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四”

新加坡“小四”

一、新加坡的“小四分流”(论文文献综述)

郭华[1](2019)在《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对华文教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对华文教育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历时共时结合法,探究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形成轨迹,分析双语教育模式对于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影响;明确导致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下华语地位变化的原因;针对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些许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经历了初步发展期、发展成熟期、调整转型期、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依次为过渡式+滴注式、过渡式、过渡式+静态保留式+滴注式、过渡式+发展保留式+滴注式的双语教育模式,总体模式为弱式双语教育模式。2.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对华文教育的阶段性影响:初步发展期,帮助华文教育实现扩散,也加速了学校语境向英语的转移;发展成熟期,导致学生华文接触时长和比重减少,语言转移现象扩散至社会层面;调整转型期,催生华文特选学校,避免华文衰落,英语渗透至华族家庭语境中;创新发展期,加强了特选学校建设,也为华文教育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扶持。3.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对华文教育的总体影响:推动华文教育主体从以华校体系为核心向多元主体变革发展;促使华文教育客体范围逐步扩大,同时由于对华文教育重视度不同,导致各阶段学习者华文水平存在差异;丰富了华文教育方式,也导致华文地位从强势语言转变为弱势语言。4.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下华文教育状况变化的直接原因为各阶段的政策变化,深层原因则包括政治目的变化、经济发展需要、社会认知转变、外交形势与策略变化、语言生态系统变化五个方面。本研究认为,新加坡未来双语教学的改革方向应着力于对双语教育模式作适当的调整。在现有的弱式双语模式基础上,强化华文教学,优化华文应用语言环境。考虑强式双语模式,即在语文课以外的课程,如经济与科学类课程,尝试英语与华语并重的教学模式。为有意愿的学生提供平台以更有效地培养精通双语的精英人才。

王华容[2](2019)在《多语国家中考试制度对华文教育的影响 ——以20世纪的新加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20世纪的新加坡为例,以考试制度为切入点,梳理新加坡华文考试的历史演变和华文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探究与考试制度相关的政策和考试方式对华文教育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对学校的选择和对华语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进而结合普通教育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分析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以期对多语国家的华文教育和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带来一定的启示。本文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简述新加坡教育的演变,将20世纪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分为初期、完善、定型、发展四个阶段,阐述各个阶段华文考试的类型;并分析了考试发生变化的国际环境、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因;最后对新加坡华文教育的现状作了简单介绍。第二章,首先简述了与华文考试相关的“双语政策”、政府津贴政策,升学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然后阐述了这些政策对学习者选择学校的影响的具体表现,进而根据具体政策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原因。第三章,首先分析了新加坡考试方式的变化,主要对1979年之后和1991年之后的华文考试在考试题型、各题型占比和考试内容上进行对比;接着进一步分析了考试试卷设置对学习者掌握华语基本技能的影响;从测试的效度、信度、区分度和考试方式不能满足学习者检测自己的需求两方面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原因。第四章,主要阐述通过对新加披的研究而得出的发展多语国家华文教育的启示。

洪玲玲[3](2018)在《新加坡教育分流理念下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文中认为新加坡国小物贫,但是却能在独立后的50年间,一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中,被世界称为“新加坡奇迹”。新加坡的经济崛起与快速发展完全依靠的是本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与其实施的教育密不可分,而教育分流政策是新加坡教育的基石。本文以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演变历程,并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自然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促进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教育分流依据分流形式可以分为校内分流和校际分流,中国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多为校际分流,即中考和高考。但是当学生依据毕业成绩进入不同的学校之后,所有的学生却仍旧采用相同程度的教材,用同一种课程标准来进行学习,而不是以学生的能力、速度、兴趣爱好、或某方面的天赋为标准所开设的适合他们未来发展的课程,使得中国现阶段的课程呈现的是“千校一面”,学生不能按照各自的能力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本身的课程。新加坡是全国基础教育实行教育分流制度的国家,它既有校内分流也有校际分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离校成绩进入不同层次的学校,进入学校后再次按照学习成绩、能力、未来发展方向对他们进行分流,然后对分流后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这种分流制度既在学生的培养目标、未来发展规划上面不同,又在课程设置、难易程度上实施分层教育,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最大化发展,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人尽其才。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研究新加坡教育分流理念下的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包括小学,中学和中学之后教育的不同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课时和评价方式及校内和校际间的分流制度。最后重点论述新加坡教育分流理念下的课程设置对中国分流教育和课程设置的启示。希望新加坡分流理念下的基础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其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思想能对中国正紧锣密鼓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价值,早日实现课程的美好蓝图

