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本:概念、结构和测量的回顾

智力资本:概念、结构和测量的回顾

一、智力资本:概念、结构和计量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顾婕[1](2021)在《内部控制、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股权结构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志[2](2021)在《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技术创新一直是推动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各国抢占国际竞争高地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运算能力和运算速度大幅提升以及算法有效性取得极大突破,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迅速将人类社会送入了智能时代,加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基于此,世界各国纷纷围绕人工智能展开了新一轮角逐,美、日、德、法等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扶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期借人工智能之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抢占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就中国而言,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0月31日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在2018年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2019-2020年,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媒体、教育、社会治理以及疫情防控等领域深度融合。届此,中国的人工智能及其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踏上了新征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进步,在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各种有形(机器人)和无形(算法、系统等)的技术创新。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如何影响经济增长?通过什么渠道影响经济增长?“索洛悖论”是否存在?从长期而言,是否会使经济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从国际层面而言,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渗透是否会进一步扩大未来南北差距?围绕人工智能的这一系列问题具有相当重要性,但目前尚未有系统性研究,甚至在一些方面仍存在研究空白。为此,论文以经济学为主,结合计算机科学、哲学、数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谋篇布局,以研究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论文主要内容如下:总论部分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详细阐述理论基础以及清晰刻画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基础上,探析了人工智能在向经济社会渗透过程中表现出的四大经济效应:智能渗透效应、边界延展效应、知识创造效应和自我深化效应,并对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主要因素(劳动、资本和生产技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四大经济效应作用于劳动、资本和生产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提出由劳动渠道、资本渠道和生产率渠道三条渠道构成的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总体分析框架。分论部分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逐一探讨了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劳动渠道、资本渠道和生产率渠道。此外,由于数据不可得,无法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来识别人工智能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理论层面,进一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长期经济增长以及未来南北差距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第一,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够显着促进经济增长,长期经济增长甚至存在指数级增长的可能。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进步最显着的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相似,能够为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源泉,显着推动宏观经济增长。但与传统技术创新不同的是,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实现自动化知识生产,为经济提供更强的增长效应,长期而言,如果智能自动化技术进步与新任务边界延展规模一致,经济将实现指数级增长。但不容忽视,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渗透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会经历导入阶段、拓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等阶段的积累和调整过程。因此,人工智能并非一开始就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在人工智能的导入阶段,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效应。人工智能具有“当代与未来贯通的长期性”,经过导入阶段的积累和调整过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才得以显现,长期而言,经济存在指数级增长的可能,但同时伴随着南北差距的扩大。自主创新成为缩小未来南北差距的关键,而提升欠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效率仅能够缓解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第二,人工智能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劳动力从机械化、知识创造性低的工作和既定程序的开放型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新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带来高技能劳动力需求扩大和实际工资水平提高,进而对经济高质量增长产生推动作用。劳动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之一,劳动渠道主要通过劳动就业路径和劳动收入路径促进经济增长。从劳动就业路径而言,人工智能能够将劳动力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创造新的就业需求,拉动劳动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从劳动收入路径而言,人工智能能够带来更高的劳动收入水平,对经济增长表现出显着的正向效应。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工作任务标准化、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升以及智能渗透引致就业均能缩小技能收入差距,技能收入差距并未呈扩大趋势,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效应,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渗透融合尚处于拓展初期,边界延展对技能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并未得到完全释放,未来仍然存在技能收入差距扩大的潜在风险。另外,人工智能在与经济社会渗透过程中同样潜伏着风险和挑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导入阶段,会带来智能机器挤出劳动就业,降低劳动收入水平,并加剧收入不平等,进而抑制经济增长。只有经过导入阶段的调整和技术积累,人工智能的经济增长效应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第三,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的快速渗透将吸引更多的资本积累,增加资本投资,提升资本的生产效率,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支撑作用。资本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又一渠道,而这一渠道主要通过资本积累路径和资本结构路径发挥作用。就资本积累路径来看,在人工智能的导入阶段,人工智能资本增加的同时挤出传统资本,由于增加的人工智能资本难以弥补挤出的传统资本,进而资本积累下降,抑制经济增长,但经过导入阶段的调整和技术积累,人工智能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增加资本积累,且增长幅度大于下降幅度,进而资本积累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尚存在较大空间,通过增加资本积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就资本结构路径来看,受行业工作任务特征的影响,人工智能的渗透难度存在行业差异。