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翅膀的小“灯笼”

带翅膀的小“灯笼”

一、带翅膀的小“灯笼”(论文文献综述)

陈佩[1](2021)在《论胡学文小说的意象群及其隐喻功能》文中提出胡学文是中国中青年作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是秉持现实主义风格的中青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是河北当代重要的作家,是河北文学“河北四侠”中的领军人物,在文坛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近年来,学界对胡学文的评论和研究的数量也逐年攀升,在期刊、报纸、会议记录和电子文献中可以找到大量有关他的访谈和创作谈。和以往关注的研究方向不同,本文从作品意象现象入手,对胡学文小说中的意象群进行分析,对意象群的隐喻功能进行挖掘。论文以胡学文的意象群及其隐喻功能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为切入点,在探究其呈现方式、深层意涵和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对作家笔下别具特色的坝上意象群、“飞翔”意象群、“红色”意象群进行整体关照,探究胡学文意象群书写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引言首先介绍胡学文小说创作概况以及该选题的研究价值;其次,对胡学文的个人访谈、创作主题和叙事特征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接着,指出当下对胡学文小说相关研究中对意象研究关注的空缺点;最后,从意象角度切入,说明意象研究的方法,发现胡学文小说意象群背后的文化关联。第一章以坝上意象群为中心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坝上歌声”、“坝上之风”、“坝上守望者”、“坝上意象群隐喻”四部分进行阐述。坝上意象群书写化生活故乡为文学故乡,歌声是听觉意象,“坝上歌声”唱出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展现了胡学文文学故乡的艺术性;风是触觉意象,“坝上之风”建构了冷硬肆虐的坝上之风与性侵之间的微妙联系,体现了作家的女性关怀和书写小人物的疼痛和苦难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坝上守望者”展现了竭力向上生长的百态人生图,用一批坚守者凸显了坝上草原文化的刚劲和韧性,也突出了中华民族坚守的精神和意志的主题;“坝上意象群隐喻”是胡学文精神故乡的再现,用文学故乡的生命体验建构了独特的精神世界。第二章分析胡学文的“飞翔”意象群,主要从“人的‘飞翔’”、“物的‘飞翔’”和“‘飞翔’意象群隐喻”三部分入手。飞翔意象是向上的生命哲学诉求,“人的‘飞翔’”是超越苦难的抗争,是精神层面的飞升;“物的‘飞翔’”是自由和力量的彰示,寓意着一种梦想崇拜,是生命意识的自我超越,是胡学文展示底层小人物生存困惑主题的艺术符号;“‘飞翔’意象群隐喻”是对抗生存焦虑的姿态,包含着一种有意味的哲学色彩,展现了底层的人性演变。第三章分析“红色”意象所具有的意涵,以作品中出现的核心“红色”意象群:“红灯笼”、“红月亮”、“红房子”、“血梅花”以及“‘红色’意象群隐喻”五个小节展开。“红色”是一种色彩意象,具有多种指向的生命内涵;“红灯笼”是照亮灵魂的物质载体,彰显了理想与人自然天性中美好的矛盾撕扯;“红月亮”是城市异己者自我狂欢式的生命体验,胡学文使月亮这一文学意象在文学观念的变化中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体现了更多的现代性意蕴;“红房子”是施害者和受害者同体的阴暗性的空间见证,是一种限制和禁锢,亦是囚禁的代名词,囚禁人本身,也囚禁灵魂;“血梅花”是民族大义下的红色理想和血色灵魂,打通了胡学文个人想象与历史时空之间的秘密通道;“‘红色’意象群隐喻”展现了多样的夹缝下的生存者。第四章从意象群功能到主题着手,从前三章的意象总体特征中找出意象群深层意蕴的共性,指向胡学文的精神世界。首先分析物质和精神双重困境的生存困惑,揭示生活的真相,展示城乡的精神困顿是胡学文努力探寻的重点;其次探讨执拗的生存意志体现的生命张力,丰富的生命力内涵使这些生存困境下的弱者反而显得无比强大;最后揭示胡学文的人文关怀彰显的生命诗学,胡学文照亮底层人生存状况的同时,也给现代人的精神困顿予以慰藉,试图唤醒读者心中的正义感和底层关怀,指出胡学文意象群独特的精神文化意蕴。本文从研究客体,即胡学文的小说文本出发,对胡学文小说中的出现的典型意象进行分类整理;探究以坝上意象、飞翔意象、“红色”意象为线串连起的意象与胡学文作品主题精神的关系,将意象群书写进行由表及里的拆分阐释,分析每个意象群的深层意涵和审美体现;利用社会学的方法对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剖析;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人物的心理进行阐释,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胡学文的意象书写进行探讨,归纳意象的隐喻功能对小说主题的呈现。胡学文小说的意象群及其文化隐喻功能构建了垂直的话语关系,体会他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思,构建了小说世界的理想,提供了独特的审视作品的角度。胡学文作为秉持现实主义风格的中青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体现的价值深度和视野广度一直不逊于同代作家。作家的特色意象在文本中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深深地嵌入到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命体验与精神世界中,探究其作品意象的深刻内涵和作家的创作价值有助于把握胡学文文学创作的现状与局限,对于了解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探究胡学文作品中意象群的独特性及其隐喻功能有助于彰显经典化作品的文学史意义。

