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田生态养殖实现农业新跨越

发展水田生态养殖实现农业新跨越

一、发展稻田生态养殖 实现农业新跨越(论文文献综述)

蔡晓晴[1](2021)在《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 ——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以乡村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产性景观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对乡村生产性景观的规划研究过多强调经济效益和审美价值,而对生态可持续建设等研究较少。本文从生态循环农业视角切入,首先阐述乡村生产性景观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在明晰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性景观等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国内外生产性景观发展脉络和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优秀案例,进行经验总结。其次,辨析生态循环农业和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关系,从不同角度总结生产性景观类型,并对其生态、美学、生产与生活应用、文化、农文旅融合等价值进行评价,通过与传统生产性景观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本课题新的研究思路。总结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原则,提出生态循环农业应用策略及布局模式,从空间布局、景观结构及功能分区三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构建规划体系,通过整合乡村生产性景观资源,建立“点-线-面”的景观结构,依据农、林、牧、副、渔等农业构成要素划分功能分区,并提出具体的营造方法和途径。最后,以上述构建的规划体系为指导,规划秀洲区生产性景观,进一步验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寻求乡村生产性景观与生态循环农业的有机结合,强调生产性景观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并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生产性景观规划策略及体系,以期为未来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提供新的规划思路和借鉴依据。

潘秋宇[2](2020)在《柳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新兴农业产业类型,生态农业具备多面性、综合性等特点,其形成与发展需兼顾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三大要素。要想农业发展能够更上一层台阶,生态农业因其为综合性复合型的农业产业类型具有一定优势。目前,全国范围内许多地区都根据自身的自然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农业。柳州市作为我的家乡拥有丰富的农业发展资源,但在经济发展中却长期重视工业发展轻视农业发展,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许多农业生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柳州市农业发展较为缓慢。而发展生态农业能有效解决资源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的问题,优化发展模式,促进柳州经济健康、和谐、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法、资料分析法、实例剖析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柳州市生态农业形成、建立、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及针对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一、柳州市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主要体现在:柳州市发展农业及生态农业具有地理、自然资源、人文、交通区位等各类优势,能为有效发展农业相关产业提供坚实基础。经研究发现,柳州市发展生态农业呈现出生态农业的经营模式(例如林下种养殖、“稻田+渔”等)和产业的发展方向(例如三江稻鱼、融水林下灵芝等)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以现代产业园区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其周边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二、柳州市生态农业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农业科研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民及农业从业人员知识素养有待提高,产业相关基础设施覆盖率低,产业化程度低,产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及相关政策制度包括立法方面存在缺失等。三、根据上述现状与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创立新型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生态农业发展自主研发能力。二是加强对产业人员相关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提高产业相关人员的技能素质。三是发挥产业特色优势,不断提升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四是积极构建产业融资新型渠道,确保资金支持。五是建立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构建,确保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得到支持与保障。

刘克[3](2020)在《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山市地理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渔业生产规模效益排在全省前列,拥有全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脆肉鲩养殖基地和出口基地;因此中山市东升镇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基础优势,加快脆肉鲩产业升级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对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养殖、加工、销售等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的发展现状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脆肉鲩养殖模式单一,脆肉鲩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二是脆肉鲩加工能力不足,冷链物流功能发挥不明显;三是脆肉鲩科技含量低,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四是脆肉鲩文化营销能力薄弱,品牌价值和品牌强度不高;五是脆肉鲩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发展薄弱。接着,本文提出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的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多方参与,农户受益”的原则,并分别从养殖、加工、科研、品牌、三产融合等五个方面下手,通过完善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发展新型养殖模式;提升脆肉鲩加工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强化科学技术支撑,提升脆肉鲩科技研发含量;重视脆肉鲩品牌打造建设,大力宣传脆肉鲩产品;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采取措施。

