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和单片机的远程多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基于PC和单片机的远程多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一、基于PC机与单片机的远程多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万祖岩[1](2021)在《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当前应用于旋转部件的监测系统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有线连接的数据传输方式,在使用时由于连线的存在会产生磨损,不适合长期的在线监测。随着技术的发展,红外、激光灯无线通信方式逐渐被用于旋转部件监测系统的信号采集与传输,但实际应用均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条件,难以满足工程化的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能够适应于多种工况下、数据传输速率较快、通信距离较远的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方案。论文通过对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需求分析,总结出系统所需的通信方式和供电方式,提出在线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数据传输方面,采用蓝牙与以太网相结合的方式,蓝牙为旋转部件发送端和中间接收端提供通信,能够极大的保证数据传输速率并且降低系统的功耗,采用跳频扩频方案来保证蓝牙传输信号的稳定性,不受外界的干扰;再通过以太网为中间接收端和地面PC机之间提供通信,这样既能匹配蓝牙传输的高速率,保证信号能够全部传输过来,又大大提高了监测系统的在线监测距离,并且蓝牙和以太网可以分别组网,实现上位机一对多的监测。硬件方面,选用低功耗控制芯片MSP430F169作为主控芯片,又选用DDS芯片为蓝牙传输提供跳频方案,加上采样和滤波电路,构成硬件电路方案。软件方面,区分下位机控制模块、中间通信模块以及上位机数据处理模块来设计软件功能,实现通过PC机控制下位机的开关、设置参数等功能,并将下位机监测到的数据发送到上位机进行查看、处理和存储。最后,分析非接触式感应耦合电路原理以及补偿电路,根据设计出能够保证稳压输出的电路,通过实验验证了电路的有效性以及旋转工况下的影响。上述系统方案针对于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进行整体系统的基本功能分析、软硬件平台设计以及相关的实验测试,有效的解决了数据传输和无线供电两大关键问题。对在线监测系统领域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航[2](2020)在《基于LabVIEW数据采集的焊接物联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焊接过程中,焊接质量与很多工艺参数有关,但影响最大,易于检测采集的是焊接电流和电弧电压,焊接过程中电流电压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焊接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对焊接工艺参数实时采集、监控、分析尤为重要。本文根据虚拟仪器的思想和特点,自主建立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LabVIEW焊接参数采集的焊接物联网系统。该系统由硬件信号采集电路、无线收发模块及LabVIEW采集系统构成。使用器件为霍尔电流、电压传感器,A/D转化模块,单片机,无线数传模块等。在硬件系统完成采集后,软件系统采用虚拟仪器LabVIEW编写上位机系统界面程序,整套系统具有参数实时采集,参数保存、波形显示、波形回放、异常报警等功能强大,界面逼真,操作简便的特点。本系统在人与焊接设备间搭建了通信桥梁,能够对焊接过程参数进行实时在线采集并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将数据发送到用户端,用户端可以通过URL网络地址监控操作系统,构建出人与设备间的物联网系统。使用本系统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是避免了在焊接车间布线麻烦等大多数有线采集设备带来的弊端,二是实现操作人员远程在线监控焊接参数,如焊接过程中出现焊接异常情况导致非规范化情况时,系统能及时报警提示操作人员,便于及时调整,避免焊接结束后发现焊接质量不合格导致的材料浪费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这样一来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三是使用该系统采集焊接过程参数能保存每次焊接参数信息,同时具有波形回放功能,可以将实验结果保存至网络数据库,便于在焊后分析研究,在提高焊接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远程监控给操作者本身的减小危害,避免直接接触焊接电弧。实验首先测试了系统无线通信能力,测得最大通信距离265m,可以满足实验室及焊接现场需求。为了防止焊接生产线多台焊机工作参数同时采集时发生信号冲突使用了码分多址通信协议(CDMA)。通过本采集系统采集到的钨极氩弧焊焊接条件正常情况和改变焊接条件情况下的参数和波形,探究分析影响TIG焊接电流电压的因素,再通过本系统得到的CO2气体保护焊焊接过程波形图分析熔滴过渡过程,分析系统波形图探究气流对焊缝成型的影响,从而也证明了本系统的硬件采集电路、软件程序、无线模块、LabVIEW运行界面程序都是可行的,采集到的数据完整可靠,能够为分析与评判焊接质量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使用专业仪器验证了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采集系统的功能丰富,可根据需求更改设置操作性强,同时也能为焊接工艺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指导。

