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每公顷13.7t~15.9t干物质产量分布规律及其指标研究

春玉米每公顷13.7t~15.9t干物质产量分布规律及其指标研究

一、公顷产量13.7t~15.9t春玉米干物质生产分配规律及其指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正波[1](2020)在《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华北夏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矮壮素(chlorocholine chloride,CCC)是一种季铵类植物生长延缓剂,具有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根系发育及调控作物养分代谢的功能。针对华北夏玉米施氮量高和氮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于2018和201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省新乡试验站进行了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华北夏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以京农科728(JNK 728)和中单909(ZD 909)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矮壮素基施处理,副区为施氮处理,氮肥(纯氮)梯度分别设置N0、N1、N2、N3(0 kg hm-2、62.5 kg hm-2、125.0 kg hm-2、187.5 kg hm-2)4个水平。研究CCC基施处理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氮素吸收、同化、分配和积累的影响,揭示矮壮素对华北夏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CCC处理降低了夏玉米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且在同等施氮水平,CCC处理下,玉米产量呈增加趋势。JNK 728和ZD 909在CCC处理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均为125 kg hm-2,均较常规氮肥处理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187.5 kg hm-2)降低33.4%;在CCC处理下,JNK 728和ZD 909在2018年的最高产量分别为9977 kg hm-2和10330 kg hm-2,分别比常规氮肥处理增加7.1%和0.3%;2019年最高产量分别为12645 kg hm-2和12587 kg hm-2,分别比常规氮肥处理增加4.1%和0.4%。2.CCC处理提高了低中氮水平下夏玉米的光合性能。在低中氮水平下(N1、N2:62.5 kg hm-2、125.0 kg hm-2),CCC处理提高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相比常规氮肥处理,JNK 728平均分别增加8.1%和8.2%,ZD 909平均分别增加12.4%和5.2%。整个生育期内JNK728光合势和净同化率较常规氮肥平均分别增加了6.1%和13.8%,ZD 909平均分别增加6.2%和10.1%,JNK 728和ZD 909灌浆期穗位叶的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16.5%和11.6%,从而促进了光合产物的积累,改善了光合性能,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3.CCC处理提高了低中氮水平下夏玉米功能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了氮素的吸收利用。在低中氮(N1、N2:62.5 kg hm-2、125.0 kg hm-2)水平下,CCC处理相比常规氮肥处理,JNK 728叶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生育期内平均分别增加了17.3%、8.7%、12.6%、3.3%和14.0%,ZD 909平均分别增加了15.0%、10.2%、26.0%、12.6%和7.0%。4.CCC处理促进了夏玉米生育期内耕层土壤(0-60 cm)无机氮的积累,促进了氮素利用。不同施氮梯度下,相比常规氮肥处理,矮壮素处理提高了两个品种玉米生育期内耕层土壤NO3--N和NH4+-N含量。在低中氮水平下(N1、N2:62.5 kg hm-2、125.0 kg hm-2),矮壮素处理相比常规氮肥处理,JNK 728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8.9%、10.0%、15.7%和24.8%,ZD 909分别增加20.9%、5.7%、14.9%和71.7%。综上所述,CCC基施处理提高了华北夏玉米在低中氮水平下的氮素利用率及产量。其中,在125 kg hm-2氮素水平下,CCC基施对夏玉米减氮增产效果最优。本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夏玉米区减氮增效化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张鑫[2](2019)在《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光合生理、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1982年至2015年丹东农业科学院和沈阳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10个代表性玉米品种为试材,在连作一年、连作两年和轮作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的光合生理相关参数、养分含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相关性状。探讨了连作和轮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的光合生理、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养分吸收和产量形成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光合特性比较的影响连作条件下,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叶色值和净光合速率均低于轮作条件下的。在熟蜡期,与轮作相比,连作一年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叶色值、净光合速率分别减少4.38%,4.38%,5.12%;连作两年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叶色值、净光合速率分别减少9.48%,5.99%,8.25%。说明,在蜡熟期,轮作条件下玉米的光合截获和光合能力显着高于连作条件下。这有利于玉米获得更高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2.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植株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连作条件下,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各生育时期的茎秆、叶、叶鞘、苞叶、穗轴、籽粒氮、磷、钾的百分含量均低于轮作条件下的。在成熟期,与轮作相比,连作一年玉米品种各器官氮素的减少率依次为6.99%、10.15%、2.13%、3.23%、1.47%、8.17%;各器官磷素的减少率依次为3.79%、12.10%、3.14%、6.57%、8.98%、3.15%;各器官钾素的减少率依次为4.39%、7.17%、7.65%、7.93%,5.12%、9.69%;连作两年玉米品种各器官氮素的减少率依次为7.44%、12.82%、10.79%、4.10%、2.77%、10.91%;各器官磷素的减少率依次为8.14%、14.91%、5.06%、7.68%、9.85%、14.17%;各器官钾素的减少率依次为9.61%、10.03%、11.79%、9.35%、12.07%、14.48%。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每生产100g籽粒所需的氮、磷、钾养分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玉米的养分利用效率得到了改良。3.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连作条件下,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各生育时期的茎秆、叶、叶鞘、苞叶、穗轴、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单株生物量均低于轮作条件下的。在成熟期,与轮作相比,连作一年玉米品种茎秆、叶、叶鞘、苞叶、穗轴、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率依次为9.96%、8.99%、7.65%、10.22%,6.26%、6.86%、10.07%;连作两年玉米品种茎秆、叶、叶鞘、苞叶、穗轴、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率依次为11.64%、12.55%、13.74%、8.85%、12.23%、12.08%;连作一年玉米品种单株生物量减少率为8.04%;连作两年玉米品种单株生物量减少率为8.58%。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玉米的茎秆干重、叶片干重、叶鞘干重、苞叶干重、穗轴干重、籽粒干重和单株生物量的减少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连作对玉米单株生物量以及茎秆、叶、叶鞘、苞叶、穗轴、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变小。4.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连作条件下,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的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百粒重、穗数均低于轮作条件下的。近期育成品种百粒重显着高于早期和中期育成品种百粒重。百粒重的减少率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连作对玉米百粒重的影响变小。与轮作相比,连作玉米产量的减少率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当代品种比老品种更耐连作。

