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康与烟酸肌醇治疗高脂血症的比较

血脂康与烟酸肌醇治疗高脂血症的比较

一、血脂康和烟酸肌醇脂治疗高血脂症的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小[1](2021)在《楂曲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当前,我国成年人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上升,高脂血症的防控形势严峻。高脂血症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紧密相关,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目的:观察楂曲降脂方对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患者的血脂(TC、TG、LDL-C、HDL-C)、血栓风险(D-D、FIB)、炎症因子(hs-CRP、IL-6)、中医症候积分及改善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积分等指标的影响,探讨楂曲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推动本方在高脂血症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方法:将70例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组予楂曲降脂方联合阿托伐他汀口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定两组的血脂(TC、TG、LDL-C、HDL-C)、血栓风险(D-D、FIB)、炎症因子(hs-CRP、IL-6)、中医症候积分及其改善率、IMT及斑块积分变化,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一般资料及血脂水平、血栓风险、炎症因子、中医症候积分、IMT及斑块积分等基线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脂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TC、TG、LDL-C、HDL-C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指标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栓风险评估,治疗后两组D-D、FI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D-D、FIB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P<0.05)。炎症因子比较,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hs-CRP、IL-6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及其改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彩超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IMT水平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改善具有显着性(P<0.05),斑块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改善不具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斑块积分略有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楂曲降脂方联合基础治疗通过改善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患者的血脂、血栓风险、炎症因子水平,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其疗效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2)楂曲降脂方联合基础治疗能更显着的降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3)楂曲降脂方联合基础治疗具有更显着改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作用,对斑块积分的进展具有延缓的趋势;(4)楂曲降脂方联合基础治疗对肝功能影响较小并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安全性。

张璋[2](2019)在《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目的探索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证素与中药用药的关联性、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性。从理论、诊断、治疗环节探索高脂血症统一便捷的中医辨证方法及治疗的规律性、客观性、规范性,为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诊断和中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二、方法(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概念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古代和现代有关高脂血症和中医证素文献,通过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归纳概括高脂血症中医学及中医证素领域研究观点。(2)数据挖掘。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一方面从筛选的文献中提取中医证型,统一规范中医证候名。依据证型分解证素的理论来提取中医证素。一方面从文献中提取中医治疗部分的中药,并统一规范中药名称、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建立高脂血症文献中医证素与中药研究数据库。用SAS9.4统计软件和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药性及使用的频数进行统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之间关系,中药配伍关系,对它们间的关联关系采用cytoscape进行可视化展示。(2)临床研究。临床采集209名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临床信息和TC、TG、LDL-C、HDL-C、PT、APTT等一系列临床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数据。运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对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分析提取中医证素(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建立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研究数据库。采用SAS9.4统计软件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性别、年龄、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高脂血症从中医学病因病机上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情志内伤、痰浊不化、瘀血阻滞、脏腑失调。证素与高脂血症为数不多的研究显示病位证素以脾、肝、肾为常见。病性证素虚实都有,实性病性证素以痰、瘀、气滞常见,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常见。(2)数据挖掘。从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120篇文献中提取的中医证型经过规范证候名得到主要中医证型14个,提取的病位证素7个,分别是脾、肾、肝、经络、胆、胃、心神(脑)。病位证素脾,肾,肝三者占到88.55%。提取的主要病性证素12个,分别是痰、血瘀、阴虚、气虚、湿、气滞、阳虚、火(热)、精(髓)亏、血虚、毒、阳亢。治疗高脂血症高频使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温、平、微寒、寒、微温”,五味主要为“甘,苦,辛”,归经主要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排在前10位的高频使用单味药分别是山楂,丹参,泽泻,茯苓,何首乌,半夏,白术,决明子,陈皮,大黄。高频使用中药用药种类主要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清热药、理气药和化痰药。主要病位证素脾、肝、肾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脾与泽泻、茯苓、丹参、山楂;肾与何首乌、泽泻;肝与何首乌、决明子;频数排前的病性证素痰、血瘀、阴虚、湿、气滞、阳虚、火(热)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痰与山楂、泽泻、半夏、丹参、茯苓;血瘀与山楂、丹参;湿与山楂、茯苓、泽泻;阴虚与何首乌、枸杞子、山楂、泽泻;气滞与柴胡、山楂、白芍、丹参;阳虚与附子、厚朴、白术、苍术、干姜、淫羊藿;火(热)与决明子,大黄,山楂,柴胡,丹参,茵陈。中药配伍提示有三个组合常用,组合一: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组合二:山楂、大黄、丹参、决明子、何首乌、泽泻;组合三: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熟地黄。(2)临床研究。临床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09名高脂血症患者中男性患者95名(45.45%),女性患者114名(54.55%)。将收集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提取得到病位证素12个,分别是病位证素肝、心、胸膈、胃、肺、脾、肾、经络、筋骨、膀胱、心神(脑)、大肠。病性证素18个,分别是病性证素痰、阴虚、湿、阳亢、血瘀、火(热)、血虚、气虚、气滞、燥、阳虚、津亏、气逆、水停、动风、不固、动血、血热。分析发现: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与性别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女性患者的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较男性出现的概率大。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TC、HGB、TBIL、ALP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HDL-C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脾与TC、HGB、TBIL、ALP呈正相关系。TG、LDL-C、HDL-C、PT、ALT水平越低,TC、HGB、Tbil、ALP水平越高,病位证素脾的可能性越大。