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比索下跌以挽救经济

阿根廷比索下跌以挽救经济

一、阿根廷 比索贬值 拯救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金峰[1](2019)在《阿根廷经济的迷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8月29日,阿根廷汇市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天。当日美元汇率接连突破32比索、33比索、34比索,最终以34.5比索价格收盘,与一天前相比跌幅达8%。就在比索暴跌之前,总统马克里非常罕见地发表了电视讲话,用了一分半钟向民众解释比索暴跌的原因在于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号召人民坚定信心、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可见,即便是总统,也无法拯救阿根廷目前的经济颓势。

张娟[2](2019)在《翻译补偿视角下经济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经济学人》为例》文中指出翻译是在准确和流利的基础上将一种语言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受到语言习惯及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翻译缺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译语中因某种原因没有原语中某些成分的等值成分,也无适当的表达手段时,译者可利用其它手段传达该信息,适当地进行翻译补偿。源文本摘自着名杂志《经济学人》的金融与经济板块。由于原文本英语预言地道,时常使用暗讽及黑色幽默,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更需要丰富的文化背景才能精准地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因此,翻译补偿在翻译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读者可以更好地获得原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并以更准确的方式理解。本翻译报告从语义和文化的角度分析翻译补偿在经济类文本中的应用,分析了几种补偿策略。从语义角度来看,翻译补偿可以分为词汇补偿、语法补偿及语篇补偿;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补偿可以分为文内增译及具体化。作者总结了翻译实践,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翻译不仅仅指译者对语言的掌控,还有译者对两者或者多种社会文化的了解;其次,对于经济类文本翻译,译者需要掌握翻译能力、技巧及专业背景知识;然后,将翻译理论融合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对翻译大有裨益;最后,翻译是一门精致的艺术,无论译者个人能力如何,都需要秉持端正的态度来对待译作。

王斐[3](2019)在《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文中提出从19世纪末俄国的民粹派运动、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开始,民粹主义便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尤其进入21世纪,民粹主义迅速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政治潮流。拉丁美洲作为典型的民粹主义发生地之一,其民粹主义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拉丁美洲的20世纪,被看作是“民粹主义的世纪”。从发展历程来看,民粹主义贯穿南美大陆的现代化进程,几度兴衰而绵延不绝,其兴起、发展、兴盛、衰败和复苏与政权变迁和政治利益斗争密切相关,反映了拉美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变化与价值评判的多样性。无论根源如何,是好还是坏,民粹主义始终是拉美国家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拉美国家,民粹主义作为是一种具有历史复发性的社会政治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现代化相伴而行并休戚相关。从现代化进程来说,拉美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实验室”,其艰难曲折的探索之路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19世纪末期以来,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种现代化战略,即古典自由主义、发展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三种经济模式,即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和新型出口导向;多种政治模式,即寡头威权主义、官僚威权主义、现代代议制民主等。当前,拉美国家仍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基于此,本研究力图在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探究民粹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影响,通过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考察民粹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概括民粹主义的普遍性特征与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特征,理清产生和发展的深刻根源,呈现民粹主义的影响,并尝试给出作者对拉美民粹主义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导论部分突出依据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提出拉美现代化进程中民粹主义这一研究主题,着重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阐述意义所在。通过回顾学界相关研究,期望在民粹主义的内涵界定、表现特征、产生根源、积极作用、消极影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第一章从历史角度对拉美民粹主义进行纵向梳理,主要从三个阶段入手,即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拉美民粹主义的萌芽时期、30年代至80年代末的拉美民粹主义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民粹主义的新演化。本文选取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国家与代表人物,结合时代背景、政策取向等进行梳理,形成对拉美民粹主义的初步判断。第二章从比较分析的视角,总结了世界民粹主义普遍存在的普遍性特征与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特征。普遍性特征主要有草根性、非理性、批判性与易变性;独特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城市为主要阵地,领袖个人崇拜且带有卡里斯马式的领导特点,普遍采取的是改革而非革命的方式。第三章主要分析民粹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根源。一是从经济根源来看,拉美国家作为后发国家,由于依附性经济地位难以改变,加之市场经济的缺失和不彻底的土地改革,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经济出现增长性贫困,基础薄弱的现状难以改变;二是从政治根源来看,拉美国家作为美国的“后院”,受美国影响较大,加之自身政治体制的缺陷、政党力量较为弱小、军队强大与活跃等问题,致使威权有余而民主不足,“政治钟摆”早已成为常态;三是从思想文化根源来看,拉美国家受西班牙和葡萄牙影响较大,缺乏科学民主文化传统,国家认同存在危机,加之外来文化冲击,致使民粹主义长期存在;四是从社会根源来看,拉美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纵向的社会分层化和横向的社会结构流动,导致社会冲突频发,为民粹主义滋生和蔓延提供了肥沃土壤。第四章主要分析民粹主义的影响。一是从政治视角而言,民粹主义在关怀民众、维护弱势社会群体利益和推动政治参与平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加剧了政治领袖专断,煽动性的政治动员冲击民主转型,加深了政治体制危机;二是从经济视角而言,民粹主义在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但其采取的经济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三是从社会视角而言,民粹主义的施政维护了部分民众利益,提高了民众生活质量,但因福利赶超加剧了中等收入陷阱和收入分配不公,与民粹主义的政治口号背道而驰。第五章着重分析了当前拉美民粹主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试图剖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内部问题与挑战主要集中在政党自身建设不足、政治生态恶化、经济发展问题突出和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暴力升级等方面;外部问题与挑战主要集中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美国政策影响拉美地缘政治等。面对这些问题,拉美国家需从指导理论、政治选举、政党建设等方面完善自身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推进改革,拉动现代化发展进程,以重新获得地区主导权。结语部分对本研究做了回顾性总结与反思,得出基本结论并探讨了可能的研究空间与理论生长点。

