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社会评论散文浅析——纠正误解

林语堂社会评论散文浅析——纠正误解

一、林语堂小品文的社会评论浅析——对于误解的匡正(论文文献综述)

金钰[1](2021)在《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 ——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择取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城市——苏州与南京,以苏州通俗作家群体、苏州南社文人群体、南京高校师生群体、南京政学两界的文人群体为核心,从对应的“雅与俗”、“革命与诗意”、“新与旧”、“政与学”这四类颇具悖反性的文学取向入手,围绕文学创作、文学思潮、文学论争、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等多维度话题,集中关注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史建构间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对自然地理要素、历史基因、文化选择等共性因子的提炼,进一步回答作为“城市”的区域文学史建构的可能,继而挖掘城市区域文学之于中国现代文学整体发展的特殊意义,为城市区域文学史建构提供一种学理性思考。绪论部分着重阐述了选题涉及的核心概念、论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价值。第一章从文化形态的历史渊源入手,对苏州、南京的历史文化生成进行概览式梳理。通过归纳绘画、建筑、文学等文艺形式中的苏州,展现一个具体可感的繁华商业都会形象,确证苏州市民文化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结合政治、商业、教育等多维视野,廓清文化旧都南京的荣辱变迁,进而揭示复合型城市文化的历史缘由。而对两座城市文化形态“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的探析,既有着对现阶段和未来发展的指认和预设,也为深入挖掘两座城市的文学品格奠定基础。因此,本章致力于把握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间的有机关联,试图在“恒常”的文化基因中,通过“叛离”的文学实践找寻种种“变化”,由此引出“文学社群/文人群体”这一切入视角。第二章重点讨论苏州通俗作家群体与南社文人群体,勾勒民国时期文学苏州的大致轮廓。对于前者来说,“传统旧派精英”与“都市生活先锋”这两种身份的转换为挖掘新都市职业空间开辟了更多可能,预示着特殊时代语境下“雅”与“俗”的位移与嬗变。而同为“非都市精英”的南社群体也努力在“政治”与“文学”间找到实现存在价值之途径,于“革命”与“诗意”的纠缠中达到政治赋权与传统抒情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本章试图提炼文学苏州的几个关键词,把握文学苏州“戏谑”与“庄严”交织的历史真相,进而探究城市区域文学风貌与自然地理、历史传统等文化形态间的稳定关联。第三章以南京高校师生和政学两界间的文人群体为核心,铺陈民国时期文学南京的宏观面貌。南京高校不仅存在着国学研究会、潜社、如社等传统文人团体,也有着学衡派、国风社等亦新亦旧的文学社群,新旧文学力量间的冲突、对峙、渗透、转化成为该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象。同时,受特殊的行政地位和战时环境影响,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于南京大力展开,并涌现出“报国文学”创作、旧体诗词创作、“新进作家”的反抗创作等种种特殊的文学作品。此外,外籍作家的南京书写与本籍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亦十分瞩目,促进了民国时期南京区域文学的全面建构。在梳理的过程中,不难窥见历史文化传统、作家群体的文化选择与南京城市区域文学间的深刻联系。第四章在文学史史实的基础上,对“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何以可能”这一命题进行总结。这一章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旨在深入探究区域的文化基因(自然地理要素、历史基因、文化选择)是如何作用于城市区域文学的价值标准、审美取向、艺术风貌等特征的。由此归纳出建构城市区域文学史的研究理路,为其他城市的区域文学史建构提供一种相对可行、可操作的借鉴模式。结语部分既点明了民国时期文学苏州、文学南京的个性品格与独特地位,也试图从文学价值、社会价值等不同层面,探讨建构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多重意义。附录部分为苏州与南京的文学大事记年表。本选题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严格意义上的时间范畴为1912年—1949年。但由于一些重要文学活动的发生早于民国元年(如南社结社前的队伍酝酿),故将年表的起始时间进行了前移。并且,该年表主要以苏州、南京的文学社群为主,兼论文学期刊、文学论争与文学思潮,而作家个人的文学创作不在整理范围内。

