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纤维素 (13.86% N) 的一级自催化分解反应动力学

硝酸纤维素 (13.86% N) 的一级自催化分解反应动力学

一、Kinetics of the First Order Autocatalytic Decomposition Reaction of Nitrocellulose (13.86% N)(论文文献综述)

罗婷婷[1](2020)在《NC/GAP基亚微米复合含能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基于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开展了一种制备亚微米复合含能材料的方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本文选择硝化纤维(NC)和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作为复合粘结剂,用来负载亚微米含能粒子,基于这项技术分别制备了NC/GAP、NC/GAP/submicron-TATB(三氨基三硝基苯)、NC/GAP/submicron-HNS(六硝基茋)、NC/GAP/submicron-LLM-105(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四种亚微米复合含能纤维。分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BET)对其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DSC和热红外技术(TG-IR)对材料的热化学性能及机理进行分析,通过测试特征高度(H50)对其冲击敏感度进行分析,并评估计算其能量性能。静电纺丝技术为发展新型微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1)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NC/GAP亚微米复合纤维并探索前驱溶液浓度、纺丝电压、进料速率、接收距离等因素对NC/GAP纤维形貌和直径分布的影响。对比了不同的SEM图,对静电纺丝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直径为0.641μm的均匀的NC/GAP纤维。(2)通过高能球磨法制备TATB亚微米粒子,并将其与NC、GAP进行混纺制得NC/GAP/submicron-TATB复合纤维。SEM和BET结果表明,复合纤维具有3D网状结构且比表面积较大。EDS结果表明材料表面只有C、N、O三种元素存在。通过DSC和TG-IR测试,证明了纳米复合纤维具有显着较高的热分解速率和较低的热分解峰温。另外,TATB亚微米粒子的加入,显着提高了NC/GAP复合纤维的H50和燃烧室温(Tc)。(3)通过上述方法制备了NC/GAP/submicron-HNS亚微米复合纤维并对其热分解性能、冲击敏感度及能量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074μm且分布均匀。测试其热分解性能,得到了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其具有较低的活化能,热分解反应更易进行。能量性能的评估结果显示Isp为2032 N·s·kg-1,较NC/GAP复合纤维有所提高,表明HNS亚微米粒子有利于能量性能的提高。另外,HNS亚微米粒子的引入使得复合纤维对冲击作用变得钝感。(4)将另外一种兼具有高能量性能和低敏感度的新型含能材料LLM-105经过球磨后引入到纺丝前驱溶液中进行混纺。制得连续的复合纤维,且LLM-105亚微米粒子一部分被均匀的负载在NC/GAP的表面,另外一部分嵌入其中。热分析结果显示,NC/GAP/submicron-LLM-105复合纤维只有一个放热峰,表明NC、GAP、LLM-105三种物质同时分解,具有相互协同作用。能量转化效率降低的负面影响被热量释放的提高所抵消,最终表现为能量性能的提高。复合纤维的特征高度较NC/GAP显着提高,这表明LLM-105的加入有利于安全性能的提高。

潘可亮[2](2015)在《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与产电体系构建及性能和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微型绿藻胞外电子传递效率较低,无法发挥其环境适应能力强,代谢速率快的优势,难以用于构建高效污染物降解及产电体系。因此,合成与藻类胞外电子传递机理匹配的氧化还原介体,构建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藻类降解有机污染物及产电体系,将可同时提高藻类降解有机污染物及其产电性能。本论文针对藻类氧化呼吸链及胞外电子传递机理合成了以核黄素为母体的新型氧化还原介体,构建了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体系,并研究了其反应动力学及降解机理;在此体系基础上,通过调控小球藻代谢类型构建了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同步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微生物燃料电池,并对其运行机理及污染物在装置中的转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影响电池性能和降解效率的理论依据,实现了对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选择性调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酯化反应及氨基-醛基缩合合成了一系列以核黄素为母体的氧化还原介体,并对其电化学性质及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异咯嗪结构外的修饰对氧化还原介体活性中心几乎不会产生影响。各氧化还原介体具有近乎相同的氧化还原电位(-0.43V)。对其电极反应动力学分析显示,所有氧化还原介体的电极反应速率常数均大于0.1cm×s-1,本体系涉及的电极反应均为可逆过程。(2)构建了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体系,研究了小球藻生长规律及降解偶氮染料动力学及微观机理。通过降解效率及米氏方程计算,证明了其对染料的脱色作用主要由细胞外酶控制。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动力学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小球藻对三种偶氮染料甲基橙、橙黄Ⅱ及活性红X-3B的降解速率均提升约1倍,降解效率提升约20%。