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镇痛对手术创伤后CPK动态变化的临床观察

自控镇痛对手术创伤后CPK动态变化的临床观察

一、手术创伤后自控镇痛对CPK动态变化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琪琦[1](2021)在《超前镇痛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超前镇痛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安慰剂组)46例和实验组(超前镇痛组)54例。对两组患者术前1天与术后2小时、术后第1、3、5天的各项免疫指标CD4+、CD8+、CD4+/CD8+、NK细胞、Ig A、Ig G、Ig M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术前两组血清中CD4+、CD8+、CD4+/CD8+、NK细胞及血清Ig A、Ig G、Ig M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CD4+、CD8+、CD4+/CD8+、NK细胞、Ig A、Ig G、Ig M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实验组术后2小时、术后第1、3、5天的CD4+、CD8+、CD4+/CD8+、Ig A、Ig 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第5天的血清NK细胞、Ig M水平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超前镇痛治疗对术后止痛效果显着,可减少术后免疫功能的抑制,对加速术后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王全亮[2](2020)在《不同时间点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膝关节严重病变,恢复关节活动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TKA手术创伤及对机体生理干扰大,围手术期合理的麻醉管理对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及重建关节功能至关重要。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已广泛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但实施阻滞的时间点仍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在不同时间点给予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泗洪县人民医院90例65~75岁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根据实施连续股神经阻滞的不同时间点,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Ⅰ组,n=30)、术前阻滞组(Ⅱ组,n=30)和术后阻滞组(Ⅲ组,n=30)。所有病人均行静脉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不实施任何神经阻滞;术前阻滞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股神经穿刺给药并留置导管;术后阻滞组患者于麻醉、手术后,且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后行超声引导股神经穿刺给药并留导管。全身麻醉诱导药物选用依托咪酯0.1~0.2 mg/kg、咪达唑仑0.05-0.1 mg/kg、顺阿曲库铵0.2 mg/kg、舒芬太尼0.2~0.3μg/kg;麻醉维持: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4~8 mg/kg/h、顺阿曲库铵1.5~2μg/kg/min及瑞芬太尼0.1~0.3μg/kg/min,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瑞芬太尼、丙泊酚的输注速度和舒芬太尼的追加根据BIS监测及患者疼痛应激反应进行。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顺阿曲库铵、前10min停用丙泊酚,手术结束时停用瑞芬太尼,根据患者肌力恢复情况应用新斯的明来拮抗肌松残余效应。连续股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并留置无菌导管,与一次性PCA镇痛泵相连,配置20ml 0.7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至100ml的镇痛液,作为后续持续给药。对照组术后行PCIA镇痛:舒芬太尼1.5μg/ml+生理盐水至 100ml。围手术期其它镇痛管理:所有患者入院后,口服200 mg塞来昔布,每日12次;术中由骨科医师行“鸡尾酒疗法”,即75mg/10ml罗哌卡因十倍他米松2mg稀释至30ml行关节腔多点注射;术后给予塞来昔布200 mg口服,每日2次。观察指标:麻醉药用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止血带时间,静息VAS和运动VAS评分,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C-反应蛋白和皮质醇,首次下床时间及对镇痛的满意度,麻醉和手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嗜睡等)发生率。观察时间点:术前1日(T0)及术后1h(T1)、24h(T2)、48h(T3)留取外周血标本检测CRP及Cor;术后以上各时间点随访并记录VAS评分;术前1日及术后第7日行MMSE评分。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心动过缓发生率及低血压发生率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丙泊酚、咪达唑仑、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等药品总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的总量明显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疼痛评分:三组患者术后1h、24h、48h各时间点静息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Ⅱ组和Ⅲ组患者术后1h、24h及48h运动VAS评分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两组患者术后同一时间点运动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RP及Cor含量:三组患者术后1h、24h、48h含量均高于手术前,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手术后各时间点CRP及Cor含量低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术后同一时间点CRP和Co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前1日、术后第7日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优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短于Ⅰ组,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连续股神经阻滞等多种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有效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比较术前和术后开始的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前应用可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围手术期CRP和Cor数值,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满意度。

