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果糖对体内外肠道细菌的影响

低聚果糖对体内外肠道细菌的影响

一、低聚果糖体内外对肠道菌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汪姝敏[1](2021)在《低聚半乳糖对不同假小链双歧杆菌肠道生长及定殖能力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假小链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是中国人群肠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益生菌,具有改善宿主糖脂代谢、炎症反应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特定功能性低聚糖能够提高益生菌的肠道存活率或定殖持久性,但其作用存在菌株差异,且内在原因和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这限制了用于促进特定益生菌增殖或定殖的膳食策略开发。因此,本研究以典型功能性低聚糖——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人群试食试验筛选得到存在GOS利用能力差异的假小链双歧杆菌菌株,结合体外单菌培养实验和基因组比较分析的结果确定可能导致菌株GOS利用能力差异的基因并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动物实验评价GOS对特定菌株定殖能力的作用,以期解析能被GOS刺激生长的菌株的生长特性和基因特征,优化以促进菌株肠道生长及定殖为靶标的低聚糖和益生菌组合搭配的选择方法。首先,基于人群试食试验,分析不同双歧杆菌对GOS的响应。招募了1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完成人群试食试验的人数为8人)给予GOS(10 g/d,4周),收集基线期末、GOS摄入2周和GOS摄入4周的粪便,基于Illumina Mi Seq测序技术进行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双歧杆菌种水平分析,探究GOS对人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GOS显着提高健康成年人肠道中放线菌门和双歧杆菌属的丰度,但不同个体肠道中的假小链双歧杆菌对GOS的响应不同。故从志愿者粪便中分离得到4株假小链双歧杆菌进行后续实验,3株来源于3位应答者(假小链双歧杆菌丰度提高),1株来源于1位无应答者(假小链双歧杆菌丰度降低)。为了分析上述4株假小链双歧杆菌在体内对GOS响应差异的原因,基于体外单菌培养实验和基因组比较分析,探究响应GOS的菌株的生长特性和基因组特征。菌株在GOS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的生长结果表明,在人群试食试验中可响应GOS的菌株更能适应GOS为碳源的营养环境,对该低聚糖的利用能力更强,生长曲线稳定期时生长量更大(最高提升了32.84%),代时更短(最高缩短了27.58%)。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这4株菌的基因组信息,基因组比较分析后推测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GOS的途径:内切β-半乳糖苷酶(Gal A)在胞外对GOS进行初步水解,通透酶(Lac S)转运GOS进胞内,β-半乳糖苷酶(Lac Z)在胞内进一步降解GOS。此外,比较这4株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发现,体内响应的菌株编码碳水化合物酯酶(CE1和CE10)的基因数量更多,可能是CE1和CE10协助了胞外或胞内的β-半乳糖苷酶降解GOS,从而提高了菌株对GOS的利用能力。接着,验证CE1和CE10与菌株GOS利用能力的相关性,选择编码CE1和CE10的基因数量存在差异的菌株,考察菌株在单菌体系、混菌体系和粪便体系中利用GOS的能力,并分析菌株利用GOS的结构差异和基因转录水平差异。从自有菌种库挑选了假小链双歧杆菌FGZ28MM6(CE1:9个;CE10:8个)和假小链双歧杆菌FSDWF3M4(CE1:3个;CE10:4个)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菌株FGZ28MM6的GOS利用能力更强,生长曲线稳定期生长量更大(为FSDWF3M4的2.11倍),相同时间内消耗更多高聚合度的GOS。与利用葡萄糖相比,在利用低聚半乳糖时,菌株FGZ28MM6的基因3872(编码CE1)和基因3878(编码CE10)的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分别提高3.94倍和4.86倍),而菌株FSDWF3M4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此外,在混菌体系和粪便体系发酵GOS过程中,菌株FGZ28MM6的绝对菌数更多。最后,基于基因组特征和体外实验结果,选择相关基因数量及GOS利用能力具有差异的菌株(假小链双歧杆菌1M25和FSDWF3M4)进行动物实验,评价GOS对菌株肠道定殖能力及代谢活性的作用。结果表明,GOS能够提高菌株1M25的定殖强度并延长定殖时间(菌数提高102CFU/g粪便,定殖时间超过14天),还能够提高其代谢活性(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增加)。但对于菌株FSDWF3M4,GOS既未提高其定殖强度也未延长其定殖时间(定殖1天左右),对其代谢活性也无促进作用。总体而言,本研究表明GOS对不同宿主肠道内的假小链双歧杆菌的生长刺激作用存在差异,分离菌株进行实验发现不同宿主来源的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GOS的能力不同,这可能与编码碳水化合物酯酶(CE1、CE10)的基因有关。GOS能提高特定假小链双歧杆菌菌株的定殖强度、定殖持久性和代谢活性。

骆燕红[2](2021)在《以菊粉为碳源的不同双歧杆菌种间协同增殖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双歧杆菌是早期定殖于人体肠道中的益生菌之一,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利用复杂碳水化合物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在肠道环境中的丰度和代谢活性,从而促进双歧杆菌在肠道内增殖。已有临床试验表明,菊粉是能特异性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益生元之一。但一些具有益生功能的双歧杆菌不能直接利用菊粉,仅补充菊粉无法促进这些双歧杆菌生长。国外已有文献报道,双歧杆菌与鼠李糖乳杆菌等其它肠道菌在以菊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存在协同增殖现象。如果能找到以菊粉为碳源的协同增殖双歧杆菌组合,不仅能促进一些利用菊粉能力弱但具有健康功效的双歧杆菌在肠道内增殖,还能提高人体肠道中双歧杆菌丰度和多样性,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因此,本课题希望探究以菊粉为碳源的双歧杆菌种间协同增殖机制,为双歧杆菌的肠道增殖方法提供新的膳食微生态制剂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60株双歧杆菌菌株的碳水化合物利用基因分析发现,来自不同种的双歧杆菌菌株在调控菊粉利用的关键酶GH32家族的基因数量存在差异性。如青春双歧杆菌R1的编码GH32家族基因数量有2个,而动物双歧杆菌FGZ9I1M1仅有1个。通过测定25株双歧杆菌菌株对菊粉的利用能力,发现不同种双歧杆菌的菊粉利用能力具有种间和株间差异,且对菊粉及其主要降解产物利用存在偏好性,这与基因水平预测的结果基本一致。(2)选择利用菊粉能力强的青春双歧杆菌R1与利用菊粉能力弱但能利用葡萄糖和果糖的动物双歧杆菌FGZ9I1M1进行以菊粉为碳源的体外协同增殖实验,将二者分别在菊粉培养基上单独培养和共同培养,发现与单独培养相比,共同培养的复合双歧杆菌中青春双歧杆菌数量增加2.09倍,动物双歧杆菌数量增加5.65倍,乙酸产量增加1.46倍,同时降解菊粉程度更大,生长速率加快。通过转录组分析进一步研究双歧杆菌协同增殖的代谢通路和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变化,发现与单独培养相比,共同培养的双歧杆菌在淀粉和蔗糖代谢和ABC转运系统的通路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青春双歧杆菌R1利用菊粉的关键基因C8077RS09170表达量增加了 100.4%,动物双歧杆菌FGZ9I1M1利用菊粉的关键基因C8077RS04530表达量增加了 100.7%。根据以上结果推测,共同培养时青春双歧杆菌R1降解菊粉并产生蔗糖和果糖等小分子糖促进动物双歧杆菌FGZ9I1M1增殖,而动物双歧杆菌FGZ9I1M1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也协助青春双歧杆菌R1生长。(3)研究具有协同增殖关系的双歧杆菌在C57BL/6J小鼠肠道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复合双歧杆菌组的小鼠粪便中青春双歧杆菌和动物双歧杆菌比双歧杆菌单菌组分别增加了 2.186倍和1.718倍,并提高了肠道内短链脂肪酸含量。通过粪便代谢组分析发现,与双歧杆菌单菌组相比,复合双歧杆菌组在亚油酸合成的代谢通路存在显着差异(p<0.05)。综上所述,通过碳水化合物基因分析、体外菊粉利用实验和转录组分析,以及双歧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增殖能力评价,本课题研究了一种促进双歧杆菌协同增殖的策略,未来可以将其应用于更多具有健康功效但对菊粉及其他低聚糖利用能力弱的菌株,促进功能益生菌的肠道增殖。

邵华[3](2021)在《三种益生元对肥胖及其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肥胖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急需找到有效、安全的防治方法。研究表明人体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在肥胖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许多以调整人体肠道菌群为靶点的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益生元及合生素等)的应用研究。在应用中发现低聚糖益生元作为一种食物配料,对人体有诸多益处,其在调整肠道菌群等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FOS)、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GOS)和新蔗果三糖(Neokestose,NKT)是目前比较常用益生元,具有低热能值,不被人体消化吸收,促进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生长等特点。本研究目的是评价不同剂量的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新蔗果三糖对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小鼠的肥胖及其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这将为益生元在控制体重方面的研究提供具体实验支持。目的:1.不同剂量FOS、GOS、NKT对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小鼠肥胖的影响。2.FOS、GOS、NKT对C57BL/6小鼠肥胖模型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SPF级雄性4周龄C57BL/6小鼠(22±3g)40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5只: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肥胖模型组(60%高脂饲料)、FOS低剂量组(0.17 g/kg/d)、FOS高剂量组(0.85 g/kg/d)、GOS低剂量组(0.17 g/kg/d)、GOS高剂量组(0.85 g/kg/d)、NKT低剂量组(0.17ml/kg/d)、NKT高剂量组(0.85 ml/kg/d)。正常对照组、肥胖模型组0.2 ml/只/天生理盐水灌胃。益生元干预组中的FOS和GOS依干预剂量灌0.2 ml相应益生元生理盐水溶液,NKT组直接按体积灌入NKT糖浆。持续6周。观察小鼠体重、血糖、血脂及肠道菌群等各项指标。结果:1.体重增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肥胖模型组体重增量平均值显着升高。而与肥胖模型组相比,益生元干预组中的FOS高、低剂量组、GOS高剂量组、NKT低剂量组的体重增量显着下降(P<0.05)。2.血糖:各组间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3.肥胖指标:(1)附睾脂肪指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胖模型组、FOS低剂量组、FOS高剂量组、GOS低剂量组、NKT低剂量组、NKT高剂量组的附睾脂肪指数显着升高(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FOS低剂量组、FOS高剂量组、GOS低剂量组、GOS高剂量组的附睾脂肪指数显着下降(P<0.05)。(2)肝脏指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胖模型组的肝脏指数显着升高(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FOS低剂量组、FOS高剂量组、GOS低剂量组、GOS高剂量组、NKT低剂量组、NKT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明显下降(P<0.05)。