与催化剂核黄素相比,相同浓度下降解速率可提升约20%,降解效率提升约5%。通过对降解产物进行分析可知,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小球藻降解体系与其原体系具有相同的降解机理,均为偶氮键厌氧条件下加氢还原。(3)利用小球藻具备多种新陈代谢方式的特点,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构建了基于小球藻的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强化产电微生物燃料电池。仅通过调节装置不同区域的光照强度使小球藻代谢类型得以调控,实现了单室无分隔物条件下小球藻自养与异养的同时进行。以胞外酶控制胞外电子传递为依据,由磺基水杨酸核黄素酯合亚铁及铁氰化铜为基础构建了全新的电子传递链。实现了电子在系统内的高效传递及阴极电子受体的再生。电池稳定运行电压为0.423V,平均功率密度0.4773W/m2,间接光电转换效率1.36%,较原始系统提升约50倍。系统在与外界不存在任何物质交换的基础上稳定运行超过240d,证明了新型氧化还原介体不仅可作用于关键酶活性位点,还可促进阳极表面电子传递效率。(4)通过调控小球藻代谢类型构建了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同步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微生物燃料电池,实现了电池连续长寿命同步降解偶氮染料及产电。通过去除磺基及加入疏水性基团,合成了具有相同电化学活性的脂溶性自固定亲水氧化还原介体。当以偶氮染料为碳源时,引入水杨基的阳极修饰系统开路电压可达0.72V,最大功率密度0.2620W/m2,库伦效率4.12%;偶氮染料在系统中的降解速率提升约60%。当以醋酸钠为碳源时,其开路电压可达0.76V,最大功率密度0.6728W/m2,库伦效率11.2%。当以偶氮染料为碳源时,引入水杨醛缩对氨基水杨基的系统开路电压可达0.76V,最大功率密度0.3359W/m2,库伦效率6.22%,偶氮染料在系统中的降解速率提升约75%。当以醋酸钠为电子供体时,开路电压可达0.81V,最大功率密度0.8470W/m2,库伦效率14.1%,二者对偶氮染料橙黄Ⅱ及其代谢产物的降解均符合细胞外酶降解规律。亲水性无论在均相或异相中,对氧化还原介体电化学活性的影响相同。引入希夫碱结构可在对亲水性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大幅增加电极寿命。希夫碱结构在提升电极寿命的同时提升了电子表面传递效率,其对目标产物的降解规律均为亲水性因素主导反应活性。循环伏安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电化学性质由外加氧化还原介体控制,新型氧化还原介体作为阳极初级电子受体大幅降低了内部电流对库伦效率的影响,从而提升了电子在电极表面传递的效率。

刘文[3](2014)在《醋化级溶解浆制备及其理化性能的分析表征》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年产醋酸纤维素近30万吨,其中90%是用来生产醋酸纤维丝束,年消耗溶解浆20万吨左右。醋化级溶解浆的α-纤维素含量和聚合度等指标的要求均比一般的粘胶级溶解浆高,目前我国还不能生产,全部依靠进口。本文以蓝桉、桦木、棉短绒为原料,分别采用不同的制浆和漂白方法,研究了其制造醋酸纤维用溶解浆的理论和技术,并对其应用性能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评价,以期为国内溶解浆厂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蓝桉采用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预水解处理去除聚戊糖的效果明显优于碱预处理,二者聚戊糖去除率相差17%左右。在用碱量(Na2O计)15%条件下,所得未漂浆卡伯价为13.4,聚合度1742,白度45.8%,细浆得率41.9%。经二段氧脱木素处理,XD0ED1ETD2漂白,在总ClO2用量1.4%的情况下,所得溶解浆α-纤维素含量达到97.63%,聚合度为1086,漂白得率为88.7%。桦木创新性采用预水解亚硫酸盐法制浆,在总酸用量6.5%,化合酸用量1.5%的条件下,所得未漂浆卡伯价为24.2,聚合度为1545,白度72.1%,细浆得率为40.6%。结合企业现有生产条件,采用CEHETD漂白,所得溶解浆白度可达93.0%,聚合度为1032,α-纤维素含量为98.24%,漂白得率为87.9%。棉短绒分别采用烧碱、Soda-H2O2、氧碱法等三种不同的制浆方法进行蒸煮。结果表明,Soda-H2O2法蒸煮工艺条件最为缓和,所得浆料白度也最高,优化的较佳蒸煮工艺条件为用碱量6%,过氧化氢用量3%。未漂浆得率在88%以上,α-纤维素含量在96%以上,聚合度在1900左右,白度72-73%。结合我国棉短绒制浆企业现有生产条件,Soda-H2O2未漂浆采用二段次氯酸盐漂白,在总用氯量5.0%时,白度能够达到90.2%,漂白得率为92.1%。如采用CEH三段漂白后,在总用氯量4.0%条件下,白度可以达到90.2%以上,经次氯酸盐或过氧化氢的补充漂白,白度可提高到93%以上。采用HED漂白,在次氯酸盐漂白用氯量3%,ClO2用量1.5%的条件下,可将其白度漂白至93.8%。不同蒸煮方法的漂白浆的α-纤维素含量均在98%以上,部分甚至达到99%以上,这说明棉浆粕比较容易提纯。试制的浆粕物化性质分析表明,预水解桉木KP漂白浆、预水解桦木SP漂白浆、Soda-H2O2法蒸煮结合二段次氯酸盐漂白棉浆的性能,均能达到用户进货标准的要求,除个别指标略有差距外,总体与进口产品相差不大。SEM分析表明,预水解桉木浆粕的纤维表面较光滑,纤维结构显得较致密,但有较多的凹凸不平的破坏痕迹,与进口产品相比,表面破坏稍显剧烈。预水解亚硫酸盐桦木浆的纤维表面破坏非常剧烈,超过了进口的针叶木亚硫酸盐浆。棉浆粕的表面也有部分破坏的痕迹,但纤维较细且致密光滑。其形态特性预示了其反应性能差别。醋化试验分析表明,桉木浆粕醋化过程的峰值温度最高48.8℃,温升时间最短为34min,平均温升速率最大为1.64℃/min,桦木浆粕醋化过程的平均温升速率(1.50℃/min)也快于进口木浆粕(1.46℃/min),均表现出了较好的反应性能。而棉浆粕在制浆过程中去除的物质较少,纤维较致密,纤维素的含量高,因而导致其醋化过程温升速率(1.42℃/min)低于进口木浆粕。与进口产品相比,桉木浆粕、棉浆粕的醋酸纤维素分子量分布范围宽,在丙酮溶液中的溶解性差,而桦木浆粕的醋酸纤维素分子量分布较均匀,溶解性能也优于进口产品。