李海林[3](2019)在《分布式生命探测雷达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板块挤压,地震灾害频繁,给我国造成巨大的财政损失和人员伤亡。灾害发生过后,快速准确定位地震废墟被困人员位置是灾后救援的首要任务。分布式生命探测雷达协同探测技术是解决灾后大面积废墟被困人员快速检测与定位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单次探测就可以覆盖大面积废墟,快速检测地震废墟下是否存在被困人员。然而在整个探测过程中,如何高效、可靠的实现分布式生命探测雷达数据采集传输是分布式生命探测雷达协同生命探测技术的技术难点之一。为解决该技术难点,本文采用低功耗RF芯片(NRF24L01P),结合生命探测雷达设计了一套分布式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成功将多个生命探测雷达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链路传输到上位机,同时上位机也能够通过无线链路控制每个生命探测雷达的工作状态。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比分析不同生命探测雷达技术,确定采用超宽带步进变频雷达搭建分布式生命探测系统,并提出了分布式无线传输系统总体设计方案。2.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完成发射端转接板、无线模块、接收端转接板硬件电路设计。分模块详细阐述了各部分硬件选型、设计思路,并给出了各电路板的硬件电路设计原理图,然后对所设计的无线模块的通信距离进行了理论验证。3.在系统的硬件电路基础上,分模块进行了系统软件设计。在FPGA上完成生命探测雷达数据采集程序设计、发射端程序设计,并对所设计程序进行了仿真验证;在STC单片机上完成了一对多的无线通信程序、W5500驱动程序设计,并设计了TDMA模式的无线通信协议,解决多个雷达节点数据传输干扰问题。4.将编写的程序下载到对应电路板上进行单板调试,并单独对无线模块通信性能进行了测试。然后搭建了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进行系统联调,成功采集到多个雷达节点的数据。最后对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改进思路。本文针对分布式生命探测雷达系统,设计了一套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解决了分布式生命探测雷达协同探测技术的多点数据传输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分布式生命探测雷达协同探测技术研究,对分布式生命探测雷达硬件设计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宗哲英[4](2018)在《温室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与参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室栽培作为一种高效高产、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与管理技术,以其内部环境参数可控、不受季节影响等独特优势,成为我国北方寒旱地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作物高效增产与保质增收的重要生产手段。研究表明,温室内部的环境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以及CO2浓度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旨在为农作物生长创造适宜环境的自动化测控技术及智能控制系统等研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由于温室内部环境具有时变性强、线性度差、耦合性强、惯性大、滞后明显等特点,且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温室建筑结构、作物生长形态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交叉影响;同时,由于对温室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较高和运行成本相对昂贵等问题,导致现有的环境测控系统在小型温室群中的实用性不强,推广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在无线传感网络和GPRS传输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温室独立控制与集总监测及软件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具有自组网数据采集和远程集中监控功能的高效、集约型温室群测控管理平台;对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温室各环境参数进行长期、实时、集中监测,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以总结不同作物、不同外部环境以及不同温室结构对温室内部环境参数的影响,为研究温室环境参数时空变化规律、合理布局作物种植结构、充分利用温室空间、改善环境调控策略、优化温室结构与监测方案等奠定基础,同时为后期研究温室内部环境与作物生长需求的最佳参数匹配搭建研究平台并提供数据库支持。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RS485总线/Modbus协议的基础上,研制了集成高速单片机、无线传输模块和多种传感器于一体的底层数据采集处理节点,构建了一主多从的底层有线数据采集网络,并实现了无线自组网数据传输功能;研究了节点低功耗数据访问策略及以腐蚀与膨胀算法和均值法相结合的独立数据处理机制,实现了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与高速处理,有效降低了各类信号的干扰,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度与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各监测数据在时间上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正确反映了温室内部环境参数的变化规律;传感器组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线性度,环境温湿度的测量精度分别为±0.3℃和±2%RH,土壤温湿度的测量精度分别为±0.2℃和±1%RH,光照强度的测量精度为±5%FS Lx,CO2浓度的测量精度为±30ppm;传感器组标定曲线的斜率均在0.91.1之间,拟合度均在0.96以上;连续工作6h的累积误差分别不超过0.1℃、2%RH、0.3℃、3%RH、100Lx和70ppm,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单片机完成一次数据采集、汇聚与处理过程所需时间不超过5s。2.构建了星型无线自组网数据传输网络,控制所有采集节点进行同步数据采集与异步数据传输;研究了具有无线自组网功能的中心汇聚节点及分组自组网数据传输策略及其指令系统;采用“广播通信与定点传输”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传输过程中的“拥堵”问题,使网络运行稳定、可靠。试验结果表明:采集节点最大连续稳定工作时长达70h,节点间无差错通信距离不小于300m;节点同步采集指令接收时差几乎为0s,完成一次数据采集与处理所需时间不超过5s;中心节点完成一组(4个采集节点)自组网数据汇聚所需时间在1.2s左右,完成所有节点(20个采集节点)数据汇聚所需时间不超过12s。3.