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硫反应的实验改进

铁硫反应的实验改进

一、铁与硫反应的实验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刘越[1](2021)在《2-甲基噻吩加氢脱硫机理与CaO固硫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脱硫单元仍是现代煤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煤热解-气化过程中硫元素会从原煤转移到煤气中,而煤气中的硫化氢会毒化催化剂和腐蚀设备,仍需利用固硫剂对其进行固硫处理。目前,对煤基2-甲基噻吩的脱硫机理和CaO的固硫机理认识尚不明确。本文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Ni2P在氢气和水蒸汽气氛下催化2-甲基噻吩脱硫机理及空位缺陷对CaO和H2S的固硫机理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氢气、水、2-甲基噻吩均以化学吸附的方式吸附在Ni2P(001)表面,活性位在三个镍原子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Ni2P具有金属特性,可以有效的使氢气分解成氢自由基。水分子在Ni2P(001)表面的分解反应的过渡态能垒较高,需要在高温下进行。2-甲基噻吩在Ni2P(001)表面与氢气反应生成1,3-戊二烯并放出热量;与水反应生成的烯醇可进一步加氢或者异构化,脱除的硫则吸咐在Ni2P(001)表面上。无论在CaO(001)空位缺陷表面还是其完美表面上,H2S均呈正V字型吸附在两个氧活性位点连成的对角线上,表面上的氧原子是路易斯碱,其中氧空位表面对H2S的吸附最稳定,钙空位次之。空位缺陷对CaO表面的固硫路径及产物影响较大。H2S在CaO(001)完美表面的解离需两步反应,生成硫钙化合物。在钙空位表面的解离也需两步反应,生成了硫氧化物。在氧空位表面的解离只需一步反应,最终硫原子补充到氧空位所在位置,生成硫钙化合物和氢气。有空位缺陷的CaO(001)表面的固硫效果优于完美表面。

苏丽[2](2021)在《功能化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孔碳材料因其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和高的比表面积,在储能领域展现了良好的研究价值。为了满足不同电化学反应的需求,需要制备具有合适孔结构、掺杂改性、金属修饰等功能化的多孔碳材料。因此,本论文从优化碳材料的孔结构、杂原子掺杂、金属修饰等方面制备了四种功能化的多孔碳材料,并将其成功应用在超级电容器和锂硫电池领域中。首先,以氯化钠为模板,松花粉为碳源,采用简单的方法合成了多杂原子掺杂的三维多孔碳框架(3DPC)。氢氧化钾作为造孔剂,能够丰富孔隙结构,增大比表面积。此外,松花粉自身携带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在碳化过程中引入了N、O、S等元素。当3DPC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丰富的孔结构有利于离子的扩散;杂原子不仅可以改善碳材料与电解液的润湿性,还能够增加额外的赝电容,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基于氯化钠为模板制备多孔碳的结构优势,继续制备出了一种杂原子掺杂多孔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PC/CNTs),并将其作为锂硫电池中硫正极的载体材料。其中碳纳米管贯穿在多孔碳中,构成了一种高导电网状结构,提高了硫的反应活性。同时,具备丰富孔结构的多孔碳有助于对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多硫化物进行物理吸附。此外,杂原子掺杂可以提高碳材料对极性多硫化物的化学亲和力,进而有效抑制“穿梭效应”的发生。基于PC/CNTs优良的导电性和对多硫化物的吸附作用,70 wt%硫含量的S-PC/CNTs电极展现了较好的电化学性能。仅依靠吸附作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一些金属材料可以催化多硫化物的转化,通过提高硫的反应动力学来减少“穿梭效应”的发生。本文基于柯肯达尔效应成功制备了一种钴纳米颗粒嵌入氮掺杂中空多孔碳微球(Co@NHCMSs)作为多功能硫载体材料。Co@N-HCMSs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可负载高达90.52 wt%的硫。同时,该材料的碳壳体现了一种分级多孔结构,抑制多硫化物穿梭的同时允许锂离子顺利通过。尤其重要的是,金属钴纳米颗粒不仅可以促进碳微球对多硫化物的化学吸附,同时可以催化多硫化物的快速转化。Co@N-HCMSs材料对多硫化物的“吸附-催化”双重作用使得S/Co@N-HCMSs电极在高担载量下依然展现了较高的容量和倍率性能。本文最后制备了一种镍/锌双金属修饰的氮掺杂多孔碳(Ni,Zn@N-C)作为硫正极载体材料。该功能化的多孔碳材料具有丰富的孔结构,有利于对多硫化物进行物理吸附。同时,氮掺杂和镍/锌双金属修饰可以有效提高碳材料对多硫化物的化学吸附能力。除此之外,基于镍/锌双金属表面较高的原子利用率和催化活性,Ni,Zn@N-C材料对多硫化物的转化具有更高效的催化作用,进而提高硫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这种“吸附-催化”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穿梭效应”的发生,使S/Ni,Zn@N-C电极展现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叶光园[3](2021)在《费里德尔-克拉夫茨反应合成三苯基膦工艺路线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三苯基膦(triarylphosphines简写为:PPh3)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和均相催化剂的配体,同时也是铑膦络合催化剂的基础原料。例如威尔金森催化剂、维蒂希试剂、Rydon试剂等。三苯基膦在染料工艺中的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比如可以用来做增光剂、彩色胶卷显象的抗氧剂、高分子聚合剂、聚环氧化的稳定剂以及作为分析试剂等。三苯基膦作为一种基础化学原料,随着有机合成技术的发展,三苯基膦的新用途也在不断地拓展,需求量正在逐年增加,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都在建设新的生产设备以扩大三苯基膦的产能。目前,国内对三苯基膦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厂家并不是很多。其中安徽金善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三苯基膦纯度位居前列,可以达到99.7%。由于三苯基膦收率低、而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回收利用的难度比较大,所以对三苯基膦合成的工艺路线进行改进,具有非常广阔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本文探讨了国内外五种常见合成三苯基膦的方法,从三苯基膦产率、经济成本以及操作安全角度分析,提出了费里德尔-克拉夫茨法合成三苯基膦的优化方案。结果实验表明,在费里德尔-克拉夫茨法合成三苯基膦的过程中,与传统的一釜合成法合成三苯基膦硫,再对三苯基膦硫还原相比,通过两步法合成三苯基膦硫,再对三苯基膦硫进行还原时,三苯基膦的产率明显优于一釜合成法。通过合成三氯硫磷—合成三苯基膦硫—合成三苯基膦的工艺路线合成三苯基膦,对产物进行精制后,采用熔点测定、红外光谱分析以及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进行结构分析,确定了中间产物为三苯基膦硫及最终产物为三苯基膦。通过因素分析法,确定了其最佳工艺路线为:以三氯化磷、硫磺为原料,以铝粉为催化剂,120℃至130℃反应3小时合成三氯硫磷;合成的三氯硫磷与过量的苯,以三氯化铝为催化剂合成三苯基膦硫,在120℃至130℃条件下反应8小时合成三苯基膦硫;以锌粒为还原剂,在340℃至350℃反应2小时对三苯基膦硫进行还原,还原产物为三苯基膦。对合成的产物三苯基膦进行指标检测之后,其各项检测指标均满足工业级三苯基膦的标准。

