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股骨钢板(MFFP)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多功能股骨钢板(MFFP)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一、多功能股骨板(MFFP)对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温亚枫[1](2021)在《生物可降解Mg-1Zn-1Sn-xSr合金的设计制备、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Mg-1Zn-1Sn-xSr合金的制备、表征检测以及抗腐蚀性能评估目的:选择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和生物可吸收性的三种人体必须营养元素Zn、Sn和Sr作为合金化元素,并采用低合金化、热挤压的加工方式制备了四种Mg-1Zn-1Sn-xSr(x=0、0.2、0.4、0.6 wt.%)合金,并检测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抗腐蚀性能,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ICP-OES检测所制备的镁合金实际元素化学成分组成;采用金相显微镜和SEM观察合金的微观结构,通过XRD和XPS分析和鉴定合金的相组成和合金表面化学成分;采用压缩试验和拉伸试验评估合金的力学性能;通过电化学测试和浸泡实验了解合金的抗腐蚀性能。结果:Mg-1Zn-1Sn-xSr(x=0、0.2、0.4、0.6 wt.%)合金的各实际元素化学组成与实验设计基本一致,其中Sr的含量分别为0 wt.%、0.16wt.%、0.38 wt.%和0.51 wt.%;铸态Mg-1Zn-1Sn-xSr呈典型的枝晶结构,随着Sr含量的不断增加,晶粒细化显着,第二相逐渐增多且分布不均,经热挤压后,晶粒尺寸约为20μm左右,第二相均匀分布于合金中,合金主要由α-Mg相和少量Mg Zn和Mg17Sr2第二相组成。随着Sr含量的增多,挤压态Mg-1Zn-1Sn-xSr(x=0、0.2、0.4和0.6 wt.%)合金的力学性能逐渐增强,极限抗压强度为404447 MPa;屈服强度为82126 MPa;压缩应变为17.021.1%。极限抗拉强度为229268MPa,屈服强度为151178 MPa,断后延伸率为8.09.0%。电化学测试和浸泡实验结果表明随着Sr含量的增加,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中,以0.2Sr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最强,通过电化学测试结果和浸泡失重结果推算出的腐蚀率分别为0.16 mm/y和0.55 mm/y。结论:成功制备了挤压态Mg-1Zn-1Sn-xSr(x=0、0.2、0.4和0.6wt.%)合金,合金主要由α-Mg相和少量Mg Zn和Mg17Sr2第二相组成,合金中的第二相数量和分布可能是引起合金各方面性能差异的重要原因。该合金体系的力学性能均能较好的满足作为骨科内植物的需求,且随着Sr含量的增高,力学性能逐渐增强。0.2Sr合金具有最好的抗腐蚀性能,较好的满足了作为骨科内植物材料的基本要求,在生物医用领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研究价值。第二部分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研究目的:探究挤压态Mg-1Zn-1Sn-xSr(x=0、0.2、0.4和0.6 wt.%)合金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对成骨细胞的增殖、粘附、迁移、周期等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其可能原因,评估各合金在体外诱导成骨分化的能力,为后续体内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死活染色、凋亡检测、CCK-8和周期检测评估合金浸提液对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观察合金浸提液对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CLSM观察浸提液中细胞的粘附面积和粘附密度;通过CLSM和SEM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扩展和增殖情况,p H计记录培养基的p H值,ICP-OES检测共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各金属离子浓度,并在光镜下观察合金的产氢情况;通过ALP染色与活性检测,ARS染色,COL-Ⅰ免疫荧光染色和q RT-PCR系统地研究了各合金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死活染色、凋亡检测以及CCK-8结果表明,Mg-1Zn-1Sn-xSr合金浸提液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具有较显着的促细胞增殖作用;周期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2Sr合金组中处于S相的细胞比例显着增加(P<0.05);无论是通过浸提液培养还是与材料共培养,0.2Sr合金均具有最佳的促细胞增殖、粘附和扩展的能力,光镜下观察发现Mg-1Zn-1Sn-xSr合金与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产氢量显着低于p-Mg,同时SEM还发现共培养过程中0.2Sr、0.4Sr和0.6Sr合金表面可自发形成一层具有微纳米形貌的网状结构,这可能有利于细胞在合金表面的粘附、扩展和增殖;ALP染色及活性检测、ARS染色以及COL-Ⅰ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均表明0.2Sr、0.4Sr和0.6Sr组的成骨诱导活性显着高于PC、p-Mg和0Sr组(P<0.05),能够较强的刺激ALP的表达、钙化结节的沉积以及COL-Ⅰ的分泌,其中以0.6Sr合金的骨效果最为明显,合金的促成骨效应存在明显的Sr含量剂量依耐性;此外,成骨相关基因(Runx2、OPN和OCN)的表达也具有相似的趋势,0.2Sr、0.4Sr和0.6Sr组中的表达显着高于PC、p-Mg和0Sr组(P<0.05),而0.6Sr组中的Runx2、OPN和OCN表达均最强。结论:Mg-1Zn-1Sn-xSr(x=0、0.2、0.4和0.6 wt.%)合金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0.2Sr合金与细胞共培养过程中降解速率最慢,析氢量最少,具有最强的促细胞增殖、粘附、扩展和迁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促成骨活性;而0.6Sr合金具有最强的诱导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表明了Mg-1Zn-1Sn-xSr合金作为骨科内植物材料的巨大应用潜力。第三部分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作为骨科内植物材料的体内研究目的:通过皮下植入动物模型探究挤压态Mg-1Zn-1Sn-xSr(x=0、0.2、0.4和0.6 wt.%)合金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析氢和抗腐蚀能力,并挑选出综合性能最佳的2种合金,制备成骨螺钉进一步评估其在股骨髁骨折动物模型中的抗腐蚀性能、骨修复、骨整合以及力学性能,为Mg-1Zn-1Sn-xSr合金体系的临床转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1.将12只SD大鼠分为四组(n=3),即对照组、7 d组、15 d组和30 d组,将Mg-1Zn-1Sn-xSr合金样品植入SD大鼠皮下,通过血液学检测SD大鼠肝肾功、Mg离子浓度,采用X线检测及肉眼观察不同时间点皮下产氢情况,并通过HE染色评估重要脏器(心、肝、脾和肾)以及合金样品周围组织病理学变化,最后通过观察合金表面腐蚀情况和计算合金质量丢失情况筛选出在体内抗腐蚀性能最好的两种合金。2.将筛选出的合金制备成骨螺钉,并以p-Mg螺钉作为对照,植入到兔股骨髁骨折动物模型中,采用X线检测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螺钉在股骨髁部的产氢情况,采用micro CT扫描观察不同时间点螺钉周围成骨以及螺钉的降解情况,采用硬组织切片染色(品红-亚甲基蓝和甲苯胺蓝染色)评估螺钉周围骨组织的生长和骨-螺钉界面结合情况;通过钙黄绿素-二甲酚橙-盐酸四环素荧光标记示踪了解骨组织的形成速度及生长方式,最后通过推出实验分析骨与螺钉界面之间的结合强度。