曾建辉[2](2018)在《民国出版评论研究》文中提出出版评论是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随着近现代新式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出版业态的产生而出现的。民国是出版评论的发展繁荣期。西方科技的引进,以机械化、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的工艺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印刷术,具有速度快、版料省、数量多、成本低、质量高等明显优势。官书局、教会书馆、民办印刷所等传播机构并起,特别是民营印刷企业的崛起与兴盛,互相之间为争夺市场和利润展开激烈的竞争,使出版业具有了浓重的产业化色彩。大中小书局、书馆、书店林立,各自有其读者对象,各自有目标和信念,各有其出版方针和出版方向,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征逐奔竞,复杂而紊乱。整个出版业呈高速发展态势,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同时,政局不稳,军阀割据,出版法规朝令夕改,漏洞百出,令出版从业者无所适从;出版行业市场化、商业化不断加深,盗版、翻印、淫书泛滥等出版乱象甚嚣尘上。这种繁芜的出版现实不但为出版评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构建起了新兴知识分子发表独立言论,探讨出版话题的公共平台。他们纷纷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文艺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角度,针对出版业出现的现象、问题、优点、缺陷、发展趋势等进行评判和议论。这些围绕出版活动展开的评论,具有问题意识,关注出版现实,视野开阔,基于出版又不止于出版,大大扩充了传统以出版物评论为主的出版评论的包容量、拓展了出版评论的覆盖面,推动着出版评论走向独立、自觉、理性和成熟。民国时期的出版评论实践,不仅是呈现了二十世纪前半期出版评论的历史发展演变,而且不同主体出版评论活动的具体运作展示了民国出版业的鲜活面貌和主要特征,组成了现代出版文化的一幅精彩画卷。本论文力图以文本资料为基础,以传播学相关理论构建框架,全面客观地对民国时期出版评论进行考察和分析。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中阐述了民国出版评论研究的缘由和意义,梳理和检视了民国出版评论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一些不足,界定和厘清了论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安排。第一章从纵向的维度考察了民国出版评论的历史演变,将民国时期的出版评论分为形成期(1912-1918)、发展期(1919-1937)、转折期(1938-1945)、异化期(1946-1949)四个阶段,对民国出版评论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宏观的历时性的呈现;第二章是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载体和文体。这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和渠道因素,也是出版评论的外在形式要素。具体分析民国出版评论的不同职业或文化身份的作者群体及其特征,对出版评论载体和作为一种特殊载体形式的文体也进行了论述,反映出出版评论作为一种评论文体呈现出的多元丰富性;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从出版外生态、出版内生态视角对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述。主要包括对出版自由的讨论、对出版业发展的监督或建议、对出版失范现象的批评、对出版物的评论和对出版业务工作的评论等;第五章分析民国出版评论的效果和影响。这是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层面,论述出版评论对出版机构的内容生产创新、出版外部管理制度的调整、出版文化观的形塑等方面短期或长期的冲击及影响。结语用嵌入理论统筹贯穿整个民国出版评论的研究,关注民国时期出版评论作为出版业的一种脱嵌力量与政治、经济、文化、读者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重塑评论的标准与批评规范对出版评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薛晖[3](2006)在《林语堂30年代期刊编辑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语堂曾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新文学阵营的重要一员,又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的代表人之一,还是“杂志年”时代独树一帜的着名杂志编辑家。林语堂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编辑生涯,但他创办的一系列期刊在当时产生过重要但又极富争议的影响。他是论语派期刊的重要创始人,他所创办的期刊在当时曾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在杂志编辑思想上,他倡导向西方现代杂志学习,办出自己的特色。在编辑实践中,林语堂也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办好杂志仍不乏启示作用。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林语堂的编辑成就。1932年10月至1934年春林语堂参与创办并主编《论语》。《论语》是中国第一份倡导幽默风格的杂志,一诞生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34年,林语堂创办并主编《人间世》半月刊,专登小品文,提倡散文笔调。1935年,林语堂创办了《宇宙风》半月刊,提出向西方杂志学习,倡导“杂志文体”,办出自己的特色。1936年3月,林语堂参与了《逸经》和《西风》的编辑策划,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编辑思想。第二部分:林语堂期刊编辑思想。(一)“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办刊宗旨。在创办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谁是第一的问题上,林语堂首先就以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朴素的爱国热忱,把服务社会、服务读者摆在了期刊出版宗旨的第一位。(二)特别重视刊物的个性、特色。林语堂主编的刊物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追求,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并且积极倡导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三)完全公开地盘的办刊方针。林语堂坚持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一视同仁地为各种不同倾向的作家提供发表文章的园地,这使得林氏刊物的作者来源几乎囊括了各种政治倾向的着名作家,并形成了外稿多而社稿少的特色。(四)讲“诚信”的儒家之道与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相结合。林语堂在期刊的创办、经营中坚守讲“诚信”的儒家之道,注意维护作者与读者的权益。同时在期刊发行、运作中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既注重期刊的社会效益,也注重经济效益,这使

