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改性导电聚合物的应用进展

国外改性导电聚合物的应用进展

一、国外导电性聚合物改性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树鹏[1](2021)在《聚合物导电砂浆阳极开发及腐蚀钢筋混凝土电化学除盐研究》文中认为氯离子渗透并诱导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是引起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降低的重要原因,电化学除氯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去除混凝土内氯离子、钢筋性能恢复的保护方法。考虑到传统不锈钢网、钛网阳极材料难以铺设、易锈蚀、成本高等问题,本文首先开发了聚合物改性导电修补砂浆,以聚合物改性导电修补砂浆作为电化学除氯的阳极材料,研究电化学除氯的有效性以及电化学参数、混凝土类型、钢筋布置方式等对电化学除氯效率的定量影响规律,提出了提升电化学除氯效率的有效措施。针对钢筋混凝土试件开展恒电位加速腐蚀以及电化学除氯试验,监测钢筋锈蚀及性能恢复过程中应力/应变与电磁场变,分析电化学除氯的有效性及其对钢筋性能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硫铝酸盐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硅灰和矿粉为辅助胶凝材料,碳纤维为导电相,掺加0-3%的可再生改性乳胶粉(EVA)制备聚合物改性导电修补砂浆;研究其工作性、抗压/抗折强度、粘结强度、抗渗透性及体积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EVA改性后的砂浆凝结时间延长、流动度增加、整体工作性提升;EVA掺加提高了修补砂浆的抗折强度,降低了抗压强度,但砂浆的韧性和粘结强度提高;EVA的加入提高修补砂浆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降低了砂浆的干燥收缩和吸水率。高性能聚合物改性修补砂浆建议配合比为胶凝材料:砂:水=1:1.5:0.35,聚合物可再分散乳胶粉掺量为2%,碳纤维掺量为0.6%。(2)以聚合物改性能导电修补砂浆为阳极并设置不同厚度,对内掺氯盐、不同钢筋布置方式、不同强度等级钢筋混凝土进行电化学除氯试验。结果表明:在聚合物改性修补砂浆中掺加0.6%的碳纤维使得砂浆电阻率降到120Ω·cm左右,可作为电化学除氯阳极;相比于不锈钢网阳极,导电修补砂浆阳极除氯效率略低但便于铺设、且可作为后期阴极保护阳极或普通防护涂层,可循环利用。导电修补砂浆阳极厚度越薄,电化学除氯效率越高,但在修补砂浆阳极与混凝土界面存在氯离子富集现象。除盐电流密度越高,通电时间越长,电化学除氯效率越高;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越致密,其除盐效率越低;混凝土中钢筋笼通电后电势相同,钢筋笼内的氯离子通过电化学除氯难以高效去除。(3)研究间歇式脉冲电流、导电修补砂浆网状铺设、双阳极布置等对电化学除氯效率、阳极-混凝土表层氯离子富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比连续通电,使用间歇式的脉冲电流可有效提高电化学除氯效率,其中3天通电+3天断电模式除盐14d可达到连续通电28d的除盐效率;通过将导电修补砂浆阳极布置为网格状,增加其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氯离子排出并降低界面处氯离子富集;采用导电修补砂浆+不锈钢网双阳极布置方式既可防止砂浆开裂又可缩短氯离子迁移距离、降低界面处氯离子富集,提升除盐效率。(4)对钢筋混凝土外渗氯盐、恒电位加速腐蚀,并利用导电修补砂浆阳极对其电化学除氯,利用内壁贴应变片钢筋、电磁传感器等监测钢筋锈蚀及除氯过程中的应变及霍尔电压。研究表明:钢筋锈胀应力施加于钢筋内壁、可被内贴应变片监测其应变并计算应力,钢筋锈蚀产物导致的磁导率变化可通过内置电磁传感器的霍尔电压信号演变监测,锈胀导致混凝土开裂使得外渗溶液直接到达钢筋表面、腐蚀电流突增。以聚合物改性导电修补砂浆为阳极对加速腐蚀钢筋混凝土电化学除氯可有效去除混凝土中氯离子,钢筋性能得以恢复。

李茂辉[2](2021)在《聚合物改性煤沥青及其碳化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焦油沥青作为一种优质的功能碳材料前驱体,具有残碳高、成本低、易石墨化的特点,其碳化材料在新能源行业被广泛应用。如何通过煤沥青改性,调整其碳化过程,优化碳材料的结构排列,更加易于石墨化,改善碳化材料的应用性能,是目前煤化工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而将高分子聚合物直接加入煤沥青中,二者相容性较差,做不到均匀分散,如何实现聚合物单链段在煤沥青中的精细分散,从而通过聚合物结构调控煤沥青碳化过程和微观结构,是煤化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本论文基于原位自由基聚合原理,制备了聚合物改性煤沥青。探索了复配咪唑啉和自由基调节剂作为预处理剂时对煤沥青的影响,研究了最佳用量和预处理温度、煤沥青与单体比、聚合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在复配咪唑啉调节体系中,聚苯乙烯改性煤沥青(CTP-M1)的最高转化率为45.86%,聚苯乙烯聚丙烯腈共聚物改性煤沥青(CTP-M2)的最高转化率为25.54%;在自由基调节剂调节体系中,聚苯乙烯改性煤沥青(CTP-T1)的最高转化率为34.86%,聚苯乙烯聚丙烯腈共聚物改性煤沥青(CTP-T2)的最高转化率为22.75%,通过MALDI质谱对聚合物改性煤沥青结构作了进一步分析。本文也对聚合物改性煤沥青(CTP-M)、(CTP-T)和原煤沥青(CTP)进行了碳化研究。热失重分析(TGA)结果表明,聚合物加入煤沥青后,可以提高煤沥青的热稳定性能。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碳化过程中,小分子逐渐消失,改性煤沥青脂肪类烷基链结构逐渐断裂消失,改性煤沥青的中的芳香度高于原煤沥青的芳香度。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与N2吸脱附测试结果表明,改性煤沥青碳化材料的微观形貌具有层状的流线型结构,碳分子结构排列有序度高,材料内部微晶含量增多。经过交流阻抗(EIS)测试分析,改性煤沥青碳化材料作为电极材料时,对于电子转移阻碍减小、导电性能提升。本文同时进行了聚合物改性煤沥青碳化材料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改性之后的煤沥青制备的预焙阳极碳棒样品,热膨胀系数降低,CTP-M1改性煤沥青制备的预焙阳极石墨棒的热膨胀系数最小,可以达到0.8×10-6℃-1。CTP-T2改性煤沥青基碳材料包覆石墨负极材料,放电比容量为362m Ah/g(电流密度372m A/g),首次库伦效率为97.49%。经过3次循环充放电,该负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基本维持在353m Ah/g,库伦效率保持在99.5%左右,表明电极材料拥有稳定的电化学性能。

王恩民[3](2021)在《高压直流电缆半导电屏蔽层PTC效应和抑制空间电荷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半导电层是高压直流输电电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电缆的金属线芯和绝缘层之间,能够使金属线芯和绝缘层紧密连接,消除气隙,防止因气隙放电造成的绝缘层击穿。同时,它能够均匀电场,抑制界面处的电场畸变,使电缆能够长期安全运行。在高压直流输电电压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半导电层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中,主要改进的是半导电层的电学性能。首先是抑制半导电层的正温度系数效应(PTC效应),这对于半导电层在高温下的性能发挥非常重要。其次是提升半导电层抑制空间电荷注入绝缘层的能力,这利于减少绝缘层中的空间电荷积累。而空间电荷积累是导致绝缘层失效的原因之一。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本文具体进行了以下研究:(1)选取了两种电阻率相近,但是粒径不同的炭黑,以研究炭黑的粒径对于半导电层电阻率阈值和PTC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中最初的想法是制成电阻率阈值更低的半导电层,在达到较低的电阻率阈值后,继续添加炭黑,达到在不增加原来炭黑总量的情况下弱化半导电层的PTC效应。但是研究发现,通过使用粒径更小的炭黑制成电阻率阈值更低的半导电层后,不仅是炭黑形成完整导电网络所需的量减少,其形成的导电网络的强度也比粒径大的炭黑形成的导电网络强度更高,所以粒径较小的炭黑添加量为20%时制得的半导电层其PTC效应比粒径较大的炭黑添加量为30%时制得的半导电层还要弱。(2)采用加入导电聚苯胺的方法来改进半导电层的性能。一方面,具有长程导电能力的导电聚苯胺可以在半导电层升温膨胀时,增强半导电层内部的炭黑导电网络,降低半导电的PTC效应。另一方面具有独特导电机理和高介电常数的聚苯胺可以改变半导电层内的电子迁移路径,并减弱外电场对于界面势垒的降低作用,从而提升半导电层抑制空间电荷注入绝缘层的能力。为了使导电聚苯胺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本文中首先采用静置冷冻法将炭黑和聚苯胺制成了带状导电复合材料,然后又改进了半导电层的配方,提高了聚合物基体与聚苯胺的相容性。