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身矫正与基础托换加固实例分析

桩身矫正与基础托换加固实例分析

一、截桩纠偏与基础托换加固实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翔东,张勤羽,朱悦铭,杨砚宗,郭俊杰[1](2020)在《既有桩基建筑物顶升纠偏工程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场地地层复杂和后期填土堆载,浙江省某桩基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最大倾斜率为11.7‰。为使房屋恢复正常使用,经研究后决定采用锚杆静压钢管桩托换加固及顶升纠偏方案。以此工程为例,介绍了纠偏方案的选定、锚杆静压钢管桩托换顶升纠偏施工工序、顶升监测与控制等。经过5天顶升施工后,房屋的倾斜率降低至1‰,房屋恢复了正常使用。本次既有桩基建筑物顶升纠偏工程实践为同类型建筑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避免产生倾斜的建筑物因拆除而产生损失,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陈森[2](2017)在《基于桩式托换的既有建筑掏土纠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地基土软弱、土质不良及使用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建筑物的倾斜事故时有发生。采用何种处理方法对倾斜建筑物进行加固纠偏,对于保证既有建筑物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加固纠偏技术通常将纠偏和加固分开进行,导致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周期较长等不足。本文在已有加固纠偏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桩式托换的导坑掏土纠偏加固技术,将地基加固与建筑物纠偏合二为一,不仅缩短了工期,也大大降低了工程费用。该技术在采用坑式静压桩加固地基的同时,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并通过现场严密监测,将托换桩操作导坑作为掏土迫降区,对建筑物进行纠偏处理。论文以汉中某工程为背景,详细分析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既有建筑加固纠偏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经典案例。总结了建筑物倾斜主要原因以及常用的加固纠偏方法。2.利用圆筒形扩张理论分析了导坑掏土对周围地基受力变形的影响。分析了导坑掏土纠偏设计中沉降差计算、沉降速率控制、导坑位置等要点。根据桩式托换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托换率的概念,解决了沉降速率过大的问题。3.本文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35种不同导坑深度、宽度工况下的模型,分析了粉砂类地基上,导坑引起地基沉降的规律,得到了导坑掏土的沉降影响范围、基础两侧沉降差值、导坑深度与宽度对沉降影响规律等结果;发现导坑宽度是影响地基沉降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导坑宽度为基础宽度的1/4,为工程实践的导坑尺寸提供了建议。4.结合汉中某六层底框结构纠偏加固工程,运用基于桩式托换的既有建筑导坑掏土纠偏技术对该建筑物进行纠偏加固。文中详细分析了该方法纠偏加固机理,方案设计和施工的具体方法、关键要点。通过在施工中调整托换率,达到了对沉降速率有效控制的目的,保证了纠偏成功和主体结构安全。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使建筑物加强了地基承载力,恢复倾斜率至1.22‰。该纠偏加固工程的成功,证实了基于桩式托换的既有建筑导坑掏土纠偏法是解决建筑物倾斜的一种可靠、有效的加固纠偏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张晓楠,史三元,路漫,刘立波[3](2016)在《既有砖混结构在软土地区迫降纠倾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深入分析云南省某砖混住宅建筑倾斜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加固纠倾实例,提出采用截桩与开挖应力释放沟联合应用的综合纠倾法。采用ABAQUS软件对分批截桩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截桩过程中的地基应力、土体沉降、基础梁的应力、桩体竖向位移以及上部结构应力,为后续纠倾设计与施工方案提供了依据。在实际施工中采用三种监测方法来进行信息化的施工。实际监测结果表明,随着各批次截桩的进行,建筑物倾斜率回归到允许值以内,保证了建筑物在纠倾过程中的安全。

