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束CT与CT诊断肝病的比较

电子束CT与CT诊断肝病的比较

一、电子束CT与CT在诊断肝脏疾病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耀辉[1](2021)在《基于图像灰度确定生物组织密度及力学性能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生物组织材料的特性一直是生物力学、生物材料等领域研究的热门和重点问题。随着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生物材料的特性对于研究生物组织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生物组织材料的图像灰度、密度和其力学性能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可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的众多研究领域中,如在生物在体、离体组织的力学性能分析,生物组织有限元建模和分析,组织损伤与康复等领域。本文着力于研究生物组织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密度以及图像灰度之间的关系。基于本文得到的密度与图像灰度,以及力学性能与密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在体组织灰度的测量,获得该组织的力学性能参数,从而为人体组织在体力学性能的获取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方法。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生物组织杨氏模量和密度的关系。解剖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腰椎松质骨试件,对松质骨进行表观密度测量,静态压缩实验,得到各腰椎密度、杨氏模量;记录CT标准体模杨氏模量和密度的数据,使用多种函数形式拟合得到CT标准体模杨氏模量和密度的关系公式;将兔腰椎松质骨试件密度代入关系公式,得到拟合的杨氏模量值,并将实测值和拟合值进行对比分析;(2)生物组织密度和图像灰度的关系。CT扫描新西兰大白兔和CT标准体模,获取扫描图像中CT标准体模的图像灰度,记录密度数据,使用多种函数形式拟合得到CT标准体模密度和图像灰度的关系公式;在扫描图像里读取新西兰大白兔多个组织的图像灰度,测量各组织表观密度,将各组织图像灰度代入关系公式,对比分析实测值和拟合值;(3)便携式体模的制备和应用。依据沉淀法原理制备羟基磷灰石粉末,对其进行处理得到羟基磷灰石体模;对自制体模材料进行表观密度测量,静态压缩实验,得到各材料表观密度和杨氏模量的实验数据,使用多种函数形式拟合得到自制体模杨氏模量和密度的关系公式,将实验兔各椎体松质骨的密度代入公式计算出拟合值,并进行实测值和拟合值的对比分析;对自制体模进行CT扫描和超声扫描实验,获取扫描图像灰度,记录各自制体模图像的灰度和密度数据,使用多种函数形式拟合得到自制体模密度和图像灰度的关系公式,将新西兰大白兔多个组织的图像灰度代入公式计算出拟合值,对比分析实测值和拟合值。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杨氏模量和密度的关系公式整体符合实验兔的腰椎松质骨组织的实测数值;通过对比CT标准体模、自制体模杨氏模量的拟合值可以得知,二者拟合后的精度基本相同。因CT标准体模质量大,体积大,无法与被测生物组织一起进行数据采集,故可使用自制体模作为CT标准体模的替代品;(2)多种拟合方式得到的密度和CT图像灰度的关系公式与实验兔各组织密度的实测值均较为接近。对比CT标准体模、自制体模的密度拟合值可以得知,使用自制的便携式体模的精度高于使用CT标准体模的。因自制体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可与被测生物组织一起进行数据采集的优点,故可利用自制体模建立的生物组织密度和CT图像灰度的关系公式,作为获取生物组织密度的有效公式;(3)多种拟合方式得到的密度和超声图像灰度的关系公式与实验兔各组织的实测值均较为接近。自制的便携式体模不仅可以用于确立生物组织密度与CT图像灰度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于确立生物组织密度与超声图像灰度之间的关系;本文给出了生物组织材料杨氏模量与密度以及图像灰度的关系公式,自制了体模,为CT、超声设备测量时,快速便捷地获取人体在体组织的力学性能参数,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张志超[2](2020)在《金纳米团簇调节破骨细胞功能及抑制乳腺癌细胞骨破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结构退化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量降低以及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导致骨骼脆性和骨折风险增加。当各种原因导致破骨细胞的骨吸收速率超过成骨细胞的骨形成速率,引发骨降解与骨形成失衡,骨质流失和骨结构与强度的退化,最终引发骨质疏松症。该疾病多发于绝经期妇女和老年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快速上升,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所以,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缺乏解决该疾病的有效病理学治疗方法。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因乳腺静脉回流汇入椎旁静脉,约65%的乳腺癌会发生脊柱转移,形成溶骨性破坏,晚期易造成骨折与神经压迫,患者多表现明显疼痛、瘫痪症状,生活质量严重受损。肿瘤脊柱转移后发展迅速,预后差,患者生存期短,5年生存率低于20%。以上两种疾病在病理过程中均伴随着破骨细胞的过度激活、分化。所以能够抑制破骨细胞激活、分化,同时也能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增殖、趋化破骨细胞的药物,便具有成为新型抗骨质疏松和抗肿瘤骨转移药物的潜力。金纳米团簇是金元素与蛋白质、多肽类化合形成的纳米材料,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已有研究证明合适的金纳米团簇可以具有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生理及病理活性的功能。故我们猜测破骨细胞作为骨微环境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其功能也可以被合适的金纳米团簇所抑制。有成为稳定骨微环境,缓解骨质疏松症药物的可能。同时进一步的,若金纳米团簇材料能够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相关生物学活性,则有进一步成为抗肿瘤骨转移药物的可能。故我们根据以上猜想设计并执行了实验。本课题中,我们合成了两种稳定的金纳米团簇材料牛血清白蛋白-金纳米团簇(Au BSA)和谷胱甘肽-金纳米团簇(Au GSH),通过材料荧光检测、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检测和质谱检测对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进一步的,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两种金纳米团簇Au BSA和Au GSH对原代小鼠骨髓单核细胞(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在评估细胞毒后,通过RANKL刺激小鼠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同时加入安全浓度材料尝试抑制该过程,通过TRAP染色技术、F-Actin染色技术和骨片试验评价抑制效果。