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一、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张茜[1](2021)在《慢性乙肝患者NAs治疗长期预后和HBsAg动力学变化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发生低病毒血症与不良预后相关目的: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低水平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是否会对临床结局产生不利影响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数据说明。此外,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低水平病毒血症是否需要改变治疗策略在国际各大指南中并没有定论。本研究比较持续病毒学应答患者(main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MVR)和经历低病毒血症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同时也比较了更换治疗方案的患者与继续原治疗方案的患者临床结局是否不同。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纵向研究,共纳入了两个中心的674例接受抗病毒治疗超过12个月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每日均规律服用抗病毒药物,并且在门诊规律随访。将终点事件定为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了终末期肝病(包含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同时进一步探索发生低病毒血症时的治疗策略。结果:纳入人群平均42个月,在随访过程中低病毒血症患者比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更容易发生终末期肝病(低病毒血症组5年和10年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73%和15.85%,完全病毒学应答组5年和10年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77%和5.52%,p=0.000)。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终末期肝病的发展趋势与匹配前的结果是一致的。特别是在4种肝细胞肝癌风险模型的高危组患者中,低病毒血症患者发生肝细胞肝癌的风险更高(p<0.0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低病毒血症是终末期肝病和肝细胞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6.280,CI=2.081-18.951,p=0.001;HR=5.108,CI=1.392-18.737,p=0.014)。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当出现低病毒血症时患者可通过调整治疗方案获得更高的HBV DNA完全应答率(CVR)。结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低病毒血症与终末期肝病和肝细胞癌发生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必要时可考虑更换治疗方案。第二部分宿主适应性免疫功能对核苷(酸)经治CHB患者HBs Ag动力学的影响目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 antigen,HBs Ag)是监测肝细胞内共价闭合环状DNA含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临床中将乙肝表面抗原的清除定为理想的治疗终点。当患者HBs Ag水平较低时宿主的免疫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并且将HBs Ag维持在较低水平可使患者从中获益。本研究评估了核苷(酸)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水平HBs Ag下继续口服抗病毒药物其HBs Ag动力学变化以及宿主适应性免疫功能的特点。试图寻找具有预测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来预测HBs Ag下降的。方法:本研究纳入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门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年并且达到HBs Ag<3,000 IU/ml,HBV DNA≤1,000IU/ml的CHB患者共197例。根据患者在HBs Ag<3,000 IU/ml,HBV DNA≤1,000 IU/ml后继续治疗的药物种类将患者分为核苷酸类似物组(nucleotide analogs,NAs)和恩替卡韦组(entecavir,ETV)。每6个月检测一次定量的HBs Ag直至第42个月。检测54例HBe Ag阳性配对患者基线、6、18、30个月血清中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水平。根据治疗过程中HBs Ag下降是否≥0.5log10将2016年1月-2019年10月随诊的其中29名患者分为Group1(n=11)和Group2(n=18)。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表型的差异。结果:NAs组HBsAg下降≥0.5 log10的累积发生率和HBs Ag动力学变化明显优于ETV组(p<0.05)。并且IL4、IL5、IL10、TGFβ、IL17和PD-1水平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期间逐渐下降(p<0.05),但在ETV治疗期间变化不明显。比较宿主的适应性免疫功能发现B细胞表面分子CD40、ICOSL和Tfh细胞表面受体CD40L、IL21R以及抑制性分子PD-1在Group1和Group2之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在Group1中观察到更多TN细胞分化为TCM和TEFF发挥其抗病毒效应。随着HBs Ag水平下降Th1和Th1/Th2水平较基线升高,Treg水平较基线降低,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得以纠正(P<0.05)。同时随着HBs Ag水平的下降抑制性分子(Tim3/CCR4)也明显下降而有利于HBV病毒清除的活性分子(IFNβ/IFNγ/CCL5)升高(P<0.05)。最后我们发现联合ALT波动与基线IL4、IL23和MDC可以有效预测HBs Ag水平的下降(AUC=0.961,P<0.000)。结论:核苷酸类似物与ETV比在促进HBs Ag下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体液免疫反应和T细胞分化成熟至效应阶段在HBs Ag动力学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对CD4+T细胞亚群及其表面分子的比较发现在HBs Ag下降过程中宿主免疫耗竭程度有所缓解,抗病毒活性增强。在临床实践中,ALT、MDC、IL4和IL23可能是预测HBs Ag下降的生物标志物。

白格[2](2021)在《石墨烯基催化颗粒电极的制备及三维-电Fenton处理含抗病毒药物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新型污染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因其对生物体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PPCPs及其代谢产物对人体或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非目标器官会产生不利影响。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可能导致前所未有的严重后果。但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艺无法对其进行彻底降解,需要寻求新的高效工艺去除环境中的PPCPs。三维-电Fenton工艺因绿色、高效、可控的特性而备受关注。催化粒子电极是该工艺的关键,但现有的催化粒子电极在耐腐蚀、比表面积、成本和稳定性方面还存在缺陷,需要研究制备新型颗粒电极。本论文以蒙脱土为载体,石墨烯类材料提高导电率,铁元素为催化活性组分,制备了两种催化粒子电极:MMT/rGO/Fe3O4和MMT/GH/Fe3O4,并将用于三维-电Fenton体系降解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和阿比朵尔),探索其降解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影响和不同颗粒电极对体系的影响,还研究了该催化粒子电极的稳定性和优越性,同时对阿昔洛韦和阿比朵尔的降解机理进行了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乙二醇为溶剂,采用水热法负载,并经过造粒和排胶还原制备MMT/rGO/Fe3O4催化颗粒电极,采用SEM、BET、FT-IR、XRD、Raman等表征手段对其形貌、结构和成分进行分析。经过负载和还原后,其比表面积增大,氧化石墨烯的特征峰先出现后消失,表明了氧化石墨烯在制备过程中被还原,且出现了Fe3O4特征峰,证明催化剂中有Fe3O4的存在。以阿昔洛韦和阿比朵尔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三维-电Fenton体系中各操作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催化粒子电极可适用的p H范围很广,阿昔洛韦在最佳降解条件下120 min降解率可达到100%,阿比朵尔在最佳降解条件下2 min降解率可达到100%。