马志力[4](2013)在《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补桩加固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桩筏基础由于其在沉降控制和提供承载力方面的优越性而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建设中因设计、施工等因素导致承载力严重不足时,需要采取补桩加固的措施。以往很多工程实例都是采取常规的桩基全托换方式进行加固,这样必然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本文对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在桩筏基础补桩加固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工作:针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补桩加固的情况,解释了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概念及其与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区别,提出桩筏基础补桩加固的设计思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ANSYS软件利用映射网格划分,考虑桩筏基础的数值模型、桩与筏板本构模型、土体本构模型、桩与土接触面本构模型及土体非线性弹性问题,运用刚体—柔体接触方式,对桩筏基础补桩加固竖向承载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桩基沉降及桩顶反力在补端承桩或摩擦桩两种不同桩型情况下随补桩桩长、桩径变化的趋势。对两种桩型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几点有意义的结论。某既有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补桩加固中,在利用原有桩基部分承载力的情况下,打入部分端承长桩,从而形成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形式。分析补桩工程各项检测结果,补桩加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避免了桩基的全托换,供工程实践参考。

岳帅庆[5](2010)在《独立墙式古(近)代建筑基础托换加卸载及空间复位监测监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体现了历史的内涵和人类的科技水平。所以对古建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研究相应时期的历史文化与科技发展情况。古建筑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饱经沧桑,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甚至已经完全毁坏,给国家和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古建筑的维修加固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必修对古建筑进行有效地抢救。襄王府绿影壁是我国“皇家”建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无论其考古价值、历史地位还是观赏性在我国建筑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绿影壁属于独立墙式古建筑。这类古建筑的高宽比和长宽比较大,造成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倾斜和倒塌。因此对独立墙式古建筑进行扶正加固,必须正确分析其倾斜的原因,拟定合理的扶正加固方案、精心地组织施工并进行监测,以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结合襄王府绿影壁工程实际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对国内外古近代建筑的加固和施工监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从而提出襄阳王府绿影壁空间复位(顶升、双向纠偏、纠弯、纠扭、裂缝复合)及其监测监控技术。(2)以绿影壁为对象,对建筑物在基础托换时的加载卸载和位移的控制值进行了理论计算,同时对绿影壁用千斤顶抬升扶正进行了动力分析,结果表明用千斤顶抬升扶正时绿影壁的动力效应很小,可忽略不计,按静力进行计算。(3)对古建筑文物基础托换时的加载卸载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筑物标准加载卸载、超额加载卸载、差额加载卸载和交变加载卸载曲线,并成功的应用于襄阳王府绿影壁的基础托换工程实际。(4)以上述加载卸载研究和计算为基础,对襄阳王府绿影壁抬升扶正工程进行了全程监测监控,对大量的监测监控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成功实现了绿影壁的空间复位。本文研究成果对古近代建筑维修加固的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理论计算依据和重要的实际参考价值。

刘丽萍,李向阳,王德伟,燕菲[6](2005)在《预压托换桩加固及顶升纠偏工程实践》文中提出西安市某住宅楼是在原3层砖混结构上增建至7层框架结构式房屋,两种结构体系没有完全脱离开,又由于设计时地基处理不当,导致建筑物刚封顶即严重倾斜,倾斜率为18.6‰,沉降速率为9.15mm/d,随时存在倒塌的危险。为使房屋恢复正常使用,经研究后决定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压托换桩加固及顶升纠偏方案。以此工程为例,提出顶升纠偏中预压托换桩设计公式;详细介绍了纠偏方案的选定、钢筋混凝土预压托换桩顶升纠偏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顶升监测与控制以及顶升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及采取的对策等。经过3d顶升施工后,使房屋的倾斜率稳定在0.53‰,沉降速率小于0.0077mm/d,房屋基本上恢复了正常使用。经过5a多使用证明,在黄土地区采用预压托换桩法加固或纠偏类似工程问题是可行的。

