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手电筒折射实验

激光手电筒折射实验

一、用激光电筒做折射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薄玉娇,蔺冬雪,李雯雯,邹依彤,王玉新[1](2021)在《利用旋转烟室演示光的各种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学实验探究阶段,光的各种实验现象的演示实验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传统教具的不足,实验利用自制的旋转烟室,该装置可以在立体空间中完成对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的探究及光的全反射、可逆现象、镜面倾斜的反射和漫反射现象的演示。

陈晨[2](2020)在《初中物理STSE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光学课程为例》文中认为自然科学领域中,物理学的应用无处不在。科技、生产、生活中都有物理学的踪影,物理学科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的发展。物理学科教育中推行STSE教育,能促进物理教师采用更为高效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过程中,结合STSE的教育理论,能优化物理教学过程,让物理学习与现代科学知识技术达成统一,让学生学习和实际操作达成统一,促进教学目标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以及综合素质,传播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和理念。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和对教师的访谈发现:STSE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性不强,部分教师对STSE的理解不足,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浪费学生时间,违背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以至STSE教学方法虽好却难起作用。本文主要利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合教材和学生上课的实际案例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中还依照STSE教育的模式与内容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解决了教师在运用STSE教学上无厘头情况,扭转教师认为不适合应试教育提高成绩的态度。为了推进STSE教育理论的应用,要积极开展多样化科技普及科技创新活动,例如专题讲座、科技实验等,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来,让学生深化STSE教育实践,提高对社会和生活产生深入的认识。

袁学贞[3](2020)在《例析中考对科学思维的考查》文中提出2016年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初中教学,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中融入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本文以2019年的中考试题为例,分析了在试题中如何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之一,它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以及质疑创新等四个要素.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都融入了对"科学思维"的考查,本文以2019年的中考试题为例,分析"科学思维"在中考试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周丽颖[4](2019)在《基于STEM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STEM教育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融合在一起,倡导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涵盖了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国外将STEM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STEM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研究成果斐然。由于我国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N校小学科学课程实际情况,构建了N校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并根据构建的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三轮行动研究将教学设计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利用课堂观察评估工具UTOP进行课堂观察,从课堂环境、执行效果、课程结构、教学内容4个维度进行评价;从科学、技术与工程、教学模式适应性与满意度维度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任务设计与操作、小组合作、信息表达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基于STEM理念的N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较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较牢固;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小组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提升;预期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本研究改善了N校小学科学课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实现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科学知识四个维度等现状,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N校教师教育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助于没有接触过STEM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师了解并正视STEM教育。

王少琴[5](2019)在《初中物理光学前概念及其转变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人的思维过程中“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所言。人对“概念”的掌握程度表现了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水平,在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过程中所表现的流畅程度也深受“概念”的影响。实践教学与文献资料都表现出,初中生在正式学习物理概念之前,通过生活经验和前期的学习对客观世界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这就是“前概念”。初中生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自发的观念与想法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当面对某些问题情境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用这些前概念来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会因为前概念的存在而受影响,所以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对学生前概念的研究都有很大意义。本文使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光源”、“光的传播途径”、“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以及虚实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和物体颜色”、“红外线和紫外线”“凸透镜外形特征”等几个知识点实施测查,获得初中生存在的光学典型前概念信息;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实施访谈来探明初中生光学典型前概念的形成原因;接着,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概念转变模型理论为理论依据提出教学策略以完成概念转变:一方面,重视前概念的正迁移作用,促进学生概念学习,实现新知识的同化;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错误前概念设计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顺应。