刘彦君[2](2020)在《阿旺的小康生活》文中认为时间:当代。地点:闽南东山村。人物:阿旺——孙阿旺,男,30岁,东山村的防疫员兼配猪倌。李翠娥——28岁,阿旺的邻居,寡妇,性格内向、温顺。韩志才——29岁,阿旺的情敌,东山村会计,后竞选当上了村主任。王喜顺——52岁,韩志才的舅舅,村广播站干事,自私,有心计。阿美——25岁,阿旺的妹妹,李翠娥的闺蜜,因父母早逝,总像姐姐一样管着阿旺。赵满囤——26岁,阿美的男朋友。李老汉——60岁,李翠娥的父亲。葛晓玲——女,24岁,村配种站技术员。

苏黄米[3](2019)在《电影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哥斯拉》中怪兽的神话原型》文中认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爆炸……人们纷纷寻求解决之道。在《哥斯拉2:怪兽之王》中,帝王组织的一位工作人员试图将全球各地的怪兽唤醒,因为它们能够推倒一切,让地球重新变成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正如导演富山省吾说哥斯拉就像神道教中的毁灭之神:"他完全摧毁了一切,然后重生。一些新的东西可以开始。"然而,事与愿违,其中一只三头怪兽基多拉并不是地球上本身存在的远古神兽,而是外来物种。人类的命运岌岌可危,哥斯拉、魔斯拉、拉顿和三头王基多拉展开激烈对抗。那么,这些怪兽的原型是什么?

