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媒体批评”辩护

为“媒体批评”辩护

一、为“媒介批评”正名(论文文献综述)

谢静[1](2021)在《正在消融的媒介批评》文中研究指明新媒体消除了媒介批评的公开性障碍,也改变了媒介批评的公开性和公共性状态。作为批评对象的媒介全面嵌入了公众的日常生活,从专业化的再现机制转变为日常交往实践,有关媒介的信息与言说也成为一种交往行为,与媒介生产难以分割。而且,在社交式言说中,基于启蒙传统的理性批评也逐步让位于信息争斗,甚至是观点互怼。传统的媒介批评概念消融于新媒体交往实践之中。

崔琳[2](2021)在《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冯雁瑶[3](2021)在《谢六逸新闻思想的流变及时代语境》文中认为

谢婷[4](2020)在《谢六逸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谢六逸是中国现代史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翻译家、新闻教育家,多重身份的叠加使得其文化思想具有深厚的丰富性与包容性。文章打破对谢六逸文化思想的相关研究固守学科界限的现状,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文体、功用、读者接受三个层面出发,探究其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的深刻关联。文章主体共四章,外加绪论和结语。绪论部分以建国以前、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时间段对谢六逸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主要涉及文学思想、新闻思想以及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的联系三个方面。第一章立足于传统文化思想、国外文化思想以及近现代学术思潮这三个方面探析谢六逸文学与新闻思想的渊源。谢六逸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自身;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完成对自身文化思想的突破与超越。第二章分析对比谢六逸从具体的文化活动出发对文学文体与新闻文体等相关问题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将文学文体与新闻文体结合起来,发展了兼具两者特征的“言林”体。第三章论述谢六逸将文学思想融入新闻领域,在反思大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强调文艺的政治功用与审美功用。这一章立足于近现代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性发展分析谢六逸从语言形式、表现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对大众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第四章总结对比谢六逸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中的读者意识。他将读者意识作为贯穿其文学活动与新闻活动的一条主线,并在完善和发展读者意识的过程中,将“中间阶层”视为建立民族国家的新生力量。

文豪[5](2020)在《雏凤清于老凤声 ——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文心雕龙》有云:“评者,平理,”即评价、裁判;“论者,伦也”,即阐发道理。”同样是《文心雕龙》,其《神思》篇提到:“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不会想到,《文心雕龙》中提到的“评论”与一千多年后出现的将时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梦想变为现实的“电视”结合,诞生了一种名为“电视批评”的新鲜事物。中国电视事业只有短短60年发展历史。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电视作品文化取向的多元共生,艺术质量的日渐成熟,历经产业化转向的中国电视行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电视传播内容的不断完善和丰富,为本国电视批评展示了广阔空间,推动着本国电视批评全面快速发展。与电视批评创作实践一片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下本国电视批评理论研究成果的缺失与匮乏。当前,本国电视批评理论研究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对基础理论的挖掘与完善,二是缺乏对现实的有力回应。前者导致整个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看似繁茂却主干单薄,看似高耸云天却根基不稳;后者导致电视批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日渐脱离,无论是理论的创生还是增殖,都因其既无法改善电视批评的生态环境也无法纠正电视批评的错误创作导向而根本不为电视从业人员所重视。电视文艺批评虽是电视批评的细小分支,但前者却是当下中国电视批评理论研究最受学界关注的部分。放眼全球,唯有中国电视名正言顺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承担着传播信息之外的宣传舆论作用和教育引导功能。因此,以电视文艺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电视文艺批评最能体现电视批评者的学术品德和价值追求,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美学情趣和文化立场,具有最鲜明的民族特色。长期以来,国内电视学者并未意识到中国电视文艺批评实际上分别从古典文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及西方电视研究学术成果处汲取理论滋养。部分学者只重视西方学术成果,却忽视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古典文论中的某些思维成果同样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批评主体的创作。不仅如此,部分研究者更轻忽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对电视文艺批评创作主体道德修养的严格约束。正是由于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疏远和漠视,导致当前电视文艺批评创作实践中屡屡出现与核心价值相背离的错误倾向。因此,厘清并重申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的三大理论来源,既是建构全新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的必要举措,又是解决电视文艺批评创作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正本清源后,本国电视文艺批评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或将从此跨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袁晓帅[6](2019)在《基于媒介批判理论的广场舞大妈媒介形象演变与提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媒介批判理论来研究广场舞大妈媒介形象的演变,分析广场舞大妈在媒介的批判声中获得的积极形象方面的报道。她们是新兴的消费群体,是热心活动的参与者,也促进了政策的变迁与出台。广场舞大妈媒介形象的提升路径:充分把握主旋律的传播策略,主动利用新媒体表达自己并传播个性化的典型形象,以期在大众印象中的刻板形象能够得到改善。