吴银秀[4](2013)在《双基发射药及其组分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火炮发射药包括单基发射药、双基发射药和三基发射药。双基发射药包括硝化甘油-硝化棉体系(简称双基药)和硝化三乙二醇-硝化棉体系(简称为太根药),本论文着重研究双基发射药、太根发射药和它们各组分的结构、性能以及相互关系。本论文的研究加深了对发射药的认识并对工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双基发射药与太根发射药中的组分包括纤维素硝酸酯(俗称硝化棉,NC)、三硝酸甘油酯(俗称硝化甘油,NG)、二硝酸三乙二酯(俗称硝化三乙二醇,TEGDN)与中定剂N,N二甲基二苯脲等。本论文采用溶液1H-NMR、13C-NMR研究NC、NG、TEGDN、中定剂、双基发射药及太根发射药在溶液状态下的结构与性质;采用固体13C-NMR研究它们在固体状态下的结构与性质;采用TG-DTG、DSC等热分析法研究它们的热性能。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结构与性能的一些关系。本文发现用氘代氯仿与重水做溶剂,NG的1H-NMR谱图有细小但又不寻常的差异,还发现NG-D2O及TEGDN-D2O体系,由于两个组分的相对量不同,显示出有差别的1H-NMR图谱;通过分析,得到了溶剂对NG的分子构象存在影响、溶剂的本体磁化率及氢键等因素对1H-NMR也有影响的结论。通过TG-DTG和DSC等热分析方法,研究了双基发射药、太根发射药及其组分热分解过程,根据NG挥发温度的变化,确定双基药中NC和NG可能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混合模式,而是形成了NC-NG固溶体。本文测定了双基发射药及其相关物质NC、NG、N,N-二甲基二苯脲等的固体13C-NMR,也发现了双基发射药中NG与NC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形成了固溶体结构,与溶液NMR、TG-DTG和DSC实验结果相一致。

王强[5](2012)在《基于制浆的蔗渣组分清洁分离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蔗渣具有资源丰富、量大集中和可再生的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制浆造纸及化工原料的生产中,目前蔗渣的利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以蔗渣为实验原材料,研究了其清洁高效的组分分离工艺。具体内容是以高沸醇(1,4-丁二醇)作为蒸煮试剂,结合热水预抽提的处理手段分离半纤维素,实现蔗渣组分的分离,并将制浆黑液中的木素加以回收,通过各种表征手段对木素的溶出机理及其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蔗渣在1,4-丁二醇溶剂中的蒸煮历程表明,脱木素过程分为前期的快速反应阶段和后期的慢速反应阶段,总结得出脱木素率的经验公式为D=87.71×C0.8982×(1-e-1.757t)×100%(R2=0.9539)。原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发生降解反应,其中主要是半纤维素的降解,木糖量占到黑液中总糖量的75%-85%之间,碳水化合物(以还原糖含量计)的降解分为前期快速和后期慢速两个反应阶段,经验公式可以归结为R=19.16×C0.5583×(1-e-0.02937t)×100%(R2=0.9247)。实验得出较优的制浆工艺为溶剂浓度80%(v/v),蒸煮温度190oC,蒸煮时间90min。采用溶度参数理论(δ-value)对木素在不同浓度1,4-丁二醇溶液中的溶解度进行了研究。以蔗渣的酶解/弱酸解(EMAL)木素为实验原料,测定了在不同浓度溶剂(20%-90%)中的溶解度;并以不同木素基团的溶度参数为基础,以木素核磁共振(NMR)的结果为依据,计算得出了木素的溶度参数为14.0(cal/cm3)1/2;然后采用化工软件计算得出不同浓度的溶剂所对应的溶度参数,根据溶度参数理论推测得出木素的最大溶解度应该发生于溶剂浓度为80%时,这一推论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溶度参数理论成功解释了木素在不同浓度溶剂中的溶解度变化的现象。采用不同种类的催化剂(酸、盐、H2O2和自催化)来促进1,4-丁二醇蒸煮过程。通过比较,发现有机酸的催化效果较为显着,其中柠檬酸的效果最佳,在用量为8mmol·L-1时,所得纸浆的卡伯值为32.8,黏度为863mL·g-1,制浆得率为45.9%,所得纤维的重均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53mm和19.3μm。采用热水预抽提工艺对蔗渣进行了预处理,结果表明半纤维素组分在温度较低时(150oC)的溶出率有限(10%左右,相对于绝干物料),升高温度后溶出率显着增加(可达20%以上),木糖溶出率经验公式推导为X=4.121×T4.436×(1-e-0.5081t)×10-11(R2=0.8159);非木糖类碳水化合物的溶出规律各不相同。水解底物的SEM观察发现纤维表面有明显的沟痕和凹陷,热解曲线反映出在300oC时半纤维素的热重肩峰的消失,这些现象均表明半纤维素的有效溶出。对热水解后的蔗渣进行了1,4-丁二醇溶剂的蒸煮制浆,并采用OQP和ODED工艺对浆料进行了漂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OQP漂序可以得到50%ISO左右的纸浆,纸浆卡伯值显着降低到10左右,P段的漂白废水CODCr为100kg·t-1(浆)以下,随着P段过氧化氢用量的增加(4%-6%),纸张物理性能中的粗糙度变化不大,透气度降低,耐折次数显着提高,裂断长、耐破指数和撕裂指数稍有增加;压力过氧化氢漂白会稍微损伤纸张的抗张强度,但撕裂指数增加;采用ODED漂序漂白的纸浆白度稍有改善(达52.7%ISO),废水中的CODCr较低,粗糙度降低(低于TCF纸浆),透气度升高,成纸的强度得以改善。对原料EMAL和黑液回收的木素(AL,未加催化剂蒸煮工艺的木素;CL,以柠檬酸为催化剂的蒸煮工艺的木素)进行了UV-vis、FT-IR、TG、DSC、GPC、NMR等手段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蒸煮过程中木素发生了大量的氧化降解反应和酯化反应,木素中的β-O-4和α-O-4键广泛断裂,其共轭结构被破坏;催化剂的加入起到了促进木素降解的作用。与EMAL木素相比,从黑液中得到的木素的多分散性降低,分子量显着降低,低分子组分增加,从而引起玻璃转化温度的变化。31P-NMR谱图分析表明EMAL、AL和CL三种木素的S:G:H组成比例依次为0.198:0.523:1,0.759:0.739:1,1.105:0.913:1。

