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雌激素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价值

植物雌激素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价值

一、植物雌激素及其应用价值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甄艳杰[1](2021)在《槲皮素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以进行性神经功能丧失、认知障碍和执行力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推测AD的发生可能与女性雌激素水平有关,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中常用雌激素替代治疗(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ERT)可明显减轻妇女绝经期症状,但绝经后妇女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雌激素疗法存在不良反应,使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具有局限性,植物雌激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与雌激素化学结构类似的植物雌激素用于神经退行性相关疾病的治疗时,植物雌激素不仅具有雌激素样神经保护作用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AD的药物。槲皮素(quercetin,Que)是天然黄酮类植物雌激素,有独特的神经保护作用,且无明显毒性和不良反应。本研究以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建立AD体外模型,探讨槲皮素在线粒体途径凋亡过程中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用Aβ25-35作用PC12细胞24h后分别加入阳性对照药0.1μmol·L-1的17β-E2、50μmol·L-1的Gen和40、60、80μmol·L-1的Que继续孵育24h。MTT法检测雌激素耗竭条件下槲皮素对PC12细胞AD损伤模型活性的影响;Mito Tracker Red线粒体荧光探针观察线粒体形态变化;2,6-DPIP还原法测定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分光光度法测定Na+-K+-ATP酶活力;Rhodamine 123荧光染料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胞内细胞色素C浓度;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槲皮素对Aβ25-35损伤PC12细胞雌激素受体两种亚型ERα、ERβ和p-AMPK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损伤PC12细胞中ERα和ERβ,AMPK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途径凋亡蛋白Bcl-2、Bax、Caspase-3、Cyt-C、p-AMPK、t-AMPK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并使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AMPK的特异性抑制剂Compound C探讨槲皮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显示,20μmol·L-1浓度的Aβ25-35作用PC12细胞24h后能显着降低细胞的存活率(P<0.01),阳性对照药17β-E2、Gen和Que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能显着增加细胞的存活率(P<0.05)。Que能改善线粒体形态;提高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和Na+-K+-ATP酶活力;稳定Aβ25-35诱导的PC12损伤细胞的线粒体跨膜电位;抑制Caspase-3活性;减少细胞色素C的释放。结果表明,Que通过改善PC12细胞线粒体形态、稳定线粒体膜电位及膜通透性、提高细胞线粒体活力,抑制Aβ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和线粒体功能异常。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提高ERα和p-AMPK蛋白表达量(P<0.05),对于ERβ蛋白表达量虽有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在Western blot实验中实验组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比值增加及Caspase-3、Cytochrome C蛋白表达下降(P<0.05)。当槲皮素雌激素受体受到ICI182,780抑制后,p-AMPK蛋白表达下降(P<0.05),Bcl-2/Bax比值下降及Caspase-3、Cytochrome C蛋白表达增加(P<0.05)。当Compound C作用于槲皮素后,Bcl-2/Bax比值下降及Caspase-3、Cytochrome C蛋白表达增加(P<0.05)。槲皮素通过信号通路抑制Aβ25-35诱导的PC12损伤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并且与ERα结合可以介导AMPK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发挥神经保护效应。

张锐[2](2021)在《野火球早晚熟材料营养物质与主要活性成分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 L.)为豆科(Leguminosae)三叶草属(Trifolium)植物,是牧草理想的育种原始材料,经栽培驯化,已成为具有多种用途、经济价值很高的牧草。鉴于野火球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开展野火球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的判定和差别分析;并对其早晚熟种质材料中的相关活性成分与营养成分进行比较评价,为其饲用与药用提供参考。结果如下:(1)在野火球中检测出含量较高的嘧啶核苷类抗肿瘤药物阿糖胞苷,增加了抗肿瘤药物的获取来源;同时还富含杨梅素、槲皮素、柚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5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杨梅素的含量尤为丰富。(2)野火球晚熟材料总黄酮类化合物与总皂苷含量均高于早熟材料。2种材料的再生草营养价值与总黄酮含量均高于第一茬草;粗多糖含量茎中高于叶和花,且早熟材料含量高于晚熟材料。(3)野火球早熟材料可在分枝期饲用,在现蕾至开花期药用;晚熟材料与之相反,在现蕾至开花期饲用,而在分枝期和种熟期药用。药用时可作为总黄酮类化合物与总皂苷的提取原料。

鲁丁强,庞广昌[3](2021)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研究进展及在食品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尽管植物化学物、中草药和植物雌激素类化合物都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但是在结构和功能上却显示出很多共性——几乎都具有雌激素类功能。研究还发现,大多数植物雌激素类化合物均能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s),特别是ERα和ERβ相识别,进一步与核受体超家族形成互作网络,调节细胞核中基因的表达、修饰,从而控制机体的营养和能量代谢以及表观遗传适应。但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这些植物雌激素类化合物不仅可以控制慢速的以转录为基础的信号途径,还可以调节快速的以钙离子通道为基础的神经与内分泌信号途径,而后者需要依赖于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发现,GPR30/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rotein 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就是构成两条信号途径的关键节点,本文将围绕GPER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功能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和展望。