结果:1.SD大鼠皮下植入实验证实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血液学检测表明所有SD大鼠在术后各时间点的肝肾功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镁离子浓度在术后3 d出现轻度上升,并于术后7 d内逐渐恢复至植入前水平;H&E染色结果表明各组SD大鼠的重要组织脏器无明显病理学改变;在皮下植入早期(7 d),所有样品均引起了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炎症逐渐缓解,其中以0.2Sr合金的炎症反应最轻微,组织相容性最好;X片和肉眼观察均表明,0.2Sr合金在皮下的析氢量最少;通过样品质量丢失推算出的各组合金在体内抗腐蚀性能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0.2Sr>0Sr>0.4Sr>0.6Sr,腐蚀率分别为0.44±0.02、0.63±0.05、0.89±0.05和0.93±0.04 mm/y。2.将筛选出的0Sr、0.2Sr合金制备成骨螺钉,并以p-Mg螺钉作为对照,植入至兔股骨髁骨折动物模型中。X片中可见p-Mg组产生了大量H2的并积聚在股骨干髓腔中,而0Sr和0.2Sr组中的H2析出量显着降低(P<0.05);micro CT结果显示0.2Sr组具有最好的抗腐蚀性能,在植入24 w后,仍能保持螺钉外形的完整,而p-Mg和0Sr组则出现了不同程度螺钉完整性的丢失;Micro CT、硬组织切片染色和荧光示踪均表明0.2Sr组周围有最多的新骨形成(P<0.05),0Sr组周围的新生骨量也较p-Mg组明显增多(P<0.05)。0.2Sr和0Sr组的BIC比率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p-Mg组(P<0.05),其中,0.2Sr组术后24 w的BIC比率达到了78.2±9.1%,显着优于同时期的p-Mg组(42.3±7.9%)和0Sr组(64.5±8.6%);植入12 w后,p-Mg、0Sr和0.2Sr组的推出力分别为408.9±76.5 N、824.2±160.7 N、1101.6±209.8 N,表明0.2Sr组的骨-螺钉界面的结合强度是最强的。结论:1.Mg-1Zn-1Sn-xSr(x=0、0.2、0.4和0.6 wt.%)合金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其中以0.2Sr合金的综合性能最佳。各合金在体内的抗腐蚀性能差异较大,由强到弱依次为:0.2Sr>0Sr>0.4Sr>0.6Sr,总体趋势与体外实验结果保持一致。2.0Sr和0.2Sr组螺钉在体内均具有较p-Mg组螺钉更好的抗腐蚀性能、极低的析氢量和更强的促成骨活性。其中,0.2Sr组表现最为突出,在植入动物体内24 w后仍能保持螺钉的完整性,此外,其还具有比p-Mg和0Sr组更强的促成骨能力,可有效增强骨-螺钉界面的骨整合。

张开嘉[2](2020)在《负载淫羊藿素的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递送系统促进小鼠骨折愈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骨折的发生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升高,其中3%-10%的患者在骨折后会发生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因而促进骨折的愈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在研究中常用的生长因子类药物存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成本高昂、异位骨化等缺点。新兴小分子药物淫羊藿素具有较强的促成骨作用,但也存在着溶解度低、体内代谢快等问题。现代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出现能够解这些问题,其中,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具有体积小、载药量大、生物相容性好、磁化强度高的特点,尤其能够在磁场作用下进行靶向给药,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构建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淫羊藿素递送系统,并从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评估其对小鼠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方法1)通过高温氧化法逐步制备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合成HA-CHOL交联剂,并包裹淫羊藿素形成负载淫羊藿素的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递送系统,分别应用TEM、XRD、VSM等表征手段评估其材料学性能、载药率及药物释放性能;2)将负载淫羊藿素的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递送系统通过尾静脉注射进入股骨骨折小鼠体内,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的手段从体内实验的角度评价其磁靶向性、生物安全性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3)从淫羊藿素及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两个角度通过q PCR、Western Blot、ALP检测等手段评估了负载淫羊藿素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递送系统对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的促成骨效果,并对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促进成骨的调控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结果1)逐步制备了13 nm的Fe/Fe3O4纳米颗粒和14 nm的中空Fe3O4纳米颗粒,并进一步通过高温氧化法制备了粒径均一、分散性好的16 nm超顺磁性中空介孔Fe3O4纳米颗粒,并通过XRD证实了该纳米颗粒的成功合成。随后在交联剂HA-CHOL的交联下,将淫羊藿素成功装载形成呈团簇状的纳米颗粒递送系统,纳米团簇的水合粒径约198 nm,递送系统中淫羊藿素的包封率达到75.6±4.7%,并能够达到淫羊藿素缓释的效果;2)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经磁场靶向聚集后,负载淫羊藿素的磁性纳米颗粒递送系统能够靶向聚集于骨折部位;X线、μCT、HE染色和生物力学结果显示,在尾静脉注射递送系统并在磁场引导聚集后,骨折断端14天时骨痂形成更大,21天骨痂力学强度更高;通过番红O/固绿染色显示递送系统的应用并未改变骨痂内软骨成分的占比;ELISA结果显示递送系统能够提高血清成骨指标OCN和PINP的水平;血清部分肝功能指标和主要器官的HE染色显示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3)淫羊藿素能够在0.01~10μM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地促进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的成骨分化;在300μg/m L的浓度下,中空介孔纳米颗粒相比Fe2+和Fe3+更能够促进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的成骨分化,并且该效应主要通过MEK/ERK/p90RSK信号通路进行调控。结论我们制备了负载淫羊藿素的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递送系统,该递送系统具有药物包封率高、磁化强度高、缓释性能好的优点,通过尾静脉注射该药物递送系统并在磁场的作用下靶向聚集能够促进小鼠股骨骨折的愈合,这一效果主要通过递送系统中淫羊藿素的促成骨作用和由MEK/ERK/p90RSK信号通路调控的中空介孔纳米颗粒促成骨作用相互协同引起的。

