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242在监测结直肠癌复发转移中的生物学半衰期评价

CA242在监测结直肠癌复发转移中的生物学半衰期评价

一、CA242生物半衰期监测大肠癌复发转移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刘森[1](2021)在《输血对不同ABO血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转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闫韶花[2](2021)在《补肾健脾法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是肿瘤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已有相关临床研究,但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无法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首先运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整合已有的临床研究,评价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其次,以结肠癌根治术后拟行辅助化疗的患者为研究人群,分析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最后,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导师经验方—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并在动物实验中进行验证和探索。第一部分:口服中药改善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研究目的:评价口服中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研究方法:在8个电子数据库检索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范围均为:建库至2021年1月20日。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偏倚风险评估和数据提取,运用RevMan 5.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和数据合成。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37篇文献,全部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涉及受试者2705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服中药可降低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67,95%CI[0.61,0.75],P<0.00001)、血红蛋白降低的发生风险(RR=0.75,95%CI[0.63,0.89],P<0.0009)、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RR=0.71,95%CI[0.60,0.82],P<0.0001)、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60,95%CI[0.46,0.79],P=0.0003)、≥3 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36,95%CI[0.21,0.64],P=0.04)、≥ 3级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风险(RR=0.36,95%CI[0.13,0.95],P=0.04)、≥ 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38,95%CI[0.16,0.89],P=0.03);在降低红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 3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 3级红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方面,没有疗效;在提高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方面,没有疗效。结论:口服中药可降低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也可降低≥3级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临床实践中,可推荐口服中药用于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以补肾健脾方药为主。第二部分:Ⅱ期(高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研究目的:探索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研究方法: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收治的Ⅱ期(高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拟行辅助化疗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脾肾阳虚证组和非脾肾阳虚证组,分别收集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共纳入受试者32人,其中脾肾阳虚证组11人,非脾肾阳虚证组21人,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原发部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脾肾阳虚证和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方面无显着差异;脾肾阳虚证组和非脾肾阳虚证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均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但两组的厚壁菌比拟杆菌的比例存在差异;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肠杆菌科数目较多,而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萨特菌科细菌较多;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肠道黄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丰度升高。结论:(1)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与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度没有显着差异。(2)脾肾阳虚证组与非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比拟杆菌的比例可能存在差异。(3)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肠杆菌科细菌数目较多,而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萨特菌科细菌数目较多;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肠道黄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丰度升高。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机制初探研究目的:探索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和中药百科全书数据平台检索芪菟二至方组成药物的主要成分。(2)将检索到的药物成分,借助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靶点预测。(3)借助药物靶点数据库、人类基因数据库、药物银行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等检索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疾病相关靶点。(4)利用韦恩分析获得芪菟二至方与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共同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进行有效成分-疾病靶点的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构建。(5)借助Metascape对候选基因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并将富集结果可视化。研究结果:筛选出黄芪潜在活性成分15个、当归潜在活性成分6个、墨旱莲潜在活性成分10个、女贞子潜在活性成分10个、菟丝子潜在活性成分11个、补骨脂潜在活性成分49个;最终获得芪菟二至方潜在作用靶点575个。检索到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疾病相关靶点3205个。通过韦恩图,最终获得交集靶点347个。