陈龙山[4](2019)在《旅游凝视研究 ——以北京古北水镇旅游凝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虽然纯粹以观光为目的的旅游已成过往,然而视觉依然是旅游体验的重要感观,并受游客自身认知及外来信息的影响,游客的分享行为亦影响着彼此。与此同时,人的分享行为也从口头交流到网络分享,再到特定平台分享,而文字与摄影等视觉信息是主要呈现方式。本文基于旅游凝视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网络文本分析法、照片分析法等,以北京密云古北水镇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采集的信息分析游客凝视的对象和要素构成,并从凝视者、行前凝视、现场凝视、再凝视及分享意向、对网络平台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游客凝视发生的外在影响、内在动因及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游客对古北水镇的凝视对象可分为独特性符号、代表性符号、水镇形象符号、情境式符号、共创符号、自我符号、批判性符号七类,是基于游客主动性而收集的景区符号。共创符号、自我符号与景区游客特征相关,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可以通过促进游客分享进行引导。古北水镇景区中水乡、建筑、古韵等水镇形象符号与独特性符号司马台长城是游客凝视的主要对象,由于景区总体满意度较高,游客对批判性符号的凝视较少。旅游凝视中亦体现了游客镜像模仿行为,以及集体认知对游客个体凝视的影响。不同于Foucault的社会化规训作用,这些因素的约束力较小,游客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是否进行这样的凝视。结合符号学的观点,游客基于符号收集而进行行前凝视及现场凝视,而再凝视及分享意向体现了游客对景区符号阐释项的差异,网络为游客提供了景区符号再生产的平台,同时也影响着游客行前凝视。本文案例地古北水镇采取统一运营的管理模式,能突显研究内容,同时结合实地调研及网络文本分析研究旅游凝视是本文的一大创新。对旅游凝视中视觉、大众化凝视、浪漫式凝视的探讨亦对未来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漫漫[5](2019)在《《走近西点军校之美国军事学院与学员生活》(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文本选自于《走近西点军校之美国军事学院与学员生活》West Point:An Intimate Picture of the National Military Academy and of the Life of the Cadet的前三章节。该书由前美国西点军校上校罗伯特·查尔伍德·理查生(Robert Charlwood Richardson Jr.)所着,属于纪实性文学,于2018年出版,共十三个章节,约九万字,主要记录了西点军校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和学员的生活状态,是一部历史回忆录。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美国革命战争时期西点军事要塞的建立,革命叛徒阿诺德的叛变;第二章讲述了西点军校的成立和发展以及学员的生活;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西点军校的空间结构以及不同功能和风格的地标性建筑楼群。该书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等一系列美国历史大事,其译介对于中国读者了解美国军事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此篇翻译项目旨在传达信息,反映客观事实,属于信息型文本。该文本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涉及的军事和战争术语较多。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弗米尔的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分别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去探究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求在忠实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以最能为中文读者接受的方式进行译介,达到为对美国军事历史感兴趣的人群提供信息的目的。本论文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英语原文,汉语译文和翻译报告。其中翻译报告共四章。第一章为翻译任务的描述,包括翻译来源、翻译文本简述及翻译项目意义;第二章是翻译过程,分别是翻译文本分析、翻译工具准备及术语表的制定、翻译理论准备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等;第三章是翻译案例分析,也是本篇翻译报告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在词汇和句子层面遇到的难题,通过分类总结,分别选出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以弗米尔的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运用转性译法、增译法、省译法和意译法等翻译技巧;第四章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得到的经验和启示,并对未来的翻译工作进行了展望。这次翻译任务是笔者硕士学习阶段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对西点军校的历史以及有关美国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笔者也体会到,所谓翻译,不是文字间的简单转换,而是选择恰当的翻译理论,结合原文文本和语言特征,力争将原文忠实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同时,笔者希望此次翻译文本对汉语读者一窥美国军事、了解美国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芳丽[6](2019)在《叙事学视野下的叶赛宁长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诗是叶赛宁步入诗人成熟期的创作选择,从中可以发现作者对人与世界所得出的冷静、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叙事学视野下分析叶赛宁的长诗文本,研究叶赛宁长诗的叙事模式,并通过洞悉诗人的诗歌叙事艺术来揭示诗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分析的具体文本是叶赛宁生前划入个人作品集之“长诗卷”的六首长诗:《普加乔夫》、《恶棍的国度》、《伟大进军之歌》、《三十六人之诗》、《安娜·斯涅金娜》、《黑影人》。第一章《叶赛宁长诗创作概述》结合世纪之交的时代氛围与创作环境,分析叶赛宁在1910年代的创作情况,揭示对后来的长诗创作有所裨益或者直接相关的创作准备;梳理叶赛宁的六部长诗创作概况。第二章《叶赛宁长诗的叙述者》将叶赛宁长诗中的叙述者形象划分为“可靠的”叙述者、失控的叙述者和乔装的叙述者,考察叶赛宁长诗新颖独到的叙述视角。第三章《叶赛宁长诗的叙事结构》列举出叶赛宁长诗中的两种叙事结构类型,分别为环形结构、镜像结构,从而在深层次洞察叶赛宁长诗的情节组织方式。第四章《叶赛宁长诗的叙事空间》将叶赛宁长诗中的叙事空间按照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的区别方式进行解读,探索叶赛宁长诗在空间中隐藏的叙事潜力。第五章《叶赛宁长诗的叙事形态》着重选取多声部叙事、历史书写、论战性对话来呈现对叶赛宁长诗的叙事形态分析。以上内容通过研究叶赛宁长诗的叙事模式,呈现叶赛宁的诗歌叙事艺术,探索诗人如何借助诗歌叙事来建构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新模式。这样的尝试不仅可以深化对诗歌文本本身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诗人的生平与创作,尤其是在1920年代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立场与态度,并借此来洞察诗人对生命与生活的哲理思考。