同时考察了该催化粒子电极的稳定性并比较了不同催化粒子电极和不同反应体系下的降解率,结果表明该催化率循环十次后降解率仍可达到90%以上,MMT/rGO/Fe3O4催化粒子电极的催化性能与其他粒子电极相比,性能最佳,且对比不同反应体系,证明三维电极工艺与电Fenton法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大大提高降解效率。(2)以乙二醇为溶剂,天然黏土蒙脱土为硬模板,蔗糖为碳源,组装合成具有石墨烯杂化形貌特征的掺杂材料,并进行造粒和排胶,最终制备MMT/GH/Fe3O4催化颗粒电极。采用SEM、BET、FT-IR、XRD、Raman等表征手段对其形貌、结构和成分进行分析。经过负载和杂化反应后,其比表面积增大,石墨烯和Fe3O4的特征峰出现,证明催化剂中有石墨烯杂化结构和Fe3O4的存在。以阿昔洛韦和阿比朵尔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三维-电Fenton体系中各操作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表明该催化粒子电极可适用的p H范围很广,可适用于各类水体中,阿昔洛韦在最佳降解条件下120 min降解率可达到97%,阿比朵尔在最佳降解条件下6 min降解率可达到100%。同时考察了该催化粒子电极的稳定性并比较了不同催化粒子电极和不同反应体系下的降解率,结果表明该催化率循环十次后降解率仍可达到90%以上,MMT/GH/Fe3O4催化粒子电极的催化性能与其他粒子电极相比,性能最佳,且对比不同反应体系,改变颗粒电极,三维电极工艺与电Fenton法仍具有协同作用,降解效率大大提高。(3)对催化粒子电极MMT/rGO/Fe3O4和MMT/GH/Fe3O4降解阿昔洛韦和阿比朵尔的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使用淬灭剂无水甲醇和捕获剂水杨酸对体系中活性氧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体系中羟基自由基对污染物降解的贡献率约为40%。对催化粒子电极降解阿昔洛韦和阿比朵尔的中间产物进行测定分析并推导出可能的降解途径。

陈硕,李非凡,孙国辉,赵丽娇,钟儒刚[3](2021)在《QSAR建模及其在抗病毒药物设计与筛选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药研发往往是一件过程漫长且人力物力投入极大的事情。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人类生命健康形成的挑战,快速研发高效低毒的药物成为当务之急。定量构效关系(QSAR)在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后,广泛应用于药物科学领域中,作为药物筛选及其生物活性预测的高效工具,在药物活性、毒性和渗透性预测以及作用机制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QSAR建模过程及其近年来在抗病毒药物设计与筛选中的研究进展,并对现阶段QSAR应用的局限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伟[4](2020)在《以医院为基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现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妊娠期及分娩前HBeAg、HBV-DNA的分布特征以及乙肝抗病毒药物纳入医保后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析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婴儿联合主被动免疫后的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提出并推广综合阻断措施及实现消除乙肝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2018年建档并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人口学、抗病毒治疗、妊娠期和分娩前HBV血清标志物等信息,对其孕期和分娩前HBV-DNA水平、HBeAg阳性状态、抗病毒治疗情况进行描述;收集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体重、身长、阿氏评分等基本信息及HepB全程免疫后7月龄~2周岁母婴传播阻断随访结果,分析孕妇孕期抗病毒药物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阻断效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因素。结果:1 HBsAg阳性孕妇妊娠期和分娩前HBeAg阳性率分别为46.86%、46.90%;妊娠期和分娩前 HBV-DNA 载量(IU/mL)<1.0×104、1.0×104~2.0×106、≥2.0×106分别占 54.46%、9.47%、36.14%和 68.49%、21.64%、9.86%。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抗病毒治疗组妊娠期HBV-DNA载量(IU/mL)2.0×106~1.0×107、1.0×107~1.0×108、≥1.0×108组分别占 6.69%、25.54%、68.07%和 6.56%、27.57%、65.86%,分娩前 HBV-DNA<2.0×106IU/mL 所占比例分别为 99.13%和 9.26%。2 2016~2018年HBsAg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率为27.16%,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率为75.10%。使用LdT、TDF、LAM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孕妇各占64.18%、34.60%、1.22%。TDF使用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760.34,P<0.001)。孕中期、孕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者分别占77.13%和20.30%。使用医疗保险、新农合、自费方式进行支付的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率分别为77.49%、68.75%、70.48%,使用医疗保险进行支付的孕妇抗病毒治疗率高于新农合和自费支付方式的孕妇抗病毒治疗率(χ2=6.43,P=0.011;χ2=8.15,P=0.004)。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时间中位数11周,病毒载量下降中位数为1.0×104IU/mL。3 HBsAg阳性孕妇抗病毒治疗组、未抗病毒治疗组所生婴儿性别、身长、体重、Apgar评分、出生缺陷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孕妇分娩前HBV-DNA载量(IU/mL)<1.0×102、1.0×103~、1.0×104~、1.0×105~、1.0× 107~、≥1.0×108组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24%、0.59%、0.50%、0.60%、5.00%、7.01%。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组、未抗病毒治疗组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分别为 0.70%、6.67%(χ2=26.69,P<0.0001)。4 与HBV-DNA为阴性的孕妇相比,HBV-DNA≥2.0×106IU/mL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OR值为13.54(95%CI:2.50-73.37);尚未发现HBV-DNA<2.0× 106IU/mL与母婴传播阻断失败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HBsAg阳性孕妇孕期管理应重点关注高病毒载量尤其是HBV-DNA≥1.0× 107IU/mL的孕妇;高病毒载量孕妇通过抗病毒治疗分娩前HBV-DNA大多降至2.0×106IU/mL以下;妊娠期和分娩前HBV-DNA载量及HBeAg滴度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妊娠期HBV-DNA载量随HBeAg滴度升高而升高。2 HBsAg阳性孕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使用药物以TDF和LdT为主,TDF使用率逐年上升,治疗时机集中在24~28周,使用医疗保险支付可提高孕妇抗病毒治疗率。3 孕期抗病毒治疗可显着降低孕妇HBV-DNA载量,结合HepB和HBIG联合免疫可显着降低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且对胎儿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但抗病毒治疗对孕妇HBeAg阳性率影响较小。4 HBV-DNA载量是影响母婴传播阻断的重要因素,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随孕妇分娩前HBV-DNA的升高而升高,妊娠期HBeAg状态同样值得关注。

