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穴临床体会

人中穴临床体会

一、人中穴临床运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丹,林晨捷,张学君[1](2021)在《浅析“人中除脊膂之强痛”》文中提出"人中除脊膂之强痛"意为人中穴可治疗脊骨僵硬疼痛。由于骤然受力、闪跌、持重不当等原因,可致"脊膂"局部经气受损,造成筋脉拘急,气血运行滞涩,从而导致"脊膂强痛"。人中穴为督脉、阳明经等脉的交会之穴,气血充盈,且与心、脑、神关系密切,针刺人中穴能调节督脉经气,使局部筋脉舒展,气血运行顺畅,从而达舒筋利脊、行气活血之效,同时亦可调节心、脑功能,进而安神定志以止痛。临床上针刺人中穴治疗"脊膂强痛"以泻法为主,以"雀啄"为基本操作,手法力求大力度、大幅度、慢速度、时间长度大于30 s,刺激量以针刺时患者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可配合其他针刺手法,如雀啄式、捣刺式,亦可配合推拿手法、运动疗法、筋针疗法等,使其起效灵验且迅速。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人中穴可激活相应的脑功能区,使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参与镇痛机制,并提高5-羟色胺、β-内啡肽、脑啡肽含量,抑制疼痛感觉传递,从而达到镇痛解痉的效果。

肖宁安[2](2021)在《针刺后溪穴、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对比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大量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后溪穴、人中穴为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常用选穴,本研究以急性腰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观察后溪穴、人中穴干预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分析后溪穴与人中穴的镇痛效果差异,从而为针灸干预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选穴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6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后溪穴组和人中穴组,每组各30例。研究对象的中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骨伤科)》中有关“急性腰扭伤”的中医诊断标准和证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制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有关“急性腰扭伤”的诊断标准。具体治疗方法:后溪穴组患者采取站立位,穴区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选用规格为0.3mm×25mm毫针直刺后溪穴,深度为0.5寸,得气感为手掌甚至手臂酸胀麻木疼痛,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1min,同时嘱患者左右旋转、侧屈,上下俯仰活动腰部,并根据自身承受程度逐渐扩大活动幅度,腰部自主活动5min后嘱患者取俯卧位,针刺腰阳关、大肠俞、肾俞、上髎、次髎、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min后出针。人中穴组患者先采取端坐位或站立位,头部轻微向后仰,穴区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选用规格为0.3mm×25mm毫针以45°角度朝鼻尖方向斜刺人中穴,深度为0.3-0.5寸,得气感为患者感鼻部酸胀麻木或眼睛湿润流泪,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1min,随后患者腰部活动及腰部针刺操作方法同后溪穴组。以上两组均治疗1次。本研究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现实疼痛强度量表评分(PPI)和腰椎活动度评分(ROM)为观察指标。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VAS、PPI、ROM评分量表信息,治疗5分钟后VAS、PPI评分量表信息和治疗30分钟后VAS、PPI、ROM评分量表信息,记录并收集治疗前后的治疗数据。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6.0,从而分析后溪穴与人中穴干预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差异。研究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PPI评分、ROM评分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5分钟)VAS、PPI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5分钟)VAS、PPI评分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针刺后溪穴与人中穴对急性腰扭伤均有镇痛效果。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5分钟)VAS、PPI评分差值的比较,后溪穴组治疗前后(5分钟)VAS、PPI评分差值与人中穴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针刺后溪穴在缓解急性腰扭伤的疼痛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人中穴。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0分钟)VAS、PPI、ROM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30分钟)VAS、PPI、ROM评分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针刺后溪穴与人中穴对急性腰扭伤均有镇痛效果,且二者都能改善腰椎活动度。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0分钟)VAS、PPI、ROM评分差值的比较,后溪穴组治疗前后(30分钟)VAS、PPI、ROM评分差值与人中穴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针刺后溪穴在缓解急性腰扭伤的疼痛和改善腰椎活动度等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人中穴。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后溪穴组的愈显率为66.7%、总有效率为93.3%;人中穴组的愈显率为36.7%、总有效率为86.7%;后溪穴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人中穴组,说明后溪穴组的临床疗效优于人中穴组。