祁欢欢[7](2018)在《颜色词“黑”、“白”、“红”的组配特征及其信息处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信息处理为目标,以具颜色义词“黑”、“白”、“红”为研究对象,在考察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研究“黑”、“白”、“红”的词义、词性,分析组合成词及词间、词内搭配特征以及自动识别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确定研究对象,阐述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综述颜色词“黑”、“白”、“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信息处理的现状,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拟采用的理论方法,最后交代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第一章是具颜色义词的义项考察。本章依据颜色词的定义及《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将其分为颜色义、非颜色义两大类,逐一考察它们的语义,并进行词频统计,为下文提取算法规则服务。第二章是“黑”的组配特征分析。本章重点考察“黑”为颜色义及非颜色义时的情况,针对切分情况,研究未能正确切分的词的搭配情况。第三章是“白”的组配特征分析。本章重点考察“白”为颜色义及非颜色义时的情况,针对切分情况,研究未能正确切分的词的搭配情况。第四章是“红”的组配特征分析。本章重点考察“红”为颜色义及非颜色义时的情况,针对切分情况,研究未能正确切分的词的搭配情况。第五章是词表与规则库构建。本章在前四章的基础上,建立“黑”、“白”、“红”自动识别时所需的词表,总结提取相应的规则,并对规则进行形式化表述。第六章是算法设计与实现。本章在第五章的基础上,进行算法设计,并编写程序代码,进行编程测试,然后报告测试结果。第三部分是结语(即第七章)。本章总结全文研究成果和研究意义,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尚需解决的问题,并展望后续研究努力的方向。

姜燕鸣[8](2017)在《大智门车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初识白色的烟气中,承远看到圆桶似的火车头在嘶叫着,长串的大轮子在铁轨上剧烈地震动,样子十分凶猛。很长时间,他都惧怕那庞然大物。他正值幼学之年,长得精瘦,像细麻秆似的,却像鱼一样好动。父亲带着一家人在月台上等火车。承远还是第一次看见这大家伙,听父亲多次提及,是新出现的洋玩意,比马快,比汽车快,会载着他们到汉口去。此时,见那家伙像头发怒的狮子,凶

周云和[9](2017)在《乡里二生》文中研究说明秋生听到这一句话,秋生如同听见打了一个干壳雷,咔嚓嚓轰隆隆――震得他耳门子嗡嗡作响;似乎亮汪汪的太阳,都跟着打了几个抖抖。劳改每个月吃四十五斤粮食。叫鸡娃儿说。叫鸡娃儿是洪天友绰号,他说话爱给人抬扛,一抬扛就鲠着脖子,血红着一双牛卵子眼睛瞪着你,活脱脱一只斗红了眼的大公鸡。他前天刑满释放回家,今天出工薅红苕,大家趁口空扯闲条,问叫鸡娃儿监狱头生活咋样。

马晶晶[10](2017)在《谎言树(第十四章—第十七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译者此次选择的作品是弗朗西斯·哈丁的《谎言树》。这是一个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奇幻故事,书中主人公费思父亲突然去世,死因悬而未决。偶然间,费思(Faith)发现了一棵具有奇幻魔力的树,“撒谎树”,这棵树要听人说谎才能结出果实,谎言越多,果实越大,发现的真相越多。费思向这棵树不断撒谎,发现了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真相与事实。此次翻译选择第十四章到第十七章,着重描述了谎言树,最具有悬疑奇幻的效果,情节层层相扣,谜团相继浮现,为全书高潮部分。近年来,国外优秀儿童文学的翻译着作在我国日渐增多,但对这些儿童文学翻译着作的研究成果还亟待完善。翻译儿童文学要特别注意儿童读者特殊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和阅读期待。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之间意义的对等而不盲目追求形式的对等,特别强调目标读者群,因此在文学翻译领域具有较强的宏观指导性。此次翻译项目不再从宏观角度出发,而是从微观角度入手,选取大量案例具体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如何指导译者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本文主要从用词,句式和修辞三个层面选取翻译实例,具体详细地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此次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运用。具体包括口语化用词,叠词,成语的使用,英语长句与汉语短句的转化,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处理等方面。

