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安全驾驶的十个提示

夜间安全驾驶的十个提示

一、夜间安全行车十注意(论文文献综述)

熊则鑫[1](2021)在《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由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单位型老旧住区数量多范围广,具有环境舒适度差、交通组织混乱、设施陈旧不足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外环境亟待优化更新。城市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城市病”造成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居民愈来愈关注个人和社会健康问题,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本文从健康视角研究和探讨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单位型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住区更新改造以及住区外环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以及健康行为活动类型,明晰了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结合对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的详细解读,提炼出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其次,选取西安市典型单位型老旧住区,通过实地调研、图表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外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及优化意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对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进行病理分析。通过病理问题关系梳理总结出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及核心要素,并从整体层面及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两部分梳理总结此类住区外环境的病理问题。最后,在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的指导下,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实施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整体优化策略,并从活动空间、绿化空间、交通空间及设施服务空间等四个方面对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并以中铁集团太乙路小区为例提出场所空间优化方案,探讨了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健康化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目的是为单位型老旧住区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以期探索适宜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之路,为同类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李俊达[2](2021)在《公路交叉口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虑到经济效益和频闪效应等问题,我国公路多不设置照明,村镇附近的无信号公路交叉口处人车混行,在夜间缺少照明的条件下车辆与自行车、行人之间极易发生重大事故,在此类交叉口依据驾驶人视觉认知特性设置合适的照明限速协同方案可以显着提高交通安全水平,保障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本文对夜间公路交叉口处不同限速下的驾驶人视认性展开研究。本文将整个公路交叉口照明区域定性划分为照明渐变的过渡段和照明均匀的交叉口段,本文主要研究过渡出口段和交叉口段。在过渡出口段通过实车道路试验研究不同照明、限速条件下驾驶人瞳孔直径变化规律;在交叉口段通过驾驶模拟器试验研究驾驶人在不同照明、限速条件下对突发事件的视觉搜索能力,并结合注意分配理论和logistics回归对驾驶人视觉搜索能力进行量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公路交叉口交通场景组成元素进行分析,选取典型交叉口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分析交叉口处安全停车视距、总结现行车辆前照灯标准和道路照明规范,确定路灯照明布置的必要性,并为后续试验提供场景选择和搭建的依据;最后根据照明特征对整个公路交叉口照明区域定性划分,并确定不同区域研究参数和方法。(2)分析过渡出口段驾驶人视觉特性,在选择对光照敏感的瞳孔直径作为视觉特性表征参数的基础上设计并完成过渡出口段实车道路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提取不同阶段的瞳孔直径变化幅度、瞳孔直径变化速率等参数,分析并对比过渡出口段照明、限速方案,发现设置过渡出口段驾驶人瞳孔直径变化表现显着好于不设置,且过渡出口段设置2盏路灯即可。(3)分析交叉口段驾驶人视觉认知特性,选择注意分配理论进行交叉口段驾驶人视觉搜索能力研究,搭建试验平台并采集试验数据,对所提取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合logistics回归构建基于注意分配的视觉搜索能力量化模型,结合车辆运行参数进行交叉口段照明、限速协同方案分析,发现设置照明是保障公路交叉口交通安全的必要措施,而在此基础上,降低限速对提高驾驶人视觉搜索能力的效益更高,最后给出提高交叉口处交通安全水平的照明、限速协同方案。

程鸿[3](2021)在《车辆安全预警系统与夜间视频增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公路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人们出行带来极大方便。然而,快速发展的道路交通给我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交通事故,其中雨、雾和夜间低照度等恶劣气候环境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针对雨、雾和夜间低照度不利行车环境,构建人-车-路协同安全预警系统,建立了车辆在不利行车环境中行驶的事前预防、事中避免和事后道路设施优化完善的交通体系。首先,从人为因素、车辆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讨论道路交通事故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雨、雾和夜间低照度环境对安全行车的影响,根据三种环境特点,设计车路协同预警系统。其次,车路协同预警系统包括环境信息采集与传输模块、预警系统控制中心和多功能预警APP,三个模块依次实现雨雾信息采集、储存和推送。环境信息采集与传输模块依托分布在道路两旁的SWS系列能见度天气现象仪实时获取当地天气状态和能见度等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周期性传送至预警控制中心;预警控制中心对传送过来的信息进行解析、储存和管理,并将预警信息推送至驾驶员手中的安装有预警APP的Android移动手机里;预警APP根据手机GPS定位信息确定车辆行驶方向和离雨雾区的距离,对即将进入雨雾区的驾驶员进行文本信息和语音预警提醒,警示驾驶员降低车速或尽快驶离该区域;对已经进入雨、雾或低照度环境的车辆,驾驶员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多功能预警APP的实时去雾和低照度增强功能获得清晰视野,提高驾驶员行车安全性。最后,细化实现各模块功能。在预警APP模块视频低照度增强功能实现中,首先探讨了基于灰度等级映射低照度增强的实质,介绍了基于线性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等传统灰度等级映射低照度增强的优劣,提出了基于圆弧映射和自适应灰度等级映射的低照度增强算法。基于圆弧映射的增强算法映射函数实质是1/4圆弧曲线,因其曲线的光滑平整性,在增强低照度图像的同时,有效防止过度增强;基于自适应灰度等级映射实质是利用每幅图像独特的直方图特征,结合圆弧曲线特点,自适应确定映射曲线因而能自适应增强图像。然后将两种算法用C++编译,写进预警APP中。最后,为进一步增强预警APP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对夜间去雾算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基于非物理模型夜间图像去雾算法,并取得了不错的去雾效果。对搭建好的车路协同预警系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整个系统能获取当地监测点天气以及能见度等信息,并推送至即将进入雨雾区的车辆驾驶员的移动客户端中,进行预警提示。此外,通过预警APP的去雾和低照度增强功能为驾驶员提供清晰视野,保障汽车安全行驶。

曾俊亮[4](2020)在《福建山区公路夜间行车驾驶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福建地区山地多,部分道路弯折崎岖,需要夜间行车的驾驶员尤其注意交通安全,以免造成安全事故。山区夜间行车视线差,容易误判路况;参照物模糊,辨别和决断时间短;容易产生疲劳,应急操作能力减弱。本文针对山区夜间行车问题建议驾驶员认真观察路标和路况;掌握夜间行驶经验;正确识别和使用灯光;严禁疲劳驾驶。

