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罗药业督促控股股东股权受让方披露信息

美罗药业督促控股股东股权受让方披露信息

一、美罗药业促控股股东股权受让方披露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赵俊岭[1](2016)在《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改制公司。受组建的政策强制性以及治理方面的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制约,出于降低制度成本的考量,改制公司大多会出现不同于通常所谓“法定模式”的权利配置。这些做法在实践中时常引发争议,与之有关的诉讼也大量发生。因为法律规定的缺失或模糊以及法理层面认识的不统一,致使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始终存在,这既不利于法制的统一和国企改革的推进,又极易引发群体事件,危及社会稳定。目前,法学界关于改制公司的系统性研究非常薄弱,既有的成果基本上都分散在章程设限股权转让与“人走股清”制度安排的效力以及资本多数决的结果对反对股东是否具有约束力等几个方面,缺乏对改制公司形成机理、约束条件、权利配置特点的详细考察,未能为改制公司的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亟需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公司制度与经济体系的运行高度关联,在公司法制较为发达的英美法区域,公司法与法经济学的语境已深度融合,因此本文即选取科斯法律经济学作为主要分析框架,以产权、交易成本和权利配置理论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本文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首先,根据对三十余家改制公司的实地调查结果总结归纳出改制公司进行特殊权利配置的主要情形并将其类型化;接着选定理论视角和分析论证的主要理论工具;继之对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几种主要情形进行制度分析与效力解析;最后基于改制公司特殊的权利配置格局尝试对改制公司的治理特点进行归纳,并提出制度建构方面的建议。因实践中大量关于权利配置的争议发生在国有股权已经退出、全面私有化的封闭性改制公司之中,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定为产权改革较为彻底的改制有限公司。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共列举七种权利配置的特殊情形并将其类型化。强制性的权利配置包括股权分散、全员持股、国有股比例受限;设置部分权能受限的经营者岗位激励股;带有社会公益性的组织被改制为民办非企业法人而导致产权残缺三种。自治性的权利配置包括以合意或多数决形式限制转股权自由转让;限制特定股东群体的表决权;限制特定股东群体的知情权;创设不同于“法定模式”的公司机关或对公司机关的职权进行重新配置四种。对改制公司的强制性权利配置首先要尽可能维持产权界定的完整性,避免产权的残缺或弱化,减少租值消散,降低制度成本;其次,在改制的产权初始配置方面,要在既有的意识形态等局限条件的约束下争取效率的最大化,尽可能降低社会成本;最后,当产权界定完成后,公权力即应在市场机制面前保持谦抑性,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既有强制性权利配置中不合理之处以及未能充分实现制度目标的部分,应该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制度绩效为依归,对其进行调整或完善。改制公司自治性的权利配置很多时候是以限制部分股东权利的形式出现,对其效力的认定在立法上应当包容,在裁判上应当宽容。在封闭公司的领域,无论立法还是司法的层面,都应坚决摈弃管制主义的理念与做法,尽量赋予公司参与者更大的制度选择自由。本文主张应当充分拓展公司自治的空间,尊重公司股东基于私法自治的合意结果,进而尽量维持改制公司自治性权利配置的效力。于改制公司权利配置而言,除涉及股东寻求内外部救济的工具性权利不得以多数决形式予以剥夺外,其余权利皆可重新配置,而对异议股东的保护就是赋予其以公平价格退出公司的权利。基于改制公司特殊的权利配置格局以及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体制特征,改制公司普遍具有产权残缺、受传统单位制度影响较大以及延续党政权力运作机制的治理特点,这些特点与建基于西方宪政理论之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不能完全契合,因此,我国改制公司的治理远较普通的公司复杂。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导致对与商事主体和商事行为有关的制度需求日渐增大,应增加这些方面的制度供给。在与之有关的制度建构中,保障封闭公司股东公平退出的公力救济机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主张,我国封闭公司的立法应充分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除涉及公司法人格独立、有限责任以及较大负外部性的行为以外,皆可交由公司自治;如果有公司参与者对多数决形成的制度安排持有异议且无法以合意的方式解决,则其可循退出权的公力救济途径退出公司。

徐旭曼[2](2014)在《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混合型管理层收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方管理层收购中,管理层直接参与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全过程,分享全部收益和所有风险,极利于减少代理成本和提高企业价值;但在中国特色的管理层收购中,管理层只收购目标公司部分股权,不一定能降低代理成本,反而会凸显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为了对中国特色的管理层收购进行深入探索,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对混合型管理层收购(即目标公司管理层联合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共同发起对目标公司的收购)展开研究,在丰富管理层收购相关理论的同时,也为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顺利实施和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在对管理层收购相关的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深入剖析混合型管理层收购。分析表明,不同背景、不同模式的管理层收购会导致不同的公司治理及其表现不一的公司治理缺陷问题。在中国背景下,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更有优势,但也存在缺陷,需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机制,使其实现更好的效果。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描述本文的研究背景,说明本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最后说明本文的贡献和不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别从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假说、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情况两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三章为理论基础。首先,对管理层收购和公司治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其次,阐述管理层收购及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最后,说明混合型管理层收购研究与理论之间的关联关系。第四章为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分析。首先,介绍目前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盈余操纵、收购价格不合理、资金来源不规范、高派现倾向和经营风险加大等。其次,从政府治理和公司内部治理两方面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三,论证混合型管理层收购可以通过形成股权制衡、构建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改善公司治理,弥补单纯型MBO存在的不足。最后,说明混合型管理层收购的其他优势。第五章为案例研究。选取TCL集团和美罗药业两个典型案例,就股权结构、盈余管理行为、会计绩效、在职消费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验证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总结出该模式的优势与不足。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司治理,但仍有缺陷。并针对混合型管理层收购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健全定价机制、完善筛选机制、优化股权结构设计、加强信息披露和动态监管、强化政府治理五个建议。本文利用规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混合型管理层收购进行研究,旨在发现混合型管理层收购的优势与不足,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本文选题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视角新颖。本文从公司治理视角对混合型管理层收购进行研究,分析其实施情况,总结其优势与不足,为管理层收购的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视角。第二,本文对TCL集团和美罗药业的案例研究,验证了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丰富了管理层收购案例研究素材。本文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第一,由于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高,难以获得管理层收购更加具体的信息,本文只能利用有限的数据结合媒体披露的信息和上市公司的公告进行分析,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文对混合型管理层收购论证的全面性和深入性。第二,混合型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实践较少,只能运用规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探讨,未能采用实证研究对混合型管理层收购进行更好的论证,所得到的结论难免会有些疏漏。

刘晖[3](2012)在《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97年我国第一例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大众公用出现至今,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已经经历了过渡和发展的阶段。我国经济学家对于是否适宜在中国,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大规模实施管理层收购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支持者(王巍、钟伟,2003)认为现阶段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改善国有股一股独大、所有者虚置所带来的问题,拓宽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渠道;二是通过明晰产权,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激励,可以充分激发企业家的才能与热情,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三是有利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反对者(刘纪鹏、朗咸平,2004)则认为:一是我国国有企业在实施管理层收购时资产转让价格偏低,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管理层实施收购的资金来源不明,存在违规、违法的现象;三是管理层收购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可能会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损害相关利益主体,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虽然现阶段在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不规范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层收购和国有资产流失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能就此全盘否定管理层收购这种方式。