电阻率测试结果表明当聚苯胺添加量为5%时,半导电层的PTC效应最弱,相比于未添加聚苯胺的半导电层,其最高电阻率下降了57%,PTC强度下降了23%。空间电荷测试结果表明当聚苯胺的加入量为3%时,半导电层抑制空间电荷的能力最好,在-10 k V/mm和-30 k V/mm的电场强度下,绝缘层中的空间电荷量分别下降了39%和42%,且空间电荷向绝缘层内部的迁移也被部分抑制。本研究中首次引入了具有独特物化性能和导电机理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为以后半导电层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3)在对半导电层的热刺激去极化电流(TSDC)测试中,出现了电流峰反转现象,严重影响了TSDC测试的准确性。本文分析了TSDC测试中电子注入过程和被陷阱捕获过程在低场强和高场强下的不同之处,以及这种不同之处对测量过程中电子的脱陷过程和迁移方向的影响,解释了电流反转峰出现的原因。并通过改变绝缘层与电极的接触方式,统一了TSDC测量过程中的电子迁移方向,消除了电流反转峰,提高了TSDC对于半导电层抑制空间电荷能力的测量的准确性。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4](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潘硕[5](2020)在《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泥基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更严苛的使用环境和更复杂的应用场景,如水工、海工以及道桥修补工程。而水泥基材料是一种亲水、非均质和多孔的脆性材料。如何提高韧性和耐久性,改善抗侵蚀能力和抗开裂能力,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乳化沥青粉(Emulsified asphalt powder,EAP)是一种以改性乳化沥青为原料,经喷雾干燥制备得到的可再分散沥青粉体材料。作为水泥基材料的改性剂,在防水和修补工程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当前有关EAP对水泥基材料进行改性的研究和应用较少,且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研究了EAP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相关作用机理,以期为该类材料更深层次的研究及应用奠定技术和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EAP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泥砂浆的刚性、提高了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韧性,有利于提高材料自身的抗开裂能力。当EAP掺量为15wt%时,改性水泥砂浆的弹性模量和压折比分别降低了24.6%和35.2%,同时混凝土的抗冲击韧性显着改善。当EAP掺量在4-6wt%范围时,抗拉强度较普通水泥砂浆提高了约40%。但同时也应指出EAP对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及7-28d强度发展具有一定不利影响。EAP显着改善了水泥砂浆的表面性能。当EAP掺量为15wt%时,改性水泥砂浆的表面吸水率降低为普通砂浆的一半,而内接触角则达到84.8°。此外,表面阻隔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改善水泥砂浆的抗碳化能力。另一方面,EAP还有效削弱了水分在水泥砂浆内部的传输性。在15wt%掺量范围内,EAP降低了水泥砂浆的干燥质量损失和毛细吸水率,同时这也有助于改善水泥砂浆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当EAP掺量小于6wt%时,硬化水泥浆体的微观结构不发生明显变化,水化进程受到轻微的延缓作用。但当掺量增加至15wt%时,沥青膜与水化产物交织共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包裹了部分水化产物,从而降低了C-S-H凝胶的生成量并阻碍了水泥的水化反应进程。孔结构试验结果表明,随EAP掺量提高水泥砂浆的临界孔径逐渐降低。表征不同毛细吸水阶段的传输性指标与临界孔径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临界孔径的降低削弱了水分在水泥砂浆中的传输性,从而有利于改善水泥砂浆的耐久性。制备得到的新拌乳化沥青粉改性水泥砂浆的凝结时间、稠度、稠度损失率和保水率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EAP对新拌水泥砂浆初始稠度和稠度损失率的改善效果均优于相同掺量的苯丙乳液和VAE乳液。同时,5wt%的EAP可略微提高新拌水泥砂浆的保水率。

张东洋[6](2020)在《改性纳米碳酸钙对PP的增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丙烯(PP),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它密度小,成本低,透明性及综合性能好,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交通等各个领域。但是,其低温韧性较差的缺点也限制了它在一些领域的应用。所以,对PP原料的改性是一直以来都广泛研究的课题。在实际生产中,常将PP与其他聚合物共混或添加无机填料对其增强增韧。纳米碳酸钙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的填料,不仅价格低廉且填充效果良好,是在聚合物改性中应用较多的无机填料。本文对纳米碳酸钙进行物理或化学改性,并通过熔融共混的加工方法将其填充至树脂基体中从而对PP进行增韧改性。我们通过实验讨论了纳米碳酸钙改性前后性质和状态的改变,以及它们在树脂基体中发挥的作用。并对复合体系的微观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在PP/PA6体系中加入纳米碳酸钙粉末,发挥纳米粒子的“乳化”作用从而细化第二相。探究了填充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填充量为10%时体系达到较好的综合性能。之后,用10%含量的离子液体(IL)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以解决纳米填料的团聚问题,改性填料与PP共混得到结构更加均一的树脂体系。通过透射电镜(TEM),说明了改性后的CaCO3的分散性得以改善,接触角测试表征了IL具有双亲特性,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FTIR)证明IL成功负载到碳酸钙表面,DSC测试结果说明了离子液体对两相树脂具有一定的增容性。最后,填充10%含量经离子液体改性的纳米碳酸钙时,体系的冲击强度提高了23%。二、以纳米CaCO3和庚二酸(HA)为原料合成β成核剂。实验采用两种合成方法:分别为负载法与预先热反应法。首先,对成核剂做了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热反应后的成核剂中生成了特殊的配位键,并通过热失重(TG)与红外光谱测试优化了热反应法成核剂的制备过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两种成核剂的微观结构变化,发现热反应法成核剂的特殊枝状结构。最后,将两种成核剂与PP共混,探究了成核剂含量与负载量对PP结晶性能,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0.2%的热反应法成核剂时,就能够引发76.8%的β晶型;在负载型成核剂中,负载量为3%时,成核剂的诱导效率最大,达到78.3%。我们还通过扫描电镜(SEM)对材料断面进行观察,发现由于两种成核剂的高引发效率,树脂中β-PP的含量较大,材料已由脆性断裂向韧性断裂转变。同时,材料的冲击韧性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

陈站[7](2020)在《化学修饰氧化石墨烯改性聚合物合成及涂膜防静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墨烯是一种具有较好导热性、导电性、阻隔性、力学性新型碳材料。氧化石墨烯(GO)作为石墨烯的衍生物,表面具有多种活性基团,通过对其表面的活性基团的化学改性,拓展石墨烯及其氧化物应用领域。目前研究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电性能涂料,重点在通过石墨烯与改性氧化石墨烯作为导电填料,通过物理混拼制备电性能涂料。此方法优点是工艺简单,涂料导电性改善效果明显。缺点在于其中的高分子成膜材料与导电填料相容性相对较差,制备的电性能涂料稳定性有待提高。而将改性氧化石墨烯通过化学接枝的方式引入导电涂料的成膜物结构中,通过调整化学接枝导电材料的种类与数量,不仅可以满足导电性涂料的导电要求,同时可以解决导电材料在涂料中的稳定性问题,是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电性能涂料发展的方向。本论文对氧化石墨烯改性,通过化学接枝的方式将具有导电性的改性氧化石墨烯引入水溶性丙烯酸树脂结构中,以改性后的树脂作主要成膜物,制备具有防静电效果的电性能涂料。具体研究内容为:是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改性剂与氧化石墨烯上羧基反应引入碳碳双键。然后,通过对苯二胺上的氨基与氧化石墨烯中环氧基反应,引入具有共轭结构的桥梁对苯二胺,最后通过对苯二胺端的氨基为开端,合成聚苯胺,得到具有导电性的改性氧化石墨烯(GO-GPPA)。采用FT-IR、XRD、XPS、扫描电镜(SEM)测试GO-GPPA结构与形貌。通过热重分析(TAG)与四探针法测试GO-GPPA的热稳定性与导电性。通过结构与形貌测试,显示GMA成功接枝到氧化石墨烯表面,聚苯胺成功合成到氧化石墨烯表面。通过热稳定性与导电性测试,表明改性后的氧化石墨烯热稳定性有所提高,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有明显的下降,能满足导电材料的导电性要求。再以GO-GPPA为导电改性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将GO-GPPA引入到水溶性丙烯的树脂结构中,调整GO-GPPA在树脂配方中的含量,制备GO-GPPA改性水溶性丙烯酸树脂,并且使其成膜性能达到防静电涂料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的性能要求。通过实验表明,GO-GPPA在其改性水溶性丙烯酸树脂配方中的最佳含量为17.08 wt%。