薛丹[4](2018)在《中国与新加坡影子教育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教育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和重视。作为受教育主体及其监护人,希望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成为一种普遍心理和现象。世界不同国家,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教育需求,出现了一种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即影子教育,在我国,它通常也被称为“课外辅导”、“教育补习”、“私人补习”等。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并不断多元,满足教育需求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影子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庞大的产业,影响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影子教育的“是”与“非”、“利”与“弊”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议题。现实中,影子教育的不断繁荣与舆论对影子教育的否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不禁要问“我国的影子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强劲?”,而“舆论对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否定?”,通过对此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有助于实现教育真正帮助每个人享有更具价值、更有意义和独属自己的生命特点,让作为学校教育补充的影子教育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促进多元教育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以及个案访谈等方法,从影子教育的产生背景、规模、参与方式、强度以及政策规范等维度,对我国和新加坡个案城市的影子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与探讨,并对其产生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其异同背后的深层原因。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是研究的前期准备和阐述,内容包括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概念界定以及研究的拟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是影子教育的概述部分。此部分辨析了影子教育及其与之相近的几个概念,如“校外教育”、“补习教育”、“教育补习”等,从概念的辨析中进一步得出影子教育的三大特点,范围涉及中小学阶段、有偿付费性以及补习课程的学术性;接着从世界范围内介绍了影子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发展原因;最后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教育现实等方面介绍了影子教育的影响因素和积极意义。从宏观的角度对影子教育进行了整体的把握。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影子教育的产生背景、规模、参与方式、强度以及政策规范四个方面比较呈现了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发展状况。在产生背景方面,分别从两国的社会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进行阐述;在影子教育的规模上,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参与规模较大,但在区域分布上以及发展趋势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参与方式和强度上,中国和新加坡主要通过家教、去补习机构以及网络课程的辅导来进行,补习强度都很大,但是在补习方式的具体呈现以及强度分布上,两国还存在不同;在政策规范上,两国都还在做进一步探索,政策规范不很明晰,但是可以看出新教的政策规范较为多元和开放,而中国在逐渐严格控制其发展。第四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基于第三部分的现状呈现和比较,在此部分总结了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发展的共性和存在的差异,并深入分析了两国存在这种共性和差异背后的原因。基于对共性和差异性的理解,最后对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积极影响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总结。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影子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改进方向进行讨论和展望。

孙莉[5](2018)在《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效考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反拨效应是经久不衰的考试现象。本文首次尝试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运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方位探索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希冀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探究反拨效应系统的生成和运行机制,找出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正确对策。全文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背景、研究思路、内容、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是文献综述,首先说明了动态系统理论的背景、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以及与复杂科学的关系,并介绍了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理论,描述了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然后阐述了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梳理了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的关系,界定了反拨效应的概念与研究层面,并回顾了反拨效应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情况。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和构建框架模型,包括第3章和第4章。第3章是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观察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系统,阐释了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剖析了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提炼了研究视角和方法,明确了系统研究主要围绕功能、环境、结构与要素展开,并论述了环境与系统的关系、环境分类和环境特点。第4章是反拨效应系统框架模型的解构与建构,借鉴前人的各项研究成果,站在动态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在整体把握系统的基础上解构系统,运用隐喻、特大黑箱、化繁为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复杂范式去认识系统,从而构建了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本研究认为反拨效应系统主要由具有执行功能的主集成系统和支持其运行的动力次集成系统组成,另外还有一套以人的需求集结并管理整个系统的控制集成系统。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主集成系统的分析,还是次集成系统的探究,都离不开对主体的洞察。在深入观察主体活动和系统要素关联后,本文又进一步构建了主集成系统模型和次集成系统模型。这部分的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着力点提供了指引,同时也拓展了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为指导,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系统展开详细的研究,包括第5章至第10章。第5章翔实地描述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环境,探寻了系统与环境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路径。第6章剖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并在深入分析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勾勒了整个系统的单元组成模型。第7章是对主集成系统的解析,从系统主体入手来探究主集成系统,构建了主集成系统的结构模型和关联模型。第8章围绕驱动次集成系统进行分析,即讨论了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决策介主体,绘制了期望模块的要素组成模型,阐述了华文会考的构念和试卷编制,揭示了激活系统的期望驱动力的生成机理。第9章开始进入传动次集成系统的探索,先分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流程和机制,发现了期望驱动力是系统运行所需的正向动力;再分析了华文会考的质量传动模块,着重阐释了效度和信度两大子模块的动力生成和传动情况,揭示了与主集成系统技术决策评估反馈为节点的反拨网络连接的传送模式。第10章考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分析了华文会考系统、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观和教育观,描述了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熵增现象和矛盾力产生过程,指出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生成源于会考与教学的不一致,传动方式则是通过与华文教学决策关联的要素集结成的网络向主集成系统传送正向和负向动力。