作为一种企业并购制度创新,管理层收购在国外发达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如英国),尤其是在有效解决企业代理成本、完善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有效的监管措施将使管理层收购这种方式在促进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管理层收购事件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现状以及中外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差异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MBO的过程中存在定价不合理、融资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全面等诸多问题,极有可能产生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本文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对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管理层收购事件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最后本文从股利政策和关联交易两方面对上市公司MBO前后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五个结论:第一、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当年及前一年均存在人为调减盈余的行为,在完成收购后的第二年存在人为调增盈余的行为。在管理层收购前后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说明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存在明显的财富转移效应。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收购前一年实施盈余管理就是为了降低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成本。而我国现有的制度缺陷,机构投资者的缺失,以及中小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均为管理层在实施收购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二、实施MBO后,上市公司的规模显着扩大,盈利能力显着降低,但总体绩效没有发生显着变化。上市公司的规模扩大并不是由于公司盈利能力增强使得公司的留存收益增加所致,而是由于上市公司增加了向银行借款以及规模扩大引起的经营负债的增长导致的。但上市公司规模扩张的同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规模效益,反而使得收购后的营业成本率和管理费用率大幅上涨,公司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显着下降。第三、上市公司在实施MBO前后均存在过度派现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管理层实施收购的前一年至后一年尤为突出。上市公司在实施MBO前后的过度派现行为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利用控制权实施过度盈余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上市公司在实施MBO前过度派现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在收购当年及随后一年过度派现,可以为管理层筹集资金偿还实施MBO的借款。上市公司MBO前后的过度派现行为不仅增加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和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第四、实施MBO后,上市公司平均的关联交易金额均高于管理层收购前,并且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与盈余管理程度的相关性显着。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平均的关联方销售与采购金额、关联方出售与收购资产金额以及关联方担保金额在收购后均高于收购前的金额,并且在关联交易中普遍存在协议定价而不是市场定价的现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额度与实施盈余管理的程度的相关性显着。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关联方的销售与采购、产权交易以及租赁行为均显着提高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第五、制度与监管的双重缺失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动机发生变异,收购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倾向于追求公司的控制权收益。我国现有的MBO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监管不到位,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MBO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上市公司的股权,但是巨额的收购资金以及有限的融资渠道使得管理层不得不违规运作或者通过民间借贷融资。实施收购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反而迫于偿债压力,更倾向于以牺牲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其它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追求控制权收益。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动机发生变异的原因。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分析入手,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对国内外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收购动因、定价方式、融资模式、退出渠道等关键环节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行为特征,构建我国现有的制度体系与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收购的动机并不是企业存在潜在的效率提升的空间,而是可以低价购买上市公司的股权。第二、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层收购事件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现有的关于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并没有考虑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且现有研究对上市公司MBO过程中是否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意见分歧较大。鉴于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对上市公司的会计利润和相关财务数据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上市公司MBO的绩效研究。为更加客观真实地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进行分析,本文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后,将基于权责发生制的传统财务指标与基于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指标相结合,构建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从规模、盈余质量、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六方面选取19个指标,其中包括6个与现金流量相关的财务指标用以反映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和偿债能力,以便更加真实的反映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事件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第三、本文深度剖析了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后绩效变化不显着的原因,并从实施MBO前后存在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解释。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绩效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实施MBO后上市公司的规模、盈余质量、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变化,发现实施MBO后,上市公司规模扩张的同时,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显着降低。为了探寻实施MBO的上市公司总体经营绩效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本文对上市公司MBO前后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实施MBO后,上市公司存在过度分红及频繁的关联交易的行为,这些行为增加了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和风险,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实施MBO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变化不显着的原因,并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结论,即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实施收购是为了低价购买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后,迫于偿债压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倾向于追求控制权收益。由于企业绩效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本人的能力有限,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时间短、样本少,本文没有考虑行业差异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二是在本文的研究区间,虽然中国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但管理层所持上市公司股份并未解除限售,因此,本文未考虑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三是在本文研究区间内,中国会计制度发生多次调整,尤其是2006年2月15日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实施,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产生一定影响,本文没有全面系统的分析会计政策变化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只是根据会计政策的变化对本文实证研究模型中采用的财务指标进行了修正;四是在实证研究中,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非财务指标的选取标准、量化以及数据的收集存在诸多困难,企业之间非财务指标绩效评价可比性较差,因此,在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全部采用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未采用非财务指标,这可能在一定程度影响本文对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客观性。

