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底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及过渡层设计

浅谈底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及过渡层设计

一、浅谈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的抗震墙和过渡层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侯杰,冯远,冯中伟,吴小宾,伍庶,吴勇[1](2016)在《汶川县映秀镇工商所综合楼地震倒塌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砌体结构整体性差,地震时容易脆性破坏甚至倒塌。基于LS-DYNA进行结构倒塌联合仿真分析的基本思路,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工商所综合楼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结构倒塌仿真分析模型的建立过程,对该综合楼的汶川地震破坏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过渡层(二层)墙体较易破坏;增加延性可以显着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地震倒塌仿真分析可以大致重现地震破坏过程,而难以完全重现所有破坏形态。

阴毅[2](2014)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设计新探》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在汶川地震等强烈地震中呈现出的新震害特点,新抗震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JGJ 248-201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均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就规范内容,对一些设计要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旨在对该类结构设计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吴曦[3](2013)在《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是我国中小城镇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尤其常见于我国中西部多震地区。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震区底框结构房屋遭受严重震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成为地震工程界主流思想的大背景下,砌体结构房屋基于该设计理论上应用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围绕底框结构这一典型砌体结构形式,针对其抗震性能评估,结合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思想,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引入Push-over分析方法,并对Push-over分析方法在底框结构性能评估过程中水平荷载模式的选取做了讨论。通过参数转换,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与美国ATC-40中反应谱进行等效转化,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2)根据配筋混凝土砌块剪力墙与混凝土剪力墙的力学性能上的相似性,借鉴已有学者对混凝土剪力墙的模拟方法,提出采用分层壳单元实现对配筋混凝土砌块剪力墙模拟,并通过建立试验墙片模型验证了其准确性与合理性。(3)参照国内外规范及众多学者提出的性能水准划分,建立了以混凝土砌块为主要墙体材料的底框结构抗震性能基于位移的五水准划分,并分别给出了“充分运行”、“运行”、“基本运行”、“生命安全”、“倒塌”性能水准位移角限值量化指标。(4)基于SAP2000分析软件建立底框结构房屋的三维简化弹塑性分析模型,通过将Push-over分析方法与ATC-40推荐的能力谱法相结合,确定了结构在各地震水准下的性能点,并根据各性能点处结构各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参照本文提出性能水准划分标准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原帅[4](2011)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综述》文中认为针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主要结合新版抗震规范与相关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下部结构、过渡层、上部结构等各个方面对其抗震概念设计、构造设计及计算方法进行了全面综述,总结在抗震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杨基武[5](2011)在《浅谈抗震墙砖房的抗震设计》文中提出现从抗震设计原则谈起,给出了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如:注重概念设计、控制侧移刚度比、使结构体系合理等。合理设计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具有较大的抗震能力和良好的抗震性能。

张弢[6](2011)在《简述新抗规关于底框砖房的抗震规定》文中提出本文简要介绍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简称新抗规)中对于底框砖房的相关抗震规定,提出了设计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以便设计人员对于该结构形式的理解和应用。

毛俊玲[7](2010)在《浅析底部框架过渡层震害规律及设计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工作实践,针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结构特点,分析了该类房屋震害的原因,根据建筑抗震规范相关规定,提出了关于过渡层墙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并进行了具体阐述,以期提高底部框架结构抵御地震的能力。