第11章是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风险专论,列出了教育决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风险影响力,说明了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逻辑,阐述了边生成、边防控、边传送、边合成风险的复杂传动机制,指出社会权重模块传送的动力对反拨效应系统的运行和演化具有全局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归纳总结和研究展望,包括第12章和第13章。第12章是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总结,在归纳概括系统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动力供应网络模型和运作机制模型,揭示了反拨效应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主体的意识、决策的制定、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变量相关,并提出了六条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具体建议。第13章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徐平莉[6](2017)在《新加坡华语文教育政策与华文测试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华文教学改革为主要分界点,将1999年以来的新加坡华语文教育政策分为三个时期:阶段一(19992004)、阶段二(20052010)和阶段三(20112016)。以Kaplan的语言教育政策框架为理论依据,以新加坡华文教学检讨声明、报告和课程标准为现实依据,确定了“目标理念+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的描述框架,并以此展开描述与分析。从考制蓝图、题型介绍、输入输出比重、华语知识能力比重、华语能力层次比重、语言层次比重等角度对每阶段小学离校考试(PSLE)的华文试题进行了分析。在政策解读和试题分析的基础上,从华语文教育政策与华文考试的正、负两种表现,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每阶段的华语文教育政策既有承前,又有新变。“发展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和“传递华族文化价值观”这两大总体目标基本不变,各分项目标不断调整。“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历次华文教学改革,近年又提出“活学活用”的理念。三个阶段的华文课程类型设置基本一致,即开设高级华文、华文和基础华文课程供能力强、中、弱的学生修读,但课程选择受限于英文能力。教材编写建议上,“符合学生认知”、“内容贴近生活”、“与资讯科技结合”贯穿了三个阶段。教学方法虽不断改进,但差异教学的原则始终没有改变,华文整体水平有下降的趋势。PSLE华文考试的题型题量有所变革,到阶段三基本稳定。所有试题都存在偏重技能考查的倾向,且有加重趋势。笔者对华语文教育政策提出以下建议:(1)制定合理的华文标准;(2)强调华文的社会实用性;(3)课程类型的选择应更综合考虑学生的华语水平和学习兴趣;(4)维护华文考试在关键性考试中的权重地位;(5)设定合理的汉字教学目标;(6)合理规划小学华文课时。对华文测试提出以下建议:(1)适当增加交际性题型;(2)合理规划试题的知识与技能的比重;(3)处理好试题类型与语言能力层次的关系。

顾秀林,丁念金[7](2017)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文中认为新加坡在"PISA 2015"中夺魁,显示了新加坡基础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效。新加坡21世纪的课程改革体现在培养目标、学制系统、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新加坡课程改革亮点有四:多样而灵活、"精英主义"、强调非学术能力、核心素养挂帅。借鉴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大众中的"精英",关注学生非学术能力的发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改革。

令婧[8](2015)在《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国际冷战环境下的新加坡是一个刚“被独立”的华人占多数的国家,资源贫乏。如何生存下去成为了摆在当时李光耀政府面前的难题。重重危机之下,实施科教兴国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新加坡实行了分流双语教学模式并成功实现了教育兴邦,使得新加坡一跃进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其享有“族群博览会”和“语言博览会”的美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为历史、政治、经济等背景因素;第二部分介绍了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内容,包括前后两次分流的具体内容、理念并根据内容划分时段,经过对比分析,确定了新加坡三向分流模式的萌芽期、发展期和定型期三个阶段;第三部分为实施部分,介绍了新加坡三向分流模式的实施内容、措施、原则、途径、方法和实施效果;第四部分总结了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不足。本文认为,1979年新加坡三向分流模式根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智力水平将学生分流到三种不同的班级接受教育,其因材施教的理念、求真务实的路径和按教育活动规律实施的灵活的转换机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1991年新加坡双语教学模式中EM1、EM2、EM3三种不同的课程设置使得不同母语水平的学生都能接受文化科学知识,既节约了智力资源,又加强了精英教育,直接促进了新加坡经济发展。可以说,三向分流模式的成功实施造就了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繁荣。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李晶晶[9](2015)在《新加坡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发展研究(1965-2013)》文中指出本文论述了从1965年到2013年新加坡建国以来的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的发展过程;新加坡的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紧随基础教育的改革步伐而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按照经济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经济恢复阶段的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发展(1965-1978)、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发展(1979-1984)、经济调整阶段的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发展(1985-1997)以及经济重整阶段的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发展(1998-2013)。本文分别从新加坡的四次基础教育改革、教育部制定的音乐政策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的选定与教学内容、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以及师资来源与培养这几方面来来叙述新加坡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的发展情况。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通过资料搜集与整理、实地考察与采访等方式,梳理音乐课程发展脉络,总结发展规律和特点,并提出问题与建议,为中国的音乐教育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周进[10](2014)在《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国土面积狭小、饱受殖民统治、1965年才独立建国的新加坡,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新加坡快速发展的原因很多,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成功实施了双语教育,培养了众多双语人才,很好地适应了东西文化精华兼收并蓄和转口贸易立国的发展模式。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自世界大航海时代以来持续了几个世纪的转口贸易经济模式,奠定了新加坡双语或多语教育的底色;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为新加坡的语文教育打下了难以抹去的烙印;多元民族的复合社会需要搭建民族间沟通的桥梁和联系民族文化的纽带;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亟需大量的双语或多语精英人才。