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刺果二氯甲烷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甘草刺果二氯甲烷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一、刺果甘草二氯甲烷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瑶[1](2020)在《乌拉尔甘草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药典规定其入药部位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 Bat.)和光果甘草(G.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实验研究表明甘草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目前,从甘草中分离鉴定了400多个化合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溃疡、抗炎、解痉、抗氧化、抗病毒、抗癌、保肝、化痰、增强记忆等多种药理作用。但是,对于甘草地上部分的研究相对较少,甘草地上部分未被很好的开发利用,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迄今为止,已从甘草地上部分分离鉴定出100多个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二氢茋类化合物是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甘草地上部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降血糖等生物活性,对地上部分提取物的活性研究居多,而对其单体化合物研究还是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研究甘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本实验对乌拉尔甘草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纯化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和抗癌活性筛选,同时对二氢茋类新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机制研究。本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法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从乌拉尔甘草叶中分离纯化得到18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licostilbene A(1)、licostilbene B(2)、licofuranol A(3)、licofuranol B(4),通过理化性质、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法鉴定其结构;化合物518为已知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文献数据对比,分别鉴定为ɑ,ɑ’-dihydro-3,5,4’-trihydroxy-4,5’-diisopentenylstilbene(5)、甘草吡喃茋B(glycypytilbene B)(6)、木犀草素(luteolin)(7)、香叶木素(diosmetin)(8)、毛蕊异黄酮(calycosin)(9)、东莨菪亭(scopoletin)(10)、槲皮素-3,4’-二甲醚(quercetin-3,4’-dimethyl ether)(11)、刺甘草查尔酮(echinatin)(12)、3’,4’-二甲基槲皮素(3’,4’-dimethylquercetin)(13)、3,3’-二甲基槲皮素(3,3’-dimethylquercetin)(14)、柯伊利素(chrysoeriol)(15)、甘草吡喃茋A(glycypytilbene A)(16)、甘草宁O(gancaonin O)(17)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18)。然后,我们对甘草叶提取物和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活性筛选。所测甘草叶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均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产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10μg/ml浓度下抑制率可达80%以上,还发现有甲氧基取代的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3,4’-二甲醚、3’,4’-二甲基槲皮素、3,3’-二甲基槲皮素)对RAW264.7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进一步对二氢茋类新化合物licostilbene B的抗炎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costilbene B能够抑制p65亚基、ERK、JNK、p38蛋白的磷酸化,从而抑制LPS诱导的NF-κB和MAPKs通路的激活,发挥抗炎作用。此外,还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所测化合物均有较好的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作用,在50μg/ml浓度下,licostilbene A、ɑ,ɑ’-dihydro-3,5,4’-trihydroxy-4,5’-diisopentenylstilbene、甘草吡喃茋B、槲皮素-3,4’-二甲醚和刺甘草查尔酮的抑制率达到80%以上。综上,本实验对乌拉尔甘草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做了体外抗炎、抗癌活性筛选和抗炎机制研究,为抗炎、抗癌活性分子的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甘草叶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对于促进甘草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耿子凯[2](2019)在《经方葛根汤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经方葛根汤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为研究重点。从抑制流感病毒、减轻炎症和免疫调节等方面,通过体内外抗流感病毒实验揭示葛根汤治疗流感感染的作用机制。探究葛根汤体内抗H1N1可能的药效物质群。为葛根汤作为一种有效的流感治疗方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药物体外抗H1N1活性评价: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葛根汤水提物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致犬肾细胞(MDCK)病变的抑制作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通过绝对定量RT-PCR法对释放到培养液中的子代病毒进行定量分析,检测流感病毒的体外生长动力学,探究葛根汤对病毒扩增的影响。2.药物体外抗H1N1作用机制研究:通过时间进程法初步探究葛根汤抗病毒作用环节;通过吸附实验和穿入实验检测葛根汤水提物对病毒吸附及穿入阶段的影响;通过绝对定量RT-PCR法检测感染10 h后培养液中的病毒滴度,评价葛根汤对病毒在单轮复制周期中生物合成后期的影响。3.药物体内抗H1N1活性评价:检测葛根汤对致死性感染模型小鼠死亡率(5LD50)及非致死性感染模型小鼠体重变化率(0.8 LD50)的影响;计算非致死性感染模型小鼠肺指数,观察肺部形态学改变;通过RT-PCR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感染后肺组织中病毒滴度的变化情况。4.药物对H1N1感染小鼠的炎性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通过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药物对感染小鼠肺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通过检测肺组织中IFN-γ和IL-4的表达,初步探究药物对Th1/Th2平衡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小鼠外周血Th细胞亚群CD4+IFN-γ+(Th1)/CD4+IL-4+(Th2)比例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3+CD8+比例的影响。5.研究药物对H1N1感染小鼠TLR7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RT-PCR法检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中TLR7、MyD88、TRAF6、IRF7及NF-κB的mRNA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中TLR7、MyD88、TRAF6的蛋白表达情况及IRF7和NF-κB的激活程度。6.基于HPLC-Q-TOF-MS的葛根汤化学成分表征:建立葛根汤水提物HPLC图谱。应用HPLC-Q-TOF-MS技术,对标定的色谱峰进行定性分析。7.探究葛根汤体内抗H1N1可能的药效物质群:通过系统溶剂萃取法分别得到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水饱和正丁醇部位及萃取后剩余部位。通过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病毒滴度,探究葛根汤及其4个极性部位的体内抗H1N1活性差异。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研究各部位HPLC色谱峰峰强度与抗流感病毒活性间的谱效关系,初步揭示葛根汤体内抗流感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并通过葛根汤入血成分的检测对谱效关系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葛根汤在体外具有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性:体外抗病毒实验表明,葛根汤水提物能够显着抑制H1N1所造成的MDCK细胞病变,且呈剂量依赖性关系,CC50(50%cytotoxic concentration)为10.88 mg/mL,IC50(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为1.81 mg/mL,治疗指数SI为6.01。病毒体外生长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葛根汤可明显延缓甲型H1N1流感病毒生长动力学,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4、8、12、18小时能显着降低子代病毒产量,推迟了病毒生长平台期的到来。2.葛根汤体外抗H1N1作用机制:时间进程实验结果表明,在体外葛根汤水提物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抗H1N1活性,而且在病毒感染前给药更为有效,IC50分别为1.42 mg/ml(感染前4 h),1.58 mg/ml(感染前2 h),4.96 mg/ml(感染后2 h),其中感染前4h与感染前2h给药的抗病毒活性无显着性差异。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葛根汤水提物能够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病毒吸附,IC50为2.59 mg/ml。但是葛根汤水提物对病毒感染的穿入阶段无影响。RT-PCR结果表明,在感染后10小时,葛根汤组培养液中的病毒基因组拷贝数比模型对照组低约5倍。3.葛根汤在体内具有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性:葛根汤可显着降低致死剂量流感病毒(5 LD50)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抑制亚致死剂量流感病毒(0.8 LD50)感染小鼠感染早期的体重下降。RT-PCR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第2、4、6天葛根汤可显着降低非致死性感染模型小鼠肺组织病毒量,且在感染后第4、6天与磷酸奥司他韦治疗组无显着差异。