以PLC控制器和可编程触摸屏为基础,设计了具有实时数据汇聚和自动调控功能的温室环境参数自主测控系统,编写了上位机软件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汇聚与集中显示、环境参数进行独立处理与调控、远程控制指令的接收、参数集中显示与分类存储、实时变化曲线绘制及数据包的重组与转发等功能;研究了控制器数据处理算法和执行机构的驱动策略,实现了温室内部环境参数的自主调控功能。4.开发了GPRS数据传输设备及网络数据传输协议,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综合测试;研究并设计了服务器端数据汇聚软件、数据转发软件和数据库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传输、存储与转发等功能;构建了以“C/S传输模式”为拓扑结构的远距离无线数据通信网络,并对其运行稳定性、数据传输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GPRS数据传输设备可在15s内与2个远程服务器同时建立连接并实现数据传输;节点可单次传输512字节数据,且连续48h无数据包丢失现象;服务器端数据接收正常,最大接收延迟不超过10s;数据库系统和数据转发软件工作稳定可靠。5.采用LabVIEW编写了客户端数据处理软件,通过TCP协议与远程服务器通信,构建了温室群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监测系统,并对其基本功能进行了测试验证,实现了对温室群内部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处理、远程数据传输与集总分析等功能;通过实时监测功能绘制各环境参数的实时变化曲线,预测其变化趋势并实现远程控制功能;通过仿真分析功能对各温室内外的环境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统计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独立与交叉分析,进而观测其时空分布规律及耦合关系。6.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冬季高寒时期日光温室内典型高度平面和典型纵截面上的环境参数进行了长期监测,绘制了室内外环境参数的总体变化曲线,确定了其日变化规律;分别对距地表0.5m、1 m和1.5 m三个高度平面、地下0.1m深度及典型纵截面上相关环境参数的时空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室内环境参数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采用插值法和函数拟合对数据进行处理,完成环境关键参数三维分布重构,构建了主要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参数间的耦合关系及影响室内环境参数分布状况与规律的主要因素。

吴燕,周玉林[5](2012)在《采用主从方式实现点对多点的无线数传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无线传输容易发生频段冲突,数据丢包等现象,采用主从分布式、双无线收发芯片、跳频技术及随机延时的思想实现点对多点的无线数传系统设计,提高无线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可靠性。该系统由单片机、主无线模块和从无线模块等组成,具有成本低廉,实现简单等优点。

谭亮[6](2012)在《人体生理参数监测无线传输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隔离和战地病区在监测生命体征过程中的特殊需求,以提高监测效率、节点可灵活组网、非接触数据采集、降低医生患者交叉感染率为原则,设计一种基于无线短距离传输技术的人体生理参数监测传输系统。该系统以低成本、普适性好的STC89C52单片机为信号处理单元,结合nRF2401短距离无线传输模块,实现患者体温和脉搏两个生理参数的多点对一点的实时采集、无线传输和动态显示等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准确、高效地反映患者状况,满足特殊病区的需求,同时该系统为下一步开发具有心电、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参数的无线监护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生理参数监护系统的发展情况、无线技术在监护系统领域的应用、远程医疗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短距离医疗监护的发展;其次结合系统设计的要求详细的分析了实现多点温度、脉搏采集与无线传输方案的器件选型;再次具体的阐述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过程。系统结构简单,误码率低,可靠地实现了数据的无线传输。

覃鲜艳[7](2012)在《基于DS18B20的无线测温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在现代工业生产活动中,温度作为一种可以实际测量的重要参数,能起到对设备运行状态、生产环境等外界因素进行实时监控的作用,以保证整个生产活动高效开展。温度的重要性在建筑、电力、水利、冶金等工程领域尤为凸显。在工程安全监测项目中,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某些工程会造成安全隐患,例如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有害裂缝,有时甚至贯穿裂缝。然而,要想得到满意而准确的测量结果并不是那么容易,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的选择不当都会影响其测量结果。因此,准确且实用的温度数据测量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题主要来源于本人在武汉某公司(简称S公司)实习期间进行的“无线测温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撰写而成。该项目主要任务是开发出一种可在多种环境下进行温度监测的无线温度监测仪。论文详细介绍了各个关键器件的主要性能特点,然后分别从硬件电路和软件编程两方面对系统设计进行介绍,最后对系统进行调试分析,检测系统的温度采集及无线输能力,并提出仍需要改进的部分。系统主要由三个系统组成:温度采集系统、无线传输系统、远程监控单元。无线测温系统由一个上位机和一个或多个下位机组成。下位机温度采集系统由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和主控芯片MSP430F1232组成,当温度传感器获得采集到温度信号后,立即送入主控单片机进行温度转换等处理,MSP430单片机再将经过简易处理后的数据通过串口将数据传递给无线通信模块进行RF调制;无线传输系统主要由射频收发芯片CC2530负责远距离传输信号,无线传输由射频发射端和接收端组成;上位机数据接收端由无线通信接收模块、LM3S单片机组成。无线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后,经过相同的RF调制机制将数据解调后再通过串口UART传递给主控制器LM3S6432进行处理,并将数据通过以太网发送至PC机,通过人机界面液晶屏显示温度数据。