由于产品生产部门智能渗透相对容易,将吸引大量人工智能资本和部分传统资本流入,而服务部门智能渗透难度大,该部门新增的高技能岗位将吸引大量传统资本流入。在两种资本的流动过程中,无论是产品生产部门大量采用人工智能资本替代劳动力,还是服务部门部分采用人工智能资本替代劳动力,传统资本与高技能劳动力相结合进行生产,都将提升资本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第四,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突破“索洛悖论”的怪圈,显着提升技术效率,最终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力量源泉。生产效率是除劳动和资本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又一渠道,而这一渠道包括技术进步路径和技术效率路径。但实证发现,生产率渠道主要通过技术效率路径发挥作用,技术进步路径的作用并不显着。具体而言,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促进技术传播和扩散、科学发现与发明以及技术革新和改进等的作用并不显着,难以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实现经济增长。但能够提升其他生产要素间衔接配合的契合度,补充或增强传统生产要素,带来微观主体的管理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以及经济社会组织运行的模式不断改革,改善要素质量与配置效率,进而驱动经济增长。然而,人工智能并非一开始就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同样需要调整和技术积累的过程。人工智能在导入阶段,由于“索洛悖论”的存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但随着人工智能在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索洛悖论”将消失,全要素生产率显着提升,且提升幅度大于前期的下降幅度,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最后对论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就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另外,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多角度、综合系统地分析了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三条渠道,补充和拓展了人工智能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围绕人工智能与经济增长的已有研究往往直接指出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而缺乏作用机理分析,或者从某一方面研究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缺乏多视角、综合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从劳动、资本和生产率等多角度出发,综合系统地分析了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拓展了已有的相关研究:(1)劳动渠道。人工智能的发展伴随着劳动力从机械化、知识创造性低的工作和既定程序的开放型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的新就业岗位带来高技能劳动力需求扩大和实际工资水平提高,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将带来技能溢价,加剧收入不平等,进而抑制经济增长。(2)资本渠道。人工智能能够增加资本积累,带来人工智能资本和传统资本在行业流动,提升资本的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3)生产率渠道。人工智能在行业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提升其他生产要素间衔接配合的契合度,补充或增强传统生产要素,带来微观主体的管理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以及经济社会组织运行模式不断改革,改善要素质量与配置效率,进而驱动经济增长。第二,考虑了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的阶段差异,从理论上科学、全面地认识了人工智能在渗透融合的不同阶段对经济社会的风险与机遇。人工智能向经济社会渗透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会经历从导入到不断成熟的过程,因此,其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效应也将存在阶段差异。Hémous&Olsen(2015)、王君等(2017)等研究注意到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和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的阶段差异,但在人工智能的其他相关研究中并未受到重视。因此,围绕人工智能与经济增长的已有研究均未考虑人工智能产生影响的阶段差异,进而忽略了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的调整过程,而调整过程往往伴随着风险与挑战。因此,缺乏这一考虑,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出现偏差。本文将人工智能产生影响的阶段差异引入分析过程,分析了人工智能在与经济社会渗透融合的不同阶段通过作用于劳动、资本和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明确了人工智能风险和机遇的阶段存在性。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既有人工智能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第三,从行业层面出发,探索出了一种衡量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方法,弥补了目前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在数据选择上的不足。受相关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国内围绕人工智能的实证研究较少,已有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工业或制造业机器人数据进行研究,并不能全面反映人工智能在整个国民经济行业的渗透情况,得到的结论存在片面性。本文采用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基于本文对人工智能的界定,分别以“人工智能”“算法”“专家系统”“机器人”为关键词,在Patenthub专利汇全球专利数据库搜索专利数据,将重复的数据进行剔除,并将得到的人工智能专利数据根据三个层次分入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第一个层次:按国际专利分类(IPC)主分类号归类;第二个层次:难以按IPC号分类的专利数据按照《国际专利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参照关系表》归类;第三个层次:剩余的专利数据按用途划分。最后形成2003-2018年19个行业人工智能专利绝对量的面板数据。这一数据清晰地反映了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的渗透情况,以及对不同行业产生的影响效应。基于此,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的经济效应,克服了人工智能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在人工智能代理变量选取上的不足。

徐乐怡[3](2021)在《中国科技新城的形成机理、共生绩效与空间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日渐提升的背景下,科技新城作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需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依托以及全球竞争力重塑的平台和载体,其重要性日显突出。近年来,关于科技新城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分析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系统性研究仍有待完善,尤其是关于科技新城的定量测度、空间分布、形成机理、与企业共生绩效和区域空间效应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进一步加强科技新城的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确定“科技新城”这一研究对象,首先梳理相关的文献,并结合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构建了科技新城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运用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和杭州未来科技城三个案例阐述科技新城国内外模式,并总结了经验启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新城定量测度指标,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科技新城空间演化格局,探讨了科技新城空间演化特征和规律;再次,基于市级层面和省级层面两个地理维度,运用Logit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揭示了科技新城的形成机理;随后,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研究了科技新城与企业的共生绩效;最后,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两方面,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了科技新城的区域空间效应。