章佳豪[4](2021)在《白云石铝热原位脱硫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钢铁工业正在由规模效益向着质量、品种效益转型,提高钢的质量和使用性能越来越重要。硫是影响钢功能和品质的主要有害元素,如何降低钢中硫含量备受冶金行业的关注。硫与其它可以在转炉炼钢中通过氧化去除的杂质不同,硫必须在进入转炉之前进行去除,铁水炉外脱硫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得到国内外钢铁企业的一致认可。虽然金属镁有着很强的脱硫能力且广泛应用,但是它的制备过程复杂且成本高,镁脱硫效率低和流程复杂,所以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脱硫剂及工艺来替代传统的镁脱硫剂。本论文将镁的制备和铁水脱硫结合在一起的思路,以白云石经铝热还原后产生的镁蒸气,不经冷凝直接用于铁水脱硫。白云石作为一种新型脱硫剂不仅可以加大其使用范围,而且可以取代传统的白云石(菱镁矿等)→金属镁→钝化镁颗粒→铁水脱硫生产流程。所建立的原位脱硫法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成本并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冶金。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热力学计算,白云石热分解的探究,脱硫和镁生成的动力学分析,白云石铝热原位脱硫的实验,以及白云石脱硫剂和其他脱硫剂的对比的实验。得到如下所示的结论:采用HSC热力学软件对碳、硅和铝还原白云石和MgO的热力学进行计算得出:铝热还原具有还原温度低,还原白云石在1533 K时就能发生;CaO的存在可以降低铝热还原MgO和MgO·Al2O3的温度。白云石热分解的实验表明,它的分解分两个阶段,对应温度为743 K~863 K和973 K~1093 K,以第二阶段为主,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最大分解速率分别在550 K和770 K左右,控制步骤分别是CO32-的扩散和CO2的逸出,分别属于二维界面反应和三维相界面反应。脱硫实验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升高、白云石和Al的加入量的增加、初始硫含量的提高,脱硫率增加。最优的实验条件为:反应温度1623 K~1723 K,白云石和Al的加入量为理论值的1.1倍和1.3倍,反应时间为20 min~30 min,最终脱硫率为90%,终止硫含量低于50 ppm。CaO不能进行深脱硫和MgO存在回硫现象,镁在铁水中具备一定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在白云石和CaO/MgO的脱硫剂中,随着CaO的量增加生成的镁也越多;MgO占脱硫的主导地位,CaO起到辅助作用。

冉明雪[5](2020)在《生物样本中硫烷硫定量及硫氰酸酶代谢硫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硫是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硫化氢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硫化氢(H2S)作为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可以参与生物体中的很多生理活动,先后有研究指出硫化氢在血管舒张、心脏保护、抵抗氧化应激、神经传递和抗炎症作用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过量的硫化物对细胞是有毒的,可以通过毒害细胞色素c氧化酶来抑制细胞呼吸或通过产生不同的活性硫物质来提高氧化应激。生物细胞可以自身调节胞内硫化物含量,把硫化氢的产生和去除维持在一个稳态。许多异养菌在利用有机物时产生硫化氢,硫化物:醌氧化还原酶(SQR)和黄素细胞色素c-硫化物脱氢酶(FCSDs)是生物去除硫化氢的两种主要酶,其中SQR参与的硫化氢氧化途径分布更广范。SQR在细菌中通常会与过硫化物双加氧酶(PDO)形成操纵子。SQR和PDO协同氧化硫化物的途径已在人的线粒体、Staphylococcus aureus和Cupriavidus.pinatubonesis JMP 1 34 中有深入研究。在这个途径中,SQR氧化硫化氢为零价硫,并以谷胱甘肽(GSH)或硫化氢为受体,生成不同形式的硫烷硫,PDO则将谷胱甘肽过硫化物(GSSH)氧化成亚硫酸盐,亚硫酸盐与零价硫自发反应产生硫代硫酸盐。硫氰酸酶(rhodanese,Rhod)也可能会参与到SQR-PDO硫化氢氧化过程中。Rhod最早以催化硫代硫酸盐与氰化物的反应而被定义,通过乒乓机制进行催化,其活性位点的半胱氨酸残基携带转移的硫形成共价中间体。除氰化物外,Rhod可以用GSH、亚硫酸盐、硫氧还蛋白作为硫的受体;除硫代硫酸盐外,多硫化物、GSSH均可作为硫的供体。人线粒体中的Rhod蛋白TSTD1优先催化硫烷从GSSH转移到亚硫酸盐产生GSH和硫代硫酸盐。在S.aureus中,PDO-Rhod融合蛋白CstB的Rhod结构域,也促进了硫代硫酸盐的形成。Burkholderia phytofirmans中PDO2-Rhod融合蛋白的Rhod结构域则催化硫代硫酸盐的硫烷转移生成GSSH和亚硫酸盐。虽然Rhod早在80多年前就被发现,有多种生理活性已被研究清楚。但是在不同的SQR-PDO硫化氢氧化途径中,关于Rhod的研究只停留在生化活性检测上,其具体的生理意义还没有很清楚的阐明。除此之外,Rhod分布广泛,在没有硫氧化通路的菌株中仍然大量存在,如大肠杆菌没有SQR-PDO途径,但是含有多达九个Rhod。在这些非硫化氢氧化途径中的Rhod,有一部分蛋白及同源结构域的功能已经得到揭示,包括参与形成铁硫簇、合成硫胺素及参与硒代谢等,但是很多未知功能的Rhod,在硫烷硫代谢中的作用仍有待于研究。硫烷硫在体内普遍存在,参与机体内氰化物的脱毒、维持氧化还原状态、信号调控等生理功能。硫烷硫的种类主要包括有机过硫化物(RSSH)和有机多硫化物(RSSnR,RSSnH,n≥2),无机多硫化物(HSnH,n≥ 2)和单质硫(S8)。在体内硫烷硫和硫化氢是可以相互转化、共同存在的,但是硫烷硫相比于硫化氢更容易对蛋白进行过硫化修饰。因此,很多与硫化氢有关的生物活性被认为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硫烷硫介导的。目前,用于硫烷硫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利用硫烷硫的亲核性或亲电性,通过化学反应将硫烷硫转化成一种较容易检测的化合物形式,这类方法的检测限一般较高,对于内源性硫烷硫的检测不够灵敏。此外,很多研究通过检测特定的荧光探针与硫烷硫反应后释放的荧光,进行活体生物细胞内硫烷检测,但是不能绝对定量。还有通过特定的方法结合质谱分析对巯基化修饰的蛋白上的硫烷进行检测,这类方法大都针对某些特定形式的硫烷硫,且操作复杂,检测成本较高,不适宜大量样本的检测。尽管硫烷硫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绝对定量生物体内总硫烷硫含量的方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开发了一种快速灵敏的硫烷硫检测方法,并对生物样品中总硫烷的变化规律、Rhod在硫化氢和硫烷硫代谢中的生理功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的胞内总硫烷硫的检测方法。在pH=9.5的碱性缓冲液中,加入1%TritonX-100和50μMDTPA,95℃加热反应10 min处理生物样本,可以将胞内硫烷硫转化为稳定的硫代硫酸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来进行检测定量。这种方法有利于细胞快速破裂,简单有效地对胞内硫烷进行检测。将硫烷硫通过转化为硫代硫酸盐检测的方法,可以特异性的对单质硫S8、无机多硫化物H2Sn、连四硫酸盐,有机过硫化物GSSH、Cys-SSH,有机多硫化物Ms-SSS-Me、Tsp-SSSS-Tsp中的硫烷硫进行检测,所有类型的硫烷几乎都完全转化形成硫代硫酸盐。