陈毅超[8](2012)在《用于ATV的无线视频传输系统设计》文中指出ATV是车辆家族中的新生代,得益于其体积小巧、灵活机动、越野能力强的特点,正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得到应用。但是在某些危险场合下,不适合驾驶员冒生命危险亲自驾驶ATV,所以研究ATV的遥控驾驶是具有其价值的。而要实现遥控驾驶,视频的传输是基础。针对传统有线视频传输存在的使用环境限制、通信距离、成本高、布线不便等问题,本文根据ATV的特点和研制要求设计组建了一套由视频采集发射前端和数据接收后端组成的无线视频传输系统。视频采集发射前端以计算处理能力强、功耗低的嵌入式平台为依托,选用ADI公司专门为音视频处理开发的Blackfin 561 DSP处理器为硬件核心,采用当今最先进的H.264压缩编码算法,实现实时视频的采集、压缩编码,同时使用低功耗的单芯片nRF24L01P无线收发模块实现短距离的视频数据的传输。接收端使用集成USB控制器的C8051F320单片机实现和PC机的USB总线通信,完成压缩视频数据的接收和传输工作,最终通过PC机保存压缩的视频数据。经过实验测试,各个模块都符合课题指标要求,系统总体能够满足CIF格式的实时视频的采集、压缩和传输要求。

瞿犇[9](2010)在《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输液控制系统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输液监控系统是一种新颖实用的输液监护系统,静脉输液是临床医学重要的治疗手段,在输液过程中,若药液接近滴完或因某种事故使输液速度过高或过低时,需要医务人员及时处理,目前由于缺少经济有效的自动检测装置,输液时病人需要专人陪护,加重了病人的思想负担和护理成本。本文开发一套基于无线传输的远程输液监控系统,系统可以对液滴计数,并将各检测点输液信息传送至护士办公室监控总站,并对各监控点进行实时监控和统一管理,当出现异常情况时,通过声光报警,提醒护理人员及时处理。本文采用红外光电计数技术实现输液的自动、准确和非接触测量。通过对生理盐水、70%的医用酒精、葡萄糖溶液及纯净水等实验证明我们的技术精确可靠。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完成了基于红外光电发射接收对管对液滴的非接触检测硬件装置,包括检测点独立检测单元和无线传输与控制模块。2、设计了无线远程输液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协议,多点实时无线监控协议。3、编写了上位机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远程多点实时监控、病人输液信息管理等功能。4、完成了一套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输液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调试,实现PC、无线模块、输液监控器之间的正常通信,实现了PC机对各输液点的实时监测,达到临床实际实用效果。

潘云,刘文红,杨建[10](2004)在《基于PC机与单片机的远程多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远程多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是以PC机为中心控制,用多个单片机作为下位机通过无线数传模块进行通信。介绍了无线数传模块PTR2000在特殊材料库存监控系统中的应用,介绍了多点无线数据传输的系统结构,讲述了无线收发模块与单片机和PC机的硬件接口设计、点对多点无线通信系统软件设计以及ActiveX控件的使用方法,为无线通信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二、基于PC机与单片机的远程多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C机与单片机的远程多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
        1.2.1 数据传输
        1.2.2 电能供应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文章的结构安排
2 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2.2 通信技术分析
        2.2.1 Wi-Fi技术
        2.2.2 ZigBee技术
        2.2.3 低功耗蓝牙技术
        2.2.4 以太网技术
    2.3 数字调制方法分析
        2.3.1 FSK调制
        2.3.2 非相干解调
    2.4 总体方案设计
    2.5 蓝牙抗干扰性能研究
        2.5.1 干扰源分析
        2.5.2 跳频扩频方案
    2.6 通讯单元测试
        2.6.1 通信单元测试平台的搭建
        2.6.2 通信功能测试
    2.7 本章小结
3 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 控制电路设计
    3.3 发送端电路设计
        3.3.1 采样端电路设计
        3.3.2 调频电路设计
        3.3.3 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3.4 接收端电路设计
        3.4.1 信号接收电路设计
        3.4.2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3.4.3 接口电路设计
    3.5 系统硬件电路的抗干扰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总体软件方案设计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4.2.1 数据采集模块
        4.2.2 信号处理模块
    4.3 通讯模块设计
        4.3.1 蓝牙通信模块
        4.3.2 以太网通信模块
    4.4 上位机设计
        4.4.1 系统主界面设计
        4.4.2 系统数据查询模块设计
    4.5 软件抗干扰
    4.6 本章小结
5 供电系统的研究
    5.1 概述
    5.2 电磁耦合电路原理与设计
        5.2.1 ICPT系统电路的构成
        5.2.2 ICPT系统原理分析
    5.3 供电系统电路设计
        5.3.1 逆变电路及驱动电路设计
        5.3.2 电源设计
    5.4 仿真与实验验证
        5.4.1 稳定输出电压实验
        5.4.2 旋转实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LabVIEW数据采集的焊接物联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通信技术在焊接参数采集中的应用
        1.2.2 焊接参数检测设备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结构