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后溪穴对急性腰扭伤的镇痛作用、改善腰椎活动度的效果以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针刺人中穴,本研究为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选穴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赵维哲[3](2021)在《通任督调阴阳针刺法治疗乳腺癌患者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失眠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情绪状态还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物起效虽快,但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效应、停药效应与依赖成瘾性,因此在我国大量乳腺癌患者更愿意接受中医治疗。针灸作为最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之一,以其显着的疗效与便捷的操作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通过针刺任督二脉,调节阴阳又是治疗失眠十分有效的方法。故本研究通过经取穴改进的“通任督调阴阳”针刺方法对乳腺癌失眠患者进行干预,以期为乳腺癌相关性失眠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目的:本课题目的为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探究经取穴改进的“通任督调阴阳”针刺法对乳腺癌患者失眠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来源于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广安门医院就诊或住院的乳腺癌失眠患者。治疗组在正常的抗肿瘤治疗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经取穴改进的“通调任督”针刺方法:取百会、神庭、印堂、人中、承浆、中脘、气海、关元、三阴交。操作方法: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常规消毒后进针。百会、神庭、印堂沿督脉方向与皮肤表面呈15°斜刺,人中穴在进针时提捏皮肤,针尖以15度角快速刺入皮下,进针后,行小幅度高频率的震颤提插手法治疗。承浆、中脘、气海、关元、三阴交直刺。进针得气后,依据辨证行补泻手法。每周4次,连续治疗2周。所有治疗均由同一名针灸医师操作。对照组予一般的抗肿瘤治疗及对症治疗。两组均不使用镇静安神类药物(患者多更愿接受中医治疗,且纳入患者均未长期服用安神类药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一周期后记录两组病例ISI量表评分以及PSQI量表评分,分析睡眠干预情况。以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1名患者其中治疗组32人,对照组29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肿瘤病理、分期、所接受的主要西医治疗方面以及ISI量表、PSQI量表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果:1.经治疗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30/32),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4.48%(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痊愈率31.3%(10/32),显效43.8%(14/32),远高于对照组的3.5%(1/29)与10.3%(3/29)。2.治疗组在接受干预后的ISI量表的总分可由17.97±2.53分降低至6.06±4.50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且优于对照组的16.48±3.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在接受干预后的ISI量表中的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日间功能障碍等各项因子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各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在接受干预后的PSQI量表的总分可由14.66±2.404分降低至6.34±4.147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且优于对照组的14.10±2.3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在接受针刺后在PSQI量表中的入睡得分、睡眠效率得分、睡眠时间得分、睡眠质量得分、日间功能影响、睡眠障碍等各个方面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中患者ISI量表与PSQI量表的总分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日间功能方面两量表均显示出对照组在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任督调阴阳”针法可有效改善乳腺癌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3.75%。2.与对照组相比,本针刺方法可缓解患者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提升睡眠效率与睡眠时间,减轻患者对睡眠障碍的不满与焦虑并改善患者的日间功能。

高猛[4](2021)在《肝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足厥阴肝经的14个穴名为对象,力求考证详备、释名确切,研究以至应用,使前人研究未尽其理者臻于完善,讹误附会者得以纠正,零散者得以辑之。以期达到对足厥阴肝经穴名含义及临床功用相关性有较深层次的、较系统的研究和指导临床应用的目的,并为基于经穴含义的释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运用传统文献学中训诂学、文字学的研究方法,运用5版《中华医典中医古籍数据库》查阅古代文献;查阅现代文献临床报道,以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献为主,以证实穴名含义的临床意义,及研究古今腧穴应用差异。首先从祖国传统文化入手,考究天人合一宇宙观、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对肝经腧穴命名的影响。通晓与经穴定名相关的思想文化背景后,运用古代字词典对穴名文字本身进行训释,结合古今文献中论述穴名含义的相关内容,综合疏理穴名内涵。同时搜集古今医案及近现代有关肝经腧穴临证应用的文献报道,归纳肝经穴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结果:1.