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 二氧化碳的制备及性质

实验6 二氧化碳的制备及性质

一、实验六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杜丽斐[1](2021)在《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素养的百年演进研究(1919-2019)》文中研究指明

卢榕[2](2021)在《虚拟实验室环境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芳[3](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文中提出STEAM教育强调在探究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以此来培养具备STEAM素养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近年来,国内不断探索和建立新型教育体系,STEAM教育也愈发受到重视,因此,研究人员积极开展STEAM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尝试为我国基础教育融入STEAM教育理念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案。本研究以2012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以下简称鲁教版化学教材)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文献的基础上,对一线化学教师进行以“STEAM教育”为主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STEAM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调研结果,利用G.ST∑@M金字塔框架工具对鲁教版化学教材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探究教材中STEAM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和特点,为修订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化学教材以及开展基于STEAM教育的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建议。本研究共由五大部分构成,各部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综述国内外STEAM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目前,STEAM教育研究成为热点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而在中学化学课堂中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基本依据是STEAM教材,以此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与界定核心概念,并介绍STEAM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调查研究。采取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一线化学教师进行主题为“STEAM教育”的调研,了解一线教师对STEAM教育的认识和应用情况,探究化学教材融合STEAM教育理念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的可行性。第四部分:教材分析。针对调查研究结果,以G.ST∑@M金字塔框架为工具将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归类、统计,对所得结果分别进行知识广度和知识融合度的定量分析;从栏目设计、内容编排、知识呈现和价值取向四个维度进行定性分析,得出STEAM教育理念在当前教材中的融合情况并列举教学案例进行说明。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调查研究结果和教材分析结果,推断出STEAM教育是促进化学教学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形式,并根据本研究所得启示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聂雯[4](2021)在《多孔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频发,一些企业为了一劳永逸、牟取暴利而选择滥用兽药、非法添加兽药导致兽药残留超标。磺胺类抗生素(SA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生素,由于具有较广的抗菌谱,低廉的价格,稳定的化学性质等优点,被广泛地运用于畜牧业。磺胺会因无法在体内代谢而不断累积造成白细胞减少、泌尿系统疾病等问题。因此快速准确的检测兽药残留十分重要。但由于样品基质复杂,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对杂质的吸附和对待测物质的净化十分重要。经过查阅文献,亲水-疏水平衡填料(HLB)作为固相萃取填料被广泛应用,Zr作为过渡金属,具有空d轨道,可以吸附酯类,但比表面积小,负载量小,需要增大其比表面积。因此,本工作旨在开发三种材料,运用至样品前处理中。本论文依次合成了HLB材料、UiO-66、多级孔ZrO2用作吸附材料。以下是本论文的四个主要内容:绪论:首先详细的介绍了兽药的分类,兽药残留的危害、检测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检测方法。接着对金属有机框架进行了介绍,主要介绍了其特点、应用、分类、合成方法。其次,对多孔材料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分类、合成方法、应用。最后,通过前文的介绍,引出本课题进行的工作,撰写了论文设计的意义、思路。第一章:亲水-疏水平衡填料的合成及对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应用,通过优化合成条件,制备了亲水疏水平衡填料,用于固相萃取中,对磺胺进行了检测。条件优化显示,1.5%的分散剂PVA、0.6%偶联剂AIBN、70℃回流温度、200 r/min搅拌速度为最优条件。并对材料进行了表征。为探究样品基质中的杂质(蛋白质、酯类等)对磺胺检测的影响,探究了鱼蛋白-SAs的荧光猝灭现象,并计算猝灭结合常数KB>104 L/mol,证明了鱼蛋白-SAs的强相互作用会影响SAs的检测。将合成的HLB材料应用到实际样品的检测中,并对准确度进行了加标回收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加标量为1 ppm时回收率均在80.1%~99.7%内,检出限在6.3~3.7μg/L内,RSD小于2.86%,结果较为满意。与样品前处理常用吸附剂PSA、Oasis HLB比较,结果也令人满意,因此,本工作合成的亲水疏水平衡填料可以用作固相萃取材料运用到样品前处理中。第二章:UiO-66的合成及对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应用,由于氧化锆比表面积小等缺点不适用于吸附剂,因此,本工作通过合成基于Zr的金属有机框架UiO-66,并对材料进行了SEM、XRD、FT-IR、BET、TG一系列表征。为了探究UiO-66对样品基质中杂质(脂质)的吸附效果,对吸附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显示p H=5.0、120 min吸附时间时达到最大吸附量:6.25 g/g。将样品运用到实际样品检测中,对鸡肉中的磺胺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加标量为1 ppm时回收率均在78.9%~91.2%内,检出限在17.6~3.8μg/L内,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结果证明,UiO-66也可作为杂质的吸附材料用于动物源性食品的检测。第三章:多级孔ZrO2的合成及对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应用,由于课题二中UiO-66无法作为SPE材料,可能原因是虽然含有大量的微孔和介孔比表面积大,但食品基质中含有大量的大分子物质,无法通过介孔,造成SPE柱的堵塞。因此本工作合成了同时含有介孔和大孔的多级孔ZrO2。条件优化显示:0.1 mmol P123(0.58 g)、2 mmol栲胶(0.78 g)、0.5 mol Zr(SO4)2(1.775 g)为最佳反应条件,并对该材料进行了SEM、XRD、FT-IR、BET表征。为了探究ZrO2对样品基质中杂质(脂质)的吸附效果,对吸附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显示弱酸性、60 min时达到最大吸附量:2.92 g/g。将样品运用到实际样品检测中,对鸡肉中的磺胺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加标浓度为1 ppm时回收率均在80.9%~97.6%内,检出限在17.6~3.8μg/L内,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结果证明,ZrO2也可作为杂质的固相萃取材料用于动物源性食品的检测。