王泽林[3](2018)在《覆膜和施氮量对旱作春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春玉米是黄土塬旱作农业区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水分是限制该地区旱地作物产量最主要的因素。覆膜是目前黄土高原旱作农业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长武旱作春玉米为对象,通过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和氮肥施用对旱作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及氮素吸收分配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对地下土壤矿质氮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根层养分水分对高产群体的支撑作用与调控途径,为旱地春玉米节水高产和肥料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施氮和地膜覆盖及二因素互作显着提高春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在地膜覆盖条件下施氮量250 kg/hm2条件下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最优,但过量施氮不利于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提高。2.施氮和地膜覆盖及二因素互作显着提高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和花后累积量及比例。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和花后干物质累积量及比例均以地膜覆盖条件下施氮量250 kg/hm2最高,过量施氮不利于干物质累积量和花后干物质累积量及比例提高。3.施氮和地膜覆盖及二因素互作显着提高春玉米各生育时期氮素累积量和花后累积量,在地膜覆盖条件下氮肥增加各生育时期氮素累积量和花后累积量更显着。氮素累积量和花后累积量均以地膜覆盖条件下施氮量250 kg/hm2最高,过量施氮不利于氮素累积量和花后累积量提高。4.施氮和地膜覆盖及二因素互作显着提高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各营养器官的含氮量和转移量。地膜覆盖条件下施氮量250 kg/hm2茎和叶氮素转移量最高,分别为30.7-31.6kg/hm2和65.6-66.6 kg/hm2,过量施氮不利于氮素转移量的提高。5.施氮增加收获后0-100 cm、100-200 cm和0-200 cm硝铵态氮累积量。地膜覆盖降低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各土层硝铵态氮含量,降低了收获后0-100 cm、100-200 cm和0-200 cm硝铵态氮累积量。6.地膜覆盖未显着增加玉米全生育期的耗水量,但改变了玉米的阶段耗水量。地膜覆盖显着提高了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以N250处理为例,地膜覆盖处理水分利用率分别为40.6 kg ha-1 mm-1(2016年)和30.5 kg ha-1 mm-1(2017年),而不覆盖处理水分利用率分别为29.1 kg ha-1 mm-1(2016年)和12.9 kg ha-1 mm-1(2017年)。

伍大利[4](2018)在《滴灌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东北地区的玉米生长受到气候变化(季节性干旱、冷害)的影响,在施肥技术方面,农民习惯于一次性施肥,可能导致肥料利用效率下降问题。滴灌施肥是同时解决水分与养分高效利用的有效手段,在经济作物(蔬菜和水果等)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东北玉米生产中,对于高效、实用、经济的滴灌施肥方式缺乏深入的研究,为了明确东北气候及土壤条件下,滴灌及不同滴灌施肥模式(地面、地下及膜下滴灌)对玉米的增产增效效果,本研究分别在沙土和黑土上进行了 4年和2年的田间滴灌施肥试验,设置了 5个处理,分别为雨养(CK)、滴灌(DI)、地面滴灌施肥(SDF)、地下滴灌施肥(SSDF)及覆膜滴灌施肥(SDFP),评价了不同滴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同时,在沙土上设置了一个两个氮水平(N240及N180)试验,以农民习惯为对照,比较了滴灌氮肥(DF-N)和滴灌氮磷钾肥(DF-NPK)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沙土地上,与雨养(CK)相比,在干旱年份,滴灌(DI)显着增加了玉米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干物质累积、肥料偏生产力及产量,但水分生产力没有显着提升;在多雨年份,DI没有增加玉米产量。无论在多雨年份还是干旱年份,滴灌施肥(SDF、SSDF及SDFP)均显着增加了玉米产量、肥料偏生产力以及水分生产力。(2)两种土壤相比,滴灌施肥在沙土上的增产幅度(SDF:31%-53%)要高于在黑土(SDF:11%-24%)。在滴灌水分优化(DI)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滴灌施肥进行养分优化,在沙土和黑土上的增产幅度分别为9%-11%和3%-7%。(3)在沙土和黑土上,三种滴灌施肥方式之间的干物质累积、产量以及肥料偏生产力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4)在沙土地上,滴灌氮磷钾肥相对于滴灌氮肥,显着促进了磷的吸收、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回收率及水分生产力。(5)在沙质土壤中,DI、SDF、SSDF和SDFP的净收益分别为13%、28%、31%和10%;黑土上,无论是滴灌还是任何一种滴灌施肥处理,都没有明显增加净收益的优势。(6)滴灌施肥显着增加了玉米的总根系干重及根长密度,并且主要是增加了 0-20cm 土壤深度细根(直径L<0.5mm)根长,在宽窄行种植条件下,滴灌施肥增加了玉米窄行上的根长密度。综上所述,建议在沙土上采用SDF和SSDF提高玉米产量、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不建议在黑土上采用滴灌和滴灌施肥。

徐宗贵[5](2017)在《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塬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差异的影响,旨在揭示旱地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规律,确定与降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密度。于2015-2016年以豫玉22、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置D1(52500株·ha-1)、D2(67500株·ha-1)、D3(82500株·ha-1)和D4(97500株·ha-1)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玉米各生育时期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量、产量相关性状、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率(RUE)等的变化规律,以及土壤养分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及植株性状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叶绿素含量(Chl)、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均降低,而LAI增加,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Pn降低1.32 umolCO2·m-2·s-1,Tr降低0.297 mmol·m-2·s-1,LAI增加0.181。