吴媛媛[4](2019)在《吉林省通榆县绿野农业产业园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园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为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就业增收等功能,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决定2018年继续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这为吉林省通榆县绿野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也为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政策支撑。在论文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结合绿野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运用SWOT分析法指出绿野农业产业园的优劣势。同时结合这些优劣势,对推动绿野农业产业园发展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精心设计绿野农业产业园发展思路、科学谋划绿野农业产业园空间布局、积极推进盐碱地改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开发文旅休闲产业以及推进公司管理制度和股权制改革等,这对促进绿野农业产业园的产业发展、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化运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郭秋慧[5](2019)在《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米东区是自治区水稻种植生产基地,种植历史悠久,水稻生产是米东区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主导产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从高度依赖资源、追求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强调绿色生态、追求质的发展模式转变。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的通知,将水稻作为必保品种,强调要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和农资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由此可见,生态为核的“稻蟹共生”模式能够打开绿色农业新局面。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自2008年引进以来,经历了试点、发展和瓶颈阶段。目前,技术创新少、营销推广范围小、品牌效应缺失等多方面问题制约着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潜力的发挥。这对创立农业经济品牌,完成科技兴农的长远目标不利。本文以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分析法对当前区域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的发展现状,主要从稻蟹共生模式的结构与环节、规模与分布、效益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之后,从技术层面、推广层面和品牌建设层面归纳和总结了当前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再次,在借鉴辽宁盘锦稻蟹共生模式、上海崇明岛稻蟹共生模式、宁夏稻蟹共生模式的基础上,得到了国内稻蟹共生模式的经验,并进一步归纳出相应的启示;最后,基于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优化的思路与对策。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高稻蟹共生产品市场竞争力,最终使得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王强盛,韦琮,薄雨心,刘晓雪,章泳[6](2019)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绿色效应与发展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为了优化稻田种养结构、实现优质稻米供给侧改革、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得到快速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稻米和丰富的水禽产品,还满足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休闲观光需求,发挥了生态增效的作用。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稳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综合效应,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稻田综合种养的绿色效应,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途径,以期为稻田生态系统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魏榆帛[7](2019)在《经济人类学视域下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稻田养鱼作为一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在黔东南州主要在苗族、侗族的智慧与实践中产生,是一种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之一。将水稻和鱼类养在同一片区域的传统,不但能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提供物质保障,还能为保护生态环境,节省土地资源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它还蕴育出绚丽多彩的稻田养鱼习俗与文化,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文化体系,与当地经济活动和生活文化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稻田养鱼开始尝试规模化、产业化,以此提高经济效益。而稻田养鱼产业化的推动离不开农村合作社的成立,这也使得稻田养鱼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迁。本文从经济人类学的视域,通过黔东南州台江县南宫镇A村苗寨与黔东南州黎平县B村侗寨稻田养鱼现状分析作为切入点,查询相关资料和数据,在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嵌合理论、文化变迁理论、文化资本等理论,论述了传统稻田养鱼的生计方式、兴起、习俗与文化及当地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稻田养鱼从支撑人们的生存到迈向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得出影响稻田养鱼产业化发展的因素有:文化、专业人才、基础设施等。对此,通过借鉴国内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相关经验,结合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实际情况,进而提出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产业发展主要应从文化宣传与保护,促进文化产品的形成,以及政府政策、规划、引进人才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推进黔东南州稻田养鱼文化与产业化的和谐发展。

黄炜虹[8](2019)在《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影响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养模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村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成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增加优质生态农产品供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继续强调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要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在我国以小农生产为主导的农业系统中,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户对生态农业的采纳是我国农业实现生态化转型的基础。农业技术扩散系统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已成为学界共识,作为技术扩散系统中联结技术采用者的最后一环,技术扩散渠道是连接农业新技术或新成果与农民生产的重要桥梁,它决定农业先进技术能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在生态农业模式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对于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影响机制值得深入探究和系统分析。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采纳现状如何?改善农业技术扩散渠道能否有效提升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采纳积极性和采纳效益?如果能,影响作用的具体发生机制是什么?对以上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农户的生态农业采纳决策行为,创新生态农业技术扩散机制,对于发挥生态农业的生态修复功能与农民增收功能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据此,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生态种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技术扩散理论、农业技术选择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和理性小农理论,构建了“技术扩散渠道-采纳意愿-采纳行为-采纳效益”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稻虾共养模式采纳的影响机制;之后基于603份实地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检验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采纳意愿的影响,利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和层次回归分析方法估计了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联合决策的影响因素,针对采纳效益,基于生产函数构建了单位面积产值与单位面积成本模型,采用稳健标准误OLS方法估计了技术扩散渠道对稻虾共养户效益的影响,本文同时对其他影响农户采纳行为过程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做了整体把握。