3.4.2 政策制定机制持续完善
        3.4.3 颁布政策的短期应急效应
        3.4.4 累积政策的长期叠加效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
    4.1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研究背景
        4.1.1 现实背景介绍
        4.1.2 研究问题描述
    4.2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
        4.2.1 模型基本假设
        4.2.2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4.2.3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4.3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讨论
    4.4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案例选择依据
        4.4.2 案例数据来源
        4.4.3 案例讨论与发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
    5.1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研究背景
        5.1.1 现实背景介绍
        5.1.2 研究问题描述
    5.2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
        5.2.1 模型基本假设
        5.2.2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5.2.3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5.3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讨论
    5.4 大气污染中央环保督察机制的案例分析
        5.4.1 案例选择依据
        5.4.2 案例数据来源
        5.4.3 案例讨论与发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效果评价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理论背景分析
        6.1.2 研究假设提出
    6.2 研究设计
        6.2.1 变量定义
        6.2.2 数据来源
        6.2.3 实证模型
    6.3 实证研究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空间回归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政府间协同治霾效果评价的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发现
    7.2 政策建议
        7.2.1 优化政策制定的协调机制,实现中央政府部际高效协同治霾
        7.2.2 改进成本分担与考核体系,推动地方政府之间联动协同治霾
        7.2.3 强化廉政建设与问责力度,促进央地政府之间无缝协同治霾
        7.2.4 拓宽公众的外部监督渠道,推动第三方参与政府间协同治霾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内容与结论
        8.1.1 主要内容
        8.1.2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创新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创新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发展
        2.1.1 马克思关于创新的思想
        2.1.2 熊彼特与波特的创新理论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理论
    2.2 创新政策的相关理论
        2.2.1 创新政策产生的理论根源
        2.2.2 创新政策实践的理论依据
        2.2.3 中国创新政策的相关理论
    2.3 创新政策相关文献评述
        2.3.1 创新政策概念研究
        2.3.2 创新政策分类与体系研究
        2.3.3 创新政策有效性评价研究
        2.3.4 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
第3章 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与发展
    3.1 创新政策的内涵及体系结构
        3.1.1 创新政策的内涵
        3.1.2 创新政策的体系结构
    3.2 中国创新政策的历史沿革
        3.2.1 中国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过渡期
        3.2.2 中国创新政策的探索期
        3.2.3 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期
        3.2.4 中国创新政策的成熟期
    3.3 中国创新政策的体系特点及存在问题
        3.3.1 中国创新政策的体系
        3.3.2 中国创新政策的特点
        3.3.3 中国特色创新政策及其工具
        3.3.4 中国创新政策的实施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中国创新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4.1 中国创新政策对创新水平影响的机制分析
        4.1.1 问题的提出
        4.1.2 创新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分析
        4.1.3 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分析
    4.2 中国创新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4.2.1 研究设计
        4.2.2 实证分析
        4.2.3 结论与启示
    4.3 中国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4.3.1 研究设计
        4.3.2 实证分析
        4.3.3 结论与启示
    4.4 不同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4.4.1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规模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4.4.2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4.4.3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行业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4.4.4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区域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4.4.5 结论与启示
第5章 典型创新型国家创新政策的实践及其借鉴
    5.1 美国与德国创新政策的体系
        5.1.1 美国创新战略下的创新政策体系
        5.1.2 德国高技术战略下的创新政策体系
        5.1.3 中国对美国与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借鉴
    5.2 以色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与科技金融政策
        5.2.1 以色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5.2.2 以色列科技金融政策
        5.2.3 中国对以色列成果转化与科技金融政策的借鉴
    5.3 日本创新政策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5.3.1 日本创新政策的评价体系
        5.3.2 日本创新政策的评价方法
        5.3.3 中国对日本创新政策评价体系与方法的借鉴
第6章 中国创新政策的完善方向与对策
    6.1 健全科技人才发展机制
        6.1.1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支持
        6.1.2 促进科技人才的引进与交流
        6.1.3 完善创业人才培养与智库机制
    6.2 完善支持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6.2.1 健全科技管理体制
        6.2.2 促进基础设施条件的开放共享
    6.3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6.3.1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6.3.2 强化孵化器市场导向运作
        6.3.3 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
        6.3.4 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6.4 加快构建包容创新的机制环境
        6.4.1 优化科技金融与税收环境
        6.4.2 加强科普与科技奖励
        6.4.3 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关于调整我国财政科技支出范围与结构的对策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D]. 霍圣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绿色金融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卢利.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财税政策支持我国制造业创新效应研究[D]. 郑家兴.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基于长江经济带市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D]. 梁思捷.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5]科技金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D]. 崔海宁.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6]山东省科技金融运行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岳媛媛.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J市高新区政府绩效考核的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振.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基于双向关联视角[D]. 郭宇波.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9]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研究[D]. 张振华. 兰州大学, 2021(09)
  • [10]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创新政策研究[D]. 刘明. 吉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调整我国财政科技支出范围和结构的对策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