春玉米基部茎粗、穗长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穗长平均降低0.86 cm,基部茎粗平均减小0.09 cm,豫玉22和郑单958倒伏率随之增大,但先玉335各密度下均未出现倒伏。(2)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有效穗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着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降低(P<0.05),密度每增加1万株·ha-1,穗粒数平均减少45粒,千粒重平均减小12 g。3个品种籽粒产量均以D2密度最高。在D2密度下,2015年豫玉22、郑单958、先玉335产量分别为10.52、9.59、9.14 t·ha-1,2016年分别为11.37、9.73、9.77 t·hm-2。密度从5.25万株·ha-1增加加到6.75万株·ha-1,两年内平均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21.9%、19.5%和7.5%;密度从6.75万株·ha-1增加加到9.75万株·ha-1,籽粒产量分别降低了19.8%、15.4%和7.7%。(3)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增加种植密度加大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等的消耗。2015-2016年3个品种在不同密度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不同,但两年趋势一致,年份间2015<2016。其中表层(0-20 cm)和中层(2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下层(40-60 cm)变化规律明显,0-60 cm土层平均值豫玉22表现为“减-增”,郑单958和先玉335表现为降低。密度每增加1万株·ha-1,0-20 cm土壤有机质平均减小0.44 g·kg-1。2015-2016年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土层表现为:表层>中层>下层,且在表层(0-20cm)土壤全氮含量差异较中、下层明显,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降低。D1-D4密度分别为:0.64、0.63、0.65、0.58 g·kg-1,在2016年分别为0.90、0.91、0.94、0.86 g·kg-1。(4)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WUE和RUE的影响。两年中豫玉22和郑单958在D2密度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而2015年先玉335在D3密度时有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在D1至D3密度时,豫玉22和郑单958光能利用率(RUE)均随密度增大而提高,到D4密度下RUE开始缓慢降低;而先玉335的RUE在D1至D4密度时一直呈现增加的趋势。在不同密度下3个品种RUE在2015和2016年两年间均表现为豫玉22>先玉335>郑单958。(5)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在2015年,豫玉22、郑单958和先玉335平均纯收益分别为9795、8767、8643元·ha-1;在2016年,平均纯收益分别为10224、8636、8835元·ha-1。两年内品种间平均纯收益均表现为D2>D3>D1>D4,密度间平均纯收益均表现为豫玉22>先玉335>郑单958。在D2和D3密度(即6.75和8.25万株·ha-1)下,3供试玉米品种均达到本品种的最高产量和次高产量,进一步结合产量、干物质积累量、WUE、RUE与密度的回归方程,可以确定种植密度为7.26万株·ha-1时具有最大WUE,为7.40万株·ha-1时具有最大产量,为8.47万株·hm-2时具有最大RUE,为8.55万株·ha-1时具有最大干物质积累量,但我们追求的是最大经济产量,且高密度下籽粒产量降低,群体倒伏率线性增大。因此,将最大WUE和最大产量对应密度(7.26—7.40万株·ha-1)作为最佳种植密度范围。在渭北旱塬旱地不同株型玉米品种最适种植密度:豫玉22、郑单958和先玉335玉米分别为7.25、7.40、7.32万株·ha-1,其中豫玉22稳产性和丰产性较高,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最适种植密度范围为7.26—7.40万株·ha-1,稀植型品种宜采用较低密度,密植型品种宜采用较高密度。

华伟[6](2016)在《吉林省东部冲积土玉米氮磷互作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为合理平衡施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本论文以吉林省东部冲积土地区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设置氮肥和磷肥各五个水平,研究不同氮磷肥配施对吉林省东部玉米的产量、生物产量、养分吸收积累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氮肥和磷肥产量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表明:氮肥和磷肥与产量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典型的抛物面型关系,氮磷互作能明显提高玉米产量。由模拟方程得出最佳施肥量:氮为270.56kg/hm2,磷为185.4kg/hm2,此时产量最高,为12621.9kg/hm2。氮肥和磷肥对玉米产量有显着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玉米产量随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施用量超过某一阀值时,产量下降。本试验以处理(N280P110)产量最高,为12796.4kg/hm2,达到高产水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公顷穗数。2.氮肥和磷肥互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有促进作用,在生育周期前期和后期,干物质积累速度缓慢,中期积累速度快,总体趋势呈S型,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先增加后减少;氮磷配施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以处理(N280P110)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386.45g/株。3.氮肥和磷肥互作显着促进植株氮素吸收,各处理植株氮素积累量随着植物生育期的进行而增长,整个过程中,氮素积累量出现了两次快速增长阶段,第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出现在拔节期(出苗后47天)-喇叭口期(出苗后63天),第二个快速增长阶段出现在抽雄期(出苗后74天)~灌浆期(出苗后93天);在各氮肥处理中,氮素吸收速率和吸收积累量差异显着,N70、N140、N280、N420处理的平均吸收积累量分别比NO处理高24%、39%、66%、65%。处理(N280P110)氮素积累量在生育期内最高,到成熟期为280.14kg/hm2。4.氮肥和磷肥互作对植株磷素积累量的影响与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大致相同,各处理植株磷素积累量随着植物生育期的进行而增长,整个过程中,磷素积累量出现了三次快速增长阶段,其中喇叭口期(出苗后63天)-抽雄期(出苗后74天)积累速率最快,平均增长24.53kg/hm2占平均总量的39%,磷肥对植株磷素积累量影响占主导地位,在各磷肥处理中,磷素吸收速率和吸收积累量差异显着,P55、P110、P220、P330处理的平均吸收积累量分别比PO处理高24%、67%、50%、37%。处理(N280P110)磷素积累量在生育期内最高,到成熟期为89.22kg/hm2。5.氮磷互作条件下,玉米的氮效率与磷效率的各项指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对比分析各处理的各项指标,在各磷肥处理中,P110的平均氮肥利用率最高,其中(N280P110)为42.19%,农民常规处理氮肥利用率为30.71%;在各氮肥处理中,N280的平均磷肥利用率最高,其中(N280P110)为35.41%,农民常规处理磷肥利用率为20.86%。6.研究表明,本实验最优处理(N280P110)的产量为12796.4 kg/hm2,氮肥利用率为42.19%,磷肥利用率为35.41%。

李焕春,张君,赵沛义,安昊,段玉,王博[7](2015)在《供氮水平对内蒙古土默川灌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阐明内蒙古土默川灌区春玉米施用氮肥的肥效,确定节约型施氮量,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0、180、240、300、360和480 kg hm-2)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利用率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当供氮量高于240 kg hm-2后产量不再增加。供氮量为180 kg hm-2时氮素偏生产力最高,2年平均为63.7 kg kg-1,随着供氮量增加显着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在供氮用量为180240 kg hm-2时最高,2年平均,最大值分别为39.5%和24.1 kg kg-1。供氮量大于240 kg hm-2后土壤氮素的表观平衡出现盈余。所以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供氮量为180240 kg hm-2为较适宜。