段萌萌[5](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机理与保障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多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桥梁群、隧道群、桥隧群等特殊构筑物组合的高桥隧比路段,给驾驶人及车辆营造了特殊的运行环境,易发生由人-车-路-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交通事故。目前,我国针对单体隧道以及隧道群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的安全保障技术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不能满足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的要求,有必要对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的事故特性及安全保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山区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基本分布规律、事故构筑物类型分布规律、隧道事故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基于多项Logistic理论,对高桥隧比路段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对事故严重程度影响显着的因素,分别建立了高桥隧比高速公路死亡事故、受伤事故影响因素模型。为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高桥隧比高速公路线形指标(主要包括平面线形指标、纵断面线形指标、隧道长度、桥梁长度)与事故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半径,直线长度、圆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长度、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纵坡坡长、隧道长度、桥梁长度以及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12个指标为自变量,以事故预测单元的事故数为因变量,基于负二项分布理论,建立了不同路段单元条件下高桥隧比高速公路单元事故预测模型。对驾驶员经过典型的高桥隧比路段时的视觉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线性回归拟合的手段分析瞳孔面积变化趋势,以曲线斜率的大小表征视觉变化幅度。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多组秩和检验对普通路基段、隧道入口、隧道内部、隧道出口四种路段瞳孔面积数据进行检验,探索高桥隧比路段不同区域驾驶员瞳孔面积数据差异性。对高桥隧比路段驾驶人视觉负荷变化规律及评价方法展开了理论及实车试验研究。采用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V?(t)作为评价指标描述驾驶员在隧道出入口的视觉负荷变化规律,以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值MTPA以及视觉震荡持续时间tc作为评判视觉负荷大小的依据,建立了隧道出入口驾驶员视觉舒适度评价体系。依据此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隧道出入口的驾驶员视觉负荷程度,判断隧道出入口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最后,对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隧道入口安全保障问题,提出在隧道入口前设置组合型视错觉减速标线,达到降低车辆进入隧道速度的效果。建立视错觉减速标线与隧道入口设置安全距离模型,求得错觉减速标线应设置于距离隧道入口的安全距离。采用UC-Win-Road仿真实验进行控速效果评价。为了改善车辆驶出视错觉减速标线终点至进入隧道这个过程的速度稳定性,提高行车舒适性,建议在隧道入口前将组合型视错觉减速标线与彩色防滑路面协同设置。以研究总结的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风险源为基础,针对路与环境对驾驶人及车辆的安全影响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评价体系,并提出了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等级评定方法。本文从人-车-路-环境,综合分析了高桥隧比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特性。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整体安全保障技术,提升高桥隧比路段的安全性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宋永超[6](2020)在《异源视觉道路行车场景的交通对象分类检测算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自动驾驶和高级辅助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视觉环境下道路行车场景的交通对象检测不可或缺,对提高智能交通的智能化、安全性水平,实现安全、可靠、舒适的出行任务尤为重要。广泛且充分的感知车辆周围环境信息,获得道路交通对象的检测信息,提高道路出行安全,减少交通安全事故是当前智能交通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这一领域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道路车辆环境感知需求,针对道路行车场景中交通对象检测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研究了不同视觉源下道路交通三要素(道路、车辆、行人)的分类检测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针对大多数道路检测方法对光照变化、阴影敏感,而传统光照不变道路检测方法存在相机轴标定角度难以确定、道路样本采样失真等多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学习光照无关图的带阴影道路在线检测算法。首先,手工标定出道路图像序列的道路块和非道路块,利用多特征融合方法训练生成道路块SVM分类器;然后,将组合道路块RGB空间转换为几何均值对数色度空间,并根据Shannon熵确定每帧图像相机轴的标定角,以获取各自帧的光照无关图;最后,通过车前安全距离区域随机采样方法提取道路样本点,建立道路置信区间分类器,将道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使用多个视频序列评估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得到高质量的道路检测结果,实现检测过程的实时性。针对现实交通环境中双目视差图匹配误差大、计算复杂度高,以及车辆等交通对象检测缺少必要的深度信息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目深度估计和精细化U-V视图的路上车辆检测算法。使用加入边缘增强损失函数的单目深度估计模型得到原始视差图,并通过原始视差图的水平和垂直投影来定义初始的U和V视图;提出精细化U、V视图的道路感兴趣区域检测算法获得路上车辆感兴趣区域;提出道路区域平行扫描算法确定路上车辆或行人源点,使用邻间视差相似性算法对目标区域进行补全和提取,结合长宽比、透视比和面积比等多特征融合方法对提取的目标区域精确分割,获得路上车辆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实现了同一检测框架下路上车辆或行人的分类检测,满足路上车辆检测的时间有效性。针对可见光图像在夜间交通对象检测尤其是行人检测中失效以及现存的夜间行人检测方法准确率和实时性矛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显着性和多特征融合的夜间行人检测算法。使用一种红外图像行人目标显着性模型,实现夜间行人目标区域的快速获取;提出目标区域细化分离方法,去除感兴趣区域中可能存在的非行人区域粘连干扰,获得夜间行人候选边界框;使用多特征融合的夜间行人特征提取方法,结合SVM分类算法,实现对夜间行人的分类,并使用多个视频序列评估夜间行人分类检测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夜间行人的分类检测结果,满足道路场景的实时性要求。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实现异源视觉下道路行车场景中道路、车辆和行人等交通对象的分类检测,提供了一种道路行车场景的交通环境感知新模式,对助力提高道路交通车辆的行车安全具有一定意义,为构建基于视觉信息的道路环境感知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赵伟[7](2020)在《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评估与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动物流行业随之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伴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而蓬勃向前,尤其是公路货物运输,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有载货汽车参与的交通事故数量不断攀升,在所有事故形态中载货汽车追尾事故所占的比重最大,并具有伤亡率高、财产损失大等特点,事故一旦发生,不仅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深入研究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降低追尾事故的发生率,对提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载货汽车追尾事故的特点;基于载货汽车追尾事故深度调查数据,从驾驶人、车辆、道路及环境四个方面对各风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从安全系统工程学的角度,对载货汽车追尾事故进行致因分析,确定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源。