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语教学的一些认识

关于双语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关于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刘丰宁[1](2021)在《《民族传统体育》双语课程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任兰天,郝冰,邵庆勤,程昕昕[2](2019)在《基于农业硕士双语教学翻转课堂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在农学硕士群体中开设双语专业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又能切实提高农业硕士复合型人才的竞争力。该文阐述了在农业硕士专业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内涵、意义及其必要性,探讨了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优势,分析了双语教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高校农业硕士开展双语教学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农业硕士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陈刚[3](2019)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将外语学习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关于外语学习共有的一种特征性的认知系统、价值诉求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一种文化在其历史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会与其他相关文化乃至异质文化发生历史性遭遇,从而产生文化的涵化现象。所谓涵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的接触碰撞、相互作用而导致其中的一方或双方其原有文化发生相应的结构性、机制性、内涵性变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以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课程化、制度化的外语教学为例,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直至与之相应的教学法体系的建设、制定和选择,不论是交际法还是任务型,其所折射出的课程及学科教学理念,包括基于这些理念和教法由中外合作编写或改编的教材,相对于传统外语教学,无不强烈表现出其文化内涵的异质性,这是两种文化接触所产生的生态结果——外语教学包括与之相应的外语学习文化及其当代范式的“涵化”。因此,深入研究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现象的实际状况及内在机制,揭示在这一进程中其模式建构与范式变换的规律,不仅有助于呈现特定学习场域中存在问题,也有助于克服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指向未来的发展,包括其创新模式的建构及外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而学习文化理念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包括“华人学习者悖论”等现象,也为解释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文化协同论等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的出现。目前,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与学习或外语学习间关系的相关问题上,研究对象也更多地偏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而从涵化理论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文化的,则尚未闻见。基于对文化作为复杂人类形态复合体的本体认识,本研究融合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涵化概念和理论视角,以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考察、理解、解释中国师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之现状和成因,并对其复杂关系结构及其机制、规律与规律的某些方面,在知识分析和概念抽象的基础上给予可能的、贯通的理论综合。本研究首先对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环境做了分析,对学习者特点研究做了全面梳理,并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学习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进而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学习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其针对中国学习者研究的理论取向之异同进行了学理辨析,与二语习得的研究相比,学习文化的研究视域则更倾向于学习特征的共享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并确定了本研究的外语学习文化的理论视角及工作定义,进而提出了探索性的概念框架;继而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点,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溯源,概括出包括语言意识形态理论、文化融合理论、文化心理学在内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前沿信息。参照前人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态度、文化观念及心理特征的相关探索,尝试性地从外语学习的六个相关维度,包括学习目的和态度、对好的外语教师和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对课堂、教材、师生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等外语学习的基本面,给予综合的文化考察。由于教与学紧密的关系,以及学习观念、态度对外语教学、外语学习方式方法的生态影响,本研究特别关注教与学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从而将研究重心确立为教师和学生、教法和学法。依据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的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叙事探究、内容分析、原型法,以及多种研究手段:问卷调查、集体访谈、个人访谈、课堂观察等。复合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全面反映外语学习文化的现状,也可以在不同数据之间进行相互印证。根据对外语学习文化主要维度的考察,在呈现外语学习文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中国外语学习文化在不同情境中的三种涵化类型的假设,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证实或者部分证实上述三个研究假设为真,并有了新的发现:在理论研究和文化建构层面,涵化形态接近同化形态;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多呈现假晶形态;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之间亦呈现出假晶形态;而在学习生活及学习者个体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涵化的融合形态。在特定的外语学习场域中,中国教师特有的外语教学管理、以问题链为实现路径的高效课堂实践、中国特色的语码转换教学法等,则成为外语学习文化更具专业特质的创新涵化形态。基于外语学习文化发现的新维度,笔者完成了对研究概念框架的修订。在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的形态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回到研究的基础理论,对涵化的成因从语言意识形态、文化涵化以及中国文化心理角度等进行了深度透视,尝试初步建立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是内在需求和外部推动相结合的双动力系统,两者存在承传变异的双向互动关系。整合性的涵化策略被自然地采用,涵化特征表现为融合、创新和多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外语学习文化中普遍存在着涵化现象。第二,同化、假晶和融合是中国师生在特定外语学习环境和生态中采取的涵化策略。第三,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揭示了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特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融合赋予了本研究创新的视角,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运用在外语学习领域,而且是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同时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创新;涵化新维度的发现与涵化模式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理论新意。

