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加剂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将发布

混凝土外加剂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将发布

一、混凝土外加剂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将发布(论文文献综述)

张万众,张彭义[1](2021)在《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气味物质及其释放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释放的污染物可能导致气味,是消费者抱怨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室内建材气味污染物识别、定量及其释放规律的研究较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室内气味物质的分析测定方法,梳理了已有研究中有关石膏、木质材料、油毡、地毯、塑料、橡胶、人造革、涂料和胶粘剂等9类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释放的气味污染物的研究结果,列出了各类材料可能的致嗅物质及其嗅觉阈值,最后对加强室内气味污染研究和控制提出了建议.本研究发现,尽管不同建筑材料气味污染评价方法不统一,嗅觉测定法却是主要的评价方法.此外,虽然建筑材料释放的气味物质组成差异大,但建筑材料随时间老化和臭氧氧化时产生的气味物质主要为含氧基团的化合物,如醛、酮和酸等.

陈雪梅[2](2021)在《磷建筑石膏在碱性环境中的水化硬化和微结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2019年我国磷石膏年排放量接近8000万吨,利用率约为40%。磷石膏的主要成分为二水硫酸钙,由于含有磷、氟、有机物和残酸等,使其利用难度增加,综合利用率低。磷石膏的堆存占用大量土地,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如何加快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进程是目前石膏行业关注的热点。磷石膏煅烧后具有水化活性,使其具备成为资源的潜力,但磷建筑石膏因杂质的影响,应用受限。石灰中和是磷石膏主要的预处理方式,但磷建筑石膏在碱性环境中的水化硬化少有研究。掌握磷建筑石膏的理化特性,开发磷建筑石膏在碱性环境中的利用技术,可提升磷石膏的防霉性、与外加剂的适应性、降低腐蚀性,对实现磷石膏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掌握磷建筑石膏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是实现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磷建筑石膏为研究对象,对碱性环境中的应用问题展开针对性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比研究了磷建筑石膏、脱硫建筑石膏和天然建筑石膏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β-半水硫酸钙,颗粒形貌为疏松多孔的层板状,内含纳米级的狭缝孔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标准稠度用水量。磷建筑石膏颗粒粒度分布广,存在多个粒度区间,含有的杂质包括:有机物、共晶磷、石英、黏土类矿物以及残酸。粉磨不能改变磷建筑石膏的粒度分布特征,水洗可降低P、F含量,提高pH。与脱硫建筑石膏相比,磷建筑石膏对缓凝剂具有选择性,蛋白和氨基酸类缓凝剂效果较好;其次与减水剂的适应性优于脱硫建筑石膏,其杂质会降低减水剂的作用效果,而增加细度可提高减水率;优化磷建筑石膏与外加剂的适应性可显着提升其力学性能。(2)采用ESEM原位观察技术观察了磷建筑石膏的水化过程,证实其水化机理为溶解沉淀并首次提出了颗粒的水化溶解模型,同时对酸性环境中水化过程的特征参数进行了表征。研究揭示磷建筑石膏颗粒由表面吸附杂质的半水石膏单晶体或聚晶组成,其溶解为表面溶蚀且非均匀溶解的过程,缺陷、杂质、晶界所在的位置优先溶解。溶解过程中,不规则颗粒边界趋于弧形,形成内含孔洞的絮状物中间体,进一步溶解伴随颗粒的碎裂,表现为小颗粒先于大颗粒溶解消失,但颗粒粒度呈整体降低趋势。半水石膏能够自发生成二水石膏,其水化过程包括溶解阶段、溶解-析晶阶段和平衡阶段,在水化平衡期不释放水化热,但小晶体溶解,大晶体继续生长,强度持续发展。磷建筑石膏杂质和细度的增加会促进溶解但会改变二水石膏的晶体形貌,减小水化空间能够促使晶体连生形成晶块从而降低晶体形貌对硬化体性能的影响。(3)调节溶液pH,研究磷建筑石膏在碱性环境中的水化硬化规律,发现磷建筑石膏在碱性环境水化时:半水石膏颗粒溶解受阻,晶核析出和晶体生长减缓,水化放热速率降低,宏观表现为缓凝和强度劣化。当与缓凝剂叠加作用,现象更显着,形成超缓凝。研究还发现添加无机盐和不同种类的碱可促进磷建筑石膏在碱性环境的水化,缩短凝结时间,但只有Ca(OH)2可显着改善硬化体强度。分析磷建筑石膏在碱性环境中的水化过程和晶体形貌的演变,并与脱硫建筑石膏进行对比,提出碱性环境下的影响机制:磷建筑石膏中的共晶磷发生中和反应生成Ca3(PO4)2沉淀,原位包裹半水石膏颗粒并选择吸附在二水石膏晶面上,阻碍半水石膏颗粒溶解、晶核析出以及晶体在C轴方向的生长,形成酥松的结晶网络,而过量的Ca(OH)2颗粒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优先吸附Ca3(PO4)2,使二水石膏晶体C轴恢复生长,促进晶体网络结构的发展。(4)结合磷建筑石膏在碱性环境中的水化机制,分析了磷建筑石膏复合硅酸盐水泥的水化进程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硅酸盐水泥可以改善磷建筑石膏短期耐水性能,但其碱性环境会影响磷建筑石膏的水化并改变二水石膏的晶体形貌,而且水化生成的Ca(OH)2不能优先吸附Ca3(PO4)2,因此复合体系需要更多的水泥水化产物包裹二水石膏晶体,形成新的网络骨架。但过硫体系中,高的硅酸盐水泥掺量易导致产品在潮湿环境和干湿循环下生成延迟钙矾石而引起开裂。

