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字母比较的切入点

中西字母比较的切入点

一、汉字、西方字母文字对比的切入点(论文文献综述)

曹顺庆,董智元[1](2021)在《世界文学的起源与文明互鉴的意义》文中提出世界文学的理念诞生于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的德国,但究竟何种文学才是最早的世界文学?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样的。如果从翻译和传播的角度寻找世界文学的起源,那么它的源头绝非世人熟知的欧美经典,而是要追溯至数千年前的苏美尔文明。本文将从苏美尔文学的成就入手,分析它们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及其被后世许多学者忽略的原因,并指出这种状况源于现代西方学术话语的全球领导权。为了去除文学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有必要将不同的文论体系并置于多元文明平等共存的世界之中,探索它们互相影响的发展轨迹。西方文论深受域外文化影响,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元素在近代以来源源不断进入西方,它们在西方语境中出现各种变异,并促进了西方文论的数次变革。因此,把西方文论中的中国元素作为切入点,有助于重塑文学与文论研究话语,探索更公正合理的文明互鉴模式。

王铭玉,孟华[2](2021)在《中国符号学发展的语象合治之路》文中研究说明符号学是一门充满了西方色彩的现代显学,它历来被分为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符中心符号学和以皮尔斯为代表的实效主义符号学两条路径。时至今日,符号学有没有第三条路径?此问题是世界当代符号学关注的热点,更是中国符号学亟待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中国传统符号学资源的属性、符号学研究的意指模式以及中国符号学在世界符号学的地位问题。我们认为,第三条路径是可以探究的,这就是基于中国学者"语象合治"符号观的语象合治之路。本文的思想观点有七:1)提出"大符号"观来规约符号,对符号的界定标准做进一步完善; 2)语象合治是符号学的普遍现象,体现的是一种中性符号观,其主旨是对二元对立及语象分治关系的解除; 3)语象合治可分为移心型合治和执中型合治,前者跨界有痕,后者整合浑成; 4)语象合治观无论在中国传统符号学思想中还是在当代西方符号学思想中均具有理论根底和基础; 5)语象分治是西方符号学所遵循的主要路径,但其对符号认识的偏狭和对符号边界的固守已经形成符号学发展新的瓶颈;6)中国符号学研究者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是非常有益的,充分说明了"语象合治"思想的正确性; 7)中国是一个长于符号思维的国度,其独特、丰富的符号学学术资源是中国符号学发展的重要依归,语象合治思想的提出将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符号学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

田语[3](2020)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是20世纪下叶欧美古典汉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唐代物质文化史、中西交通史、古代文学研究等领域均出类拔萃,堪称一代大家。因为薛爱华在域外汉学界的声誉,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有一些对薛爱华代表作品的译介与评述作品出现,成果斐然。然而相对于薛爱华其人在上世纪域外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其汉学论着作品的丰硕和内容的多样化,目前对其展开的译介和研究工作仍旧是相对不充分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文本分析,用学术史的、跨文化的方法,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着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风貌;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着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汉学发展史视角理解薛爱华的汉学研究,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形式,以局部照见整体,对认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薛爱华之前古典汉学的发展史做一精要的梳理与概述。古典汉学源起自早期西葡天主教士的中国观察,自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兴起而蔚为大观。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沙畹、伯希和等人,见证着古典汉学研究从稚嫩走向辉煌的进程。古典汉学以语文学为本,重视翻译与注释研究,其传统得到了夏德、劳费尔等学者的发扬,正是他们将这一传统嫁接到美国学术土壤之上,推动了美国古典汉学研究的成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植根于这种历史语境之中。经由莱辛、赵元任、卜弼德等学者的教研实践和薪火相传,而终以期古典汉学研究傲视美国西海岸学术界。薛爱华正是伯克利东语系所培养出的杰出学子,但其学术师承却并非如此简单。薛早年对人类文化、文学作品的广泛爱好孕育了其为学的宽广视野以及为文的丰沛才情;语言学天赋与勤苦使他得以掌握数十种东西方语言,为其广泛利用多国文献开展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科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使得薛爱华能够在文本研究基础上融汇博厄斯派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最后,博士师从伯克利卜弼德的学术经历奠定了其汉学研究的语文学底色、视阈与翻译方法上的特点。以前述汉学史及薛爱华学术渊源之梳理与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目录学角度审视薛爱华学术研究视阈及其发展。通过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薛爱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勾勒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薛爱华的研究按时代先后可分为前后二期。就前期(上世纪50-60年代)来说,薛主要致力于唐五代物质文化史与中西交通研究。《闽国:10世纪中国的南方王国》《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等作皆为此类;后期(上世纪70-80年代)的作品转向神话民俗、道教、道教文学等领域,《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唐代的茅山》《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等作皆为此类。