刘伟[3](2020)在《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手术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胸科手术创伤大,涉及皮肤、肌肉、肋骨、胸膜、肺脏等多个器官脏器组织及躯体和内脏感受器,开胸术后疼痛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手术疼痛之一,目前胸科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达80-96%,其中约有40-50%患者可以发展成慢性疼痛,麻醉疼痛潜在的影响免疫功能,不利于残留肿瘤细胞清除,如何更加有效控制术后急性疼痛,减少副作用发生,并关注免疫功能的保护,是当前胸外科麻醉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临床研究立足一种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脉冲注药镇痛”,通过与“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和常规“持续静脉输注镇痛”方法相比较,系统论证其对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免疫应答的影响,评估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模式,应用于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实施肺叶切除后临床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进行不同术后镇痛方式的系统比较研究。1.研究分组:将90例行VATS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组”,(简称程控组,P组,n=30);“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组”,(简称连续组,S组,n=30)和“静脉持续自控镇痛组”,(简称静脉组,V组,n=30),术后分别应用相应镇痛方式。2.临床观察指标和时间点:观察术前(T0)、切皮后40min(T1)、切皮2h(T2)、术毕(T3)、术后 1h(T4)、术后 4h(T5)、术后 24h(T6)和术后 48h(T7)不同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疼痛强度数字模拟评分(NRS)、Ramsay镇静评分、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镇痛泵的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镇痛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的消耗量、麻醉药品(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的消耗量、术后不良反应、QoR-15恢复质量评分。3.免疫应答指标选择和监测方法:(1)流式细胞术延续分析淋巴细胞及亚群中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NK 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比例在术前、切皮 2h 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2)基于吸附细胞因子特异抗体免疫微球的流式细胞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分析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浓度在术前、切皮2h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结果]1.NR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三组镇痛方式下,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方面,“程控组”(P组)[0.0(0.0)~3.0(1.0)]与“连续组”(S组)[0.0(0.8)~3.0(1.8)]和“静脉组”(V组)[1.0(2.0)~4.0(1.0)]分别比较,在术后4h、24h和48h(T5-T7)显着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方面,P组[2.0(1.0),2.0(0.0)]和 S 组[3.0(1.0),2.0(0.8)]与 V 组[3.0(1.0),3.0(0.0)]分别比较,在术后1h、4h(T4和T5)分别有显着降低(P<0.05);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三组比较各时间点(T0-T7)无明显差异(P>0.05)。2.镇痛药品和麻醉药品消耗量比较:三种镇痛方式下,自控镇痛追加药物次数方面,P组[0.0(0.0)~2.0(3.0)]与S组[0.0(0.8)~3.0(4.0)]和V组[0.0(1.0)~5.0(5.0)]分别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显着减少(P<0.05);在局麻镇痛药罗哌卡因消耗量方面,P 组[30.0(0.0)~525.0(37.5)]与 S 组[40.0(7.5)~540.0(40.0)]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出现显着减少(P<0.05)。在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消耗量方面,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均出现显着降低(P<0.05)。3.术后不良反应比较:主要包括心动过速和头晕症状,三组镇痛方式下,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4.QoR-15 恢复质量评分变化:P 组(107.0±5.1,114.4±4.2)与 S 组(104.4±5.3,110.5±3.8)和 V 组(103.1±3.5,108.3±4.2)分别比较,在术后 24h 和48h(T6、T7)时分别显着增加(P<0.05)。5.