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沙河绿化整治初探

成都沙河绿化整治初探

一、成都市沙河绿化整治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钟雨瑶[1](2020)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成都东风渠十陵段滨河公园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2月视察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城市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城市滨河公园景观设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城市滨河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共建、共享、共融中承载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如火如荼的城市滨河景观建设中,常出现滨河景观利用率较低,居民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的现象。如何打造一个真正宜人的城市滨河公园,最终达到城市、人、环境三者的和谐共处,显得尤为重要。成都东风渠是成都市中心城区长度最长的河道,是成都市最后一块未被大规模开发的优质河流,是成都市域公园体系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滨河公园景观设计,不仅对成都东风渠资源合理利用非常必要,而且在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中也意义重大。本文以城市滨河公园和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为支撑,在对研究区概况与环境分析基础之上,通过行为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出成都市滨河公园游人行为特征及需求,进而提出成都东风渠十陵段滨河公园景观设计方案,以此为其他城市滨河公园景观设计提供示范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在国内外城市滨水公园和环境行为学文献综述的基础之上,对城市滨河公园和环境行为学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并梳理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提出环境行为学引入城市滨河公园景观设计既体现了人本关怀,又助推了与时俱进,为论文提供了理论支撑。(2)在对研究区区位、社会人口以及范围界定基础之上,分析了成都东风渠十陵段地形地貌、水情驳岸、绿化植被、交通道路等场地性质,通过因子加权法对场地进行了开发环境适宜性分析,为后文景观设计奠定了基础。(3)通过行为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选取的三个成都市典型滨河公园进行游人环境行为研究,对游人基本构成、来园行为需求、到访量及行为类型、行为时空分布以及典型景观空间游人行为特征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成都滨河公园游人环境行为研究结论。(4)针对研究结论,提出“构建景观序列与行为的联系、优化自然景观与行为的统一、划分需求空间行为的适应、模糊活动空间与行为的丰富”四大城市滨河公园景观设计策略,对成都东风渠十陵段滨河公园进行“生态休闲区、活力乐园区、风情水岸区”三大景观分区,以及一系列重要景观节点和专项景观设计。

刘祯贵[2](2019)在《成都城市建设7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旧中国留下的成都是一座经济萧条、面貌破败、设施落后、脏乱差齐备、卫生条件尤其差的落后城市。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70年间,成都的城市面貌、城市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令人瞩目的变化,城市建设取得了显着成就:城市规模与建成区不断扩大,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成都由一个功能单一、设施不全的区域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形象提升、功能多样、配套完善、设施较全的特大区域中心城市。

刘祯贵[3](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日臻完善的成都城市建设》文中指出1978年以来的40年,成都市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渐进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城市规模成倍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形象与城市品位得到提升,成都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翻开了城市建设新的历史篇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格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大都市城市组团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成都城乡规划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一个功能单一、设施不全的地域大城市发展成为一个功能