杨国涛[4](2018)在《中国双语教学之关键要素的再认识》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对"中国双语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缺乏系统性、多元性、隐含性、复杂性、长效性、管理性等关键性认知,致使学界对双语教育与教学产生诸多不必要的争论。为此,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和定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双语教学"及其不可忽略的关键词与隐含义进行深入探析,确立了系统性理论元素和教学系统运行模式,以期在我国现有的实际条件下,对双语教学改革与研究有所助益、有所推进,尤其在构建中国本土化及国际化的双语教学理论体系方面有所建树。

辛志凤[5](2018)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国内外研究双语教学的着作和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英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对大连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校学生进行语言基础和学习态度调查。在学校双语教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实施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和采用分层次教学。通过构建互动课堂和拓展课外平台,及时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提高全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赵子越[6](2017)在《“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阐述了双语教学和"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内涵,调查分析了"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并对加强"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提出了建议。

赵子越[7](2017)在《双语教学在多位一体化教学方式中的稳定性探微》文中研究指明大数据时代给高校教育带来的有益成果是微课、慕课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普及应用。同时,双语教学作为教学方法的扩展、教学资源的多样、教育方式的多元,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充分的专业认知、充足的知识获取渠道,成为新媒体时代下全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多位一体化教学方式在双语教学中的稳定性探索,结合课程教学效果调查反馈,充分注重教育过程平衡与合理、确保教育的整体性、教学相长,为多位一体化教学方式的普及提供参考。

陈栋[8](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提出“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王凤花[9](2016)在《库尔勒S县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新疆的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迅猛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体系,其发展机遇难得。库尔勒市S县是新疆地区贯彻落实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基地。经历了近十年的努力,新疆双语教育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在开展双语教育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更多的阻力。主要是在政策制定、执行和配套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面向新形势,全面考察双语教育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双语教育政策,进一步了解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得失成功,对于增强受教育者自身文化和其它文化的认同与理解,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人才,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推进我国新疆双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从新疆的教育发展来看,双语教育是属于国家公共教育政策,是习近平总书记构建21世纪“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重阵,是承载着国家的重任,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新疆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的突破点就是要大力推进双语教育的全面发展。本文是通过分析国内外双语教育政策研究的发展及现状,探讨以库尔勒市S县在实施双语教育政策之后,产生的一系列效果及影响,从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层面出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针对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落实情况、基本设施、基本概况和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运用实证分析、文献研究法、调查与问卷调研、调查研究结合走访、深度访谈,在进行归纳、梳理结果和对比分析,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理论分析,突破研究方案,分析了我国双语教育政策的现状与国外双语教育政策的差异,分析了库尔勒市S县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改进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制度方面和实践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的改进策略,即健全双语教育政策的保障体制、完善双语教育管理制度、全力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和加强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监督管理等。