思志强[4](2020)在《益气健脾方治疗来曲唑所致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丢失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方治疗来曲唑所致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丢失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通过本研究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骨丢失(aromatase inhibitors-associated bone loss,AIBL)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观察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住院部接受诊治的60例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中药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予来曲唑、碳酸钙D3片治疗,联合中药组予益气健脾方、来曲唑、碳酸钙D3片治疗。经过3个月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及治疗后的骨密度(腰椎、髋关节)、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中医症状积分、卡氏评分、雌二醇水平、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以全面评估益气健脾方治疗来曲唑所致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丢失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随访60例病人,随访过程中联合中药组有1例患者因患上细菌性肺炎,不适合服用益气健脾方,予以剔除。实际有效观察病例为59例,其中联合中药组29例,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绝经年龄、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25-羟基维生素D、血钙、血磷、雌二醇水平、中医症状总积分、中医各症状积分(骨关节疼痛、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心悸、失眠、潮热汗出)、卡氏评分、安全性指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情况如下:1.骨密度:联合中药组患者的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腰椎骨密度也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髋关节骨密度与治疗前相比略微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中药组腰椎骨密度升高程度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2.骨型碱性磷酸酶: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均较治疗前下降,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联合中药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3.25-羟基维生素D: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钙、血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钙、血磷水平未见明显波动(P>0.05),均处于正常水平。5.雌二醇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6.中医症状积分及卡氏评分:经治疗后,联合中药组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卡氏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中医各症状积分,联合中药组在改善骨关节疼痛、食少纳呆、神疲乏力、潮热汗出、失眠这5个症状积分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指标:整个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治疗后安全性指标检测(生命体征、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无异常,与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气健脾方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骨代谢平衡,减少骨量丢失,提高骨密度,还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力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益气健脾方不会通过影响患者机体的雌激素水平,进而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床获益产生影响,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婷[5](2020)在《某些植物雌激素与ERα及ERβ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植物雌激素由于具有副作用小但能够发挥雌激素样和/或抗雌激素作用等优点,近年来对此类化合物的研究有增无减。植物雌激素的类雌激素作用是通过与雌激素受体蛋白的结合来发挥的,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非常重要。本论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不同种类的植物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结合亲和力及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论文内容如下:1、二苯乙烯类植物雌激素白藜芦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分别探究白藜芦醇和17β-雌二醇与两种雌激素受体亚型(即estrogen receptorα,ERα和estrogen receptorβ,ERβ)之间的相互作用。动力学的轨迹分析结果表明体系在模拟后均达到稳定状态。通过与17β-雌二醇的对比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对ERα和ERβ的结合能力小于17β-雌二醇。结合模式表明氢键及疏水相互作用在受体-配体结合过程中起到稳定作用。结合自由能的计算与分解结果表明范德华能和静电能对复合物的自由能贡献较大。2、染料木素、大豆甙元及刺芒柄花素作为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中最典型的三种,三者之间结构相似。将这三种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分别与ERα和ERβ进行分子对接,然后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三种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及17β-雌二醇的亲和力大小顺序为:17β-雌二醇>染料木素>大豆甙元>刺芒柄花素。且其对ERβ的亲和力高于对ERα的。结合自由能的计算和分解表明范德华能、静电相互作用和非极性溶剂化能促进受体与配体的结合,极性溶剂化能则起相反的作用。3、香豆雌酚、4-甲氧基香豆雌酚、补骨脂素及异补骨脂素四种香豆素类植物雌激素的结构特殊,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其与ERα和ERβ之间的结合亲和力及相互作用进行探究。计算结果证明四种香豆素类植物雌激素对ERα和ERβ的亲和力均弱于17β-雌二醇,且4-甲氧基香豆雌酚和香豆雌酚的亲和力明显高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亲和力。另外,结合模式表明氢键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对复合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结合自由能的计算和分解探究了各能量项对总自由能的贡献作用。4、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对植物木脂素(罗汉松脂酚和开环异落叶松脂酚)与动物木脂素(肠内脂和肠二醇)和ERα及ERβ的结合亲和力进行了探究。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木脂素类植物雌激素对ERβ的结合亲和力高于对ERα的,并且植物木脂素罗汉松脂酚和开环异落叶松脂酚对ER的亲和力高于动物木脂素肠内脂和肠二醇对ER的亲和力。

罗曼[6](2020)在《染料木素对小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为育龄女性常见的一种复杂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不孕、不规律的月经周期、多毛和/或痤疮、卵巢多囊样改变,可伴有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疾病。PCOS不仅影响女性生殖功能,还与妊娠期并发症以及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然而,至今PCOS的病理机制仍无统一解释,亦未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及专门批准的PCOS治疗药物。目前临床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往往具有较大副作用且患者负担较重。对PCOS病理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方案的探索关系着女性的生殖健康甚至终生健康。现有研究多认为,PCOS各种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或与雄激素异常(过高)和胰岛素抵抗相关,两者是PCOS的两大病理特点。近年研究显示,氧化应激水平增加与PCOS进程密切相关。我们推测,有植物雌激素作用和抗氧化作用的中药单体染料木素(Genistein,GEN)、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和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可能对PCOS有治疗潜力。