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USB接口的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基于计算机USB接口的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一、基于计算机USB端口的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铭梓[1](2021)在《基于植物图像识别的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对于植物的保护成为研究热点,在复杂广阔的自然环境下,无人机航拍成为植物图像获取的最佳方式。鉴于地面终端管理系统在航拍图像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对地面终端系统的深入研究成为航拍项目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从实验室课题背景出发,采集内蒙古自然环境中植物的航拍图像进行分割与识别,以便统计区域内的植物种类及生长情况,本文针对课题应用所需设计一款地面终端管理系统,本地面终端系统可使操作人员对传回地面的图像更加有序的管理,并可以实时监控无人机航拍画面与飞行状态,获取图像拍摄位置,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负担,提升了图像数据的安全性。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系统设计实现的方法进行说明,硬件方面主要包含无人机硬件平台分析、参数数据传输的设计与实现、无线图像传输和Mavlink通信协议的研究;软件方面主要通过对系统功能分析与模块设计,详细介绍了图像管理和定位显示技术,采用VS2017、WPF和C#进行开发,使用Directshow和FFmpeg技术,实现图像数据的显示与存储,通过可自定义的Mavlink协议格式完成地面与无人机的数据信息交互通信,对应不同的消息包ID形成了自定义的独特的编解码方式,依照通信用途选择通信方式,根据操作指令加载相应的参数信息。最后从功能、性能和兼容性等方面进行测试,验证各模块功能的可行性,结果可靠且性能达标。

崔燕哲[2](2021)在《基于LabVIEW的电池管理芯片测试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在锂离子电池应用的过程中,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是不可或缺的。电池管理芯片作为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可以监控和保护锂离子电池,其性能的优劣对于整个系统有着直接的影响。为避免有缺陷的芯片应用到电池管理系统中,在芯片上市前需要开发芯片测试系统对其进行测试。本文针对一款兼容BQ76930的电池管理芯片进行芯片测试系统开发,可以对待测芯片进行有效的功能测试和多种参数读取测试。首先,详细分析待测芯片各子系统的功能、参数及其特性,绘制了硬件测试平台电路图和PCB版图,完成了测试板的设计与制作。其次,通信模块设计中采用STM32F103作为主控芯片(MCU),通过I2C端口与待测电池管理芯片进行通信,详细地分析I2C通信协议,并根据芯片内部寄存器结构及读写特性设计了通信程序。最后,采用实验室虚拟仪器工程平台(LabVIEW)开发软件测试平台和测试向量。软件测试平台使用事件状态机设计模式、生产者/消费者设计模式提高程序运行的适用性,实现了单次测试和连续测试,实时采集显示测试数据、存储测试数据等功能。搭建了电池管理芯片测试实验平台,对芯片的硬件和软件测试平台进行了联合调试,并使用该系统对待测芯片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测试系统可以实现待测芯片需要完成的测试,包括待测芯片的监测、保护和控制三类关键功能的测试。测试数据中监测的电压值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且数据误差小于5m V,系统采集的电流误差小于0.1m A,芯片内部温度测试误差小于1℃,芯片外部热敏电阻两端电压的采集误差小于10m V。测试系统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简化了繁琐的测试操作和测试过程,提高了芯片的测试质量与测试效率。

陈东鹏[3](2021)在《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及数据融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尤其是大区域森林制图、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的广泛应用,根据地基激光雷达中的背包式激光雷达系统当前研究现状,本文研发一种适用于林业测量环境下的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激光雷达探头、GNSS、IMU、CCD、双目相机等)集成系统,结合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构建林木参数采集体系,提高林木参数采集的精准度,促进林业信息化和林业科学化管理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数据融合算法概述。进行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的硬件构建,系统各传感器的选型、技术指标组成以及硬件驱动。实现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的软件设计,完成系统硬件和软件的配合,软件方面的集成处理和控制处理,软件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人机界面设计、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主要功能的实现。(2)使用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提取的人工林株数和胸径参数,采集精度要达到平原地区≥90%、山区≥85%,系统在50m测距精度误差≤30mm。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研究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的数据融合实现,结合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平台运用和点云数据以及当前的位置和姿态信息,获得非线性量测方程更新。并结合UKF和滤波器目标运动模型得到目标状态估计,最后完成系统测试,验证使用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提高了系统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精度。(3)确定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的安装方式,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使系统更具灵活性、便携性的特点,拆卸式连接结构使本系统维护维修成本更低。综上所述,对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各传感器进行构建、选型、技术指标组成以及硬件驱动,设计出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该系统具有稳定性、同步性、精度高、灵活性的特点,通过融合多传感器的数据来改善采样精度,选取该算法能在保证较高滤波精度和稳定性的同时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实地参数提取测试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准性。

