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然保护区专业证书课程结业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专业证书课程结业

一、陕西省自然保护区专业证书班结业(论文文献综述)

赵浩翔[1](2021)在《八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潜在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GAP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珍稀濒危植物是一地区自然植被群落和物种生存的重要基础,并且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有着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随着气候持续变暖,我国珍稀濒危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探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珍稀濒危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特征能为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本文利用MaxEnt模型模拟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水杉、秃杉、人参、桫椤、珙桐、银杉,望天树和金花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并研究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预测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变化趋势,探明其生态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系统保护规划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影响其生长的环境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我国更多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1)在影响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主导环境因子中,降水因子是影响珍稀濒危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的影响较小,但是也不能忽视。(2)除了人参外的7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东南部地区,人参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部地区。(3)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银杉和秃杉的潜在适宜生境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说明气候变暖将会使得这些物种的生境在未来时期面临威胁;水杉、珙桐、人参、桫椤、和金花茶的潜在适宜生境呈增加趋势,说明这些物种的生境在气候变暖过程中可能会受益,望天树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较小。(4)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丰富度格局表明: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广西、云南和四川地区,这些地区有着较多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5)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系统保护规划区域主要位于吉林的中部和南部地区、辽宁的东部地区、山东、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区。(6)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空缺区域相较于其受保护区域面积相差较大。

史婕[2](2020)在《“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基于多年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提出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道路。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因此,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成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我国“新四化”发展战略的依托。关中平原城市群是西部有着“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巨大潜力的城市群,其耦合协同发展的推进是区域的经济需求,也是减小东西部差异化,完善我国“新四化”战略的需要。但目前来看,探索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的文献非常少,所以本文选取此主题可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首先以理论阐述为基础,明晰了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的定义及特征;其次,加入城市群下辖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信息化的分析,通过构建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水平测度模型,选取关中平原城市群12个城市、2009-2018年数据,从城市群整体及下辖城市层面、“新四化”层面系统地测度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水平,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各个子系统的发展现状均处于起始阶段,区域内东南部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呈现中部偏东部城市发展较好的局面,较高水平新型城镇化以中部城市为主(剔除咸阳),城市群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较均衡且西安市的辐射作用明显;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度发展不均衡,空间上综合表现为“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整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外圈包裹中心”的蔓延形式;城市群“新四化”协调度空间上综合表现为“南部与中心偏东部较高”的特点,整体呈现“由南向北,中心向外扩散”的蔓延形式;关中平原城市群各个下辖城市“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能力层次不齐,整体信息化增长水平明显强于其他“三化”,基本表现为部分“两化”耦合协同发展。综合来说,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集群效应较明显,各单元联动性较弱,整体发展效益较低,“新四化”发展缺少动能,区域差距较大。最后,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新四化”耦合协同水平及各个子系统发展情况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任灵[3](2019)在《陕南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 ——以陕南X县W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已取得显着效果。在我国,贫困问题一直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地理环境限制了村民的发展,资源的匮乏导致村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偏远的地理位置和落后的交通条件限制了村民们对各种社会资源的获取。目前,全国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已经将一大批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且就地发展难的村民搬迁至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适合长远发展的地区。2011年开始,陕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截至目前已经在各个县展开易地扶贫搬迁,扶贫效果显着。然而“易地”只是扶贫的开始,如何让移民在新的环境实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促发展”才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根本目的。因此,本文以陕南X县W镇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访谈法的研究方式,通过实地走访了解移民的搬迁状况,调查移民搬迁后村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分析移民在生产、生活、人际关系、心理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易地扶贫搬迁的机制、经济资本的获取、社会关系网络的搭建和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提出建议,进一步提高移民的社会适应能力,让移民在移民新村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使得易地搬迁达到扶贫、脱贫的效果。