谢志成,张军[6](2018)在《例谈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文中认为笔者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不断优化和实践,将教材中几个实验加以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展示自己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积极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雷煜[7](2018)在《基于ARCS模型的高中物理光学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微课的出现促进新型教学方式的展开,适应不同种类学习者的多层次需求,使教学资源在各行各业中实现共享,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光学部分与其他章节的关联性不大,知识体系较为完整,对于系列微课的设计有一定有利条件。同时高中光学部分知识抽象不易理解,实验准备时间长,现象不易观察等问题在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利用微课对传统课堂经行补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ARCS模型的基础上完成对高中光学部分为例的物理微课教学模式的设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光学现象与概念。本研究包含三个部分内容:首先,查找、梳理文献以提供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并在微课设计之前,基于ARCS模型的注意度、关联性、自信心、满意度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学生在这四个维度方面的现状,使微课的设计更具针对性。其次,基于前面的分析与微课设计理论基础,构建ARCS模型与微课设计相结合的模板,并根据模板设计、制作高中光学微课。同时将已制作好的微课投入实际教学中。然后,在微课进行实际教学之后,对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意度四个方面再次对学生进行调查,将结果与前期调查做对比分析。此外,还可对微课需求做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微课的看法。最后,经过实践研究,反思并归纳本研究的部分成果以及不足之处,并对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提出部分参考性建议:微课使用平台应统一规范、微课对应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与进度设计制作、应用多种微课制作方式、教师讲解内容时提高语言的感染力等。

迟浩[8](2014)在《初中生几何光学部分相异构想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学生在正式学习物理概念前,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累积形成的前科学概念,既包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科学概念),也包括很多的错误认识(非科学概念);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过程中,同样会产生新的科学概念和非科学概念。这两类非科学概念的多种表现形式构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称之为“相异构想”。相异构想的存在会严重阻碍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本研究以已有的前概念与相异构想转变等相关理论做指导,参照前人的研究,编制出了两套诊断性测试题《初中生学习几何光学部分时的调查问卷A》和《初中生学习几何光学部分时的调查问卷B》。利用这两份问卷对山东省曲阜实验中学七年级七班和八年级四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和访谈。对初一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初一学生在几何光学部分前存在的11个方面相异构想是:⑴人造光源不属于光源;⑵将光等同于光的作用效果,光是由射线组成的;⑶人的眼睛可以发射出的光线沿直线传播,所以无法透视物体;⑷光的传播不需要遵循特定规律,在空气中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⑸光在水中不沿直线传播;⑹影子是实际存在的物体;⑺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是小孔的实像;⑻平面镜所成的像和实物方向相同;⑼像呈在镜子表面;⑽像的大小和实物与镜子的距离有关;⑾筷子放入水中变弯是水的流动性造成的。对初二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初二学生在几何光学部分存在的9个方面相异构想:⑴将光等同于光的作用效果;⑵人之所以能够看见物体,是因为人的眼睛能够发出光线;⑶光在水中不沿直线传播,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发生偏折;⑷影子是实际存在的物体;⑸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是小孔的实像;⑹平面镜所成的像和实物方向相同;⑺像呈在镜子表面;⑻像的大小和实物与镜子的距离有关;⑼镜面反射看起来总比漫反射亮。对初中生学习几何光学部分时存在的相异构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产生这些相异构想的原因是:⑴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⑵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⑶对几何光学存在的错误直觉和想象;⑷知识的负迁移;⑸不恰当的类比;⑹教学方法不当;⑺对几何光学概念和规律的错误理解。针对初中生学习几何光学部分的相异构想及其产生原因,以概念转变理论做指导,提出了4种转变初中生几何光学部分相异构想的教学建议:⑴巧设物理实验,转变相异构想;⑵设计有效问题,转变相异构想;⑶进行探究式教学,转变相异构想;⑷联系生活实际,转变相异构想。

岳树峰[9](2010)在《光学演示器》文中研究说明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光过不留"痕",造成光经过的路径难以观察到,使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重点内容在实验探究中效果不明显,或根本观察不到光通过的路径,造成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规律。

黄新成,岳树峰[10](2010)在《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演示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光学教学的效果,笔者自制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演示器,借助它进行实验探究,可以观察、归纳、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