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葛根汤可显着降低感染后第4、6天的肺指数,改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肺部炎症。4.葛根汤具有炎性抑制和免疫调节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葛根汤治疗后非致死性感染模型小鼠肺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和TNF-α的表达显着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葛根汤治疗组TNF-α的表达量显着低于磷酸奥司他韦组。感染(0.8 LD50)后,肺组织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升高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表达降低。而经葛根汤及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后,IFN-γ的表达下调,IL-4的表达升高。而且,与磷酸奥司他韦相比,葛根汤组中的IFN-γ和IL-4水平更接近于空白对照组。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感染(0.8 LD50)后第4天,外周血CD4+IFN-γ+(Th1)/CD4+IL-4+(Th2)比值升高,CD3+CD4+/CD3+CD8+比值降低,提示感染后Th1/Th2向Th1方向偏移,CD4+/CD8+向CD8+方向偏移。而经葛根汤及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后,CD4+IFN-γ+/CD4+IL-4+比值降低,CD3+CD4+/CD3+CD8+比值升高。而且,相比于磷酸奥司他韦组,葛根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IFN-γ+/CD4+IL-4+比值更接近于空白对照组,这提示经葛根汤治疗后免疫失衡得到改善。5.葛根汤治疗后TLR7信号通路激活水平下调:RT-PCR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葛根汤及磷酸奥司他韦治疗组TLR7、MYD88、TRAF6和IRF7的mRNA表达降低,然而各组间NF-κB的mRNA表达无差异。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经葛根汤及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后TLR7、MYD88、TRAF6和P-IRF7蛋白表达降低,P-IRF7/IRF7比值减小,IKBα蛋白表达量增多,这与病理损伤的缓解相一致。而且葛根汤治疗后IRF7的激活水平显着低于磷酸奥司他韦组。6.葛根汤中化学成分的表征:建立了葛根汤水提物HPLC图谱,根据分离度结合峰的对称性标定31个色谱峰。另行方法鉴别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共标定33个色谱峰。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重复性试验RSD均<3.0%。通过与对照品比对确认了其中的19种化合物,通与相关文献质谱数据比对推测出12种化合物,有2个化合物尚未有文献报道,结构需进一步确认。所识别的31个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另包含有机酸类、单帖类、三萜皂苷类、生物碱类等成分。7.葛根汤体内抗H1N1谱效关系研究:RT-PCR结果表明,葛根汤、葛根汤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水饱和正丁醇部位及萃取后剩余部位的病毒抑制率分别为98.97%、48.87%、70.22%、92.78%和6.51%。在标定的33个HPLC色谱峰中,有27个与抗H1N1活性呈正相关,其中有9个的VIP值大于1,认为这9个成分对葛根汤体内抗H1N1活性贡献较大,分别为伪麻黄碱,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芍药苷,大豆苷,染料木苷,芒柄花苷,葛苷D和大豆苷元。8.葛根汤入血成分的检测:鉴定出10个葛根汤入血成分,包括8个原型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元、甘草酸、刺芒柄花素、6-姜酚)和2个代谢产物(芍药苷代谢素I、染料木素)。而未检测到葛根甘D或其代谢产物入血。考虑到芍药苷代谢素I,大豆苷元,刺芒柄花素和染料木素分别为芍药苷,大豆苷,芒柄花苷及染料木苷的代谢产物,因此我们认为伪麻黄碱,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芍药苷,大豆苷,染料木苷,芒柄花苷和大豆苷元可能为葛根汤体内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结论本研究表明葛根汤在体内外均具有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性,其作用靶点表现在多个方面。在体外,葛根汤能够通过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吸附和复制阶段,发挥直接抗病毒作用。在葛根汤治疗流感感染的潜在机制研究中,本研究特别关注了葛根汤可能具有的免疫调节和抗炎活性。通过比较葛根汤和磷酸奥司他韦治疗组的几种免疫相关指标,我们发现葛根汤能显着降低肺部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改善病理性肺损伤。葛根汤还可以改善H1N1感染引起的TH1/TH2的免疫失衡,减轻炎症。此外,我们还发现TLR7信号通路也参与了葛根汤治疗的免疫调节作用,而且葛根汤治疗能显着降低IRF7的激活水平,但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本研究通过液质联用技术表征了葛根汤中31个化学成分,借助中药谱效学的方法初步揭示了葛根汤体内抗H1N1可能的药效物质群,并通过入血成分的检测对谱效关系进行了验证。最终,我们认为葛根汤体内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药效物质群为伪麻黄碱,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芍药苷,大豆苷,染料木苷,芒柄花苷和大豆苷元。葛根汤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然而,我们对其治疗流感感染的药理机制还知之甚少。本研究从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炎性损伤、免疫调节等环节,对其进行药效评价和抗病毒作用靶点、作用机制研究;通过中药谱效学及血清药物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挖掘其抗流感病毒药效物质群,为了解葛根汤治疗流感感染的潜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葛根汤制剂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和数据支撑。

伍宇娟[3](2019)在《桔梗甘草汤中抑制HNE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菌或病毒感染机体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过多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HNE),导致HNE和其内源性抑制剂的失衡。过多的HNE会导致肺组织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漏,进而引发炎症,这是导致肺部炎症性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课题组前期工作中,建立了体内外HNE活性抑制实验模型,发现中药中的五环三萜类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HNE活性,可以降低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肺损伤状态。在机制研究方面,我们通过酶动力学实验和核磁共振研究发现五环三萜类成分与HNE的可逆性竞争结合模式,可克服化学药西维来司钠的副作用。桔梗甘草汤为《伤寒论》中主治肺部疾病的传统方剂,具有宜肺利咽,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咽痛喉痹,风热郁肺。现代临床常应用于治疗咳嗽、咽痛、肺痈等肺部疾病。研究表明桔梗和甘草的主要活性物质为皂苷类成分,它们对肺部炎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桔梗和甘草均含有大量五环三萜成分,桔梗和甘草的抗炎作用和作用机制已有大量的研究,很多文献也报道了五环三萜类物质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这些研究中尚未见其对抑制HNE活性的报道,故桔梗和甘草中的这些成分的抗炎活性是否与制HNE活性有关尚待研究。基于此,本课题将以桔梗甘草汤为研究对象,以抑制HNE活性为指标开展研究。首先,对桔梗甘草汤及其拆方的抑制HNE活性部位研究发现,乙醇提取组的HNE体外抑制率均显着高于水提组;乙醇提取组中,抑制HNE活性部位集中在石油醚层、二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且甘草组和桔梗组的抑制结果与桔梗甘草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对三组不同的活性部位进行薄层层析分析,单煎和合煎均未发现存在明显变化的斑点。因此,我们决定对桔梗和甘草分别开展活性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对甘草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HNE活性导向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其中包括2个脂肪酸类、2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11个黄酮类化合物和3个其他化合物;对桔梗总苷元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共23个化合物,化合物分别为:亚油酸(1),正十六烷酸(2),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3),7-羟基-2′,4′-甲氧基异黄烷(4),桦木酸(5),甘草异黄酮C(6),甘草异黄酮(7),1-methoxyphaseollin(8),甘草异黄酮B(9),苯并吡喃异黄酮(10),甘草宁X(11),glyasperin K(12),半甘草异黄酮B(13),新甘草酚(14),glyasperin C(15),3-oxo-18β-glycyrrhetinic acid(16),2′,4",4-三羟基-3-甲氧基查尔酮(17),ulexone A(18),远志酸(19),platycogenic acid A lactone(20),桔梗皂苷元(21),3-O-β-D-glucopyranosyl platicogenic acid A lactone(22),polygalacicacid-3-O-glucoside(23)。经体外抑制HNE实验测试,甘草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的18个化合物中,终浓度100μM下,HNE抑制率最高的为亚油酸(1),为93.74%,半数抑制率为12.33μM,此外,3-oxo-18β-glycyrrhetinic acid(16)、ulexone A(18)的抑制率次之,分别为84.45%、81.86%,其他化合物则无显着的抑制HNE活性。在这三个活性化合物中,16为三萜酸类成分,与前期实验结果一致。但活性最好的是亚油酸,出乎我们的预料。经查阅文献发现,有学者对17种游离脂肪酸类化合物进行抑制HNE活性研究,其中15种游离脂肪酸类在500 n M至50μM的终浓度条件下均具有不同程度的HNE抑制性,并且不饱和脂肪酸的抑制活性显着高于饱和脂肪酸。说明我们的结果合理。由此也启发我们亚油酸是否可能是体内内源性的HNE抑制剂之一?该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虽然甘草次酸的抑制HNE活性较好,但由于其在生药中的含量较低,故其可能不是甘草脂溶性部位具有HNE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甘草酸有可能在体内转化为甘草次酸后,发挥了抑制HNE的作用。在对桔梗的抑制HNE活性成分的研究中,我们先富集桔梗总皂苷,再酸水解得到总苷元,体外HNE抑制活性实验表明,总苷元的抑制HNE活性优于总皂苷;对桔梗总苷元进行分离纯化,最后得到5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9-23),体外HNE抑制活性实验结果发现,5个单体化合物的HNE抑制率均较低,无显着抑制HNE活性。比较桔梗中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与前期抑制HNE有效的五环三萜类结构发现,其主要在A、C、E环存在结构差异,推测A环上羟基取代增多可能会降低抑制HNE的活性,而C-11位的羰基结构以及E环羧基的位置,也可能会影响HNE活性。综上研究我们得出初步结论,虽然桔梗甘草汤中存在着较多的五环三萜类成分,但抑制HNE活性可能不是其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作用机制。