本文主要分为七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概念及理论、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陕南X县W镇的区域环境、基本情况及易地扶贫搬迁状况,分析了该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三章主要从生产方式、居住方式、消费方式、人际关系以及移民心理等层面分析了易地搬迁后移民们的社会适应现状;第四章主要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状况和人际交往四个方面分析了移民们存在的社会适应问题;第五章分别从移民的搬迁意愿、生产技能、环境变化及初级关系削弱四个角度分析了移民存在社会适应问题的成因;第六章从易地扶贫搬迁的机制、社会资本的获取、社会关系网络的搭建和土地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最后是对本文的总结与展望。希望本文能为当前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提供可借鉴的价值和意义。本文认为X县W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移民的搬迁意愿不高,主要体现在搬迁积极性不高、思想落后不愿搬迁;第二,移民的经济压力增大;第三、移民心理上的孤独感和排斥感;第四、移民初级社会关系网络削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政府要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的体制机制,比如宣传动员机制,调动移民的积极性;第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第三、搭建社会网络,提升移民的社会融入度;第四、健全土地管理制度,提升安置区的吸引力。

陈文苑[4](2019)在《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文化资本化是一个实践命题。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质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将民族传统工艺作为文化资本进行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关涉到传统工艺的未来走向,与文化的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等息息相关,甚至与文化产业、文化战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具体实践行为包括哪些内容?实践的逻辑又是什么?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何种规律?……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以剑川白族木雕作为典型案例,在详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借助于口述史、历史文献、内部资料等材料,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资本——场域——实践”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在对剑川木雕发展历史、工艺流程、艺术风格进行概述的前提下,阐释了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又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市场运作以及资本博弈,并总结出了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逻辑和基本规律。通过研究,文章认为:第一,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行为具体包括资本积累、资本市场运作以及资本博弈这三种类型,而我们通常理解的资本市场运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积累指资本的增长、完善和集聚,是在保留原先文化资本结构与内容基础上的增加,当代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积累路径可分为教育培训、传播交流、市场调节以及权力引导四种;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指按照市场需求,对文化资本进行开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方式包括产业化、旅游开发、节庆经济化、品牌化与会展商业化;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博弈是行动者之间围绕着文化资本而产生的一种互动行为,博弈的目的是为了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本。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博弈围绕着物质性文化资本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两方面展开,行动者所采取的博弈策略可以分成三种:维护、发展与争取。资本积累、市场运作与资本博弈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的联系。资本积累是市场运作的前提与基础,市场运作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方向指引,而文化资本博弈则时常贯穿于资本积累以及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建立于理性基础上的博弈会推动资本的积累,也会促进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第二,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有着属于自己的实践逻辑。实践被场域所控制,场域生产着实践,实践活动必须依附于所处的场域并以习性为作为内驱力。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在实践过程中建构起了特定的场域(初级场域),并衍生出了三种亚级场域:资本积累场域、市场运作场域以及资本博弈场域。文化资本在此三种场域下的具体实践行为和所采取的策略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都必须遵守初级场域的规律,该场域形塑而成的核心习性是文化市场化习性,场域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双线规律。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实践的逻辑图式可以概括为:在场域情境下,以延长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生命周期为根本目的,按照双线规律的要求,通过形塑而出的核心习性生产实践。第三,双线规律是民族传统工艺资本化实践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律。双线规律指的是传统工艺文化自主性发展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规律,这两种规律之间并不存在孰轻孰重之别。双线规律由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场域的特征所决定,它要求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必须以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为前提,在保持传统工艺文化基因的条件下,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有序的进行实践。在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忽视双线规律的要求,传统工艺文化的均质化、内卷化等问题的出现,其症结恰在于并未充分尊重双线规律。

朱晋峰[5](2019)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及鉴定意见的形成、采信研究 ——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对象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对生活条件、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其中,公众对赖以生存、生活的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目前我国环境问题迭出,各种污染环境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会对居民的工作、生活,甚至是身体健康等造成严重影响。因而,为了确保环境能真正适应社会公众生存、生活的需求,除了要预防环境被污染以外,还需要对已经被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这一问题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为此,相关部门还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如2015年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7年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此外,《民事诉讼法》还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以确保因污染环境行为而遭受侵害的社会公益得到有效保障。随后,检察机关还组织开展了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公益诉讼在司法实践和理论中依然存在诸多困境,为了缓解这些困境,相关部门发布了系列规范。例如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等。