通过将硫代硫酸盐与mBB衍生后经色谱检测,检测限可低至200 nM。本文应用该方法检测了细菌、酵母等微生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胞内硫烷硫含量变化。微生物体内总硫烷含量在生长初期均呈增加趋势,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在生长对数后期或衰退期急剧下降。本文还对哺乳动物细胞和斑马鱼的不同生长时期体内硫烷含量进行了检测。生长至贴壁状态的动物细胞更换新鲜培养基之后的一个阶段内,细胞的硫烷硫含量也是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斑马鱼从胚胎发育成幼鱼的过程中硫烷含量在逐渐增加,从幼鱼生长成成鱼的过程中硫烷的含量很低。此外,还对拟南芥、小鼠和中华对虾的不同器官中硫烷硫的含量进行了检测。所有样本都含有硫烷硫,其浓度在不同器官中均介于约1至10 nmol/mg(净重或蛋白)之间。因此,该方法适用于生物样品中总硫烷硫的定量分析。2.探究了C.pinatubonensis JMP1 34中融合蛋白SQR的Rhod结构域DUF442在硫化氢代谢途径中的生理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通过将C.pinatubonensis JMP134的SQR-PDO硫化氢氧化途径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发现,CpSQR的Rhod结构域DUF442游离表达时,可以催化加速硫代硫酸盐和GSSH的生成。本文后续研究发现DUF442在CpSQR上融合表达时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压力,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稳态。本文在原有SQR-PDO外源表达体系的基础上,调整了 CpSQR和CpPDO的相对表达量,并且敲除外源重组菌株大肠杆菌的八个Rhod,获得了一个排除背景菌株干扰、更加接近野生型C.pinatubonensis JMP134中SQR-PDO蛋白表达比例的优化的异源表达体系。在优化的条件下,发现融合在CpSQR上的DUF442结构域,可以抑制CpSQR氧化硫化氢的速率,减少了硫烷硫的积累。同时融合表达的DUF442结构域,还可以保护胞内GSH不被无效氧化,在没有CpPDO下游氧化通路的时候避免GSSH的过量生成,过量的GSSH会与GSH自发反应产生GSSG和硫化氢,生成的GSSG需要谷胱甘肽还原酶来还原,而硫化氢则重新进入SQR-PDO氧化途径,这样会形成一个无效的循环,DUF442结构域的存在避免了这一循环的进行和胞内还原力的浪费。CpPDO氧化过硫化物的产物亚硫酸盐,可以减轻DUF442对CpSQR氧化硫化氢活性的抑制。亚硫酸盐作为SQR-PDO途径中的一种终产物,其生成依赖于CpSQR对硫化氢的氧化,这就表明DUF442和亚硫酸盐共同作用,实现了对硫化氢氧化速率和最终产物生成的动态控制,避免了不必要的硫烷积累,对细胞造成氧化压力。与CpSQR相融合表达的DUF442结构域与游离表达的DUF442具有不同的活性,尽管这两种形式的蛋白都可以避免硫烷硫形成。但是游离表达的DUF442可以通过硫氰酸酶的活性,催化硫烷加速形成GSSH和硫代硫酸盐,在CpPDO存在时协助CpPDO代谢GSSH,防止硫烷的累积。同时游离表达的DUF442在SQR-PDO途径的功能可以被大肠杆菌的GlpE和YgaP等具有硫氰酸酶活性的Rhod所取代。而融合表达的DUF442不具有硫氰酸酶的活性,通过减缓硫化氢氧化避免胞内硫烷累积,可以独立发挥作用,不依赖于CpPDO。3.探究了大肠杆菌的Rhod的生理功能。大肠杆菌作为一种模式微生物,胞内没有典型的SQR-PDO硫化氢氧化途径,但是却有多达九个Rhod。本文利用构建的大肠杆菌多个Rhod敲除菌株探究了 Rhod的生理功能。大肠杆菌的Rhod在帮助菌体抵抗氧化压力和渗透压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Rhod在大肠杆菌的硫代硫酸盐代谢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当大肠杆菌主要的硫代硫酸盐代谢酶CysM缺失时,Rhod可以协同代谢硫代硫酸盐,可能通过将硫代硫酸盐的硫烷转移后生成亚硫酸盐供菌体利用。在CysM缺失的情况下,大肠杆菌的另一个半胱氨酸合成酶CysK呈现一定程度的上调,CysK通过利用亚硫酸盐还原产生的硫化氢进行半胱氨酸合成可能是菌体在无法正常代谢硫代硫酸盐合成半胱氨酸时的一种应急机制。

欧阳臻[6](2020)在《硫化锑精矿还原固硫焙烧清洁提取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金属锑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全世界60%的锑资源集中在中国,目前主要采用火法工艺提取,存在流程长、能耗高和低浓度SO2污染问题。而湿法工艺又存在废水量大、提取效率低和设备腐蚀等问题,急需开发绿色、经济的锑冶炼方法。因而本文提出基于还原固硫焙烧的硫化锑精矿提取新工艺。以ZnO为固硫剂、碳粉为还原剂,经低温焙烧直接得到金属锑,后续通过选矿方法分离锑。新工艺具有低碳、固硫、经济的优势。首先对Sb2S3-ZnO-C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Sb-S-O和Sb-Zn-S-O体系的优势区图表明,Sb2S3可以直接转化为金属锑,且随着温度升高,Sb和Zn S的共存稳定区对氧分压和硫分压的要求降低,易于实现控制。对体系中可能发生反应的ΔGTθ计算结果表明,Sb2S3、ZnO与C之间的还原固硫反应在500-1000℃的温度范围内其ΔGTθ均小于零,说明Sb2S3的还原固硫反应热力学自发可行。而对Sb2S3-ZnO-C体系的平衡模拟分析中,得出该体系可能是分固硫和还原两步进行,同时整个焙烧过程中没有SO2。其次对反应动力学和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表征。在TG-DSC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对Sb2S3-ZnO和Sb2S3-ZnO-C两个体系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Sb2S3-ZnO体系中,Sb2S3与ZnO之间的交互反应的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对数(ln A)的平均值分别为189.72 k J/mol和35.29 s-1。在Sb2S3-ZnO-C体系中固硫反应和还原反应的E分别为233.4 k J/mol和288.59 k J/mol,ln A分别为41.92 s-1和40.7 s-1。对焙烧产物的XRD和SEM检测表征得出整个焙烧反应分两步进行,即Sb2S3首先与ZnO发生固硫反应生成Sb2O3和Zn S,Sb2O3在700℃以上被还原成金属锑,焙烧产物中的Zn S和Sb未形成包裹,这有利于后续的选矿过程;并且可以确定金属锑是由较大的微晶体组成,冷却速度的降低可以使Sb粒子表面变得光滑。最后对焙烧工艺制度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的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800℃、碳粉粒度为100~150目、ZnO量为1倍固硫理论量、焙烧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锑生成率和固硫率分别达90.4%和94.8%。在综合扩大实验中,分别对高低锑含量的硫化锑精矿进行试验,锑生成率分别为91.8%和88.9%,固硫率为89.1%和86.1%。对焙烧产物的重选-浮选联合回收工艺中获得90.57%和89.23%的锑和锌直收率,同时金富集率和固硫率分别达87.82%和94.35%,验证了工艺的可行性。新方法具有短流程冶炼、低温低耗的优点,并有望应用于同类重金属硫化物的提取。