陈伟庆[4](2020)在《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定量评价与磁性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烯裂解炉是石化企业中的重要装置,炉管为其核心部件,乙烯裂解炉炉管的运行情况影响着企业的良性运行与生产成本。在国内外乙烯裂解炉使用过程中,炉管渗碳损伤问题频发,目前却缺乏对服役炉管的渗碳区内外组织与性能定量分析的方法,同时难以以一种无损检测的方式进行检查。本文对乙烯裂解炉炉管进行渗碳损伤定量评价,同时探究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磁性检测技术,结合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与磁力传感器开发一种针对乙烯裂解炉炉管的渗碳层厚度检测系统。1.乙烯裂解炉服役炉管渗碳层组织与性能定量关系研究。通过对长时间服役的乙烯裂解炉炉管进行金相检测试验、扫描电镜试验、X射线衍射试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探究服役炉管渗碳层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在炉管渗碳层内外的微观组织与其对应的力学性能上寻找出一种定量关系。同时,对课题中的试验炉管进行失效损伤机理讨论,并利用三种对应性及适用性较高的寿命评价方法对课题中的试验炉管进行简单的寿命评估与分析。2.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磁性检测技术研究。结合金相试验与力学性能测试等,通过两种磁性检测试验(磁性矫顽力检测与磁力检测)探究乙烯裂解炉炉管磁性与其渗碳情况的对应关系,比较两种磁性检测试验的优劣以及应用前景。3.基于PLC与磁力传感器的渗碳层厚度检测系统开发。利用存在渗碳损伤问题的服役炉管以及磁力检测原理,开发出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层磁力检测软硬件系统,从传感器选择、PLC选型与通信设置以及基于Visual Basic 6.0的PC端监控界面编程与设置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介绍,通过试验验证本系统能够满足实际检修工况下的检测任务。

陈智峰[5](2020)在《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Wi-Fi的使用场景日益广泛,我们的身边也充斥着无处不在的Wi-Fi信号,通过对我们周围的Wi-Fi 信号进行监测并分析,可以获知大量信息并进行应用,例如基于 Wi-Fi信号检测的室 内定位技术等。在机场等特殊场景下,Wi-Fi 覆盖范围大,飞机周围Wi-Fi环境复杂,干扰源多,我们需要通过Wi-Fi信号的采集跟踪目标的移动,并且感知周围Wi-Fi环境的干扰情况对干扰源进行定位,同时获取到周围信道信息,从而选择出飞机合适的通信方向和信道,这就需要通过多通道对飞机周围各个方向上的Wi-Fi信号进行采集,给机场场景下Wi-Fi信号的采集带来了多方向多通道采集的需求。针对该需求,本文面向球形天线阵列设计了一款能够准确地同时监测多个方向上Wi-Fi信号的分布式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随后对本文主要工作进行阐述介绍,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有以下三方面:(1)首先对功能需求及设计指标进行分析,重点考虑了系统设计面临的相关约束条件,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重点解决问题有:通过对球形天线阵列结构进行分析,确定了将PCB板安装在球形天线阵列的一个面上的设计方案,解决了 PCB板形状尺寸问题;通过对PCB板面积、数据传输速率以及系统功耗等约束条件进行分析,确定了 PCB板上最大通道数;根据功能需求及设计指标,确定了包含STM32F103RC微控制器模块、电源模块、ESP32Wi-Fi芯片模块以及多通道串口切换及模式选择模块的硬件组成模块设计方案,以及包含STM32F103RC微控制器模块、ESP32Wi-Fi芯片模块、串口调度模块和时钟同步模块的软件组成模块设计方案。(2)完成系统硬件设计及实现相关工作。主要工作有STM32F103RC微控制器模块、电源模块、前端采集芯片ESP32Wi-Fi芯片模块等各个模块电路设计以及PCB板设计。重点解决问题有:通过引入接地共面波导技术解决了系统中ESP32Wi-Fi芯片射频输入端口走线的阻抗匹配问题,使得传输线线宽能够满足走线要求;通过引入多路复用器解决了STM32F103RC微控制器在多个通道上前端采集芯片ESP32Wi-Fi芯片之间数据通信串口切换以及多个ESP32Wi-Fi芯片共用一个端口进行程序下载烧录的问题。(3)完成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相关工作。主要工作有STM32F103RC微控制器及前端采集芯片ESP32Wi-Fi芯片内部程序设计。重点解决问题有:通过设计按组轮询的串口调度算法解决多串口数据传输时的调度问题,使采集数据能够高效地在串口上进行传输;借鉴IEEE1588精确时钟同步协议原理,设计了低复杂度的时钟同步方案,使多个通道上所有前端采集芯片ESP32Wi-Fi芯片能够与微控制器之间实现时钟同步。最后对开发的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进行了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多通道Wi-Fi信号系统,能够可靠地采集到多个通道上Wi-Fi信号数据,并且实现各个通道上时钟同步,适用于机场场景下Wi-Fi信号采集。

史云鹏[6](2020)在《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城市交通流实时采集关键设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私家车数量的逐年攀升导致了城市道路容量接近饱和状态,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问题也成了城市道路的一种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完成道路交通的协调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对于交通信息的采集。实时交通信息数据的采集有多种方法,而近些年发展迅速的图像处理技术也逐步应用在交通流信息采集方面,它具有大区域检测、设置灵活、易更新等优势,现在已经成为智能交通的一类研究热点。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城市交通流实时采集关键设备,它通过在道路路口及路段上架设摄像头设备,采集城市道路的交通视频影像,采集后的视频通过嵌入式设备进行实时处理,其中采用嵌入式技术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采集到的视频流处理出的各类交通数据,包括车流量、平均车速、拥堵状态、车道占有率和车头时距等,并将这些数据依据通信协议形成数据包,发送给远端服务器,便于后续的交通流大数据处理和交通管理者整体调控。本文实现了视频流在OK6410嵌入式开发设备上的实时采集,摄像头与OK6410采用USB对接,其中视频流的编解码方式采用了 H.264标准,在传输方面利用开源代码项目luvcview完成了对摄像头编码后的图像进行采集。采集后端使用的是以ARM11位架构的OK6410嵌入式开发设备,完成了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在视频采集的USB接口、LCD、触摸屏和DMA控制器四个驱动程序模块的编写。而主要的处理程序是在Linux用户层中完成,在嵌入式Linux3.0.1系统环境下配置了 OpenCV2.6.9版本以实现图像处理程序的开发,图像处理算法对图像增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处理速度,满足了系统数据采集实时性的要求。在嵌入式设备中完成了 Qt4.4.3版本以及tslib库的配置,实现了在开发板图形化界面和LCD触摸功能设计实现。处理后的路段数据,通过无线数字传输电台连接嵌入式系统RS232串行接口,将数据包传输到后端的服务器中。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使用基于TDMA的传输协议方式,将多个路段的采集节点分为不同时隙进行数据包的传输。测试结果显示检测系统对于路口车辆的信息采集具有快速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对于采集后的数据向服务器的传输协议测试也满足了设计的需要,方便了后续数据的处理,以及根据交通数据而进行的预测。