蔡昇[6](2003)在《废弃火炸药制造小粒药和民用特种炸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废弃军用火炸药的再利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废弃发射药SF-3和高能炸药RDX制造球形小粒药;废弃单基发射药制备灌注型炸药和粉状低爆速炸药。 废弃发射药SF-3经溶剂溶解后,根据产品性能要求决定是否加入增能物质RDX,再通过球形药的制药工艺加工成小粒药,以满足不同的民用或军用需求;文中研究了球形药制备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小粒药产品质量的影响,该工艺成功通过工厂生产扩试。 论文对所制备球形药的燃烧机理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为提高球形小粒药燃烧的稳定性,创造性地采用了炭黑替代传统的石墨对球形小粒药进行光泽,并对其原理和性能进行了解释和分析。重点测试了文中所制备的小粒药在射钉枪装药中的弹道性能,两种小粒药分别能满足中高和低能量的射钉弹的装药要求。 废弃单基发射药经氧化剂胶液灌注后,制成性能稳定的廉价灌注型炸药。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研制出了一种柔性灌注型炸药;筛选出一种新的廉价胶液用于制备刚性灌注型炸药。所研制的两种灌注型炸药均有密度高(1.51~1.61g/cm3)、抗水、爆速较高等特点。 废弃单基发射药通过特殊工艺制成粉状低爆速炸药。论文对其爆炸机理和震源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计算方法。测试并分析了该低爆速炸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炸药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二、Kinetics of the First Order Autocatalytic Decomposition Reaction of Nitrocellulose (13.86% 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inetics of the First Order Autocatalytic Decomposition Reaction of Nitrocellulose (13.86% N)(论文提纲范文)

(1)NC/GAP基亚微米复合含能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高能机械球磨法
        1.3.1 溶胶-凝胶法
        1.3.2 溶剂-非溶剂法
        1.3.3 超临界流体技术
    1.4 静电纺丝技术
        1.4.1 静电纺丝的原理
        1.4.2 静电纺丝技术的装置
        1.4.3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静电纺丝法制备NC/GAP复合纤维
    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2 NC/GAP复合纤维的制备
    2.3 静电纺丝工艺参数对NC/GAP复合纤维形貌的影响
        2.3.1 前驱体溶液浓度对NC/GAP复合纤维形貌的影响
        2.3.2 纺丝电压对NC/GAP复合纤维形貌的影响
        2.3.3 纺丝速率对NC/GAP复合纤维形貌的影响
        2.3.4 接收距离对NC/GAP复合纤维形貌的影响
        2.3.5 针头内径对NC/GAP复合纤维形貌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NC/GAP/submicron-TATB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分析
    3.1 实验仪器及材料
    3.2 NC/GAP/submicron-TATB复合纤维的制备
    3.3 NC/GAP/submicron-TATB复合纤维的形貌结构表征
    3.4 NC/GAP/submicron-TATB复合纤维的热化学分析
    3.5 NC/GAP/submicron-TATB复合纤维的感度和能量性能
    3.6 本章小节
4 NC/GAP/submicron-HNS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分析
    4.1 实验仪器及材料
    4.2 NC/GAP/submicron-HNS复合纤维的制备
    4.3 NC/GAP/submicron-HNS复合纤维的形貌结构表征
    4.4 NC/GAP/submicron-HNS复合纤维的热化学分析
    4.5 NC/GAP/submicron-HNS复合纤维的感度和能量性能
    4.6 本章小节
5 NC/GAP/submicron-LLM-105 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分析
    5.1 实验仪器及材料
    5.2 NC/GAP/submicron-LLM-105 复合纤维的制备
    5.3 NC/GAP/submicron-LLM-105 复合纤维的形貌结构表征
    5.4 NC/GAP/submicron-LLM-105 复合纤维的热化学性能
    5.5 NC/GAP/submicron-LLM-105 复合纤维的感度和能量性能
    5.6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与产电体系构建及性能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藻类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1.1.1 藻类降解污染物的类型及技术手段
        1.1.2 藻类降解偶氮染料研究进展
        1.1.3 藻类降解偶氮染料机理
    1.2 氧化还原介体催化有机污染物降解研究进展
        1.2.1 氧化还原介体的结构特点
        1.2.2 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1.2.3 影响氧化还原介体性能的因素
    1.3 藻类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1.3.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机理
        1.3.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评价
        1.3.3 氧化还原介体强化微生物产电性能研究进展