PPI网络结果提示芪菟二至方-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潜在靶点主要涉及PIK3CA、PIK3R1、MAPK1、SRC、MAPK3、AKT1、STAT3 等,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这些靶点主要涉及细胞衰老、PI3K-Akt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PI3K-Akt途径、细胞衰老、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芪菟二至方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第四部分:5-Fu/5-Fu+L-OHP诱导骨髓抑制小鼠的模型研究研究目的:确定5-Fu诱导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动物模型的最佳给药剂量,探索 5 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联合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诱导骨髓抑制动物模型的方法。研究方法:10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n=20),具体给药方案:单药高剂量组5-Fu 180 mg/kg,单药低剂量组5-Fu 150 mg/kg,双药高剂量组 5-Fu 150 mg/kg+L-OHP 7.2 mg/kg,双药低剂量组 5-Fu 112.5 mg/kg+L-OHP 5.4 mg/kg,正常对照组0.9%NaCl溶液,给药方式均为一次给药、腹腔注射。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变化,体重、外周血象的变化。d6每组处死8只小鼠、d13处死剩余小鼠,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研究结果:(1)死亡情况:d7-d13,双药高剂量组死亡4只,单药高剂量组死亡6只。(2)体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均先下降、后上升,以双药高剂量组和双药低剂量组下降最为明显。(3)外周血: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下降(P<0.01);d13,单药高剂量组小鼠白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低剂量组和双药高、低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红细胞、血红蛋白呈持续下降趋势。(4)骨髓有核细胞计数:d6,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13,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高于d6(P<0.01),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双药低剂量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高于单药低剂量组和双药高剂量组(P<0.01)。结论:(1)四种化疗方案均可诱导小鼠骨髓抑制;(2)单药高剂量组、双药高剂量组给药剂量过大。(3)单药低剂量组和双药低剂量组在骨髓抑制的程度、体重和生存率方面无差异。第五部分: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研究目的:评价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骨髓抑制的疗效,探索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2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提前7天给予相应的中药灌胃;d0,除正常对照组,其余小鼠予 5-Fu 150mg/kg,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ip),诱导骨髓抑制。中药高、中、低剂量组d0-d13继续给予中药灌胃,阳性对照组于造模次日(d1)开始,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腹腔注射,每日1次。d-6、d0及造模后隔日分别对小鼠称重、取尾尖血测血常规;d6、d13各处死半数小鼠、取材。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周期,血浆TNF-α、IL-6、ROS、INF-γ、SCF含量。d6,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各取3只小鼠的骨髓组织,Western blot、qPCR法分别检测骨髓组织中p38、E2F、c-myc等的表达。研究结果:(1)血常规:①白细胞: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白细胞降低(P<0.01);芪菟二至方高、中剂量组白细胞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d13,模型组小鼠白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芪菟二至方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红细胞、血红蛋白:d6、d13模型组小鼠红细胞、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红细胞、血红蛋白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小板:d6,模型组小鼠血小板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3,模型组小鼠血小板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血小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骨髓有核细胞:d6,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芪菟二至方高、中、低剂量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均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d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下降(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1)。(3)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芪菟二至方高剂量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升高(P<0.01)。d13,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胸腺指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细胞周期及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中G0/G1期细胞显着升高(P<0.01),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PI降低(P<0.01);芪菟二至方高、中、低剂量组小鼠骨髓中G0/G1期细胞比例均降低(P<0.01或P<0.05),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均升高(P<0.05或P<0.01),PI升高(P<0.05或P<0.01)。(5)细胞因子:d6,模型组小鼠血浆TNF-α、IL-6、ROS、SCF含量升高(P<0.01),INF-γ含量降低(P<0.05)。芪菟二至方可能逆转这种变化。(6)Western blot:d6,模型组小鼠骨髓组织p38、E2F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芪菟二至方中剂量治疗组小鼠骨髓组织p38、E2F2表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qPCR:d6,模型组骨髓E2F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芪菟二至方中剂量治疗组较模型组小鼠骨髓E2F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骨髓c-myc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菟二至方治疗组小鼠骨髓c-myc相对表达下降(P<0.01)。结论:(1)芪菟二至方能缓解5-Fu诱导的骨髓有核细胞减少;高、中剂量可有效防治造模小鼠的白细胞减少;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存在剂量效应。(2)芪菟二至方高剂量组可改善骨髓抑制实验小鼠的免疫功能。(3)芪菟二至方可调节骨髓抑制小鼠骨髓中G0/G1期、S期、G2/M期细胞比例,提高骨髓细胞增殖指数。(4)芪菟二至方可能通过调节骨髓抑制小鼠血浆中的TNF-α、IL-6、SCF、ROS、INF-γ发挥作用。(5)芪菟二至方中剂量可下调5-Fu造模小鼠骨髓组织c-myc mRNA的表达,对骨髓组织p38、E2F2有下调的趋势。