最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技术检测小鼠BMMs在材料作用后相关氧化还原酶、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以及破骨活化相关基因的活性。在细胞水平上评估两种金纳米团簇材料对BMMs增殖和破骨分化功能的影响。我们培养了人乳腺癌肿瘤细胞系MDA-MB-231和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进行了材料细胞毒检测以及金元素内吞比较;通过划痕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验证了材料对乳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评估了材料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设计条件培养和ELISA检测,验证了材料对乳腺癌细胞调控破骨细胞募集和分化能力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材料对于乳腺癌细胞多种增值、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影响以及受乳腺癌细胞影响后破骨细胞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最后设计了小鼠胫骨髓腔荷瘤模型,给药并观察评估了小鼠肿瘤骨破坏情况。我们的结果显示两种金纳米团簇Au BSA和Au GSH能够明显抑制小鼠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同时也能抑制破骨细胞溶骨功能。同时我们的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均验证了Au BSA和Au GSH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和迁移,以及肿瘤细胞刺激、趋化破骨细胞造成溶骨破坏的能力。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论证了两种金纳米团簇材料Au BSA和Au GSH在不损伤机体正常细胞的浓度下,能够抑制破骨细胞激活、分化,同时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增殖、趋化破骨细胞的能力。具有成为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抗肿瘤骨转移和继发性骨破坏药物的潜力。

陈荻[3](2020)在《单中心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置管后的不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患者血管钙化情况,探究患者钙化发生的影响因素,以此探寻适合腹透患者的血管钙化评估方法,及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透析质量及存活率。方法:1.选取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膜透析中心收治的进行腹膜透析置管并腹透的患者116例,且有至少两次间隔>6个月完整腹膜透析资料(腹膜透析方式、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资料),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2.收集其腹透置管时及其后在院腹透评估期间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腹部侧位片、胸部正位片、胸部CT、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的资料。采用腹部侧位片的半定量钙化评分评估腹主动脉钙化程度;胸部正位片评估主动脉弓钙化程度;胸部CT评估血管钙化发生情况;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及心脏瓣膜钙化情况。3.进一步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种类分为队列一(有完整的腹部侧位片及胸部正位片,n=112)及队列二(有完整的腹部侧位片、胸部正位片及胸部CT,n=84)进行分组讨论。4.根据数据的不同类型,不同检验来比较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单因素相关分析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钙化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占52.59%),女性55例(占47.41%),进入透析时的平均年龄为45.81±12.30岁,截至2018-12-31随访终点,平均透析龄为66.47±24.70个月,PD患者钙化发生率为64.66%(即影像学资料上≥1处出现钙化),其中腹主动脉发生率为49.14%。队列一钙化发生率为52.68%;腹主动脉钙化发生率为48.21%;主动脉弓钙化发生率为21.43%;合并钙化发生率为16.96%。队列二中CT钙化检出率(即CT上任一处心血管出现钙化)为32.14%,X线钙化检出率(即任一 X线检查上出现心血管钙化)为59.52%。2.将总队列的首次及末次腹膜透析评估的腹主动脉钙化评分分别与患者置管时实验室资料进行Spearman分析,得到首次及末次评估分数与置管时年龄成显着正相关(P<0.001);末次评估钙化评分分数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P<0.05)。3.按照末次评估中腹主动脉评分情况将总队列分为钙化组(n=57)和无钙化组(n=59)分别进行置管时资料、颈动脉钙化情况、首次及末次腹透评估资料的组间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钙化组和无钙化组两组间在置管年龄和血清白蛋白,首次评估血清白蛋白和碱性磷酸酶,末次评估血肌酐、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后发现置管年龄、置管时和首次评估中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首次评估中血钙水平及末次评估中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钙化发生密切相关(P<0.05)。颈动脉钙化的有无在钙化组和无钙化组的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4.根据首末次腹主动脉钙化评分差值将总队列分为进展组(n=54)和无进展组(n=62)进行置管时及末次腹透评估资料的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两组间在置管年龄和血清白蛋白,末次评估透析龄、年龄和血清前白蛋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后年龄、透析龄和置管白蛋白水平与钙化进展相关(P<0.05)。5.根据颈动脉钙化情况将总队列分组钙化组(n=62)和无钙化组(n=54)进行置管时各项资料及腹主动脉钙化情况的单因素分析,得出置管年龄及腹主动脉钙化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到相同结果,其中腹主动脉钙化者相对于无钙化者,发生颈动脉钙化风险增加(OR=4.062,95%CI:1.613-10.227)。6.