第2章 LabVIEW采集系统设计
    2.1 虚拟仪器技术
        2.1.1 虚拟仪器简介及发展
        2.1.2 系统软件平台LabVIEW简介
    2.2 LabVIEW采集系统组成
        2.2.1 信息记录模块
        2.2.2 信号波形回放模块
        2.2.3 滤波模块
        2.2.4 数据保存模块
        2.2.5 报警反馈模块
    2.3 LabVIEW串口通信设计
        2.3.1 串口通信的概念和特点
        2.3.2 LabVIEW平台的VISA模块
        2.3.3 LabVIEW的串口通信
    2.4 LabVIEW系统的采集流程
    2.5 LabVIEW采集系统远程网络监控
        2.5.1 Web服务器配置
        2.5.2 发布网页配置
第3章 硬件系统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构成
    3.2 传感器原理及选择
        3.2.1 霍尔传感器原理
        3.2.2 霍尔电流传感器的选择
        3.2.3 电流采集调理电路
        3.2.4 霍尔电压传感器的选择
    3.3 A/D模块的选择
    3.4 单片机的选择
    3.5 无线模块的选择
        3.5.1 nRF905 的性能
    3.6 USB-TTL串口通信电路
    3.7 硬件系统抗干扰措施
        3.7.1 采集系统中常见的干扰
        3.7.2 电压采集保护电路
        3.7.3 硬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第4章 软件系统设计
    4.1 软件采集系统流程图
    4.2 软件系统的开发工具
    4.3 焊接参数采集与处理程序编写
        4.3.1 AD7705 模块的软件编程
        4.3.2 数据处理程序的编写
    4.4 SPI通信程序编写
    4.5 无线模块初始化配置
    4.6 发射和接收流程设计
    4.7 系统通信协议
        4.7.1 点对点通信协议
        4.7.2 CDMA码分多址通信协议设计
    4.8 软件系统抗干扰措施
第5章 系统测试及实验结果
    5.1 软、硬件系统测试
    5.2 无线通信距离测试
    5.3 TIG焊接实验
        5.3.1 只改变电流时实验结果及分析
        5.3.2 焊接条件改变情况下实验结果及分析
        5.3.3 准确性验证
    5.4 CO2 焊接实验
        5.4.1 实验设备及参数的选择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分布式生命探测雷达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设计要求
    2.2 系统总体框图
    2.3 生命探测雷达技术指标
    2.4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实现
    3.1 系统硬件结构框图
    3.2 发射链路硬件实现
    3.3 无线模块硬件实现
        3.3.1 无线收发芯片技术参数
        3.3.2 RFX2401C技术参数
        3.3.3 无线模块电路设计
        3.3.4 无线模块天线选型
        3.3.5 无线传输距离的计算
        3.3.6 系统硬件抗干扰措施
    3.4 接收链路硬件实现
        3.4.1 接收链路硬件总体设计
        3.4.2 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3.4.3 W5500 网口驱动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实现
    4.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及工具
    4.2 系统软件设计
        4.2.1 生命探测雷达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2.2 发射端程序设计
        4.2.3 接收端程序设计
    4.3 无线传输通信协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5.1 系统模块调试
        5.1.1 生命探测雷达调试
        5.1.2 发射端转接板调试
        5.1.3 无线模块调试
        5.1.4 接收端转接板调试
    5.2 无线模块通信能力测试
    5.3 系统联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温室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与参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温室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2 温室环境参数时空分布规律及建模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方法
        1.5.3 论文技术路线
2 温室群测控系统关键设备研究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1.1 温室群控系统的特点
        2.1.2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
        2.1.3 温室环境分析及传感器组参数选择
    2.2 基于RS485总线的无线信息采集节点设计
        2.2.1 RS485总线及Modbus通讯协议
        2.2.2 数据采集节点的软硬件系统设计
        2.2.3 节点数据处理算法与性能测试
    2.3 基于433MHz技术的自组网数据汇聚节点设计
        2.3.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介绍
        2.3.2 数据汇聚节点的软硬件系统设计
        2.3.3 汇聚节点工作性能测试
    2.4 基于GPRS的远距离数据传输设备研究
        2.4.1 GPRS无线传输模块
        2.4.2 远距离无线数据传输节点设计
        2.4.3 GPRS节点实验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温室内部自组网测控系统研究
    3.1 温室自组网测控系统的构建
        3.1.1 温室测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3.1.2 温室测控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3.1.3 网络拓扑结构及全覆盖策略