王朦[8](2014)在《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与氮磷施用量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适宜的氮肥和磷肥施用量,以及施用时期和分配比例,对玉米的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在吉林省中部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为,N3(施N315kg/hm2)处理产量最高,为11440.5kg/hm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公顷穗数>千粒重。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与产量成正比, N3处理的植株干物质累积总量最高,达到了2218.3g/株。各个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大小为:N3处理>N2处理>N1处理>N0处理>CK处理。适宜的氮肥施用量能使植株氮、磷和钾的吸收累积量呈现增加的趋势,N3处理在全育期植株氮、磷和钾吸收累积量均为最高。N3处理的氮收获指数为67.9%,氮肥利用率为26.5%,氮肥农学利用率为7.2kg/kg。磷收获指数为36.6%,磷利用效率为37.6%,磷肥农学利用效率为22.7kg/kg。钾素收获指数为23.4%,钾肥利用率为59.4%,钾肥农学利用率为18.1kg/kg。2.不同磷肥施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处理T4(施P2O5140kg/hm2)产量最高,为13899.5kg/hm2,产量构成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公顷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依据拟合出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试验区理论最高产量施磷量为154.7kg/hm2,试验区理论最高产量为14334.1kg/hm2。在磷肥施用时期及分配比例试验中,T11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了13917.8kg/hm2,即总施磷量的50%作基肥,在拔节期和喇叭期分别追施总施磷量的25%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不同施磷量对玉米整个生育期干物质量累积的影响表现为,T8处理的干物质累积总量最高,达到了2021.2g/株。其各个施磷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大小为:T8>T11>T10>T4>T5>T3>T9>T7>T6>T1>T0>T2>CK。适宜的磷肥施用量可使玉米植株在整个生育期的氮素、磷素和钾素的积累量呈现增加的趋势。T4处理在整个生育期中的氮素、磷素和钾素累积量均为最高。T4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为74.8%,氮肥利用率为48.6%,氮肥农学利用率为10.7kg/kg。磷收获指数为45.6%,磷利用效率为24.9%,磷肥农学利用效率为22.9kg/kg。钾素收获指数为29.5%,钾肥利用率为48.5%,钾肥农学利用率为22.9kg/kg。3.在本试验条件下,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氮肥施用模式为:氮肥施用量为300kg/hm2-315kg/hm2,其中总施N量的30%作基肥,30%作拔节期追肥,40%作抽雄期追肥;磷肥施用量(P2O5)为80kg/hm2-140kg/hm2,总施磷量的50%的作基肥,在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分别追施总施磷量的25%;钾肥施用量(K2O)100kg/hm2-140kg/hm2作基肥一次施入,可获得最高产量。

吴良泉[9](2014)在《基于“大配方、小调整”的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区域配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生产方式和规模化生产的肥料工业之间的矛盾要求区域配肥在理论和技术上有新的突破。本文在明确了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施肥分区的基础上,通过大样本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研究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不同区域的磷肥和钾肥效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磷肥恒量监控建立了大区域的磷肥推荐技术指标;基于钾肥肥效反应建立了大区域的钾肥推荐技术指标;并结合区域气候、栽培和土壤条件等特点制定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不同区域的肥料配方与施肥建议。最后,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的农学和经济效应。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整理与分析2005-2010年在全国开展的7081、4232和9608个玉米、小麦和水稻田间肥效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玉米、小麦和水稻施磷增产效果显着,其中小麦施用磷肥的增产效果最佳(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下全国小麦的平均增产量为0.9t ha-1,增产率为18.8%,缺磷区相对产量为85.8%,磷肥的农学效率为8.8kg kg-1),玉米次之(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下全国玉米的平均增产量为1.1t ha-1,增产率为15.7%,缺磷区的相对产量为88.0%,磷肥的农学效率为12.4kg kg-1),水稻较低(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下全国水稻的平均增产量为0.8t ha-1,增产率为12.8%,缺磷区的相对产量为89.9%,磷肥的农学效率为13.1kg kg-1)。在玉米上,表现为东北春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和西南玉米区的增产效果要高于华北夏玉米区;在小麦上,表现为华北灌溉冬麦区的增产效果略低于其它区域;在水稻上,表现为东北单季稻区和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的增产效果较好,江南华南单双季稻区和西南高原山地单季稻区的增产效果较差;长江流域中游单双季稻区的早稻施磷效果大于晚稻。作物的施磷效应一方面受到土壤速效磷状况的直接影响,随着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高,施磷的增产效应呈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受到不同生产体系和种植制度的影响,特别是温度和水份的影响。(2)通过整理与分析2005-2010年在全国开展的3124、3924和9490个玉米、小麦和水稻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钾处理相比,东北春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华北夏玉米区和西南玉米区玉米施钾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4.0%,4.3%,14.7%,19.4%;与不施钾处理相比,全国小麦施钾的平均增产量为0.7t ha-1,增产率为12.5%,缺钾区相对产量为90.0%,钾肥农学效率为7.2kgkg-1;与不施钾处理相比,全国水稻施钾的平均增产量为0.8t ha1,增产率为12.5%,缺钾区的相对产量为90.1%,钾肥农学效率为9.1kg kg-1。本研究发现钾肥肥效反应仅部分受到土壤速效钾的影响,站点属性(例如县域,品种,土壤类型和年份等因素)的差异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钾肥的增产效应,随着产量水平的升高,施钾的增产效果更佳。(3)通过44个夏玉米田间试验的955组植株磷测试数据和56个夏玉米田间试验的953组植株钾测试数据的分析表明,当前优化施肥下夏玉米生产1吨籽粒需磷(P)和钾(K)量分别为3.20kg和15.0kg。单位籽粒产量需磷量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主要原因是收获指数的增加与籽粒磷浓度的下降;单位籽粒产量需钾量随着产量水平相对稳定,这主要是收获指数增加和秸秆钾浓度增加(由14.0g kg-1增加到18.1g kg-1)相互抵消而籽粒钾浓度基本维持在3.2g kg-1所造成的结果。