        1.3.4 基于藻类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研究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
2 新型氧化还原介体的合成及性质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氧化还原介体的制备和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新型氧化还原介体的极性及结构特征
        2.2.2 新型氧化还原介体的电化学性质
    2.3 本章小结
3 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体系构建及机理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小球藻的筛选与鉴定
        3.1.3 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反应动力学
        3.1.4 染料循环伏安曲线的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小球藻的鉴定及其生长动力学
        3.2.2 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的动力学
        3.2.3 小球藻胞外酶降解偶氮染料酶促反应动力学
    3.3 本章小结
4 小球藻燃料电池的可自持性及其机理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电池构建及性能评价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电池的启动
        4.2.2 电子传递链的构建及工作机理
        4.2.3 电池的电化学特性
        4.2.4 可自持电池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自固定氧化还原介体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微生物燃料电池构建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电池构建及性能评价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偶氮染料在电催化体系中的降解规律
        5.2.2 电化学体系对偶氮染料及其初级代谢产物降解的影响
        5.2.3 小球藻燃料电池的电池的功率输出
        5.2.4 电池产电周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希夫碱型氧化还原介体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微生物燃料电池构建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试剂与仪器
        6.1.2 电池构建及性能评价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偶氮染料在希夫碱电催化体系中的降解规律
        6.2.2 系统的电化学性能
        6.2.3 电化学系统连续降解有机物性能研究
        6.2.4 希夫碱型氧化还原介体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醋化级溶解浆制备及其理化性能的分析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简称CA)
        1.1.1 醋酸纤维素的制备
        1.1.2 醋酸纤维素的应用
        1.1.3 醋酸纤维素行业概况
    1.2 溶解浆市场概况
        1.2.1 国际溶解浆市场的概况
        1.2.2 我国溶解浆市场概况
    1.3 溶解浆的制浆技术研究进展
        1.3.1 预水解硫酸盐法
        1.3.2 亚硫酸盐法
        1.3.3 烧碱法
    1.4 漂白工艺的研究进展
        1.4.1 氧脱木素
        1.4.2 ClO_2漂白
        1.4.3 过氧化氢漂白
        1.4.4 DMD漂白
        1.4.5 生物漂白
    1.5 浆料的提纯研究进展
    1.6 国内溶解浆制浆原料概况
    1.7 醋化级溶解浆的研究进展
    1.8 论文研究的目的
    1.9 论文研究内容
2 桉木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工艺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原材料
        2.2.2 主要设备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料化学成分分析
        2.3.2 原料的预处理工艺研究
        2.3.3 蒸煮工艺的研究
    2.4 小结
3 预水解桉木KP浆漂白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
        3.2.2 试验主要设备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氧脱木素的研究
        3.3.2 DED漂白的研究
        3.3.3 生物漂白的研究
    3.4 小结
4 桦木预水解亚硫酸盐法制浆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原料
        4.2.2 主要试验设备仪器
        4.2.3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原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4.3.2 预水解工艺的研究
        4.3.3 蒸煮工艺的研究
    4.4 小结
5 桦木预水解SP浆漂白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5.2.1 试验原料
        5.2.2 主要试验设备仪器
        5.2.3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氯化
        5.3.2 CEH漂白的研究
        5.3.3 碱精制处理的研究