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科技新城建设开发模式有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以及政府-市场协作型,开发类型主要分为:地理交通型、自然资源型、产业集群型。关于科技新城选择机理,在宏观层面,科技新城应注重政府主导功能,在微观层面,科技新城开发可采用企业主导型模式。第二,科技新城在集聚上呈现以苏南、浙北和上海相交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的区域特征,同时呈现由东部地区带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演化特征。科技新城的国家级空间联系网络表现出由单中心逐渐向均衡型的复杂网络结构过渡的特征,且科技新城数量和空间联系总量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本文从人民生活、科技企业状况和土地资源状况三个方面构建了科技新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直接排序法计算指标结果,并进行排序。第三,针对科技新城形成机理的研究得出结论。在市级尺度下,工业基础、人口城镇化、交通设施和创新要素都对科技新城形成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另外,创新服务的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在省级尺度下,互联网+、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经济基础、区域科技金融、对外开放水平和企业家精神这些因素对科技新城的设立和空间联系总量均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第四,科技新城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共生绩效,科技新城的设立对经济集聚、人才吸引和产出提升均具有明显正向效应,且存在一定的时间异质性。其一,针对经济集聚效应,科技新城的设立会显着提升科技新城周围区域内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形成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发展。其二,针对人才吸引效应,科技新城的设立会显着提升科技新城周围区域内的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形成人才吸引效应,促进要素的聚集发展,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其三,针对产出提升效应,科技新城能够助推企业产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从而促进产业间良性互动和区域经济发展。科技新城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人才吸引效应大致经历了一个先变大、后变小再逐渐稳定的一个动态过程,产出提升效应具有较强的波动性。第五,科技新城能提升当地创新能力,却对临近地区具有负向效应;科技新城无法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却能促进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科技新城的空间效应与设置的地理距离阈值有关,数据表明科技新城的建立对周围地区的创新提升具有负向影响,呈现“倒U”形关系,但科技新城的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存在一定的空间衰减特征。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三点政策启示:第一,构建以政府和市场结合的科技新城资源配置模式,资源分配需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采取政策手段助力科技新城的建设,保护市场制度,促进科技新城的发展,并打造以科技新城为核心的创新源和经济增长极,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第二,构筑以产城融合为核心的科技新城发展模式,加强科技新城与当地的产业联系,科技新城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土壤和物质基础,同时保证高品质的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促进产城融合;第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发展的重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新城的良性共生发展;第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优势产业,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刘琳慧[4](2021)在《H企业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这三种经济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智力资本在企业日常的经营与发展中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高科技型企业来说,其作用更加明显。智力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将被更多地运用于满足市场需求,成为财富的源泉。智力资本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智力资本将成为未来高科技企业最紧缺的资源。智力资本相比传统资本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也分别发展为现代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智力资本为企业价值的增长注入力量,智力资本的价值意义是通过企业价值来体现出来。对比于智力资本研究较为进步的西方国家,我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智力资本及公司价值都被低估,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本文从智力资本的角度来研究高科技型H企业的企业价值,与传统的公司估值和分析不同,公司估值的基本方法包括市场方法、收入方法和成本方法。但是,传统方法很少关注公司智力资本的价值,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在增强公司价值分析的视角和估值方法方面非常重要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文得出重要结论。智力资本对公司价值产生积极影响。最后,本文通过对H企业企业为例探究,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也为高科技行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企业价值分析。

舒志伟[5](2021)在《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科技创新为增强经济竞争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灌注了强大动力。而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创新活动的主体,仍存在“大而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如何提高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掌握核心技术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知识资本是提高企业绩效,使其在市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力,对高技术产业这类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研究二者之间关系,有助于知识资本配置优化,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因此,本文利用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年度面板数据,研究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作用。首先,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知识资本与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其次,对知识资本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路径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主要研究假设,通过构建三部门经济系统理论模型对知识资本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发展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数理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初步验证;然后基于全面性与代表性原则,选取35个指标用于衡量知识资本,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测度,对比不同区域知识资本的差异;之后,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直接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非线性影响作用,探究存在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并对不同区域非线性影响作用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最后,结合测算及理论模型与实证模型所得结果,为我国知识资本配置优化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提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均有直接促进作用,其中人力资本影响作用最大;不同类型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均有负向空间溢出作用,表明区域之间具有较强的竞争关系,“虹吸”效应高于扩散效应,由于“虹吸”效应将拉大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差距;人力资本与创新资本及结构资本均具有协同创新效果,而人力资本与关系资本协调度不够,导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2)不同类型的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均具有非线性影响,存在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上升至门槛值,人力资本的边际影响实现“跨越式”增长;创新资本的边际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结构资本的边际影响呈现“阶梯型”增长;关系资本的边际影响由不显着变为显着促进。