姜涛[4](2018)在《高校校园绿地景观的雨洪管理问题研究 ——以中美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环境适应性的可以应对城市雨洪灾害的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基于雨洪管理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减轻城市雨洪、改善水环境、节约城市管理成本、营造视觉美感等多个目标。建设海绵高校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未来生态校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论文针对高校校园的雨洪管理问题,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探索在高校校园景观中实现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具体策略和途径。论文从梳理国内外雨洪管理的发展历程开始,探索了高校雨洪管理的发展进程,为我国海绵高校建设提供发展思路。通过多种研究方法,论文详细分析了美国多所高校雨洪管理相关文件的内容,为我国高校雨洪管理提供参考借鉴。结合我国高校的特点,分析了雨洪管理措施的适宜性问题,并对具体的设计目标、策略和过程以及模型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影响雨洪管理措施实施的重要环境因素(土壤、水系等)也进行了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对50所美国高校总体规划文件的分析表明,不同高校总体规划文件中雨洪管理的地位和内容有较大差异,并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总体规划文件中雨洪管理的具体目标涉及对校园水系的修复、流域保护和可持续场地构建等方面,雨洪管理的内容则包括现状环境、具体策略和建议、项目建设和评价、合作与外联等。总结了规划文件编制具有基础资料丰富、弹性规划、规划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特点。(2)对24所美国高校雨洪管理专项规划文件分析表明,其雨洪管理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执行总结、现状分析、规划控制和建议、规划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每部分内容结合具体高校的情况而有所差异。我国的高校雨洪管理规划编制应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充分借鉴美国高校在政策规范、设计导则、基础数据库构建、雨水模型评价与分析、可衡量的目标与评价、规划的一般方法和成果等方面的有益成果,并积极与校园总体规划、景观规划进行衔接,探索出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校园雨洪管理规划模式与方法。(3)高校校园雨洪管理问题的存在成因比较复杂,地形地势、降雨量、管道尺寸大小、绿地情况等都可能会造成校园内涝问题的产生。因此,其解决策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等共同应对雨洪问题。(4)高校校园绿地雨洪管理应注重结构性措施和非结构性措施(组织、管理、制度等)的联合使用。同时,对校园绿地土壤、水系、管网等的调查和监测,对于绿地雨洪管理的决策起着基础支撑作用。(5)不同高校校园绿地应结合场地特点在校园尺度和场地尺度两个层面进行雨洪管理规划。校园尺度侧重于总体的雨洪管理策略和途径,场地尺度则侧重于具体最佳管理实践设施(BMP设施)的布局和整合。高校绿地在对校园地面雨水径流的量和质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融入艺术化雨水设计理论(ARD)提出的其他设计目标进行多目标设计。(6)通过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和统计方法提取了结合雨洪管理的高校绿地景观的视觉感知要素,认为其视觉感知主要集中在色彩、植物搭配和组合、水体的形态等方面。对于不同类型的BMP设施而言,其具体的视觉感知要素也有差异。在高校绿地的规划建设和改造中应该结合具体的BMP设施特点,优先对显着影响师生视觉感知的景观要素进行合理设计与布局。(7)成都高校校园的海绵型绿地建设正在快速发展。成都多所高校的调研表明,相当一部分校园绿地土壤和水系存在不达标的情况,这也成为其利用绿地和水系进行雨水下渗和滞留的障碍。因此,需要结合具体原因进行相应的改进。对51处高校校园绿地的表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不同功能区和类型绿地其具体的土壤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同种类型的绿地其具体指标也变化幅度较大。为了促进各绿地植被的正常生长和促进雨水下渗,其应该结合各绿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如对于土壤压实度过高和含水量过低的绿地,应该进行松土和灌溉;对于土壤有机质和营养成分过低的或板结的绿地,则应该及时施肥,或者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对于土壤pH不符合植被生长情况的,则应通过添加酸性或碱性肥料来改善土壤pH。对34处高校校园景观水体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有16处水体为劣Ⅴ类,占到调研水体的47.06%,这些水体类型涉及水池、河道、景观湖等。而造成这些景观水质较差的原因主要是BOD、COD、TN和NH3-N等的超标,同时劣Ⅴ类水体其浊度和色度也往往难以满足标准,对其视觉美感造成一定的影响。(8)以成都代表性高校为例,展示了结合雨洪管理的高校校园绿地设计的方法,并通过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模型)验证了方案在降雨径流量的削减和径流水质净化方面的效果。同时还尝试构建了成都高校校园雨洪管理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为成都其他高校绿地的雨洪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向月[5](2018)在《基于古代既有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的成都市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城镇化率的飞速提升伴随着城市内涝、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城市水环境问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以来,海绵城市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并不乐观,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古人在长期与水患干旱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下大量的对现代海绵城市建设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目前有不少研究着眼于古代城市的可持续雨洪管理措施设施,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将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措施设施综合归纳为一个体系进行研究。本文以古代城市为背景、以中国古代城市为重点,研究并构建了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并研究其普遍规律,以古代成都为案例,研究其演变过程与遗存现状,最终提出基于成都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的现代海绵城市设计策略。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文献研究,从城市选址与布局、水系格局、园林景观、建筑与治水思想五个方面构建起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古人运用可持续性的当地材料,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形成了人水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积极借鉴其经验,保护并利用其遗存的体系与设施,有利于现代海绵城市建设,减少水旱灾害,反之则会导致严重后果。(2)以成都市为例,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归纳出成都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的发展与现状。一方面肯定成都古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秉承的朴素生态价值观以及维系数千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环境。一方面也提出现代城市建设的粗暴使得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受损。(3)针对成都市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五个方面进行现状调研与分析,以水系与园林为重点。水系格局方面,选取水面率Wp、河网密度Rd、河频率Rf、河网复杂度CR作为本文研究成都市城市水系结构的评价指标,分析得出成都市水系结构破坏速度惊人,程度严重。其破坏规律可总结为以下两点:(1)等级异质性,等级越低的支流破坏越严重;(2)空间异质性:越靠近城市中心,水系结构指标越低,越靠近城市外围,水系结构指标降幅越大。在历史园林方面,选取文殊院与望江楼作为锦江系园林代表、青羊宫与百花潭作为浣花溪系园林代表,对其现存雨洪管理设施手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成果:可持续雨洪管理设施类型丰富,涵盖了植草沟、旱溪、调蓄塘、下沉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充分利用地形营造具有古典园林风格的景观;(2)不足:部分园林缺乏可持续雨洪管理意识,或可持续雨洪管理设施数量、规模不足,缺乏管护。(4)结合现有成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既有古代雨洪防治利用体系的视角下,针对水系、园林、建筑、思想方面进行补充与完善,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提出了包括完善水系结构、优化园林绿地、建筑与景观一体化整合、重塑水生态观三个方面的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刘祯贵[6](2018)在《成都:城市建设四十年绘就新篇》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以后的40年,成都市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渐进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城市规模成倍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形象与城市品位得到提升,成都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翻开了城市建设新的篇章。

周广鹤[7](2017)在《景观基础设施视角的城市河流廊道景观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认为大自然孕育了河流,河流哺育着人类。自古以来,人们傍水而居,繁衍生息,构建城镇,创造文明。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的生活与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背山临水成了人类最理想的居住场所。水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了决定性要素的作用。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类城市不断扩张,很多纳入城市范围的河流面临着成为泄洪道、污水渠,甚至被填埋的命运。我国建设初期,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大部分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逐渐变黑、变臭。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系统日益恶化,从景观空间被压缩到河水污染与河流空间的低迷,再到越来越不能承受的空气污染,无一不显示城市生态环境的脆弱。伴随生态城市、园林城市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进行研究与实践,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再到查尔斯·瓦尔德海姆的“景观都市主义”,整合景观在城市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城市河流廊道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景观基础设施为研究视角,结合成都市河流廊道现状,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中景观连通性的分析方法对成都市河流廊道景观进行相关研究,初步提出成都市河流廊道景观连续性的优化策略。首先,本文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河流廊道景观基础设施相关研究成果,宏观上,通过对成都市主城区内河流廊道网络以及网络中重要的单条河流廊道的景观生态连通性的定量研究,对河流廊道的连通度、环通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找出河流廊道景观的断裂点并提出相对应的连通性的优化策略。其次,中微观层面,研究河流廊道景观的功能,结合景观基础设施的空间开放性与连续性,分析了府南河各区段内的廊道空间模式及竖向空间分析,将廊道空间按照问题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功能导向提出相对应的优化策略,提取典型空间模式M1、M2、M3,以空间开放性和多功能性为导向,对典型空间模式提出优化策略。最后,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优化结果,对廊道内主要的景观要素提出建设意见。城市河流廊道景观的健康发展一直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将河流廊道景观纳入景观基础设施的研究视角将为城市河流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与方法,使之成为城市的生态走廊与绿色骨架,更好的引导城市河流的发展,河流融入景观基础设施的研究框架将为之开启一扇崭新的窗口。