邓倩倩[8](2020)在《聚酯基浅色导电母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导电纤维多以炭黑材料为导电填料,虽然其导电效果良好,但所制备的导电纤维多为灰黑色,从而影响纺织品的外观,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浅色系导电纤维是指外观呈浅色或白色的导电纤维,但由于浅色系导电纤维多以经金属氧化物掺杂的半导体为导电填料,其与炭黑材料相比导电性能相对较弱,因此添加量较大,开发难度大。目前其制备技术主要由少数几家国外大公司掌握,我国浅色导电纤维主要依靠进口,而开发加工性能和导电性能较好的浅色导电母粒是制备高品质浅色系导电纤维的关键。为此本课题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为基体树脂,以金属氧化物掺杂的TiO2(以下简称为导电TiO2)作为导电填料,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浅色系TiO2/PBT导电母粒,并对制得的导电母粒进行系统的性能表征。首先采用激光粒度、FT-IR、EDS、XRD、SEM等分析方式,对经过预处理的导电TiO2与未处理的导电TiO2进行性能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未处理的导电TiO2粒径分布范围为50~250 nm,经过物理分散、化学分散以及分散剂分散处理的导电TiO2平均粒径的比例分别为11.30wt%、9.88 wt%、12.42wt%。对于分散剂分散的预处理方式需严格控制分散剂的加入比例,分散剂的添加量不宜超过2.0 wt%。不同方法处理后导电TiO2体积电阻率的测试表明,物理分散以及分散剂分散的导电TiO2电阻率分别为70 Ω·cm、88 Ω·cm,与未处理的导电TiO2电阻率较为相近,而化学分散处理后的导电TiO2电阻率达到230Ω·cm,提高近3倍。其次通过在密炼机中进行TiO2/PBT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导电TiO2含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PBT特性黏度的提高,TiO2/PBT导电复合材料的加工平衡时间增长、最大平衡扭矩变大、复合材料表面变得粗糙;随着分散剂的加入,聚合物熔体流动性得到改性,导电TiO2/PBT复合材料的表面变光滑。TiO2/PBT导电复合材料的熔融指数随着PBT特性黏度及导电TiO2含量的提高而降低,随着分散剂含量的提高而增大。TiO2/PBT导电复合材料与PBT的熔融温度均约为223℃,但导电TiO2/PBT复合材料的热结晶温度比PBT提高约15℃。综合导电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选择PBT特性黏度为1.0 dL/g、导电TiO2含量为65 wt%、分散剂含量为1.0 wt%条件下制得的导电复合材料,其导电TiO2的分散性能和导电性能均较好。最后在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共混造粒制备导电母粒,并通过对导电母粒的过滤性能评价及纺制成单丝后的导电性能、分散性能等测试,全面的评价导电母粒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加入分散剂的导电母粒的过滤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且不同特性黏度的PBT作为载体时过滤性能有所差异。当导电TiO2含量相同时,特性黏度较低的PBT电阻率均大于特性黏度较高的PBT。导电单丝的电阻率随着导电Ti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导电TiO2含量大于等于65 wt%时,电阻率的降幅趋缓。在导电TiO2含量为65 wt%时,当分散剂含量从0 wt%增至2.0 wt%时,以较高特性黏度PBT为基体制备的导电单丝电阻率从4.62×102 Ω·cm增至2.06×103Ω·cm,以较低特性黏度PBT为基体制备的单丝电阻率从3.52×102 Ω·cm增至4.89×103Ω·cm,导电单丝的电阻率均提高一个数量级,因此分散剂含量过多易增大导电单丝的电阻率。

王榕[9](2020)在《导电聚合物水泥基材料除湿防腐蚀效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绿色功能化建筑材料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地下与沿海建筑结构内部抗渗、除湿和防腐蚀一直是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随着建筑空间使用性能优化和多功能需求提升,对地下建筑结构内湿度控制的要求逐步提升。含盐等腐蚀介质的水汽分子渗透在混凝土毛细孔道内,长期作用下,侵蚀着钢筋和混凝土组分,造成钢筋锈蚀和混凝土腐蚀剥落,结构耐久性下降,劣化内部空间使用性能,甚至导致结构失效。本论文研发了用于长期受潮地下构筑物的建筑材料和能够有效降低结构湿度和腐蚀介质含量的技术,创新性地开发了导电砂浆的除湿性能并建立湿敏性,对导电材料的绿色发展和建筑结构的智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以多种聚合物乳液、导电CF、导电CB、硅灰、水泥及外加剂为原材料,制备了性能优良的导电聚合物水泥基材料。在优化其导电、力学、韧性及防水性能等基本性能基础上,重点探究了不同材料组分对材料除湿防腐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作用机理,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试件不同状态下的温度和湿度场进行了模拟论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多种聚合物乳液及导电填料对导电净浆及砂浆性能的影响,主要指标为流动度、电阻率、折压比及吸水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从四种聚合物乳液中选定了性能优良的聚合物H和聚合物R;其次,通过二次正交试验将两种聚合物乳液复掺,确定了满足导电净浆各性能要求的最佳配比,为1.2%导电填料含量(导电CB对导电CF代替率50%)和15%聚合物乳液含量(聚合物R对聚合物H代替率34%);最后,在净浆研究结论基础上研究了各组分对导电砂浆性能的影响,并通过SEM、XRD和比表面积分析等微观测试手段分析了导电材料及聚合物乳液对导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机理。在制备完成导电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试件的除湿防腐性能,包括结构表面电热除湿性能、试件分别在浸水和浸氯盐条件下的电渗除湿性能、试件在浸氯盐后的电渗除氯性能及试件在电热电渗综合作用下的除湿和除氯性能。试验将不同配比的导电聚合物砂浆试件与普通砂浆试件做了对照,关注了除湿过程中的温度、电阻率和湿度变化,并且建立了导电聚合物砂浆湿度与电阻变化率间的湿敏性关系。在电热电渗综合作用下,试件在60v直流电压下电渗180min后,灰砂比1:3的砂浆终点相对湿度降至56.1%,较对照组降低33.6%,砂浆阴极最高相对除氯度24.02%,较对照组提高113%。本文通过ABAQUS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分别模拟了导电聚合物砂浆在干燥状态下的通电生热能力和在湿状态下的电渗后湿度场分布,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误差均在5%以内。

