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GQ型微机金属材料质量电磁无损检测仪的研制与应用

WGQ型微机金属材料质量电磁无损检测仪的研制与应用

一、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WGQ type micro-computer-based electromagnetic nondestructive testing instrument for quality of metal material(论文文献综述)

向博伦[1](2021)在《基于冲击弹性波法检测混凝土结构抗冻性研究》文中指出冲击弹性波技术可检测P波波速,利用P波波速与动弹性模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可以反映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从而对结构的耐久性作出评价。本文首先研究冲击弹性波技术检测混凝土抗冻性的可行性,然后对冲击弹性波技术检测的可靠性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冲击弹性波现场检测水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评价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具体如下:(1)通过对共振法、超声波法和冲击回波法三种方法的比较,研究了冲击弹性波技术测试动弹性模量和评价抗冻性能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技术和冲击弹性波技术都可以有效地测得动弹性模量并以此来评价混凝土结构的抗冻性能,但冲击回波法与共振法的拟合程度更好,结合实际的测试过程,冲击弹性波的评价结果会更加准确。(2)通过对冲击弹性波技术进行重复性限和复现性限的检验,探究了冲击弹性波技术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冲击弹性波技术评价混凝土结构的抗冻性能具有很好的可靠性。(3)结合具体工程,验证了在现有的现场混凝土抗冻性评价方法中引入冲击弹性波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冲击弹性波对现场水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评价方法。

陈杰[2](2019)在《铁基非晶合金薄膜压磁特性及其力敏传感器》文中指出压磁式力敏薄膜传感器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新兴的一种传感器。铁基非晶薄膜因其具有良好物理化学性能和优异的软磁特性,正成为该类型传感器研究的热点与方向,研究其压磁特性对开发高性能的压磁型传感器具有重大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以铁基非晶合金薄膜为研究对象,首先较系统地总结了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测试方法及其力敏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应用自主开发的一套完整压磁测试系统对铁基非晶合金薄膜的压磁性能及其环境稳定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非晶合金表面制备了一层化学转化膜,解决了非晶合金薄膜作为力敏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所面临的封装问题,并研究了压磁型力敏薄膜传感器的芯片结构及其封装工艺;最后,初步验证了该测试方法在疲劳检测方面应用的可行性。(1)在压磁特性开放式测量装置的基础上,开发了闭合式测试系统,解决了测试系统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的问题,并提升了测试系统的灵敏度。测试系统受外界电磁场影响的距离由原有的15 mm缩减到2 mm;另外,在电感式压磁测试方法基础上,开发了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反映薄膜的压磁性能变化情况的直接测量方法。(2)退火处理工艺对铁基非晶合金薄膜的压磁性能具有显着影响。Fe78Si13B9,Fe73.5CulNb3Si13.5B9及Fe71.5Cu1Nb3Si13.5B9V2三种非晶合金薄膜的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400℃,550℃,300℃,其对应薄膜的SIMax分别为0.5907、1.2998、0.1833。在相同退火处理工艺及测试条件下,Fe73.5CulNb3Si13.5B9薄膜具有更优异的压磁性能。铁基薄膜对微小应力敏感,薄膜的应力敏感区间约在01.5 kPa之间。(3)Fe73.5Cu1Nb3Si13.5B9非晶合金薄膜在00.6 kPa压力带,薄膜电感值随薄膜受到的压应力增大而显着上升,即具有“正压磁效应”,其当压应力σ=0.6kPa时,SI值5.5%;环境温度对压磁效应灵敏度有显着影响,在2030℃范围内,压磁效应和灵敏度稳定性最好。(4)薄膜的压磁效应与拉应力和压应力的合力方向θ相关。当合力方向为沿着薄膜方向的拉应力时,薄膜表现为正的压磁效应,否则呈现出负的压磁效应。Fe73.5Cu1Nb3Si13.5B9非晶合金薄膜经过退火处理后,薄膜内应力状态会发生变化,压磁效应的特征也会发生显着变化。当退火温度≥350℃时,薄膜的压磁效应类型由“正压磁效应”转变为“负压磁效应”。(5)通过转化反应成功地在Fe71.5Cu1Nb3Si13.5B9V2非晶合金薄膜表面制得了一种表面平整、均匀、主要成份为Cu0.86Fe2.14O4和(Cu0.18Fe0.82)Cu0.82Fe1.18O4的内生转化膜,相应地其薄膜厚度约被等效地减薄了68μm。表面处理的最佳反应时间为15 min。表面处理后的薄膜与高分子树脂具有良好的浸润性,容易被环氧树脂封装。(6)研究了传感器的芯片结构及封装工艺对其测试性能的影响。在应力加载为03 kPa范围内,各结构芯片的传感器均具有良好的应力敏感性,对外呈现为正压磁效应现象。测试频率为1 kHz时,单层结构芯片的传感器压磁性能最优,其SIMax表征值为1.696,灵敏度KMax为3.106;测试频率为10 kHz时,三层结构芯片的传感器压磁效应值最大。(7)应用非晶合金薄片与碳纤维制备而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敏特征。复合材料材料压磁特征与外加拉应力具有明显单调相关关系,压磁特性数据结果稳定性较高。材料的K---t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材料内部应力的突变情况。应用此复合材料制作的敏感贴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材料的失效问题。