刘佳[10](2016)在《佤汉双语教育实施效果的人类学研究 ——以云南省沧源县L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语言不仅是增进民族情感交流的途径,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内涵的载体。人类语言的产生、发展与消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些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面对语言濒临消亡的现状,试图保存语言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国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实践证明,双语教育是保存语言、文化多样性的最佳方法之一。我国民族成分与语言使用情况多元,双语教育的类型也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双语教育进行微观研究,而佤汉双语教育则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视角之一。本论文主要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综述、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着重讨论佤汉双语教育的实施效果。本论文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佤汉双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历史回顾;第三部分,L村语言环境与文化背景的民族志描述;第四部分,对校园中的佤汉双语使用及教育现状的民族志描述;第五部分,不同群体对佤汉双语教育的态度呈现;第六部分,对佤汉双语教育实施效果进行人类学分析;第七部分,结论及建议。对佤汉双语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考察后,本论文发现单纯的佤汉“双语言”教育仍在L村小学等学校或年级使用,并发挥着辅助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功能;但佤汉“双语双文”教育辅助汉语学习的功能却在逐渐萎缩或发生转变,如目前沧源县民族小学的佤汉“双语双文”教育以传承佤文化为主要目标。究其原因,不仅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国家民族政策和语言文字政策、人力与物质资源短缺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受到“人”的内在作用,佤汉双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规划者与实践者的语言态度、文化自觉与决策执行同样影响了佤汉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本论文认为,尽管佤汉双语教育的功能在发生转变,但仍然具有存在的需求、价值和意义。应通过立法保障与政策倾斜使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真正重视佤汉双语教育发展,促使佤汉双语教育的规划更具整体性、发展更具连续性,从而更好地传承多元文化、保存文化多样性。

二、关于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农业硕士双语教学翻转课堂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双语教学现状
    1.1 高校学生英语使用能力普遍较弱
    1.2 教材建设不完善
    1.3 师资力量匮乏
    1.4 定位模糊
2 农业硕士群体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1 我国专业学位的定位
    2.2 硕士研究生的竞争需求
3 农业硕士双语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探讨
    3.1 任务引导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着重对课件的设计
    3.3 以“学生为主”“知识内化”为教学理念,找准双语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3.4 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转教学模式
    3.5 注重对学习过程和英语使用能力的考核
4“翻转”课堂双语教学的成效
5 农业硕士双语教学开展翻转课堂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5.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开展双语教学
    5.2 畏难情绪强烈,双语教学任重而道远
    5.3 开展以互动为基础的“翻转的”教学模式,创建改良语言氛围
        5.3.1 进行资源重组,配置调整
        5.3.2 灵活双语师资引进方式
        5.3.3 加强师资培训
        5.3.4 强化激励政策
6 结语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对转型中外语教学的理论反思与探索
    1.1.2 学习化社会呼唤外语教育的理论跟进
    1.1.3 研究者之学术旨趣与人文情怀的驱动
1.2 研究价值
    1.2.1 生活价值—揭示外语学习者当下学习生活的实际
    1.2.2 知识价值—从学习者个体的角度透视课程的实施
    1.2.3 实践价值—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建构
    1.2.4 理论价值—中国人外语学习文化机制的抽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导言
2.2 外语学习环境分析和学习者特点研究综述
    2.2.1 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条件和环境
    2.2.2 汉语外语学习者的文化与心智结构的差异
2.3 外语学习文化概念及多元视角的理论综述
    2.3.1 外语学习文化的概念与辨析
    2.3.2 文化的涵化及文化协同模式
    2.3.3 国内外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
    2.3.4 从文化角度突破外语学习研究的必要性
    2.3.5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2.4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综述
    2.4.1 语言意识形态理论
    2.4.2 文化融合理论
    2.4.3 中国文化心理学
    2.4.4 研究方法论基础
2.5 课程标准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2.5.1 外语课程标准的“三观”
    2.5.2 外语教育传统研究及历史嬗变
    2.5.3 从对照中看涵化研究的可能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导言
3.2 方法的选择
    3.2.1 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
    3.2.2 多种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3.2.3 研究方案的设计建构实施
3.3 数据采集
    3.3.1 叙事探究
    3.3.2 问卷调查
    3.3.3 课堂观察
    3.3.4 集体访谈
    3.3.5 个别访谈
    3.3.6 原型法
3.4 数据分析
3.5 信度和效度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语学习文化现状
4.1 导言
4.2 外语学习目的态度的取向
    4.2.1 目的
    4.2.2 态度
4.3 教与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
    4.3.1 方式
    4.3.2 方法
    4.3.3 管理
4.4 对好的外语教师的看法
    4.4.1 师德
    4.4.2 专业
4.5 对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
    4.5.1 特征
    4.5.2 表现
4.6 对待教材的态度及用法
    4.6.1 看法
    4.6.2 使用
    4.6.3 经典“新概念”
4.7 师生关系及角色认同
    4.7.1 师生关系
    4.7.2 课堂礼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形态及其成因
5.1 导言
5.2 课程层面的同化型涵化
    5.2.1 同一个声音
    5.2.2 不同的声音
5.3 课堂教学层面的假晶、融合型涵化
    5.3.1 公开课与常态课
    5.3.2 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5.3.3 问题链与高效课堂
5.4 学习者层面的协同、融合型涵化
    5.4.1 课堂
    5.4.2 课后
5.5 多种涵化形态的实践会聚及文化心理分析
    5.5.1 强化信念:苦功夫与中国式激励的融合
    5.5.2 控制策略:以考代练与文语并重的融合
    5.5.3 应用导向:问题链与语码转换的融合
    5.5.4 抵近管理:高效课堂与高效管理的融合
    5.5.5 技术嫁接: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5.5.6 多元取向:中外文并蓄互补中的融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实践建构
6.1 导言
6.2 涵化的层级及实现方式
    6.2.1 本体观层面的涵化
    6.2.2 学习观层面的涵化
    6.2.3 课程观层面的涵化
6.3 涵化的机制与模式
    6.3.1 生成中的涵化机制
    6.3.2 建构中的涵化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小结
7.2 主要发现
7.3 研究启示
7.4 创新之处
7.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试测) 附录2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附录3 课题研究邀请信 附录4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生活访谈提纲 附录5 X女士的外语学习生活访谈要点和学习故事 附录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译作