解家毕[7](2004)在《带桩多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及其在纠偏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建筑物倾斜是软弱地基上一种常见的工程问题,它是由地基不均匀变形产生的基础倾斜而引起的。由于受计算理论和施工、监测技术的限制,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建筑物都是由于得不到合理纠正措施,而不得不任其倒塌和倾斜,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纠偏技术的出现和兴起,一方面是由于土力学理论的发展、地基处理技术及相应施工机械与监测技术的进步而使这些技术的实现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是受与日俱增的客观需求分不开。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倾斜建筑物的纠偏工作还只停留在工程经验上,纠偏技术还没有形成一个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使得纠偏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实践表明,建筑物基础沉降不仅受外荷载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三者的刚度。比较精确的分析方法是在计算中同时考虑三者的刚度贡献,即采用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共同作用分析要求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满足在接触部位的变形协调条件。由于上部结构和基础不仅结构型式多样,而且它们的刚度比地基的大得多,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共同作用分析的难度。多高层建筑物的倾斜分析及纠偏处理比常规基础分析还要复杂,倾斜分析及纠偏处理必然要把建筑物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分析各部分刚度对基础和地基的变形等的影响;此外,各种纠偏技术的理论研究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桩基础纠偏这一课题,对上部结构、桩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用所提出的分析方法对深厚软弱地基上地面大面积堆载作用下的桩基础和地基的变形形态及建筑物的倾斜进行了模拟,并对一些常用的纠偏方法的力学机理和适用条件进行了探讨,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本文主要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进行求解。文中提出了简缩积分单元格式,以避免不可压缩或近似不可压缩材料在数值积分中出现体积锁死现象;采用多孔介质弹性和修正剑桥本构模型来模拟土体,并对修正剑桥本构模型进行了改进,以反应土体在张拉与压缩时的不同屈服强度特征;采用有限变形应变-位移模式反映实际情况中可能出现的大变形情况。 (2) 分析了不同施工工艺对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由于不同施工工艺所得到的灌注桩的桩-土界面特征及桩端的条件相差很大,灌注桩的承载力可能相差很大,通过实测资料证实了不同施工工艺所得到的桩的承载力的差别;建立了桩-土共同作用分析的界面元模型,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接触面的张开、闭合及滑移等复杂接触特性;通过对实测资料的模拟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3)推导了子结构法及多级子结构法的刚度和荷载的凝集过程,对多高层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施工过程及刚度、荷载的形成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转化,建立了多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一基础一地基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4)采用无限元模拟远场区域土体的反应、用有限元模拟临近建筑物的土体反应,建立了深厚软弱地基上基础分析的无限元与有限元边界祸合分析方法。采用所建立的共同作用分析模型模拟分析了深厚软弱地基上桩基础附近地面大面积堆载情况下地基和桩基础的变形形态,以及超载对桩侧摩阻力的分布影响。在软弱土层较厚的情况下,由于深层土层的压缩变形较大,若不考虑深层土体的压缩,则得到的沉降值偏小,特别是在地面有较大超载作用时,深层土层的压缩量可能是决定建筑物倾斜的关键因素。 (5)对深层掏土纠偏法的工作机理进行了探讨。由于钻孔掏土和软弱土层向孔内挤淤的力学过程描述十分复杂,用数值分析方法也很难模拟这一过程。为了简化掏土过程,采用控制掏土孔壁节点位移的方法来模拟掏土时软弱土层向孔内挤淤的过程,对掏土后地基和基础沉降及桩侧的摩阻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掏土纠偏法在桩基础纠偏中的适用性。计算表明,当深层土体向掏土孔内挤淤时,有部分桩侧摩阻力要转化为负摩阻力;但掏土段深度受土层的力学性质限制,一般较软的土层才有可能向掏土孔内移动,因此,掏土纠偏的效果也受土层的力学特性限制。 (6)对截桩纠偏法的工作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承台底不同桩体的截除对纠偏效果的影响。由于不同桩体距形心主轴的距离不等,截桩的纠偏效果也是不同的,计算表明,距形心主轴较远桩体的截除的纠偏效果更明显一些。 (7)对考虑孔隙水压力一位移藕合下的上部结构一基础一地基共同作用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引出了在黄土、膨胀土地基情况下考虑非饱和流的共同作用分析课题。对于非饱和渗流孔隙水压力一位移祸合分析问题,本文采用单相流理论,忽略孔隙气压力的变化及其对土体变形的影响,以孔隙水饱和度和孔隙水压力作为状态变量,给出了非饱和土的应力状态表达式、渗流特性,建立了非饱和流孔隙水压力一位移藕合分析的有限元程式。 (8)采用饱和渗流孔隙水压力一位移祸合分析方法对建筑物的沉降和大面积堆载作用下的基础和地基的变形及建筑物的倾斜进行了模拟。 (9)对井点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进行了探讨,采用非饱和流孔隙水压力一位移祸合分析方法对井点降水纠偏法进行模拟,对降水纠偏法在桩基础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由于