田孝帅[3](2018)在《埋藏Ⅴ型缺陷磁记忆信号表征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磁记忆检测(MMMT-Metal Magnetic Memory Testing)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无损检测技术,该技术对材料或构件的服役可提供较好的早期预警。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探讨了埋藏V型缺陷与其磁记忆信号之间的表征关系,为利用磁记忆检测技术监检埋藏V型缺陷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铁磁构件埋藏缺陷损伤检测和技术应用现状,基于磁偶极子理论建立了埋藏V型缺陷漏磁场分析数学模型,得到了铁磁构件埋藏缺陷指定探测点的漏磁场理论表达式;采用MATLAB软件编程仿真分析表明:在地磁场条件下,埋藏V型缺陷的漏磁场强度随缺陷尺寸加大而增加,缺陷宽度对漏磁场强度值影响较大,磁荷密度是磁荷模型中铁磁构件所受外力变化导致磁场变化的根源。试验研究了缺陷尺寸与拉伸载荷对磁记忆信号的影响,得到了埋藏V型缺陷处磁记忆信号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磁场强度和磁场梯度均可以定位埋藏缺陷,由于磁场梯度可以消除初始磁场的影响,所以磁场梯度定位埋藏缺陷更为准确。磁场梯度与缺陷宽度及深度成非线性正相关,同时,由于铁磁试件磁屏蔽效应的产生,导致缺陷深度对磁记忆信号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试验得到了铁磁试件拉伸过程的磁记忆信号变化曲线,基于检测结果,引入法向分量及切向分量微分合成Lisa如图分析法,提出并采用Lisa如图封闭区域归一化面积作为评判应力集中程度的物理量。结果表明,归一化面积值随载荷的增大先缓慢增大,试件进入屈服阶段时其值会有所减小,之后随着载荷的增大面积值又重新增大,且增大速率加快,因此利用Lisa如图归一化面积值可以对应力集中程度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铁磁试件进行COMSOL力磁耦合仿真得出,在塑性变形阶段,随着试件端面所受应力的增长磁记忆信号各个物理量的变化比弹性阶段更为显着,磁记忆信号的变化对塑性变形更为敏感。所以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可以通过磁场相关物理量非线性变化的程度来判断试件应力集中区域是否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王国庆[4](2017)在《基于磁记忆的油气管道应力损伤检测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气管道运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及安全可靠等优点,是能源运输的重要方式。目前全世界已建成油气输送管道已超过250万公里,而且这个数据每年仍在增长。我国地域辽阔,油气资源分布不均,油气的管道输送成为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由于管道具有高能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作业、链长面广、环境复杂等特点,决定了管道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所应用的钢铁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等机械性能以及良好的铁磁性能,其发生破坏将经历由应力集中导致材料屈服进而发生塑性变形再到破坏的过程。管道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应力的作用,当管道局部存在缺陷或其他质量问题时,将会在局部产生应力集中,引起局部应力过大,甚至导致管道发生塑性变形或破坏。应力集中是威胁管道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由应力集中引起的塑性变形损伤被认为是材料的早期损伤。对管道应力集中及塑性变形的有效检测可以预判危害的发生,并可作为评价管道应力集中程度的依据,对保障管道安全意义重大。磁记忆检测方法作为一种应力检测方法已得到行业的认可,它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实现在线大范围无损检测及对设备危险的早期判断等优点。但目前针对磁记忆信号形成的机理及特征尚无统一的定论,还不能明确在各种条件下的检测信号特征。同时由于微弱的磁记忆信号亦受影响,对实验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具有较高要求,很多实验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不能有效说明磁记忆现象的真实情况,从而导致该方法在一些工程应用中的有效性受到质疑。铁磁材料的磁性来源于原子磁矩,决定于微观电子体系的运动及相互作用状态。本文从量子力学微观理论出发,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建立铁磁材料力磁耦合磁记忆效应理论模型,通过第一性原理研究了铁磁体系在力磁耦合过程中磁记忆信号特征,对应力损伤的磁记忆信号特征及检测机理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拉伸和管道打压实验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并开展了管道应力损伤磁记忆内检测技术的工程应用,对该检测方法的工程应用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研究。论文对铁磁材料的力学和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铁磁材料应力损伤形成的微观机理及磁性的微观起源。以体系微观电子密度分布函数为基础,建立铁磁材料力磁效应的量子力学密度泛函理论模型,通过第一性原理仿真软件CASTEP计算了正常铁磁晶体结构和塑性变形铁磁晶体结构两种铁磁体系在不同应力作用下的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分布及原子磁矩。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铁磁材料在单向拉伸和三向拉伸两种应力状态下,随着应力的增大,体系能带朝远离费米能级方向移动,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分布数量减少,电子自旋态密度峰值逐渐下降,体系电子自旋间的交换相互作用程度减弱,轨道电子分布局域性增强,表明铁磁体系的磁性在应力作用下逐渐减弱。通过原子磁矩的计算定量分析了铁磁体系磁记忆信号的变化特征,得到磁记忆信号随着应力的增大逐渐减小,应力与磁信号间存在线性对应关系。当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时,磁记忆信号发生突变,信号变化特征发生改变。塑性变形铁磁体系的磁记忆信号随应力变化的斜率小于正常铁磁体系,表明材料在发生塑性变形后力磁耦合程度减弱。设计制作了不含人工缺陷及形状效应的拉伸试样和长距离实验管道,建立了材料拉伸和管道打压实验平台。实验研究了铁磁材料在单向拉伸和三向应力状态下的磁记忆信号特征,得到铁磁材料的应力与磁记忆信号的对应关系。分析了铁磁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由弹性变形转变为塑性变形时,磁记忆信号的变化特征。实验研究表明,铁磁材料在地磁和应力作用下将产生磁记忆信号,材料表面得磁感应强度随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当材料屈服时,磁记忆信号发生突变,塑性变形后铁磁材料力磁耦合程度减弱,磁记忆信号随应力变化的趋势变缓。实验研究结果与理论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以Φ1219输气管道的磁记忆应力内检测为应用背景,对油气管道应力损伤磁记忆内检测技术的工程应用进行研究。