(4)中国双语教学之关键要素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中国实际与教学生态
三、语言信念与教学理念
四、师生实际与教学形式
五、教学管理与教学方略
六、理论元素与实践模式

(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1. 相关学术研究
    2. 英语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3. 学生语言基础与学习态度调查
二、实践探索
    1. 构建互动课堂
    2. 拓展课外平台
三、效果反馈
四、结语

(6)“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二、“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三、“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四、加强“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7)双语教学在多位一体化教学方式中的稳定性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内涵
二、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模式
三、课程教学效果调查情况
四、加强多位一体化双语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8)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库尔勒S县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基本概念解释
        1.2.1 “跨越式”发展
        1.2.2 双语教育
        1.2.3 “民汉”兼通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政策情况调研
    2.1 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政策制定情况调研
        2.1.1 库尔勒市S县(焉耆县)县情
        2.1.2 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政策情况调查设计
    2.2 库尔勒市S县政府双语教育政策实施情况调查
        2.2.1 颁布和实施双语教育政策
        2.2.2 “双语”教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加以部署
        2.2.3 优先保障双语教育经费投入
        2.2.4 政府制定双语教育长期发展规划笃行双语教育政策
        2.2.5 政府启动双语教师培训工程
        2.2.6 政府投资建设双语教育资源库
    2.3 库尔勒市S县中小学校落实政府双语教育政策调查分析
        2.3.1 关于双语教师对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
        2.3.2 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对汉语社会功能的认知和学习动机情况
        2.3.3 库尔勒市S县自2012年-2015年双语普及数据分析
        2.3.4 库尔勒市S县双语普及率分析
3 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讨论与评价
    3.1 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3.1.1 舆论响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1.2 “双语”干部:新录用公职人员培训及考核
        3.1.3 “民汉”兼通:推动市民双语会话
        3.1.4 双语娃娃:学前双语教育效果显着
        3.1.5 教学模式:培训“双语”师资、使用“双语”教材
        3.1.6 双语人才:“双语”如雄鹰两翼,展翅飞翔
    3.2 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双语教育政策起步晚、教育水平低
        3.2.2 尚不适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需要
        3.2.3 无法满足应对反恐怖主义严峻形势的需要
        3.2.4 双语教育主导模式易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的弱化
        3.2.5 双语师资缺口严重,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3.2.6 学生家长观念滞后,颇有微词
    3.3 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政策执行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教师个人层面的原因直接影响双语教育政策执行的效果
        3.3.2 学校体制层面的原因影响双语教育质量的提升
        3.3.3 政策执行方式有待于改进
4 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政策的完善措施
    4.1 健全双语教育政策推行的保障体制
        4.1.1 加强双语教育政策执行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
        4.1.2 巩固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
        4.1.3 切实保障双语教师合法权益
    4.2 完善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教育管理制度
        4.2.1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4.2.2 建立双语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
        4.2.3 建立适应区情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模式
        4.2.4 形成多样、高效的双语教师培训形式
    4.3 全力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
        4.3.1 树立有效的双语教学观
        4.3.2 大力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培养