薛茜[4](2019)在《复方甘草胶囊的制备工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文中研究表明肺纤维化是一种能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丧失的严重肺部疾病。大部分患者病因不明,也称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致死率高,诊断后平均寿命2-3年,被称为类肿瘤性疾病。传统的西药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制剂,不良反应大,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各国研发的新药物繁多,但是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应用时增加患者风险且治疗费用昂贵。中药复方制剂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为肺纤维化患者提供了毒副作用小,价格合理的新药物。本论文在研究古代名方苦参甘草汤及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当归贝母苦参汤基础上,优化出以甘草苦参为君药的中药方剂,在治疗哮喘的药理研究中发现,该方剂同时具有显着的抗肺纤维化作用,对肺纤维化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优于吡非尼酮,具有重要的开发前景。本课题将优化后的复方甘草方剂的原料进行提取、分离、浓缩、冷冻干燥,得到复方甘草浸膏,建立测定浸膏中多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并测定多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设计胶囊的成型工艺路线,同时测定制成胶囊后各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本研究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复方甘草浸膏中有效成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甘草浸膏中组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方法: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色谱条件:色谱柱Kromasil-NH2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80:10:10 V/V/V),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柱温30℃。甘草苷、甘草酸色谱条件:色谱柱Venusil ASB-C18柱(4.6×250 mm,5μm),流动相为0.05%磷酸(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7 nm,柱温为30℃。结果:复方甘草浸膏含量测定中苦参碱在10.28μg/mL308.4μg/mL(r=0.999 5),氧化苦参碱在10.192μg/mL305.76μg/mL(r=0.999 5)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苦参碱平均回收率100.28%,RSD为0.85%(n=6),氧化苦参碱平均回收率99.53%,RSD为0.98%(n=6)。甘草苷在10.026μg/mL302.88μg/mL,甘草酸在100.44μg/mL602.64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甘草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5%(n=6),甘草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5%(n=6)。结论:复方甘草浸膏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性好、重复性高,能够用于复方甘草浸膏的质量控制。第二部分复方甘草胶囊制备工艺研究目的:确定复方甘草胶囊的制备工艺条件。方法:以吸湿率、休止角、堆密度、临界相对湿度等为考察指标,筛选出合适的辅料,优化辅料加入的比例,确定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胶囊制备工艺研究发现复方甘草浸膏冻干粉与微晶纤维素+微粉硅胶、挥发油包和物按3:(0.5+0.5):0.9的比例混匀,加入90%乙醇制软材,20目药筛制粒,40℃低温干燥,制得颗粒休止角28.28°,平均堆密度0.412g/ml,以1号胶囊填充,临界相对湿度58%。结论:复方甘草胶囊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可应用于工业化。第三部分复方甘草胶囊中有效成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目的:建立初步的复方甘草胶囊有效组分含量测定方法,为制订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色谱条件:色谱柱Kromasil-NH2柱(250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80:10:10 V/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0 nm,柱温为30℃。甘草苷、甘草酸色谱条件:色谱柱Venusil ASB-C18柱(4.6×250 mm,5μm),流动相为0.05%磷酸(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7 nm,柱温为30℃。结果:苦参碱在10.28308.4μg/mL,氧化苦参碱在10.192305.76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苦参碱平均回收率为99.73%,RSD为1.0(n=6),氧化苦参碱平均回收率为99.73%,RSD为1.29%(n=6)。甘草苷在10.026302.88μg/mL,甘草酸在100.44602.64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甘草苷平均回收率为99.83%,RSD为1.04%(n=6),甘草酸平均回收率为99.55%,RSD为0.83%(n=6)。结论:胶囊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性好、重复性高,可用于复方甘草胶囊的质量控制。

钟佳潭[5](2018)在《长白山刺果甘草与甘草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长白山刺果中的甘草成分分析,是现代植物资源开发主要分支,其主要成分——甘草,为现代药物研究、化工资源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开发的供应保障。基于此,通过对长白山刺果根茎部分的成分提取,分析长白山刺中酸性物质中,十六酸是其中主要的酸性成分;同时,也发现其中包含其他种类的酸性物质,通过这一实验研究,为现代化学产业中的物质资源深度开发提供了新的参考理论。

王婧筱[6](2018)在《鲜土贝母二氯甲烷提取物对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且其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s,PR)及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皆为阴性的亚型,即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该亚型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在中医理论中,“痰毒流注”是乳腺癌发生转移的重要病机。目的:本研究应用化痰散结解毒药土贝母鲜品二氯甲烷提取物(ETBM)作用于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的TNBC裸鼠原位移植瘤及细胞系,以期了解土贝母脂溶性提取物对TNBC的疗效,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研究应用绿色荧光蛋白转染裸鼠原位乳腺癌移植技术,通过实时监测了解ETBM对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通过IncuCyte⑧细胞增殖实验及结晶紫染色法增殖实验,观察ETBM对TNBC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并计算IC50。通过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及划痕实验,检测ETBM对细胞运动性的影响。经数字基因高通量测序(Digital gene expression sequencing,DGE),检测ETBM处理与未处理细胞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推测ETBM可能影响的生物学功能。进而,应用qRT-PCR,western blot及IHC技术进行分子生物学验证,明确其如何影响整合素及相关蛋白的表达,并检测下游通路关键激酶,如焦点粘着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Src 家族激酶(Src family kinases,SFKs)及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的磷酸化,以明确其对下游通路的影响。通过利用cBioPortal大数据平台对多个数据库中人乳腺癌样本突变情况,及对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乳腺癌样本mRNA及蛋白表达数据进行挖掘,探索ETBM作用靶点在人乳腺癌患者中是否存在表达异常,明确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通过动物实验发现ETBM高剂量组(ETBM-H)对TNBC裸鼠原位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虽然其抑制原位瘤体积效果不如阳性对照药物紫杉醇,然经紫杉醇治疗的肿瘤虽然体积缩小,其荧光蛋白强度却有增加趋势,提示肿瘤活性并未降低。且ETBM对肺、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照组肺转移发生率为90%,土贝母低剂量组(ETBM-L)为60%,ETBM-H为30%。土贝母高剂量组相比对照组可显着降低肺转移发生率(P<0.05)。根据荧光成像,观察到土贝母两个治疗组肺转移发生面积均较对照组减小。淋巴结转移方面,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70%,ETBM-L组为50%,ETBM-H组为40%。经紫杉醇治疗的小鼠死亡率10%,ETBM治疗组小鼠皆存活至实验结束,未表现出明显虚弱或痛苦。通过IncuCyte(?)及结晶紫染色法增殖实验,发现ETBM对多种TNBC细胞系具有增殖抑制作用,IC50在45-90μg/ml,而对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则生长抑制作用较弱,IC50为475.8μg/ml。在细胞形态上,TNBC细胞从长梭形变得更为椭圆,同时细胞内出现无GFP表达的空泡。通过Transwell小孔实验发现60μg/ml ETBM可明显抑制MDA-MB-231细胞的侵袭,迁移。划痕修复实验也验证了经ETBM处理后的细胞活动度明显降低。DGE测序发现ETBM在转录层面可调控诸多基因,如多种整合素(integrin,ITG)、Rho GTP 酶激活蛋白 5(ARHGAP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s,PDGF-Rβ)等。根据KEGG通路富集分析,初步推测ETBM可通过调控焦点粘附通路中整合素家族及其下游因子而减弱细胞活动性。通过对细胞及动物标本进行qRT-PCR,western blot及IHC明确ETBM在细胞及裸鼠肿瘤中均可抑制ITGB1、ITGB8及ARHGAP5的表达,且有抑制其他整合素家族基因表达的趋势。并且在细胞内,ETBM下调了通路关键激酶,FAK、Src和AKT的磷酸化,提示其抑制细胞活动性的机制可能与调控整合素及下游通路相关。通过利用cBioPortal大数据平台对人乳腺癌样本突变情况进行探索发现,本研究所涉及的整合素分子在乳腺癌中均存在一定突变。通过对TCGA中乳腺癌样本mRNA及蛋白表达的提取,证明ETBM作用靶点ITGB1、ITGB8及ARHGAP5在人乳腺癌患者中存在表达异常,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结论:ETBM对TNBC的生长及转移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整合素蛋白ITGB1、ITGB8及ARHGAP5的表达,及下游激酶的活化相关。