(4)在建立了大区域磷素肥力分级指标和明确了作物磷素需求量的基础上,基于磷肥恒量监控建立了区域的磷肥推荐技术指标;同时基于钾肥肥效反应建立了区域的钾肥推荐技术指标。结果显示,我国玉米12个施肥亚区的磷肥推荐用量平均为75kgP2O5ha-1(46-123kg P2O5ha-1),钾肥推荐用量平均为54kg K2O ha-1(30-64kg K2O ha-1);7个小麦施肥亚区的磷肥推荐用量平均为77kg P2O5ha-1(55-88kg P2O5ha-1),钾肥推荐用量平均为50kgK2Oha-1(33-59kg K2O ha-1);8个水稻施肥亚区的磷肥推荐用量平均为71kg P2O5ha-1(59-84kg P2O5ha-1),钾肥推荐用量平均为62kg K2O ha-1(45-80kg K2O ha-1)。(5)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的养分推荐用量及气候、栽培和土壤条件的差异,根据“大配方、小调整”的技术思路确定了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不同生态区域的肥料配方及施肥建议。在12个玉米施肥亚区总共确定了16个区域肥料配方,包括12个基追结合施肥下的配方和4个一次性施肥配方;7个小麦施肥亚区总共确定了9个区域肥料配方,包括7个基追结合施肥方式下的配方和2个一次性施肥配方;8个水稻施肥亚区总共确定了11个区域肥料配方,其中包括7个高浓度配方和4个中浓度配方。(6)通过2011-2013年的178组田间试验证明,“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比习惯施肥显着提高了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玉米上(n=63),该技术比农民习惯处理的产量提高9.0-11.4%、氮肥利用效率提高18-22%、经济效益提高1255-1433Yuan ha-1;在小麦上(n=36),该技术比农民习惯处理的产量提高7.6-11.7%、氮肥利用效率提高29-35%、经济效益提高1476-1688Yuan ha-1;在水稻上(n=79),该技术比农民习惯处理的产量提高8.3-10.5%、氮肥利用效率42-48%、经济效益提高2044-2388Yuan ha-1。

郭昱[10](2013)在《春播和夏播玉米产量形成特点的研究及适宜品种的筛选》文中认为本试验以川单418、中单808和正红6号等1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采取裂区试验设计,设春播(3月3日)和夏播(5月13日)2个播期处理,比较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在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磷钾吸收与运转、产量构成等方而的差异,并筛选出适宜春播和夏播的玉米品种,以期为春、夏播玉米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总体上,在拔节期,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LAI差异不大,至吐丝期夏播玉米的LAI高于春播玉米;吐丝期春播玉米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高于夏播玉米。耐夏播能力较强的品种表现出夏播处理下LAI高出春播的差值较大,净光合速率与春播差值较小甚至高于春播,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与春播的差值较小。这说明夏播玉米在一定程度上通过LAI上的优势缩小与春播玉米产量上的差距,而且夏播玉米的光合潜能较之春播玉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春播玉米在生长早期干物质积累量大于夏播玉米,生长后期则是夏播玉米大于春播玉米,说明玉米生长后期夏播玉米干物质积累速度明显大于春播。在干物质分配上,夏播玉米在拔节期和吐丝期干物质分配中心的分配比例比春播更高,而夏播玉米的干物质转运能力低于春播玉米,故此春播玉米成熟期雌穗的所占干物质的比重大于夏播,这可能是导致夏播玉米籽粒产量低于春播玉米的重要原因。所以提高夏播玉米干物质转运能力是夏播玉米增产的重要方法。3、春、夏播玉米氮、磷和钾的吸收、积累和转运规律类似,但是在吸收的量上存在差异。每生产100kg籽粒春播玉米需吸收氮2.05kg、磷0.28kg和钾1.94kg,N:P:K=1:0.14:0.94;夏播玉米需吸收氮2.1kg、磷0.36kg和钾1.82kg,N:P:K=1:0.17:0.87。夏播玉米较之春播磷的需求量增大,钾的需求量减小,所以夏播玉米需适量增加磷肥。在三个生育时期叶片和茎鞘的磷含量及积累量夏播玉米均明显高于春播玉米;夏播钾素含量和积累量在成熟期的叶片及茎鞘都明显低于春播;拔节期夏播氮素含量高于春播,至吐丝期春播的氮素含量高于夏播,氮素的含量在拔节期和吐丝期均田叶片氮素含量不同导致地上部分总和的差异,拔节期夏播氮素含量高于春播,至吐丝期春播的氮素含量高于夏播。4、多数品种春播产量高于夏播,但总体平均差异不显着,无论是春播还是夏播,品种间的产量差异较大,春播以中单808产量最高,其次为川单428、正红505、成单30和正红311;夏播以中单808和川单418产量最高,其次为川单428和长玉19。春播和夏播的产量差异在品种间差异也较大,正红505、正红311、川单428、成单30等品种春播产量高于夏播,但川单418、正红6号、正红2号和长玉19夏播产量略高于春播,表明不同品种的耐夏播能力差异较大,川单418、正红6号等品种的耐夏播能力较强。

二、公顷产量13.7t~15.9t春玉米干物质生产分配规律及其指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顷产量13.7t~15.9t春玉米干物质生产分配规律及其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华北夏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我国氮肥利用现状
        1.2.2 作物对氮肥吸收利用及其影响因素
        1.2.3 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氮素利用的影响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1.2.6 矮壮素研究现状
        1.2.7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夏玉米产量
        2.2.2 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
        2.2.3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冠层特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3 测定方法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
        3.2.2 夏玉米功能叶叶绿素含量
        3.2.3 夏玉米功能叶净光合速率
        3.2.4 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
        3.2.5 夏玉米净同化率
        3.2.6 夏玉米光合势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氮代谢酶活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3 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夏玉米功能叶硝酸还原酶活性
        4.2.2 夏玉米功能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4.2.3 夏玉米功能叶谷氨酸合成酶活性
        4.2.4 夏玉米功能叶谷丙转氨酶活性
        4.2.5 夏玉米功能叶谷草转氨酶活性
        4.2.6 夏玉米功能叶可溶性蛋白含量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3 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夏玉米氮素积累量
        5.2.2 夏玉米不同耕层土壤氮素变化
        5.2.3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光合生理、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玉米叶片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1.1.2 玉米养分的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关系
        1.1.3 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关系
        1.1.4 玉米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1.1.5 连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形态指标
        2.3.2 叶片光合指标
        2.3.3 养分积累与分配
        2.3.4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2.3.5 农艺性状与产量指标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形态指标的影响
