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花沟地区高氦气藏成藏分析

济阳坳陷花沟地区高氦气藏成藏分析

一、济阳坳陷花沟地区高含He气藏成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孝军,田景春,林晓兵[1](2021)在《济阳坳陷花沟地区东西部天然气成藏差异》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东营凹陷与惠民凹陷构造结合部气藏特征及地质条件分析,开展了花沟地区东西部天然气成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沙河街组沙一段和沙三段五套含气层系,埋藏750~2 000m;储层类型多、物性好,包括河流相、三角洲相砂岩、粉细砂岩及沙一段湖相礁滩型;圈闭类型多,以岩性、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其中,东部天然气来源于博兴洼陷原油伴生气,西部天然气则来源于地幔的二氧化碳气;沙一段储层东部主要为生物灰岩,西部主要为薄层白云岩;输导体系东部以断裂为主,西部则主要为火山通道及断裂;勘探对象东部以烃类气藏为主,西部以非烃类二氧化碳气藏为主,中部则为混源气藏。

张雪,刘建朝,李荣西,翁凯[2](2018)在《中国富氦天然气资源研究现状与进展》文中提出通过对中国富氦天然气资源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总结了中国富氦天然气研究的发展现状及进展,提出了未来中国氦气资源的研究方向。中国对氦气资源的研究历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认知阶段、利用阶段、基础研究阶段及提取技术研究阶段。从分布规律看,中国富氦天然气分布具有小型盆地满盆含气、大中型盆地局部含气的特点,赋存层位以奥陶系、二叠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为主。组分特征表明,富氦天然气中氦气的含量普遍小于1%,仅渭河盆地部分样品氦气含量较高,最大值可达4.942%。氦同位素特征表明,中国氦气以壳源为主,壳幔混合为辅。分析认为,影响壳源氦分布的主控因素为氦气源岩,而影响幔源氦分布的主控因素为深大断裂。建议今后中国应以壳源氦研究为重点,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成因的氦气,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徐春华,王亚琳[3](2016)在《基于无机二氧化碳成藏期探讨博兴断层启闭性——兼论断层活动性与启闭性的关系》文中提出博兴断层是东营凹陷博兴洼陷与南坡西段的分界断层。紧邻博兴断层下降盘钻遇一系列未见油气显示或见厚层油气显示但试油出水的探井,而上升盘目前仅发现金家稠油油田,表明博兴断层在油气成藏后曾发生构造活动,破坏了古油藏,随后在部分圈闭中形成二氧化碳聚集成藏。为探讨博兴断层的启闭性及其对古油藏的控制作用,以博兴断层上升盘高95、樊54等井及邻区花沟气田二氧化碳气藏幔源成因研究为出发点,从花沟气田花501、花17等井有机甲烷和无机二氧化碳成藏期分析入手,对博兴断层的启闭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沟气田及博兴断层上升盘有机天然气及古油藏形成于馆陶组沉积时期—明化镇组沉积时期,而二氧化碳成藏期应在距今2 Ma的第四纪;具有早期形成的油藏受到破坏、晚期捕获的二氧化碳得以保存的特点。在馆陶组沉积时期—明化镇组沉积早期,博兴断层封闭,沙三段古油藏形成;明化镇组沉积中期,伴随玄武岩喷发,古油藏受到破坏;明化镇组沉积晚期—平原组沉积时期,博兴断层停止活动,但沟通幔源与有效圈闭。根据博兴断层活动性与无机二氧化碳成藏关系的研究成果,认为火山喷发期是无机二氧化碳成气期,但不是成藏期;而火山活动的平静期,幔源无机二氧化碳沿深大断裂向上运移,进而在有利圈闭中聚集成藏。

李理,钟大赉,杨长春,赵利[4](2016)在《断层与幔源二氧化碳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幔源CO2气的形成和分布与不同级别断层早白垩世以来的活动密切相关。郯庐断裂带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成气断层,拆离断层和变换断层这些地壳断层是次要的成气断层,二者于早白垩世143Ma、124Ma、新生代43Ma、24Ma和8Ma的走滑或伸展活动,以及与之准同时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浆活动,控制了幔源CO2气的分散和聚集。它们与基底断裂、盖层断裂共同组成运移通道,其中拆离滑脱处的低速带和盖层断裂中的顺层断层是重要的水平运移通道。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脱水脱气,产生的幔源CO2气沿着郯庐断裂带向上分散聚集;新生代以来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和速度的改变以及印欧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形成幔源CO2气。与此同时郯庐断裂带切割深度亦逐渐加大,43Ma碱性岩浆活动亦开始形成幔源CO2气并主要位于断裂带,24Ma和8Ma(5Ma)为新近纪碱性岩浆活动脱气两个主要形成时期。郯庐断裂带的活动使地幔脱气形成的CO2沿断层走向向上运移,并在作为重要横向运移通道的拆离断层拆离滑脱处,与因岩浆脱气形成的CO2汇合,再通过陡倾斜、缓倾斜基底断层、盖层断层的接力传递在浅部聚集成藏。预测郯庐断裂带附近是无机成因油气重要的聚集分布区带。