储亚[10](2019)在《基于电学指标的膨胀土和污染土特性评价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重金属污染土场地和特殊土场地的评价和处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探索快速、高效和经济的场地工程性质评价技术是目前环境岩土工程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电学特性是土体的固有属性,土体电学参数可以有效反映土体自身及其对环境改变的响应特征,对于特殊土微观结构和物理力学特性具有良好的表征作用。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33064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01B02)、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KYLX150140)、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606090143)为依托,以天然和人工配制膨胀土和重金属污染黏性土为研究对象,以工程特性评价及应用为目标,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膨胀土和重金属污染土性质的电学评价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系统总结了土体电学测试方法及机理研究现状,对膨胀土和重金属污染黏性土的工程特性、电学特性及评价方法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其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2、深入研究了黏性土基本电学特性变化规律,建立了双水有效介质模型(EMDW);通过低频四电极电导测试技术和高频介电反射测试技术的联合应用研究了黏性土状态参数对电学指标的影响;基于双水结构和自相似原理提出了黏性土有效介质(EMDW)模型,分析了双水有效介质模型的可行性和优势;研究结果表明,黏性土自身含水量、密度、孔隙率和饱和度对电学参数有显着影响。黏性土表面存在双电层结构,对于土体整体电导特性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双水结构、自相似原理和有效介质模型的引入,建立可以有效描述黏性土整体电导特性的模型方程。3、系统研究了膨胀土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微观结构变化与电阻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基于电学指标的膨胀土膨胀特性评价方法,并通过室内电阻率CPT模型试验,拓展了电学指标在膨胀土原位测试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伴随膨润土占比的提高,土体比表面积和饱水能力提升进而引起土体膨胀性能提高,电学参数对土体微观结构敏感,采用电学参数的膨胀土膨胀性能评价是可行的,并通过室内电阻率CPT模型试验进行了验证。4、通过电学实验、电镜扫描(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压汞分析(MIP)以及相关物理力学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黏性土重金属污染后微观结构和物理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重金属离子对黏性土的污染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侵入后土体微观结构团聚现象明显;重金属离子可以有效吸附在黏性土表面,影响黏性土颗粒表面结合水的收缩特性。同时,重金属污染黏性土的剪切特性随重金属离子的侵入而有一定提高;土体液限、塑性指数和黏粒含量都随重金属污染浓度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塑限基本保持不变。5、基于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等电学参数,分析了重金属污染黏性土物理、力学及微观特性随污染浓度的变化规律。引入颗粒表面电导率指标研究了电导率和土体物理力学及微观特性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电学参数的污染土工程特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指出,颗粒表面电导率的对数函数与黏土颗粒含量C,塑性指数PI和pH值之间呈线性相关性;内聚力和摩擦角归一化参数与电阻率之间亦呈线性增加,且表现出相同规律;采用湿密度和体积含水率,引入初始未污染土电阻率指标建立了重金属污染土污染程度预测方程。对于金属污染土和聚合物改性土而言,其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之间可以形成Cole-Cole圆,且三维空间中有类似的特征。6、设计并开展了不同污染浓度、不同密实度以及不同含水率状态下重金属污染土的电阻率CPT模型试验,并通过与室内低频四电极电导测试结果的对比论证了重金属污染土电阻率参数原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电阻率CPT测试结果与室内低频四电极电导所测电阻率结果基本相同。一定浓度情况下随重金属污染黏性土含水率的增加土体电阻率呈减小趋势,随重金属污染黏性土的密实度提高土体电阻率亦呈减小趋势;一定含水率情况下随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重金属污染黏性土电阻率呈减小趋势。7、以层次分析法为研究手段,结合危害识别、风险表征和确定场地工程特性三步法分析方式,以土体特性参数、土体物化参数和场地电学污染参数为准则层,建立了重金属污染场地评价体系。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根据相关性给出可以表征重金属污染场地的各项指标参数,分析每个指标的重要性标度并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得出各指标的占比权重。最后根据每个指标的变化幅度评分值加权计算出综合污染指数,进而提出重金属污染场地工程特性的评价体系。采用本文提出的层次分析评价法对重金属污染土的工程特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污染土体的污染情况相符合,证明了所建立评价体系的适用性。

二、国外导电性聚合物改性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导电性聚合物改性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物导电砂浆阳极开发及腐蚀钢筋混凝土电化学除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海洋钢筋混凝土腐蚀
        1.1.2 钢筋混凝土电化学保护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化学除氯原理
        1.2.2 电化学除氯的影响因素
        1.2.3 电化学除氯用阳极材料
        1.2.4 聚合物改性修补砂浆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掺合料
        2.1.3 粗骨料
        2.1.4 细骨料
        2.1.5 钢筋
        2.1.6 碳纤维
        2.1.7 聚合物
        2.1.8 减水剂
        2.1.9 分散剂
        2.1.10 消泡剂
        2.1.11 水和海水
    2.2 混凝土及聚合物改性导电修补砂浆配合比
    2.3 试件制备
        2.3.1 聚合物改性导电修补砂浆制备
        2.3.2 混凝土试件制备
    2.4 聚合物改性导电修补砂浆性能测试方法
        2.4.1 流动度和凝结时间
        2.4.2 抗压抗折强度
        2.4.3 粘结强度
        2.4.4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RCM方法)
        2.4.5 干燥收缩
        2.4.6 毛细吸水
        2.4.7 电阻率
        2.4.8 热重分析
    2.5 电化学除氯试验
        2.5.1 电化学除氯装置
        2.5.2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
    2.6 恒电位加速混凝土中钢筋锈蚀
    2.7 钢筋锈蚀的电化学测试
    2.8 锈蚀钢筋形貌观测
第3章 聚合物改性导电修补砂浆性能研究
    3.1 修补砂浆工作性能
        3.1.1 凝结时间
        3.1.2 流动度
    3.2 修补砂浆力学性能
    3.3 修补砂浆粘结性能
    3.4 修补砂浆抗氯离子渗透
    3.5 修补砂浆干燥收缩
    3.6 修补砂浆毛细吸水率
    3.7 修补砂浆导电性能
    3.8 差热/热重(DTA/TG)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导电修补砂浆为阳极的电化学除氯研究
    4.1 基于导电修补砂浆阳极的电化学除氯分析
    4.2 导电修补砂浆厚度对电化学除氯的影响
        4.2.1 电化学除氯后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分布
        4.2.2 电化学除氯效率
    4.3 电化学参数对电化学除氯的影响
        4.3.1 电流密度对电化学除氯的影响
        4.3.2 通电时间对电化学除氯的影响
    4.4 混凝土类型对电化学除氯的影响
    4.5 钢筋布置方式对电化学除氯的影响
    4.6 提升电化学除氯效率的措施研究
        4.6.1 脉冲电流对电化学除氯的影响
        4.6.2 阳极布置方式对电化学除氯的影响