提出管道差异运行压力下的二次应力内检测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检测到的危害点进行现场开挖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了油气管道应力损伤磁记忆内检测技术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周靖[5](2016)在《铁磁材料关联阻抗检测技术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关联阻抗检测技术,是在磁导率检测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合磁导率检测技术的特点,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应力集中和疲劳损伤的检测评价法,提出对试件的应力集中程度和疲劳损伤程度部位采用检测关联阻抗变化的方法进行检测,提前发现铁磁试件的应力集中状况和疲劳损伤程度。该方法不仅可以检测试件的应力集中程度和疲劳损伤状况,还能够检测力学韧性和力学脆性的转变、检测铁磁材料的马氏体奥氏体变相、检测位错缺陷密度变化、检测晶粒晶界的变化、铁素体珠光体碳素体转变等。本文介绍了关联阻抗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关联阻抗的检测机理。搭建了关联阻抗检测技术的试验平台,并进行了铁磁试件应力集中和疲劳损伤试验研究。该试验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部分、激励信号和检测信号。并且通过试验优化确定了系统的相关参数,最终确定试验最佳频率为400Hz,最佳电压幅值为7Vpp15Vpp。分别对20#钢、45#钢和40Cr钢进行应力集中试验、疲劳损伤试验。试验发现,关联阻抗对屈服应力特别敏感,当应力超出屈服强度时,关联阻抗将急剧减少。依据关联阻抗的特征,可以有效的检测试件某区域的应力状态。同时试验发现关联阻抗参量与拉应力和残余应力密切相关,随拉应力和残余应力的增加而减少。可高精度检测能导致关联阻抗变化的相关参量的分布规律。另外试验也发现了关联阻抗对试件疲劳后期特别敏感。实验结果验证了关联阻抗检测技术可以灵敏地检测出铁磁材料内部存在的应力集中和疲劳损伤,关联阻抗检测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徐浩[6](2014)在《基于初始磁导率的铁氧体工件裂纹检测》文中指出铁氧体缺陷裂纹严重影响其电气性能,传统人工检测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产品的检测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初始磁导率的铁氧体裂纹检测新方法,建立检测模型,设计检测工况,使之能够在微小激励下获得准确的输出响应;针对微弱裂纹脉冲常被干扰淹没,设计双探头传感器,结合双脉冲信号自相关函数的独有特性,综合多个特征进行裂纹辨识。实验数据证明,多特征辨识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定性区分被检测对象是否存在裂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检测模型建立。根据磁学的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第二方程推导得出磁导率与检测电压之间的关系。2.传感器探头设计。依据磁路分析,探头磁芯材料的初始磁导率越大,探头磁回路越短,探头磁路截面积越大,探头磁芯涡流效应越小,检测灵敏度越高。为应对不同工况的零部件的检测,设计了不同尺寸的探头,以及偶式探头传感器和差动式探头传感器;3.信号采集与处理。设计了基于自相关分析的信号分析方法,该方法将采样信号特征归纳于一个四维数组中。通过四个特征的综合辨识,实现了10μm左右的裂纹辨识能力;4.应用与推广。基于初始磁导率的铁氧体工件缺陷检测方法,不仅能高精度地检测出细小缺陷,在其他材料的缺陷检测和材质检测上也能有效应用。本文研究的基于初始磁导率的缺陷检测方法经过大量实验和现场使用表面: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材料的检测,检测精度不低于20μm,其自动化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可靠性。

李亮[7](2010)在《铁磁性材料分选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铁磁性材料应用广泛,但是由于合金含量的不同导致其性能和应用领域也不同。比如,高压锅炉管道使用普通管道材料,轻者会影响使用寿命,重者发生严重的破坏性事故。因此,在铁磁性材料实际生产中必须将不同材质的材料分选开来。常规的铁磁性材料分选技术有:人工火花鉴别法、光谱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等。这些分选方法也可以分选出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但存在着在分析速度较慢、易受检测人员情绪影响等缺点,不适合铁磁性材料的在线高速检测。本文研究了一种根据铁磁性材料初始磁导率来进行材质分选的技术。根据铁磁性材料磁导率的不同,初级磁化线圈通过铁磁性材料耦合到次级线圈的信号就不同的现象,就可以进行钢级识别和材质分选。初始磁导率材质分选技术同常规方法相比具有检测速度快、精度高、人为因素小等优点。该技术能够用于输油管道、轴承等钢铁产品的分选。该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铁磁性材料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几种常规的铁磁性材料分选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经过对铁磁性材料的磁化特性分析可得到:铁磁材料的初始磁导率与材料的组织成分有关,铁磁性材料所含合金百分比不同则初始磁导率不同。铁磁性材料在磁畴畴壁的可逆位移区域磁化的初始磁导率技术非常适用于铁磁材料生产线的在线高速分选。2、在研究了铁磁性材料的初始磁导率原理基础之上,研究了对比分选系统的原理和结构组成。对比分选系统由参考单元、识别单元和仪器单元三部分组成,参考单元和识别单元是两套参数完全相同的设备,具有完全相同的机械结构和磁化、检测设备。待测材料和标准材料分别通过参考单元和识别单元产生两个感应电压,采用对比分析这两电压信号差异的办法来实现材料分选。3、采用低噪声芯片TL062和AD8221设计的差异信号的信号处理硬件电路,能够有效抑制共模干扰,该电路主要实现差异信号的放大和滤波。为了实现钢级识别,还需要通过实验获得相关钢级同标准材料的差异数据并存入数据库。同时,本文还给出了铁磁性材料分选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4、研究了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干扰噪声,这些噪声可以通过屏蔽、隔离以及采用性能优异的元器件去克服和减小。简要介绍了LMS算法和NLMS算法原理,然后运用性能优越的NLMS算法,利用仿真工具,研究了自适应噪声抵消系统。