本文继而对薛爱华前后期代表作《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开展专题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和编写体例,通过翻译—注释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合理想象的运用,对唐代南越自然与人文物事做了细致而全面的介绍与描写,并以此勾勒出存在于唐代文献中的南越世界的整体风貌。《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出现标志着薛爱华走上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学研究道路。通过对曹唐诗歌的文本分析,薛爱华深入探讨了曹唐游仙诗的内涵、母题、主题等问题,并利用其诗作为研究材料,开展针对唐人想象中的道教神仙世界的考证和描写。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本文转向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有着明确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它以语文学为大宗,在当时的欧美中国研究的浮躁语境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独特性。此外,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石——汉文英译理论与实践颇具特色,其保全源语言语义与语境色彩的翻译范式相对于音译和功能性翻译等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最后,因为薛爱华着作等身,且革新了中西交通史、名物考证研究、道教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因为薛爱华在学术社团实践、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为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认为,从20世纪下半叶域外汉学的整体大局看,薛爱华可称为美国乃至整个欧美中国研究界古典汉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孙丽娟[4](2020)在《湛约翰《汉字结构述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字结构述解》(An Account of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是19世纪来华英国传教士湛约翰(Chalmers John)的代表着作之一。笔者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汉字结构述解》为研究对象,对本书前言、300个基础字形、说解汉字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出湛约翰对汉字系统的整体认识、《汉字结构述解》对《说文》的回归和对《康熙字典》的纠偏,并对其价值与不足进行评价,希望能给现今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以新的启发。本文共分四章: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缘由与价值、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湛约翰的《汉字结构述解》,考察湛约翰对汉字系统的认识,为今天的对外汉字教学提供借鉴。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界对西人汉字研究成果的考察,二是学界对湛约翰的考察。第一章:湛约翰及《汉字结构述解》。本章节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详细整理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作者湛约翰的生平及作品,《汉字结构述解》的成书背景、版本流传、体例编排以及主要内容等。第二章:《汉字结构述解》所体现的汉字观。本章节通过梳理本书前言,详细地论述了湛约翰对汉字系统的认识;通过定量分析300个基础字形,概括出基础字形的特点;将书中字形的释义与《说文》等经典文字学着作进行对比,总结出湛约翰说解汉字的模式,《汉字结构述解》对《说文》的回归以及对《康熙字典》的纠偏。第三章:《汉字结构述解》对对外汉字教学的借鉴作用。本章节结合历史背景与历史局限性探讨了湛约翰《汉字结构述解》的价值与不足,分析了《汉字结构述解》的出版对于对外汉字教学的启示,总结根字教学应注意的内容。附录部分展示了笔者为撰写论文整理出的语料,方便读者直观理解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也方便其他感兴趣的研究者查阅。

张睿琪[5](2020)在《中英文排版在书籍设计中的比较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日益交融,当下的中国与西方社会之间已经达到了一种文化上的和谐。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中英文互译书籍及中英文混编排书籍日渐增多。因此,中英文排版在书籍设计中的对比研究与实践显得越来越有实际意义。笔者通过前期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收集及调研,比较分析了中英文字体的历史,总结了中英文字体各个方面的异同,发现中英文字体因其不同的背景,所以有着相异的构造及气质。因此,在书籍设计中,想要有意识地让文字发声和渲染气氛,需要深入研究中英文字体及版式的各个方面。东西方文字或相似或迥异的历史造就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中英文字体。在字体方面,本文通过对中英文字体的字形、重心、基线、中宫与X高度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来剖析中英文字体构架的不同,进而由“字体”到“整体文字版式”,分析其对排版的影响。前期的中英文字体分析部分带来了理论支持,接下来在文字整体排版方面,本文从字距与行距、横向排版与竖向排版、对齐方式、整体灰度、文字与空间关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版式的对比,进而总结出中英文排版的异同以及中英文混编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理论研究后期,笔者通过前期的理论指导,由“排版”到“书籍设计”,进行了《华裳——中华古代女性服饰》(中英文排版)书籍的设计实践。笔者通过了解了不同字体的气质,在排版时选择合适的字体、字号,调节适宜的字间距、行间距及整体灰度,根据文本内容选择合适的排版及对齐方式,最后根据书籍的空间关系,进行书籍整体节奏及韵律的调整。这些都是在中英文书籍排版工作中,设计者将内容进行良好表达的关键。设计者要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将“更易阅读”铭记于心,才能更好地做好书籍设计师的工作。