基于交通事故致因理论、专家经验与前期研究成果,从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四个方面研究确定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因素集;基于贝叶斯理论,运用Netica软件构建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评估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利用该模型定量分析载货汽车追尾事故不同风险等级下的显着性风险因素及风险因素组合。基于显着性风险因素,从微观层面研究驾驶人反应时间、车辆行驶速度及载重风险因素与行车距离的定量关系,分别构建安全行车距离的理论模型与回归模型;对比理论模型与回归模型发现,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选取载货汽车真实事故案例,利用安全行车距离回归模型进行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评估。最后在分析我国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防控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事故风险防控策略,最大限度地防止载货汽车追尾事故的发生,降低追尾事故的严重程度。

李竹君[8](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对外交通需求的迅猛增长和机场枢纽的高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因其绿色、高效、准时性高等特点成为接驳机场的重要方式。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根据其功能定位,可分为兼顾接驳和通勤功能的复合型机场线和仅服务接驳客流的专用机场线。本文针对复合型机场线,综合接驳客流和通勤客流需求,研究了结合考虑发车间隔和停站时间的快慢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针对专用机场线,从提升机场线运营效益角度,提出了机场线货运服务增值方案,研究了客货共运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比分析了复合型机场线和专用机场线的线路、客流和开行方案特点,提出了复合型机场线采用快慢车模式和专用机场线引入货运服务的运营组织优化思路。探讨了货运服务可行性评估体系,分析可参考的量化评估指标和相应的关键技术,探讨了可行的货物运输形式。(2)针对复合型机场线,以列车停站方案、越行位置、车站停站时间与快慢车发车间隔为决策变量,考虑乘客的快慢车选择行为,构建了以乘客总旅行时间最小为目标的快慢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通过线性化方法,将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根据模型特性,设计了加速分支定界算法。最后以某城市复合型机场线为案例,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案例结果表明,快慢车模式下乘客总旅行时间比标准站站停模式减少了11.31%。相较于既有研究中仅以列车停站方案为变量和以列车运行时间为目标的优化模型,本文模型考虑了列车停站时间、发车间隔与停站方案的综合设计,更加有效地节省了乘客总旅行时间。所提出的加速分支定界算法能在10h以内得到最优解,求解质量与计算效率均优于线性求解软件。(3)针对专用机场线,在固定客运列车开行方案前提下,探究考虑货运服务的运营效益提升策略。考虑货物的车站仓储、装卸和运输全过程,采用货运专列和客货共载两种货物运输形式,以货运列车编组、停站方案、发车间隔和停站时间为决策变量,以运营企业货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构建机场线货运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通过引入辅助变量,对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以多伦多UP Express线路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案例结果表明,在1小时的研究时段内,货运利润可达1,210美元。优化后的列车开行方案分别利用1趟货运列车和2趟客运列车运输货物,可满足57.6%的货运需求。与仅考虑单一运输形式下的模型相比,本文模型同时利用客运列车空余空间和线路富余通过能力增开货运列车,能更加高效应对多样化的货运需求,有效提升货运利润。(4)为了更高效地协调客货运服务水平,在不影响客流吸引的前提下,探究客运列车开行方案可调情形下的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方法。以客运列车的发车间隔与停站时间和货运列车的编组、停站方案、发车间隔与停站时间为决策变量,构建了以货运利润最大为目标的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模型。针对大规模问题,设计了列车迭代法和需求迭代法两种启发式算法。以多伦多UP Express和北京大兴机场线为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有效性。在多伦多UP Express案例中,与固定客运列车方案相比,货运利润由1,210美元增长至2,450美元。优化方案可满足研究时段内100%货运需求。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提升货物运价或降低列车运行成本能有效提升货运利润,但利润对运价更为敏感。提升列车货运容量或装卸效率,增大客运列车发车间隔可微调量,均是进一步提升货运利润的有效方式。在北京大兴机场线案例中,当货单需求规模较大时,列车迭代法和需求迭代法能够分别花费约24小时和0.33小时得到货运利润为42,980元和43,840元的方案,效果优于线性优化软件求解72小时后的优化方案。图42幅,表28个,参考文献143篇。

余昕宇[9](2020)在《基于人因分析的无信控过街风险评估及安全改善研究》文中认为人行横道作为行人过街交通设施,在确保行人过街安全方面至关重要。在无信控过街路段,由于行车阻力低、无车辆交汇、分流等环境特征,驾驶员存在低估风险、超速行驶等心理行为倾向,其事故发生率及严重性往往高于信控路段。因此本课题以无信控过街路段为研究对象,对其风险评估及安全改善进行研究。首先,从过街系统中人、车、路和环境四要素入手,分析影响过街安全的因素,结合事故特征探究无信控过街路段事故关键致因,并构建人因分析模型,对驾驶员及行人的心理、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1)利用驾驶模拟系统及Dikablis眼镜式眼动仪,进行无信控过街模拟试验。通过提取20名驾驶员眼动数据,对比分析了四类典型过街环境中驾驶员注视区域、注视目标等眼动差异;(2)结合风险感知和效用相关理论,确定基于情景风险度的驾驶员风险感知效用的量化评估方法,基于驾驶模拟试验场景对被试驾驶员进行主观风险度评价,对风险感知效用均值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过街试验场景下驾驶员普遍存在风险低估情况,其中在道路较宽的过街路段条件下,驾驶员过街时驾驶警惕性最低,风险低估现象严重;(3)选取武汉市6个无信控过街地点,通过问卷调研方式分析行人穿越无信控过街路段出行特性,过街行为心理影响因素,过街安全感及过街设施评价,分析过街安全需求。其次,结合人因分析深入研究道路交通环境对过街安全影响机理,基于对目前运用广泛综合评价方法的归纳分析,确定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无信控过街风险综合评估方法,以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安全设施条件以及气候条件作为风险评价准则,以道路几何线形等18个与评价准则有隶属关系的过街风险元素作为风险评价指标,构建过街路段风险级别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分析过街路段危险水平并定性其危险等级,可作为过街路段风险甄别、信号灯设置、设施改善的参考依据。最后,结合现有设施设置问题分析、驾驶员视觉特性及新型视线诱导设施应用情况,基于风险评估等级提出警示型、诱导型、防护型、舒适型的四种过街诱导设施方案,提高无信控过街路段安全设施车速控制、视线诱导、安全防护功效,满足行人对于过街环境安全、效率、舒适、美观的多层次需求。