对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影响(1)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对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NK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①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总淋巴细胞(P 组:22.1±6.0~6.3±2.0;S 组:25.4±7.5~6.4±1.4;V 组:25.0±5.5~6.2±1.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总 T 细胞(P 组:72.9±7.4~64.5±9.9;S 组:73.3±8.0~68.4±9.0;V 组:74.0±7.5~68.2±12.9)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辅助性 T 细胞(P 组:41.9±4.6~35.6±4.2;S 组:42.3±7.4~35.8±5.4;V组:41.6±7.6~35.1±10.6)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②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组内分别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B淋巴细胞(P组:10.8±3.5~12.8±3.9;S组:9.9±2.8~11.1±4.0;V组:9.6±4.4~11.7±6.5)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NK 细胞(P 组:16.9±5.8~21.1±8.2;S 组:16.8±8.4~20.3±7.7;V 组:13.9±5.6~17.5±7.8)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2)细胞因子变化:IL-2、IL-4、IL-6、IL-10、TNF-α、IFN-γ 在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IL-6和IL-10分别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①IL-6(P:4.6±2.2~82.4±61.3;S:4.9±1.9~72.9±39.5;V:4.6±1.7~125.4±77.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②IL-10(P:3.8±1.4~5.4±2.0;S:3.3±0.8~5.2±2.4;V:3.4±0.8~6.0±4.3)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结论]1.程控椎旁间歇注药镇痛通过脉冲式给药模式对于VATS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术后镇痛局麻药物的用量少,术后恢复质量好,适用于VATS术后镇痛。2.应用椎旁超前镇痛可以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应用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3.胸科手术及麻醉镇痛可以导致免疫抑制,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对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影响,并不比静脉镇痛具有优势,但是胸科术后免疫抑制现象值得关注和必要干预。

田舜[4](2018)在《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髋部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髋部手术术后疼痛程度、睡眠质量、PCA按压次数和安全性的影响,为临床老年髋部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在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择期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共90例,年龄≥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II级。将全部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硬膜外自控镇痛(A)组和超前镇痛(B)组,每组各有45例。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都给予常规吸氧,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等血流动态学指标,然后建立静脉通路,并在术前半小时给予5-8ml/kg的琥珀酰明胶注射液静滴,补充血容量及生理需要量,避免椎管内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引起的血压下降。格拉司琼注射液6mg入壶静滴,用于减轻患者术中可能产生的恶心和呕吐症状。两组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健侧卧位下在椎间隙L 2-3或者椎间隙L 3-4给予麻醉穿刺,穿刺成功后0.5%罗哌卡因2ml蛛网膜下腔注射,硬膜外腔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麻醉平面达到胸10水平实施手术。A组的患者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使用1%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300mg以及0.3mg的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同生理盐水相互混合配置成体积为150mL的镇痛液,硬膜外腔自控镇痛泵的自控单次给药量设置在1mL,连续输注速率设置在4mL/h,给药的锁定时间设置在15分钟。而B组患者在硬膜外自控镇痛的基础上给予超前镇痛:术前2小时口服塞来昔布胶囊400mg;术中局部浸润阻滞及术后行髂筋膜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12h、24h、48h、72 h以及出院时静息状态(静坐或静卧)及活动状态(屈髋或下床行走)的疼痛程度,术后2天的PCA按压次数,手术前1天及术后2天的睡眠质量,手术后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1)B组患者在术后12h、24h、48h以及72 h静息状态下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的患者(P<0.01),两组患者在出院时静息状态下的疼痛评分没有差异(P>0.05)。(2)B组患者在术后12h、24h、48h以及72 h活动状态下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的患者(P<0.01),两组患者在出院时活动状态下的疼痛评分没有差异(P>0.05)。(3)B组患者在术后自控镇痛泵的按压次数明显低于A组的患者(P<0.01)。(4)两组患者在手术前1天睡眠质量主观评价没有显着差异(P>0.05),B组患者在术后2d时的睡眠质量主观评价低于A组的患者(P<0.01)。(5)两组患者在手术前的炎症因子IL-6、CRP以及Cor含量没有差异(P>0.05);在手术后1h、1d以及2d,B组患者的炎症因子IL-6含量明显低于A组的患者(P<0.01);在手术后1h、1d以及2d时间段,B组患者的炎症因子CRP含量明显低于A组的患者(P<0.01);在手术后1d、2d时间段,B组患者的Cor含量明显低于A组的患者(P<0.01)。(6)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差异(P>0.05),且两组都没有心率异常、呼吸异常与低血压患者(P>0.05)。结论:(1)超前镇痛能够有效地降低髋部手术老年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和活动状态下的疼痛程度。(2)超前镇痛能够有效地减轻髋部手术老年患者术后的睡眠障碍。(3)超前镇痛能够有效地降低髋部手术老年患者术后的炎症水平。