尤珉[6](2019)在《马礼逊汉语教学贡献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针对马礼逊汉学书籍积累和他撰写的汉语教材,研究他个人汉语学习的经历、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并从中探索他在汉语教学方面做出的贡献;研究尤其关注,他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出给汉字注音的不同方法,这是目前马礼逊研究的新方向。马礼逊在利玛窦等人注音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用英语拼读方式给汉字注音的学习方法,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和历史意义。因为,利玛窦以拉丁文拼读方式给汉字注音的方法,由于拉丁语口语的消亡和被英语取代其全球语言垄断地位的事实,使马礼逊以英语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更具历史意义和持久生命力。本研究选题具备学术创新性和研究价值另一个原因还包括,研究者为对马礼逊英文手写家书原始资料的整理与转写填补了目前马礼逊研究领域的研究需求空白。马礼逊研究专家苏精先生提到,马礼逊研究的难点是手写家书的转写。.......对中国学者而言,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最缺乏“中学西传”的研究。首先是因为有文献收集和解读的困难,文献转写和解读对研究者有较高的语言能力要求。所以,本研究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准备的接近300封,马礼逊英文手写原始家书的转写工作,不仅仅让自己的研究可以利用到一手材料文献资料,帮助研究者针对研究对象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理念提供依据,形成分析和论证支柱;另一方面,这些资料还可以为今后其他学者提供参阅。转写本资料来源于英国亚非学院、英国惠康医学研究院、大英图书馆等所收藏的马礼逊家书原始资料、以及英国伦敦大学校史档案馆收藏资料。研究者对原始英文手写体书信进行了整理、转写和部分翻译后,创作出“马礼逊英文手写书信原始资料”转写本A(279页,英文版,不含中文翻译部分)和转写本B(205页,英文版,不含中文翻译部分)。马礼逊“英文手写书信”转写材料的选取原则为:以马礼逊编写的汉语教材《通用汉言之法》的成书背景、撰写过程与主要内容为中心;以马礼逊的教学实践、包括他教儿子汉语、教同事和其追随者们学习汉语的记载为聚焦点,结合马礼逊由个人学习经历而衍生出的汉语学习方法,探讨他在学习过程中“汉籍收藏”原因与目的,以及他学习汉语的理念。利用家书理顺马礼逊的中文学习观念,探讨马礼逊个人的中文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以此展开研究他在汉语教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论文研究的主线条。本研究以汉语教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为设计框架(教材、教法与理论)设立章节,选择马礼逊的《通用汉言之法》为研究教材,论文结构从马礼逊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入手,以他的汉语教学经历为脉络,结合史料分析提炼马礼逊中文学习和中文教学的思想理念与影响。论文研究方法采取文献法的两种方式(出版文献和未出版文献)为研究的基础方法,用已出版文献在文献综述里帮助论文界定前人对该研究方向已经涉到的研究范围与题材;同时,论文还将利用研究者对未出版原始史料的转写、翻译与引介,把研究者对原始资料的解读与分析用于支撑论文论述并从中推动论文观点。论文史料部分主要为马礼逊家书,家书选取依据内容按年代顺序排列进行筛选,对涩及马礼逊个人汉语学习经历、他所提倡的汉语学习方法和他个人的教学实践,以及他撰写的汉语教材的写作过程为首选目标,用于论文渐进推理展示马礼逊的汉语学习理念和提炼他的学校教育观念。马礼逊及其学生与其追随者们共同努力过的汉语教学实践,将成为研究马礼逊汉语教学贡献的另外一个重要素材。他个人的汉语学习历程对后世的影响,经历了跨世纪的洗礼。马礼逊的一些学生在他逝世之后,步其后尘,许多人在沿袭和维系早期中文学校教育方面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的贡献在不同的机构与协会里已经被载入史册;他们当年在中文学校里所实践过的中西结合教学方法和他们引进并使用过的西方教育体制、新教育思想,尤其是吸收女子进入学校课堂前卫行动等,为后来中国新教育体制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研究脉络一:马礼逊根据自己学习中文的笔记,整理出版的《通用汉言之法》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印刷版本汉语教科书”之一。研究脉络二:关注马礼逊积极推动建立的早期中文学校,挖掘他创造的“自主学习方法”和“图书园地”式的“沉浸教学方法”,梳理他的学校教育观念和对早期汉语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脉络三:通过对马礼逊与儿子家书中关于“汉字发音罗马字母化”(拼音)文献资料的转写和解读,论证马礼逊当时积极推崇白话文,并大量使用简化字,论证马礼逊与儿子1834年7月的通信是他对汉语注音体系完善的标志,同时证明他是拼音系统的完善者和使用者的更早先驱。来华传教士档案是另一个宝藏,其留下的文献数量惊人,内容多样,犹如敦煌文献一样,不仅涉及政治史、军事史,还有生活史、物质文明史、文化史等,遗憾的是这些躺在西方图书馆中的文献曾一度被学者忽视。在研究创新上,研究者对马礼逊英文手写家书的转写(138+157封信),顺应该领域研究的需要,独辟研究方法蹊径,属于填补行业研究空白。第一,对英文手写书信原始资料进行了完整的转写(转写本A&B),并对部分转写资料进行了中文翻译,以此建立了一手资料研究平台。它不但有利于研究者自己的研究推理与论证,也会有助于未来同方向研究学者共同借鉴参照使用,它将成为行业共享资源。第二,研究马礼逊家书中反映出的独特汉语教学理念,挖掘他由本人汉语学习经历所产生的独特汉语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马礼逊研究的薄弱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对马礼逊与儿子“’汉字发音罗马字母化拼读方式’书信沟通的尝试”考证,目前尚无人涉及。第三,以马礼逊系列教学实践,包括伦敦语言研习所中文班教学、撰写英华学院建院方针政策并参与教学等为线索,探究马礼逊“中文学校”的平民教育理念,借助马礼逊丰富的教学实践记载,梳理他对中国传统的语言学习观念的理解,从中解读马礼逊教育理念之所以百年沿传的根源,这是对马礼逊研究的深化,也是研究的新视角。

木艳娟[7](2019)在《法国纳西学史研究(1867-1965)》文中研究指明鸦片战争后,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主要在中国西南秘密传教。为了方便在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开展传教活动,传教士们从学习各民族的日常语言入手,逐渐扩大到记录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1867年,德斯高丹神父将11页东巴经《抠古鬼的来历2请多格神》寄回法国家中。这种罕见而又奇特的文字随即引起东方学家们的好奇和关注,并自此掀开了法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对纳西文字、语言、社会风俗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序幕。法国殖民者在印度支那站稳脚跟后,妄图进一步对华渗透,陆续派出各种类型的考察团,沿湄公河-红河进入云南各地考察。沿途的自然景观、包括纳西在内的各民族风俗文化也进入探险家们的视野和记录中。与此同时,在压力之下,中法间陆续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此后法国加紧对云南各方面的控制和掠夺,不平等条约也为探险家、传教士和东方学家们深入云南考察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有力保障。