郭凤香[10](2019)在《基于风险感知的老年驾驶人行为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驾驶人群也将进入“老龄化驾驶群体”。由于驾驶人进入老年阶段后就会出现生理机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特征,造成驾驶人在收集信息准确性、思维决策及时性以及操作行为有效性等方面的衰变,驾驶差错概率增加,从而增加导致交通事故的风险。因此研究老年驾驶人在风险驾驶环境下的生理心理、风险感知、操作行为等特性,将有助于对老年驾驶人的驾驶适宜性评价,并可为老年驾驶人安全驾驶出行及车辆辅助设备、交通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在分析了老年人视觉注意、心理生理、风险感知、操作行为及影响老年驾驶人安全行车的各类行为特性指标基础上,以深入挖掘老年驾驶人的行为特性为目的,确定了以“基础理论分析-实验设计-虚拟建模-实验测试-相关性分析-模型构建-安全评价”为研究思路,应用认知能力测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图谱理论及灰色模糊理论等技术方法,通过测试平台、驾驶模拟实验测试不同风险情境下老年驾驶人各类行为特性指标数据,综合分析了测试数据,研究了视觉特性、操作行为特性、风险感知特性与心理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驾驶人行为安全性评价模型并进行了老年驾驶人的安全性评价。为了测试老年驾驶人视觉有效范围及风险情境下驾驶人行为特性数据,开发了可用于测试驾驶人视觉特性的测试软件(UFOV),搭建了测试驾驶人行为特性的综合实验系统;构建了包含5个风险长度为7km动静态虚拟实验场路段并进行了风险分级,招募了38位受试者(老年驾驶人和中青年驾驶人各半);通过实验测试提取了两组驾驶人的在静态和动态环境下的生理和心理等行为数据。通过静态环境下驾驶人的测试数据分析发现老年驾驶人的动视力、夜视力及深视力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增龄性衰退,这种衰退增加了老年驾驶人因不能及时发现风险、距离判断失误及夜间行车而发生事故的概率;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驾驶人的视觉认知能力、处理速度都有衰减的现象,且有效视野范围减小,注意能力及选择注意能力也较差,这些衰变现象降低了老年驾驶人快速准确获取交通信息的能力。基于动态驾驶模拟测试分析发现随着风险等级的增加驾驶人的注视持续时间、心率增长率、HRV频域指标LF、皮电相关指标及风险敏感度都随之会增加,而扫视指标、HRV时域指标SDNN、制动时间及风险反应时间都是随之降低的。这些指标的规律性变化说明风险越大驾驶人对其关注度和敏感度越大,同时心理也越紧张,需要付出努力越大进而做出的反应也就越早。通过行为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老年驾驶人的各类行为特性与中青年驾驶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眼动行为中老年驾驶人扫视幅度、扫视速度及注视分布熵率,心理、生理行为中老年驾驶人HRV时域指标SDNN及频域指标TP、VLF、LF都出现了衰退的现象;老年驾驶人心率和皮电增长率均高于中青年驾驶人,且在风险等级最高的场景中心率增长率最大,表明面对风险时老年驾驶人更为紧张,且风险等级越高紧张程度越大;驾驶操作行为中老年驾驶人应激制动反应晚于中青年驾驶人,转向避撞操作少于中青年驾驶人,车辆运行行为中,老年驾驶人的平均车速均高于中青年驾驶人,同时老年驾驶人的车速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高于中青年驾驶人,表明老年驾驶人应激状态下操作能力下降,且速度控制能力较差;风险感知行为中,老年驾驶人风险反应时间和对风险判断的阈值高于中青年驾驶人,风险敏感度普遍低于中青年人,表明老年驾驶人对风险判断和做出反应的时间要迟,老年人对风险的辨别力出现了衰退。基于动态实验测试数据构建了两类驾驶人在5个风险场景中的行为轨迹图谱,实现了风险情境下驾驶人各类行为特性变化过程的形象展现,分析了老年驾驶人行为轨迹与中青年驾驶人行为轨迹差异性,发现中青年驾驶人眼动、操作行为和车辆的运行行为节点出现较老年驾驶人早,同时发现虽然风险情境下两类驾驶人行为节点变化的基本进程都为眼动发现-操作反应-车辆响应-心理生理变化的顺序,但通过最长公共子序列轨迹相似性的计算发现两类驾驶人的各类行为轨迹的差异性较大。构建了风险情境下驾驶人行为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各项指标建立了多层次的风险情境下驾驶人行为安全性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某一风险场景为例应用模型对老年驾驶人和中青年驾驶人在风险情境下的眼动行为、驾驶操作及车辆运行行为、生理反应情况和风险感知行为进行了行为安全特性的模糊综合评价,确定了中青年驾驶人行为等级为安全,老年驾驶人行为等级为一般。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从交通管理、安全培训及宣传、交通环境改善及交通设施布设、车辆及辅助系统设计等方面确保老年驾驶人安全出行的改善措施。

二、夜间安全行车十注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夜间安全行车十注意(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新经济常态下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
        1.1.2 健康战略:推进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1.1.3 政策导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
        1.1.4 社会需求: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环境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相关研究
        1.3.2 住区更新改造相关研究
        1.3.3 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健康导向
        1.4.2 老旧住区
        1.4.3 单位型住区
        1.4.4 住区外环境
        1.4.5 优化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环境与健康理论
        2.1.2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2.1.3 健康促进理论
    2.2 住区外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构建
        2.2.1 住区外环境居民健康需求分析
        2.2.2 住区外环境健康行为活动解析
        2.2.3 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
    2.3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及借鉴
        2.3.1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概述
        2.3.2 重要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
    2.4 健康导向下的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
        2.4.1 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4.2 丰富多元的场所空间
        2.4.3 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
        2.4.4 安全适用的环境设施
        2.4.5 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现状调研
    3.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3.2 典型住区选取及调研技术路线
        3.2.1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3.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家属院
        3.3.1 住区整体概况
        3.3.2 场所空间现状
        3.3.3 精神环境现状
        3.3.4 环境设施现状
        3.3.5 物理环境现状
        3.3.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4 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3.4.1 住区整体概况
        3.4.2 场所空间现状
        3.4.3 精神环境现状
        3.4.4 环境设施现状
        3.4.5 物理环境现状
        3.4.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5 纺织城六棉光明小区
        3.5.1 住区整体概况
        3.5.2 场所空间现状
        3.5.3 精神环境现状
        3.5.4 环境设施现状
        3.5.5 物理环境现状
        3.5.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分析
    4.1 优化意愿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研样本回收情况
        4.1.2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4.2 外环境优化意愿及健康病理问题分析
        4.2.1 场所空间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2 环境设施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3 物理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4 精神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3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分析
        4.3.1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病理关系分析
        4.3.2 场所空间为核心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
    4.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总结
        4.4.1 缺乏统筹布局,消极空间增多