(3)不同类型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边际影响作用大小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格局。对于东部地区,不同类型知识资本的非线性影响作用与全国样本趋势基本一致。对于中部地区,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不存在门槛效应;创新资本与关系资本具有门槛效应,且当人力资本跨越门槛值时,创新资本与关系资本的边际影响呈现上升态势。对于西部地区,仅创新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存在非线性影响,但与东部地区不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门槛值上升,创新资本边际影响呈现“阶梯型”上升,表明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与创新资本可发挥良好的协同创新效果。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表现在:(1)将知识资本细致划分为人力资本、创新资本、结构资本以及关系资本四个维度,更加细致地探究不同类型知识资本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作用机制及差异性。(2)采用多指标衡量知识资本,更具全面性及客观性,研究影响机制时不仅考虑了知识资本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的影响作用,还考虑了存在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并探究不同人力资本门槛值下,不同类型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非线性影响。(3)研究方法更为多样化,本文采用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知识资本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内在机制进行探索。

成昊[6](2021)在《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管理自由裁量权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被认为是知识的组成部分,但智力资本又不完全是知识,品牌和商标以及与外部关系的管理等,都是价值创造的维度。通常智力资本被认为是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三要素组成。智力资本一般被认为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智力资本对于企业财务绩效上的提升已有许多研究,但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创新质量影响却较少有人关注到,本文实证研究了智力资本同企业创新质量的关系,这是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之一。管理自由裁量权是一种用于形容管理者拥有的权限大小的概念,委托代理理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可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企业所有者和企业实际控制者之间存在矛盾,权利下放过多,会损坏企业所有者利益,权利下放过少,管理者没有实际权利,管理层重塑组织的能力受到影响。本文实证研究了管理自由裁量权与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质量的调节关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之一。本文选择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时间跨度长达7年的面板数据模型,采用随机效应进行回归分析,验证智力资本与创新质量的关系,管理自由裁量权对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本文研究发现,当企业的人力资本较低时,高的管理自由裁量权不利于人力资本转化为创新质量,存在抑制作用,只有当人力资本积累到一定水平后,管理自由裁量权才能正向调节人力资本与创新质量的关系;企业的结构资本无论高低,管理自由裁量权始终能正向增强结构资本的作用,帮助企业提升自己的创新质量;当企业的关系资本处于极低水平时,管理自由裁量权没有调节作用,但随着关系资本的增加,管理自由裁量权的调节作用开始显现,高管理自由裁量权正向加强关系资本转化为创新质量。根据上述研究,本文提出管理建议:企业要注重智力资本的积累,尤其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员工是企业的基础,想要把人力资本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企业要加强员工技能的培训。企业要建设创新组织文化氛围,完善企业制度,结构资本要与人力资本适配能提高创新质量;企业的关系资本很重要,要始终与外界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提升企业之间合作效率,能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质量,管理者还应该注意到自由裁量权的大小,过低或者过高的裁量权都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只有适度的权力才能帮助自己管理智力资本这种无形资本。

冯倩[7](2021)在《智慧资本、企业创新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频发的社会、经济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新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已经由有形资产、财务资本过渡到无形资产、智慧资本。智慧资本既包括企业员工的一切知识技能,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工作流程、管理方式、公司专利等,也包括企业与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外部关系,因此,智慧资本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控制着企业的命脉。然而我国对于智慧资本的研究与建设还不够重视。因此,研究我国企业智慧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意义重大。纵览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研究重点大多放在智慧资本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由于智慧资本与企业创新效率二者关系密切,智慧资本能通过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本文基于“智慧资本——行为——经济后果”的研究范式,以企业创新效率为研究视角,采用中介变量方法,研究企业创新效率在智慧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桥梁作用,进而促使企业提升绩效。由于智慧资本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其构成维度因公司的特性和核心能力不同有所差异。本文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把智慧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三个维度。本文选取2014-2019年连续5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各变量进行了量化评价,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证明了智慧资本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以及企业创新效率的中介作用。为了增加结论的可信度,本文将中介变量指标由专利申请数与当年及前一年研发支出的比值(IE1)替换成专利授权数与专利申请数的比值(IE2),重复每个模型的回归分析过程,对研究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智慧资本各维度即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均对企业绩效存在正向显着影响,但影响强弱不同,人力资本影响最大,其次结构资本,最后关系资本;(2)智慧资本各维度即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均对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但影响强弱不同,人力资本影响最大,其次结构资本,最后关系资本;(3)企业创新效率在智慧资本各维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在对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针对智慧资本管理和企业创新效率提高的实际性建议。

