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的CT和MRI表现(附33例分析)

出血性脑梗死的CT和MRI表现(附33例分析)

一、出血性脑梗塞CT、MRI表现(附3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可建[1](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林顺发,肖壮伟,庄伟端[2](2000)在《出血性脑梗塞CT、MRI表现(附33例分析)》文中指出

吉向阳[3](2014)在《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并研究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方法 对我院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30例出血性脑梗塞病患的影像学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CT检查下出血性脑梗塞病患表现为不规则形状或者扇形的大片低密度灶,且边缘比较清晰;在高密度灶上分布小斑片状或者点状,同时存在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在MRI检查下可见出血性脑梗塞病患的脑梗塞内存在斑片状的混杂信号。结论 从本次研究与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上,CT与MRI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在临床上出血性脑梗塞少见,使得出血性脑梗塞在临床表现上缺乏一定的特征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诊断难度,随着MRI以及CT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为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李玉莲[4](2013)在《出血性脑梗死80例临床治疗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仔细观察所有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治疗办法。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常由于患者原患有心房纤颤与原发性高血压等病而引发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栓塞。在脑梗死发病后一周后很可能会发生内出血转化的临床症状。在CT和MRI等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主要是表现为非血肿型。结论研究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发病的主要起因是血压和脑血栓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调节患者的血压有助于脑栓塞和较大面积的脑梗死的病情缓解。采用影像学的资料和方法动态观察病情,以脱水和止血为主的治疗方法是脑梗死出血后的首选。

刘婷婷[5](2012)在《出血性脑梗塞3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有:心源性脑栓塞14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其他原因2例,好发于颈内动脉系供血区,少数在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根据CT表现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又可分为出血性脑梗死Ⅰ型、出血性脑梗死Ⅱ型、脑实质血肿Ⅰ型以及脑实质血肿Ⅱ型,临床表现复杂并且多变,CT和MRI检查均可明确诊断,给予积极治疗后,好转22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26.67%。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主要有:心源性脑栓塞、高血压、高血糖、抗凝或溶栓史,常发生于脑梗塞后的3天内,应注意观察发病过程并给予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出血性脑梗死Ⅱ型和脑实质血肿Ⅱ型预后较差。

安泽鑫[6](2012)在《脑梗死后磁共振T1WI高信号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脑梗死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ing, T1WI)出现高信号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脑梗死后MRI出现T1WI高信号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325例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在脑梗死临床症状出现1个月内行颅脑MRI检查,其中25例在梗死病灶周围或梗死灶内出现T1WI高信号为阳性组,其余300例MRI检查未发现T1WI高信号为阴性组。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平均动脉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脑梗死面积、脑梗死类型(分为栓塞和非栓塞)、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 LA)、陈旧腔隙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进行分类、分型、分级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确定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阳性组25例患者T1WI高信号发生部位:大脑皮质(17例),基底节(3例),丘脑(1例),额叶下白质(1例),小脑(3例)。形态特点:于梗死区周围或梗死区内沿脑沟脑回呈线状分布或斑片状、斑点状、弧形分布,均无明显占位效应。T1WI高信号区在T2WI上的信号特点:高信号、低信号或等信号。2、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面积、脑梗死类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平均动脉压、胆固醇(Cholesterol,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Fbg、LA、陈旧腔隙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面积、脑梗死类型、HDL-C与T1WI高信号相关(P<0.1)。脑梗死面积大、梗死类型为脑栓塞、HDL-C低的患者T1WI高信号发生率高。结论:脑梗死后T1WI高信号可能与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 HT)或层状坏死等机制有关。其发生与梗死面积、脑梗死类型、HDL-C相关,脑梗死面积大、梗死类型为栓塞、HDL-C水平低的患者T1WI高信号发生率高。

张春,张苓,江涌,李昊,顾应江,陈礼刚[7](2009)在《出血性脑梗塞》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7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7例均为高龄合并症患者,临床表现为梗塞后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动态CT显示梗塞区内出血,根据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分别采取相应措施,治愈8例,好转6例,恶化2例,死亡1例,结果满意。结论:出血性脑梗塞发病机制复杂,梗塞区域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继发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动态CT观察,及时恰当的诊治可改善患者预后。

任丽[8](2009)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筛选优势疗法,并找出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临床决策或者为未来的研究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方法: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根据;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定性、定量分析各种中医综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检索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相关文献2万余篇,纳入合格研究40项,涉及中医综合疗法(即试验措施)有18种组合方式,即使同一中医综合疗法组合方式,但其具体用药或针灸、推拿选穴或方法等也各不相同,或同一组合的中医综合疗法,其疗效判定指标又不尽相同。统计分析总有效率的相对危险度、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或)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并计算其99%可信区间。结论:本研究显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有临床意义。通过总有效率的RR值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化瘀通络汤药+头、体针刺(头针施于病灶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语言区,体针取阳明经穴为主);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或NIHSS积分的WMD的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化痰清热、祛瘀通络汤药+活血祛瘀针剂+头、体针刺(中脏腑闭证十宣、十井、耳尖放血,另刺人中、内关;中脏腑脱证灸关元、神厥、涌泉、百会及刺人中;中经络刺阳明经穴为主;配选头针运动区);通过日常生活能力积分的WMD的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益气醒神、祛瘀涤痰免煎颗粒+散寒除湿活络针剂+口服补血活血、行气化痰通络中药丸剂;另通过本研究发现中医临床研究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文献质量普遍较低;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体系的临床异质性较大等,亟需解决和提高。