牛锋[3](2020)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保守治疗、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方面的对比研究,总结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方面的优势及不足,并在原有结构基础上提出改良设计方案,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性能改进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扬州附属医院骨伤科收治的成人四肢骨折患者,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确定本试验的研究对象共计104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其中保守组28例均为锁骨骨折患者,采用“正骨八法”手法复位后“8”字绷带固定治疗,桥接组38例患者(其中锁骨骨折28例,四肢骨折10例)采用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进行手术治疗,锁定钢板组38例(其中锁骨骨折28例,四肢骨折10例)患者根据具体骨折情况采用解剖锁定钢板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手术相关指标,评价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优点及不足。采用聚甲醛骨折模型作为极限测试和破坏性试验对象,测试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和解剖锁定钢板之间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的区别。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2)与保守组相比,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根据肩关节Constant评分标准,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12月Constan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12月三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锁定钢板组相比,桥接组的手术时间短(P<0.05),术中每分钟出血量没有差异(P>0.05)。(4)术后并发症:保守组和桥接组均有1例患者发生骨不连,锁定钢板组有1例发生内固定取出后骨折部位再断裂。(5)在聚甲醛骨折模型上,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解剖锁定钢板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和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结论:中医保守治疗、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成人锁骨骨折方面疗效相当,但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更有优势,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以降低内固定物发生断裂、应力下骨质疏松、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的风险,可以作为治疗成人四肢骨折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值得骨科医师推广应用。在聚甲醛骨折模型上,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和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可作为未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产品进一步改良设计的参考依据。

陈浩[4](2019)在《人体膝关节标本生物力学实验平台的研发》文中研究表明膝关节标本实验测试系统是运动医学实验室中研究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的关键设备。将膝关节标本安装在测试设备上,通过模拟膝关节肌肉的肌力加载和各向外部载荷,测量膝关节受载荷后的生物力学参数变化,其实验结果能够定量评估膝关节功能,指导临床手术策略的制定。国内目前还没有针对膝关节标本生物力学检测系统的设计研究。本文基于膝关节解剖学理论和机械设计方法开发了针对ACL生物力学研究的膝关节标本生物力学实验平台,并且通过尸体标本实验验证实验平台的性能,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1)运用QFD方法,借助文献检索与走访调研筛选膝关节标本生物力学实验平台的用户需求,并由此推导出设计要求,建立用户需求与设计要求之间的关系矩阵,确立了各项设计要求的重要度。针对各项设计要求,展开详细的方案设计与机械结构设计。包括标本安装方案设计,膝关节屈曲角度调节方案设计、仿生肌力加载方案设计、胫骨模块设计。提出了新的胫骨位姿测量方案,解决了关节转动轴心改变引起的胫骨位姿测不准问题。提出了新的外部载荷加载方案,实现由关节转动轴病理性移位导致的胫骨多自由度耦合运动量的测量。提出了Z轴导轨内置弹簧进行重力补偿的办法,减少胫骨模块自身重量对实验的影响,提升内外翻力矩加载精度。针对平台进行了静力学分析,确定极限工况载荷,对关键部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与强度校核,保证了实验平台的刚度。与传统机器人测试系统相比,本实验平台具备更紧凑的结构、更低的成本,更可靠的测量结果。2)根据功能需求,以工控机为核心搭建了测控硬件系统。以电气比例阀为执行元件,单轴拉力传感器为反馈元件,采用了PID算法,建立了8路力闭环阀控系统,并且针对有换向阀回路采用分段PID算法实现快速响应。实现了胫骨前向位移量,胫骨姿态角度,股骨近端六维反应力,ACL应变量的测量数据采集,采集到的各生物力学参数通过总线协议传输到工控机进行后处理、存储与显示。基于LabVIEW软件开发了实验平台的软件操作系统,满足用户进行力控制参数设置,力加载状态切换操作,实现测量参数可视化、校准、数据导出等功能。3)为了检验本实验平台的性能,利用一具膝关节标本进行了实验验证。首先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力闭环肌力加载,分析了静态加载下的控制系统超调量、稳态误差、调整时间,分析了动态加载下控制系统相位滞后时间,最大误差。计算了多次重复实验加载力实测值的标准差(SD)和与设定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评估静态和动态力加载的精度和重复性。在标本上重复了同行研究中的实验方案,测量参数结果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并且数据的标准差(SD)更小,表现出更好的重复性。在标本上进行了前外侧韧带(ALL)破坏性试验,测量参数结果成功验证了ALL功能理论。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膝关节生物力学实验平台的力加载系统精度高、重复性好。生物力学参数测量功能重复性好、可靠性高。

苏松川[5](2010)在《两种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治疗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2008年1月~2009年3月期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病人10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52例;年龄51-87岁,平均71岁;骨折按Tronzo-Evans分型:Ⅰ型34例,Ⅱ型30例,Ⅲ型19例,Ⅳ型17例。其中DHS固定46例,LCP固定54例,比较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疗效评定。结果:10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14个月,平均11个月。LCP组手术时间较DHS组平均短约19min术中出血较DHS组平均少约111ml;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对Ⅲ型、Ⅳ型骨折,LCP组疗效优良率优于DHS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对Ⅲ型、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于动力髋螺钉(DHS)。