        4.4.2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4.4.3 热环境质量差,影响生理舒适
        4.4.4 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管理落后
    4.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病理问题总结
        4.5.1 活动空间引导不足,减少活动时间
        4.5.2 绿化植物配置失衡,破坏生态景观
        4.5.3 交通空间秩序混乱,威胁安全出行
        4.5.4 健康配套设施滞后,服务水平偏低
    4.6 本章小结
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策略
    5.1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
        5.1.1 优化目标
        5.1.2 优化原则
        5.1.3 外环境整体优化内容及重点
    5.2 物质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2.1 强调统筹布局的空间规划,提高整体效率
        5.2.2 加强自然调蓄的海绵建设,提高舒适水平
        5.2.3 构建平灾结合的弹性空间,提升应急能力
    5.3 精神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3.1 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5.3.2 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生活品质
        5.3.3 增强居民情感归属,体现住区人文关怀
    5.4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实施保障策略
        5.4.1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5.4.2 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机制
        5.4.3 建立资金充足的筹集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优化策略
    6.1 场所空间优化要素及重点
    6.2 活动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2.1 营造健康多元的空间层次,提升空间品质
        6.2.2 创建功能融合的复合空间,提高使用效率
        6.2.3 兼顾弱势人群的活动需求,优化空间设计
        6.2.4 增加安全舒适的环境设施,提升空间活力
    6.3 绿化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3.1 丰富植物配置,恢复绿色健康的绿化景观
        6.3.2 增设功能空间,构建多元共享的绿化空间
        6.3.3 增加绿化面积,营造舒适美观的绿化环境
    6.4 交通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4.1 构建舒适的慢行网络,提倡健康安全出行
        6.4.2 优化动静态交通布局,减少人车互相干扰
        6.4.3 增加保障性安全设施,营造安全交通环境
    6.5 设施服务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5.1 补齐健康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服务设施体系
        6.5.2 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构建全龄健康服务
    6.6 典型住区优化方案——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6.6.1 整体优化方案
        6.6.2 活动空间优化方案
        6.6.3 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6.6.4 交通空间优化方案
        6.6.5 设施服务空间优化方案
        6.6.6 精神环境优化方案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满意度及优化意愿问卷调查
    附录二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三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四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五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六 WELL建筑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七 LEED-ND评价体系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2)公路交叉口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叉口及交叉口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的影响研究
        1.2.2 过渡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影响研究
        1.2.3 视觉搜索机制研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公路交叉口交通场景组成元素分析
    2.1 公路交叉口选取
    2.2 交叉口安全停车视距分析
    2.3 照明标准总结及路灯照明布置必要性分析
        2.3.1 车辆前照灯标准总结
        2.3.2 道路照明规范总结
    2.4 过渡段与交叉口段定性划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渡出口段不同限速下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影响研究
    3.1 过渡出口段驾驶人视觉认知特性分析
    3.2 过渡出口段实车道路试验方案设计及数据采集
    3.3 过渡出口段瞳孔直径变化规律分析
        3.3.1 瞳孔直径变化阶段划分及特征参数提取
        3.3.2 瞳孔直径快速扩张阶段各参数双因素方差分析
        3.3.3 瞳孔直径扩张全过程各参数双因素方差分析
    3.4 过渡出口段方案对比及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叉口段不同限速下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影响研究
    4.1 交叉口段驾驶人视觉认知特性分析
    4.2 交叉口段试验平台搭建及方案设计
        4.2.1 实车道路试验设备选用及方案设计
        4.2.2 驾驶模拟试验平台搭建及方案设计
    4.3 交叉口段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4.3.1 实车道路试验参数提取及分析
        4.3.2 驾驶人视觉搜索能力表征参数处理及分析
        4.3.3 驾驶人视野兴趣区域划分
        4.3.4 眼动数据处理及分析
    4.4 视觉搜索能力分配值量化指标构建
    4.5 基于注意分配的视觉搜索能力量化模型构建
        4.5.1 注意分配各指标与视觉搜索能力分配值相关关系讨论
        4.5.2 视觉搜索能力量化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4.6 交叉口段方案对比及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车辆安全预警系统与夜间视频增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安全行驶技术研究现状
        1.2.2 夜间车辆低照度视频增强技术研究现状
        1.2.3 夜间车辆去雾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2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与车路协同预警系统总体设计
    2.1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2.1.1 人为因素
        2.1.2 车辆因素
        2.1.3 环境因素
    2.2 不利行车环境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2.2.1 降雨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2.2.2 雾天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2.2.3 夜间低照度环境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2.3 车路协同预警系统总体设计
        2.3.1 车路协同预警系统设计原则
        2.3.2 车路协同预警系统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车路协同预警系统功能实现
    3.1 车路协同预警系统功能说明
    3.2 环境信息采集与传输模块
    3.3 车路协同预警系统控制中心
        3.3.1 登录界面
        3.3.2 用户管理模块
        3.3.3 雨雾预警界面
    3.4 车路协同预警APP
        3.4.1 预警APP接收预警信息