陈聪[5](2017)在《严重多发伤后规范化镇痛对应激、炎症反应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引发创伤的因素有增无减,如各类事故(交通、工矿等)、灾害、恐怖袭击和战争等。创伤,尤其是严重多发伤危害严重,在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死因顺位都已位居第四。同时,因创伤多发生于青壮年,人均寿命损失年数则高居首位。据WHO预计,至2020年,道路交通伤致死和致残人数将增加60%,死因排位将跃升至第3位。严重多发伤后都可能继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而严重并发症是导致伤后死亡,特别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实施有效的早期救治,防止早期伤亡,为后续治疗和组织修复创造条件,俨然已成为创伤医学的首要任务。严重多发伤后全身性反应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过程,而伤后早期首先表现为炎症反应的失衡。如失衡的炎症反应得以有效控制,可使病情趋于稳定、恢复;如失衡的炎症反应得不到有效控制,随着炎症反应紊乱加剧,极易发展为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最终可导致死亡。目前针对严重多发伤后炎症反应的调控措施,包括炎症介质拮抗剂(如TNF-α拮抗剂依那西普)、炎症介质相关酶类抑制剂(如TNF-α转化酶抑制剂)、基因治疗、血液净化等,但均存在一定缺陷与不足。创伤后疼痛是创伤应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过程的主要始动因素之一,对病人的生理、心理及创伤的预后均有较大影响。严重多发伤会导致躯体剧烈疼痛,而剧烈疼痛作为一种强应激源非但不利于伤者病情的稳定、恢复,反而会加剧免疫炎症反应的失衡、诱发代谢紊乱,使感染、MODS等的发生率增高。然而创伤疼痛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不恰当的疼痛处理非常普遍。尽管最近已逐渐取得共识,但临床对创伤后镇痛治疗的研究仍极少。其结果是,往往在病人难以忍受疼痛时才给予临时镇痛治疗,病人常常长时间处于剧烈疼痛状态中。既往关于围手术期镇痛有较多研究,包括术前超前镇痛,术中、术后镇痛等多种镇痛模式都已证实,围手术期的镇痛不仅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舒适感,同时还可以有效减轻手术应激,调节免疫状态,调控炎症反应,改善预后。而创伤后,尤其是严重多发伤后通过有效镇痛对应激、炎症反应等方面调控的研究则很少。但创伤毕竟不同于手术,手术是有计划性、可控、可预期、有选择性的;创伤是无计划性、不可控、不可预期的、非选择性的。因此,创伤,尤其严重多发伤会对机体造成更大的应激,免疫紊乱、炎症反应失控会更为明显。那么,严重多发伤后的有效镇痛是否也能达到围手术期镇痛的效果,起到减轻应激、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还缺乏有说服力的研究。目的:1.规范化镇痛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疼痛的作用评价2.探讨严重多发伤后规范化镇痛对应激、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3.评价严重多发伤后规范化镇痛在严重多发伤早期治疗中的地位4.建立严重多发伤后早期应激、炎症反应调控的新技术路径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年4月2016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收治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25,格拉斯哥评分(GCS)≥14,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结合脸谱评估)≥6的严重多发伤患者。按照SPSS18.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成规范化镇痛组与传统镇痛组,每组分别拟定30例。传统镇痛组中,依据在临床观察期间(伤后10d以内)是否给予镇痛治疗,再分为临时镇痛组与无镇痛组。规范化镇痛组在入组时予舒芬太尼联合曲马多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以控制疼痛评分≤3为目标;传统镇组在患者疼痛难以忍受时予肌注杜冷丁75mg或皮下注射吗啡5mg临时镇痛,以满足患者主观镇痛要求为目标。比较分析入组时及伤后24、48、72、120、168、240h的疼痛评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及入组时与伤后第1、2、3、5、7、10d(晨8:00抽血)的血浆皮质醇水平。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法。结果:1.入组病例一般资料共纳入58例患者,男44例,女14例;年龄16-75岁,平均(46.22±14.14)岁:规范化镇痛组28例(2例因拒绝行PCIA而被排除出组),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8.36±15.75)岁,受伤至入组时间(5.68±2.40)h,ISS(21.96±2.82)分,GCS(14.86±0.36)分;临时镇痛组17例,其中男16例,女1例,年龄(43.47±11.63)岁,受伤至入组时间(5.94±3.00)h,ISS(21.71±2.39)分,GCS(14.88±0.33)分;无镇痛组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45.23±13.74)岁,受伤至入组时间(5.62±2.79)h,ISS(21.54±3.10)分,GCS(14.77±0.44)分。各组在性别比、年龄、受伤至入组时间、ISS、GCS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分的比较入组时,三组间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入组的所有严重多发伤患者都处于中度以上疼痛(疼痛评分≥6)状态,随后,三组的疼痛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从伤后24h开始至往后各个时间点,规范化镇痛组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余两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时镇痛组的疼痛评分略低于无镇痛组,但在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皮质醇的比较入组时,三组间的皮质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皮质醇整体水平在伤后随即迅速升高,伤后24h内便达峰值,随后均呈下降趋势(P<0.05)。