翟纪华[8](2021)在《智力资本对新能源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智力资本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限于物质资本,也存在人力、关系、信息之间的竞争,智力资本变得愈发重要。另外,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变化成为热点话题,传统化石能源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新能源开始在能源领域中崭露头角。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设立新能源目标,发展本国的新能源,以使新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作为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来源。在此背景下,新能源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新能源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智力资本会影响新能源企业的绩效表现。本文以关注度较高的新能源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2019年的财务数据,对新能源企业智力资本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于找出现阶段智力资本对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影响,为我国新能源企业发展智力资本提供理论基础,以促进新能源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进程。首先,梳理了与智力资本和企业绩效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然后,对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确定了本文研究的新能源企业的范围,随后论述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我国新能源企业的概况及其发展进行了分析,包括新能源企业的概况、智力资本的现状以及新能源企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第三,依据对文献的梳理及理论基础提出了本文的假设,并确定了相关指标对新能源企业的智力资本、企业绩效及股权结构进行计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实证研究模型,同时,也构建了调节效应模型以检验股权结构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第四,收集了新能源企业上市公司2015-2019年的财务数据,对其进行了预处理。预处理之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Hausman检验,在此之后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且从新能源企业的智力资本角度出发提出了提高企业绩效的建议。在对新能源企业智力资本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新能源企业的智力资本能够显着影响企业绩效。(2)在智力资本构成要素中,新能源企业的人力资本能够显着影响企业绩效;结构资本则对企业绩效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资本的影响作用并不显着。(3)在调节效应检验中,新能源企业的智力资本和市场绩效之间关系受到股权集中度的负向调节作用;新能源企业的智力资本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受到股权制衡的正向调节作用。在经过分析之后提出了提高新能源企业绩效的建议:第一,新能源企业要发挥智力资本的作用以提高企业绩效。第二,要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以提高技术水平。第三,要发展结构资本以提高管理效率。第四,要开发关系资本以开拓产品市场。

周凯[9](2021)在《智力资本对旅游上市企业绩效影响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演变成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能够从员工个人、组织内部架构和外部社会关系等方面形成组织独有的竞争优势。因此,组织要想实现长足发展进步,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智力资本被认为是组织中最有价值的资产,如果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合理的运用,有望成为组织价值增值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正是由于智力资本拥有推动组织发展的巨大潜力,使得这一研究方向得到一众学者的青睐。尽管很多学者对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不同行业中,智力资本整体及各构成要素对绩效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文以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为基础,在文章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目的与意义、可能的创新点,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智力资本以及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现状。在理论部分介绍了相关理论基础包括资源基础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战略资源论以及权变理论。随后,明确智力资本的概念、维度、测量。实证分析部分介绍了研究设计和研究假设,研究设计部分,筛选出25家旅游上市企业,并搜集了样本企业在2015年-2018年的财务数据。选取总资产周转率、市净率、市盈率、权益净利率、营业净利率五个指标来反映绩效水平,以组织规模和资本结构为控制变量,采用多变量综合测量法测度智力资本。通过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工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智力资本整体对旅游企业绩效存在显着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内部指标不存在较强自相关性。人力资本整体对旅游企业绩效存在正向影响,其中代表员工技能以及员工忠诚度的指标与旅游企业绩效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代表职工所拥有知识的指标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组织资本方面,组织资本整体对旅游企业绩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组织效能相关的因子对组织绩效的正向作用是显着的。管理能力相关因子对组织绩效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社会关系资本方面,整体水平上对组织绩效有积极影响,与组织间沟通、信任有关的流程资本对组织绩效的积极作用十分显着,客户资本对组织绩效的积极影响并不显着。本研究将集中讨论智力资本以及其各组成要素与旅游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分析智力资本对旅游上市企业绩效有何种影响。有助于旅游企业管理者对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帮助旅游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完善旅游领域中的智力资本理论。

王秀芳[10](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二、智力资本:概念、结构和计量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力资本:概念、结构和计量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2)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
        1.2.2 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2.3 人工智能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内容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技术创新
        2.1.2 人工智能
    2.2 相关理论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3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
    3.1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
        3.1.1 世界主要经济体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
        3.1.2 世界主要经济体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3.1.3 国内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3.2 人工智能的四大经济效应
        3.2.1 智能渗透效应
        3.2.2 边界延展效应
        3.2.3 知识创造效应
        3.2.4 自我深化效应
    3.3 经济增长的三大影响因素
        3.3.1 劳动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要素投入
        3.3.2 资本是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实现途径
        3.3.3 生产技术是加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3.4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渠道
        3.4.1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劳动渠道
        3.4.2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本渠道
        3.4.3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生产率渠道
    3.5 本章小结
4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劳动渠道
    4.1 分析基础
        4.1.1 高低技能劳动者的厘定