病位证素心与PT、APTT、AL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心与PT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心与APTT,ALT呈正相关系,PT水平越低,APTT,ALT水平越高,病位证素心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气虚与TC、LDL-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气虚与TC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气虚与LDL-C呈正相关系,TC水平越低,LDL-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气虚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痰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痰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痰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非痰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阳亢、阴虚、火(热)与GLU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阳亢与GLU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阴虚、火(热)与Glu呈正相关系,Glu水平越高,病性证素阳亢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阴虚或火(热)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湿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湿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时间越短,病性证素湿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燥与RB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燥与RBC呈正相关系,RB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燥的可能性越大。四、结论(1)通过临床分析与文献分析结合得到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以病位证素肝、脾、肾为最密切,病性证素是有虚有实,以实性病性证素痰、血瘀、湿、气滞,虚性病性证素气虚,阴虚等为常见。这一结论与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基本相符。(2)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各个常见证素相关联的中药及高脂血症中药用药配伍组合规律。高脂血症的治疗以肝脾肾为中心,祛痰、瘀、湿、气滞实邪,平衡气血阴阳,调和脏腑。(3)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和临床常用生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意义的提示。如TC与病位证素脾呈正相关系,TC水平增高提示病位在脾的可能性增加。(4)中医证素既有中医辨证内涵,又能客观规范辨证方法,中医证素和现代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相关性,能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所以证素辨证用于高脂血症诊疗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柴露露[3](2019)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我国具有丰富的银杏叶资源,银杏树保有量约占全球银杏树资源的90%,是银杏叶的主产地。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银杏叶提取物生产国,2017年产量达到558.4吨,生产规模也超过1.9亿元,说明在我国银杏叶制剂的生产规模逐渐增大。银杏叶制剂进入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及纳入医保目录,说明人们对银杏叶制剂的需求量逐渐增高。目前银杏叶制剂广泛用于冠心病、中风、高脂血症、痴呆等疾病的治疗,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多作为辅助用药,需要积极探索银杏叶制剂的具体目标人群。因此对银杏叶进行全背景的文献计量,分析银杏叶制剂在临床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相关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具有阻断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受体结合的功能,从而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银杏叶片在专家共识作为推荐治疗高脂血症的用药之一。因此选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特点及作用机制,为银杏叶制剂在临床应用上的高质量循证评价提供参考和方向。研究一银杏叶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Wan Fang Data等数据库,以“银杏叶”为关键词,搜集银杏叶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按发表时间、文献发表类型、银杏叶制剂剂型、不良反应等对文献进行筛选和分类,分析和评价银杏叶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932篇有关银杏叶的文献,其中3945篇文献涉及银杏叶的基础研究;3837篇文献涉及银杏叶的临床研究;994篇文献涉及银杏叶制剂的提取制备等;156篇涉及银杏叶的分布、种植、培育等。2发表的文献按其类型分为4类:期刊文章、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等其他类型。有关银杏叶研究的年均文献量由1985年之前的1篇到1985~1998年的42篇,再增至1998~2011年的424篇,最后至2011~2018年的410篇。3 3945篇基础研究的文献中:有1004篇文献涉及细胞增殖、凋亡的实验研究;有845篇文献涉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有542篇文献涉及缺氧模型的实验研究;有368篇文献涉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研究;有255篇文献涉及糖尿病相关模型的实验研究;有112篇文献涉及痴呆模型的实验研究;余下855篇的文献由于作用机制难以进行分类则归为其他。4 3837篇临床研究按银杏叶剂型分为注射剂1742篇、片剂1222篇、丸剂288篇、胶囊465篇、冲剂12篇、其他剂型15篇,如酊剂、膏剂等,余93篇文献则未具体描述剂型。3837篇临床研究中有1468篇关于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文献;1346篇关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文献;394篇关于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文献;159篇关于耳鼻喉科疾病的文献;142篇关于肾脏系统疾病的文献;103篇关于肺脏系统疾病的文献;72篇为其他系统疾病的文献。5临床研究的3837篇文献分布于545种期刊,期刊分布较分散,其中只刊登一篇文献的期刊有218种,占期刊总数的40%;刊登12篇以上文献的期刊有34种,占期刊总数的6%。其中华东地区作者的文献量最多;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作者的文献量最少。6本研究共纳入描述银杏叶制剂不良反应的文献有43篇,包括综述10篇。33篇文献中有30篇文献的不良反应是由于使用银杏叶注射剂造成的,其余3篇文献则未详述具体使用哪种剂型。银杏叶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反映在皮肤及血管损害、全身性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损害、心脑血管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心绞痛、肝损害等。银杏叶制剂与一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主要是舒血宁注射液与泮托拉唑钠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前列腺素E1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头孢拉定等抗感染药存在配伍禁忌;金纳多与呋噻米注射液也存在配伍禁忌。研究小结:1银杏叶的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银杏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且银杏叶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文献数量基本相同,说明研究者既重视银杏叶的临床应用疗效,又重视其作用机制、药效基础及药物成分的研究;2银杏叶制剂包括多种剂型,在临床上的常用剂型是注射剂;3银杏叶制剂在临床最常用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4银杏叶注射剂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不良反应是皮肤及血管损害和全身性损害;5银杏叶制剂中的舒血宁注射液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因此在临床上要减少或避免与其他注射剂配伍使用。研究二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方法评价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angfang Data、CBM、VIP、CNKI等数据库,纳入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查重、筛选并进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对血脂的各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安全性分析和偏倚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文献情况:纳入9篇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16篇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最终纳入的文献都是中文文献。纳入的文献多数未提及其分配隐藏的方法;漏斗图提示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2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9项研究中共有5项研究的对照药为中成药,分别是血脂康胶囊、绞股蓝总甙胶囊、脂必妥片;有4项研究的对照药为西药,分别是辛伐他汀、烟酸肌醇酯。16项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研究的对照药均为他汀类药物。以上各项研究的I2均大于50%,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3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临床疗效:3.1改善T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77,-0.12),P=0.007<0.05];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1.48,0.86),P=0.60>0.05]。3.2改善TG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G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1.00,0.35),P=0.34>0.05];银杏叶制剂效果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34,0.13),P=0.38>0.05]。3.3改善H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提高HDL-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00,0.18),P=0.04<0.05];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西药组,两组比较疗效有统计学意义。[95%CI(0.03,0.26),P=0.02<0.05]。3.4改善L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64,0.26),P=0.41>0.05];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52,2.02),P=0.25>0.05]。