赵宏普[6](2002)在《《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王静成,王国喜,陶玉平,虞堂云,冯新民,顾德毅,戴松茂[7](2002)在《多功能股骨板(MFFP)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力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测定多功能股骨板 (MFFP)生物力学性能 ,对临床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对 12具新鲜尸体股骨上端标本上应变片进行测定 ,临床应用MFF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3 6例 ,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MFFP能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 ,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处骨的重建和骨折愈合的力学环境 ,较DHS、DCS、鹅头钉有显着优势 ;临床应用表明MFFP创伤小 ,复位效果好 ,固定牢靠稳定 ,抗旋性能好 ,愈合率高。结论 :MFFP结构合理、生物力学性能好 ,三维固定 ,防旋性能优越 ,操作简便 ,应用范围广泛 ,易于推广。

王静成,王国喜,虞堂云,戴松茂,冯新民,陶玉平[8](2000)在《多功能股骨板(MFFP)对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股骨髁上、髁间骨折应用多功能股骨板(MFFP)内固定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比较不同内固定器械的优劣,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12具新鲜股骨髁进行电测实验应力分析,对多功能股骨板(MFFP)及其它不同内固定器械对照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能。结果:证明多功能股骨板(MFFP)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加压滑动髁螺钉(DCS)、L形钢板等其它内固定方式,其强度和刚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和理论分析结果得到髁间突上应力较大,股骨上应力趋于平缓,髁间分离位移较小。结论:多功能股骨板(MFFP)比其它内固定方式占有结构合理、生物性能好、防旋性能强、操作简便的优势。临床应用MFFP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12例,优良率达96.8%,均愈合、无并发症,表明MFFP是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吴桐[9](2020)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对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OBS)和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 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迈特思创FMRS外文医学信息平台、OVID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等平台,收集2010年1月-2020年4月发表的对比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和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行质量评价以及数据提取,选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肩关节功能评分作为Meta分析的评价指标,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 果]本研究共纳入了中文及外文文献共9篇,共计613名锁骨中段骨折的患者,其中桥接组280名,锁定钢板组333名。通过Meta分析可得:两种方法在术后肩关节功能(P=0.16;P=0.17)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手术时间(P=0.04)、术中出血量(P<0.00001)、骨折愈合时间(P<0.00001)、总体并发症(P=0.002)方面,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 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OBS)与锁定钢板两种内固定技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均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两种手术方法在术后肩关节功能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总体并发症方面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较锁定钢板有明显优势,是临床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一种新选择。

谢辉[10](2019)在《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尚未解决的难题,发病率逐年提高,致残率较高;尤其当股骨头坏死病变进展到中晚期,伴随股骨头软骨下微骨折及骨量的缺失,将导致股骨头塌陷,退变将不可逆。在保留股骨头手术方案中,骨科医生需要对即将失去完整结构、塌陷的股骨头进行修复及重建。传统经典的方法是采用自体带或不带血运髂骨或游离腓骨进行移植修复,但仍存在修复后生物力学强度不够及分布不均,再次塌陷不可避免。随着生物组织工程技术进步及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有望为股骨头坏死后保髋治疗提供新的方式。基于组织工程技术三大要素,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具备稳定化学特征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组织体液无炎症反应:(2)支架材料具有与骨结构类似的力学性能,从而避免应力遮挡,特别是在弹性模量上与相应骨组织(0.01~30 GPa)越接近越好,同时具有足够的生物力学强度;(3)在空间结构上与骨组织类似,可为种子细胞提供有利的生长空间和物质交换场所。目前常用医用生物金属材料面临弹性模量高、孔隙率低、接触面摩擦系数低、易出现应力遮挡,造成宿主骨相应骨折及内植入物失效等问题。多孔钽金属(Porous tantalum)具有类似骨小梁结构,平均孔径在400~600μm之间,整体孔隙率为75%~85%,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结构相近,能更好地减少植入后应力遮挡,有利于骨重建及塑形。其相关产品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但多孔钽金属材料制备技术被垄断,应用价格高昂,因而实现多孔钽金属国产化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多孔碳化硅材料为支架,应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并进行初步的生物性评价;开展了多孔钽金属材料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的实验研究,并在临床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治疗,综合评价新型多孔钽金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具体内容如下:1.以多孔碳化硅为支架材料应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技术将钽金属沉积在其表面形成国产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采用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观察碳化硅支架材料在涂层前后表面金属形态特征,及扫描电镜和EDX能谱分析确定钽金属涂层厚度及钽元素能谱分析证实新型多孔钽金属制备工艺,成功制备出新型国产多孔钽金属。制备过程证实了最佳的氢气流量为150mL/min,最佳基体反应温度为900℃,沉积时间为10小时。采用化学气象沉积技术能够将钽金属均匀沉积到多孔碳化硅支架孔隙表面,涂层与碳化硅基体的结合力良好。新型多孔钽金属不仅具备理想的孔隙率率及三维互通的网状结构,有具有与骨组织相匹配的力学性能。2.