用“知识”认识和处理东方事务,是法国东方学开创的先河。东方学家们认为,一些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传统,而他们则通过在知识层面做出“同情而明智”的努力,承担起干预这些民族发展的职责。这种优越感和所谓的使命感也被应用到对纳西历史文化的研究中。而巴克和沙畹合着的《么些研究》,成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法国对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巅峰之作,也成为西方关于纳西研究的第一本专着。这样的成果,无疑确立了法国在西方纳西研究领域的先驱者地位。尽管国内外学者公认法国是西方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奠基者,甚至在着述中也基本都会提及这一观点,但通常只是简要提及巴克和其着作。近几年来,逐渐出现少数关于法国纳西研究的成果,主要也针对巴克和《么些研究》,而对比巴克更早的法国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则几乎无人问津了。这种研究现状与法国在西方纳西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说明学界在这一领域还存在一些研究空白,有待补充和完善。首先,本文将立足于全面收集1867-1965年间,法国纳西研究的专着、文章及收藏的文献、文物,包括传教士、探险家、东方学家们的游记、书信和与教会有关传教士的档案等法语原始资料。这些原始资料中,有不少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新材料。新材料的发掘,有利于弥补国内现有相关资料的不足,拓展民族文献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其次,本文将结合法国这一时期国内外历史、政治、宗教及学术背景,尤其是其殖民扩张政策与中法关系的变化,巴黎外方传教会在川滇藏交界区域的活动,东方学的发展脉络,全面系统地重新梳理法国纳西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并依据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将其分为萌芽(1867-1899)、发展(1900-1911)和兴盛(1912-1965)三个阶段。此外,本文亦将在充分收集和正确解读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相关材料辩伪、深度阐释及活态利用,力求客观深入地展示和分析法国研究者每一时期的研究成果、特点和意义,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借助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以比较法和归纳法为主,努力将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融为一体,重现法国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探讨其价值及对西方各国和我国同类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力求从中发现新的研究热点,推动我国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叶祎琳[8](2019)在《19世纪在华英文期刊中的汉语观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西方人以在华出版的各类英文期刊为平台,交流分享汉语研究和学习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当时汉语研究的发展。本论文以《中国丛报》、《中国评论》、《中日丛报》和《中日释疑》等19世纪主要在华英文期刊中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刊载的汉语专文做出梳理和归纳,按发表时间前后,从西方英文期刊中的语音观、语法观、汉字观、习得观等角度,较为全面的得出19世纪西人主要的汉语观。语音观上,基于19世纪之前对罗马注音方案的初步探索,经历了马儒翰注音方案在得到斯坦沃特和沃尔夫的建议后,又提出新的方案、卫三畏在其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注音对照表;语法观上,不再认同“汉语无语法”的观点,从文言文语法、词类分析等方面开始进行汉语语法研究,庄延龄对《马氏文通》的评述也体现了中西方语言学的互动。西方人的字词观也逐渐成型,由围绕单个汉字的解析到探索汉字“根字”的研究,评价了当时的双语词典,试图探索更好的词典编撰模式;对汉语习得的观点也逐渐明朗,破除了“汉语难学论”的刻板印象,积极探索汉语教学与学习的最佳模式;对汉语方言和文件体的研究,可以看做是汉语观的变异。最后,笔者认为在当今对外汉语推广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西人对汉语的认识,顺应其认识中正确的观点,扭转认识中偏颇的部分,将汉语特征与汉语国际推广相结合,以期促进汉语在域外更好的传播与推广。

程玲[9](2019)在《文字信息图形化处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什么是文字?东汉经济学家、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又说“独体为文,合体之字。”也就是说,“文”是作为一个符号来记录世间万物,而“字”是把这些符号串联在一起的新符号。文字在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才走到今天,一直担任记录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重担。文字的起源和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人类对文字有着更高需求的体现,如今文字信息图形化设计的出现同样也是人类对文字有了更高的情感需求。什么是文字信息图形化处理?在平面设计中,文字信息指的是作品中可传递信息的文字部分,图形化处理是利用一种设计手段展现图形的形式。现代文字由于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和统一化。在平面设计中,文字作为主要设计元素之一是信息传达的视觉符号。文字信息图形化处理就是把规范的文字进行再设计的过程,使平面作品中的文字部分更加生动、更加有设计感。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文字信息图形化处理的设计方式在国内外都比较盛行,许多文字作品在图形化处理的基础上加入了本民族独有的设计味道,散发独有魅力。本文以文字与图形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文字的起源、文字信息图形化的设计原则、表现手法、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文字信息图形化处理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文字信息图形化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特点。本文提倡文字信息图形化设计一定要结合当下的发展,深挖本民族文化特色,保持对文字图形化创作的新奇感,从多方位多角度的不断探究其真正含义,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设计作品。