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具有独特的演变过程及特点,其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65年以前是独立建国前双语教育的启蒙与探索阶段,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期的多元民族、多元语文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使新加坡较早进行了双语教育的尝试,在客观上为建国以后实行双语教育政策打下了基础;1965-1986年是生存与发展主题下双语教育政策的确立与实践阶段,在这21年里,围绕双语教育的一系列改革探索了双语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源流的统一,新加坡在双语教育政策推动下不仅成功立足于世界,而且很快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87-2007年是经济腾飞主题下双语教育政策的修正与完善阶段,三次华文教学改革和新的双语教育分流制度使双语教育政策自身的调整与改革进一步深化;2008年至今是重造新加坡主题下双语教育政策的深入推进阶段,从中央课程到校本课程,双语教育政策的创新性进一步强化,双语教育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虽然在不同的阶段里双语教育政策的功能和定位有所不同,但在建国以后,双语教育政策总体上都是围绕建国之初确立的“教育配合经济发展”的务实的总方针不断与时俱进地调整和演进着,为教育探索道路,为国家培养精英。短短半个多世纪,双语教育政策与新加坡彼此相长、共同发展、共创奇迹,不仅把双语教育打造成为世界教育领域中独树一帜的成功典范,而且使新加坡从一个资源匮乏、矛盾重重的小岛国华丽转身为世界发达国家。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借鉴。

二、新加坡的“小四分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加坡的“小四分流”(论文提纲范文)

(1)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对华文教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研究
        二、关于语言政策对华文教育影响的研究
        三、关于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的研究
        四、关于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对华文教育的影响研究
        五、关于新加坡华文教育的研究
        六、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五节 概念说明
        一、语言政策
        二、语言规划
        三、双语教育
        四、双语教育模式
        五、华文教育
第二章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模式
    第一节 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过程
        二、发展过程
    第二节 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总体模式
        一、国际上双语教育的典型模式
        二、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的总体类型
        三、新加坡与其它国家双语教育模式的差别
    第三节 新加坡双语教育的阶段性模式
        一、新加坡双语教育初步发展期的模式
        二、新加坡双语教育发展成熟期的模式
        三、新加坡双语教育调整转型期的模式
        四、新加坡双语教育创新发展期的模式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新加坡华文教育状况的历时调查
    第一节 基于文献的新加坡华文教育状况历时数据搜集与整理
        一、新加坡华文学校(含特选学校)及生源数据的历时调查
        二、新加坡华文报刊发行情况的历时调查
        三、新加坡华文教师数量的历时调查
        四、新加坡华族群体家庭用语状况的历时调查
        五、新加坡华文课程时长及比重的历时调查
        六、新加坡华文教育分流及学生比重的历时调查
    第二节 基于访谈的新加坡华文教育状况历史变化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对华文教育的阶段性影响
    第一节 初步发展期:推动华文教育扩散、加速语言转移
    第二节 发展成熟期:学生华文接触减少、语言转移扩散至社会
    第三节 调整转型期:催生华文特选学校、语言转移扩散至家庭
    第四节 创新发展期:特选学校增加、华文教育发展得到扶持
第五章 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对华文教育的总体性影响
    第一节 对华文教育主体的影响
    第二节 对华文教育客体的影响
    第三节 对华文教育方式与华文地位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下华文教育状况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 直接原因
    第二节 深层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多语国家中考试制度对华文教育的影响 ——以20世纪的新加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现状分析
        (一)华语教育研究现状
        (二)新加坡华语研究现状
        (三)加坡华语考试制度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与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价值
    四 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
        (三)相关研究内容的选择依据
第一章 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演变及背景分析
    一 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历史渊源
        (二)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四个阶段
    二 新加坡华文考试演变的背景分析
        (一)国际背景
        (二)政治背景
        (三)经济背景
        (四)文化背景
    三 新加坡华文教育现状简述
        (一)新加坡华文教育的优势
        (二)新加坡华文教育的不足
第二章 新加坡与华文考试相关的政策对学习者选择华校的影响
    一 与考试相关的政策简述
        (一)两种语文教育政策
        (二)政府津贴政策
        (三)升学制度
        (四)公务员考试制度
    二 与考试相关的政策对学生选择华校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一)影响学习华文的人数
        (二)影响华校的数量
        (三)影响公众对华语的认同
    三 与考试相关政策影响学生选择华校的原因
        (一)“两种语文教育政策”影响学习华文的人数
        (二)“政府津贴政策”影响华校的数量
        (三)“升学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影响公众对华语的认同
        (四)与华文考试相关的政策对华文教育的交叉影响
第三章 新加坡的考试方式对学习者掌握华语基本技能的影响
    一 新加坡20世纪华文考试方式简述
        (一)1979 年之前考试类型简述
        (二)1979 年至1991 年间华文考试试卷简述
        (三)1991 年至2000 年间考试类型简述
    二 新加坡华文的考试方式对学习者掌握华语基本技能的影响
        (一)不同考试题型对学习者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考试题型的差异对学习者听、说、读、写技能的影响
    三 新加坡华文的考试方式影响学习者掌握华语基本技能的原因
        (一)测试的效度、效度、区分度影响考试给学习者的正确反馈
        (二)华文考试的方式不能满足学习者检测自己的需求
第四章 新加坡考试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对多语国家华文教育的启示
    一 教育当局加强对华文教育的重视
        (一)加强孔子学院的建设
        (二)加强以华文为媒介的媒体建设
        (三)鼓励学习者来华进修
    二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习者学习华文
        (一)单位招考政策适当倾斜于华文专业学生
        (二)将华文考试纳入统考教育体系当中
        (三)学校招考考试中充分重视学习华语的学生
    三 优化考试方式以提高华语综合能力
        (一)严格制定测试试卷
        (二)丰富考试题型
        (三)考试内容力争全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新加坡教育分流理念下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目的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分流