张鹏梁,李峻峰[3](2020)在《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标准体系分析与思考》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室内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体系和存在的问题。材料的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构成了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标准体系,而缺乏更高层次立法、材料污染物释放与室内空气污染度的量化关系标准不到位、相关材料集成污染研究不足是造成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王玲[4](2020)在《当前国内外混凝土外加剂发展情况简介》文中指出混凝土外加剂能够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的使用效果。"井冈山论坛"历经七载,已成为混凝土行业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技术交流平台。《当前国内外混凝土外加剂发展情况简介》是2020第七届"井冈山论坛"活动中的主题报告之一,反映了国内外混凝土外加剂行业客观情况。报告围绕国外混凝土外加剂市场和研发动态,以及国内混凝土外加剂行业发展动态、企业特色、标准动态、研发进展4个方面叙述和分析了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由于版面有限,本文进行删减后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王若飞[5](2020)在《建筑垃圾处置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房屋、交通规模、改建规模及拆除不断扩大,伴随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我国建筑垃圾管理起步较晚,建筑垃圾相关行业发展慢,且处置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处置模式。因此,建立系统化的建筑垃圾处置模式是形势所需。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两个部分对建筑垃圾处置体系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分析我国建筑垃圾现有的分类模式,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分类不够细化,合理的分类模式对后续运输、处置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现有的分类基础上提出二级分类方式,主要分为金属类、有机类、无机非金属类和有毒类,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和工程垃圾在二级子分类的基础上,细化至二级亚类。另外根据受污染程度,对建筑垃圾中的木材分类单独研究。结合对建筑垃圾处置和资源化方式研究,提出了建筑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体系。其次根据测定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发现:不同地区工程渣土之间矿物成分及含量差距较大;同一地区不同土层渣土的矿物成分含量存在变化;同一渣土处理前后矿物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石英含量变化最大;不同用途的混凝土矿物成分及含量均存在差异。测定建筑垃圾的环境指标,对于超标的建筑垃圾,必须进行污染修复后进行处置。分析建筑垃圾环境属性,并以陶粒和硫酸盐水泥为例,分析不同建筑垃圾作为两种建材原料的可行性,发现仅有部分建筑垃圾是符合要求的。然后根据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和建筑材料标准,提出建筑垃圾发生源、建筑垃圾堆填场地周围环境进行环境监测指标及限值,主要包括重金属、甲醛等有机物,确保建筑垃圾处置过程中的环境安全性。提出的关于再生产品的质量指标和限定值,确保产品出厂时的安全性。最终以宁波高架桥工程为例,研究该工程不同阶段建筑垃圾的产废特点,估算建筑垃圾产量,提出该工程建筑垃圾的分类方案、监测方案、处置方案,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建筑垃圾处置体系设计阶段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本文提出的以分类体系、监测体系、资源化分析体系构建的建筑垃圾全过程处置体系,为建筑垃圾管理方面提供了系统性的参考。