杨丹丹[7](2019)在《政治·审美·知识·技术——新中国文学批评70年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在某种意义上,新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是文学批评与政治、文学批评与审美、文学批评与知识、文学批评与技术之间相互审视和阐释的过程;这四组关系及其牵扯出来的问题呈现出新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面相,并与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向、新启蒙主义的确立、消费主义的兴起、媒介和数字技术的扩张保持时间和意义的一致性;将四组关系及其关涉的问题重新问题化和历史化是重新审视新中国文学批评的有效路径,能够为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赵修海[8](2018)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进入我国以来,以网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网络媒体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如虚假信息混淆视听、网络监管体系不完善等。而网络媒介批评作为一种分析判断是非与丑恶的重要手段也快速成长起来。本文主要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缺失以及发展策略,希望媒介批评在网络这个平台上能够更系统规范地发展,也使网络媒介批评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丁云亮[9](2015)在《理解文本:阿瑟·伯格的媒介批评方法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瑟·伯格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媒介分析家之一,尤其在媒介批评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出版了多部着作。他将媒介文本视为分析、批评的主要对象;作为实践性研究的媒介批评,应当是"有趣的批评";媒介批评的最终目的是阐释和发现意义。他的多维视野和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颇具启发性。

杨雨柯[10](2014)在《激进的女权标签——女权主义如何在媒介平台被污名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广州三份传统媒体——《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新快报》有关"女权主义"的200余篇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女权主义"在传统媒体上被误读、被污名化的过程。媒体通过着重突出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事件的激进情绪如激动、抗议、反驳的描写,对女权主义思想内核的误读,对女权主义符号的商业化消费等一系列或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致使读者对女权主义误解,从而实现了对女权主义的污名化。

二、为“媒介批评”正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媒介批评”正名(论文提纲范文)

(1)正在消融的媒介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面对公众的媒介批评的改变
作为受众对立面的媒介的消融
基于理性精神的批评的解体
结 语

(4)谢六逸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谢六逸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国外文化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潮的影响
第二章 文学文体与新闻文体的双向交融
    第一节 “随笔写去”的散文形式
    第二节 “纯正的报章文学”
    第三节 “小中见大”的“言林”体
第三章 政治功用与审美功用的交互融合
    第一节 “熏、浸、刺、提”
    第二节 机械复制时代的Journalism
    第三节 有温度的“中间读物”
第四章 读者接受与受众主体的双重凸显
    第一节 “隐含读者”的浮现
    第二节 读者观的形成与贯彻
    第三节 “民众”主体身份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5)雏凤清于老凤声 ——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批评”一词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从“诗文评”到文学批评
        一、蔚为大观的“诗文评”
        二、近代中国的文学批评
    第二节 西方学术体系中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 电视文艺批评的概念及特征
    第一节 电视文艺批评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一、电视文艺批评概念界定
        二、电视文艺批评与电视文艺评论
    第二节 电视文艺批评的学术品格
        一、价值导向与批判内核
        二、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三、理性思辨与理论指引
第三章 古典文论与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第一节 “文以载道”观与电视文艺批评
        一、“文以载道”观的发生及流变
        二、“文以载道”观与当代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第二节 古典文论范畴与电视文艺批评的会通与差异
        一、“比兴”说与电视文艺批评
        二、“文气”论与当代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三、“妙悟”说与感悟式批评对当代电视文艺批评的启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
        一、作为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的电视文艺批评
        一、人民本位与时代意识
        二、中国精神与文化自信
第五章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第一节 研究样本简介
        一、样本构成
        二、文本介绍
    第二节 中西电视批评比较研究
        一、经验批评与理论深化
        二、遗失的文本与镜像
        三、通向何方:社会、时代与人心
结论
附录一 引用文献汇总
附录二 欲女、恶魔与天使: 苏琪·斯塔克豪斯故事中的性别代理意识及欲望阐释 Agnieszka Stasiewicz-Bieńkowska
附录三 美食大逃亡中的性别政治:韩国美食类综艺中的男性气质 李照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7)政治·审美·知识·技术——新中国文学批评70年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批评与政治
二、文学批评与审美
三、文学批评与市场
四、文学批评与技术

(8)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内涵
2 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特征分析
    2.1 参与主体的大众化
    2.2 批评方式的多样化
3 我国网络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
    3.1 语言不规范化理论零散化
    3.2 影响力的有限性热点的易逝性
    3.3 体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4 对提升我国网络媒介批评水平的思考
    4.1 提升我国网民的媒介素养
    4.2 提升媒介批评发展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4.3 加强行业自律和法制建设

(9)理解文本:阿瑟·伯格的媒介批评方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本:媒介批评的对象
二、有趣:媒介批评的目标
三、意义:媒介批评的旨归

四、为“媒介批评”正名(论文参考文献)

  • [1]正在消融的媒介批评[J]. 谢静. 青年记者, 2021(16)
  • [2]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D]. 崔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谢六逸新闻思想的流变及时代语境[D]. 冯雁瑶. 安徽大学, 2021
  • [4]谢六逸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的关系研究[D]. 谢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5]雏凤清于老凤声 ——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理论研究[D]. 文豪.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6]基于媒介批判理论的广场舞大妈媒介形象演变与提升[J]. 袁晓帅.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9(04)
  • [7]政治·审美·知识·技术——新中国文学批评70年的回顾与反思[J]. 杨丹丹. 学习与探索, 2019(09)
  • [8]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研究[J]. 赵修海. 农家参谋, 2018(03)
  • [9]理解文本:阿瑟·伯格的媒介批评方法论[J]. 丁云亮.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 [10]激进的女权标签——女权主义如何在媒介平台被污名化[J]. 杨雨柯.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S1)

标签:;  ;  ;  ;  ;  

为“媒体批评”辩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