王晓迪[10](2018)在《书写媒介系统演变中的艺术观念》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中西不同媒介阶段的书写系统进行对比,探索媒介在不同媒介阶段对于艺术观念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式。本文首先从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阶段三个时期,就媒介形态进行分析,然后对不同媒介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观念进行探讨。研究不同媒介阶段对应的文化效应时,论文还涉及到美学观念、思维模式以及不同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论文第一部分先从书写媒介阶段开始探讨。首先笔者分析了中西书写体系的演变以及文字的形构方法,就不同的书写体系所需要的书写工具、载体进行了归纳。中西方具有不同的书写款式,书写工具的材质是影响因素之一,同时还受语言的内在结构等影响。笔者选择了书写媒介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书画艺术,对其中蕴含的艺术观念进行探索。论文第二部分主要就印刷媒介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观念进行了探讨。笔者首先厘清了这一阶段媒介的形态,然后就印刷物的内容和版式进行了梳理,这其中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印刷物:书籍、报纸以及杂志。中西绘画艺术在印刷媒介时代较为典型,遂对其进行了分析。视觉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强化,印刷品中广泛应用了固定视角和透视法。在某个层面上,印刷术的发明巩固了透视法则在绘画艺术中的地位。论文第三部分主要就电子媒介阶段的艺术观念进行了探索。电子媒介阶段,多媒介开始融合发展,艺术形态地展现更为多元。笔者首先对电子媒介阶段的媒介形态进行了分析,然后选择了电子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电子书法、电子水墨以及影视水墨动画进行了探讨。电子书画艺术、影视水墨动画等,对书写媒介阶段的水墨艺术有所继承,但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子媒介阶段的艺术形式,具有明显的交互性。这一时期,观众不仅仅是接受者,同时也是参与者,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此外,由于电子媒介阶段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事物的传播都于虚拟空间中进行,因而这一阶段的电子书画艺术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虚拟空间感知。此外,影视水墨动画在电子媒介阶段较为具有代表性,其是典型的技术与艺术融合发展的艺术形式。水墨动画的出现正是技术不断发展,结合传统水墨艺术精髓,而形成的一种产物。影视水墨动画继承了传统水墨艺术的“意境”,同时在主题、形式、内容等方面对传统水墨艺术进行了创新。水墨动画的出现,很好地诠释了媒介的技术与艺术关系。

二、汉字、西方字母文字对比的切入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字、西方字母文字对比的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符号学发展的语象合治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狭义符号观与广义符号观
二、语象合治是符号学的普遍现象
    2.1从圣书字来看语象合治
    2.2从象形汉字和《易经》来看语象合治
三、语象合治的类型和特点
四、语象合治观的理论基础
    4.1中国传统思想理论基础
    4.2当代西方思想理论基础
五、语象分治的两条西方符号学路径
    5.1西方符号学的第一条路径
    5.2西方符号学的第二条路径
六、语象合治的中国符号学实践
    6.1先秦符号思想研究
    6.2汉字的符号学研究
    6.3现代符号学研究
七、语象合治是中国符号学发展的依归
    7.1中国的传统符号资源
    7.2中国符号学的发展取向

(3)薛爱华的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西方研究情况概述
        1.1.1 中国学术界的薛爱华研究
        1.1.2 西方汉学界的薛爱华研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1.3 关键词的界定与解释
        1.3.1 汉学与中国学
        1.3.2 语文学与古典汉学
        1.3.3 中古中国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典汉学传统与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学术资源
    2.1 古典汉学的萌芽与发展
    2.2 法国古典汉学(1814-1945)
    2.3 美国古典汉学的起步与劳费尔的开拓
    2.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与文学系古典汉学研究的发展
    2.5 卜弼德的汉学研究
    2.6 薛爱华的早年生活与学术渊源
        2.6.1 从西雅图到伯克利
        2.6.2 博厄斯派人类学与薛爱华
        2.6.3 卜弼德的影响
第三章 对薛爱华汉学论着的目录学审视
    3.1 薛爱华学术专着概览
    3.2 薛爱华汉学学术论文概览
    3.3 基于目录学的历时性分析
第四章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
    4.1 成书背景
    4.2 对《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内容与体制的讨论
        4.2.1 主要内容
        4.2.2 内容与结构上的特点
        4.2.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方法论析
    4.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征引性注释考析
    4.4 勘误
第五章 《时间海上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研究
    5.1 写作背景与动因
        5.1.1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转向和道教研究的深入
        5.1.2 《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创作目的
    5.2 《曹唐的道教诗歌》内容与体制
    5.3 母题研究与曹唐游仙诗的内涵与主题
    5.4 道教仙境考证学
    5.5 订正
第六章 薛爱华汉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
    6.1 “我是一名语文学者”
    6.2 语文学研究的特点
    6.3 语文学研究之于古典汉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6.4 薛爱华汉文英译理论与方法论
第七章 薛爱华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7.1 薛爱华所处的美国中国研究历史发展阶段