        1.教育分流
        2.新加坡的教育分流
        (二)课程设置
        (三)基础教育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意义
第二章 分流教育贯穿新加坡基础教育体系
    一、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缘起
        (一)自然条件因素:资源匮乏的小岛
        (二)文化与政治因素: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下动荡的政治
        (三)教育因素: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经济因素:教育改革与经济改革同步
    二、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演变
        (一)1959 年统一学制制定
        (二)1979 年“新教育”分流学制改革
        (三)1991 年小学分流学制改革
        (四)2004 年小学四年级的进一步分流改革
        (五)2008 年“科目分班制”制度
第三章 新加坡小学阶段分流理念下的课程设置
    一、小学阶段的分流制度
        (一)小四分流制度(校内分流)
        (二)小学毕业分流制度(校际分流)
    二、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
        1.学术科目课程
        2.知识技能课程
        3.品格发展课程
        (三)课时
        (四)评价方式
第四章 新加坡中学阶段分流理念下的课程设置
    一、中学阶段的分流制度
        (一)中二分流制度(校内分流)
        (二)中学毕业分流制度(校际分流)
    二、中学阶段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
        1.快捷课程班(Express Course)
        2.普通(学术)课程班(Normal Academic Course)
        3.普通(工艺)课程班(Normal Technical Course)
        4.三种课程班的区别
        5.语言类课程
        6.应用学习课程
        7.美术和音乐特选课程
        8.综合课程和高才教育课程
        9.其他类课程
        10.课程辅助活动
        (三)课时
        (四)评价方式
第五章 新加坡中学之后教育阶段分流理念下的课程设置
    一、中学之后教育阶段的分流制度(校际分流)
    二、大学预备课程阶段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
        (三)课时
        (四)评价方式
    三、中学之后教育课程
第六章 启示与借鉴
    一、“因材施教”的分流教育改革
    二、尊重差异,定制个性化选修课程
    三、素质教育,重视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
    四、发挥特长,多样化的特选课程
    五、中学与职业教育预备课程相互衔接
    六、综合性评价体系取代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课程评价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外文部分
个人简介

(4)中国与新加坡影子教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影子教育的发展及意义
    一、影子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一) 影子教育概念辨析
        (二) 影子教育特点
    二、影子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 世界范围内影子教育的发展
        (二) 影子教育发展的原因
    三、影子教育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一) 影子教育的意义
        (二) 影子教育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中国与新加坡影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规模
    一、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产生背景
        (一) 中国影子教育的产生背景
        (二) 新加坡影子教育的产生背景
        (三) 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产生背景比较
    二、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规模
        (一) 中国影子教育的规模
        (二) 新加坡影子教育规模
        (三) 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规模比较
第三章 中国与新加坡影子教育的参与状况和政策规范
    一、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参与方式和强度
        (一) 中国影子教育的方式、强度
        (二) 新加坡影子教育的方式、强度
        (三) 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方式、强度比较
    二、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政策规范
        (一) 中国影子教育的政策规范
        (二) 新加坡影子教育的政策规范
        (三) 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政策规范的比较
第四章 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共性及其原因
        (一) 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共性
        (二) 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存在共性的原因
    二、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差异及其原因
        (一) 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差异
        (二) 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存在差异的原因
    三、中国和新加坡影子教育的积极影响及存在问题
        (一) 积极影响
        (二) 存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新加坡补习机构课程申请详情表
    附录二: 新加坡私人补习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注册表
    附录三: 新加坡私人补习机构教师申请表
    附录四: 新加坡私人学校“用途变更”的书面许可以及消防安全的要求
    附录五: 访谈提纲
        (一) 学生访谈提纲
        (二) 家长访谈提纲
        (三) 辅导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动态系统理论与应用语言学
        1.2.2 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2.1 动态系统理论的阐释
        2.1.1 动态系统理论简介
        2.1.2 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原则
    2.2 动态系统与复杂科学
        2.2.1 复杂科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2.2.2 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相关理论
        2.2.3 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
    2.3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2.3.1 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
        2.3.2 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
        2.3.3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概念界定
    2.4 关于反拨效应的研究
        2.4.1 反拨效应的研究内容
        2.4.2 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回顾
        2.4.3 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回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反拨效应系统
    3.1 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