队列一中PD患者根据主动脉弓钙化发生情况分为钙化组(n=24)和无钙化组(n=88),对患者置管时各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置管年龄、血清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和血红蛋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后得到置管年龄和血红蛋白与主动脉弓钙化相关(P<0.05)。7.将队列二PD患者按照CT检出钙化分为钙化组(n=27)和无钙化组(n=57)对置管时各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置管年龄、血清白蛋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后得到置管年龄及甲状旁腺激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中心血管钙化发生率与中国透析钙化研究(China Dialysis Calcification Study,CDCS)结果相似,随着透析时间延长,血管钙化的发生率明显上升;2.普通影像学手段如平扫CT、X线摄片对于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均具备一定的检出能力,且各种影像学方法对于钙化的检出率不完全重叠。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检查;3.腹主动脉钙化与颈动脉钙化密切相关,可提示患者血管钙化情况;4.年龄、血清白蛋白、血钙、甲状旁腺激素等因素与腹透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密切相关;5.年龄和透析龄与腹主动脉钙化进展有关。

李亮[4](2020)在《PSMA-1介导超小金纳米探针靶向前列腺癌多模态分子成像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纳米技术,构建一种集靶向特异性、成像敏感性与体内长循环特性于一体的磁共振、CT、光学多模态成像纳米探针,应用于细胞体外成像和动物模型活体靶向成像,为实现在分子水平上对前列腺癌的早期精确诊断与无创性动态监测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以前列腺癌细胞表面高表达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1)作为分子探针靶点,以人体内天然存在的小分子肽和重要抗氧化剂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同时作为模板和还原剂,制备超小金纳米粒子探针(gold nanoparticles,Au NPs),随后与磁共振成像组件Gd-DTPA进行多功能组装,最终构建靶向PSMA-1的高分辨精准磁共振、CT、光学多模态分子成像纳米探针(PSMA-1-gold-gadolinium NPs),并对其进行表征,明确探针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分布。通过细胞MTT实验、活体体重监测、血液生化分析及活体代谢评估,探究该探针的细胞毒性及活体生物安全性。建立荷人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经鼠尾静脉注射纳米探针PSMA-1-gold-gadolinium NPs,利用MRI、CT、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分别从细胞和活体水平考察靶向纳米探针在前列腺癌组织的分布和聚集情况,通过活体动态成像测量肿瘤区T1WI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评估前列腺癌负荷和性质,并进行组织学定量分析,验证该探针靶向前列腺癌的实际功效。结果:(1)本研究成功合成了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一系列表征实验证实该纳米颗粒尺寸小且均匀,水溶性好,且胶体稳定性极佳。(2)体外MR成像显示该探针T1弛豫率约为23.082 m M-1·s-1,可用于高效磁共振T1加权成像;体外CT成像结果证实PSMA-1-gold-gadolinium NPs较传统含碘造影剂展现出更强的X线衰减特性;荧光光谱结果证实该探针的荧光发射峰位于600 nm处,且荧光强度强,可用于荧光成像。(3)细胞MTT实验、活体体重监测、血液生化分析及活体代谢评估实验证明该探针细胞及活体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适合作为活体前列腺癌靶向多模态分子成像的造影剂。(4)体外细胞靶向结合实验表明,PSMA-1-gold-gadolinium NPs靶向纳米探针对PSMA高表达的前列腺癌细胞株(PC3pip)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即靶向探针组PC3pip细胞内可见较多且明显的呈红色荧光的靶向探针分布;而在PSMA阴性的PC3flu细胞组以及非靶向探针组,均未见明显的红色荧光分布。体外MR成像结果同样表明,PC3pip细胞与所合成的靶向纳米探针共培养后,T1WI图像呈高信号,且呈现出时间及浓度依赖的方式;而PC3flu细胞组以及非靶向纳米探针组的细胞在T1WI上均呈低信号。(5)体内动态MR、CT及荧光三模态成像结果显示,PC3pip荷瘤裸鼠模型经鼠尾静脉注射PSMA-1-gold-gadolinium NPs靶向纳米探针后,肿瘤组织T1信号强度、CT值及荧光信号强度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强,于注药后6小时达到峰值,并可持续增强至24小时;而PC3flu荷瘤裸鼠模型经鼠尾静脉注入靶向探针后,肿瘤组织的T1信号强度、CT值和荧光信号仅呈现出轻微增强效果,PC3pip组荷瘤鼠较PC3flu组荷瘤鼠肿瘤组织各模态的信号增强效果更为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肿瘤组织切片免疫组化及嗜银染色等一系列组织病理学染色结果证实,PSMA-1-gold-gadolinium NPs靶向纳米颗粒在PSMA-1受体高表达的肿瘤组织内明显聚集。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靶向的MR、CT、光学多模态分子成像纳米探针PSMA-1-gold-gadolinium NPs,该探针合成简便且生物相容性好,同时具有高效的前列腺癌靶向特异性、成像敏感性及体内长循环特性,可从多角度精准、动态分析早期前列腺癌肿瘤区域病理信息,为实现真正意义的前列腺癌分子水平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靠依据,在前列腺癌临床诊疗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李楠[5](2019)在《《医学影像处理中的大数据》(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医学影像数据是现代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有关该方向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此,由印度教授苏卡娅撰写的《医学影像处理中的大数据》一书带领我们了解了医学影像数据涉及的挑战、相关的图像预处理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该书属于科技类文本,内容准确、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笔者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总结了一些有关科技文本的翻译技巧,丰富了医学影像数据领域的翻译研究,同时也拓展了目的论在科技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医学影像处理中的大数据》为个案探讨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科技文本的翻译,具有信息性和可读性。