二、用激光电筒做折射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激光电筒做折射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物理STSE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光学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STSE教育综述
    2.1 STSE教育的产生
    2.2 STSE教育的内涵
    2.3 STSE教育的目标
    2.4 教育学理论基础
        2.4.1 教育学理论
        2.4.2 心理学理论
        2.4.3 建构主义理论
        2.4.4 学习与迁移理论
        2.4.5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
第3章 初中物理光学教学中运用STSE教育的可行性
    3.1 初中物理光学教学中实施STSE教育的依据
        3.1.1 物理学科思想与STSE教育思想的匹配性
        3.1.2 物理教材内容与STSE教育内容的相似性
        3.1.3 物理课程特点与STSE教育特点的相容性
    3.2 初中物理光学教学中实施STSE教育的原则
        3.2.1 综合性原则
        3.2.2 客观性原则
        3.2.3 方法性原则
        3.2.4 探究性原则
        3.2.5 生活性原则
第4章 STSE教育在初中光学教学中的实践调查
    4.1 调查内容的设计
        4.1.1 调查问题的设计
        4.1.2 访谈内容设计
    4.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3 调查过程
        4.3.1 学生对STSE的认识
        4.3.2 开展STSE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4.4 教师访谈内容
        4.4.1 教师对STSE教育理念的认识
        4.4.2 教师对STSE教育内容使用情况分析
        4.4.3 物理光学课堂中STSE教学实践情况
第5章 基于STSE教育的光学课程设计与实施
    5.1 实验说明及问卷编制
        5.1.1 对照班、实验班的选择及样本分析
        5.1.2 前后测卷的编制
    5.2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实施
    5.3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及实施
    5.4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及实施
    5.5 单元测试结果分析
第6章 初中物理光学渗透STSE教育的结论及建议
    6.1 初中物理光学渗透STSE教育的结论
    6.2 初中物理光学渗透STSE教育的建议
        6.2.1 加强教师对STS教育的认识
        6.2.2 明确开展STS教育的内容
        6.2.3 利用社会实践提高STSE渗透力
        6.2.4 拓宽获取STS教育资源的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问卷
附录三:对照组班级教学实录
附录四:后测试题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3)例析中考对科学思维的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建构
2 科学推理
3 科学论证
4 质疑创新

(4)基于STEM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行动研究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观察法
        1.4.4 问卷调查法
    1.5 研究工具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STEM教育
        2.1.2 STEM素养
        2.1.3 教学模式
    2.2 国内研究
    2.3 国外研究
    2.4 研究趋势
3 N校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3.1 STEM教学模式分析
    3.2 科学课程案例分析
    3.3 N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3.3.1 N校小学科学课程实际情况
        3.3.2 N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4 基于STEM理念的教学设计
    4.1 教学设计标准
        4.1.1 教学目标
        4.1.2 教学评价
        4.1.3 时间安排
    4.2 N校基于STEM理念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
        4.2.1 《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4.2.2 《照镜子》教学设计
        4.2.3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5 基于STEM理念教学设计的应用
    5.1 行动研究总体计划和研究对象的确定
        5.1.1 行动研究总体规划
        5.1.2 研究对象的确定
    5.2 第一轮行动研究
        5.2.1 实施阶段
        5.2.2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
        5.3.1 实施阶段
        5.3.2 第二轮行动研究反思
    5.4 第三轮行动研究
        5.4.1 实施阶段
        5.4.2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5.5 三轮行动研究结果分析
        5.5.1 课堂观察
        5.5.2 教师评价
        5.5.3 调查问卷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N校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6.1.2 预期教学目标实现
        6.1.3 丰富N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资源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课堂观察表(UTOP)
    附录2 五年级教学目标
    附录3 调查问卷(第一轮)
    附录4 《光的行进》实验报告单
    附录5 《照镜子》实验报告单
    附录6 《研究透镜》实验报告单
    附录7 教师评价表
    附录8 《光的行进》课堂观察评价表
    附录9 《照镜子》课堂观察评价表
    附录10 《研究透镜》课堂观察评价表
    附录11 《简单电路》课堂观察评价表
    附录12 《导体和绝缘体》课堂观察评价表
    附录13 《研究磁铁》课堂观察评价表
    附录14 《测量呼吸和心跳》课堂观察评价表
    附录15 《肺和呼吸》课堂观察评价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5)初中物理光学前概念及其转变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1 国家课程改革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1.2 物理概念教学乃物理教学的基础
        1.1.3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要求
    1.2 问题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问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2章 前概念概述
    2.1 前概念界定
    2.2 前概念的特点
    2.3 前概念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2.3.1 正面影响
        2.3.2 负面影响
第3章 前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3.3 概念转变模型理论
第4章 初中物理光学前概念调查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
    4.2 调查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4.2.1 初中生存在的光学典型前概念
        4.2.2 初中生光学典型前概念的形成原因
第5章 初中物理光学前概念的转变策略
第6章 研究的结论和不足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物理光学前概念调查问卷
附录B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附录C 光的反射教案
附录D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案
附录E 光的折射教案
附录F 透镜教案
致谢