    3.2 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
        3.2.1 反拨效应系统的开放性
        3.2.2 反拨效应系统的复杂性
        3.2.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动态性
        3.2.4 反拨效应系统的非线性
    3.3 综合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
    3.4 反拨效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3.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
        3.4.2 反拨效应系统的结构
        3.4.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结构与环境
    3.5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
        3.5.1 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
        3.5.2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范畴
        3.5.3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框架
    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
        4.1.1 反拨效应系统的架构解析
        4.1.2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
    4.2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4.2.1 基于测试使用的横向子集成系统
        4.2.2 基于决策制定的纵向子集成系统
        4.2.3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3 反拨效应次集成系统
        4.3.1 反拨效应驱动次子集成系统
        4.3.2 反拨效应传动次子集成系统
        4.3.3 反拨效应动力次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4 反拨效应控制集成系统与系统主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演化环境
    5.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社会环境
        5.1.1 新加坡社会概况
        5.1.2 新加坡历史背景
        5.1.3 新加坡的语言生态环境
        5.1.4 新加坡社会文化特征
    5.2 新加坡教育概况
    5.3 新加坡语言测试与语言教育政策沿革
        5.3.1 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1819-1942)
        5.3.2 二战后英属直辖殖民地时期(1946-1958)
        5.3.3 迈向自治与合并时期(1959-1964)
        5.3.4 以生存为导向的建国初期(1965-1978)
        5.3.5 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6)
        5.3.6 以能力为导向的经济创新时期(1997-2011)
        5.3.7 以价值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时期(2012-)
    5.4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征
    5.5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与组成单元
    6.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
        6.1.1 华文会考的特点和用途
        6.1.2 对测试使用的反拨功能
        6.1.3 对决策制定的反拨功能
    6.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组成单元
        6.2.1 主要组成单元的界定
        6.2.2 主要组成单元的介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7.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主体
        7.1.1 华文会考使用与主体分类
        7.1.2 教育决策类型对主体的影响
    7.2 主集成系统纵横交错的结构
    7.3 主集成系统多元复杂的关联
        7.3.1 以考生前途的社会援助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2 以教育决策的评估反馈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3 主集成系统的动态关联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驱动次集成系统
    8.1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与驱动力
    8.2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期望模块
    8.3 华文会考的构念及构念理论
        8.3.1 交际语言能力和任务型测试
        8.3.2 认知理论与综合性测试
        8.3.3 华文会考与其他母语会考的一致性
    8.4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
        8.4.1 华文会考试卷的格式
        8.4.2 华文会考试卷一:写作
        8.4.3 华文会考试卷二:语文理解与运用
        8.4.4 华文会考试卷三:口试/听力理解
        8.4.5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期望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一)
    9.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
        9.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流程
        9.1.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机制
    9.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测试质量传动模块的构成
        9.2.1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9.2.2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主体
    9.3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效度因素
        9.3.1 基于华文会考形式和试卷内容的效度分析
        9.3.2 基于华文会考等级分数结果的效度分析
    9.4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信度因素
        9.4.1 施测因素
        9.4.2 考生因素
        9.4.3 内容因素
        9.4.4 评分因素
    9.5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二)
    10.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构成
        10.1.1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0.1.2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主体
    10.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2.1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观
        10.2.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教育观
    10.3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3.1 基于语言观的熵增现象
        10.3.2 基于教育观的熵增现象
    10.4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与语言教育模块的传动情况
        10.4.1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结构和动力类型
        10.4.2 利益矛盾传动力
        10.4.3 意图矛盾传动力
        10.4.4 客观矛盾传动力
        10.4.5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过程
    10.5 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10.6 本章小结