本报告共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是任务描述,主要由文本来源、文本特点以及文本研究的意义三部分组成;第二章是翻译过程描述,主要介绍了译前准备工作、翻译实施过程和翻译质量控制;第三章是案例翻译分析,为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阐述了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此次翻译实践在词法、句法和篇章层面上运用的翻译技巧;第四章是翻译实践总结,主要阐述了笔者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所产生的思考和在翻译过程中的不足。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笔者结合了源文本的特点,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了一些翻译技巧,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满足目的语读者的要求。

孙梦燏[6](2018)在《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CT的肝硬化微脉管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X射线相衬成像(phase-contrast imaging,PCI)简称相衬成像,它主要利用X射线穿过成像样品时引起的相位变化而获得图像衬度。与传统X射线吸收成像相比,相衬成像衬度分辨率提高1000倍以上,能够实现软组织内部微米量级甚至亚微米量级结构的成像。结合PCI与断层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相衬CT能够高分辨率地呈现样品内部结构的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图像。本文利用相衬CT对大鼠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硬化模型、胆管结扎(BDL)诱导肝硬化模型和人胆汁性肝硬化(biliary cirrhosis,BC)组织进行成像,对肝硬化中的血管系统成像特征与结构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内容如下所述:(1)本文利用相衬CT技术对CCl4大鼠肝硬化模型和BDL大鼠肝硬化模型进行成像,探究了不同病因的大鼠肝硬化的影像学特性。24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四组:CCl4正常组、CCl4组、BDL假手术组和BDL组,每组6只。移除肝脏前对大鼠门脉压力进行测量,取出肝脏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随后进行成像实验,最后对样品进行切片并行天狼星红染色。实验中,基于病理切片计算各组的胶原面积比,同时基于三维重建结果计算默里偏差、分支夹角和微血管密度(MVD),对肝硬化中微血管形态结构和数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微血管变化与胶原面积比和门脉压力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DL模型中可观察到膨胀的伴行胆管和增生胆管,肝硬化中血管扭曲变形,分支夹角和默里偏差以及MVD均明显增大,但两模型间的默里偏差和MVD存在差异。两种模型中微血管的形态和数量变化与胶原面积以及门脉压力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BDL组的默里偏差与胶原面积比的相关性比CCl4组弱,这与两种模型的病因有关。不同肝硬化模型中,默里偏差、分支夹角和MVD能够用于辅助诊断肝硬化和评估门脉压力。(2)本文利用相衬CT对人BC组织进行成像,对相衬CT在人胆汁性肝硬化成像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选取10例患有BC的肝脏组织,术后以磷酸缓冲液冲洗,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保存。对样品进行成像实验,随后经常规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结果表明,在不使用造影剂的条件下,相衬CT能够实现汇管区内的伴行脉管(门静脉、肝动脉、胆管和增生胆管)的清晰成像,并重建得到完整的三维脉管系统。基于脉管三维结构可知,胆管不断伸长扭曲,管壁出现褶皱、呈现波浪状,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增生胆管遵从二分叉结构,但存在大量的环状连接;在CT和三维图像中均可发现门静脉破裂现象,破裂的管壁受外力挤压产生堆积,管腔丧失正常形态,呈现扁片状黏连在一起。根据样品中脉管的形态特征,门静脉、肝动脉、胆管和增生胆管得到有效区分,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这表明相衬CT能够很好地识别肝内的脉管类型。基于切片和相衬CT计算对应管腔面积,两种方法的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Bland-Altman分析结果表明相衬CT测量结果具有很好的可靠性,进一步证实了相衬CT在人胆汁性肝硬化研究中具有很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刘涵[7](2012)在《双源CT在先天性心脏病低剂量检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DSCT)扫描的最佳方案,降低双源CT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中的辐射剂量,减少射线对受检者潜在的危害,遵照循证医学的理念,寻求能满足诊断前提下的低剂量检查模式,为临床提供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对60例超声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行双源CT扫描,将60例患者随机连续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传统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采用新模式的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即Flash模式)。使用德国SIEMENS公司的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扫描仪,A组扫描参数:两个球管管电压均为80~120Kv,管电流实时调控,球管旋转时间0.28s,螺距(Pitch,P值)值随心率变化自动调节:0.2~0.5,层厚0.6mm。造影剂使用剂量、方法及注射速度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计算,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左侧膈肌下5cm。B组扫描参数:两个球管管电压均为80~120kv,管电流实时调控,球管旋转时间0.28s,螺距固定为3.4,层厚0.6mm,造影剂使用剂量、方法、注射速度及扫描范围同A组标准。扫描完成采集后,将原始数据传至相应工作站进行任意方位和层厚的图像重建,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用以显示复杂的三维解剖关系。