        3.4.2 预警APP去雾功能
        3.4.3 预警APP低照度增强功能
    3.5 本章小结
4 预警APP的低照度视频增强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基于灰度等级映射的图像增强实质
    4.2 几种常见的灰度等级映射变换
        4.2.1 一次函数
        4.2.2 对数函数
        4.2.3 幂函数
    4.3 两种基于灰度等级映射的低照度增强算法
        4.3.1 圆弧形函数映射算法(方法一)
        4.3.2 算法一实验结果与分析
        4.3.3 自适应函数映射算法(方法二)
        4.3.4 算法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预警APP的低照度视频增强模块
        4.4.1 OpenCV Android框架搭建
        4.4.2 低照度视频处理实现
        4.4.3 预警APP低照度视频增强功能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预警APP的夜间去雾模块算法研究
    5.1 车辆夜间去雾算法提出
    5.2 车辆夜间去雾算法流程
        5.2.1 改进的同态滤波校正光照
        5.2.2 夜间图像去雾及颜色校正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主观评价
        5.3.2 客观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1.1 本文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6.1.2 本文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4)福建山区公路夜间行车驾驶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山区事故频发的原因
    1.1 视线限制
    1.2 判断能力差
    1.3 应急能力弱
    1.4 生理机能降低
2 山区夜间安全行车的措施
    2.1 注意力集中,注意路标和路况
    2.2 掌握夜间行车经验
    2.3 正确识别灯光
    2.4 正确使用灯光,注意车速
    2.5 严禁疲劳驾驶
3 结语

(5)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机理与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安全现状
        1.1.2 高桥隧比路段及高桥隧比高速公路定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及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研究现状
        1.2.2 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2.4 隧道环境下驾驶员视觉负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2.1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运营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1 人的因素
        2.1.2 车的因素
        2.1.3 路的因素
        2.1.4 环境因素
    2.2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分布规律
        2.2.1 研究路段概况
        2.2.2 数据收集及整理
        2.2.3 事故数基本分布规律
        2.2.4 事故发生点构筑物类型规律
        2.2.5 隧道事故数空间分布规律
    2.3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多项Logistic理论
        2.3.2 模型建立
        2.3.3 模型检验
        2.3.4 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预测模型研究
    3.1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率与线形指标关系分析
        3.1.1 事故率指标
        3.1.2 平面线形指标与事故率的关系
        3.1.3 纵断面线形指标与事故率的关系
    3.2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率与构筑物关系分析
        3.2.1 隧道长度与事故率的关系
        3.2.2 桥梁长度与事故率的关系
    3.3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预测模型构建
        3.3.1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数据特性分析
        3.3.2 负二项分布理论
        3.3.3 事故预测模型变量选取
        3.3.4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路段单元类型划分
        3.3.5 事故预测模型构建
    3.4 事故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桥隧比路段驾驶人视觉变化规律及视觉负荷评价
    4.1 视觉特性表征指标选取
    4.2 试验及数据采集
    4.3 驾驶员视觉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分析
        4.3.1 视觉特性基本描述
        4.3.2 视觉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
        4.3.3 瞳孔面积K-S正态分布检验
        4.3.4 隧道不同位置瞳孔面积差异性检验
    4.4 高桥隧比路段驾驶员视觉负荷评价
        4.4.1 视觉负荷评价指标
        4.4.2 视觉负荷评价体系
        4.4.3 隧道入口视觉负荷变化规律分析
        4.4.4 隧道出口视觉负荷变化规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技术
    5.1 隧道入口段安全保障技术
        5.1.1 隧道入口前视错觉减速标线设置技术
        5.1.2 隧道入口前视错觉减速标线与彩色路面协同设置技术
    5.2 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评价体系
        5.2.1 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评价体系构建
        5.2.2 群层次分析法求取指标权重
        5.2.3 评价指标分值统计方法
        5.2.4 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等级评定方法
        5.2.5 实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参与科研课题
参考文献

(6)异源视觉道路行车场景的交通对象分类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自动驾驶技术
        1.2.2 高级辅助驾驶技术
        1.2.3 车载视觉技术
        1.2.4 道路检测
        1.2.5 车辆检测
        1.2.6 行人检测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异源视觉道路行车场景视觉处理
    2.1 单目视觉色度空间
        2.1.1 RGB颜色空间
        2.1.2 光照不变对数色度空间
    2.2 深度视觉场景构建
        2.2.1 深度视觉道路场景模型
        2.2.2 U、V视图
        2.2.3 深度视觉道路场景特性
    2.3 红外视觉图像处理
        2.3.1 红外视觉道路场景行人特性
        2.3.2 红外视觉注意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学习光照无关图的带阴影道路在线检测算法
    3.1 引言
    3.2 光照无关图
    3.3 基于学习的在线?角标定
        3.3.1 多特征融合的道路块特征提取
        3.3.2 SVM道路块判定器
        3.3.3 最小熵求解
    3.4 道路检测算法
        3.4.1 感兴趣区域提取
        3.4.2 光照无关图获取
        3.4.3 道路样本集
        3.4.4 道路分类器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CVC公共数据集测试
        3.5.2 自制视频序列测试
        3.5.3 强太阳光和低对比度条件检测
        3.5.4 时间有效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单目深度估计和精细化U-V视图的车辆检测算法
    4.1 引言
    4.2 单目深度估计模型
    4.3 道路感兴趣区域检测算法
        4.3.1 精细化U、V视图
        4.3.2 地平线检测
        4.3.3 道路区域修正
    4.4 路上车辆检测
        4.4.1 路上车辆源点生成
        4.4.2 路上车辆目标检测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边缘增强损失视差图
        4.5.2 道路感兴趣区域检测结果