顾磊[8](2017)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中国城市在这种背景下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如信息流动的加速、新兴产业的出现、文化的融合、城市空间的重构、地域之间的联系多样化等等。与此同时,中国城市与水之间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巨大的转折,这种转变发生在各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为了探索城市与水之间的复杂关系,本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基于“整体论”视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并遵循“概念建构-理论梳理与构架-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的研究脉络,采用长时间的参与观察法与实地访谈法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与文献所获资料相结合,对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明确了城市涉水景观的概念与分类;第二章首先在对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按阶段分析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城市政体,探析了转型中资本的循环与累积,以及行动者网络中多元化的参与角色及其联盟,最后尝试构建了转型的“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第三到第四章,以兰州与成都为案例,综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通过多案例研究法分别研究了各自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城市水设施景观转型、城市水文化景观转型。第五章在对兰州与成都案例深度透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部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对“水景观”一词的深度梳理和剖析,提出了对城市涉水景观内涵的新认识,即这个概念兼具“视觉性”、“地方性”、“实体性”、“文化性”、“政治性”等综合特质。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涉水景观分为三个层次: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城市水设施景观和城市水文化景观。(2)中国城市水景转型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呈现出合作性与冲突性、全球化与地方性、路径依赖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合特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在受到宏观结构力量驱动的同时,近几年一些个体与组织的微观行动在某些领域也能发挥显着的作用,同时一些偶然性、地方性与冲突性事件亦间接推进了城市水景的转型。城市之间也存在差异,如兰州市城市涉水景观中的商业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成都市除了商业性以外,还同时趋于公益性。(3)水体及其水岸景观、水设施景观、水文化景观这三类城市水景的转型过程不尽相同,在构成了自身“水-社会之循环网”同时,这几类景观网络彼此也互有交叉融为整体的网络。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与城市更新、房地产开发关系紧密,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投资建设与管理由单一的行政逻辑逐渐转为政企合作逻辑。城市设施景观大多为公益性工程,随科技进步和政府投入的驱动而增长,政企合作逐渐开展,部分设施也会间接促进房地产的发展。城市水文化景观从以前政府主导走向了多种形式并存,其中部分因地产或旅游开发趋于商业化,也有因民间社团的加入走向公益化道路。(4)中国城市水景转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以工业化和初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设施建设保障工业与城市的安全与繁荣,却疏远了人水关系,水体遭到填埋或污染,水文化开始没落;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水体污染与填埋加剧。另外,一些河流整治工程开始修复河流与河岸,逐渐改变了城市水景的面貌。三是改革开放深化期——1990年代末期至今,城市化发展加速,水设施建设加快,水域填埋与人工湿地建设并存,部分设施与复兴的水文化景观促进了房地产的兴起、绅士化进程以及新经济的转型。此外,部分城市涉水景观还出现了公益化的趋势,以及2012年开始在国家生态文明政策倡导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新发展态势。(5)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的特征发生了转变,即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府为主的动员、投资与管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引领下的政企合作、官民合作、乃至多层级合作的新模式。目前,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实际上处于传统“指令式”和“协作式”治理模式之间的混合状态。此外,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策略上应更要注重地方性、偶然性、可持续性、冲突性与兼容性,以促进多方共赢的局面,迈向多元目标与多元价值包容发展。

张健[9](2016)在《水系对成都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是景观以及城市规划学科核心领域的重要课题。城市作为现代人类聚居的主要场所,对于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是该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中对构成城市景观系统的景观单元在城市空间内分布结构及其生态进程的理论表述。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功能缺陷、生态破坏等影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问题,大多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格局造成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削弱了城市景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因此,良好的城市景观格局,则是优质城市人居环境的保障。古往今来,城市择水而建、依水而兴、循水而发展,水系成为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不同的城市发展时期,水系因其功能的改变对当时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从各个城市发展时期入手,研究出水系在该时期内对城镇景观格局是怎么产生影响的,对当今城市化发展大潮中,城市的建设、城市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研究水系如何对城市景观格局产生影响的,需要研究解决以下问题:(1)水系在城市各个发展时期的功能上的变化;(2)水系是通过自身的什么特征来影响这些功能的;(3)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下,水系特征对城市的景观格局有什么样的影响。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以系统科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运用数理模型构建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城市水系——城市景观格局”关联分析模型,凭借GIS和RS技术平台,对成都市1984、1996、2009、2015年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提取,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城市水网对城市整体景观格局的影响、不同功能变化形式主导下的城市典型区域中水系对该区域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分析、不同功能河流对其周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分析的三个视角,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定性并定量分析了成都市在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的四个典型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结构的转型期、城乡统筹下现代大都市格局的快速形成期以及生态文明理念下现代大都市格局的深化发展期)中,城市水系如何通过自身的影响因素(水体面积、周长、宽度以及水体形态指数)影响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过程与机制。论文一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章,包括绪论以及基本的理论梳理;第二部分是第3章,是对“水城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阐述;第三部分是第4章,讲述了“城市水系——城市景观格局”关联分析模型的理论架构与技术手段;第四部分为第5—8章,以成都市为研究对象,定量的分析成都市水系对成都景观格局的影响;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即第9章。第1章绪论,包括城市人居环境与“水城关系”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第2章理论基础,包括对“水城关系”研究课题下子类型的界定以及对各类型“水城关系”的国内外理论成果的梳理。详细叙述了学界对“海城关系”、“江城关系”以及“水网城关系”这三种“水城关系”研究进展与理论成果,发现了现有研究中的缺失并选择了成都市作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基本特征、研究成果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第3章为对历史进程中的“水城关系”的分析整理。对从古至今的水城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及研究,先阐述水系对于城市形成当中选址及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兴衰的影响,然后再分别阐述水系对古代时期、近现代时期、当代时期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梳理水系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功能以及提炼出水系功能产生的依托——水系自身的物质条件。第4章为“城市水系——城市景观格局”关联分析模型的理论架构过程。从前文的理论基础中提炼出城市水系以及城市景观格局的各类影响因子,选取合适的模型架构时空视角以及数理方法,最终,形成“城市水系——城市景观格局”关联分析模型。第5-8章为模型的应用分析过程。基于“城市水系——城市景观格局”关联分析模型,选取成都市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从城市水网对城市整体景观格局影响、城市水系对城市片区影响以及单条水系对其周边区域影响三个视角,深入定量的分析成都市水系对成都景观格局的影响。第9章结论与展望。讲述了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理论贡献以及对未来课题继续深入研究的展望。