4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疗效:4.1改善T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1.21,-0.53),P<0.00001]。4.2改善TG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G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61,-0.39),P<0.00001]。4.3改善H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升高HDL-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23,0.43),P<0.00001]。4.4改善L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1.02,-0.55),P<0.00001]。5不同年龄段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亚组分析结果:根据年龄分层将9项研究分为三组:分别是Ⅰ.年龄≤50岁;Ⅱ.50岁<年龄≤60岁;Ⅲ.60<年龄≤70岁,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在50岁到60岁年龄段,银杏叶制剂组降低TC水平优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辛伐他汀片、烟酸肌醇酯、绞股蓝总甙胶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93,-0.24),P=0.0009<0.05]。其余两个年龄段,银杏叶制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银杏叶制剂组降低TC水平不低于对照组。在≤50岁年龄段,银杏叶制剂降低TG水平优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辛伐他汀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03,0.21),P=0.01<0.05]。其余两个年龄段,试验组降低TG水平不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结果: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9项研究中有3篇未提及不良反应;3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3篇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共出现3例胃肠道反应;对照组共出现10例胃肠道反应,出现2例皮疹。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16项研究中9篇未提及不良反应;2篇未发现不良反应;5篇发现不良反应,其中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但经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研究小结:1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且存在偏倚,大多未具体描述其随机方法、如何分配隐藏及如何设计盲法,说明多数关于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试验在试验设计及报告规范方面存在缺陷;2在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中,银杏叶制剂存在单独应用和合并应用的情况,最常合并药物为他汀类药物;3通过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银杏叶制剂对≤50岁年龄段患者的TG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50岁到60岁年龄段的患者,银杏叶制剂在降低TC水平方面有显着作用。银杏叶制剂合并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可提高临床疗效。研究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构建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生物网络,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靶点,探索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筛选银杏叶有效成分并对筛选出的成分进行靶标预测。以OB>30%,DL>0.18为条件,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银杏叶的有效活性成分,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活性成分的靶标预测。(2)通过UniProt、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数据库检索高脂血症的疾病靶点。(3)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网络图,并通过DAVID数据库对作用靶点进行GOOntology(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银杏叶有效成分及靶点:在TCMSP数据库筛选出26个银杏叶的有效活性成分,基于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出26个活性成分的390个潜在靶点。2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在线软件、Cytoscape软件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图。3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靶点分析:将银杏叶有效成分的靶点与高脂血症的靶点相互映射,得到银杏叶有效成分治疗高脂血症的18个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18个靶点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生物学过程分析中排名前10的有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节、信号转导、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负调节、调节脂质代谢过程、调节胆固醇体内平衡、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对药物的反应、肽基-苏氨酸磷酸化、昼夜节律、对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反应;细胞组分分析中前10的有核、膜、核质、细胞质、质膜、受体复合物、高尔基体、微管相关复合物、纺锤体微管、ER到高尔基体运输囊泡膜;分子功能分析中排名前10的有蛋白质结合、酶结合、染色质结合、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受体活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载脂蛋白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配体激活的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核心启动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糖蛋白结合;KEGG通路分析排名靠前的有雌激素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GnRH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弓形体病、丙型肝炎、MAPK信号通路、Ⅱ型糖尿病、卵巢类固醇生成。研究小结: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的方面阐述银杏叶通过调节脂质的代谢过程、调节体内胆固醇平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等生物过程发挥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银杏叶主要通过作用 MAPT、ESR1、ABCC3、ESR2、LDLR、LRP8、VLDLR 等靶点发挥调节血脂的作用,作用靶点主要富集于雌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等通路,为临床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提供理论基础。结论:1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提示银杏叶制剂在临床上的常用剂型为注射剂、常用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银杏叶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血管损害;2基于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杏叶制剂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能提高其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且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对≤50岁年龄段患者的TG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50岁到60岁年龄段患者的TC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网络药理学结果提示银杏叶主要通过MAPT、ESR1、ABCC3、ESR2、LDLR、LRP8、VLDLR等靶点调节体内胆固醇平衡、调节雌激素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调节脂质代谢,纠正血脂异常。

杜建平,赵自明,夏能能,任薇[4](2015)在《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康调脂有效性临床再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文献分析系统评价血脂康1.2 g/d治疗4周对干预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含量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4年1月1日-2014年8月30日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中文全文数据库,筛选关于1.2 g/d血脂康连续给药4周后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含量影响的自身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 5.2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5篇独立研究;所纳入独立研究均不具有同质性(P<0.01,I2均>70%),且均存在发表性偏倚;1.2 g/d血脂康治疗4周后,高脂血症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14 mmol/L,95%CI(1.02,1.25)mmol/L,P<0.00001;WMD=0.72 mmol/L,95%CI(0.59,0.85)mmol/L,P<0.000 01;WMD=0.87mmol/L,95%CI(0.74,1.00)mmol/L,P<0.000 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16mmol/L,95%CI(-0.20,-0.12)mmol/L,P<0.000 01]。结论血脂康1.2g/d治疗4周后可显着降低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TC、TG、LDL-C,提高HDL-C。