在一定层面上,这些规范有效缓解了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部分困境。与其他环境资源诉讼不同的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确定环境修复方案,使得被污染的环境能够得到修复;或者在环境无法被修复的情况下,确定环境污染行为人应当承担的环境损害赔偿数额。然何种修复方案更为妥当,更能将环境恢复到被破坏以前的状态,往往是控辩双方和法庭难以凭借自身知识就能自行解决的。因而,诉讼各方借助于专业人士或者机构的帮助来解决该问题,必然成为一重要途径。此外,在环境无法被修复的情况下,诉讼各方同样需要借助专业人士或者机构的帮助来确定行为人应当承担的环境损害赔偿具体数额。这也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关键内容之一。显然,作为法定证据形式之一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是解决诉讼中此类专业问题的最为主要的方式。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起步较晚。直到2016年,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才被纳入到司法鉴定行政主管机关的统一管理之中,这也就造成了目前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相对滞后的局面。进而导致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无法满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需求。这也是本文以此为题进行研究的原因。当然,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司法鉴定是一项集管理、诉讼与证据于一身的证据方法,司法行政管理是否完善?对鉴定意见的形成与采纳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本文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进行研究也应当从此三方面予以全面阐释。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中,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资格管理层面。目前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难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而且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依托的主体过多,鉴定主体趋利性问题依然存在,册中册、册外册1等问题又出现了新的情形。因此,本文本文认为,我们不仅要继续严格把控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资格准入条件,而且要对现在的资格准入条件进行完善,以使其能够更加适应司法实践的需求。同时,对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登记评审专家库,我们依然应当特别重视,并完善其建设。此外,针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收费的困境,司法鉴定行政主管部门不仅要明确具体的收费标准,还应当完善相应的法律援助制度,以及探索建立公益诉讼基金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于司法鉴定的管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相关部门还应当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为切入点,尽快构建鉴定资质的等级管理和加强管理的区域协作。在鉴定意见的形成程序中,针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殊性,我们要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启动时间提前至诉讼之前,对于鉴定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检材提取,我们首先应当充分肯定行政机关等在鉴定前收集的材料可以作为检材,但应采取多项措施确保检材的真实性以及提取的合法性。在鉴定实施中,对于可以作为鉴定检材的确认以及环境修复方案的确定,我们可以邀请相关代表见证鉴定过程,从而确保鉴定的权威性。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实施所依赖的技术标准,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标准缺失等方面。对此,我们有必要从加速标准体系建设,统一标准管理部门,积极鼓励制定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团体标准,正确对待“专家法”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的运用,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在鉴定意见的采信程序中,虽然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可以有效解决案件中的相关专业技术问题,为裁判提供证据,但司法鉴定意见是否符合证据的要求,还需要法官在庭审中予以认定。法庭对于鉴定意见的采信,当然要遵守证据裁判的一般规则,但鉴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殊性,对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的采信,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专家陪审员制度的功能。这其中就包括专家陪审员专家库的建立、专家陪审员的职责等内容。当然,我们还有必要在强化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基础之上,完善鉴定人隐蔽出庭作证制度;此外,对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我们也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特殊措施对其进行完善。

陈安泽,王艳君,杨艳[6](2018)在《附录Ⅲ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五届工作总结》文中研究说明在2005—2018年间的任期内,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五届研究会在以下3个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所创新。一、促进旅游地学学科建设方面1.召开13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2.举办13期地景沙龙联宜报告会活动3.主办、合办10多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专题研讨会4.向高校宣讲旅游地学推动高校建立旅游地学本科专业5.承担科研项目编缉出版旅游地学着作6.推动建立旅游地学研究机构和团队发展7.举办表彰活动二、促进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工作方面1.为国土资源部地质公园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邓文莉[7](2018)在《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城市公园为例》文中认为环境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形成较强的环境意识,自觉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风景园林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根本使命,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综合科学体系,又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分析了英国、美国、德国这三个具有代表性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实践,对比得出启示。论文从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这两大方面来具体分析城市公园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根据前期调查与数据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公园中具有场所的可达性、环境教育对公众的普及范围以及环境教育资源等优势因素的公园,选取植物园、湿地公园和主题公园这三类代表性城市公园。所选案例为北京植物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上海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这三个代表性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比研究法来分析我国城市公园环境教育的现状。最后,总结这两方面存在的现状问题。一方面,城市公园环境教育的实施,在规划设计中的体现明显不足。教育功能体现不足,生态环保型作品较少,环境教育的内容与理念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另一方面,在经营管理方面形式也较为单一。在活动组织方面,数量虽多,但内容距环境教育相差甚远,形式也较为简单;在宣传推广方面,内容较为枯燥,形式较为简单。根据前期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规划设计方面:建议公园规划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制定合理的环境教育项目方案,设立相关的环境教育分区;步道游线满足环境教育功能,根据资源分布制定合理多样的游线;园林设施设计融合环保理念,利用废弃物品作环保材料,应用新技术创造生态作品。在经营管理方面:建议开展多样化的环境教育活动,依托当地资源环境,体现本土特色;开发全民终身环境教育项目,开发针对小学、中学、大学,甚至老年学堂的环境教育活动项目;运用新手段推广环境教育,如AR、VR等。