肝经腧穴穴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的有8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的有6穴。2.肝经14个腧穴大多数命名体现的理论体系范畴包括阴阳、精气、取象比类,体现阴阳学说的穴名包含阴包穴、阴廉穴;体现精气学说的穴名包含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中都穴;取象比类包括蠡沟穴、曲泉穴、足五里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膝关穴因其腧穴定位命名。3.肝经14穴的主治病症多为疼痛、胀满、失精、失血,功用多体现为疏理气机、行气止痛、清热利湿、通调经络、摄血止血、收敛止遗。4.肝经14穴主治在气的功能层面,病症多以气滞、气郁等实证为主,少有气虚之证。主治在血的功能层面,病症虚实兼顾,主要以失血症和血瘀症为主。肝经腧穴的功用总体上善于行气活血和调血摄血,而不善于补气,但太冲穴和急脉穴具有补气作用。5.肝经14穴中,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蠡沟穴、曲泉穴、急脉穴现代临床所治疗疾病范围大于古代,但疾病的病机一致,与腧穴命名含义相符;中封穴、中都穴、阴包穴古代临床应用体现其命名含义,现代临床应用未体现其命名特点;膝关穴、足五里穴、阴廉穴、章门穴、期门穴临床应用古今完全一致,与腧穴命名含义相符。结论:1.肝经的腧穴命名包含了古代哲学思想当中精气和阴阳等理论,是传统文化和中医学之间完美融合的体现。肝经腧穴命名体现了哲学和建筑学,以及地理学等知识理论与祖国医学的特点互相结合而形成的命名方式和规律。2.肝经腧穴命名表明了人体腧穴部位及部位形态,以及经气流注等穴位临床作用机理和效用的重要内涵,且穴位命名的含义和临床功用存在密切的关联,对临床治疗时的选穴和用穴存在非常强的理论指导作用。3.肝经腧穴命名和功用体现了肝主疏泄气机、肝藏血的功用。4.肝经腧穴命名和功用能够充分体现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的特点。5.肝经腧穴命名与功用基本相符。

李媛媛[5](2021)在《《针灸甲乙经》郄穴命名内涵与功效拓展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考证《针灸甲乙经》郄穴正名、别名命名内涵,阐发其命名意义,思考总结郄穴命名内涵,从而丰富郄穴穴性内涵,为郄穴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2)对比研究总结《针灸甲乙经》郄穴功效的古今差异,以及古今临床应用差异缘由,以期拓展郄穴临床应用范围;(3)对比发现郄穴临床应用演变规律。方法:本研究以黄龙祥校注的《黄帝针灸甲乙经(新校本)》为蓝本,运用归纳分析方法和对比研究方法对郄穴命名内涵及功效进行研究。(1)归纳分析方法:运用《说文解字》对十六郄穴的正名、别名进行文字解读,再收集、整理有关腧穴命名内涵的相关着作,手动检索出论述郄穴命名内涵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梳理。(2)对比研究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和万方数据库,将通过检索搜集到的郄穴相关文献资料,与《针灸甲乙经》《经络腧穴学》中郄穴的临床应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针灸甲乙经》明确了十六郄穴的定位及其中五个郄穴的别名,对于穴位的描述也更为具体详尽,明确规定和记载了十六郄穴的针刺深度、留针时间、艾灸壮数、郄穴的主治病症等,后世据此发现了郄穴主治病症的选穴规律。(2)通过对《针灸甲乙经》郄穴正名内涵的挖掘与考证,十六郄穴穴性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发现郄穴的命名内涵主要与穴位所处位置机体形态特点、功能主治、穴位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与周围位置关系特点、穴位所在位置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点等相关。如:孔最、梁丘、地机、阴郄、郄门、外丘、中都、跗阳穴的命名主要与穴位所在位置的形态特点相关;温溜、地机、养老、金门、水泉、交信、跗阳穴的命名都与穴位的功能主治相关;梁丘、水泉的命名则与穴位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相关;会宗、中都、交信的命名则与其穴位所在位置与周围位置形成的关系特点相关;阴郄、筑宾、阳交的命名也与其穴位所在位置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相关;另有梁丘为春秋古地名,中都为古官府名。(3)通过对《针灸甲乙经》其中五个郄穴别名的挖掘与考证,发现郄穴的别名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表达郄穴的位置特点、功能主治特点及经气运行特点等。比如脾舌,则更清楚的展现了地机穴归属脾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及主治功能特点。另外,发现相较于郄穴正名内涵的研究而言,有关郄穴别名的研究内容少之又少。(4)通过对《针灸甲乙经》记载十六郄穴古今临床应用比较研究,发现郄穴的临床应用在《针灸甲乙经》中的记载与《经络腧穴学》中的记录以及现代临床应用三者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郄门、会宗、外丘、中都、跗阳穴的临床应用在《针灸甲乙经》中的记载与《经络腧穴学》中的记录基本一致。孔最、梁丘、地机、阴郄、养老、水泉、会宗、交信、阳交的临床应用相较《针灸甲乙经》时期得到进一步拓展。温溜、金门、外丘穴的临床应用在《针灸甲乙经》中的记载较《经络腧穴学》丰富。温溜、金门、会宗、筑宾穴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相较《针灸甲乙经》记载及《经络腧穴学》记录,研究内容渐趋减少和局限,筑宾穴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可治疗狂,癫疾,绝子,大疝等疾病,但现代临床应用已无相关研究,现代对于筑宾穴的应用多来自于临床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孔最、阴郄、养老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病症较少,但现代临床应用对其做了较多探索,对比可发现后世对这些穴位的临床应用多为痛症和血证,可能受“阳经郄穴治疗痛症,阴经郄穴治疗血证”的影响。地机、金门、郄门、中都、筑宾穴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研究者对其做了全新的探索,且临床疗效显着。但外丘、中都、阳交穴在《针灸甲乙经》记载及《经络腧穴学》中记录的临床应用,现代已基本无相关研究。结论:(1)郄穴命名内涵的考证与挖掘丰富了郄穴的穴性内涵,为郄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2)对比研究《针灸甲乙经》十六郄穴古今临床应用的演变,对后世临床工作具有指导和启迪意义。