严海波[4](2018)在《金融开放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十年了,全球增长依然乏力,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烽烟四起。本文回顾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缘起和教训,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在经济思潮、自身适应性、全球金融周期、"去美元化"等方面的新情况,进一步提出坚持金融开放式保护主义、坚持平等开放对等开放原则、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改革货币发行机制、人民币国际化、慎行资本项目自由流动等启示。

田野,熊谦[5](2018)在《汇率水平调整、社会分化与民主转型——对智利和阿根廷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的汇率水平有了更大的调整空间。在拉丁美洲,这一时期的威权政府与国际资本紧密结合,受国际金融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地区更为深刻,汇率政策成为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关键一环。在智利新自由主义改革中,皮诺切特政权采取了货币升值政策,政府阵营中来自流动资产部门的大财团受益,农场主、中小企业主受损,后者出现倒向反对派的可能。为了巩固政权,皮诺切特转而实行货币贬值政策,从而在民主转型前保持了政府阵营的团结,由此掌控了民主转型的过程,实现了"主动转变"。在阿根廷,军人政府同样基于新自由主义使其货币升值,政府阵营中偏好低水平汇率的金融集团受益,而农牧业出口集团和工业集团受损。随后复式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水平让农牧业和工业集团继续受损,他们更加反对威权政府。因此,阿根廷政府阵营中的关键社会行为体发生了分化,使军人政府无法掌控民主转型的过程,只能以"政权取代"的方式实现民主转型。