杜建平,赵自明,夏能能,任薇[5](2015)在《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康调脂有效性临床再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文献分析系统评价血脂康1.2 g/d治疗4周对干预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含量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4年1月1日-2014年8月30日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中文全文数据库,筛选关于1.2 g/d血脂康连续给药4周后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含量影响的自身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 5.2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5篇独立研究;所纳入独立研究均不具有同质性(P<0.01,I2均>70%),且均存在发表性偏倚;1.2 g/d血脂康治疗4周后,高脂血症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14 mmol/L,95%CI(1.02,1.25)mmol/L,P<0.000 01;WMD=0.72 mmol/L,95%CI(0.59,0.85)mmol/L,P<0.000 01;WMD=0.87 mmol/L,95%CI(0.74,1.00)mmol/L,P<0.000 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16 mmol/L,95%CI(-0.26,-0.12)mmol/L,P<0.000 01]。结论血脂康1.2 g/d治疗4周后可显着降低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TC、TG、LDL-C,提高HDL-C。

丁银花[6](2014)在《心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效应部位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完善》文中研究表明欣脉胶囊是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研发的中药6类新药,处方源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方,由山楂、银杏叶、酒大黄、海藻、大蒜五味中药组成,专利号:ZL031322867。本文利用溶剂萃取法对欣脉胶囊的不同极性部位进行分离制备,采用腹腔注射75%蛋黄乳液的方式快速建立小鼠高血脂症模型,以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为参考指标,对欣脉胶囊中治疗高血脂症的不同极性部位进行活性评价,最终确定了乙酸乙酯部位是其治疗高血脂症的主要活性部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欣脉胶囊活性部位及各药材活性部位的指纹图谱,以色谱峰保留时间为考察指标,对复方活性部位指纹图谱色谱峰归属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活性部位的指纹图谱分离度较好,且该方法稳定,重现性较好,并对标定出的28个指纹特征峰中的27个特征峰明确了来源归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U-HPLC-TOF/MS技术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解析,确定其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为大黄蒽醌类化合物、银杏叶萜类内酯、黄酮类化合物。同时,指认了所建立的活性部位指纹图谱中的23个主要色谱峰。初步阐明了欣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的药效物质基础,也为其质量标准的提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欣脉胶囊原有的质量标准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成品质量的可控性,结合效应部位筛选及效应成分的分析结果,增加了处方中另外一味臣药银杏叶萜内酯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准确可行,为欣脉胶囊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了欣脉胶囊成品中效应组分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并指认出了其中16个主要色谱峰的化学成分,从而更加全面的控制产品内在质量。此外,本文还建立了欣脉胶囊处方中两味主药山楂药材和银杏叶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并比较了不同产地不同批次山楂药材、银杏叶药材的药效成分含量高低和指纹图谱相似度大小,分析评价其质量优劣,最终固定了欣脉胶囊处方中这两味主要药材的来源产地,从源头上保证了成品的质量稳定性。

朱自伟[7](2013)在《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及其衍生物降血脂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血脂异常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脑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乡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并且血脂异常的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对人们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寻求安全可靠且疗效显着的降血脂药物一直是重点研究方向。现在调血脂药物众多,但研究最多、疗效获得公认的有两类,即贝特类(fibrate)和他汀类(statins)。针对我国血脂异常患者以高甘油三酯症为主的分布特点,研究以降低TG和升高HDL-C见长的贝特类化合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是存在于咖啡豆中的一种天然物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调味品及香料生产厂商协会认为该物质是“公认安全物质”,可作为点心和糖果蜜饯、糖霜等的食品添加剂,是一种安全绿色的食品添加剂。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具有贝特类化合物的苯氧烷酸结构,并且长期食用对人体安全,因此本课题主要内容是探究该物质及其酯类衍生物是否具有调血脂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用预防性高血脂动物模型实验方法考察三个剂量的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钠对小鼠的降血脂活性。结果发现: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钠能控制小鼠体重增加,中剂量能显着控制雄鼠体重增加指数;对高脂饮食所致的小鼠血脂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有效预防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2.用治疗高血脂动物模型实验方法考查了中剂量的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钠对高血脂小鼠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结果发现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钠能有效改善高血脂小鼠的血脂指标。3.合成了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的乙酯、异丙酯、乙二酯、甘油三酯共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化合物作为前体药物,研究其体外模拟体内水解代谢试验,研究其代谢动力学。4.用治疗高血脂动物模型实验方法考查了三个剂量的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甘油酯对高血脂小鼠的血脂的影响。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甘油酯能显着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TC、TG和LDL-C含量,升高HDL-C含量。

陈仲杰[8](2012)在《高脂血症“温灸和之”有效性及不同灸治时程对调脂效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并且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目前高脂血症的治疗主要为药物,药物在有效降低血脂的同时,存在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使得高脂血症患者望而生畏,高脂血症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为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由于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逐年增强,中医药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在高脂血症调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突出表现为其不良反应少,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但随着中草药种植加工成本的提高,长期应用价格较为昂贵,且其对血脂调控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鉴于高脂血症的高发病率以及对人类健康的潜在而严重的危害性,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价格低廉而容易操作的调节血脂的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灸以其效、验、便、廉等特点,以及绿色、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优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针灸在高脂血症的防治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报道日益增多。针和灸作用互为补充而又各有所长,针刺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艾灸在温补阳气、温通经络、温化痰饮、温运血行方面具有针刺所不及的优势。针对高脂血症属痰属瘀的病理性质以及本病中年以后发病人数激增所反映出的阳气渐虚,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的病理基础,艾灸所具有的生温熟热的性质及其温补阳气、温化痰饮、温运血行的功能正中其病机。用艾灸调治高脂血症可谓从标本兼顾的角度治疗。论标,其温化痰饮、温运血行的作用可以帮助祛除高脂血症患者体内的痰瘀等代谢产物,从而有利于脂质的清除。论本,其温补阳气、温通经络、促进代谢的作用有利于脏腑功能的调整和提升。脏腑功能强健后,自然能发挥各自作用,将体内多余的痰浊、瘀血代谢出去。因此说用艾灸来调节血脂可谓直中病机,标本兼治。目前相关报道日益增多,但以单穴治疗或固定选穴的报道居多,针对高脂血症复杂的病因及不同临床分型、表现,高脂血症的治疗也应该选穴多样化,针对不同体质类型选用不同穴位。同时在影响艾灸调治高脂血症的相关因素研究中,不同组别的间隔时间相对较短,过于细微的时间差别不利于艾灸疗效差异的发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高脂血症的中医学发病机理、艾灸的性质和效用等方面对艾灸调治高脂血症的可行性进行论述,提出高脂血症当以“温灸和之”的立论,并从临床角度加以验证。其主要特点是将经典理论用于高脂血症辨证施灸过程中。第二部分是根据前期研究基础及相关临床报道在穴位相对固定的前提下,设立不同艾灸时程组,通过不同艾灸时程的调脂疗效差异为高脂血症艾灸调治提供较优的艾灸时程方案,为艾灸调脂的时效、量效关系研究作初步探索。第一部分1研究目的通过辨证施灸与药物组的降脂疗效差异,验证高脂血症“温灸和之”的有效性及其优势,并明确其作用特点及效应趋势。2研究方法2.1随机对照原则的应用本研究采用区组随机的方法,并设立口服西药组进行对照。将入组患者首先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入组,每6例为一个区组,随机分至艾灸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两组,艾灸组32例,药物组33例。