二、带翅膀的小“灯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翅膀的小“灯笼”(论文提纲范文)

(1)论胡学文小说的意象群及其隐喻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坝上意象群:化生活故乡为文学故乡
    第一节 坝上歌声:唱出小人物的酸甜苦辣
    第二节 坝上之风:建构“风”与性侵的微妙联系
    第三节 坝上守望者:展现竭力生长的百态人生图
    第四节 坝上意象群隐喻:精神故乡的再现
第二章 “飞翔”意象群:向上的生命哲学诉求
    第一节 人的“飞翔”:超越苦难的抗争
    第二节 物的“飞翔”:生命意识的艺术符号
    第三节 “飞翔”意象群隐喻:对抗生存焦虑的姿态
第三章 “红色”意象群:多重指向的生命内涵
    第一节 红灯笼:照亮灵魂的物质载体
    第二节 红月亮:自我狂欢式的生命体验
    第三节 红房子:施害与受害同体的囚禁空间
    第四节 血梅花:民族大义下的血色灵魂
    第五节 “红色”意象群隐喻:夹缝下的生存者
第四章 精神指向:意象群的深层意蕴
    第一节 生存困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
    第二节 生命张力:执拗的生存意志
    第三节 生命诗学:胡学文的人文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胡学文作品集目录
附录二:胡学文小说创作年表
附录三:胡学文研究汇编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阿旺的小康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场志得意满
第二场弄巧成拙
第三场姐妹定计
第四场领导支持
第五场罪加一等
第六场竞选失败
第七场祸不单行
第八场柳暗花明
尾声欢天喜地

(3)电影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哥斯拉》中怪兽的神话原型(论文提纲范文)