余星星[6](2020)在《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Plus on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同时结合手工检索方法收集有关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由2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筛选文献,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并准确地提取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及基本信息等,最终运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进行质量分级。结果:1.共检索得到1503篇文献;2.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共包括1206名急性腰扭伤患者;3.meta分析结果:(1)有13项研究报告临床总有效率:OR=2.86,95%CI(1.85,4.43),p<0.00001;(2)有12项研究报告痊愈率:OR=2.11,95%CI(1.49,2.99),p<0.0001;(3)有3项研究报告VAS疼痛评分:MD=-2.08,95%CI(-2.33,-1.82),p<0.00001;(4)有2项报告Schoder征(前屈位)两标记间距:MD=1.43,95%CI(1.12,1.74),p<0.00001。结论: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肯定,且具有安全性。

张雅鑫[7](2020)在《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整理中医古籍中关于不寐的相关理论及灸法治疗,分析不寐的起源、发展脉络及灸法治疗不寐的选穴特点,从而完善不寐的中医理论体系以及治疗方法;同时结合导师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的临床验案,总结导师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分为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两部分。(一)文献整理:首先,根据大量文献确定不寐的检索关键词为“寐”、“睡”、“眠”、“瞑”、“卧”,在第五版《中华医典》升级版软件中检索涉及的所有书籍,筛选相关条文,剔除重复及与本研究无关的条文。然后,以书为单位按照时间顺序归纳整理所得条文,并将涉及灸法治疗的条文按照书籍名称分类;最后,对检索得到的不寐相关的古籍记载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二)经验总结:通过跟师学习收集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的临床验案,结合导师言传身教,总结其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整理关于不寐相关古籍,发现不寐理论起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不寐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经》是对不寐进行描述的最早的中医文献,文献阐明了不寐的发生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有关。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不寐的“阳不入阴”的营卫理论以及六经辨证理论;至晋隋唐时期以脏腑为核心来认识不寐;至宋金元时期不寐的病因病机以心胆为中心转而重视肝脾肾,乃至五脏并重;至明清时期,众医家不仅继承丰富了古代医家的理论,还提出虚损留瘀的病机、以目为病机等理论。在治疗上其代表方有酸枣仁汤、归脾汤、温胆汤;灸法治疗多选择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等经络;多选用膺窗、隐白、太渊、关冲、大敦等穴位;灸量上,多以少壮为主,多壮为辅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体质、所属病症分型来决定。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分析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验案,得出教授诊疗疾病时重视调神、重视整体观念、善于集众家之所长综合治疗,并注重睡眠心理治疗等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针刺、艾灸、中药等各种治疗手段当中,同时注重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结论:1不寐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晋隋唐时期,完善于宋金元时期,在明清时期得以总结和升华,进入鼎盛时期;治疗不寐主要代表方为酸枣仁汤、归脾汤、温胆汤;灸疗选穴主要选自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等经络上的相关腧穴。2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重视调神、重视整体观念、善于集众家之所长综合治疗,并注重睡眠心理治疗,疗效显着,对临床治不寐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广泛应用。

张宝瑜[8](2020)在《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文中提出目的:以SD大鼠实验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为损伤模型,基于谷氨酸诱导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的分子生物学路径,探讨电针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为针刺防治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构建SD大鼠MCAO/R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模型,大脑中动脉梗阻缺血90min后恢复灌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进行比较。末次干预后2h进行造模,造模后24h通过Garcia行为学评分评价大鼠神经运动机能、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以及TUNEL阳性神经细胞染色计数评价各组脑细胞的保护效应。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胞外谷氨酸浓度。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海马GluN2B、m-Calpain、p38 MAP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降低(P<0.001),电针预处理能显着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行为学表现(P<0.01)。TTC染色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大脑出现明显的梗死灶(P<0.001),而电针预处理组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较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有所减少(P<0.001)。