陈荣淋[6](2020)在《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废土数量成几何级速度增长,目前工程废土处理方式仍以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为辅,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利用是以工程废土作为主要基材,通过合理的材料改性和构造设计优化,并结合现代化制造工艺生产新型节能墙材的创新技术手段,可为工程废土的再利用和建筑物降耗节能提供参考。对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的号召,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工程废土的矿物及化学成分、颗粒分布、可塑性、酸碱度及有机质含量等特性对制砖技术的选定和产品的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考虑节能环保和工艺成本的前提下,分析确定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以中性或弱碱性工程废土为原材料、水泥为改性固化剂,采用非烧结的半干法液压砖机静压压制成型工艺。(2)工程废土改性单因素试验研究表明,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均对其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产生较大影响。在考虑材料性能和成本控制的前提下,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等影响因素都存在最优取值范围。本文所用工程废土改性方案中各影响因素的最优取值范围分别为成型压力15MPa~25MPa、混合料含水率10.5%~12.5%、水泥掺量8%~12%、细石掺量3%~6%。(3)基于响应面法进行工程废土改性优化研究,结果显示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对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软化系数等指标的影响显着程度均不相同,且存在交互作用。结合试验数据构建的改性工程废土指标回归模型适用于改性方案的优化和指标响应值预测,预测误差为6.07%。(4)通过单砖轴压数值仿真试验和稳态传热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构造设计方案在抗压强度、强重比、Mises应力分布、损伤破坏形态、单砖当量热阻、单砖当量导热系数、墙体传热系数、热阻重量比、热流路径及热流密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和优劣。综合考虑力学性能、热工性能及模具成本等因素,确定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最优砖型构造设计。(5)对材料改性和构造设计优化后的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进行试制和技术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外观质量良好,且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能够达到技术规范要求:尺寸大小偏差不大于1mm,表观密度为1192.4kg/m3,抗压强度为5.94MPa,抗压强度变异系数为0.02,吸水率为7.92%,相对含水率为24.2%,碳化系数和软化系数分别为0.87和0.86,墙体传热系数为1.473W/(m2?K),放射性核素限量内照射指数和外照射指数分别为0.3和0.5。(6)通过生产工艺流程、工厂规划布局、设备选用、产品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等方面研究,确保新生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批量产品的质量。针对砌筑或抹灰砂浆稠度及砌筑工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提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为市场推广应用提供借鉴。综上,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

陈大江[7](2020)在《岩溶区铁路地基可控水泥浆液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岩溶区域修建铁路的需求越来越多,其中注浆是解决岩溶路基溶洞的一种常见方法。目前岩溶区域水泥注浆液主要采用常规水泥浆和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前者造价低,且使用方便,但凝胶时间过长、流动性强、泌水率高,同时容易造成浆液流失和地下水环境污染;而后者的凝胶时间过短,且流动性差,同时容易造成堵管。所以本文希望能够得到一种能够精确控制凝胶时间和泌水率的水泥浆,即可控水泥浆:可通过对配方的微调,以满足水泥浆在不同溶洞深度的注浆要求,从而避免注浆对环境造成污染。现在我国对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在注浆过程中,若水泥浆流入地下河,将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且目前我国生产的水泥仍有部分六价铬含量超标,为防止六价铬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不仅需要严格控制注浆液与地下水接触,而且需要控制水泥块成型后溶入地下水中的六价铬总量。本文以黔张常高速铁路DK40+256~DK40+400段岩溶路基可控水泥浆注浆为工程背景。在进行文献分析后,首先对外加剂分别进行了单掺和混掺试验研究,从而得到满足岩溶区铁路地基注浆要求的可控水泥浆配方。接着测定可控水泥浆六价铬总溶出量并通过降铬剂降低六价铬溶出量。最后将可控水泥浆应用到黔张常高速铁路中,并检验室内试验所选配方的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单掺试验中,优选出的速凝剂碳酸钠、保水剂硅灰、减水剂聚羧酸减水剂和缓凝剂葡萄糖酸钠都有着较好的效果。其中,碳酸钠能将水泥浆凝胶时间缩短到11min,保水剂能将泌水率降低到0%,聚羧酸减水剂能将扩展度提高35%以上。(2)在混掺试验中,缓凝剂是影响水泥浆凝胶时间、泌水率和后期扩展度的主要因素,保水剂是影响水泥浆泌水率的主要因素。并且,在10℃、20℃和30℃温度条件下,分别选出了泌水率低、流动性强、能够控制凝胶时间的可控水泥浆试验配方。(3)在掺量为0%~3%时,硫酸亚铁对降低可控水泥浆六价铬总溶出量有显着影响;在掺量超过3%后,掺量的增加对六价铬总溶出量影响变缓。(4)根据可控水泥浆应用在黔张常铁路的结果可知,浆液无外渗现象,并且通过可视化注浆、简易压水试验和地质雷达检测方法可知注浆效果良好。