贾梅[7](2016)在《胶艾汤衍化为四物汤功效取向变化的作用部位研究》文中认为胶艾汤首记载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全方由阿胶、艾叶、甘草、当归、川芎、白芍、地黄七味药组成,该方临床主要治疗妇人冲任虚损,崩漏,月水量多,或伴分娩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四物汤始见于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由胶艾汤减去阿胶、艾叶、甘草三味药,地黄易为熟地,且增加当归、川芎两药味比例衍化而成。胶艾汤衍化为四物汤一是通过原方的精炼,突出了活血药功效组配的比重;二是通过调整剂量,增加了当归和川芎的比例,使得方剂功效向养血和血方向拓展。本课题前期着重研究胶艾汤衍化为四物汤的功效取向变化,而对胶艾汤衍化为四物汤功效取向变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甚少。因此本论文以胶艾汤、四物汤及其不同溶剂提取部位为研究对象,借助急性血瘀模型、子宫出血模型、血虚模型筛选四物汤活血、胶艾汤止血、补血作用的最强有效部位;借助UPLC-Q/TOF-MS对胶艾汤、四物汤及其不同溶剂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比较研究,为阐明胶艾汤衍化为四物汤功效取向变化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从胶艾汤、四物汤及相关药味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两方面进行综述,清晰地了解胶艾汤、四物汤的研究现状,为本论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阐明胶艾汤衍化为四物汤功效取向变化的物质基础奠定基础。(二)四物汤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活血祛瘀有效部位筛选四物汤经水煎煮后,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分别得到四个溶剂提取部位。采用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加冰水浴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检测各组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凝血四项、血小板聚集率、血浆TXB2、6-keto-PGFla及子宫病理切片。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乙酸乙酯组明显降低大鼠各切变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明显延长TT,PT,APTT,明显降低FIB含量、血小板聚集率、血浆TXB2的含量,明显升高6-keto-PGFla的含量(P<0.01);石油醚组可明显降低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P<0.05),降低TXB2含量、升高6-keto-PGFla的含量(P<0.01);正丁醇组、水组可明显降低TXB2含量、升高6-keto-PGFla含量(P<0.01)。提示,四物汤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均具有降低TXB2、升高6-keto-PGFla含量,调节TXB2/6-keto-PGFla平衡的作用,乙酸乙酯组还可明显降低大鼠各切变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明显延长TT,PT,APTT,明显降低FIB含量,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四物汤乙酸乙酯部位为四物汤活血祛瘀的最强有效部位。(三)胶艾汤对子宫出血模型大鼠止血作用有效部位的筛选胶艾汤经水煎煮后,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分别得到四个溶剂提取部位。采用孕鼠联合灌胃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复制大鼠子宫出血模型,检测各组大鼠雌二醇(E2)、孕酮(P)、促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凝血功能、血小板系统、子宫出血时间(UBT)、子宫出血量(UBQ)、子宫肉眼及组织形态图。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乙酸乙酯组可明显升高 E2(P<0.01)、P(P<0.01)、LH(P<0.01)、FSH(P<0.01),明显缩短TT(P<0.01)、PT(P<0.01)、APTT(P<0.05),升高 FIB(P<0.01),升高 TXB2含量(P<0.01),降低 6-keto-PGFla 含量(P<0.01),调节 TXB2/6-keto-PGFla 平衡(P<0.01),明显缩短UBT(P<0.05),减少UBQ(P<0.01);正丁醇组可明显升高LH、6-keto-PGFla、调节 TXB2/6-keto-PGFla 平衡(P<0.01);水组可明显升高 E2、FSH、FIB(P<0.05),缩短 TT(P<0.05),升高 TXB2(P<0.01),降低 6-keto-PGFla(P<0.05),调节 TXB2/6-keto-PGFla 平衡(P<0.01),缩短 UBT(P<0.05)、减少 UBQ(P<0.05)。提示,乙酸乙酯部位为胶艾汤发挥止血作用的最强有效部位。(四)胶艾汤对血虚模型大鼠补血作用有效部位的筛选胶艾汤经水煎煮后,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分别得到四个溶剂提取部位。采取每天于眼底静脉丛放血5 mL·kg-1,连续放血12 d的方法,复制大鼠血虚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动物分别ig给予相应的供试品药物,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象、免疫器官指数、白细胞介素2(IL-2)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以及红细胞膜能量代谢酶活性。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胶艾汤正丁醇组可明显升高HCT、RBC、HGB、PLT(P<0.05、0.01);降低脾脏指数及EPO水平(P<0.05、0.01);明显升高胸腺指数、IL-2水平(P)<0.01),升高红细胞膜Ca2+,Mg2+-ATP酶及Na+,K+-ATP酶活性(P<0.05、0.01)。石油醚组可明显升高PLT及IL-2水平(P<0.01),降低EPO水平及脾脏指数(P<0.05、0.01)。乙酸乙酯组可明显降低脾脏指数及EPO 水平(P<0.01),升高红细胞膜Ca2+,Mg2+-ATP酶活性(P<0.05)。水组可明显升高PLT(P<0.05),降低EPO水平(P<0.01)。提示,正丁醇部位为胶艾汤发挥补血作用的最强有效部位。(五)胶艾汤乙酸乙酯部位与胶艾汤正丁醇部位不同比例组合对子宫出血模型大鼠止血功效的比较研究胶艾汤组方饮片加水煎煮后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得到胶艾汤乙酸乙酯部位与胶艾汤正丁醇部位提取物,胶艾汤乙酸乙酯部位与胶艾汤正丁醇部位按不同重量比组合后用0.5%CMC-Na溶液配制成各供试品溶液,采用孕鼠联合灌胃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复制大鼠子宫出血模型,比较各组大鼠雌二醇(E2)、孕酮(P)、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栓烷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la)、TXB2/6-keto-PGFla、子宫出血时间(UBT)、子宫出血量(UBQ)。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胶艾汤乙酸乙酯部位:胶艾汤正丁醇部位1:3组可明显缩短子宫出血模型大鼠TT、PT、APTT,升高模型大鼠FIB,缩短模型大鼠UBT,减少 UBQ,升高模型大鼠 TXB2、降低 6-keto-PGFla,调节 TXB2/6-keto-PGFla 的平衡,明显升高模型大鼠E2、P的含量。提示,胶艾汤乙酸乙酯部位:胶艾汤正丁醇部位1:3组较其它各给药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缓解子宫出血模型大鼠的出血症状,为胶艾汤对子宫出血模型大鼠发挥止血作用的最佳配比。(六)胶艾汤、四物汤及其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1.胶艾汤、四物汤及其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以体外培养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胶艾汤、四物汤及其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殖功能及体外诱生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胶艾汤、四物汤及其各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在安全剂量范围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胶艾汤与四物汤比较,胶艾汤有更强的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促进巨噬细胞增殖及提高细胞因子IL-12、TNF-αα含量从而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胶艾汤不同溶剂提取部位中胶艾汤正丁醇部位最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2.胶艾汤、四物汤及其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以体外培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胶艾汤、四物汤及其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ConA及LPS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IL-2及TNF-o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胶艾汤与四物汤均可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与有丝分裂原ConA、LPS协同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提升细胞因子IL-2、TNF-α的含量,且胶艾汤作用明显优于四物汤,胶艾汤不同溶剂提取部位中,胶艾汤正丁醇部位对上述指标改善作用最明显。(七)胶艾汤、四物汤及其各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的UPLC/Q-TOF-MS定性分析采用 AB SCIEX Triple TOFTM5600 高分辨质谱,ACQUITY UPLC(?)HSST3C18 色谱柱(2.1×50 mm 1.8 μm),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ESI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信息,借助Peak View SoftwareTM质谱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胶艾汤中共鉴定出73个化学成分,胶艾汤石油醚部位共鉴定出36个,胶艾汤乙酸乙酯部位共鉴定出58个化学成分,胶艾汤正丁醇部位共鉴定出65个化学成分,胶艾汤水部位共鉴定出58个化学成分,四物汤共鉴定出48个化学成分,四物汤石油醚部位共鉴定出25个化学成分,四物汤乙酸乙酯部位共鉴定出39个化学成分,四物汤正丁醇部位共鉴定出43个化学成分,四物汤水部位共鉴定出32个化学成分。(八)胶艾汤、四物汤各效应部位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相关性分析在前期(二)、(三)、(五)、(七)的工作基础上,通过SPSS分析软件中的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出与补血作用呈显着相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芍药苷亚硫酸酯、苯甲酰羟基芍药苷、牡丹皮苷E、夏佛托苷、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香豆素、GlyasperinK、8-表番木鳖酸、尿嘧啶核苷、藁本内酯、芹菜素、鼠李素;与活血作用呈显着相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香草酸、咖啡酸、4-羟基-3-丁基苯酞、没食子酸、4-羟基-3-丁基苯酞异构体、没食子酸乙酯、反-阿魏酸、川芎内酯J;与止血作用呈显着相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没食子酸乙酯、丹皮酚、甘草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6-二羟基-苯戊酮。其中芹菜素可同时发挥补血、活血作用,没食子酸乙酯可同时发挥活血、止血作用。