通过原代提取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分离、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检测仪检测细胞表面CD45、CD44及CD34蛋白,进行BMSCs特异性抗原鉴定。分别将BMSCs与钽金属浸提液、正常培养基及多孔钽金属材料共培养7天,分别观察1、3、5、7天细胞生长、增殖曲线,发现1、3、5天三组间无明显差异,7天时钽金属共培养组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MTT法测定三组间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反映多孔钽金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应用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多孔钽金属支架材料上粘附、生长及增值情况,联合培养至第7d,相邻细胞间突触交织融合,粘附爬行相互连接,多孔钽金属表面完全被细胞所覆盖,并可见多孔钽金属孔隙内部充满细胞,并分泌基质覆盖在材料表面。另外将多孔钽切割制作成直径为0.5cm、长0.7cm大小的圆片状,植入兔背部筋膜及肌肉处,观察多孔钽植入后与周围结缔组织纤维相容性。12周后,发现多孔钽被结缔组织包围,局部没有红肿、破溃、流脓等炎症反应和肿瘤形成。Van Gieson染色结果表明,皮下植入的多孔钽完全整合到结缔组织中,无免疫排斥反应。证实了新型多孔钽支架材料具有良好体内体外生物相容性,进而可为下一步进行骨植入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3.针对BMSCs具有向成骨细胞转化的潜力和特性,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结合多孔钽形成复合体,植入兔股骨坏死区域,观察其改善成骨以及骨修复的情况。首先通过体外实验我们采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与多孔碳化硅、多孔钛金属和自制新型多孔钽金属共同培养,7天培养后与多孔钽支架组的细胞增殖均高于Ti合金和SiC支架组(P<0.05);通过细胞的成骨诱导,并经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钴钙法染色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取、培养的细胞符合干细胞具有成骨分化的特性;将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多孔钽支架复合培养,细胞数量随着复合培养的天数也不断增加。两周后,可荧光定量PCR检测到多孔钽金属复合培养组的骨钙素、骨桥蛋白表达增高,证实了多孔钽金属具有一定促进骨生成作用;在体内实验中,制备成激素型骨坏死模型并多孔钽金属及复合细胞后植入修复骨坏死,进行植入物周围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间骨组织内均有不同程度的BMP-2和VEGF表达,在骨髓、微血管周围及周围骨组织内可见黄褐色颗粒,其中多孔钽金属联合BMSCs组深染,表达较明显,12周时强烈表达,多孔钽金属联合BMSC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在单纯植入多孔钽12周后,多孔钽的孔隙几乎全部被新生的类骨质所填充,多孔钽联合BMSCs共培养组,可见再生的骨小梁(红色)在多孔钽的内部。通过此次试验再次证明了新型多孔钽金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骨植入材料的基本要求;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多孔钽金属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治疗中晚期骨坏死提供一些思路和选择。4.应用新型多孔钽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方法对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进行了保留股骨头的手术治疗,在明确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促成骨作用,多孔钽金属棒具有诱导骨生长及生物力学支撑的情况下,研究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对中晚期的年轻股骨头坏死病人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研究结果发现新型多孔钽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有效的清除了股骨头内坏死骨,促进了股骨头内新骨再生,提供了可靠的血供及生物力学支撑,预防塌陷的进一步发生,并且不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二、多功能股骨板(MFFP)对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功能股骨板(MFFP)对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可降解Mg-1Zn-1Sn-xSr合金的设计制备、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镁合金的制备、表征检测以及抗腐蚀性能评估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的生物相容性与体外降解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的体外成骨性能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作为骨科内植物材料的体内研究
    第一节 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和降解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骨螺钉的体内植入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骨科生物医用镁合金体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2)负载淫羊藿素的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递送系统促进小鼠骨折愈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意义
    1.2 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现状
        1.2.1 生物物理方法
        1.2.2 生物方法
    1.3 淫羊藿素在骨科领域的研究现状
    1.4 纳米材料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负载淫羊藿素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其表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设备
        2.2.2 材料与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Fe/Fe_3O_4纳米颗粒、中空Fe_3O_4纳米颗粒的表征
        2.3.2 中空介孔Fe_3O_4纳米颗粒的表征
        2.3.3 纳米颗粒的饱和磁化强度表征
        2.3.4 负载淫羊藿素的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递送系统的表征
    2.4 讨论
第三章 负载淫羊藿素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递送系统对小鼠骨折愈合的体内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设备
        3.2.2 材料与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药物递送系统系统的磁靶向性
        3.3.2 大体观
        3.3.3 X线结果
        3.3.4 μCT结果
        3.3.5 生物力学结果
        3.3.6 μCT横断面
        3.3.7 HE染色结果
        3.3.8 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
        3.3.9 血清成骨指标结果
        3.3.10 肝功能指标结果