孙浩[7](2020)在《一种多通道脉冲超宽带接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超宽带技术具有数据率高、抗多径能力强、穿透性好等诸多优点,所以超宽带技术在短距离通信、区域导航和雷达探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其典型应用包括室内高精度定位、地下目标高分辨率成像、生命信号(呼吸、心跳)非接触式检测等等。然而超宽带信号脉冲窄、带宽大,因此对于其接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超宽带信号的重构,超宽带接收机的带宽须与发射信号相匹配,采样率须达到数GSPS。但是由于模数转换器(ADC)制作工艺的限制,高精度和高速度难以二者得兼,所以超宽带接收机的设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着眼于超宽带接收机技术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三通道脉冲超宽带接收系统。接收机采用顺序等效时间采样法,时钟频率,等效采样率,采样时窗均可配置,其中最高等效采样率为5000GSPS。原理样机的实测结果表明,本文方案切实可行,相对传统方案在系统复杂度、效率、体积、灵活性和功耗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进一步优化可直接应用于超宽带系统中。本文的主要内容有: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阐明了超宽带技术的发展前景,并指出超宽带接收机的研究意义,然后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了技术差距,表明本文的研究主旨。其次对超宽带接收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包括功能原理、常规性能指标以及五个不同的接收机结构的实现方法和功能表现,接着深入分析了等效时间采样法,对比了随机等效采样和顺序等效采样的优缺点,并介绍了顺序等效采样的传统实现方式。接着提出了本课题的设计方案,先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的功能原理出发,改进了传统的等效时间采样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的系统设计方案。然后分别从模块电路设计、模块功能控制和工程实现等方面逐一阐述了方案的具体内容。然后搭建了测试系统,对原理样机进行了实验测试,并分析了实验结果。最后总结了文章内容,指出了依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加以改进的想法。

王坤[8](2020)在《穿戴式多节点肌电—惯性采集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脑卒中等疾病高发,脑卒中患者术后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有极大的运动损伤风险,需要进行完备的运动监测,基于肌电信号和惯性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单一的肌电信号对肢体运动状态不能做出全面的判断,多通道肌电采集与惯性传感技术相结合能较为全面地实现肢体运动监测与评价,提高肢体运动监测准确度、增加评价指标。但随着采集节点增加,成本会急剧上升。为此本文设计穿戴式多节点肌电-惯性采集系统,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多节点信息同步实时采集,将其应用于对下肢运动功能的监测,并开发了上位机监测平台,能够对患者多个生理指标和运动状态实时监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肌电、惯性信息的研究现状,以及对多通道肌电信息、惯性数据获取技术的研究,针对当前同类设备肌电信号和惯性信息采集节点有限的问题,提出通过无线局域网技术,以低成本实现多节点信息同步实时采集的思路。设计穿戴式多节点肌电-惯性采集系统的整体结构方案。其次,设计穿戴式多节点肌电-惯性采集系统的硬件部分,从增强多节点肌电信号同步采集系统鲁棒性出发,设计了肌电信号调理电路与惯性信息采集电路;为实现多节点、多通道信息的同步采集,设计了嵌入式硬件电路与多信息收发电路;进一步设计了电源系统并进行集成化处理和可穿戴结构设计。然后,设计穿戴式多节点肌电-惯性采集系统的软件部分,以任务合理调配、信息高速传输、低功耗等需求出发,设计系统嵌入式程序。以实现多节点组网、多通道信息同步获取出发,进行无线传输网络设计;针对系统灵活性需求,设计多信息收发器的Wi-Fi无线传输与串口(USB)有线传输方式;针对多指标分析与数据可视化要求,设计了肌电和惯性数据预处理和特征提取方法,并建立上位机监测软件平台。最后,对所设计采集系统进行性能对比与分析,并应用于下肢运动监测,通过下肢运动疲劳与步态监测实验,同步获取肌电信号与惯性信息并进行运动疲劳估计与步态分析,验证系统的有效性。

李冰洋[9](2020)在《麦克风阵列声源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城市居民的汽车保有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城市交通系统的压力增大,同时也带来了汽车鸣笛等交通噪声污染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而现阶段最常见的汽车鸣笛噪声的识别定位的方法,是通过人工判断的方式,该方法效率低且浪费人力资源。因此通过麦克风阵列实现汽车鸣笛声源定位的方法,被提出研究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通过麦克风阵列可以获取空间中声源传播的声音数据和空间位置等信息。麦克风阵列声源定位系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通过声源定位算法计算出目标声源的实际位置。因此,本文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自行设计的麦克风阵列,接收道路中的音频信号,识别其中是否包含鸣笛声音,在对包含鸣笛声音的音频信号进行分析,计算出鸣笛车辆的具体方向和实际位置。首先,本文介绍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汽车鸣笛识别系统的结构、原理和方法。利用能零积判断麦克风接收到的信号中是否包含鸣笛信号或类似的高能信号;再提取出该信号中的声学特征参数MFCC+GFCC,与其动态特性相互结合;将其作为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代入搭建好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中进行训练。通过仿真实验,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识别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混合特征参数的卷积神经网络在汽车鸣笛信号的识别方面具有优越性。其次,本文之后介绍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平面麦克风阵列优化设计的方法。首先利用远场延时求和的波束形成算法,对麦克风阵列的最大波束宽度,最大旁瓣增益等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并将其作为优化函数,设计相应的遗传算法。通过该方案优化设计的均匀混合随机二维麦克风阵列,拥有更窄的最大波束宽度,同时有更低的最大旁瓣增益。相较于市场上现有的麦克风阵列,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然后,本文使用MEMS麦克风搭建了一套麦克风阵列信号采集系统。按照基于遗传算法优化设计的平面麦克风阵列结构,制作出44元二维MEMS麦克风阵列;使用ZYNQ 7Z035作为主控模块,对44路麦克风实现同步的信号采样;通过USB2.0接口将包含鸣笛信号的数据高速传输到上位机中;同时制作了信号接收的上位机软件,可以将接收到的音频信号进行数据存储与解码分析。最后,本文针对设计的麦克风阵列进行校准,并在实际场景中模拟汽车鸣笛,利用声源定位对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本文设计的麦克风阵列声源定位系统,使用MUSIC等声源定位算法,可以精准定位目标声源的位置。