张海艳[5](2021)在《不同版本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以“元素周期律”为例》文中提出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2003年我国进行了课程改革,开始实行“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2018年,我国再次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每一次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教科书的改革。2019年根据新课标编写的3套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应运而生,目前已有省份开始使用新教科书。自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经历了从“重视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在这一历程中,教科书中会发生什么的内容变化?因此对新旧版本以及不同新版本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版本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实现教科书的优化。同时,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教育呈现“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因此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理念,来提升我国的教育影响力。所以,本研究选择了美国版本的教科书与我国的教科书进行比较。“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化学理论知识,是高中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美不同版本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元素周期律”这一章节进行比较能够实现这一章节的优化。本研究从化学新课程提倡“一纲多本”、落实化学核心素养、解决新教科书面临的问题、基础教育国际化、“元素周期律”在高中化学的地位等5个方面阐明研究选题的缘由。搜集和阅读大量文献,对国内外化学教科书比较的相关研究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本研究指明方向。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在教科书编写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科学本质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对中国新、旧课标以及美国课标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内容要求、教学建议等规定进行了比较。重点比较了中美化学课程标准对“元素周期律”的要求,然后从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呈现方式(课文篇幅、栏目设置、实践活动、插图和表格)、科学本质等4个方面,对国内新旧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进行了纵向比较;对国内三个新版本教科书和美国教科书《化学:概念与应用》进行了横向比较,找出新教科书的变化点和各个版本教科书的优缺点,得出研究结论:(1)对于新旧人教版教科书“元素周期律”这部分内容来说,知识点的选取变化不是很大,新人教版将其宏观位置提前,并按照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编排,更加重视学生心理认知。新人教版栏目、图片、表格等内容呈现方式和科学本质内容呈现方面都更加丰富。(2)对于三个新版本教科书“元素周期律”这部分内容来说,其知识点的选取大致是相同,新鲁科版稍有变化。三个新版本教科书都非常重视栏目,设置了丰富的栏目,重视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新人教版和新鲁科版都非常重视学生必做实验,实验基本包含了所有步骤和流程,新苏教版则是没有给出。三个新版本教科书都设置了丰富生动的插图和表格。三个新版本教科书在科学本质内容方面都非常丰富,新人教版更加全面一些。(3)在教科书整体结构中,美国教科书的结构更为紧凑,内容涉及面广,与大学化学教材相类似。编排采用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过程,更注重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美国教科书设置了更加丰富活泼的栏目和插图,注重编排细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科书编写3点建议和“元素周期律”教学3点建议。由于研究时间、研究对象的局限性以及研究者自身精力、能力的限制,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只比较了“元素周期律”这部分内容,其他内容研究有待日后完善。

蒋军泽[6](2021)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教育部提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倡导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强调完善和创新实验教学,倡导“教·学·评”一体化,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实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发展“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化学核心观念。笔者研究大量教学案例、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教师讲授化学实验、学生学习时,侧重于知识的讲授,对实验缺乏深度思考,化学实验课程未起到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深度学习来实现,“深度学习”视野下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基于实验的化学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访谈法、课堂观察与实践法、课例研究与行动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人教版教材中涉及到的化学实验,提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并在双流中学2016级、2019级进行实践,总结出适合的教学方法,建构教学模型。研究过程及结果从以下七个方面呈现。第一章,前言。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介绍深度学习理论,结合实践情况,对深度学习进行概念界定。本研究认为的深度学习是指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深度建构化学知识体系、达到高阶化学学科能力的学习过程,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厘清深度学习概念的基础上,介绍项目式学习方式、活动元设计思路、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过程等相关理论,指导实际教学。第三章,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进行分析。整理统计了教材正文、实验探究、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等板块出现的化学实验。依据实验目的分为七类:(1)物质性质实验;(2)物质组成和结构实验;(3)物质制备实验;(4)物质分离和提纯实验;(5)物质检验实验;(6)反应原理实验;(7)基本操作实验。分析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及其与实验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第四章,编制《中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和《中学化学教师关于深度学习教学的现状》调查问卷,对双流中学、永安中学、棠湖外国语学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学段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测查,分析深度学习的现状。第五章,思考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化学教学实际,依据我国科学课程标准,从科学探究能力包含的八个要素进行分析,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第六章,对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建构不同类型实验的教学模型,主要从以下六个类别进行课例展示。