因此,以小鼠为研究对象,使用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诱导PCOS模型,然后采用三种中药单体对PCOS小鼠进行治疗,筛选出效果最显着的中药单体。之后对小鼠卵巢颗粒细胞(GCs)进行体外培养,利用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和启动子突变等方法探究PCOS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策略。研究结果显示,PCOS小鼠模型诱导成功,小鼠出现发情周期紊乱、囊性卵泡和激素(T、E2、P4、LH、FSH、AMH)分泌紊乱的症状,卵巢类固醇激素分泌相关基因(Star、Hsd3b1、Cyp11a1、Cyp19a1)的表达异常。经筛选,GEN对PCOS小鼠有最显着治疗效果,其恢复了PCOS小鼠的以上情况,提示GEN可能通过植物雌激素作用和调节类固醇激素分泌相关基因表达发挥治疗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PCOS卵巢发生氧化应激,而GEN能够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提示提高PCOS卵巢抗氧化能力可能是GEN发挥治疗作用的另一个原因。进一步对GCs的分析显示,GEN修复了DHEA处理的GCs的分泌功能,而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 182780,ICI)的加入显着抑制了GEN的作用,表明GEN对GCs分泌功能的保护作用由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介导。继续分析显示,GEN对DHEA处理的GCs抵抗氧化应激能力的提高亦通过ER介导。为了进一步探究天然非酶抗氧化剂GSH和抗氧化酶(SOD、CAT、GSH-Px和GR)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分别采用DDC(SOD抑制剂)、3AT(CAT抑制剂)、MSA(GSH-Px抑制剂)、BSO(GSH合成抑制剂)和BCNU(GR抑制剂)对细胞进行处理。在以上几种抑制剂的存在下,GEN不能显着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亦不能显着提高抗氧化酶活性,表明GSH和以上抗氧化酶在GEN增强DHEA处理的GCs的抗氧化能力中有关键作用。除此之外,以上几种抑制剂亦显着抑制GEN对分泌功能的修复,表明GSH和以上几种抗氧化酶在GEN对DHEA处理的GCs分泌功能的保护作用中亦有关键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DHEA处理还造成GCs线粒体功能紊乱(膜电位下降;ATP水平下降),而ICI亦显着抑制GEN对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表明GEN亦是通过ER介导修复DHEA处理的GCs线粒体功能紊乱。Nrf2通过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结合,激活下游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形成机体内最为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信号通路。根据报道,Foxo1能够提高细胞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本研究发现,GEN显着提高了Nrf2表达及核转位,亦增加了Foxo1的表达。同时分析发现,Foxo1的启动子区域包含ARE序列。通过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Foxo1启动子区域萤光素酶报告载体及pARE-luc质粒的转染,我们发现GEN激活Nrf2的表达并促进了Nrf2的核转位,随后与Foxo1启动子区域中的ARE序列结合转录激活Foxo1表达发挥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GEN对PCOS有显着的治疗潜力,ER-Nrf2-Foxo1是其中可能的一个作用通路,其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调节激素分泌水平和卵巢类固醇激素分泌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修复内分泌功能;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氧化损伤,提高抗氧化能力和修复线粒体功能来降低氧化应激水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PCOS的致病机制、建立新的更有效的PCOS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程慧凯[7](2020)在《基于GPER途径探讨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中最常被诊断出的癌症,且多数被确诊后的患者会继续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并且症状通常会持续至少一年,其中疼痛,疲劳和绝经后症状为最常见,这些症状的识别和治疗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些症状会损害患者健康及其相关的生活质量,且可以在任何年龄发作,但通常最常见于中年女性。由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进步,过去几年中乳腺癌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目前针对不同亚型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中,所使用的药物被用于治疗和预防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有研究表明,内分泌疗法是治疗乳腺癌的最有效且毒性小的疗法,内分泌治疗药物利用率的提高带来了预防和治愈乳腺癌程序的改进,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其面临的主要有晚期复发,耐药性,注射痛苦和缺乏依从性等挑战。因此,寻找一种更为天然、有效、安全并能改善内分泌疗法不足之处的治疗药物,将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帮助。近年来,中药在抗癌治疗中有着日益广泛的应用,丹参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其活性有效成分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已被证明具有明显的抗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这与其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密切相关,而二氢丹参酮Ⅰ作为丹参的另一重要活性成分,也被证明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其具体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明了。植物雌激素是植物产生的非甾体化合物,具有与内源性雌激素相似的化学结构,因此,可以通过激活或阻断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产生雌激素样和抗雌激素样作用。而雌激素受体是一类可以与雌激素特异性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除经典核受体ERα和ERβ外,近年来研究者们从雌激素的靶细胞中又发现了一种新型的雌激素结合蛋白: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其被证明与雌激素结合后,可激发细胞的非基因组信号传导途径,作用于下游细胞增殖和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的相关信号分子,进一步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行为。具体而言,在GPER介导的下游分子通路中,PI3K/AKT信号途径在细胞增殖、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PI3K/AKT过度激活状态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相关调控蛋白的活性介导乳腺癌细胞增殖效应,因此,GPER/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已成为乳腺癌研究过程中的热点通路。本研究将选取常见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二氢丹参酮Ⅰ对MCF-7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应用GPER及其下游传导通路关键因子干预剂,探讨GPER及其介导的PI3K/AKT信号通路在二氢丹参酮Ⅰ抗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的作用,以期为全面揭示丹参的抗肿瘤效应及其机制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MTT细胞增殖实验观察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率的影响;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向;3.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并应用干预剂检测其对二氢丹参酮Ⅰ影响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率的干预作用;4.