王振东[5](2020)在《蜂蜜中五种抗病毒类药物残留分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养蜂行业的快速发展,蜂产品产量已居世界领先地位,其质量和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在养蜂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用药及环境污染物迁移都极易导致蜂产品中出现药物残留,兽药残留污染是我国蜂产品面临的最主要安全问题之一。近年来,蜜蜂的病毒性疾病给蜂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已有的中药治疗方法和生物制剂技术效果并不显着,部分蜂农将抗病毒类兽药作为蜜蜂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手段,导致蜂蜜中抗病毒类药物残留蓄积。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蜂产品中抗病毒类药物多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和报道。本研究旨在开发与建立蜂蜜中抗病毒类药物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对我国多个地区的蜂蜜样品进行检测,探明抗病毒类药物在蜂蜜中的暴露水平,并进一步探究抗病毒类药物在蜂蜜不同加工和贮存条件下的残留消减规律。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发了一种利用苯硼酸(Phenylboronic Acid;PBA)固相萃取柱分步骤收集五种抗病毒药物的前处理方法并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建立了蜂蜜中利巴韦林、吗啉胍、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和美金刚的残留检测方法,方法中五种抗病毒药物的定量限依次为5、0.5、0.5、0.2、0.2μg/kg,检测限为2、0.2、0.2、0.1、0.1μg/kg。方法采用内标法定量,回收率范围在82.46%116.34%,日间日内精密度(RSD<15%)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农业部蜂产品风险监测项目,并对来自全国7个省份(湖北,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河北,四川)的563个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了我国抗病毒药物残留现状。在所有检测的蜂蜜样品中,抗病毒药物阳性检出率为2.84%,而中蜂蜜和意蜂蜜中抗病毒药物的检出率分别为1.38%和3.35%。第二部分探究了抗病毒类药物在蜂蜜中的残留消减规律,分为常温储存试验和高温加工试验两部分。不同温度下,五种抗病毒类药物的降解规律不同,利巴韦林、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和美金刚的降解速率相对缓慢,在4℃,25℃和60℃试验期间内均未观察到其半衰期。80℃条件下,利巴韦林、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的半衰期分别为9、12和10小时。吗啉胍降解速率最快,在4℃和25℃温度下,吗啉胍的半衰期分别在165天和130天左右。60℃下吗啉胍的半衰期在22小时左右,而80℃下吗啉胍的半衰期仅为2小时。该项研究首次探明了蜂蜜中五种抗病毒药物在不同温度下的残留消减规律,为蜂农选择合适的抗病毒类药物治疗蜜蜂囊状幼虫病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可能残留抗病毒药物的蜂蜜制定合适的加工和贮存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

杨秀涵[6](2020)在《感染HBV孕妇妊娠中晚期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已然成为危害全球的健康问题。母婴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目前,对高病毒载量的孕妇,推荐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但在启动时间上仍有争议。同时,识别抗病毒治疗应答的优势和劣势人群,为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方向。研究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门诊就诊的HBsAg阳性且进行抗病毒治疗孕妇的临床资料,将孕中、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患者分为孕中期(孕13-27周)组和孕晚期(孕28周及以后)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HBV DNA水平,以及新生儿HBsAg等,进一步探索影响孕妇抗病毒治疗结束时和早期应答的相关因素。根据数据类型和研究设计选择相应的统计描述和分析方法。结果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前来我院门诊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孕妇共331例,其中,孕中、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分别为90例和41例。69例婴儿HBsAg均为阴性,乙肝母婴传播率为0。孕中、晚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妇在治疗第4、8、12周、分娩时和产后6-8周,HBV DNA水平和<2×105 IU/mL 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孕妇分娩时血清HBV DNA较基线水平的下降幅度作为抗病毒治疗结束时应答情况的评价指标,分析可得其影响因素有抗病毒治疗前HBV DNA载量(P<0.001)和抗病毒药物种类(LdT或TDF)(TDF为参照,B值=-0.255,P=0.013)。对治疗前HBV DNA以≥6 log10 IU/mL为界进行亚组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01)。以抗病毒治疗第4周HBV DNA较基线水平的下降幅度作为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答情况的评价指标,分析可得其影响因素有抗病毒治疗前HBV DNA载量(P<0.001)、HBeAg 阴性(P=0.006)、ALT 水平(P=0.003)和 AST 水平(P=0.008)。治疗前HBV DNA以6 log10 IU/mL为界进行亚组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02)。结论1.所有婴儿HBsAg均为阴性,乙肝母婴传播率为0,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率均为100%。2.孕中、晚期启动抗病毒治疗,均可明显降低孕妇HBV DNA水平,并且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相似。3.孕期抗病毒治疗结束时应答情况与抗病毒治疗前HBV DNA水平和药物种类相关,且抗病毒治疗前HBV DNA≥6 log1(0IU/mL和使用TDF(相比于LdT)孕妇应答效果更好。4.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答情况与抗病毒治疗前HBV DNA、HBeAg、ALT和AST相关,且治疗前HBV DNA≥6 log10IU/mL,低ALT,高AST,HBeAg阴性孕妇应答效果更好。

吕佳乐[7](2020)在《禽肉中抗病毒类、抗生素类药物多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畜禽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受病毒或细菌感染而导致大量死亡,因此养殖企业或个体养殖户常在畜禽饲料中添加抗病毒类、抗生素类药物来预防或治疗动物疾病。但由于某些人用抗病毒类、抗生素类药物在动物源食品中的相关标准较少,因此本文建立了动物源食品中蛋白酶抑制剂、抗结核药物残留的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的检测方法,并采用改良后的Qu ECh ERS技术结合UPLC-MS/MS法对鸡肉中的46种兽药进行残留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禽肉中蛋白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本试验通过对仪器条件和前处理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鸡肉中4种蛋白酶抑制剂残留量的UPLC-MS/MS检测方法。4种蛋白酶抑制剂在质量浓度为0.1~2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4种蛋白酶抑制剂的检出限(S/N=3)为0.06~0.30μg/kg,定量限(S/N=10)为0.20~0.90μg/kg;鸡肉组织中4种化合物在1.0、2.0和10.0μg/kg 3个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69.0%~106.0%,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2.2%~13.8%,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3)为3.6%~14.6%。该法简单、高效、灵敏、准确,可用于鸡肉中沙奎那韦、利托那韦、奈非那韦、茚地那韦残留量的测定。2、针对动物组织中抗结核类抗生素药物,本试验通过对仪器条件、前处理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鸡肉、牛肉、猪肉组织中4种抗结核药物的UPLC-MS/MS多残留检测方法。样品经酸化乙腈超声提取,用HLB固相萃取柱净化,Luna?C8柱(150 mm×2 mm,3μm)分离,0.2%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乙酸铵缓冲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化(ESI+)和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结果表明,利福平、利福霉素、利福喷汀和利福布汀分别在质量浓度为0.3~20.0μg/L、0.1~20.0μg/L、0.3~20.0μg/L、0.2~2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9,4种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24~0.36μg/kg,定量限为0.80~1.20μg/kg。4种化合物在鸡肉、牛肉、猪肉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介于69.6%~103.8%、87.2%~104.5%、66.3%~10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4.6%~13.1%,5.6%~13.8%,4.2%~12.2%。该方法具有灵敏、简单、高效的特点。3、针对禽肉中多种抗病毒类和抗生素类药物,本试验通过优化仪器条件、前处理条件,采用改良Qu ECh ERS技术结合UPLC-MS/MS法建立了鸡肉中46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46种化合物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05~20.00μg/kg,定量限为0.10~50.00μg/kg,因为各个化合物的检出低限不同,因此在各自的添加水平下,46种化合物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61.7%~103.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9%~14.7%。该方法具有前处理简便快捷、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成本低的特点,适用于禽肉中不同性质的多种类药物残留的快速确认及定量检测。