制定图像质量评价标准,由具有丰富心血管影像诊断经验的两名高年资医师分别阅片并做出诊断,诊断不一致者共同回顾协调得出统一结论。同时评价其图像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辐射剂量,评价心内外畸形数目,以手术或者造影结果对照。对两组病例的辐射剂量比较做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两组图像诊断准确率的比较做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结果1.年龄最小的患者仅为4个月,所有患者均安全、顺利完成检查,无造影剂过敏反应发生,检查前后临床表现无差异。2. A、B两组各30例图像平均得分分别为4.3±0.7、4.1±0.8,两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需求。3. A组病例中心率范围为72~143bmp,平均扫描长度为18.6cm,平均辐射剂量为2.03±0.95mSv;B组心率范围为55~133bmp,平均扫描长度为17.8cm,平均辐射剂量为0.82±0.33mSv。两组辐射剂量做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t=3.425,p<0.05,两样本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组所用辐射剂量低于A组。4.两组病例经手术或者造影证实共计48例,其中45例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经证实的病例中含单纯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法洛氏四联症、肺动脉闭锁、大血管-心室连接异常、右室双出口等。统计所有病例的心血管畸形数目(包括心内畸形、心脏-大血管连接部分、大血管部分、心脏位以及心外并发畸形),A组有26例经手术证实,CT诊断心内畸形133处,手术结果证实为136处,畸形诊断准确率为97.8%,其中漏诊卵圆孔未闭3例。B组22例经手术证实,CT诊断畸形101处,手术结果证实为106处,畸形诊断准确率为95.3%,其中漏诊卵圆孔未闭2例、二尖瓣大瓣裂1例、小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例。A、B两组心血管畸形诊断准确率做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结果:x2=1.175,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在诊断准确率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瞻性大螺距扫描模式所用辐射剂量远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所用辐射剂量,而其在图像质量与诊断准确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而言,是一种更为安全的扫描模式,为降低射线在受检者的潜在危险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郑晓君,孙水林,王俊[8](2002)在《电子束CT与CT在诊断肝脏疾病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分析普通CT和电子束CT在肝脏疾病辅助性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 35例有临床症状和生化改变的各种肝脏疾病的患者 ,分别行普通CT和电子束CT(EBCT)扫描 ,帮助确诊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EBCT对上述35例肝脏疾病的确诊率为 10 0 % ,优于CT(77.1% )。结论 :EBCT不仅在心血管疾病应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在肝脏疾病应用方面也优于普通CT。

金征宇,王怡宁[9](2011)在《循环系统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冠心病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导致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增长趋势,而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目前心血管疾病排在中国病死率前三位。鉴于中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Moran等人[1]应

金敬琳[10](2001)在《电子束CT在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电子束CT及三维重建在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及三维(3D)重建方法在大动脉炎诊断中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996年4月-2001年1月,42例大动脉炎患者接受了EBCT检查。女33例,男9例。年龄4~58岁,平均32±12岁。采用美国Imatron公司150-XP型EBCT扫描机行主动脉全长EBCTA扫描。扫描方式采用连续容积扫描及单层序列扫描,以3.5-4ml/s速度注入非离子造影剂60~80ml,扫描时间0.1s/层。3D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及多层面重组。11例有DSA检查结果,7例有病理证实。结果 EBCT可清晰显示主动脉管腔的改变,包括狭窄、闭塞、扩张及动脉瘤。11例与DSA检查结果对比,EBCT对诊断主动脉管腔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对主动脉分支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6%及100%,2支锁骨下动脉远端病变EBCT未能准确诊断。 结论 EBCT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管腔的变化,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三维重建可更直观地显示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第二部分 电子束CT在评价大动脉炎管壁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对大动脉炎管壁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自1996年4月-2001年1月,42例临床高度怀疑大动脉炎患者接受了EBCT检查。女33例,男9例。年龄4~58岁,平均32±12岁。根据实验室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抗链“O”)分为活动期18例及非活动期18例,其余6例不清。采用美国Imatron公司150-XP型EBCT扫描机行主动脉全长EBCTA扫描。自颈部至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

二、电子束CT与CT在诊断肝脏疾病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束CT与CT在诊断肝脏疾病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图像灰度确定生物组织密度及力学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CT技术和超声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CT技术发展现状