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2治疗方法艾灸组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设立的三个常见证型,将患者分为气虚痰阻证、阴虚阳亢证及脾肾阳虚证。选取足三里、神阙、三阴交作为基本穴方。气虚痰阻加丰隆、阴虚阳亢加太溪,脾肾阳虚加关元。用清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艾灸10分钟,隔日1次,每周3次,12次为一个疗程。共灸两个疗程。西药对照组口服非诺贝特片,每次100mg,每日3次,饭后服用。2.3观察时点治疗前及2个月治疗后。2.4观察指标2.4.1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2临床症状、体征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评价,以明确艾灸调脂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2.4.3安全性指标对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肾功(尿素氮、肌酐)进行测定。2.5数据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本研究中的临床资料特点,依据相关统计学原理,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基线可比性、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数据统计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对于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转换,经转换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参数检验;经转换仍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计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3研究结果3.1血脂指标3.1.1两组总体有效性艾灸组32例,有效(包括临床治愈、显效及有效)23例,有效率达71.88%,药物组33例,有效30例,总体有效率90.91,艾灸组与药物组在降低血脂的总体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单个血脂指标的变化艾灸与药物治疗后均可使血脂各指标有所下降,艾灸组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明显,而药物组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疗效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3.2临床症状艾灸组与药物组在改善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症状总体积分方面差异极显着(P<0.001)。治疗后两组在缓解乏力、纳呆、腹胀、腰膝酸软、烦躁易怒、形寒怕冷这6项症状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艾灸组在缓解症状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说明艾灸可以有效改善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3.3其它相关指标两组治疗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艾灸组下降程度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糖均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安全性指标艾灸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较治疗前略有下降,药物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略有升高,表明药物对肝功略有影响,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艾灸治疗后患者尿素氮略有下降,药物组治疗后尿素氮略有上升,两组治疗后肌酐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药物组上升更为明显,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与药物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与药物治疗后心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与药物治疗对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无不良影响,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4研究结论4.1“温灸和之”调治高脂血症,可以起到与药物类似的调节血脂作用,对血脂各指标均具有良性调节作用,且对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作用更明显;4.2“温灸和之”调治高脂血症,可以有效缓解与高脂血症相关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作用明显优于药物组。4.3“温灸和之”调治高脂血症,对安全性指标无不良影响,安全可靠。第二部分1研究目的通过设立不同艾灸时程组,比较不同艾灸时程对调脂疗效的影响,为高脂血症艾灸调治择选出最优的艾灸时程方案,为艾灸时效、量效关系的深入研究作有益探索。2研究方法2.1随机对照原则的应用本研究收集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在针灸医院就诊并符合课题要求的高脂血症患者76例,所有病例均经饮食宣教不能理想地控制血脂。采用区组随机方法,随机分至10分钟艾灸组、20分钟艾灸组及30分钟艾灸组三组。10分钟组25例,20分钟组25例,30分钟组26例。三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2具体治疗方案依据高脂血症患者脾肾阳虚、痰瘀互结的体质及病理基础,并结合相关临床报道进行选穴。选择丰隆、足三里、神阙、三阴交四穴作为固定穴组。10分钟艾灸组,选取上述四穴,用清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艾灸10分钟,隔日1次,每周3次,12次为一个疗程。共灸两个疗程。20分钟和30分钟组施灸方法同10分钟组,只是施灸时间不同,20分钟组施灸20分钟,30分钟组施灸30分钟。2.3观察时点治疗前及2个月治疗后。2.4观察指标2.4.1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2临床症状、体征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评价,以明确艾灸调脂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2.4.3安全性指标对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肾功(尿素氮、肌酐)进行测定。2.5数据统计学处理同第一部分。3研究结果3.1血脂指标3.1.1三组艾灸治疗前后总体有效性10分钟组25例,有效(包括临床治愈、显效及有效)13例,有效率达52.00%,20分钟组25例,有效21例,总体有效率84.00%,30分钟组26例,有效23例,有效率88.46%。三组疗效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3.1.2单个血脂指标的变化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艾灸治疗前后差异极显着(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艾灸前后变化不大(P>0.05)。说明艾灸治疗后可使各项指标趋于正常。30分钟艾灸组与10分钟艾灸组在调节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差异显着(P<0.05),与20分钟艾灸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发现,随着艾灸时间的延长,有效指标的下降均数也呈递增趋势,即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后差值的均数比较,30分钟艾灸组>20分钟艾灸组>10分钟艾灸组。而在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调节方面,不同艾灸时程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艾灸调脂对血脂指标中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疗效更好。3.2临床症状艾灸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差异极显着(P<0.001),说明艾灸可明显改善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且不同艾灸时程比较,10分钟组与30分钟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差异显着(P<0.05)。30分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20分钟组低于10分钟组。说明随着时间推移,艾灸对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越来越好。3.3其它相关指标艾灸治疗前后高脂血症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也随之下降,且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01),说明艾灸对高脂血症患者的空腹血糖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但不同艾灸时程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情况有极显着差异(P<0.001)。说明通过艾灸温通经脉、温运血行,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从而有效缓解高脂血症患者的疼痛症状。不同时程艾灸对高脂血症疼痛的缓解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从疼痛缓解的程度来讲,30分钟组>10分钟组>20分钟组。3.4安全性指标艾灸治疗前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艾灸调脂对肝功无不良影响。艾灸治疗前后尿素氮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的均值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说明艾灸可以促进蛋白质的终末代谢产物的清除,有利于机体排毒。治疗前后肌酐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前后血压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患者艾灸治疗前后心率差异显着(P<0.01),说明艾灸可以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心率。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艾灸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及心电图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艾灸调脂对三者无任何不良影响。4研究结论4.1不同艾灸时程对高脂血症的调节,30分钟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20分钟组及10分钟组。不同艾灸时程对单个血脂指标的调节作用,30分钟组优于10分钟组,与20分钟组作用无差异。4.2不同艾灸时程对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方面,30分钟组明显优于10分钟组。随着艾灸时间延长,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越来越好。4.3不同时程艾灸对高脂血症患者的安全性指标无不良影响,三个时程均安全可靠。5本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5.1明晰高脂病机,提出温灸立论进一步明晰高脂血症与痰饮的关系,针对高脂血症的病机,提出“温灸和之”的立论,从而为阐述高脂血症病机,并为临床治疗和治疗原则确立提供一定的依据。5.2重视辨证选穴,彰显灸疗优势将“温灸和之”的立论和原则细化,落实到艾灸调脂的临床实践应用之中。筛选了针对高脂血症艾灸的辨证处方,通过辨证施灸的应用,使艾灸调脂更具有中医针灸学特色。5.3优化灸调时程,探究时效关系在艾灸时程的设立上,考虑到艾灸量效积累的需要及临床可操作性,通过延长每组治疗时间及扩大不同组别的时程差异,以最大限度突显不同艾灸时程的疗效差异。