史翔[10](2020)在《基于无人机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的变量灌溉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变量灌溉是以节能增产为目的的现代灌溉技术。变量灌溉系统可以应对空间变化中不同的灌溉需求,从而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我国整体变量灌溉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系统成本高和传感器布设困难成为制约变量灌溉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合先进的无人机遥感系统、模糊决策理论和嵌入式控制系统,开发了一套基于无人机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的变量灌溉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根据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工作原理,设计并实现了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变量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由远程监控端、控制系统基站和电磁阀控制器组成,其中远程监控端由计算机监控界面和数据收发器构成,控制系统基站和电磁阀控制器的主控芯片是STM32F103C8T6。在系统设计中,控制系统基站根据远程监控端传来的电磁阀占空比控制图来控制电磁阀组开闭时间,从而实现变量灌溉。此外,系统集成了土壤水分感应继电器,根据土壤水分的变化,当监测点相对土壤水分含量大于40%时控制系统关闭。控制系统装机测试中,不同管理区域灌溉量变化趋势同设定的占空比变化相一致,占空比为1时的平均灌溉量是583 g,以此为基准,在控制系统作用下灌溉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5.15%,实际灌溉量平均高于设定灌溉量9.29%。(2)遥感图像的数值是基于地理位置坐标进行选取,该形式不能被控制系统直接使用,由于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管理区域是扇形的,根据管理区域形状将遥感数据分区域保存并求平均值,可以简化控制系统设计。本研究在python开发平台上结合GDAL和Numpy工具包,开发了适应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的遥感图像解析工具,根据不同的分辨率要求和中心支轴的坐标,将灌溉区域内的遥感数据划分成不同半径等圆心角的扇形管理区域。此外,该工具可以将图像“非数”值置为零,使“非数”不参与决策,降低拼接和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值对决策结果的影响。(3)设计模糊系统用于遥感数据决策,最终生成占空比控制图。本研究基于Matlab设计了两种可以生成占空比控制图的模糊决策系统。第一种模糊决策系统是根据多光谱反演模型,将管理区波段数据计算后得到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和作物系数(Crop coefficient,Kc),然后参考FAO-56蒸散量计算公式计算参考蒸散量(ET0),进而得到实际作物蒸散量(ETc),ETc和降雨量组成了作物生长水分变化量,使用CWSI和作物生长水分变化量作为模糊输入,根据经验模型制定的模糊规则和模糊集合进行Mamdani模糊推理,最后通过中心平均解模糊的方式得到电磁阀占空比。第二种模糊决策系统是利用多光谱数据计算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将VI和原始的热红外数据作为模糊输入,根据实验区域内VI和热红外图像像元亮度值(Digital number,DN)的最值确定模糊集合,通过Mamdani推理法和中心解模糊法得到电磁阀占空比。此外,研究中还介绍了两种灌溉时间设定方法供系统使用。决策系统测试中,设计不同梯度的水分胁迫处理实验验证系统可靠性,结果显示,当不同处理区域的水分胁迫差异大于10%时,两种系统的输出结果均有良好的决策梯度。通过地面相对土壤水分含量和决策结果的对照验证,基于原始数据的模糊决策系统准确度达到了90%。(4)使用python和matlab并基于Py Qt平台开发了变量灌溉决策系统软件,可以实现遥感数据处理、电磁阀占空比控制图可视化和局部缺水信息3D分析,软件覆盖决策系统所有内容且各功能运行良好。

二、基于计算机USB端口的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计算机USB端口的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植物图像识别的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工作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介绍
    2.1 Mavlink通信协议
    2.2 WPF技术
    2.3 Directshow视频处理技术
    2.4 FFmpeg编码库
    2.5 图像存储技术
    2.6 服务器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3.1 植物图像识别系统整体结构框图介绍
    3.2 终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3.3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3.3.1 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3.3.2 系统功能分析
    3.4 无人机硬件平台设计分析
    3.5 地面终端系统与无人机通信功能的设计实现
        3.5.1 地面与无人机通信功能的实现
        3.5.2 Mavlink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3.6 无线传输功能模块设计分析
        3.6.1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3.6.2 无线图像传输模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开发环境与工具
    4.2 用户登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 航拍画面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图像传输接口的设计实现
        4.3.2 实时画面显示功能的设计实现
        4.3.3 图像保存与视频录制功能的实现
    4.4 参数信息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 地图定位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高德平台API的配置
        4.5.2 云服务器环境搭建
        4.5.3 Web地图服务与地面终端系统地图集成