王宁[8](2019)在《建筑垃圾全过程精准管控模式及实际工程应用示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张,建筑业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建筑垃圾问题俨然成为其发展路上的障碍之一。我国建筑垃圾行业起步较晚,存量大、资源化率低,若不妥善处理会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因此,对建筑垃圾管理、管控问题的研究是形势所需,局势所迫。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两种手段对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模式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本文理论研究部分以我国建筑垃圾和建筑垃圾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为开篇,从建筑垃圾精准管控的角度明确了建筑垃圾的一系列基础概念,并通过我国近年来建筑垃圾管理行业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了我国建筑垃圾管理行业发展现状、需求及趋势。对我国建筑垃圾问题有了整体把控后,实地走访、调研我国十余座建筑垃圾试点城市,剖析其现行管控模式共性问题,给出针对性改进建议。最终,形成我国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模式定义及内涵,并研究建筑垃圾精准管控具体内容,建立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方法体系。根据研究成果申请、并制定《城市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技术规程》,填补国内该领域标准空白。工程实践方面,本文为对建立的精准管控模式进行验证,选取典型装修工程进行示范研究。将总结得出的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方法体系应用于工程实际,研究得出示范工程装修垃圾发生源特征;利用面积折算法,计算得出本工程共产生装修垃圾量约为191.8t;建立了装修垃圾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给出了具体采样方法、监测指标、方法、频次等,可直接应用于实际监测分析;探明工程现场清运、贮存管控方法;制定本工程装修垃圾处理、处置模式及不同种类装修垃圾资源化途径。最后,总结本工程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模式应用情况,明确其在源头分类、用料控制、临时贮存点防护、监测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其他工程可以借鉴改进。本文总结了我国现有管控模式的不足,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理念和想法,明确了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模式的概念,提出了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模式具体方法,并申请制订《城市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技术规程》,本文研究可以完善我国建筑垃圾管控体系,为各有关部门提供新的思路与想法。

王永姣,徐磊,束亮亮,姜耀鹏,杨帆[9](2018)在《我国室内环境质量标准及室内环境质量现状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然后结合国内外相关标准,对各有害因素的限量进行统计,并根据我国普通居民家庭室内环境污染状况分析,提出了解决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建议和方案。

张译天[10](2018)在《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个人的生活环境普遍有了更高的要求,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复杂化与随之而来的室内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本文首先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绿色建材的概念及其优点,揭示了目前部分种类的绿色建材在各建设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然后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同时结合深圳市各建设工程的实际竣工验收质量情况,归纳了几种常见的室内环境污染物的相关理化性质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总结了我国针对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提出的相关规范要求。最后,本文以深圳市各建设工程中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医院、住宅等一类民用建筑工程和办公室、商业等二类民用建筑工程为分析对象,采用我国现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规范的对应条款和所要求检测方法,设计一系列比对实验探究应用抗倍特板、酚醛树脂板、人造石材、加入铋掺杂型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粉末的内墙涂料、硅藻土环保内墙涂料等绿色建材对室内环境污染的定量预防效果和物理吸附、植物净化、化学反应、光触媒综合治理等整改措施对室内环境污染的定量治理效果,为更好地提升工程质量和满足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要求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在实际建设工程中的实验结果,提出了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初步改进措施,并为能够进一步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提供了研究方向。

二、混凝土外加剂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将发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外加剂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将发布(论文提纲范文)

(1)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气味物质及其释放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室内气味物质的分析方法
2 室内各类材料释放的气味物质
    2.1 石膏/熟石膏产品释放的气味物质
    2.2 木质材料释放的气味物质
    2.3 油毡释放的气味物质
    2.4 地毯释放的气味物质
    2.5 各类塑料释放的气味物质
        2.5.1 聚丙烯
        2.5.2 聚乙烯
        2.5.3 其他聚烯烃
        2.5.4 聚苯乙烯
        2.5.5 聚氯乙烯
        2.5.6 聚氨酯
        2.5.7 聚苯醚
    2.6 橡胶释放的气味物质
    2.7 人造革
    2.8 涂料
    2.9 胶粘剂
3 结论
4 建议