安宁[7](2020)在《型煤固硫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燃烧排放了大量SO2等污染气体,近几年民用燃煤SO2的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型煤固硫技术工艺简易、成本低,有利于民用燃煤清洁高效燃烧。固硫剂的选择是影响型煤固硫技术固硫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但目前对民用型煤固硫剂研究甚少且常用的固硫剂存在高温烧结失活、固硫产物分解二次释放SO2等问题。本文采用山西昔阳某化工厂的干排废弃物电石渣作为主固硫剂制备民用清洁型煤,并对其进行燃烧固硫试验研究。以固硫率作为固硫效果的评判指标,分别研究了钙硫摩尔比、电石渣粒度和燃烧温度三个因素对电石渣固硫效果的影响以及Fe(NO3)3、V2O5、Na2CO3和KMnO4四种固硫助剂在1050℃时对型煤固硫的影响,从而确定出电石渣民用型煤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固硫剂、助剂配比;对其实用性能进行检测并对其燃烧后的灰渣进行XRD、SEM表征探寻其固硫机理,之后对民用型煤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得出如下成果:(1)Ca/S为3.5,电石渣粒度选择50目-100目之间,在950℃燃烧温度下,固硫率可达65.7%;加入Fe(NO3)3和V2O5的固硫效果不佳,加入占型煤质量0.2%的Na2CO3和1%的KMnO4时,在1050℃燃烧温度下固硫率分别为55.7%和57.3%。(2)对上述型煤的实用性能进行抽样检测,均超过民用型煤国家标准。固硫产物除了CaSO4外,还生成了含硫新物相CaAl6(SO4)4(OH)12,其包裹在CaSO4周围,抑制其分解。KMnO4作为助燃剂,提供活性氧,加快SO2与电石渣的反应进程;Na2CO3则改变了电石渣的晶格结构,使其孔径分布有利于固硫。(3)型煤实际工业化生产应用中,发现添加固硫剂和助剂后,SO2排放浓度显着降低;为节约成本,将煤泥和无烟煤混合制备型煤,当煤泥和无烟煤质量比为3:7时,SO2去除率达到了60.14%,其性能均达到民用型煤国家标准。

宋广良,李德前,凌一洲[8](2020)在《直角玻璃管和广口瓶组合构建的多功能实验装置》文中研究说明直角玻璃管和广口瓶巧妙组合而成的一套实验装置,其构造简单功能多。依托此多功能实验装置对加热铜绿、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硫的燃烧、铁与硫的反应等实验作了新的设计。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装置简易,显着提升了实验教学效果。

李泽昕[9](2020)在《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性能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中选用西藏班戈湖地区的水菱镁矿原石粉末和国家能源集团小龙潭电厂的飞灰混合制备复合脱硫剂,并进行脱硫实验,以研究其脱硫性能。首先,将水菱镁矿原石粉末进行X射线衍射仪检测(XRD),了解其主要化学成分,并将其与氧化镁和碳酸钙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比脱硫试验,通过数据和理论分析确定水菱镁作为一种脱硫剂是可行的并具有优势。然后,将飞灰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XRF),得出飞灰的组成成分,根据检测结果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最终选用小龙潭电厂飞灰样品作为水菱镁脱硫剂的添加剂。随后本实验通过水合的方式,在不同的条件下调制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并将制备好的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单独的飞灰以及单独的水菱镁进行比表面积(BET)检测。最后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比表面积相对较大的复合脱硫剂在自制鼓泡反应装置中进行烟气脱硫实验,实验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四种影响因素分别为液固比、鼓泡深度、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之后分析数据并与传统脱硫剂碳酸钙和氧化镁的脱硫效率进行对比。论文通过对传统脱硫剂的研究,利用其具体的脱硫机理、化学性质、扩散模型等理论基础,结合湿法模拟烟气脱硫实验数据,详细分析了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水菱镁脱硫剂、碳酸钙脱硫剂和氧化镁脱硫剂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脱硫效率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并通过图表等方式进行更为直观的表达。从实验数据可以得出:(1)水菱镁作为一种脱硫剂是可行的,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水菱镁脱硫剂的脱硫效率最高,平均脱硫效率可达96.44%,与碳酸钙脱硫效率83.96%和氧化镁脱硫效率91.07%相比要明显高一些;(2)比表面积检测结果显示,飞灰的比表面积为2.353 m2/g,水菱镁比表面积为8.902 m2/g,而在水菱镁脱硫剂中添加适量飞灰且调制复合脱硫剂最佳质量比为水菱镁:飞灰=8:1时,其比表面积为10.511m2/g;(3)对于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在液固比为15:1,鼓泡深度为2cm,反应温度为常温,搅拌速度为150rpm的组合条件下进行脱硫实验时,其脱硫效率可达98.58%;(4)以上四种因素对各个脱硫剂脱硫效率的影响各不相同,但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的脱硫效率始终最高,这是因为复合脱硫剂的比表面积相对较大,而且飞灰中的金属氧化物可以与复合脱硫剂进行协同脱硫并具有催化作用。

史腾腾[10](2019)在《含砷铜烟尘真空脱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含砷铜烟尘是铜火法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固体危废,成分复杂,其中含有一定量的铅、锌、铋、铜、锡等有价金属,对其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已成为铜冶炼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含砷铜烟尘因其产自铜冶炼的不同工序,分为熔炼铜烟尘和吹炼铜烟尘,熔炼铜烟尘因其采用的铜矿品位及熔炼工序不同,砷含量及砷赋存状态差异明显。论文首先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多种分析手段,对云南某铜冶炼企业顶吹熔炼产生的含砷铜烟尘中主要元素的赋存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砷铜烟尘主要由PbSO4、ZnSO4(H2O)、Zn(H2O)(OH)(AsO3)、As2O3、Bi2O3、SnO2和Fe2O3组成,元素砷主要以砷酸盐和砷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As5+:As3+为3:1~4:1。而后,针对含砷铜烟尘中元素的赋存特性,提出了“真空碳热还原脱砷-硫化焙烧深度脱砷”的技术路线,围绕此技术路线进行了各元素赋存特性和衍变规律的研究。含砷铜烟尘真空碳热还原脱砷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700℃、配碳10%、保温5h、10Pa条件下,脱砷率达到70.41%,650℃时,有价金属Pb、Cu、Bi、Sn直收率大于99%;残余物主物相为:ZnS、ZnO、Zn2SiO4、Zn2SnO4、Pb7Bi3,其中砷以FeAs、Cu3As等金属砷化物形式存在;实验过程中三氧化二砷会优先挥发,在120~300℃下冷凝得到三氧化二砷结晶体及粉末,过程中有部分三氧化二砷被碳还原,转变成单质砷,单质砷蒸气在350~450℃下冷凝,为银灰色的单质砷块体。真空碳热还原实验残余物硫化焙烧深度脱砷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600℃、配硫20%、保温2h条件下,总脱砷率为95.33%;脱砷渣主物相为ZnS、ZnO、Zn2SiO4、ZnFe2O4、Bi、SnO2、PbS、Pb7Bi3,残余物中绝大多数金属砷化物与硫反应,生成单质砷;脱砷渣砷含量小于1.5%,存在少量Cu3As,砷主要以As2O3的形式冷凝收集。“真空碳热还原脱砷-硫化焙烧深度脱砷”工艺处理成分复杂的一次含砷铜烟尘是可行的,脱砷率能够达到95%以上,最终脱砷渣中含砷可以降至1.5%以下,富含铅、锌、铋、铜等有价金属,可直接返回冶炼厂熔炼回收。实验过程中没有废渣和废水的产生,产生的废气中不含砷及铅、锌、铜、铋、锡等有价金属元素,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率大于99%。