        4.5.3 路上车辆检测结果
        4.5.4 时间有效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快速显着性和多特征融合的夜间行人检测算法
    5.1 引言
    5.2 夜间行人感兴趣区域生成
        5.2.1 快速显着性图获取
        5.2.2 目标区域细化分离
    5.3 夜间行人结果确定
        5.3.1 多特征融合的夜间行人特征提取
        5.3.2 线性核SVM夜间行人分类器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数据集描述
        5.4.2 夜间行人检测结果
        5.4.3 时间有效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评估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源
    2.1 载货汽车追尾事故数据源
        2.1.1 事故数据源
        2.1.2 事故特征
    2.2 载货汽车追尾事故统计分析
        2.2.1 驾驶人信息
        2.2.2 车辆信息
        2.2.3 道路信息
        2.2.4 环境信息
    2.3 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源选取
        2.3.1 驾驶人风险
        2.3.2 车辆风险
        2.3.3 道路风险
        2.3.4 环境风险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评估
    3.1 贝叶斯网络概述
        3.1.1 贝叶斯网络理论
        3.1.2 贝叶斯网络学习理论
        3.1.3 Netica软件简介
    3.2 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与验证
        3.2.1 定义节点变量
        3.2.2 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构构建
        3.2.3 贝叶斯网络模型参数学习
        3.2.4 贝叶斯网络模型验证
    3.3 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分析评估
        3.3.1 事故风险因素敏感度定量分析
        3.3.2 事故风险因素显着性研判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安全行车距离的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评估
    4.1 载货汽车安全行车距离理论模型
        4.1.1 安全行车距离分析
        4.1.2 安全行车距离理论模型构建
    4.2 模型参数标定
        4.2.1 车辆行驶速度
        4.2.2 驾驶人反应时间
        4.2.3 制动减速度增长时间
        4.2.4 车辆制动减速度
        4.2.5 车辆制动停车安全距离
    4.3 载货汽车安全行车距离仿真实验
        4.3.1 PC-Crash软件介绍
        4.3.2 载货汽车制动跟驰模型构建
        4.3.3 仿真实验分析
    4.4 载货汽车安全行车距离回归模型
        4.4.1 回归模型构建
        4.4.2 模型有效性检验
        4.4.3 模型预测精度分析
    4.5 载货汽车追尾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4.5.1 事故概况
        4.5.2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防控策略
    5.1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现状
        5.1.1 安全管理缺乏系统性协调性
        5.1.2 事故预防工作不到位
        5.1.3 事故缺乏深层次总结
    5.2 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防控策略
        5.2.1 驾驶人风险防控
        5.2.2 车辆风险防控
        5.2.3 道路风险防控
        5.2.4 环境风险防控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成果

(8)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核心概念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2 相关研究工作综述
    2.1 概述
    2.2 快慢车方案优化方法
        2.2.1 快慢车模式分析
        2.2.2 停站方案优化
        2.2.3 停站方案和时刻表综合优化
    2.3 客货共运方案优化方法
        2.3.1 公交货运方案优化
        2.3.2 地铁货运方案仿真
        2.3.3 铁路客货共运方案优化
        2.3.4 地铁客货共运方案优化
    2.4 既有研究分析评述
3 机场线运营特点和货运服务分析
    3.1 概述
    3.2 机场线分类
    3.3 机场线特点分析
        3.3.1 复合型机场线
        3.3.2 专用机场线
    3.4 专用机场线货运服务可行性评估分析
        3.4.1 评估体系分析
        3.4.2 吸引力评估
        3.4.3 接纳度和综合效益分析
        3.4.4 技术可实施性
    3.5 专用机场线货物运输形式分析
        3.5.1 运营实例分析
        3.5.2 货物运输形式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复合型机场线快慢车开行方案优化
    4.1 概述
    4.2 快慢车问题分析
    4.3 优化模型
        4.3.1 问题描述和基本假设
        4.3.2 变量定义
        4.3.3 模型约束
        4.3.4 目标函数
    4.4 求解方法
        4.4.1 线性化
        4.4.2 加速分支定界算法
    4.5 案例分析
        4.5.1 算例分析
        4.5.2 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固定客车方案下专用机场线货车开行方案优化
    5.1 概述
    5.2 问题描述
    5.3 优化模型
        5.3.1 基本假设和变量定义
        5.3.2 目标函数和模型约束
    5.4 模型线性化
    5.5 案例设计
        5.5.1 基础数据
        5.5.2 案例结果分析
        5.5.3 货物运输形式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专用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
    6.1 概述
    6.2 问题描述
    6.3 优化模型
        6.3.1 变量定义
        6.3.2 目标函数和模型约束
    6.4 求解算法
        6.4.1 列车迭代法
        6.4.2 需求迭代法
    6.5 案例分析
        6.5.1 案例1:UP Express
        6.5.2 案例2:北京大兴机场线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人因分析的无信控过街风险评估及安全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道路使用者过街特性研究
        1.2.2 过街冲突及风险评估研究
        1.2.3 行人过街设施改善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无信控过街路段安全及事故致因分析
    2.1 无信控过街路段安全现状及特征
        2.1.1 相关过街事故案例
        2.1.2 过街事故特征
    2.2 无信控过街路段交通冲突分析
        2.2.1 交通冲突发生机理
        2.2.2 行人过街决策影响因素
        2.2.3 驾驶员过街决策影响因素
    2.3 无信控过街路段交通事故致因分析
        2.3.1 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2.3.2 人的因素
        2.3.3 车辆因素
        2.3.4 道路环境因素
        2.3.5 交通环境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街安全人因分析实证研究
    3.1 人因分析模型建立
        3.1.1 交通工程领域中“人因”
        3.1.2 基于过街事故的人因分析
    3.2 人因分析内容及方法
        3.2.1 驾驶员视距视区特征
        3.2.2 驾驶员风险感知特征
        3.2.3 行人心理及行为特性
    3.3 无信控过街室内仿真试验设计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假设
        3.3.3 试验对象
        3.3.4 试验方法及试验指标
        3.3.5 试验设备和材料
        3.3.6 试验流程
    3.4 试验数据分析及讨论
        3.4.1 驾驶员视认距离的差异性分析
        3.4.2 驾驶员视区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3.4.3 驾驶员风险感知效用值的差异性分析