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周期相关蛋白、细胞凋亡相关蛋白以及GPER/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因子表达的影响,并加入干预剂:GPER特异性激动剂G1、P1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观察它们对二氢丹参酮Ⅰ影响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因子表达的干预作用,并揭示GPER及下游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在二氢丹参酮Ⅰ抗乳腺癌效应中的介导功能。结果1.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1.1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率的影响MTT检测结果显示,0.1~0.5μg/ml二氢丹参酮Ⅰ作用48h后,均可显着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P<0.01)。1.2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二氢丹参酮Ⅰ作用48h后,0.1μg/ml二氢丹参酮Ⅰ能够将MCF-7细胞阻滞在G1期。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0.1μg/ml二氢丹参酮Ⅰ作用MCF-7细胞48h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linE、cyclinD1、CDK2蛋白的表达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P<0.01或0.05),而cylinA2蛋白的表达量基本无改变。2.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2.1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率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结果显示,二氢丹参酮Ⅰ可显着提高MCF-7细胞凋亡率(P<0.01)。2.2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0.1μg/ml二氢丹参酮Ⅰ在作用MCF-7细胞48h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Bax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而bcl-2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3.GPER在二氢丹参酮Ⅰ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效应中的介导作用3.1 G1对二氢丹参酮Ⅰ影响MCF-7细胞凋亡率的干预作用Annexin V-FITC/PI双染结果显示,与二氢丹参酮Ⅰ组相比,G1干预可见MCF-7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1)。3.2二氢丹参酮Ⅰ及干预剂G1对细胞中GPER表达量的影响在加入0.1μg/ml二氢丹参酮Ⅰ后,GPER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而在此基础上加入GPER特异性激动剂GI干预后,与二氢丹参酮Ⅰ组相比,GPER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3.3 G1对二氢丹参酮Ⅰ影响MCF-7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加入GPER特异性激动剂G1干预后,与二氢丹参酮Ⅰ组相比,增殖相关蛋白cyinD1、cyclinE、CDK2表达量增加,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BAX表达量减少,bcl-2表达量增加(P<0.01或0.05)。4.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二氢丹参酮Ⅰ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分子机制4.1 LY294002对二氢丹参酮Ⅰ影响MCF-7细胞凋亡率的干预作用Annexin V-FITC/PI双染结果显示,与二氢丹参酮Ⅰ组相比,PI3K抑制剂LY294002干预可见MCF-7细胞凋亡率进一步增加(P<0.01)。4.2二氢丹参酮Ⅰ对MCF-7细胞PI3K、AKT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加入二氢丹参酮Ⅰ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PI3K、AKT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或0.05),而在此基础上,加入1μg/mlGPER特异性激动剂G1干预后,与二氢丹参酮Ⅰ组相比,PI3K、AKT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4.3 LY294002对二氢丹参酮Ⅰ影响MCF-7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加入1μg/mlPI3K抑制剂LY294002后,与二氢丹参酮Ⅰ组相比,MCF-7中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yclinE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BAX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bcl-2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1.二氢丹参酮Ⅰ能够有效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并将其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延缓了细胞周期的进程;2.二氢丹参酮Ⅰ能够提高MCF-7细胞凋亡率,并能够促进MCF-7细胞中对凋亡进程有正向作用的caspase-3、caspase-9、Bax蛋白表达,而抑制MCF-7细胞中对凋亡进程有负向作用的蛋白bcl-2的表达量;3.GPER介导了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效应;4.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传导是二氢丹参酮Ⅰ抗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可能分子机制。

王帅[8](2015)在《三种植物雌激素成分调节A375细胞黑素合成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来源于杜仲和补骨脂的三种植物雌激素成分汉黄芩素、补骨脂二氢黄酮和补骨脂查尔酮,对A375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中药植物雌激素对A375细胞黑素合成及ER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为中药植物雌激素治疗黄褐斑等皮肤色素沉着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汉黄芩素、补骨脂二氢黄酮及补骨脂查尔酮作用于A375细胞,采用MTT法、NaOH裂解法以及多巴氧化法检测A375细胞增殖、黑素分泌以及TYR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375细胞TYR及JNK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A375细胞TYR、TRP-1、TRP-2以及MAPK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蛋白激酶mRNA的表达。并检测雌激素受体阻断剂ICI182780以及ERK通路阻断剂U0126对三种植物雌激素作用的影响。结果:汉黄岑素(10μmol·L-1、1μmol·L-1、10-1μmol·L-1、10-2μmol·L-1、10-3μmol·L-1)、补骨脂二氢黄酮(10μmol·L-I、1μmol·L-1、10-1μmol·L-1、10-2μmol·L-1、10-3μmol·L-1)、补骨脂查尔酮(1μmol·L-1、10-1μmol·L-1、10-2μmol·L-1、10-3μmol·L-1)对A375细胞的增殖无显着影响,但对A375细胞黑素合成量以及TYR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1 或 P<0.05);与给药组比,ICI182780(1μmol·L-1)和 U0126(10μmol·L-1)分别部分阻断了汉黄芩素(10μmol·L-1)、补骨脂二氢黄酮(1Oμmol·L-1)和补骨脂查尔酮(1μmol·L-1)的作用,能逆转药物下调A375细胞黑素合成、TYR活性的作用(P<0.01或P<0.05);10μmol·L-1汉黄芩素、补骨脂二氢黄酮及1μmol·L-1补骨脂查尔酮均不同程度抑制了 A375细胞中TYR和JNK蛋白的表达,而这种作用能够被ICI182780所抑制(P<0.01);10μmol·L-1汉黄芩素、补骨脂二氢黄酮及1μmol·L-1补骨脂查尔酮均不同程度抑制了 A375 细胞中 TYR、TRP-1、TRP-2、ERK1、ERK2 和 JNK2mRNA的表达(P<0.01或P<0.05),而ICI182780和U0126能显着逆转以上三种植物雌激素对 TYR、TRP-1、TRP-2、ERK1、ERK2 和 JNK2 mRNA 的抑制作用(P<0.01 或 P<0.05)。结论:汉黄芩素、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查尔酮这三种植物雌激素成分能够降低A375细胞TYR活性及蛋白表达量,并下调TYR、TRP-1、TRP-2的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375细胞黑素的合成。