        3.1.1 株高
        3.1.2 茎粗
    3.2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叶面积指数
        3.2.2 叶色值
        3.2.3 净光合速率
    3.3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3.1 氮素的积累与分配
        3.3.2 磷素的积累与分配
        3.3.3 钾素的积累与分配
        3.3.4 每生产100g籽粒需要的养分含量
        3.3.5 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氮,磷,钾收获指数
    3.4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4.1 不同生育时期的单株生物量
        3.4.2 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
    3.5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5.1 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4 结论与讨论
    4.1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形态指标的影响
    4.2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4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5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3)覆膜和施氮量对旱作春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覆膜高产体系的建立
        1.2.2 旱地农田覆膜对土壤水分影响研究
        1.2.3 高产玉米叶面积指数变化动态研究
        1.2.4 高产玉米产量与干物质积累关系的研究
        1.2.5 高产玉米植株氮素积累和分配的研究
        1.2.6 满足高产群体结构和功能的根层氮素需求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覆膜与施氮对旱作春玉米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2.2.2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干物质累积动态的影响
        2.2.3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2.4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叶片光合效率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覆膜和施氮对旱作春玉米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氮素积累的影响
        3.2.2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各器官氮素含量的影响
        3.2.3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花前和花后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2.4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氮素转运效率的影响
        3.2.5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覆膜与施氮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矿质氮时空动态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土壤样品采集和测定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4.2.2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土壤铵态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覆膜和施氮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土壤样品采集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5.2.2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5.2.3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农田耗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5.2.4 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有
    6.2 本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滴灌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案
第二章 滴灌施肥对沙土区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滴灌施肥对东北黑土春玉米产量、养分水分利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不同滴灌施肥方法及氮水平对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滴灌施肥技术的示范推广及效果分析
    5.1 黑土区实验示范
    5.2 沙土区示范效果
第六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6.1 滴灌及滴灌施肥在沙土和黑土上的效果比较
    6.2 三种滴灌施肥方式在沙土和黑土上的效果比较
    6.3 主要结论
    6.4 研究创新点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研究进展
        1.1.1 国内玉米产量构成因素试验研究进展
        1.1.2 国内玉米密植高产试验研究进展
    1.2 国外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与技术路线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第三章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能力的影响
    3.1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抽雄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抽雄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3.3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1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植株倒伏与穗部性状的影响
    4.2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3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4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经济效益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田间养分的影响
        5.1.1 土壤有机质含量
        5.1.2 土壤全氮
        5.1.3 土壤全磷含量
        5.1.4 土壤全钾含量
    5.2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土壤养分的影响
        6.1.2 品种类型对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6.1.3 种植密度对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吉林省东部冲积土玉米氮磷互作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素对玉米的影响
        1.2.2 氮素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3 磷素对玉米的影响
        1.2.4 磷素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5 氮磷配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品种
        2.1.2 供试肥料
        2.1.3 供试土壤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方法及时期
    2.4 测试项目及方法