陈俊[8](2010)在《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性能及层刚度比的影响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能够满足底部大空间的需要,且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在中小城市的临街建筑、村镇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容易形成“底柔上刚,头重脚轻”的结构体系,当底部框架发生地震破坏时可能导致结构的连续倒塌。汶川地震中,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破坏严重、甚至倒塌,也有部分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震害较轻;结构破坏位置也不同,震害分为上部结构破坏和下部结构破坏两大类。因此有必要从整体结构性能方面了解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性能的优劣、分析抗震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找出结构抗震不利位置、给出抗震加强措施,为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以汶川地震的震害资料为基础,全面系统分析了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震害特征;采用空间结构弹性模型、平面结构弹性和弹塑性模型、汶川地震灾区实际建筑,对比分析了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和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底框上部砌体结构层与底框结构层的层刚度之比(简称层刚度比)为控制指标,建立空间结构弹性模型、平面结构弹性和弹塑性模型,系统分析了层刚度比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①经合理设计的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性能与砌体结构相当,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破坏模型(底部耗能减少上部结构地震效应)可控性更强。严格的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十分必要,特别是结构底部层刚度比合理取值、过渡层墙肢抗震设计和上部结构整体性设计尤为重要。②控制层刚度比和实现“多道抗震防线”的思想是保证底框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现行规范给出的层刚度比控制条件可以保证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性能,但缺乏对结构过渡层墙肢的抗震防严重开裂设计。为了发挥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耗能、减小上部砌体地震作用效应,可以适当提高层刚度比的下限值,建议由1.0提高到1.5。③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过渡层可能成为结构抗震不利位置。由于底层框架变形与过渡层砌体墙肢变形不协调,导致过渡层墙肢出现开裂破坏;层刚度比越大,开裂破坏越严重。建议在过渡层底部墙体中采用加筋砌体、增设构造柱或提高墙体材料强度等构造措施,提高过渡层墙肢的延性和抗剪强度,避免位移不协调引起墙肢的开裂破坏,新规范(征求意见稿)补充了过渡层砌体墙的相关要求。④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底框部分的受力复杂。大震下过渡层砌体的破坏可能会改变底框部分的受力性能;“强柱弱梁”的破坏模式在底框部分难以实现。抗震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实现底部框架-砌体结构底层合理破坏模式。

邓泽锋[9](2008)在《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设计的探讨》文中指出基于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的分析,从底部框架抗震墙设计、过渡层设计出发,给出了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注重概念设计、控制侧移刚度比、使结构体系合理等。合理设计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具有较大的抗震能力和良好的抗震性能。

石强[10](2008)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转换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从转换层的墙体设计、楼板设计以及侧移刚度比和强度比的控制四方面探讨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转换层设计,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措施和设计方法,并指出转换层的结构设计是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设计的关键。

二、浅谈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的抗震墙和过渡层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的抗震墙和过渡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设计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震害及薄弱层剖析
2 侧向刚度比的合理确定
    2.1 下部框架—剪力墙的侧向刚度
    2.2 次梁转换的砌体墙段
    2.3 过渡层构造柱及门窗洞边小墙段
3 托墙梁的设计
4 底部框架—剪力墙的设计
5 过渡层的设计
6 基础设计及其他
7 结语

(3)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底框结构房屋震害分析、设计方法和性能研究现状
        1.2.1 震害分析
        1.2.2 底框结构基于力的抗震设计
        1.2.3 底框结构的性能研究现状
    1.3 结构性能评估方法
        1.3.1 经验评估方法
        1.3.2 规范验证法
        1.3.3 振动实验法
        1.3.4 其他方法
    1.4 Push-over 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文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2.1 概述
    2.2 Push-over 方法基本原理及假定
        2.2.1 Push-over 方法基本原理
        2.2.2 Push-over 方法两个基本假定
    2.3 Push-over 方法分析步骤
    2.4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转化
    2.5 水平荷载模式
    2.6 目标位移确定
    2.7 中国与美国规范反应谱的相关参数转换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研究
    3.1 概述
    3.2 砌体结构简化模型
        3.2.1 宏观模型
        3.2.3 微观模型
    3.3 本文提出的底框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
        3.3.1 SAP2000 中弹塑性分析实现
    3.4 分层壳单元模型验证
        3.4.1 试验模型
        3.4.2 灌芯砌块剪力墙分层设置
        3.4.3 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性能评估
    4.1 概述
    4.2 结构性能水准划分
        4.2.1 国外结构性能水准划分
        4.2.2 国内结构性能水准划分
        4.2.3 其他学者提出的抗震性能水准划分
    4.3 本文对底框结构性能水准划分
    4.4 底框房屋抗震性能评估实例
        4.4.1 算例结构布置
        4.4.2 材料参数
        4.4.3 荷载工况
        4.4.4 结构计算场地条件
        4.4.5 计算结果分析
        4.4.6 算例抗震性能评定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底部框架抗震墙设计
    1.1 抗震墙部分的设计
    1.2 框架部分设计
2 过渡层设计
3 上部砖混结构设计
4 其他方面
5 结论及建议