    3.5 无信控过街行人心理及行为特性调查
        3.5.1 调查方法
        3.5.2 调查内容
        3.5.3 调查地点
        3.5.4 调查数据统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信控过街路段风险评估研究
    4.1 过街风险度及评估方法确定
        4.1.1 过街风险度定义
        4.1.2 过街风险评估方法确定
    4.2 基于人因的过街风险度影响因素分析
        4.2.1 道路条件风险因素
        4.2.2 交通条件风险因素
        4.2.3 安全设施风险因素
        4.2.4 气候条件风险因素
    4.3 无信控过街路段风险评估模型
        4.3.1 评价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
        4.3.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4.3.3 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4 无信控过街路段风险评估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信控过街路段交通安全改善研究
    5.1 安全改善目标
        5.1.1 基于行车视距的驾驶任务分析
        5.1.2 行人过街需求归纳分析
        5.1.3 安全改善目标提出
    5.2 安全改善思路及依据
        5.2.1 改善思路
        5.2.2 改善依据
    5.3 设计原则
    5.4 不同风险等级过街安全改善方案
        5.4.1 不同过街风险等级方案设计
        5.4.2 警示型过街设施
        5.4.3 诱导型过街设施
        5.4.4 防护型过街设施
        5.4.5 舒适型过街设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10)基于风险感知的老年驾驶人行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
        1.2.2 老年驾驶人安全问题
        1.2.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老年驾驶人的神经心理学测试
        1.3.2 老年驾驶人驾驶能力自评估
        1.3.3 老年驾驶人驾驶适宜性
        1.3.4 老年驾驶人的驾驶行为特性
        1.3.5 车辆设计与老年人驾驶安全性
        1.3.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驾驶人行为特征及评价参数
    2.1 视觉、视觉注意行为及评价参数
        2.1.1 视觉
        2.1.2 视觉注意
        2.1.3 驾驶人视觉及视觉注意评价参数
    2.2 心理生理行为及评价参数
        2.2.1 心理生理行为
        2.2.2 驾驶人心理生理行为评价参数
    2.3 驾驶人风险感知行为及测试评价参数
        2.3.1 驾驶人风险感知行为
        2.3.2 驾驶人风险感知测试方法
        2.3.3 风险感知评估参数
    2.4 驾驶操作行为及评价参数
        2.4.1 制动行为及评价参数
        2.4.2 转向行为及评价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风险感知的驾驶模拟及行为测试实验
    3.1 实验系统构成
    3.2 视觉有效范围测试系统的开发
    3.3 其他实验测试设备
        3.3.1 iView HED4 眼动仪
        3.3.2 PsyLAB可穿戴无线生理仪
        3.3.3 驾驶适宜性检测设备
    3.4测试实验
        3.4.1 实验目的
        3.4.2 实验假设
        3.4.3 受试者
        3.4.4 实验内容
    3.5 实验场景设计
        3.5.1 静态场景设计
        3.5.2 动态场景设计
        3.5.3 风险等级的划分
    3.6测试实验
        3.6.1 模拟器的实验前准备
        3.6.2 实验组织与要求
        3.6.3 实验流程
        3.6.4 数据的采集与统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年驾驶人行为特性及对比差异分析
    4.1 视力及视觉注意特性分析
        4.1.1 老年驾驶人视力衰变分析
        4.1.2 老年驾驶人视觉注意能力衰变分析
        4.1.3 驾驶人注视区域划分
        4.1.4 老年人的视力及视觉注意行为特性分析总结
    4.2 基于风险的注意特性分析
        4.2.1 驾驶人注视特性分析
        4.2.2 驾驶人扫视特性分析
        4.2.3 驾驶人注视点分布特性分析
        4.2.4 老年人的视觉注意特性的衰退分析
        4.2.5 基于风险的视觉注意行为特性分析总结
    4.3 驾驶人心理生理特性分析
        4.3.1 驾驶人心率特性分析
        4.3.2 驾驶人心率变异特性分析
        4.3.3 驾驶人皮电特性分析
        4.3.4 驾驶人肌电特性分析
        4.3.5 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特性的衰退分析
        4.3.6 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特性分析总结
    4.4 驾驶人操作行为特性分析
        4.4.1 驾驶人制动行为及车速分析
        4.4.2 驾驶人转向行为分析
        4.4.3 老年人的操作行为特性的衰退分析
        4.4.4 老年人的驾驶操作行为特性分析总结
    4.5 驾驶人风险感知特性分析
        4.5.1 风险反应时间
        4.5.2 风险判断阈值和风险敏感度
        4.5.3 老年人的风险感知行为特性的衰退分析
        4.5.4 老年人的风险感知行为特性分析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年驾驶人行为轨迹图谱构建与分析
    5.1 驾驶人行为差异及行为图谱理论
        5.1.1 驾驶人行为对比
        5.1.2 驾驶行为图谱理论
    5.2 图谱构建思路
        5.2.1 行为数据的准备与处理
        5.2.2 行为指标节点的确定及图谱的构建方法
    5.3 各风险情境下驾驶人行为轨迹图谱
        5.3.1 场景1 的驾驶人行为轨迹图谱
        5.3.2 场景2 的驾驶人行为轨迹图谱
        5.3.3 场景3 的驾驶人行为轨迹图谱
        5.3.4 场景4 的驾驶人行为轨迹图谱
        5.3.5 场景5 的驾驶人行为轨迹图谱
    5.4 驾驶人行为轨迹差异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年驾驶人行为安全性评价
    6.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6.2 驾驶人行为模糊评价的指标体系
    6.3 模糊评价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6.4 隶属度矩阵的构建
    6.5 驾驶人行为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6.5.1 驾驶人行为安全性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6.5.2 驾驶人行为安全性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6.6 对老年驾驶人安全出行保障措施的建议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B 受试者基本信息
附录 C 风险敏感度主观问卷

四、夜间安全行车十注意(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D]. 熊则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公路交叉口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影响研究[D]. 李俊达. 吉林大学, 2021(01)
  • [3]车辆安全预警系统与夜间视频增强技术研究[D]. 程鸿. 四川大学, 2021
  • [4]福建山区公路夜间行车驾驶技术探讨[J]. 曾俊亮. 河北农机, 2020(12)
  • [5]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机理与保障技术研究[D]. 段萌萌.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异源视觉道路行车场景的交通对象分类检测算法研究[D]. 宋永超. 长安大学, 2020(06)
  • [7]载货汽车追尾事故风险评估与防控研究[D]. 赵伟. 山东交通学院, 2020(04)
  • [8]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D]. 李竹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9]基于人因分析的无信控过街风险评估及安全改善研究[D]. 余昕宇.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10]基于风险感知的老年驾驶人行为特性研究[D]. 郭凤香.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夜间安全驾驶的十个提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