    2.5 数据分析及相关计算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磷互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1.1 氮磷互作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分析
        3.1.2 氮磷互作与产量的关系
    3.2 氮磷互作对玉米生物产量的的影响
        3.2.1 氮磷互作对玉米干物质量积累影响
        3.2.2 氮磷互作对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的影响
    3.3 氮磷互作对玉米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3.3.1 氮磷互作对玉米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3.3.2 氮磷互作对玉米氮素阶段积累量的影响
        3.3.3 氮磷互作对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3.4 氮磷互作对玉米植株磷素吸收、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3.4.1 氮磷互作对玉米植株磷素(P_2O_5)积累量的影响
        3.4.2 氮磷互作对玉米磷素阶段积累量的影响
        3.4.3 氮磷互作条件下对玉米各器官磷素(P_2O_5)积累分配的影响
    3.5 氮磷互作条件下养分及肥料利用率分析
        3.5.1 氮磷互作对玉米氮效率的影响
        3.5.2 氮磷互作对玉米磷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氮磷互作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4.2 氮磷互作对玉米生物产量的研究
    4.3 氮磷互作对玉米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分配的研究
    4.4 氮磷互作对玉米植株磷素吸收、积累和分配的研究
    4.5 氮磷互作对玉米氮效率和磷效率的研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供氮水平对内蒙古土默川灌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基本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1.4 分析与计算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供氮水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2 供氮水平对玉米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
    2.3 供氮水平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8)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与氮磷施用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3 主要内容、技术路线、拟解决问题及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方法及时期
    2.4 测试项目及方法
    2.5 数据分析与相关计算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施用量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3.2 磷施用量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2 施氮量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4.3 施磷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4 施磷量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基于“大配方、小调整”的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区域配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
        1.2.2 肥效反应
        1.2.3 作物养分需求规律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不同区域玉米施磷效应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中国玉米施肥分区
        2.2.2 数据来源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区域玉米施磷效应
        2.3.2 不同区域土壤有效磷含量对玉米施磷效应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不同区域小麦施磷效应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中国小麦施肥分区
        3.2.2 数据来源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区域小麦施磷效应
        3.3.2 土壤有效磷含量对小麦施磷效应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不同区域水稻施磷效应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中国水稻施肥分区
        4.2.2 数据来源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区域水稻施磷效应
        4.3.2 不同区域土壤有效磷含量对水稻施磷效应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不同区域玉米施钾效应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钾肥施用现状调查
        5.2.2 田间肥效试验
        5.2.3 取样和实验室分析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当前农民施钾现状
        5.3.2 不同区域玉米施钾效应
        5.3.3 玉米施钾增产效应的变异来源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不同区域小麦施钾效应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中国小麦施肥分区
        6.2.2 数据来源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区域小麦施钾效应
        6.3.2 土壤有效钾含量对小麦施钾效应的影响
        6.3.3 不同产量水平下的小麦施钾效应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中国不同区域水稻施钾效应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中国水稻施肥分区
        7.2.2 数据来源
        7.2.3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区域水稻施钾效应
        7.3.2 不同区域土壤有效钾含量对水稻施钾效应的影响
        7.3.3 不同产量水平下的水稻施钾效应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不同产量水平夏玉米的磷素需求规律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数据库来源
        8.2.2 植株分析
        8.3.3 数据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产量、磷浓度和磷吸收
        8.3.2 不同磷管理策略下的磷需求
        8.3.3 优化施磷下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磷需求
        8.3.4 不同产量水平下花前花后干物质和磷累积动态
    8.4 讨论
    8.5 小结
第九章 不同产量水平夏玉米的钾素需求规律
    9.1 前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数据库来源
        9.2.2 植株分析
        9.3.3 数据分析
    9.3 结果与分析
        9.3.1 产量、钾浓度和钾吸收
        9.3.2 不同钾管理策略下的钾需求
        9.3.3 优化施钾下不同产量水平下的钾需求
        9.3.4 不同产量水平下花前花后干物质和钾累积动态
    9.4 讨论
    9.5 小结
第十章 中国玉米区域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及肥料配方研究
    10.1 前言
    10.2 材料方法
        10.2.1 中国玉米施肥分区