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相较,电针预处理能够显着减少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P<0.001)。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海马神经元胞外谷氨酸浓度,发现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外谷氨酸浓度升高,而电针预处理组胞外谷氨酸浓度较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电针预处理对GluN2B受体的调控作用,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GluN2B表达升高(P<0.001),且海马CA1区GluN2B/NeuN共定位细胞增多;相比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电针预处理降低海马GluN2B表达(P<0.01),并减少海马CA1区GluN2B/NeuN共定位细胞。4.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m-Calpain的表达及电针的调控作用,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m-Calpain表达升高(P<0.001),且海马CA1区m-Calpain/NeuN共定位细胞增多;相比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电针预处理降低海马m-Calpain表达(P<0.01),并减少海马CA1区m-Calpain/NeuN共定位细胞。5.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神经元p38 MAPK表达,发现各组大鼠t-p38表达水平之间无差异,但p-p38/t-p38比值观察p38磷酸化水平发现,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大鼠相较,电针预处理能够显着降低海马p38 MAPK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1.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延迟性神经保护作用。2.电针预处理的延迟性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不能通过调节胞外谷氨酸浓度实现。3.电针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GluN2B蛋白表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在损伤级联反应的最上游起始点终止缺血性卒中诱导的兴奋毒性。4.电针预处理可下调海马神经元m-Calpain、p-p38 MAPK的表达,在电针脑保护中发挥重要效用,这可能是电针预处理抑制神经元凋亡分子生物学路径的下游机制。

沈儒[9](2019)在《足少阴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肾经的27个腧穴穴名为研究对象。力求详细考证古代文献,根据《五雅》、《说文》等古代字典,结合古代医理、针灸学、临床案例等,探索穴名的真实内涵。吸取近现代文献在穴位命名方面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前人在穴位命名方面的误区,进行反思并加以借鉴,零散者得以辑之。力求将肾经27个穴位命名含义与相关的临床功用阐述清晰,揭示穴名相关的穴位主治功用、经气性质、经气流注等方面,以期达到更好的指导临床或教学,并为同道在研究穴位命名方面给予参考和借鉴。本次研究主要运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古代经、史、子、集在该经穴名称相关方面的线索。首先从历代经典入手,查阅古今经典着作、文献、医案,明确穴名产生的命名规范。其次通过对肾经穴位含义的分类,分为明示含义与隐喻含义,采取总分总的叙述,揭示穴名含义与相关的临床功用。最后总结体会整条经络穴名之间的联系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肾经穴名的道家文化主要体现在气的方面,阴阳、五行有体现,但不明显。2、27个穴名中有13个名称是采用取类比象思维命名,体现了古代医家将传统哲学内涵与中医理论特点相结合进行腧穴命名的方法和规律。3、从肾经穴名含义中分析,其蕴含了腧穴部位形态、经气性质、经气流注、经络交会、生理及临床功用等信息。有15个穴名是明示,有12个是隐喻。并且肾经穴位的命名含义与肾脏生理功能及与其他脏腑之间功能的联系密切,命名含义与穴位部分临床功用具有相关性。研究体会:本研究以肾经穴位命名含义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临床功用的联系发现,肾经穴位从涌泉穴至阴谷穴的气血流注符合“水”象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肾主水,为一身阴阳之本”。从横骨穴至肓俞穴体现了肾气灌注下丹田的生理过程符合“肾藏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从商曲穴至幽门穴揭示了肾经与胃肠之间的内在联系,符合“肾者胃之关也”。从步廊穴至俞府穴从穴名含义角度分析应与调节心神有关,但古代和现代文献没有确切记载,有待于医家学者继续研究。总之肾经穴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及临床意义。

刘思宇[10](2019)在《针刺上星、人中穴改善慢性轻度不可预测性刺激大鼠抑郁样症状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针刺慢性轻度不可预测刺激(CUMS)大鼠上星、人中穴,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及脑组织中ERK1/2、p-ERK1/2、CREB、p-CREB、BDNF蛋白含量表达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2.通过针刺CUMS大鼠上星、人中穴,分析各组大鼠粪便中微生物的丰富度以及多样性,探讨CUMS组、针刺穴位组及针刺非穴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之间的变化。方法:将72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UMS组、针刺穴位组、针刺非穴位组、空白穴位组、空白非穴组六组,每组12只。第一组为正常组:不进行造模及治疗,共饲养7周;第二组为模型组:共造模7周;第三组为针刺穴位组:在造模第4周后进行针刺上星、人中穴,共针刺3周,并在针刺前一小时进行造模刺激;第四组为针刺非穴组:在造模第4周后进行针刺大鼠非穴位,共针刺3周,并在针刺前一小时进行造模刺激;第五组为正常针刺穴位组:不造模,从第4周开始针刺大鼠上星、人中穴,共3周;第六组正常针刺非穴组:不造模,从第4周开始针刺大鼠非穴位,共3周。在第50天进行行为学测试。行为学结束后,取大鼠海马组织及粪便,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中BDNF、ERK1/2、p-ERK1/2、CREB、p-CREB蛋白的表达量。