许帮龙,贺志军,沈伟民,胡昌奎,戴杭菊[8](2001)在《截桩纠偏与基础托换加固实例分析》文中提出以舟山市定海某住宅楼纠偏加固为实例,阐述了锚杆静压桩基础托换加固技术和截桩纠偏结合基底掏土纠偏技术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基础沉降不均匀房屋的综合治理,在居民不搬迁的情况下,把住宅楼倾斜扶正、使住宅楼的基础得到加固,达到了加固基础和纠偏房屋的目的。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舟山地区以后的房屋纠偏加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截桩纠偏与基础托换加固实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截桩纠偏与基础托换加固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桩式托换的既有建筑掏土纠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加固纠偏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3 加固纠偏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建筑物倾斜原因及常用加固纠偏技术
    2.1 建筑物倾斜的主要原因
        2.1.1 施工原因
        2.1.2 设计原因
        2.1.3 场地稳定性原因
        2.1.4 周围环境影响
        2.1.5 建筑物使用管理原因
    2.2 常用加固纠偏技术
        2.2.1 纠偏技术
        2.2.2 加固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导坑掏土纠偏基本理论
    3.1 圆筒形孔扩张的基本方程
    3.2 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弹塑性解
        3.2.1 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弹性解
        3.2.2 Tresca材料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塑性解
        3.2.3 Coulomb材料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塑性解
    3.3 掏土孔周围土体塑性区确定
        3.3.1 掏土孔周围土体不出现塑性破坏区的情况
        3.3.2 Coulomb和Tresca材料掏土孔出现塑性破坏区的情况
    3.4 水平掏土引起地基附加沉降的计算
        3.4.1 地基附加沉降的组成
        3.4.2 水平掏土成孔条件下地基附加沉降的计算
    3.5 导坑掏土纠偏设计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导坑掏土引起地基沉降的数值模拟
    4.1 有限元单元法与ABAQUS软件介绍
    4.2 模型建立
        4.2.1 本构关系及参数选取
        4.2.2 接触及单元生死功能设置
        4.2.3 网格划分
    4.3 有限元结果分析
        4.3.1 初始地应力结果
        4.3.2 导坑掏土深度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4.3.3 导坑掏土宽度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5.1.2 建筑倾斜现状及原因分析
    5.2 建筑物加固纠偏方案及设计
        5.2.1 加固方案选择
        5.2.2 纠偏方案选择
        5.2.3 托换桩设计参数的确定
        5.2.4 导坑掏土纠偏设计
    5.3 加固纠偏施工技术
        5.3.1 坑式静压桩施工
        5.3.2 掏土纠偏施工
        5.3.3 回填和注浆施工
    5.4 加固纠偏效果分析
        5.4.1 托换率对沉降速率的影响分析
        5.4.2 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5.4.3 倾斜观测结果分析
        5.4.4 压桩成果分析
    5.5 沉降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3)既有砖混结构在软土地区迫降纠倾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概况
2场区地址条件
3房屋倾斜原因分析
    3. 1 结构荷载差异
    3. 2 地基和基础方案
    3. 3 周围环境
4对纠偏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4. 1 分析模型
    4. 2 ABAQUS中土性参数的确定
    4. 3 有限元的计算步骤
    4. 4 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
        4. 4. 1 截桩后地基应力分析
        4. 4. 2 考虑截桩后基础梁受力与桩变形分析
        4. 4. 3 考虑截桩后上部结构应力分析
5纠倾方法的选取
6纠倾过程沉降监测系统
    6. 1 沉降监测
    6. 2 倾斜监测
7土体沉降结果分析
8结论