        1.2.2 超声技术发展现状
    1.3 图像灰度、密度和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1 图像灰度和密度研究现状
        1.3.2 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CT体模力学性能和密度关系
    2.1 兔腰椎松质骨试件制备
    2.2 兔松质骨试件表观密度测量
        2.2.1 实验方法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2.4 实验结果
    2.3 松质骨试件静态压缩实验
        2.3.1 实验内容
        2.3.2 实验设备
        2.3.3 实验步骤
        2.3.4 实验结果
    2.4 力学性能和密度关系
        2.4.1 CT体模杨氏模量和密度关系公式
        2.4.2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T体模密度和图像灰度关系
    3.1 CT扫描实验
        3.1.1 实验内容
        3.1.2 实验设备
        3.1.3 实验步骤
        3.1.4 实验结果
    3.2 密度和CT图像灰度关系
        3.2.1 CT体模密度和CT图像灰度关系公式
        3.2.2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羟基磷灰石体模的制备和应用
    4.1 羟基磷灰石体模制备
        4.1.1 实验方案
        4.1.2 实验设备
        4.1.3 实验步骤
    4.2 自制体模杨氏模量和密度关系
        4.2.1 自制体模杨氏模量和密度关系公式
        4.2.2 结果分析
    4.3 自制体模密度和CT图像灰度关系
        4.3.1 自制体模密度和CT图像灰度关系公式
        4.3.2 结果分析
    4.4 自制体模超声扫描实验
        4.4.1 实验内容
        4.4.2 实验设备
        4.4.3 实验步骤
        4.4.4 实验结果
    4.5 自制体模密度和超声图像灰度关系
        4.5.1 自制体模密度和超声图像灰度关系公式
        4.5.2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的创新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金纳米团簇调节破骨细胞功能及抑制乳腺癌细胞骨破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课题总体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金纳米团簇的制备与表征
    一、主要试剂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金纳米团簇对骨髓单核细胞破骨分化和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一、主要试剂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金纳米团簇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继发性骨破坏功能的影响
    一、主要试剂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金纳米材料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单中心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资料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透析方法
    3. 研究方法
    4. 钙磷达标率的界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钙化发生率
    3. 总队列钙化发生相关性分析
    4. 队列一钙化相关性分析
    5. 队列二钙化相关性分析
    6. 总队列的心血管疾病及预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心血管钙化的检测及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一览表
致谢

(4)PSMA-1介导超小金纳米探针靶向前列腺癌多模态分子成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靶向PSMA多模态纳米探针的制备和基本性质表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相关设备和仪器
        1.1.2 实验相关材料和试剂
        1.1.3 靶向多模态纳米探针PSMA-1-gold-gadolinium NPs的制备
        1.1.4 靶向多模态纳米探针 PSMA-1-gold-gadolinium NPs 的基本性质表征
        1.1.5 靶向多模态纳米探针PSMA-1-gold-gadolinium NPs的 MR/CT/荧光体外成像效能检测
        1.1.6 靶向多模态纳米探针 PSMA-1-gold-gadolinium NPs 的稳定性检测
    1.2 结果
        1.2.1 靶向多模态纳米探针PSMA-1-gold-gadolinium NPs的制备
        1.2.2 靶向多模态纳米探针 PSMA-1-gold-gadolinium NPs 的基本性质表征
        1.2.3 靶向多模态纳米探针PSMA-1-gold-gadolinium NPs的 MR/CT/荧光体外成像效能检测
        1.2.4 靶向多模态纳米探针 PSMA-1-gold-gadolinium NPs 的稳定性检测
    1.3 讨论
        1.3.1 靶向多模态纳米探针PSMA-1-gold-gadolinium NPs的制备
        1.3.2 靶向多模态纳米探针 PSMA-1-gold-gadolinium NPs 的基本性质表征
        1.3.3 靶向多模态纳米探针PSMA-1-gold-gadolinium NPs的 MR/CT/荧光体外成像效能检测
        1.3.4 靶向多模态纳米探针 PSMA-1-gold-gadolinium NPs 的稳定性检测
    1.4 小结
二、PSMA-1-gold-gadolinium NPs 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及体外多模态成像实验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相关设备和仪器
        2.1.2 实验相关材料和试剂
        2.1.3 细胞培养
        2.1.4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实验
        2.1.5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细胞体外MR/CT/荧光多模态成像实验
    2.2 结果
        2.2.1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实验
        2.2.2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细胞MR成像实验