(5)浅谈抗震墙砖房的抗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抗震设计的一般原则
    1.1 场地和地基。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情况有四种:
        1.1.1 地震时, 在水平和竖向振动作用下, 建筑物的内力和变形骤增, 甚
        1.1.2 地震作用下, 由于节点强度不足、延性不够、锚固失效, 使得结构构件缺乏可靠的连接, 建筑物丧失整体性而遭破坏。
        1.1.3 地震作用下, 由于地基承载力下降或地基土液化, 使得地基部分失效甚至于完全失效, 最终导致建筑物倾斜、倒塌。
        1.1.4 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火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造成建筑物的严重破坏。
    1.2 规则性建筑。
    1.3 合理的结构体系。
    1.4 计算结果的校核。
    1.5 抗震构造措施。
2 抗震墙砖房的抗震设计
    2.1 底层框架抗震墙的设计。目前,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设计归纳起来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2.2 过渡层的设计。
3 底部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注重概念设计。
    3.2 严格控制侧移刚度比。
    3.3 结构体系要合理。
4 结论

(6)简述新抗规关于底框砖房的抗震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底框砖房的限制条件
3 过渡层的设计要求
4 墙梁的设计要求
5 底部框架-抗震墙的设计要求
6 严格控制纵横向侧向刚度比
7 结语

(8)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性能及层刚度比的影响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研究现状
        1.2.1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研究现状
        1.2.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研究现状
        1.2.3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及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震害现象及震害分析
    2.1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震害
        2.1.1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框部分震害
        2.1.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上部砌体震害
    2.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震害分析及思考
    2.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研究的意义
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与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性能对比
    3.1 两类结构抗震性能的定性分析
    3.2 两类结构的三维弹性抗震性能对比
        3.2.1 算例设计
        3.2.2 计算结果与对比分析
    3.3 两类结构的平面弹性和平面弹塑性抗震性能对比
        3.3.1 分析方法介绍
        3.3.2 分析模型及材料本构、地震波选取
        3.3.3 模型模态分析
        3.3.4 结构弹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3.3.5 结构弹塑性结算结果与分析
    3.4 两类结构的震害对比分析
        3.4.1 汉旺某小区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震害分析
        3.4.2 4#、5#、6#砌体结构房屋实际震害分析
        3.4.3 6#砌体结构房屋PKPM 弹性计算分析
        3.4.4 汉旺某小区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分析对比
    3.5 小结
4 层刚度比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4.1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性能的影响因素
    4.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层的刚度比
    4.3 层刚度比对三维结构弹性抗震性能的影响
        4.3.1 算例结构设计
        4.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层刚度对平面弹性模型和平面弹塑性模型的抗震性能的影响
        4.4.1 分析模型方法与参数确定
        4.4.2 模型模态分析
        4.4.3 结构弹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4.4.4 结构弹塑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4.4.5 结构底层框架梁内力特性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转换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转换层的墙体设计
2 转换层上下层侧移刚度比设计
3 转换层上下层强度比设计
4 转换层的楼板设计
5 结语

四、浅谈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的抗震墙和过渡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汶川县映秀镇工商所综合楼地震倒塌仿真分析[A]. 侯杰,冯远,冯中伟,吴小宾,伍庶,吴勇. 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下), 2016
  • [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设计新探[J]. 阴毅. 山西建筑, 2014(09)
  • [3]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D]. 吴曦.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4]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综述[J]. 原帅. 科学之友, 2011(16)
  • [5]浅谈抗震墙砖房的抗震设计[J]. 杨基武. 民营科技, 2011(05)
  • [6]简述新抗规关于底框砖房的抗震规定[J]. 张弢. 科技创新导报, 2011(05)
  • [7]浅析底部框架过渡层震害规律及设计方法[J]. 毛俊玲. 山西建筑, 2010(34)
  • [8]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性能及层刚度比的影响规律分析[D]. 陈俊. 重庆大学, 2010(03)
  • [9]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设计的探讨[J]. 邓泽锋.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12)
  • [10]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转换层设计研究[J]. 石强. 山西建筑, 2008(27)

标签:;  ;  ;  ;  ;  

浅谈底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及过渡层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