申宝剑,秦建中,胡文瑄,黄智龙[5](2010)在《幔源CO2演化及CO2气成藏实例分析》文中提出幔源CO2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前沿领域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处于超临界态的地幔流体具有很强的溶解和扩散能力,是地球内部能量与物质向外传输的重要载体。地幔流体中的挥发分以H2O和CO2为主,全球许多CO2气藏中的气体具有幔源特征,与地幔流体密切相关,但地幔流体与CO2气藏之间的关系研究则显得不够。本文分析了地幔流体的组成、性质与影响因素,结合济阳坳陷断裂构造、岩浆发育特征,阐述地幔流体上升和演化过程,认为地幔流体中溶解各种形式CO2气为气藏形成提供物质来源,断裂活动则为岩浆上侵和气体的运移、聚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CO2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块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坳陷内,在坳陷边缘或者外部,新生代晚期的碱性岩浆侵入活动,不同方向断裂发育交汇地区均是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申宝剑,秦建中,胡文瑄,黄智龙,王杰[6](2009)在《济阳坳陷高青—平南断裂带CO2气藏中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济阳坳陷高青—平南发育多个CO2气藏,对气藏组分、同位素以及组分同位素相关组合进行分析,认为气藏中CO2主要是幔源-岩浆成因。气藏同时具有高40Ar/36Ar和高3He/4He值表明:气藏中稀有气体主要来自幔源,同时有部分壳源混入;气藏中4He/40Ar*平均值为2.15,说明该地区气藏形成主要以岩浆缓慢脱气为主,大规模CO2及稀有气体是岩浆冷却结晶阶段所释放。其形成机理为:在随岩浆上升的过程中,随着压力和温度不断下降以及岩浆成分的变化,岩浆中CO2及稀有气体溶解度也随之降低并析出,产生的大量CO2及稀有气体沿着深大断裂及一些二、三级断裂交汇处输送至地层的各类圈闭中,并在适当的位置聚集成藏。

张建锋,张金功,吴汉宁,项希勇[7](2008)在《济阳坳陷花沟CO2气藏形成与高青断裂活动性关系分析》文中提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济阳坳陷花沟CO2气藏区高青断裂走向上不同区段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花沟CO2气藏所对应的高青断裂区段,在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活动性强,而气藏的东、西两侧,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断裂基本上不活动;花沟CO2气藏与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高青断裂活动性强的区段在平面上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花沟CO2气藏的运聚过程分为2个阶段,在第1阶段,幔源岩浆成因的CO2、N2和He等气体进入高青断裂后,在浮力或压差作用下向断裂顶端运移,并发生重力分异,由于断裂顶端封闭、两侧封堵,CO2、N2和He等气体在高青断裂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聚集,而在第2阶段,当CO2、N2和He等气体在断裂中聚集到一定程度,便在压力驱动下向断裂两侧砂岩储层运移,并在其中聚集成藏。认为气源断裂走向上活动性的差异决定着CO2气藏的平面分布位置,断裂活动性强的区段所对应的储层是CO2气成藏的有利场所。

申宝剑,黄智龙,刘洪文,许成,林治家,严再飞,陈觅[8](2007)在《济阳坳陷高青-平南断裂带两类气藏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对高青-平南断裂带两侧的气藏进行气体组分及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发现:两侧分布的是不同的气体类型,南侧主要是以甲烷为主的烃类气藏,其CH4含量在88.83%99.26%之间,碳同位素值为-55.17‰-35.00‰之间,结合该地区的地质特征认为该区CH4气藏为混合气藏,其来源主要有3种:油型伴生气、幔源岩浆脱气以及CO2还原气。而北侧主要是以CO2为主的非烃类气藏,其CO2含量在60.72%99.99%之间,碳同位素值为:9.8‰3.41‰,3He/4He值主要在4.45×10-66.35×10-6之间,主要是幔源-岩石化学成因的混合气。通过分析两侧气体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初步判断高青-平南断裂带两侧烃类气体形成于同一时期,主要可能是早期强烈的岩浆喷发后形成,而高青地区的二氧化碳气藏主要是由后期的岩浆脱气形成。两类气藏组分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由后期的岩浆活动影响造成。