        4.6.3 双阳极对电化学除氯的影响
    4.7 除氯前后钢筋微观形貌变化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凝土中钢筋电加速锈蚀及电化学除氯
    5.1 试件制备和试验方案
    5.2 钢筋锈蚀现象及腐蚀电流演变
        5.2.1 试验现象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3 加速锈蚀过程中钢筋阻抗谱演变
    5.4 加速锈蚀过程中钢筋应变监测
        5.4.1 试件制备和试验装置
        5.4.2 试验现象
        5.4.3 试验结果分析
    5.5 钢筋锈蚀过程电磁场变响应监测
        5.5.1 试件制备及试验装置
        5.5.2 试验现象
        5.5.3 试验结果分析
    5.6 钢筋混凝土加速锈蚀后的电化学除氯研究
        5.6.1 试件制备及试验方法
        5.6.2 试验结果分析
    5.7 锈蚀钢筋混凝土电化学除氯过程监测
        5.7.1 电化学除氯应变监测
        5.7.2 电化学除氯电磁场变监测
    5.8 钢筋形貌演变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聚合物改性煤沥青及其碳化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碳功能材料的发展
        1.1.1 碳功能材料的应用
        1.1.2 碳功能材料的研究
    1.2 碳功能材料的制备
        1.2.1 碳功能材料前驱体的研究
        1.2.2 煤沥青基碳材料
    1.3 煤沥青的改性
        1.3.1 热聚法改性煤沥青
        1.3.2 聚合物改性煤沥青
    1.4 选题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 聚合物改性煤沥青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2.2.1 复配咪唑啉的合成
        2.2.2 原位自由基聚合改性煤沥青
        2.2.3 测试方法及结构分析手段
    2.3 改性煤沥青基碳材料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2.3.1 改性煤沥青基碳材料的制备
        2.3.2 改性煤沥青基碳材料表征手段
    2.4 改性煤沥青基碳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电极的制备
        2.4.2 交流阻抗(EIS)分析
    2.5 改性煤沥青基碳化材料的应用性能测试
        2.5.1 预焙阳极热膨胀性能测试
        2.5.2 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测试
3 原位自由基聚合聚合物改性煤沥青的合成
    3.1 聚苯乙烯改性煤沥青的合成研究
        3.1.1 咪唑啉调节体系聚苯乙烯改性煤沥青的制备
        3.1.2 自由基调节剂调节体系聚苯乙烯改性煤沥青的制备
    3.2 聚苯乙烯与聚丙烯腈共聚物改性煤沥青的合成研究
        3.2.1 咪唑啉调节体系聚苯乙烯与聚丙烯腈共聚物改性煤沥青的制备
        3.2.2 自由基调节剂体系聚苯乙烯与聚丙烯腈共聚物改性煤沥青的制备
    3.3 聚合物改性煤沥青基碳材料的合成研究
        3.3.1 改性煤沥青MALDI谱图分析
        3.3.2 碳化研究
        3.3.3 碳化材料的结构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功能碳材料的应用性能研究
    4.1 改性煤沥青预焙阳极材料热膨胀性能研究
        4.1.1 预焙阳极石墨棒制备
        4.1.2 预焙阳极石墨棒热膨胀系数
        4.1.3 预焙阳极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4.2 碳包覆石墨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研究
        4.2.1 首次充放电测试
        4.2.2 循环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高压直流电缆半导电屏蔽层PTC效应和抑制空间电荷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1.1.1 HVDC输电技术简述
        1.1.2 聚合物绝缘电缆
    1.2 半导电层简述
    1.3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PTC效应
        1.3.1 聚合物复合材料产生PTC效应的机理
        1.3.2 聚合物复合材料PTC效应的影响因素
        1.3.3 电阻率测试
    1.4 空间电荷
        1.4.1 空间电荷的危害
        1.4.2 空间电荷的抑制方法
        1.4.3 空间电荷的测量方法
    1.5 导电聚苯胺
        1.5.1 导电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1.5.2 导电聚苯胺的分子链结构
        1.5.3 导电聚苯胺的掺杂过程和导电机理
        1.5.4 导电聚苯胺的纳米结构形貌
        1.5.5 导电聚苯胺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炭黑的粒径对半导电层的电阻率阈值和PTC效应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3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2.3.1 两种炭黑电阻率对比
        2.3.2 半导电层的制备
        2.3.3 两种炭黑在半导电层内的颗粒大小和分散性
        2.3.4 两种炭黑在半导电层内的电阻率阈值
        2.3.5 两种半导电层的PTC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带状导电聚苯胺/炭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半导电层的PTC效应和抑制空间电荷能力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和原料
    3.3 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3.3.1 不同HCl溶液浓度下导电PANI的合成和电阻率测试
        3.3.2 导电PANI/C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形貌分析
        3.3.3 导电PANI/CB复合材料的红外测试
        3.3.4 导电PANI/CB复合材料的电阻率测试
        3.3.5 掺杂导电PANI/CB复合材料的半导电层的配方改进与PTC效应研究
        3.3.6 导电PANI/CB复合材料弱化半导电层PTC效应的机理
        3.3.7 掺杂PANI/CB的半导电层对绝缘层空间电荷注入的影响
        3.3.8 导电PANI提高半导电层抑制空间电荷能力的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SDC法测试半导电层抑制空间电荷能力过程中的问题研究与方法改进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与测试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加压场强下20℃至90℃时的TSDC曲线对比
        4.3.2 不同加压场强下20℃至110℃时的TSDC曲线对比
        4.3.3 对于不同加压场强下的TSDC测试结果的成因分析
        4.3.4 对TSDC测试方法的改进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4)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5)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防水材料及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乳化沥青及乳化沥青粉的研究现状
        1.2.3 水泥基材料传输性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及配合比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基准水泥
        2.2.2 P.0.42.5 水泥
        2.2.3 标准砂
        2.2.4 花岗岩机制砂
        2.2.5 乳化沥青粉
        2.2.6 化学试剂
    2.3 配合比及制备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测试方法
        3.2.1 水泥胶砂强度测试
        3.2.2 轴心抗拉强度测试
        3.2.3 静态抗压弹性模量测试