    3.2 传感器的标定与试验测试
        3.2.1 传感器的标定
        3.2.2 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3.3 自组网测控系统研究
        3.3.1 433MHz无线数据透传模块
        3.3.2 无线自组网通信策略研究
        3.3.3 无线自组网通信协议实现
        3.3.4 温室环境参数控制器设计
        3.3.5 数据处理与显示软件设计
    3.4 温室自组网测控系统试验测试
        3.4.1 系统无线传输距离测试
        3.4.2 采集节点续航能力测试
        3.4.3 分组自组网性能参数测试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GPRS的温室群集总监测系统研究
    4.1 集总监测系统的结构及软件组成
        4.1.1 监测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4.1.2 监测系统的软件组成
    4.2 服务器数据汇聚软件及数据库系统研究
        4.2.1 数据汇聚软件基本功能
        4.2.2 服务器端数据库系统
        4.2.3 GPRS网络数据传输协议研究
    4.3 远程客户端集总测控软件设计
        4.3.1 客户端软件基本组成及功能
        4.3.2 客户端软件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3.3 客户端软件程序设计
    4.4 GPRS通信链路的构建与测试
        4.4.1 GPRS通信链路的构建
        4.4.2 参数配置及实验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温室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的性能综合测试与分析
    5.1 自组网数据采集与测控系统测试
        5.1.1 自组网系统测试方案设计
        5.1.2 无线自组网系统综合测试
    5.2 服务器软件系统综合测试
        5.2.1 数据中心软件基本功能测试
        5.2.2 数据库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5.3 客户端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测试分析
        5.3.1 数据汇聚与实时显示功能测试
        5.3.2 数据库访问与集总仿真分析测试
        5.3.3 客户端数据存储功能测试
    5.4 环境参数独立分析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温室内部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状况分析
    6.1 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监测方案
        6.1.1 温室群基本情况
        6.1.2 典型高度平面环境参数监测方案
        6.1.3 典型纵截面环境参数监测方案
        6.1.4 室内环境参数时空分布三维重构方案
    6.2 不同高度平面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状况分析
        6.2.1 环境温湿度分布状况分析
        6.2.2 土壤温湿度分布状况分析
        6.2.3 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分布状况分析
    6.3 典型纵截面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状况分析
        6.3.1 环境温度分布状况分析
        6.3.2 环境湿度分布状况分析
        6.3.3 土壤温湿度分布状况分析
        6.3.4 光照强度分布状况分析
        6.3.5 CO_2浓度分布状况分析
    6.4 温室环境参数耦合模型构建和分析
        6.4.1 室内环境温度-光照强度-室外环境温度模型
        6.4.2 室内环境湿度-室内环境温度-时间模型
        6.4.3 CO_2浓度-光照强度-时间模型
        6.4.4 CO_2浓度-光照强度-室内温度模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采用主从方式实现点对多点的无线数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系统的基本结构
2 系统的硬件设计
3 系统的软件设计
    3.1 单片机通信程序设计
    3.2 PC机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4 结 语

(6)人体生理参数监测无线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监测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1.2.1 生理参数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1.2.2 无线医疗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2.3 远程医疗的国内外发展与现状
        1.2.4 无线短距离医疗监测的发展
    1.3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1.3.1 论文的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无线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2.1.1 系统的硬件设计思路
        2.1.2 系统的软件设计思路
    2.2 系统方案
        2.2.1 数据采集方案
        2.2.2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方案
    2.3 器件选型
        2.3.1 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3.2 脉搏传感器的选择
        2.3.3 无线射频收发芯片的选择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病房节点设计
        3.1.1 脉搏采集电路
        3.1.2 体温采集电路
        3.1.3 处理单元 STC89C52
        3.1.4 显示模块电路
    3.2 护士站节点设计与射频模块
        3.2.1 报警电路
        3.2.2 单片机和 PC 机接口电路设计
        3.2.3 电源转换电路