袁方,胡斌梁,周知进[8](2010)在《在役钢丝绳缺陷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在役钢丝绳作为提升、运输及承载设备中的关键部件,被广泛应用于矿产、冶金、交通、建筑等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和部门。详述了目前应用于在役钢丝绳的各种无损检测方法,比较了他们的优点及不足,提出了采用超声—声发射相结合应用于钢丝绳强度检测的新原理新方法,对于提高在役钢丝绳的检测精度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高冲[9](2009)在《小波分析在钢铁材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来,用电磁法进行钢铁材质无损检测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对于钢铁硬度和裂纹质量检测还存在许多难题。特别是钢铁的硬度与初始磁导率的非线性问题,这些均严重影响了硬度的检测。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在对各种信号分析方法进行比较之后,选择了小波分析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具。信号与信息处理是信息科学中近二十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信号处理主要包括:信号去噪、特征提取、边缘提取。信号去噪是信号处理中最为常见的,经典的信号去噪方法如纯时域法、纯频域法、Fourier变换、加窗Fourier变换等各自有其应用的局限性。小波变换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时频联合分析方法,它在时域和频域都具有良好的局部化特性,在信号去噪中小波变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小波分析引入钢铁材质检测中,充分利用它在处理非平稳信号上的优势,从而得到传统的Fourier变换所不能提取的信号。由于电磁无损检测对多种参数的敏感反应,必须消除检测过程中的多种干扰因素,并要求信号处理具有实时性和灵活性,但目前检测系统中或者没有滤波系统或者只是简单的滤波器电路,很难满足以上两方面要求。随着可编程逻辑器件和EDA技术的发展,使用FPGA来实现小波滤波器,既可以满足实时性,又兼顾了灵活性。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小波变换基本理论,分析了小波变换的特点,阐述了多分辨分析和二尺度方程的基本理论和基于正交小波变换的Mallat算法,并介绍了实际工程问题中常用到的小波函数和小波分析在信号处理的实际应用。2.在上述小波理论的基础上,从基于Fourier变换的信号低通滤波去噪方法出发,讨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阈值去噪方法,文中在分析传统的软阈值去噪方法和硬阈值去噪方法不足之处的基础上,逐步提出改进的小波阈值函数,并在新的阈值函数下作了基于小波信号去噪的计算机仿真实验。最后对实际采集的信号应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3.根据小波滤波器理论,对双正交小波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利用FPGA中流水线的设计思想完成了小波滤波器设计;4.最后在电磁无损检测系统中加入设计的小波滤波器模块,验证了其准确性、灵活性和实时性。

张磊[10](2008)在《有限冲激响应数字滤波器在电磁无损检测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滤波技术是信号分析、处理技术的重要分支,是控制电磁干扰,保证设备电磁兼容性,提高可靠性、保密性的重要技术。由于电磁无损检测对多种参数的敏感反应,必须消除检测过程中的多种干扰因素,并要求信号处理具有实时性和灵活性,但目前检测系统中或者没有滤波系统或者只是简单的滤波器电路,很难满足以上两方面要求。随着可编程逻辑器件和EDA技术的发展,使用FPGA来实现FIR滤波器,既可以满足实时性,又兼顾了精确性和灵活性。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FIR数字滤波器理论,分析比较实现FIR滤波器的方法;2.对串行、并行FIR滤波器进行深入探讨,本文逐步提出改进的串行、并行FIR滤波器;3.针对以上改进的不足,本文又对分布式算法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基于FPGA本身具有LUT的结构,非常适合使用分布式算法,在FIR滤波器的结构设计上,将FIR滤波器中关键的乘法运算转化为LUT的过程和加法运算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资源和速度这两个矛盾体,最终把本文设计的表切割DA算法应用到FIR滤波器中。4.最后应用Matlab仿真基于表切割DA算法的FIR滤波器,结果正确;并在电磁无损检测系统中加入此滤波器模块,验证了其准确性、灵活性和实时性。

二、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WGQ type micro-computer-based electromagnetic nondestructive testing instrument for quality of metal materia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WGQ type micro-computer-based electromagnetic nondestructive testing instrument for quality of metal material(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冲击弹性波法检测混凝土结构抗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损检测研究现状
    1.3 抗冻性检测研究现状
        1.3.1 共振法
        1.3.2 超声波法
        1.3.3 冲击弹性波法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冲击弹性波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件制备与测试
        2.2.1 试验原材料
        2.2.2 试验内容与试件制备
        2.2.3 试验装置与设备
        2.2.4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三种方法测试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及比较
        2.3.2 三种方法检测混凝土抗冻性及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冲击弹性波技术的可靠性研究
    3.1 引言
    3.2 重复性检验
        3.2.1 检验方法及结果验证
        3.2.2 试件制备和试验内容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复现性检验
        3.3.1 检验方法及结果验证
        3.3.2 试件制备和试验内容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冲击弹性波技术对现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评价方法