王美芳[8](2017)在《聚合思维在初中地理选择题解答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通过学科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手段。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作为创造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现今的学校教育对发散思维的关注远远高于对聚合思维的关注,这将导致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时缺少必要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聚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研究聚合思维在初中地理选择题解答中的运用,旨在探索其在解答地理选择题过程中的运用原则和运用方法,以找到运用聚合思维解答初中地理选择题的一般步骤。本文在分析和借鉴了前人对聚合思维的研究成果,以及聚合思维在其他学科当中的运用研究后,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根据聚合思维的形态、特点和基础,以及初中地理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分析归纳出聚合思维与初中地理选择题的关联。其次,根据聚合思维与初中地理选择题的关联以及两者的特点,分析总结出运用聚合思维解答初中地理选择题时应遵循题干内容与背景知识相统一,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相结合,方法运用与试题特点相协调的原则。进而以呼包两市的126道初中地理会考选择题为例,将其分为识记型、因果型、计算型、综合型四种常见的类型,并分析了每种类型选择题的一般特点,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聚合思维在各类初中地理选择题解答中的运用方法,并举例说明运用过程。最后,归纳总结出运用聚合思维解答初中地理选择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确定目标,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通过找到提问的关键词使解题的目的性更强,不容易被选项所迷惑。第二步汇聚信息,从题干和备选项所提供的文字、图表材料,以及自身记忆中尽可能多的提取指向目标的地理信息,并理解好所要表达的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第三步解决问题,根据地理选择题的特点和结构,抓住关键,化难为易,巧妙运用演绎、推理、分析、比较、计算、判断等方法解决问题。

罗圣博[9](2017)在《“一带一路”下西部对阿空港物流产业集群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地球上的每一个经济体实现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步。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新鲜概念,随后又做出“一带一路”的决策,配合中国全方位“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以及阿拉伯国家近年来“向东看”的战略选择,无疑给西北各省带来了众多机遇。而空港物流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朝阳产业,在西北各省开展对阿贸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切入点,通过收集大量数据用多种分析方法,探讨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五省中发展对阿空港物流产业集群的最优省份,并以此为依据对西北五省中发展对阿空港物流的最优省份宁夏省内比较成熟的空港物流集群进行SWOT分析,分析其优劣势、面临的机遇及威胁,并提出相应对策。这对于宁夏进一步开展对阿空港物流产业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深化宁夏与阿拉伯22国的经贸合作与友好往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发展对阿拉伯国家空港物流集群为主线,以西北五省为研究基础,通过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SWOT分析法、文献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系统分析法来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在阐述在宁夏开展对阿空港物流产业集群可行性的同时,指出宁夏在发展对阿空港物流时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在“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框架下,大力搭建中阿经贸合作平台,做好空港物流集群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实现中阿经贸合作有着深远意义,也是新时代宁夏参加中阿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和必然选择。

李一琳[10](2016)在《基于GIS和MaxEnt技术的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历史分布区变化及保护区GAP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中国特有的濒危雉类,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UCN)列为易危(vulnerable,VU)等级。80年代以来,有关褐马鸡的研究逐渐深入到生物学、生态学、分子遗传学等多个领域,但有关分布以及保护的研究相对较少,急需关注和研究。利用GIS技术、MaxEnt模型和GAP分析方法研究其生境偏好,潜在适宜生境分布,通过分析森林覆盖率与其历史分布区退缩的关系,能够帮助了解限制该受胁物种分布的关键制约因素,潜在适宜生境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前保护区存在的保护空缺,并进而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本研究根据众多历史书籍文献中记载的历史分布记录和《中国鸡形目鸟类分布数据库》中的数据,比较褐马鸡历史分布和当前分布的差异,利用随机森林和TreeNet模型分析褐马鸡的生境偏好,通过GIS技术和MaxEnt模型分析历史分布区变化的状态,探索森林覆盖率与褐马鸡分布的关系,利用MaxEnt模型和GAP分析技术对褐马鸡的潜在适宜生境以及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进行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样本量、样本精度和环境因子对MaxEnt模型预测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褐马鸡偏好1600~2100m海拔,6~16°斜坡和缓坡上的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生境选择中主要回避居民区和道路,与居民区和道路的最近距离分别保持在0.4km和 0.6km 以外。(2)褐马鸡的历史分布范围广而连续,涉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当前分布呈断裂的孤岛型,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四个省市。2000年的时间逐渐消失了大面积的历史分布区,其中以山西的历史分布区退缩最为严重。MaxEnt模型证明了褐马鸡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的分布较之历史分布呈退缩状态。(3)当森林覆盖率大于10%时,褐马鸡在山西北部、东北部、中部、东南部和西部都有分布。森林覆盖率在48%时,褐马鸡在山西各区的存在均值最高。当森林覆盖率小于10%时,褐马鸡在山西北部、东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局部消失。山西省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与褐马鸡历史分布区退缩呈同步性,随着山西森林覆盖率降低,褐马鸡局部灭绝,因此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和褐马鸡历史分布区退缩的关系密不可分。由此推测,10%的森林覆盖率可能是保持褐马鸡小种群存活的最低临界值。(4)研究区内褐马鸡的适宜生境总面积约20,744km2,包括2,319km2的最适宜生境和18,425 km2的中度适宜生境。另外,山西北部(朔州)、中部(沁源)、东北部(五台)及河北小五台山的北部有少量适宜生境分布在研究区之外。GAP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只有8.9%的适宜生境被现有的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覆盖。有18,896 km2的适宜生境,包括9%的最适宜生境(1,861 km2)和82.1%的中度适宜生境(17,035 km2)在保护区之外成为保护空缺区域。(5)通过比较不同的样本和环境因子的组合,发现MaxEnt模型在不同的样本量、样本精度和环境背景下所得预测结果不同。建议在使用MaxEnt模型预测物种潜在分布时,应先对样本进行筛选,慎重选择预测环境因子,以保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利用GIS技术和MaxEnt模型探索了褐马鸡历史分布区的变化与森林覆盖率的关系,发现褐马鸡的分布变化与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关系密切,历史分布区退缩严重:用GAP分析技术获得了当前保护空缺区域,在保护区外存在大面积的适宜生境,因此建议加强褐马鸡分布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省级保护区及保护区外适宜生境的监测与保护。