        4.1.2 基本理论假设
    4.2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劳动就业路径
        4.2.1 智能渗透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4.2.2 边界延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4.2.3 就业效应下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3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劳动收入路径
        4.3.1 智能渗透对劳动收入的影响
        4.3.2 边界延展对劳动收入的影响
        4.3.3 收入效应下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4 劳动就业和劳动收入路径的实证检验
        4.4.1 研究设计
        4.4.2 人工智能影响劳动就业和劳动收入的实证检验
        4.4.3 人工智能、劳动就业和劳动收入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4.4.4 长期效应分析
        4.4.5 作用渠道检验
    4.5 结论:人工智能通过劳动就业和劳动收入影响经济增长
5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本渠道
    5.1 分析基础
        5.1.1 资本积累与资本结构的概述
        5.1.2 智能渗透的行业差异
    5.2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本积累路径
        5.2.1 智能渗透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5.2.2 边界延展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5.2.3 资本积累效应下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3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本结构路径
        5.3.1 智能渗透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5.3.2 边界延展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5.3.3 资本结构效应下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4 资本积累和资本结构路径的实证检验
        5.4.1 研究设计
        5.4.2 人工智能影响资本积累和资本结构的实证检验
        5.4.3 人工智能、资本积累和资本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5.4.4 长期效应分析
        5.4.5 作用渠道检验
    5.5 结论:人工智能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结构影响经济增长
6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生产率渠道
    6.1 分析基础
        6.1.1 全要素生产率的解构
        6.1.2 基于“生产率悖论”的争议
    6.2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路径
        6.2.1 智能渗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6.2.2 知识生产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6.2.3 自我深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6.2.4 技术进步效应下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3 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路径
        6.3.1 智能渗透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6.3.2 边界延展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6.3.3 自我深化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6.3.4 技术效率效应下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4 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路径的实证检验
        6.4.1 研究设计
        6.4.2 人工智能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6.4.3 人工智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6.4.4 长期效应分析
        6.4.5 作用渠道检验
    6.5 结论:人工智能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影响经济增长
7 进一步分析——人工智能、长期经济增长与未来南北差距
    7.1 分析基础
        7.1.1 技术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变化路径
        7.1.2 基本理论假设
    7.2 人工智能与长期经济增长
        7.2.1 基本模型构建
        7.2.2 模型分析
        7.2.3 分析结论
    7.3 人工智能发展与未来南北差距
        7.3.1 基本模型构建
        7.3.2 领先国家
        7.3.3 追随国家
        7.3.4 模型分析与结论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基本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科技新城的形成机理、共生绩效与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篇章安排
    1.4 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集聚经济与产业区位研究的发展回顾
        2.1.1 集聚经济与产业区位理论的提出和早期研究
        2.1.2 集聚经济与产业区位理论发展和后期实证研究
    2.2 区域政策和创新研究的发展回顾
        2.2.1 创新集群研究进展
        2.2.2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进展
        2.2.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2.3 开发区和科技新城研究的发展回顾
        2.3.1 产城融合研究进展
        2.3.2 开发区与高新区研究进展
        2.3.3 科技新城研究进展
    2.4 研究评述
3 科技新城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3.1 科技新城开发建设模式的理论基础
        3.1.1 科技新城建设开发模式的定义与内涵
        3.1.2 科技新城开发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3.1.3 科技新城开发模式的生态经济学分析
    3.2 科技新城的开发类型和核心主体
        3.2.1 科技新城开发类型
        3.2.2 科技新城核心主体
    3.3 科技新城建设开发类型的选择机理
        3.3.1 科技新城开发类型的选择依据
        3.3.2 科技新城开发类型的选择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科技新城案例研究
    4.1 国外模式借鉴:美国硅谷科技新城
        4.1.1 美国硅谷科技新城的优势条件
        4.1.2 美国硅谷科技新城的经验分析
    4.2 国外模式借鉴:日本筑波科学城
        4.2.1 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发展条件
        4.2.2 日本筑波科学城与硅谷比较
        4.2.3 日本筑波科学城的经验分析
    4.3 国内模式借鉴:杭州未来科技城
        4.3.1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规划布局
        4.3.2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运行机制
        4.3.3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优劣势分析
        4.3.4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总结分析
    4.4 国内外模式对比启示
        4.4.1 国内外模式对比分析
        4.4.2 国内外模式对比的相关启示
5 科技新城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格局研究
    5.1 科技新城综合评价测度分析
        5.1.1 科技新城综合评价测度构建
        5.1.2 科技新城综合评价测度结果分析
    5.2 科技新城的空间分布研究方法
        5.2.1 核密度分析
        5.2.2 科技新城空间联系网络模型
        5.2.3 数据来源
    5.3 科技新城的空间分布及和核密度特征
        5.3.1 科技新城空间分布
        5.3.2 科技新城集聚的核密度分析
    5.4 科技新城的空间联系特征
    5.5 科技新城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科技新城形成机理研究
    6.1 地市级尺度下科技新城形成机理分析
        6.1.1 理论假说
        6.1.2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6.1.3 结果分析
    6.2 省级尺度下科技新城形成机理分析
        6.2.1 理论假说