吴婷婷,高静[6](2015)在《自由化改革、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来自阿根廷的教训及启示》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阿根廷为美国所赞扬的金融自由化的"典型"。但这样一个被国际社会称为"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成功样板"的国家曾爆发过多次严重的金融危机,一度波及拉美各国。阿根廷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且都于20世纪70年代积极开展了金融改革。本文选择阿根廷作为研究对象,梳理阿根廷在金融开放进程中采取的各种自由化改革政策与措施,研究其遭遇的多次金融危机及其成因,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为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战略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把握好依靠国际资本发展国内经济的尺度;构建外债风险向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的预警与监控体系;采用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以提高经济体系应对危机的"弹性";谨慎开放资本项目,安排好开放顺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式增长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实验室“中国外部经济环境监测(CEEM)全球智库半月谈”编译组[7](2012)在《智库观察》文中指出欧洲选举的"网络"效应杰姆斯.黑利[James A.Haley,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全球经济项目主管,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诺曼.帕特森国际事务学院(NPSIA)教师]近期欧洲的选举地图发生了变化。如果说法国和希腊人民要传达什么清楚的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谢多[8](2010)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及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一)——中央银行应对危机的理论概述与举措回顾》文中指出引言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全球金融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而且严重影响了全球的实体经济。在这场被称作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各国央行都不遗余力地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并努力维护本国的经济增长。但是,央行在干预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领域不断延展,干预工具不断创新的同时,其资产负债规模也在不断增大,承担的责任和包袱也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保持传统职能与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也越

彭扶民[9](2010)在《银行危机并购的动因、风险与绩效研究》文中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球经济一直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从1992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到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全球就爆发了6次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银行并购作为银行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式,它也常常被指责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源。然而,在金融危机中,我们经常看到政府鼓励甚至强迫银行进行并购重组。如何认识这一现象?银行危机并购是一类特殊的银行并购,它发生在一个极端环境之下,具有很多传统银行并购不具备的特征。传统银行并购理论将银行并购动因集中于银行自身发展上,包括追求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改善效率、分散风险、提升股东价值等。这不能解释银行危机并购。对那些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银行而言,首要的目标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而且,发生金融危机国家的政府往往会干预银行并购,政府的动因有时甚至会在银行并购中占主导地位。但是,政府的动因通常是多元化的,它可能同时会有几个目标,这些目标之间甚至还是相互冲突的。从历次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的行为来看,政府干预银行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抵御或化解金融风险,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节省救助成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其他动因,包括失业、中小企业融资等问题。银行危机并购是否有助于抵御或化解金融风险、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是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没有外部资金注入、并购协同效应为0等情况下,银行危机并购不仅不能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反而可能会增加银行的破产风险。Michael S. H. Shih(2003)的模型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在有外部资金注入或并购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等条件下,情况则会不同。从现实案例来看,很多国家在鼓励银行并购的同时辅之以注资、不良资产剥离等手段,最终稳定了金融体系局面,为其国家经济走出危机的泥潭作出了贡献。但是,银行并购带来的稳定效应可能只是短期的,在一些国家发生的银行危机并购却不幸成为了下一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典型的案例是阿根廷。阿根廷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为应付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冲击而采取的银行并购措施被普遍认为是导致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发展中国家试图借银行危机并购来实现改善本国银行体系效率、提升银行体系竞争力的目的。马来西亚政府1999年实施的银行体系改革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端案例。在其金融重组计划中,马来西亚政府强制要求本国58家本资银行与金融机构按照中央银行选定的6家主导金融机构名单进行合并。虽然方式极端,但从事后研究来看,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府主导型银行危机并购取得的效果还不错。相对于马来西亚而言,其他国家的作法就要温和得多。大多数的国家都是把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同不良资产剥离、政府注资等方法配合使用。只是一些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处方的国家取得的效果似乎并不好。这些国家采用紧缩政策来应对危机,同时采取自由化举措、放松外国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其结果导致很多国内金融机构被外国银行收购,一些国家甚至因此丧失金融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现代国家干预理论的观点: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但问题是怎样干预才最有效。对那些受金融危机影响小的银行来说,金融危机可能提供了一个扩张的好时机。因为这一时期容易找到好的收购目标,收购价格也会比较便宜,而且监管当局大多会对收购持鼓励态度。2008年,摩根大通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就是这类收购的典型案例。华盛顿互惠银行在美国次贷风暴中损失惨重,摩根大通趁机完成收购,拓展了其零售银行业务,实现了战略并购的目标。当然,这类并购也并不总是会受到欢迎。出于对“大而不倒”的担心以及垄断带来的负面效应,一些国家即使在面临危机严重影响时对银行并购也是持谨慎态度。而且,借这类并购来达到稳定金融体系的目标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受危机影响小且有能力完成收购的银行。而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有能力进行收购的银行并不多。这可能也是大多数国家对问题银行采取国有化措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银行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因此这可能是一个实现全球化经营的契机。本文开创性的提出银行危机并购这一概念,并运用银行并购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国家干预理论,结合大量案例,对银行危机并购的动因、风险、绩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是本文的主要贡献。我们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相对于正常环境下银行并购的诸多悖论,危机背景下的银行并购争议较小;(2)银行并购是政府处理银行业危机的主要手段之一;(3)银行危机并购中政府的动因常常扮演重要角色;(4)银行并购往往能够在银行业危机中起到稳定金融体系的作用,但也有其风险;(5)银行并购本身并不能创造世界级的银行,关键在于整合。在论文的最后,笔者也对我国银行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了探讨。