        2.2.3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细胞CT成像实验
        2.2.4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细胞体外荧光成像实验
    2.3 讨论
        2.3.1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实验
        2.3.2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细胞MR成像实验
        2.3.3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细胞CT成像实验
        2.3.4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细胞体外荧光成像实验
    2.4 小结
三、PSMA-1-gold-gadolinium NPs 纳米探针的体内靶向多模态分子成像实验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相关设备和仪器
        3.1.2 实验相关材料和试剂
        3.1.3 荷人前列腺癌裸鼠模型的建立
        3.1.4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在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靶向MR成像
        3.1.5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在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靶向CT成像
        3.1.6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在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靶向荧光成像
        3.1.7 基于荷瘤裸鼠模型活体MR/CT/荧光三模态成像结果的组织病理学验证
    3.2 结果
        3.2.1 荷人前列腺癌裸鼠模型的建立
        3.2.2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在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靶向MR成像
        3.2.3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在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靶向CT成像
        3.2.4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在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靶向荧光成像
        3.2.5 基于荷瘤裸鼠模型活体MR/CT/荧光三模态成像结果的组织病理学验证
    3.3 讨论
        3.3.1 荷人前列腺癌裸鼠模型的建立
        3.3.2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在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靶向MR成像
        3.3.3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在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靶向CT成像
        3.3.4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在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靶向荧光成像
        3.3.5 基于荷瘤裸鼠模型活体MR/CT/荧光三模态成像结果的组织病理学验证
    3.4 小结
四、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体内安全性评估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相关设备和仪器
        4.1.2 实验相关材料和试剂
        4.1.3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1.4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生物组织学分布
        4.1.5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体内安全性评估
    4.2 结果
        4.2.1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2.2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生物组织学分布
        4.2.3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体内安全性评估
    4.3 讨论
        4.3.1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3.2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生物组织学分布
        4.3.3 PSMA-1-gold-gadolinium NPs纳米探针的体内安全性评估
    4.4 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PSMA靶向多功能纳米探针在前列腺癌分子影像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医学影像处理中的大数据》(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2 Duration of the Task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3.3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Chapter 4 Translation Summary
    4.1 Translation Reflections
    4.2 Limita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Translated Text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作者简历
Acknowledgements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CT的肝硬化微脉管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
        肝硬化
        X射线相衬CT成像与医学应用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方法和内容
    论文结构安排
一、X射线相衬CT和三维可视化
    1.1 同步辐射光源
        1.1.1 同步辐射光的特性及应用
        1.1.2 上海光源
    1.2 X射线相衬CT成像
        1.2.1 X射线相衬成像原理
        1.2.2 类同轴相衬成像