        3.2.4 抗冲击性
    3.3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胶砂强度及弹性模量的影响
        3.3.1 抗压强度
        3.3.2 抗折强度
        3.3.3 静态抗压弹性模量
    3.4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韧性的影响
        3.4.1 压折比
        3.4.2 轴心抗拉强度
        3.4.3 抗冲击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耐久性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测试方法
        4.2.1 静态水接触角测试
        4.2.2 吸水率测试
        4.2.3 干燥失水测试
        4.2.4 毛细吸水率测试
        4.2.5 碳化试验
        4.2.6 氯离子渗透试验
    4.3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砂浆表面性能的影响
        4.3.1 静态水接触角
        4.3.2 吸水率
    4.4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砂浆传输性能的影响
        4.4.1 干燥失水试验
        4.4.2 毛细吸水试验
    4.5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砂浆抗侵蚀性能的影响
        4.5.1 抗碳化侵蚀
        4.5.2 抗氯离子渗透侵蚀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水化进程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测试方法及配合比
        5.2.1 水化热测试
        5.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5.2.3 氮吸附(NAM)分析
        5.2.4 压汞(MIP)分析
    5.3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浆体水化热的影响研究
    5.4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浆体微观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分析
    5.5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浆体孔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分析
        5.5.1 氮吸附试验
        5.5.2 压汞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乳化沥青粉改性水泥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试配过程及配合比的确定
    6.3 测试方法
        6.3.1 新拌砂浆和易性测试
        6.3.2 力学性能测试
        6.3.3 耐久性测试
    6.4 EAPMCM拌合物的和易性测试
        6.4.1 稠度及2h稠度损失
        6.4.2 凝结时间
        6.4.3 保水率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已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6)改性纳米碳酸钙对PP的增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丙烯的共混改性
        1.2.1 聚丙烯的性能
        1.2.2 聚丙烯共混改性的研究进展
        1.2.3 聚丙烯的增韧改性
    1.3 纳米碳酸钙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
        1.3.1 纳米碳酸钙的结构及特性
        1.3.2 纳米碳酸钙的表面处理
        1.3.3 纳米碳酸钙对PP的增韧改性
    1.4 离子液体
        1.4.1 离子液体的性质与种类
        1.4.2 离子液体的应用
        1.4.3 离子液体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5 PP用 β成核剂
        1.5.1 PP的晶型种类及性质
        1.5.2 β 成核剂的种类及成核机理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离子液体改性碳酸钙增韧PP/PA6 体系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 离子液体改性碳酸钙的制备
        2.2.3 PP/PA6/CaCO_3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碳酸钙含量对PP/PA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3.2 离子液体改性碳酸钙的红外表征
        2.3.3 离子液体对两相亲和性的表征
        2.3.4 离子液体对碳酸钙分散状态的影响
        2.3.5 IL-CaCO_3对PP/PA6 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2.3.6 IL-CaCO_3对PP/PA6 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的影响
        2.3.7 IL-CaCO_3对PP/PA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酸钙基β成核剂对PP的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碳酸钙基β成核剂的制备
        3.2.3 PP/β成核剂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成核剂的红外表征
        3.3.2 成核剂的热分解性能分析
        3.3.3 成核剂的微观形貌分析
        3.3.4 β 成核剂对聚合物结晶性能的影响
        3.3.5 β 成核剂对聚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3.3.6 β 成核剂对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4.1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化学修饰氧化石墨烯改性聚合物合成及涂膜防静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简介
        1.2.1 石墨烯的制备与性质
        1.2.2 氧石墨烯的制备与性质
        1.2.3 氧化石墨烯改性
    1.3 电性能涂料简介
    1.4 石墨烯在电性能涂料中的应用
    1.5 石墨烯/氧石墨烯与其他导电材料共混在电性能涂料中的应用
        1.5.1 石墨烯与其他碳系材料在电性能涂料中的应用
        1.5.2 石墨烯/氧化石墨烯与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共混在电性能涂料中的应用
    1.6 化学改性氧化石墨烯在电性能涂料中的应用
        1.6.1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改善电性能涂层的导电性
        1.6.2 其他碳材料改性氧化石墨烯导电材料在电性能涂料中的应用
        1.6.3 金属氧化物改性氧化石墨烯导电材料在电性能涂料中的应用
        1.6.4 导电聚合物改性氧化石墨烯导电材料在电性能涂料中的应用
        1.6.5 多功能改性氧化石墨烯导电材料在电性能涂料中的应用
    1.7 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制备电性能涂料外专利的发展
        1.7.1 国内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电性能涂料专利简介
        1.7.2 国外石墨烯电性能涂料专利申请简介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8.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创新点
第二章 具有导电性氧化石墨烯中间体合成
    2.1 引言
    2.2 合成机理
        2.2.1 GO与 GMA反应合成GO-G中间体
        2.2.2 GO-G与 PPDA反应合成GO-GP中间体
        2.2.3 GO-GP与苯胺(ANILINE)反应合成GO-GPPA改性中间体
    2.3 表征与测试方法
        2.3.1 氧化石墨烯环氧基和羧基含量的测定