这种作用与ER及其下游的JNK、ERK等激酶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李娜[9](2013)在《槲皮素对大鼠生殖生育以及染料木素和槲皮素对小鼠卵巢和血清中激素和血脂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指月经初潮年龄为14岁正常的女性或者是青春期延迟但第二性征发育正常的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的类似正常绝经期症状持续性闭经和性器官萎缩,其中促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及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随之升高,且FSH水平明显高于LH,但雌激素水平降低,系一种多病因所致的卵巢内卵泡耗竭或被破坏而发生的卵巢功能衰竭的综合征。近年来,关于植物雌激素与雌激素相关性肿瘤发生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显示雌性哺乳动物暴露低剂量雌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可导致包括乳腺癌和子宫肌瘤等多种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在发育的早期暴露低剂量DES与子宫肌瘤的发生更为密切相关,此实验结果在人群流行病学资料中得到印证。也有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在发育的早期暴露环境雌激素干扰物可在较后的生命周期中引起子宫肌瘤的发生,说明环境雌激素干扰物在体内发挥了类似于DES样的作用,且环境雌激素干扰物包括植物雌激素。而在已明确得到承认的植物雌激素中,染料木素(genistein,Gen)和槲皮素(quercetin,Que)是具有代表性的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它们可从各种种类的食物中摄入,在机体内可发挥雌激素样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其在妊娠女性、新生婴儿和绝经期女性产生的健康危害,尤其是在绝经期相关性乳腺癌、子宫肌瘤和卵巢癌上的雌激素样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以Gen和Que为代表来阐明植物雌激素暴露对卵巢早衰卵巢及相关性肿瘤发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以采用小鼠卵巢透明带3(Zonapellucida3,ZP3)皮下注射BALB/c小鼠建立的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作为模型,探讨并阐明Gen和Que对卵巢早衰卵巢预防及相关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为食源性植物雌激素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探讨了早期给予槲皮素对大鼠母代生殖及其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围产期雌性大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槲皮素,探讨其对大鼠母代生殖及其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母鼠妊娠期和仔鼠婴幼儿期定期检测母鼠的繁殖能力、幼仔存活率、仔鼠的生长指标及幼仔肛殖距(Anogenital Distance,AGD)。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槲皮素组对母鼠体重、繁殖能力、幼仔存活率没有影响;槲皮素低、中剂量组中雄性仔鼠AGD和体重显着降低;槲皮素组对雌性仔鼠AGD和体重没有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槲皮素具有雌激素及抗雌激素作用,对雄性仔鼠影响较大,无生殖与发育毒性。2.研究了槲皮素对透明带所致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模型小鼠的激素、血脂和卵巢的影响通过对BALB/c小鼠足底多点皮下注射透明带多肽建立了免疫性卵巢早衰模型小鼠,对模型小鼠给予不同剂量的槲皮素,研究槲皮素对此模型的激素、血脂和卵巢的影响。结果发现,Que低剂量(5mg/kg)作用下可降低模型小鼠体重,增加模型小鼠AGD出现假两性畸变,动情周期正常率小且卵巢炎病变严重;Que中剂量(25mg/kg)作用下可增加体重,减小AGD防止性分化,调节血清中各激素水平使之趋向正常,降低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抗氧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患冠心病的几率最小,增加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比例,降低自身免疫性卵巢炎(Autoimmune Oophoritis,AOS)的发生率。3、研究了染料木素对透明带所致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模型小鼠的激素、血脂和卵巢的影响通过对BALB/c小鼠足底多点皮下注射透明带多肽建立了免疫性卵巢早衰模型小鼠,对模型小鼠给予不同剂量的染料木素,研究染料木素对此模型的激素、血脂和卵巢的影响。结果发现,低剂量Gen(5mg/kg)作用下可降低模型小鼠体重,增加AGD出现假两性畸变,卵巢炎病变严重,卵巢发生畸变;高剂量Gen(45mg/kg)作用下可增加模型小鼠体重,减小AGD防止性分化,调节血清中各激素水平使之趋向正常,降低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抗氧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患冠心病的几率最小,增加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比例,降低自身免疫性卵巢炎(Autoimmune Oophoritis,AOS)的发生率。通过上述槲皮素和染料木素对自身免疫性POF模型小鼠的研究,为卵巢早衰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同时也为以此为代表的植物雌激素的食用安全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这对于植物雌激素在今后人体中的应用和市场中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立雪[10](2013)在《大豆异黄酮对17β-雌二醇诱发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结构变化和VEGF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利用外源性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st)诱发去卵巢大鼠内膜增生和血管通透性提高模型,观察大豆异黄酮染料木素(Genistein,Gen)、鸡豆黄素A(BiochaninA,Bio)对17β-雌二醇诱发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结构变化、渗出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9组:假手术组(Sham)、卵巢切除组(Ovx)、17β-雌二醇 1.0 mg·kg-1 体重组(Ovx+Est)、17β-雌二醇 1.0 mg·kg-1 体重+染料木素1.0 mg.kg-1 体重组(Ovx+Est+Gen1.0)、17β-雌二醇 1.0 mg·kg-1 体重+染料木素 10.0 mg.kg-1 体重组(Ovx+Est+Gen10.0)、17β-雌二醇 1.0mg·kg-1 体重+鸡豆黄素 A5.0 mg·kg-1 体重组(Ovx+Est+Bio5.0)、17β-雌二醇 1.0 mg·kg-1体重+鸡豆黄素 A10.0 mg.kg-1 体重组(Ovx+Est+Bio10.0)、17β-雌二醇 1.0 mg.kg-1体重+他莫昔芬 30.0 mg·kg-1 体重组(Ovx+Est+Tam30.0)、17β-雌二醇 1.0 mg·kg-1体重+苏尼替 40.0 mg·kg-l体重组(Ovx+Est+Sut40.0),隔日皮下注射给药21天后取大鼠子宫组织进行以下研究:1.子宫内膜HE染色后观察各组形态学的变化;2.计数子宫内膜渗出的嗜酸性粒细胞数目;3.用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1.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大鼠卵巢摘除后子宫萎缩明显,子宫内膜、肌层均变薄,肌细胞直径变小。给予外源性17β-雌二醇后,子宫内膜增生,肌层增厚,肌细胞直径增大,与Ovx组比较 P<0.01。与 Ovx+Est 组比较,Ovx+Est+Gen1.0 组、Ovx+Est+Bio5.0 组、Ovx+Est+Tam30.0组和Ovx+Est+Sut40.0组,子宫内膜和肌层均变薄,肌细胞直径减小(P<0.01)。但 Ovx+Est+Gen10.0 组、Ovx+Est+Bio10.0 组与 Ovx+Est 组相比无明显差异。2.子宫内膜嗜酸性粒细胞的渗出大鼠卵巢摘除后,在子宫内膜只可见少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渗出。给予外源性17β-雌二醇后子宫内膜嗜酸性粒细胞的渗出明显增多。与Ovx+Est组比较,Ovx+Est+Gen1.0 组、Ovx+Est+Bio5.0 组、Ovx+Est+Tam30.0组和 Ovx+Est+Sut40.0组子宫内膜嗜酸性粒细胞的渗出明显减少,Ovx+Est+Gen10.0组和Ovx+Est+Bio10.0组与Ovx+Est组相比无明显差异。3.子宫组织中VEGF的表达经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子宫组织中的VEGF主要位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以及间质细胞。经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发现VEGF在各组中均可表达,但表达量不同。Ovx组与Sham组比较,Ovx组VEGF表达下调;给予外源性17β-雌二醇后VEGF的表达明显上调。与Ovx+Est组相比,Ovx+Est+Gen1.0组、Ovx+Est+Bio5.0 组、Ovx+Est+Tam30.0 组和 Ovx+Est+Sut40.0 组 VEGF 的表达均下调;Ovx+Est+Gen1O.0 组、Ovx+Est+Bio10.0 组 VEGF 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大豆异黄酮染料木素和鸡豆黄素A的剂量不同,作用表现不同,低剂量时可明显抑制外源性17β-雌二醇诱发的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的增生、渗出和VEGF表达,具有雌激素拮抗作用,高剂量时(10.0mg·kg-1体重)对17β-雌二醇无明显抑制作用。