主要研究结论的概括如下:(1)建立了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采纳决策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出农户生态农业技术掌握程度是其生态农业模式采纳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农户效用函数的构建与推导,分析了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行为背后的核心原理,指出生产利润最大化和生产风险最小化是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两大目标,决定了农户的效用水平。进一步结合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本文阐释了农业技术扩散渠道数量、渠道质量、渠道类别对于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意愿-采纳行为-采纳效益”的具体影响路径,提出了技术扩散渠道与农户采纳行为过程关系的理论分析模型。(2)农户可应用的技术扩散渠道状况差异较大,但整体质量偏差,与周围农户交流是农户获取稻虾共养技术时最偏好的渠道。从农户应用的技术扩散渠道平均水平来看,大部分农户拥有12种途径以获取农业新技术;渠道技术有效性的得分均值为3.25,说明农户普遍比较认可目前技术扩散渠道的应用价值;渠道成本节约性的得分均值为3.32,说明农户大多认为应用目前的技术扩散渠道不会花费太多的金钱成本;渠道关系紧密度的得分均值为3.12,相对另外两个评价项目的得分较低,说明农户与农业技术扩散渠道的联系还不算非常紧密。在不同类别的农业技术扩散渠道中,“与周围农户交流”这一渠道最受农户青睐,其技术有效性、关系紧密度、成本节约性的评价均名列前茅,尤其是渠道关系紧密度的得分明显大于其他渠道,说明农户间交流农业生产是目前农村信息流动的主要途径。(3)农户对稻虾共养模式的采纳意愿较为积极,技术扩散渠道的数量与成本节约性对农户稻虾共养模式采纳意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应用农资企业或零售店渠道时农户更愿意采纳稻虾共养模式。调查表明71%的农户具备稻虾共养模式采纳意愿,大部分农户愿意尝试采纳或继续实行稻虾共养,侧面证明了稻虾共养模式较好的吸引力。农业技术扩散渠道的数量与成本节约性对农户稻虾共养模式采纳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渠道关系紧密性对农户稻虾共养模式采纳意愿则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农户其他特征因素对其采纳稻虾共养模式意愿也有显着影响,户主年龄越大、土地细碎化程度越严重、预期稻虾共养模式技术操作难度越高的农户愿意采纳稻虾共养模式的概率显着降低,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高、耕地经营规模较大、对稻虾共养模式的经济效益预期、加入农民合作组织、周围农户采纳稻虾共养模式较多的农户表现出对稻虾共养模式更强烈的采纳意愿。不同类型的技术扩散渠道中,农户应用农资企业或零售店渠道时,其愿意采纳稻虾共养模式的概率更高。(4)农户对稻虾共养模式采纳比率较高,采纳行为受到技术扩散渠道数量的正向影响,通过与周围农户交流获取农业技术的农户,更有可能实施稻虾共养模式,此外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关系还受到技术扩散渠道成本节约性的调节作用。有63%的被调查农户采纳了稻虾共养模式。基于双变量Pr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农业技术扩散渠道的数量对稻虾共养模式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扩散渠道质量的各指标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不显着,不同类别的技术扩散渠道中仅有“与周围农户交流”这一渠道对农户的稻虾共养模式采纳行为表现出显着正向作用。从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一致性来看,农户应用的技术扩散渠道数量对于其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一致为正的概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渠道关系紧密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户有采纳意愿但无采纳行为的发生概率。此外,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分析农业技术扩散渠道的调节作用,发现稻虾共养模式采纳意愿对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采纳意愿与渠道成本节约性的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采纳意愿对采纳行为的正向作用。(5)农户采纳稻虾共养模式的盈利水平较好,稻虾共养户单位面积效益受到技术扩散渠道关系紧密性与成本节约性的显着影响,人际扩散渠道是影响稻虾共养户生产效益的主要技术扩散渠道类型。稻虾共养模式的盈利性较好,亩均收入为4100.37元,亩均利润1839.48元,略低于池塘精养小龙虾的收益,但远大于单纯种植水稻的模式,因此可以在保证水稻生产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小龙虾产品的高收入实现农户增收。技术扩散渠道的关系紧密性、应用与周围农户交流的渠道对于稻虾共养户的单位面积产值具有显着为正的影响。技术扩散渠道的关系紧密度和成本节约性会显着提高稻虾共养户的单位面积成本,农户通过农民合作组织、与周围农户交流、上网或查阅书籍3种渠道获取稻虾共养技术,显着提高了其单位面积成本。此外,不同规模稻虾共养户的单位面积产值与成本的影响因素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三维动态过程视角概括了技术扩散渠道影响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机理模型,揭示了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意愿-行为-效益”的内在发展过程。鲜有研究将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行为诱因及其经济效应评价纳入到同一分析框架内。在现实生活中,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效应对于农户生产决策来说是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直接影响其农业收益水平,经济收益反过来亦会对农户采纳决策有重要的驱动力,本研究将对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意愿、行为、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从“采纳意愿-采纳行为-采纳效益”的创新采纳过程视角来剖析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采纳。(2)构架了农户外部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影响其内部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理论分析模型,验证了技术扩散渠道数量、质量与类别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影响机制。已有研究虽然关注了政府农技推广、参与技术培训、农民合作组织等技术资源因素对农户生态农业生产的影响,但尚未对生态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进行系统归纳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对生态农业采纳的技术资源因素从扩散渠道角度进行整合与解构,分析农户可应用的生态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对其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影响机制,具体从技术扩散渠道数量、技术扩散渠道质量、技术扩散渠道类别三个角度,构架起农户面临的外部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影响其内部生态农业模式采纳过程的分析框架。(3)基于创新采纳过程提出了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动态激励机制,强调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持续性激励。本研究基于创新采纳过程的多阶段特征,以“采纳意愿-采纳行为-采纳效益”的形成机理为依据,提出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应该满足以下原则:强化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感知有用性、提高生态农业模式对农户的技术易用性、改善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盈利性、弱化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风险性。并进一步结合不同阶段行为特性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农户采纳意愿的诱导机制、农户采纳行为的激励机制与农户采纳效益的提升机制,通过农户动态行为过程的持续激励,实现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稳定和高效采纳。