汪茂昌[10](2006)在《盯住汇率制度不可维持性与退出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世纪以来,在国际金融研究的领域中,对汇率制度选择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20世纪9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频繁暴发的金融危机,使得人们再一次对汇率制度的选择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在国际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实行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导致货币危机的根源。因此,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盯住汇率制度是否可以维持以及如何退出盯住汇率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研究发现,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盯住汇率制度是不可维持的。本文分别从汇率制度演化的历史视角和货币危机理论与现实的视角研究了盯住汇率制度的不可维持性。首先,从国际货币体系安排演化的历史视角,对盯住汇率制度的不可维持性进行研究。笔者采用当今国际上三大主要的汇率制度实际分类法,分别对汇率制度进行分类,然后详细研究国际汇率制度演化的历史趋势,并重点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汇率制度演化的历史趋势。研究发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深入,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的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国际汇率制度演化呈现两极化的趋势。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国家要么选择固定汇率制度,要么选择浮动汇率制度,而居于两者之间的盯住汇率制度越来越少。这从汇率制度选择的历史现实性说明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盯住汇率制度的不可维持性。也可以说,这是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盯住汇率制度不具有适应性,从而不具可维持性。其次,从货币危机的视角,分析了盯住汇率制度不可维持性的内生性以及在投机冲击下盯住汇率制度崩溃的机制。笔者从盯住汇率制度的纪律约束假设、可信度假设、单向投机冲击以及调整机制方面,分析了盯住汇率制度不可维持性的内生性。同时结合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分析在不同的投机冲击下,盯住汇率制度崩溃的路径和机理。还从实证的角度,分析盯住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的关系,发现盯住汇率制度暴发货币危机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汇率制度。本论文的第二部分重点研究如何退出盯住汇率制度。首先,结合第一代、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构建了盯住汇率制度退出的理论模型。在第一代货币危机的基础上,在退出盯住汇率制度有社会成本和随时存在财政政策改革的情况下,财政支出一次性增加的冲击时,研究退出盯住汇率制度最优时间。并把银行系统融入到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中,构建了考虑银行成本的盯住汇率制度不同的策略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主动退出和危机驱动退出盯住汇率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其次,对退出盯住汇率制度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影响退出盯住汇率制度成功与否的因素。并选择一些国家/地区退出盯住汇率制度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总结退出盯住汇率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同时,结合退出盯住汇率制度的经验,进一步研究了实现盯住汇率制度平稳退出的制度安排。本论文还利用盯住汇率制度不可维持性以及退出盯住汇率制度理论和经验教训,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进行深入探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中期目标是建立复合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最终目标是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同时,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

二、阿根廷 比索贬值 拯救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根廷 比索贬值 拯救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阿根廷经济的迷失(论文提纲范文)