(3)LEE指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胖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FOS低剂量组、FOS高剂量组、GOS低剂量组、GOS高剂量组的LEE指数明显下降(P<0.05)。4.血脂指标:(1)血清总固醇(T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胖模型组、NKT低剂量组明显升高(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FOS高剂量组、GOS低剂量组、NKT高剂量组明显下降(P<0.05)。(2)血清总甘油三酯(TG)水平:与肥胖模型组相比,三种益生元组无明显改变(P>0.05)。(3)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胖模型组、FOS低剂量组、GOS高剂量组、NKT低剂量组明显升高(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GOS低剂量组、FOS高剂量组明显下降(P<0.05)。(4)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KT低剂量组明显升高(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NKT低剂量组明显升高(P<0.05)。5.血清脂多糖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胖模型组、FOS低剂量组、GOS低剂量组、GOS高剂量组、NKT低剂量组、NKT高剂量组均显着升高(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FO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6.小鼠肠道菌群:经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高通量分析显示,高,低剂量FOS、高,低剂量GOS、高,低剂量新蔗果三糖都可以显着升高高脂饮食小鼠肠道有益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降低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Firmicute水平,并减少Enterococcus,Bacillus,Mucispirillum水平,提高Bacteroidetes,Ruminococcus,Prevotella,Adlercreutzia,Lachnoclostridium,Coprococcus,Sutterella,Bilophila水平。7.病理学分析: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新蔗果三糖均明显改善肥胖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结论: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新蔗果三糖对小鼠的体重、肥胖、血清脂质、血清脂多糖和肠道菌群、小鼠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依据各指标结果判断,低聚果糖对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小鼠的肥胖调节效果更佳。

李东尧[4](2020)在《低聚糖对肠道轴向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内栖生着庞大的微生物种群,其所组成的微生态体系,紧密关联着宿主的营养与健康状况。饮食对该体系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在日常摄入的众多饮食成分中,抗性聚糖的效用尤为突出。其中一类功能性低聚糖被定义为益生元,可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增殖与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微生态制剂与医疗药品。但长期大量的体外培养实验与近年来微生物组大数据的爆发表明,代谢低聚糖的微生物并非仅局限于有益菌。在特定的条件与剂量下,低聚糖的摄入也会产生负面效果。由此可见,在肠道菌群这一高度复合的生态体系中,不同微生物对低聚糖的时空响应十分复杂,深入研究低聚糖对肠道代谢及全身各器官生理机能的系统性影响,对精准营养与精准医疗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厘清低聚糖对肠道轴向微生物时空分布的影响,本文选用鼠科动物模型,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与宏基因组学分析手段,首先研究了正常生理条件下肠道菌群的空间构成与代谢功能,完成了一种模式动物肠道菌群生物地图的构建工作。继而通过多剂量膳食干预试验,系统解析了两种典型低聚糖(低聚果糖FOS、乳酮糖Lactulose)对肠道轴向代谢的影响,并应用多元统计学归纳了其中的量效与构效相关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跨平台跨可变区测序数据的排序聚类表明,不同食性的鼠科动物其肠道菌群在物种组成上存在显着差异,宿主基因型元数据对Bray-Curtis生态距离矩阵的区分力(R2=0.25,P≤0.001)要强于肠道区段元数据(R2=0.17,P≤0.001)。然而当肠道细菌的细胞封套被拆封时,基于功能基因的排序结果却表征出一个明显的熵增趋势,不同鼠科动物的肠道菌群在代谢功能上呈现出大面积的交叠。这说明肠道菌群是与宿主共同演进的,面对肠道内相似的环境压力,各宿主逐渐选择出一些结构迥异但功能类似的细菌群体,来补足地完成相应的微生态服务。(2)在宿主定向选择与环境随机暴露的共同作用下,鼠科动物的肠道菌群形成了独特的随机拼图结构。在未接受膳食干预的情况下,不同试验个体的肠道菌群在代谢功能上十分相似,个体差异并不显着(R2=0.09,P=0.18)。而在低聚糖的膳食干预下,个体因素却构成了一个显着的分类因子,来自同一个体的肠内容物(R2=0.13,P=0.002)和黏液层(R2=0.10,P≤0.001)样品更倾向于排序平面内局部聚集。这说明不同个体的肠道菌群对低聚糖的敏感性及响应度存在较大差异,低聚糖作为强驱动力对随机拼图撞击将进化积累的同质功能稳态推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3)从消化道的上游至下游,菌群的多样性逐渐增加,群落的构成(R2=0.37,P≤0.001)和代谢(R2=0.60,P≤0.001)均呈现出明显的分层趋势,其核心组分先后经历了好氧菌(如叶杆菌Phyllobacterium、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噬酸菌Acidovorax等)、兼性厌氧菌(如乳球菌Lactococcu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和Globicatella等)到严格厌氧菌的变迁。在胃和小肠等上游解剖部位,产乳酸的细菌(如乳杆菌、链球菌和Turicibacter等)占有较高丰度,同时有氧能量代谢、小分子转运代谢也主要在上游富集。而在大肠等下游解剖部位,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与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的细菌组成了菌群核心的主体部分,黏蛋白降解相关的代谢模块主要在大肠黏液层富集。低聚糖经口摄入会影响到消化道下游各部位菌群的代谢功能,其影响力沿纵向轴逐渐衰减,如在升结肠处,膳食干预对COG多维矩阵总方差的解释量为39.97%,横结肠处为32.81%,而降结肠处则降至26.59%,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低聚糖在消化腔内的空间分布梯度。(4)尽管沿消化道的径向方向,肠腔和黏液层是紧密接触的,但在这两个毗邻的微观生境中,核心菌群所构筑的共栖网络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拓扑结构。其中内容物菌群形成的网络结构相对疏松,其网络直径为8,集中度为0.18,密度为0.17,从属于3个门的28种专性厌氧菌属在网络上与平均4.571个节点相连接。而黏液层菌群的共栖网络则分散为一些子网络模块,其中最大的模块是由15种专性厌氧菌构成的,彼此与平均6.8个节点相连接,共同编织形成一个密集的子网络,其网络直径为3,集中度为0.43,密度为0.49。低聚糖干预对黏液层菌群的影响较弱,在Lactulose低剂量组,黏液层菌群的代谢标记物比重占12.6%,而内容物菌群的比重占19.8%,在Lactulose高剂量组,黏液层菌群的代谢标记物比重占26.3%,而内容物菌群的比重占32.2%。这可能是因为黏液层中内源性黏蛋白寡糖较丰富,面对外源驱动力的撞击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5)低聚糖作为直接介导底物,对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具有很强的调节和驱动作用,其效应量与低聚糖的具体种类和摄入量相关。低聚糖的过量摄入将扰乱肠道原有平衡,降低微生态服务的多样性,使整体功能朝氨基酸代谢的方向偏移。此时肠道中潜在有害微生物增殖,细菌毒素水平上升,肠上皮大量脱落,黏蛋白出现滞积,菌群中偏好蛋白类底物的双歧杆菌占据优势地位,如在FOS梯度剂量的时序试验中,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E/G=1.128)的丰度由最初基线处的0.86%上升至25%干预期的18.94%,在Lactulose高剂量的横断面试验中,高卢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gallicum,E/G=1.363)在肠内容物和黏液层菌群的占比高达64.83%和28.17%。低聚糖膳食干预后,肠道元基因组中一些蛋白发酵产物,如甲硫醇、硫化氢、苯酚和多胺类物质的水平存在上升风险。而一些致癌与腐败物质的生成则被抑制,如?-葡萄糖醛酸酶、偶氮还原酶和脲酶基因的丰度有所下降,同时吲哚、甲基吲哚、苯乙酸、对甲酚和次级胆汁酸相关基因的丰度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胡琴[5](2020)在《三种食物提取物对抗生素诱导的便秘小鼠模型的肠道功能调节作用》文中提出便秘是由肠道菌群紊乱、炎症、肠动力不足、肠营养缺乏等多个因素造成,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抗生素等会诱导肠道菌群失调等而引发便秘,且便秘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等困扰。数据调查显示,便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已达到27%,且呈上升趋势。长期便秘会诱发许多并发症,如肛肠疾患、胃肠功能紊乱等,但国内外对便秘的治疗方式存在许多的弊端,如药物依赖性强、副作用多、慢性毒性等,所以找到一种治疗便秘功能显着、全面、绿色安全的途径极其重要。目前,天然食物成分因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小,具有多种活性功能,对疾病有良好的治疗功能,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因此,本研究选择三种食物提取物探究对肠道功能、炎性水平、肠道菌群等多方面功能的调节作用,改善便秘,并利用ELISA检测试剂盒和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明食物提取物通过改善肠道功能和肠道菌群来改善便秘的相关性,以及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和便秘发生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新型便秘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数据指导。具体研究结果与内容如下:1.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紊乱型便秘小鼠模型建立通过利用浓度为62.5 mg/m L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头孢氨苄(Cephalexin)、阿莫西林(Amoxicillin)的混合悬液灌胃4 d、125 mg/m L的混合悬液灌胃3 d的方法建立肠道菌群紊乱型便秘小鼠模型,结果表明,出现排便困难、粪便形状干结、不成形颗粒,小肠蠕动功能减弱。便秘模型组1 h内排出粪便量、日平均粪便量显着减少(P<0.01),饲料消耗率显着下降(P<0.01),粪便含水率显着降低(P<0.01),首粒黑便时长显着延长(P<0.01),小肠推进率显着降低(P<0.01);测定小鼠肠道菌群结果显示,便秘模型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降低,物种丰富度低于空白组。门水平物种构成上,便秘模型组优势菌门为Bacteroidetes,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提高,Firmicutes丰度降低,Verrucomicrobia菌门缺失。科水平物种构成上,便秘模型组主要由Bacteroidaceae、O-Clostridiales、Lachnospiraceae、Enterobacteriaceae组成,且相对丰度降低。便秘模型组属水平物种种类较空白组显着减少,主要由Bacteroides、f-Lachnospiraceae、f-Peptostreptococcaceae、f-Enterobacteriaceae、Trabulsiella组成,O-Clostridiales、f-Enterobacteriaceae、f-S24-7丰度显着降低。说明抗生素导致了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紊乱,成功建立了肠道菌群紊乱型便秘小鼠模型。2.