        5.3.4 二氧化氯漂白的研究
    5.4 小结
6 棉短绒碱法制浆的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6.2.1 试验原料
        6.2.2 试验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化学成分分析
        6.3.2 烧碱法蒸煮的研究
        6.3.3 Soda-H_2O_2蒸煮的研究
        6.3.4 氧碱蒸煮的研究
        6.3.5 过氧化氢强化氧碱蒸煮的研究
    6.4 小结
7 棉短绒浆粕漂白的研究
    7.1 引言
    7.2 试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7.2.1 试验
        7.2.2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7.2.3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次氯酸盐漂白的研究
        7.3.2 CEH三段漂白的研究
        7.3.3 次氯酸盐和H_2O_2补充漂白的研究
        7.3.4 HED漂白的研究
        7.3.5 酸处理工艺的研究
    7.4 小结
8 浆粕理化性能分析表征
    8.1 引言
    8.2 原料和试验方法
        8.2.1 试验原料
        8.2.2 主要试验仪器
        8.2.3 主要试验方法
    8.3 结果与讨论
        8.3.1 浆粕的物化性质分析
        8.3.2 浆粕的SEM分析
        8.3.3 浆粕的红外光谱分析
        8.3.4 浆粕的X-射线衍射分析
        8.3.5 浆粕的热重分析
        8.3.6 棉浆粕醋化工艺的研究
        8.3.7 醋酸纤维素的红外分析
        8.3.8 醋酸纤维素的热重分析
        8.3.9 醋酸纤维素的X-射线衍射分析
        8.3.10 浆粕的醋化性能评价
    8.4 小结
9 结论、建议和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双基发射药及其组分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双基发射药
        1.1.1 硝化棉(NC)
        1.1.2 硝化甘油(NG)
        1.1.3 中定剂N,N-二甲基二苯脲
    1.2 太根发射药
        1.2.1 硝化三乙二醇(TEGDN)
    1.3 热分析技术和发射药的热分解
    1.4 核磁共振技术
        1.4.1 液体核磁共振技术
        1.4.2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
        1.4.3 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
    1.5 本文的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2 双基发射药的结构与热分解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仪器与实验条件
        2.2.4 样品制备
    2.3 NG的溶液~1H-NMR、~(13)C-NMR的结构表征
        2.3.1 NG的溶液1~H-NMR(氘代氯仿溶剂)
        2.3.2 NG的溶液~(13)C-NMR
        2.3.3 NG-D_2O均相体系的溶液1H-NMR
        2.3.4 NG-D_2O两相体系的~1H-NMR
        2.3.5 小结
    2.4 NC的溶液~1H-NMR、~(13)C-NMR的结构表征
        2.4.1 NC的溶液~1H-NMR
        2.4.2 NC的溶液~(13)C-NMR
    2.5 双基发射药的溶液~(13)C-NMR的结构表征
    2.6 双基发射药热分解性能研究
        2.6.1 硝化甘油热分解的TG-DTG研究
        2.6.2 硝化棉热分解的TG-DTG和DSC研究
        2.6.3 双基发射药热分解的TG-DTG和DSC研究
        2.6.4 小结
    2.7 NG+NC的溶液~(13)C-NMR、~1H-NMR表征
        2.7.1 NG+NC的溶液~(13)C-NMR
        2.7.2 NG+NC的溶液~1H-NMR
        2.7.3 小结
3 太根发射药的结构与热分解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测试条件
        3.2.4 样品制备
    3.3 TEGDN的溶液~1H-NMR、~(13)C-NMR的结构表征
        3.3.1 TEGDN的溶液~1H-NMR(氘代氯仿溶剂)
        3.3.2 TEGDN溶液的~(13)C-NMR
        3.3.3 TEGDN-D_2O的均相溶液的~1H-NMR
        3.3.4 TEGDN-D_2O溶液两相体系的~1H-NMR
        3.3.5 小结
    3.4 NC的溶液~1H-NMR、~(13)C-NMR的结构表征
    3.5 太根发射药的溶液~(13)C-NMR的结构表征
    3.6 太根发射药的热分解性能研究
        3.6.1 TEGDN的热分解的TG-DTG和DSC实验
        3.6.2 NC的热分解的TG-DTG和DSC实验
        3.6.3 太根发射药的热分解的TG-DTG和DSC实验
        3.6.4 小结
    3.7 TEGDN+NC的溶液~(13)C-NMR、~1H-NMR表征
        3.7.1 TEGDN+NC的溶液~(13)C-NMR
        3.7.2 TEGDN+NC的溶液~1H ~-NMR
        3.7.3 小结
4 固体核磁研究双基发射药的结构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测试条件
    4.3 硝化棉的相关物质(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的~(13)C-NMR
        4.3.1 葡萄糖的固体~(13)C-NMR
        4.3.2 淀粉的固体~(13)C-NMR
        4.3.3 棉花的固体~(13)C-NMR
    4.4 硝化棉、中定剂的~(13)C固体核磁表征