        3.3.11 主要器官生物安全性
    3.4 讨论
第四章 负载淫羊藿素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递送系统促进成骨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设备
        4.2.2 试剂与材料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3.1 淫羊藿素的促成骨效应
        4.3.2 PHNPs的促成骨效应
        4.3.3 PHNPs促成骨机制的探讨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相关成果
致谢

(3)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研究背景和进展
    一、研究背景
        1. 目前在用的骨折内固定系统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研发过程和研发思路
        2.1 研发过程
        2.2 研发思路
        2.3 结构组成
        2.4 结构特点
        2.5 固定机制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临床优势
    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研究进展
        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动物实验系列研究
        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3.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
        3.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中的应用
        3.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骨折中的应用
        3.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3.5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3.6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和高位截骨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
        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保守治疗、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成人四肢骨折的对比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例选择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手术排除标准
        2.2.4 病例剔除标准
        2.3 内固定种类的选择
        2.4 术前准备
        2.5 保守治疗及手术方法
        2.5.1 保守治疗组
        2.5.2 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观察组
        2.5.3 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对照组
        2.6 术后处理及中药方剂
        2.7 疗效观察
        2.7.1 观察指标
        2.7.2 疗效评价标准
        2.8 统计方法
        2.9 结果
        2.9.1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2.9.2 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组间比较
        2.9.3 保守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2.9.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2.9.5 解剖锁定钢板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2.9.6 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
        2.9.7 保守治疗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和解剖锁定钢板组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6个月优良率比较
        2.9.8 保守治疗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和解剖锁定钢板组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2.9.9 两组患者并发症分析比较
        2.10 典型病例
        2.10.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典型病例
        2.10.2 解剖锁定钢板组典型病例
        2.11 并发症病例
        2.11.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骨不连病例
        2.11.2 解剖锁定钢板取出术后再骨折病例
        2.11.3 固定棒脱落(脱棒)病例
        2.12 结论
    3. 讨论
        3.1 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以锁骨中段骨折为例)目前存在的部分不足
        3.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体会及优势(以锁骨中段骨折为例)
        3.3 借助专用工具“正骨八法”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手术复位过程中的应用
        3.3.1 中医正骨手法的渊源
        3.3.2 目前四肢骨骨折术中复位存在的问题
        3.3.3 解剖锁定钢板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手法复位的区别
        3.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不足之处
        3.5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3.5.1 四肢骨折固定理念的演变
        3.5.2 骨折固定方式的演变
        3.5.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并发症种类及其临床使用缺陷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1.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的研究背景
    2.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思路
        2.1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2.0-六边竹节状固定棒的设计思路
        2.2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3.0-六边凹槽固定棒的设计思路
    3. 改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测试方法
        3.1 测试材料
        3.2 测试设备
        3.2.1 抗扭转试验设备:采用长春科新ND-200扭转试验机,中国长春生产。
        3.2.2 抗压缩试验设备:采用ProAgi I ity MC4拉压扭疲劳试验机,由美国Accutek Test ingLaboratory 生产
        3.3 测试方法
        3.3.1 组合方法
        3.3.2 轴向压缩试验
        3.3.3 径向扭转试验