程付启[9](2007)在《天然气藏多源充注与散失的地质地球化学示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具有来源广、分子小、流动性强等特点,不同来源的天然气易于向同一圈闭中充注成藏,气藏形成之后天然气又会不停地向外散失。确定多源充注气藏中天然气的来源及混合比例,阐明天然气散失的地球化学行为,是天然气成藏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和实际问题。为此,综合利用天然气地质理论和地球化学方法,开展了天然气藏多源充注与散失过程的示踪研究。天然气藏多源充注示踪,首先要进行成藏条件与天然气特征分析,确定混源气的类型;然后根据天然气生成模拟与采样分析,建立端元气地球化学模型;并根据天然气混合过程及特征,构建混源气混合比例与母质成熟度计算模型;最后利用混源气地化参数确定混合比例及母质成熟度,并进行成藏分析以确定结果的正确性。根据示踪结果,克拉-2气田晚期充注天然气>90%,靖边奥陶系气藏下古油型气占16%78%,乌参1井天然气70%源自Ⅲ型有机质,卧龙河嘉陵江组天然气中侏罗系泥岩贡献量约60%,丰深1井天然气54%左右源自Ⅰ型有机质,这些结果解决了天然气成藏研究的关键问题。天然气不同组分及同位素分子之间散失速率的差异,是散失过程中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分馏的原因。分别以Fick定理和Henry定律为依据,建立了扩散、溶解过程中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分馏模型,实现了藏内天然气散失的定量示踪。例如,扩散导致苏里格气田CH4含量降低1.08%、δ13C1增加1.12‰,溶解使威远气田CO2含量降低14.79%、烃类气体含量增加、δ13C1仅增加0.09‰,计算结果有助于追索气源、恢复气藏演化过程等。通过天然气瞬时和累计散失量计算,结合储量和源岩生气史,恢复了天然气的充注过程,实现了充注-散失过程定量反演。柴达木盆地东部生物气以扩散散失为主,充注-散失过程是控制生物气聚集的重要因素,提出的相对散失量可以评价气藏充注-散失过程,相对散失量<0.6有利于天然气聚集,否则不利。通过影响生物气充注、散失的地质因素分析,认为涩北、台南区块最利于生物气聚集,伊台、驼盐、涩-聂、霍达区块次之,南-哑和南部斜坡不利于生物气聚集。

何家雄[10](2007)在《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CO2成因及运聚规律与有利成藏富集区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获取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近海陆架盆地大量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CO2成因及运聚规律与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并对有利CO2成藏富集区带进行了初步预测。研究表明,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与东海陆架盆地及南海北部陆架琼东南盆地东部和珠江口盆地的CO2气藏及高含CO2油气藏中CO2均属典型的火山幔源型成因,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脱气与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导气配置作用,其运聚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与幔源型火山活动及深大断裂的发育展布密切相关,CO2气源主要来自地壳深部幔源火山活动所脱出的大量原始CO2;南海北部陆架西区莺歌海盆地CO2气藏及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部分高含CO2油气藏中CO2,则属于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成因,CO2形成及运聚成藏,主要受控于火山侵入活动对碳酸盐岩的烘烤(热变质)和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与沉积巨厚的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其运聚分布规律具多期和分层分区的特点。因此,根据火山幔源型成因CO2与壳源型岩化成因CO2不同成因机理及运聚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可以追踪其气源,分析和预测天然气尤其是CO2的运聚分布规律,综合评价天然气及CO2资源潜力与储量规模,为天然气勘探部署及决策提供依据,减少和降低勘探风险。本报告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①提出了幔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明确的分类划分标准及界限,建立了莺歌海盆地壳源型CO2泥底辟热流体成因成藏机制,剖析了其复杂的运聚成藏规律;②根据不同类型CO2成因机制、成藏模式及运聚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初步分析预测了CO2有利成藏富集区带,为天然气勘探部署及决策提供了指导和借鉴;③采用粘土矿物I/S混层比异常演化特点剖析判识了研究区不同区带地热场的热效应特征,并应用于CO2及泥底辟热流体研究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济阳坳陷花沟地区高含He气藏成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阳坳陷花沟地区高含He气藏成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济阳坳陷花沟地区东西部天然气成藏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藏特征
    1.1 气藏类型多样、东西分区
    1.2 含气层系多、埋藏浅
    1.3 储层类型多、物性好
    1.4 圈闭类型多样
2 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差异
    2.1 气源差异
    2.2 储层差异
    2.3 输导条件差异
    2.4 成藏模式差异
3 结论