(2)磷建筑石膏在碱性环境中的水化硬化和微结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磷石膏的材料特性及预处理
        1.2.2 磷石膏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1.3 建筑石膏研究现状
        1.3.1 建筑石膏性能特点
        1.3.2 水化机理
        1.3.3 水化硬化性能
        1.3.4 石膏晶体学特性及强度的产生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出发点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建筑石膏粉
        2.1.2 辅助胶凝材料
        2.1.3 外加剂
    2.2 试验方法和仪器
        2.2.1 基本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2.2.2 水化过程表征
        2.2.3 微观性能测试
        2.2.4 耐久性测试
第三章 磷建筑石膏的理化特性及应用分析
    3.1 磷建筑石膏粉颗粒特性
        3.1.1 外观及形貌
        3.1.2 孔结构
        3.1.3 预处理与粉磨
        3.1.4 放射性
    3.2 磷建筑石膏粉的组成
        3.2.1 化学成分
        3.2.2 物相组成
        3.2.3 杂质分析
    3.3 建筑石膏粉的物理力学性能
        3.3.1 净浆物理性能
        3.3.2 净浆力学性能
    3.4 磷建筑石膏的应用
        3.4.1 磷建筑石膏的推广
        3.4.2 磷建筑石膏与外加剂的适应性
        3.4.3 建筑石膏基材料的耐水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建筑石膏水化硬化性能研究
    4.1 水化过程研究
        4.1.1 原位水化观察
        4.1.2 水化热力学分析
        4.1.3 水化特征分析
    4.2 水化动力学分析
        4.2.1 结晶原理
        4.2.2 水化表征
    4.3 硬化体显微结构
        4.3.1 物相分析
        4.3.2 晶体形貌
        4.3.3 孔结构
    4.4 磷建筑石膏水化硬化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建筑石膏在碱性环境的水化硬化
    5.1 pH对磷建筑石膏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5.1.1 pH对磷建筑石膏凝结时间及强度的影响
        5.1.2 缓凝剂作用下pH对磷建筑石膏凝结时间及强度的影响
    5.2 pH对磷建筑石膏水化进程的影响
        5.2.1 水化温度
        5.2.2 水化热
        5.2.3 电阻率
    5.3 pH对硬化体微结构的影响
        5.3.1 水化程度及物相分析
        5.3.2 晶体形貌
        5.3.3 孔结构
    5.4 机理分析
        5.4.1 离子浓度
        5.4.2 物相变化
        5.4.3 pH演变
        5.4.4 颗粒粒度演变
        5.4.5 颗粒形貌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磷建筑石膏在碱性环境的水化硬化调控
    6.1 无机盐对磷建筑石膏水化硬化的影响
        6.1.1 无机盐对磷建筑石膏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6.1.2 无机盐对磷建筑石膏水化进程的影响
        6.1.3 无机盐对硬化体微结构的影响
    6.2 晶种对磷建筑石膏水化硬化的影响
        6.2.1 晶种对磷建筑石膏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6.2.2 晶种对磷建筑石膏水化进程的影响
        6.2.3 晶种对硬化体微结构的影响
    6.3 无机盐及晶种作用机理分析
    6.4 碱对磷建筑石膏水化硬化的影响
        6.4.1 碱对磷建筑石膏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6.4.2 碱对磷建筑石膏水化进程的影响
        6.4.3 碱对硬化体微结构的影响
        6.4.4 机理分析
        6.4.5 Ca(OH)_2的普适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磷建筑石膏复合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硬化性能
    7.1 水泥对磷建筑石膏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7.1.1 标稠需水量及经时损失
        7.1.2 凝结时间
        7.1.3 强度
    7.2 水泥对磷建筑石膏水化硬化的影响
        7.2.1 水化热
        7.2.2 物相组成
        7.2.3 微观形貌
    7.3 水泥-磷建筑石膏复合材料的体积稳定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会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国际课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3)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标准体系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相关标准体系
    1.1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国家标准
    1.2 行业产品质量标准的作用
    1.3 标准制度改革,环保的底线仍然要靠强制性国标
2 室内污染控制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材料与室内环境污染程度量化关系标准需要建立
    2.2 应建立材料污染物释放速率的快速、贴近应用的测试方法
    2.3 预测材料室内污染的方法研究应加强
3 对有关法律与标准体系的思考