    4.1 引言
    4.2 可行性验证
        4.2.1 工程概况
        4.2.2 试验内容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现场评价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铁基非晶合金薄膜压磁特性及其力敏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力敏传感器概述
        1.1.1 力敏传感器分类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1.2 压磁型力敏传感器研究概况
    1.2 力敏薄膜材料
        1.2.1 力敏薄膜材料研究概况
        1.2.2 本课题组力敏薄膜材料研究概况
    1.3 铁基非晶合金薄膜及其压磁效应研究现状
        1.3.1 铁基非晶合金薄膜
        1.3.2 铁基非晶合金压磁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非晶合金薄膜压磁特性测试方法及其系统
    2.1 阻抗式压磁测试方法
    2.2 电感式压磁测试方法及其系统
        2.2.1 开放式电感压磁测试方法
        2.2.2 闭合式电感压磁测试方法
        2.2.3 电感式压磁测试系统及其表征
    2.3 非晶合金薄膜压磁特性直接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基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
    3.1 压磁性能测试实验原料及设备
    3.2 Fe_(78)Si_(13)B_9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
        3.2.1 Fe_(78)Si_(13)B_9非晶合金薄膜相结构及微观形貌
        3.2.2 淬态Fe_(78)Si_(13)B_9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
        3.2.3 退火态Fe_(78)Si_(13)B_9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
    3.3 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
        3.3.1 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薄膜相结构及微观形貌
        3.3.2 淬态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
        3.3.3 退火态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
    3.4 Fe_(71.5)Cu_1Nb_3Si_(13.5)B_9V_2非晶薄膜压磁性能
        3.4.1 Fe_(71.5)Cu_1Nb_3Si_(13.5)B_9V_2非晶合金薄膜相结构及微观形貌
        3.4.2 .淬态Fe_(71.5)Cu_1Nb_3Si_(13.5)B_9V_2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
        3.4.3 退火态Fe_(71.5)Cu_1Nb_3Si_(13.5)B_9V_2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
    3.5 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综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薄膜厚度和测试环境对压磁性能的影响
    4.1 非晶合金薄膜的规格对其压磁性能的影响
    4.2 铁基非晶合金薄膜的环境压磁试验方法
    4.3 测试环境对Fe_(78)Si_(13)B_9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影响
        4.3.1 环境温度对Fe_(78)Si_(13)B_9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影响
        4.3.2 环境湿度对Fe_(78)Si_(13)B_9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影响
    4.5 测试环境对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影响
        4.5.1 环境温度对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影响
        4.5.2 环境湿度对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铁基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敏感机理研究
    5.1 压磁效应敏感机理
        5.1.1 磁致伸缩效应
        5.1.2 巨磁阻抗效应理论
        5.1.3 压磁效应
    5.2 内应力对压磁性能影响
        5.2.1 内应力检测方法
        5.2.2 去应力退火处理工艺
        5.2.3 结果分析
    5.3 应力作用下非晶合金薄膜宏观应力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铁基非晶合金薄膜表面处理
    6.1 Fe_(71.5)Cu_1Nb_3Si_(13.5)B_9V_2非晶合金薄膜的表面处理
        6.1.1 表面处理工艺
        6.1.2 分析检测
    6.2 转化反应工艺与转化膜分析
        6.2.1 转化反应工艺
        6.2.2 薄膜与环氧树脂浸润性分析
        6.2.3 转化反应工艺原理分析
    6.3 Fe_(78)Si_(13)B_9,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薄膜表面处理
    6.4 表面处理对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性能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力敏薄膜传感器结构设计及其系统
    7.1 传感芯片结构对其压磁性能影响
        7.1.1 单层结构非晶合金芯片压磁性能
        7.1.2 双层结构非晶薄膜芯片压磁性能
        7.1.3 三层结构非晶薄膜芯片压磁性能
        7.1.4 芯片结构对传感器压磁性能影响综合对比
    7.2 封装对传感器压磁性能影响
        7.2.1 封装前传感器的压磁特性研究
        7.2.2 封装后传感器的压磁特性研究
        7.2.3 封装工艺对不同频率薄膜芯片压磁性能影响对比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传感器在疲劳检测方面的初步应用