规范化镇痛组与其余两组比较,皮质醇从伤后48h开始至往后各个时间点,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规范化镇痛组较余两组的皮质醇水平下降更快更明显;临时镇痛组与无镇痛组比较,皮质醇在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58例伤者中,共3例出现皮质醇减低,其中规范化镇痛组2例(分别为25.49ng/m L、27.21ng/m L),均出现在伤后第3天;无镇痛组1例(42.57ng/m L),出现在伤后第2天。而规范化镇痛组2例的皮质醇水平均在伤后第4天便恢复至正常范围(分别为89.44ng/m L、94.64ng/m L);无镇痛组1例的皮质醇水平直至伤后第5天才恢复至正常范围(95.74ng/m L),说明规范化镇痛组亦可以促进低水平皮质醇的恢复。4.炎症指标的比较1)SIRS评分的比较入组时,三组间的SI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58例伤者中,共53例在入组时就已发生SIRS(SIRS评分≥2),发病率为91.38%,随着病情改善,SIRS评分逐渐降低(P<0.05),直至零。规范化镇痛组与临时镇痛组比较,SIRS评分在伤后48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化镇痛组与无镇痛组比较,SIRS评分在伤后24、48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规范化镇痛组较余两组的SIRS评分下降得更快更明显;临时镇痛组与无镇痛组比较,SIRS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TNF-α的比较入组时,三组间的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TNF-α在伤后24h左右达峰值,而后逐渐下降(P<0.05)。规范化镇痛组与其余两组比较,TNF-α从伤后48h开始至往后各个时间点,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规范化镇痛组较余两组的TNF-α水平下降得更快更明显;临时镇痛组与无镇痛组比较,TNF-α在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IL-6的比较入组时,三组间的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IL-6在伤后24h左右达峰值,而后逐渐下降(P<0.05)。规范化镇痛组与临时镇痛组比较,IL-6在伤后72、120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化镇痛组与无镇痛组比较,IL-6在伤后48、72、120、168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规范化镇痛组较余两组的IL-6水平下降得更快更明显;临时镇痛组与无镇痛组比较,IL-6在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IL-10的比较入组时,三组间的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IL-10在伤后随即迅速升高,伤后24h内便达峰值,而后逐渐下降(P<0.05)。规范化镇痛组与临时镇痛组比较,IL-10在伤后72、120、168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化镇痛组与无镇痛组比较,IL-10在伤后48、72、120、168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规范化镇痛组较余两组的IL-10水平下降得更快更明显;临时镇痛组与无镇痛组比较,IL-10在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皮质醇、SIRS评分、TNF-α、IL-6、IL-10等指标与疼痛评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皮质醇、SIRS评分、TNF-α、IL-6、IL-10等指标与疼痛评分呈线性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这些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体温等生命体征的比较1)呼吸频率的比较入组时,三组间的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伤后呼吸频率加快,随着病情缓解逐渐降至正常范围(P<0.05)。规范化镇痛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呼吸频率在伤后48、72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规范化镇痛组较余两组的呼吸频率改善得更快,更明显;临时镇痛组与无镇痛组比较,呼吸频率在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率的比较入组时,三组间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伤后心率加快,随着病情缓解逐渐降至正常范围(P<0.05)。规范化镇痛组与临时镇痛组比较,心率在伤后48、72、120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化镇痛组与无镇痛组比较,心率在伤后24、48、72、120、168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规范化镇痛组较余两组的心率改善得更快,更明显;临时镇痛组与无镇痛组比较,心率在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收缩压的比较入组时,三组间的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伤后收缩压整体变化不大(P>0.05);在各个时间点,规范化镇痛组、临时镇痛组、无镇痛组之间的收缩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规范化镇痛对伤者收缩压影响不明显。4)三组间体温的比较入组时,三组间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伤后体温会升高,随着病情缓解均逐渐降至正常范围(P<0.05);在各个时间点,规范化镇痛组、临时镇痛组、无镇痛组之间的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严重多发伤后规范化镇痛可以快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2.严重多发伤后规范化镇痛可以有效减轻应激反应;3.严重多发伤后规范化镇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炎症反应;4.严重多发伤后规范化镇痛非但不会对伤者的呼吸、循环状态导致不利影响,反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呼吸、循环状态,有利于病情的恢复;5.规范化镇痛可能是严重多发伤后早期应激、炎症调控的技术路径之一,其理念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精准性。