(6)例谈初中物理实验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化繁为简
2 变静态、被动为动态、主动
3 变平面为立体
4 化险为夷, 巧妙解决困难实验
5 结语

(7)基于ARCS模型的高中物理光学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微课的出现
        二、ARCS模型的提出
        三、微课与ARCS模型相结合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ARCS模型进行微课设计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微课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ARCS模型的研究现状
        一、ARCS模型的提出
        二、ARCS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微课设计前期分析
    第一节 基于ARCS模型的微课设计模式构建
    第二节 关于ARCS模型四个维度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关于学生注意度的分析
        三、关于关联性的分析
        四、关于自信心的分析
        五、关于满意度的分析
    第三节 关于光学部分教材分析
        一、人教版光学章节概述
        二、光学部分课程标准
        三、根据高中物理光学课程设计对应的微课内容
第四章 基于ARCS模型的物理光学部分微课设计
    第一节 基于ARCS模型的微课模板设计
    第二节 基于ARCS模型的《全反射》微课设计案例
第五章 实施微课后学生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微课实施效果前后对比分析
        一、注意度方面
        二、关联性方面
        三、自信心方面
        四、满意度方面
    第二节 微课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 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成果总结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光的本质》的微课设计案例
附录四 《光的衍射》的微课设计案例
附录五 《单缝衍射、圆孔衍射》的微课设计案例
附录六 《牛顿环》的微课设计案例
附录七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微课设计案例
附录八 《光的偏振》的微课设计案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初中生几何光学部分相异构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问题的提出
2 国内外对于初中生几何光学部分相异构想的已有研究
    2.1 国外有关几何光学部分相异构想的已有研究
    2.2 国内有关几何光学部分相异构想的已有研究
    2.3 从已有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2.4 调查研究初中生几何光学部分相异构想的意义
3 初中生几何光学部分相异构想的理论基础
    3.1 相异构想的有关理论
    3.2 光学知识与方法
    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 初中生几何光学部分相异构想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问卷的编制
        4.1.1 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
        4.1.2 调查问卷的形成
        4.1.3 调查问卷的信度
    4.2 调查问卷的测试
        4.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4.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问卷 A 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5.2 问卷 B 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5.3 对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作答情况的整体比较与分析
    5.4 初中生学习“几何光学”部分时相异构想的产生原因
6 相异构想的转变策略案例分析
    6.1 巧设物理实验,转变相异构想
    6.2 设计有效问题,转变相异构想
    6.3 进行探究式教学,转变相异构想
    6.4 联系生活实际,转变相异构想
7 研究的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研究的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光学演示器(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器材
三、实验操作说明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折射。
    3. 光的反射。
四、特点

(10)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演示器(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验器材
二、实验操作步骤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
    3. 光的折射。
三、实验设计说明

四、用激光电筒做折射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旋转烟室演示光的各种现象[J]. 薄玉娇,蔺冬雪,李雯雯,邹依彤,王玉新. 大学物理实验, 2021(02)
  • [2]初中物理STSE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光学课程为例[D]. 陈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0(04)
  • [3]例析中考对科学思维的考查[J]. 袁学贞. 中学物理, 2020(06)
  • [4]基于STEM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 周丽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5]初中物理光学前概念及其转变策略研究[D]. 王少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例谈初中物理实验创新[J]. 谢志成,张军. 物理之友, 2018(10)
  • [7]基于ARCS模型的高中物理光学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D]. 雷煜.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8]初中生几何光学部分相异构想的调查研究[D]. 迟浩. 曲阜师范大学, 2014(01)
  • [9]光学演示器[J]. 岳树峰.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0(S2)
  • [10]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演示器[J]. 黄新成,岳树峰.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0(09)

标签:;  ;  ;  ;  ;  

激光手电筒折射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