    7.2 书斋内外:薛爱华对美国古典汉学的贡献
    7.3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缺憾
        7.3.1 不重视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7.3.2 一部分论着作品结构编排不合理
        7.3.3 论文写作的文学色彩所带来的问题
        7.3.4 材料引征上的几个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薛爱华论着目录
附录二 薛爱华生平
附录三 薛爱华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4)湛约翰《汉字结构述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价值
    二、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
        (一)关于西人汉字研究成果的考察
        (二)关于湛约翰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调查法
        (二)翻译法
        (三)定量定性分析法
        (四)对比分析法
第一章 湛约翰及《汉字结构述解》
    第一节 传教士湛约翰及其汉字研究着作
        一、作者湛约翰其人
        二、湛约翰的汉学研究
    第二节 《汉字结构述解》全书概况
        一、成书背景
        二、版本流传
        三、编排体例及主要内容
    小结
第二章 《汉字结构述解》所体现的汉字观
    第一节 湛约翰对汉字体系的认识
        一、相关术语定名
        二、湛约翰对汉字结构的研究
        三、湛约翰汉字观的学术渊源
        四、对湛约翰汉字系统认识的评价
    第二节 湛约翰对基础字形的选取
        一、湛约翰对汉语根字表的整理
        二、基础字形的选取依据
        三、对《说文》部首的归纳整理
    第三节 湛约翰说解汉字的模式
        一、说解汉字的模式说明
        二、对《说文》的回归
        三、对《说文》的纠偏
        四、对《康熙字典》说解模式的改进
    小结
第四章 《汉字结构述解》对对外汉字教学的借鉴作用
    第一节 《汉字结构述解》的价值
        一、丰富汉字学理论
        二、启发学习型汉字辞书的编纂
    第二节 《汉字结构述解》的不足
        一、汉字分析方法
        二、关于汉字释义
    第三节 《汉字结构述解》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启发
        一、根字的界定
        二、根字的基本性质
        三、根字的筛选
        四、根字的使用与讲解
        五、科学讲解汉字的字理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湛约翰《中国评论》刊文目录
    附录2 :湛约翰选取的300 个基础字形
致谢

(5)中英文排版在书籍设计中的比较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作品信息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选题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英文字体历史演变及主要代表字体分析
    第一节 中文字体历史演变及主要代表字体分析
        1、中文字体历史演变
        2. 主要代表字体分析
    第二节 英文字体历史演变及主要代表字体分析
        1、英文字体历史演变
        2、主要代表字体分析
第三章 书籍设计中中英文文本排版对比分析
    第一节 中英文字体对比分析
        1、中英文字体内形(笔画、结构)对比
        2、中英文字体外形对比
        3、中英文字体重心对比
        4、中英文字体基线对比
        5、中文字体中宫与英文字母X高度对比
        6、中英文字体字号对比
    第二节 书籍设计中中英文版式对比分析
        1、中英文版式字距、行距对比
        2、中英文横向排版与竖向排版对比
        3、中英文版式对齐方式对比
        4、中英文版式整体灰度对比
        5、中英文版式适宜行长对比
        6、中英文版式文字与空间的关系对比
第四章 中英文排版书籍设计实践——《华裳——中华古代女性服饰》(中英文排版)
    第一节 历史发掘:书籍设计的题材选择与文本分层
    第二节 结构建架:书籍设计的样貌与装订方式的选择
    第三节 色彩呈现:书籍设计配色方案的选用
    第四节 风貌展现:书籍设计的插图绘制
    第五节 意境创造:书籍设计的中英文排版
        1、中英文合适字体、字号的选用
        2、中英文适宜的字间距、行间距的调整
        3、中英文合适的行长设定
        4、中英文适宜灰度的设置
        5、中英文版式空间关系的节奏把控
        6、中英文书籍的整合排版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马礼逊汉语教学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研究动态
        (二) 国外研究概况小结
        (三) 国内研究概况小结
    四、研究范围与研究创新
    五、本研究将对该领域的贡献
    六、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文献研究法分类
        (三) 论文原始资料来源与整理
第一章 马礼逊汉语学习经历与学习方法
    第一节 马礼逊学习经历
        一、马礼逊的生平
        二、马礼逊汉语学习经历
    第二节 马礼逊汉语学习方法
        一、马礼逊中文教师对其学习方法的响应
        二、马礼逊独特的学习方法
        (一) 字典撰写式汉字积累法和清字法
        (二) 图书园地学习方法
        (三) 马礼逊学习方法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礼逊撰写的汉语教材
    第一节 《通用汉言之法》的编写背景
        一、世界进入不列颠盛世与英国借传教之名殖民扩张
        二、中国清政府闭关自守与十三行兴起
        三、《通用汉言之法》的编写动因
    第二节 《通用汉言之法》概况
        一、版本选取
        二、说明
        三、《通用汉言之法》的体例介绍
        四、《通用汉言之法》的特点
    第三节 《通用汉言之法》汉字注音观点
        一、传教士给汉字注音的尝试
        二、马礼逊家书中“汉字罗马字母化拼读”通信方式尝试
        三、《通用汉言之法》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礼逊的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教学理念
        一、自主学习(Auto-Didactic)
        二、强调本土教师角色
        三、马礼逊学习方法实施
        (一) 清字法
        (二) 马礼逊语言学习观衍生出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马礼逊的教学实践
        一、东印度公司时期教学实践(1807-1818)