吕雅宁,孙茜[6](2006)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指出

陶富盛,白红梅,陈燕[7](2002)在《手术创伤后自控镇痛对CPK动态变化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

刘全成[8](2021)在《超前镇痛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相关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相关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11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给予超前镇痛,于手术切皮前30 min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0.5 mg/kg及地佐辛注射液0.1 mg/kg,对照组不给予超前镇痛。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及自控镇痛泵的按压次数,术前(T0)及术后4 h(T1)、8 h(T2)、12 h(T3)、24 h(T4)疼痛情况及术前和术后24 h的相关神经递质水平。结果:观察组头晕7例,恶心、呕吐8例,对照组头晕7例,恶心、呕吐6例。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及自控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时,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PGE2、SP、E、N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PGE2、SP、E、NE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前镇痛可减少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相关神经递质表达,也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

黄琬苹[9](2021)在《针灸防治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对各种针灸疗法的防治效果进行排序,并评出最优选择,以期为临床防治工作优化方案。方法:对 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EBSCO)、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CBM)进行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0年6月。根据已拟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Cochrane Risk-of-Bias tool(ROB 2.0)对进行文献风险偏倚评估评价。采用STATA和OpenBUGS进行干预网络图的绘制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章129篇,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防治、术后疼痛的治疗、术后缺乳的预防、术后出血的预防、术后尿潴留的治疗等6个方面,共7项结局指标经行了研究。(1)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预防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一共包含了10种干预措施:常规护理、针刺、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艾灸、电针、耳穴压豆、穴位埋线、穴位敷贴、针灸联合疗法。疗效排名前三的依次是:针灸联合疗法、穴位埋线、穴位按摩。(2)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一共包含了5种干预措施:常规护理、针刺、穴位注射、穴位敷贴、针灸联合疗法。疗效最好的是针灸联合疗法。(3)术后24hVAS评分(治疗术后疼痛):一共包含了 7种干预措施:西药、假针刺、常规护理、耳穴压豆、针灸西药联合疗法、针灸联合疗法、电针。疗效最好的是针灸西药联合疗法,单一疗法最好的是电针。(4)泌乳始动时间(预防术后缺乳):一共包含了 8种干预措施:常规护理、耳穴压豆、针灸联合疗法、电针、穴位埋线、穴位按摩、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疗效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依次是:穴位按摩、针灸联合疗法、穴位埋线。(5)术后24h泌乳量评分(预防术后缺乳):一共包含了 5种干预措施:穴位按摩、穴位敷贴、针灸联合疗法、耳穴压豆、常规护理。疗效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依次是:穴位按摩、穴位敷贴、针灸联合疗法。(6)术后24h出血量(预防术后出血):一共包含了 4种干预措施:针灸西药联合疗法、艾灸、穴位敷贴、西药。疗效最好的是针灸西药联合疗法,其次是艾灸。(7)术后尿潴留有效率(治疗术后尿潴留):一共包含了 8种干预措施:针灸联合疗法、穴位注射、电针、针灸西药联合疗法、艾灸、耳穴压豆、西药、常规护理。疗效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依次是:针灸联合疗法、穴位注射、电针。结论:针灸疗法治疗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有良好的效果,其中促进胃肠排气,预防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最佳选择是针灸联合疗法,最佳单一疗法是穴位埋线;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最佳选择也是针灸联合疗法;缩短泌乳时间的最佳方案是穴位按摩,增加泌乳量最佳的也是穴位按摩;治疗术后疼痛最佳的选择是针灸西药联合疗法;预防术后出血,效果最好的是针灸西药联合疗法,最好的单一疗法是艾灸;治疗术后尿潴留的最佳选择是针灸联合疗法,最好的单一疗法是穴位注射。在某项具体指标上,联合疗法不一定仍获得叠加效应,具有更好的疗效。由于文章质量、临床研究的局限性和针灸疗法的复杂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王肯如[10](2021)在《地佐辛在鼻内镜手术中不同给药时机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Narcotrend监测下地佐辛在鼻内镜手术术前、术中分别给药及术前术中联合给药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鼻内镜手术患者共120例,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N0组为对照组(Control,Con组),N1组为术前给药组(Premedication,Pre M组),N2组为术中给药组(Intraoperative medication,Intra M组),N3组为术前术中联合给药组(Preoperative and intraoperative medication,Pre&Intra M组),每组30例。