二、陕西省自然保护区专业证书班结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省自然保护区专业证书班结业(论文提纲范文)

(1)八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潜在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GA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研究
        1.2.2 物种潜在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1.2.3 生态位模型研究
        1.2.4 系统保护规划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物种选择原则
    2.3 数据来源与筛选
        2.3.1 物种分布数据
        2.3.2 气候数据
        2.3.3 其他数据来源
    2.4 研究方法
        2.4.1 MaxEnt模型构建
        2.4.2 MaxEnt模型评价
        2.4.3 Marxan模型构建
3 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特性及现状分布
    3.1 生物学特征
    3.2 生态与经济价值
    3.3 分布现状
4 现代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与环境因子分析
    4.1 模型性能评价
    4.2 主导环境因子
    4.3 响应曲线
    4.4 潜在地理分布区
    4.5 小结
5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及其变化
    5.1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
    5.2 未来气候变化对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影响
    5.3 小结
6 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GAP分析
    6.1 丰富度格局
    6.2 系统保护规划
    6.3 保护空缺分析(GAP)
    6.4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新四化”相关概念与理论
        2.1.1 “新四化”各子系统概念综述
        2.1.2 “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理论
    2.2 “新四化”各子系统间互动机制
        2.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其他“三化”的精准基石
        2.2.2 工业化是其他“三化”的动力源泉
        2.2.3 新型城镇化是其他“三化”的重要载体
        2.2.4 信息化是其他“三化”的加速剂
第三章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发展现状及评价体系构建
    3.1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发展现状
        3.1.1 关中平原城市群简介
        3.1.2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现状
    3.2 “新四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选取及体系构建
        3.2.2 子系统发展指数计算方法的引入
        3.2.3 确定“新四化”各子系统发展指数
第四章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测度
    4.1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测度
        4.1.1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的构建
        4.1.2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评价等级
    4.2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水平分析
        4.2.1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4.2.2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历年耦合度分析
        4.2.3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历年协调度分析
    4.3 关中平原城市群下辖地区“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水平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陕南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 ——以陕南X县W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有关扶贫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陕南地区
        1.4.2 易地扶贫搬迁
        1.4.3 社会适应
        1.4.4 贫困人口
    1.5 理论基础
        1.5.1 生态贫困理论
        1.5.2 人口迁移理论
        1.5.3 社会冲突理论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陕南X县W镇易地扶贫搬迁状况
    2.1 陕南X县W镇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人文环境
    2.2 X县W镇易地扶贫搬迁访谈情况
        2.2.1 访谈对象的选取
        2.2.2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2.3 X县W镇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2.3.1 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规模
        2.3.2 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方式
        2.3.3 易地扶贫搬迁的补偿标准
        2.3.4 易地扶贫搬迁的资金来源情况
第三章 X县W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
    3.1 生产方式的适应
        3.1.1 生产方式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的适应
        3.1.2 经济收入渠道由农业经营转向非农活动的适应
    3.2 生活方式的适应
        3.2.1 居住方式的适应
        3.2.2 消费方式的适应
    3.3 心理状况的适应
        3.3.1 移民对政策变化产生的不安心理
        3.3.2 移民对生活环境变化产生的排斥心理
    3.4 人际关系的适应
        3.4.1 亲属关系的适应
        3.4.2 邻里关系的适应
第四章 X县W镇易地扶贫搬迁社会适应存在的问题
    4.1 移民的搬迁积极性较低
        4.1.1 移民群众的个体化需求难以满足
        4.1.2 移民的搬迁意愿低不愿搬迁
    4.2 移民的经济压力增大
        4.2.1 移民的生产技能不足导致经济困难
        4.2.2 消费方式的改变带来经济压力
    4.3 移民心理上的孤独感和排斥感
        4.3.1 搬迁后移民心理上的孤独感
        4.3.2 当地居民对移民的排斥
    4.4 初级社会关系网络削弱
        4.4.1 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导致移民缺乏归属感
        4.4.2 初级社会关系削弱,移民贫困风险增加
第五章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问题的成因分析
    5.1 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层面
        5.1.1 搬迁政策前后不同步、搬迁标准不明确
        5.1.2 政策执行主体单一、资源分散
        5.1.3 搬迁政策落实不到位,扶贫效果难以保障
    5.2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经济资本层面
        5.2.1 农业耕作方式改变,移民难以适应搬迁后的生产方式
        5.2.2 搬迁成本和生活成本提高使得移民的经济压力增大
    5.3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心理适应层面
        5.3.1 生活环境变化导致移民心理上的孤独感
        5.3.2 当地居民的不接纳导致移民产生排斥感
    5.4 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的社会关系层面
        5.4.1 邻里关系疏远导致移民积极融入性不高
        5.4.2 业缘关系取代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初级社会关系削弱
第六章 加快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的对策及建议
    6.1 政府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的机制
        6.1.1 建立搬迁政策的宣传动员机制,提高移民的积极性
        6.1.2 提高移民搬迁政策精准性,对搬迁对象实施差异化补偿
        6.1.3 建立能力提升机制,推动搬迁主体的造血能力