二、铁与硫反应的实验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与硫反应的实验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2-甲基噻吩加氢脱硫机理与CaO固硫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
    1.2 煤中的硫化物
    1.3 煤热解加氢脱硫
    1.4 煤气脱硫
        1.4.1 湿法脱硫
        1.4.2 干法脱硫
    1.5 煤脱硫的理论研究
    1.6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2.1 波函数方法
    2.2 密度泛函理论
        2.2.1 Hohenberg-Kohn定理
        2.2.2 Kohn-Sham(KS)方法
    2.3 周期性体系处理方法
        2.3.1 布洛赫定理
        2.3.2 布里渊区选取k点
        2.3.3 平面波基组
        2.3.4 赝势
    2.4 文中涉及的分析方法
        2.4.1 态密度
        2.4.2 电荷分析
        2.4.3 过渡态理论
    2.5 文中使用的程序介绍
第三章 Ni_2P催化2-甲基噻吩在氢气和水蒸汽气氛下脱硫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Ni_2P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3.3.1 Ni_2P晶胞模型
        3.3.2 Ni_2P(001)表面模型
    3.4 分子在Ni_2P(001)表面的吸附
        3.4.1 2-甲基噻吩在Ni_2P(001)表面的稳定吸附结构
        3.4.2 H_2在Ni_2P(001)表面的稳定吸附结构
        3.4.3 H_2在Ni_2P(001)表面的稳定吸附结构
    3.5 2-甲基噻吩在Ni_2P(001)表面的脱硫路径
        3.5.1 氢气气氛下2-甲基噻吩在Ni_2P(001)表面的脱硫路径
        3.5.2 水蒸汽气氛下2-甲基噻吩在Ni_2P(001)表面的脱硫路径
    3.6 小结
第四章 CaO对 H_2S的固硫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4.3.1 CaO晶胞模型
        4.3.2 CaO(001)表面模型
    4.4 H_2S在 CaO(001)表面吸附
        4.4.1 H_2S在 CaO(001)的不同表面的稳定吸附
        4.4.2 H_2S在 CaO(001)完美表面吸附的轨道分析
    4.5 H_2S在 CaO(001)表面的固硫路径
        4.5.1 H_2S在 CaO(001)完美表面的固硫路径
        4.5.2 H_2S在 CaO(001)氧空位表面的固硫路径
        4.5.3 H_2S在 CaO(001)氧空位表面的固硫路径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功能化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1.2.1 模板法
        1.2.2 活化法
    1.3 多孔碳材料的功能化
        1.3.1 杂原子掺杂
        1.3.2 金属纳米颗粒修饰
        1.3.3 M-N-C型多孔碳材料
    1.4 多孔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
        1.4.1 超级电容器
        1.4.2 锂硫电池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和分析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材料和仪器
        2.1.1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材料的结构表征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3 拉曼光谱(Raman)
        2.2.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透射显微镜(HRTEM)
        2.2.6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试
        2.2.7 热重分析(TGA)
        2.2.8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2.9 动态水接触角测试
    2.3 超级电容器和锂硫电池的组装及电化学表征
        2.3.1 多孔碳电极的制备及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2.3.2 碳/硫复合正极的制备及锂硫电池的组装
        2.3.3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2.3.4 循环伏安测试(CV)
        2.3.5 交流阻抗测试(EIS)
第3章 杂原子掺杂的3D多孔碳框架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杂原子掺杂3D多孔碳框架的制备
    3.3 制备流程及形成机理
    3.4 形貌分析
    3.5 结构分析
    3.6 电化学性能研究
        3.6.1 循环伏安分析
        3.6.2 恒电流充放电分析
        3.6.3 循环稳定性
        3.6.4 交流阻抗分析
    3.7 全电池性能研究
        3.7.1 水系对称电池性能分析
        3.7.2 全固态对称电池性能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类石墨烯状多孔碳片/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锂硫电池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制备
        4.2.1 PC的制备
        4.2.2 PC/CNTs的制备
        4.2.3 S-PC/CNTs的制备
        4.2.4 多硫化锂溶液的制备
    4.3 材料形貌分析和结构表征
        4.3.1 PC和 PC/CNTs的形貌分析和结构表征
        4.3.2 S-PC/CNTs的形貌分析和结构表征
    4.4 吸附多硫化物分析
    4.5 电化学性能研究
    4.6 循环后正极、隔膜及负极形貌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钴纳米颗粒修饰氮掺杂分级多孔碳微球的制备及锂硫电池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制备与电池组装
        5.2.1 柠檬酸锌-钴的制备
        5.2.2 Co@N-HCMSs材料的制备