Con组麻醉过程中不使用地佐辛,Pre M组者于术前15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5mg/kg,Intra M组于术毕30min前静脉注射地佐辛0.15mg/kg,Pre&Intra M组于术前15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05mg/kg,术毕前30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各组麻醉方案及控制性降压方法保持一致,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 mg/kg,阿曲库铵0.8 mg/kg,麻醉维持用药:瑞芬太尼0.1~0.4μg·kg-1·min-1,丙泊酚4~12 mg·kg-1·h-1,阿曲库铵0.3~0.6 mg·kg-1·h-1,维持在相同的麻醉/意识深度(Narcotrend分级:D2~E1)下生命体征平稳。控制性降压时采用静脉泵注硝酸甘油5~20μg/min,监测收缩压在80~95 mm Hg之间或者平均动脉压在50~65mm Hg之间,术中当心率低于50次/分或超过100次/分时,单次静脉注射阿托品0.01~0.02 mg/kg或艾司洛尔0.5~1 mg/kg。当术科医生关键操作结束后停止泵注硝酸甘油,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泵注阿曲库胺。术毕所有患者均送入麻醉恢复室,连接麻醉机继续机械通气直到呼吸恢复达到拔管指征,才能拔除气管导管。分别记录四组患者年龄、体重,以及入室静卧10 min(T0)、手术开始时(T1)、术中降压10 min(T2)、术中降压30 min(T3)、术毕前30 min(T4)、手术结束时(T5)和术毕拔管后10 min(T6)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同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记录使用硝酸甘油的患者例数和硝酸甘油的用量。评定患者术后躁动情况、疼痛程度。结果:1.各组患者体重、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与其他三组相比,PreM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明显减少(P<0.05)。3.与其他三组相比,IntraM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增加(P<0.05),VAS评分减少(P<0.05)。4.与其余三组相比,Con组硝酸甘油用药明显增多(P<0.05),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躁动例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Narcotrend脑电意识监测下使用地佐辛能减少鼻内镜手术中降压药物的使用,有效减轻术后疼痛,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术前给予地佐辛能够减少麻醉复苏时间,术中给予地佐辛虽然会延长麻醉复苏时间,但能减少患者术后疼痛。

二、手术创伤后自控镇痛对CPK动态变化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术创伤后自控镇痛对CPK动态变化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超前镇痛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围手术期镇痛模式
    1.4 主要实验仪器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细胞免疫指标比较
    2.3 体液免疫指标比较
    2.4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康复情况
    2.5 VAS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超前镇痛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3.2 围手术期应用超前镇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3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模式镇痛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不同时间点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仪器设备及麻醉药物
        2.3 麻醉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麻醉、手术中及术后观察指标
        3.3 疼痛及认知评分
        3.4 应激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 研究流程图
    2 一般资料
    3 三组患者术中观察指标
    4 三组患者的术中用药量情况
    5 三组患者的静息VAS评分和运动VAS评分
    6 三组患者MMSE评分
    7 三组患者C反应蛋白及皮质醇含量
    8 三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及满意度
    9 三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管理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对照缩略词

(3)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纳入排除标准
        2.4 主要药品和设备
        2.5 胸椎旁神经阻滞穿刺置管方法
        2.6 麻醉及术后镇痛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免疫评估技术方法
        2.9 免疫检测原理、步骤
        2.10 疼痛、镇静、爆发痛和恢复质量评价标准
        2.11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患者纳入流程
        3.2 病人一般资料和分组情况
        3.3 三组镇痛方法在静息/咳嗽时NRS疼痛评分变化
        3.4 三组镇痛方法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3.5 术后Ramsay镇静评分情况
        3.6 三组镇痛方法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比较
        3.7 两椎旁镇痛组不同时点罗哌卡因用量差异
        3.8 术毕麻醉药用量变化
        3.9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10 三组镇痛方法QoR-15恢复质量评分情况