(2)中国富氦天然气资源研究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富氦天然气研究现状
2 中国富氦天然气研究进展
    2.1 中国富氦天然气分布特征
    2.2 富氦天然气组分及成因特征
3 影响富氦天然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4 中国富氦天然气研究方向
    4.1 重视氦气的壳源成因
    4.2 根据氦气成因确定成藏要素
    4.3 加强对中国氦气资源的综合研究
5 结论

(3)基于无机二氧化碳成藏期探讨博兴断层启闭性——兼论断层活动性与启闭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断层启闭性分析
    2.1 二氧化碳成因
    2.2 油气成藏期
    2.3 二氧化碳成藏期
        2.3.1 典型气藏分析
        花沟气田花501井气藏
        花沟向斜高95—花17井气藏
        2.3.2 二氧化碳成藏期分析
    2.4 断层启闭性的阶段性
    2.5 断层活动性与启闭性的关系
3 结论

(4)断层与幔源二氧化碳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断层的级别、作用及空间叠置关系
3 幔源CO2气体分散的物理化学条件与不同级别断层地质条件的关系
4 幔源CO2在形成和运移过程中的分散与聚集和不同级别断裂的关系
5 讨论和结论

(5)幔源CO2演化及CO2气成藏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机CO2来源
2 地幔流体性质及上升演化过程
    2.1 地幔流体性质及控制因素
    2.2 地幔流体中CO2溶解度
    2.3 地幔流体的上升和演化
3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实例分析
    3.1 济阳坳陷火山活动发育特征及与CO2气藏关系
    3.2 济阳坳陷断裂活动为CO2气藏提供运移通道
    3.3 济阳坳陷CO2气成藏模式
4 研究展望

(6)济阳坳陷高青—平南断裂带CO2气藏中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气藏主要化学组份及碳同位素特征
    2.2 CO2/3He比值与CO2来源
    2.3 稀有气体
        2.3.1 氦同位素
        2.3.2 氩同位素
        2.3.3 3He/4He与4He/20Ne
        2.3.4 放射性4He/40Ar*
    2.4 讨论
3 结论

(7)济阳坳陷花沟CO2气藏形成与高青断裂活动性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高青断裂活动性分析
3 模拟实验
4 断裂活动性差异与CO2气藏成藏关系分析
    4.1 在断裂中运移阶段
    4.2 由断裂向储层运移阶段
5 结论

(8)济阳坳陷高青-平南断裂带两类气藏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气藏的基本特征
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3 天然气成因讨论
    3.1 CH4成因分析
    3.2 CO2成因分析
    3.3 断裂两侧气藏差别的原因探讨
4 结 论
    4.1 高青-平南断裂带烃类气藏以有机热成因为主的有机与无机混合气体。
    4.2
    4.3