(4)当前国内外混凝土外加剂发展情况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混凝土外加剂发展现状
    (一)国际外加剂市场
        1. 世界范围内
        2. 欧洲
        3. 日本
        4. 韩国
    (二)国际外加剂的研发动态
        1. 外加剂研发重点
        2. 聚羧酸减水剂的进展
二、国内混凝土外加剂发展现状
    (一)混凝土外加剂行业发展动态
        1. 外加剂产量持续快速增长,满足各类工程建设需求
        2. 外加剂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行业集中度提高
        3. 混凝土外加剂生产向清洁、自动化方向发展
    (二)外加剂生产企业与发展特色
        1. 榜样企业
        2. 混凝土外加剂产品出口情况
    (三)混凝土外加剂标准动态
    (四)中国混凝土外加剂研发进展
        1. 机制砂混凝土用外加剂
        2. 新型混凝土外加剂
        3. 低温聚合技术
三、混凝土外加剂应用的展望
    (一)中国与国际外加剂研究的比较
    (二)混凝土外加剂研发方向
    (三)混凝土外加剂市场方向

(5)建筑垃圾处置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建筑垃圾管理现状
    1.3.2 国内外建筑垃圾管理相关规定
    1.3.3 国内外建筑垃圾相关专利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建筑垃圾分类体系研究
2.1 建筑垃圾概况
    2.1.1 建筑垃圾定义
    2.1.2 建筑垃圾的危害
    2.1.3 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及处理行业变化趋势
2.2 建筑垃圾分类体系
    2.2.1 我国现阶段建筑垃圾分类模式
    2.2.2 目前建筑垃圾分类模式存在的问题
    2.2.3 建筑垃圾分类体系的构建
2.3 建筑垃圾量化
2.4 建筑垃圾现场分类
2.5 小结 3 建筑垃圾资源属性和污染特征研究
3.1 实验安排
    3.1.1 建筑垃圾来源
    3.1.2 仪器设备
    3.1.3 样品处理及测定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组分建筑垃圾化学组成含量分析
    3.2.2 建筑垃圾物相分析
    3.2.3 建筑垃圾金属元素含量及危害分析
3.3 讨论
    3.3.1 根据建筑垃圾化学组成的资源化路径分析
    3.3.2 根据建筑垃圾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的资源化路径分析
3.4 小结 4 建筑垃圾处理路径
4.1 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处置方式
    4.1.1 工程渣土处置方式
    4.1.2 工程泥浆资源化利用研究
    4.1.3 工程渣土和泥浆处置体系
4.2 建筑垃圾中金属类处置方式
    4.2.1 钢铁废料
    4.2.2 其它有色金属废料
4.3 无机非金属类建筑垃圾处置方式
    4.3.1 混凝土源化利用研究
    4.3.2 废砖块资源化研究
    4.3.3 废砂浆资源化研究
4.4 有机类建筑垃圾处置方式
    4.4.1 木材及纸壳包装等轻物质资源化研究
    4.4.2 沥青资源化
    4.4.3 其他有机垃圾资源化
4.5 有毒有害类建筑垃圾处置方式
4.6 二级分类下建筑垃圾处置体系
4.7 小结 5 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监测体系
5.1 建筑垃圾发生源监测指标
5.2 建筑垃圾处置过程中监测指标及确定依据
    5.2.1 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环境监测指标
    5.2.2 建筑垃圾堆填场地周围环境监测指标
5.3 再生产品监测指标及确定依据
5.4 小结 6 建筑垃圾处置体系——工程应用
6.1 建筑垃圾处置体系
6.2 研究工程概况
6.3 高架桥工程建筑垃圾处置体系
    6.3.1 工程中建筑垃圾产生及分类
    6.3.2 工程中不同建筑垃圾处理处置方式及选择工艺
    6.3.3 工程中不同建筑垃圾监测指标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废土资源化利用进展
        1.2.2 生土基材料改性及应用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程废土特性与资源化制砖技术关键要素研究
    2.1 引言
    2.2 工程废土基本性质
        2.2.1 矿物及化学成分
        2.2.2 颗粒分布
        2.2.3 可塑性
        2.2.4 酸碱度
        2.2.5 有机质含量
    2.3 资源化制砖技术关键要素确定
        2.3.1 生产方式
        2.3.2 改性固化剂