        二、创建英华学院协助米怜兼院外总监(1816-1822)
        三、与新加坡总督共商新加坡大学计划(1818-1826)
        四、米怜去世后担任英华学院总监(1822-1823)
        五、英国建立伦敦语言学院(1824-1825)
        六、远程指导儿子承担英华学院后期重任
    附录4-中文教学机构图表
第四章 马礼逊的汉籍收藏
    第一节 情况介绍
        一、“越洋书箱”的产生
        二、“越洋书箱”的收书过程
        三、“越洋书箱”书目及学者评价
        四、“越洋书箱”收藏目的
        (一) 成立图书馆
        (二) 建立中文学习基地
    第二节 越洋书箱捐赠伦敦大学之旅
        一、费瑟的捐赠计划垒筑中文基地方砖
        (一) 费瑟与越洋书箱
        (二) 托马斯·费瑟给伦敦会的报告
        二、塞缪尔·基德在伦敦大学任教
        (一) 塞缪尔·基德任中文教习
        (二) 塞缪尔·基德的中文教学
    本章小结
结论
    一、马礼逊业绩回顾
        (一) 马礼逊影响与创立的学习机构
        (二) 马礼逊编纂了首部印刷版汉语语法书
        (三) 马礼逊倡通过女子教育改变未来
        (四) 马礼逊汉语语法书推动了教科书编译和双语教学
        (五) 马礼逊汉语教学机构对培养早期汉语人才作出了贡献
        (六) 为汉字注音罗马字母化作出了贡献
    二、马礼逊教育思想溯源
    三、马礼逊对汉语教学做出的贡献
    四、本研究者对马礼逊研究领域的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1-google scholar 2019调查表
附录2 附录1英华学院教学理念原文
附录3 托马斯·费瑟信
转写本A(惠康医学研究基金图书馆收藏-50封家书选例)
转写本B(SOAS亚非学院收藏-50封家书选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7)法国纳西学史研究(1867-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资料来源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1867-1965年法国纳西学研究的背景
    第一节 1867-1965年的法国与世界形势
    第二节 殖民扩张和福音传播
        一、法国在亚洲的殖民扩张
        二、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中国西南
    第三节 法国东方学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国纳西学研究的萌芽时期(1867-1899)
    第一节 纳西语料的收集与初步研究
        一、安邺的语言记录
        二、德斯高丹神父词表的研究与意义
        三、拉古伯里的纳西语言系属关系探索
    第二节 东巴经的收集与初步研究
        一、德斯高丹神父的东巴经收集和德微理亚的展示
        二、拉古伯里、德微理亚的纳西文字研究
        三、鲍楠的东巴经收集及译注
        四、亨利·奥尔良王子的东巴经收集与译注
    第三节 族群和宗教的初步研究
        一、族称和分布
        二、族群关系
        三、宗教及其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国纳西学研究的发展时期(1900-1911)
    第一节 地方史料的法译及史地研究
        一、宋嘉铭与《南诏野史》
        二、苏利与《滇系》节选
        三、夏之时与《法文中国坤舆详志》与《略志》
    第二节 纳西语言文字研究
        一、鲍楠词表的研究及意义
        二、玛德罗尔与彭茂美神父词表的研究及意义
        三、高尔蒂耶的词表及意义
        四、高尔蒂耶的纳西文字研究
    第三节 纳西社会风俗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兴盛时期法国的纳西史地研究(1912-1965)
    第一节 沙畹与《线路指南》和《丽江史地注释》
        一、线路指南
        二、丽江史地注释
    第二节 沙畹与《木氏宦谱》
        一、洛克对沙畹《木氏宦谱》评述的考辩
        二、沙畹与杨慎的《木氏宦谱·序》
        三、沙畹对《木氏宦谱》的考证、评述及其启示
    第三节 沙畹与石鼓碑文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二、石鼓正面碑文考证
        三、沙畹石鼓碑刻研究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兴盛时期法国的纳西语言、文字研究(1912-1965)
    第一节 巴克的纳西语词表研究
        一、巴克纳西语词表概况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采样
        三、巴克的转写及对应的国际音标(IPA)
        四、巴克词表的意义
    第二节 巴克的纳西语语法研究
        一、词法
        二、句法
    第三节 巴克与劳费尔的纳西语语言系属关系研究
    第四节 普鲁斯基的纳西语研究
    第五节 巴克的文字研究
        一、巴克的东巴经收藏及译注
        二、巴克的纳西文字字典
        三、巴克纳西文字研究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兴盛时期法国的纳西社会及宗教研究(1912-1965)
    第一节 巴克对纳西族地区的实地考察
    第二节 纳西族名称、分布与迁移
    第三节 纳西其它社会风俗
        一、外貌及服饰
        二、其它风俗
    第四节 纳西宗教研究
        一、多种宗教并存及影响
        二、纳西人“自己的”宗教及仪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法国纳西学研究的影响
    第一节 对法国东方学、汉学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对西方各国纳西学研究的影响
    第三节 对中国纳西学研究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德斯高丹神父的东巴经手稿《抠古鬼的来历·请多格神》
    附录二 :国立东方语言学院图书馆部分东巴经馆藏
    附录三 :亨利·奥尔良《从东京湾到印度》中的东巴经手稿及译注
    附录四 :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馆藏巴克捐赠的纳西族文物
    附录五 :德斯高丹神父词表-维西纳西语-丽江纳西语词汇对照表
    附录六 :拉古伯里收录的吉尔捐赠给大英博物馆的么些手稿
    附录七 :德微理亚《中国安南边境》中的东巴经手稿
    附录八 :高尔蒂耶《麽些》中刊布的巴克东巴经书及纳西白描线稿
    附录九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方国瑜先生石鼓碑文拓片
    附录十 :巴克字典与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的对应
    附录十一:巴克“么些人居住的中国西部”地图
致谢

(8)19世纪在华英文期刊中的汉语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19世纪在华英文期刊中的汉语语音观