吴梦雪[3](2021)在《自拟济生五草方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瘀毒型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自拟济生五草方对大肠癌大肠瘀毒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肿瘤标志物、实体瘤疗效等指标的影响。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各项评分变化,来评估自拟济生五草方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并且对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自拟济生五草方的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病例严格遵守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20.01至2020.12于山西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工作室共72例大肠瘀毒型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单药卡培他滨口服,观察组采用卡培他滨联合自拟济生五草方。方案21天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评估治疗前后两组的实体肿瘤疗效、肿瘤标志物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观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结果1.实体瘤疗效:两疗程治疗后观察组肿瘤疾病控制率(DCR)为82.7%,临床有效率为14.3%;对照组肿瘤疾病控制率(DCR)为80%,临床有效率为8.6%。两组间比较,P=0.521>0.05,统计学无差异。2.肿瘤指标:两疗程治疗后两组CEA、CA199指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效果在肿瘤指标方面无区别。3.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疗程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积分均较前下降,两组组内统计学均有差异,但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中医证候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0%,对照组51%,P=0.019,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改善患者腹痛、纳呆、乏力症状方面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KPS评分:两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两组间生活质量评分有显着差异,P=0.008;观察组前后评分有差异,P=0.002;对照组前后评分无显着变化,P=0.414,说明中医药在联合化疗在改善大肠癌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5.毒副反应:两个疗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115),说明中药联合化疗疗效增强且不加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自拟济生五草方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可以明显改善晚期大肠癌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和中医证候积分,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对于缓解化疗后不良反应有一定效果,临床优势较单药化疗明显,但在控制实体瘤及肿瘤指标方面仍需加强研究。

吴娇[4](2021)在《CTCs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meta分析及其与症状体征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结直肠癌(CRC)患者的术后复发转移率仍较高,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术后会死于CRC术后的复发转移。目前临床上对CRC的早期诊断方式是肠镜、活检等,对CRC术后复发转移的检测手段是肿瘤标记物及CT等影像学检查,但该类检查对CRC术后复发转移缺乏高灵敏度和特异度。有研究认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作为一种肿瘤标记物,可以作为CRC术后复发转移的检测指标。目的:系统评价CTCs在CRC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防治CRC复发转移提供诊断依据。分析CTCs与CRC患者术后症状体征的关系,为临床监控患者疾病进展和中医防治CRC术后复发转移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1月30日发表的CTCs和CRC的原始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开发的Quadas2量表评估文献质量,采用Meta-Disc 1.4和Stata15.0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定量评价。由2名研究生独立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和数据提取,计算CTCs在诊断CRC术后复发转移中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比值比(DOR)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在第二部分研究中,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就诊的高危Ⅱ期和Ⅲ期根治术后及化疗3个月内的32例CRC患者,并进行CTC检测,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该32例患者的症状体征与CTC数据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结果:1.第一部分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纳入了 14篇,总共包含了 1749例病例。文献质量整体较高。汇总指标后,外周血CTCs对CRC术后复发转移诊断价值的Sen为0.71[95%CI(0.67,0.75)]、Spe 为 0.80[95%CI(0.78,0.82)]、+LR 为 3.61[95%CI(2.25,5.80)]、-LR 为 0.38[95%CI(0.27,0.54)]、DOR 为 10.66[95%CI(5.26,21.62)]、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Q值是0.7617、验前概率为20%,验后概率为48%。2.第二部分研究:(1)本研究纳入的32例患者中,男性19例,占59.4%;女性13例,占40.6%,男女比例约为1.46:1。在CTC计数的分布上,男性分别为0个CTC的有3例,1个CTC的有7例,2个CTC的有7例,CTC>2的有2例;女性在0个、1个、2个及大于2个CTC的分布分别是3例、3例、4例及3例;CTC计数上二者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671)。(2)在年龄分布上,最大年龄75岁,最小34岁,平均年龄为58.34±9.01岁,各年龄分段占比最大的是60岁以上,占50%;50岁及以下的最少,占18%;各年龄段在CTC为0个、1个、2个及大于2个的分布上,50岁及以下的分别是0例、1例、2例和3例;50-60岁的分别是2例、4例、4例及0例;60岁及以上的分别是4例、5例、5例及2例;各年龄段在CTC计数的分布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3)。(3)在肿瘤分期上,TNM分期为Ⅱ期患者有4例,占12.5%,Ⅲ期患者有28例,占87.5%;Ⅱ期患者中,CTC数为0和1个的各占2例;Ⅲ期患者CTC计数上的分布分别是0个CTC的有4例、1个CTC的有8例、2个CTC的有11例、大于2个CTC的有5例;CTC计数与分期的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4)在肿瘤发病位置上,纳入的32例患者中,有16例结肠癌患者,14例患者属于直肠癌,另外肿瘤发病位置位于直乙交界处的1例,位于直肠及升结肠的1例。16例结肠癌患者中,有3例未检出CTC,有5例检测出1个CTC,6例检测出2个CTC,2例检测出2个以上的CTC。而14例直肠癌患者中,检测出CTC为0个、1个、2个及2个以上的分别有3例、4例、5例及2例;另外肿瘤位置位于直乙交界处和直肠及升结肠的2例患者分别检测出1个CTC和2个以上的CTC。在肿瘤发病位置上,CTC计数没有统计学差异(P=0.856)。(5)症状分布上,最常见的症状体征依次是乏力(24例)、舌淡红苔薄白(20例)、食欲不振(17例)、腹泻(13例)、腹胀(12例)、腰膝酸软(11例)、舌苔腻(6例)、舌紫红有瘀斑(5 例)等,分别占 75%、62.5%、53.1%、40.6%、37.5%、34.4%、18.8%、15.6%。CTC个数为2的一组中乏力占比最高,为81.2%;舌淡红苔薄白在CTC个数为0的一组中占比最高,为83.3%;食欲不振、腹泻、腹胀、腰膝酸软、舌紫红有瘀斑及舌苔腻分别在CTC数量为0的一组、CTC数量大于2的一组、CTC数量为1的一组、CTC数量为2的一组、CTC数量大于2的一组及CTC数量大于2的一组占比最高,占比分别为66.7%、60%、50%、45.5%、40%及40%。另外发现,舌紫红有瘀斑的患者全部见于CTC>0的患者中。统计分析发现,各组症状体征与CTC数的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在CTC为0个、1个、2个及2个以上的各组中,症状体征的分布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591)。结论:1.CTCs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CTCs在Ⅳ期术后CRC中诊断价值或更高。3.术后一周以后检测到的CTCs与复发转移可能更具相关性。4.随访时间越长,CTCs与CRC术后复发转移越相关。5.CRC术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腹泻、腹胀、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舌紫红、有瘀斑、舌苔腻等。6.术后化疗后的患者不同CTC计数之间,在乏力、腹泻、腹胀、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舌紫红、有瘀斑、舌苔腻等症状体征分布上没有统计学意义。7.舌紫红有瘀斑均出现在CTC>0的患者中,或提示CTC的存在与血瘀证有关系。