        5.2.3 S/N-CMSs和 S/Co@N-HCMSs材料的制备
        5.2.4 多硫化锂溶液的制备
        5.2.5 对称电池的电极片制备及组装
        5.2.6 硫化锂的沉积实验
    5.3 形成机理与形貌分析
    5.4 结构表征
    5.5 吸附与催化转化机制
    5.6 电化学性能研究
    5.7 循环后负极形貌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镍/锌双金属修饰的氮掺杂多孔碳的制备及锂硫电池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制备与电池组装
        6.2.1 N-C的制备
        6.2.2 Ni,Zn@N-C材料的制备
        6.2.3 S/N-C和 S/Ni,Zn@N-C材料的制备
        6.2.4 多硫化锂溶液的制备
        6.2.5 对称电池的电极片制备及组装
    6.3 形貌表征与结构分析
    6.4 吸附与催化转化机制
    6.5 电化学性能研究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费里德尔-克拉夫茨反应合成三苯基膦工艺路线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有机磷化学的起源
    1.3 磷的原子性和电负性特征及其电子轨道特征
        1.3.1 磷的原子性和电负性特征
        1.3.2 磷原子的电子轨道特性
    1.4 有机磷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5 三苯基膦特征及其合成路线
        1.5.1 三苯基膦特征
        1.5.2 国内外三苯基膦的合成路线
    1.6 优化路线的选择
    1.7 费里德尔-克拉夫茨反应原理
    1.8 合成路线的确定
        1.8.1 传统费里德尔—克拉夫茨反应合成三苯基膦路线
        1.8.2 本文三苯基膦合成路线的确定
第2 章 三苯基膦硫的合成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三氯硫磷原料配比的确定
        2.3.2 合成三氯硫磷催化剂的选择
        2.3.3 合成三苯基膦硫催化剂的选择
        2.3.4 催化时长与三苯基膦硫产率的影响
        2.3.5 三苯基膦硫提纯
        2.3.6 合成三氯硫磷的其他探索
        2.3.7 合成三苯基膦硫的其他探索
    2.4 三苯基膦硫的结构分析
        2.4.1 测定三苯基膦硫的熔点
        2.4.2 产物红外光谱
        2.4.3 产物~1H核磁图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 章 三苯基膦的合成
    3.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方法的选择
        3.3.2 实验原理
        3.3.3 还原剂剂的选择
        3.3.4 其他还原方法的探索
        3.3.5 提高产率的其他措施
        3.3.6 三苯基膦的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 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白云石铝热原位脱硫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镁及白云石资源
        1.1.1 金属镁的性质、用途及资源
        1.1.2 白云石的矿产资源
    1.2 钢铁中硫的行为及对硫含量的要求
        1.2.1 钢铁中硫的来源及影响
        1.2.2 钢铁中硫含量要求
    1.3 铁水预脱硫处理的技术优点
    1.4 国内外铁水预脱硫技术发展概况
    1.5 常用铁水脱硫剂及其脱硫机理
        1.5.1 碳酸钠
        1.5.2 氧化钙
        1.5.3 电石(CaC_2)
        1.5.4 金属镁
        1.5.5 复合脱硫剂
    1.6 常用脱硫剂的脱硫效果
    1.7 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1.7.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热力学分析及实验准备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步骤及用量的计算
    2.3 氧化镁和白云石还原反应的热力学
        2.3.1 碳热还原氧化镁和白云石的反应
        2.3.2 硅热还原氧化镁和白云石的反应
        2.3.3 铝热还原氧化镁和白云石的反应
        2.3.4 不同还原剂之间的对比
    2.4 氧化钙脱硫反应热力学
    2.5 白云石脱硫反应热力学
    2.6 验证试验和对照试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云石热分解动力学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白云石热分解分析
        3.3.1 白云石分解的TG-DSC曲线
        3.3.2 白云石动力学分解参数
    3.4 白云石热分解产物的物相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云石铝热还原对铁水脱硫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白云石铝热生成镁的实验研究
        4.2.1 体系外白云石铝热生成镁的实验研究
        4.2.2 铁水中白云石铝热生成镁的实验研究
        4.2.3 体系内和体系外白云石铝热生成镁的对比
    4.3 温度和时间对铁水中镁溶解度的影响
    4.4 白云石铝热原位脱硫实验
        4.4.1 温度和时间对脱硫的影响
        4.4.2 初始硫含量对脱硫的影响
        4.4.3 还原剂铝的加入量对脱硫的影响
        4.4.4 白云石的加入量对脱硫的影响
    4.5 铁水脱硫动力学
        4.5.1 镁蒸气脱硫反应
        4.5.2 溶解在铁水中镁脱硫反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脱硫剂对铁水脱硫影响对比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白云石、MgO和 CaO/MgO的铝热法生成镁的研究
    5.3 温度和时间对脱硫的影响
    5.4 初始硫含量对脱硫的影响
    5.5 脱硫剂的加入量对脱硫的影响
    5.6 CaO和 MgO的质量比对铁水脱硫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生物样本中硫烷硫定量及硫氰酸酶代谢硫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2 硫化氢简介
    3 硫烷硫简介
    4 硫代硫酸盐简介
    5 Rhodanese简介
    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样本中总硫烷硫含量检测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hod在C. pinatubonensis JMP 134硫化氢氧化途径中的功能研究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E. coli MG1655中Rhod的生理功能研究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

(6)硫化锑精矿还原固硫焙烧清洁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概述