沈黎明[8](2011)在《甘草提取物中芳香化酶小分子配体的发现及其芳香化酶抑制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分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30个化合物,其中26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手段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鉴定。芳香化酶是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限速酶,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芳香化酶抑制剂作用机制之一是与酶的天然底物具有相似的结构,可以竞争芳香化酶的结合位点。目前常用的芳香化酶抑制剂筛选方法是TLC薄层层析法和3H20法,这些方法花费高,操作繁琐。本文致力于寻找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方法来发现具有芳香化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文献报道黄酮类化合物对芳香化酶有抑制作用,选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甘草作为研究对象。HPLC-MS/MS结合超滤离心的方法检测到甘草二氯甲烷提取物中21个(4、7、8、10、11、13、15、18、19、20、23、A~J)与芳香化酶结合能力较强的化合物。他们分别为异黄酮、二氢异黄酮、异戊烯基取代的异黄烷类化合物,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且异戊烯基取代能够增强化合物与芳香化酶的结合能力。由于所用芳香化酶为重组蛋白,其中含非芳香化酶肽段,会造成假阳性的结果,为消除非芳香化酶肽段的影响,建立了免疫沉淀联合LC-MS的方法来进一步检测甘草中进入MCF-7细胞并且与芳香化酶结合发挥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检测到7个(7、15、18、19、23、D、E)化合物能够进入MCF-7细胞并且与芳香化酶结合。并通过活性筛选模型验证了免疫沉淀联合LC-MS方法发现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可行性。

吕姣[9](2010)在《光甘草定与甘草酸的联合提取、分离纯化研究》文中指出国内外对光果甘草中有效成分的开发、生产主要是光甘草定,而把含量较高的甘草酸遗弃在废渣中,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提高甘草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甘草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的方法。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缩短了分析时间并且可以将光甘草定和甘草酸与杂质化合物有效的分离。确定了联合提取光甘草定和甘草酸的最佳工艺条件,溶剂为60%乙醇,提取时间为25 min,液固比为30:1,提取次数为3次。光甘草定提取率为0.33%,甘草酸提取率为6.42%。实验采用二氯甲烷和10%乙醇液液萃取法萃取甘草粗提物样品中的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光甘草定的纯度为12.90%,甘草酸的纯度为17.85%。优化了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光甘草定的工艺路线。选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30%乙醇溶液作为光甘草定的上样溶液;上样液浓度为0.5-0.6 mg/mL;上样流速为3 BV/h;洗脱流速为7 BV/h;洗脱液体积为8 BV;采用梯度洗脱法,用40%乙醇除杂后,收集70%乙醇洗脱液作为产品,光甘草定的纯度为23.90%;采用树脂纯化两次的方法提高其纯度,第二次使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光甘草定纯度由23.90%提高到35.10%。建立了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甘草酸的工艺路线。工艺参数为:选用AB-8大孔吸附树脂;上样液浓度为1.7 mg/mL;上样液流速为2BV/h;洗脱流速为7 BV/h:洗脱液体积为8 BV;采用梯度洗脱法,用20%乙醇除杂后,收集50%乙醇洗脱液作为产品,甘草酸的纯度为61.94%。研究了逆流色谱分离纯化光甘草定。选用正己烷-乙酸乙酯-乙腈-甲醇-水(5:6:1:2:2)体系,固定相保留率为为43%,得到的光甘草定产品纯度最高为95%。研究了制备色谱分离纯化光甘草定。流动相:甲醇:水(70:30v/v);流速:10 mL/min;上样量:10mg;柱温30℃;检测波长:283nm。得到光甘草定产品最高纯度可达97%,回收率为52%。研究了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对酪氨酸酶抑制性的影响。发现光甘草定确实有很强的酪氨酸酶抑制性,且纯度越高对酪氨酸酶抑制率越高。但对于甘草酸来说,酪氨酸酶抑制性不是很明显。

曾小英[10](2010)在《新疆胀果甘草叶化学成分研究及湖北省不同生态区烟草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甘草为豆科甘草属,该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法国、意大利、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西班牙、伊拉克和中国[1],全世界约有30多种,我国约有3种。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溃疡、抗病毒、抗病原微生物、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并有止咳祛痰、保肝、解毒作用等多种生物活性。由于国内外对甘草属植物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但关于新疆胀果甘草叶化学成分的报道甚少。本文对新疆胀果甘草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化学研究。利用系统溶剂提取法、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现代分离技术,从新疆胀果甘草叶65%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目前,通过化学和现代波谱学方法已鉴定了6个化合物,这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分别鉴定为3 -羟基,Δ12-齐墩果烯(1), 2-(4-Hydroxyphenyl)-ethyl dotriacotanoate(2),对甲氧基苯甲醛(3),对羟基苯乙醇(4),4′-甲氧基黄酮(5),亚油酸(6),前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本实验采取滤纸扩散法对对粗提液、石油醚相浸膏及乙酸乙酯相浸膏进行抑菌活性研究,以浓度为1mg/mL的硫酸卡那霉素溶液作对照。采用了BS、BM、E.coli、CA、CT和SA等6种菌种。实验结果表明粗提物浸膏有抗菌活性,但不能抑制真菌的生长,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甘草资源提供了依据。烟草,作为传统中药,始载于《景岳全书》。本品性温、味辛、有小毒。具有消肿、解毒、杀虫等功效。本文以收集中国湖北不同生态区的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样品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气相色谱仪-质谱仪联用系统(GC - MS),对烟草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而建立起一个定量评价烟草质量的方法。由于各地区的土壤状况,气候环境,地形等不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种植的不同类型的烟草含有一些特有成分,总结出同一品种的烟草比较适合种植的地区。

二、刺果甘草二氯甲烷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果甘草二氯甲烷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乌拉尔甘草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甘草地上部分研究进展
    1.1 甘草属植物资源概况
    1.2 甘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茋类化合物
        1.2.3 香豆素类化合物
        1.2.4 氨基酸类
        1.2.5 其他类化合物
    1.3 甘草地上部分药理活性研究
        1.3.1 抗炎作用
        1.3.2 抗氧化作用
        1.3.3 抗菌作用
        1.3.4 抗病毒作用
        1.3.5 降血糖作用
        1.3.6 抗遗传毒性
        1.3.7 抗肿瘤活性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乌拉尔甘草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与材料
        2.1.2 植物来源及鉴定
        2.1.3 提取与分离
    2.2 化合物结构解析
    2.3 已知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
第三章 甘草叶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
    3.1 抗炎活性筛选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仪器与材料
        3.1.1.2 实验方法
        3.1.2 实验结果
        3.1.2.1 标准曲线
        3.1.2.2 MTT实验
        3.1.2.3 NO测定
    3.2 抗炎机制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仪器与材料
        3.2.1.2 实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2.2.1 蛋白浓度的测定
        3.2.2.2 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3.3 抗肿瘤活性研究
        3.3.1 材料与方法
        3.3.1.1 仪器与材料
        3.3.1.2 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经方葛根汤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葛根汤中医文献研究
    2.葛根汤药理作用研究
        2.1 抗炎镇痛作用
        2.2 免疫调节及抗过敏作用
        2.3 抗病毒作用
        2.4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3.葛根汤临床应用现状
    4.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
    5.小结
第二章 葛根汤体外抗甲型H1N1 流感病毒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试剂
        1.3 鸡胚、细胞和大肠杆菌
        1.4 病毒
        1.5 大肠杆菌培养基的配置
        1.6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的制备
        2.2 细胞培养
        2.3 病毒的扩增
        2.4 病毒滴度TCID50的测定
        2.5 药物的细胞毒性测定
        2.6 葛根汤体外抗病毒活性测定