吴军[9](2019)在《怀宁县农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成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在4.53亿亩左右,水稻总产量达2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形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传统的单一种植水稻不仅效益低,而且还严重影响到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粮食的总产量。所以在传统水稻种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渔促稻、稳粮增收、质量安全、生态保护”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旨在推进现代渔业与农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渔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稻田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关于加速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新要求相吻合。本文以怀宁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的稻虾共生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理论分析、实地调查、实例论证和统计描述来判断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因素,探寻有效途径,把握正确的推广方向和方式,积累推广经验和理论,为政府渔业部门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以达到科技兴农、乡村振兴的目的。在经济效益上水稻单产稳中有升,亩均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从2016年的亩均经济效益1320.75元到2018年亩均经济效益3488.04元。在产投比方面稻渔综合种养的产投比2.21,明显高于单种植水稻的产投比1.38,所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真正实现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的经济效益目标。在社会效益上稻虾共生是实现一田两用、互利共生,资源节约、虾稻双收、增产增效,粮食安全、产品优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稻渔综合种养的示范带动效果显着,带动贫困户2000余人脱贫致富,发展面积发达到1740公顷,产量达到3654吨,群众满意度达到97%。在生态效益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和防止了农业面源污染,保障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有效的较低了70%的化肥使用量和60%的农药使用量,提高了龙虾品质和生产出的大米符合绿色无公害的要求。所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夯实了基础。

梁琪[10](2019)在《广西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逐步成为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不仅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还对我国农产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威胁。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广西西江流域是重要农业经济区,战略地位突出,肩负着保障生态环境的重要职责。本文通过对广西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入河污染量进行估算,从种植业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三方面评价了广西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现当前广西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着污染排放量大、资源紧缺,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业割裂,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农民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意识不强,管理和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当前广西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流域生态农业建设、创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执法与优化监督环境等方面的对策,为广西政府针对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决策提供参考。

二、发展稻田生态养殖 实现农业新跨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稻田生态养殖 实现农业新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 ——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1.1 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发展背景
        1.1.1.2 农业及休闲农业的发展
        1.1.2 现实需求
        1.1.2.1 环境需求
        1.1.2.2 大众需求
        1.1.3 生产性景观的应运而生
        1.1.4 生态循环农业在生产性景观中的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研究法
        1.3.2.2 实地调研法
        1.3.2.3 交叉学科研究法
        1.3.2.4 归纳分析法
        1.3.2.5 案例实证研究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1.5 论文框架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生产性景观
        2.1.2 生态循环农业
        2.1.2.1 生态农业
        2.1.2.2 循环农业
        2.1.2.3 生态循环农业
    2.2 相关理论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美学理论
        2.2.3 生态产业链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生产性景观研究概况
        2.3.1 国外研究概况
        2.3.1.1 发展脉络
        2.3.1.2 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概况
        2.3.2.1 发展脉络
        2.3.2.2 研究进展
        2.3.3 文献总结
        2.3.3.1 现存不足
        2.3.3.2 发展趋势
    2.4 案例分析
        2.4.1 台湾宜兰头城农场
        2.4.1.1 项目概况
        2.4.1.2 规划布局
        2.4.1.3 景观营造特色
        2.4.1.4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要点
        2.4.1.5 经验总结
        2.4.2 北京蟹岛观光园
        2.4.2.1 项目概况
        2.4.2.2 规划布局
        2.4.2.3 景观营造特色
        2.4.2.4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要点
        2.4.2.5 借鉴经验
        2.4.3 盐城市伍佑农业园
        2.4.3.1 项目概况
        2.4.3.2 规划布局
        2.4.3.3 景观营造特色
        2.4.3.4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要点
        2.4.3.5 借鉴经验
        2.4.4 案例总结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分析
    3.1 生态循环农业和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关系辨析
        3.1.1 生态循环农业是生产性景观规划的创新思路
        3.1.2 生产性景观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载体
    3.2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乡村生产性景观类型
        3.2.1 按生态循环农业构成元素分
        3.2.1.1 循环农田景观
        3.2.1.2 生态林果景观
        3.2.1.3 生态养殖景观
        3.2.1.4 新型设施景观
        3.2.1.5 农事活动景观
        3.2.2 按生态循环农业应用功能分
        3.2.2.1 生态保育型
        3.2.2.2 休闲观光型
        3.2.2.3 互动体验型
        3.2.2.4 科普教育型