刘志杰[4](2009)在《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股权定价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企业跨国并购活动风起云涌。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兑现加入WTO承诺的需要,自2001年起,中国政府放松了对外资开放领域的限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法律法规。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开始大举并购国有企业。特别是2005年股权分置制度改革以来,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特别是并购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优质大型国有企业的行动更加踊跃。并购必然涉及定价的问题。在引入外资的过程中,确定合理的股权价格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国有企业产权交易不健全、涉及股权定价的政策法规相对滞后和模糊,这使得外资并购国有股权的定价活动十分杂乱。另外,国有企业的特殊背景和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还往往导致定价过程掺杂着一些非价格因素,国有企业经理层、地方政府、中介机构、外商等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外资并购事件不断增多,外资并购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在转让过程中国有股权是否存在流失的讨论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人提出“引资贱卖国有资产论”,认为外资在参股时严重低估了国有股权的价值和发展潜力,出现了国有股权转让价格偏低的现象。但也有人提出“贱卖有理论”,理由之一是,外资具有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这些“战略投资者”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制,理由之二是,好西瓜不舍得卖,等到西瓜坏了才出手就更不值钱了,即“好西瓜鲜卖论”。可见,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股权定价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问题。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在外资并购中,国有资产是否被贱卖?国有股权应该如何科学定价?如何体现公允价值和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等等。本文沿着“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现状描述→问卷调查分析→实证分析→理论分析→定价模型构建→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对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股权定价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了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统计分析、计量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博弈分析、SWOT分析、经济学分析等规范研究方法,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本文的结构安排。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着重评价国内外有关并购动因与绩效、并购中目标公司定价方法、国有股权定价以及外资并购等方面的代表性文献,并指出现有文献的不足。第三章是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股权定价方法的比较与评价。论文比较分析了三种国际上常见的股权估价方法,即资产价值法、市场比较法和收益贴现法。在我国,国有股权并购价格曾先后采取了资产法和市场法。论文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阐述了当前我国国有股权定价方法的不足,并提出选择国有股权定价方法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本文认为,国有股权转让定价的“市场化”是一个方向,在现阶段,只能尽可能的提高“市场化”程度,而不能完全“市场化”;股权价值是资产价值、市场反应和收益水平三方面的综合体现;定价时还要考虑各种定性因素的影响。第四章是外资并购中影响国有股权定价的财务因素分析。首先,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对影响国有股权定价的财务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经过浓缩和提炼,得到7个影响因子,即成长因子、负债因子、市场评价因子、长期资产管理因子等。论文初步建立了外资并购中影响国有股权定价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运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显着性检验,从中找出影响国有股权定价的3个关键因子,依次是市场评价因子、成长因子和负债因子。最后,构建了外资并购中国有股权定价的财务估价模型。第五章是外资并购中影响国有股权定价的非财务因素分析。首先,阐述了外资并购中各参与方(包括国有企业、外资、政府、国有企业管理层等)的行为动机。其次,应用SWOT工具分析了国有企业在外资并购中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然后,基于博弈理论,建立外资方与国有企业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揭示双方的博弈以及其他各方(包括政府、国有企业管理层等)的参与与国有股权价格确定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外资并购中影响国有股权定价的非财务因素。第六章是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股权定价模型的构建。在第3、4、5章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确定国有股权并购价格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国有股权的并购交易价格由两部分构成,即国有股权的财务价值和并购方愿意支付的并购协同溢价。国有股权的财务价值是由企业的市场评价、收益能力及资产负债状况综合决定的。并购方愿意支付的并购协同溢价取决于国有企业的资源、产业地位、发展前景以及并购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等非财务因素。采取层次分析法可以确定各项非财务因素的权重,进而确立定价模型的最终形式。第七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论文归纳和阐述了得出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对国有企业、监管部门及其他方面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论文认为,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股东要认真分析外资的动机和需求,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外资并购中争取到有利于自身的并购价格。监管部门应尽快引入国有股权的价格发现机制,完善外资并购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立法以规范政府行为。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揭示了外资并购中影响国有股权定价的财务因素,并建立了财务估价模型;(2)分析了外资并购中影响国有股权定价的非财务因素,并明确了其权重的确定方法;(3)将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引入了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股权定价问题的研究中;(4)构建了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股权的定价模型。论文的研究局限性主要在于:(1)由于资料收集困难,实证分析部分只研究了上市公司的情况,没有将非上市公司纳入实证研究对象,另外,调查问卷和实证分析的样本数不太大;(2)受资料所限,论文中的案例剖析尚不够深入,没有结合典型案例对并购双方谈判细节、国有股权并购价格的形成过程等问题展开具体讨论;(3)由于本人水平和能力有限,没有对外资并购国有股权的内在动因、行为效果、定价机制、并购价格的决定过程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权春华[5](2008)在《我国管理层收购典型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已有多家企业的国有产权直接或间接实现了管理层收购。管理层收购成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实现形式。这种形式充分调动了企业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的经营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大大加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经济环境尚不发达、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有关管理层收购的实施还缺乏法规和制度依据,使得企业的国有产权在实施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在定价、融资等方面出现了诸多争议,在事实上也造成部分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给国家造成一定的损失。本文阐述了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研究了国内外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和发展历程。回顾和分析了我国实施MBO的基本经历。通过对国内已实施管理层收购的5家典型案例剖析,总结归纳出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单纯管理层—开放—直接模式、单纯管理层—隐蔽—曲折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典型模式,分析讨论了备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现监管、开放、股权三环节的监管—开放—自然人股权MBO模式,以实现MBO的公平、公正、公开、效益和市场五原则。在坚持MBO主体性的基础上,构建监管、开放、股权三环节。最后,为贯彻和实施监管—开放—自然人股权MBO模式,提出了舰范我国管理层收购行为的建议和对策,并对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刘燕[6](2008)在《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借鉴西方国家管理层收购研究的基本方法,紧紧围绕着管理层收购三个核心问题(定价机制、财富效应和治理效应),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索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一般性规律。在“国企改革”和“国资流失”的双重背景下,本文揭示了处于转轨经济中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发生的外部制度条件和内在诱因,探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价格的决定机制和影响因素,度量和解释了管理层收购短期、长期的股东财富效应和业绩变化,并直接和间接地检验了管理层收购的治理效应,最后紧扣本论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规范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政策建议。管理层收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源于英国,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包括发展中的中国。所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管理层收购更多的是一种改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价值的公司战略,而发生在我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则深深地打上了“改革”的烙印,导致管理层收购在我国表现出了诸多特有的特征。本论文为这些特征提供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分析框架。笔者认为,研究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首先就必须要认识我国管理收购的制度背景和典型案例。伴随着管理层收购制度的变化,我国管理层收购经历了从“盛赞”到“批判”的过程,且管理层收购的具体形式也屡有创新、变换不断。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国有资本在竞争性行业中的退出;微观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建立以产权清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就是在这样不断推进和深化的宏观和微观改革下的产物。可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在经历了初期的热烈追捧之后,渐渐被人们认为是上市公司管理层侵占国有资产的有利途径,批判如潮,法令随之不断调整,政府甚至一度禁止了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但在私利的驱动下,还是有诸多上市公司采取了“曲线”MBO形式,避开了法律的壁垒,譬如:利用职工持股会名义(现已禁止)来收购;对第一大股东的分割瓦解;对目标公司母公司控制权的收购;分多次逐步收购股权等等。