1)在性质类实验教学中,以“氮及其化合物”教学为例,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将教材中氮元素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以实验为载体,基于“教·学·评”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构建性质类实验的深度学习教学模式。2)在制备类实验中,以“海带中碘的提取”为例,介绍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3)在反应原理实验中,以“酸碱中和滴定”为例,分别从“情境线”、“学生活动线”、“核心素养线”三线设计教学流程,总结定量实验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4)对于基本操作类实验,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依据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模式设计活动元,介绍此类实验的教学策略。5)在探究性实验中,以问题链的形式,探究“金属的腐蚀”,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涉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凝练探究性实验中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追问策略。6)对于在课堂教学中操作难度大、危险性高、耗时长的实验,比如“浓硫酸的性质”、“氯气的性质”等,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将实验教学情境、实验目标、实验操作、实验演示、有待解决的实验问题、实验结果、教师点评等做成系列微视频,结合学情,将微课合理的运用于教学中,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具象化。第七章,总结与展望。本文以凸显思维方法、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为载体,采用三重表征、思维导图、创新实验、真实情景、概念转变、微课等方式,结合教材、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建构了性质类实验、制备类实验、反应原理实验、基础操作实验、探究性实验、不易操作实验六类教学模型。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实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化学实验还有许多知识需要探索,学生获取、加工、处理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笔者会不懈地研究化学实验教学,凝练和完善更适合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杨航[7](2020)在《西藏化学实验教学改进探究 ——以林芝市第一中学为例》文中提出为改变我校理科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科的积极性,让他们消除学习理科的畏惧感,能从内心开始喜欢学习化学并愿意学习化学。根据西藏林芝地区的实际情况,学生基础差,特别是理科的基础更差,我们通过让学生“眼见为实、亲身体验”,让他们能更好的理解书本上深沉难懂的理科术语,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尽可能多的在化学课堂中采用“实验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原本停留在课本上的枯燥的知识让学生能“眼见为实、亲身体验”,并能自主的对理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研究目的: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新课改得到有效的实施,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教师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充分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化学实验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然而目前来看,在林芝市第一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的教学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所以,针对此本文主要是对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便于促进林芝市第一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进步与发展。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对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学习情况进行了研究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探讨了目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结合我国教育实际状况以及新课改下的相关理论要求,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分析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化学实验探究模式的意义,提出了有效实施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以便于促进林芝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研究结果:经过研究,笔者提出了以下策略来提升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1)完善学校实验室教学条件,提升对实验室的有效利用;(2)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教学能力,做好对新课改的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化学的动力;(3)科学合理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4)完善教师的评价方式,利用有效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研究结论:在林芝市第一中学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化学实验进行合理的设置,以便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判断能力的提升,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刘婧文[8](2020)在《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初中化学作业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发展性目标的形成,新课标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置的学习目标是每一节化学课的灵魂,学习目标是各类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而作业从本质上来说是学习活动,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即为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活动,其合理设计或可有效服务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课前作业作为前置性的学习活动,其主要作用应为探测学情、启发思考。课中作业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其主要作用应为意义构建。其大致流程为“课前作业讨论交流”、“问题深入”、“教师引导(问题分析或实验探究)”。课后作业作为课后的学习活动,其主要作用应为诊断评价。其构成主要为对学习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的自评和对知识与技能的检测。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均以目标为导向,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成为教学活动进程中一种稳定结构形式。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相互配合的化学教学策略,通过设计教学实践课例,发放回收学生调查问卷及教师访谈问卷,以及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验证教学实践的效果。