王学武[9](2007)在《急性脑梗塞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与CT征象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与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脑CT征象等方面指标的关系,为维吾尔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急性脑梗塞的诊断要点,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206例,男性117例,女性89例;汉族100例,回族4例,维族102例;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为异常血液质30例,异常粘液质54例,异常黑胆质122例,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分;根据CT征象记录测量梗塞部位、范围、数量及中线结构是否移位。结果:1)急性脑梗塞维吾尔医异常体液不同分型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血液质属轻型;异常粘液质属中型:异常黑胆质属重型。随着年龄增加,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异常体液分型中,异常黑胆质型>异常粘液质型>异常血液质型。2)急性脑梗塞维吾尔医异常体液不同分型患者的病变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血液质多见腔隙性梗塞,异常粘液质、异常黑胆质多见局灶性梗塞。3)急性脑梗塞维吾尔医异常体液不同分型患者的病变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血液质型以单发为常见,异常粘液质、异常黑胆质以多发为常见。4)急性脑梗塞维吾尔医异常体液不同分型患者的病变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血液质、异常粘液质、异常黑胆质多发于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结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脑CT征象等方面指标与急性脑梗塞患者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间有一定的关系;维吾尔医异常体液证候分类有其病理基础及CT特征;脑CT、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以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的客观、量化的指标。

二、出血性脑梗塞CT、MRI表现(附3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血性脑梗塞CT、MRI表现(附3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3)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出血性脑梗死80例临床治疗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特点
2 结果
3 讨论
    3.1 CT和MRI的检测比较
    3.2 出血性脑梗塞的危险性因数
    3.3 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3.4 治疗

(5)出血性脑梗塞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出血时间
    1.3 影像学表现
    1.4 临床表现
    1.5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脑梗死后磁共振T1WI高信号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7)出血性脑梗塞(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表现
    1.4 治疗方法
2 治疗结果
3 讨论

(8)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一、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渊源
        (一) 中风病之沿革
        (二) 中风病之病名、证候
    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根据
        (一) 中风病之病位特殊
        (二) 中风病之病因病机复杂
        (三) 中风发病后病情复杂多变
    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居重要地位
        (一) 中医综合疗法的涵义
        (二) 中医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理论及现实意义
临床评价研究
    一、文献检索
        (一) 检索范围
        (二) 检索策略
    二、文献选择
        (一) 文献选择标准
        (二) 文献选择方法
    三、文献分组、编号、登记
        (一) 文献分组
        (二) 文献编号
        (三) 文献登记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五、文献信息收集
    六、统计学方法
    七、结果
        (一) 文献检索及选择结果
        (二) 纳入研究概述
        (三) 评价结果
        1. “口服或鼻饲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2. “口服汤药+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
        3.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
        4.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
        5. “口服或鼻饲辨证免煎颗粒+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
        6.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7. “口服中成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8.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9.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药液熏洗+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0. “静滴中药制剂+耳穴贴压”疗法的系统评价
        11. “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2. “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
        13. “口服汤药+穴位注射”疗法的系统评价
        14. “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5. “灌肠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6. “雾化吸入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7.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传统心理康复”疗法的系统评价
        18.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
讨论
    一、临床疗效分析
        (一) 解释结果
        (二)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临床意义
        (三)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优势疗法筛选
    二、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病机假说
    三、后续研究
    四、本系统评价遇到的问题
        (一) 纳入研究质量低
        (二) 临床异质性大
        (三)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不全面
        (四) 待评价研究影响
        (五) 发表性偏倚
    五、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
        (一) 循证医学的概念
        (二) 循证医学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的必要性
        (三) 根据中医药临床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循证医学
        (四) 建立严谨、科学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是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69]
    六、遵循据证立法、依法组方的原则规范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使评价更全面可靠.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临床工作总结

(9)急性脑梗塞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与CT征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西医诊断标准
        1.1 腔隙性梗塞
        1.2 脑血栓形成
    2. 脑梗塞急性期CT诊断标准
        2.1 病变性质的诊断标准
        2.2 梗塞体积大小的诊断标准
    3. 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标准
        3.1 异常胆液质
        3.2 异常血液质
        3.3 异常粘液质
        3.4 异常黑胆质
    4. 观察病例标准
        4.1 纳入病例标准
        4.2 排除病例标准
    5. 一般资料
    6. 样本估计
    7. 质量控制
    8. 观察方法
        8.1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8.2 CT检查的观察方法
        8.3 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
    9.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1. 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与性别的关系
    2. 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与族别的关系
    3. 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与年龄的关系
    4. 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之间的关系
    5. 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与单发、多发的关系
    6. 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与梗塞体积的关系
    7. 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与中线是否移位的关系
    8. 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讨论
    1.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 维吾尔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急性脑梗塞的认识
    4. 脑CT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意义及与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间的关系
    5. 急性脑梗塞患者中异常体液分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关系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出血性脑梗塞CT、MRI表现(附3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2]出血性脑梗塞CT、MRI表现(附33例分析)[J]. 林顺发,肖壮伟,庄伟端.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0(S1)
  • [3]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研究[J]. 吉向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13)
  • [4]出血性脑梗死80例临床治疗观察[J]. 李玉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3(26)
  • [5]出血性脑梗塞30例临床观察[J]. 刘婷婷.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15)
  • [6]脑梗死后磁共振T1WI高信号的相关因素分析[D]. 安泽鑫.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7]出血性脑梗塞[J]. 张春,张苓,江涌,李昊,顾应江,陈礼刚.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06)
  • [8]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D]. 任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9]急性脑梗塞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与CT征象的研究[D]. 王学武. 新疆医科大学, 2007(09)

标签:;  ;  ;  ;  ;  

出血性脑梗死的CT和MRI表现(附33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