        4.4.1 NC的~(13)C固体核磁表征
        4.4.2 中定剂N,N-二甲基二苯脲的固体~(13)C-NMR
    4.5 不同浓度的NC(棉花)与NG混合的固体~(13)C-NMR
        4.5.1 棉花+NG的固体~(13)C-NMR
        4.5.2 双基药的固体~(13)C-NMR
        4.5.3 NC+NG的固体~(13)C-NMR
    4.6 本章小结
5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制浆的蔗渣组分清洁分离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1 新型能源-生物质能
        1.1.1 能源问题
        1.1.2 生物质的化学组成
    1.2 生物质组分分离与制浆造纸产业
        1.2.1 生物质组分分离
        1.2.2 制浆造纸产业
        1.2.3 组分分离与制浆产业的联合模型
    1.3 预抽提工艺
        1.3.1 酸抽提
        1.3.2 热液预抽提
        1.3.3 碱预抽提
        1.3.4 有机溶剂预抽提
        1.3.5 离子液体预抽提
        1.3.6 超临界流体预抽提
    1.4 农林废弃物-蔗渣
        1.4.1 我国制浆原料结构
        1.4.2 甘蔗的产地及应用
        1.4.3 蔗渣纤维的优势
    1.5 有机溶剂制浆的研究现状
        1.5.1 有机溶剂制浆特点
        1.5.2 有机溶剂分类
        1.5.3 高沸醇溶剂的性质
        1.5.4 高沸醇在制浆及组分分离上的研究成果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的路线及内容
第二章 高沸醇蒸煮过程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1.3 实验过程
        2.1.4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蒸煮脱木素过程
        2.2.2 碳水化合物降解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素在高沸醇溶剂中的溶解度
    3.1 实验部分
        3.1.1 木素的制备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溶解时间的确定
        3.2.2 木素溶解度的测定
        3.2.3 溶度参数理论
        3.2.4 高沸醇溶剂的回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剂对蔗渣高沸醇蒸煮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1.3 仪器设备
        4.1.4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无机酸催化剂
        4.2.2 有机酸催化剂
        4.2.3 盐催化剂
        4.2.4 H_2O_2和自催化剂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水解工艺的优化及底物热重分析
    5.1 实验部分
        5.1.1 原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不同水解条件对水解结果的影响
        5.2.2 水解液组分分析
        5.2.3 水解底物的SEM分析
        5.2.4 水解底物的热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预水解蔗渣高沸醇浆的漂白性能
    6.1 实验部分
        6.1.1 原料与试剂
        6.1.2 仪器设备
        6.1.3 实验方法
        6.1.4 抄片与检测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氧脱木素
        6.2.2 TCF漂白
        6.2.3 ECF漂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沸醇蒸煮过程中木素结构的变化
    7.1 实验部分
        7.1.1 木素制备
        7.1.2 仪器与试剂
        7.1.3 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紫外光谱分析
        7.2.2 红外光谱分析
        7.2.3 热重分析
        7.2.4 DSC分析
        7.2.5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7.2.6 ~1H-NMR谱图分析
        7.2.7 ~(31)P-NMR谱图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的创新之处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6)废弃火炸药制造小粒药和民用特种炸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火炸药的发明与发展
    1.2 废弃火炸药的处理与循环再利用
        1.2.1 废弃火炸药的产生与危害
        1.2.2 废弃火炸药的销毁与分解
        1.2.3 废弃火炸药的资源化技术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3.1 废弃火炸药制备球形小粒药的工艺研究
        1.3.2 废弃火炸药制备小粒药的理化性能及应用
        1.3.3 两种新型的灌注液制备灌注型炸药的研究
        1.3.4 废弃发射药制造粉状低爆速炸药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废弃火炸药制备球形小粒药的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废弃火炸药改型、改性制备小粒药的可行性研究
        2.2.1 贮备发射药的再利用潜力分析
        2.2.2 废弃炸药的再利用潜力分析
        2.2.3 废弃发射药和炸药的相容性分析
        2.2.4 火炸药再利用加工的安全性分析
    2.3 废弃火炸药的选择标准