崔丹丹[5](2021)在《血清CA125对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血清CA125对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联合CEA、CA199、CA242和AFP检测的诊断价值,为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疗效监测以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数据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胃癌手术的病人,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收集188例。根据是否发生腹膜转移将患者分为胃癌腹膜转移癌组和无腹膜转移癌组。其中胃癌腹膜转移癌组患者38例,无腹膜转移癌组患者150例。收集患者入院后第二天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其它临床病理资料。对比胃癌腹膜转移癌组患者和无腹膜转移癌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并运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差异检验。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并探讨临床病理学资料及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胃癌腹膜转移的相关性。对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胃癌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对胃癌腹膜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1.本研究中胃癌腹膜转移癌组患者术前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明显高于无腹膜转移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方式、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血清CA125、CA199、CA242、CEA、AFP、腹水在胃癌腹膜转移癌组与无腹膜转移癌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水(OR值=8.880,P值=0.001)及CA125(OR值=16.063,P值=0.003)为胃癌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对影响血清CA125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腹膜转移的程度及有无腹水对CA125水平有影响(P>0.05),而年龄、性别对CA125水平无显着关性(P>0.05)。4.术前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腹水对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A125对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最高(AUC=0.964),AFP对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最低(AUC=0.496)。所有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高于任何单一的肿瘤标志物的水平。血清CA125联合腹水对胃癌腹膜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977)。结论:1.本研究中胃癌腹膜转移癌组患者术前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高于无腹膜转移癌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有助于预测胃癌腹膜转移,同时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可提高对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3.CA125及腹水是胃癌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效能。

邹建萍[6](2021)在《WWP2通过调控Hippo-YAP信号通路促进胃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WWP2(WW domain–containing E3 ubiquitin protein ligase 2)属于HECT E3泛素连接酶家族,能通过将泛素连接到底物蛋白上而促进其被泛素化降解。多项研究表明WWP2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升高,如胶质瘤、肺癌、肝癌及口腔肿瘤等,且能通过不同的调控机制实现其促肿瘤发生进展的重要作用。本课题分析了WWP2在胃癌细胞系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WWP2通过泛素化降解LATS1从而调控Hippo-YAP信号通路促进胃癌(GC)侵袭转移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IF)鉴定WWP2是能与Hippo信号通路上游组分LATS1蛋白结合的分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相关生物信息学网站分析WWP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其蛋白水平的高低与G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WWP2在胃癌细胞系和临床胃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采用细胞学功能实验验证了调控WWP2后对胃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PCR实验(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WWP2蛋白表达的高低和Hippo-YAP通路之间的关系;蛋白质半衰期实验(cycloheximide,CHX)、泛素化实验、逆转实验探讨WWP2和Hippo-YAP信号通路之间的潜在调控机制。裸鼠体内成瘤实验进一步验证WWP2对胃癌细胞体内生长能力的影响和分子机制。结果:WWP2能与LATS1相互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WWP2在多种常见的癌症中异常表达,包括胃癌。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过表达WWP2与GC患者临床分期差、出现转移及预后不佳密切相关。WWP2在胃癌细胞系和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上调WWP2明显促进胃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干扰WWP2则产生相反的效应。分子机制研究发现WWP2可以作为LATS1的负向调节因子从而诱导Hippo通路下游靶基因如CTGF、CYR61的转录;而逆转实验结果发现干扰LATS1能部分逆转干扰WWP2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显示干扰WWP2能通过调控Hippo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胃癌细胞体内生长能力。结论:WWP2表达升高可能成为胃癌患者疾病进展和生存期较差的分子指标。WWP2可能通过泛素化降解LATS1进而调控Hippo-YAP信号通路活性促进胃癌发生进展。本研究首次阐明WWP2-LATS1-YAP信号轴在胃癌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能为GC患者提供潜在的诊治新靶点。

张怀宇[7](2021)在《聚亮氨酸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直肠癌原位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类型之一。其根治性手术以及围术期化疗、放疗作为直肠癌的传统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直肠癌的临床治疗,但上述疗法的联合并不适用于进展期直肠癌。免疫检查点疗法作为近年来直肠癌治疗的热点领域,已得到广泛认可。另外,有研究指出应用分子靶向治疗可引起肿瘤组织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表达上调,这种肿瘤的自适应免疫调节,可能影响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因此,能够针对PD-L1表达上调的免疫检查点阻滞治疗,理论上可实现对分子靶向治疗的协同增效作用。然而二者联合用于直肠癌的协同治疗容易引起全身系统副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一种可局部注射的聚亮氨酸温敏水凝胶载药系统,并包载分子靶向药物瑞戈菲尼(regorafenib,REG)及小分子PD-L1抑制剂BMS202,通过二者的联合实现直肠癌的协同原位治疗,并降低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直肠癌提供理论与研究基础。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由末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45-NH2)引发L-亮氨酸N-酸羧基内酸酐(L-Leu NCA)发生开环聚合反应,制备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亮氨酸温敏水凝胶(mPEG45-PLeu),应用磁共振氢谱(1H NMR)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FT-IR)检测,明确mPEG45-PLeu的成功聚合并分析其聚合度。