魔斯拉巨蛾与蝴蝶妈妈
基多拉与龙
西亚古代怪兽
埃及古代怪兽
阿兹特克古代怪兽
再看哥斯拉

(4)旅游凝视研究 ——以北京古北水镇旅游凝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凝视研究不仅是视觉研究
        1.1.2 旅游地符号传递的变化
        1.1.3 网络信息成为游客重要的参照信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旅游凝视
        2.1.1 Lacan的镜像理论
        2.1.2 Foucault的“凝视”理论
        2.1.3 Urry与“旅游凝视
    2.2 符号学
3. 研究综述
    3.1 旅游凝视研究进展
        3.1.1 对凝视者的研究
        3.1.2 旅游凝视与消费地方
        3.1.3 旅游凝视与目的地形象研究
        3.1.4 游客间凝视
        3.1.5 旅游凝视的其他研究
    3.2 摄影与旅游研究
        3.2.1 摄影及发布行为研究
        3.2.2 对摄影内容的研究
        3.2.3 摄影与营销
    3.3 旅游网络信息研究
        3.3.1 旅游网站构建与功能性研究
        3.3.2 网络旅游博客研究
        3.3.3 网络信息多元载体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区域
        4.1.1 古北水镇概况
        4.1.2 景区运营特点及研究地选取依据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分析法
        4.2.2 实地调查法
        4.2.3 网络文本分析法
        4.2.4 照片分析法
5. 游客凝视特征分析
    5.1 游客基本信息
        5.1.1 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
        5.1.2 游客信息来源
        5.1.3 游客出行特征
        5.1.4 游客特征小结
    5.2 行前凝视特征
    5.3 现场凝视特征
        5.3.1 对景点的凝视
        5.3.2 对商铺的凝视
        5.3.3 对表演的凝视
        5.3.4 对互动项目的凝视
        5.3.5 现场凝视空间偏好
    5.4 游客再凝视及分享意向
        5.4.1 游客摄影行为
        5.4.2 摄影是游客再凝视的重要对象
        5.4.3 游客分享行为
        5.4.4 游客再凝视及分享意向特征
        5.4.4.1 对景区整体的再凝视及分享意向
        5.4.4.2 对拍摄照片的再凝视及分享意向
        5.4.5 游客再凝视及分享意向小结
    5.5 相关性分析
        5.5.1 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凝视偏好的关系
        5.5.2 重游和凝视偏好的关系
        5.5.3 现场凝视因子分析
        5.5.3.1 数据可靠性分析
        5.5.3.2 提取主成分
        5.5.3.3 游客对各因子的凝视
    5.6 问卷调查总结
6. 凝视在网络上的景观再生产
    6.1 游客对网络平台的影响
        6.1.1 官方平台对UGC的引用
        6.1.2 游客对UGC的筛选
    6.2 网络信息反映的游客凝视特征
        6.2.1 游记有效性分析
        6.2.2 符号叙事化分享
        6.2.3 照片分享内容
        6.2.3.1 空间停留影响凝视
        6.2.3.2 镜像引导凝视
        6.2.3.3 文字影响凝视
    6.3 网络景观再生产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游客凝视下的古北水镇
    7.2 古北水镇旅游凝视的建构
    7.3 对旅游凝视中视觉的思考
    7.4 借鉴及建议
        7.4.1 强化凝视空间偏好的经济效益,丰富游船项目
        7.4.2 搭建游客展示平台,促进游客分享
        7.4.3 将空间与特定游客群体联系,刺激空间活力
        7.4.4 强化展示与学习,促进商品销售与活动参与
8. 研究创新及展望
    8.1 研究创新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古北水镇游客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走近西点军校之美国军事学院与学员生活》(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英语原文
汉语译文
翻译报告
    1 翻译任务概述
        1.1 翻译任务来源
        1.2 翻译文本简述
        1.2.1 翻译文本背景
        1.2.2 翻译文本内容
        1.3 翻译项目意义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分析
        2.1.2 翻译工具的准备和术语表的制定
        2.1.3 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2.1.4 翻译计划的制定
        2.2 翻译初稿的分析与修改
        2.2.1 知识盲区造成的错误
        2.2.2 源语文本理解方面的困难与错误
        2.3 翻译二稿的分析与修改
        2.4 翻译终稿的分析与润色
    3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翻译
        3.1.1 专业术语翻译
        3.1.2 一词多义
        3.1.3 固定表达
        3.1.4 词性转换
        3.2 句子翻译
        3.2.1 增译与省译
        3.2.2 语态转换
        3.2.3 分译
        3.2.4 意译
    4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4.2 对今后翻译工作的启发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6)叙事学视野下的叶赛宁长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章 叶赛宁长诗创作概述
    第一节 走向长诗:叶赛宁在1910 年代的创作准备
    第二节 “推动长诗的磨盘”:叶赛宁的长诗创作
第二章 叶赛宁长诗的叙述者
    第一节 “可靠”的叙述者:诗人的自我虚构
    第二节 失控的叙述者:诗人的自我幻象
    第三节 乔装的叙述者:诗人的模拟表演
第三章 叶赛宁长诗的叙事结构
    第一节 环形结构
    第二节 镜像结构
第四章 叶赛宁长诗的叙事空间
    第一节 开放空间
    第二节 封闭空间
第五章 叶赛宁长诗的叙事形态
    第一节 多声部叙事
    第二节 历史书写
    第三节 论战性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7)颜色词“黑”、“白”、“红”的组配特征及其信息处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的意义
        0.1.1 选择颜色词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
        0.1.2 选择“黑”、“白”、“红”三种颜色的意义
        0.1.3 对颜色词进行信息处理的意义
    0.2 相关研究现状
        0.2.1 颜色词颜色义研究现状
        0.2.2 颜色词非颜色义研究现状
        0.2.3 中文自动分词研究现状
        0.2.4 中文自动识别研究现状
    0.3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技术、语料
        0.3.1 研究方法
        0.3.2 语料来源
    0.4 可能的创新点
    0.5 存在的困难和解决这些困难的打算
        0.5.1 存在的困难
        0.5.2 解决困难的对策
第一章 颜色词的义项考察
    1.1 黑”的义项分析
        1.1.1 黑”的基本义项分类
        1.1.2 黑”的语料归类及词频统计
    1.2 白”的义项分析
        1.2.1 白”的基本义项分类
        1.2.2 白”的语料归类及词频统计
    1.3 红”的义项分析
        1.3.1 红”的基本义项分类
        1.3.2 红”的语料归类及词频统计
    1.4 小结
第二章 “黑”的组配特征分析
    2.1 黑”的语料切分精度核查
        2.1.1 颜色义“黑”为名词
        2.1.2 颜色义“黑”为形容词
        2.1.3 颜色义“黑”为动词
        2.1.4 非颜色义“黑”为名词
        2.1.5 非颜色义“黑”为形容词
        2.1.6 非颜色义“黑”为动词
    2.2 小结
第三章 “白”的组配特征分析
    3.1 白”的语料切分精度核查
        3.1.1 颜色义“白”为名词
        3.1.2 颜色义“白”为形容词
        3.1.3 颜色义“白”为动词
        3.1.4 非颜色义“白”为名词
        3.1.5 非颜色义“白”为形容词
        3.1.6 非颜色义“白”为动词
        3.1.7 非颜色义“白”为副词
        3.1.8 非颜色义“白”为成语
    3.2 小结
第四章 “红”的组配特征分析
    4.1 红”的语料切分精度核查
        4.1.1 颜色义“红”为名词
        4.1.2 颜色义“红”为形容词
        4.1.3 颜色义“红”为动词
        4.1.4 非颜色义“红”为名词
        4.1.5 非颜色义“红”为形容词
        4.1.6 非颜色义“红”为动词
        4.1.7 非颜色义“红”为成语
    4.2 小结
第五章 词表与规则库构建
    5.1 组合词表构建
        5.1.1 黑”词表
        5.1.2 白”词表
        5.1.3 红”词表
    5.2 搭配规则整理
        5.2.1 黑”搭配规则
        5.2.2 白”搭配规则
        5.2.3 红”搭配规则
    5.3 小结
第六章 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6.1 语料库语料测试
    6.2 社会语料测试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研究总结
    7.2 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具体程序代码
    附录二:动词词库
参考文献
致谢