        2.7 病毒基因拷贝数的检测
        2.8 葛根汤对流感病毒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2.9 时间进程实验
        2.10 吸附试验
        2.11 穿入实验
        2.12 葛根汤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2.13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流感病毒滴度TCID50 的测定
        3.2 药物对MDCK细胞的毒性测定
        3.3 葛根汤体外抗病毒活性测定
        3.4 葛根汤对流感病毒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3.5 时间进程实验初步探究葛根汤体外抗病毒环节
        3.6 葛根汤对病毒吸附阶段和穿入阶段的影响
        3.7 葛根汤对病毒复制阶段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葛根汤体内抗甲型H1N1 流感病毒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的制备及给药方案
        2.2 H1N1对ICR小鼠LD50 的测定
        2.3 直观临床指标评价
        2.4 动物处理及样本采集
        2.5 肺组织切片的制备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的转录
        2.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
        2.8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IFN-γ+(Th1)/CD4+IL-4+(Th2)细胞比例
        2.9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CD4+/CS3+CD8+细胞比例
        2.10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H1N1对ICR小鼠的LD50
        3.2 葛根汤对H1N1 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及体重变化率的影响
        3.3 葛根汤减轻了非致死性感染模型小鼠肺组织损伤、降低肺组织病毒量
        3.4 H1N1 感染小鼠肺组织IL-1α、IL-6和TNF-α的表达
        3.5 葛根汤改善H1N1 感染小鼠Th1/Th2 免疫失衡
        3.6 葛根汤改善H1N1 感染小鼠CD3+CD4+/CD3+CD8+T细胞比例失衡
        3.7 葛根汤影响了TLR7 信号通路的表达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HPLC-Q-TOF-MS的葛根汤化学成分表征及其体内抗甲型H1N1 流感病毒的药效物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HPLC色谱峰的标定
        2.4 方法学考察
        2.5 质谱条件
        2.6 体内抗H1N1 实验
        2.7 相关性分析
        2.8 含药血浆供试品的制备
        2.9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HPLC图谱的建立
        3.2 方法学考察
        3.3 所标定色谱峰的HPLC-Q-TOF-MS分析
        3.4 主要质谱峰的质谱解析
        3.5 葛根汤及各极性部位的抗H1N1 活性测定
        3.6 谱效关系分析
        3.7 葛根汤入血成分的检测
    4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着作

(3)桔梗甘草汤中抑制HNE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桔梗甘草汤体外HNE抑制活性部位的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1.3 植物来源
    1.2 实验方法
        1.2.1 桔梗甘草汤的提取分离
        1.2.2 体外HNE抑制实验
        1.2.2.1 最佳酶活性测定实验
        1.2.2.2 样品活性测试
    1.3 实验结果
        1.3.1 水提组HNE抑制率结果
        1.3.2 醇提组HNE抑制率结果
        1.3.3 醇提组TLC结果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甘草抑制HNE活性成分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植物来源
        2.1.4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及光谱数据
        2.2.2 体外HNE实验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2.3.1 结果分析
        2.3.2 HNE实验结果分析
第三章 桔梗总皂苷及苷元抑制HNE活性成分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植物来源
        3.1.4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及光谱数据
        3.2.2 体外HNE实验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及待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中药桔梗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已发表的文章

(4)复方甘草胶囊的制备工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第一部分 复方甘草浸膏中有效成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1 复方甘草浸膏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1.1 仪器与试药
        1.1.1 仪器
        1.1.2 试药与试剂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结果
        1.3 讨论
        1.3.1 供试品的选择
        1.3.2 确定检测波长
        1.3.3 流动相的选择
        1.3.4 供试品的处理
        1.4 小结
    2 复方甘草浸膏中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2.1 仪器与试药
        2.1.1 仪器
        2.1.2 试药与试剂
        2.2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浸膏含量影响
        2.3.2 供试品的选择
        2.3.3 确定检测波长
        2.3.4 流动相的选择
        2.3.5 供试品的处理
        2.4 小结
第二部分 复方甘草胶囊的制备工艺
    1.1 仪器与材料
        1.1.1 仪器
        1.1.2 材料
    1.2 方法与结果
        1.2.1 辅料的选择
        1.2.2 颗粒制备工艺
        1.2.3 颗粒物理特性的考察
    1.3 讨论
        1.3.1 浸膏处理
        1.3.2 辅料对比
        1.3.3 润湿剂选择
        1.3.4 制粒处理
    1.4 小结
第三部分 复方甘草胶囊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1 复方甘草胶囊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1.1 仪器与试药
        1.1.1 仪器
        1.1.2 试药与试剂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结果
        1.3 讨论
        1.3.1 供试品加入量
        1.3.2 辅料的干扰
        1.3.3 供试品的处理
        1.4 小结
    2 复方甘草胶囊中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2.1 仪器与试药
        2.1.1 仪器
        2.1.2 试药与试剂
        2.2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供试品加入量
        2.3.2 辅料的干扰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长白山刺果甘草与甘草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器材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实验方法
    2. 实验步骤
四、实验结果分析

(6)鲜土贝母二氯甲烷提取物对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综述
        1. 乳腺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土贝母成分及抗肿瘤活性背景综述
        3. 转移理论及乳腺癌转移机制背景综述
    第二部分 立题依据
        1. 土贝母治疗乳腺癌转移的中医理论依据
        2. 研究中药干预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最佳模型
第二章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 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 研究内容概括
        1. ETBM对三阴性乳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及转移的实时动态检测
        2. ETBM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3. 数字基因高通量测序(Digital gene expression sequencing,DGE)
        4. 验证ETBM对细胞及组织整合素相关分子的影响
        5. 人乳腺癌基因数据挖掘
    第四部分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结果
    第一部分 鲜土贝母二氯甲烷提取物对裸鼠原位移植瘤及转移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第二部分 鲜土贝母二氯甲烷提取物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第三部分 鲜土贝母二氯甲烷提取物对细胞转录组的影响及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第四部分 鲜土贝母二氯甲烷提取物对细胞及动物整合素表达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第五部分 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挖掘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第一部分 实验主要结论及讨论
    第二部分 不足及未来研究设想
    第三部分 本研究中医理论思考及杂想
参考文献
附 博士期间海外研修课题:Notch2在肝细胞来源胆管癌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二部分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质粒载体和试剂
        2. 动物及尾静脉高压注射法
        3. 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IHC)分析
        4. 免疫荧光(IF)
        5. 蛋白质提取和Western blot分析
        6. RNA提取和qRT-PCR
        7. 细胞培养
        8. 体外siRNA转染
        9.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AKT/Yap诱导的ICC起源于肝细胞