高俊林[4](2004)在《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 ——以章太炎与周氏兄弟为个案之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试图在现代文人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关系方面做一些个人的探究,而以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的关系为中心,主要考察“魏晋风度”在思想与文学两方面对现代文人的影响,以及现代文人是如何吸收借鉴“魏晋风度”的积极资源并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文章选取了在现代思想文化界发挥了重大影响作用且彼此有师承渊源的三位人物作为主要阐述对象,即章太炎、鲁迅与周作人。全文除前言与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就“魏晋风度”的概念本身做了辨析。在对前人的几个不同的定义进行考订后,认为“魏晋风度”先后经历了从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慷慨悲凉,到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师心使气,再到东晋后期及整个南朝时期以陶渊明、颜之推等为代表的温润通达共三个发展阶段。接着考察“魏晋风度”的具体内涵以及它在历代的影响评价(这种不同的评价,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及文体本身的演变密切相关),其中又包括魏晋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与士人心态,“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演变,魏晋人的重情享乐主义,玄学清谈与山水清音对于魏晋人的生活方式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魏晋士人的分化与名教家、狂士、隐者这三类士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清末民初时期为反对桐城派而出现的魏晋回响等等。第二部分谈章太炎对于“五朝学”的提倡。他对于“遏贪冒之风、厉浮夸之俗”的魏晋玄学的重视,对于“守己有度,伐人有序”的魏晋文章的推崇,其本人“清远本之吴魏,风骨兼存周汉”的写作风格等等,以及由此给现代文坛尤其是周氏兄弟所带来的影响。进而指出,章太炎以“五朝学”为中心的复古主义的文化观念与其民族主义的思想背景、种族革命的政治立场密切相关,而他对于玄学与朴学的努力调和,也正是其作为清代朴学派殿军所必然坚持的“求是”以“致用”的立场使然。第三部分主要讨论鲁迅与“魏晋风度”的关系,论证其故乡文化背景与个人精神气质如何影响了他对于魏晋的重视。并从思想与文体的角度,仔细梳理了他所接受的孔融、曹操、曹丕、嵇康、阮籍等人的影响,认为其生活态度的“师心使气”与文体风格的“清峻”“遥深”秉承自嵇康与阮籍,而其慷慨磊落的精神气度与华丽壮大的修辞特色则更多地来源于曹氏父子。至于他反复强调要对陶渊明与颜之推加以全面的认识,显然是为了抨击现代社会里出现的所谓“儒术”与“隐术”。第四部分则以周作人为中心,谈其借挖掘魏晋六朝的古典传统进行现代思想启蒙的价值。文中指出,周作人的魏晋文学观念是极为开放的。他对六朝散文小品的偏爱,以及对佛经翻译文体的重视,都与现代散文小品独特风格的形成,有着内在的关联。而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对陶渊明的赞赏、对颜之推的推崇,与其现代“隐士”态度的确立及此后的人生道路选择,也有莫大的关系。

李山川[5](2003)在《林语堂小品文的社会评论浅析——对于误解的匡正》文中研究表明要没有理性的社会评论就没有社会的理性,就像没有优秀的读者就没有优秀的作家、没有优秀的文学批评就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文以载道”观以及“服务政治”的传统思维定式,使林语堂很多颇有见地的社会评论小品受到了种种的尘封;在“风沙扑面之时”提倡幽默、追求闲适、抒发性灵,使林语堂被牢牢地锁定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资产阶级幽默趣味文人。本文将从林氏社会评论的视野、社会评论的主体、社会评论的方式等三方面对其在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加以分析,力图展示林语堂的另一面,对误解予以澄清,还林语堂一个本来的面目。