        3.2.3 按生态循环农业开发程度分
        3.2.3.1 原生型
        3.2.3.2 再生型
        3.2.3.3 综合型
    3.3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
        3.3.1 生态评价
        3.3.2 美学方面评价
        3.3.3 生产与生活应用评价
        3.3.4 文化活化评价
        3.3.5 农文旅融合评价
    3.4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与传统生产性景观规划的对比分析
        3.4.1 从农业资源整合角度分析
        3.4.2 从景观规模及形式分析
        3.4.3 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
        3.4.4 从科技应用角度分析
        3.4.5 从产业融合角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
    4.1 规划原则
        4.1.1 生态循环原则
        4.1.2 多产融合原则
        4.1.3 因地制宜原则
        4.1.4 公众参与原则
        4.1.5 文化活化原则
    4.2 生态循环农业策略
        4.2.1 整合生态循环农业资源
        4.2.2 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4.2.3 注重生态资源循环利用
        4.2.4 构建多产融合体系
    4.3 规划内容与方法
        4.3.1 空间布局规划
        4.3.1.1 带状布局
        4.3.1.2 核状布局
        4.3.1.3 环状布局
        4.3.2 景观结构规划
        4.3.2.1 生产性景观中“点”要素
        4.3.2.2 生产性景观中“线”要素
        4.3.2.3 生产性景观中“面”要素
        4.3.3 功能分区规划
        4.3.3.1 粮油种植区
        4.3.3.2 瓜菜种植区
        4.3.3.3 林果种植区
        4.3.3.4 花卉种植区
        4.3.3.5 水产养殖区
        4.3.3.6 畜牧养殖区
        4.3.3.7 设施栽培区
    4.4 本章小结
5 嘉兴市秀洲区生产性景观规划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背景
        5.1.2 场地现状
        5.1.2.1 自然条件
        5.1.2.2 生态环境
        5.1.2.3 道路交通
        5.1.2.4 旅游基础
    5.2 生产性景观资源分析
        5.2.1 物质资源
        5.2.2 非物质资源
    5.3 规划原则与目标
        5.3.1 规划原则
        5.3.2 规划思路
        5.3.3 定位与目标
        5.3.3.1 规划定位
        5.3.3.2 规划目标
    5.4 秀洲生产性景观中生态循环农业策略
        5.4.1 形成“稻、菜-渔-禽-沼-加-游”模式
        5.4.2 形成“林果-草-禽-沼-加-游”模式
        5.4.3 加强可再生资源利用
    5.5 总体规划
        5.4.1 空间布局
        5.4.2 景观结构
        5.4.2.1 一廊
        5.4.2.2 四线
        5.4.2.3 五区
    5.6 分区详细规划
        5.6.1 湿地水产区——渔业养殖类景观
        5.6.2 富硒农业区——蔬果作物类、粮食作物类景观
        5.6.3 生态稻渔区——粮油作物类景观
        5.6.4 精品水果区——果林类、花作物类景观
        5.6.5 有机瓜菜区——蔬果作物类景观
        5.6.6 智慧高产粮油区——设施景观、粮食作物类景观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2)柳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概况及生态农业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生态农业相关理论
        2.2.1 生态系统的原理
        2.2.2 生物种群间相互关联的原理
        2.2.3 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原理
        2.2.4 生态农业设计与规划的方法与原理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柳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3.1 柳州市农业基本概况
    3.2 柳州市生态农业现状
        3.2.1 柳州市生态农业发展历史
        3.2.2 柳州市生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3.2.3 柳州市生态农业主要模式及规模
    3.3 柳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特点
        3.3.1 在内容上呈现出特色鲜明的特点
        3.3.2 在形式上呈现出模式多样化的特点
    3.4 柳州市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分布
        3.4.1 柳州市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3.4.2 柳州市生态农业产业分布
    3.5 柳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益
        3.5.1 经济效益
        3.5.2 社会效益
        3.5.3 生态效益
第四章 柳州市生态农业发展SWOT分析
    4.1 优势(Strength)分析
        4.1.1 气候、林木资源优势
        4.1.2 交通区位优势
        4.1.3 人文条件优势
    4.2 劣势(Weakness)分析
        4.2.1 土地资源劣势
        4.2.2 公众生态意识淡薄
        4.2.3 农业产业化及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4.2.4 缺少农业技术的专业性人才
    4.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4.3.1 政策与招商引资
        4.3.2 区域开放性
        4.3.3 市场需求的变化
    4.4 威胁分析
        4.4.1 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市场竞争力
        4.4.2 工业污染较为严重
第五章 柳州市生态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5.1 农业科研方面创新水平不高
        5.1.1 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5.1.2 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足
        5.1.3 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
    5.2 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难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3 生态农业建设资金保障不足
        5.3.1 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5.3.2 政府在财政上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5.3.3 支持农业发展的贷款缺乏实际支持力度
    5.4 生态农业信息化水平低
    5.5 有关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和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第六章 柳州市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革新农业管理,建立有效机制提升柳州农业科研水平
        6.1.1 体制管理方面
        6.1.2 激励扶持方面
        6.1.3 科技创新方面
        6.1.4 建立示范园区带动作用
    6.2 加强从事生态农业工作的劳动力人口的教育和培训
        6.2.1 加大生态农业发展优势的宣传
        6.2.2 发展生态农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
    6.3 发挥柳州生态农业产业优势,提升生态农业综合竞争力
    6.4 创新融资渠道,为柳州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6.5 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健全柳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6.5.1 加大农业信息化的软硬件资源的投入
        6.5.2 完善和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系统
        6.5.3 培育农业信息化人才
    6.6 完善管理体制,创造柳州生态农业发展良好制度环境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脆肉鲩