马翠翠[8](2020)在《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价真实世界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通过观察肝脏生化学指标、病原学指标、纤维化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真实世界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贝双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02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省中医院肝病门诊及病房住院、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206例,根据是否接受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中药口服治疗,分为中药组60例和对照组146例,根据倾向性评分值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分别比较治疗4W、8W、12W后两组患者ALT、AST、GGT、ALP、TBIL、APRI评分、HBs Ag水平、HBV 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对血常规和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6例,匹配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家族史、饮酒史、病程、是否伴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脂肪肝等方面,部分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可比,运用1:1最邻近匹配法进行匹配,共56对、112例患者匹配成功。匹配成功后两组患者在上述临床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可比。本课题研究结果:(1)ALT、AST水平比较:治疗4W、8W、12W后两组患者ALT、AST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4W、8W、12W时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组快速降低ALT、AST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2)GGT、ALP、TBIL水平的比较:治疗4W、8W、12W后两组患者GGT、ALP、TBI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4W、8W后中药组GGT、ALP、TBIL改善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至12W后两组对比,上述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APRI评分的比较:治疗4W、8W、12W后两组APRI值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W、8W时两组间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疗程的延长,12W时组间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t=-4.714,P=0.000),中药组优于对照组;(4)HBs Ag水平的比较:治疗4W、8W、12W后两组HBs Ag水平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组内、组间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中药组HBs Ag水平总体下降趋势较对照组稍明显;(5)HBV DNA水平的比较:治疗4W、8W、12W后两组HBV DN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W、8W后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优于对照组,至12W时两组对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Z=-0.403,P=0.687);(6)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能快速有效改善肝脏炎症,较单独应用恩替卡韦效果明显;2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能快速有效降低胆汁淤积性指标(GGT、ALP、TBIL),有较好的利胆退黄作用;3经过12W的治疗,中药组APRI值改善水平较对照组效果明显,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对肝纤维化程度的改善可随疗程的延长及更多纤维化指标的纳入得到进一步佐证;4治疗12W后两组HBs A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但中药组HBs Ag水平总体下降趋势较对照组稍明显,中药组降低HBs Ag方面是否有优势可待疗程的延长进一步验证;5经过12W的治疗,两组都能有效降低HBV DNA水平,但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有快速抑制HBV复制作用,较单独应用恩替卡韦效果明显;6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疗效可靠,未见不良反应,临床可推广使用。

屈水令[9](2019)在《四川省凉山州预防HIV母婴传播卫生经济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发现95%的HIV感染儿童是通过母婴传播的,在不干预情况下HIV母婴传播率为14~48%,通过干预可使其降低到2%以下。我国自2001年开始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2017年的HIV母婴传播率为4.9%。四川省凉山州HIV阳性孕产妇每年约占全国的10%,且HIV母婴传播率每年都远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凉山州预防HIV母婴传播已成为我国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国家扶贫攻坚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凉山州投入了大量经费和人力,并将预防HIV母婴传播作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问题,有关凉山州艾滋病防控方面已有不少研究,但是没有检索到有关凉山州预防HIV母婴传播卫生经济评价方面研究,本研究从学术问题和公共卫生应用需求出发,开展凉山州预防HIV母婴传播卫生经济学评价,旨在为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目的:1.描述凉山州预防HIV母婴传播筹资渠道,对成本可追溯性和成本习性进行分析。2.开展凉山州PMTCT的成本效果现况调查,开展HIV阳性孕产妇生命质量研究。3.开展凉山州预防HIV母婴传播的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成本-效用研究。4.开展凉山州预防HIV母婴传播预算影响分析。方法:1.现况调查。根据凉山州HIV感染孕产妇疫情,分别抽取凉山州HIV疫情高、中、低各2个县,对6个县的妇幼保健机构、CDC和人民医院开展机构调查,收集上述机构2017年PMTCT初筛试剂、抗病毒药品、办公和实验设备使用等数据,并收集妇幼保健机构PMTCT经费支出明细。同时在2个高疫情县招募133人HIV阳性孕产妇和117人非HIV阳性孕产妇,收集人口学、家庭收入与支出、PMTCT相关费用支出等数据,并用EQ-5D量表对其健康效用进行测量。2.模型研究。通过对现场调查数据、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监测数据分析,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决策树模型和Markov模型分别开展短期成本-效果和长期成本-效用、成本-效益分析。每筛查并确认1例HIV 阳性孕产妇的成本,估计每避免1例儿童感染的成本为,并分析增量成本-效果比。3.人力资本法。使用人力资本法测算避免HIV感染儿童所创造的劳动价值。结果:1.成本研究。2017年6县PMTCT成本总计有770.44万元。从筹资渠道看,中央财政经费占63.45%,个人费用占18.26%,机构经费占11.96%等。从成本可追溯性角度分析,直接医疗成本占47.50%,直接非医疗成本占46.80%,间接成本占5.70%。