三种食物提取物对抗生素诱导的便秘小鼠模型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三种食物提取物干预7 d后,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干预前,小肠推进率提高,排出首粒黑便时长缩短,小鼠粪便含水率、首粒黑便时长、小肠推进率显着提高(P<0.01),说明食物提取物可显着改善小鼠粪便品质、小肠蠕动功能以及加快小肠传输频率;测定三种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血清中三种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小鼠血清中LPS浓度显着下降(P<0.01),抑炎因子IL-10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对比空白组,贻贝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L-1β浓度显着下降,虾头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L-6浓度显着降低,虾头高剂量组TNF-α浓度显着降低,复合配方低剂量组LPS浓度显着降低。3.三种食物提取物对抗生素诱导的便秘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三种食物提取改变了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提高。对比便秘模型组,干预组组间菌群物种均匀度高,OTU数多。不同物种分类水平上丰度组成结果显示,对比便秘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在门水平,便秘模型组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有益菌门Verrucomicrobia缺失,干预组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Proteobacteria、Verrucomicrobia显着增加。科水平,干预组肠道优势菌为Enterobacteriaceae,便秘模型组肠道优势菌为Bacteroidaceae,有益菌Verrucomicrobiaceae、Rikenellaceae、Enterobacteriaceae丰度增加。属水平,干预组有益菌为Akkermansia、Trabulsiella、f-Rikenellaceae、Blautia、Enterobacteriaceae,便秘模型组优势菌为Bacteroides。Akkermansia、Enterobacteriaceae、Bacteroides菌属与典型促炎因子TNF-α、抑炎因子IL-10、内毒素(LPS)表达水平Correl指数结果表明,Akkermansia、Enterobacteriaceae与促炎因子TNF-α呈负相关关系,Enterobacteriaceae菌属与TNF-α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Akkermansia、Enterobacteriaceae与抑炎因子IL-10呈正相关关系,Akkermansia与IL-10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Bacteroide与LPS呈强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具有抑炎能力的Akkermansia、Enterobacteriaceae丰度升高、Bacteroides丰度降低,小鼠体内的炎性水平显着下降。综上,三种食物提取物可提高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肠道有益菌相对丰度,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改善机体炎性,维持肠道菌群结构稳态,其中以贻贝低剂量、低聚果糖低剂量、香蕉高剂量组调节肠道菌群功能较显着。

谢竹青[6](2020)在《丙酰化抗性淀粉的体外大肠酵解特性及其对高脂饮食喂养小鼠的菌群调控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酰化淀粉对肠道健康的益生作用包括减少能量摄入、降低肠道p H值、增加短链脂肪酸(SCFAs)产量、促进某些有益菌的增长等。近年来,酰化淀粉以其持续和可预测的方式向结肠传递特异性SCFAs的功效引起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因此其在治疗和预防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方面极具潜力。本课题以高链玉米淀粉为原料进行丙酰化改性,通过体外酵解模型,发现该种酰化淀粉可向大肠特异性释放更多的丙酸,且可以分别促进Roseburia和Bacteroides等菌属的相对丰度;随后通过动物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丙酰化抗性淀粉可以减缓C57BL/6J小鼠由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且小鼠粪便中丙酸含量显着提升,菌群结果表明该种淀粉促进了Ruminococcus等菌属的相对丰度,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新型药品及保健品的开发提供依据。1、丙酰化抗性淀粉的体外大肠酵解特性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高链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丙酰化抗性淀粉,测定样品取代度、抗性淀粉含量、体外酵解后的产气量、产酸量和菌群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体外小肠消化后仍存在70%左右的抗性淀粉含量,丙酰化改性不会改变高链玉米淀粉缓慢的酵解速率。丙酰化抗性淀粉酵解产生的丙酸含量随着样品取代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了在酵解过程中引入的丙酰基可以在酵解过程中释放。16S r RNA基因测序及PCA分析进一步表明,所引入的丙酰基明显促进了Roseburia的相对丰度,这一菌属的丰度提高可能与丙酸含量的升高相关。2、丙酰化抗性淀粉对拟杆菌属肠型个体粪便的体外大肠酵解特性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收集7位拟杆菌属肠型个体的粪便样本,并对不同取代度的丙酰化抗性淀粉进行体外酵解。测定不同个体菌群对丙酰化抗性淀粉酵解的产气量及菌群变化,并对菌群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不同取代度的丙酰化抗性淀粉在酵解12 h和24 h后均表现出相似且缓慢的酵解速率。菌群结果方面,不同个体初始菌群组成差异较大且对膳食底物的反应不同。酵解24 h后,随着取代度的升高,丙酰化抗性淀粉在门水平促进了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促进了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PICRUSt对比的基因测序数据预测结果显示,丙酰化抗性淀粉提高了与糖代谢相关的类群丰度。3、丙酰化抗性淀粉对高脂饮食喂养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体重调节机制。对实验小鼠分为普通、高脂、高链玉米淀粉和丙酰化抗性淀粉四组并进行8周喂养,测定体重、肝脏及相关脂肪组织变化情况、口服葡萄糖耐受程度、血脂指标、炎症因子含量、SCFAs产量及菌群变化。结果表明,丙酰化抗性淀粉可以减缓由高脂饮食引发的肥胖,改善空腹血糖、血脂紊乱及低度炎症反应,且体重降低主要与肝脏和附睾白色脂肪组织密切相关。丙酰化抗性淀粉处理组的小鼠粪便中丙酸含量显着升高。16S r RNA基因测序及PCo A分析进一步表明,丙酰化抗性淀粉促进了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降低了Oscillospira和Helicobacter等与高脂饮食密切有关的菌群丰度。

陆静波[7](2020)在《基于尿毒素代谢调控的黄葵四物方防治慢性肾衰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一、文献综述本章主要阐述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定义、分期及危害,总结了CKD患者体内大量堆积的肠源尿毒素与CKD进展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多种肠源尿毒素来源、体内合成过程以及在体内堆积对机体的危害;分析了肠源尿毒素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整理了多种干预肠源尿毒素生成、转运及排泄的治疗方法;总结了黄葵四物方(在临床治疗CKD的一线药物黄葵胶囊的基础上优化而得)治疗CKD的研究现状,为后期探究黄葵四物方对肠源尿毒素体内生成和转运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二、黄葵四物方对肠道菌群介导的尿毒素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黄葵四物方是由黄蜀葵花、黄芪、虎杖和姜黄四味中药配伍而成。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黄葵四物方可显着减轻CKD模型大鼠肾脏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肾小球基底膜沉积、降低肾纤维化的程度;可显着抑制CKD模型大鼠血浆、肝脏和肾脏中尿毒素分子硫酸对甲酚的堆积,显着抑制肠道中对甲酚的合成,提示黄葵四物方保护CKD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肠道菌群中对甲酚合成,减轻体内硫酸对甲酚堆积相关。为了探讨黄葵四物方对模型动物肠道菌群结构的调控作用,本章基于整体动物水平及体外肠道细菌厌氧培养,研究黄葵四物方对模型动物肠道菌群结构的调控作用,进一步观察黄葵四物方对肠道细菌合成对甲酚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葵四物方灌胃给药8周对CKD大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但是未表现出显着差异,提示黄葵四物方并不是通过直接抑制细菌的丰度来降低对甲酚含量的,可能与其抑制肠道菌群中对甲酚的合成途径有关。在肠道中,肠道菌群代谢食物来源的酪氨酸从而生成对甲酚。为了明确黄葵四物方对肠道菌群合成对甲酚的影响,我们建立了体外肠道细菌厌氧培养体系以及检测代谢产物对甲酚的分析方法。由于HPLC-FLD几乎不能检测出正常肠道细菌生成的对甲酚,因此,在厌氧培养中加入底物酪氨酸来促进肠道菌合成大量对甲酚。在此基础上,加入黄葵四物方,结果发现黄葵四物方可显着抑制肠道细菌生成对甲酚,其抑制能力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黄葵四物方抑制肠道菌群合成对甲酚的作用机制,我们通过文献研究补充和完善了肠道菌群代谢酪氨酸并生成对甲酚的途径。具体为:酪氨酸被肠道细菌分解生成对羟基苯丙酮酸(p-hydroxyphenylketonic acid,HPPA)后分别进入氧化途径和还原途径。在氧化途径中,HPPA被转化成对经基苯乙酸(p-hydroxyphenylacetate,PHA),PHA进一步被代谢成对甲酚;在还原途径中,HPPA被代谢成对羟基苯乳酸(p-hydroxyphenyllactic acid,PPA)及对羟基苯丙酸(p-hydroxyphenylpropionic acid,PHPA)。基于这一代谢途径,我们将酪氨酸及其初级代谢产物HPPA与肠道细菌共培养,结果发现,黄葵四物方可促使酪氨酸代谢过程中氧化途径向还原途径转化,导致氧化途径中对甲酚的生成显着减少。接下来,将氧化途径中对甲酚的前体PHA与肠道细菌共培养发现,黄葵四物方对生成对甲酚的氧化途径还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直接抑制对羟基苯乙酸分解生成对甲酚。为了明确黄葵四物方抑制肠道细菌合成对甲酚的作用主要是由组方中的哪些组分贡献的,我们将方中四单药总提液与肠道细菌共培养,结果发现,四单药总提液对于肠道细菌合成对甲酚均有抑制作用。单药总提液是由单药的醇溶性部位和水溶性部位组成。因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各单药醇溶性部位和水溶性部位对肠道细菌生成对甲酚的影响。为了研究各单药醇溶性部位对肠道细菌生成对甲酚的影响,将各单药醇提液与肠道细菌共培养,结果发现方中黄葵、虎杖和姜黄三味单药的醇溶性部位可显着抑制肠道细菌合成对甲酚。为了确认具体是黄葵、虎杖和姜黄醇溶液中哪些成分起了抑制对甲酚生成的作用,我们将黄葵四物方中8种主要的醇溶性化合物与肠道细菌共培养,结果发现,异槲皮苷、金丝桃苷、槲皮素、姜黄素、大黄素、虎杖苷和白藜芦醇可抑制肠道细菌代谢PHA,从而抑制对甲酚的生成。对羟基苯乙酸脱羧酶是肠道细菌代谢PHA生成对甲酚的关键酶,因此,我们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发现异槲皮苷、金丝桃苷、槲皮素、姜黄素、大黄素、虎杖苷和白藜芦醇与对羟基苯乙酸脱羧酶的结合力强,可作为该酶的抑制剂。在单药水溶性部位的研究中发现,中药水溶性部位的主要成分为多糖,且中药多糖对肠道和肾脏疾病有调节和保护的作用,因此,重点研究了各单药水溶性多糖对肠道细菌合成对甲酚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芪和虎杖多糖可显着抑制对甲酚的生成,其中黄芪多糖的抑制率接近100%。考虑到单药多糖对于肠道细菌生成对甲酚的抑制作用极为显着,且黄芪为药食两用型中药,因此我们提出是否食物来源的多糖也可抑制对甲酚的生成,并选取了食物来源的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FOS)用于接下来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FOS可显着抑制肠道细菌合成对甲酚。此外,我们发现FOS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介导的芳香氨基酸代谢的多种途径来减少对甲酚的产生。具体为:1、FOS显着促进酪氨酸代谢从氧化途径向还原途径的转化;2、FOS通过促进肠道细菌的增殖来促进酪氨酸用于合成细菌自身蛋白质;3、FOS可阻断氧化途径中PHA向对甲酚的转化,从而抑制对甲酚的生成。