    8.1 疲劳检测的研究进展及现状简介
    8.2 试样制备及测试系统
        8.2.1 测试试样的制备
        8.2.2 测试系统设计
    8.3 性能检测及结果分析
        8.3.1 单层碳纤维环氧预浸布力学性能分析
        8.3.2 复合材料力敏特性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工作与主要结论
    9.2 工作特色与创新
    9.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埋藏Ⅴ型缺陷磁记忆信号表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磁记忆检测机理研究
        1.2.2 力磁耦合关系研究
        1.2.3 磁信号表征损伤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埋藏Ⅴ型缺陷漏磁场模型构建与分析
    2.1 铁磁构件漏磁理论及影响要素
        2.1.1 铁磁效应的漏磁场理论
        2.1.2 力磁关系理论模型
    2.2 埋藏Ⅴ型缺陷漏磁场模型建立
        2.2.1 等效磁荷理论
        2.2.2 埋藏缺陷磁场计算
    2.3 缺陷结构参数对磁记忆信号影响分析
        2.3.1 缺陷漏磁信号特征
        2.3.2 缺陷宽度影响分析
        2.3.3 缺陷深度影响分析
        2.3.4 磁荷密度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埋藏Ⅴ型缺陷磁记忆信号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设计
        3.1.1 缺陷试样制备
        3.1.2 磁记忆信号检测
        3.1.3 试验步骤
    3.2 缺陷深度对磁记忆信号的影响
        3.2.1 试验结果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缺陷宽度对磁记忆信号的影响
        3.3.1 试验结果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加载过程磁记忆信号特征
        3.4.1 加载初期
        3.4.2 加载中期
        3.4.3 加载后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埋藏Ⅴ型缺陷力磁效应的有限元模拟
    4.1 应力磁场分析的基本理论
        4.1.1 屈服准则
        4.1.2 电磁场基本方程
        4.1.3 静磁场求解的边界条件
    4.2 模型建立及求解方法
        4.2.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4.2.2 材料属性及边界条件设置
        4.2.3 模型求解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试件内部应力分布规律
        4.3.2 空间漏磁场分布规律
        4.3.3 应力与试件漏磁场关系的分布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记忆信号对比分析与缺陷反演
    5.1 加载过程磁记忆信号对比分析
        5.1.1 磁场参数在拉伸过程的变化
        5.1.2 Lisa如图在拉伸过程的应用
    5.2 埋藏Ⅴ型缺陷尺寸反演
        5.2.1 缺陷深度反演
        5.2.2 缺陷宽度反演
    5.3 磁记忆信号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磁记忆的油气管道应力损伤检测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铁磁材料力磁性质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铁磁材料的力学特性分析
        2.1.1 应力与变形
        2.1.2 铁磁材料塑性变形微观机制分析
    2.2 铁磁材料的磁学性质
        2.2.1 物质的微观磁性起源
        2.2.2 物质的宏观磁性分析
        2.2.3 铁磁材料的磁性特征
    2.3 铁磁材料力磁效应的基本理论
        2.3.1 能量平衡理论
        2.3.2 逆磁致伸缩效应
        2.3.3 极化效应
        2.3.4 磁滞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力损伤磁记忆效应的理论研究
    3.1 磁记忆效应的量子理论
    3.2 磁记忆效应理论模型
    3.3 模型计算方法
        3.3.1 紧束缚方法
        3.3.2 原子轨道正交化线性组合法
        3.3.3 正交化平面波赝势法
    3.4 磁记忆效应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3.4.1 晶体结构模型
        3.4.2 体系基态特性计算
        3.4.3 单向拉应力下的体系磁效应
        3.4.4 三向拉应力下的体系磁效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力损伤磁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
    4.1 拉伸实验
        4.1.1 实验准备及过程
        4.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 管道打压实验
        4.2.1 实验准备及过程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气管道应力损伤磁记忆检测的工程应用研究
    5.1 管道应力内检测装置
    5.2 工程检测及结果分析
    5.3 检测结果的开挖验证
        5.3.1 俄罗斯磁记忆应力检测
        5.3.2 矫顽力应力检测
        5.3.3 超声应力检测
        5.3.4 相控阵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铁磁材料关联阻抗检测技术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关联阻抗检测技术理论基础
    2.1 铁磁材料的磁学特性
        2.1.1 物质的磁性
        2.1.2 自发磁化与磁畴
        2.1.3 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
    2.2 应力集中
        2.2.1 铁磁材料应力集中
        2.2.2 铁磁材料受应力集中内部磁通的影响
    2.3 关联阻抗检测技术原理介绍
        2.3.1 电磁感应原理
        2.3.2 关联阻抗检测技术原理
        2.3.3 关联阻抗检测技术传感器数学模型