        2. Notch信号通路在AKT/Yap ICC中被激活
        3. AKT/Yap诱导的ICC形成依赖于经典的Notch通路
        4. 细胞自分泌Notch1信号传导在AKT/Yap ICC形成中作用有限
        5. AKT/Yap诱导的ICC需要肝细胞自分泌的Notch2受体
        6. Notch2的缺失减弱了肝恶性细胞中的胆管标志物表达
    第四部分 讨论及中医学思考
        1. 讨论
        2. 中医学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7)胶艾汤衍化为四物汤功效取向变化的作用部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向及预期结果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胶艾汤与四物汤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四物汤的化学成分研究
        2.胶艾汤的化学成分研究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胶艾汤与四物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胶艾汤的药理作用研究
        2.四物汤的药理作用研究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四物汤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活血祛瘀有效部位的筛选
    1.材料
    2.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胶艾汤对子宫出血模型大鼠止血作用有效部位的筛选
    1.材料
    2.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胶艾汤对血虚模型大鼠补血作用有效部位的筛选
    1.材料
    2.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胶艾汤乙酸乙酯部位与胶艾汤正丁醇部位不同比例组合对子宫出血模型大鼠止血功效的比较研究
    1.材料
    2.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胶艾汤、四物汤及其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第一节 胶艾汤、四物汤及其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1.材料
        2.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胶艾汤、四物汤及其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1.材料
        2.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胶艾汤、四物汤及其各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的UPLC-Q/TOF-MS定性分析
    1.仪器和试药
    2.方法
    3.结果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胶艾汤、四物汤各效应部位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相关性分析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甘草提取物中芳香化酶小分子配体的发现及其芳香化酶抑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甘草中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1.1 甘草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1 黄酮类化合物
        1.1.2 三萜类化合物
        1.1.3 其他化合物
        1.2 甘草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1 抗肿瘤作用
        1.2.2 抗病毒作用
        1.2.3 抗炎及抗免疫作用
        1.2.4 抗氧化作用
        1.2.5 芳香化酶抑制作用
        1.2.6 其他药理作用
    第二节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甘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甘草的化学成分
    2.2 甘草化学成分的结构解析
第3章 甘草中芳香化酶小分子配体的研究
    3.1 HPLC-MS研究甘草提取物中芳香化酶小分子配体的实验原理
    3.2 HPLC-MS研究甘草提取物中芳香化酶小分子配体的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色谱及质谱条件
        3.2.3 实验步骤
    3.3 HPLC研究甘草提取物中芳香化酶小分子配体的实验结果
        3.3.1 HPLC分析甘草中化合物与芳香化酶的结合能力
        3.3.2 LC-MS/MS鉴定甘草二氯甲烷提取物化合物结构
第4章 基于LC-MS和免疫沉淀技术的甘草中芳香化酶配体研究
    4.1 实验原理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分析色谱条件
        4.2.3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
        4.3.1 LC-MS联合免疫沉淀技术检测甘草中与芳香化酶结合的化合物
        4.3.2 生物模型检测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对芳香化酶的抑制作用
第5章 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第一节 实验仪器与试剂
        5.1 仪器
        5.2 材料与试剂
    第二节 甘草中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5.3 植物来源与鉴定
        5.4 药材的提取
        5.5 化学成分的分离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图

(9)光甘草定与甘草酸的联合提取、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草资源的基本概况
        1.1.1 甘草的分类
        1.1.2 甘草的化学成分
        1.1.2.1 黄酮类化合物
        1.1.2.2 三萜类化合物
        1.1.3 甘草的应用
    1.2 光甘草定简介
        1.2.1 光甘草定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1.2.2 光甘草定的药理作用
        1.2.2.1 抗炎、抗菌作用
        1.2.2.2 抗骨质疏松症、抗癌作用
        1.2.2.3 雌激素样作用
        1.2.2.4 美白作用
        1.2.2.5 抑制脂质体过剩
    1.3 甘草酸简介
        1.3.1 甘草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1.3.2 甘草酸的药理作用
        1.3.2.1 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
        1.3.2.2 抗癌作用
        1.3.2.3 抗病毒作用
        1.3.2.4 免疫调节作用
        1.3.2.5 抗溃疡、抗菌及镇静作用
    1.4 光甘草定及甘草酸的分析检测方法
        1.4.1 薄层色谱法
        1.4.2 毛细管电泳法
        1.4.3 紫外分光光度法
        1.4.4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 光甘草定及甘草酸的提取方法
        1.5.1 传统回流提取法
        1.5.1.1 水提法
        1.5.1.2 有机溶剂提取法
        1.5.2 超声波提取法
        1.5.3 超临界萃取法
    1.6 光甘草定及甘草酸的分离纯化方法
        1.6.1 结晶法
        1.6.2 大孔树脂法
        1.6.3 柱层析法
        1.6.4 色谱分离纯化法
        1.6.4.1 逆流色谱
        1.6.4.2 制备色谱
    1.7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7.1 目的和意义
        1.7.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测定及联合提取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光果甘草样品的制备
        2.2.2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2.3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样品含量测定方法
        2.2.4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超声联合提取单因素试验
        2.2.5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超声联合提取响应面实验设计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测定方法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3.1.2 流动相的选择
        2.3.1.3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2.3.1.4 样品含量测定
        2.3.1.5 精密度试验
        2.3.1.6 重现性试验
        2.3.1.7 稳定性实验
        2.3.1.8 加样回收率实验
        2.3.2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超声联合提取工艺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2.3.2.1 提取溶剂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提取率的影响
        2.3.2.2 提取溶剂浓度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提取率的影响
        2.3.2.3 提取时间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提取率的影响
        2.3.2.4 提取液固比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提取率的影响
        2.3.2.5 提取次数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提取率的影响
        2.3.2.6 响应面分析方案及结果
        2.3.2.7 各因素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提取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萃取分离工艺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甘草样品的制备
        3.2.2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样品含量的测定
        3.2.3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样品萃取分离
        3.2.3.1 乙酸乙酯萃取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3.2.3.2 乙醚萃取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3.2.3.3 甲苯萃取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3.2.3.4 二氯甲烷萃取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3.2.3.5 乙酸乙酯和乙醚联合萃取对光甘草定含量的影响