        6.2.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2.3 描述性分析与平稳性检验
        6.2.4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科技新城与企业共生绩效研究
    7.1 研究设计
    7.2 变量说明与指标选取
    7.3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7.4 共生绩效的时间效应分析
        7.4.1 经济集聚的时间效应分析
        7.4.2 人才吸引的时间效应分析
        7.4.3 产出提升的时间效应分析
    7.5 稳健性检验
        7.5.1 共同趋势假设检验
        7.5.2 反事实检验
    7.6 本章小结
8 科技新城的空间效应研究
    8.1 理论假说的提出
    8.2 模型、方法与数据
        8.2.1 空间杜宾模型
        8.2.2 变量说明
    8.3 实证检验
        8.3.1 整体回归结果
        8.3.2 分区域回归结果
        8.3.3 分城市群回归结果
        8.3.4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H企业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
    2.2 企业价值的相关理论
    2.3 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第3章 H企业智力资本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3.1 高科技型企业的界定及特征
    3.2 H企业智力资本发展现状
    3.3 H企业智力资本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H企业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4.1 H企业智力资本的测度
    4.2 基于EVA模型的H公司企业价值分析
    4.3 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作用机理
第5章 H企业智力资本提升策略
    5.1 强化智力资本管理理念
    5.2 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5.3 改变传统企业的运营方式和管理模式
    5.4 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果
    6.2 创新和局限
    6.3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知识资本内涵研究综述
        1.2.2 知识资本对企业产出影响的研究综述
        1.2.3 不同类型知识资本对创新产出影响的研究综述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知识资本
        2.1.2 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
    2.2 相关理论
        2.2.1 资源基础及知识基础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创新理论
        2.2.4 空间计量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影响路径分析
    3.1 理论分析与主要研究假设
        3.1.1 知识资本的直接影响分析
        3.1.2 知识资本的空间溢出影响分析
        3.1.3 知识资本的非线性影响分析——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
    3.2 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理论模型的构建
        3.2.1 理论机制框架
        3.2.2 三部门经济系统理论模型均衡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知识资本指标体系构建及测算
    4.1 知识资本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知识资本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4.2.1 知识资本的测算
        4.2.2 知识资本测算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5.1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说明
    5.2 模型适应性检验
        5.2.1 数据平稳性检验
        5.2.2 空间相关性检验
        5.2.3 空间模型选择检验
    5.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3.1 不同类型知识资本独立影响作用分析
        5.3.2 人力资本与其他类型知识资本调节效应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非线性影响分析
    6.1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6.1.1 模型构建
        6.1.2 变量说明
    6.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2.1 人力资本的非线性影响分析
        6.2.2 创新资本的非线性影响分析
        6.2.3 结构资本的非线性影响分析
        6.2.4 关系资本的非线性影响分析
    6.3 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6.3.1 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影响空间异质性分析
        6.3.2 创新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影响空间异质性分析
        6.3.3 结构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影响空间异质性分析
        6.3.4 关系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影响空间异质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管理自由裁量权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智力资本
        二、企业创新质量
        三、管理自由裁量权
    第二节 概念的测量
        一、智力资本的测量
        二、企业创新质量的测量
        三、管理自由裁量权测量
    第三节 概念的相关联系
        一、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质量
        二、管理自由裁量权与企业创新质量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第一节 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
        一、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质量
        二、结构资本与企业创新质量
        三、关系资本与企业创新质量
    第二节 管理自由裁量权的调节作用
        一、管理自由裁量权与人力资本
        二、管理自由裁量权与结构资本
        三、管理自由裁量权与关系资本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变量界定
        一、被解释变量
        二、解释变量
        三、调节变量
        四、控制变量
    第三节 模型构建
        一、主效应模型
        二、调节效应模型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回归结果
        一、主效应回归结果
        二、调节效应回归结果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
    第三节 管理启示
    第四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目录

(7)智慧资本、企业创新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智慧资本
        2.1.1 智慧资本的概念
        2.1.2 智慧资本的划分
        2.1.3 智慧资本的测量
    2.2 智慧资本与企业绩效
        2.2.1 智慧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2.2.2 智慧资本各维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2.3 智慧资本与企业创新效率
        2.3.1 智慧资本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2.3.2 智慧资本各维度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2.4 企业创新效率与企业绩效
    2.5 智慧资本、企业创新效率与企业绩效
    2.6 文献述评
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1.1 智慧资本
        3.1.2 企业创新效率
        3.1.3 企业绩效
    3.2 理论基础
        3.2.1 人力资本理论
        3.2.2 资源基础理论
        3.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3.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3.1 智慧资本各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3.2 智慧资本各维度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3.3.3 企业创新效率的中介效应