        2.3.2 体积电阻率测试
        2.3.3 结构分析
    2.4 原料选择和用量的确定
        2.4.1 GO-G制备原料和用量
        2.4.2 GO-GP制备原料及用量
        2.4.3 GO-GPPA制备原料及用量
    2.5 实验部分
        2.5.1 实验原料
        2.5.2 实验仪器设备
        2.5.3 实验步骤
    2.6 实验结果及分析
        2.6.1 不同配方GO-GPPA体积电阻率分析
        2.6.2 GO和 GO-GPPA配方P3的FT-IR分析
        2.6.3 GO和 GO-GPPA配方P3的XRD分析
        2.6.4 GO和 GO-GPPA配方P3的XPS分析
        2.6.5 GO、GO-G和 GO-GPPA配方P3的SEM分析
        2.6.6 GO和 GO-GPPA配方P3的TG和 DTG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防静电GO-GPPA改性水溶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3.1 引言
    3.2 理论分析
        3.2.1 合成机理
        3.2.2 原料选择和用量
        3.2.3 分析测试与表征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主要原料
        3.3.2 主要设备和仪器
        3.3.3 GO-GPPA改性水溶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3.4 结果及分析
        3.4.1 GO-GPPA改性水溶性丙烯酸树脂性能
        3.4.2 GO-GPPA改性水溶性丙烯酸树脂FTIR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O-GPPA改性水溶性丙烯酸树脂涂膜导电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
        4.2.1 固化机理
        4.2.2 防静电原理
        4.2.3 水性防静电涂料配方原料选择和组成的确定
        4.2.4 分析测试方法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试剂与药品
        4.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3 实验步骤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配方GO-GPPA改性水溶性丙烯酸树脂涂料涂膜性能
        4.4.2 结果讨论
        4.4.3 涂膜扫描电镜分析(SEM)分析
        4.4.4 配方PA5 GO-GPPA改性水溶性丙烯酸树脂差示热量(DSC)扫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聚酯基浅色导电母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导电纤维的应用及发展
        1.2.1 导电纤维在国外的发展
        1.2.2 导电纤维在国内的发展
    1.3 导电纤维的种类与制备方法
        1.3.1 导电纤维的种类
        1.3.2 导电纤维的制备方法
    1.4 导电母粒的制备方法
        1.4.1 原位聚合法
        1.4.2 溶液共混法
        1.4.3 熔融共混法
    1.5 纳米导电粉体的分散
        1.5.1 物理分散
        1.5.2 化学分散
        1.5.3 分散剂分散
    1.6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导电粉体的预处理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2 导电粉体的预处理
    2.3 性能测试及表征
        2.3.1 元素表征
        2.3.2 粒径分布表征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3.4 形貌表征
        2.3.5 结晶性能表征
        2.3.6 导电TiO_2的体积电阻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物理分散
        2.4.2 化学分散
        2.4.3 分散剂分散
        2.4.4 导电TiO_2的电阻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iO_2/PBT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TiO_2/PBT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性能测试及表征
        3.3.1 PBT特性粘度测定
        3.3.2 混炼扭矩测定
        3.3.3 熔融指数测定
        3.3.4 TEM测试
        3.3.5 DSC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BT切片的基本性能
        3.4.2 TiO_2/PBT导电复合材料扭矩分析
        3.4.3 TiO_2/PBT导电复合材料熔融指数分析
        3.4.4 TiO_2/PBT导电复合材料DSC分析
        3.4.5 导电TiO_2颗粒分散性分析
        3.4.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O_2/PBT导电母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导电母粒的制备
        4.2.3 导电单丝的制备
    4.3 性能测试及表征
        4.3.1 导电母粒过滤性能测试
        4.3.2 单丝体积电阻率测试
        4.3.3 单丝微观形貌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导电母粒外观
        4.4.2 导电母粒过滤性能
        4.4.3 单丝体积电阻率
        4.4.4 单丝表面形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导电聚合物水泥基材料除湿防腐蚀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导电材料在基体中分散问题研究
        1.2.2 导电水泥基材料力-电-热研究
        1.2.3 水泥基构筑物除湿防腐方法研究
        1.2.4 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研究
    1.3 目前研究中主要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原材料
        2.1.1 胶凝材料
        2.1.2 砂
        2.1.3 外加剂
        2.1.4 聚合物乳液
        2.1.5 功能填料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试件制备
        2.3.2 性能测试
第三章 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聚合物乳液选取研究
        3.2.1 聚合物对水泥净浆物理性能影响
        3.2.2 聚合物对水泥净浆力学与韧性影响
        3.2.3 聚合物对水泥净浆导电性能影响
        3.2.4 聚合物对水泥净浆防水性能影响
    3.3 聚合物改性水泥净浆初步设计研究
        3.3.1 试验方案
        3.3.2 一次正交极差分析
        3.3.3 各组分对基本性能影响研究
    3.4 聚合物改性水泥净浆优化设计研究
        3.4.1 试验方案
        3.4.2 二次正交极差分析
        3.4.3 其余影响因素研究
    3.5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性能研究
        3.5.1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增韧性能研究
        3.5.2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导电性能研究
        3.5.3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防水性能研究
    3.6 导电聚合物水泥基材料微观分析
        3.6.1 SEM扫描电镜分析
        3.6.2 X射线衍射分析
        3.6.3 孔结构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导电聚合物砂浆除湿防腐蚀效能研究
    4.1 前言
    4.2 导电复合材料结构表面电热除湿性能研究
        4.2.1 导电复合材料电热除湿效率研究
        4.2.2 导电复合材料温湿性能研究