(4)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补桩加固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建筑基础加固工程实例及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研究现状
    1.3 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及基础承载力不足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1.3.1 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及基础承载力不足的危害
        1.3.2 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及基础承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4 建筑基础加固对策研究
        1.4.1 建筑基础加固前的准备工作
        1.4.2 对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的主要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桩筏基础补桩加固的基本理论
    2.1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概念设计
    2.2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与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区别
    2.3 桩筏基础补桩加固设计思路及存在的问题
        2.3.1 桩筏基础补桩加固设计思路
        2.3.2 桩筏基础补桩加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4 桩筏基础数值分析原理
        2.4.1 数值模型
        2.4.2 本构模型
        2.4.3 土体非线性弹性问题
    2.5 结语
第三章 桩筏基础补桩加固竖向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
    3.1 ANSYS 软件简介
    3.2 桩筏基础三维实体模型在 ANSYS 软件中的建立
        3.2.0 单元选取
        3.2.1 实体模型建立
        3.2.2 计算模型参数选取
        3.2.3 网格划分
        3.2.4 接触单元的模拟
    3.3 ANSYS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3.3.1 摩擦型长桩桩长变化对基础沉降的影响
        3.3.2 摩擦型长桩桩长变化对基础竖向荷载承担比的影响
        3.3.3 摩擦型长桩桩径变化对基础沉降的影响
        3.3.4 摩擦型长桩桩径变化对基础竖向荷载承担比的影响
        3.3.5 端承型长桩桩长变化对基础沉降的影响
        3.3.6 端承型长桩桩长变化对基础竖向荷载承担比的影响
        3.3.7 端承型长桩桩径变化对基础沉降的影响
        3.3.8 端承型长桩桩径变化对基础竖向荷载承担比的影响
        3.3.9 两种桩型数据对比分析
    3.4 结语
第四章 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补桩加固工程实例
    4.1 工程概况
    4.2 地质条件概况
    4.3 加固方案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4.3.1 已施工的桩承载力特征值的取值
        4.3.2 补桩方案制定的原则
        4.3.3 补桩桩型的选择
        4.3.4 冲孔灌注桩承载力计算
        4.3.5 补强桩布置
    4.4 封桩节点大样及现场施工图
    4.5 新旧桩竖向承载力验算
        4.5.1 计算模型选取
        4.5.2 材料参数
        4.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6 底板开孔验算分析
    4.7 补桩加固效果分析
    4.8 结语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独立墙式古(近)代建筑基础托换加卸载及空间复位监测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古建筑修缮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古建筑修缮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古建筑纠偏加固及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
    2.1 古建筑常用的各种纠偏加固方法
        2.1.1 各种纠偏加固方法的技术要点及使用范围
    2.2 古建筑纠偏加固监测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影壁加载卸载及动力计算分析
    3.1 绿影壁自重计算
    3.2 地基系数现场测试
    3.3 绿影壁托换位移计算
    3.4 绿影壁加载情况下变形计算
    3.5 绿影壁抬升动力分析计算
        3.5.1 速度为均匀变速时
        3.5.2 速度为变速度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古建筑基础托换加载卸载理论研究
    4.1 混凝土在卸载及再加载时的应力应变关系
        4.1.1 直线卸载及再加载模型
        4.1.2 折线卸载及再加载模型
        4.1.3 曲线卸载及再加载模型
        4.1.4 综合卸载及再加载模型
    4.2 地基卸载再加载应力应变关系
        4.2.1 卸载—再加载的变形特性
        4.2.2 土的应力本构模型
    4.3 混凝土柱加载卸载理论
    4.4 基础托换加载卸载曲线理论的提出与研究
        4.4.1 标准加载卸载曲线理论
        4.4.2 差额加载卸载曲线理论
        4.4.3 超额加载卸载曲线理论
        4.4.4 交变加载卸载曲线理论
    4.5 绿影壁现场试验加载卸载情况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独立墙式古建筑空间复位监测监控的应用
    5.1 绿影壁扶正抬升工程的监测内容与方法
        5.1.1 绿影壁空间位移的监测监控方法
        5.1.2 绿影壁扶正抬升加载力的监测监控方法
    5.2 绿影壁维修前状态的监测
    5.3 绿影壁基础开挖的监测监控
    5.4 绿影壁基础托换的监测监控
    5.5 绿影壁扶正抬升的监测监控
    5.6 绿影壁扶正抬升后状态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6)预压托换桩加固及顶升纠偏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纠偏方案
3 顶升纠偏设计
    3.1 钢筋混凝土预压托换桩加固介绍
    3.2 荷载计算
    3.3 顶升点设计
    3.4 托换桩静载荷试验及承载力验算
    3.5 顶升中的难点及对策
    3.6 顶升监测方法
    3.7 设计顶升量及纠偏预期目标
4 托换桩施工及顶升作业
5 顶升效果检验
6 结语