在本研究中,所作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搜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国内外关于学习目标和作业的相关研究,为教学实践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2)对学习目标、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的意义、作用、关系和设计方法进行剖析,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作业与学习目标一一对应、互相配合的教学框架;(3)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水的净化》、《二氧化碳》、《燃烧与灭火》为课例展开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学生调查问卷、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教师访谈的反馈情况,统计、分析和验证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相互配合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相互配合的化学教学策略在课前设置情境、启发思考,为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课中学习有所准备,同时也探测了学情,使课中设计更为合理,有效服务于课中学习;其次,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均针对目标、指向明确,这保证了每一个学习环节都是对目标达成有贡献的,且多元化的、促进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比传统教学形式的效率更高,有助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最后,课前、课中作业设计以多元化的、促进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为主,课后作业加入过程与方法自评部分,使学生在自我评价反思的过程中督促自己参与到课中活动中来,有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

曾慎亮[9](2020)在《绿色合成纳米铁材料及其修复环境中Pb、Cd和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文中认为纳米材料广泛运用环境污染处理中,展示出良好环境修复能力,其中纳米铁材料表现较为突出。绿色合成纳米铁材料不易团聚及氧化,制取成本低廉,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重视。近年,用绿色合成纳米铁修复环境污染刚刚起步,绿色合成的纳米铁去除重金属污染,降解有机物污染机制还缺乏研究。本论文以资源丰富的大叶冬青为绿色合成原料,制备绿色合成纳米铁(H-Fe NPs),探究大叶冬青中不同有效成分还原铁离子所得纳米铁的特性。首先,对合成H-Fe NPs进行表征,发现其粒径约为100 nm,TEM、XPS、XRD和FTIR结果显示H-Fe NPs为Fe@Fe2O3壳核结构,外层包裹多糖等生物大分子。对大叶冬青提取液进行系统分离和反应前后提取液的GCMS分析得出,H-Fe NPs生成是Fe2+与大叶冬青中还原性多糖进行反应,多糖上醛酐及糖苷作为主要给电子基团,将其还原成Fe0,大叶冬青中其他有效成分如多酚、黄酮也参与反应,并作为掩蔽剂对生成纳米颗粒的活性位点进行掩蔽。其次,研究H-Fe NPs去除水体中Pb(Ⅱ)和Cd(Ⅱ)污染物的性能。发现Pb(Ⅱ)和Cd(Ⅱ)共同存在时,存在竞争反应的关系。温度升高后,Pb(Ⅱ)和Cd(Ⅱ)有着相对更高的去除率以及去除速率,动力学研究显示,Pb(Ⅱ)契合于伪一级动力学反应,而Cd(Ⅱ)则契合于伪二级动力学反应。基于H-Fe NPs对Pb(Ⅱ)和Cd(Ⅱ)反应前后的表征结果等提出去除机理,即H-Fe NPs中含有的纳米铁粒子及相应产物可以还原、吸附混合液中的Pb(Ⅱ),同时其可以吸附混合液中的Cd(Ⅱ),这样就可以将Pb(Ⅱ)和Cd(Ⅱ)去除。再次,H-Fe NPs作为Fenton反应催化剂降解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AHs)。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发现PAHs的降解率随温度、H2O2浓度、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与传统类Fenton反应降解PAHs不同,H-Fe NPs催化Fenton反应降解土壤中PAHs最优p H值为5。模拟·OH生成机制和GCMS分析反应中间产物表明,H-Fe NPs作为Fenton反应催化剂类似电Fenton反应机理,产生羟基自由基,降解PAHs为小分子物质。最后,H-Fe NPs用于土壤中复合污染物PAHs和Cr(Ⅵ)的转化,单因素分析发现温度、H-Fe NPs投加量提高有助于复合污染物转化效果,H-Fe NPs在p H近中性的条件下能很好转化土壤中的Cr(Ⅵ)。最佳反应条件下:土壤中菲、蒽和芘在反应结束后转化率分别为71.4%、73.5%和75.7%,Cr(Ⅵ)和总铬转化率分别达到98.3%和83.2%。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计算H-Fe NPs对土壤中Cr(Ⅵ)的转化过程契合于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H-Fe NPs转化土壤中重金属Cr(Ⅵ)可能机制是Cr(Ⅵ)在p H由弱酸性到中性的环境中以不同形态被吸附在H-Fe NPs表面,同时被还原成Cr(ⅡI),或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或通过共沉淀和吸附达到转化目的。上述研究表明,绿色合成纳米铁能够将水体中部分重金属离子除去并将土壤中PAHs降解,它是一种具有成本优势,反应高效的潜在环境修复材料。

卢悦纳[10](2020)在《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提出了生活用品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旨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得以有序、有效开展。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在启蒙阶段对化学的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研究以萨其曼的探究训练模式理论、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生活用品进行初中化学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简易、可行性和环保性四项原则,在了解初中化学进度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开展生活用品运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堂课。根据生活用品进行化学实验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的实情,利用生活用品开发和设计初中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真正体验生活中的化学。本研究有6章,其中3、4、5章为本论文的重点,其内容是调查本县生活用品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展开情况、教师与学生对生活用品进行化学实验的态度和实验综合应用技能等情况,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在本校有序、有效地开展厨房系列实验和有关水的系列实验等7个化学课外实验实践活动和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实践案例,充分说明了生活用品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可能的,可行的、可控的。本研究表明生活用品进行初中化学实验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有很大地提升,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聚焦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研究将继续进行,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活用品在化学实验中实验案例和有效课堂实录,为元江县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更多的化学实验素材资料,更好服务于一线的化学实验教学。

二、实验六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六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STEAM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STEAM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ST∑@M金字塔框架理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流畅性理论