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检测,表征其微观形貌,并进一步进行凝胶相图、流变学检测及体外降解实验,确认适宜进行体内抗肿瘤实验的凝胶浓度,并系统分析该浓度下mPEG45-PLeu的理化特性。第二部分:选取可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CT26细胞系(CT26-Luc)及BALB/c小鼠构建直肠癌原位动物模型。与传统皮下肿瘤模型相比,小鼠直肠癌原位动物模型可更精确的模拟CT26-Luc细胞在体内成瘤、生长的肿瘤微环境,对于REG和BMS202协同治疗的疗效评估更具说服力。经过精确直肠黏膜下注射的方法,将CT26-Luc细胞注射于小鼠直肠后壁黏膜下,通过BRUKER Xtreme II活体成像检测系统对原位直肠肿瘤的成瘤情况做出评估。第三部分:在稳定合成mPEG45-PLeu和成功构建小鼠直肠癌原位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将搭载REG和BMS202的mPEG45-PLeu水凝胶(mPEG45-PLeu(REG/BMS202))进行原位治疗,用于荷瘤小鼠体内抗直肠肿瘤研究。应用BRUKER Xtreme II活体成像检测系统在载药水凝胶原位治疗后的拟定时间点,对不同组的直肠肿瘤进展情况,做出定量分析及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小鼠肿瘤组织、癌旁引流淋巴结及脾脏中的CD8+T细胞的变化进行分析。采用Western bloting对经治疗的肿瘤组织中PD-L1和p-VEGFR2表达情况进一步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对治疗后小鼠肿瘤组织的细胞因子(IFN-γ、TNF-α)进行分析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对各组肿瘤切片的casepase-3及Ki-67表达情况进行研究。最后,通过监测各组实验动物的体重及主要脏器切片的HE染色,完成全身系统毒性评估。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表明,通过FT-IR检测共聚物,在1548 cm-1和1653 cm-1处出现酰胺键的特征峰,表明mPEG45-PLeu成功聚合。在投料比mPEG45:L-Leu NCA=2.0 g:2.78 g时,该温敏水凝胶经1H NMR检测,共聚物中亮氨酸聚合度为17(mPEG45-PLeu17)。凝胶相图结果显示,3%及4%浓度mPEG45-PLeu17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溶液均出现溶胶-凝胶-溶胶的相转变,但体温条件下其呈现不稳定溶胶状态;5%浓度mPEG45-PLeu17的PBS溶液呈现溶胶-凝胶相转变后,随温度升高不再溶解,因此适合作为载药复合体用于原位治疗。流变学检测结果中,G′与G″在低温下相交,出现溶胶-凝胶相转变,与凝胶相图结果一致。SEM提示mPEG45-PLeu17共聚物的微观结构为多孔结构。体外降解实验表明,应用糜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模拟体内环境,mPEG45-PLeu17共聚物可在酶的作用下逐渐降解,适宜用于载药共聚物原位注射后,抗肿瘤药物逐步释放。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应用CT26-Luc细胞注射于BALB/c小鼠直肠后壁黏膜下的方式,可成功构建小鼠直肠癌原位模型,并可通过BRUKER Xtreme II活体成像检测系统检测生物发光,对原位直肠肿瘤的成瘤情况做出检测分析。第三部分实验结果表明,经mPEG45-PLeu17(REG/BMS202)原位治疗后,小鼠直肠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肿瘤抑制率(Tumor Suppression Rate,TSR)可达75.76%,为各组中最高。流式细胞术对CT26-Luc肿瘤组织、癌旁淋巴结及脾脏中的免疫细胞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提示经BMS202治疗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s)中CD8+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而CD8+T细胞比例在引流淋巴结和脾中无明显改变。Western bloting结果显示,BMS202的应用可抑制CT26-Luc肿瘤组织PD-L1的表达;同时我们发现,mPEG45-PLeu17(REG/BMS202)组与mPEG45-PLeu17(BMS202)组相比,前者PD-L1的表达水平更高,说明REG治疗后引起了PD-L1表达的上调。ELISA结果表明,含有BMS202的治疗组,其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表达均显着升高,说明BMS202介导机体产生对肿瘤组织更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而从免疫组化可知,经REG治疗的CT26-Luc肿瘤组织Ki67表达降低、casepase-3表达升高,且BMS202与其有协同的治疗效果。全身毒性评估结果中,各组实验动物的体重未发生明显波动;同时经各组治疗21天后,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切片的HE染色结果,未出现各器官的明显毒性与损伤,表明本研究中的抗肿瘤治疗较为安全,不易引发治疗副作用。结论:1.成功合成了mPEG45-PLeu17温敏水凝胶,其具备良好的载体材料性能,并可用于小鼠直肠癌的原位治疗。2.REG的治疗可诱发小鼠直肠肿瘤组织PD-L1表达上调,对于BMS202有更好的协同治疗反应。3.BMS202的应用能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状态,提升TILs中CD8+T细胞比例并促进TME中IFN-γ、TNF-α的分泌。4.mPEG45-PLeu17(REG/BMS202)原位治疗有较好的抗直肠肿瘤效应,并且无明显系统副作用。

胡辛[8](2021)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A199、CEA、CA724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糖类抗原 199(carbohydrateantigen 199,CA 199)、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及糖类抗原 724(carbohydrate antigen724,CA724)是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评估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首选方法,但是目前对于血清中CA199、CEA、CA724表达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尚无明确定论,以及手术与血清中CA199、CEA、CA724表达水平相关性不明。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7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CA199、CEA、CA724阳性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患者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后,血清CA199、CEA、CA724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优化临床危险因素管理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分析手术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探索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67例,分析患者术前1周、术后6周左右静脉血其血清中CA199、CEA及CA724表达水平,探索患者术前血清CA199、CEA、CA724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表达水平变化程度与手术之间的相关性。2.使用统计软件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S检验验证连续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则统计方法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统计方法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3.使用χ2分析进行血清CA199、CEA及CA724表达水平独立影响因素筛查,再将67例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患者、是否侵犯神经脉管、有无淋巴结转移作为协变量,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方程分析协变量与血清CA199、CEA、CA724血清阳性表达的相关性。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根据自变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实验组,若自变量为无序分类变量,则任何一类变量都可以设为对照组;若自变量为阴性、阳性二分类变量,一般将阴性变量设为对照组。最后结果中,p<0.05说明该协变量是肿瘤标志物呈阳性表达的促进(危险)因素,用来说明实验组导致肿标呈阳性表达的概率是对照组导致肿标呈阳性表达的概率的倍数。4.使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变化程度与手术之间的关系,判断其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手术切缘是否处理干净、N分期、肿瘤有无侵犯神经脉管是否存在相关性,P<0.05判定为该协变量为相对应因变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血清CA199、CEA及CA724表达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1.1年龄≤0岁的患者是血清CA199呈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的患者出现CA199>37U/ml的可能性是年龄>60岁患者的7.119倍(p=0.014,OR=7.119)。