    4.6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6.1 分级菜单设计与实现
        4.6.2 管理功能的设计实现
        4.6.3 权限管理功能的实现
        4.6.4 图像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7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7.1 概念设计与逻辑设计
        4.7.2 数据库表及字段设计
        4.7.3 数据库连接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搭建
    5.2 通信链路连接测试
        5.2.1 无线数据传输链路测试
        5.2.2 无线图像传输链路测试
        5.2.3 遥控器控制链路测试
    5.3 显示功能联调测试
        5.3.1 图像显示测试
        5.3.2 参数显示测试
    5.4 定位功能联调测试
        5.4.1 服务器连接状态测试
        5.4.2 Web地图显示测试
        5.4.3 客户端地图显示测试
        5.4.4 定位精度改善效果对比
    5.5 数据管理界面测试
    5.6 其他模块测试与系统综合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LabVIEW的电池管理芯片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池管理芯片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2.2 芯片测试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芯片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2.1 待测电池管理芯片
        2.1.1 芯片各子系统功能分析
        2.1.2 芯片工作模式
    2.2 芯片测试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性能指标
    2.3 硬件测试平台框架设计
    2.4 软件测试平台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
    3.1 监测模块设计
        3.1.1 电压监测模块设计
        3.1.2 电流采集模块设计
        3.1.3 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3.2 供电及启动模块设计
    3.3 控制及保护模块设计
        3.3.1 平衡控制模块设计
        3.3.2 充放电保护模块设计
    3.4 通信模块设计
    3.5 PCB板的设计与制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测试平台设计
    4.1 I~2C通信协议
    4.2 待测芯片内部寄存器
        4.2.1 状态寄存器
        4.2.2 控制寄存器
        4.2.3 配置寄存器
        4.2.4 只读寄存器
    4.3 MCU通信程序设计
        4.3.1 系统初始化
        4.3.2 CRC校验算法
        4.3.3 通信主程序设计
    4.4 基于LabVIEW上位机程序设计
        4.4.1 LabVIEW简介
        4.4.2 主程序模块设计
        4.4.3 测试模式选择模块设计
        4.4.4 数据接收模块设计
        4.4.5 寄存器控制模块设计
        4.4.6 电池组电压实时监测模块设计
        4.4.7 测试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4.4.8 特定功能程序写入模块设计
        4.4.9 前面板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2 测试系统的功能验证
        5.2.1 主界面功能验证
        5.2.2 电池组电压实时监测界面功能验证
        5.2.3 寄存器连续读写界面功能验证
        5.2.4 特定功能程序写入界面功能验证
    5.3 芯片测试过程和结果分析
        5.3.1 电压监测功能测试
        5.3.2 电流监测功能测试
        5.3.3 温度监测功能测试
        5.3.4 故障保护功能测试
        5.3.5 平衡控制功能测试
        5.3.6 低功耗模式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及数据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及其激光雷达应用上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数据融合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硬件构建
    2.1 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的性能与指标
    2.2 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各传感器硬件构成
        2.2.1 激光雷达模块
        2.2.2 CCD模块
        2.2.3 组合导航系统模块
        2.2.4 各传感器时空同步控制系统
        2.2.5 供电模块
        2.2.6 USB总线转换芯片驱动设计
    2.3 总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软件设计
    3.1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3.2 嵌入式软件开发
        3.2.1 嵌入式开发的特点
        3.2.2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
    3.3 数据采集与存储
        3.3.1 数据采集
        3.3.2 数据实时存储
    3.4 多任务处理功能
    3.5 数据通信
        3.5.1 USB通信文件的数据压缩与编码
        3.5.2 界面USB通信功能
        3.5.3 USB端口与PC机通信功能
    3.6 多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动态显示与回放
        3.6.1 多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动态显示
        3.6.2 多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回放功能
    3.7 PC人机界面
        3.7.1 PC人机界面主要功能构成
        3.7.2 Qt显示界面设计
    3.8 系统软件维护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研究
    4.1 算法思路
    4.2 无迹卡尔曼滤波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5 系统安装方式与现场测试
    5.1 安装方式与结构优化
        5.1.1 安装方式
        5.1.2 结构优化
    5.2 现场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定量评价与磁性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乙烯裂解炉及炉管使用情况与背景