三、黄葵四物方对宿主细胞介导的尿毒素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前述研究发现黄葵四物方可干预PCS合成环节中肠道细菌介导的对甲酚合成过程,本章在此基础上观察黄葵四物方对宿主细胞介导的PCS合成环节及向肾脏细胞内转化环节的影响。通过UPLC-TQ/MS检测发现,黄葵四物方可显着抑制肝脏内PCS的堆积,对血浆和肾脏内PCS含量也存在一定的降低趋势,表明黄葵四物方可干预宿主细胞内尿毒素分子PCS的蓄积。为了明确黄葵四物方对PCS的合成环节中对甲酚向PCS转化的影响,黄葵四物方灌胃给予小鼠28天,在最后一天向小鼠灌胃PCS的前体分子对甲酚,检测体内PCS水平,反映黄葵四物方对于对甲酚向PCS转化环节的影响。利用UPLC-TQ/MS检测小鼠血浆、结肠及肝脏中PCS含量,结果发现黄葵四物方可显着抑制小鼠血浆中PCS的含量,对肝脏中PCS的含量存在抑制趋势,但是不影响肠道中PCS的水平。在进一步检测结肠和肝脏内磺基转移酶的酶活力及蛋白含量时发现,黄葵四物方不影响肠道中磺基转移酶的含量;不影响肝脏内磺基转移酶的酶活力;但是黄葵四物方可显着抑制肝脏内磺基转移酶的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黄葵四物方可显着抑制肝脏内磺基转移酶的表达,从而抑制对甲酚向PCS转化,并最终抑制体内PCS的生成。为了明确黄葵四物方对PCS经由肾脏转运体(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OAT1/3)向肾脏细胞内转运环节的影响,将PCS腹腔注射给予小鼠,使用UPLC-TQ/MS检测小鼠血浆和肾脏内PCS含量,反映黄葵四物方对PCS向肾脏转运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葵四物方不影响小鼠体内血浆和肾脏中PCS含量。我们在正常大鼠体内进行了再次验证,结果发现,黄葵四物方同样不影响大鼠血浆和肾脏内PCS的含量,且不影响肾脏内OAT1/3的表达水平。在腺嗓呤模型大鼠体内同样发现黄葵四物方不影响模型大鼠肾脏内OAT1/3的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说明,黄葵四物方不影响大鼠OAT1/3基因和蛋白表达,也不影响PCS转运进入肾脏过程。提示我们黄葵四物方抑制PCS在肾脏中的蓄积并不是通过影响PCS向肾脏内的转运环节来实现的。以上研究表明黄葵四物方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介导的对甲酚代谢通路及干预肝脏内特异性代谢酶的表达来减少体内PCS蓄积。

程永霞[8](2019)在《酶法制备富含低聚果糖的龙眼汁及其功能性研究》文中指出龙眼是岭南佳果,其干制果肉(桂圆肉)被列入“药食同源”原料目录中。但新鲜龙眼果肉总糖尤其蔗糖含量高。高糖(高热量)食品因易引发肥胖、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而备受关注,不能满足这类人群的饮食需求和大众消费者的健康饮食追求。因此开发出低糖(低热量)、富含益生因子的龙眼加工制品十分必要。本文利用果汁加工商业用复合植物水解酶Viscozyme L(具有果糖基转移酶活力,EC 2.4.1.9)处理新鲜龙眼果浆,将果浆中蔗糖转化成低聚果糖(FOS),制得蔗糖含量低且富含FOS的转化龙眼汁(Modified longan juice,MLJ),并研究酶转化工艺对龙眼汁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考察MLJ对益生菌增殖和大鼠餐后血糖的影响,并通过高脂饮食大鼠模型,评价MLJ对大鼠体态特征、生化指标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并对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揭示MLJ调节高脂饮食大鼠糖代谢和脂代谢的作用规律及调节机制。1.MLJ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与营养成分分析。(1)在酶添加量9 U/g蔗糖、温度55℃、时间5 h的工艺条件下制得蔗糖含量低且富含FOS的MLJ。与未转化的龙眼汁(No-modified longan juice,NLJ)相比,MLJ中蔗糖含量由110.98 mg/g降至17.11 mg/g,蔗糖转化率达84.58%。生成FOS含量为61.59 mg/g,其中蔗果三糖和蔗果四糖的含量分别为47.52 mg/g和14.08 mg/g。(2)该酶转化工艺能所得的MLJ的出汁率(93.03%)、透光率(82.0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13oBrix)与NLJ相比(76.81%、45.80%、19.33oBrix)显着提高,同时分解龙眼果肉中的不溶性纤维,促进细胞破裂,使果汁中多糖、果胶和可溶性氨基酸的含量显着增加,并导致多糖的分子量分布和单糖组成发生改变。2.MLJ对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增殖及大鼠餐后血糖的影响。(1)MLJ和NLJ显着促进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动物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6株益生菌体外增殖。其中,对于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肠膜明串珠菌和青春双歧杆菌5株菌,MLJ的体外增殖效果比NLJ更好,且FOS是贡献这种益生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2)与NLJ相比,灌胃MLJ后大鼠餐后血糖峰值显着降低,说明MLJ能更好地维持大鼠餐后血糖的稳定。该酶转化工艺将高GI的NLJ(GI=78.33)转化为中GI的MLJ(GI=64.15),实现了果汁加工中低糖(低热量)化生产的目的。3.MLJ对高脂饮食大鼠的干预效果及机制。(1)MLJ、FOS和NLJ均能提升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脂联素(ADPN)和酪酪肽(PYY)的水平,起到控制大鼠食欲、降低大鼠能量摄入、抑制大鼠脂肪细胞肥大的效果,从而实现减少大鼠腹部脂肪积累和控制大鼠体重的作用。(2)MLJ、FOS和NLJ都能够有效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游离脂肪酸水平,提高大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和肝脏中脂蛋白酯酶(LPL)和肝脂酶(HL)活力,改善大鼠脂代谢,并且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减少机体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中MLJ和FOS在此方面比NLJ呈现出更好的效果。(3)MLJ、FOS和NLJ都能够有效降低高脂饮食大鼠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大鼠糖耐量,维持大鼠血清中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正常水平,改善大鼠糖代谢;其中MLJ和FOS比NLJ的效果更好。(4)MLJ、FOS和NLJ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肝脏系数、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提高高脂饮食大鼠肝脏组织中的具备抗氧化活性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降低肝脏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中间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减少肝脏组织内出现的脂肪变性和脂肪积累,起到改善肝功能、预防肝脏氧化损伤的作用,且MLJ的效果优于FOS和NLJ。综上所述,MLJ、FOS和NLJ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糖脂代谢异常和肝功能损伤,而MLJ的效果显着优于NLJ。4.MLJ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1)MLJ能显着提高高脂饮食大鼠肠道中拟杆菌门的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的丰度,并提高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益生菌的丰度,降低脱硫弧菌的丰度,同时促进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产生。(2)通过KEGG功能基因注释和分析,发现FOS和MLJ干预组样本的代谢通路基因较为接近,而NLJ干预组与高脂饮食(HF)组样本较为接近。与HF组相比,MLJ组样本菌群甘油脂代谢(ko00561)、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ko00121)和原发性胆汁酸生物合成(ko00120)等通路的基因丰度显着升高。(3)Lactobacillus和Bifidobacterium丰度的增多在改善宿主的糖脂代谢和肝脏抗氧化功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Desulfovibrio和Butyricimonas丰度的增加可能会加剧宿主脂代谢的异常和肝脏氧化应激状态。综上所述,MLJ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并改变肠道菌群的脂肪相关代谢通路和碳水化合物酶基因丰度,进而调整大鼠对食物中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消化吸收,改善高脂膳食诱发的代谢异常。

吴越[9](2019)在《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和卵形鲳鲹生长及免疫的影响》文中提出益生元是一类不被宿主消化而能被肠道菌发酵的物质,具有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刺激肠道中益生菌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了三种在人类医学及畜牧业中广泛应用的益生元:低聚果糖(FOS)、菊粉(Inulin)和甘露寡糖(MOS),采用拌料投喂的方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和卵形鲳鲹进行连续4周投喂实验,通过测定各组生长率、血清学免疫指标、免疫基因相对表达量及其抗胁迫能力,分别评价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和卵形鲳鲹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作用效果生长指标测定结果显示,FOS、Inulin以及MOS都不能显着提升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P>0.05)。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检测结果显示,FOS可以显着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P<0.05);MOS可以显着提升石斑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而FOS和Inulin显着降低了石斑鱼血清中CAT活力(P<0.05);此外,MOS还显着提高了石斑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力(P<0.05)。利用荧光定量PCR对石斑鱼肠道及头肾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检测,结果显示:FOS显着上调了 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l)在肠道中的表达量(P<0.05);Inulin和MOS则显着上调了 Toll样受体3(TLR3)在肠道以及头肾中的表达量;此外,MOS还显着上调了白细胞介素-8(IL-8)在肠道中的表达量,显着降低了 IL-8在头肾中的表达量(P<0.05)。暴露胁迫实验结果表明,MOS显着提高了石斑鱼受急性暴露胁迫实验后的成活率;FOS则显着降低了石斑鱼受到急性暴露胁迫后的成活率。2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的作用效果生长指标测定结果显示,MOS可以显着促进卵形鲳鲹的生长(P<0.05);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测定结果显示,FOS可以显着提高卵形鲳鲹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Inulin、MOS则会导致血清中T-AOC活力显着下降(P<0.05);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无显着影响(P>0.05);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头肾呼吸爆发活性均有显着促进作用(P<O.05);FOS对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有着显着提升作用(P<0.05);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有显着提升作用(P<0.05);FOS会导致卵形鲳鲹血清中溶菌酶(LZM)活性显着下降,而Inulin以及MOS会促进LZM活性显着上升(P<0.05);MOS还显着提高了卵形鲳鲹血清总蛋白(TP)含量(P<0.05)。