张超金[10](2013)在《生态视角下的成都市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研究》文中指出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母亲河”。正因为母亲河的哺乳,才让城市从一个弱小的“婴儿”慢慢成长,逐渐成熟。然而,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认为自己已经“成人”,不在需要母亲的呵护。错误的认为自己的发展受到了母亲河的束缚,开始摒弃和破坏滋养自己的河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内河遭受了严重的水质污染,面临河道硬化、渠化,生态系统走到崩溃边沿等问题。这些破坏也给城市带来了报复和打击。构成河流生态系统的内河廊道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扰,严重的影响城市的生活。随着环保意识和生态知识得到认可,人们才慢慢意识到良好的城市内河廊道的作用:它不仅提供了多项生态服务价值,也是修复城市内河的重要方面。植物景观是构建内河廊道的主体,也是内河廊道所呈现的主要景观形态,其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内河廊道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对城市内河及其廊道的概念的解析,在多门生态学科,主要有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生态学、生态系统理论的综合运用下,阐述河流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内河的生态效益,植物景观在内河廊道中的重要作用。对成都市三环以内的部分河道和二环以内的所有河道的廊道及植物景观展开调研。通过数据和实证对成都市内河廊道植物景观做生态比较和评述,得出了其成都市内河廊道及植物景观具有:1)整体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网格;2)生态性有明显的圈层差异;3)每条内河廊道的生态差异较大;4)生态性随滨河的开放性而变化等的生态特征。并存在水质较差、河道硬化、植物景观种植构建单一、生态因子遭受干扰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生态营建的原则和策略。

二、成都市沙河绿化整治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都市沙河绿化整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成都东风渠十陵段滨河公园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滨河景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1.1.2 居民需求对滨河景观设计要求提高
        1.1.3 东风渠滨河公园对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意义重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现状
        1.2.2 城市滨河公园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城市滨河公园概述
        2.1.1 城市滨河公园
        2.1.2 城市滨河公园类型
        2.1.3 城市滨河公园的功能
    2.2 环境行为学及其相关理论
        2.2.1 环境行为学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空间行为理论
    2.3 环境行为学引入城市滨河公园景观设计
        2.3.1 体现公园景观设计的人本关怀
        2.3.2 促进公园景观设计的与时俱进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场地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范围
        3.1.2 区位分析
        3.1.3 社会人口现状分析
    3.2 场地分析
        3.2.1 用地性质分析
        3.2.2 地形地貌分析
        3.2.3 气候水文分析
        3.2.4 水情驳岸分析
        3.2.5 绿化植被分析
        3.2.6 交通道路分析
    3.3 开发环境适宜性分析
第4章 成都市滨河公园游人环境行为研究
    4.1 研究设计与调查过程
        4.1.1 公园选取
        4.1.2 研究过程
    4.2 游人行为调查数据分析
        4.2.1 问卷游人基本构成
        4.2.2 游人行为数据分析
    4.3 游人环境行为调查结论
第5章 成都东风渠十陵段滨河公园景观设计
    5.1 设计目标
    5.2 设计策略
        5.2.1 构建景观序列与行为的联系
        5.2.2 优化自然景观与行为的统一
        5.2.3 划分需求空间与行为的适应
        5.2.4 模糊活动空间与行为的丰富
    5.3 总体设计
        5.3.1 功能布局
        5.3.2 分区设计
    5.4 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5.4.1 入口集散广场
        5.4.2 密林休憩区
        5.4.3 健身游乐空间
        5.4.4 市民广场
        5.4.5 阳光草坪
        5.4.6 亲水空间
        5.4.7 活动叠台
    5.5 专项设计
        5.5.1 交通园路设计
        5.5.2 景观照明设计
        5.5.3 植物配置设计
        5.5.4 景观驳岸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2)成都城市建设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呈现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态势
二、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路网结构日趋合理
三、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着提升
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市更新持续推进
五、以改善居住条件为重点,努力营造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的宜居住宅
六、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七、加大环保建设力度,显着提升环境质量