        1.1.2 乙烯裂解炉炉管失效损伤形式及研究背景
    1.2 渗碳损伤对乙烯裂解炉炉管组织性能影响
        1.2.1 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研究
        1.2.2 炉管组织与性能关系相关研究
        1.2.3 乙烯裂解炉炉管评价方法概述
    1.3 乙烯裂解炉炉管检测技术研究
        1.3.1 炉管常用的检测方法概述
        1.3.2 炉管磁性检测原理
        1.3.3 本课题检测系统采集及监控模块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意义
        1.4.1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1.4.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2 乙烯裂解炉服役炉管渗碳层组织与性能定量关系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检测方法
        2.2.1 试验管材情况概述
        2.2.2 检测及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金相组织观察结果
        2.3.2 扫描电镜试验结果
        2.3.3 X射线衍射(XRD)结果分析
        2.3.4 化学成分分析
        2.3.5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2.4 试验结果讨论
        2.4.1 管壁内外侧(渗碳区与非渗碳区)碳化物定量变化规律
        2.4.2 管壁内外侧组织与力学性能关系
        2.4.3 试验炉管可能的失效损伤形式讨论及寿命评估
    2.5 本章小结
3 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磁性检测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及检测方法
        3.2.1 试验管材情况概述
        3.2.2 检测及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炉管外径及壁厚测量结果
        3.3.2 金相检测结果
        3.3.3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3.3.4 磁性检测试验
    3.4 试验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LC与磁力传感器的渗碳层厚度检测系统开发
    4.1 引言
    4.2 采集系统硬件选用
        4.2.1 磁力传感器
        4.2.2 采集控制系统选型
    4.3 系统Omron PLC软件主要设计
        4.3.1 PLC软件编程主要设计
        4.3.2 PLC与上位机的通信设计和连接
    4.4 基于Visual Basic 6.0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4.4.1 磁力传感器输出信号采样分析
        4.4.2 采集界面软件编程及主要控件
    4.5 试验验证磁力信号采集及炉管渗碳层检测结果分析
        4.5.1 模拟试验过程
        4.5.2 初步测试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功能需求及设计指标
    2.2 系统设计约束条件
    2.3 总体设计方案
        2.3.1 系统整体结构
        2.3.2 硬件组成模块设计
        2.3.3 软件组成模块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及实现
    3.1 STM32F103RC微控制器模块设计
    3.2 电源模块设计
    3.3 ESP32WI-FI芯片模块设计
    3.4 多通道串口切换及模式选择模块设计
    3.5 阻抗匹配电路设计
    3.6 硬件系统整体PCB设计
        3.6.1 PCB板结构及布局方式设计
        3.6.2 元器件布局
        3.6.3 PCB板布线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4.1 STM32F103RC微控制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4.2 ESP32W_I-F_I芯片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
    4.3 串口通信调度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3.1 现有调度算法研究
        4.3.2 串口通信调度算法设计与实现
    4.4 时钟同步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4.1 现有时钟同步技术研究
        4.4.2 时钟同步的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5.1 数据传输与显示功能测试
    5.2 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传输功能测试
    5.3 时钟同步功能测试
    5.4 实际机场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城市交通流实时采集关键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设计主要内容
2 课题设计关键技术
    2.1 嵌入式开发技术
        2.1.1 嵌入式驱动开发
        2.1.2 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
    2.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2.2.1 数字图像处理常用方法
        2.2.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2.3 ARM Qt GUI开发
    2.4 基于Qt的串口通信技术
3 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交通流实时采集系统概述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1 系统的结构框架
        3.1.2 系统的应用区域
    3.2 系统硬件结构
        3.2.1 硬件整体结构
        3.2.2 核心S3C6410介绍
        3.2.3 主要硬件模块电路
    3.3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3.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选择
        3.3.2 系统软件设计结构
4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
    4.1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的构建
        4.1.1 开发硬件环境
        4.1.2 开发环境的软件准备
    4.2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构成
        4.2.1 U-boot简介
        4.2.2 Linux系统的内核
        4.2.3 Linux的文件系统
    4.3 Linux系统的编译和烧写
        4.3.1 编译U-boot和Linux内核