对卵形鲳鲹肠道及头肾中免疫相关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显示:三种益生元都显着上调了卵形鲳鲹肿瘤坏死因子-PT(TNF-PT)在肠道和头肾中的表达量(P<O.05);FOS和MOS显着上调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肠道和头肾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FOS和MOS显着上调了白细胞介素-1(IL-1)在肠道中表达量,此外FOS还显着上调了 IL-1在头肾中的表达量(P<0.05);三种益生元都显着上调了白细胞介素(IL-11)在肠道中的表达量,同时FOS显着上调了头肾中IL-1的表达量,Inulin和MOS则显着下调了头肾中IL-11的表达量(P<0.05);三种益生元都显着上调了肠道中白细胞介素-15(IL-15)的表达量,同时FOS显着上调了头肾中IL-15的表达量,Inulin和MOS则显着下调了头肾中IL-15的表达量(P<0.05)。卵形鲳鲹哈氏弧菌攻毒胁迫结果表明,三种益生元都显着降低了卵形鲳鲹受哈氏弧菌侵染时的死亡率(P<0.05)。以上研究为低聚果糖、菊粉以及甘露寡糖在珍珠龙胆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养殖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小燕[10](2018)在《益生元干预对人参皂苷Rb1体内代谢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人参为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Panax)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的干燥根和根茎,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然而,人参皂苷原型在人体肠道中的吸收程度低,血药浓度难以达到充分发挥药理活性所需的浓度,经肠道菌群水解生成苷元后吸收增强而发挥药理作用。研究表明,人参皂苷主要代谢产物人参皂苷化合物K(compoundK,CK)具有比原型药物更强的药理活性,而肠道菌群在人参皂苷代谢为活性成分人参皂苷CK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益生元干预可提高人参皂苷的体内吸收和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本文采用微生态调节剂改变宿主的肠道菌群结构来改善人参皂苷体内生物转化,对干预前后的样品进行关联分析,更准确高效地发现菌群结构与代谢指证的相关性,挖掘可表征人参皂苷体内生物转化和利用程度的生物标记物。本研究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探究三种市售常见益生元,即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FOS)、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GOS)和松谷纤维(fibersol-2,Fib)干预对人参皂苷Rb1体内代谢过程及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监测并比较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变化,分析益生元干预下肠道菌群参与人参皂苷Rb1体内生物转化的可能途径与机制。5周龄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200 ± 20 g)适应7 d后随机分组,设空白对照组(Control,Con)、低聚果糖组(FOS)、低聚半乳糖组(GOS)和松谷纤维组(Fib)。3种益生元分别灌胃2周后单次灌胃人参皂苷Rb1,于处理后48 h内各时间点采集血液和粪便样本。首先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MS)测定血液中人参皂苷Rb1及其主要代谢产物人参皂苷Rd、F2和CK的含量,以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curve,AUC)等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人参皂苷Rb1体内生物转化程度与生物利用度。进一步地,以粪便样本作为肠道菌群的研究对象,提取粪便样本细菌总DNA,扩增细菌16SrRNA基因的V3-V4区,PCR产物经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后序列处理、比对和统计分析,确定肠道菌群的种类、丰度及整体结构等。最后,选取各组代表性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揭示肠道菌群参与人参皂苷Rb1体内代谢可能的基因和代谢通路。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益生元干预组(FOS,GOS和Fib组)的人参皂苷Rb1原型、中间代谢产物人参皂苷Rd、F2和CK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t)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人参皂苷Rb 1的AUC0-t分别为对照组的2.52、2.25和3.07倍;人参皂苷Rd的AUCo-t分别为对照组的1.91、1.74和2.07倍;人参皂苷F2的AUCo-t分别为对照组的1.94、1.18和1.49倍;最终代谢产物人参皂苷CK的AUCo-t分别约为对照组的1.78、2.42和2.11倍。进一步,通过16SrRNA基因可变区V3-V4区测序发现,益生元干预改变了SD大鼠肠道菌群的整体结构组成。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分析发现Con、FOS、GOS和Fib组OTU的数目分别为519、339、487和498。门(Phylum)的分类水平上,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松谷纤维干预均显着提高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分别为对照组的1.76、1.12和1.40倍;属(Species)的水平上,益生元干预组SD大鼠肠道中具有人参皂苷Rb1水解能力的普氏菌属(Prevotella)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FOS、GOS和Fib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7.16、2.90、10.91倍。最后,肠道菌群宏基因组测序表明,原始去冗余后的预测基因有64.04%能够比对到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对功能及代谢通路的分析发现益生元干预组注释到萜类和聚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基因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原始去冗余后的基因有20347个能够比对到CAZy(Carbohydrate-ActiveenzymesDatabase)数据库,其中注释到糖苷水解酶功能的基因占56.83%,益生元干预组α-1,2-L-阿拉伯糖苷酶、β-木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αα-葡萄糖苷酶、β-1,3-木糖苷酶和αα-葡萄糖醛酸酶基因的丰度显着增高。综上所述,本研究以肠道菌群为作用靶点,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松谷纤维等益生元干预均提高了Prevotell 菌群的丰度,增强参与人参皂苷代谢的α-1,2-L-阿拉伯糖苷酶、β-木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α-葡萄糖苷酶、β-1,3-木糖苷酶和α-葡萄糖醛酸酶的丰度,从而增强人参皂苷Rb1代谢转化为人参皂苷CK的能力,并最终提高人参皂苷CK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种生理状态下简易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本研究结果对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蒽醌类和单萜类等与肠道菌群代谢密切相关的中药成分体内代谢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二、低聚果糖体内外对肠道菌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聚果糖体内外对肠道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低聚半乳糖对不同假小链双歧杆菌肠道生长及定殖能力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假小链双歧杆菌的简介
        1.1.1 假小链双歧杆菌的概述及分布
        1.1.2 假小链双歧杆菌的益生功能
    1.2 低聚半乳糖的简介
        1.2.1 低聚半乳糖的概述
        1.2.2 低聚半乳糖对肠道双歧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
        1.2.3 肠道细菌对低聚半乳糖的代谢作用
    1.3 双歧杆菌的肠道定殖及其影响因素
        1.3.1 双歧杆菌的肠道定殖
        1.3.2 双歧杆菌定殖的影响因素
    1.4 功能性低聚糖与益生菌定殖的相关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设备
    2.2 膳食摄入低聚半乳糖对人肠道双歧杆菌结构和组成的影响分析
        2.2.1 实验纳入标准
        2.2.2 实验设计
        2.2.3 粪便样品的采集与肠道菌群分析
    2.3 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低聚半乳糖的生长特性测定
        2.3.1 粪便样品中双歧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2.3.2 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低聚半乳糖的生长曲线测定
        2.3.3 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低聚半乳糖的代时测定
    2.4 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低聚半乳糖相关的功能基因分析
        2.4.1 假小链双歧杆菌的基因组测序
        2.4.2 假小链双歧杆菌的基因组功能注释
    2.5 特定基因与假小链双歧杆菌低聚半乳糖利用能力的相关性验证
        2.5.1 体外单菌体系的验证
        2.5.2 低聚半乳糖离子色谱指纹图谱的测定
        2.5.3 假小链双歧杆菌相关基因的转录分析
        2.5.4 体外混菌体系的验证
        2.5.5 体外粪便体系的验证
    2.6 低聚半乳糖对假小链双歧杆菌菌株定殖能力及代谢活性的作用评价
        2.6.1 灌胃菌株的制备
        2.6.2 动物实验设计
        2.6.3 灌胃菌株肠道定殖的测定
        2.6.4 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膳食摄入低聚半乳糖对人肠道双歧杆菌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3.1.1 低聚半乳糖对人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1.2 低聚半乳糖对人肠道菌群门水平和属水平的影响
        3.1.3 低聚半乳糖对人肠道双歧杆菌种水平的影响
    3.2 具有不同低聚半乳糖响应能力的假小链双歧杆菌的生长特性
    3.3 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低聚半乳糖相关的功能基因
        3.3.1 假小链双歧杆菌基因组的一般特征
        3.3.2 假小链双歧杆菌利用低聚半乳糖的潜在途径
        3.3.3 假小链双歧杆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的差异
    3.4 碳水化合物酯酶(CE1和CE10)与假小链双歧杆菌低聚半乳糖利用能力的相关性
        3.4.1 单菌体系发酵低聚半乳糖时菌株的生长特性
        3.4.2 菌株消耗低聚半乳糖的结构特征
        3.4.3 菌株碳水化合物酯酶(CE1 和CE10)基因的表达量差异
        3.4.4 混菌体系发酵低聚半乳糖时菌株的绝对菌数
        3.4.5 粪便体系发酵低聚半乳糖时菌株的绝对菌数
    3.5 低聚半乳糖对假小链双歧杆菌肠道定殖能力及代谢活性的作用
        3.5.1 低聚半乳糖对假小链双歧杆菌定殖强度的影响
        3.5.2 低聚半乳糖对假小链双歧杆菌定殖持久性的影响
        3.5.3 低聚半乳糖和/或假小链双歧杆菌对小鼠体重、进食量及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Ⅱ:实验相关图表

(2)以菊粉为碳源的不同双歧杆菌种间协同增殖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双歧杆菌概述
        1.1.1 双歧杆菌的生理特性
        1.1.2 双歧杆菌的生理功能
        1.1.3 具有促进双歧杆菌增殖功能的益生元
    1.2 菊粉对双歧杆菌的增殖作用
        1.2.1 双歧杆菌利用菊粉的代谢途径
        1.2.2 双歧杆菌利用菊粉的种间株间差异
    1.3 双歧杆菌和肠道微生物的协同增殖模式
        1.3.1 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协同增殖模式
        1.3.2 双歧杆菌与其他肠道菌的协同增殖模式
        1.3.3 双歧杆菌的种间协同增殖模式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双歧杆菌的活化
        2.2.2 双歧杆菌的菌种鉴定
        2.2.3 双歧杆菌的碳水化合物基因的分析