在收集了中国上市公司已发生的全部MBO案例的基础之上,本论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做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1、定价机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而言,收购价格是问题的核心之一,因为诸多对于“国资流失”的指责都来自于管理层收购价格的偏低。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选择每股净资产为定价基准,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调整账面资产、利润,从而得到有利于自己的收购价格;以每股净资产作为定价基准,价格形成绕开了市场竞争,使得“合谋”成为可能;以每股净资产作为定价基准,不能反映出管理层在MBO之后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价值,也不能反映出公司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从理论模型分析来看,如果管理层在收购之前掌握公司的控制权越大,那么其操纵公司会计信息的可能性也越大,管理层收购的价格就会偏低;而如果管理层收购的标的股权越大,那么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标的的估值期望就越高,导致管理层收购价格的提高;在动态情况下,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是被预期(甚至是被安排的)的,那么在收购前管理层对上市公司资源的累积、盈利能力的积聚都倾向于一个较低水平的安排,因为这可以带来管理层收购价格的降低。对现有的中国上市公司直接管理层收购样本的实证分析支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2、财富效应。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管理层收购必然会引致市场股价的波动,这为从股价来理解管理层收购提供了可能,而这一直也是西方文献研究管理层收购的典型方法,且他们普遍认为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是来自于MBO对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降低、约束机制的加强和税收挡板效应。具体到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其产权不清、所有者虚置增加了企业的代理成本,而且过长的委托代理链条,增加了利益分享的主体,并导致监督无力,通过实施管理层收购可以明晰产权,实现管理者和所有者统一,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国有上市公司普遍缺乏约束激励机制,管理者的贡献与收入不成比例,难以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MBO的实施能使管理层的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一致,使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财富。本论文分别从市场短期、长期两个角度来计量管理层收购给中国上市公司股东带来的财富效应。从结果来看,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首次宣告日前一个月内财富效应会比较明显,而临近宣告日和随后的一个月,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从长期的计算结果来看,在首次宣告后的三个月内有明显的正的财富效应,而随后便不再明显。更进一步从财务业绩指标来看,管理层收购的业绩在收购之后反而出现下滑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异化的管理层收购目的(官员“下海”)、不成熟的管理层收购市场和残缺的管理层收购融资体系都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3、治理效应。无论中外,管理层收购的本质都是改变公司所有权、控制权结构以达到改善公司治理质量的目的。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弊端的分析已浩如烟海,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观点便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内部人”控制问题,导致公司治理混乱,业绩低迷,管理层收购被认为有助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有助于公司股东、管理者利益的统一,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本论文最后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治理效应,发现管理层收购并没有对上市公司管理费用率有明显的影响,也没有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有显着影响,因此,本文认为管理层收购并没有改善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从全文的研究结论来看,基于“改革”目的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并没有表现出与西方国家类似的市场反应、业绩改善和治理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市场环境的不成熟导致了收购定价形成不透明、有失公允;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导致管理层收购过程的异化;企业家市场的缺失导致管理层收购的重要一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无法得到恰当的资源配置,管理层收购不过成为了官员“下海”的渠道。管理层收购并没有改变收购前后上市公司的根本矛盾,在各方面配套法规、市场制度都不健全的情况下,管理层收购不过成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人掏空上市公司,侵占国有资财的另一途径。对于如何去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来规范我国管理层收购,政府、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已有太多的讨论。紧扣本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笔者提出五个政策建议:规范中国上市公司MBO定价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明确中国上市公司MBO的目的,加强对管理层收购的法制建设;发展健全的资本市场,拓宽中国上市公司MBO的融资渠道;强化审计智能,加强对中国上市公司MBO全过程的监督;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建立一个成熟的高级经理人市场。虽然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关文献已层出不穷。本论文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利用可搜寻到的全部中国上市公司MBO的样本,做了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相对于既有的研究,本论文的创新之处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本论文在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制度背景、典型模式的回顾分析基础之上,认为在市场缺位下形成的控股权转让价格是我国MBO问题的核心,从理论上分析了管理层收购价格的决定机制,并实证研究了影响MBO的因素。第二、在“国企改革”和“国资流失”的双重背景下,在监管手段和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具体形式屡有创新。本论文对逐一辨别各种管理收购的形式,并具体分析了直接和间接(曲线)管理层收购给股东带来的财富效应是否具有显着差异。第三、在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下,MBO是改变公司所有权、控制权结构,藉以拓展公司发展的管理瓶颈,提升公司价值有效途径。本论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严格地实证检验了MBO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发现我国管理层收购并没有显着改变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并做出恰当的解释。限于研究样本和笔者研究能力的束缚,本论文仅从MBO价格决定、财富效应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给予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随着时间和事件的发展,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本论文进行改进并做进一步研究:第一、本论文更多的是考察管理层收购价格及其实施效果,并没有回答在中国什么样的上市公司倾向于发生管理层收购。随着MBO在中国的不断进展,我们有必要清楚认识那些发生管理层收购企业的典型特征,是那些政府主导型的企业?管理层主导型的企业?还是股东主导型的企业?第二、我国管理层收购对上市公司生产效率的研究。如同第二章文献部分所述,依靠资本市场证券价格的财富效应研究,和依靠上市公司会计业绩的研究,他们本身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显然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回答MBO到底是否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增加股东财富呢?基于上市公司生产效率的研究将更进一步增强研究结论的稳健性(Robust)。第三、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西方文献非常重视MBO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作用,甚至认为企业家精神在企业中的束缚是导致MBO的根源,也是MBO后企业业绩提高的源泉。本论文并没有对于我国上市公司MBO中企业家精神展开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屈婕[7](2007)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管理层收购(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在我国,管理层收购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上市公司开始实施MBO后,其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障碍、风险等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成为研究重点,特别是由它引起的相关者利益之争成为了焦点。MBO在国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并购手段,而在中国则兼具国企改革和财富的双重光芒,管理层收购是以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为背景引入的,政府希望通过“减持”国有股份来实现“国退民进”。但MBO在具体实施中出现很多与财务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定价问题,直接影响到管理层收购是否公平、公正,是否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管理层收购核心问题之一——定价问题已成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MBO相关法规的焦点问题。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MBO定价机制进行全面的研究,为相关法规的完善提供参考,以加快我国完善管理层收购定价机制的步伐。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管理层收购的研究背景、国内外与之有关的研究现状、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管理层收购概述部分,阐述了管理层收购的概念、MBO的兴起与发展。分析了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动因和适合实施MBO的企业条件,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收购动因并不合理,而且也不是任何企业都适合实施MBO的。只有在充分的理由下对适合的企业进行MBO,才能满足转让方和受让方的利益要求,达到MBO的预期效果。接下来介绍了MBO实施的流程,并且说明了整个流程中的核心是定价问题;第三部分分析了管理层收购目标企业定价的影响因素。我国的特殊国情导致MBO的参与者、企业价值评估和博弈双方所处谈判地位直接影响目标企业的转让价格,若想建立公平合理的定价机制,需要从调整这些影响因素入手;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现状和对比我国定价现状和美国定价机制,提出我国MBO定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针对上文提出的MBO定价影响因素和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给出一系列完善定价机制的建议。