(4)高校校园绿地景观的雨洪管理问题研究 ——以中美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背景下雨洪灾害的严峻性
        1.1.2 城市化对城市水文的影响
        1.1.3 灰色基础设施的局限性
        1.1.4 新时期海绵校园建设的契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国外雨洪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雨洪管理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概况总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雨洪管理
        1.4.2 高校绿地景观
        1.4.3 基于雨洪管理的高校绿地景观
        1.4.4 结构性与非结构性措施
        1.4.5 BMP设施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合
        1.5.2 案例分析
        1.5.3 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
        1.5.4 交叉学科研究
    1.6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的内容
        1.6.2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雨洪管理的历史探索与当代实践
    2.1 我国城市雨洪管理的历史回顾
        2.1.1 雨洪管理的思想和理念
        2.1.2 雨洪管理的法规和制度
        2.1.3 雨洪管理的技术体系
        2.1.4 雨洪管理的具体应用
    2.2 国外城市雨洪管理的历史回顾
        2.2.1 防洪与排水
        2.2.2 雨水收集利用
    2.3 国外高校雨洪管理的当代实践
        2.3.1 对高校快速发展建设的反思
        2.3.2 高校已建排水系统的不足
        2.3.3 国外高校建设与现代雨洪管理的发展
        2.3.4 美国典型高校雨洪管理规划相关文件介绍与分析
    2.4 我国高校雨洪管理的发展进程—以美国雨洪管理体系为参照
        2.4.1 基于美国雨洪管理进程的分析
        2.4.2 基于社会技术理论的分析—以美国雨洪管理体系为例
        2.4.3 社会技术理论下我国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发展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持续雨洪管理与高校校园绿地的关系
    3.1 高校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常用措施及其应用方法
        3.1.1 高校常见的雨洪管理措施及其应用分析
        3.1.2 高校雨洪管理措施的应用方法
    3.2 高校校园景观要素与水文过程
    3.3 结合雨洪管理规范的高校校园绿地设计要求分析
        3.3.1 国家和行业层面的分析
        3.3.2 地方层面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雨洪管理的高校校园绿地设计流程
    4.1 明确设计目标和原则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2 现状分析
        4.2.1 气象水文分析
        4.2.2 场地条件分析
    4.3 方案阶段
        4.3.1 雨洪管理措施设计与布局
        4.3.2 雨洪管理措施与校园绿地系统要素的整合
        4.3.3 雨洪管理技术设施规模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RD理论下高校校园绿地的设计相关问题研究
    5.1 ARD理论概述
        5.1.1 理论背景
        5.1.2 主要内容
    5.2 美学目标及其设计策略
    5.3 结合雨洪管理的高校校园绿地景观美景度评价
        5.3.1 研究方法与内容
        5.3.2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3 结合雨洪管理的高校绿地景观与美景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5.4 其他目标及其设计策略
        5.4.1 教育目标及其设计策略
        5.4.2 娱乐目标及其设计策略
        5.4.3 安全目标及其设计策略
        5.4.4 公共关系目标及其设计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都市高校绿地雨洪管理现状及评价研究
    6.1 高校雨洪管理措施现状调查
        6.1.1 调研方法和内容
        6.1.2 样点选择
        6.1.3 校园雨洪管理设施现状
    6.2 高校校园绿地土壤和水系质量调查分析
        6.2.1 土壤质量调查
        6.2.2 水系质量调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都市高校绿地雨洪管理规划实践研究
    7.1 现状分析
        7.1.1 区域现状分析
        7.1.2 场地现状分析
    7.2 校园绿地雨洪管理方案设计
        7.2.1 总体规划方案
        7.2.2 局部设计方案
    7.3 方案评估
        7.3.1 SWMM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7.3.2 结果与模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附件 高校校园雨洪管理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成都地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美国50所大学总体规划文件统计表
附录2 美国24所大学雨洪管理专项规划文件统计表
附录3 高校校园BMP设施景观美景度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4 高校绿地雨水利用景观视觉评价要素SD法评价体系表
附录5 高校土壤调查样点图
附录6 高校景观水体调查样点图
作者简介

(5)基于古代既有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的成都市海绵城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动机
        1.1.1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1.1.2 成都市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1.1.3 古代城市雨洪防治与利用的智慧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方法
        1.2.5 课题的创新性
    1.3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框架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海绵城市
        2.1.2 古代城市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3 小结
第3章 古代城市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
    3.1 城市选址与布局
        3.1.1 城市选址
        3.1.2 城市布局
    3.2 水系格局
        3.2.1 流域整治
        3.2.2 城内河流湿地系统
    3.3 园林景观
        3.3.1 园林与水系的关系
        3.3.2 园内雨水处理方式
    3.4 建筑
        3.4.1 地基
        3.4.2 屋顶
        3.4.3 布局
    3.5 治水思想
        3.5.1 治水理论
        3.5.2 尊崇水官
        3.5.3 亲水文化
    3.6 小结
第4章 成都古代城市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演变
    4.1 城市选址与布局
        4.1.1 城市选址
        4.1.2 城市布局
    4.2 水系格局
        4.2.1 流域整治
        4.2.2 城市河流湿地系统
    4.3 园林景观
        4.3.1 锦江园林
        4.3.2 浣花溪园林
        4.3.3 金水河景观
        4.3.4 池沼园林
    4.4 建筑
    4.5 治水思想
        4.5.1 治水理论
        4.5.2 尊崇水官
        4.5.3 亲水文化
    4.6 小结
第5章 成都市古代城市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现状分析
    5.1 城市布局结构变化
    5.2 水系结构现状分析
        5.2.1 研究范围界定与数据来源
        5.2.2 河流分级
        5.2.3 水系结构评价指标设定
        5.2.4 近15年水系结构变化分析
        5.2.5 变化趋势与特征
    5.3 历史园林现状分析
        5.3.1 锦江园林
        5.3.2 浣花溪园林
        5.3.3 金水河与池沼园林
    5.4 古建筑存续现状与现代建筑排水模式
        5.4.1 古建筑存续现状
        5.4.2 现代建筑排水模式
    5.5 雨洪管理思想与民众认知现状分析
        5.5.1 雨洪管理思想
        5.5.2 民众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5.6 面临的问题
第6章 基于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的成都市现代海绵城市设计策略
    6.1 成都古今雨洪管理体系结合
        6.1.1 气候水文条件
        6.1.2 海绵城市规划
        6.1.3 古今雨洪管理体系的结合
    6.2 不同层面的设计原则
    6.3 完善水系结构
        6.3.1 环城生态带水系结构完善
        6.3.2 中心城区水系结构完善
        6.3.3 河流廊道优化
    6.4 优化园林绿地
        6.4.1 二江绿地系统完善
        6.4.2 历史园林优化
    6.5 基于水文过程的建筑与景观一体化整合
        6.5.1 合理布局
        6.5.2 屋顶与地下空间利用
    6.6 重塑水生态观
        6.6.1 修复文化印记
        6.6.2 复兴民俗活动
        6.6.3 加强宣传教育
    6.7 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基本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表