聂毛晓[9](2010)在《血脂康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血脂康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血脂康预处理组,每组各8只。血脂康组每天灌喂血脂康胶囊0.09g/kg,其余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7天。缺血再灌注组和血脂康预处理组均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30分钟,然后再通60分钟;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采集大鼠腹腔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 (cTNI)含量,并处死动物取出心脏,计算梗死心肌面积,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的改变。结果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血清IL-1β、IL-8、TNF-α、CK-MB、TNI含量均明显增高(F=48.72~351.07,Q=0.25~41.65,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血脂康预处理组血清IL-1β、IL-8、TNF-α、CK-MB、TNI明显降低(F=48.72~351,Q=0.35~32.65P<0.05),血清IL-4明显增高(F=197.89,Q=0.37~29.4),且血脂康预处理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小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F=231.26,Q=17.21,P<0.05)。结论血脂康能抑制促炎因子IL-1β、IL-8、TNF-α的生成,并增加抗炎因子IL-4生成,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炎症反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支颢[10](2009)在《血脂康联合常规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血脂康和常规剂量辛伐他汀联合降脂与大剂量辛伐他汀强化降脂的对照研究,观察其调脂疗效、副作用及心脑血管事件,为中西医结合强化降脂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将60例达到强化降脂治疗标准的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按照年龄、血脂水平相近的原则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共计30例,予以血脂康及常规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共计30例,予以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各组降脂的疗效,副作用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在降脂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TG、TC、HDL-c治疗组总有效率86.%、86.7%、8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90.0%、80.0%,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有效降低TG、TC、LDL-c,升高HDL-c作用。强化降脂达标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6.7%、83.3%,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达到强化降脂目标。在降低TC及LDL-c,升高HDL-c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均有明显疗效。但研究发现治疗组在降低TG上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降脂幅度TG下降分别为33.0%、22.5%,TC下降分别为20.4%、23.9%,LDL-C下降31.7%、33.5%,升高HDL-C分别为19.4%、18.0%。在副作用方面,治疗组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ALT、AST异常升高2例。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在副作用发生率上明显高于治疗组。血脂康联合常规剂量辛伐他汀降脂较大剂量辛伐他汀可以降低副作用的发生。在心脑血管事件方面2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脂康联合常规剂量辛伐他汀治疗不但能有效地完成强化降脂目标,并在降低TG水平及降低副作用发生方面较大剂量辛伐他汀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血脂康和烟酸肌醇脂治疗高血脂症的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脂康和烟酸肌醇脂治疗高血脂症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楂曲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诊断标准
        1.2.1 高脂血症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症候积分标准
        1.2.4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1.3 纳入、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脱落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设计
        1.4.2 观察指标
        1.4.3 异常情况的处理
        1.4.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2 疗效比较
        2.2.1 血脂比较
        2.2.2 血栓风险评估比较
        2.2.3 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2.2.4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改善率比较
        2.2.5 彩超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
    2.3 安全性比较及不良事件分析
3 讨论与分析
    3.1 立论依据
    3.2 组方分析
    3.3 现代药理研究
    3.4 疗效分析
        3.4.1 楂曲降脂方组改善血脂水平疗效分析
        3.4.2 楂曲降脂方对血栓风险的影响
        3.4.3 楂曲降脂方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3.4.4 楂曲降脂方对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
        3.4.5 楂曲降脂方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积分的影响
        3.4.6 楂曲降脂方安全性及不良事件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前言
第一章 高脂血症与中医证素
    1.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
        1.1.1 高脂血症的概念
        1.1.2 历代对血脂及高脂血症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与客观指标研究
        1.1.5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研究
        1.1.6 其他治疗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
        1.2.1 血脂的组成、来源与功能
        1.2.2 血脂在血液中存在及转运方式
        1.2.3 血脂的影响因素
        1.2.4 高脂血症分型
        1.2.5 高脂血症治疗研究
    1.3 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理论研究
        1.3.1 证与辨证
        1.3.2 中医学经典辨证方法
        1.3.3 其他辨证方法
        1.3.4 证素及证素辨证
        1.3.5 中医证素应用研究
        1.3.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的文献数据挖掘研究
    2.1 文献资料
        2.1.1 文献来源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规范证型
        2.2.2 提取证素
        2.2.3 规范中药
        2.2.4 数据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频数统计
        2.3.3 中药分类、使用及药性频数统计
        2.3.4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4 讨论
        2.4.1 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分析
        2.4.2 高脂血症的病位证素分析
        2.4.3 高脂血症的病性证素分析
        2.4.4 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2.4.5 文献高脂血症的证型、证素与用药规律的关联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研究
    3.1 临床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制作量表
        3.2.2 收集临床信息
        3.2.3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临床基础情况
        3.3.2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3.3.3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3.3.4 性别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5 年龄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6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7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8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相关生化指标回归分析显着性意义结果汇总
    3.4 讨论
        3.4.1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分析
        3.4.2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分析