        4.2.3 导电复合材料温敏性研究
    4.3 导电复合材料电渗除湿防腐性能研究
        4.3.1 导电复合材料水环境下电渗除湿
        4.3.2 导电复合材料氯盐环境下电渗除湿
        4.3.3 导电复合材料电渗下氯离子迁移分析
    4.4 导电复合材料双效除湿防腐性能研究
        4.4.1 导电复合材料双效电除湿效率研究
        4.4.2 导电复合材料双效电除湿温湿-电阻率研究
        4.4.3 导电复合材料双效电作用氯离子迁移研究
    4.5 导电复合材料除湿防腐机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电砂浆温湿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5.1 前言
    5.2 导电复合材料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5.2.1 有限元模拟前处理
        5.2.2 导电砂浆温度场数值模拟
        5.2.3 试验与模拟结果比对分析研究
    5.3 导电复合材料湿度场有限元分析
        5.3.1 有限元模拟前处理
        5.3.2 导电砂浆湿度场数值模拟
        5.3.3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比对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电学指标的膨胀土和污染土特性评价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符号说明
    英文符号
    希腊符号
    缩写字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岩土体电学测试方法及机理研究现状
    1.3 膨胀土电学及工程特性评价研究现状
    1.4 污染土工程特性及评价研究现状
        1.4.1 污染土的来源种类与基本特性
        1.4.2 污染土的物理及化学特性研究
        1.4.3 污染土的强度及微观特性研究
        1.4.4 污染土的电学特性研究
    1.5 污染场地评价方法与分类标准的研究现状
        1.5.1 单项指标污染指数法
        1.5.2 综合指标评价方法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存在问题及不足
        1.6.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黏性土电学测试及模型研究
    2.1 电学测试方法及方案
        2.1.1 低频四电极电导测试技术
        2.1.2 高频介电反射测试技术
        2.1.3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
    2.2 黏性土导电特性分析
        2.2.1 黏性土低频电导特性分析
        2.2.2 黏性土高频介电特性分析
    2.3 基于自相似原理的有效介质模型假设
        2.3.1 黏性土双水导电特性
        2.3.2 有效介质原理
        2.3.3 自相似模型假设
    2.4 两相饱和黏性土电学模型
        2.4.1 模型建立
        2.4.2 模型参数分析及验证
    2.5 多相非饱和黏性土电学模型
        2.5.1 模型建立
        2.5.2 模型参数分析及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膨胀土工程特性电学评价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案
        3.1.3 试验方法
    3.2 膨胀土电学特性分析
        3.2.1 含水率分析
        3.2.2 密度分析
        3.2.3 孔隙率分析
        3.2.4 饱和度分析
    3.3 膨胀土工程特性及微观特性
        3.3.1 膨胀土物理特性
        3.3.2 膨胀土微观特性
        3.3.3 膨胀土电学评价机理
    3.4 基于电学参数的膨胀土特性评价方法
        3.4.1 膨胀土电导率评价研究
        3.4.2 膨胀土电阻率评价研究
    3.5 模型试验研究
        3.5.1 电阻率CPT标定模型试验概况及方案
        3.5.2 电阻率CPT标定模型试验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金属污染土电学特性及其变异机理
    4.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案
        4.1.3 试验方法
    4.2 重金属污染土电学特性分析
        4.2.1 含水率分析
        4.2.2 密度分析
        4.2.3 孔隙率分析
        4.2.4 饱和度分析
    4.3 重金属污染土物理力学特性
        4.3.1 界限含水率
        4.3.2 颗粒粒径分布
        4.3.3 抗剪强度
        4.3.4 黏聚力与摩擦角
    4.4 重金属污染土特性变异机理研究
        4.4.1 扫描电镜试验(SEM/EDS)
        4.4.2 压汞试验
        4.4.3 氢离子浓度指数(p H)测试试验
        4.4.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试验
        4.4.5 X射线衍射(XRD)试验
        4.4.6 污染土工程特性微观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电学参数的重金属污染土特性评价
    5.1 基于电导率的重金属污染土特性评价
        5.1.1 物理化学特性评价
        5.1.2 力学特性评价
        5.1.3 污染程度预测
    5.2 基于介电常数的重金属污染土特性评价
        5.2.1 颗粒表面结构特性评价
        5.2.2 Cole-Cole模型
    5.3 模型试验概况及方案
        5.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2 试验内容与方案
    5.4 模型试验数据分析
        5.4.1 重金属污染土测试结果与分析
        5.4.2 电阻率CPT测试参数分析
        5.4.3 电阻率探头现场定型应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金属污染土场地评价与分类
    6.1 重金属污染土场地评价体系
        6.1.1 基于多参数的污染场地综合评价意义
        6.1.2 场地分类评价方案
    6.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场地污染指数评价
        6.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6.2.2 分析步骤及参数选取
        6.2.3 评价体系的建立
    6.3 评价分析流程及案例分析
        6.3.1 评价分析流程
        6.3.2 评价体系分析实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国外导电性聚合物改性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物导电砂浆阳极开发及腐蚀钢筋混凝土电化学除盐研究[D]. 李树鹏.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聚合物改性煤沥青及其碳化材料的研究[D]. 李茂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高压直流电缆半导电屏蔽层PTC效应和抑制空间电荷性能研究[D]. 王恩民.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5]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研究[D]. 潘硕.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改性纳米碳酸钙对PP的增韧研究[D]. 张东洋. 吉林大学, 2020(08)
  • [7]化学修饰氧化石墨烯改性聚合物合成及涂膜防静电研究[D]. 陈站. 广州大学, 2020(02)
  • [8]聚酯基浅色导电母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邓倩倩.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9]导电聚合物水泥基材料除湿防腐蚀效能研究[D]. 王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
  • [10]基于电学指标的膨胀土和污染土特性评价及应用研究[D]. 储亚.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国外改性导电聚合物的应用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