昔日辉煌
错失机遇
深陷泥沼

(2)翻译补偿视角下经济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经济学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TopicBackground
    1.2 StructureoftheTranslation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Theory
    2.1 DefinitionofTranslationCompensation
    2.2 StrategiesofTranslationCompensation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3.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3.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3 Post Translation Review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TranslationCompensationatSemanticLevel
        4.1.1 VocabularyCompensation
        4.1.2 GrammaticalCompensation
        4.1.3 DiscourseCompensation
    4.2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at Cultural Level
        4.2.1 ContextualAmplification
        4.2.2 Specific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3)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 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 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民粹主义的概念梳理
        (一) 概念界定
        (二) 相关概念辨析
    四、理论工具
        (一) 现代化理论
        (二) 社会公正理论
        (三) 社会分层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拉美国家民粹主义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萌芽
        一、时代背景(20世纪初)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三、政策取向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发展
        一、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末)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三、改革取向
    第三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新演化
        一、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三、改革取向
第二章 拉美现代化进程中民粹主义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民粹主义的普遍性特征
        一、草根性
        二、非理性
        三、批判性
        四、易变性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
        一、城市为主要阵地
        二、卡里斯马式的上层领导
        三、妥协的改良主义
第三章 拉美民粹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根源
    第一节 经济根源
        一、经济基础薄弱
        二、市场经济不完善
        三、土地改革不彻底
    第二节 政治根源
        一、美国干涉与控制
        二、威权主义盛行
        三、政治体制缺陷
        四、军队强大且活跃
        五、政党力量相对弱小
    第三节 思想文化根源
        一、缺乏科学民主的文化传统
        二、国家认同危机
        三、传统的一体化团结思想
        四、外来文化冲击
    第四节 社会根源
        一、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二、社会分层趋势显着
        三、社会结构流动多变
        四、社会冲突激烈且常态化
第四章 民粹主义对拉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一节 政治视角
        一、维护社会群体利益
        二、推动政治参与平等性
        三、煽动性政治动员冲击民主进程
        四、加剧领袖政治专断
    第二节 经济视角
        一、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变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三、加深经济发展不平衡困境
    第三节 社会视角
        一、提升民众利益和生活质量
        二、加剧收入分配不公
        三、福利赶超加重中等收入陷阱
第五章 拉美民粹主义的挑战与趋势
    第一节 当前拉美民粹主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拉美的新民粹主义
        二、内部问题与挑战
        三、外部问题与挑战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未来发展趋势
        一、民粹主义的政治选举
        二、民粹主义的指导理论
        三、民粹主义的改革
结语
    一、基本结论
        (一) 拉美民粹主义与现代化进程相伴而行
        (二) 拉美民粹主义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
        (三) 拉美民粹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尚未终结
    二、研究展望
        (一) 拉美民粹主义政府、军队和民众互动的机制研究
        (二) 拉美民粹主义的国别研究和区域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4)金融开放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发展进程及教训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面临的新情况
三、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金融开放宜坚持的原则
    (一) 坚持金融开放式保护主义。
    (二) 坚持平等开放、对等开放原则。
    (三) 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定位。
    (四) 建立主权信用创造的货币发行机制。
    (五) 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六) 谨慎对待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

(5)汇率水平调整、社会分化与民主转型——对智利和阿根廷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动转变”还是“政权取代”?亨廷顿民主转型理论带来的困惑
二既有的解释及其不足
三汇率水平调整与民主转型的方式:一个理论框架
四初始状态下智利和阿根廷政府阵营中行为体的汇率政策偏好
五智利的汇率水平调整、社会分化与政权的“主动转变”
    (一) 货币贬值 (1973年9月至1978年2月) :政府阵营尚未分化
    (二) 货币升值 (1978年2月至1982年6月) :政府阵营走向分化
    (三) 货币贬值 (1982年6月至1989年12月) :政府阵营重新聚合
六阿根廷的汇率水平调整、社会分化与“政权取代”
    (一) 货币贬值 (1976年3月至1978年3月) :政府阵营尚未分化
    (二) 货币升值 (1978年3月至1981年6月) :政府阵营开始分化
    (三) 货币贬值 (1981年6月至1983年10月) :政府阵营继续分化
七结论