二、植物雌激素及其应用价值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雌激素及其应用价值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槲皮素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植物雌激素介导线粒体途径对阿尔茨海默病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野火球早晚熟材料营养物质与主要活性成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三叶草属植物资源现状研究进展
    1.2 三叶草属植物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1 异黄酮类化合物
        1.2.2 叶蛋白
        1.2.3 绿原酸
        1.2.4 挥发性成分
        1.2.5 硒元素成分
    1.3 三叶草属植物的药理作用
        1.3.1 雌激素样作用
        1.3.2 抗癌活性
        1.3.3 抗氧化活性
        1.3.4 对代谢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理作用
        1.3.5 抗菌抗炎作用
        1.3.6 预防骨质疏松
    1.4 野火球的相关研究
        1.4.1 野火球自然资源状况
        1.4.2 野火球饲草资源研究状况
        1.4.3 野火球药用资源研究状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2.3 试验设计方案
        2.3.1 不同生长期各器官形态及占比测定
        2.3.2 营养成分与总黄酮含量测定
        2.3.3 液相串联质谱技术研究
        2.3.4 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早晚熟材料茎叶形态与生长特性的差异
    3.2 野火球不同生育时期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3.3 野火球早晚熟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营养成分含量变化
    3.4 野火球串联质谱法各化学成分的鉴定
    3.5 黄酮类、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3.6 粗多糖含量的比较
    3.7 总皂苷含量的比较
4 讨论
    4.1 野火球不同生育期常规养分及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差异
    4.2 野火球早熟与晚熟材料养分差异与利用方式
    4.3 野火球刈割后再生草养分与主要活性成分的变化
    4.4 野火球不同器官间活性成分的差异
    4.5 野火球常规养分与活性成分间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研究进展及在食品功能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胃肠道是植物化学物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位
    1.1 胃肠道不仅是重要的营养消化和吸收系统,也是重要的分子结构识别系统
    1.2 GPER在机体通讯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2 GPER-ER-AHR-EGFR信号调节网络
    2.1 经典固醇受体
    2.2 固醇类激素通过GPER受体传递信号
3 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调节网络
    3.1 ERs的结构
    3.2 ERα与辅因子互作
    3.3 ER的转录辅因子与酶活性
    3.4 三苯氧胺-ER辅阻遏因子
    3.5 核受体通过辅助因子所形成的调节网络[117]
    3.6 AHR与核受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4 GPER及其与配体互作
    4.1 GPER的分布
    4.2 GPER和核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4.3 GPER结构及其与配体之间的互作
    4.4 受体互作网络与表观遗传修饰
5 复杂多样的GPER和ERs受体传感系统
    5.1 GPER的毒性和有益双重作用
        5.1.1 ERs的多种生理功能
        5.1.2 植物雌激素的有益和有害作用
    5.2 ERs的双向调节作用
    5.3 华夏民族的饮食智慧
6 GPER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6.1 GPERs的精细结构有待解析
    6.2 GPER与配体之间的互作参数与动力学问题
    6.3 GPER用于食品及其化学成分的功能性评价
        6.3.1 食品营养学的出路
        6.3.2“中华饮食理论”对食品功能评价的贡献
        6.3.3“阴、阳”、“热、温、平、凉、寒”属性、“五味”及其受体
        6.3.4 GPER与食品功能评价
7 结语

(4)益气健脾方治疗来曲唑所致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丢失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疾病诊断标准
        2.1 乳腺癌诊断标准
        2.2 绝经状态诊断标准
        2.3 骨密度分级标准
        2.4 中医辨证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终止及剔除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2 药物选择
    3 给药方法
    4 治疗疗程
    5 中医辨证调护
    6 观察指标
        6.1 疗效评价指标
        6.1.1 主要指标
        6.1.2 次要指标
        6.2 安全性指标
    7 观察时间节点及数据记录
    8 统计分析
    9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3 临床疗效比较
        3.1 骨密度比较
        3.2 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比较
        3.3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比较
        3.4 血钙、血磷比较
        3.5 雌二醇激素水平比较
        3.6 卡氏评分比较
        3.7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7.1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3.7.2 中医各症状积分比较
        3.7.3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和分析
    1 现代医学对AIBL的认识
        1.1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1.2 雌激素缺乏与骨丢失
        1.3 芳香化酶抑制剂与骨丢失
    2 中医学对AIBL的认识
        2.1 ALBL的中医病名概述
        2.2 AIBL的病因病机及主流治疗方法
    3 中药植物雌激素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
        3.1 中药植物雌激素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3.2 中药植物雌激素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4 从脾论治AIBL立法依据
    5 益气健脾方组成及方义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关于骨密度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分析
        6.2 关于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治疗前后变化分析