        2.2.4 单一双歧杆菌利用菊粉能力的测定
        2.2.5 不同双歧杆菌对菊粉的协同利用能力的测定
        2.2.6 具有协同增殖关系的复合双歧杆菌在小鼠肠道中增殖能力的测定
        2.2.7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双歧杆菌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的分析
        3.1.1 双歧杆菌的直系同源簇功能基因组成分析
        3.1.2 双歧杆菌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分析
        3.1.3 单株双歧杆菌利用菊粉的能力分析
    3.2 协同培养的双歧杆菌利用菊粉的能力分析
        3.2.1 双歧杆菌利用菊粉协同增殖的生长情况分析
        3.2.2 双歧杆菌利用菊粉协同增殖的降解程度分析
        3.2.3 双歧杆菌利用菊粉协同增殖的短链脂肪酸含量分析
    3.3 以菊粉为碳源的双歧杆菌协同增殖的转录组分析
        3.3.1 基因表达量分析
        3.3.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3 GO功能富集分析
        3.3.4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4 协同增殖的双歧杆菌在小鼠肠道中的增殖能力分析
        3.4.1 协同增殖的双歧杆菌对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丰度变化分析
        3.4.2 协同增殖的双歧杆菌对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分析
        3.4.3 协同增殖的双歧杆菌对小鼠粪便代谢组变化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三种益生元对肥胖及其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动物饲料
        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1.4 实验仪器
    2.方法
        2.1 动物与分组
        2.2 实验材料获取与保存
        2.3 益生元干预剂量
        2.4 相关检测指标
        2.5 多变量统计分析
    3.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体重
    2.血糖
    3.肥胖指标
    4.血清脂质水平
    5.血清脂多糖(LPS)水平
    6.小鼠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高通量分析
        6.1 样本DNA含量与纯度
        6.2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7.小鼠肝脏组织学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酸菌对机体脂代谢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低聚糖对肠道轴向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肠道微生物的轴向分布
        1.1.1 时间轴
        1.1.2 纵向空间轴
        1.1.3 径向空间轴
    1.2 肠道微生物对聚糖的代谢
        1.2.1 聚糖在肠道空间内的分布
        1.2.2 微生物对聚糖的利用策略
    1.3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立题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鼠科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空间分布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试剂
        2.2.2 实验动物
        2.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4 生物信息软件和数据库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设计
        2.3.2 样品的采集与测序数据的下载
        2.3.3 16S rRNA基因的V4 区扩增与高通量测序
        2.3.4 下机测序数据的质量控制
        2.3.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6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鼠科动物肠道微生物空间分布的差异
        2.4.2 微生物多样性在肠道空间内的变化趋势
        2.4.3 肠道微生物的空间分布状况与分层趋势
        2.4.4 肠道菌群的核心组成与共栖网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鼠科动物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功能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动物
        3.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4 生物信息软件和数据库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的采集与测序数据的下载
        3.3.2 肠内容物pH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检测
        3.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4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鼠科动物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的重叠
        3.4.2 微生物代谢功能的空间分布状况与分层趋势
        3.4.3 微生物代谢产物沿肠道纵向轴的分布状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聚糖对小鼠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试剂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4 生物信息软件和数据库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设计
        4.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3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低聚糖对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的时序影响
        4.4.2 低聚糖对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空间分布的影响
        4.4.3 低聚糖对肠道代谢平衡的扰动及机制
        4.4.4 低聚糖对靶向代谢功能与疾病风险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Ⅱ

(5)三种食物提取物对抗生素诱导的便秘小鼠模型的肠道功能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便秘概述
        1.1.1 便秘定义
        1.1.2 便秘分类及发病机制
    1.2 便秘研究现状
        1.2.1 便秘模型研究进展
        1.2.2 便秘治疗方式研究进展
    1.3 便秘与全身性低度炎症
    1.4 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研究进展
        1.4.1 正常肠道菌群与机体健康
        1.4.2 肠道菌群失调与便秘
    1.5 肠道菌群研究技术
    1.6 食物对肠道微生物与便秘的影响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8.1 技术路线
        1.8.2 创新点
2 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紊乱型便秘小鼠模型建立
    2.1 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2 小鼠便秘的粪便形态学鉴定
        2.2.3 小鼠体重和饲料消耗量的测定
        2.2.4 小鼠粪便量和粪便含水率的测定
        2.2.5 小鼠首粒黑便时长和小肠墨汁推进率的测定
        2.2.6 小鼠肠道菌群门、科、属水平结构组成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抗生素对小鼠的表观形态的影响
        2.3.2 抗生素对体重和饲料消耗率的影响
        2.3.3 抗生素对粪便量和粪便含水率的影响
        2.3.4 抗生素对肠蠕动能力的影响
        2.3.5 抗生素对肠道菌群门、科、属水平结构组成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3 三种食物提取物对便秘小鼠模型肠道功能及炎性水平的干预作用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ELISA炎性指标快速检测试剂盒、鲎试剂内毒素检测试剂盒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式
        3.2.2 三种食物提取物对肠蠕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3.2.3 血清中IL-6、IL-10、IL-Iβ、TNF-α的测定
        3.2.4 血清中内毒素的测定
    3.3 结果分析
        3.3.1 三种食物提取物对体重、饲料消耗率的影响
        3.3.2 三种食物提取物对排便质量的影响
        3.3.3 三种食物提取物对肠蠕动功能的影响
        3.3.4 三种食物提取物对全身性慢性低度炎症的影响
        3.3.5 三种食物提取物对血清中致炎因子内毒素(LPS)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三种食物提取物对便秘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
    4.1 仪器和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提取及检测
        4.2.2 样品扩增及测序
        4.2.3 数据分析流程及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4.3.2 三种食物提取物对便秘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结构在门水平的组成差异
        4.3.3 三种食物提取物对便秘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结构在科水平的组成差异
        4.3.4 三种食物提取物对便秘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结构在属水平的组成差异
        4.3.5 LEfSe分析三种食物提取物组间菌群差异显着物种
        4.3.6 炎性指标与肠道菌群特殊菌群相关性
    4.4 讨论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5.3 独创性与新发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丙酰化抗性淀粉的体外大肠酵解特性及其对高脂饮食喂养小鼠的菌群调控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肠道菌群概述
        1.2.1 人体消化道组成及肠道菌群结构
        1.2.2 肠型的概念
        1.2.3 肠型的影响因素
        1.2.4 肠道菌群的功能
        1.2.5 肠道菌群与肥胖
    1.3 膳食纤维与抗性淀粉概述
        1.3.1 膳食纤维与抗性淀粉的概念
        1.3.2 抗性淀粉的分类
        1.3.3 抗性淀粉的功能
        1.3.4 酰化淀粉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目的意义
        1.4.2 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丙酰化抗性淀粉的体外大肠酵解特性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丙酰化抗性淀粉的制备
        2.3.2 取代度的测定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
        2.3.4 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2.3.5 体外大肠酵解实验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3.7 短链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2.3.8 DNA的提取