从成本习性角度分析,变动成本占76.22%、固定成本占23.78%。2.孕产妇基本情况和健康效用。本研究共调查产妇250人,其中HIV阳性产妇133人、非HIV阳性孕产妇1 17人。HIV阳性产妇健康效用值中位数为0.875,非HIV阳性孕产妇健康效用值中位数为0.961。通过对EQ-5D-3L五个维度三个水平上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孕产妇只有在焦虑/抑郁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凉山州PMTCT的成本效果现况研究。2017年凉山州6个县共筛查孕产妇数为34991人、确认HIV阳性孕产妇为456人,每筛查1例HIV阳性孕产妇的成本为23.52元,每筛查并确认1例HIV阳性孕产妇的平均成本为2002.63元,估计避免感染儿童数为164人,每避免1例儿童感染的成本为4.70万元。4.成本-效果分析。决策树模型研究发现临产模拟方案、孕早期干预模拟方案、标准干预方案每避免1例儿童感染HIV的成本分别是2.23万元、3.03万元和3.35万元。与临产模拟方案相比,孕早期干预模拟方案和标准干预方案每避免1例儿童感染HIV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3.70万元和12.01万元。5.成本-效用、净收益分析。临产模拟方案、孕早期干预模拟方案、标准干预方案和凉山现况效益成本比分别为4.11、2.76、2.40和1.46。相对于凉山现况,临产干预模拟方案、孕早期干预模拟方案和标准干预方案增量效益成本比分别为8.33、3.77和2.94。6.预算影响分析。按照我国现行预防HIV母婴传播方案,凉山州6县PMTCT年成本总预算为514.45万元,含个人成本有59.49万元、固定成本有28.09万元。结论:(1)从卫生经济学评价角度分析,凉山州PMTCT是符合成本效益的,但是每避免1例儿童感染HIV的成本均高于临产干预模拟方案、孕早期干预模拟方案和标准干预方案,效益-成本比低于上述3种方案。从效用角度和净效益角度考虑,标准干预方案最佳,但从成本-效果和效益-成本比角度考虑,临产干预模拟方案最好。(2)凉山州临产或产后开始接受PMTCT服务的HIV 阳性孕产妇比例较高。(3)凉山州HIV 阳性孕产妇健康水平总体较好,但健康效用值比非HIV阳性孕产妇的低。(4)凉山州CD4检测试剂和VL检测试剂费用低于标准干预方案估计值,总成本中个人成本占一定比例。

黄少梅[10](2019)在《功能性碳点抗病毒药物与免疫佐剂的研究》文中认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占世界传染病的四分之三以上,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抗病毒药物对于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病毒的种类众多,目前能用于临床的抗病毒药物只针对9种病毒有效(HIV、HCV、HBV、HCMV、HSV、HPV、IFV、RSV以及VZV)。尽管有大量抗病毒感染的药物研究,但药物的毒副作用、耐药性的出现以及药效不足等缺陷,亟需寻找新的策略应对病毒的感染性治疗。在病毒的防控中,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工具,但是由于弱毒疫苗其研制周期长,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因此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是开发新型疫苗的研究热点。然而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较差,在制苗研究中需要添加特定的佐剂来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但是市面可用的佐剂数量和种类都较少,而且这些佐剂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疫苗。因此,开发新型的佐剂对于疫苗的研制至关重要。目前,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势,可通过纳米技术获得新型的抗病毒药物和新型佐剂,然而寻找经济、有效、适合大规模生产可用的纳米材料是临床使用的一大挑战。碳量子点(carbon dots,C-dots),又称碳点或者碳纳米点,是一类尺寸在10 nm以下的新型碳纳米材料。该材料制备原料广泛、操作简单、毒性小、环境友好,而且它的功能多样,生物应用研究领域广泛。近年来发现有些碳点显示出了抗病毒的作用效果,而有些碳点在体外也显示了佐剂活性的功能。因此,本研究基于碳点的生物应用为出发点,探索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新型碳点,同时研制具有良好免疫佐剂活性的功能性碳点,为预防和治疗病毒的感染提供新的材料和方法。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苯并恶嗪衍生碳点的广谱抗病毒作用与机制研究1.1碳点的合成、表征及细胞毒性分析本研究利用水热合成法以苯并恶嗪单体为原料制备了一种苯并恶嗪单体衍生的碳点(BZM-CDs)。在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该碳点为分散的球型,粒径为4.4±0.6 nm。该碳点在pH=7.4水溶液中的Zeta电位为0.124±0.026 eV。通过XPS与FT-IR分析BZM-CDs表面富含酰胺和羧基,在365 nm的紫外光激发下能发出绿色荧光,其荧光效率为13.1%。75μg/mL浓度下BZM-CDs分别与BHK-21和Vero细胞孵育72 h,细胞活力均大于90%。1.2 BZM-CDs体外能够抑制囊膜病毒和非囊膜病毒的感染分别以囊膜病毒中的黄病毒(JEV、ZIKV和DENV2)和非囊膜病毒(AAV和PPV)作为病毒模型,通过空斑、间免以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证实,在体外将BZM-CDs与囊膜病毒中JEV、ZIKV和DENV2作用后,能够显着抑制病毒的感染,并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其EC50分别是18.63μg/mL(JEV)、3.715μg/mL(ZIKV)和37.49μg/mL(DENV2)。另外,BZM-CDs也能够抑制非囊膜病毒AAV和PPV的感染,EC50分别为40.25μg/mL(AAV)和45.51μg/mL(PPV)。1.3 BZM-CDs通过吸附病毒表面阻断病毒的入侵通过对比BZM-CDs分别处理细胞和病毒后对病毒的抑制效果,可以得出BZM-CDs的抗病毒功能主要作用于病毒,进一步用TEM观察发现BZM-CDs能够吸附在病毒表面;另外,通过细胞结合实验得出BZM-CDs与病毒作用后可抑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结合,通过阻碍病毒的入侵过程从而达到抗病毒的作用。1.4 BZM-CDs表面官能团分布影响其抗病毒活性分别用氨水和盐酸加热处理BZM-CDs得到酰胺官能团更多的Ami-CDs和羧基官能团更多的Car-CDs。同样的浓度下,Ami-CDs的抗病毒能力强于BZM-CDs,而Car-CDs的抗病毒能力弱于BZM-CDs,因此,表面酰胺可以增强碳点抗病毒作用效果,而羧基会减弱其抗病毒的能力。综上所述,BZM-CDs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在未来的抗病毒药物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双季铵盐衍生阳离子碳点的免疫佐剂活性作用与机制研究2.1双季铵盐衍生阳离子碳点的合成与表征本研究以双季铵盐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法制成新型的阳离子碳点(BQAS-CDs)。该碳点通过TEM观察为分散良好的球性颗粒,粒径分布在3.74±0.63 nm。FT-IR和XPS分析发现BQAS-CDs表面富含季铵基团,365 nm的紫外光激发可发出蓝色荧光,荧光效率为7.8%。通过不同的pH值、温度、离子强度以及不同的时间暴露在紫外灯下测试BQAS-CDs的稳定性发现,pH值对其影响较大,而离子强度、温度对其影响较弱,而在紫外暴露6 h,其荧光强度值仍稳定在89.4±0.2%,因此,以上测试可以看出BQAS-CD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2 BQAS-CDs能够使蛋白发生自乳化作用以卵清蛋白(OVA)为模式蛋白,当与BQAS-CDs混合后出现自乳化现象。扫描电镜(SEM)和TEM观测蛋白呈不同程度的聚集,粒径从50 nm变为405 nm(1:1,w/w)、130.8 nm(1:2,w/w)和50.29 nm(1:3,w/w)。蛋白溶液的Zeta电位从为-5.99±0.21变化到-2.49±0.18(1:1,w/w)、-3.81±0.16(1:2,w/w)以及-4.82±0.44(1:3,w/w)。进一步测试蛋白与BQAS-CDs作用后BQAS-CDs的PL值,其发生了红移,而UV-vis分析显示蛋白在280nm处的紫外吸收峰变得更宽。因此,上述结果可以得出该碳点能够通过静电方式与OVA相互作用,导致蛋白颗粒聚集并融合成大的颗粒,从而产生肉眼可见的自乳化现象。2.3 BQAS-CDs可显着增强抗原的免疫应答BQAS-CDs与OVA形成的纳米复合物免疫小鼠后,其抗体水平比裸蛋白组高出60倍,同时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抗体水平。与商品化常规佐剂Alum相比,BQAS-CDs能够引起较高的IgG2a和IgG2b抗体的产生,分别是Alum组的3倍和5倍,具有Th1型免疫的倾向。另外,BQAS-CDs能够刺激更强的OVA特异性CD4+T和CD8+CTL细胞的增殖,因此具有细胞免疫的增强作用。2.4 BQAS-CDs可通过胞吞的方式促进抗原在APCs的吞噬用BMDCs和RAW264.7细胞孵育BQAS-CDs与OVA-FITC的复合物,通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析,BQAS-CDs能够显着促进抗原的吞噬。而低温条件孵育BQAS-CDs与OVA-FITC的复合物时,抗原的吞噬效果没有显着变化,因此可以得出BQAS-CDs主要以胞吞的方式促进抗原被APCs吞噬。进一步用流式检测BQAS-CDs处理BMDCs细胞后的CD40和CD80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其结果证实BQAS-CDs并不会直接诱导DCs细胞的成熟。2.5 BQAS-CDs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生物相容性分析显示BQAS-CDs免疫机体后不影响小鼠体重的增殖,而且免疫小鼠的血常规没有引起显着的血液学变化。另外,小鼠的组织内脏器官也没有明显的组织学改变。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得出BQAS-CDs在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对未来开发新型佐剂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肝患者NAs治疗长期预后和HBsAg动力学变化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发生低病毒血症与不良预后相关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宿主适应性免疫功能对核苷(酸)经治CHB患者HBs Ag动力学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