(6)成都:城市建设四十年绘就新篇(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城市格局向多中心大都市城市组团发展
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增强, 城市道路密度变大
三、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
四、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着力点, 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五、突出居民住宅建设, 努力营造川西民居特色和西部最佳人居环境
六、倡导绿色理念, 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
七、环保建设力度加大, 城市环境质量显着提高

(7)景观基础设施视角的城市河流廊道景观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1.1.2 城市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3 单一目标和功能的基础设施现状
        1.1.4 成都市水网概况
    1.2 研究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景观基础设施的相关概念
        2.1.2 河流廊道景观相关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3 研究评述
    2.3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3.1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
        2.3.2 绿色基础设施、灰色基础设施与景观基础设施
        2.3.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的河流廊道景观构成
    3.1 景观基础设施与河流廊道景观的功能解析
        3.1.1 景观基础设施的特征与功能
        3.1.2 现代城市河流廊道景观的公共属性与功能
    3.2 河流廊道与景观基础设施的耦合分析
        3.2.1 河流廊道景观连续性
        3.2.2 复合性的河流廊道景观空间功能
        3.2.3 河流廊道景观连续性与空间多功能复合性的关系解析
    3.3 成都市河流廊道的演化
        3.3.1 成都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脉络
        3.3.2 河流廊道功能随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
    3.4 成都市河流廊道景观基础设施要素构成
        3.4.1 河流廊道灰色基础设施要素
        3.4.2 河流廊道绿色基础设施要素
        3.4.3 总结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市主城区河流廊道景观连续性研究
    4.1 河流生态网络评价体系构建
        4.1.1 河流廊道景观连续性的相关原理
        4.1.2 节点度数
        4.1.3 连通度、环通度、线点率指数
        4.1.4 城市河流廊道景观生态网络的连接度指数
    4.2 成都市主城区河流廊道网络连通性分析
        4.2.1 城市河流廊道网络连通性分析的基础数据
        4.2.2 主城区河流廊道网络连通性计算与分析
        4.2.3 成都市主城区河流廊道景观生态网络连通性计算
        4.2.4 河流廊道景观生态网络计算结果分析
    4.3 网络中重要单条河流廊道的选取分析
        4.3.1 沙河现状分析
        4.3.2 府南河现状分析
    4.4 府南河河流廊道滨河绿地的景观连通性研究
        4.4.1 河流廊道景观结构分析
        4.4.2 基于景观连通性的府南河滨河绿地廊道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都市主城区府南河廊道景观分区段空间模式研究
    5.1 府河景观现状及空间模式特征
        5.1.1 北三环至北二环廊道景观现状及空间模式特征
        5.1.2 北二环至北一环段廊道景观现状及空间模式特征
        5.1.3 一环内段廊道景观现状及空间模式特征
    5.2 南河景观现状及空间模式特征
        5.2.1 南三环至南二环廊道景观现状及空间模式特征
        5.2.2 二环至一环廊道景观现状及空间模式特征
        5.2.3 一环内廊道景观景观现状及空间模式特征
        5.2.4 西一环至西二环廊道景观现状及空间模式特征
        5.2.5 西二环至西三环廊道景观现状及空间模式特征
    5.3 府南河廊道景观空间模式总结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的城市河流廊道景观优化策略探究
    6.1 府南河廊道景观现有功能解析
        6.1.1 防洪蓄水基础功能
        6.1.2 社会服务功能
        6.1.3 生态服务功能
    6.2 成都市河流廊道景观存在的问题
        6.2.1 成都市河流廊道景观连通性问题
        6.2.2 河流廊道空间模式反映在功能上的问题
    6.3 景观连续性导向的城市河流廊道景观优化策略
        6.3.1 景观连通性优化原则
        6.3.2 河流廊道连通性的优化策略
    6.4 多功能复合与开放空间导向的城市河流廊道景观空间模式优化策略
        6.4.1 空间尺度与植物对廊道空间开放性的影响
        6.4.2 兼顾生态性的多功能开放空间设计原则
        6.4.3 不同功能导向的廊道空间总体优化策略
        6.4.4 复合性功能导向的府南河分区段优化策略
        6.4.5 典型河流廊道空间模式提取及优化策略
    6.5 城市河流廊道景观要素优化设计
        6.5.1 植物
        6.5.2 景观设施
        6.5.3 滨河游步道
        6.5.4 河道驳岸
    6.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论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水与城市的复杂关系
        1.2.2 中国城市转型与城市涉水景观
        1.2.3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碰撞的城市涉水景观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进展
        1.4.2 科学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思路与组织框架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案例地选择及资料来源
        1.6.1 案例地选择
        1.6.2 资料与数据来源
第二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构架
    2.1 理论梳理
        2.1.1 城市政治生态学理论
        2.1.2 城市政体理论与增长机器理论
        2.1.3 尺度政治理论
        2.1.4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理论
        2.1.5 从科层制到治理理论
        2.1.6 现代性理论
        2.1.7 后现代性理论与后现代城市
        2.1.8 空间的生产与第三空间理论
    2.2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模式建构
        2.2.1 转型中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城市政体
        2.2.2 转型的资本视角:循环与累积
        2.2.3 转型的行动者网络视角:角色多元化与结盟网络化