通过16Sr DNA测序分析对各组大鼠粪便中16Sr RNA菌种丰富度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与正常组对比:CUMS组大鼠体重、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等行为学指标显着小于正常组大鼠(P<0.01);正常穴位组与正常非穴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UMS组对比:针刺穴位组大鼠行为学等指标有明显改变(P<0.01)。针刺非穴组大鼠行为学等指标改变不明显(P>0.05)。2.与正常组对比:CUMS组大鼠海马ERK1/2、CREB蛋白含量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BDNF、p-ERK1/2、p-CREB含量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正常穴位组与正常非穴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UMS组相比:针刺穴位组大鼠海马ERK1/2、CREB蛋白含量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BDNF、p-ERK1/2、p-CREB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非穴组大鼠海马中蛋白含量均改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对比:CUMS组大鼠肠道菌群在门、纲、目、科、属各分类学水平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大部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CUMS组对比:针刺穴位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明显与CUMS组存在差异(P<0.01);针刺穴位组大鼠肠道丰富度指数与CUMS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针刺CUMS大鼠人中、上星穴具有改善抑郁样行为的作用,能逆转大鼠行为学差异,其作用机制有可能通过BNDF-ERK-CREB信号通路产生作用。2.针刺CUMS大鼠人中、上星穴后,明显观察到针刺穴位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与CUMS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中多样性及丰富度显着增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菌群-肠-脑轴相关。

二、人中穴临床运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中穴临床运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人中除脊膂之强痛”(论文提纲范文)

1“人中除脊膂之强痛”之溯源
2“人中除脊膂之强痛”之治疗机理
    2.1舒筋利脊
    2.2行气活血
    2.3调神止痛
3“人中除脊膂之强痛”之治疗方法
4“人中除脊膂之强痛”之现代机理研究
5小结

(2)针刺后溪穴、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与选择标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2.观察方法
    2.1 选穴和定位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资料整理与统计
3.研究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3.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4 结论
4.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4.2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4.3 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4.4 后溪穴选穴依据
    4.5 人中穴选穴依据
    4.6 腰部腧穴选穴依据
    4.7 针刺镇痛的机理探讨和分析
    4.8 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机理探讨
    4.9 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机理探讨
    5.0 运动针法的镇痛机理
    5.1 后溪穴优于人中穴的差异分析
    5.2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通任督调阴阳针刺法治疗乳腺癌患者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疗乳腺癌相关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1. 肿瘤相关性失眠概述
        2. 乳腺癌患者肿瘤相关性失眠
        3. 中医对乳腺癌相关性失眠的认识
        4. 乳腺癌相关性失眠的中医治疗
        5. 针灸在肿瘤相关性失眠中的应用
        6.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肿瘤相关性失眠的西医研究进展
        1. 肿瘤相关性失眠概述
        2. 肿瘤相关性失眠的发病机制
        3. 肿瘤相关性失眠的西医治疗
        4.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设计
    4. 观察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
    7. 质量控制及保证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
    2. 治疗结果
        2.1 总有效率
        2.2 ISI量表得分结果
        2.3 PSQI量表得分结果
讨论
    1. 理论依据
    2. 临床资料分析
    3. 疗效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肝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与肝经腧穴的命名含义有关的传统医学思想
    1.1 天人合一的宏大宇宙观
    1.2 取象比类思维
2 肝经腧穴名称含义及临床功用的相关性
    2.1 大敦
    2.2 行间
    2.3 太冲
    2.4 中封
    2.5 蠡沟
    2.6 中都
    2.7 膝关
    2.8 曲泉
    2.9 阴包
    2.10 足五里
    2.11 阴廉
    2.12 急脉
    2.13 章门
    2.14 期门
    2.15 肝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体会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腧穴命名研究进展
    1 腧穴名称含义的研究
        1.1 单个穴名的解释和错误辨析
        1.2 综合论述穴名含义