        3.3.4 主要观察指标
        3.3.5 统计学方法
        3.4 测试过程
        3.4.1 解剖锁定钢板生物力学测试
        3.4.2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1.0(圆形竹节状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3.4.3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2.0(六边竹节状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3.4.4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3.0(六边形凹槽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3.5 测试结果
        3.5.1 轴向压缩性能测试结果
        3.5.2 径向扭转性能测试结果
        3.6 结论
    4. 讨论
        4.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材料学特点
        4.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不足和缺陷
        4.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现阶段生物力学研究
        4.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4.5 本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审查表
    附录二 Johner-Wruh评分标准
    附录三 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标准
    附录四 病例观察表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人体膝关节标本生物力学实验平台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知识与研究意义
        1.1.1 膝关节解剖学
        1.1.2 膝关节运动学
        1.1.3 ACL损伤与重建
        1.1.4 ALL在 ACL重建中的意义
        1.1.5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膝关节生物力学实验系统
        1.2.2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3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膝关节生物力学实验平台机械设计
    2.1 用户需求分析与功能要求
        2.1.1 用户需求分析
        2.1.2 设计要求与设计目标
    2.2 标本装夹方案设计
    2.3 膝关节屈曲角度调整方案设计
    2.4 仿生肌力加载系统结构设计
        2.4.1 执行器方案选择
        2.4.2 肌力走向布局设计
    2.5 胫骨模块设计
        2.5.1 胫骨模块自由度设计
        2.5.2 胫骨位姿测量方案设计
        2.5.3 外部载荷加载方案设计
        2.5.4 胫骨模块重力补偿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平台的力学分析和强度校核
    3.1 股骨模块XY移动平台的强度分析
    3.2 胫骨模块力学分析与关键部件校核
        3.2.1 胫骨模块力学分析
        3.2.2 胫骨XY平台强度校核
        3.2.3 Z轴滑台强度校核
        3.2.4 转动副强度校核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膝关节生物力学实验平台的测控系统设计
    4.1 硬件系统架构
    4.2 测控系统硬件
        4.2.1 执行器硬件
        4.2.2 测量系统硬件
        4.2.3 主控制器
        4.2.4 测控系统硬件整合
        4.2.5 测控系统安装图
    4.3 软件系统架构
    4.4 软件系统
        4.4.1 力加载程序设计
        4.4.2 功率继电器数字量输出
        4.4.3 角度编码器信号采集
        4.4.4 三维数字化仪坐标信号采集程序
        4.4.5 六维力传感器信号采集程序
        4.4.6 传感器标定和比例阀置零程序
        4.4.7 登录界面设计
        4.4.8 主程序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膝关节生物力学实验平台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5.1 实验准备
    5.2 力加载性能实验验证
        5.2.1 静态力加载实验方案
        5.2.2 动态力加载实验方案
        5.2.3 力加载性能实验结果
    5.3 参数测量的重复性实验验证
        5.3.1 参数测量实验方案
        5.3.2 参数测量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两种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正文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1.5 病例脱落标准
    2.2 治疗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1.1 牵引
        2.2.1.2 完善术前检查
        2.2.1.3 髋关节影像学检查
        2.2.1.4 抗生素准备
        2.2.1.5 术前活血化瘀药物应用
        2.2.1.6 其他准备
        2.2.1.7 麻醉与体位
        2.2.1.8 手术入路
        2.2.2 手术操作
        2.2.2.1 复位
        2.2.2.2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方法
        2.2.2.3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
        2.2.4 中医药在病程中的治疗
        2.2.4.1 早期治疗原则及方药
        2.2.4.2 中期治疗原则及方药
        2.2.4.3 后期治疗原则及方药
        2.2.4.4 辨证论治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结果
        2.4.1 手术资料
        2.4.2 术后随访
    2.5 结论
    2.6 讨论
        2.6.1 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
        2.6.2 DHS固定及其生物力学特点
        2.6.3 LCP固定及其生物力学特点
        2.6.4 中医药治疗在病程中的临床意义
        2.6.5 并发症的分析与预防
        2.6.6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2.7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综述 骨折内固定理念发展及OBS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多孔钽金属在骨科中的应用
        1.2.2 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制备
        1.2.3 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与病因
        1.2.4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1.2.5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
2 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4 性能检测
        2.4.1 不同H_2流量下样品表面显微分析