        4.3.3 搞好各类各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4.4 加强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监督管理
        4.4.1 加快双语教材建设
        4.4.2 提高双语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4.4.3 创设双语教育经验交流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深度访谈
附录B 深度访谈总提纲
附录C 关于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D 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对汉语社会功能的认识及学习动机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佤汉双语教育实施效果的人类学研究 ——以云南省沧源县L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核心概念
        一、佤汉双语教育
        二、语言态度
        三、文化自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双语教育实施效果研究
        二、佤汉双语教育实施效果研究
        三、双语教育实施效果的人类学研究
        四、小结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计划
    第五节 田野点概况
第一章 佤汉双语教育实施效果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佤汉双语教育发展概况
        一、20世纪50至70年代:从双语教育到双语双文教育
        二、20世纪80至90年代:双语双文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双语双文教育的停滞与再发展
    第二节 佤汉双语的传播者与学习者
        一、尼到学佤文
        二、安倒教汉语
        三、“八零后”小魏与艾那
        四、“九零后”叶申与依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L村语言环境及文化背景
    第一节 佤语使用情况
        一、家庭与日常语言使用
        二、仪式语言使用与传承
    第二节 汉语使用情况
        一、社会环境与语言使用:从P村到L村
        二、生计方式与语言使用:从耕作到打工
        三、家庭社区与语言使用:学业成就期待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校园中的佤汉双语使用及教育
    第一节 校园文化环境
        一、毗邻县城的村寨小学
        二、乡镇府旁的中心完小
        三、独具特色的民族小学
    第二节 课堂上的佤汉双语学习与使用
        一、课堂中的普通话与书面语
        二、课堂中的“双语单文”教学
        三、课堂中的“双语双文”教学
    第三节 课堂外的佤汉双语学习与使用
        一、L村学生的课下交往
        二、走出L村小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元视角下的佤汉双语教育
    第一节 民族精英:呼吁双语双文教育
    第二节 校长:对双语教育的两种认识
    第三节 教师:双语教育的实践与困难
    第四节 家长:支持双语教育与实际选择的矛盾
        一、L村学生家长
        二、城镇学生家长
    第五节 学生:学好汉语,会说英语,不忘佤语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学生语言态度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佤汉双语教育实施效果的人类学分析
    第一节 佤汉双语教育实施效果分析
        一、学校教育中的佤汉双语教育
        二、社会扫盲中的佤汉双语教育
    第二节 佤汉双语教育适应性的讨论
        一、过渡型佤汉双语教育的适应性
        二、双语双文教育的转型及适应性
    第三节 佤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佤汉双语教育
        一、语言活力与佤汉双语教育
        二、文化自觉与佤汉双语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传统体育》双语课程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研究[D]. 刘丰宁.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基于农业硕士双语教学翻转课堂的初步探讨[J]. 任兰天,郝冰,邵庆勤,程昕昕. 安徽农学通报, 2019(24)
  •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D]. 陈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中国双语教学之关键要素的再认识[J]. 杨国涛. 现代教育科学, 2018(12)
  • [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J]. 辛志凤.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8(06)
  • [6]“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探析[J]. 赵子越.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4)
  • [7]双语教学在多位一体化教学方式中的稳定性探微[J]. 赵子越.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 [8]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9]库尔勒S县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研究[D]. 王凤花.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10]佤汉双语教育实施效果的人类学研究 ——以云南省沧源县L村为例[D]. 刘佳. 云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关于双语教学的一些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