        4.3.2 配置网络文件系统
    4.4 ARM Qt开发环境搭建
        4.4.1 Qt库在Linux系统中的移植
        4.4.2 Qt creator工具
    4.5 Opencv库的移植
        4.5.1 Opencv依赖项的编译和安装
        4.5.2 Opencv2.4.9的编译和安装
5 系统软件设计
    5.1 视频流采集
        5.1.1 V4L2架构驱动移植
        5.1.2 luvcview视频图像采集
    5.2 嵌入式驱动程序的设计
        5.2.1 USB驱动程序的设计
        5.2.2 LCD驱动设计
        5.2.3 触摸屏驱动的设计
        5.2.4 DMA驱动设计
    5.3 OpenCV图像处理核心算法的设计
        5.3.1 读取图像的像素数据
        5.3.2 图像增强
        5.3.3 车辆驶入、驶出判断
        5.3.4 车流量统计
        5.3.5 平均车速的计算
        5.3.6 拥堵判断
    5.4 Qt GUI图形化界面设计
        5.4.1 视频流的导入和处理
        5.4.2 传输模块的设计
    5.5 发送包协议的设计
6 系统测试
    6.1 采集测试
    6.2 显示及数据测试
        6.2.1 Qt界面显示测试
        6.2.2 图像处理算法准确性测试
        6.2.3 采集节点发送包测试
    6.3 测试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一种多通道脉冲超宽带接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超宽带接收机的简介
    2.1 超宽带接收机技术挑战
    2.2 超宽带接收机结构概述
        2.2.1 直接采样接收机
        2.2.2 频域采样接收机
        2.2.3 等效时间采样接收机
        2.2.4 阈值检测接收机
        2.2.5 能量检测接收机
        2.2.6 超宽带接收机分类比较
    2.3 等效时间采样法概述
        2.3.1 随机等效时间采样
        2.3.2 顺序等效时间采样
    2.4 多通道的超宽带接收系统
        2.4.1 固定时钟实现
        2.4.2 可编程延时芯片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方案设计
        3.1.1 多通道脉冲超宽带接收系统方案设计
        3.1.2 DDS工作原理
        3.1.3 采样方法的改进
        3.1.4 系统性能指标
    3.2 模块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3.2.1 FPGA及其配置电路
        3.2.2 功能模块电路
        3.2.3 端口模块电路
        3.2.4 电源模块电路
    3.3 系统控制原理
        3.3.1 SPI通信协议
        3.3.2 步进时钟源控制方法
        3.3.3 FX2LP传输原理
        3.3.4 模数转换与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3.4 工程实现
        3.4.1 数字电路实现
        3.4.2 FPGA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4.1 系统搭建
    4.2 系统测试
        4.2.1 步进时钟源的测试
        4.2.2 模数转换与数据传输模块的测试
        4.2.3 接收系统的测试
    4.3 实验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穿戴式多节点肌电—惯性采集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肌电与惯性传感机理
        1.2.1 肌电产生机理
        1.2.2 惯性传感机理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肌电信号获取研究进展
        1.3.2 惯性信息获取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节点肌电-惯性采集原理与系统总体结构
    2.1 引言
    2.2 下肢运动肌电和惯性信号特点
        2.2.1 肌电信号特点
        2.2.2 惯性信号特点
    2.3 多节点肌电-惯性信号采集原理
        2.3.1 肌电信号采集原理
        2.3.2 惯性信号采集原理
        2.3.3 多节点信息收发原理
    2.4 多节点肌电-惯性信息采集系统总体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穿戴式多节点肌电-惯性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3.3 肌电惯性采集硬件设计
        3.3.1 肌电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3.2 单片机外围结构设计
        3.3.3 惯性传感驱动电路设计
        3.3.4 无线模块驱动电路设计
        3.3.5 下载端口设计
    3.4 多信息收发器硬件设计
        3.4.1 无线传输设计
        3.4.2 USB端口传输设计
    3.5 供电总体设计
        3.5.1 采集系统电源设计
        3.5.2 多信息收发器电源设计
    3.6 基于信号完整性的PCB设计
    3.7 肌电信号调理电路仿真与测试
    3.8 可穿戴结构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穿戴式多节点肌电-惯性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软件结构
    4.3 嵌入式软件设计
        4.3.1 微处理器任务调度
        4.3.2 肌电数据传输设计
        4.3.3 惯性数据传输设计
        4.3.4 低功耗设计
    4.4 多节点信息组网设计
        4.4.1 信息组网结构
        4.4.2 无线数据传输网络设计
    4.5 多信息收发器数据传输方式设计
    4.6 惯性信号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4.6.1 惯性信号预处理
        4.6.2 惯性信号特征提取
    4.7 肌电信号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4.7.1 肌电信号预处理
        4.7.2 肌电信号特征提取
    4.8 上位机监测平台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性能测试及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5.3 下肢运动功能监测实验设计
        5.3.1 下肢运动功能监测系统结构
        5.3.2 下肢运动功能监测实验方案流程
    5.4 下肢运动功能监测实验结果分析
        5.4.1 下肢运动惯性特征分析
        5.4.2 下肢运动肌电特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麦克风阵列声源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车鸣笛识别的发展
        1.2.2 汽车鸣笛定位技术的发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车辆鸣笛识别
    2.1 汽车鸣笛声音预处理