        2.4.2 扫描电镜显微分析
        2.4.3 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表征
        2.4.4 SEM测量涂层厚度及EDX能谱分析表征
        2.4.5 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征
        2.4.6 力学性能分析
        2.4.7 涂层与基体结合力测定
    2.5 结果
        2.5.1 不同H2流量下样品表面显微形貌
        2.5.2 多孔钽生物形貌观察
        2.5.3 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观测
        2.5.4 SEM测量涂层厚度及EDX能谱分析
        2.5.5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5.6 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2.5.7 涂层与基体结合力
    2.6 讨论
    2.7 小结
3 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初步生物相容性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多孔钽材料制备及消毒
        3.3.2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3.3.3 兔BMSCs培养及鉴定
        3.3.4 BMSCs与多孔钽支架材料共培养及分组
        3.3.5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
        3.3.6 扫描电镜观察兔BMSCs在新型多孔钽生长增殖情况
        3.3.7 多孔钽支架材料体内组织相容性观察
    3.4 结果
        3.4.1 多孔钽支架材料的观察
        3.4.2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及鉴定
        3.4.3 BMSCs与多孔钽材料支架共培养后形态特征观察
        3.4.4 MTT法检测多孔钽支架材料对B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
        3.4.5 通过电镜扫描观察BMSCs在多孔钽支架材料上粘附生长情况
        3.4.6 体内相容性观察
    3.5 讨论
    3.6 小结
4 新型多孔钽金属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动物
        4.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3 体外实验
        4.3.1 兔成骨细胞的定向诱导与鉴定
        4.3.2 BMSCs与支架材料共培养及分组
        4.3.3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
        4.3.4 BMSCs的绿色荧光蛋白(GFP)染色
        4.3.5 成骨细胞基因PCR检测
    4.4 体内试验
        4.4.1 实验动物分组及对照设计
        4.4.2 麻醉方法
        4.4.3 激素性骨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4.4.4 植入手术方式
        4.4.5 取材与硬组织切片
        4.4.6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4.4.7 硬组织切片
        4.4.8 推出实验
    4.5 统计学处理
    4.6 实验结果
        4.6.1 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
        4.6.2 成骨细胞的鉴定
        4.6.3 MTT法检测各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增殖情况
        4.6.4 骨髓基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染色
        4.6.5 PCR检测成骨基因
        4.6.6 激素性兔股骨髁坏死模型的评估
        4.6.7 手术过程及术后观察
        4.6.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6.9 硬组织切片
        4.6.10 推出实验
    4.7 讨论
    4.8 小结
5 新型多孔钽金属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对象
    5.3 评估工具
        5.3.1 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
        5.3.2 髋关节Harris评分
        5.3.3 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
        5.3.4 三维步态测量与分析
    5.4 方法
        5.4.1 新型多孔钽金属棒的设计
        5.4.2 骨髓基质干细胞提取与培养
        5.4.3 手术技术
        5.4.4 术后处理和随访
        5.4.5 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
        5.4.6 髋关节Harris评分
        5.4.7 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的计分方法
        5.4.8 统计学分析
    5.5 结果
    5.6 典型病例
    5.7 讨论
    5.8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多功能股骨板(MFFP)对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可降解Mg-1Zn-1Sn-xSr合金的设计制备、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性能研究[D]. 温亚枫.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负载淫羊藿素的中空介孔磁性纳米颗粒递送系统促进小鼠骨折愈合的研究[D]. 张开嘉. 南京大学, 2020(09)
  • [3]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D]. 牛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人体膝关节标本生物力学实验平台的研发[D]. 陈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两种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苏松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 [6]《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J]. 赵宏普. 中国骨伤, 2002(12)
  • [7]多功能股骨板(MFFP)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力学分析[J]. 王静成,王国喜,陶玉平,虞堂云,冯新民,顾德毅,戴松茂.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2002(03)
  • [8]多功能股骨板(MFFP)对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J]. 王静成,王国喜,虞堂云,戴松茂,冯新民,陶玉平. 医用生物力学, 2000(04)
  • [9]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D]. 吴桐.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D]. 谢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多功能股骨钢板(MFFP)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