    2 试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和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石墨烯基催化颗粒电极的制备及三维-电Fenton处理含抗病毒药物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PPCPs在水环境中来源及危害
        1.1.2 PPCPs的处理现状
        1.1.3 阿昔洛韦和阿比朵尔概述
    1.2 三维-电Fenton技术研究进展
        1.2.1 电化学氧化的概述
        1.2.2 电Fenton的原理及现状
        1.2.3 三维-电Fenton体系的概述
        1.2.4 粒子电极的研究
    1.3 石墨烯类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目标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6 课题创新性
第二章 MMT/rGO/Fe_3O_4催化粒子电极的制备、表征及对抗病毒药物的降解实验研究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1.1 主要实验药品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MMT/rGO/Fe_3O_4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3.2 MMT/rGO/Fe_3O_4催化剂的表征
        2.3.3 ACV、ARB的测试条件
        2.3.4 MMT/rGO/Fe_3O_4催化剂对ACV的降解实验
        2.3.5 MMT/rGO/Fe_3O_4催化剂对ARB的降解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MMT/rGO/Fe_3O_4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2.4.2 MMT/rGO/Fe_3O_4催化剂对ACV、ARB的降解
        2.4.3 重复利用性实验
        2.4.4 不同反应体系的对比实验
        2.4.5 反应前后催化粒子电极的对比实验
        2.4.6 不同种类催化粒子电极的对比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MT/GH/Fe_3O_4催化粒子电极的制备、表征及对抗病毒药物的降解实验研究
    3.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1.1 主要实验药品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MMT/GH/Fe_3O_4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3.2.2 MMT/GH/Fe_3O_4催化剂的表征
        3.2.3 MMT/GH/Fe_3O_4催化剂对ACV的降解实验
        3.2.4 MMT/GH/Fe_3O_4催化剂对ARB的降解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征结果分析
        3.3.2 降解条件优化
    3.4 重复利用性实验
    3.5 不同反应体系的对比实验
    3.6 不同种类催化粒子电极的对比实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电Fenton体系降解抗病毒药物的机理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主要实验药品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分析方法
        4.3.1 铁离子浓度的测定
        4.3.2 ·OH淬灭和捕获实验
        4.3.3 中间产物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溶液中铁离子的变化
        4.4.2 淬灭结果分析和·OH的产生量的测量
        4.4.3 中间产物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QSAR建模及其在抗病毒药物设计与筛选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QSAR简述
2 QSAR发展历程
3 QSAR建模过程
    3.1 数据收集
    3.2 计算与筛选分子描述符
    3.3 模型建立
        3.3.1 多元线性回归
        3.3.2 主成分分析
        3.3.3 偏最小二乘法
        3.3.4 遗传算法
        3.3.5 人工神经网络
        3.3.6 支持向量机
    3.4 验证与评价
        3.4.1 内部验证
        3.4.2 外部验证
4 QSAR在抗病毒药物设计中的研究进展
    4.1 QSAR在抗HIV药物设计中的研究进展
    4.2 QSAR在抗HBV药物设计中的研究进展
    4.3 QSAR在抗HCV药物设计中的研究进展
    4.4 QSAR在抗新冠病毒药物设计中的研究进展
    4.5 QSAR在其他抗病毒药物设计中的研究进展
5 结论与展望
    5.1 局限
    5.2 展望
        5.2.1 QSAR可用于预测抗病毒药物中杂质的毒理学效应
        5.2.2 QSAR可用于预测抗病毒药物的肠通透性(渗透性)
        5.2.3 QSAR可用于预测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毒性

(4)以医院为基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内容与方法
    1 相关定义
    2 研究设计及现场确定
    3 研究对象
    4 调查方法和内容
    5 实验室检测
    6 质量控制
    7 统计分析
    8 伦理审查
    9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HBsAg阳性孕妇基本信息及HBeAg和HBV-DNA分布情况
        1.1 HBsAg阳性孕妇基本信息
        1.2 不同干预措施、不同时期HBsAg阳性孕妇HBV-DNA分布情况
        1.3 不同干预措施、不同时期HBsAg阳性孕妇HBeAg分布情况
        1.4 不同年龄组HBsAg阳性孕妇的HBeAg分布
        1.5 不同年龄组HBsAg阳性孕妇的HBV-DNA分布
        1.6 妊娠期HBsAg阳性孕妇不同HBeAg滴度组HBV-DNA的分布
    2 HBsAg阳性孕妇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及其治疗效果
        2.1 抗病毒药物种类
        2.2 抗病毒药物使用时期
        2.3 医疗支付方式对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2.4 乙肝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有效性
        2.5 乙肝高病毒载量孕妇不同抗病毒周期HBV-DNA降低情况
    3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基本情况
        3.1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基本信息
        3.2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出生缺陷情况
    4 不同干预措施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4.1 不同时期、不同乙肝病毒载量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
        4.2 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婴儿感染模式及其母亲构成情况
        4.3 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影响因素
        4.4 高病毒载量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讨论
    1 HBsAg阳性孕妇HBeAg、HBV-DNA分布及其关系
    2 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
    3 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及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4 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因素