        2.3.9 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2.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抗性淀粉含量和取代度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4.3 体外大肠酵解产气量
        2.4.4 淀粉颗粒形态变化
        2.4.5 短链脂肪酸组成和浓度
        2.4.6 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变化
        2.4.7 肠道菌群OTU水平结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丙酰化抗性淀粉对拟杆菌属肠型个体粪便的体外大肠酵解特性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拟杆菌属肠型个体的粪便样本收集
        3.3.2 丙酰化抗性淀粉的制备
        3.3.3 体外大肠酵解实验
        3.3.4 DNA的提取与序列分析
        3.3.5 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初始菌群组成
        3.4.2 体外大肠酵解产气量
        3.4.3 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变化
        3.4.4 肠道菌群属水平结构变化
        3.4.5 菌群代谢功能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丙酰化抗性淀粉对高脂饮食喂养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体重调节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丙酰化抗性淀粉的制备
        4.3.2 动物分组和饲养
        4.3.3 口服葡萄糖耐受实验
        4.3.4 血清指标测定
        4.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4.3.6 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4.3.7 DNA的提取与序列分析
        4.3.8 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4.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体重变化
        4.4.2 组织重量变化
        4.4.3 组织病理学观察
        4.4.4 血糖变化
        4.4.5 血脂指标
        4.4.6 炎症因子含量变化
        4.4.7 短链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4.4.8 肠道菌群ASV水平结构变化
        4.4.9 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变化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尿毒素代谢调控的黄葵四物方防治慢性肾衰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尿毒素在慢性肾病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肠道菌群与尿毒素的关系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节 临床用于清除体内尿毒素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葵四物方对肠道菌群介导的尿毒素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黄葵四物方对肠道菌群结构及肠道菌群中尿毒素前体分子对甲酚合成的影响
        一、黄葵四物方对慢性肾病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二、黄葵四物方对肠道菌群中对甲酚合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黄葵四物方抑制肠道菌群中对甲酚合成的作用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黄葵四物方抑制肠道细菌合成对甲酚的效应物质基础
        一、黄葵四物方单药总提液对肠道细菌合成对甲酚的影响
        二、黄葵四物方单药醇溶性部位对肠道细菌合成对甲酚的影响
        三、黄葵四物方单药水溶性部位对肠道细菌合成对甲酚的影响
        四、黄葵四物方主要化学成分对肠道细菌合成对甲酚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葵四物方对宿主细胞介导的尿毒素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黄葵四物方对宿主细胞内尿毒素分子硫酸对甲酚蓄积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黄葵四物方对宿主细胞内硫酸对甲酚合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黄葵四物方对宿主细胞内硫酸对甲酚转运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酶法制备富含低聚果糖的龙眼汁及其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龙眼研究进展
        1.1.2 酶处理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研究进展
        1.1.3 低聚果糖的研究进展
        1.1.4 肥胖与机体健康
        1.1.5 肠道菌群与宿主关系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富含低聚果糖龙眼汁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酶转化条件对龙眼汁中FOS生成量影响的结果
        2.3.2 龙眼汁中小分子糖的变化
        2.3.3 龙眼汁理化指标的变化
        2.3.4 龙眼汁营养成分的变化
        2.3.5 龙眼汁中可溶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2.3.6 龙眼汁中多糖分子量的变化
        2.3.7 多糖和不溶性纤维中单糖组成的变化
    2.4 讨论
        2.4.1 果糖基转移酶制备低聚果糖
        2.4.2 酶转化对龙眼汁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龙眼汁功能性的初步探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LJ对嗜热链球菌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3.3.2 MLJ对保加利亚乳杆菌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3.3.3 MLJ对嗜酸乳杆菌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3.3.4 MLJ对肠膜明串珠菌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3.3.5 MLJ对动物双歧杆菌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3.3.6 MLJ对青春双歧杆菌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3.3.7 龙眼汁的血糖生成指数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龙眼汁对高脂饮食大鼠的干预效果及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LJ对大鼠体重及进食量的影响
        4.3.2 MLJ对大鼠腹部脂肪及腹部脂肪指数的影响
        4.3.3 MLJ对大鼠血脂及肝脏脂肪酶的影响
        4.3.4 MLJ对大鼠血清中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4.3.5 MLJ对大鼠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4.3.6 MLJ对大鼠血清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4.3.7 MLJ对大鼠血清中GIP、GLP-1 和酪酪肽水平的影响
        4.3.8 MLJ对大鼠肝脏功能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龙眼汁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及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期间各组大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变化
        5.3.2 肠道微生物总DNA纯度、浓度及完整性测定结果
        5.3.3 基因预测及基因序列聚类结果
        5.3.4 MLJ对大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5.3.5 大鼠肠道微生物KEGG功能注释及各实验组的差异分析
        5.3.6 大鼠肠道菌群CAZy功能注释及各实验组的差异分析
        5.3.7 大鼠肠道菌群与大鼠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实验数据附录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9)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和卵形鲳鲹生长及免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益生元概述
        2.1 益生元的定义
        2.2 益生元的作用机制
        2.3 益生元的功能
        2.4 益生元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3 菊粉、低聚果糖和甘露寡糖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3.1 菊粉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3.1.1 菊粉概述
        3.1.2 菊粉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2 低聚果糖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3.2.1 低聚果糖概述
        3.2.2 低聚果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3 甘露寡糖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3.3.1 甘露寡糖概述
        3.3.2 甘露寡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4 石斑鱼的养殖概况
        4.1 石斑鱼概述
        4.2 珍珠龙胆石斑鱼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卵形鲳鲹的养殖概况
        5.1 卵形鲳鲹概述
        5.2 卵形鲳鲹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7 实验内容及技术路线
        7.1 实验内容
        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以及抗逆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各组实验饲料益生元浓度的选择
        1.2.2 养殖饲料的制备与储存
        1.2.3 珍珠龙胆石斑鱼养殖管理
        1.2.4 珍珠龙胆石斑鱼实验设计与分组
        1.2.5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影响的评价
        1.2.6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 血清的采集和处理
        (2) 免疫器官(头肾、脾脏、肠道)的采集和处理
        1.2.7 血清免疫学指标的测定
        1.2.8 相关免疫基因在头肾和肠道中的表达情况
        (1) 组织中RNA的提取
        (2) RNA的反转录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1.2.9 暴露胁迫实验
        (1) 暴露时长的确定
        (2) 暴露实验
        1.2.10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的影响
        2.2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2.2.1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2.2.2 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
        2.2.3 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结果
