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散文”与“非规范散文”——李广田散文中的孤独感及其表现形式分析

规范散文”与“非规范散文”——李广田散文中的孤独感及其表现形式分析

一、本位的散文"与"非本位的散文"——析李广田散文中的寂寞感及其表现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胡雅婷[1](2016)在《身处高楼独徜徉 满眼苍绿排闼来 ——李广田散文论》文中指出李广田的散文创作非常丰富。按照学界的一般观点,李广田的散文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37年以前的散文为早期作品,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创作为中期作品,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为后期作品。李广田各阶段的散文风格有较大变化,如题材的扩大及诸多文体实验等。这种变化不仅源于时代的变迁,亦是作者主动选择的结果。它呈现了李广田内部的挣扎与寻找思想出路的过程。作者在散文《绿》描绘了自己“独处高楼”的孤独状态,“高楼”是他精神困境的写照。他在封闭的楼中摸索,推开一扇“窗”,最后走出“高楼”。《绿》揭示了李广田散文创作的精神内核与线索:一个乡土出身的知识分子是缘何被困在“高楼”里,又是如何找到一扇窗,最后走出“高楼”,一步一步走向社会,将自己置于人海,融入人海,进而找到现实的出路。本文从李广田散文创作的整体出发,将不同阶段的散文特点与其心路历程相对照,分析其间的互动。由于李广田第三阶段的散文很少,其风格与中期相比变化不大。本文以李广田早中期的散文创作为研究重点,早期散文大多收于《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中,中期散文则以《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三部集子为代表。全文分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李广田其人,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创作思路。第一章通过分析两篇有代表性的散文诗《绿》和《影子》,分析李广田的梦境书写。《绿》揭示李广田散文创作的心理变化:由“独处高楼”到“独倚窗畔”,最后走出高楼,直面社会。《影子》则显示了早期散文创作中李广田对“自我”灵魂的追寻。第二章通过对李广田个人精神气质、早期入狱经历和审美选择的分析,找寻李广田“独处高楼”状态的成因,并分析其在散文中的表现。除了抒发自我的思想困境的之外,李广田还刻画了许多与他类似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三章通过对“地之子”身份和乡土人物特点的分析,从“独倚窗畔”之所见揭示李广田对乡土的复杂情感:乡土既是李广田的精神之根,又是播种不幸命运的土壤。李广田追溯回忆中的乡土世界,希望能找到精神的慰藉。乡土人物的不幸命运让他认识到“平原上的诅咒”和自身救赎的无力。第四章主要研究抗战流亡期间李广田散文创作的思想变化,分析“圈外”人民的形象特征。当李广田走出“高楼”直面时代风雨后,他终于在民众之间找到了现实的出路——“人的改造”,不仅改造人的生活,还要改造精神。第五章则从文体角度探讨李广田的文体观,梳理其散文创作不同阶段的文体变化,不同文体的选择是由李广田在不同阶段的文学功利观决定的。

冯丽,邬冬梅[2](2015)在《在黑暗中前进——李广田所领导的校园抗战文化活动及其思想嬗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广田的创作早期主要以满怀"乡土情结"的散文为主,抗日战争爆发后其思想发生剧变,创作风格也随之改变。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李广田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国立六中,作为李广田在抗战爆发后的停留地,对其思想转变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李广田所领导的校园抗战文化活动使国立六中成为热血青年抗战救亡的前沿,而国立六中则为李广田提供了蜕变的平台。

刘佳琦[3](2015)在《李广田散文创作主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广田是中国现当代重要的诗人、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前后持续了三十多年,共分早期散文、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散文、解放后散文。李广田的散文有两大题材,一类是乡村题材,一类是知识分子题材,对农民和知识分子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真实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结构,并侧面展现社会与时代的变革。李广田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他的散文生动的展现了社会变迁,对社会给予充分的关注,力求改变现实,揭露黑暗统治,讴歌新生活。李广田的散文承续了“五四”文学传统,发掘人性,弘扬人性与人格,重塑民族性格。本论文通过文本细读法和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对李广田全部散文的的创作进行概观,挖掘其散文的创作主题,包括对农民和乡村生活的展现,都市和变革的新时代的把握;呈现其散文的创作意蕴,李广田的散文具有着朴实清新的气息,深厚的人文关怀,浓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分析和认识其散文的文学价值,从而正确认识其散文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地位。

周新颜[4](2009)在《京派散文理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京派散文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京派散文理论研究方面亟需加强,这是本文的切入点。京派散文理论是京派散文家们有意识的建构,形成基本的共同点,并把散文理论贯彻到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京派散文理论从建构到实践创作,构成“自我圆足”的世界。京派散文刊物的价值取向与京派作家对散文的认识基本保持一致,主要体现在疏离现实政治、主张文学自由、追求纯艺术散文等方面。这些价值取向与认识揭示出京派散文刊物与京派作家对散文理论的认识:散文的本质是纯艺术性的,散文的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散文的情思指向个人或自我。纯艺术散文是京派散文家们的艺术追求,它表明了京派作家的散文写作立场,与同时期左翼对散文政治功能的强调和海派对散文商业化的追求相比,京派散文理论主张散文独立自足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下具有重要意义;创造意境是京派散文的艺术体现,它彰显了京派散文理论对散文写作技巧的尝试和努力;抒写自我是京派散文的情思指向,它表明京派散文抒发的情感侧重自我,侧重自我心与梦的历史。这三个方面从外到内,构成京派散文理论的基本构架。京派散文理论不仅是京派作家理论上的探索,也体现在散文创作中。京派散文的题材具有明显的乡土倾向,散文中的人物不仅以故乡的主人公为原型,而且把自我的情感也投射其中,展现京派散文抒发的情思指向“真情”,指向自我;在京派作家的笔下,小说、诗和散文三种文体往往交融在一起,体现京派散文理论对创作技巧的重视,也体现京派作家在散文创作技巧上的尝试;在散文批评中,京派散文理论凸显乡村——城市的二元对立,以乡土情结为皈依主宰散文批评的价值取向。在京派散文实践策略的背后,蕴藏着京派作家对散文的本质认识:散文是纯艺术性的,讲求技巧,侧重抒发真我。