刘姗[8](2007)在《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是现代公司治理与公司金融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控制权转移定价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而控制权溢价更是决定双方利益的关键。衡量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水平、探讨什么因素对其产生影响,是研究控制权转让定价问题的基础,也为准确评估转让定价提供科学依据。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溢价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本文选择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基于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回顾,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2004和2005年公布转让价格的87宗控制权转让交易作为研究样本,在Dyck and Zingales(2004)溢价估值模型基础上进行调整,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统计分析得出影响控制权转让溢价的因素。通过研究,本文主要结论是:1.我国目前国有股控制权转让中的每股转让溢价率平均为32.4%,溢价约为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的7.2%。2.从回归方程来看,出让方以下六个重要因素对控制权溢价有显着影响。(1)交易前出让方发生财务困难,将降低转让的总溢价率;(2)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越低,受让方获得总溢价率越高,这与我国的市场环境有关;(3)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越高,受让方收购成本越高,获得溢价越低;(4)较高的总负债率产生较高的溢价率;(5)流通股股权比例越高,控制权溢价越低。根据结论,结合我国市场现状,本文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解释,并在结尾对本文的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说明。

田陈圣[9](2007)在《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防范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管理层收购(MBO)于20世纪末期引入我国以来,作为明晰产权、强化企业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在资本市场得到广泛运用。我国管理层收购大量涉及国有资产,其实质是对国有资产的一种处置手段和对经营者持股的一种深化。在管理层收购实际运作中,由于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管理层收购的定价机制、信息披露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以及存在着市场不规范、内部人控制以及暗箱操作等问题,导致了部分管理层人员通过操纵企业利润等方式低价收购国有产权,引发了国有资产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基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善股权结构等方面的要求,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引入管理层收购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当前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存在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根源在于政策上的缺陷和法律法规的不足,应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来解决。围绕上述基本命题,本文分四章进行了论述:第一章: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和特征。本章在总结国外、国内关于管理层收购的概念的基础上对管理层收购的概念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同时,从管理层收购的主体、客体、目的等方面入手,分析了管理层收购的法律特征,对管理层收购的法律特征从理论层面上进行了探讨;从我国管理层收购实践中的股权结构、收购主体、收购对象和政府态度的角度,分析了管理层收购的国情特征,对管理层收购的国情特征从实践层面上进行了探讨。第二章: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情形。本章以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为基础,从管理层收购中的各方参与主体的诸种违规操作行为和出让价格的角度,总结了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情形。第三章: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本章以政策上的缺陷和立法上的漏洞为切入点,剖析了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经济法框架体系下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本章运用经济法的两种基本调整手段即宏观调控手段和市场规制手段,从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管理法两大方面,对构建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防范机制提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的保护有所裨益。

何江淮[10](2006)在《我国上市公司MBO主要特征及财务绩效实证分析》文中指出管理层收购(MBO)在中国已有近十年的发展历史。它一度被认为是部分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降低代理成本、明晰产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和提高经营绩效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我国MBO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遭遇到很多困难,以至于到2005年4月中央政府暂时叫停了国内上市公司的有关MBO活动。 本文在系统阐述MBO的定义、理论、模式、动因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1997年~2004年之间进行MBO的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SPSS统计软件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技术,对MBO实施过程的行为特征及财务绩效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进而通过我国上市公司MBO的若干主要特征,探讨其形成原因及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阐述了MBO的定义、模式、成功要素等内容,归纳了有关MBO现象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国内外MBO实践进展情况和国内学者对MBO的主要争议。 二、上市公司MBO主要特征分析。围绕MBO实施过程中的折价收购、融资结构、信息披露与监管以及MBO后的行为模式等重要问题展开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给予佐证。其中折价收购部分采用了35个有效样本的有效数据,深入分析了折价和融资中的违规性质及其与市场化程度、法规健全性、信息不对称、协议收购等的内在联系。 三、上市公司MBO财务绩效变化分析。采用了上市MBO公司42个有效样本的有效数据。以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每股收益等12项指标来衡量,并与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做比较,表明我国上市公司MBO整体上基本没有达到政策和市场所预期的发展状态。 四、针对实证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如采用市场估值模型或国际通行方式对MBO目标企业进行定价、改革开放MBO融资渠道、完善MBO信息披露机制、改变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提名方式、加强MBO制度监管和建立中小投资者论坛等措施,保障和推动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我国中小国有企业早日实现经营体制的改革和经营效率的提升,促进MBO的发展。

二、美罗药业促控股股东股权受让方披露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罗药业促控股股东股权受让方披露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框架
第一章 改制公司及其权利配置的特点与成因
    第一节 改制公司的界定
        一、国企改革历程考察基础上的改制公司界定
        二、改制公司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类型化分析
        一、独特的改制公司权利配置
        二、类型化分析
    第三节 基于产权效率的原因分析
        一、国有企业产权模糊
        二、国企改制与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经济逻辑
第二章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视角的选择
        一、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
        二、法经济学理论框架
    第二节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效力判定
        一、现有理论的介绍与评析
        二、改制公司权利配置效力判定的路径建构
第三章 改制公司的强制性权利配置
    第一节 改制公司的股权结构问题
        一、改制公司独特股权结构的由来与争议
        二、改制公司股权结构的形成机理与治理效率
        三、对未来国企改革的启示
    第二节 改制公司激励股的设置
        一、改制公司激励股设置现状与制度绩效
        二、激励股设置的理论基础与权利构造
        三、对未来改革的启示
    第三节 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法律规制
        一、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规制困境
        二、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产权效率
        三、基于制度选择的规制重构
第四章 改制公司的自治性权利配置
    第一节 改制公司转股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一、改制公司对股权转让自由的限制
        二、司法裁判的困惑与理论上的争议
        三、改制公司转股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第二节 改制公司股东表决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一、改制公司表决权的特殊配置
        二、实践与理论上的争议
        三、改制公司股东表决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第三节 改制公司股东知情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一、改制公司对特定股东群体知情权的剥夺
        二、改制公司股东知情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三、股东知情权行使的法律限制与公司自治
    第四节 改制公司机关创设与职权重新配置的效力解析
        一、改制公司机关创设与职权重新配置的争议
        二、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公司机关设置
        三、公司机关职权配置的效力探讨
第五章 改制公司的治理路径
    第一节 改制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
        一、党政权力运行机制的延续
        二、单位制度的深远影响
        三、“产权残缺”现象的普遍存在
    第二节 制度建构
        一、丰富商事主体的制度供给
        二、拓展公司的自治空间
        三、商事裁判独立与商事裁判理念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混合型管理层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贡献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假说