        2.1.2 脆肉鲩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竞争优势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3 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发展现状
        3.1.1 中山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3.1.2 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养殖现状
        3.1.3 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加工产业现状
        3.1.4 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销售现状
    3.2 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2.1 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2.2 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发展的优势因素
    3.3 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脆肉鲩养殖模式单一,脆肉鲩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
        3.3.2 脆肉鲩加工能力不足,冷链物流功能发挥不明显
        3.3.3 脆肉鲩科技含量低,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3.3.4 脆肉鲩文化营销能力薄弱,品牌价值和品牌强度不高
        3.3.5 脆肉鲩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发展薄弱
4 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发展策略
    4.1 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4.1.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
        4.1.2 坚持生态安全,绿色发展
        4.1.3 坚持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4.1.4 坚持多方参与,农户受益
    4.2 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5 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5.1 完善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发展新型养殖模式
    5.2 提升脆肉鲩加工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
    5.3 强化科学技术支撑,提升脆肉鲩科技研发含量
    5.4 重视脆肉鲩品牌打造建设,大力宣传脆肉鲩产品
    5.5 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2.1 创新
        6.2.2 不足
    6.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吉林省通榆县绿野农业产业园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地调查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产业园
        2.1.2 产业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第3章 通榆县绿野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与SWOT分析
    3.1 绿野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
        3.1.1 绿野农业产业园简介
        3.1.2 绿野农业产业园建设概况
    3.2 绿野农业产业园建设SWOT分析
        3.2.1 优势
        3.2.2 劣势
        3.2.3 机遇
        3.2.4 挑战
第4章 促进绿野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对策措施
    4.1 精心设计绿野农业产业园发展思路
        4.1.1 基本原则
        4.1.2 发展思路
    4.2 科学谋划绿野农业产业园空间布局
        4.2.1 农业产业区
        4.2.2 生态循环农业区
        4.2.3 生活居住区
        4.2.4 休闲体验区
        4.2.5 综合办公区
    4.3 推进盐碱地改良
        4.3.1 灌水洗盐
        4.3.2 生物改良
        4.3.3 农业耕作方式改良
    4.4 打造高标准农田
        4.4.1 耕作单元设计
        4.4.2 农田工程设计
        4.4.3 设立农业机械站
    4.5 推进农业产业化
        4.5.1 完善农业生产模式
        4.5.2 农产品加工体系构建
        4.5.3 完善产品营销体系
    4.6 开发文旅休闲产业
        4.6.1 发展观光农业
        4.6.2 发展休闲垂钓
        4.6.3 发展采摘园
    4.7 推进农业产业园管理制度和股权制改革
        4.7.1 农业产业园管理制度建设
        4.7.2 农业产业园股权制度建设
第5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5.1 主要结论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2.1 米东区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2.2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历程
        2.2.1 试点阶段:2008-2012年
        2.2.2 发展阶段:2012-2016年
        2.2.3 瓶颈阶段:2016 年至今
    2.3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结构与环节
        2.3.1 稻蟹共生模式结构
        2.3.2 稻蟹共生模式环节
    2.4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规模与分布
    2.5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效益分析
        2.5.1 经济效益分析
        2.5.2 社会效益分析
        2.5.3 生态效益分析
第三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3.1.1 成蟹养殖水平低
        3.1.2 规模化、产业化配套不完善
        3.1.3 技术支持不够
    3.2 推广层面存在的问题
        3.2.1 蟹田米推广方面
        3.2.2 成蟹推广方面
    3.3 品牌建设层面存在的问题
        3.3.1 品牌建设不完善
        3.3.2 市场上假冒及粗制滥造现象严重
        3.3.3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3.3.4 品牌经济效益不高
第四章 国内典型稻蟹共生模式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稻蟹共生模式概述
        4.1.1 辽宁盘锦稻蟹共生模式
        4.1.2 上海崇明岛稻蟹共生模式
        4.1.3 宁夏稻蟹共生模式
    4.2 国内稻蟹共生模式经验借鉴及启示
        4.2.1 经验借鉴
        4.2.2 启示
第五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5.1 技术层面的对策建议
        5.1.1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供技术保障
        5.1.2 出台科技人才管理创新政策
        5.1.3 构建技术服务培训机制
    5.2 推广层面的对策建议
        5.2.1 建立养殖与推广基地
        5.2.2 建立信息网络推广体系
        5.2.3 完善稻蟹作物营销管理体系
    5.3 品牌建设层面的对策建议
        5.3.1 努力创建米东区“稻田蟹”和“稻蟹米”品牌
        5.3.2 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构建利益共同体
        5.3.3 塑造绿色品牌形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经济人类学视域下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稻“鱼”种养时代背景
        (二)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三)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发展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外经济人类学的研究
        (二)国内经济人类学研究
        (三)国内稻田养鱼研究
        (四)国外稻田养鱼研究
        (五)研究评述
    四、研究内容、方法、拟解决问题和技术战略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拟解决的问题
        (四)技术路线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经济人类学
        (二)稻田养鱼