第三章 “STEAM教育”主题的教师调查研究
    第一节 教师访谈调查研究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方式与访谈对象
        三、访谈提纲的编制
        四、访谈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教师问卷调查研究
        一、问卷调查目的
        二、问卷调查工具
        三、问卷调查实施与结果
        四、问卷分析
第四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材定量分析
    第一节 教材中STEAM知识点分类
        一、科学(S)类知识的分类结果
        二、技术(T)类知识的分类结果
        三、工程(E)类知识的分类结果
        四、艺术(A)类知识的分类结果
        五、数学(M)类知识的分类结果
    第二节 统计结果信效度分析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第三节 STEAM知识点分类结果分析
        一、知识广度
        二、知识融合度
第五章 基于STEAM教育的教材定性分析
    第一节 栏目设计:九种栏目从多种角度体现STEAM教育
    第二节 内容编排:螺旋式编排加强知识巩固
    第三节 知识呈现:STEAM知识生活化、社会化、情景化、问题化
    第四节 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化学素养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肥皂的制作”STEAM教学设计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4 教材中STEAM知识点分类
致谢

(4)多孔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研究现状
        1.1.1 兽药残留的分类及危害
        1.1.2 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1.1.2.1 传统方法
        1.1.2.2 固相萃取
        1.1.2.3 QuEChERS萃取技术
        1.1.3 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1.1.3.1 酶联免疫分析
        1.1.3.2 免疫层析法
        1.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3.4 毛细管电泳法
    1.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2.1 MOFs的特点
        1.2.2 MOFs的应用
        1.2.3 MOFs的分类
        1.2.4 MOFs的合成方法
    1.3 多孔材料
        1.3.1 微孔材料
        1.3.2 介孔材料
        1.3.3 大孔材料
        1.3.4 多级孔材料
        1.3.4.1 多级孔的合成方法
        1.3.4.2 多级孔材料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亲水-疏水平衡填料的合成及对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HLB材料的制备
        2.2.4 HLB材料制备条件的优化
        2.2.5 HLB材料的表征
        2.2.6 蛋白质对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影响
        2.2.6.1 鱼血清蛋白的制备
        2.2.6.2 荧光猝灭研究
        2.2.6.3 蛋白质对萃取率的影响
        2.2.7 HLB材料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2.2.7.1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2.2.7.2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2.2.7.3 与样品前处理常用吸附剂性能对比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LB材料合成条件优化
        2.3.1.1 引发剂AIBN对材料合成的影响
        2.3.1.2 分散剂PVA对材料合成的影响
        2.3.1.3 搅拌速度对材料合成的影响
        2.3.1.4 回流温度对材料合成的影响
        2.3.2 HLB材料的表征
        2.3.3 磺胺类抗生素与鱼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2.3.4 蛋白质对提取率的影响
        2.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2.3.6 与常用样品前处理吸附材料性能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UiO-66 的合成及对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UiO-66 的制备
        3.2.4 UiO-66 的表征
        3.2.5 UiO-66 对油脂吸附的单因素优化
        3.2.5.1 pH对UiO-66 吸附酯类的影响
        3.2.5.2 时间对UiO-66 吸附酯类的影响
        3.2.5.3 花生油初始量对UiO-66 吸附酯类的影响
        3.2.6 UiO-66 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3.2.6.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3.2.6.2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UiO-66 的表征
        3.3.1.1 扫描电镜测试(SEM)
        3.3.1.2 X射线衍射仪测试(XRD)
        3.3.1.3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试(FT-IR)
        3.3.1.4 比表面积测定仪测试(BET)
        3.3.1.5 热重分析仪测试(TG)
        3.3.2 UiO-66 对油脂吸附的单因素优化
        3.3.2.1 pH对UiO-66 吸附酯类的影响
        3.3.2.2 吸附时间对UiO-66 吸附酯类的影响
        3.3.2.3 花生油初始量对UiO-66 吸附酯类的影响
        3.3.3 UiO-66 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3.3.4 与常用样品前处理吸附材料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多级孔ZrO_2的合成及对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
        4.2.2 主要试剂
        4.2.3 多级孔ZrO_2的制备
        4.2.4 多级孔ZrO_2的合成条件优化
        4.2.5 多级孔ZrO_2的表征
        4.2.6 多级孔ZrO_2对油脂吸附的单因素优化
        4.2.6.1 pH对多级孔ZrO_2吸附酯类的影响
        4.2.6.2 时间对多级孔ZrO_2吸附酯类的影响
        4.2.6.3 花生油初始量对多级孔ZrO_2吸附酯类的影响
        4.2.7 多级孔ZrO_2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4.2.7.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4.2.7.2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级孔ZrO_2的条件优化
        4.3.2 多级孔ZrO_2的表征
        4.3.2.1 扫描电镜测试(SEM)
        4.3.2.2 X射线衍射仪测试(XRD)
        4.3.2.3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试(FT-IR)
        4.3.2.4 比表面积测定仪测试(BET)
        4.3.3 多级孔ZrO_2对油脂吸附的单因素优化
        4.3.3.1 pH对多级孔ZrO_2吸附酯类的影响
        4.3.3.2 时间对多级孔ZrO_2吸附酯类的影响
        4.3.3.3 花生油初始量对多级孔ZrO_2吸附酯类的影响