        2.1.1 国外相关理论假说
        2.1.2 国内相关研究思路
    2.2 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2.2.1 国外MBO绩效实证研究
        2.2.2 国内MBO绩效实证研究
    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3. 理论基础
    3.1 管理层收购及公司治理相关概念
        3.1.1 管理层收购的相关概念
        3.1.2 公司治理相关的概念
    3.2 管理层收购及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代理成本理论
        3.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4 股权制衡理论
        3.2.5 人力资本理论
    3.3 小结
4. 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分析
    4.1 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
        4.1.1 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的特征
        4.1.2 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的优势
    4.2 管理层收购现状分析
        4.2.1 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
        4.2.2 管理层收购存在问题的原因
        4.2.3 小结
    4.3 总结
5. 案例分析
    5.1 选择TCL集团、美罗药业的原因
    5.2 TCL集团案例分析
        5.2.1 公司简介与MBO过程
        5.2.2 股权结构分析
        5.2.3 战略投资者情况分析
        5.2.4 现金分红情况分析
        5.2.5 小结
    5.3 美罗药业案例分析
        5.3.1 公司简介与MBO过程
        5.3.2 股权结构分析
        5.3.3 资金来源分析
        5.3.4 盈余管理与代理成本分析
        5.3.5 经营情况分析
        5.3.6 小结
    5.4 结论与启示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3)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MBO的相关概述
        1.1.2 基于MBO盈余管理的相关概述
        1.1.3 MBO在国外的产生和发展
        1.1.4 MBO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1.1.5 相关概念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的结构安排和研究内容
        1.4.1 本文的结构安排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MBO绩效的相关理论研究
        2.1.1 代理成本说
        2.1.2 防御剥夺说
        2.1.3 企业家精神说
        2.1.4 财富转移论
        2.1.5 MBO绩效理论的评价
    2.2 国内关于MBO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关于MBO的研究综述
        2.3.1 MBO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2.3.2 MBO与股东财富的实证研究
        2.3.3 MBO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2.4 评价与启示
3 管理层收购中外比较分析
    3.1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现状
        3.1.1 中国实施MBO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情况
        3.1.2 中国实施MBO上市公司的资产及所有者权益情况
        3.1.3 中国上市公司实施MBO的收购主体情况
        3.1.4 中国上市公司实施MBO的交易类型情况
        3.1.5 中国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权情况
        3.1.6 中国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控制权情况
    3.2 管理层收购的中外比较及差异
        3.2.1 管理层收购的动因分析
        3.2.2 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模式分析
        3.2.3 管理层收购的定价模式分析
        3.2.4 管理层收购的目标公司分析
        3.2.5 管理层收购的股权比例分析
        3.2.6 管理层收购融资的退出渠道分析
        3.2.7 中外企业管理层收购差异的评价
    3.3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行为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4.1 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选择
        4.1.1 盈余管理常用计量方法简述
        4.1.2 应计利润分离法相关模型的比较分析
        4.1.3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选择
        4.1.4 会计政策变化对盈余数据的影响及调整
    4.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2.1 样本选取
        4.2.2 配对样本选取
        4.2.3 数据来源
    4.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3.1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年度及行业分布
        4.3.2 上市公司MBO前后财务状况描述性统计
        4.3.3 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的差异性检验
    4.4 修正的琼斯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
        4.4.1 应计利润总额的计量
        4.4.2 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检验
        4.4.3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的估计与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分析
    5.1 企业绩效评价概述
        5.1.1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现状
        5.1.2 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现状
        5.1.3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因子分析法的相关概述
        5.2.1 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5.2.2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5.3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5.4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1 上市公司MBO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5.4.2 基于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指标比较分析
        5.4.3 上市公司MBO绩效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5.5 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MBO绩效的评价
        5.5.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5.2 上市公司MBO绩效分析的实证结果
    5.6 上市公司MBO综合绩效分析
        5.6.1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绩效综合得分描述性统计
        5.6.2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绩效综合得分排名
        5.6.3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绩效变化趋势分析
        5.6.4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因子年度分值及其方差检验
    5.7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绩效变化的进一步分析
        5.7.1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规模变化分析
        5.7.2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盈利能力变化分析
        5.7.3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运营能力和盈余质量变化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上市公司MBO过度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6.1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分析
        6.1.1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
        6.1.2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与A股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比较
        6.1.3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过度派现行为分析
        6.1.4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过度派现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6.2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分析
        6.2.1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关联方销售与采购情况分析
        6.2.2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关联方出售与收购资产情况分析
        6.2.3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关联方担保情况分析
        6.2.4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关联方租赁情况分析
        6.2.5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关联方资产或股权置换情况分析
        6.2.6 实施MBO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6.2.7 实施MBO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政策建议
    7.4 本文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股权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文的结构与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的研究
        2.1.1 并购动因研究
        2.1.2 并购绩效研究
    2.2 并购中目标公司定价方法的研究
    2.3 有关国有股权定价的研究
    2.4 有关外资并购的研究
    2.5 现有文献评价
    2.6 小结
3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股权定价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3.1 目标企业股权定价方法及其比较
        3.1.1 资产价值法
        3.1.2 市场比较法