    二、相关理论
        (一)“嵌合”理论
        (二)文化变迁与现代化理论
        (三)文化资本理论
        (四)生态农业理论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黔东南州稻田养鱼概况
    一、黔东南州传统的养鱼方式——稻田养鱼
        (一)鱼苗繁殖
        (二)稻田选择、建设与管理
        (三)放养数量、规格与捕鱼方式
    二、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中的文化体现
        (一)稻田养鱼中的祭祀体现
        (二)稻田养鱼中的物质体现
        (三)稻田养鱼中的鱼文化体现
    三、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在传统经济社会中的体现
        (一)稻田养鱼为经济社会提供基础
        (二)稻田养鱼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三)群族联系的关键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的兴起、变迁与效益分析
    一、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的起源与发展
        (一)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的起源
        (二)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的发展
    二、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习俗与文化的变迁
        (一)生计方式与稻田养鱼习俗的变迁
        (二)消费需求与稻田养鱼习俗的变迁
        (三)新的生计方式下黔东南州稻田养鱼文化的变迁
    三、促进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发展的综合效益分析
        (一)稻田养鱼的生态效益
        (二)稻田养鱼的社会效益
        (三)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现状及其产业发展途径探索
    一、黔东南州台江县A村合作社稻田养鱼发展现状
        (一)黔东南州台江县A村合作社发展现状
        (二)稻田养鱼习俗与文化的变迁
    二、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的经济意义及与现代经济的融合
        (一)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体现的经济意义
        (二)黔东南稻田养鱼与现代经济的融合
    三、国内其他稻田养鱼产业发展借鉴
        (一)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经验分析
        (二)湖北省潜江市升级版的“稻鱼模式”产业发展经验分析
    四、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产业问题、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产业发展问题
        (二)促进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思路
        (三)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产业对策建议
    五、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A:黔东南州稻田养鱼访谈提纲
    附录B:黔东南州稻田养鱼访谈记录摘要

(8)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影响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养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1.1.2 我国生态农业推广的重点在于鼓励农户的采纳行为
        1.1.3 农户采纳生态农业受制于基层农业技术扩散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农户从事生态农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1.3.2 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
        1.3.3 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采纳行为效应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文章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技术扩散渠道
        2.1.2 生态农业模式
        2.1.3 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过程
    2.2 相关理论
        2.2.1 理性小农理论
        2.2.2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2.3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主要类型
    3.2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分布
        3.2.1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田资源和稻田养殖资源
        3.2.2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分布特征
    3.3 稻虾共养模式的发展趋势与难点问题
        3.3.1 稻虾共养模式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3.3.2 稻虾共养模式发展的难点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1 理论模型构建
        4.1.2 理论分析框架
        4.1.3 研究假设
    4.2 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4.2.1 调查问卷设计
        4.2.2 调查实施
    4.3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4.3.1 数据来源
        4.3.2 样本基本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意愿的影响
    5.1 模型设置与变量选择
    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农户采纳意愿统计
        5.2.2 农业技术扩散渠道统计
        5.2.3 户主个人特征统计
        5.2.4 农户家庭特征统计
        5.2.5 农户稻虾共养模式认知统计
        5.2.6 外部环境因素统计
    5.3 渠道数量与渠道质量对农户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5.4 渠道类别对农户采纳意愿影响的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行为的影响
    6.1 稻虾共养模式采纳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6.2 模型设置与变量选择
    6.3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行为的影响
        6.3.1 渠道数量与渠道质量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6.3.2 渠道类别对农户采纳行为影响的比较分析
        6.3.3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一致性的影响
    6.4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调节效应分析
        6.4.1 技术扩散渠道影响农户采纳意愿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
        6.4.2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效益的影响
    7.1 稻虾共养模式与其他生产经营模式的收益比较
    7.2 模型设置、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7.2.1 模型设置
        7.2.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7.3 技术扩散渠道对稻虾共养模式效益的影响
        7.3.1 渠道数量与质量对稻虾共养单位面积产值与成本的影响
        7.3.2 渠道类别对稻虾共养单位面积产值与成本的影响
    7.4 技术扩散渠道影响不同规模稻虾共养户效益的差异分析
        7.4.1 不同规模稻虾共养户的单位面积产值影响因素比较
        7.4.2 不同规模稻虾共养户的单位面积成本影响因素比较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激励机制构建
    8.1 “创新采纳过程”视角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机制探析
        8.1.1 现有生态农业模式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8.1.2 “创新采纳过程”视角下构建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机制的原则..