(10)谎言树(第十四章—第十七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Task Introduction
        1.1.1 About the Book
        1.1.2 About the Author
    1.2 Reasons for the Selection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Tools, Dictionaries and Parallel Texts Preparation
        2.1.2 Analysis of the Type of Source Text
        2.1.3 Theoretical Basis
    2.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2.3 Polishing of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Examples Analysis
    3.1 Lexical Level Processing
        3.1.1 The Use of Colloquialism
        3.1.2 The Use of Reduplicated Words
        3.1.3 The Use of Idioms
    3.2 Syntactical Level Processing
        3.2.1 Long Sentences with Segmentation
        3.2.2 Elliptical Sentences with Amplification
    3.3 Rhetorical Device Processing
        3.3.1 Simile
        3.3.2 Personification
Chapter Four Summary
    4.1 Self-assessment
    4.2 Reflect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四、带翅膀的小“灯笼”(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胡学文小说的意象群及其隐喻功能[D]. 陈佩.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阿旺的小康生活[J]. 刘彦君. 剧本, 2020(12)
  • [3]电影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哥斯拉》中怪兽的神话原型[J]. 苏黄米. 国家人文历史, 2019(16)
  • [4]旅游凝视研究 ——以北京古北水镇旅游凝视为例[D]. 陈龙山.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6)
  • [5]《走近西点军校之美国军事学院与学员生活》(节选)翻译报告[D]. 张漫漫. 河南大学, 2019(01)
  • [6]叙事学视野下的叶赛宁长诗研究[D]. 张芳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颜色词“黑”、“白”、“红”的组配特征及其信息处理对策[D]. 祁欢欢.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8]大智门车站[J]. 姜燕鸣. 百花洲, 2017(04)
  • [9]乡里二生[J]. 周云和. 四川文学, 2017(06)
  • [10]谎言树(第十四章—第十七章)翻译实践报告[D]. 马晶晶.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带翅膀的小“灯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