        3.1.3 收益贴现法
        3.1.4 不同定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3.2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股权定价的现状分析
        3.2.1 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问题概述
        3.2.2 外资并购国有股权定价问题现状
        3.2.3 关于外资并购国有股权定价的一项调查
    3.3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股权定价方法的选择
        3.3.1 当前国有股权定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3.3.2 国有股权定价方法的选择
    3.4 小结
4 外资并购中影响国有股权定价的财务因素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1.2 指标选取
    4.2 并购价格的描述统计分析
    4.3 因子分析
        4.3.1 数据处理
        4.3.2 因子分析
        4.3.3 Z 分值的描述统计分析
        4.3.4 对因子分析结果的解释
    4.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4.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解释
    4.5 小结
5 外资并购中影响国有股权定价的非财务因素分析
    5.1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各参与方的行为动机分析
        5.1.1 国有企业寻求外资并购的动机分析
        5.1.2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动机分析
        5.1.3 国有企业管理层在外资并购中的行为动机分析
        5.1.4 政府参与国有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5.2 国有企业在外资并购中的竞争地位分析
        5.2.1 国有企业内部特征分析
        5.2.2 国有企业外部特征分析
    5.3 外资并购中国有股权定价的讨价还价分析
        5.3.1 完全信息下国有股权定价的博弈分析
        5.3.2 不完全信息下国有股权定价的博弈分析
        5.3.3 其他参与者对讨价还价博弈的影响
    5.4 影响国有股权交易价格的非财务因素
    5.5 小结
6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股权定价模型的构建
    6.1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股权定价模型的提出
    6.2 定价模型中非财务指标权重的计算
    6.3 定价模型的确定
    6.4 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对国有企业及国有股东的建议
        7.2.2 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7.2.3 其它建议
    7.3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7.3.1 研究局限
        7.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情况统计表
附录2 外资并购中国有股权溢价率情况统计表
附录3 标准化处理后的样本数据
附录4 调查问卷
附录5 专家打分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我国管理层收购典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 管理层收购文献综述
    2.1 外国理论研究综述
        2.1.1 效率提高派的观点
        2.1.2 财富转移派的观点
        2.1.3 小结
    2.2 外国实证研究综述
        2.2.1 对收购前企业的财务特性的研究
        2.2.2 对收购后企业治理机制变化的研究
        2.2.3 对管理层收购的绩效变化情况的研究
    2.3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2.3.1 支持管理层收购的理论
        2.3.2 反对管理层收购的理论
        2.3.3 小结
    2.4 国内实证研究综述
3 管理层收购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3.1 管理层收购及分类
        3.1.1 管理层收购概念
        3.1.2 管理层收购分类
    3.2 外国管理层收购发展历程
        3.2.1 酝酿与诞生
        3.2.2 尝试与实施
        3.2.3 初创与形成
        3.2.4 发展与完善
    3.3 我国管理层收购发展历程
        3.3.1 酝酿与形成
        3.3.2 发展中的管理层收购
4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典型模式研究
    4.1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概况
        4.1.1 我国上市公司MBO总资产分析
        4.1.2 我国上市公司MBO股本分析
        4.1.3 我国上市公司MBO地域性分析
        4.1.4 我国上市公司MBO交易情况分析
    4.2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实证研究
        4.2.1 曲线管理层收购概况
        4.2.2 曲线管理层收购典型案例分析
    4.3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典型模式研究
        4.3.1 MBO典型模式基本分类
        4.3.2 MBO典型模式特点分析
5 监管—开放—自然人股权MBO模式
    5.1 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所面临问题
        5.1.1 主体问题
        5.1.2 财务问题
        5.1.3 信息披露及监管方面的问题
    5.2 监管—开放—自然人股权模式研究
        5.2.1 监管—开放—自然人股权模式的提出
        5.2.2 监管—开放—自然人股权模式的基本内涵
        5.2.3 监管—开放—自然人股权模式的特点
        5.2.4 监管—开放—自然人股权模式实施条件
    5.3 规范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建议及对策
        5.3.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5.3.2 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
        5.3.3 要确立合理的收购价格评定机制
        5.3.4 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5.3.5 加强监督和管理
        5.3.6 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5.3.7 引进战略投资者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研究的相关文献
        0.2.1 中外管理层收购差异研究
        0.2.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研究
        0.2.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研究
        0.2.4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
    0.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框架
    0.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0.4.1 论文的创新
        0.4.2 论文的不足
1.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和实践
    1.1 管理层收购概念阐释
    1.2 发生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特征
    1.3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的利益博弈和价格决定
    1.4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
        1.4.1 对股东的回报
        1.4.2 对投资者的回报
        1.4.3 会计业绩
        1.4.4 企业的生产效率
    1.5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动机与公司治理
        1.5.1 税收利益
        1.5.2 代理成本
        1.5.3 自由现金流
        1.5.4 财富转移
        1.5.5 交易成本
        1.5.6 企业家精神
        1.5.7 外部投资者
        1.5.8 收购防御
    1.6 管理层收购在国外的实践
        1.6.1 管理层收购在英国的实践
        1.6.2 管理层收购在美国的实践
        1.6.3 管理层收购在日本的实践
        1.6.4 管理层收购在俄罗斯和东欧的实践
    1.7 本章小结
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制度背景与模式选择
    2.1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制度背景:国企改革
    2.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典型模式
    2.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典型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定价研究
    3.1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的描述
        3.1.1 管理层收购典型定价模式的划分
        3.1.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定价模式
    3.2 理论模型
    3.3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3.3.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3.3.2 解释变量的选取
    3.4 回归结果
    3.5 对本章实证结果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研究
    4.1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产生的机制分析
    4.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短期财富效应的计算
        4.2.1 财富效应的计算方法
        4.2.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短期财富效应计算结果
        4.2.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短期财富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长期财富效应的计算
    4.4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前后财务指标分析
    4.5 对本章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4.6 本章小结
    4.7 本章附录
5.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
    5.1 内部人控制、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机制分析
        5.1.1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根源分析
        5.1.2 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的可能影响
    5.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与公司代理成本
        5.2.1 变量选取、计量方法与数据描述
        5.2.2 回归结果
    5.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与公司现金持有
    5.4 对本章实证结果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促进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政策建议