1.2肿瘤侵犯神经、脉管是术前血清CEA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肿瘤侵犯神经、脉管的患者群体血清CEA阳性表达的可能性是肿瘤未侵犯神经、脉管患者群体的 4.065 倍(p=0.037,OR=4.065)。1.3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患者、是否侵犯神经脉管组、有无淋巴结转移均非术前血清CA724阳性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2.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血清CA199、CEA及CA724表达水平变化程度与手术之间的关系2.1无论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存在肿瘤淋巴结转移、肿瘤有无侵犯神经脉管,血清CA199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结肠、直肠肿瘤,中度分化肿瘤、手术切缘阴性的患者术后血清CA199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2.2无论患者年龄、是否存在肿瘤淋巴结转移、肿瘤有无侵犯神经、脉管,血清CEA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男性患者、结肠或直肠肿瘤,中度、低度分化肿瘤、手术切缘阴性的患者术后血清CE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2.3男性、年龄≤60岁、结肠肿瘤、中度分化肿瘤、手术切缘阴性、侵犯神经、脉管的患者术后血清CA724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结论:1.患者年龄是术前血清CA199表达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侵犯神经、脉管是血清CEA表达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患者性别、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个数、肿瘤有无侵犯神经、脉管均非术前血清CA724表达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2.不同病理特征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CA199、CEA、CA724的血清表达水平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张荣华[9](2019)在《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动态检测对胃癌诊疗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统计分析血清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60,HSP60)及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 Supplied Group of Factors,TSGF)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联合动态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病情监控、治疗指导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三组人群为研究对象,其中胃癌患者(恶性肿瘤组)127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良性对照组)50例和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5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及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清CEA、CA724、HSP60、TSGF水平,统计分析其在三组人群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研究血清肿瘤标记物CEA、CA724、HSP60、TSGF与胃部良、恶性疾病的相关性,综合评估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CEA、CA724、HSP60、TSGF水平与不同临床病理因素(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浸润胃壁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伴腹腔积液、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复发及治疗后)的相关性,评价CEA、CA724、HSP60、TSGF四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与各单项及部分组合检测比较诊断胃癌的价值(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探讨其联合动态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监控病情、治疗指导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胃癌患者血清CEA、CA724、HSP60、TSGF表达水平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统计学有差异(均P<0.01),良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CEA、CA724、HSP60、TSGF在胃癌患者血清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无明显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肿瘤大小、浸润胃壁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伴腹腔积液、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复发及治疗后明显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体积越大、浸润胃壁越深血清标记物表达水平越高;胃癌中晚期组、低分化组、伴腹腔积液组、转移组、复发组及治疗前血清CEA、CA724、HSP60、TSGF水平较早期组、高分化组、无腹腔积液组、无转移组、无复发组及治疗后明显增高(均P<0.05);(3)CEA、CA724、HSP60、TSGF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分别为49.61%、54.33%、55.12%、45.67%,特异性分别为94.00%、92.00%、92.00%、90.00%,准确性分别为62.15%、64.97%、65.54%、58.19%,CEA+CA724+HSP60、CEA+CA724+TSGF、CA724+HSP60+TSGF、CEA+HSP60+TSGF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3.23%、72.44%、74.02%、70.08%,特异性分别为86.00%、84.00%、84.00%、86.00%,准确性分别为76.84%、75.71%、76.84%、74.58%;而联合检测CEA+CA724+HSP60+TSGF四项肿瘤标记物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准确性明显提高,分别为95.28%、90.96%,与各单项及部分组合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记物CEA、CA724、HSP60、TSGF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从而减少误漏诊,动态检测对监控病情发展、预判复发转移、评估疗效及预后随访等具有指导参考意义。

李娟[10](2011)在《青海(西宁)地区大肠癌患者血清中CA242、CA724、CEA单项和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CA242、CA724、CEA单项和联合检测在青海(西宁)地区大肠癌(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在不同分期大肠癌、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之间大肠癌患者的表达情况,为大肠癌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息肉(炎性)患者以及30例正常人血清中CA242、CA724、CEA的水平,对大肠癌组进一步按照分期、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的CA242、CA724、CEA的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大肠癌组CA242、CA724、CEA的表达明显高于大肠息肉(炎性)组和正常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Dukes分期中,CA242、CA724、CEA表达依次增高;单项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及特异性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EA、CA242检测的阳性率显着高于CA724,CEA+CA242与3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单项或其他两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不同年龄段大肠癌患者CA724、CEA血清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CA242总体水平差异显着,年龄越大水平越高(P<0.05);不同性别大肠癌患者CA242、CA724、CEA血清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 CA242在大肠癌诊断中的特异性及有效性等指标均优于CA724、CEA,但CA242的敏感性不如CEA。