        2.3.4 铁磁构件最灵敏关联阻抗与初始关联阻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联阻抗检测技术试验平台的设计
    3.1 检测传感器的优化
        3.1.1 磁芯的选择
        3.1.2 线圈选择和缠绕
    3.2 试验平台的搭建
    3.3 检测参数的选定
        3.3.1 最佳频率的确定
        3.3.2 最佳电压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钢应力集中和疲劳损伤试验研究
    4.1 试件准备
        4.1.1 试件消除残余应力
    4.2 20#钢应力集中和疲劳损伤试验
        4.2.1 拉应力试验
        4.2.2 残余应力试验
        4.2.3 拉应力试验和残余应力试验对比分析
        4.2.4 疲劳损伤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45#钢应力集中和疲劳损伤试验
    5.1 拉应力试验
    5.2 残余应力试验
    5.3 拉应力试验和残余应力试验对比分析
    5.4 疲劳损伤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40Cr钢应力集中和疲劳损伤试验
    6.1 拉应力试验
    6.2 残余应力试验
    6.3 拉应力试验和残余应力试验对比分析
    6.4 疲劳损伤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初始磁导率的铁氧体工件裂纹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清单
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氧体表面裂纹缺陷检测概述
        1.2.2 基于初始磁导率检测的国内外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初始磁导率的裂纹检测原理及模型的建立
    2.1 磁导率检测模型
    2.2 初始磁导率检测工况
    2.3 本章小结
3 传感器设计与分析
    3.1 差动式传感器设计
        3.1.1 差动式传感器分析
        3.1.2 差动式传感器优化
    3.2 偶式传感器设计
        3.2.1 差动式传感器难以检测微小裂纹
        3.2.2 自相关检测原理
        3.2.3 偶式探头传感器设计
        3.2.4 偶式探头传感器分析
    3.3 传感器制作
    3.4 本章小结
4 信号采集系统
    4.1 微处理器模块
    4.2 信号发生系统
    4.3 信号调理
    4.4 串口通讯模块
    4.5 扫描电机的运动控制
    4.6 JTAG 与 ISP 接口
    4.7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数据分析
    5.1 试样的制作
    5.2 平台的搭建
    5.3 偶式传感器的多特征裂纹辨识
    5.4 本章小结
6 技术应用
    6.1 铁氧体材料缺陷检测
        6.1.1 永磁铁氧体磁环的检测
        6.1.2 磁悬浮轴承的检测
        6.1.3 E 型软磁磁芯的检测
        6.1.4 自然裂纹宽度的估算
    6.2 球墨铸铁是否球化检测
        6.2.1 检测位置是否影响检测结果
        6.2.2 最优检测条件
        6.2.3 检测效果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历

(7)铁磁性材料分选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意义
    1.2 铁磁性材料分选技术的发展
    1.3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成果
    1.4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铁磁性材料分选方法
    2.1 光谱分析法
        2.1.1 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1.2 光电直读光谱仪结构
    2.2 剩磁法
        2.2.1 铁磁材料的磁化规律
        2.2.2 磁滞回曲线
        2.2.3 剩磁的测量
    2.3 初始磁导率法
        2.3.1 初始磁导率法检测原理
        2.3.2 初始磁导率测量
    2.4 涡流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磁性材料分选系统的结构
    3.1 铁磁性材料对比分选结构
    3.2 检测传感器
    3.3 信号处理硬件电路
        3.3.1 第一级放大电路
        3.3.2 带通滤波
        3.3.3 后级放大
    3.4 模数转换和数据采集
        3.4.1 采集卡简介
        3.4.2 信号的数据采集
    3.5 钢级识别和分选
    3.6 对比分选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材质分选中的噪声分析和抑制
    4.1 噪声分类
        4.1.1 空间环境干扰噪声
        4.1.2 检测系统和铁磁性材料自身产生的噪声
        4.1.3 硬件处理系统的噪声
    4.2 噪声抑制
        4.2.1 屏蔽
        4.2.2 隔离
    4.3 自适应噪声抵消在材质分选中的应用
        4.3.1 原理
        4.3.2 算法简介
        4.3.3 基于simulink 的噪声抵消系统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成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在役钢丝绳缺陷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钢丝绳的强度损失原因与检测
3 国内外钢丝绳无损检测主要的方法
    3.1 声发射检测法
    3.2 电流检测方法
    3.3 磁检测方法
4 声发射-超声检测法
5 结论

(9)小波分析在钢铁材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小波分析和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小波分析的发展历史
        1.2.2 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的瓶颈
    1.4 课题主要完成的工作及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电磁无损检测原理及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
    2.1 电磁无损检测技术
        2.1.1 电磁无损检测的基本概念
        2.1.2 电磁检测的基本原理
        2.1.3 磁导率法检测
        2.1.4 检测仪的基本组成
        2.1.5 电磁无损检测滤波中FPGA 常用设计思想和技巧