        2.3.3 成型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废土改性单因素影响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3.2.1 原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制样设备与制样步骤
        3.3.1 制样设备自制
        3.3.2 制样步骤
    3.4 基于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指标的单因素改性试验研究
        3.4.1 成型压力的影响试验研究
        3.4.2 混合料含水率的影响试验研究
        3.4.3 水泥掺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3.4.4 细石掺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工程废土改性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响应面法简介
        4.2.1 基本原理
        4.2.2 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
        4.2.3 响应面回归模型检验
    4.3 试验方案与试验结果
        4.3.1 控制因素及水平
        4.3.2 试验安排与试验方法
        4.3.3 试验结果
    4.4 工程废土改性指标回归模型研究
        4.4.1 表观密度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2 抗压强度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3 导热系数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4 软化系数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5 工程废土改性指标回归模型修正及适用性检验
    4.5 基于修正回归模型的方案最优化预测及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构造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构造概念设计
        5.2.1 构造要求及设计原则
        5.2.2 砖型构造概念设计方案
    5.3 单向轴压下单砖受力数值仿真试验研究
        5.3.1 材料参数及数值试验方案
        5.3.2 数值仿真试验建模及结果分析
    5.4 单砖稳态热传导数值模拟研究
        5.4.1 物理模型
        5.4.2 空气间层热传递过程分析
        5.4.3 数学模型及计算假定
        5.4.4 材料热物性参数
        5.4.5 数值建模计算及结果分析
    5.5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砖型构造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试制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6.2.1 原材料
        6.2.2 制样设备
        6.2.3 成型压力确定及制样
    6.3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技术性能试验研究
        6.3.1 试验方法
        6.3.2 基本物理指标试验
        6.3.3 耐久性试验
        6.3.4 放射性核素限量试验
    6.4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墙体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6.4.1 试验设备及测试方案
        6.4.2 试验数据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生产与施工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生产技术研究
        7.2.1 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7.2.2 工厂规划布局及主要生产设备
        7.2.3 产品质量控制
    7.3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
        7.3.1 砌筑及抹灰砂浆稠度试验研究
        7.3.2 墙体薄抹灰或免抹灰砌筑工法探讨
        7.3.3 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今后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A 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检测数据
附录B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产品标准