    5 实现消除乙肝母婴传播目标的可能性
问题与挑战
结论
建议
创新性和局限性
    1 创新性
    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孕晚期抗病毒治疗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随访调查问卷(调查员自填)
个人简历
致谢

(5)蜂蜜中五种抗病毒类药物残留分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1 绪论
    1.1 简介
    1.2 蜂蜜中兽药残留现状
    1.3 抗病毒药物毒性
    1.4 畜禽产品中抗病毒药物的检测方法
        1.4.1 生物芯片法
        1.4.2 传感器法
        1.4.3 免疫分析法
        1.4.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蜂蜜中五种抗病毒药物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实际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仪器条件
        2.1.4 标准品配制
        2.1.5 样品前处理
        2.1.6 定量方法
        2.1.7 方法学验证
        2.1.8 实际样品检测与应用
    2.2 实验结果
        2.2.1 方法学验证
        2.2.2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2.3.2 仪器方法的优化
    2.4 小结
3 抗病毒类药物在蜂蜜中的残留消减规律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仪器条件
        3.2.4 实验设计
        3.2.5 标准溶液配制
        3.2.6 样品前处理
        3.2.7 定量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常温实验
        3.3.2 高温实验
    3.4 结果分析
    3.5 小结
4 结论
    4.1 蜂蜜中五种抗病毒类药物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实际应用
    4.2 蜂蜜中五种抗病毒类药物的残留消减规律
创新点
附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感染HBV孕妇妊娠中晚期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3 统计方法
    4 相关概念
结果
    1 入组情况和随访结果
    2 孕中、晚期启动抗病毒治疗孕妇基线情况
    3 妊娠中、晚期启动抗病毒治疗疗效比较
    4 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应答情况影响因素统计结果
讨论
    1 妊娠中、晚期抗病毒治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结果分析
    2 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结束时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3 妊娠期间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4 研究中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禽肉中抗病毒类、抗生素类药物多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2.1 禽肉中抗病毒类药物概述
        2.1.1 核苷类药物
        2.1.2 非核苷类药物
        2.1.3 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
        2.1.4 三环胺类药物
        2.1.5 转移因子、干扰素等药物
        2.2 禽肉中抗生素类药物概述
        2.2.1 β-内酰胺类药物
        2.2.2 四环素类药物
        2.2.3 氨基糖苷类药物
        2.2.4 大环内酯类药物
        2.2.5 酰胺醇类药物
        2.2.6 喹诺酮类药物
        2.2.7 磺胺类药物
        2.3 滥用抗病毒类、抗生素类药物的危害
    3 兽药残留样品前处理技术
        3.1 快速溶剂萃取技术
        3.2 固相萃取技术
        3.3 液-液萃取技术
        3.4 基质固相分散技术
        3.5 Qu ECh ERS技术
        3.6 其他
    4 兽药残留主要检测方法
        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4.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4.3 气相色谱法
        4.4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4.5 免疫分析法
    5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5.1 主要研究内容
        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鸡肉中4种蛋白酶抑制剂的多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1.3.1 4种蛋白酶抑制剂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1.3.2 4种蛋白酶抑制剂混合标准中间液的配制
        1.3.3 4种蛋白酶抑制剂混合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1.3.4 标准曲线的配制
        1.4 样品前处理
        1.4.1 样品制备
        1.4.2 提取
        1.4.3 净化
        1.5 仪器条件
        1.5.1 液相色谱条件
        1.5.2 质谱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仪器条件的优化
        2.1.1 液相条件的建立
        2.1.2 质谱条件的优化
        2.2 提取条件的选择
        2.2.1 提取方法的选择
        2.2.2 提取溶液的选择
        2.3 净化条件的选择
        2.3.1 固相萃取小柱的选择
        2.3.2 洗脱体积的优化
        2.3.3 净化剂的选择
        2.4 定容液的选择
        2.5 基质效应的考察
        2.6 方法学验证
        2.6.1 标准曲线、检出限和定量限
        2.6.2 准确度和精密度
        2.7 实际样品的检测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物组织中4种抗结核药物的多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1.3.1 4种抗结核药物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1.3.2 4种抗结核药物混合标准中间液的配制
        1.3.3 4种抗结核药物混合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1.4 样品前处理
        1.4.1 样品的制备
        1.4.2 提取
        1.4.3 净化
        1.5 仪器条件
        1.5.1 液相色谱条件
        1.5.2 质谱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液相条件的优化
        2.1.1 色谱柱的选择
        2.1.2 流动相的选择
        2.2 质谱条件的优化
        2.3 提取条件的选择
        2.3.1 提取溶液中酸的种类及浓度的确定
        2.3.2 提取溶剂的选择
        2.4 净化条件的选择
        2.4.1 固相萃取小柱的选择
        2.4.2 洗脱体积的优化
        2.5 浓缩条件的选择
        2.6 基质效应的考察
        2.7 方法学验证
        2.7.1 标准曲线、检出限和定量限
        2.7.2 准确度和精密度
        2.8 实际样品的测定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良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鸡肉中46 种兽药残留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1.4 样品前处理步骤
        1.5 仪器条件
        1.5.1 正离子模式
        1.5.2 负离子模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仪器条件的优化
        2.1.1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2.1.2 质谱条件的优化
        2.2 提取条件的选择
        2.3 净化条件的选择
        2.4 基质效应的考察
        2.5 方法学验证
        2.5.1 线性关系和检出限
        2.5.2 准确度与精密度
        2.6 实际样品的检测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价真实世界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及治疗