        10.2.2 不同区域氮肥总量控制
        10.2.3 不同区域磷肥恒量监控
        10.2.4 不同区域钾肥肥效反应
        10.2.5 区域大配方设计及小调整方案
    10.3 结果与分析
        10.3.1 不同区域氮肥推荐用量
        10.3.2 不同区域磷肥推荐用量
        10.3.3 不同区域钾肥推荐用量
        10.3.4 不同区域的大配方
    10.4 讨论
        10.4.1 区域间养分推荐用量的差异及其原因
        10.4.2 玉米配方设计中氮肥基追分配的问题
        10.4.3 大配方与小调整的关系
    10.5 小结
第十一章 中国小麦区域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及肥料配方研究
    11.1 前言
    11.2 材料方法
        11.2.1 中国小麦施肥分区
        11.2.2 不同区域氮肥总量控制
        11.2.3 不同区域磷肥恒量监控
        11.2.4 不同区域钾肥肥效反应
        11.2.5 区域大配方设计及小调整方案
    11.3 结果与分析
        11.3.1 不同区域氮肥推荐用量
        11.3.2 不同区域磷肥推荐用量
        11.3.3 不同区域钾肥推荐用量
        11.3.4 不同区域的大配方
    11.4 讨论
        11.4.1 我国小麦生产中氮肥的合理施用
        11.4.2 我国小麦生产中磷肥的合理施用
        11.4.3 我国小麦生产中钾肥的合理施用
    11.5 小结
第十二章 中国水稻区域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及肥料配方研究
    12.1 前言
    12.2 材料方法
        12.2.1 中国水稻施肥分区
        12.2.2 不同区域氮肥总量控制
        12.2.3 不同区域磷肥恒量监控
        12.2.4 不同区域钾肥肥效反应
        12.2.5 区域大配方设计及小调整方案
    12.3 结果与分析
        12.3.1 不同区域氮肥推荐用量
        12.3.2 不同区域磷肥推荐用量
        12.3.3 不同区域钾肥推荐用量
        12.3.4 不同区域的大配方
    12.4 讨论
        12.4.1 我国水稻氮磷肥的合理施用
        12.4.2 中低浓度水稻配方肥的设计与高产条件下钾肥用量的调整
    12.5 小结
第十三章 “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的试验验证
    13.1 前言
    13.2 材料与方法
        13.2.1 数据来源
        13.2.2 试验设计
        1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3 结果与分析
        13.3.1 “大配方、小调整”与农民习惯在肥料用量上的差异
        13.3.2 “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3.3.3 “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的增收效果
        13.3.4 “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3.4 讨论
        13.4.1 “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的增产增效原因分析
        13.4.2 “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的应用前景
    13.5 小结
第十四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14.1 综合讨论
    14.2 主要结论
    14.3 研究特色与创新
    14.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春播和夏播玉米产量形成特点的研究及适宜品种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背景
        1.2.1 春播和夏播玉米光合特性研究
        1.2.2 春播和夏播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规律
        1.2.3 春播和夏播玉米氮磷钾的吸收与运转特性
        1.2.4 春播和夏播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 本项目切入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设计和方法
    2.3 田间主要栽培管理措施
    2.4 调查测定内容
        2.4.1 光合作用
        2.4.2 干物质的积累、分配与转运
        2.4.3 氮磷钾的吸收、积累和转运
        2.4.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 结果与分析
    3.1 春、夏播玉米的生育期比较
    3.2 春、夏播玉米产量的比较
    3.3 春、夏播玉米LAI和株高的比较
        3.3.1 叶面积指数(LAI)
        3.3.2 株高
    3.4 春、夏播玉米光合特性的比较
        3.4.1 叶绿素含量
        3.4.2 玉米光合特性
    3.5 春、夏播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的比较
        3.5.1 单株干物质积累量
        3.5.2 干物质的分配
        3.5.3 干物质的转运
    3.6 春、夏播玉米氮、磷和钾的吸收、积累及转运的比较
        3.6.1 氮素的吸收、积累及转运
        3.6.2 磷素的吸收、积累及转运的比较
        3.6.3 钾素的吸收、积累及转运的比较
    3.7 春、夏播玉米需肥量和氮磷钾比例的比较
    3.8 春、夏播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4. 小结与讨论
    4.1 春、夏播玉米LAI和光合特性的差异
    4.2 春、夏播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差异
    4.3 春、夏播玉米氮、磷和钾吸收、积累及转运的差异
    4.4 春、夏播玉米产量的比较及适宜品种的筛选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公顷产量13.7t~15.9t春玉米干物质生产分配规律及其指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华北夏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 马正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光合生理、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D]. 张鑫.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3]覆膜和施氮量对旱作春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D]. 王泽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4]滴灌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分布的影响[D]. 伍大利.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 [5]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生长与产量的影响[D]. 徐宗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6]吉林省东部冲积土玉米氮磷互作效应研究[D]. 华伟.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7]供氮水平对内蒙古土默川灌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李焕春,张君,赵沛义,安昊,段玉,王博. 土壤通报, 2015(03)
  • [8]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与氮磷施用量关系研究[D]. 王朦.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9]基于“大配方、小调整”的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区域配肥技术研究[D]. 吴良泉.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10]春播和夏播玉米产量形成特点的研究及适宜品种的筛选[D]. 郭昱.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春玉米每公顷13.7t~15.9t干物质产量分布规律及其指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