(9)天然气藏多源充注与散失的地质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气混源成藏研究
        1.2.2 天然气藏充注与散失研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性成果与认识
        1.4.1 主要工作量
        1.4.2 创新性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天然气混源成藏作用
    2.1 天然气混源成藏的地质基础
    2.2 混源气藏的类型及成藏模式
        2.2.1 混源气藏的类型
        2.2.2 混源气藏的成藏模式
    2.3 四川盆地混源气藏的形成
        2.3.1 混源气成藏地质背景
        2.3.2 混源气藏的形成模式
    小结
第3章 天然气多源充注成藏的定量示踪
    3.1 混源气的定性识别
        3.1.1 端元气类型及识别特征
        3.1.2 混源气的识别方法
    3.2 端元气地球化学模型的建立
        3.2.1 地球化学模型建立的基础
        3.2.2 三种端元气δ~(13)C_1-Ro 模型
    3.3 天然气藏多源充注定量示踪
        3.3.1 示踪方法
        3.3.2 不同来源天然气定量判识
    3.4 实例分析
        3.4.1 克拉-2 气田同源不同阶混源气藏
        3.4.2 靖边等气田煤成和油型混源气藏
        3.4.3 卧龙河气田Ⅱ型和Ⅲ型混源气藏
        3.4.4 乌参1 井Ⅱ型和Ⅲ型混源气藏
        3.4.5 济阳丰深 1 井Ⅰ型和Ⅱ型混源气藏
    小结
第4章 天然气散失过程的定量示踪
    4.1 天然气散失方式及地化指标
        4.1.1 扩散作用
        4.1.2 溶解作用
        4.1.3 生物降解
        4.1.4 其它作用
    4.2 天然气扩散分馏模型
        4.2.1 扩散分馏模型的建立
        4.2.2 扩散分馏模型的应用
    4.3 天然气溶解分馏模型
        4.3.1 溶解分馏模型建立
        4.3.2 威远气田天然气溶解分馏计算
    小结
第5章 天然气充注-散失过程定量分析
    5.1 柴达木盆地生物气成藏背景
        5.1.1 研究区地质概况
        5.1.2 生物气分布特征
    5.2 生物气充注-散失过程示踪
        5.2.1 生物气充注-散失方式
        5.2.2 生物气动态扩散模型
        5.2.3 主力气田充注-散失过程反演
        5.2.4 充注-散失过程的评价方法
    5.3 影响生物气充注-散失的地质因素
        5.3.1 充注-散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生物气充注-散失过程评价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CO2成因及运聚规律与有利成藏富集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CO_2成因判识划分的系统研究
    1.1 CO_2成因判识理论及方法
    1.2 CO_2成因判识划分的基本原则
    1.3 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CO_2成因判识及主要成因类型
2 不同成因类型CO_2运聚规律及控制因素
    2.1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CO_2运聚规律及控制因素
        2.1.1 松辽盆地南部幔源型CO_2运聚规律及控制因素
        2.1.1.1 万金塔CO_2气田地质概况及地化特征
        2.1.1.2 万金塔火山幔源型CO_2运聚成藏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2.1.2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幔源型CO_2运聚规律及控制因素
        2.1.2.1 以幔源型为主多成因CO_2基本地质地化特征
        2.1.2.2 火山幔源型CO_2运聚成藏规律及控制因素
        2.1.3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幔源型CO_2运聚规律及控制因素
        2.1.4 苏北盆地幔源型CO_2运聚规律及控制因素
        2.1.4.1 黄桥CO_2气田概况
        2.1.4.2 黄桥CO_2气田及邻区地质地化特征
        2.1.4.3 黄桥幔源型CO_2运聚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2.1.5 广东三水盆地幔源型CO_2运聚规律及控制因素
        2.1.5.1 三水盆地油气及CO_2气藏勘探概况
        2.1.5.2 三水盆地CO_2气藏地质地化基本特征
        2.1.5.3 三水盆地CO_2运聚成藏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2.2 中国近海陆架盆地CO_2运聚规律及控制因素
        2.2.1 东海盆地幔源型CO_2运聚规律及控制因素
        2.2.2 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幔源型CO_2运聚规律及控制因素
        2.2.3 莺歌海盆地壳源型CO_2运聚规律及控制因素
3 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CO_2运聚成藏模式分析
4 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CO_2有利成藏富集区预测
    4.1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幔源型CO_2有利成藏富集区预测
    4.2 中国近海东海盆地幔源型CO_2有利成藏富集区预测
    4.3 南海北部琼东南和珠江口盆地幔源型CO_2有利成藏富集区预测
    4.4 南海北部西区莺歌海盆地壳源型CO_2有利成藏富集区预测
5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与致谢

四、济阳坳陷花沟地区高含He气藏成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济阳坳陷花沟地区东西部天然气成藏差异[J]. 李孝军,田景春,林晓兵.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1(05)
  • [2]中国富氦天然气资源研究现状与进展[J]. 张雪,刘建朝,李荣西,翁凯. 地质通报, 2018(Z1)
  • [3]基于无机二氧化碳成藏期探讨博兴断层启闭性——兼论断层活动性与启闭性的关系[J]. 徐春华,王亚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6(05)
  • [4]断层与幔源二氧化碳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J]. 李理,钟大赉,杨长春,赵利. 岩石学报, 2016(07)
  • [5]幔源CO2演化及CO2气成藏实例分析[J]. 申宝剑,秦建中,胡文瑄,黄智龙. 中国地质, 2010(02)
  • [6]济阳坳陷高青—平南断裂带CO2气藏中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J]. 申宝剑,秦建中,胡文瑄,黄智龙,王杰. 高校地质学报, 2009(04)
  • [7]济阳坳陷花沟CO2气藏形成与高青断裂活动性关系分析[J]. 张建锋,张金功,吴汉宁,项希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03)
  • [8]济阳坳陷高青-平南断裂带两类气藏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申宝剑,黄智龙,刘洪文,许成,林治家,严再飞,陈觅. 矿物岩石, 2007(03)
  • [9]天然气藏多源充注与散失的地质地球化学示踪研究[D]. 程付启.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3)
  • [10]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CO2成因及运聚规律与有利成藏富集区预测[D]. 何家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04)

标签:;  ;  ;  ;  

济阳坳陷花沟地区高氦气藏成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