        3.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性别的分析
        3.4.4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TC、TG、LDL-C、HDL-C的分析
        3.4.5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PT、APTT的分析
        3.4.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GLU的分析
        3.4.7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素与ALT、ALP、HGB、TBIL、RBC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结论
    4.1 血脂的中医学特点
    4.2 高脂血症的中医发病机制
        4.2.1 气血津液失和
        4.2.2 脏腑功能失调
    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
        4.3.1 高脂血症中医病位证素特点
        4.3.2 高脂血症中医病性证素特点
    4.4 中药抗高脂血症作用机制
        4.4.1 抑制脂类吸收
        4.4.2 抑制脂质合成
        4.4.3 影响胆汁酸循环
        4.4.4 抗过氧化作用
        4.4.5 提高HDL-C水平
    4.5 高脂血症中药用药规律
    4.6 结论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知情同意书
附表2: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表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业绩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3)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机制研究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3.1 单独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3.2 合并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文献综述二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1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的主要机制研究
    2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2.1 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2.2 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前言
研究一 银杏叶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检索策略
        2.2 纳排标准
        2.3 建立数据库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筛选结果及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2 银杏叶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3.3 银杏叶研究文献发表类型统计
        3.4 银杏叶基础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3.5 银杏叶临床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3.6 银杏叶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
    4 讨论
        4.1 银杏叶制剂的常用剂型和常用疾病分析
        4.2 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分析
        4.3 银杏叶制剂的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分析
        4.4 临床研究的期刊及作者分布分析
        4.5 本文的局限性
    5 小结
研究二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3.4 单独使用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结果
        3.5 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结果
        3.6 不良反应
        3.7 发表偏倚分析
    4 讨论
        4.1 纳入研究的质量分析
        4.2 临床疗效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5 小结
研究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的筛选
        2.2 银杏叶有效成分的靶点预测
        2.3 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
        2.4 网络构建
        2.5 GO Ontology和KEGG通路
    3 研究结果
        3.1 银杏叶有效成分-预测靶点网络
        3.2 与高脂血症相关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3.3 银杏叶有效成分-高脂血症靶点网络构建
        3.4 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作用于高脂血症靶点的银杏叶有效成分分析
        4.2 靶点功能分析
        4.3 关键靶点分析
        4.4 KEGG通路分析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康调脂有效性临床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TC的影响
        2.2.2 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TG的影响
        2.2.3 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LDL-C的影响
        2.2.4 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HDL-C的影响
    2.3 发表偏倚
3 讨论

(5)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康调脂有效性临床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1.2排除标准
    1.3检索策略
    1.4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1.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2.2 Meta分析结果
    2.3发表偏倚
3讨论

(6)心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效应部位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高血脂症的研究进展
    2 中药复方“欣脉胶囊”研究概况
    3 欣脉胶囊处方主要药材—山楂、银杏叶研究概述
前言
    1 立题依据
    2 本课题的研究特色
第一部分 欣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效应部位研究
    第一章 欣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活性部位的确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欣脉胶囊活性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归属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欣脉胶囊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欣脉胶囊质量标准的完善
    第一章 欣脉胶囊效应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欣脉胶囊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欣脉胶囊中山楂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欣脉胶囊中银杏叶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及其衍生物降血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高血脂症概述
        1.1.1 高血脂症研究意义
        1.1.2 高血脂症简介
        1.1.3 高血脂症检测标准
        1.1.4 高血脂症发病原因及分类
    1.2 高血脂症的危害
        1.2.1 高血脂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1.2.2 高血脂症与冠心病
        1.2.3 高血脂症与高血压
        1.2.4 高血脂症与糖尿病
        1.2.5 高血脂症与代谢综合征
        1.2.6 高血脂症与其他相关疾病
    1.3 高血脂症的治疗
        1.3.1 高血脂症的非药物治疗
        1.3.2 高血脂症的药物治疗
    1.4 降血脂药物的研究方向
    1.5 该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钠(SMPP)对小鼠高血脂症的预防作用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动物
        2.2.2 小鼠饲料
        2.2.3 药品及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饲养条件
        2.3.2 小鼠分组及给药
        2.3.3 观察及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SMPP对小鼠体重和饮食量的影响
        2.4.2 SMPP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2.4.3 SMPP对小鼠李氏指数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SMPP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治疗作用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试验动物
        3.2.2 小鼠饲料
        3.2.3 药品及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饲养条件
        3.3.2 造模及分组
        3.3.3 观察及测定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对小鼠体重和饲料消耗量的影响
        3.4.2 SMPP对高血脂小鼠血脂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酯类体外代谢研究
    4.1 前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主要试剂
        4.2.2 仪器
    4.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3.1 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乙酯的合成
        4.3.2 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异丙酯的合成