丁文[5](2002)在《本位的散文"与"非本位的散文"——析李广田散文中的寂寞感及其表现形式》文中研究说明"汉园三诗人"之一的李广田,将其早年诗歌创作中的寂寞情绪和"秋天"意象融入了后来的散文中。寂寞感成为其创作心境的情绪基调和关键词。并且根据表现内容与寂寞感类型的不同,作家创造性地实现了诗歌、小说对散文文体的交叉渗透来加以最适宜的表现。

二、本位的散文"与"非本位的散文"——析李广田散文中的寂寞感及其表现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位的散文"与"非本位的散文"——析李广田散文中的寂寞感及其表现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身处高楼独徜徉 满眼苍绿排闼来 ——李广田散文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李广田其人
    第二节 研究现状梳理
    第三节 本文的创作思路
第一章 梦的书写——自我的发现
    第一节 从散文《绿》说起
    第二节 影子:自我的追寻
第二章 独处“楼”上——封闭世界的徜徉
    第一节 早年生活的经历
    第二节 创作风格的偏好
    第三节 孤独者的沉思
第三章 “窗”的打开——蜕变前的阵痛
    第一节 “地之子”的身份
    第二节 历史背景下的人的悲剧
    第三节 无力的救赎
第四章 “楼”的倾颓——风雨时代的投身
    第一节 流亡生活的实录
    第二节 “圈外”的人民形象
    第三节 “人的改造”
第五章 散文文体——自我书写的观照
    第一节 李广田的文体观
    第二节 “诗人的散文”
    第三节 “小说家的散文”
    第四节 其他文体实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在黑暗中前进——李广田所领导的校园抗战文化活动及其思想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颠沛流离步入“圈外”
二、脱胎换骨, 思想发生剧变
    1. 从圈里到圈外, 视野的扩大
    2. 从消极迷惘到积极战斗, 人生价值观的转变
三、青年的创作园地——《锻冶厂》
四、满腔热血, 领导校园抗战文艺
    1. 协领“狂飙剧社”、编写抗战歌词
    2. 领导《老百姓》和《突击队》壁报

(3)李广田散文创作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李广田及其散文分期创作介绍
    2.1 李广田及其人生经历
    2.2 李广田散文创作分期
        2.2.1 早期散文创作
        2.2.2 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散文创作
        2.2.3 建国后散文创作
第三章 李广田散文的主题呈现
    3.1 李广田散文的民国时期情感书写
        3.1.1 悲凉乡间与故乡人的苦难命运
        3.1.2 “诗性”的乡土民风
        3.1.3 黑暗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
        3.1.4 民族救亡历史的另类书写
    3.2 李广田散文社会主义时期的情感书写
        3.2.1 讴歌社会主义新时代
        3.2.2 赞美社会主义人民新面貌
        3.2.3 向往社会主义新生活
    3.3 李广田散文的创作的人文风情
        3.3.1 浓郁多彩的自然风情
        3.3.2 诗化深刻的人文风情
第四章 李广田散文的文学价值
    4.1 对“五四文学”传统的恪守与继承
    4.2 弘扬人性与人文,以文学之笔重塑民族性格
    4.3 社会思想发展与个人轨迹变迁的历史呈现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京派散文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京派散文理论建构的努力
    1、京派散文刊物的价值取向
    2、京派作家对散文概念的认识
二、京派散文理论的基本构架
    1、纯艺术散文:京派散文的艺术追求
    2、创造意境:京派散文的艺术体现
    3、抒写自我:京派散文的情思指向
三、京派散文理论的实践策略
    1、文本策略:题材的乡土倾向
    2、文体策略:散文与诗的交融
    3、批评话语:凸显乡下人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本位的散文"与"非本位的散文"——析李广田散文中的寂寞感及其表现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寂寞感——李广田散文的情绪基调
二、“本位的散文”——人生返顾与社会关怀
三、“非本位的散文”——寂寞心境与乡土描写

四、本位的散文"与"非本位的散文"——析李广田散文中的寂寞感及其表现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身处高楼独徜徉 满眼苍绿排闼来 ——李广田散文论[D]. 胡雅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2]在黑暗中前进——李广田所领导的校园抗战文化活动及其思想嬗变研究[J]. 冯丽,邬冬梅. 大众文艺, 2015(20)
  • [3]李广田散文创作主题研究[D]. 刘佳琦. 延边大学, 2015(01)
  • [4]京派散文理论研究[D]. 周新颜. 湖南科技大学, 2009(06)
  • [5]本位的散文"与"非本位的散文"——析李广田散文中的寂寞感及其表现形式[J]. 丁文.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2(04)

标签:;  ;  ;  ;  ;  

规范散文”与“非规范散文”——李广田散文中的孤独感及其表现形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