    2.2 汽车鸣笛声音检测
    2.3 汽车鸣笛声音特征提取
        2.3.1 Mel频率倒谱系数
        2.3.2 Gammatone滤波器倒谱系数
        2.3.3 MFCC+GFCC混合特征参数
    2.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汽车鸣笛声音识别
        2.4.1 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2.4.2 卷积神经网络
    2.5 汽车鸣笛识别实验与结果分析
        2.5.1 汽车鸣笛识别实验
        2.5.2 汽车鸣笛识别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面麦克风阵列结构优化设计
    3.1 麦克风阵列结构简介
    3.2 麦克风阵列信号处理基础知识
        3.2.1 声场模型
        3.2.2 麦克风阵列波束形成基础
    3.3 麦克风阵列的主要性能参数
        3.3.1 阵列主瓣与主瓣宽度
        3.3.2 旁瓣与栅瓣
    3.4 基于遗传算法的平面麦克风阵列设计
        3.4.1 遗传算法设计
        3.4.2 遗传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麦克风阵列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4.1 硬件部分设计
        4.1.1 麦克风选型与麦克风采样电路设计
        4.1.2 主控选型
        4.1.3 数据传输模块
    4.2 软件部分设计
        4.2.1 USB固件程序编写
        4.2.2 FPGA程序设计
        4.2.3 USB上位机程序设计
    4.3 麦克风阵列系统调试
        4.3.1 麦克风阵列焊接与调试
        4.3.2 数据传输系统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麦克风阵列系统实验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麦克风阵列硬件性能测试
        5.2.1 麦克风频响性能测试
        5.2.2 麦克风噪声测试
        5.2.3 麦克风阵列幅值一致性测试
        5.2.4 麦克风阵列相位一致性测试
    5.3 麦克风阵列系统最大目标探测距离测试
    5.4 实际定位测试与定位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基于无人机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的变量灌溉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心支轴式变量灌溉控制系统
        1.2.2 变量灌溉水分管理方法
        1.2.3 变量灌溉决策系统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结构设计
        2.2.1 变量灌溉控制系统设计
        2.2.2 基于模糊推理系统的变量灌溉决策系统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心支轴式变量灌溉控制系统
    3.1 控制系统器件选型
    3.2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2.1 无线数据收发器
        3.2.2 控制系统基站电路
        3.2.3 电磁阀控制器电路
    3.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3.1 远程监控单元软件设计
        3.3.2 控制系统基站软件设计
        3.3.3 电磁阀控制器软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变量灌溉决策系统
    4.1 农田信息采集系统
        4.1.1 变量灌溉决策系统缺水指数选择依据
        4.1.2 无人机遥感数据采集
        4.1.3 气象数据采集
    4.2 模糊推理系统
        4.2.1 模糊推理系统工作原理
        4.2.2 模糊化
        4.2.3 模糊规则库与模糊推理
        4.2.4 去模糊化
    4.3 系统设计与功能实现
        4.3.1 基于GDAL工具的遥感图像解析模块
        4.3.2 基于模糊推理系统的电磁阀组占空比控制图生成模块
        4.3.3 软件界面设计
        4.3.4 灌溉时间设定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量灌溉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中心支轴式变量灌溉控制系统性能测试
    5.2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变量灌溉决策系统测试
        5.2.1 实验区域概况
        5.2.2 基于反演模型计算结果输入的变量灌溉决策系统测试
        5.2.3 基于原始遥感数据输入的变量灌溉决策系统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基于计算机USB端口的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植物图像识别的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铭梓.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基于LabVIEW的电池管理芯片测试系统设计[D]. 崔燕哲.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林业背包式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及数据融合的研究[D]. 陈东鹏.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定量评价与磁性检测技术研究[D]. 陈伟庆.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多通道Wi-Fi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智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6]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城市交通流实时采集关键设备研究[D]. 史云鹏.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一种多通道脉冲超宽带接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孙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02)
  • [8]穿戴式多节点肌电—惯性采集系统设计及应用[D]. 王坤. 燕山大学, 2020(01)
  • [9]麦克风阵列声源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冰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基于无人机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的变量灌溉系统研究[D]. 史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基于计算机USB接口的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