        1.2.1 锑及其化合物的物化性质
        1.2.2 锑及其化合物的用途
        1.2.3 锑的矿物资源及分布
    1.3 锑的冶炼方法
        1.3.1 火法炼锑工艺
        1.3.2 湿法炼锑工艺
    1.4 本研究课题的意义和内容
        1.4.1 本课题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及耗材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焙烧实验方法
        2.2.2 动力学分析方法
        2.2.3 选矿分离方法
        2.2.4 分析方法
第三章 焙烧过程热力学研究
    3.1 优势区域分析
    3.2 吉布斯自由能计算
        3.2.1 Sb_2S_3-ZnO体系
        3.2.2 Sb_2S_3-ZnO-C体系
    3.3 平衡模拟计算
        3.3.1 温度对反应平衡的影响
        3.3.2 ZnO量对反应平衡的影响
        3.3.3 碳粉量对反应平衡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焙烧过程动力学研究
    4.1 计算方法
    4.2 Sb_2S_3-ZnO体系动力学
        4.2.1 Sb_2S_3-ZnO热重分析
        4.2.2 Sb_2S_3-ZnO体系动力学
    4.3 Sb_2S_3-ZnO-C体系动力学
        4.3.1 Sb_2S_3-ZnO-C热重分析
        4.3.2 Sb_2S_3-ZnO-C体系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化锑还原固硫焙烧焙烧过程分析
    5.1 硫化锑还原固硫焙烧反应机理研究
    5.2 硫化锑还原固硫焙烧工艺条件优化
        5.2.1 温度对硫化锑还原固硫焙烧的影响
        5.2.2 碳粉粒度对硫化锑还原固硫焙烧的影响
        5.2.3 氧化锌量对硫化锑还原固硫焙烧的影响
        5.2.4 焙烧时间对硫化锑还原固硫焙烧的影响
        5.2.5 降温速度对硫化锑还原焙烧产物形貌的影响
    5.3 硫化锑还原固硫焙烧-选别分离验证实验
        5.3.1 硫化锑精矿还原固硫焙烧扩大实验
        5.3.2 金锑矿还原固硫焙烧产物选矿试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型煤固硫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二氧化硫的危害和排放状况
        1.2.1 二氧化硫的危害
        1.2.2 二氧化硫的排放状况
    1.3 型煤固硫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3.1 燃煤脱硫技术概述
        1.3.2 型煤固硫技术简介及国内外进展
        1.3.3 型煤主固硫剂的研究现状
        1.3.4 型煤固硫助剂的研究现状
        1.3.5 型煤固硫的主要影响因素
    1.4 电石渣的污染和利用现状
        1.4.1 电石渣概述
        1.4.2 电石渣的应用现状
        1.4.3 电石渣的固硫原理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民用型煤燃烧固硫试验研究
    2.1 试验原料和试验方法
        2.1.1 试验煤样来源及工业分析
        2.1.2 电石渣的来源和成分
        2.1.3 试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2.1.4 型煤样品制备和固硫试验方法
    2.2 电石渣固硫效果的影响因素
        2.2.1 钙硫摩尔比对电石渣固硫效果的影响
        2.2.2 电石渣粒度对电石渣固硫效果的影响
        2.2.3 燃烧温度对电石渣固硫效果的影响
    2.3 固硫助剂对型煤固硫效果的影响
        2.3.1 固硫助剂种类对型煤固硫效果的影响
        2.3.2 固硫助剂添加量对型煤固硫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民用型煤性能测定及固硫机理研究
    3.1 电石渣民用型煤的性能测定
        3.1.1 固硫效果测定
        3.1.2 发热量测定
        3.1.3 冷压强度测定
        3.1.4 落下强度测定
    3.2 灰渣物相表征及分析
        3.2.1 表征手段
        3.2.2 表征结果
    3.3 固硫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民用型煤实际应用与效益分析
    4.1 中型规模测试试验
        4.1.1 试验过程
        4.1.2 试验结果
    4.2 无烟煤与煤泥混合制备型煤的固硫效果
    4.3 效益分析
        4.3.1 环境效益分析
        4.3.2 经济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直角玻璃管和广口瓶组合构建的多功能实验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 加热“铜绿”实验
    1.1 新设计的实验装置
    1.2 主要实验用品
    1.3 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1.4 改进实验的优点
2 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2.1 新设计的实验装置
    2.2 主要实验用品
    2.3 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2.4 改进实验的优点
3 硫的燃烧实验
    3.1 新设计的实验装置
    3.2 主要实验用品
    3.3 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3.4 改进实验的优点
4 铁粉与硫粉反应实验
    4.1 新设计的实验装置
    4.2 主要实验用品
    4.3 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4.4 改进实验的优点

(9)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性能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烟气中SO_2排放控制的主要技术
        1.2.1 干法烟气脱硫
        1.2.2 半干法烟气脱硫
        1.2.3 湿法烟气脱硫
    1.3 镁法脱硫概况
        1.3.1 镁法脱硫机理
        1.3.2 镁法脱硫工艺流程与特点
        1.3.3 镁法脱硫与钙法脱硫的区别
        1.3.4 镁法脱硫的现状
    1.4 飞灰的成分及利用现状
        1.4.1 飞灰的成分
        1.4.2 飞灰的利用现状
    1.5 复合脱硫剂研究现状
    1.6 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论文的选题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6.3 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的可行性研究
    2.1 水菱镁脱硫性能分析
        2.1.1 水菱镁的性质及性能
        2.1.2 实验用水菱镁成分分析
    2.2 飞灰作为脱硫添加剂的脱硫性能分析
        2.2.1 飞灰作为脱硫添加剂研究现状
        2.2.2 飞灰作为脱硫添加剂的脱硫原理
        2.2.3 实验用飞灰成分分析
    2.3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性能实验