4 模型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样本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中介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模型建立
5 实证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智慧资本各维度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5.3.2 智慧资本各维度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回归分析
        5.3.3 企业创新效率对智慧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8)智力资本对新能源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智力资本的概念
        2.1.2 智力资本的构成
    2.2 新能源范围界定
    2.3 相关理论
        2.3.1 资源基础理论
        2.3.2 知识管理理论
        2.3.3 核心竞争力理论
        2.3.4 动态能力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新能源企业概况及其发展分析
    3.1 新能源企业的概况
        3.1.1 新能源企业数量
        3.1.2 新能源企业资产规模
        3.1.3 新能源企业市场营收规模
        3.1.4 新能源企业投资规模
        3.1.5 新能源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3.2 新能源企业智力资本现状
        3.2.1 新能源企业人力资本现状
        3.2.2 新能源企业结构资本现状
        3.2.3 新能源企业关系资本现状
    3.3 新能源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3.3.1 新能源企业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3.3.2 新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
        3.3.3 部分新能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3.4 本章小结
4 智力资本对新能源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设计
    4.1 假设提出
        4.1.1 新能源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
        4.1.2 新能源企业智力资本构成要素与企业绩效
        4.1.3 股权结构对新能源企业智力资本及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样本选择
        4.2.2 数据来源
    4.3 变量设计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调节变量
        4.3.4 控制变量
    4.4 模型构建
        4.4.1 新能源企业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4.4.2 新能源企业智力资本构成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4.4.3 股权结构的调节效应
    4.5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
    5.1 数据分析
        5.1.1 描述性分析
        5.1.2 平稳性检验
        5.1.3 协整检验
    5.2 回归分析
        5.2.1 相关性分析
        5.2.2 新能源企业智力资本整体与企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5.2.3 新能源企业智力资本构成要素与企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5.2.4 股权结构的调节效应检验
    5.3 稳健性检验
    5.4 实证分析结果汇总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提高新能源企业绩效的建议
        6.2.1 发挥智力资本的作用以提高企业绩效
        6.2.2 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以提高技术水平
        6.2.3 发展结构资本以提高管理效率
        6.2.4 开发关系资本以开拓产品市场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9)智力资本对旅游上市企业绩效影响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智力资本研究综述
        1.3.2 国内智力资本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应用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旅游上市企业的界定
        2.1.2 企业绩效的界定
        2.1.3 智力资本的界定
    2.2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相关基础应用理论
        2.2.1 资源基础理论
        2.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3 战略资源理论
        2.2.4 权变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和研究假设
    3.1 研究设计
        3.1.1 数据来源
        3.1.2 变量选取及定义
    3.2 研究假设
        3.2.1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假设
        3.2.2 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假设
        3.2.3 组织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假设
        3.2.4 关系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假设
    3.3 模型构建
        3.3.1 绩效主成分分析模型
        3.3.2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回归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旅游上市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实证检验
        4.1.1 绩效主成分分析
        4.1.2 解释变量相关性分析
        4.1.3 智力资本与绩效回归分析
    4.2 稳健性残差分析
    4.3 实证研究结论与分析
        4.3.1 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分析
        4.3.2 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分析
        4.3.3 组织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分析
        4.3.4 关系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启示与分析
    5.1 研究启示
        5.1.1 针对人力资本相关建议
        5.1.2 针对组织资本相关建议
        5.1.3 针对关系资本相关建议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展望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0)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智力资本:概念、结构和计量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部控制、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股权结构的视角[D]. 顾婕. 江南大学, 2021
  • [2]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黄志. 四川大学, 2021(12)
  • [3]中国科技新城的形成机理、共生绩效与空间效应研究[D]. 徐乐怡. 浙江大学, 2021(01)
  • [4]H企业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 刘琳慧.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知识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研究[D]. 舒志伟.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6]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管理自由裁量权的调节作用[D]. 成昊.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智慧资本、企业创新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 冯倩.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8]智力资本对新能源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翟纪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9]智力资本对旅游上市企业绩效影响实证分析[D]. 周凯.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10]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智力资本:概念、结构和测量的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