欧明俊[6](2003)在《现代小品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挖掘梳理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在古今中外比较视野中,对现代小品理论进行较全面、系统、动态的实证性研究,总结其特点和兴替规律,提炼其有益价值,为当代小品散文及文学理论建设提供借鉴。 现代小品理论对小品概念与散文、随笔、杂文等相关概念以及自我、性灵、闲谈、闲适、幽默等重要范畴做了辨析。系统地探讨了小品形态与内质包括题材、体裁、风格、语言、笔法章法、功能及价值等特征。强调小品是个人笔调、自由文体。短小精悍,小中见大;轻松随意,亲切近情;小题大做,不弃琐屑;议论说理、言志抒情;清新自然,闲适幽默;批评讽刺,娱乐消遣。亦重反正统、反主流的思想特质。强调“言志”,反对“载道”,有救弊之功,但过重消解文学的崇高严肃和规则纪律,又走向另一极端。它广泛吸纳古今中外小品及文学理论资源,整合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往往“偏食”或“消化不良”。它是现代散文及文学理论的补充,对现代思想文化史亦有贡献。虽多矛盾疏漏处,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林语堂小品文的社会评论浅析——对于误解的匡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语堂小品文的社会评论浅析——对于误解的匡正(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 ——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与相关概念释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及反思
    三 主要内容与选题意义
第一章 城市区域文化形态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苏州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与丰富面相
    第二节 南京城市文化的时代嬗变与多维阐释
    第三节 城市区域文化与城市文学的有机关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州:文学想象与乡邦文人的都市探索
    第一节 雅、俗的位移:通俗作家群体的双重角色转换
    第二节 革命、诗意的纠缠:南社文人群体的自我赋权之路
    第三节 戏谑与庄严的交织:文学苏州的若干关键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政治角力与校园精英的“守成”选择
    第一节 新、旧的互渗:高校师生的多样聚合
    第二节 政、学的冲突:两难境地中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 言与不言的吊诡:文学南京的两条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何以可能
    第一节 自然要素与文学地理景观
    第二节 历史基因与现代城市隐喻
    第三节 文化选择与区域文学的互文关系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大事年表(1898—1949)
参考文献
后记