        2.2.4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3.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3.1.1 穿城而过: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3.1.2 与河争地:人与洪水的游击战
        3.1.3 政府主导下的水岸开发:黄河风情线及沿岸域的变迁
        3.1.4 市政府控制下的中小型河道:填埋、利用与整治
        3.1.5 被遗忘的水景观:滩滩相连的候鸟天堂
        3.1.6 河谷型城市特殊的水景观:排洪沟、山洪、泥石流与滑坡
        3.1.7 美中不足:公众感知的兰州城市河流及其沿岸景观
    3.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3.2.1 兰州供水历史回顾:从溥惠渠到刘家峡
        3.2.2 政府失职与企业失责:兰州城市供水事故的频发
        3.2.3 城市水源地的隐患与监督:水电业的霸权与NGO的努力
        3.2.4 黄土山上造青山:自上而下的南北两山绿化上水工程
        3.2.5 理不清的污水、雨水与洪水:城市排水曲折的现代化进程
        3.2.6 迈向公私合伙:滨河交通设施的跨越发展
    3.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3.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3.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3.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4.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4.1.1 溯流而上: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4.1.2 政府主导下的治河工程:里程碑式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4.1.3 政企合作的进阶与退二进三的开端: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与东调工程
        4.1.4 NGO发起的反河流填埋运动:西郊河事件
        4.1.5 社区发起的城市湿地保留运动:大观堰事件
        4.1.6 企业插手下的市政郊野公园:城市绿化水系网络的非均衡发展
        4.1.7 新时代的绿色治理体制:环城生态圈以及人工湿地打造
        4.1.8 豪华的“腐烂河”:公众感知的成都城市河流及其水岸景观
    4.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4.2.1 供水历史的转折:从都江堰到李家岩
        4.2.2 公众反坝运动的第一次胜利:杨柳湖水电站事件
        4.2.3 城市生命线上广泛的反水电联盟:柏条河事件
        4.2.4 国家的回归与地方的失落:城市排污设施的演进过程
        4.2.5 雨洪管理专家话语的转变:从灰色设施到绿色设施
        4.2.6 被各种设施阻碍的水路交通:撑不起的城市航运
    4.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4.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4.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4.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
    5.1 科层制的固守与超越: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1.1 中国涉水事务的科层制
        5.1.2 涉水事务的地方层级
    5.2 网络、冲突与尺度政治: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2.1 水景行动者网络及其冲突
        5.2.2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尺度政治视角
    5.3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模式
        5.3.1 协作式治理:能力与局限
        5.3.2 治理的谱系:从兰州到成都
        5.3.3 治理的拓展:治理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9)水系对成都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辨析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水城关系”与城市景观格局的研究综述
    2.1 “水城关系”的研究综述
    2.2 城市景观格局的研究综述
    2.3 小结
第3章 城市形成发展中水系的作用
    3.1 城市的释义
    3.2 城市形成与发展中水系的影响
    3.3 古代时期水系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
    3.4 近现代时期水系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
    3.5 当代时期水系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城市水系—城市景观格局关联分析模型
    4.1 前言
    4.2 研究对象的选取
    4.3 关联模型构建
    4.4 模型的数理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
    4.5 遥感数据处理
    4.6 小结
第5章 城市水网周边城市景观格局的特征分析
    5.1 古代时期成都市水系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进程
    5.2 近现代成都市水系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进程
    5.3 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成都城市水网周边城市景观格局的特征分析
    5.4 城市结构转型期——1996年成都城市水网周边城市景观格局的特征分析
    5.5 城乡统筹下现代大都市格局的快速形成期——2009年成都城市水网周边城市景观格局的特征分析
    5.6 生态文明理念下现代大都市格局的深化发展期——2015年成都城市水网周边城市景观格局的特征分析
    5.7 成都城市水网对城市景观格局影响的特征
第6章 不同功能变化形式主导下的成都典型区域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6.1 典型区域选择依据
    6.2 城东典型区域分析
    6.3 城西典型区域分析
    6.4 不同功能变化形式主导下的成都典型区域景观格局的特征
第7章 不同功能河流周边区域景观特征分析
    7.1 沙河周边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7.2 清水河周边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7.3 府河周边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7.4 锦江周边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7.5 两江水系周边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7.6 不同功能河流周边区域景观的特征
第8章 成都市“水系-城市”关联分析模型的定量研究
    8.1 水系对城市景观格局影响研究的三个研究视角之间的关系
    8.2 成都水网与成都景观格局的关联分析
    8.3 不同功能变化形式主导下的成都典型区域中水系与该区域景观格局的关联分析
    8.4 不同功能河流与其周边区域景观格局的关联分析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理论贡献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清单
参加的科研项目