        6.3 关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含量治疗前后变化分析
        6.4 关于血钙、血磷治疗前后变化分析
        6.5 关于雌二醇水平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分析
        6.6 关于卡氏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分析
        6.7 安全性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骨丢失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学术成就

(5)某些植物雌激素与ERα及ERβ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雌激素
        1.1.1 植物雌激素概述
        1.1.2 植物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2 雌激素受体
    1.3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1.3.1 分子对接
        1.3.2 分子动力学模拟
        1.3.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
        1.3.2.2 分子动力学模拟流程
        1.3.3 结合自由能计算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白藜芦醇与ER_α及ER_β的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蛋白与配体的准备
        2.2.2 分子对接研究
        2.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2.2.4 结合自由能的计算及自由能分解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子对接研究结果
        2.3.2 动力学轨迹分析
        2.3.3 结合模式分析
        2.3.4 结合自由能计算
        2.3.5 结合自由能分解
    2.4 小结
3 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与ER_α及ER_β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受体蛋白与配体的准备
        3.2.2 分子对接研究
        3.2.3 分子动力学模拟过程
        3.2.4 结合自由能的计算及分解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3.3.2 分子动力学轨迹分析
        3.3.3 结合自由能分析
        3.3.4 结合自由能的分解
    3.4 小结
4 香豆素类植物雌激素与ER_α及ER_β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受体蛋白和配体的准备
        4.2.2 分子对接
        4.2.3 分子动力学模拟过程
        4.2.4 结合自由能的计算及分解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对接分析
        4.3.2 分子动力学分析
        4.3.3 结合模式分析
        4.3.4 结合自由能分析
        4.3.5 结合自由能的分解
    4.4 小结
5 木脂素类植物雌激素与ER_α及ER_β之间结合亲和力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受体蛋白与配体的准备
        5.2.2 分子对接
        5.2.3 分子动力学模拟过程
        5.2.4 结合自由能的计算及分解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动力学轨迹分析
        5.3.2 氢键相互作用分析
        5.3.3 疏水相互作用分析
        5.3.4 结合自由能分析
        5.3.5 结合自由能的分解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染料木素对小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目前的临床诊断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1.2.1 调整生活方式(lifestyle modification,LSM)
        1.2.2 药物治疗
        1.3 氧化应激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1.4 Nrf2-ARE信号通路与氧化应激
        1.5 染料木素的研究进展
        1.5.1 GEN的植物雌激素作用
        1.5.2 GEN的抗氧化作用
        1.5.3 GEN的其他作用
        1.6 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研究进展
        1.6.1 HSYA的植物雌激素作用
        1.6.2 HSYA的抗氧化作用
        1.6.3 HSYA的其他作用
        1.7 人参皂苷Rb1 的研究进展
        1.7.1 Ginsenoside Rb1 的植物雌激素作用
        1.7.2 Ginsenoside Rb1 的抗氧化作用
        1.7.3 Ginsenoside Rb1 的其他作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染料木素对小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1.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1.4 发情周期监测
        1.1.5 血清激素的测定
        1.1.6 卵巢形态学观察
        1.1.7 卵巢组织总RNA的提取
        1.1.8 引物设计
        1.1.9 荧光定量PCR
        1.1.10 数据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小鼠PCOS模型的鉴定
        1.2.2 GEN、HSYA和Ginsenoside Rb1对PCOS小鼠发情周期和卵巢形态的影响
        1.2.3 GEN、HSYA和 Ginsenoside Rb1对PCOS小鼠激素分泌的影响
        1.2.4 GEN对 PCOS小鼠卵巢激素分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1.3 讨论
    第2章 染料木素对小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调节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1.4 卵巢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2.1.5 GCs的原代培养
        2.1.6 GCs的处理及分组
        2.1.7 GCs分泌功能的检测
        2.1.8 荧光定量PCR检测GCs类固醇分泌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
        2.1.9 GCs的氧化应激水平检测
        2.1.10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GEN对 PCOS小鼠卵巢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2.2.2 GEN对 DHEA处理的GCs分泌功能的影响
        2.2.3 GEN对 DHEA处理的GCs激素分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2.4 GEN对 DHEA处理的GCs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2.2.5 GEN对 DHEA处理的小鼠GCs抗氧化酶SOD、CAT、GSH-Px和 GR水平的影响
        2.2.6 GSH、SOD、CAT、GSH-Px和 GR在 GEN增强DHEA处理的小鼠GCs的抗氧化能力中具有关键作用
        2.2.7 GSH、SOD、CAT、GSH-Px和 GR在 GEN保护DHEA处理的小鼠GCs的分泌功能中具有关键作用
        2.2.6 GEN对 DHEA处理的GCs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染料木素通过促进Nrf2 核转位与ARE序列结合转录激活Foxo1 表达发挥抗氧化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3.1.4 GCs的原代培养
        3.1.5 GCs的处理及分组
        3.1.6 质粒构建设计
        3.1.7 PCR产物的胶回收实验
        3.1.8 DNA片段连接
        3.1.9 重组DNA转化
        3.1.10 菌液PCR鉴定
        3.1.11 提取质粒实验
        3.1.12 细胞转染
        3.1.13 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
        3.1.14 Western Blot分析
        3.2 结果
        3.2.1 GEN促进Nrf2 的表达和核移位
        3.2.2 Nrf2 进一步激活Foxo1 的表达对抗氧化应激
        3.2.3 Nrf2 通过核转位与ARE序列结合转录激活Foxo1 表达