        4.3.4 多级孔ZrO_2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4.3.5 与常用样品前处理吸附材料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不同版本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以“元素周期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化学新课程背景下提倡“一标多本”
        1.1.2 教科书研究是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需要
        1.1.3 教科书研究是解决新教科书面临问题的需要
        1.1.4 基础教育国际化
        1.1.5 “元素周期律”在高中化学课程占据重要位置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化学教科书研究现状
        1.2.2 国内化学教科书研究现状
        1.2.3 “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5.3 比较研究法
    1.6 研究思路及流程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教材、教科书
        2.1.2 高中化学教科书
        2.1.3 元素周期律
    2.2 理论基础
        2.2.1 教科书的结构功能和编写原则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科学本质理论
3 中美两国3 个新旧版本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比较
    3.1 课程理念的比较
    3.2 课程目标的比较
    3.3 三个版本课程标准对“元素周期律”的规定
        3.3.1 我国新旧课标对“元素周期律”内容要求的比较
        3.3.2 我国新旧课标对“元素周期律”教学建议的比较
        3.3.3 美国课程标准NGSS对“元素周期律”内容的相关规定
4 不同版本元素周期律的比较研究
    4.1 内容选择的比较
        4.1.1 我国不同版本必修教科书中的“元素周期律”知识
        4.1.2 美国教科书中的“元素周期律”知识
    4.2 内容组织的比较
        4.2.1 不同版本教科书“元素周期律”内容整体组织的比较分析
        4.2.2 不同版本教科书“元素周期律”内容具体组织的比较分析
    4.3 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
        4.3.1 课文篇幅
        4.3.2 栏目设置
        4.3.3 实践活动
        4.3.4 插图、表格
    4.4 科学本质内容的比较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教科书编写建议和教学建议
        5.2.1 教科书编写建议
        5.2.2 “元素周期律”教学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课程改革的实施
        1.1.2 落实核心素养是培养高阶思维的过程
        1.1.3 深度学习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1.1.4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1.1.5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实验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1.3.2 实验反馈与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反思学习习惯
        1.3.3 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4 构建实验教学模型,有助于指导教学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1 文献查阅情况
        1.4.2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1.4.3 化学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1.4.4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1.4.5 引导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策略
        1.4.6 国外对深度学习的研究
        1.4.7 小结
    1.5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法
        1.7.2 调查访谈法
        1.7.3 课堂观察与实践法
        1.7.4 课例研究与行动研究法
        1.7.5 归纳总结法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2 深度学习
        2.1.3 化学实验
        2.1.4 教·学·评一体化
        2.1.5 大单元教学设计
        2.1.6 项目式学习
        2.1.7 活动元教学
        2.1.8 问题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自主学习理论
        2.2.2 探究式学习理论
        2.2.3 元认知理论
        2.2.4 建构主义理论
        2.2.5 行动主义理论
    2.3 本研究中的概念界定
3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分析
    3.1 新课标对实验能力的要求
    3.2 高中化学实验的分布
        3.2.1 必修1
        3.2.2 必修2
        3.2.3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3.2.4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3.2.5 小结
    3.3 高中化学实验的分类
        3.3.1 物质性质实验
        3.3.2 物质组成和结构实验
        3.3.3 物质制备实验
        3.3.4 物质分离和提纯实验
        3.3.5 物质检验实验
        3.3.6 化学反应原理实验
        3.3.7 基本操作实验
    3.4 高中化学实验的特征
        3.4.1 探究性
        3.4.2 严谨性
        3.4.3 自主性
        3.4.4 开放性
        3.4.5 趣味性
        3.4.6 综合性
4 问卷调查
    4.1 调查对象
    4.2 问卷调查内容
    4.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1 调查概况
        4.3.2 各题频次统计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交叉分析
    4.4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1 调查概况
        4.4.2 各题频次统计
        4.4.3 相关性分析
5 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5.1 实验中的“想当然”
    5.2 某些实验现象不易观察
    5.3 实验活动的开展缺乏效率
    5.4 实验问题缺乏挑战性
    5.5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差
    5.6 缺乏反馈评价意识
6 策略与课例
    6.1 性质类实验教学
        6.1.1 教学策略与模型
        6.1.2 教学案例——氮及其化合物
    6.2 制备类实验教学
        6.2.1 教学策略与模型
        6.2.2 教学案例——海带中碘的提取
    6.3 反应原理实验教学
        6.3.1 教学策略与模型
        6.3.2 教学案例——酸碱中和滴定
    6.4 基本操作类实验教学
        6.4.1 教学策略与模型
        6.4.2 教学案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6.5 探究性实验教学
        6.5.1 教学策略与模型
        6.5.2 教学案例——金属的腐蚀
    6.6 其他实验教学策略模型
        6.6.1 课堂中难以操作的实验教学
        6.6.2 物质组成结构实验
        6.6.3 物质分离提纯实验
        6.6.4 物质检验实验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 中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中学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氮及其化合物》学案设计1-4 课时