        3.2.3.6 乙酸乙酯和甲苯联合萃取对光甘草定含量的影响
        3.2.3.7 二氯甲烷和10%乙醇液液萃取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乙酸乙酯萃取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3.3.2 乙醚萃取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3.3.3 甲苯萃取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3.3.4 二氯甲烷萃取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3.3.5 乙酸乙酯和乙醚联合萃取对光甘草定含量的影响
        3.3.6 乙酸乙酯和甲苯联合萃取对光甘草定含量的影响
        3.3.7 二氯甲烷和10%乙醇液液萃取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3.3.8 比较各种萃取溶液对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光甘草定与甘草酸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样品的制备
        4.2.2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含量的测定
        4.2.3 树脂的预处理
        4.2.4 大孔吸附树脂的物理参数
        4.2.5 吸附量、吸附率和解吸率计算公式
        4.2.6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光甘草定
        4.2.6.1 光甘草定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4.2.6.2 光甘草定上样溶液的选择
        4.2.6.3 光甘草定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等温线实验
        4.2.6.4 光甘草定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动力学实验
        4.2.6.5 光甘草定HPD100大孔吸附树脂静态解吸实验
        4.2.6.6 光甘草定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实验
        4.2.6.7 光甘草定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动态洗脱实验
        4.2.6.8 AB-8大孔吸附树脂继续纯化光甘草定
        4.2.7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甘草酸
        4.2.7.1 甘草酸大孔吸附树的筛选
        4.2.7.2 甘草酸AB-8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等温线实验
        4.2.7.3 甘草酸AB-8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动力学实验
        4.2.7.4 甘草酸AB-8大孔吸附树脂静态解吸实验
        4.2.7.5 甘草酸AB-8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实验
        4.2.7.6 甘草酸AB-8大孔吸附树脂动态洗脱实验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光甘草定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1 光甘草定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结果
        4.3.1.2 光甘草定上样溶液的选择结果
        4.3.1.3 光甘草定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等温线
        4.3.1.4 光甘草定HPD100树脂吸附动力学曲线
        4.3.1.5 光甘草定HPD100大孔吸附树脂静态洗脱结果
        4.3.1.6 上样液的浓度对动态吸附光甘草定的影响
        4.3.1.7 洗脱液体积对光甘草定解吸率的影响
        4.3.1.8 光甘草定HPD100树脂的洗脱条件
        4.3.1.9 AB-8大孔吸附树脂继续纯化光甘草定的结果
        4.3.2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甘草酸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1 甘草酸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结果
        4.3.2.2 甘草酸AB-8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等温线
        4.3.2.3 甘草酸AB-8树脂吸附动力学曲线
        4.3.2.4 甘草酸AB-8大孔吸附树脂静态洗脱结果
        4.3.2.5 上样液的浓度对动态吸附甘草酸的影响
        4.3.2.6 上样液流速对动态吸附甘草酸的影响
        4.3.2.7 洗脱液流速对甘草酸解吸率的影响
        4.3.2.8 洗脱液体积对甘草酸解吸率的影响
        4.3.2.9 甘草酸AB-8树脂的洗脱条件
    4.4 小结
第五章 高纯度光甘草定的制备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逆流色谱分离纯化光甘草定样品的制备
        5.2.2 制备色谱分离纯化光甘草定样品的制备
        5.2.3 光甘草定含量的测定
        5.2.4 逆流色谱溶剂体系的配制
        5.2.5 逆流色谱分配系数的测定
        5.2.6 分析型逆流色谱条件
        5.2.7 制备色谱的条件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逆流色谱分离纯化光甘草定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1 溶剂体系的选择
        5.3.1.2 不同溶剂体系的分离效果
        5.3.2 制备色谱分离纯化光甘草定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5.3.2.1 流动相的选择
        5.3.2.2 分离效果
        5.3.3 光甘草结构鉴定
        5.3.3.1 液质联用鉴定
        5.3.3.2 核磁鉴定
        5.3.3.3 鉴定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和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甘草样品的制备
        6.2.2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样品含量的测定
        6.2.3 溶液的制备
        6.2.3.1 0.005MOL/L多巴溶液的制备
        6.2.3.2 0.10MOL/L磷酸缓冲溶液(PH=6.0)的制备
        6.2.3.3 磷酸盐缓冲液(pH 7.2)的制备
        6.2.4 酪氨酸酶液的制备
        6.2.5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测定方法
        6.2.6 不同天然产物对酪氨酸酶抑制性的比较
        6.2.7 甘草提取物浓度对酪氨酸酶抑制性的影响
        6.2.8 甘草提取物对酪氨酸酶IC50的测定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不同天然产物对酪氨酸酶抑制性的比较
        6.3.2 光甘草定纯度对酪氨酸酶抑制性的影响
        6.3.3 甘草酸纯度对酪氨酸酶抑制性的影响
        6.3.4 光甘草定对酪氨酸酶IC50的测定
        6.3.5 甘草酸对酪氨酸酶IC50的测定
        6.3.6 光甘草定与甘草酸与常用美白产品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新疆胀果甘草叶化学成分研究及湖北省不同生态区烟草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甘草属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1.1 酚类化学成分
        1.1.2 三萜类化学成分
        1.1.3 生物碱类化学成分
        1.1.4 多糖类化学成分
        1.1.5 氨基酸类化学成分
        1.1.6 其他类化学成分
    1.2 甘草的药理研究现状
        1.2.1 抗肿瘤及抗病毒作用
        1.2.2 抗炎、抗变态作用
        1.2.3 镇咳祛痰作用
        1.2.4 对免疫功能及保肝作用
        1.2.5 抗溃疡作用
        1.2.6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1.2.7 抗心律失常作用
        1.2.8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2.9 解毒作用
    1.3 临床应用现状
        1.3.1 配伍应用
        1.3.2 验方
        1.3.3 成药
    1.4 甘草的综合开发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新疆胀果甘草叶化学成分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2.2 提取与分离流程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3章 新疆胀果甘草叶粗提取物的抑菌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各相粗提物抑菌活性的结果
        3.3.2 讨论
第4章 湖北省不同生态区烟草质量评价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缩略语与简写注释

四、刺果甘草二氯甲烷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乌拉尔甘草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D]. 王丽瑶. 兰州大学, 2020(01)
  • [2]经方葛根汤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研究[D]. 耿子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3]桔梗甘草汤中抑制HNE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D]. 伍宇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4]复方甘草胶囊的制备工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D]. 薛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长白山刺果甘草与甘草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J]. 钟佳潭. 新课程(下), 2018(06)
  • [6]鲜土贝母二氯甲烷提取物对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婧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4)
  • [7]胶艾汤衍化为四物汤功效取向变化的作用部位研究[D]. 贾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8]甘草提取物中芳香化酶小分子配体的发现及其芳香化酶抑制活性研究[D]. 沈黎明. 浙江大学, 2011(05)
  • [9]光甘草定与甘草酸的联合提取、分离纯化研究[D]. 吕姣.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2)
  • [10]新疆胀果甘草叶化学成分研究及湖北省不同生态区烟草质量评价[D]. 曾小英. 中南民族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甘草刺果二氯甲烷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