        3.2.4 射频模块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的通信协议
    4.2 病房节点程序
        4.2.1 发送端体温测试子程序
        4.2.2 发送端脉搏采集子程序
    4.3 护士站节点程序
        4.3.1 接收节点串口通信子程序
        4.3.2 接收节点报警子程序
    4.4 无线收发流程及程序
        4.4.1 nRF2401 无线收发流程
        4.4.2 nRF2401 无线收发程序
第五章 印制板的制作与实验
    5.1 制版
    5.2 实验结果
    5.3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DS18B20的无线测温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温度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
        1.3.1 温度传感器的发展
        1.3.2 无线测温技术的发展
    1.4 本文内容安排
第2章 无线测温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功能及要求
    2.2 系统总体方案构架
    2.3 系统关键器件的选择
        2.3.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3.2 数据采集模块MCU的选择
        2.3.3 无线通信模块MCU的选择
        2.3.4 数据接收模块MCU的选择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温度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3.1.1 温度采集系统构架
        3.1.2 温度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3.2 无线传输系统硬件设计
        3.2.1 无线传输系统结构架构
        3.2.2 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3 远程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3.3.1 远程监控系统结构架构
        3.3.2 数据接收模块电路设计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温度采集系统程序设计
        4.1.1 MSP430操作程序
        4.1.2 DS18B20温度读取操作流程
        4.1.3 DS18B20初始化子程序
        4.1.4 DS18B20写一个字节子程序
        4.1.5 DS18B20读一个位子程序
        4.1.6 温度读取及转换子程序
        4.1.7 设置温度报警值子程序
        4.1.8 二叉树算法查找DS18B20序列号程序
    4.2 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4.2.1 SimpliciTI协议分析
        4.2.2 SimpliciTI应用程序接口
        4.2.3 无线收发程序设计
    4.3 数据接收模块操作程序
        4.3.1 RS-485数据传输
        4.3.2 以太网协议数据传输
        4.3.3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ealView MDK应用
第5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5.1 温度采集测试及分析
    5.2 数据接收测试及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用于ATV的无线视频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1 ATV遥控驾驶的必要性
        1.2.2 ATV上使用无线视频传输的必要性
        1.2.3 ATV上使用嵌入式系统平台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模拟视频传输技术
        1.3.2 数字视频传输技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组织结构
2 无线视频传输相关知识
    2.1 颜色模型及其相互转换关系
        2.1.1 RGB模型
        2.1.2 YCbCr模型
    2.2 视频图像采样格式
        2.2.1 4:2:2格式
        2.2.2 4:2:0格式
    2.3 ITU-R BT.601/BT.656格式
    2.4 视频编码标准
        2.4.1 视频压缩的必要性
        2.4.2 视频编码标准
    2.5 无线通信技术
        2.5.1 RF通信技术
        2.5.2 WLAN通信技术
        2.5.3 无线广域网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方案选择
    3.1 系统平台的选型
    3.2 压缩编码标准的选择
    3.3 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3.6 本章小结
4 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硬件设计
    4.1 视频采集发射端平台确定
    4.2 DSP处理器平台
        4.2.1 BF561的结构和特点
        4.2.3 ADSP-BF561 EZ-KIT Lite评估板
    4.3 视频采集模块
        4.3.1 摄像头
        4.3.2 ADV7183B视频解码芯片
    4.4 无线RF模块
        4.4.1 RF芯片的选型
        4.4.2 nRF24L01P芯片
        4.4.3 Enhanced ShockBurst协议
        4.4.4 无线模块
    4.5 视频接收显示端硬件平台的确定
        4.5.1 单片机的选型
        4.5.2 C8051F320单片机结构及特点
        4.5.3 视频信号接收板
    4.6 系统总体结构
    4.7 本章小结
5 无线视频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5.1 概述
    5.2 视频采集发射端软件
        5.2.1 主程序模块
        5.2.2 图像采集模块
        5.2.3 压缩编码模块
        5.2.4 比特流输出模块
        5.2.5 数据无线发射模块
        5.2.6 系统硬件初始化模块
        5.2.7 系统软件初始化模块
    5.3 PC机和接收板之间USB通信的实现