    2.4 常用小粒药的性能要求
    2.5 废弃火炸药制备小粒药的配方设计
        2.5.1 工艺中各组分的可能溶损量
        2.5.2 含RDX球形小粒药的配方确定
    2.6 废弃火炸药制备改性小粒药的实验室研究
        2.6.1 仪器与药品
        2.6.2 实验方法
        2.6.3 废弃RDX对小粒药制备工艺中的影响
        2.6.4 乙酸乙酯和水的用量对球形药工艺的影响
        2.6.5 搅拌器对球形小粒药工艺的影响
        2.6.6 脱水剂浓度对球形药堆积密度的影响
        2.6.7 驱溶速度对球形小粒药的影响
        2.6.8 干燥方式对球形小粒药的影响
    2.7 SF-3直接改型制备小粒药的实验室研究
        2.7.1 SF-3火药改型制备小粒药的能量估算
        2.7.2 SF-3改型制备小粒药的工艺过程
    2.8 废弃火炸药制备小粒药的工厂扩试试验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废弃火炸药制备小粒药的理化性能及应用
    3.1 引言
    3.2 改型和改性球形小粒药的燃烧机理
        3.2.1 火药的燃烧理论概述
        3.2.2 改型SF-3球形小粒药的燃烧特性
        3.2.3 含RDX的改性双基球形小粒药燃烧特性
    3.3 球形小粒药的光泽
        3.3.1 石墨与炭黑的微观结构
        3.3.2 炭黑的着火温度与燃烧
        3.3.3 炭黑的导电性
    3.4 实验室制备改性小粒药的理化特性
        3.4.1 改性小粒药的粒度及密度分布
        3.4.2 改性球形小粒药的燃烧热值
        3.4.3 改性球形小粒药的火药力
        3.4.4 改性球形小粒药的物化稳定性和机械感度
    3.5 改型SF-3球形小粒药的理化特性
        3.5.1 改型SF-3球形药的粒度分布和密度
        3.5.2 改型SF-3球形小粒药的燃烧热值
        3.5.3 改型SF-3球形小粒药的火药力
        3.5.4 改型SF-3球形小粒药的机械感度和安定性
    3.6 工厂扩试改性小粒药产品的理化特性
        3.6.1 产品的粒度分布及密度
        3.6.2 小粒药成品中各组分的含量
        3.6.3 扩试产品小粒药的爆热
    3.7 小粒发射药的实际应用
        3.7.1 射钉枪弹的性能要求
        3.7.2 实验室制备改性小粒药的弹道性能
        3.7.3 工厂扩试产品的钢板射击实验
        3.7.4 改型SF-3小粒药的弹道性能
    3.8 利用废弃火炸药制备小粒药的效益分析
        3.8.1 成本分析
        3.8.2 经济效益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废弃发射药制备灌注型炸药
    4.1 引言
    4.2 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灌注型炸药
        4.2.1 聚丙烯酰胺的凝胶机理
        4.2.2 灌注液的配制
        4.2.3 聚丙烯酰胺凝胶制造灌注型炸药的生产工艺
    4.3 刚性灌注型炸药的制备
        4.3.1 灌注液的配制
        4.3.2 刚性灌注型炸药的生产工艺
    4.4 灌注型炸药的爆炸性能
        4.4.1 灌注型炸药的爆轰理论
        4.4.2 灌注型炸药的性能测试
    4.5 灌注型炸药的成本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废弃发射药制造粉状低爆速炸药
    5.1 引言
    5.2 含废弃发射药低爆速炸药的制备工艺
        5.2.1 废弃发射药的粉碎
        5.2.2 硝酸铵的粉碎
        5.2.3 含废弃发射药低爆速炸药工艺流程
    5.3 低爆速炸药的爆炸机理
        5.3.1 炸药的临界直径和临界密度
        5.3.2 低爆速爆轰和高爆速爆轰
        5.3.3 低爆速炸药的起爆与爆轰传播
        5.3.4 低爆速炸药的低速爆轰机理
    5.4 含废弃发射药低爆速炸药在油田勘探中的应用
        5.4.1 低爆速炸药的震源机理
        5.4.2 含废弃发射药低爆速炸药的应用与效果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总结
    6.1 第二章结论
    6.2 第三章结论
    6.3 第四章结论
    6.4 第五章结论
    6.5 本文的创新点
    6.6 今后准备完善的工作
    本章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符号表
附录2 计算程序界面及原代码
附录3 学位论文工作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申请的专利

四、Kinetics of the First Order Autocatalytic Decomposition Reaction of Nitrocellulose (13.86% N)(论文参考文献)

  • [1]NC/GAP基亚微米复合含能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罗婷婷. 中北大学, 2020(09)
  • [2]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与产电体系构建及性能和机理研究[D]. 潘可亮. 武汉大学, 2015(01)
  • [3]醋化级溶解浆制备及其理化性能的分析表征[D]. 刘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4]双基发射药及其组分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吴银秀.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5]基于制浆的蔗渣组分清洁分离技术的研究[D]. 王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6]废弃火炸药制造小粒药和民用特种炸药的研究[D]. 蔡昇. 南京理工大学, 2003(04)

标签:;  ;  ;  ;  ;  

硝酸纤维素 (13.86% N) 的一级自催化分解反应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