        2.3.1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的调制
        2.3.2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的比表面积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脱硫剂烟气脱硫原理分析
    3.1 FGD脱硫原理
        3.1.1 烟气脱硫的分类
        3.1.2 钙基脱硫剂脱硫反应原理
        3.1.3 镁基脱硫剂脱硫反应原理
        3.1.4 复合脱硫剂脱硫反应原理
    3.2 反应条件对脱硫剂脱硫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3.2.1 搅拌速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分析
        3.2.2 反应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分析
        3.2.3 鼓泡深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分析
        3.2.4 液固比对脱硫剂脱硫效率的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几种脱硫剂脱硫性能实验研究
    4.1 水菱镁作为脱硫剂的可行性实验设计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方案
        4.1.3 实验数据分析
    4.2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性能实验
        4.2.1 实验材料及实验装置
        4.2.2 实验方案
    4.3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3.1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效率极差分析
        4.3.2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效率方差分析
    4.4 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
        4.4.1 液固比对脱硫剂脱硫效率的影响
        4.4.2 鼓泡深度对脱硫剂脱硫效率的影响
        4.4.3 反应温度对脱硫剂脱硫效率的影响
        4.4.4 搅拌速度对脱硫剂脱硫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结论
    5.2 展望与建议
        5.2.1 实验中的不足
        5.2.2 对脱硫技术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含砷铜烟尘真空脱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砷烟尘定义和分布
    1.2 含砷铜烟尘来源概述
        1.2.1 铜行业发展现状
        1.2.2 含砷铜烟尘的产生及特点
    1.3 含砷铜烟尘的处理现状
        1.3.1 湿法工艺
        1.3.2 火法工艺
        1.3.3 联合法工艺
    1.4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含砷铜烟尘的分析与表征
    2.1 分析表征手段简介
        2.1.1 化学分析
        2.1.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1.3 电子探针分析(EPMA)
        2.1.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2 含砷铜烟尘化学成分分析
    2.3 含砷铜烟尘中元素物相赋存特性研究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XPS和化学分析
        2.3.3 电子探针分析
        2.3.4 物相化学分析结果
    2.4 脱水实验研究
第三章 含砷铜烟尘真空碳热还原脱砷实验研究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3 实验方案及步骤
        3.3.1 实验方案
        3.3.2 实验步骤
        3.3.3 分析评价指标
    3.4 热力学分析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温度对真空碳热还原脱砷过程的影响
        3.5.2 配碳量对真空碳热还原脱砷过程的影响
        3.5.3 保温时间对真空碳热还原脱砷过程的影响
        3.5.4 挥发物成分及冷凝规律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砷铜烟尘硫化焙烧深度脱砷实验研究
    4.1 实验原料
    4.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3 实验方案及步骤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步骤
    4.4 热力学分析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温度对硫化焙烧脱砷过程的影响
        4.5.2 配硫量对硫化焙烧脱砷过程的影响
        4.5.3 保温时间对硫化焙烧脱砷过程的影响
        4.5.4 挥发物成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铁与硫反应的实验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2-甲基噻吩加氢脱硫机理与CaO固硫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 刘越.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功能化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苏丽. 燕山大学, 2021(01)
  • [3]费里德尔-克拉夫茨反应合成三苯基膦工艺路线的优化[D]. 叶光园.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白云石铝热原位脱硫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章佳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5]生物样本中硫烷硫定量及硫氰酸酶代谢硫烷的研究[D]. 冉明雪. 山东大学, 2020(01)
  • [6]硫化锑精矿还原固硫焙烧清洁提取工艺研究[D]. 欧阳臻.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7]型煤固硫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安宁. 中北大学, 2020(09)
  • [8]直角玻璃管和广口瓶组合构建的多功能实验装置[J]. 宋广良,李德前,凌一洲. 化学教学, 2020(03)
  • [9]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性能及实验研究[D]. 李泽昕.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含砷铜烟尘真空脱砷的研究[D]. 史腾腾.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铁硫反应的实验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