    8.2 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激励机制构建
        8.2.1 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意愿的诱导机制
        8.2.2 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行为的激励机制
        8.2.3 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效益的提升机制
第9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9.2.1 拓展生态农业技术传播途径,完善生态农业扩散渠道体系
        9.2.2 提高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增强技术盈利性与技术易用性.
        9.2.3 强化合作社功能与邻里示范效应,提升技术扩散效果
        9.2.4 引导农户理性采纳生态农业模式,强化农户采纳稳固性
    9.3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怀宁县农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农业技术推广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技术推广的理论
        2.1.1 农业技术推广含义
        2.1.2 农业推广的目的与意义
        2.1.3 农业推广的内容
    2.2 农业推广的综合效益理论
        2.2.1 综合效益
        2.2.2 农业推广三大效益指标
    2.3 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效益评价
    2.4 评价方法与评价内容
        2.4.1 农业推广综合效益的评价内容
        2.4.2 三大效益评价方法
        2.4.2.1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2.4.2.2 社会效益评价方法
        2.4.2.3 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2.5 综合效益评价的方法
        2.5.1 定量分析方法
        2.5.2 定性分析方法
第三章 怀宁县农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概况
    3.1 怀宁县稻渔综合种养基本情况
        3.1.1 怀宁县自然条件介绍
        3.1.2 怀宁县稻渔综合种养情况概况
    3.2 怀宁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情况
        3.2.1 农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的实施背景
        3.2.2 农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建设内容
        3.2.3 农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推广方法
        3.2.4 农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后的情况及结果
第四章 怀宁县农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典型案例
    4.1 案例实施对象与地点选择概况。
    4.2 项目实施准备情况
        4.2.1 政策宣传
        4.2.2 培训实施主体
    4.3 实施阶段
        4.3.1 技术指导
        4.3.2 项目实施进度
    4.4 项目实施结果
        4.4.1 项目投入方面
        4.4.2 项目产出方面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怀宁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综合效益评估
    5.1 经济效益评估
        5.1.1 纯利润分析
        5.1.2 产投情况分析
        5.1.3 产值分析
    5.2 社会效益评估
        5.2.1 辐射带动效果
        5.2.2 集中连片规模化
        5.2.3 产品社会影响力
        5.2.4 品牌影响力与发展概况
    5.3 生态效益评估
        5.3.1 生态环境的改善
        5.3.2 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5.4 讨论
        5.4.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的经济效益
        5.4.2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的社会效益
        5.4.3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的生态效益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广西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动态
        1.2.1.1 农业面源污染概念
        1.2.1.2 农业面源污染成因
        1.2.1.3 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影响
        1.2.1.4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未来趋势
        1.2.2 生态农业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中的作用研究
        1.2.2.1 生态农业概念
        1.2.2.2 生态农业模式
        1.2.2.3 生态农业功能
        1.2.2.4 生态农业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中的作用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1.1 文献研究法
        1.3.1.2 调查研究法
        1.3.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内容提要
2 广西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防控进展及存在问题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广西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2.2.1 种植业情况
        2.2.2 畜禽养殖业情况
        2.2.3 农村生活情况
        2.2.4 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入河污染量估算
        2.2.5 广西西江流域水质情况
    2.3 广西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进展
        2.3.1 构建了农业面源污染监管网络
        2.3.2 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和技术规范
        2.3.3 已开展行动成效
    2.4 广西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存在问题
3 广西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对策
    3.1 加强流域生态农业建设
    3.2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资金投入
    3.3 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3.4 创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3.5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执法与优化监督环境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学术活动、论文发表情况

四、发展稻田生态养殖 实现农业新跨越(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 ——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D]. 蔡晓晴.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2]柳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潘秋宇. 广西大学, 2020(07)
  • [3]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产业发展研究[D]. 刘克.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4]吉林省通榆县绿野农业产业园建设研究[D]. 吴媛媛. 吉林大学, 2019(03)
  • [5]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D]. 郭秋慧.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6]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绿色效应与发展途径[A]. 王强盛,韦琮,薄雨心,刘晓雪,章泳. 全国第十八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专辑, 2019(总第149期)
  • [7]经济人类学视域下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研究[D]. 魏榆帛.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9)
  • [8]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影响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养模式为例[D]. 黄炜虹.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9]怀宁县农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成效分析[D]. 吴军.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10]广西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研究[D]. 梁琪.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发展水田生态养殖实现农业新跨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