(7)带桩多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及其在纠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建(构)筑物倾斜控制及常用纠偏方法概述
        1.2.1 建(构)筑物倾斜原因分析
        1.2.2 建(构)筑物倾斜控制标准
        1.2.3 常用纠偏方法概述
    1.3 多(高)层建筑物基础分析与设计方法发展概况
    1.4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共同作用分析非线性地基模型
    2.1 引言
    2.2 土工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2.2.1 有限元分析的形函数形式
        2.2.2 土体有限元分析总控制方程
        2.2.3 简缩积分及其在土工分析中的应用
    2.3 共同作用非线性分析地基模型
        2.3.1 临界状态线及状态边界面
        2.3.2 多孔介质弹性模型
        2.3.3 对修正剑桥模型的改进
        2.3.4 模型参数的确定和验证
    2.4 有限变形模式的应变-位移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施工工艺对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施工工艺对桩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3.2.1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一般概论
        3.2.2 灌注桩极限承载力分析
        3.2.3 影响灌注桩承载力的因素
    3.3 试桩资料分析
    3.4 单桩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
        3.4.1 桩-土接触面模拟方法
        3.4.2 单桩的静载荷实验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厚软弱地基上大面积堆载作用下桩基础的变形形态分析
    4.1 引言
    4.2 工程概况
    4.3 上部结构-桩基础-地基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4.3.1 共同作用分析的子结构法
        4.3.2 无限域的模拟
        4.3.3 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4.4 深厚软弱地基上大面积堆载作用下桩基础的变形形态分析
        4.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2 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层陶土和截桩纠偏法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深层掏土纠偏法及其在桩基础中的应用
        5.2.1 掏土纠偏法工作原理
        5.2.2 掏土纠偏法的有限元-无限元耦合分析
    5.3 截桩纠偏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5.3.1 截桩纠偏法工作原理
        5.3.2 截桩纠偏法的有限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孔隙压力-位移耦合的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6.1 引言
    6.2 非饱和土孔隙水压力-位移耦合分析方法
        6.2.1 非饱和土中的有效应力
        6.2.2 应力平衡和渗流连续性
        6.2.3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
        6.2.4 非饱和土的基质吸力和饱和度的关系
        6.2.5 耦合分析总控制方程的矩阵形式
        6.2.6 非饱和流耦合非线性分析方法
    6.3 饱和渗流孔隙水压力-位移耦合的共同作用分析
        6.3.1 地基沉降变形分析
        6.3.2 地基孔隙水压力分布分析
    6.4 井点降水在纠偏中的应用分析
        6.4.1 降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
        6.4.2 降水在纠偏中的应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截桩纠偏与基础托换加固实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桩基建筑物顶升纠偏工程实践[A]. 宋翔东,张勤羽,朱悦铭,杨砚宗,郭俊杰. 第十届深基础工程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0
  • [2]基于桩式托换的既有建筑掏土纠偏技术研究[D]. 陈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3]既有砖混结构在软土地区迫降纠倾法分析[J]. 张晓楠,史三元,路漫,刘立波. 建筑结构, 2016(08)
  • [4]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补桩加固分析与应用[D]. 马志力.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4)
  • [5]独立墙式古(近)代建筑基础托换加卸载及空间复位监测监控技术研究[D]. 岳帅庆. 青岛理工大学, 2010(05)
  • [6]预压托换桩加固及顶升纠偏工程实践[J]. 刘丽萍,李向阳,王德伟,燕菲.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15)
  • [7]带桩多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及其在纠偏中的应用[D]. 解家毕. 武汉大学, 2004(04)
  • [8]截桩纠偏与基础托换加固实例分析[J]. 许帮龙,贺志军,沈伟民,胡昌奎,戴杭菊.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

标签:;  ;  ;  ;  ;  

桩身矫正与基础托换加固实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