第11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三)
    1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构成
        11.1.1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1.1.2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主体
    11.2 教育决策风险传动子模块
        11.2.1 教育决策主体与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2.2 教育决策的风险影响力类型和传动情况
    11.3 华文会考风险防控传动子模块
        11.3.1 华文会考风险的特点
        11.3.2 华文会考风险的担当主体
        11.3.3 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4 社会权重模块风险传动情况
        11.4.1 学校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4.2 家庭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5 社会权重模块的风险传动机制
    11.6 本章小结
第12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总结
    12.1 关于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运作机制
    12.2 关于如何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第13章 结论
    13.1 主要工作与结论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加坡华语文教育政策与华文测试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政策的分期方法与描述框架等说明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构想
第二章 阶段一的华语文教育政策与PSLE华文考试(1999~2004)
    2.1 阶段一华语文教育政策的内涵分析
    2.2 阶段一的PSLE华文考试分析
    2.3 阶段一的华语文教育政策与PSLE华文考试的关联探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阶段二的华语文教育政策与PSLE华文考试(2005~2010)
    3.1 阶段二华语文教育政策的内涵分析
    3.2 阶段二的PSLE华文考试分析
    3.3 阶段二的华语文教育政策与PSLE华文考试的关联探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阶段三的华语文教育政策与PSLE华文考试(2011~2016)
    4.1 阶段三华语文教育政策的内涵分析
    4.2 阶段三的PSLE华文考试分析
    4.3 阶段三的华语文教育政策与PSLE华文考试的关联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华语文教育政策与华文测试的思考与建议
    5.1 反思华语文教育政策
    5.2 反思华文测试
    5.3 建议
    5.4 创新之处与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阶段一PSLE华文样卷
附录二:阶段一PSLE高级华文样卷
附录三:阶段二PSLE华文样卷
附录四:阶段二PSLE高级华文样卷
附录五:阶段三PSLE华文样卷
附录六:阶段三PSLE高级华文样卷
附录七:阶段三PSLE基础华文样卷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加坡课程改革概览
    (一)培养目标:《21世纪技能》
    (二)学制系统:“条条大道通罗马”
    (三)课程设置
        1. 基本课程:三大领域
        2.“精英”课程:“高才计划”(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
二、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
    (一)亮点一:多样而灵活
    (二)亮点二:精英教育
    (三)亮点三:注重非学术性能力
    (四)亮点四:核心素养挂帅
三、对上海的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学习者:课程的中心
    (二)精英:大众中的关键
    (三)非学术素养:“全人教育”的必然
    (四)核心素养:关键中的核心

(8)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阐释
一、新加坡三向分流模式形成背景
    (一)政治历史背景
    (二)社会背景
    (三)经济背景
    (四)文化背景
二、新加坡三向分流模式的内容
    (一)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内容
    (二)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内容的理念
    (三)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内容演进
三、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
    (二)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三)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途径
    (四)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五)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六)新加坡三向分流模式的不足之处
四、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1979年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二)1991年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五、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的启示
    (一)借鉴新加坡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科学发展
    (二)借鉴立足实效,按教育活动规律实施的方法理念
    (三)借鉴其灵活的教育机制,提升我国双语教学的调控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新加坡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发展研究(1965-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几点说明
第一章 经济恢复阶段的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发展(1965-1978)
    第一节 第一次教育改革——普及基础教育
        一、普及基础教育
        二、实施双语教育政策
        三、建立课程发展顾问委员会和教育学院
    第二节 音乐课程的发展
        一、教育部制定的政策与音乐课程设置
        二、教育部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
        三、音乐教材的建设及选用
        四、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
    第三节 1950年教师培训学校的在职培训
    小结
第二章 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发展(1979-1984)
    第一节 第二次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一、调整教育结构,提出“分流”政策
        二、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三、调整教育机构,加强学校评估体制
    第二节 音乐课程的发展
        一、新教育体制下的音乐课程设置
        二、1981年《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分析
        三、“音乐教学的有效方法”计划
        四、《音乐教学的有效方法》系列教科书
    第三节 教育学院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
    小结
第三章 经济重整阶段的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发展(1985-1997)
    第一节 第三次教育改革——优化基础教育
        一、优化基础教育
        二、1991年初等教育制度改革
    第二节 音乐课程的发展
        一、教育部制定的音乐政策与课程设置
        二、92年、93年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分析
        三、初中音乐教材分析
        四、“卓越的合唱计划”活动
    第三节 国立教育学院的师资培养
        一、职前教育计划
        二、在职培训计划
    小结
第四章 经济复兴阶段的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发展(1998-2013)