    6.2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
        6.2.1 政府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6.2.2 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6.2.3 为移民提供就业创业技术培训,提高就业质量
    6.3 搭建社会关系网络,提升移民的社会融入度
        6.3.1 社区要加强文化活动建设,提高移民的自我认同感
        6.3.2 移民要主动与当地居民建立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
    6.4 健全土地管理制度,提升移民安置地的吸引力
        6.4.1 政府要健全移民新村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6.4.2 完善相应的土地法律制度,保障移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文化资本研究综述
        (二)民族文化资本化研究综述
        (三)剑川木雕研究综述
        (四)以上内容研究述评
    三、本文主旨、内容及重难点
        (一)研究主旨
        (二)主要内容
        (三)重点与难点
    四、理论观照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观照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六、相关说明
        (一)概念界定
        (二)田野点的选择
        (三)田野经历
第一章 剑川木雕概述
    一、剑川历史文化概要
        (一)剑川历史概述
        (二)剑川民间文化与雕刻艺术
    二、剑川的木雕文化
        (一)木雕与民间文学
        (二)木雕行业崇拜
        (三)木雕与剑川白族的文化认同
        (四)木作的行规禁忌及制作技法
    三、剑川木雕的历史及现状
        (一)剑川木雕发展历史
        (二)剑川木雕发展现状
    四、剑川木雕的材料、工具及工艺流程
        (一)剑川木雕的材料
        (二)剑川木雕的工具
        (三)剑川木雕工艺流程
    五、剑川木雕的艺术风格与地域特征
        (一)剑川木雕的艺术风格
        (二)剑川木雕的地域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及其特征
    一、剑川木雕文化资本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类型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特征
        (一)双重属性
        (二)高成本性
        (三)惯力性
        (四)传承性
        (五)商业开发性
        (六)易转换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积累: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基础环节
    一、物质性文化资本的积累
        (一)产品种类渐趋多样
        (二)工具设备连续更新
    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的积累
        (一)木雕技艺不断突破
        (二)文化荣誉与日俱增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积累的路径
        (一)教育培训
        (二)传播交流
        (三)市场调节
        (四)权力引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运作: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主要环节
    一、剑川木雕的产业化
        (一)生产的分工细化与技术进步
        (二)产品种类与素材的多样化
        (三)产值与规模的持续提高
        (四)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五)产品销售方式的多元化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旅游开发
        (一)木雕文化资本的旅游产品化
        (二)木雕文化资本与体验式旅游
        (三)木雕文化资本与博物馆旅游
        (四)木雕文化资本与人造旅游景观
    三、剑川木雕的节庆经济化
        (一)借助传统节日促进木雕产品销售
        (二)打造新兴节日推动木雕产品营销
    四、剑川木雕的品牌化、会展商业化
        (一)剑川木雕的品牌化
        (二)剑川木雕的会展商业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博弈: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关键环节
    一、物质性文化资本的博弈
        (一)产品形式逐新趋异
        (二)技法风格争巧斗艳
        (三)材料工具囤积占有
    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的博弈
        (一)区域文化荣誉的归属
        (二)学校文化荣誉的竞争
        (三)个人文化荣誉的博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的实践逻辑
    一、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场域的建构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具体实践的逻辑
        (一)资本积累实践以资本增量逻辑为内核
        (二)市场运作实践以资本开发逻辑为内核
        (三)资本博弈实践以资本占有逻辑为内核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实践的根本目的
    四、双线规律:资本化实践的基本规律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行为
    二、双线规律与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
    三、资本化与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附录1:文中插图
附录2:田野调查日志(节选)
后记

(5)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及鉴定意见的形成、采信研究 ——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对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性
第一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概述
    第一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概念及功能
        一、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概念
        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功能
    第二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特殊性
        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的特殊性
        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特殊性
        三、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特征
    第三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立法与司法实务
        一、立法
        二、司法实务
    第四节 司法鉴定管理与鉴定意见形成、采信的关系
        一、司法鉴定管理与鉴定意见形成的关系
        二、司法鉴定管理与鉴定意见采信的关系
第二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
    第一节 关于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
        一、实例分析
        二、管理现状
        三、管理的问题
        四、管理的完善
    第二节 关于司法鉴定人及评审专家库的管理
        一、鉴定人管理现状
        二、鉴定人管理的问题
        三、鉴定人管理的完善
        四、评审专家库管理的完善
    第三节 关于司法鉴定收费的管理
        一、收费现状及困境
        二、收费的完善
        三、应当明确的三个问题
    第四节 关于司法鉴定等级的管理
        一、内核
        二、现状
        三、可行性
        四、完善等级管理的思路
    第五节 关于司法鉴定管理的区域协作
        一、内核
        二、现状
        三、模式选择
        四、协作内容
        五、协作程序
第三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的形成
    第一节 司法鉴定的启动
        一、启动现状
        二、从启动实践反思立法
        三、启动的完善
    第二节 司法鉴定的受理
        一、司法鉴定检材移交
        二、多个司法鉴定机构共同受理鉴定
    第三节 司法鉴定的实施
        一、司法鉴定的基本方法
        二、司法鉴定见证的法律依据
        三、司法鉴定见证的现状
        四、司法鉴定见证的重要意义
        五、司法鉴定见证的完善