(10)生态视角下的成都市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河流廊道生态遭受破坏
        1.1.2 生态城市的建设
        1.1.3 成都市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
        1.1.4 小结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
        1.3.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内河
        2.1.2 河流廊道
        2.1.3 河岸植被缓冲带
        2.1.4 滨水植物景观
        2.1.5 研究对象的界定
    2.2 主要应用理论简述
        2.2.1 城市生态学
        2.2.2 景观生态学
        2.2.3 园林生态学
        2.2.4 生态系统理论
        2.2.5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
        2.2.6 小结
第3章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生态效益
    3.1 内河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3.1.1 河流与城市
        3.1.2 内河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
        3.1.3 内河与城市的水平和功能关系
    3.2 内河廊道的生态效益
        3.2.1 影响城市物质环境
        3.2.2 影响城市精神环境
    3.3 植物在内河廊道中的重要性
        3.3.1 构成廊道的主体,营造生境
        3.3.2 增加内河廊道的稳定性
        3.3.3 植物对影响廊道生态的水质、水量的控制
        3.3.4 植物景观是内河廊道景观的重要形式
    3.4 小结
第4章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4.1 成都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4.2 成都市河流水系
        4.2.1 成都平原水系概况
        4.2.2 中心城区河流
    4.3 成都市水系绿地规划
    4.4 调查方式简述
        4.4.1 调查方法的选择
        4.4.2 研究范围及河段选取
        4.4.3 调查方法自评
    4.5 植物景观的内河背景现状调查
        4.5.1 河道宽度
        4.5.2 水质
        4.5.3 道路情况
    4.6 植物构成景观整体的“廊道”现状调查
        4.6.1 宽度
        4.6.2 断面形式
        4.6.3 连通性
        4.6.4 曲度
        4.6.5 结点
    4.7 植物景观的组构现状调查
        4.7.1 物种统计
        4.7.2 优势种
        4.7.3 植物景观形态
    4.8 影响植物景观的相关因素调查
        4.8.1 生态因素的情况
        4.8.2 人群活动状况
第5章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生态分析
    5.1 自然河流植被的生态特征与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的环境特征
        5.1.1 自然河流植被带的生态特征
        5.1.2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的生态环境
    5.2 影响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的生态要素
    5.3 城市尺度下的植物景观整体生态简述
    5.4 内河条件对植物景观生态影响分析
        5.4.1 河道宽度影响植物景观的重视度
        5.4.2 水质与植物景观的相互作用
        5.4.3 道路对植物景观的双重作用
    5.5 廊道特征对植物景观整体生态影响分析
        5.5.1 宽度决定植物景观生境的构建
        5.5.2 连通性影响植物景观纵向关联度
        5.5.3 曲度反应植物景观与外界嵌合情况
        5.5.4 结点关乎植物景观之间结合状况
        5.5.5 断面体现植物景观梯度关系
        5.5.6 横向空间模式影响植物生境的干扰
    5.6 群落特征角度的植物景观生态探究
        5.6.1 物种类型
        5.6.2 优势物种分析
        5.6.3 植物群落景观的垂直层次
        5.6.4 植物群落的镶嵌情况
        5.6.5 群落的时间特征
第6章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的生态营建
    6.1 成都市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的生态特征
        6.1.1 植物景观已经构建了城市的绿色网络
        6.1.2 不同廊道之间的植物景观生态差异性较大
        6.1.3 植物景观生态性有明显的圈层差异
        6.1.4 植物景观的生态性随着内河廊道的开放性变化而变化
    6.2 成都市内河廊道植物景观存在的生态问题
        6.2.1 水质较差不利于植物景观生态营建
        6.2.2 廊道的宽度狭窄无法构成良好植物生境
        6.2.3 硬质化的驳岸形式阻隔植物景观水陆环境
        6.2.4 种植形式的单一不能够成良好的景观空间
        6.2.5 其他生态因子受到干扰影响植物生长
        6.2.6 人与河关系的疏远使植物景观生态人文消减
    6.3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生态营建的原则
        6.3.1 系统性原则
        6.3.2 生态性原则
        6.3.3 差异性原则
    6.4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生态营建的策略
        6.4.1 本质上改善水质
        6.4.2 逐步改善河道的驳岸形式
        6.4.3 构建完整的植物景观层次体系
        6.4.4 加强水生湿生、耐水湿植物的运用
        6.4.5 构建良好的生境
        6.4.6 加大临内河廊道的建筑等控制力度
        6.4.7 注重对内河生态修复成功案例的借鉴
        6.4.8 加强政府部门相互之间的协调
    6.5 生态条件下的内河廊道植物的景观营造
        6.5.1 与水面的配合
        6.5.2 与驳岸的配合
        6.5.3 与建筑的配合
        6.5.4 与园路的配合
        6.5.5 与桥梁的配合
        6.5.6 与园林小品的配合
        6.5.7 与动物、人群活动的配合
        6.5.8 融入文化,提升景观品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廊道典型断面形式统计表
附表2 主要乔木统计表
附表3 主要灌木统计表
附表4 主要草本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成都市沙河绿化整治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成都东风渠十陵段滨河公园景观设计[D]. 钟雨瑶.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成都城市建设70年[J]. 刘祯贵. 城乡建设, 2019(18)
  • [3]改革开放以来日臻完善的成都城市建设[J]. 刘祯贵. 巴蜀史志, 2018(03)
  • [4]高校校园绿地景观的雨洪管理问题研究 ——以中美部分高校为例[D]. 姜涛.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5]基于古代既有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的成都市海绵城市设计研究[D]. 向月.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6]成都:城市建设四十年绘就新篇[J]. 刘祯贵. 城乡建设, 2018(10)
  • [7]景观基础设施视角的城市河流廊道景观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周广鹤.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8]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D]. 顾磊. 兰州大学, 2017(03)
  • [9]水系对成都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D]. 张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8)
  • [10]生态视角下的成都市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研究[D]. 张超金. 西南交通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成都沙河绿化整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