        3.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7)基于GPER途径探讨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单体抗人乳腺癌MCF-7细胞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1. 抑制细胞增殖
        2. 诱导细胞凋亡
        3. 抑制细胞迁移
        4. 促进细胞自噬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丹参活性成分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和机制
        1. 隐丹参酮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2.丹参酮ⅡA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3.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GPER在二氢丹参酮Ⅰ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效应中的介导作用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二氢丹参酮Ⅰ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效应的分子机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附录 英文缩略词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三种植物雌激素成分调节A375细胞黑素合成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褐斑的研究现状
    2 中药植物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3 雌激素影响黑素合成的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4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三种植物雌激素成分对A375细胞的增殖、黑素含量及TYR活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三种植物雌激素影响A375细胞黑素合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四章 综合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9)槲皮素对大鼠生殖生育以及染料木素和槲皮素对小鼠卵巢和血清中激素和血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本概念
    1.3 植物雌激素生殖毒性的研究概况
        1.3.1 哺乳动物生殖系统发育调控机理
        1.3.2 植物雌激素生殖毒性
    1.4 植物雌激素致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4.1 植物雌激素与癌症(人体试验)
        1.4.2 植物雌激素与癌症(体外试验)
        1.4.3 植物雌激素与癌症(动物试验)
        1.4.4 植物雌激素与癌症(机制探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早期给予槲皮素对大鼠母代生殖及其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3.2 母鼠妊娠期和哺乳期一般状况
        2.3.3 雄性和雌性仔鼠体重和肛殖距
        2.3.4 母鼠和仔鼠器官组织分析
        2.3.5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各组早期发育的比较
        2.4.2 对雄性仔鼠体重和AGD的影响
        2.4.3 对雌性仔鼠体重和AGD的影响
        2.4.4 对母鼠和雄雌仔鼠器官组织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槲皮素对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模型卵巢和血清中激素、血脂的影响
    3.1 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模型的建立
        3.1.1 引言
        3.1.2 材料与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4 结果
        3.1.5 讨论
        3.1.6 本章小结
    3.2 槲皮素对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模型卵巢和血清中激素、血脂的影响
        3.2.1 引言
        3.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
        3.2.5 讨论
        3.2.6 本章小结
第4章 染料木素对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模型卵巢和血清中激素和血脂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性周期
        4.3.2 观察小鼠体重和肛殖距
        4.3.3 放射免疫法测血清中激素水平
        4.3.4 全自动生化仪测血清中血脂水平
        4.3.5 试剂盒测肝脏中抗氧化指标
        4.3.6 小鼠HE染色标本制备
        4.3.7 免疫组化测卵巢中PCNA表达
        4.3.8 统计学方法
    4.4 结果
        4.4.1 各组小鼠性周期的改变
        4.4.2 各组小鼠体重和肛殖距的改变
        4.4.3 各组小鼠血清中激素水平的改变
        4.4.4 各组小鼠血清中血脂水平的改变
        4.4.5 各组小鼠肝脏SOD、MDA、GSH-PX、CAT的改变
        4.4.6 各组小鼠卵巢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4.4.7 各组小鼠卵巢中PCNA表达的改变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大豆异黄酮对17β-雌二醇诱发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结构变化和VEG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1 药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结果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大豆异黄酮对17β-雌二醇诱发的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二、大豆异黄酮对17β-雌二醇诱发的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VEGF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综述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植物雌激素及其应用价值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槲皮素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甄艳杰.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野火球早晚熟材料营养物质与主要活性成分的比较研究[D]. 张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研究进展及在食品功能评价中的应用[J]. 鲁丁强,庞广昌. 食品科学, 2021(07)
  • [4]益气健脾方治疗来曲唑所致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丢失的临床疗效观察[D]. 思志强.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某些植物雌激素与ERα及ERβ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 王婷. 烟台大学, 2020(01)
  • [6]染料木素对小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罗曼. 吉林大学, 2020(08)
  • [7]基于GPER途径探讨二氢丹参酮Ⅰ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 程慧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三种植物雌激素成分调节A375细胞黑素合成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3)
  • [9]槲皮素对大鼠生殖生育以及染料木素和槲皮素对小鼠卵巢和血清中激素和血脂的影响[D]. 李娜. 南昌大学, 2013(04)
  • [10]大豆异黄酮对17β-雌二醇诱发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结构变化和VEGF表达的影响[D]. 张立雪. 兰州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植物雌激素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