    第一节 第四次教育改革——走向理想的基础教育
        一、实行“思考型学校”的国民教育政策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三、2004年、2008年初等教育制度改革
    第二节 音乐课程的发展
        一、教育部提出加强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
        二、2002、2008年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分析
        三、中小学音乐教材的选用
        四、新加坡青年节的开展
    第三节 教师艺术学院的在职培训
    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一:1971年《小学一、二年级教学大纲》
    附录二:1971年《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推荐歌曲
    附录三:1977年《初中音乐教学大纲》
    附录四:1981年《新教育体制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附录五:教育部有关“AAMM”音乐课程的指示文件
    附录六:新加坡40所“AAMM”计划试点小学
    附录七:1992年《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节选)
    附录八:1993年《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节选)
    附录九:1999年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删减的内容
    附录十:1999年初中音乐教学大纲删减的内容
    附录十一:2002年《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节选)
    附录十二:2008年《普通音乐计划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独立建国前双语教育的启蒙与探索(1965 年以前)
    第一节 外向型经济模式与语文竞争
        一、 独立建国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 移民社会的形成与语文竞争
        三、 外向型经济模式与语文能力的凸显
    第二节 多元民族矛盾与共同语政策的初探
        一、 多元民族基本状况
        二、 多元民族矛盾与共同语的调整
        三、 混合学校实验与多元语文平等教育模式的探索
    第三节 多元语文源流教育并存与双语教育的初步尝试
        一、 多元语文源流教育的并存
        二、 双语教育的初步尝试
        三、 教育制度的统一与华文中学改制
        四、 马来亚教育自治与华校双语教育的调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存与发展主题下双语教育政策的确立与实践(1965-1986 年)
    第一节 双语立国和双语建国战略决定国家生存与发展
        一、 双语教育政策成为新加坡的国策之一
        二、 务实的双语教育政策积极配合经济发展需要
        三、 共同语的平衡策略
    第二节 生存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确立与循序渐进(1965-1975 年)
        一、 双语教育的强制施行
        二、 双语教育政策的循序渐进
        三、 华语的规范教育与推广
    第三节 发展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延续(1976-1986 年)
        一、 双语教育成效与双语教育分流制度
        二、 特选学校与华文教育体系的延续
        三、 南洋大学改组与英文教育的独尊
        四、 讲华语运动与方言的逐步式微
        五、 教育源流的统一与步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腾飞主题下双语教育政策的修正与完善(1987-2007 年)
    第一节 双语兴国战略促进经济腾飞
        一、 双语兴国战略的提出
        二、 “好政府”的执政理念
    第二节 经济调整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改革与转型(1987-1989 年)
        一、 统一的教育源流与华文教育转型
        二、 信心危机与国民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效率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分流与兼顾(1990—1997 年)
        一、 第三次基础教育改革与新的双语教育分流制度
        二、 第一次华文教学改革
        三、 讲华语运动的深化与“共同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节 能力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互补与平衡(1998—2003 年)
        一、 《理想的教育成果》与双语教育政策的深化
        二、 第二次华文教学检讨与改革
        三、 讲标准英语运动的兴起与成效
    第五节 价值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修正与完善(2004-2007 年)
        一、 第三次华文教学检讨与改革
        二、 新世纪的讲双语运动与双语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 “直通车计划”与双文化课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造新加坡主题下双语教育政策的深入推进(2008-)
    第一节 双语强国战略保证重造新加坡目标的实现
        一、 “重造新加坡”的执政理念
        二、 双语强国战略的具体措施
        三、 “少教多学”的双语教育政策与教学改革
    第二节 全球化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深入推进
        一、 建立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
        二、 小六会考母语比重风波与第四次华文教学改革
        三、 从中央课程到校本课程
        四、 第三语文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作用及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作用
        一、 培育新加坡特有的国家文化特质
        二、 务实的双语教育政策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
        三、 开放的教育理念与独特的民族性国家教育体系的统一
        四、 对双语的准确定位
    第二节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历史经验
        一、 政府高度重视
        二、 中央集权的教育投资紧密配合经济发展
        三、 以开放的思维与创新的精神规划双语教育
        四、 让双语生动地“活”在生活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新加坡的“小四分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对华文教育的影响[D]. 郭华. 华侨大学, 2019(01)
  • [2]多语国家中考试制度对华文教育的影响 ——以20世纪的新加坡为例[D]. 王华容.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新加坡教育分流理念下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D]. 洪玲玲. 沈阳师范大学, 2018(01)
  • [4]中国与新加坡影子教育的比较研究[D]. 薛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5]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D]. 孙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6]新加坡华语文教育政策与华文测试的关联研究[D]. 徐平莉. 暨南大学, 2017(06)
  • [7]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J]. 顾秀林,丁念金.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7(04)
  • [8]新加坡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研究[D]. 令婧.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7)
  • [9]新加坡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发展研究(1965-2013)[D]. 李晶晶. 上海音乐学院, 2015(03)
  • [10]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 周进. 河北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新加坡“小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