(2)民国出版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甄别
        一、概念界定: 出版评论及其特征
        二、概念甄别: 出版评论与出版理论、图书评论及其他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内容结构安排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三、论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第一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近代新式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评论的孕育
        一、近代新式出版事业的崭新格局
        二、出版评论的孕育与初步实践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形成期(1912-1918)
        一、五四运动前民国出版业的发展变革
        二、出版评论的文体自觉与定型
    第三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发展期(1919-1936)
        一、民国出版业步入黄金时代
        二、发展期民国出版评论的表征
    第四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转折期(1937-1945)
        一、抗战时期出版业的艰难前行
        二、抗战时期出版评论的“非常态”发展
    第五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异化期(1946-1949)
        一、出版业的复苏、磨难与孳新
        二、走向异化的出版评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载体和文体
    第一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
        一、普通读者评论主体
        二、出版从业者评论主体
        三、文人学者评论主体
        四、官方背景管理者的评论主体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载体
        一、多元与集中: 民国出版评论载体的类型特征
        二、规制与催化: 载体对出版评论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文体
        一、新闻体
        二、论文体
        三、杂感体
        四、文艺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与内容:基于出版外生态的视角
    第一节 关于出版自由的学理讨论
    第二节 对出版业的认知、监督和建议
        一、对出版业认知的逐步深入
        二、对书价问题的高度关注
        三、对纸荒困境的专业探讨
        四、对读书会现象的深入评议
    第三节 对出版失范现象的批评
        一、出版投机化的问题
        二、盗版翻印的问题
        三、淫书出版的问题
        四、出版愆期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与内容:基于出版内生态的视角
    第一节 对民国时期出版物的评论
        一、关于教科书出版
        二、关于大众通俗出版物出版
        三、关于童书出版
    第二节 对出版工作业务的评论
        一、反映出版工作的甘苦
        二、呈现出版商与着作者的纠葛
        三、审视书业广告的运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效果及影响
    第一节 出版评论引发出版机构内容生产的革新
    第二节 出版评论推动外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一、出版评论与出版法制化
        二、出版评论与出版物检查法令
    第三节 出版评论促进出版文化观的形塑
        一、建立正确的出版物价值取向
        二、树立高尚的出版职业道德观
        三、确立出版评论的批评规范
    本章小结
结语: 脱嵌·协商·重塑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国年度出版评论目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林语堂30年代期刊编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林语堂20 世纪30 年代编辑实绩回顾
    (一) 《论语》的创办与林语堂的编辑心态
    (二) 《人间世》的创办与林语堂的编辑心态
    (三) 《宇宙风》的创办与林语堂的编辑心态
    (四) 论《逸经》、《西风》的编辑
二、林语堂的期刊编辑思想
    (一) “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办刊宗旨
        1. 开卷有益
        2. 掩卷有味
    (二) 特别看重刊物的个性与特色
        1. 提倡幽默的办刊风格
        2. 倡导散文笔调的小品文
    (三) “完全公开地盘”,兼容并包,努力扩大作者队伍
    (四) 讲“诚信”的儒家之道与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相结合
    (五) 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总结编辑经验
三、林语堂编辑思想与编辑活动的“一团矛盾”
    (一) 此幽默非彼幽默,两种幽默共存于一刊之中
    (二) 中间立场办刊之苦恼与摇摆
四、辨证地看待林语堂的期刊编辑思想与编辑活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4)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 ——以章太炎与周氏兄弟为个案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魏晋风度”的辨识、源流及影响
    第一节 关于“魏晋风度”本身
    第二节 重情享乐主义:依违于“名教”与“自然”之间
    第三节 名教家、狂士与隐者
    第四节 玄学清谈与山水清音
    第五节 清末民初的魏晋回响
第二章 章太炎——“遵魏晋之笔”,“本纵横之家”
    第一节 “假复古之事业,寄革命之精神
    第二节 “五朝学”的鼓吹者
    第三节 “以朴学为根基,以玄学致广大
    第四节 “清远本之吴魏,风骨兼存周汉
第三章 鲁迅——“托尼学说,魏晋文章”
    第一节 “魏晋风度”与鲁迅的故乡文化背景
    第二节 “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第三节 慷慨磊落与华丽壮大
    第四节 现代社会里的“儒术”与“隐术
    第五节 “酒、药、女、佛”与“文学的自觉时代”
第四章 周作人——“从孔融到陶渊明的路”
    第一节 荒野上的叫喊者
    第二节 “豪侠喜能兼儒雅
    第三节 “半是儒家半释家
    第四节 周作人的魏晋文学观念
    第五节 “半生事笔墨,辛苦为法施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林语堂小品文的社会评论浅析——对于误解的匡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片面与全面
二、简单与复杂
三、辛辣与温和

(6)现代小品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现代小品理论界说
    二、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四、 本课题材料来源及运用
    五、 本课题所用理论与方法
    六、 本课题思路及总体构架
第一章 小品及其相关概念论
    第一节 小品界说
    第二节 小品与散文
    第三节 小品与随笔
    第四节 小品与杂文
    第五节 小品与美文
    第六节 小品与散文诗
    第七节 小品与速写
第二章 现代小品特征论
    第一节 小品形态与内质论
    第二节 小品题材论
    第三节 小品体裁论
    第四节 小品笔法与章法论
第三章 小品范畴论
    第一节 自我与性灵
    第二节 闲谈与闲适
    第三节 幽默
第四章 现代小品功能及价值论
    第一节 小品功能论
    第二节 小品价值论
第五章 现代小品理论的价值重估
    第一节 小品理论在现代散文理论及文学理论中的地位
    第二节 小品理论的思想文化价值
    第三节 小品理论的负面价值及经验教训
    第四节 小品理论与小品创作实践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四、林语堂小品文的社会评论浅析——对于误解的匡正(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 ——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D]. 金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民国出版评论研究[D]. 曾建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 [3]林语堂30年代期刊编辑思想研究[D]. 薛晖. 河南大学, 2006(11)
  • [4]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 ——以章太炎与周氏兄弟为个案之研究[D]. 高俊林. 北京师范大学, 2004(11)
  • [5]林语堂小品文的社会评论浅析——对于误解的匡正[J]. 李山川. 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4)
  • [6]现代小品理论研究[D]. 欧明俊. 福建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林语堂社会评论散文浅析——纠正误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