附录4 《金属的腐蚀》学案设计

(7)西藏化学实验教学改进探究 ——以林芝市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初中理科课程标准
        1.1.2 高中理科课程标准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阐述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化学实验
        2.1.2 化学实验探究
        2.1.3 化学实验改进
        2.1.4 化学实验创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探究性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行动主义理论
3 高中化学(人教版)实验探究分析
    3.1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相关原则
    3.2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相关功能分析
    3.3 高中化学实验的分布
    3.4 高中化学实验的类型
    3.5 基本操作实验
    3.6 探究性实验
    3.7 趣味性实验
    3.8 高中化学实验的特点
    3.9 高中化学实验的不足
4 问卷调查分析
    4.1 调查对象
    4.2 问卷调查内容
    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 实验调查
5 林芝一中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1 学校实验教学条件不完善
    5.2 教师教学模式落后
    5.3 实验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5.4 教师评价方式不合理
        5.4.1 没有明确的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评价标准
        5.4.2 以考试作为学生实验技能考察的主要途径
    5.5 对于实验的重视度不够
        5.5.1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5.5.2 学生学习压力大
        5.5.3 忽视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学习重要性
6 提升林芝一中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
    6.1 完善学校实验教学条件
    6.2 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6.3 科学合理的设置实验探究内容
        6.3.1 增加探究性实验比例
        6.3.2 引入趣味性家庭实验
    6.4 有效实施情境教学模式
        6.4.1 合理创设生活情境
        6.4.2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6.5 有效实施课堂导入及引入策略
        6.5.1 科学实施课堂导入
        6.5.2 采取样例引入型策略
    6.6 完善教师评价方式
    6.7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教学案例(化学实验新编)
        6.7.1 钠与氧气常温下的反应
        6.7.2 钠与水的反应
        6.7.3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6.7.4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化学实验新编
附录2
致谢

(8)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初中化学作业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习目标源自课程标准,核心地位不可撼动
        1.1.2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1.1.3 课中时间紧张,课前作业缺失或定位不准的教学现状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学习目标的研究
    2.2 关于作业的研究
    2.3 研究现状评述
    2.4 研究理论基础
        2.4.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
        2.4.2 建构主义理论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3 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初中化学作业教学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学习目标
    3.2 课前作业
        3.2.1 概念
        3.2.2 实施建议
    3.3 课中作业
        3.3.1 概念
        3.3.2 实施建议
    3.4 课后作业
        3.4.1 概念
        3.4.2 实施建议
    3.5 课前、课中、课后作业与学习目标的关系
    3.6 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初中化学作业教学策略
        3.6.1 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均针对目标、指向明确
        3.6.2 在课前作业中设置情境、启发思考
        3.6.3 课中作业设计应重视多元化的以促进主动学习为目的学习活动
        3.6.4 在课后作业中增加“过程与方法自评”
    3.7 研究实施载体
    3.8 以目标为导向的作业设计流程
4 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初中化学作业教学实践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学生调查问卷
        4.3.2 学生课后作业
        4.3.3 教师访谈提纲
    4.4 教学实践课例
        4.4.1 《二氧化碳》
        4.4.2 《水的净化》
        4.4.3 《燃烧与灭火》
    4.5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4.5.1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4.5.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分析
        4.5.3 任课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5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2 教学效果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相关课例课后作业
致谢

(9)绿色合成纳米铁材料及其修复环境中Pb、Cd和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课题背景
    0.2 绿色合成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0.2.1 绿色合成方法
        0.2.2 植物提取液绿色合成纳米铁材料研究进展
        0.2.3 植物提取液合成纳米材料发展趋势
    0.3 水体和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
        0.3.1 水体重金属治理
        0.3.2 土壤中PAHs治理
        0.3.3 Fenton氧化土壤中PAHs研究进展
    0.4 论文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特色
        0.4.1 论文选题的意义
        0.4.2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0.4.3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
        0.4.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章 大叶冬青提取液合成纳米铁材料及其机理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部分
        1.2.1 药品与仪器
        1.2.2 大叶冬青提取液绿色合成纳米铁(H-Fe PNs)的制备
        1.2.3 材料的表征
        1.2.4 绿色合成纳米铁材料反应活性测试
        1.2.5 去除率计算
    1.3 结果与讨论
        1.3.1 提取液生物有效成分的分析
        1.3.2 大叶冬青提取液的GCMS分析