        4.3.3 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乙二酯的合成
        4.3.4 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甘油三酯的合成
    4.4 前药体外代谢研究
        4.4.1 前药的胰蛋白酶代谢
        4.4.2 前药在小鼠血浆中的水解动力学
    4.5 体外代谢研究结果与分析
        4.5.1 胰蛋白酶转化
        4.5.2 血浆体外降解试验
    4.6 小结
第五章 GTMPP对实验性高血脂症小鼠的治疗作用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
        5.2.1 试验动物
        5.2.2 小鼠饲料
        5.2.3 药品及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饲养条件
        5.3.2 造模及分组
        5.3.3 观察及测定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小鼠体重和饲料消耗量变化
        5.4.2 GTMPP对高血脂小鼠血脂的影响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8)高脂血症“温灸和之”有效性及不同灸治时程对调脂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1 药物疗法
        1.2 非药物疗法
        1.3 药物疗法的不足
        1.4 非药物疗法的优势及不足
    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
        2.1 经典汤剂治疗
        2.2 自拟方剂治疗
        2.3 中成药治疗
        2.4 中药结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
        2.5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思路
        2.6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前景展望及存在问题
    3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概况与述评
        3.1 针刺调脂临床研究概况与述评
        3.2 艾灸调脂临床研究概况与述评
前言
第一部分 “温灸和之”有效性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试验设计方法
        1.4 病例完成情况
        1.5 基线比较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方法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中止及脱落标准
        2.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6 效应评价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艾灸治疗组方法
        3.2 西药对照组方法
        3.3 观察时点
        3.4 观察指标
    4 结果
        4.1 血脂指标
        4.2 临床症状
        4.3 血脂相关指标
        4.4 安全性指标
        4.5 体征
        4.6 血常规
        4.7 尿常规
        4.8 心电图
    5 讨论
        5.1 高脂血症痰瘀互结的中医学发病机理阐释
        5.2 高脂血症“温灸和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5.3 辨证施灸的优势
        5.4 不同证型取穴依据及穴义
        5.5 本研究结果分析
        5.6 对高脂血症艾灸临床的建议和思考
第二部分 不同艾灸时程对高脂血症调脂效应影响的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试验设计方法
        1.4 病例完成情况
        1.5 基线比较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方法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中止标准
        2.5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2.6 效应评价标准
    3 治疗方法及方案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指标
    4 结果
        4.1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总体疗效
        4.2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4.3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血糖值变化
        4.4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疼痛积分变化
        4.5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4.6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血压心率比较
        4.7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血常规变化
        4.8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尿常规变化
        4.9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
    5 讨论
        5.1 化痰祛瘀是艾灸调脂的主要机理
        5.2 量效积累是艾灸调脂的重要因素
        5.3 恰当时程是艾灸调脂的效应环节
        5.4 不同时程艾灸调脂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不同
        5.5 不同时程艾灸调脂对其它指标的整体联动效应分析
        5.6 高脂血症发病相关因素及趋势探讨
        5.7 对艾灸临床调脂的建议
        5.8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查新报告

(9)血脂康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设备
    1.2 实验分组
    1.3 动物模模型
    1.4 炎症因子的检测方法
    1.5 心电图ST段测定
    1.6 心肌梗死面积检测及镜下观察
    1.7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各组心电图变化
    2.2 各组心肌梗死面积的比较及心肌细胞镜下变化
    2.3 各组心肌酶结果比较
    2.4 各组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血脂康联合常规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辩证治疗
        1.3 中药降脂途径研究
        2. 西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2.1 西医发病机制
        2.2 降脂的重要性
        2.3 降脂药物分类
        2.4 降脂药物研究进展
        2.5 联合降脂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脂异常研究
        3.1 中药汤剂为主 佐以西药
        3.2 中药汤剂与他汀类药物联合降脂
        3.3 中药汤剂与非他汀类西药联合降脂
        3.4 西药为主 佐以单味中药
        3.5 针灸治疗 中西并举
        4. 血脂康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
        4.1 疗效研究
        4.2 对血糖的影响
        4.3 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4.4 对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4.5 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快的影响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试验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分组
        2.3 用药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指标
        2.6 安全性观察
        2.7 统计学分析
        3. 一般资料分析
        3.1 年龄分布
        3.2 性别分布
        3.3 体型分布
        3.4 治疗前两组病例主要并发症情况
        3.5 两组病例危险系数分布
        3.6 治疗前血脂异常情况
        4. 疗效分析
        4.1 两组降脂疗效观察
        4.2 两组强化降脂达标情况观察
        4.3 血脂变化比较
        4.4 安全指标检查
        4.5 副作用比较
        4.6 半年内心脑血管事件观察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综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血脂异常研究进展
致谢

四、血脂康和烟酸肌醇脂治疗高血脂症的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楂曲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D]. 李晓小. 三峡大学, 2021(01)
  • [2]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3]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柴露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4]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康调脂有效性临床再评价[A]. 杜建平,赵自明,夏能能,任薇. 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 2015
  • [5]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康调脂有效性临床再评价[J]. 杜建平,赵自明,夏能能,任薇. 华西医学, 2015(02)
  • [6]心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效应部位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完善[D]. 丁银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7]2-(4-甲氧基苯氧基)丙酸及其衍生物降血脂作用研究[D]. 朱自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8]高脂血症“温灸和之”有效性及不同灸治时程对调脂效应的影响[D]. 陈仲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 [9]血脂康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因子的影响[D]. 聂毛晓. 青岛大学, 2010(03)
  • [10]血脂康联合常规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D]. 支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血脂康与烟酸肌醇治疗高脂血症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