        3.11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
        3.12 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变化
        3.13 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变化
        3.14 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分析结果
        3.15 血浆IL-2、IL-4、IL-6、IL-10 浓度变化
        3.16 血浆TNF-α、IFN-γ浓度变化
    4.讨论
        4.1 程控间歇椎旁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4.2 镇痛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术和麻醉对免疫反应及肿瘤进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4)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髋部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骨科手术镇痛方式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5)严重多发伤后规范化镇痛对应激、炎症反应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严重创伤后免疫炎症反应机制及相关临床干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手术创伤后自控镇痛对CPK动态变化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8)超前镇痛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相关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3 两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及自控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比较
    2.4 两组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
    2.5 两组血清神经递质水平比较
3 讨论

(9)针灸防治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文献检索
    1.1 检索数据库
    1.2 检索词
    1.3 检索策略
    1.4 检索时间
    1.5 文献筛选
    1.6 数据提取
    1.7 文献风险偏倚评估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风险偏倚评估
    2.4 干预措施网络图
    2.5 网状meta分析
3 讨论
    3.1 西医认识
    3.2 中医认识
    3.3 纳入特征与质量评估
    3.4 穴位分析
    3.5 干预分析
    3.6 局限性分析
    3.7 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地佐辛在鼻内镜手术中不同给药时机对麻醉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课题来源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麻醉过程
    2.4 应急预案
    2.5 观察并记录相关指标
    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地佐辛不同时机给药对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影响
    3.3 围术期使用地佐辛减少患者术中降压药物使用
    3.4 地佐辛不同时机给药对患者及术后麻醉复苏有影响
    附表
第四章 讨论
    1 鼻内镜手术特点
    2 鼻内镜手术的麻醉选择
    3 麻醉深度与控制性低血压
    4 围术期镇痛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性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围术期地佐辛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手术创伤后自控镇痛对CPK动态变化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前镇痛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D]. 张琪琦.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不同时间点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D]. 王全亮. 苏州大学, 2020(02)
  • [3]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D]. 刘伟.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20(01)
  • [4]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髋部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D]. 田舜. 西南医科大学, 2018(09)
  • [5]严重多发伤后规范化镇痛对应激、炎症反应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D]. 陈聪.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4)
  • [6]《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J]. 吕雅宁,孙茜.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12)
  • [7]手术创伤后自控镇痛对CPK动态变化的临床观察[J]. 陶富盛,白红梅,陈燕.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11)
  • [8]超前镇痛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相关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J]. 刘全成. 中国医学创新, 2021(19)
  • [9]针灸防治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D]. 黄琬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地佐辛在鼻内镜手术中不同给药时机对麻醉效果的影响[D]. 王肯如. 汕头大学, 2021(02)

标签:;  

自控镇痛对手术创伤后CPK动态变化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