    2.1 汉字注音系统的研究背景
    2.2 汉字注音方案的研究
    2.3 其他语音研究
第三章 19世纪在华英文期刊中的汉语语法观
    3.1 对“汉语无语法论”的反驳
    3.2 文言文语法研究
    3.3 词类研究
    3.5 对汉语语法着作的评述
第四章 19世纪在华英文期刊中的汉语字词观
    4.1 对汉字音、形、义的认识
    4.2 对双语词典的讨论
    4.3 对汉字拼音化的讨论
第五章 19世纪在华英文期刊中的汉语习得观
    5.1 “汉语难学论”
    5.2 对汉语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探索
第六章 19世纪在华英文期刊中的汉语变异观
    6.1 区域变体—方言学研究
    6.2 文体变体—文件体研究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文字信息图形化处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当前研究的状况
        1.3.1 国内的研究动态
        1.3.2 国外的研究动态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文字与图形
    2.1 图形概述
    2.2 文字的起源
    2.3 文字与图形的关系
        2.3.1 文字与图形的相同性
        2.3.2 文字与图形的差异性
第三章 文字信息图形化处理
    3.1 文字信息图形化的基本阐述
    3.2 文字信息图形化的发展与演变
        3.2.1 中国古代的文字图形化
        3.2.2 西方文字设计的发展
    3.3 文字信息图形化处理的基本准则
        3.3.1 准确性
        3.3.2 识别性
        3.3.3 美观性
        3.3.4 时代性
    3.4 文字信息图形化的设计方法
        3.4.1 文字外形的重塑
        3.4.2 文字叠加的效果
        3.4.3 文字象形的处理
        3.4.4 文字装饰的表现
        3.4.5 文字笔画的替换
        3.4.6 文字笔画的共用
        3.4.7 文字手写的技法
        3.4.8 文字立体的效果
第四章 文字信息图形化处理的文化内涵
    4.1 文字图形化的美感表现
        4.1.1 文字图形的抽象美
        4.1.2 文字图形的具象美
    4.2 文字图形化的符号及延伸
        4.2.1 文字图形化的传统性
        4.2.2 文字图形化的现代性
    4.3 文字图形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交互作用
        4.3.1 虚拟交互情景的营造
        4.3.2 真实体验信息的交流
第五章 文字信息图形化处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5.1 文字信息图形化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5.2 文字信息图形化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5.3 文字信息图形化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5.4 文字信息图形化在数字媒体设计中的应用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书写媒介系统演变中的艺术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现状
    1.4 创新之处
2 书写媒介中的艺术观念
    2.1 中西书写体系
        2.1.1 两个体系的发展演变轨迹
        2.1.2 文字形构的方法及其内涵
    2.2 媒介形态与书写款式
        2.2.1 中西方书写工具比较
        2.2.2 中西方书写载体比较
        2.2.3 中西方书写款式对比
    2.3 书写系统的文化效应:书画艺术中时空感知观念
        2.3.1 书画艺术的美学观念
        2.3.2 书画艺术的空间感知
        2.3.3 书画艺术的时间感知
3 印刷媒介中的艺术观念
    3.1 媒介形态
        3.1.1 中西印刷媒介的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影响
        3.1.2 中西印刷媒介的比较
    3.2 印刷内容与版式
        3.2.1 书籍中印刷术对内容与版式的影响
        3.2.2 报纸中印刷术对内容与版式的影响
        3.2.3 杂志中印刷术对内容与版式的影响
    3.3 印刷媒介的文化效应:印刷术对人类艺术感知的影响
        3.3.1 印刷术对人类视觉及思维系统的拓展
        3.3.2 印刷术对人类认知效应的艺术影响力
        3.3.3 印刷术对诗歌艺术产生的理性感知观
4 电子媒介中的艺术观念
    4.1 媒介形态
        4.1.1 融合媒介
        4.1.2 电子媒介的技术呈现
    4.2 电子书写的艺术形式
        4.2.1 电子书法
        4.2.2 电子水墨
        4.2.3 影视水墨动画
    4.3 电子媒介中的文化效应:电子书画艺术中虚拟空间感知观念
        4.3.1 电子书画艺术的美学观念
        4.3.2 电子书画艺术的虚拟空间感知
        4.3.3 用户与电子书画艺术的互动
        4.3.4 影视动画对传统水墨艺术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汉字、西方字母文字对比的切入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文学的起源与文明互鉴的意义[J]. 曹顺庆,董智元.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1(02)
  • [2]中国符号学发展的语象合治之路[J]. 王铭玉,孟华. 当代修辞学, 2021(04)
  • [3]薛爱华的汉学研究[D]. 田语. 西北大学, 2020(07)
  • [4]湛约翰《汉字结构述解》研究[D]. 孙丽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中英文排版在书籍设计中的比较与实践[D]. 张睿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马礼逊汉语教学贡献研究[D]. 尤珉.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7]法国纳西学史研究(1867-1965)[D]. 木艳娟.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8]19世纪在华英文期刊中的汉语观研究[D]. 叶祎琳. 厦门大学, 2019(12)
  • [9]文字信息图形化处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程玲.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10]书写媒介系统演变中的艺术观念[D]. 王晓迪. 重庆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中西字母比较的切入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