    第四节 司法鉴定的标准
        一、标准现状及困境
        二、标准体系的完善
第四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的采信机制研究
    第一节 司法鉴定意见采信概述
        一、采信主体
        二、采信程序
        三、采信规则
        四、采信现状
    第二节 鉴定人隐蔽出庭作证
        一、内涵和特征
        二、实证考察
        三、困境
        四、完善
    第三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
        一、出庭实证考察
        二、专家辅助人资格
        三、专家辅助人地位
    第四节 专家陪审员制度
        一、概述
        二、实证考察
        三、现状
        四、困境
        五、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城市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环境意识
        1.1.1.2 环境教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1.1.1.3 风景园林教育功能较为薄弱
        1.1.1.4 环境教育方法和手段需革新
        1.1.1.5 城市公园是环境教育重要载体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风景园林、城市公园与环境教育
        1.2.1 概念解析
        1.2.1.1 风景园林
        1.2.1.2 环境教育
        1.2.1.3 城市公园
        1.2.2 风景园林的教育功能
        1.2.3 风景园林环境教育的内容
        1.2.3.1 环境忧患意识
        1.2.3.2 环境道德意识
        1.2.3.3 环境保护行动
        1.2.3.4 可持续发展意识
        1.2.3.5 环境科学知识
        1.2.4 城市公园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
        1.2.4.1 提供开展环境教育的场所
        1.2.4.2 承载多样环境教育的资源
        1.2.4.3 满足环境教育对象的需求
        1.2.4.4 组织丰富环境教育的活动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环境教育的发展研究
        1.3.2 风景园林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研究
        1.4.2.2 实地调研
        1.4.2.3 案例分析
        1.4.2.4 比较研究
    1.5 研究框架
2 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实践经验
    2.1 国外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实践
        2.1.1 英国
        2.1.2 美国
        2.1.3 德国
    2.2 中国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实践
        2.2.1 香港
        2.2.2 台湾
        2.2.3 大陆
    2.3 小结
3 城市公园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
    3.1 规划与落实
    3.2 设计与展示
        3.2.1 植物景观设计
        3.2.2 景观构筑物设计
        3.2.3 景观小品设计
        3.2.4 场地铺装设计
        3.2.5 步道游线设计
        3.2.6 解说系统设计
    3.3 活动与推广
        3.3.1 依对象制定活动
        3.3.2 依条件制定活动
    3.4 媒介与宣传
        3.4.1 网络媒体
        3.4.2 印刷品
        3.4.3 其他产品
4 城市公园环境教育现状案例分析
    4.1 北京植物园
        4.1.1 概况
        4.1.2 环境教育资源
        4.1.2.1 植物资源
        4.1.2.2 生态环境资源
        4.1.3 环境教育园林载体
        4.1.3.1 解说系统
        4.1.3.2 展览场馆
        4.1.4 环境教育宣传推广
        4.1.4.1 网络媒体
        4.1.4.2 物品解说
        4.1.4.3 活动推广
        4.1.5 小结
    4.2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4.2.1 概况
        4.2.2 环境教育资源
        4.2.2.1 植物资源
        4.2.2.2 动物资源
        4.2.2.3 生态环境资源
        4.2.3 环境教育园林载体
        4.2.3.1 解说系统
        4.2.3.2 展览场馆
        4.2.3.3 步道游线
        4.2.3.4 景观构筑物
        4.2.3.5 景观小品
        4.2.4 环境教育宣传推广
        4.2.4.1 网络媒体
        4.2.4.2 物品解说
        4.2.4.3 活动推广
        4.2.5 小结
    4.3 上海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
        4.3.1 概况
        4.3.2 环境教育资源
        4.3.3 环境教育园林载体
        4.3.3.1 展览场馆
        4.3.3.2 景观小品
        4.3.3.3 解说系统
        4.3.4 环境教育宣传推广
        4.3.5 小结
5 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5.1 现状问题
        5.1.1 规划设计方面体现不足
        5.1.2 经营管理形式较为单一
    5.2 对策建议
        5.2.1 规划设计方面
        5.2.1.1 公园规划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5.2.1.2 步道游线满足环境教育功能
        5.2.1.3 园林设施设计融合环保理念
        5.2.2 经营管理方面
        5.2.2.1 开展多样化的环境教育活动
        5.2.2.2 开发全民终身环境教育项目
        5.2.2.3 运用新手段推广环境教育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聚合思维在初中地理选择题解答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论文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内容与目标
    (四)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聚合思维和初中地理选择题的关联
    (一)思维与聚合思维
    (二)初中地理选择题的类型和命题特点
    (三)聚合思维和初中地理选择题的关联
二、聚合思维在初中地理选择题解答中的运用原则
    (一)审视题干过程中的运用原则
    (二)分析选项过程中的运用原则
    (三)方法选用过程中的运用原则
三、聚合思维在初中地理选择题解答中的运用方法
    (一)识记型初中地理选择题解答中的运用方法
    (二)因果型初中地理选择题解答中的运用方法
    (三)计算型初中地理选择题解答中的运用方法
    (四)综合型初中地理选择题解答中的运用方法
四、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选择题分类统计表
附录 2:初中地理选择题原题

(9)“一带一路”下西部对阿空港物流产业集群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物流相关文献综述
        2.1.1 物流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1.2 物流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2 产业集群相关文献综述
        2.2.1 产业集群国外研究综述
        2.2.2 产业集群国内研究综述
    2.3 物流产业集群分类
第三章 中国物流产业集群现状
    3.1 中国物流产业集群总体态势
    3.2 中国物流产业集群运营情况
    3.3 中国物流产业集群基本建设情况
    3.4 中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第四章 西北五省空港产业集群比较分析
    4.1 西北五省空港物流产业集群概况
        4.1.1 陕西空港物流产业集群概况
        4.1.2 甘肃空港物流产业集群概况
        4.1.3 新疆空港物流产业集群概况
        4.1.4 青海空港物流产业集群概况
        4.1.5 宁夏空港物流产业集群概况
        4.1.6 五省比较分析
    4.2 西北五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2.1 陕西社会经济现状
        4.2.2 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4.2.3 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4.2.4 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4.2.5 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4.2.6 五省比较分析
    4.3 西北五省交通网络环境分析
        4.3.1 陕西交通网络环境分析
        4.3.2 甘肃交通网络环境分析
        4.3.3 新疆交通网络环境分析