    2 腧穴名称临床及教学意义的研究
    3 腧穴命名依据及方法的研究
    4 腧穴命名文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针灸甲乙经》郄穴命名内涵与功效拓展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腧穴命名的研究概况
    1 古代腧穴命名内涵的发展过程
    2 现代腧穴命名内涵的研究现状
    3 腧学命名内涵研究的分类
        3.1 十四经腧穴命名内涵
        3.2 特定穴命名内涵
        3.3 同类腧穴命名内涵
        3.4 单个腧穴命名内涵
第二部分 《针灸甲乙经》郄穴命名的文献研究
    1 《针灸甲乙经》郄穴的文献研究
        1.1 研究范围
        1.2 研究方法
    2 《针灸甲乙经》郄穴正名内涵考证
        2.1 手太阴之郄孔最
        2.2 手阳明之郄温溜
        2.3 足阳明之郄梁丘
        2.4 足太阴之郄地机
        2.5 手少阴之郄阴郄
        2.6 手太阳之郄养老
        2.7 足太阳之郄金门
        2.8 足少阴之郄水泉
        2.9 手厥阴之郄郄门
        2.10 手少阳之郄会宗
        2.11 足少阳之郄外丘
        2.12 足厥阴之郄中都
        2.13 阴蹻之郄交信
        2.14 阳蹻之郄跗阳
        2.15 阴维之郄筑宾
        2.16 阳维之郄阳交
        2.17 总结
    3 《针灸甲乙经》郄穴别名内涵考证
        3.1 温溜穴别名逆注
        3.2 温溜穴别名蛇头
        3.3 地机穴别名脾舌
        3.4 金门穴别名关梁
        3.5 中都穴别名中郄
        3.6 阳交穴别名别阳
        3.7 阳交穴别名足窌
        3.8 总结
第三部分 《针灸甲乙经》郄穴古今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1 孔最穴古今临床应用
    2 温溜穴古今临床应用
    3 梁丘穴古今临床应用
    4 地机穴古今临床应用
    5 阴郄穴古今临床应用
    6 养老穴古今临床应用
    7 金门穴古今临床应用
    8 水泉穴古今临床应用
    9 郄门穴古今临床应用
    10 会宗穴古今临床应用
    11 外丘穴古今临床应用
    12 中都穴古今临床应用
    13 交信穴古今临床应用
    14 跗阳穴古今临床应用
    15 筑宾穴古今临床应用
    16 阳交穴古今临床应用
    17 总结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的问题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文献综述 郄穴源流考证及近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对病名的记载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临床表现
        2.3 诊断标准
        2.4 西医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Meta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筛选
        1.3 文献偏倚风险评估
        1.4 数据提取
        1.5 统计分析
        1.6 GRADE质量分级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4 Meta分析结果
        2.5 GRADE评价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主要穴位的相关探讨
    3 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机理探讨
    4 Meta分析结果探讨
    5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7)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历代古典医籍中不寐及其灸法治疗论述
    1.历代古典医籍中不寐理论源流梳理
        1.1 战国至秦汉时期
        1.2 晋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2.历代古典医籍中不寐艾灸治疗整理
        2.1 晋隋唐时期
        2.2 宋金元时期
        2.3 明清时期
        2.4 近现代
第二部分 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
    1.经验总结
        1.1 重视调神
        1.2 重视整体观念
        1.3 善于集众家之所长
        1.4 注重睡眠心理治疗
    2.验案举隅
讨论
    1.不寐的病名起源
    2.不寐理论发展脉络及治疗
        2.1 不寐理论发展脉络
        2.2 不寐的治疗
    3.赵晓峰教授对不寐的认识
    4.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5.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10年来灸疗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进展
    1.灸疗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1.1 灸治失眠—论灸材
        1.2 灸治失眠—论经穴
        1.3 灸治失眠—论灸法
        1.4 灸治失眠—论灸量
        1.5 灸治失眠—论灸时
    2.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8)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效应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兴奋毒性的调控作用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GluN2B受体的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部分 电针预处理促进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保护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卒中病理生理概述
    2 “预处理”
    3 实验配穴及针刺参数探讨
    4 结果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兴奋毒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及针刺干预研究进展
    NMDA受体和神经元生存信号通路
    NMDA受体和神经元死亡信号通路