(7)岩溶区铁路地基可控水泥浆液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1.2.1 国外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1.2.2 国内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1.2.3 水泥注浆外加剂的研究
        1.2.4 水泥六价铬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用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2.1 试验用原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仪器
        2.2.2 水泥浆液制备
        2.2.3 凝胶时间的试验
        2.2.4 扩展度的试验
        2.2.5 泌水率试验
        2.2.6 水溶性六价铬浓度试验
        2.2.7 强度试验
第三章 水泥浆外加剂单掺试验及优选研究
    3.1 速凝剂优选研究
    3.2 保水剂优选研究
    3.3 减水剂优选研究
    3.4 缓凝剂优选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溶注浆可控水泥浆试验配方研究
    4.1 正交试验设计法优选可控水泥浆试验配方
        4.1.1 正交试验设计法
        4.1.2 试验方案与试验结果
        4.1.3 试验结果分析
        4.1.4 可控水泥浆的力学指标
    4.2 不同温度下的可控水泥浆试验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降低可控水泥浆六价铬总溶出量试验研究
    5.1 水泥六价铬的来源
    5.2 六价铬的危害
    5.3 降低可控水泥浆六价铬总溶出量试验方法与结果
    5.4 考虑水泥颗粒粒径和液固比的试验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控水泥浆现场试验与应用研究
    6.1 工程概况
        6.1.1 工程地质条件
        6.1.2 水文地质条件
        6.1.3 不良地质条件
    6.2 现场试验
    6.3 现场注浆施工
        6.3.1 注浆方案
        6.3.2 经济效益分析
        6.3.3 注意事项
    6.4 注浆效果检验
        6.4.1 可视化注浆
        6.4.2 简易压水试验
        6.4.3 地质雷达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建筑垃圾全过程精准管控模式及实际工程应用示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建筑垃圾及建筑垃圾管理行业发展研究
    2.1 建筑垃圾概述
        2.1.1 建筑垃圾的定义
        2.1.2 建筑垃圾的分类及组成
        2.1.3 建筑垃圾的危害
        2.1.4 建筑垃圾的特点
    2.2 我国建筑垃圾管理行业发展概述
        2.2.1 我国建筑垃圾管理行业发展现状研究
        2.2.2 我国建筑垃圾管理行业发展需求分析
        2.2.3 我国建筑垃圾管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典型城市建筑垃圾管控现状研究
    3.1 国内典型城市建筑垃圾管控模式研究
        3.1.1 昆明市建筑垃圾管控模式研究
        3.2.2 广州市建筑垃圾管控模式研究
        3.2.3 深圳市建筑垃圾管控模式研究
        3.2.4 国内其他典型城市建筑垃圾管控模式
    3.2 国内典型城市建筑垃圾管控模式共性问题剖析
    3.3 国内典型城市建筑垃圾管控模式改进建议
        3.3.1 完善建筑垃圾管理制度
        3.3.2 健全建筑垃圾监管体系
        3.3.3 合理规划布局
        3.3.4 推动技术创新
        3.3.5 加强宣传,社会共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模式研究
    4.1 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模式定义及内涵
        4.1.1 建筑垃圾精准管控定义
        4.1.2 建筑垃圾精准管控内涵
    4.2 建筑垃圾精准管控内容
        4.2.1 建筑垃圾发生源精准管控
        4.2.2 建筑垃圾清运、贮存精准管控
        4.2.3 建筑垃圾处理、处置精准管控
        4.2.4 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模式应用情况评价
    4.3 我国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模式探索案例分析
        4.3.1 平台形成背景
        4.3.2 系统介绍
        4.3.3 系统主要功能
        4.3.4 小结
    4.4 制订《城市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技术规程》
        4.4.1 编制目的
        4.4.2 规程可行性研究
        4.4.3 规程主要内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模式应用示范--以装修工程为例
    5.1 装修垃圾概述
        5.1.1 装修垃圾的定义
        5.1.2 装修垃圾的分类及组成
        5.1.3 装修垃圾的危害
        5.1.4 装修垃圾特点
    5.2 本研究实际装修工程概况
    5.3 实际装修工程精准管控模式研究
        5.3.1 研究思路
        5.3.2 实际工程发生源特征研究
        5.3.3 实际工程装修垃圾发生量计算
        5.3.4 实际工程装修垃圾环境监测体系研究
        5.3.5 实际工程装修垃圾清运、贮存
        5.3.6 实际工程装修垃圾处理、处置研究
        5.3.7 本工程装修垃圾精准管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绿色建材及其应用
    1.3 主要的室内环境污染物及其危害
    1.4 相关现行规范解读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际建设工程质量情况及分析
    2.1 深圳市福田区建设工程质量情况统计
    2.2 工程质量现状分析及提升方向探讨
第3章 绿色建材对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效果探究
    3.1 实验方法
    3.2 抗倍特板
    3.3 医用酚醛树脂板
    3.4 人造石材
    3.5 加入铋掺杂型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粉末的内墙涂料
    3.6 硅藻土环保内墙涂料
第4章 整改措施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探究
    4.1 实验方法
    4.2 物理吸附治理
    4.3 植物净化治理
    4.4 化学反应治理
    4.5 以光触媒为核心的室内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第5章 本文结论和未来展望
    5.1 主要创新点
    5.2 主要结论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四、混凝土外加剂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将发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气味物质及其释放研究进展[J]. 张万众,张彭义. 环境科学, 2021(10)
  • [2]磷建筑石膏在碱性环境中的水化硬化和微结构调控研究[D]. 陈雪梅. 东南大学, 2021(02)
  • [3]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标准体系分析与思考[J]. 张鹏梁,李峻峰. 中国建材科技, 2020(05)
  • [4]当前国内外混凝土外加剂发展情况简介[J]. 王玲. 混凝土世界, 2020(10)
  • [5]建筑垃圾处置体系研究[D]. 王若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D]. 陈荣淋. 华侨大学, 2020(01)
  • [7]岩溶区铁路地基可控水泥浆液试验研究[D]. 陈大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建筑垃圾全过程精准管控模式及实际工程应用示范研究[D]. 王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我国室内环境质量标准及室内环境质量现状分析[A]. 王永姣,徐磊,束亮亮,姜耀鹏,杨帆. 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 2018
  • [10]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研究[D]. 张译天. 深圳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混凝土外加剂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将发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