        1.3.3 材料的表征
        1.3.4 大叶冬青多糖提取并制备纳米铁验证
        1.3.5 材料活性分析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绿色合成纳米铁去除水中铅、镉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仪器
        2.2.2 大叶冬青提取液绿色合成纳米铁(H-Fe PNs)的制备
        2.2.3 去除Pb(Ⅱ)和Cd(Ⅱ)的反应
        2.2.4 材料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Fe NPs单独去除 Pb(Ⅱ)和 Cd(Ⅱ)和同时去除 Pb(Ⅱ)和 Cd(Ⅱ)的比较
        2.3.2 SEM
        2.3.3 EDS
        2.3.4 XPS
        2.3.5 XRD
        2.3.6 FTIR
        2.3.7 不同H-Fe PNs的投加量对同步去除Pb(Ⅱ)和Cd(Ⅱ)的影响
        2.3.8 不同温度对同时去除Pb(Ⅱ)和Cd(Ⅱ)的影响
        2.3.9 动力学研究
        2.3.10 同时去除Pb(Ⅱ)和Cd(Ⅱ)机制的初步探讨
        2.3.11 纳米铁去除煤淋滤液中重金属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色合成纳米铁-类Fenton反应降解土壤中PAHs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仪器
        3.2.2 大叶冬青提取液绿色合成纳米铁(H-Fe PNs)的制备
        3.2.3 材料的表征
        3.2.4 绿色合成纳米铁催化Fenton反应p H范围确证
        3.2.5 溶液中Fe~(3+)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分析
        3.3.2 绿色合成纳米铁催化Fenton反应p H值确证
        3.3.3 不同温度对PAHs降解率的影响
        3.3.4 材料的表征结果及分析
        3.3.5 绿色合成纳米铁催化Fenton反应降解PAHs的机理
        3.3.6 H-Fe催化类Fenton反应降解实际污染土壤中的PAHs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合成纳米铁转化土壤中复合污染物的初探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仪器
        4.2.2 实验过程与测试方法
        4.2.3 材料的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表征结果及分析
        4.3.2 H-Fe NPs转化土壤中Cr(Ⅵ)的条件探究
        4.3.3 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4.4 H-Fe NPs转化Cr(Ⅵ)的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下一步工作及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评”中体现
        二、本地区的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实际
        三、实验教学形式的改变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基于化学实验的创新性和合作探究实验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知识与生活用品相结合的实验能力,有效达成实验教学
        三、凸显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助力实现初中学生善于动脑、乐于动手的能力,好学化学行动力
        四、开发和生活用品的循环利用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具有很大的科普教育意义
        五、为一线初中化学教师提供化学实验教学参考和实验素材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四、实证研究法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验开发的原则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化学实验替代品
        二、理论依据
    第二节 生活用品进行化学实验开发的原则
        一、科学性
        二、安全性
        三、简易、可行性
        四、环保性
第三章 本地区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应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的目的、方法和问卷编制
        一、教师问卷调查的目的
        二、教师问卷调查的方法
        三、教师问卷的编制依据
    第二节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
        一、教师问卷结果的统计表
        二、教师问卷结果的分析
第四章 生活用品在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第一节 生活用品在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中的有效实验设计方案
    第二节 生活用品在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的化学实验方案
    第三节 生活用品在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中有效应用研究的效果评价
第五章 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实践对象与实践课题
    第二节 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案例
        一、案例1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二、案例2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水的净化第一课时
    第三节 案例评价
第六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利用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给初中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变化
        二、利用生活用品替代品于初中化学实验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的变化
    第二节 研究反思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实验六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素养的百年演进研究(1919-2019)[D]. 杜丽斐.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虚拟实验室环境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D]. 卢榕.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D]. 刘芳. 青岛大学, 2021
  • [4]多孔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D]. 聂雯. 烟台大学, 2021(09)
  • [5]不同版本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以“元素周期律”为例[D]. 张海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6]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D]. 蒋军泽. 西南大学, 2021(01)
  • [7]西藏化学实验教学改进探究 ——以林芝市第一中学为例[D]. 杨航. 西南大学, 2020(05)
  • [8]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初中化学作业教学实践研究[D]. 刘婧文. 西南大学, 2020(05)
  • [9]绿色合成纳米铁材料及其修复环境中Pb、Cd和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D]. 曾慎亮.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 卢悦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实验6 二氧化碳的制备及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