    针刺治疗兴奋毒性的机制研究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足少阴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肾经腧穴的命名含义
    1.1 天人相应的宇宙观
        1.1.1 气、阴阳、五行
        1.1.1.1 气一元论
        1.1.1.2 阴阳理论
        1.1.1.3 五行理论
    1.2 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
        1.2.1 取地理形貌或区域之象比拟
        1.2.2 取建筑物之象比拟
    小结
2 肾经腧穴名称含义及临床功用的相关性
    2.1 明示经穴部位、形态、功用、经气性质、经络交会
        2.1.1 明示部位或部位形态
        2.1.2 明示功用
        2.1.3 明示经气性质
        2.1.4 明示部位及功用
        2.1.5 明示部位及经络交会
        小结
    2.2 隐喻经穴部位、形态、功用、经气流注
        2.2.1 隐喻部位或部位形态
        2.2.2 隐喻功用
        2.2.3 隐喻部位及功用
        2.2.4 隐喻经气流注
        小结
        2.2.5 整体经脉穴位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体会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古今腧穴名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针刺上星、人中穴改善慢性轻度不可预测性刺激大鼠抑郁样症状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综述研究
    第一节 《千金方》十三鬼穴治疗神志病浅析
        1. 历史沿革
        2. 作用机制
        2.1 组方配伍
        2.2 经络归经
        2.3 现代解剖
        3. 穴性主治
        3.1 人中
        3.2 少商
        3.3 隐白
        3.4 太渊
        3.5 申脉
        3.6 风府
        3.7 颊车
        3.8 承浆
        3.9 劳宫
        3.10 上星
        3.11 会阴
        3.12 曲池
        3.13 海泉
        4. 临床应用
        4.1 癫狂症
        4.2 郁证
        4.3 不寐
        4.4 多寐
        4.5 梦魔
        5. 小结
    第二节 中医药抗抑郁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2. 单胺学说
        3. 神经内分泌学说
        4. 神经营养学说
        5. 细胞因子学说
        6. 细胞信号转导学说
        7. 小结与展望
    第三节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肠道菌群对抑郁症的影响机制
        1.1 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机制
        1.2 炎性因子
        1.3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机制
        1.4 神经营养因子机制
        2. 益生菌对抑郁症的作用
        2.1 肠道免疫功能影响抑郁症
        2.2 神经信号物质产生影响抑郁症
        3.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试剂盒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干预方法
        2.4 Western-blot相关试剂配置
        2.5 蛋白质免疫印迹
        2.6 粪便的采集及DNA的提取
        3. 指标观测
        3.1 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
        3.2 蔗糖水消耗实验
        3.3 旷场实验
        3.4 十字高架迷宫实验
        3.5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法
        3.6 16S rRNA基因序列
    第二节 结果
        1. 大鼠体重及行为学的影响
        2. 大鼠海马中蛋白的表达
        3. 各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中不同细菌的相对丰度
    第三节 讨论
        1. 模型的评估
        2. 脑区的选择
        3. 穴位的选择
        4. 实验分组的意义
        5. ERK1/2 环路
        6. 肠道微生物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人中穴临床运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人中除脊膂之强痛”[J]. 杨晓丹,林晨捷,张学君. 福建中医药, 2021(12)
  • [2]针刺后溪穴、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对比观察[D]. 肖宁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通任督调阴阳针刺法治疗乳腺癌患者失眠的临床研究[D]. 赵维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肝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D]. 高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针灸甲乙经》郄穴命名内涵与功效拓展文献研究[D]. 李媛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余星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0)
  • [7]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D]. 张雅鑫.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D]. 张宝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足少阴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D]. 沈儒.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针刺上星、人中穴改善慢性轻度不可预测性刺激大鼠抑郁样症状的机制研究[D]. 刘思宇. 厦门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人中穴临床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