        2.2.4 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结果
        2.2.5 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结果
        2.2.6 血清溶菌酶(LZM)活性结果
        2.3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免疫相关基因在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2.3.1 各基因特异性扩增情况
        2.3.2 基因TGF-β1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3 基因TLR3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4 基因TOR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5 基因KEAP1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6 基因IL8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4 珍珠龙胆石斑鱼暴露胁迫实验结果
        2.4.1 珍珠龙胆石斑鱼暴露胁迫实验各组死亡情况
        2.4.2 暴露胁迫实验各组石斑鱼血清中皮质醇变化情况
    3 讨论
        3.1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的影响
        3.2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氧化以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3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免疫基因的影响
        3.4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胁迫能力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以及抗病力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三种益生元浓度的选择和饲料的制备与储存
        1.2.2 卵形鲳鲹的养殖管理
        1.2.3 卵形鲳鲹实验设计与分组
        1.2.4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影响的评价
        1.2.5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 血清的采集和处理
        (2) 组织(头肾、脾脏、肠道)的采集和处理
        1.2.6 头肾呼吸爆发的测定
        (1) 巨噬细胞的制备
        (2) 呼吸爆发的测定
        1.2.7 血清免疫学指标的测定
        1.2.8 相关免疫基因在头肾和肠道中的表达情况
        (1) 组织中RNA的提取
        (2) RNA的反转录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1.2.9 哈氏弧菌攻毒实验
        (1) 半致死浓度的确定
        (2) 攻毒实验
        1.2.10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生长的影响
        2.2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2.2.1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2.2.2 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
        2.2.3 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结果
        2.2.4 呼吸爆发活性结果
        2.2.5 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结果
        2.2.6 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结果
        2.2.7 血清溶菌酶(LZM)活性结果
        2.2.8 血清总蛋白(TP)含量
        2.3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免疫相关基因在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2.3.1 各基因特异性扩增情况
        2.3.2 基因TNF-PT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3 基因TNF-α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4 基因IL-1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5 基因IL-11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6 基因IL-15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4 卵形鲳鲹攻毒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生长的影响
        3.2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抗氧化以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3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免疫基因的影响
        3.4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抗哈氏弧菌侵染能力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益生元干预对人参皂苷Rb1体内代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1.1 肠道菌群的组成
        1.2 肠道菌群的生物学功能
        1.2.1 代谢作用
        1.2.2 免疫作用
        1.2.3 其它作用
        1.3 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1.3.1 遗传因素
        1.3.2 饮食因素
        1.3.3 其它因素
    2 肠道菌群参与中药体内代谢
        2.1 肠道菌群参与皂苷类化合物的代谢
        2.2 肠道菌群参与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
        2.3 肠道菌群参与蒽醌类化合物的代谢
    3 中药生物利度的影响因素
    4 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4.1 吸收促进剂
        4.2 药物递送系统
        4.3 其它方法
    5 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益生元干预大鼠人参皂苷Rb1药代动力学分析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质谱条件
        2.3 对照品溶液与质控样品的制备
        2.4 益生元溶液的配制
        2.5 人参皂苷Rb1溶液的配制
        2.6 给药方案及血样获得
        2.7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专属性实验
        3.2 标准曲线与定量限
        3.3 回收率、精密度和稳定性
        3.4 益生元对人参皂苷Rb1,Rd,F2,CK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益生元干预SD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粪便样本的收集
        2.2 粪便样本细菌总DNA提取及检测
        2.3 16Sr RNA基因V3-V4区PCR扩增
        2.3.1 本实验所用引物序列
        2.3.2 聚合酶链式反应
        2.4 PCR产物鉴定、纯化、定量和均一化
        2.5 MiSeq PE文库制备
        2.6 MiSeq高通量测序
        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样品检测结果
        3.2 PCR扩增结果
        3.3 测序数据质控
        3.4 稀释性曲线
        3.5 Alapha多样性分析
        3.6 益生元干预对大鼠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3.6.1 OTU水平上益生元干预对SD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组成的影响
        3.6.2 益生元干预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在门水平上的组成差异
        3.6.3 益生元干预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在属水平的组成差异
        3.7 益生元干预组大鼠肠道关键菌群LEfSe分析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益生元干预SD大鼠肠道菌群代谢功能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粪便样本收集及分组
        2.2 DNA提取及检测
        2.3 文库构建及库检
        2.4 测序数据预处理
        2.5 Metagenome组装
        2.6 基因预测及丰度分析基本步骤
        2.7 功能注释基本步骤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数据分析
        3.1.1 碱基质量分布和碱基含量分布
        3.1.2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3.2 组装结果统计
        3.3 基因预测及丰度分析
        3.3.1 gene catalogue基本信息统计
        3.3.2 core-pan基因分析
        3.3.3 基于基因数目的样品间相关性分析
        3.3.4 基因数目差异分析
        3.4 KEGG注释结果
        3.4.1 KEGG注释结果统计
        3.4.2 功能丰度聚类热图
        3.4.3 基于功能丰度的样品聚类分析
        3.4.4 代谢通路的比较分析
        3.4.5 组间功能差异的Metastat分析
        3.4.6 组间功能差异的LEfSe分析
        3.5 CAZy注释结果
        3.5.1 CAZy注释结果统计
        3.5.2 功能相对丰度分析
        3.5.3 组间功能差异的Metastat分析
        3.5.4 组间功能差异的LEfSe分析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已(待)发表论文
学术会议
致谢

四、低聚果糖体内外对肠道菌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低聚半乳糖对不同假小链双歧杆菌肠道生长及定殖能力的影响分析[D]. 汪姝敏. 江南大学, 2021(01)
  • [2]以菊粉为碳源的不同双歧杆菌种间协同增殖模式探究[D]. 骆燕红. 江南大学, 2021(01)
  • [3]三种益生元对肥胖及其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D]. 邵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低聚糖对肠道轴向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及机制[D]. 李东尧. 江南大学, 2020(01)
  • [5]三种食物提取物对抗生素诱导的便秘小鼠模型的肠道功能调节作用[D]. 胡琴.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6]丙酰化抗性淀粉的体外大肠酵解特性及其对高脂饮食喂养小鼠的菌群调控规律研究[D]. 谢竹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尿毒素代谢调控的黄葵四物方防治慢性肾衰作用机制研究[D]. 陆静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酶法制备富含低聚果糖的龙眼汁及其功能性研究[D]. 程永霞.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9]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和卵形鲳鲹生长及免疫的影响[D]. 吴越. 海南大学, 2019
  • [10]益生元干预对人参皂苷Rb1体内代谢的影响研究[D]. 张小燕. 淮北师范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低聚果糖对体内外肠道细菌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