        4.3.4 青海交通网络环境分析
        4.3.5 宁夏交通网络环境分析
        4.3.6 五省比较分析
    4.4 西北五省政策环境分析
        4.4.1 陕西发展空港物流产业集群政策环境分析
        4.4.2 甘肃发展空港物流产业集群政策环境分析
        4.4.3 新疆发展空港物流产业集群政策环境分析
        4.4.4 青海发展空港物流产业集群政策环境分析
        4.4.5 宁夏发展空港物流产业集群政策环境分析
        4.4.6 五省比较分析
    4.5 西北五省资源禀赋分析
        4.5.1 陕西发展空港物流产业集群资源禀赋分析
        4.5.2 甘肃发展空港物流产业集群资源禀赋分析
        4.5.3 新疆发展空港物流产业集群资源禀赋分析
        4.5.4 青海发展空港物流产业集群资源禀赋分析
        4.5.5 宁夏发展空港物流产业集群资源禀赋分析
        4.5.6 五省比较分析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宁夏发展空港物流产业的SWOT分析及其战略选择
    5.1 宁夏发展临空型现代物流业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5.2 宁夏发展临空型现代物流业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5.3 宁夏发展临空型现代物流业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5.4 宁夏发展临空型现代物流业的威胁(THREATS)分析
    5.5 宁夏发展临空型现代物流业的战略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GIS和MaxEnt技术的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历史分布区变化及保护区GAP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褐马鸡的研究进展
        1.1.2 褐马鸡的保护现状
        1.1.3 物种分布的研究进展
        1.1.4 物种分布模型(SDMs)在物种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1.1.5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物种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1.1.6 保护空缺分析(GAP分析)
    1.2 数据分析方法
        1.2.1 随机森林
        1.2.2 主成份分析
        1.2.3 MaxEnt模型
        1.2.4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1.2.5 假阴性率
    1.3 选题依据
    1.4 研究内容
        1.4.1 影响褐马鸡分布的主要生境因子及其生境偏好
        1.4.2 褐马鸡分布区的历史变化
        1.4.3 森林覆盖率与褐马鸡历史分布区退缩的关系
        1.4.4 褐马鸡潜在适宜生境评估及保护区GAP分析
        1.4.5 不同样本量、样本精度和环境变量对MaxEnt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以褐马鸡分布为例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
    2.2 森林资源
    2.3 自然保护区概况
        2.3.1 陕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3.2 山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3.3 河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3.4 北京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 影响褐马鸡分布的主要生境因子及其生境偏好
    3.1 主要生境因子选择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t检验
        3.3.2 重要性评估
        3.3.3 主成份分析
        3.3.4 褐马鸡对生境因子的偏好
    3.4 讨论
    3.5 小结
4. 褐马鸡分布区的历史变化
    4.1 分布数据来源
        4.1.1 历史分布数据
        4.1.2 当前分布数据
    4.2 数据处理
        4.2.1 分布记录图象化
        4.2.2 MaxEnt模型
        4.2.3 研究区域
    4.3 结果
        4.3.1 褐马鸡的分布范围
        4.3.2 MaxEnt模型预测
    4.4 讨论
        4.4.1 褐马鸡的历史分布
        4.4.2 褐马鸡的当前分布
        4.4.3 MaxEnt模型验证
    4.5 小结
5. 森林覆盖率与褐马鸡历史分布区退缩的关系
    5.1 方法与分析
        5.1.1 研究区域
        5.1.2 生境因子选择
    5.2 结果
        5.2.1 山西森林覆盖率的历史变化
        5.2.2 褐马鸡的存在与森林覆盖率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6. 褐马鸡潜在适宜生境评估及保护区GAP分析
    6.1 数据准备
        6.1.1 研宛区域
        6.1.2 样点和生境因子获取
    6.2 保护区的GAP分析
        6.2.1 生境图层处理
        6.2.2 MaxEnt模型预测
        6.2.3 GAP分析
    6.3 结果
        6.3.1 MaxEnt模型预测精度评估
        6.3.2 褐马鸡适宜生境等级及自然保护区的GAP分析
        6.3.3 当前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6.4 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的GAP分析
    6.5 小结
7. 不同样本量、样本精度和环境变量对MaxEnt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以褐马鸡分布为例
    7.1 研究方法
        7.1.1 研究范围
        7.1.2 样本量与精度划分
        7.1.3 环境变量
        7.1.4 MaxEnt模型分析
    7.2 研究结果
        7.2.1 MaxEnt模型检验
        7.2.2 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
    7.3 样本和预测背景对MaxEnt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
    7.4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总结
    8.2 保护建议
        8.2.1 栖息地保护
        8.2.2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8.2.3 扩大保护区,开展再引入工作
        8.2.4 控制人为干扰
        8.2.5 开展科研教育
        8.2.6 森林覆盖率的保障线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四、陕西省自然保护区专业证书班结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八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潜在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GAP分析[D]. 赵浩翔.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D]. 史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陕南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 ——以陕南X县W镇为例[D]. 任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D]. 陈文苑.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5]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及鉴定意见的形成、采信研究 ——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对象的分析[D]. 朱晋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6]附录Ⅲ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五届工作总结[A]. 陈安泽,王艳君,杨艳.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7]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城市公园为例[D]. 邓文莉.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8]聚合思维在初中地理选择题解答中的运用研究[D]. 王美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9]“一带一路”下西部对阿空港物流产业集群研究 ——以宁夏为例[D]. 罗圣博. 天津大学, 2017(06)
  • [10]基于GIS和MaxEnt技术的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历史分布区变化及保护区GAP分析的研究[D]. 李一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专业证书课程结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