(6)自由化改革、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来自阿根廷的教训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根廷的金融开放历程:阶段与特征
    (一)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实施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初步启动金融开放
        1. 利率市场化改革
        2. 资本流动自由化改革
    (二)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1年:新自由主义改革,全面推进金融开放
        1. 转变发展模式,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2. 货币兑换的自由化改革
        3. 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
        4. 经济自由化改革
    (三)21世纪初至今:实行浮动汇率制和放弃自由主义政策,谨慎推进金融开放
        1. 实施浮动汇率制,取消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2. 关闭外汇市场,实施外汇管制
二阿根廷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一)初步金融开放下的债务危机
    (二)全面金融开放下的综合性危机
    (三)谨慎金融开放下的外源性金融危机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一)过度依赖国际资本流入易诱发经济不稳定因素
    (二)外债规模与结构监管体系不完备,易导致外债风险无法及时被预警
    (三)过于僵化的固定汇率制会使宏观经济缺少应变能力
    (四)过早过快开放资本账户,难以防范与应对国际投机性资本的冲击
    (五)不合理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是金融危机源自实体经济领域的催化剂

(7)智库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欧洲选举的“网络”效应
希腊困境:阿根廷的教训
银行联盟,欧洲准备好了吗?
为什么外围国家必须退出欧元区?
欧元债券能拯救欧盟吗?
欧洲:中国全球领导角色的训练场
为何欧洲的死亡是美国的机会?
欧元的终结:生还者指南
欧元区仍在前行
欧元将怎样终结?

(8)“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及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一)——中央银行应对危机的理论概述与举措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关于央行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理论综述
    (一)央行与货币危机应对
    (二)央行与银行业危机应对
    (三)央行与国际收支危机应对
二、关于央行应对危机的学术观点
三、历史上主要央行应对危机的举措
    (一)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时期
    (二)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引发的金融危机
    (三)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
    (四)近20年来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数次危机
        1.1994年的墨西哥危机
        2.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3.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
        4.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
        5.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