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清中CA242、CEA、CA724联合检测对诊断大肠癌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均高于单项,这样有助于提高大肠癌的检出率,并对临床分期、判断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程度,对进行有效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3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大肠良性疾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5 ),随着大肠癌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说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时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因此,多个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优势互补,有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联检可提高诊断效率。

二、CA242生物半衰期监测大肠癌复发转移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242生物半衰期监测大肠癌复发转移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2)补肾健脾法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文献综述
    一、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二、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口服中药改善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Ⅱ期(高危)/Ⅲ期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
    1 研究背景
    2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5-Fu/5-Fu+L-OHP诱导骨髓抑制小鼠的模型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和讨论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
    实验一 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的疗效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和讨论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骨髓抑制的疗效机制探索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和讨论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自拟济生五草方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瘀毒型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脱落情况
    3.2 一般资料
    3.3 临床疗效
    3.4 毒副反应评价
4.讨论
    4.1 目前西医研究现状认识
    4.2 各家名医对CRC的病因病机认识
    4.3 导师对CRC的疾病认识
    4.4 济生五草方的组方思想
    4.5 济生五草方的现代药理
    4.6 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结直肠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CTCs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meta分析及其与症状体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循环肿瘤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循环肿瘤细胞概述
        2. 循环肿瘤细胞的富集方法
        3. 循环肿瘤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价值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TCs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价值的meta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数据提取
        1.3 纳入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TCs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症状体征关系的探讨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CTC与肿瘤特性
        3. 总体患者症状体征分析
        4. CTC与症状体征的关系
    讨论
        1. 总体临床特征分析
        2. CTC与临床特征及症状体征的关系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血清CA125对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血清标志物CA125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1 血清CA125 的概述
        2.1.1 血清CA125 的含义
        2.1.2 血清CA125 的功能
        2.1.3 血清CA125 水平升高的机制
    2.2 血清CA125 水平在卵巢癌方面的研究
        2.2.1 早期诊断
        2.2.2 预测作用
        2.2.3 疗效评估
    2.3 血清CA125 水平在胃癌方面的研究
        2.3.1 早期诊断
        2.3.2 预测作用
        2.3.3 疗效评估
    2.4 血清CA125 水平在结直肠癌方面的研究
        2.4.1 早期诊断
        2.4.2 预测作用及疗效评估
    2.5 血清CA125 水平在腹膜恶性肿瘤的研究
        2.5.1 腹膜恶性间皮瘤
        2.5.2 原发性腹膜癌
        2.5.3 腹膜粘液性肿瘤
    2.6 总结及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数据资料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3 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测定方法
    3.4 腹膜转移的分期及腹水的评估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两组的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差异比较
    4.2 胃癌腹膜转移与临床病理资料及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4.3 术前血清CA125 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4 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腹水对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
第5章 讨论
    5.1 血清肿瘤标志物
    5.2 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
    5.3 血清CA125 与胃癌腹膜转移的关系
    5.4 腹水与胃癌腹膜转移的关系
    5.5 肿瘤标志物对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的比较
    5.6 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
    5.7 不足及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WWP2通过调控Hippo-YAP信号通路促进胃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细胞系
        2.1.2 组织
        2.1.3 主要设备及仪器
        2.1.4 主要试剂及材料
    2.2 方法
        2.2.1 生信分析
        2.2.2 组织
        2.2.3 细胞培养
        2.2.4 免疫组化染色及分析
        2.2.5 蛋白免疫印迹法实验
        2.2.6 构建合成过表达质粒
        2.2.7 构建合成慢病毒
        2.2.8 细胞铺板
        2.2.9 CCK-8细胞增殖实验