        2.2 观察指标
    3 统计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匹配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5.2 治疗疗效评价
        5.3 安全性指标
第二章 讨论
    1 真实世界研究与倾向性评分匹配
    2 立题理论依据
    3 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理论依据
    4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四川省凉山州预防HIV母婴传播卫生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一) HIV母婴传播流行病学特征
    (二) PMTCT干预策略进展研究
    (三) 与消除HIV母婴传播的差距分析
    (四) 凉山州及其HIV母婴传播概况
    (五) PMTCT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
    (六)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思路和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设计
    (三) 伦理审批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成本研究
    (二) 成本-效果研究
    (三) 成本-效用研究
    (四) 成本-效益研究
    (五) 预算影响分析
五、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 研究现场
    (二) 监测数据分析
    (三) 文献研究
    (四) 数据整理与分析
六、研究结果
    (一) PMTCT成本研究
    (二) HIV阳性孕产妇的健康效用研究
    (三) 凉山州PMTCT的成本效果现况研究
    (四) 短期成本-效果研究
    (五) 长期成本-效用、成本-效益研究
    (六) 预算影响分析
七、讨论
    (一) 政府和个人(家庭)的可负担性分析
    (二) 凉山州HIV阳性孕产妇健康状况分析
    (三) 凉山州PMTCT成本-效果分析
    (四) 凉山州PMTCT成本-效用分析
    (五) 凉山州PMTCT成本-效益分析
    (六)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八、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调查表
实现Markov模型的R语句
学位论文查新报告
个人简历
致谢

(10)功能性碳点抗病毒药物与免疫佐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1.2.1 抗病毒药物的分类
        1.2.2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1.2.3 抗病毒药物的开发策略
        1.2.3.1 天然抗病毒药物的开发
        1.2.3.2 纳米抗病毒药物的开发
    1.3 佐剂研究进展
        1.3.1 佐剂的作用机制
        1.3.2 佐剂的开发策略
        1.3.2.1 从自然界中获取新型佐剂
        1.3.2.2 通过纳米技术获取新型佐剂
    1.4 碳点
        1.4.1 碳点的合成方法
        1.4.2 碳点的特性
        1.4.3 碳点的生物应用
        1.4.3.1 生物成像
        1.4.3.2 分析检测
        1.4.3.3 基因载体
        1.4.3.4 抗病毒作用
第2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毒株、细胞与实验动物
        3.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3.1.3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配方
        3.1.4 主要缓冲液及其配方
    3.2 实验方法
        3.2.1 碳点的制备和纯化
        3.2.2 碳点的TEM表征
        3.2.3 碳点的HRTEM表征
        3.2.4 碳点的XRD分析
        3.2.5 碳点的FTIR分析
        3.2.6 碳点的XPS分析
        3.2.7 碳点的AFM表征
        3.2.8 量子效率(QY)的计算
        3.2.9 细胞培养
        3.2.10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的分离及培养鉴定
        3.2.11 细胞毒性检测
        3.2.12 噬斑形成实验
        3.2.13 Western blot
        3.2.14 间接免疫荧光(IFA)
        3.2.15 病毒超离纯化及电镜观察
        3.2.16 小鼠脑内攻毒实验
        3.2.17 小鼠免疫实验
        3.2.18 ELISA实验
        3.2.19 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
        3.2.20 流式细胞术
    3.3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苯并恶嗪衍生碳点(BZM-CDs)的广谱抗病毒作用与机制研究
        4.1.1 BZM-CDs合成与形貌表征
        4.1.2 BZM-CDs的化学组成和表面结构
        4.1.3 BZM-CDs的光学性质
        4.1.4 BZM-CDs的细胞毒性
        4.1.5 BZM-CDs对 JEV的影响
        4.1.5.1 体外评价BZM-CDs对 JEV的影响
        4.1.5.2 体内评价BZM-CDs对 JEV的影响
        4.1.6 BZM-CDs对其他黄病毒(ZIKV、DENV2)的抑制作用
        4.1.7 BZM-CDs对非囊膜病毒(AAV、PPV)的抑制作用
        4.1.8 BZM-CDs抑制病毒感染的机制
        4.1.9 BZM-CDs表面官能团对抑制病毒能力的影响
        4.1.10 讨论
        4.1.11 小结
    4.2 双季铵盐衍生阳离子碳点的免疫佐剂活性作用与机制研究
        4.2.1 BQAS-CDs合成与表征
        4.2.2 BQAS-CDs的表面结构和化学组成
        4.2.3 BQAS-CDs的光学性质
        4.2.4 BQAS-CDs能够与OVA产生自乳化作用
        4.2.5 BQAS-CDs与 OVA产生自乳化作用的机制
        4.2.6 BQAS-CDs可增强OVA蛋白的体液免疫应答
        4.2.7 BQA-CDs较 Alum可增强OVA的 Th1 型免疫
        4.2.8 BQAS-CDs可增强OVA的细胞免疫应答
        4.2.9 BQAS-CDs增强抗原免疫应答的机制
        4.2.9.1 BQAS-CDs可促进OVA在 APCs细胞中的摄取
        4.2.9.2 BQAS-CDs与 OVA作用后通过胞吞的方式被APC细胞吞噬
        4.2.9.3 BQAS-CDs不能直接促进BMDCs细胞的成熟
        4.2.10 BQAS-CDs体内生物相容性分析
        4.2.11 讨论
        4.2.12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肝患者NAs治疗长期预后和HBsAg动力学变化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D]. 张茜.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石墨烯基催化颗粒电极的制备及三维-电Fenton处理含抗病毒药物废水的研究[D]. 白格.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QSAR建模及其在抗病毒药物设计与筛选中的研究进展[J]. 陈硕,李非凡,孙国辉,赵丽娇,钟儒刚. 化学试剂, 2021(07)
  • [4]以医院为基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现状研究[D]. 张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5]蜂蜜中五种抗病毒类药物残留分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D]. 王振东. 烟台大学, 2020(02)
  • [6]感染HBV孕妇妊娠中晚期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杨秀涵.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禽肉中抗病毒类、抗生素类药物多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D]. 吕佳乐.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8]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价真实世界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D]. 马翠翠.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四川省凉山州预防HIV母婴传播卫生经济学评价[D]. 屈水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02)
  • [10]功能性碳点抗病毒药物与免疫佐剂的研究[D]. 黄少梅.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