(9)银行危机并购的动因、风险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论文框架、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3 论文的贡献和主要创新之处
    1.4 概念界定
2. 银行危机并购研究综述
    2.1 银行危机并购与金融稳定
        2.1.1 银行并购与风险分散
        2.1.2 银行并购与竞争
        2.1.3 并购与信贷可获性
    2.2 银行危机并购与效率
    2.3 银行危机并购与股东价值
    2.4 金融危机与跨国并购
    2.5 银行危机并购与监管
    2.6 简评
3. 银行危机并购的动因
    3.1 银行并购浪潮与银行并购动因的发展
        3.1.1 全球三次银行并购浪潮
        3.1.2 银行并购浪潮与银行并购动因的发展
    3.2 银行危机并购的动因
        3.2.1 抵御或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3.2.2 节省救助成本
        3.2.3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
        3.2.4 其他动因
4. 银行危机并购的风险分析
    4.1 银行并购的风险概述
        4.1.1 银行并购风险的含义、产生原因、类型
        4.1.2 银行并购的微观风险
        4.1.3 银行并购的宏观风险
    4.2 银行危机并购与破产风险
        4.2.1 模型
        4.2.2 不同破产风险的银行之间的并购
        4.2.3 多家银行的并购重组
        4.2.4 并购的协同效应(meger synergy)
        4.2.5 货币和资产分散化效应
        4.2.6 小结
    4.3 银行危机并购与金融体系效率
        4.3.1 金融体系效率的含义
        4.3.2 金融危机与金融体系效率
        4.3.3 银行危机并购与金融体系效率
5. 政府主导型银行危机并购
    5.1 政府主导型银行危机并购的理论基础:国家干预理论
        5.1.1 古典经济学派的政府与市场
        5.1.2 市场失灵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
        5.1.3 政府失灵与新自由主义
        5.1.4 现代国家干预理论
        5.1.5 小结
    5.2 金融危机中政府干预银行并购的行为分析
        5.2.1 金融危机下政府干预银行并购的原因
        5.2.2 政府干预银行并购的目标及方式
    5.3 政府主导型银行危机并购的极端情况:马来西亚银行并购案例
        5.3.1 马来西亚银行业并购重组的背景
        5.3.2 马来西亚银行业并购重组的动因
        5.3.3 马来西亚银行业并购重组的进程
        5.3.4 马来西亚银行业并购重组的特点
        5.3.5 马来西亚银行业并购重组的效应
    5.4 政府主导型银行危机并购的几种变形:以韩国银行业并购重组为例
        5.4.1 韩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背景
        5.4.2 韩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方法
        5.4.3 重组的结果
        5.4.4 重组效果评价
6. 市场主导型银行危机并购
    6.1 市场拓展型银行危机并购:摩根大通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案例
        6.1.1 并购背景
        6.1.2 并购内容
        6.1.3 并购评价
    6.2 跨国参与型银行危机并购Ⅰ:墨西哥金融危机与银行危机并购
        6.2.1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背景
        6.2.2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成因
        6.2.3 墨西哥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
        6.2.4 墨西哥政府救治银行业的措施及影响
    6.3 跨国参与型并购Ⅱ:阿根廷的银行并购与金融危机
        6.3.1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背景
        6.3.2 阿根廷的金融改革与银行并购
        6.3.3 并购评价
    6.4 政府主导型并购与市场主导型并购比较
        6.4.1 政府主导型并购动因多与一国金融改革思路有密切联系,市场主导型并购动因则与传统银行并购动因一致
        6.4.2 不论是政府主导型并购还是市场主导型并购,其降低风险方面的效应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6.4.3 银行危机并购对效率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性
7. 银行危机并购与政府其他危机救助政策比较
    7.1 政府应对银行业危机的主要政策措施分析
    7.2 银行并购与"大而不倒"
        7.2.1 银行并购与"大而不倒"
        7.2.2 "大而不倒"与"最后贷款人"理论
        7.2.3 最后贷款人与道德风险
    7.3 注资、国有化与并购重组
        7.3.1 注资与国有化
        7.3.2 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银行体系国有化浪潮
        7.3.3 国有化的优劣
        7.3.4 国有化与道德风险
        7.3.5 国有化与并购重组
    7.4 银行危机并购与金融主权
        7.4.1 国家主权、经济主权、金融主权
        7.4.2 金融危机与金融主权
        7.4.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
        7.4.4 跨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
8. 银行危机并购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8.1 银行危机并购的经验与教训
        8.1.1 相对于正常环境下银行并购的诸多悖论,危机背景下的银行并购争议较小
        8.1.2 银行并购是政府处理银行业危机的主要手段之一
        8.1.3 银行危机并购中政府的动因常常扮演重要角色
        8.1.4 银行并购往往能够在银行业危机中起到稳定金融体系的作用,但也有其风险
        8.1.5 银行并购本身并不能创造世界级的银行,关键在于整合
    8.2 银行危机并购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8.2.1 我国银行海外发展现状
        8.2.2 对我国银行业海外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盯住汇率制度不可维持性与退出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三、论文的结构
    四、本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汇率制度选择的文献回顾
        一、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概述:浮动与固定之争
        二、汇率制度选择的传统理论
        三、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最新进展
    第二节 盯住汇率制度不可维持性研究的综述
        一、盯住汇率不可维持的理论研究
        二、盯住汇率制度不可维持性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退出盯住汇率制度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盯住汇率制度的不可维持性—基于汇率制度演化视角的分析
    第一节 汇率制度的分类
        一、汇率制度的IMF分类法
        二、Levy Yeyati和Sturzenegger的分类法
        三、汇率制度的Reinhart — Rogoff分类法(R—R分类法)
        四、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及本论文对汇率制度分类的处理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安排的历史回顾
        一、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三、牙买加协议下的浮动汇率制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汇率制度的演化