    1.3 类同轴相衬CT成像
        1.3.1 类同轴相衬CT相位恢复原理
        1.3.2 类同轴相衬CT重建原理
    1.4 基于相衬CT的三维可视化
    1.5 本章小结
二、肝硬化模型的血管形态学和数量变化分析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肝硬化模型制备与分组
        2.1.2 成像实验及图像处理
        2.1.3 切片分析
        2.1.4 血管形态学分析
        2.1.5 血管数量变化分析
        2.1.6 ROC曲线
        2.1.7 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病理切片分析
        2.2.2 血管形态学变化
        2.2.3 血管数量改变
        2.2.4 微血管变化与门脉压力以及病理学变化相关性分析
        2.2.5 ROC建立血管形态和数量变化对门脉高压的诊断曲线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三、基于相衬CT的人胆汁性肝硬化三维成像与脉管区分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样品准备与分组
        3.1.2 成像实验及图像处理
        3.1.3 脉管定量分析
        3.1.4 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析
        3.1.5 一致性分析
        3.1.6 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投影图分析
        3.2.2 相衬CT与病理切片对照
        3.2.3 相衬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3.2.4 脉管定量分析
        3.2.5 血管3D形态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四、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双源CT在先天性心脏病低剂量检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循环系统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冠心病
    1多排螺旋CT
        1.1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
        1.2 CT心肌灌注成像
        1.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介入治疗术后再造血管的评估
    2 MRI
        2.1 MR心肌灌注与延迟强化
        2.2 MR冠脉成像
        2.3 MRI新技术
        2.4局限性与展望
第二部分:先天性心脏病
    1 MSCT先心病检查技术
        1.1 128层MSCT
        1.2双源CT (DSCT)
        1.3 320排CT
    2 MSCT先心病应用的优势
    3 X射线剂量控制
    4 MRI应用
第三部分:心脏瓣膜病
    1 CMR在VHD中的应用和研究
    2 MDCT在VHD中的应用和研究
    3总结与展望
第四部分:肺栓塞与肺心病
    1影像学检查
        1.1螺旋CT
        1.2磁共振成像
    2现状
    3展望
第五部分:心肌病
    1定义和分类
    2分类
    3影像学检查
    4心肌疾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4.1肥厚型心肌病 (HCM)
        4.2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ARVC)
        4.3心肌致密化不全
        4.4扩张型心肌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4.5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4.6结节病
        4.7心肌淀粉样变
        4.8血色素沉着病
第六部分:主动脉
    1 MR
    2 CT

(10)电子束CT在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电子束CT及三维重建在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部分 电子束CT在评价大动脉炎管壁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第三部分 电子束CT在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部分 电子束CT及三维重建在累及肺动脉的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第五部分 电子束CT在评价累及冠状动脉的大动脉炎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总结
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四、电子束CT与CT在诊断肝脏疾病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图像灰度确定生物组织密度及力学性能实验研究[D]. 王耀辉.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金纳米团簇调节破骨细胞功能及抑制乳腺癌细胞骨破坏的研究[D]. 张志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3]单中心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D]. 陈荻. 苏州大学, 2020(02)
  • [4]PSMA-1介导超小金纳米探针靶向前列腺癌多模态分子成像的应用研究[D]. 李亮.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医学影像处理中的大数据》(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楠.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CT的肝硬化微脉管成像研究[D]. 孙梦燏.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7]双源CT在先天性心脏病低剂量检查中的应用[D]. 刘涵. 泰山医学院, 2012(05)
  • [8]电子束CT与CT在诊断肝脏疾病的比较研究[J]. 郑晓君,孙水林,王俊. 实用临床医学, 2002(06)
  • [9]循环系统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J]. 金征宇,王怡宁.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1(08)
  • [10]电子束CT在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金敬琳.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1(11)

标签:;  ;  ;  ;  ;  

电子束CT与CT诊断肝病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