        2.2.10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2.2.11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2.2.12 划痕实验
        2.2.13 蛋白质半衰期实验(cycloheximide,CHX)
        2.2.14 细胞R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
        2.2.15 免疫荧光实验(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IF)
        2.2.16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o-Immunoprecipitation)
        2.2.17 泛素化实验(Ubiquitination experiment)
        2.2.18 裸鼠成瘤实验
        2.2.19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WWP2和LATS1相互作用
    3.2 生物信息学分析示WWP2在胃癌中的高表达与疾病进展及预后差相关
    3.3 IHC和 WB实验验证WWP2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3.4 过表达WWP2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3.5 下调WWP2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3.6 WWP2能调控Hippo通路活性
    3.7 WWP2泛素化降解LATS1蛋白
    3.8 LATS1是介导WWP2促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作用的重要分子
    3.9 干扰WWP2通过调控Hippo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体内生长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WWP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7)聚亮氨酸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直肠癌原位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直肠癌的治疗现状
    2.2 功能性有机高分子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2.1 功能性有机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
        2.2.2 高分子基温敏水凝胶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实验用品
        3.1.1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3.1.2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3.2 mPEG_(45)-PLeu_(17)的合成及材料相关表征
        3.2.1 mPEG_(45)的端位氨基化
        3.2.2 L-Leu NCA的纯化和重结晶
        3.2.3 mPEG_(45)-PLeu的合成
        3.2.4 mPEG_(45)-PLeu的~1H NMR及FT-IR检测
        3.2.5 mPEG_(45)-PLeu的相图
        3.2.6 mPEG_(45)-PLeu的流变学检测
        3.2.7 mPEG_(45)-PLeu的SEM检测
        3.2.8 mPEG_(45)-PLeu的体外降解
    3.3 mPEG_(45)-PLeu_(17)(REG/BMS202)的体内抑瘤实验
        3.3.1 CT26-Luc细胞培养
        3.3.2 小鼠原位直肠癌模型构建
        3.3.3 小鼠体内抗肿瘤实验及肿瘤负荷的检测
        3.3.4 流式细胞术
        3.3.5 ELISA及Western bloting检测
        3.3.6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分析
    3.4 安全性评价
    3.5 数据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mPEG_(45)-PLeu_(17)的合成
    4.2 mPEG_(45)-PLeu_(17)的相图
    4.3 mPEG_(45)-PLeu_(17)的流变学检测
    4.4 mPEG_(45)-PLeu_(17)的微观形貌
    4.5 mPEG_(45)-PLeu_(17)的体外降解性能
    4.6 小鼠原位直肠癌模型构建及体内抑瘤实验
    4.7 流式细胞术结果
    4.8 ELISA结果和WB结果
    4.9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分析
    4.10 安全性评价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A199、CEA、CA724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人群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分类、临床应用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和参与的课题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动态检测对胃癌诊疗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仪器和耗材
    2 研究对象
    3 标本采集与前处理
    4 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测定
    5 结果判断
    6 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指标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三组人群(恶性肿瘤组、良性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比较((?)±s)
    2 胃癌(恶性肿瘤组)不同临床特征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比较((?)±s)
    3 血清CEA、CA724、HSP60、TSGF单项及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青海(西宁)地区大肠癌患者血清中CA242、CA724、CEA单项和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CA242生物半衰期监测大肠癌复发转移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输血对不同ABO血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转复的影响[D]. 刘森.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补肾健脾法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D]. 闫韶花.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自拟济生五草方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瘀毒型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D]. 吴梦雪.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CTCs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meta分析及其与症状体征的关系[D]. 吴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5]血清CA125对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D]. 崔丹丹. 吉林大学, 2021(01)
  • [6]WWP2通过调控Hippo-YAP信号通路促进胃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D]. 邹建萍. 南昌大学, 2021(01)
  • [7]聚亮氨酸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直肠癌原位治疗中的应用[D]. 张怀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8]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A199、CEA、CA724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 胡辛. 山东大学, 2021(12)
  • [9]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动态检测对胃癌诊疗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荣华. 青岛大学, 2019(03)
  • [10]青海(西宁)地区大肠癌患者血清中CA242、CA724、CEA单项和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D]. 李娟. 青海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CA242在监测结直肠癌复发转移中的生物学半衰期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