        6.2.1 规范中国上市公司MBO 的定价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6.2.2 明确中国上市公司MBO 的目的,加强管理层收购法制建设
        6.2.3 发展健全的资本市场,拓宽中国上市公司MBO 的融资渠道
        6.2.4 强化审计职能,加强对中国上市公司MBO 全过程的监督
        6.2.5 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建立一个成熟的高级经理人市场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管理层收购(MBO)概述
    2.1 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及发展
        2.1.1 管理层收购的概念
        2.1.2 管理层收购的发展
    2.2 MBO的动因分析
        2.2.1 西方MBO的动因
        2.2.2 中国MBO的动因
    2.3 MBO的适用条件
    2.4 MBO的主要流程
第3章 影响MBO目标企业定价的因素分析
    3.1 MBO的参与者
    3.2 企业价值评估
        3.2.1 目标企业的价值标准
        3.2.2 估价模式和估价方法
        3.2.3 对评估模式的评价
    3.3 博弈双方所处谈判地位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MBO定价现状
    4.1 我国上市公司MBO定价现状分析
        4.1.1 我国上市公司MBO中转让股份的性质和转让方式
        4.1.2 我国上市公司MBO交易价格现状
    4.2 我国MBO定价现状与美国MBO定价机制对比
        4.2.1 美国MBO定价实践
        4.2.2 与美国MBO定价机制差异的原因分析
    4.3 我国MBO定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定价机制的建议
    5.1 明晰国有产权,塑造合理代理人
    5.2 改变净资产定价标准,探索适用的定价模型
    5.3 公开竞价和评标,引入竞价机制
        5.3.1 消除“寻租”现象,公开竞价
        5.3.2 引入评标程序
    5.4 完善MBO过程中的监管机制
        5.4.1 加强MBO过程中的信息披露
        5.4.2 加强MBO目标企业内外监管
    5.5 发展中介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和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改进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控制权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综述
        2.1.1 控制权理论研究综述
        2.1.2 控制权实证研究综述
    2.2 控制权溢价的研究综述
        2.2.1 控制权溢价的研究综述
        2.2.2 控制权溢价度量方法的研究综述
    2.3 对相关文献评述和本文所作的改进
        2.3.1 相关文献评述
        2.3.2 本文所作的调整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3 回归模型
        3.3.1 回归模型
        3.3.2 变量描述
    3.4 数据来源
    3.5 样本确定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1.2 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 数据分析与结果
        4.2.1 模型回归结果——强迫引入法
        4.2.2 模型回归结果——向后剔除法
    4.3 实证结果分析及解释
        4.3.1 实证结果分析
        4.3.2 研究结果解释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基本结论
    5.2 本文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2004年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交易原始数据
2005年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交易原始数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答辩委员会决议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防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实践上个别尝试和理论上认识探索阶段
    二、暂停并制定交易规则阶段
    三、有条件的放开和认可阶段
第一章 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和特征
    1.1 管理层收购的概念
        1.1.1 国外关于管理层收购的概念
        1.1.2 国内关于管理层收购的概念
        1.1.3 本文关于管理层收购的界定
    1.2 管理层收购的特征
        1.2.1 管理层收购的法律特征
        1.2.2 管理层收购的国情特征
第二章 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形
    2.1 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
        2.1.1 国有资产的概念
        2.1.2 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
    2.2 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形
        2.2.1 转让方、转让标的企业违规操作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2.2.2 受让方违规操作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2.2.3 转让方、受让方和中介机构恶意串通,低价转让国有产权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2.2.4 产权交易机构违规操作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2.2.5 出让价格低于“净资产值”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章 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3.1 政策上的缺陷
        3.1.1 出让主体的第一层双重身份:积极的出让方和审批决定方,降低了出让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3.1.2 出让主体的第二层双重身份:买卖规则的制订者和出卖方,存在着较大的权利寻租空间
        3.1.3 受让主体的双重身份:卖方的实际代理人和买方,卖方缺位,导致自买自卖,缺少抬高价格的动力
    3.2 立法上的漏洞
        3.2.1 出让方式上,允许协议出让,不强制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缺乏价格的竞争机制
        3.2.2 出让过程中,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缺乏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督机制
        3.2.3 出让价格的确定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
第四章 经济法框架体系下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
    4.1 宏观调控法体系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4.1.1 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4.1.2 产业法律制度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4.2 市场管理法体系下的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4.2.1 竞争法律制度下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
        4.2.2 特别交易监管法律制度下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我国上市公司MBO主要特征及财务绩效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基本框架
2 管理层收购基本原理及其在国内外的实践概况
    2.1 管理层收购的主要理论基础
    2.2 管理层收购的基本原理
        2.1.1 MBO的动因
        2.2.2 MBO的运行机制
        2.2.3 MBO成功的要素
    2.3 MBO的国外实践概况
    2.4 MBO的国内实践概况
    2.5 中西方MBO实践差异
3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3.1 研究样本
    3.2 样本的选择依据
    3.3 数据来源
4 我国上市公司MBO主要特征实证分析
    4.1 折价收购特征及成因
        4.1.1 折价样本概述及案例展示
        4.1.2 折价收购的成因
        4.1.3 我国上市公司MBO转让价格特征描述
        4.1.4 MBO转让价格与有关因素的关系特征
        4.1.5 MBO转让价格决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
    4.2 MBO融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
        4.2.1 MBO融资结构特征
        4.2.2 案例展示及分析
    4.3 MBO监管及信息披露特征及其成因
        4.3.1 我国MBO监管与信息披露的文件规定与特征
        4.3.2 案例展示及成因分析
    4.4 MBO后的企业行为特征及其成因
        4.4.1 MBO后的行为特征与案例展示
        4.4.2 MBO后企业行为特征的成因
5 我国上市公司MBO前后财务绩效变化实证分析
    5.1 样本及财务指标的选定
    5.2 MBO的财务绩效特征分析
        5.2.1 MBO前后绩效特征分类对比分析
        5.2.2 MBO前后财务绩效变化综合对比分析
    5.3 MBO前后三年财务指标平均值差异的方差检验
    5.4 MBO与上市公司绩效一般差异性比较
6 对策和建议
    6.1 我国上市公司MBO存在的问题
    6.2 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6.2.1 对折价收购行为的建议
        6.2.2 对融资行为的建议
        6.2.3 对信息披露监管措施的建议
        6.2.4 对MBO后经营行为的建议
    6.3 本文的主要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美罗药业促控股股东股权受让方披露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D]. 赵俊岭. 南京大学, 2016(06)
  • [2]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混合型管理层收购研究[D]. 徐旭曼.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3]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研究[D]. 刘晖.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4]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股权定价问题研究[D]. 刘志杰. 辽宁大学, 2009(01)
  • [5]我国管理层收购典型模式研究[D]. 权春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7)
  • [6]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理论和实证研究[D]. 刘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7]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问题研究[D]. 屈婕. 江苏大学, 2007(09)
  • [8]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的实证研究[D]. 刘姗. 北京化工大学, 2007(05)
  • [9]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 田陈圣. 天津工业大学, 2007(02)
  • [10]我国上市公司MBO主要特征及财务绩效实证分析[D]. 何江淮. 浙江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美罗药业督促控股股东股权受让方披露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