        5.3.1 Windows系统驱动程序模型
        5.3.2 C8051F320和PC机USB通信实现
    5.4 接收板软件
        5.4.1 主程序模块
        5.4.2 无线接收模块
        5.4.3 USB通信模块
    5.5 PC机软件
    5.6 本章小结
6 实验测试和结果分析
    6.1 视频采集测试
    6.2 压缩编码测试
        6.2.1 监视级别(Surveillance Profile)设置压缩输出结果
        6.2.2 电影级别(Movie Profile)设置压缩输出结果
        6.2.3 测试结果分析
    6.3 数据传输测试
        6.3.1 传输速率测试
        6.3.2 传输距离测试
    6.4 系统总体测试
    6.5 系统比较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输液控制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历史与现状
    1.3 关键技术
    1.4 论文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输液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系统设计
        2.2.1 硬件设计
        2.2.2 软件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输液控制器开发
    3.1 电源设计
    3.2 传感器选择
    3.3 近红外光电检测对管介绍
    3.4 液滴检测技术
    3.5 液滴信号采集
    3.6 信号放大电路
        3.6.1 三极管放大电路
        3.6.2 运算放大器电路
        3.6.2.1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6.2.2 单电源运放放大方案可行性分析
        3.6.3 电压比较器放大电路
        3.6.3.1 电压比较器
        3.6.3.2 放大电路
        3.6.3.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输液控制器系统功能与电路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MSC-51 单片机概述
    4.2 系统硬件设计原则
        4.2.1 信号走向原则
        4.2.2 防止电磁干扰
        4.2.3 抑制热干扰
        4.2.4 可调元件布局
    4.3 液滴计数数码显示单元
    4.4 声光报警单元及输液阻断装置设计
        4.4.1 输液完成判定
        4.4.2 声光报警设计
        4.4.3 输液阻断设计
        4.4.3.1 直流电机的控制与驱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传输和多点识别
    5.1 无线设计原则
    5.2 硬件选型
    5.3 硬件电路设计
        5.3.1 无线接收模块设计
        5.3.2 无线接收器设计
    5.4 多点识别通信协议
    5.5 无线网络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5.1 无线传输系统传输距离测试
        5.5.2 无线传输系统抗干扰能力测试
        5.5.3 无线传输系统可靠性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输液监控系统上位机管理软件开发
    6.1 软件系统设计原则
    6.2 上位机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6.3 上位机软件设计
        6.3.1 上位机软件界面设计
        6.3.2 上位机软件功能设计
    6.4 PC 机通信接口模块设计
    6.5 应用软件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PC机与单片机的远程多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硬件系统结构图
3 无线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3.1 单片机通信程序设计
    3.2 PC机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3.3 PC机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4 结 论

四、基于PC机与单片机的远程多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 万祖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LabVIEW数据采集的焊接物联网技术研究[D]. 刘航. 沈阳大学, 2020(08)
  • [3]分布式生命探测雷达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D]. 李海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温室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与参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D]. 宗哲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5]采用主从方式实现点对多点的无线数传设计[J]. 吴燕,周玉林. 现代电子技术, 2012(21)
  • [6]人体生理参数监测无线传输系统设计[D]. 谭亮. 长安大学, 2012(08)
  • [7]基于DS18B20的无线测温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覃鲜艳.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8]用于ATV的无线视频传输系统设计[D]. 陈毅超.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9]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输液控制系统的研制[D]. 瞿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6)
  • [10]基于PC机与单片机的远程多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J]. 潘云,刘文红,杨建. 仪器仪表学报, 2004(S1)

标签:;  ;  ;  ;  ;  

基于PC和单片机的远程多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