        一、汇率制度总体变化
        二、不同类型国家汇率制度安排的变化
    第四节 汇率制度转换的概率分析
        一、马科夫链(Markov Chains)分析法简介
        二、汇率制度转换的马科夫链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盯住汇率制度的不可维持性——基于货币危机视角的分析
    第一节 盯住汇率制度引发货币危机的内生性分析
        一、盯住汇率制度纪律约束的不一致性
        二、盯住汇率制度的可信度假设
        三、盯住汇率制下的单向投机攻击
        四、盯住汇率制度的汇率水平的调整问题
    第二节 盯住汇率制度崩溃的机理与过程
        一、投机攻击下盯住汇率制度的崩溃——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二、投机攻击下盯住汇率制度的崩溃——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三、投机冲击下盯住汇率制度的崩溃——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三节 盯住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的实证研究
        一、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关系实证研究概述
        二、货币危机的EMP压力指数计其数据来源
        三、不同汇率制度的货币危机感染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退出盯住汇率制度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财政冲击下的退出模型
        一、基本模型
        二、有成本的退出盯住汇率制度模型
        三、随机财政改革条件下的退出模型
    第二节 基于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的退出模型
        一、模型的理论假设
        二、危机驱动退出模型
        三、平稳退出策略
        四、退出替代策略——资本管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退出盯住汇率制度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盯住汇率制度退出实证研究的概况
        一、盯住汇率制度退出概况
        二、盯住汇率制度退出的实证研究文献回顾
    第二节 影响盯住汇率制度退出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方法和数据
        二、解释变量及数据来源
        三、盯住汇率制度退出与宏观经济
        四、多项logit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盯住汇率制度退出的国别(地区)经验
        一、澳大利亚汇率制度的演变
        二、波兰的退出与经验
        三、智利平稳转变中的退出与策略选择
        四、阿根廷汇率制度在曲折中的转变
        五、泰国危机下的退出
        六、台湾地区市场逐步替代政府的汇率制度转型
        七、退出盯住汇率制度的经验总结
    第四节 盯住汇率制度平稳退出的制度安排
        一、构建新货币政策框架与名义锚
        二、建设有效的外汇市场
        三、外汇市场上的政府干预政策的转变
        四、对外汇风险的审慎监管和管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民币退出盯住汇率制度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
        二、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阶段(1979-199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4-2005年7月)
        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新阶段
    第二节 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及汇率失调的测算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概述
        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均衡实际汇率
    第三节 人民币盯住单一美元汇率制度的缺陷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弊端
        二、人民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
    第四节 人民币退出盯住单一美元汇率制度的改革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评价
        三、盯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利弊分析
    第五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中期目标:复合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一、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目标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中期目标:复合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六节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与新汇率制度相适应的新的货币政策框
        二、加快外汇市场的建设,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构建良好的微观基础
        三、完善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机制
        四、完善资本管制措施,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一、全文总结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阿根廷 比索贬值 拯救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根廷经济的迷失[J]. 金峰. 全球商业经典, 2019(11)
  • [2]翻译补偿视角下经济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经济学人》为例[D]. 张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3]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D]. 王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4]金融开放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J]. 严海波. 现代国际关系, 2018(09)
  • [5]汇率水平调整、社会分化与民主转型——对智利和阿根廷的比较研究[J]. 田野,熊谦. 世界政治研究, 2018(01)
  • [6]自由化改革、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来自阿根廷的教训及启示[J]. 吴婷婷,高静. 拉丁美洲研究, 2015(05)
  • [7]智库观察[J].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实验室“中国外部经济环境监测(CEEM)全球智库半月谈”编译组. 国际经济评论, 2012(04)
  • [8]“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及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一)——中央银行应对危机的理论概述与举措回顾[J].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谢多. 金融发展评论, 2010(09)
  • [9]银行危机并购的动因、风险与绩效研究[D]. 彭扶民.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
  • [10]盯住汇率制度不可维持性与退出策略的研究[D]. 汪茂昌. 复旦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阿根廷比索下跌以挽救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