        2.1.6 数字滤波器实现方案的比较
    2.2 小波分析
        2.2.1 小波变换
        2.2.2 连续小波变换
        2.2.3 离散小波变换与小波框架
        2.2.4 多分辨分析
        2.2.5 正交小波快速算法——Mallat 算法
        2.2.6 常用小波函数介绍
        2.2.7 小波分析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铁材质分选系统和检测信号的去噪处理
    3.1 钢铁材质分选系统的组成和数字信号的采集
        3.1.1 钢铁材质分选系统的组成
        3.1.2 数字信号的采集和分析
        3.1.3 信号里噪声的特性与信号去噪性能的评价标准
    3.2 检测信号的去噪处理
        3.2.1 基于Fourier 变换的信号去噪
        3.2.2 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去噪
        3.2.3 小波信号去噪问题的一般描述
        3.2.4 基小波和小波分解层数的选择
    3.3 基于阈值的小波去噪方法
        3.3.1 阈值的选择
        3.3.2 软、硬阈值去噪方法
        3.3.3 阈值函数的一种改进方案
        3.3.4 新阈值函数的Matlab 仿真
    3.4 实际采集信号的MATLAB 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滤波器的硬件实现
    4.1 引言
    4.2 小波滤波器的设计
        4.2.1 滤波器采样定理
        4.2.2 多采样率信号处理的一些基本关系
        4.2.3 双正交小波
    4.3 利用VERILOGHDL 语言实现以上功能的算法建模
    4.4 定制ROM
    4.5 用VERILOGHDL 进行数据流建模
    4.6 验证仿真
    4.7 小波滤波器应用于电磁无损检测系统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有限冲激响应数字滤波器在电磁无损检测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的瓶颈
    1.4 课题主要完成的工作及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电磁无损检测原理及FPGA 技术
    2.1 电磁无损检测技术
        2.1.1 电磁无损检测的基本概念
        2.1.2 电磁检测的基本原理
        2.1.3 磁导率法检测
        2.1.4 检测仪的基本组成
    2.2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2.2.1 传统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法
        2.2.2 基于HDL 的FPGA 硬件设计流程及方法
        2.2.3 FPGA
        2.2.4 电磁无损检测滤波中FPGA 设计思想和技巧
    2.3 数字滤波器两种实现方案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IR 数字滤波器及其设计方法
    3.1 数字滤波器简介
    3.2 数字滤波器类型
    3.3 FIR 滤波器结构设计
        3.3.1 FIR 滤波器的结构
        3.3.2 FIR 滤波器的对称结构
        3.3.3 FIR 滤波器的线性相位
    3.4 窗函数设计FIR 滤波器
        3.4.1 窗函数的基本思想
        3.4.2 窗函数的比较选择
    3.5 FIR 数字滤波器指标确定
    3.6 总体设计步骤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PGA 的FIR 滤波器实现
    4.1 FIR 滤波器的串行实现方式
        4.1.1 串行方式FIR 实现结构与其改进结构
        4.1.2 改进的串行方式FIR 各个模块功能硬件实现
        4.1.3 串行方式FIR 小结
    4.2 FIR 滤波器的并行实现方式
        4.2.1 直接并行FIR 滤波器结构及其模块
        4.2.2 流水并行FIR 结构与其模块
    4.3 FIR 滤波器的DA 算法实现
        4.3.1 DA 算法在FPGA 上的实现原理
        4.3.2 速度最优DA 算法
    4.4 FPGA 上实现表切割DA 算法FIR 滤波器
        4.4.1 各个功能模块在FPGA 上的设计实现
        4.4.2 三种滤波器设计方案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FIR 滤波器的测试与验证
    5.1 Matlab 测试
    5.2 滤波器应用于电磁无损检测系统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WGQ type micro-computer-based electromagnetic nondestructive testing instrument for quality of metal material(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冲击弹性波法检测混凝土结构抗冻性研究[D]. 向博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铁基非晶合金薄膜压磁特性及其力敏传感器[D]. 陈杰. 南昌大学, 2019(01)
  • [3]埋藏Ⅴ型缺陷磁记忆信号表征关系研究[D]. 田孝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4]基于磁记忆的油气管道应力损伤检测机理及应用研究[D]. 王国庆. 沈阳工业大学, 2017(11)
  • [5]铁磁材料关联阻抗检测技术的试验研究[D]. 周靖. 南昌航空大学, 2016(01)
  • [6]基于初始磁导率的铁氧体工件裂纹检测[D]. 徐浩. 中国计量学院, 2014(02)
  • [7]铁磁性材料分选技术的研究[D]. 李亮.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8]在役钢丝绳缺陷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袁方,胡斌梁,周知进.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0(02)
  • [9]小波分析在钢铁材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D]. 高冲.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03)
  • [10]有限冲激响应数字滤波器在电磁无损检测系统中的应用[D]. 张磊.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WGQ型微机金属材料质量电磁无损检测仪的研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